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方案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思政教育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思政教育方案

篇1

[关键词]“05方案”;广州大学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培养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05方案”实施以来,全国高校普遍加强和改进了实践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与经验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9月至11月在广州大学城进行了一次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的抽样调查。目的是了解“05方案”实施至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现状、资源整合利用情况,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经验提供第一手材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方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调查按照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医药类等院校选取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药学院等10所大学。问卷分教师和学生两种,发放教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发放学生问卷 1200,回收有效问卷1185份,有效率在95%以上。

一、“05方案”实施以来广州大学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调查

“05方案”实施以来,广州大学城高校不断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如何,课题组在调研中设计四大类共二十余道问题,力图客观真实地了解改革的成效,寻找存在的问题。四大类问题包括“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认知程度、实践教学实施形式与体会、实践教学的评价、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等。调查统计情况及存在问题如下:

第一,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认知程度的调查。8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和有必要;20%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或说不清楚。对实践教学改革状况的回答,1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效果很好,半数大学生认为改革效果一般,3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显示“05方案”实施以来大学生对实践教学改革成效还不够满意,教学改革与发展还有待改进与加强。

第二,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形式与体会的调查。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主要形式是任课老师组织的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37%的学生选择校外主要形式为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等,而自行参与社会实践又占半数。这一结果折射出社会实践形式还不够丰富,组织与指导力量薄弱。在访谈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表达自己浓厚地走向社会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的愿望。近70%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他们提升理论水平,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也有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认识不清,态度消极。对校内实践活动感受的问答,认为形式丰富,能充分调动学生热情的仅占31.5%;次数较多,但吸引力不够的有52%;这说明各高校虽然比较重视校内实践教育,但实践活动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次问卷中也发现一些院校对“三下乡”社会实践认识有弱化倾向。在大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形式选择上,近半数选择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实践;26.7%的大学生选择组成小组来实践。可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是多数大学生喜爱的主要方式。课题组还对学生很少或不愿主动参加实践教学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大学生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形式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其次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教师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要求和安排不具体;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如场地、设备、实践基地、经费等)不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保障等条件还不太满意。

第三,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评价很满意、比较满意的占43.3%;很不满意、不尽人意的占56.7%。这一结果不容乐观,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现状不满。此外,对实践教学态度、内容形式、学时、效果等影响因素分析时,发现各高校具体操作不一,学生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认为内容形式比较丰富,基本达到了教学计划规定学时的大学生占26.8%;认为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达到了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的大学生占23.7%;认为自己所参加过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一般,没有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的大学生占36.6%。在回答实践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时,认为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的占35.4%;认为是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如场地、设备、实践基地、经费等)不足的占37.8%。这也暴露了当前实践教学活动依然比较薄弱。对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评价:认为教师责任心强,经常给予指导的学生占52.2%;认为教师责任心一般,基本上没有指导的学生占31.6%,这反映了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实践教学管理情况的调查中,认为学校管理到位,有制度和规定的占30.8%;认为管理一般,有制度但执行情况一般的占40.3%;认为管理不到位,教师和学生随意性很大的占19.7%;认为缺乏有效管理的占9.2%。

第四、教师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课题组调查统计,对目前实践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教师认为很满意仅占12.7%;比较满意的占39.8%;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31.5%和16%。认为开展实践教学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教师分别占39.1%和51.4%;认为没有必要和说不清楚的教师分别占4.7%和4.8%。对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愿意参加并指导的教师占89.6%;10.4%的教师表示不愿意参加;10.3%的教师认为可以请其他人员参加并指导。在实践教学形式方面,认为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师占14.3%;认为形式比较多的占28.5%;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少的占43.1%。对于大学生很少或不愿意自觉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回答,46.9%的教师选择学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25.2%的教师选择大学生思想认识不够;21%的教师认为学校不够重视,对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和安排。对于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72.4%的教师认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是目前最大的影响因素;6.7%和 20.9%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素质和大学生素质的原因。关于当前开展实践教学的障碍,38.5%的教师认为是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46.4%的教师认为是经费不足;15.1%的教师认为是实践基地不够。

二、“05方案”实施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反思

反思综合调查结果与实践教学的现状,课题组认为“05方案”实施以来,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有了较大改进与提升,但还未彻底转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一下问题:对实践教学意义和目的认识的偏向、对实践与理论教学辩证关系的割裂、对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与政策执行的随意削弱、对实践教学科学激励和合理考核构建的迟滞,从而导致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强。

1、对实践教学意义与目的认识的偏向

尽管“05方案”实施已有几年,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实践教学意义和目的认识的偏向。这种认识的偏向普遍地存在于实践教学的各个层面:在教育管理层面,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这种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的“灌输”即可达到,因而轻视社会实践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在学校层面,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普遍将社会实践看着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作为一种软任务来看待,尤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比较忽视;从学生自身来看,受就业难及只重视专业发展等短视认识,轻视其对自身成长的价值,在参与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关系的割裂

