分析化学整理笔记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分析化学整理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网络课程资源分析化学精品课程
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平台是精品课建设的要求[1]。我校分析化学课程经过多年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已经建设成为省优秀课,为了达到更高的课程建设要求,我们建设和完善了分析化学网络课程资源平台。
一 、分析化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意义
分析化学是关于测定物质组成、含量及结构的分析方法理论及应用的学科。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庞大,并且还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另外,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要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分析测试工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内难以将分析化学的全部内容讲授。教师在教学学时内通过一次性的教学也难以达到所有学生对所教学内容充分消化和理解。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的分析化学的教学要求,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分析化学应进行立体的多层次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讲授分析化学的理论和主要分析方法原理,在课堂教学之外为学生建立教学学习分析化学的网络课程资源平台,该平台能够辅助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学习需要。学生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平台的使用,不仅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消化理解,还能进一步深化分析化学的学习;由于网络可以消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根据个性化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不受教学学时的限制,将分析化学的常识性知识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上,因此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外高效率地学习巩固和加强分析化学的知识,还能够有机会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学时限制而不能讲授的分析化学常识性知识。网络课程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3],可以起到导学、督学和助学的作用[4],通过对课程全貌的了解学生可以明确课程的学习目的,通过习题解答自查课程学习效果,通过大量的课程常识知识信息的学习提高分析化学知识和能力。
二、分析化学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的的原则
1、课程目标明确:网络课程资源平台是在课堂教学之外为学生搭建起来的学习知识平台,该平台要实现课堂教学达不到的多种功能。学生借助该平台可以复习课程内容,可以学习到课程的常识知识,可以自查学习效果,可以培养实验技能,可以进入国内著名大学的网站进行分析化学课程学习等等。
2、注重能力培养:分析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因此在网络课程资源内容的安排上要达到对理论课知识内容的辅助教学,如安排课程的习题解答,有助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扫除课后学习中的障碍;另外,安排分析化学实验的操作录像,使学生在课堂之外学习和巩固分析化学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还有,分析化学理论常识和实验常识可以拓展和丰富学科知识,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3、注重表现形式多样化:在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我们本着能够使学生使用后能轻松达到学习效果的原则,在内容安排和网页制作方面考虑到要充分调动使用者的视觉和听觉神经,避免内容枯燥乏味,首页的界面清晰简洁明了,课程平台的内容实用性强,表现形式多样化,既有静态的教学资源内容又有动画等动态教学资源内容,并有共享性课程资源,如在我们的教学资源平台可以链接国内几所著名高校分析化学的课程网站,方便学生参考应用。
三、网页中主要模块
分析化学网络课程资源首页可分为三个区域,上部有电子资源、动画资源栏目;左侧区域有课程介绍、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参考文献等栏目;中间区域有教学课件和教学录像栏目。网页的首页栏目清晰,视觉友好。
图1 课程网站主要模块
四.网络资源主要内容
模块“课程介绍”和“师资队伍”介绍课程的基本概况和目前参加课程建设的人员概况。
“教学大纲”是介绍课程各章节涉及的内容及教学的要求,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整体要求有所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会有地放矢,目的明确。
“教学方法”是对课程讲授方法及授课特点进行介绍;“参考文献”介绍课程学习中可以参考的书籍,所列参考文献均为学科权威的国内外教材及专著。
“电子课件”为课程教学同步课件,学生可以依据课件整理教学笔记,复习课程内容。“教学录像”为教师实际教学的教学录像,如果学生有所需要,可以在课后根据个性化需要,对课程进行复习。
“电子资源”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内容包括“实验常识”,“理论常识”,“习题库”和“试题库”。 “实验常识”和“理论常识”分别集合了分析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理论方面重要知识点,并用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表达,方便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很短时间学习到有关分析化学的应用知识。“习题库”的内容为教材课后所有习题及答案,利用“习题库”的资料,学生可以检查课程的学习效果。“试题库”中有数十套的模拟考试题,学生可以参阅,有助于明确课程教学重点。
“动画资源”包括“动画资料”和“网络资源”。“动画资料”内容为各种实验基础操作和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的动画或录像,该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技能,提高分析实验测试能力。“网络资源”内容为一些国内知名大学分析化学课程的网站链接,学生可以参考其它院校的分析化学教学,开阔眼界。
五、结语
总之,在分析化学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立足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注意和保持课程的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实际能力为目的,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又实用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建设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号)[Z].2003-04-08.
