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德育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62-01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离开德育的任何教育都是危险的教育。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厌学学生日益增多、学生思想严重腐蚀、行为极不规范、传统美德观念淡薄、违法犯罪屡屡发生,这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加强德育渗透刻不容缓,如何实施德育教育理应成为每个教师关注的课题。如何实施中学德育工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
教师是德育主要的实施者,是连接学生和德育管理者的中介,是实现德育管理观念的先锋,是修订和完善德育管理体制的实验员,作用举足轻重。
要将“德育首位”意识落实在教师的德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中。以德育引领学生全面而自觉的发展;坚持教书育人,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知识素养和德育能力,保持稳定情绪,提高心理素质。以“民主平等”重新定位师生关系,以“爱”营造师生和谐空间,以“沟通和理解”赢得教育先机。营造大德育体系下的教师团体德育氛围。充分发挥其他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树立全员育人观念,建立相应德育系统。加强教师德育培训。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的导向作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完善教师德育培训制度;加强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双向联系,共同参与到学校德育管理中去。
二、夯实做人基础,是中学德育的着眼点
教会学生做人,并使之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要成才,先要成人,做人做不好,知识再多也不是好人才,而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则是教育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做人教育时,在做人目标设定上要注重基础性,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人、现代人、爱国的人、社会主义的人”;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明确层次性,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育方法的设计上要强调主体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那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被动局面;在做人素质要求的确定上要注意实用性,做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在做人教育的途径上要把握关键性,抓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点进行有的放失的德育工作,重视开展养成教育、自我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一些关键性工作。
三、调动各学科德育渗透的合力
学科渗透是加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学校明确规定,各科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德育工作,任课教师要根据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各科任课教师要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真正的管理是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而学生的自我管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第一,实现班级的自我管理。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班级和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行动纲领并付之于行动后,班主任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拟出自我教育计划,对教育有成效的成员及时鼓励、推广,使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独立地、主动地、持久地进行下去。
第二,全校社团的自我管理。中学不同于小学,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社会的面越来越广,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个性的发展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要合理加以引导。广泛开展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各种形式的自我管理中来。
第三,日常生活的全员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应当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要注意延伸学生自我德育管理的领域,将学生的德育同学校各种活动结合起来。
五、形成德育回归生活,德育与学科发展整合的德育范式
新德育倡导德育培养回归生活,因为道德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得以发展,回归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综合的课程。具体地说:一要注重让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加现实体验,在体验中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克服“重认知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德育弊端;二要增加学生体验机会,加强师生谈心活动等方式,着重于在学生理解上下功夫,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克服“重教化、轻内化”的德育弊端;三要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学校对家庭的帮助指导作用,使家长形成与学校一致的教育理念,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四要充分发挥社区环境育人的功能,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通过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使德育要求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促进青少年灵魂塑造的德育合力的形成。
六、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德育的内涵
篇2
关键词:中学教师 德育教育 实践 诚信 榜样 潜移默化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篇3
语文教学中文和道是密不可分的,德育因素往往也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它常常寄寓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内容之中。语文作为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以及它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负载着一定社会理想、政治信念、阶级观点、人生哲学、道德情操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德育成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各方面的熏陶,从而受到教育。
语文教科书的选文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语文课本是很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把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体现当今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因素,根据语文教学活动的特点,恰到好处地揭示出来,以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品德的一种育人活动。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意识乃至实践这种意识。
语文课文总是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互相交融,理中有情,就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能够通过反复“读”出味道。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充满激情的朗读,让他们进入作者创设的情感境界,在忘我中得到升华。