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央5号文也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价值,然而在教学中,却存在背离或割裂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倾向。一方面,很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很少参加大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错过了利用实践来检验、巩固、强化理论教学的大好时机,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并且反过来影响、制约了理论教学的实效,最终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枯燥、刻板、无用的负面印象。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队伍负责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自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目标的引导,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活动过程中以及活动之后的总结和提升,不少活动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现和挖掘。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割裂,既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3、对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与政策执行的随意削弱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不强,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各项政策与保障条件如必要的教学课时、相对固定的实践场所、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实践形式、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等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导致了实践教学的随意性比较明显,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首先是教学课时的缺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学课时是分配给理论课教学的,许多教师承担繁重的理论课教学任务,根本无暇顾及实践教学。其次是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的缺乏。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课堂内的理论教学是主要方式,尚未引进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等教学方法,因而在校内很难建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室,也较少尝试跨出校门,建立实践基地。再次是实践教学方式的随意性。由于没有课时的要求,缺乏经费的保障,实践教学的开展与否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的喜好和兴趣,也较少研究成果来介绍和推广实践教学,这必然会导致教学方式的随意性。

4、对实践教学科学激励和合理考核构建的迟滞

由于上述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导致实践教学课程地位的弱化,课程建设的不足又必然带来科学激励、考核评价机制的迟滞或缺失。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再加之理论教学工作繁重,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即使个别教师有兴趣去探索实践教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和基地实践,很多活动难以展开,课题研究成效大打折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对他们就业、升学有影响的主要是理论课的成绩,因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此外,在一些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采取试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和掌握程度,实践教学根本没有纳入学生的成绩评定范围之内,也没有科学的、可供操作的评定方式,这使得实践教学更加不受重视。

三、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目前,实践教学整体实效性不强的现状还需要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从根本上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1、依据教学目标,整合理论课教学内容,巩固实践教学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思想性和针对性。目标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想发展与社会实际统一起来,不断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民族的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在社会与时代的总要求下塑造自己,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同时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无论高校领导还是师生, 都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地位,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

“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本科教学主要开设四门思想政治必修课,课程紧密联系、成为有机的整体,都有自己清晰明确的教学定位。因此,在进行四门课的实践教学时,我们应对实践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内容整合,根据各课的教学特点与任务,合理开展实践活动,力求避免内容的重复雷同,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形成实践教学的合力

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挖掘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模式。首先,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相关性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宣传教育,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其次,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目前,许多学校现有的校外实践资源有限,仅局限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三下乡活动”,过多偏重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因此,有必要编制统一的实践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整合校内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可以缓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上的困难,还可以解决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的力量不足的问题。

3、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各项保障工作

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05方案”的精神,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人才和制度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政治使命感、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这就要求不仅要充实师资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信仰坚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师资队伍。从当前高校来看,需要抓好以下几点:(1)提高认识,搞好规划,下大力气规划好实践教学的系统组织实施工作;(2)完善制度,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相对稳定、按需培养、奖惩分明和合理分流的良性运行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能适应新形势的实践课教学队伍;(3)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好实践课专项经费的保障、专职人员的职称和待遇等问题,使他们有温暖的归属感、安全的保障感和奋斗的成就感。

4、多途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遵循自愿选择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广泛性和形式多样性相结合;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来开展实践教学。在校内,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利用各级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影视教学资料片观摩、讨论会、社会调查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外,可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开展参观、访问、学术讲座和相关的纪念活动。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巩固基础知识,又能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贾巨才,孟悌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初探,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1)。

篇2

 

一、研究意义

 

移动互联网在近几年获得了飞速发展,而作为移动互联网的直接体现,智能终端的应用正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使用体。HTML5凭借其良好的跨平台性为不同操作系统间的适配问题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解决方案。另外,HTML5新加入的多媒体支持及Canvas画布等特性,使基于HTML5开发的应用可以提供非常优秀的用户体验。

 

[1]互联网思维并不是互联网公司所独有的,而是对传统企业价值链生态系统的一种审视同时,互联网思维不是技术思维,也不是工业化思维,而是系统化的思维模这种思维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尤为重。很显然,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理念创新的核心区域,对技术的追求有着天然的自觉性从高校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传播区情教育可以看出,高校对技术至上的新媒体传播有无比热度。[2]了解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的现状、规律、交流模式,对于今后进行开放和应用相关思政教育资源有着广泛的示范作用。

 

二、新媒体思政教育的过程模型

 

1.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的优势

 

自新媒体拥有大基数的思政专家和思政教育机构,每天都投放许多思政教育信息,就庞大的基数而言,目前来看,没有一种思政教育介质能与之相论。新媒体信息更新速度较快,通过新媒体获得思政教育信息比课堂快,比校官方网站快,比思政期刊快,比思政教育著作快。新媒体思政教育信息的更新速度也带来了相关信息采集方面的障碍,就目前大量第三方开放的新媒体应用解决了这个困扰许久的问题。

 

以新浪微博作为示例而言,新浪微博官方网站的各种微连接应用已经快突破5万大关[3],目前微信平台已聚集10万开发者(包括个人开发者和公司开发者)。微信第三方开发者利用技术和对行业的理解,可以帮助更多高校思政教育机构加入微信,在微信平台快速成长。第三方开发者将成为行业解决方案创造者。与开发者共建开放生态是微信的态度。截至2014年7月底,微信月活跃用户数接近4亿。微信公众帐号总数580万个,每日新增1.5万[4]。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许多应用都可以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思政教育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

