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研究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研究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研究的问题

篇1

Abstract: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research purposes of mathematical issues proposing are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solution of mathematical issue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self-study ability,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reading, and the training method of mathematical issues propos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mathematics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should take the self-monitoring as research purposes of mathematical issues proposing through the commentary.

关键词: 数学问题提出;研究目的

Key words: mathematical issues proposing; research purpose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49-01

1研究背景

在众多的数学教育杂志中,我们能顺手拈来研究者们的解题技巧和精心设计,可以说很多数学教育实践者及研究者都默认解题策略研究是主流和他们的本分,他们对“问题解决”的理解可能已经步入寻求解答问题的多样化阶段。而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做数学题仍是学生要被动完成的任务,而不是彰显创造成果的平台。在新课程改的大旗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了学生培养的重点,创造不仅是困难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应该作为“问题解决”局限性的一种自觉批判和突破,是求取解答并继续前行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也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存的数学思维过程。如果“问题解决”的现代研究是对波利亚“数学启发法”的超越[1],那么,“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在数学学习方法上的一次质的跨越式发展。数学问题提出指学生对意识到的情境进行加工和组织,然后用语言、图形或图像等可感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传递给自己或他人。

2数学问题提出目的的研究综述

2.1 以数学问题解决为目的的研究视“问题提出”为有效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手段。数学问题的解决包括对初始问题连续的再阐述,对一个复杂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提出一些关联的更精炼更经典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更能体现已知信息与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问题提出的同时,也将总的解决问题的目标分解为一层层的子目标,通过逐次对子目标的实现,达到对原问题的最终解决。

2.2 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为目的的研究视“问题提出”为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手段。俞国良等是这样认识问题意识的产生过程的:当主体遇到问题情境时,首先要检查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和当前认知情境进行比较,若已有认知结构可以解释或解决当前任务,认知很快处于平衡状态,这时问题意识不会形成;但如果已有认知结构不能解释或解决当前问题情境时,认知便处于不协调状态,个体思维便开始自我监控,等监测到问题的状态、类型、性质、目标和特征时,就进行思维和表征转换,以达到对问题属性的联系和记忆,然后调动认知资源和知识储备,联系问题情境产生问题意识[2]。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注意到一些难以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的、疑惑的实际或理论问题时,在自觉思维的状态下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自觉思维的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3 以自主学习为目的的研究视“问题提出”为有效学习的手段。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的过程[3]。在学生被鼓励成为自主者进入学习状态的那一刻,提出问题是自然而然并经常发生的。然而,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在考试中得心应手的数学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便成了创造的大敌――思维定势,严重妨碍他们求异思维的发展,使得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受阻。我们认为,自主学习可以真正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形成问题意识。

2.4 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为目的的研究视“问题提出”为优化学生思维方法、改善学生思维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普通教育中老师被要求“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学生在课堂上学到许多数学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而学生一旦拥有了众多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定势思维便占据了思维的全过程,使得他们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5 以提高学生数学阅读为目的的研究视“问题提出”为提高学生数学阅读水平的必由之路。艾勒腾使用创造性写作作为一个窗口来探测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他认为:“学生通过创造自己的问题来表达数学观念,不仅展示了他们对数学概念发展的理解水平,而且也反映了他们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4]

2.6 以培养数学问题提出方法为目的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提出问题方法的研究有颇多著述,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布朗和沃尔特出版的《提出问题的艺术》(The Art of Problem Posing)[5]。他们在对提出问题进行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一个很有用的方法――对原问题进行探究和有目的地改变其属性来产生新问题,即所谓的“what-if-not”法(如果它不是这样,那又可能是什么呢?)。

在国内,以贵州师范大学吕传汉为代表的数学教育跨文化研究所提出了“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6],其程序步骤可以总结为:教师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师生共同探索情境――学生的认知失调――发现并提出问题,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实现自主学习,达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3本研究的展望

对于以上研究的数学问题提出目的,不管是通过对情境的探索产生新问题,还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问题的再阐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围绕一个个问题链,即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较高层次的问题解决较高层次的问题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如此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事实上,对有能力的问题解决者来说,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意味着新问题的产生,而学生在平常学校生活中需要的能力是综合的,对于普遍存在的学生解题自我监控能力偏差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M].城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24-26.

[2]俞国良,候瑞鹤.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新中的创造力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03,1(4):11-15.