[2]陈以海.高校精品课网站建设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52-54.
篇2
【关键词】化工产品检测技术 课程 改革
《化工产品检测技术》是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先行课程有《化学分析检测技术》和《仪器分析检测技术》,此阶段学生具备基本的分析检测技能,掌握了常规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熟悉了常用分析仪器的操作,而《化工产品检测技术》是综合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进阶课程。关于分析类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课程整合、开放性实验和考核制度等方面[1]~[3]。笔者在《化工产品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学改革特点
(一)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授课之初就要求学生在后继的课程学习中独立开展文献检索,获取各项任务所需的产品检测标准及相关知识,并逐步培养良好的文献检索习惯,即广泛获取资料,分类整理,做好文献来源记录,形成文献摘要笔记,甄别各类资料,做到因需取舍,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整个班级假想为一个分析测试中心,分析测试中心下设若干项目组。授课教师在机构中是中心主任的角色,负责任务布置、项目组织和解疑答惑的工作,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班级学生被分成若干项目组,具体去完成下达的任务。根据各组完成任务的质量,发放虚拟的奖励薪酬,并开展优秀项目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 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
选择四个典型化工生产企业(氯碱企业、水泥生产企业、磷肥生产企业和石油产品生产企业),设计四个综合分析检测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若干个任务。任务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梯度设计,在每个任务中又有若干平行的子任务提供给各项目组,有效杜绝项目组之间互相抄袭的问题。
(四)真实企业环境与学校模拟环境交替。
每个项目开展前,授课教师将组织各项目组前往真实企业去了解具体的产品生产工艺,各产品质量监控点的分布,企业质量检测中心的工作流程以及常规的检测情况。以此为基础,在学校模拟企业环境开展分析检测。同时,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具体的任务中,比如安全要求、审批制度等。
二、课程的具体组织形式
(一)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开展初步方案设计。
首先,教师引出工作项目和对应的任务,并为各项目组布置平行的子任务。各项目组根据下达的子任务,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组内讨论,并进行组内分工开展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并初步形成分析测试方案。
(二)学生汇报方案设计,教师审定。
在课堂上,项目组针对方案设计进行阐述和汇报,教师现场答疑。同时将该任务的知识点进行剖析,指出方案的不足,并与项目组议定实施方案。在这个环节,有效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方案具体实施。
各项目组依照确定的方案开展分析测试前的试剂准备工作,并进行具体的样品分析测试,并形成产品测试报告。与传统的实验形式的区别在于,以往由教师准备的试剂工作转变成由学生自主准备试剂,增强学生的对手能力,并提高了学生对任务的整体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展分析测试的能力。
(四)结果点评及知识拓展。
任务实施后,教师组织项目组对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对结果进行点评。通过点评,与学生一起找出分析测试结果不理想的原因。同时,进一步为学生介绍与任务相关的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辅助手段和措施
(一)融入绿色化学的理念。
绿色化学即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杜绝那些对人类健康、社会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 遵循“ 减量( reduction)、重复使用( reuse )、拒用( rejection)、回收( recycling )、再生( regeneration) ” 5R原则[4]。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分析测试方案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环保问题。
(二)提供课程网络平台。
教师开发课程网络平台供学生课外学习。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在线学习相关的知识拓展的内容,以及最新的研究咨询,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师生即时沟通。
(三)开放实验室。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课外开展拓展实验的便利条件,使学有所长的学生可以通过开放实验室锻炼个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四)充分利用学生科技类社团的作用。
在校内学生社团化学化工科技协会中安排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培养分析测试能手,为各级各类分析检验赛事储备人才。
总而言之,通过对《化工产品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实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改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和分析测试能力,综合素质获得有效提升,为未来岗位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系2011年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JGZ096)。
参考文献:
[1] 曹延华,崔爽.“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整合实践与探索.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 19(10).
[2] 彭雪蓉,江兰,何晓利.《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开放性实验的改革与探索. 2008, 15 (10).