 

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许多应用都可以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高校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平台多集中在校资讯、社团活动、投票等方面内容。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的传播催生了感性与理性、发散性与收敛性、权威性与大众个体性的观念碰撞。

 

普通新媒体交流参与门槛低,主体的流动性强和随意性比较大,思政教育交流需要一段的思政教育专业背景,门槛相对普通新媒体用户要高,思政教育领域内者和使用者相对固定。

 

3.新媒体思政教育过程模型概述

 

由于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优点,目前各高校组织无法再忽视这一新兴的学术资源。为能较好的熟悉了解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过程,本文是以新媒体中的新浪微博为示范,来解释和分析思政教育过程模型。此模型讲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阐述为,以思政教育信息发表者及使用用户为主体,以新媒体为平台支撑,由新媒体思政教育信息、新媒体思政教育信息需求、新媒体思政教育信息取得、结果评价与分析利用等过程进行作用,组成一个完备的开放式的思政教育交流系统[5]。

 

4.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过程模型概述分解分析

 

(1)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主体分析

 

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主体分为内容者与使用者,者存在着思政教育交流达人,其质量和数量及相对影响力都大于普通思政辅导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交流达人的一部分来自高校的组织机构,他们代表新媒体中的思政教育权威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来自二级组织机构或个人(如教务处网络图中的个人微博秋叶老师、吴勇老师等微博),以提高最新思政教育交流信息或独特的社团活动见解深受用户关注。本文对宁波大红鹰学院微博及宁波大红鹰学院团委微博(红鹰青年)展开调查研究,研究其主体特征:其中分析宁波大红鹰学院微博的网络图得到,校官方机构及二级学院机构及民间达人中较大影响力的微博共13个。

 

作者利用知微工具对相关微博进行分析,通过消息评价情况分析得出,宁波大红鹰学院微博消息曝光量为19964条,数量超过50%的新浪微博。传递了不俗的正能量,参与用户多带正面情绪;情感值分析为84,超过中性言论24个百分点,属于正能量的较良好的区间

 

分析用户可知,其中普通用户占76.9%,个人认证占0%,微博达人占0%,企业认证占23.1%。其中男性比例为30.8%,女性比例为69.2%。女性参与转发的热情比男性高出不少;浙江、等地区的用户的相对参与度高;经过知微平台分析没有发现有水军痕迹。DHY-人文学院团委、DHY信工学院社团联合会粉丝数为前三位,前面两个微博二次转发效果较好,其他微博基本无二次转发,说明思政教育信息传播力不足。

 

(2)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内容

 

为了了解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的实际情况,本文对用户的喜好关注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校园资讯、社团活动、励志或人生格言等项目的喜好进行了数据采集。其中学生用户对新媒体思政教育信息中的校园资讯占74.51%,其次是社团活动为60.78%励志或人生格言为47.06%,时事政治为27.45%,文学艺术及专业知识为25.49%,心理健康为21.57%。因此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得出,新媒体用户关注度除了最热门的校园资讯外,社团活动是用户关注最高的,说明学生对素质教育还是比较认同,弥补了传统思政教育的不足。

 

(3)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信息的获取

 

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使用者通过新媒体平获取思政教育信息有三种方式:浏览、查找和反馈。了解思政教育前言内容是每个思政工作者日常的必修课,选择浏览信息是比较合适的方法。通过关注其他思政教育机构的新媒体或者是订阅相关公众号来了解最新的思政教育新观点新动态,获取思政教育信息比较全面广泛,有利于开展思政教育,开启思路,调动积极性。当遇到思政教育的瓶颈时,可以采取查找的方法。

 

新媒体除了传统的搜索功能外,还提供了多元的检索方式,以新浪微博为例,可以通过关键词、微博号等进行查找。当发现一些问题无法解决时,可以通过反馈交流,进行私信或者评论及转发来进行相关信息的探讨,以提高新媒体思政教育的使用质量。上述三种思政教育交流信息方法常常被用户混合使用,无论使用何种方法何种形式,只要用户有需求,新媒体平台随时可以满足使用者的交流意愿,直到获得满意的信息交流为止。

 

(4)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评价与利用

 

当前新媒体思政教育信息交流平台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和比例,使得用户选取信息变得有些困难。作者认为新媒体思政教育信息的标准可以参考学术信息质量来做考量。获取数据时,可以选取思政教育中比较权威、转发次数高、评论多且正面、内容逻辑性强等作为标准。

 

三、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平台问题及建议

 

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有着传统思政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由于新媒体平台和思政教育交流平台的理念未能完全兼容,在具体思政教育问题应用时,还有许多不足和问题,大致有以下方面:

 

1.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分类薄弱

 

传统的思政教育交流方式通常以思政主题为中心进行开展教育交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有比较明显的权威特征。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以用户为核心,思政教育信息按人聚合,主题较为飞散,思政教育分类不明显。建议部分新媒体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教育分类,以方便使用者和者进行交流,集中聚合的应用工具也是解决思政教育分类薄弱的方法。

 

2.思政教育新媒体开通率影响交流质量

 