[3]宋艳萍林芸论英语学习中的自我评价与自主学习[J].《教学与管理》2007,(3):93-94.

[4]李兆祥.知识分类与提出数学问题[J].数学通报,2005,44(11):25-27.

篇2

笔者对我校八年级学生作了一次抽样调查,经分析发现,89.3%的学生只会模仿教师的方法,而不善于反思。76.4%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质问、思考和探索的习惯。这反映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品质不利于提出数学问题。

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创新源于问题,因而,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设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校八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这两个班学生各条件平均,属于平行班。实验前,对实验班与对比班进行数学试题的测试,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比班平均分相差1.2分,计算Z=-1.48

(二)统计工具

用SPSS1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实验过程

1. 实验自变量:数学问题的情境设计;数学问题的多层次分解;数学问题的媒体辅助讲解;数学问题的变式。

2. 实验因变量:学生成绩的变化。

3. 问题式教学的几个过程

(1)数学问题的多层次分解

依据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从学生具备的知识开始,设置一连串的问题,带领一连串的思考,达到对未知的认识。 “问题串”可以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模式,如下图。

(2)数学问题的媒体辅助讲解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由于较难提供生动、丰富的真实情境,造成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有效工具。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传输手段,利用生动的画面、声像、视听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不是简单的根据数学问题增添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而是“要建立能揭示知识的起源、形成的经历及其发展逻辑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减少一些干扰元素,增加能突出数学本质的东西,以促进学生数学探究。

(3)数学问题的变式

在进行数学问题变式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数学问题进行弱化变式、结构变式、类比变式、逆向变式等,将数学知识串成一条线,使得杂乱无章的知识形成一个体系,整个过程是逐渐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的过程。不要为了追求新颖题型、难题的教学而忽视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和学生能力的递进性,不能只是让学生感受“眼花缭乱”的变化,应该要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能力都能循序渐进,呈螺旋上升式的发展。

4.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评价

通过问题式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所增长,但如何评价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事实上,研究者已从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验中得到启发,对提出问题能力有新的认识,即用以表征提出问题能力的三要素:(1)问题的数量,体现学生思维的流畅性;(2)问题的种类,体现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问题的新颖性,体现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一个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数量较多,表明他在收集和处理问题信息时能产生大量有价值和意义的联想。当然,关注学生能否从不同角度提出不问题,对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十分必要的。对问题的新颖性判断,要注重问题的原创性和合理性,作为检测学生的思维创造性的依据。

三、数据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进行中测和后测,并进行平均数显著性水平检验分析,结果如表2、表3所示。

由表2、表3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在实验中期,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测试成绩高于对比班,且在?琢=0.05的水平上有显著性的差异。

四、结论

(一)多媒体辅助,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媒体的限制,教学内容只能静态地传授,缺乏运动变化思想的渗透,这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在问题式教学时,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教师应该结合信息技术,充分挖掘问题的动态元素,对学生进行问题式教学。

信息技术在图形变换、动画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解题教学中,让问题中某些变量动起来,将会使学生触及问题的实质,解决问题时,体会到数学蕴含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例如,探索点的运动规律,既是几何教学的重点,又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难于进行“动态处理”,“动点”只能用黑板上的一个静态的“定点”演示,导致学生难于形成运动观。而运用信息技术,能使动点真正运动起来。

(二)问题情境化,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的提出是人们基于一定的情境,通过对情境中已有数学信息的观察、分析,产生质问、困惑,进而发现和产生新的数学任务或数学问题的过程。国内有贵州师范大学吕传汉教授在问题情境设置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情境是问题的根,问题是情境的心。学生的探究学习中的情境与问题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因果联系的有机体。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提出问题,情境是手段,问题是目的。

情境创设要联系的是“生活现实”。创设日常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已经形成一种风气,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的来源,理解数学抽象模型,很有好处。但是,过度强调数学的生活化,以为一切数学都是从日常生活来的,则是一种片面认识,因为情境创设还包含一种纯数学情境创设。

(三)问题的变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变式教学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特色。“变式”是在保持一事物本质属性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变换它的非本质属性,来突出它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问题变式教学的特征是:通过问题各种变式之间,或改条件,或改结论等方式,掌握问题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来认识问题的内涵与外延,实现对问题多角度的理解。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多层次的推进,使学生渐进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多层次的活动经验系统。