篇3
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科,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研制新物质的科学,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生命科学和空间技术等研究的重要基础。
1.知识与技能:认识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制法,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物质的多角度分类,认识化学变化的多样性和规律性,能分析简单化学问题,并用化学语言表达。能分析化学问题中量的关系,学会简单的化学计算。认识常用化学问题的方案设计、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
2.过程与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了解现代化学肩负的使命。具有为解决化学问题进行专题信息收集、加工和输出的能力。学会通过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来提高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效率,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现代化学和化工的发展,了解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具有参与化学科学实践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了解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认识化学与生活改善、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形成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有下述几方面的特点:
⒈概念抽象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入手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很大程度上是记忆型,欠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习惯于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而高中除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除形象思维侧重抽象思维,在抽象思维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主动地接受和自觉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如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既抽象,理论性又较强,第二章摩尔概念一个接一个,学生一时不适应,这是学生进入高中所面临的挑战,给教与学带来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
⒉进度快,反应方程式复杂
初中进度相对高中较慢,要领定律学习巩固时间较长,在往后的学习中有较充裕的时间加以消化,而进入高中以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显著增加,进度加快,化学方程式增多,多数反应失去了初中掌握的反应规律,这在理解和掌握上都增大了难度,如果不及时消化,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相当被动,如高一 的实验室制法, 与水、碱的反应,NaCl与浓硫酸微热与强热制氯化氢反应的不同情况等,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深感难掌握、难记忆,不太适应。
3.内涵深,联系广
如摩尔使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渗透在高中教材的各个章节,对整个中学化学计算起着奠基的作用。再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学得好可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能使学生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探索、研究后面的化学知识,培养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好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⒋抓典型,带一族
初中化学只是具体介绍某一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用途,而高一教材以氯、钠、硫、氮为重点,详细介绍它们的物质及重要化合物,通过分析同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研究它们在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运用归纳、对比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初中不同的一个特点。
三.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1.教材的原因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摩尔”、“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教师的原因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有的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学生的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老习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
四.高中化学学法指导:
1、坚持课前预习积极主动学习
课前预习的方法:阅读新课、找出难点、温习基础
(1)、阅读新课: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
(2)、找出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3)、温习基础:作为学习新课的知识铺垫。
2、讲究课内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课内学习的方法:认真听课;记好笔记。
(1)、认真听课: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当老师引入新课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提出新问题的?当老师在讲授新课时候,同学们应该跟着想想老师是怎样分析问题的?当老师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同学们应该认真看看老师是怎样进行操作的?当老师在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有意学学老师是怎样提炼教材要点的?
(2)、记好笔记:详略得当,抓住要领来记。有的同学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的同学记多少算多少;有的同学只顾记,不思考;这些都不好。对于新课,主要记下老师讲课提纲、要点以及老师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分析。对于复习课,主要记下老师引导提炼的知识主线。对于习题讲评课,主要记下老师指出的属于自己的错误,或对自己有启迪的内容。或在书的空白处或者直接在书里划出重点、做上标记等,有利于腾出时间听老师讲课。此外,对于课堂所学知识有疑问、或有独到的见解要做上标记,便于课后继续研究学习。
课内学习是搞好学习的关键。同学们在学校学习最主要的时间是课内。在这学习的最主要时间里,有些同学没有集中精力学习、有些同学学习方法不讲究,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习水平的发挥。
3、落实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需要。常有同学这样说:课内基本上听懂了,可是做起作业时总不能得心应手。原因在于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或全部理解。这正是课后复习的意义所在。
课后复习的方法如下:
(1)再阅读:上完新课再次阅读教材,能够“学新悟旧”,自我提高。
(2)“后”作业:阅读教材之后才做作业事半功倍。有些同学做作业之前没有阅读教材,于是生搬硬套公式或例题来做作业,事倍功半。
(3)常回忆:常用回忆方式,让头脑再现教材的知识主线,发现遗忘的知识点,及时翻阅教材相关内容,针对性强,效果很好。
(4)多质疑: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多问些为什么?能够引起再学习、再思考,不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水平。
(5)有计划:把每天的课外时间加以安排;把前一段学习的内容加以复习;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4、有心有意识记系统掌握知识
有意识记的方法:深刻理解,自然识记;归纳口诀,有利识记;比较异同,简化识记;读写结合,加深识记。
有意识记是系统掌握科学知识的途径。有意识记的方法因人而异、不拘一格。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意识记方法,从而系统掌握科学知识。
5、增加课外阅读适应信息时代