思政教育官方权威开头新媒体将提高思政教育的交流层次,并引入更多的新血液,有利用新媒体思政教育互联网思维的成长。官方权威既可以给予有价值的思政教育交流信息,又可以通过自己无可比拟的影响力获得更多忠实的用户支持,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和传播能力。新媒体思政教育平台,要提供更好的应用接口,利用HTML5易用跨平台的特性,打造思政教育的个性化服务,吸引更多学生参与隐形的思政教育,提升交流质量。

 

3.思政教育在新媒体下交流具有局限性

 

新媒体平台的部分应用过于简陋,还无法满足思政教育交流的全部需求。新媒体相关应用功能如果更完善,新媒体相关应用如果能够采取更多HTML5特性,更易定制,则能促进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平台的更高水平的发展。

 

虽然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媒体思政教育起步时间不长,然而它还有它的强大生命力,和更为广阔的天地。同时在思政教育者研究思政教育过程中,新问题也会不断涌现,需要思政教育者进行实践的检验,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科学才能被证伪。在HTML5标准下的新媒体思政交流平台讲成为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强力武器。

篇3

网络思政将互联网作为载体,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对高校传统思政教学方式以及内容的突破。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已经意识到网络思政教学的价值,并尝试发挥网络思政教学在学生价值观塑造方面的作用。

1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

(1)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问题。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管理上非常呆板,缺乏足够的创造力,视觉效果比较差,更新信息的周期也比较长。这就使得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较低。这一问题的存在显著影响到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效果。很多辅导员并没有树立同大学生互动的理念,依旧采取说教者姿态,未能转型成为引导者,导致网络思政工作无法深入人心。这样一来导致思想教育工作就缺乏一个群策群力以及资源共享的平台。

(2)网络思政教育人才方面的问题。一些高校的管理人员高度重视学校办学规模,不过对德育机构以及工作人员的配置却不够重视,使得思政教育人才无法满足工作要求。教师在指导方面存在缺陷,未能真正实现专业化,更没有建立健全网络思政教育的管理机制。当前情况下,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人才队伍远远没有达到职业化以及专业化的道路,普遍存在着用心不专以及流动性大的问题,从而给网络思政教育带来不良影响。

(3)大学生方面的问题。当前网络思政教育往往并没有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去解决他们面临的具体问题,这样一来自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学生甚至因为缺乏良好指导,无法正确搜索使用网络资源。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人员如果不能从大学生的情况出发,就无法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以及真实需求,从而无法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

2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

(1)教育人员主动转型。作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需要从网络时代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出发,正视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的教育信息要求,合理利用教学方式,用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广大高校的教育需要把网络当中的平等性以及自主性带入教学行为当中,提高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水平。例如针对学生对网络易于接受的特点,建立专门的高校网络平台,将学生的日常行为、思想政治面貌、校风等信息在平台上展示,给予学生是校园和时代主人的感受,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思政教育。

(2)创新思政教育内容。思政教育作为一项缺乏足够趣味性的课程,学生普遍持有逆反态度。即便强迫接受思政教育的内容,也无法真正实现有意义的接收。针对网络环境带来的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教师需要针对大学生兴趣点,来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通过多元的形式以及丰富的内容来为学生展现思政教育的价值。比如针对社会上日益增多的青少年犯罪行为,可以用作教材展开论述,并且同各国网络把这些信息展示给大学生,使大学生可以深刻体会负面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加强自律,并提高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

(3)拓宽思政教育阵地。网络时代背景下,开展教学活动有了更加丰富的工具,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人员需要有效充分利用网络工具,拓展思政教育到课内课外,构建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在丰富交流形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的全面。比如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作为课题,建立起QQ群、微博以及微信平台等不同的形式,针对各自的教学内容,来提供针对性的课题讨论,让学生可以在持续的交流当中发散思维,加深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从而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4)积极主动引导学生。高校思政教师对大学生的引导是将科学价值观作为指导原则,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当前网络套件下大学生过度相信甚至依赖网络信息的特点,需要积极构建引导方案,来提高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真假的自主判断意识以及判别水平,确保学生在独立接受网络信息以及交流的过程当中,能够运用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作出判断。教师的引导能够通过强化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交流评价来实现,也就是说专门提出一个课题,让学生去自主选择以及寻找相对应的网络信息,用交流会形式来展开信息的交流与评价。教师辅导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信息,最终提高他们的信息选择能力。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培训;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34-02

与劳动力资源不同,人力资源通常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口总称。”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对人的创新能力、智力、技能、心理健康等一系列因素。而加强对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就是指结合现代人力资源方法,对人进行培训、塑造和评价,以此更加充分地挖掘其潜力,让其在一个岗位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使得人尽其才,真正提高不同岗位人才的利用效率。而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复杂的形势。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于人才,即高校思想政治师资队伍。如何充分挖掘和发挥这部分教育人才的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问题。对此,结合人力资源建设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就如何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路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探讨,以期为广大的高校思政队伍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加强人力资源队伍规划

规划是行动的前提。一个清晰的规划思路可提高方案的效率,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也离不开好的规划。对此,高校对于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明确完成的数量,需要多少人,需要何种思想教育人才,以及何时何地何处获取这类需要的人才。同时,在获取到这些人才后,如何对这些人才进行安置、如何培养等,都是人力资源规划时需要进行深入考虑和探讨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中,其内容应该包括对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职业规划、人力的补充和调配、解聘处理、退休等问题。同时,各高校在制定规划的同时,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以及现有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从而科学地对人才进行引入,这样才能补充目前思政队伍的短板,更好地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成为高校思想建设的一个重要人才堡垒。