教学中常常运用反例或辨析题制造认识冲突,以帮助学生把握数学本质属性,利用反例、辨析题和变式题进行教学属于变式教学的范畴,反例的特点是改变对象的本质属性而保持非本质属性不变,辨析题的特点是改变对象的非本质属性而保持本质属性不变。

(四)问题的分解,注重启发教学

篇3

【关键词】中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方法

在中学数学的知识结构中,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且作为基础知识,与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然而在当前的一些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只注重解题和应付考试能力培养的现象,造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点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以及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思考很少,导致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足.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1.发现数学问题能力的概念与意义

所谓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根据自身已有数学知识,通过主动思考,去发现、体会数学知识的能力.比如:学生学习过一次函数后,能够将一次函数的知识与之前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联系起来,从函数的角度去看待方程;又如,在逛公园时看到草坪中踩出的“小路”,能够联想到原因可能是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大家在找捷径才踩出来的路.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对数学成绩的提高、数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都非常重要,著名数学家丁石孙说过:“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保护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一样重要”.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发现问题的能力”,并指出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2.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发现数学问题能力的重视不够

尽管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但是这项指标很难量化考核,短期内对数学考试成绩的影响也没那么明显,导致一部分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另外,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老师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时间,既要讲授知识点,又要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似乎很难实现.

(2)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的启发不够

对于初中数学知识,抽象程度不高,基本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问题[2].但是在现实的课堂中,老师则更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对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方法的指导有限,对“归纳”、“类比”等一些重要的数学思维培养不够,教学中的情境多数也是教材上的一两幅画面,情境过于单调,不足以引发学生的联想;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更愿意解答那些符合自己预期的问题,对于学生发散思维想到的个性化问题,往往不予重视.

(3)对学生鼓励不够,造成其提问时自信心不强

中学生的年龄还小,在课堂上自己提出问题还有些害羞或者胆怯,对于同学中提出的问题,若其认为比较“简单”或“幼稚” 则会嘲笑,如果老师不及时制止嘲笑的同学和肯定提问的同学,则会给提问的学生留下不愉快的记忆,导致其提问积极性不高;此外,一些同学提出的个性化或偏僻些的问题,未得到老师积极的回应,也会造成其以后再提问时自信心不强.

3.培养中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能力的方法

(1)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老师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课堂上,把“问题”当做教学的出发点和中心,在讲解新的知识点前,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而后再根据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展开,引入新的知识点,学生再利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每个情境都精心设计,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预期,对预期之外的问题也要积极鼓励,从而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和思考数学问题.

(2)改进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

《论语》中“不愤不启,不徘不发”揭示了教育规律,在数学教学中也是同样的道理,老师不要急于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王梓坤院士曾指出:“数学教师的职责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时,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要完全包办,要多留些学生思考的空间,不管学生发现和思考的问题对或者错、重要或者次要,都积极引导其主动思考,让数学学习从被灌输状态转变到在老师的启发下主动思考的状态.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自信心

现代中学生是个性突出、思维活跃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往往会提出一些老师始料未及的问题,使课堂变得多样化和随机化,此时老师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思考学生提出问题的合理性,对其合理的一面要积极肯定,对于不合理的一面要积极引导,从而使学生树立好发现数学问题的自信心.

4.结束语

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思维、创新能力以及数学成绩都有着重要作用.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要重视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式,积极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让数学学习变成能够感触得到的生活片段,鼓励学生积极发现数学知识点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切实提高其数学素养,从而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何世峰,黄静涛,贺加来.我国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研究:现状与前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2):119-121.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统计学;动手能力;逻辑思维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统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1.部分教师对统计学知识较陌生增大备课难度

在新课改过程中,小学数学增加了统计学知识,然而,作为一门新增的内容,许多教师并不熟悉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没有针对具体内容的相关教学经验,使许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就给教师备课增加了艰巨的任务,这样一来,不仅整体任务量有所增加,同时还需要从教学目标上对相关内容进行具体把握,统计学内容相对枯燥晦涩,教师需要对相关课堂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还要拿捏好教学的整体尺度。

2.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不感兴趣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统计学方面的知识相对单一、枯燥,而且离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懂一半内容,由于课下无法将统计学中教授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一些逻辑思维较弱的学生在统计学计算中往往容易出现错误,这就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和信心,部分学生遇到与统计学相关的计算题时往往采取逃避状态,日复一日,只能让学生更加对统计学的学习失去兴趣。