课外阅读是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同学们应该增加课外阅读,不断拓宽知识领域,以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
课外阅读的方法:选择阅读;上网查找;注意摘录。
6、科学归纳
知识学习过程的完整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再现。
归纳方法之一是点线网络法。这个方法在总结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相互转换关系法最常使用。如“硫”的一章就以H S为统领。
归纳方法之二是列表对比法.对比的方法常用于辨析相近的概念,对比的方法也最常用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通过对比,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共性与联系。
归纳方法之三是键线递进法.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多,一些重要概念又是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分散在各个章节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及时集中整理相关概念,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弄清基本概念之间的从属或平行关系.在归纳整理中,可以牺牲一些具体细节,突出主要内容。 “勤”和“巧”是到达知识彼岸的一叶方舟。这个“巧”字就是善于总结。
在高三总复习阶段,更需要学生作类似联想和归纳总结。
转贴于 五、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过程。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引导学生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我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作好学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2.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3.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4.加强实验、深化概念
高中化学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同时还有相当数量可利用实物、图片、模型,通过观察培养和教给学生从大量感性认识中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加强直观性教学,不仅能给学生以启示,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使抽象要领具体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5.抓住关键,精讲多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搞面面俱到,处处设防,讲得过细过全,也不能盲目让学生泛泛做题,以做代讲,而应抓住关键,应用启发式,讲其当讲,练其当练。讲则是讲清概念、原理、公式的来龙去脉,使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属性,弄清内在联系。练则是对概念、定律的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摩尔浓度一节,一是讲清定义、导出数学表达式;二是做好演示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三是引导启发学生掌握有关摩尔浓度计算的几种基本类型,精选习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摩尔浓度概念及有关的理解和掌握。
6.抓住典型,探索规律
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228-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在科学技术竞争激烈的时代里,一个青年不创新,个人的生活就没有前途;一代青年不创新,国家就没有未来。二十一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在教育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主题和热点。而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它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动力,对于初三学生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有好奇心,但必须把好奇心转化为兴趣,而最有效的方法有两个。
1.1利用实验。如:在NaOH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剂,在加盐酸,出现颜色变化:无色--红色--无色。学生对此特别敏感,会提出许多问题,则先让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再告之:学习化学能解决此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利用侦破故事,设计案例,把知识融化其中。如:教学白磷自然性质后,教师可讲道:"有一棉花厂仓库,半夜三更起火,虽然竭力抢救,火扑灭了,但损失很大。事后,调查起火原因,发现门窗未被撬动过,只有管理员有钥匙,而无作案时间。另外在现场找到一个针盒,针盒下面有一个小洞,把针盒拿去化验,发现上面有残存的P2O5。"此时学生互动讨论得出:磷燃烧。同时教师又提出:A、是白磷还是红磷?B、如何引起火灾的?C、针盒上的小洞起什么作用?这样有利于把化学知识贯穿其中,开拓思维想象力,培养科学素质,收到良好效果。
2.通过化学实验,体会新奇美
化学仪器大部分是人工制造的玻璃器皿,其本身所具有的质地晶莹、剔透,就给人以一种清新愉快的美感。点、线、面富有节律的运动、变化,也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而由其变化组成的不同造型的仪器,如圆锥形的烧杯、椭圆形的酒精灯、三角形的锥形瓶、Y型的试管等,都使人产生对称、稳定、优美等各种美的遐想。
运动与变化往往更能激起人们无尽的美感,给人以美的遐想和力量,使人的心灵受到震撼。
化学实验中,各种实验现象,如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同时银白色富有弹性的镁带变成了白色粉末的氧化镁;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蓝色的火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溅;酸碱指示剂颜色的瞬间转变;气体的放出与吸收……诸如此类的实验现象,真是五彩缤纷,形态各异,它使学生沉浸于物质问的这种运动、变化与转换之中,在兴奋和惊喜之中,将大脑的思维引向深入,既获得了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3.创设趣味实验,培养注意能力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专心致致地获取知识,引起注意,学习兴趣盎然,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以往有学生反映,学习化学难,对教材内容不理解,记不祝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屡见错误,常常是由于不注意或没有留心引起的,而创设趣味实验进行教学,效果就很理想。如在讲授酒精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一片哗然欣喜,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学生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
4.教学中穿插介绍化学史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凝聚着无数科学家创新思维,为了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发现"的思路,体现科学家"发现"的过程,给学生今后创造性解决问题提供有用的参考思维模型。我依据现行化学教材介绍几位科学家的著名发现或著名实验作为蓝本,参考化学史文献,简化设计成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介绍,例:在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先介绍门捷列夫在杜博莱纳"三元素组"和纽兰兹"八音律"的基础上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过程,再讨论元素周期律。讲苯的结构时,介绍凯库勒如何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在休息时受到蛇相互咬住尾巴成环状而顿悟,得出苯的环状结构式等。通过化学史料和科学家事迹的介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参与的条件
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