二、营造成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要想留住思政教师队伍,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首先就必须为广大的教师构建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教师在岗位上积极向上,并将自己的工作能力全部发挥到工作岗位中。而结合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实验结果看出,要想留住人才,一方面要依靠良好的工资待遇和激励措施,另一方面也要依靠部门的工作环境、氛围和领导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够留住人才,让人才全心全意地为学校教学和育人服务。因此,笔者认为要留住人才,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依靠待遇吸引人。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对于优秀的人才来讲,良好的待遇是基础,也是前提。只有拥有良好的待遇,才能满足人才基本的需求。而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讲,作为一种现代资源,人力资源的价值也需要通过货币的方式表现出来。人的价值越高,那么其体现出来的货币价值也就越高。对于高校来讲,在引进思政教育人才的过程中,也需要按照市场规则,将带来作为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方式。

第二,以强烈的事业感来吸引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专业理论要求高、综合性强的工作,一般没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很难胜任这一工作。而要引入经验丰富的专业性人才,其对事业和未来的发展机会将会非常关注。因此,在对教师引入的过程中,通过加强事业满足感的方式,可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吸引力。同时,在工作中要给予思政教育人才更多个人成长的空间和机会,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在发展中脱颖而出。

第三,以和谐的环境吸引人。人力资源的管理中认为,良好的环境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就必须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但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存在部分高校管理层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给高校和社会带来的价值,严重地挫伤了工作队伍的热情。因此,要留住高层次人才,需要在工作的环境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尊敬思政教师的教育价值,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另外,给予广大教师一个齐全的教学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方面。

三、加强思政队伍的职业生涯规划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加强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明晰自身的发展路径和保障整个思政队伍的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τ诟咝H耸虏棵爬唇玻将高层次人才引入后,还必须要加强对思政教师队伍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个人需求、个人期望发展,以及为广大的思政教师提供各种平台,引导思政教师发挥自身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

在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还必须对思政教师职业发展路径进行设计,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目前对于思政教师来讲,可朝思政理论教师和管理工作者两个方向入手,如管理工作者又可以分为行政管理、后勤管理、教务管理等方面。在这个基础上,根据不同教师的职称和技术水平,进一步分配到不同的部门,从而规划出每一类工作的未来发展道路。而通过这种职业规划轨迹,也让思政教师明晰了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四、加强对思政师资队伍的持续培训

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来讲,在不同的形势下对教师团队的要求不同。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元化思潮渗透的时代,同时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始变得多样化。在上述背景的冲击下,我国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面处在比较被动的位置。因此,加强对思政教育队伍的持续培训,对引领当代大学思想潮流具有极其重要的结果。对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了解思政教师的培训需求。对于教师的培训来讲,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要求。了解清楚培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是对教师进行持续培训的前提。因此在培训前,应该对思政教师培训的需求进行调查,从而根据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培训。而只有弄清培训对象参加培训的实际需求,才能为其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课程计划和培训内容奠定基础。

第二,根据需求制定培训项目和内容。对思政教育队伍的培训来讲,有效的培训应包括课程描述、课程安排和课程计划。通过课程描述,可以完成对课程的导航,让参加培训的思政教师指导培训的目标、对象和培训地点、方式等。而课程安排主要对课程的具体流程进行安排;课程计划主要就具体的培训内容进行分析和安排,而这也同时是解决目前思政教师队伍问题的关键,与培训的需求紧密相关。

第三,丰富培训方法。对思政教师队伍来讲,采取丰富的培训方法可提升培训的效率,让思政教师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培训内容。如结合现代教育方法,可引入在岗培训法、角色扮演法、案例研究法、教学游戏法等,以此提升教师对培训内容的兴趣,挖掘自身的潜力。

五、加强对思政队伍的管理

加强思政教育队伍人力资源的管理,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对思政教学队伍的结构优化。要提升整个思政教育队伍的水平和层次,就必须要加强对整个人才队伍的优化。对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合理优化思政教育队伍的男女比例,这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教育对象的要求;其次,逐步增大中青年教师的比例,从而为队伍培养提供人才储备;再次,引入高学历的人才需求,并重点以硕士为主、博士为核心,本科为基础的学历结构;最后,在学科搭配上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如引入文、理、法等各个专业和学科,促进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二,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一方面,加大思政教育干部队伍责任制的考核机制建设,如明确要求各二级学院制定详细的关于党政工团干部、辅导员、思政理论教师和党支部的责任和考核制度,从而让学校的每个岗位、每个人都有着清晰的工作标准、工作任务。对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考核办公室,对每个岗位进行详细的考核。另一方面,加强对激励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激励机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提升思政教育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此,对于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表现良好的个人和部门要进行表扬、奖励,而对于不称职的思政教育者要进行处罚。由此,通过考核和激励的综合作用,不断激励广大的思政教育队伍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六、结语

总之,高校思政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但笔者认为只要转换思路,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对思政教育队伍进开发,具体从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引入和留住高层次的思政教育队伍,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立立,杨启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路径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12,(2):96-97.