3.统计学授课抽象、复杂

统计学本身内容十分抽象,学生在进行具体理解的过程中,将会存在较大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将相关统计学知识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具象化转变,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内容产生形象化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巧妙运用各种学习道具加深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还能够通过彩色图标等信息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解释和批注。但是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教师很难在大体上对时间进行精准的把握,同时也很难使授课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

4.缺乏科学的教学方式

现阶段统计学授课的方式仍然以书本为主,大部分学生反映听了课之后感觉统计学很难理解,教授课也以教材为主,课后往往只是做大量习题对知识加以巩固,没有更好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往往是一知半解,课后很快就会忘记。

二、提高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有效措施

1.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

在学习的路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从内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动力,才能真正掌握好一门知识。教师可以在授课中给学生穿插一些与统计学有关的名人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总是不集中,喜欢开小差,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优缺点。同时,由于统计学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这一点,提前设计出丰富有趣的教学情景,准备好丰富多彩的教学道具,寓教于乐,让学生动手画图解决数学能力,并加以鼓励,这样就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习难题。

2.注意学生统计思想的培养

统计学,就是在思维逻辑的轨道上对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理解。因此,教师要能够针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培养,使学生在小学时就形成统计学思想,能够通过逻辑思考对相关统计学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详细了解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兼顾,在明确统计学特征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学。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针对统计实验精心设计工作,通过对整个实验过程的体验,学生就能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形成思想认识,从而顺理成章地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可以将不同颜色的小球混在一起,让学生去寻找小球数量最多的颜色。这样学生自行动手实验,将所有不同颜色的小球都分开,之后再相互比较。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小球的处理方式便是一个统计中常用的方式,学生在自行动手对比小球的数量时,其统计思想慢慢形成。

3.教师备课要灵活,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统计学很枯燥,教师备课往往也会感觉比较晦涩。由于它是新课改新增的内容,因此,教师应该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信心,不要操之过急,对内容要反复温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统计学授课的精髓。

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统计教学进行研究,先分析现阶段小学数学统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小学数学统计教学提升的有效措施,希望小学数学统计教学得到提升。与此同时,本文由于篇幅有限,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数学教育;情境教学;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03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24

问题情境下的动态数学课堂可以充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共同融入到课堂学习情境中,寓教于乐,乐中学、学中乐,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课堂中快乐学习,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容易认识与理解。数学问题的创设应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高趣味性、操作性强、富于生活化、动态生成的。这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基础与教学机智来完成的。

一、创设充满趣味性的动态数学教学情境

将问题融于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使数学学习变得充满了趣味性,是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趣味性的问题引发学生高度的关注,可以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小学生的兴趣往往需要具备有趣、好玩、新鲜等特点,因此,充满趣味性的问题可以从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情节生动的童话故事、日常生活中的有趣事件中,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分析共同解决。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数学教师可以从趣味问题开始:“我们经常看到电视节目中魔术师在魔术表演中可以变换出很多东西,真是太神奇了,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位魔术师,看看他为你们变出了什么?请观看大屏幕。看完节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问:“一共变出了多少朵花?”教师说:“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来看一共变出了多少朵花?”有的学生说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出来;有的学生说可以一次数2朵花;还有的学生说魔术师每次变出2朵花,一共变了3次,就可以把2加3次,2+2+2=6。“同学们真聪明,想出来了这么多的办法,那么2+2+2=6是几个2相加呢?”由此让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通过看魔术,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从而激发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全方位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围绕着重点认识“几个几”,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在认识与理解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创设操作性较强的动态数学教学情境

创设操作性较强的数学问题教学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思源于疑起于问,问题引发思考,激发探究,直至解决问题。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激发求知欲,数学知识在求知欲的推动下可以迎刃而解。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组织学生人人动手参与到数学操作中,可以使学生的手脑并用,学生的思维空间会更加开阔,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例如,“方向与位置”的教学中,可以如下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拍照片吗?我们看看这几张照片是拍照的什么地方?”接着打开大屏幕依次播放分别从不同角度拍摄的教室图片。原来是我们的教室,可是为什么同一间教室拍出来的图片却不一样呢?引导四名学生分别站在教室的四个方向,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所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经过学生的回答描述出来的所见景象,使学生明白了不同位置看到的视觉现象是不一样的,并且学会了从图片分辨观察者的方向与位置。这样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从观察中比较,从想象中分辨,使学生很快认识并理解到了方向与位置的知识。