阅读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重要途径。面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读者总是与自己的生活、思想相对照、相比较,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和道德感。因此,中学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将优秀的言语作品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样,才能形成孩子们对世界向往、对人类关注的自觉性。
在作文教学中,从身边的琐事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这样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命题,让他们从生活中的小事中,透过现场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升华。教师提供某些具体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展开类比联想,联想人生,感悟人生,如从风乍起时,塑料垃圾漫天飞舞联系到白色污染、环境保护等等。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求教师把复杂的、抽象的德育内容具体化,渗透在各科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陶冶、受到教育,达到德育目的。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媒体,可以从不同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教育。在美的熏陶中,读书作文学做人,求发展明人生,全面完成教书育人的基本任务。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入那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通过乐曲和影像资料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既而带着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作者笔下“春草图”、“春花图”等构成的春的世界,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生机昂然的自然美。激发起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学生作文和语文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的德育实践,使德育得到进一步延伸,特别是课外阅读更是如此。教师要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进行引导,让他们多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多读名家散文尤其是哲理散文。学生细读作品,实际上就是在培养情感,增进认识,得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熏陶与教益。尤其对文中的精品,教师要激励学生多读,让学生读得人情人境,在情境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品德的教益、情操的陶冶。
语文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 掌握学生的心理性格等特征, 根据其心理状况和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 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 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年龄层次, 在身和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以初中生为例, 和小学生相比时, 他们表现得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 具有初步的价值观念, 能分辨出一般的是非美丑, 一般也能估量到自身行为的直接后果。但与高中生相比时, 他们在较为完整的人格心理、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能力诸方面又明显要差一个层次。语文课的德育教育必须重视这些特点, 以人为本, 因人制宜, 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语文教学以传授语文知识为首要任务,德育渗透只是兼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顾此失彼。根据新课标的有关精神,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学科教育绝不等同于也不可能替代德育本身,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失去了语文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还要找准两者之间的融合渗透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语文教学中使德育喧宾夺主或流于形式。
篇4
Abstract: Cultivating students' ethics, philosophy and scientific attitude are functions of moral education.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unctions and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moral education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关键词: 数学;德育;功能;途径
Key words: Mathematics;moral education;functio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12-01
0 引言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确立了德育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学科教育作为进行德育的最经常途径,应体现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强调知识获得与情感、态度培养相结合。数学学科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人类最富有理性魅力的科学文化。因此,深入挖掘其独特的德育功能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
1.1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人生观 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人格的、生命的,应以现实的形式呈现于教学之中。广泛应用性是数学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数学课堂中可充分借助数学与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的紧密联系作为切入点,及时、恰当、有针对性地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将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有机地融入课堂,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命价值。例如,在“算一算,晓理动情”这节课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出有关环保、社会的场景,通过计算废弃塑料瓶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勤俭的美德,激发学生为社会积极做贡献的良好道德品质。
问题1:每天我国人民消耗的物资(说明:假如每人每天0.5千克粮食),估计可乐瓶的容积355ml,我国青少年大约有2.3亿,假如每人每天扔一个可乐瓶,堆在一起能装几间教室?假如每个塑料瓶能卖5分钱,而修一座希望小学要300万元,问把这些瓶子卖掉能修几座希望小学?
1.2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数学是历史成果积累而成的科学。数学史不仅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宝库,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丰富资源库。首先,从3000年前古代社会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到先秦之际的《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再到宋及元初数学发展的崭新局面,这些史料使学生了解中国数学在实用主义价值观影下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其次,通过再现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到各自与其他文明中心不同特色的思想及历程中有过独特风格的思想渊源,以发展人类文化的观点认识中国数学及文化,做到学为所用才是真正意义的爱国主义。
1.3 培养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 数学通过建构模型解析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确定性和规律性,在人类精神世界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虽然其他学科同样具有培养不唯书、不唯上、不盲从的思想观念,但是在深度、广度方面无法与数学相提并论。科学态度则是一种求实、创新的态度,事事讲求有根据地判断,不迷信权威。因此,发现事实和反驳谬误、全面客观评论事物真伪是数学教育的德育价值所在。一次美国举行的全国性“初级学术能力测验”考试中,中学三年级学生丹尼尔敢于质疑、勇于批判的态度赢得了赞赏。测试题如下:
问题2:有一个正三棱锥和一个正四棱锥,它们的棱长相同。问重合一个侧面还有几个暴露面?