[2] 朱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探讨――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69-71.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三位一体

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繁琐的工作,然而它在高校学生整体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高校的学生培养科学的三观。而这项工作繁琐的原因也是有目共睹的,首先,它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的合力进行教育,而不是相反相斥。其次,要系统的进行高校学生思政教育需要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专业知识。最后,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得到班干部、学院辅导老师以及思政理论课老师等人员的积极配合。因此深入研究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长久有效的机制,建立健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势在必行。

一、教育质量观在构建“三位一体”长效机制中的作用

1.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的困惑。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的运转模式以及事务的结构形态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社会形态,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无数种可能,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矛盾的产生。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伴随着众多的困境与难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积极地应对处理。目前来说,我们要面临的困难主要有:首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使得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且生源结构多样化,为了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人才,很多大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量。此外,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毕业就业困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大学生不仅要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同时还要承受极大的就业压力。其次,大量的事实和研究显示,负责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大多数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且流动性强,建设一支高素养、教学理念先进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队伍任重道远。再次,区别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的重视普遍不够,也难以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检测。最后,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高校学生更加广泛的接触新兴媒体,这些一方面使得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素材和渠道增多,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难度。2.为“三位一体”长效机制进行科学指导。首先,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要求高校思政教育树立科学的培养人才的观念。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以人为本,意为在对当代高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而培养出不仅知识深厚而且道德过硬,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教育理念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其次,正确的教育质量理念要求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要先完善顶层的设计。调查显示,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一些普遍的弊端,诸如目标空泛不具体,教育表述空洞不接地气等等。根据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的指引,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对教育目标进行高层次系统的规划,同时各高校还应该根据院校的具体特征制定出切实的教育目标,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紧密结合当下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再次,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念要求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完善内容体系。目前大多数的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要求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避免思政教育悬在空中,缺乏可行性。这就要求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不仅需要明确的目的,而且要以此为基础构建教育体系以及设计教育内容,从而使高校学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思政教育所教给他们的知识。最后,正确教育质量观要求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工作形式。为了有效解决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形式化、简单化和强制性的弊端,根据科学教育质量观的要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实际教学情况为依据,采用开创性的教育形式,从而使得大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进而促使思政教育的效率以及水平获得进一步提升。3.提升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培养正确的教育质量关。“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把培养人才当成主要任务,把思政教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是现阶段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我们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以提高其道德素质,培养科学的三观为根本目的的。而教育是面向人的工作,因此只有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站在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的立场上才能保证高校思政教育的效率,才能培养正确、科学、严谨的教育质量观,才能使得高校学生获得素质的整体提升。其次,关注顶层设计,科学的制定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前景。思政教育的目标确定应多层次的进行定位,有效的避免思政教育与目标实际生活的脱离。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杜绝出现将理想与现实脱离的情况发生,如果思政教育与现实相脱离,不仅教育内容会显得空洞,没有说服力,同时教育的效果也是不明显的。只有遵循相对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与时展同步。再次,尽量整体发展,正确创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与思想,这让很多大学生感到迷茫。思政教育应该跟的上时代潮流,创建拥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教育体系才能有效地解决高校学生在思想上的困惑。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不单单包含基础教育知识,而且应该从社会特点、时代要求等角度进行推行与深化,从而突出思政教育的现实针对性。最后,多种特色并存,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形式进行创新。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社会化的教育方法以及综合分化相统一是当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大教学趋势,只有符合此发展趋势,对思政教育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进行健全创新才能使得思政教育工作发挥实效。

二、“三位一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构建方法

1.加强辅导员与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辅导员的个人专长与职业素养的体现,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只有构建一支专业知识强、理论观念深厚的辅导员队伍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成立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辅导人员必须统一的进行管理,教研室不仅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以规范,而且要将专业性的理念传达给辅导人员,让辅导人员提高工作的自觉意识,深入挖掘自己的潜能。其次,还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将其工作表现与个人业绩相挂钩,才能激发工作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与质量。2.构建社会、家庭与学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方就能完成的事情,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并不局限在大学校园中,他们的思想在受到高校教育影响的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会受到家庭观念以及所接触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要切实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必须三方合力,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学校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必须承担起包括确立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以及构建教学系统等要求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工作。其次,学生从步入校园到走向社会会经过不同的阶段,学校应该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具体需求制定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例如: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对校园比较陌生,还不熟悉大学的生活作息,此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正确的引导学生融入到大学校园,并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针对大四的学生,他们就要走进社会,在找工作时,所有的学生都存在焦虑,这个时候的思政教育需要向学生们教授找工作和面试的技巧,培养学生科学的就业观。只有加强辅导员、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内部的交流,才能让学生在自我成长与共同成长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3.全面开展感恩与励志教育。大学生的心灵成长与心理素质的加强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从而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正确发展。可以开展如进行感恩清理卫生活动,树立励志榜样,观看励志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励志与感恩教育活动。4.加强心理指导与社会实践。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成长为时代需要的人才,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所在,我们要增加大学生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与障碍及时进行疏导。我们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建立稳定的品质。高校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波动,及时进行反馈指导,高校应开展学生心理测试、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和设立心理咨询室等,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霾。社会实践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同时还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对后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真实和直接的了解社会现象与社会需求,同时也能体会生活的艰辛,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因此高校应该充分重视社会实践,并且积极寻求让大学生展开社会实践的机会。