三、创设“数学在身边”的问题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生活中的数学到处可见,生活就是随身的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汲取新鲜、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置于数学教学情境中,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探索数学的奥秘。例如,“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个小白兔的家,帮小白兔找一找它的家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学生一下子就觉得感兴趣,仔细观察,回答,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吸引过来,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小白兔的家原来是由这么多的角组成的啊!“我们的身边有多少的角呢?你可以说出多少?”接着数学教师可以出示含有角的各种教具:五角星、三角板等等,引导学生先亲自触摸一下角的形状与特点:都是由直边组成的,都是标准意义上的角。通过学生的触摸感受到了角的形状都是两边直直的、尖尖的,而这个两边直直的相交的点就是角的顶点,两边直直的线叫做边。因此,通过学生触摸身边的数学,认识到了什么是角?角的形状与结构是怎么样的?角是由什么组成的?结合身边的各种角的实例,使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因此,数学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促使数学课堂成为动态生成的教学活动。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促进学习目标完成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林黎珍.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数学探究需求[J].才智,2009(24).

[2] 洪美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4).

篇6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在当前新课标背景下,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欲望、热情关系着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只有他们具有较强的欲望,才能主动去学习,才会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立足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向着所设问题靠拢,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意识、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合理的情境,不能过于简单,以免影响学生的探究欲。同时,也不能设计得太难,这样会阻止学生前进的脚步。合理的情境是稍微比学生的能力高出一点,这样可以使其通过简易探究即可触碰得到想要实现的目标。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建立交往式教学模式,老师与学生之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一种可以充分体现师生和谐、融洽关系的课堂氛围。在课题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体验、经历,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教学实践,并在此过程中积极地交流、推理以及实验和验证,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对公式、定理以及概念的深入认知和了解,才能准确把握问题应对策略,感悟具体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三、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教育教学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材的例题、课后习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教材插图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生活实际。教师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建议结合课堂表演、游戏等,对教材内容、情境进行再现,从而实现教学情景化、动作化,进而创设一个真实、生动的教育教学环境,以此来强化学生的体验,使之能够更好地感受数学、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和学习习惯,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并不唯一,只有针对学生、教学内容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才能找到最高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篇7

关键词:新形势;高等数学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展较为迅速,高校作为培养综合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其教育教学水平将会对我国人才质量产生直接影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高等数学作为高校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此类课程具有公共性与复杂性,部分学生在数学领域缺乏天赋,难以对高等数学课程产生兴趣。除此之外,部分文管类学生认为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联系不大,从而忽视此类课程的学习。以下本文将对高等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策略。

一、目前高等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数学教学工作不符合启发式教学要求。高校教育工作中,课堂教育教学时间较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较为困难,因此当学生遇到难度较高、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时,不能够及时得到指导,使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减弱。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教育方式的选择也将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产生较大影响。在目前的高等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工作并不重视,仅依照学校排课时间进行高等数学知识的讲授,并且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并不关注,只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育工作。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具有启发式教育特点,即通过培养学生兴趣,启发学生进入学习过程,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此类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能够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进入学习课堂,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而在高校高等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并未选择启发式教育教学方式,仅按照教学计划将高等数学课本中的各项内容进行讲解,完成课堂教学,因而教育教学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针对高校教育工作现况而言,课堂纪律难以保证,睡觉、玩手机以及聊天等都是高校课堂中的常见现象[1]。(二)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部分重点知识讲解不充分。高等数学与部分较为简单的公共基础课程具有较大差异,高等数学知识较为抽象,知识理解过程较为困难。因此,需要教师注重教授工作的层次性,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多次讲解,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高等数学知识。但是在高校课程教学工作中,学校为学生的排课时间有限,课后学生很难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因此在进行高等数学知识教育时,教师会着重挑选部分较为容易理解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但是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没有较强的高等数学基础,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不利于学生具备专业能力。由于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教学内容讲授完毕,因而教师很难将高等数学中的重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当学生进入课本学习的后期阶段时,将出现学生知识掌握不充分的现象,导致学生难以跟进教师教学进度。(三)高校高等数学教育工作中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方式。高校教育工作中,部分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程学习兴趣较低,甚至怀有抵触心理,因此会通过一定的方式逃避课程学习,使得课堂管理较差。高校教育工作中,教师常使用课前点名等方式保证学生进入教室,但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即使进入教室也难以进入学习状态,游戏、聊天、小说等都将诱惑学生放弃课堂学习。高校中大部分教师并不注重课堂管理工作,部分教师甚至从不进行课前点名,导致学生频繁逃课[2]。学习是一个双向进行的过程,必须由教师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只有教师与学生同时进行,才能提升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因此,在高等数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可忽视对课堂氛围的管理工作。