解析:标准答案注明为7个,而丹尼尔的答案是5个,结果被判为错误。丹尼尔让当工程师的父亲动手做了两个实物模型证实了他的结论。当三棱锥与正四棱锥的一个面重合后,正三棱两个锥面分别与正四棱锥的锥面共面,所以是5个。
1.4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 恩格斯关于数学育人功能的一个重要论断是: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中充满了辩证法,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例如,对数使乘法转化为加法,除法转化为减法;极限概念,特别是现代的极限语言,体现了有限与无限、近似和精确的辩证关系;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描述了微分与积分两种运算的联系和相互转化……通过学习上述内容,学生感受到矛盾统一的辩证思维,促进其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
1.5 增进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促进德育的形成。开普勒认为,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数学语言、数学推理、图形变换、对称等内容中无处不展现数学美。不少国家把美育教育列为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如英国16-19岁的数学课程总目标提出“发展对数学的美学观与历史的鉴赏力”。数学中代数结构的美观、几何图形的美好、方法构思的美妙和逻辑结论的完美,带来一种令人震撼的心灵共鸣。比如,许多貌似无关、相距很远的概念,如代数式的最大公因式、方程组的解、直线的交点、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都能用交集概念统一,岂不妙哉?如此种种表明,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美感愉悦是德育渗透的必然选择。
2 数学德育的培养途径
2.1 注重社会意识,联系教材以外的现实 最有效的教育途径是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事物、观察生活,从中获得人文感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例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之后,教师可让每个学生展开想象,用提供给他们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拼摆出各种组合图形,并让学生把自己拼好的图案粘贴在纸上,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和亲人。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把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赠送给他人时,内心充满了快乐,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了与同学、家人及老师的感情……。
2.2 提炼精神思想,加强批判思维的训练 数学学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且是高贵精神思想的训练工具。纵观数学发展历程,数学精神为混乱的思想领域带来了理性之光。数学精神包含诚实、勤奋、公正和批判,而批判精神尤为重要。例如,对平行公理的怀疑,导致了非欧几何的产生。一道国际数学测试题描述到:船上有30只羊,35只牛,船长年纪多大?不少同学回答为65岁。其实这道题重在考察学生质疑能力,对于无相关可用信息的题目,只有极少数学生敢于质疑,提出反驳,这是缺乏批判精神的表现。
2.3 开展数学史研读,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数学发现的每一步,都充满艰难险阻,需要数学家们具有超凡的胆识、百折不挠的毅力。数学造就了数学家独特的人格气质。华罗庚、苏步青、陈省身、姜力夫等,他们在追求学术中精益求精、虚怀若谷,在为人处事上谦虚谨慎、艰苦朴素,在金钱名利上淡然无私、濯清涟而不妖。这种高尚的人格品质,使学生明白真、善、美的标准,激发他们追求正义和坦荡做人的热情,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条件和源泉。
参考文献:
[1]齐建华,王春莲.论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J].教育研究,2001,5.
篇5
关键词:语文 新课改 德育教学
德育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新课改也要求教师应该将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育中去。那么,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又有强烈思想性的语文课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呢?我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对语文教学如何具体、灵活、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现就此做一番浅谈。
我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将德育立足于: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育学生的爱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所以,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1.挖掘教材中富有思想因素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精选的现代文。有的体现对生命的感悟和尊重,有的体现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有的是对美的弘扬,有的则是对丑的鞭挞,有的体现对自然的喜爱,有的则体现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嘲讽,又有的是对个人和国家命运的思考……无论是哪一类作品无不包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充分体会这种体验就成为了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2.文言文和古代诗歌中的情感教育
文言文和古代诗歌是我们古代文化中的精华和瑰宝,而选入我们教材中的更是精华中的精华。我们可以利用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教给学生珍视友情;利用李白的《月下独酌》使学生明白即使生活再苦闷,也要放飞自己的精神;利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使学生懂得忧国忧民……
3.介绍写作时代背景进行德育
如教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不是马上与学生共同进入阅读、讲解,而是先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事件的经过作详细介绍,突出主人公刘和珍被害之时的情景,突出主人公不畏特务卑鄙的行径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使学生在所学之余能怀着一份对烈士无限崇敬和对敌人无比憎恨的心情去阅读课文,自然从中感受到一种振奋,促使自己产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强烈愿望。此外,介绍作家的生平事迹、介绍有关文学常识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激发他们对我们伟大民族的热爱,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热爱。
4.分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进行德育
如《雷雨》一文,引导学生分析周朴园、侍萍、鲁大海等这些形象,引导学生体会他们的肖像、表情、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当时旧中国工人阶级要求人权,普通老百姓悲惨命运以及资本家的狠毒凶残、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从而激发学生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生活的强烈感情。
5.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
例如讲解《离骚》,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一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并在此基础上记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通过课外阅读进行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部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样,课外阅读也是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同时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的阅读收到实效。可能有些学生会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书,有些同学会沉迷于武侠、网络小说。这样我们就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利用教师设计组织的各种语文活动进行德育
我们在实施教学时,要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这样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我自己在教学中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组织一些课内活动。如课前五分钟讲演、诗歌朗诵、成语接龙等活动,既有效地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能从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提炼写作主题,表达爱憎分明的感情。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途径可谓多种多样,但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得法,必能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篇6