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又如碱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若教师用刀切去钠外皮给同学们展示银白色时,只有前排同学能看清楚,而后排的就不容易看清,也没有可能拿大块的金属钠去切割演示。所以我将这个演示实验同钠受热、钠与水反应等三个演示实验相合并,让前后桌4人一组进行学生实验。实验中老师讲学生操作,做一个实验,填写一个实验的笔记和结论。三个实验做完了,三个结论也整理好了。这种措施,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生不但理解得既快又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而且参与教,只有参与得多了,才能增强主人翁意识。如在实验课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可让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教师则可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纠正错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鞠春玉.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和探索[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2:172.
[2]何如涛. 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弱化现象及应对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2:46-47.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材;教学方法
如何把握教材特点、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可以分为三种程度:第一是掌握信息,第二是具有运用知识的技能和技巧,第三是善于创造性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半只能达到第一、第二程度,要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下面谈谈自己多年教学工作的体会。
一、走近学生――这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让学生喜欢上化学教师。教师与所教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连带关系。如果学生喜欢上某位教师,那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就会明显提高。假如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那么,生就与那位教师不配合,教学效果就自然低下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渊博方面,体现在个人的涵养上。教师欲在学生面前树立完美的形象,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课堂教学有深度、广度。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好每堂课,课后还要做好自身的“充电”工作。其次,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不敢对所学的知识“插嘴”、“多话”。这种课堂,貌似师道尊严,但学生的内心不敬佩教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来,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共同开展合作学习,因此,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课堂。
二、教师要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参与的条件。
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
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又如碱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若教师用刀切去钠外皮给同学们展示银白色时,只有前排同学能看清楚,而后排的就不容易看清,也没有可能拿大块的金属钠去切割演示。所以我将这个演示实验同钠受热、钠与水反应等三个演示实验相合并,让前后桌4人一组进行学生实验。实验中老师讲学生操作,做一个实验,填写一个实验的笔记和结论。三个实验做完了,三个结论也整理好了。这种措施,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生不但理解得既快又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
三、重视反思――这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假如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他指的反思就是教学后记。教师都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血。在课堂教学之后,如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是应该归纳和总结。另外,再具体的教案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忽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聪明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忽然而去,不由自主”,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稍纵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造成很大的遗憾。
四、结合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化学提倡以实验为主的“边讲边实验法”进行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新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理论一般编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之中,是以鲜明的实验事实引入揭示的。对于这样的教材内容,课堂上一般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从微观去分析化学反应,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自然形成,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一些实验引入课堂中,采用“边讲边实验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这种方法是教师在传授某种物质的性质时都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实物,教师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觉观察的积极性,并要求观察时认真细致,逐步培养观察能力。
五、学校及教师应进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之间是存在各种差异的,但并不是说将学生分层几个等级,而是在教学中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不能只重视学优生,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重视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切入的起点,在要求上有所区别。教学的低起点,有利于每个学生参与,有利于每个学生有所收获;而多层次,则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做好分层次教学?教学证明,开放性的问题最能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比如,你知道有哪些灭火方式吗?这是个低层次的问题,学生都愿意回答,假如某个图书室着火了,应该选择哪种方式进行灭火呢?它的原理是什么?这个问题难度增加了,部分学生容易答错,学习好的学生能得到提高。这样就照顾每个学生的发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教材编入的“常识性介绍”及“选学”内容,语言叙述丰富有趣,学生愿读、易懂,且常常以形象逼真科学的图表描绘。这些内容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是只为了分数、为了升学,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关注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学;学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0-4789-02
How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in Middle School Computer Teaching
ZHANG Ya-qing
(Qianxian County Yanghan Middle School , Qianxian 7133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requirements gradually increase, become the key point of teaching mode reform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in teach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to some extent can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students, the school computer teaching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s discussed.