二、高等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革新高等数学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对高等数学具有学习兴趣后,学生便能主动进入课堂学习,积极展开学习行为。在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普遍对高等数学课程具有抵触心理,因为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与繁多、数学试题较为复杂且难度较高,学生难以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完成高等数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3]。针对部分后期专业课程学习不需要具有高等数学基础的专业而言,如果学生不需要参加考研,则会认为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重要,就难以充分进入高等数学教学课堂中。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手机成为高校学生人手必备的电子设备,在高校课堂教育工作中,看小说、打游戏、通讯等较为多见,使得课堂教学难度增加,对于没有兴趣的教学课堂,学生很难放弃娱乐行为,主动投入学习。因此,在选择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方式时,教师需要根据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注重保持教学工作的启发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进入学习过程。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为主,在高校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完成学习过程。因此,培养学生兴趣极为重要,当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后,学生能够感受到高等数学知识的魅力,并不断被高等数学的丰富内容所吸引,主动展开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提升自身对高等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二)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工作。高等数学作为众多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理论知识,并将所学知识与专业课程、实际生活相联系,予以实际运用。所以高校教师在进行高等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时,不仅需要对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并与多学科知识相联系,培养学生思维拓展能力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知识基础与较为开放的思维能力,能够学以致用,提升自身能力。高校是培养人才、输出人才的主要场所,因此除去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更加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为国家发展提供优秀人力资源。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多类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具备高等数学知识基础,教师在进行高等数学知识讲授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保证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需对学生的能力加强培养工作,保证学生在后期的专业知识学习中,能够将高等数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最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4]。除了学科间的联系外,高校学生即将面临社会实践环节,因此在高校学生的能力培养工作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调能力[5],充分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高等数学知识,提升自我综合能力。(三)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学生自主管理内容为主,以达到锻炼学生协调能力、工作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适应社会环境。但是在教育教学课堂中,还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成为人们交流、工作、娱乐的主要途径之一,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同样如此,教师使用QQ、微信、钉钉等App将学校管理内容发送给学生,这也会使学生将手机等设备带入教室,并在课堂上进行游戏、看小说等娱乐行为,对课堂学习氛围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在高等数学教育教学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工作,上课之前使用超星学习通签到等方式确保所有学生进入教室,教学期间通过点名抽问等方式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增加与学生进行互动的环节,拉近师生间距离,使课堂管理工作更为有效。(四)引导学生积极对待学习过程。部分学生对学习具有抵触心理,为保证高等数学知识讲授过程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积极性,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意义。例如,部分文管类专业的学生认为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后期专业课程无较大联系,因此忽视高等数学教学课堂,消极对待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产生重视,在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收集数据信息,整理出有效的数据资料,为管理者的决策过程提供有力依据。此间也需要使学生具备一定高等数学知识基础,保证学生能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有效分析。并且,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在面临困境时能够有效运转思维,灵活运用自身知识系统,解决当下问题。

参考文献:

[1]涂黎晖.新形势下高校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34):71-72.

[2]原璐.关于高等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教学改革的一些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0):5.

[3]宋丽,王红.金融职业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教育观察,2018,7(9):126-128.

[4]于旭.高等数学在高职高专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东西南北,2018(8):108.

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学生创设产生问题、提出问题的环境。我认为可以在学生的兴趣点上探究。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在玩的过程中,使学生有所发现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并努力探究其中所蕴涵的奥秘,那么这样的玩将是最有意义的。教学《圆的认识》时,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陀螺各一个,谁来和老师比比赛,看看哪种形状的的陀螺转得最平稳、最持久?”通过操作验证得知,正方形旋转最平稳、受外界的影响最小。进而出示正八边形、正十六边形……引导学生观察,它们与哪个图形比较接近,学生观察到与圆越来越接近。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削方为圆”中国古代研究圆的方法,进而揭示课题《圆的认识》并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为什么圆形的比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转得更平稳、更持久呢?它与其他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呢?这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地探究欲望。有趣的活动、巧妙的设疑,使学生带着追根求源的强烈好奇心进入了新知的探索阶段。