【摘 要】三生教育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说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虽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但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三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领域的前进步伐,体现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时代特征,它的内容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将三生教育的教育方式应用到物理学中,对学生培养和提高生活生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们掌握并理解三生教育的内涵以及创新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描述三生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再进一步提出物理教学中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三生教育;初中物理学;途径
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使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物理学科中蕴含着科学性、人文性、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这些都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体现,因此可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与物理知识的接收是紧密相连的,是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实施三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本文浅析了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三生教育,有助于物理学知识的传授。
一、三生教育的概念
三生教育的概念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德育范畴,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个方面的教育,是一个复合的概念,三者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相辅相成。通俗的讲就是一个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能够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科学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行为过程。
三生教育的本质即是一种人生教育,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具有实践价值,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处理个人与自我、个人与自然和个人与社会这三层的关系。最终实现能为自身、为家庭、为社会、为人类缔造幸福生活的人生价值。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三生教学的途径
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实施的三生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本文主要从学校教育方面着手,提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三生教育,避免危害事故的发生的途径,并通过这些途径发挥物理教学的教育功能。
(一)物理课上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主要是处理个人与自我的关系,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生命、真爱生命和发展生命。要以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为基础,才能更好的认识人类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更好的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最终达到生命教育的目标。在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用生活实际案例,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要接受生命安全教育,规范日常行为,加强并培养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从而能有效的避免危害事故的发生。
在物理教学中最普及的知识是电力知识,它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安全,如怎样安全用电和噪声的控制,碰到路人触电或者在家因手上含水而触碰电源产生的触电行为要怎样有效处理,这些都是关于安全教育的。
(二)物理课上的生存教育
三生教育中的生存教育是关键,主要处理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存意识属于人生观和心理问题,它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存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物理教学通过对受教育者的生存教育,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把握生存规律,学会判断并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物理知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好物理知识,对学生的生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了解许多自然现象,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观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同时造成的自然资源耗费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如能源与人类环境、电子产品对人类身心发展的影响、如何安装避雷设施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电灯、各种家用电器以及电脑的使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电力的知识都是从物理教学中得到的,如生活中用电的常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利用,又如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交通事故,在物理学中教师对车速与刹车后滑行距离的计算方法的传授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分析交通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生存能力,普及了生存教育。
(三)物理课上的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主要是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三生教育的核心。它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生活观。物理教学具有很强的试验性和实用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小实验,使学生能够亲自试验制作并展开调查并产生互动,直接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动脑和动手的习惯。
初中物理教学中涉及生活教育的案例包括光的反射与折射、惯性、热学、电学、声学以及先看见闪电而后看到雷声的原因等,这些都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现象。其中电力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怎样安全用电;热力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海边及大森林一年气候宜人的原因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
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社会、对自然界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最终理解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结束语
总之,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有各自的精神内涵,相互渗透又相辅相成,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为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潜在的依据。而物理学是一门生动的、人性化的学科,将三生教育渗透在初中物理学中,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实现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并促进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全洪.初中物理教学与三生教育[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66-68.
[2]高雷.初中物理课如何开展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J].中学时代,2013,23:148.