作者:王永贵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庆典,李海鹏.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

[2]王敏敏.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简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

[3]神彦飞,宋钧文.借鉴传统德育精华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

篇6

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很多教师都将教学作为终身的事业,但是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倦怠和困惑,特别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该专业的特性,以及专业性较为不明显,相较于其他专业课教师或者“一身多职”的教师而言,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存在的现象。易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大多对自己职业发展失去信心,对课程教学缺少兴趣,不能正视自身的评价,甚至工作懈怠,脱离组织,与其他老师或学生的关系不融洽,挫折感较强等等。这些现象对于思政工作的开展和教师自身发展都十分不利,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因此,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一)社会评价偏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关注,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直处于较高的位置,但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地位由于受到思想政治素质和传统落后的观念的影响却一直不高。社会大众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看法大多认为思想政治课没多大专业技术含量,教师只需要照着课本给学生划划重点,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基本上是谁都能担任思政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往往不如其他专业课教师的学校地位高,从学校层面到教师和学生层面对于思政教师的尊重度较低。而社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的评价主观意识过强,评价较低,很多思政教育教师对自身职业没有认同感和荣誉感,甚至一些教师放弃了思政教育的职业,思政教师队伍结构和队伍建设较为困难。

(二)教学任务繁重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大多是设置为公共课形式,多数采用大教室上课,甚至一些高校存在多个专业多个班级一起上课,这样的授课效果可想而知。思政教育课“规模宏大”,一般都是好几百人在一位思政教师的引导下上课。这样的课堂秩序难以有效维护,思政教师的教学难度很大,既要维持课堂秩序,对基本的课堂环境进行掌控,又要避免影响思政课的正常教学。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具备极强的抗压能力和较高的耐心和细致,并合理利用教学技巧来对课堂教学效果做出把控。另外,高校教师大多都是站立讲课,对于思政教育理论课这种“大课”来讲,很多教师一上课就是半天,这对教师的身体素质也是巨大的考验,因此,很多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经验得到了一定的积累,职业病也不少。

(三)学生整体素质下降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由之前的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的教育,教育受众群体的增加,造成了大学生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较扩招之前差距很大。很多学生对于学习提不起兴趣,大学的教学环境相较于中学而言十分宽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虽然高校对于教师要求不断增加,而且我国高校的教师都是研究生以上学历,而且很多思政教师都是党员,具备极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深厚的知识积累,而且大多对工作责任感较强。高素质的教师面对低素质水平的学生也不知所措。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教师精心的课件制作和备课,但是学生却“不领情”,上课时不认真学习,活跃度很低,甚至一些学生经常性的旷课、迟到、早退,这些对于教师而言都是极大伤害,严重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路径

(一)挖掘教师工作潜能,实现教师价值

高素质的教师是具备职业潜能的,因此,高校应当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平台,并通过组织构建及激励机制的建立对教师在精神及物质上提供必要的支持,对出现职业倦怠倾向的教师及时谈话,并分析倦怠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给予帮助,并对其不断进行人文关怀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并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为其专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实现其自我价值。

(二)拓展教师职业深度,提升工作效能

思政教师尤其是新近教师工作大多深度不够,因此,应当通过与课程相似度较高的课程置换、多职锻炼或者轮岗来丰富其工作内容,减少工作内容的单调感和厌倦感。打破工作内容的局限性,拓展教师的职业深度。交叉授课及各教师之间的交流能够提高工作的多元化,使思政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提升。另外,教师还应当深入研究和分析教学资源,并对学生整体特点进行调研,在思政教育理论教学这一领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钻研,使其工作效能最大化。

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本身的职业素质影响很大,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加会产生极大的阻碍性。相关人员要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案,对教师进行积极的鼓励和激励,让教师能够在职业生涯中寻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不断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秦元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缺失的成因与对策[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2,06:1081-1086.

[2]吴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分析[J].中国统计,2015,10:53-54.

篇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合与发展,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同心齐力的精神信仰。高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在高校领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政工作的中心对于推进社会进步与民族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和重大意义。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将思政教育放在学校的首要职责,把树立信仰、坚定信仰、践行信仰作为根本任务贯彻在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为实现中国梦、培养筑梦人而进一步统一、凝聚广大师生的思想共识、理想信念。

二、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高校思政工作的实践载体与途径

一个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将决定了整个民族、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高校思想工作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意义,在思政工作中全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与美德,将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教育引导内化为真正的思想认识并外化为实践行动、觉悟与习惯。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推进内涵建设水平。

一流的高校不仅仅体现在先进的设备仪器和科研成就,还体现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是知识密集地,也是先进文化和思想的集中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一流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发现,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不明显,例如:很多高校的校训基本意思雷同,没有体现出一所高校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特征。高校应该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与特色,凝练出自身的具有引领和号召力的校园文化,并将之作为一种文化与传统不断的继承与发扬。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