二.激励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学贵有疑”,提出问题是数学创新的基础。“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同时学生在试图提问题时,就会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一旦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热情给予鼓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给学生以成功感。这不仅使其他学生拓广了视野,而且增强了每一位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和信心,教师也从“教学相长”中受益。例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采用“自学-汇报-质疑-应用”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汇报看懂的知识,然后进行质疑。有些学生提问:两个数的结果是1,这两个数就互为倒数吗?“5”是倒数吗?小数有倒数吗?对于这些疑难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争论达到理解。把要学的知识作为创造的结果,就能把探究新知与培养创新能力二者统一起来。

三.尊重“问题”意识,给学生以“成功体验”

数学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运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教师必须要尊重和爱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师生之间始终须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感,让学生充分披露灵性,展现个性。给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兴趣,提供争辩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标新立异,超越自己。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也许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错误、“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应积极引导,热情帮助,使学生激起“柳暗花明”的创新灵感。从中学生体验到通过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则达到,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在教数学“折扣”问题时,我作了如下设计:“老师昨天逛街,发现有两家超市卖完全相同的商品,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西太华超市标着九折优惠,而华润万家标着八折大酬宾,你们说老师应该上哪家超市去买这种商品?”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到打八折的超市去买,因为它打的是八折,比九折低;有的说去打九折的商店去买,因为它本来的价钱可能低一些;还有的说,先看看两家超市原来的标价后再下定论。

这时候,有学生问,在这道百分数应用题中到底谁是单位1的量?我首先肯定这位学生问得好,再让学生讨论,学生在学习有关“折扣”的应用题时就不会感到乏味了,他们就会满有兴趣的进入到角色中。

四、问题情境策略。

在教学中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形式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失调,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1、问题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像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例如:“小玲的妈妈带300元钱,去买一架184元的微波炉和一个148元的电吹风,钱够吗?”学生通过大胆地估算,帮助妈妈买东西,表现出了积极的学习兴趣。对于低年级儿童,可以通过创设童话故事、卡通形象或模拟生活情境的形式来呈现问题,学生也会当真,这样的问题情境对于儿童来说也是真实的。

篇9

【关键词】农村小学 主要问题 对策思路 综合素质

中国分类号:G623.5

教育必须做到公平,才能全面提高一个民族的国民素质。实施教育改革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教育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但是,应该意识到,在有些地区,尤其是山区和农村,教育设备落后,教育资源奇缺,教育水平依旧落后。因此,要做到各个地区教育平衡,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正视农村地区存在的问题,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一、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育资源不足,教学队伍缺乏专业性。学生最初的学习主要靠老师的有效引导,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遇到一位良师益友那将是锦上添花。但山于各种原因,全国各地的师资水平并小一样,区域之间的差异还是存在的。部分落后地区可能会存在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工作不认真等问题,这都会给数学教学带来小良影响。教育资源欠缺,主要是因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所限,经济落后,必然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有限。很多小学是没有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而且黑板很多都是用水泥做成的。在教师队伍方面,小学教师有很多是不在编的,即使在编,他们的工资待遇是非常低的,远远达不到该地区的最低收入水平,所以他们不得不靠其他的收入来弥补这项开支。这就导致了很多学校的教师纷纷下海,而那些有编制的教师又舍不得自己的事业编制,所以他们就会选择找一些代课教师,他们把自己工资的一部分给代课教师,自己去从事其他的行业。在教学过程,他们不可能全心全意把心思放在教育上,而且他们也不能够给学生传授新的思维。

2. 教学目标缺乏清晰度。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小仅是每天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多的是应该让其明自为什么要学,怎么样才能学得更好。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上存在的一个问题是 : 教师每节课时间女排满满的,而且这些时间大多是用来讲课。我们知道,数学的学习应该是一个锻炼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兴趣的过程,但是目前的教学方式主要侧重了教师单方而的知识灌输,缺乏层次感、思维性,对学生数学的学小利。

3. 教学评价存在虚情假意的问题。《标准》准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 ; 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白我,建立信心。”但很多教师只是浅显地理解成赏识与表扬,一时虚情假意的评价在课堂泛滥。如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问 :“长方形有儿个角 ?”学生回答 :“有四个。”老师随口表扬道 :“你真聪明,给他掌声。”于是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掌声。此后掌声不断,表扬声此

起彼伏。诚然,过去的教学指责太多,学生的确需要呵护白尊、关爱赏识,但这种平泛的语言、廉价的表扬只能削弱表扬与激励应有的价值,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可以说,过分的模糊评价将导致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是非不分。