篇7
1.1德育观生活化
在中职传统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教学方法单一,师生缺乏有效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到不到充分体现,德育课教学理念落后。中职学校德育课生活化教学首先应该是教师德育观的生活化,教师要改变传统德育教学观,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德育课教学模式,发扬民主,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师生、生生互动,教师要形成德育课教学服务于学生生活实际需要的德育教学观。
1.2德育目标生活化
当前中职德育课目标定位在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能深入研究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的要求。中职德育课目标生活化需要教师在认真把握德育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大纲的德育目标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德育目标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服务于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关注中职学生心理需求与心理健康状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思想道德困惑,同时关注学生未来思想道德发展与岗位道德素养需要。
1.3德育方式生活化
缺乏方法与手段的德育必然是低效的,必然是空洞缺乏活力的。中职德育课德育方式生活化是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提升德育教学艺术,丰富教学手段,尤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德育体验,在体验中增强学生对真善美的体验,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增强德育的感染力。
1.4德育评价生活化
德育评价生活化要求我们转变传统德育教学理念,从学生的成长与生活需要出发开展评价。运用评价手段,引导学生掌握社会对公民道德需要,明确社会道德风尚,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在评价内容上突出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等多层面生活思想道德表现,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1.5德育环境生活化中职德育环境生活化是指教师要善于运用环境手段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以环境引领学生德育素质提升。教师要有效运用板报、图片、宣传标语等创设良好的环境,要善于拓展德育空间,从校内向校外拓展,争取家庭与社会支持,共同打造宽松、健康、和谐的德育氛围。
2中职学校德育课生活化教学途径
2.1以学生日常行为为抓手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体现在日常行为规范中,因此中职德育课生活化教学意味我们要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将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结合起来,在培养良好习惯中落实德育课教学目标。首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生今天学习的需要,也是中职学生未来走向岗位、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在德育课生活化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中职德育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学生实际,将良好学习习惯教育渗透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其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不少中职学生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铺张浪费、不懂得自尊自爱、生活无序等。我们要将德育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节俭、自尊自爱、有序安排生活等。第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中职学生毕业后面临着走向社会,融入大集体,良好的交往习惯对于学生适应未来岗位、融入集体、发挥岗位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中职德育课生活化教学中,我们要以习惯与技能培养为着力点,提升学生的交往习惯,提升学生技能素养,通过德育课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技能等。
2.2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要想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学校德育目标,必须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②因此在落实德育课生活化教学中,我们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德育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完成从道德认知到情感、行为的完善。首先,要善于借助争优评先活动。德育课生活化教学要结合班级各项争先创优活动,将德育课教学与班级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改变传统评选方式,在制定评选方案时,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结合德育课所学的知识制定评比细则,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与情感渗透在道德规范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其次,开展丰富的主题班会活动。班会课是班级德育活动的主阵地,中职德育课生活化教学要与班级主题活动结合起来。这既有利于改变传统班会课“重结果、轻过程”现象,也有助于提升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班会课主题要与德育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构成有机的德育教学体系。第三,开展专题德育活动。专题德育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要切合德育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系列专题德育活动。例如开展励志、感恩、习惯养成等专题德育活动,通过专题德育活动对学生加强人生观、价值观、自励等教育,在实践体验中增强德育认识与情感体验。
2.3以德育氛围创设为导引
篇8
生涯一词指的是从事某种事业或活动的生活,含有职业之意。生涯的英文为"career",包含经历、履历和职业之意。一般来讲,生涯一词主要侧重在经历之意上,强调过程,而职业则是经历的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舒伯(1976)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由此可见,学生的生涯发展指导侧重于学习经历。生涯也是人自青春期以至退休后,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业的综合。除职业之外,还包括任何与工作有关的角色,如学生、退休者,甚至包含了家庭和公民的角色。生涯教育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知,了解社会职业生活,进而思考人生、生活与工作意义的教育活动。
1 高中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实践研究所具有的特点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他们须应对繁重的学业、文理选科、高考专业选择等一系列现实的人生课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接受生涯发展问题的考验,难免充满困惑与迷惘。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解决某一具有普遍性的心理与社会矛盾(“危机”)。这八个阶段为: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婴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幼儿期)、主动感对内疚感(儿童早期)、勤奋感对自卑感(儿童晚期)、自我同一感对与同一感混乱(青少年期)、亲密感对孤独感 (青年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期)、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老年期)。每一种危机处理任务,既包含正面的品质,也包含负面的品质。当个体在特定阶段所拥有的正面品质多于负面品质时,他们就能最好地适应这个世界。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末期,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是自己是谁,在社会群体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等。学校开展生涯教育显然与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相吻合,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应努力把“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梳理出学生在高中阶段人生发展的一条主线(即:高一“生活新起点”,高二“专业探索”,高二“跨越成功―升学或就业”)并据此确立了各年级指导重点(即:高一“立志成才”教育和学业生涯规划指导,高二理想教育和学习生涯规划指导,高三“三观”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一规划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在不同年级段所面临的人生课题。