Key words: high school; computer; teaching; students; innovation
创新型人才是时展的需要,其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对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教育发展的手段是创新思维的激发。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知识技能中的“新”,对自身知识的局限性有一定的突破,促进学生各项技能的和谐发展,使其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1 转变教育观念
1.1 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提高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其中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主要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有效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也要终身激励学生的创新动机,从总体上来说,素质教育就是终身教育。
1.2 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应该进行改革。传统教学中是以班级教学为主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其转变为小组教学或是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创新
计算机作为教学的工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检验不能仅仅通过书面考试或是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评判,这样的评判方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为了体现检测的公平性,教师应该选择一节特殊的教学内容作为课题,让学生在课下查找相关的资料,然后将他们查找的资料整理成文件的形式存放在PowerPoint当中,通过课堂对他们制作的课件进行演示。在上机考试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创造力制作课件,教师对学生的课件逐一点评,对一些设计新颖的课件可以增加一定的分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使用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综合能力,还能够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一般课堂时间有一定的限制,对学生的整体能力不能更好地展现,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开设第二课堂对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的形式来进一步开拓思路。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适当地进行引导,让学生进行动画制作或是网页制作等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教师也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找题目做,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
3 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索,学生也可以和老师进行交流互动来解决计算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好任务,以完成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他们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学习中也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让学生不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将学习看成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其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可以通过图形变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对动画制作进行讲解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一组图像的动态实例,然后经过切换使得第二幅图像从中间向四周扩展覆盖了第一幅图,第三幅图以旋转式的形式展开覆盖了第二幅图。图片转换的美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标,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4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宽松、舒适的教学环境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人们自由创造的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应该保持师生关系的和谐和平等性。增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从而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和学生融为一体,既要发挥教学的组织和领导作用,还要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和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对每个学生做到关心信任和理解,促进师生之间的友好合作,加强师生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不要拘束于老师或是课本的解题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对问题的解决能够想到巧妙的方法。不能一味的否定学生的思维,要对其思维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5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和主体性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创新性是主体性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激发他们的智慧。课堂教学主要倾向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课外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将课堂上学到的一系列知识拓展到课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内的知识在课外进行巩固,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将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平台,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做好课堂笔记,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对知识进行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指导,让学生对知识不断地进行积累,老师可以让他们定期进行交流,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记忆和理解。例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来制作彩报,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设想,通过图形处理完成自己的设想,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独创性,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但完成了教师教学的任务,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教学知识比赛,利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让学生进行版面设计比赛,对于版面设计的好坏,除了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较好的美感能提高创作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可以更好体现学生自身的风格。在同学面前展现他们的创作理念和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比赛中对设计优秀的作品给予奖励,让学生体验劳动的成果和成功的喜悦,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进取。
在图片制作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将简单的图片处理软件和摄影技术相结合,使用计算机进行摄影的后期制作,对普通的照片进行加工,让学生自己创作,他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创作出生动活泼的图片,有的同学也可以将自己的照片处理成明星照片或是个性照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在发挥他们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网络技术,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扩大学生学习的领域和范围。计算机课程也能够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强烈获取知识的欲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寻找自己学习中所需要的东西。
6 结束语
计算机课程的覆盖面较广,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缺陷。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计算机课程可以作为学生创新学习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创新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寸凤妹.电感耦合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铁矿石中钙、镁、铝、磷、铜、铅、锌[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12).
[2] 魏永霞.改性硅烷化硅胶微柱分离富集/电感耦合离子体光谱测定环境水样中的痕量镉[J].化工时刊,2013(10).
[3] 陈绍占,杜振霞,刘丽萍,等.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分析雄黄在大鼠脏器中代谢的砷形态[J].分析化学,2014(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8分析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