二、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对策思路

1. 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但农村教师一般没有或很少接受科研方式方法的培训,很多教师不善于从实践中发掘提炼经验并进行理性升华。不了解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导致教学始终停留在凭经验教书、按传统办事的阶段。在教学设计或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表现出对教材理解不透,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置可否。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方面显得尤为欠缺。当课堂开放后面对因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丰富思考问题方式多样而带来的课堂活跃,一些教师显得束手无策,在指导学生探究时,教师任由学生的思维随意驰骋而不知道如何引导,从而导致学生不会的仍然不会,不懂的始终不懂。所以,我们要加大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加强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需要注意的是培训的方式要多样化、有针对性,要注意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人的创造力往往起源于对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处于兴奋状态。由此可见,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必须采取一此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增加情感投入,热爱学生一在教学中,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用爱心去感染他们,拉近与学生之问的距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小学生往往以自己的喜好去学习,他们经常是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上一门课程、如果教师不关心学生,经常批评、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学生从心理上就会产生隔阂,对老师存有成见,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引领、点拨要打动学生心弦,激励他们动脑、动手,师生互动,心灵沟通。笔者尝试,课堂教学要创设一个适当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或发表见解,或论述法则,或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实践,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篇10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解决问题 方法多样化

一、引言

培养提高初中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他们此后的学习生涯非常重要,特别是面对类型多样的数学问题,如何进行“一题多解”是初中数学教学过中需要面对的问题。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的推行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一缕春风又恰似一把双刃剑的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提供了与应试教育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给初中数学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初中数学学习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行研究,旨在提出相关的策略促进初中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发展,以期消除由于初中数学解决方法的单一而引起的教学实践的效率的滞后性,为教师更好地进行初中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教学提供参考。

二、“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内涵

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是指学生在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之后,能够对这些所运用的解决方法进行透彻的理解和掌握。针对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的认识,可从数学课程的角度进行认识,数学课程提出能够让学生对运用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研究,从而感受不同解决方法的差异性,理解和认知他人解决数学问题过程运用到的不同方法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评价总结,获得再次认识,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对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统一综合构建。那么,解决方法不仅指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使用到的具体方法,而且包括采用的解决策略和解决问题的结果。

三、影响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因素

1.基础知识的记忆

解决数学问题必须储备相关的基础知识,这是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前提,是需要学生进行吸收和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例如相关公式、计算口诀、数量关系、数学定义定力等方面的记忆,在平日的学习中形成数学模式是进行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武器,基础知识的积累程度是影响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重要因素。

2.数学要素关系的理解

数学的阶梯过程包含了众多要素,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多种的表征形式,理解数学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状态。在多样化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复杂的要素关系是影响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重要因素。

3.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教师与学生是初中数学教学与学习的主要两大构成部分,要提高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能力,就必须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思考,发挥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鼓舞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胆尝试运用多种可能的方法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

四、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教学对策

1.构建学生知识体系

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掌握,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对其他解决方法的尝试和探索,构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体系,促进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的思维发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

2.创设情境,践行多种方法

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从身处的生活环境入手,帮助学生开启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奥妙的大门,不仅在课堂上教他们数学计算的公式,还要启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对多种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例如在教学沪科版九年级第二册第二十七章圆的基本性质时,笔者买了一个圆的镜子带到了教室,并在不经意间将镜子打碎,镜子破裂的声音无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个时候笔者对学生说:镜子摔碎了,我们需要再去买一个,可是要买这样的镜子需要知道些什么呢?我们不可能拿着碎片去吧?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说要知道镜子的直径,有的说要知道镜子的半径。那么,怎么知道镜子的直径或者半径呢?我们能不能根据碎片计算出镜子的直径或者半径呢?笔者趁机提出问题,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困惑。笔者借机引入了“弦的垂直平分线必然经过圆心”这一原理,让大家通过作图计算出了圆的半径。这节课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奥妙,从内心深处喜爱数学,想学数学。

五、结语

对初中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进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在掌握和吸收多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在“量”的积累上以获得“质”的飞跃,促进学生全面解决数学问题及其他问题的综合能力。新课标对学生掌握多种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让学生忽视对这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初中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因此,必须运用各方面的因素和条件促进初中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主性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全面构建初中生对多样化方法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杜玉珍.浅谈初中数学选择题的常用解题方法[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5(2).

[2]潘令智.浅谈如何注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