2 高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实践的具体途径
2.1 单独开设生涯辅导课程。
生涯教育,从广义上说,学校的一切课程与教育活动都属于此范畴;从狭义上讲,生涯教育是指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设计、确立生涯目标、选择生涯角色以寻求最佳生涯发展途径的一种专门性课程与活动。生涯辅导课程重点是向学生讲解生涯规划、生涯与人生、职业与社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念,培养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生涯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活动,而是基于人类对生命质童追求演进而来的有关人生的探索与实践的活动。因此,在教育过程的设计与安排上,需要尽快开发切实有效的课程以适应青少年生涯发展的需要,保证高中生生涯教育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学校也可引进国外的相关教科书,教科书内容可围绕生活技能、职业辅导、个人社交技能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以课堂教学为主,培养学生对职业生涯知识的理解。
关于生涯教育课程,可以参考美、英等国的课程模式。美国中学普遍开设的生涯教育课程有: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特殊生涯指导课程和生涯相关的学术课程。生涯发展指导课程是根据生涯发展阶段的理论,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生涯发展任务,设计一系列适应不同水平的活动和学习材料,以实现各年级的学习目的。特殊生涯指导课程是根据生涯发展过程中一些特殊行为和技能的培养制定相关课程,这种课程通常是短期的,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特殊需要而开设。生涯相关的学术课程是将生涯课程融入现有的学术课程中,而不是作为单独的课程教授,教师将与生涯有关的活动融入日常的学术科目中,并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课本知识与相关职业的联系,教育学生尊重各种与该科专业相关的职业。英国生涯教育主要是通过在学校开展生涯教育课程来实现的,这些课程根据“全国生涯教育框架”和国家课程体系制定。与美国相似,一般开设各种生涯教育指导课程,如生涯探索指导课程、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和特殊生涯指导课程。
2.2 课堂教学渗透生涯辅导。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渗透,以拓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生涯意识,提高其生涯规划与生涯开发的能力,使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课程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 在政治课上,结合教材给学生讲解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等现实的经济状况,使学生充分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受到良好的生涯教育。
2.3 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生涯教育。生涯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开展生涯教育必须充分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生存的能力。生涯教育的实践方式主要包括校园主题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校园主题实践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主题教育情景引导学生实践,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主题班会、讲座、板报、知识竞赛、个别辅导、案例分析等。社会生活实践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的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这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实践,才能真正得到锻炼。
篇9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途径 德育工作
笔者将中学教师的业务能力及素质进行了综合分析,又经过研究与实践,总结出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具体归纳如下。
一、开设专门教学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心理素质发展、带动整体素质发展的道路。培养或聘用专职教师担任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并把课程列入正式课程计划。教学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人际交往、耐挫能力培养、自我意识发展指导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有效化研究与实践要积极开展科研立项,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调动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鼓励教师、出版专著,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成绩和贡献。正确理解知识与创新的关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看知识容量的多少,还要看知识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足够多的知识增长点。最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和能力能否在教师身上有效地内化为素质。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作支撑,创新最终只能流于空想。另一方面,也不能因过度强调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否则学生所学的将是缺乏生命力的僵化知识。
二、注重学科教育渗透——增强集体教育效果
由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步骤的机械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培养出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使教学失去活力。为此,要切实提高我国心理健康院校教育的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如何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病理来分析教学模式的应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实践性教学是内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学习内科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临床、接触患者,不断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文科利用教学挂图或多媒体演示,再现实景让学生进入“角色”,理科设置的问题就是身边耳濡目染的,如水电费问题的收费改革等。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如让记忆力好的学生承担背诵表演,口齿流利的承担朗诵表演,计算能力强的承担运用简便方法表演,综合能力强的承担综合概括释疑表演,书写工整的展示练习。
总之,学生有什么样的优点,教师就为他们搭建什么样的平台,从而让各层次的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都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茁壮成长。
三、开展班级主题活动——优化集体教育模式
1.加强心理健康教学建设,有助于教师专业的提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他们成长的客观规律去施加教育影响,才能把教育要求转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德育理论能否真正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成长的规律,发挥其对德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特征是否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了解他们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既要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上进行分析,又必须对他们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加以考察。只有如此,才能加强课堂心理健康教学建设,才能给教师搭建起与学生相互交流、借鉴并传授经验的平台,才能为教师建立共同学习的机制,才能丰富教师的心理健康积累,以便有助于教师专业的提升。由此可看出心理健康教学建设的必要性。
例如:Y教师在主题为“学会赞赏”的班集体心理健康教育中,设计了活动“性格自画像”。通过“我给树叶画个像”“我给动物画个像”“我给自己画个像”等几个环节,通过平等、民主讨论的方式帮助、启发、引导、鼓励学生面对自己的性格弱点,剖析现实、独立思考、认识问题、分析原因,从而解决问题。最后一个环节是“我为画像美美容”,让学生扮演“性格美容师”角色,寻找“塑造完美性格”的“美容”方案。这一活动不但富有趣味,学生乐于参加,而且“渡人自渡,化人自化”,学生在互动中出谋划策、群策群力,初步探究和共享一些有效的完善塑造性格的方法,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2.预防教育是集体教育的基点
在班集体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中,积极寻找有效的教育对策,努力预防问题学生心理的非健康发展。如教师在主题教育“我能行”活动中,设计:给自己找优点、给别人找优点(他人暗示的延续,强化被人肯定的感觉)。最后,教师总结:人的能力、优点不是天生就有的,别人对我们的赞扬和肯定也不是随意可以得到的。因此,要建立自信,一定要努力发展、提高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并从尽力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锻炼、培养。做事要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能行。
四、依托心理咨询平台——畅通个体疏导渠道
依据咨询资料,汇总分析后,归纳出咨询学生反映的心理问题,主要如下。
学习类问题,如与教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挫折适应以及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我校充分利用青春期的教育中心,从初一开始,定期分班级向学生开放,及时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生理卫生常识,理解生理方面的科学知识,以消除对性的神秘感,从而优化学生心理。根据教学设计,在选择的教学环境下,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落实。一般教师先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然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协助学习,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师生进行总结。教师在讲评某一问题的时候,除了对于共性的问题详细分析,对于某些重要问题也要突出强调。教学反馈除了依据课堂的氛围、与学生进行座谈并对学生作业进行分析外,还可以参考其他教师的听课评课,从而改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教师职业是高尚的职业,这是社会赋予理想化师德的神圣起点。由于教师在人们心目中被定格为“道德的化身”,因此对师德的要求似乎再高也不过分。传统的看法认为,教师应珍惜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工作,把为人民、为集体、为社会忘我工作、多做贡献当做自己应尽的义务,做到爱岗敬业、不断汲取新知、认真搞好教学、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等。而且,在遭遇挫折和困难的路途上,还需要努力克服困难,不惜汗水和心血为祖国和集体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教师通过心理健康教学可以感染学生,让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学校应充分发挥和强化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针对心理有一些问题的学生,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必要的整理、归类,提纯共性,重视个性。开放心理咨询室,出发点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疏导”的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着眼点是对具有不良心理状态的学生进行分析,拿出正确的诊断意见,提供科学的指导措施,疏导心理障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目的是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以学科渗透、团体教育、预防教育为主要特征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提高理论水平,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化、最优化。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情感教育;途径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社会适应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这种观点的提出,不但拓宽了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且更加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增力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减力的。在贯彻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需要我们每个体育教师认真思考,我们不但要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还要给学生具有现代人丰富而又健康的情感。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融入情感教育呢?
一、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情感因素的教育
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把教学视为是与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共同合作的主动性,教师要视学生为合作过程中的主体,精心设计合作学习内容,在教学目标的导引下让学生做到“四自”,即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已评价问题;“四有”,即教学的过程中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成就感。
体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营造这种氛围,培养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能力,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自尊自信的基础上,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用心灵和汗水体验各种情感。
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技能。
课内外结合,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各种竞赛中体验各种复杂的情感,在这种过程中学生对各种情感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
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情感
课堂中的情绪状态、情感体验、人际关系,都会是师生生活中重要的内容。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紧扣教学目标,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考虑到情感因素。注意挖掘教材本身情感教育的特点,开拓情感教育的设计思路,架起情感教育的桥梁。
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
通过情感交流,可以使师生在思想上相互认识、碰撞、磨合,进而在行动上形成动力和合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可以针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如某些女生体能素质较差,对实心球、铅球等投掷项目缺乏信心时,心情沮丧时,教师应主动去和她们谈心,耐心引导她们如何积极有效地锻炼;可以对教学中的内容安排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基础上,可以多参考学生的看法,安排一些学生热衷的体育项目或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针对学生的成绩进行交流,由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成绩差的学生不免产生自卑感,因此教师应在交流过程让学生明白分数并不是衡量学生优异与否的唯一标准。学习态度、个性特点等都是值得关注的,从而让学生重拾对体育学习信心。
总之,教师应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学生的情感,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做到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