当前,高校首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思政工作的意义。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了,才能在实践中真正的践行,而不是喊口号走形式主义、应付评估检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新任务与工作方向,因此应该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之中、之重。在这个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变化下,高校要改变传统的“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要科学的融入相应的课程以及促进机制。在教学上加强两个建设,以思政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为主要载体,加强专任师资队伍建设与思政特色教材建设。在学生管理上加强两个拓展,拓展校内思政教育学生实践活动形式,拓展校外思想政治育人基地建设和实践内容。在机制上,通过设置思政品德学分,依靠量化的思政品德学分获得制度,将弹性的学分制作为提高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成效的载体。此外,还应加强高校思想工作网络建设和宣传工作。

三、切实加强思政工作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高校思政工作的政治责任和要求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象征与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在全社会有很强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只有牢牢把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高校思政工作的政治责任和要求,才能进一步统一与增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凝聚力、号召力。高校领导班子要不断的深入学习与进一步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将其与本职工作相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思考与统领各项管理工作,确保学校的意识形态领域稳定与育人工作的先进性。在体制与机制建设上,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出发点,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之中。

四、结束语

篇8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育人模式 改革创新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传统的思政理论课为主的育人模式已经相对落后,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对此,需要积极探索多种教育形式和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行立体化的教育和引导。其中,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热点,不仅可以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之间的联系,有效丰富思政教育的功能和渠道,还可以减少以教师为主的灌输性教育,增强思政教育的趣味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提高思政实践课程的教学地位

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会受到多种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多元化更加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然而在高校的教育体系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政理论课的依赖程度非常大,而且主要是作为基础必修课进行开设的,但是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却并不高,很多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实现拿学分、考研升学等功利性的目标。反观思政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在整个思想课程体系中占有很小的比例,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非常少,有的学校和学生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益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所以一味削减实践课程的授课时间和空间,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成效。对此,高校必须提高思政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地位,把实践育人课程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教学位置上来,并增加思政实践课程的授课时间和空间,丰富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感悟,这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上的进步与转变将会大有裨益。

二、促进思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衔接

随着思想政治实践育人模式构建目标的提出,高校必须强化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之间联系,促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衔接,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另一方面避免了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工作的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可以以理论课程为依托,对实践课程的建设以及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进行系统规划和长期建设,让高校的思想政治育人体系更加完善,满足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多样化需求。例如,高校辅导员在制定实践育人项目时,可以充分利用职务之便,发挥自身同学生接触多、对学情信息把握全面的优势,定期与思想政治教师进行沟通,结合理论课程的授课进度,积极参与实践育人方案的制定,进而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衔接。

三、制定多元化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形式

基于当前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载体和形式相对单一的现实,高校在改革与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时,一定要细化责任、强化落实,不是单单停留在口头上或形式上,要对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进行系统的组织和规划,制定多元化、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形式,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实践教学的教育功能。对此,高校要针对思想政治实践育人的具体目标,尽快建立一些广受学生欢迎的实践教学形式,这样可以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成效。例如,有的高校为了将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形式多元化,就将志愿者活动、辩论赛、勤工俭学、社团社会活动等常规实践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整合,组建了志愿者活动育人、辩论赛育人、勤工俭学育人、社会公益活动育人目等多种实践育人载体,有效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四、制定生活化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来源于生活的教育,是在客观实践的基础上,主观意识在生活的点滴中逐步认知的过程。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慢慢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社会范围越来越广泛,需要面对的事情和困惑也越来越多,成长的烦恼向他们迎面而来,因此思政实践教育内容可以结合对学生生活和心理的关注,结合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共同探讨,一起面对,将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有效融入到切身生活中,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使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成为具有时效性和富有生活指导意义的课程。例如,在周末或者寒暑假,学校都可以组织一些生活实践教育活动,如“寝室生活”这一简单的实践教育项目,就可以实现生活实践教育的多方向、多维度,积极创建服务性、体验性的生活实践教育平台,针对学生的实践过程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

五、结语

总之,基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构建的重视程度。具体来说,就是要密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联系,在育人实践中多创设一些生活化、立体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载体,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性、趣味性、实践性和互动性,促进大学生各项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S宗喜.社会实践在高校实践育人中的作用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2]赵增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难点及对策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9).

篇9

思政课 青年教师 专业融合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负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其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思想政治水平和人文素养水平。近年来,我院思政青年教师主动调整思路、深入分析了所处的环境条件,依托学院搭建的各种合作平台,与专业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与专业院系互利共赢、共谋发展的新道路。这一模式日渐成熟,对于其他工科兄弟院校来说,是一个有益的经验。

一、思政青年教师与专业相融合发展的背景

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许多人选择到工科院校学习,就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以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工科院校比以往更关注专业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强调人才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因而学院对于专业建设极其重视、投入较高,专业青年教师的发展路径明确,就是双师型,但承担基础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尤其是思政青年教师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令人担忧。他们日渐面临窘境:学生对课程极其不重视、专业课教师时时排挤、地位逐渐边缘化。在许多工科院校,思政青年教师面临着选择:要么改变自己,与专业融合,成为专业建设中的组成部分;要么保持现状,发展空间越来越紧缩。

我院思政教师以45岁以下青年教师为主。他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科背景广阔,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哲学、法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背景;二是学缘背景多样,有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三是个人素养良好,均接受过硕士研究生教育,均承担过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科研任务。这些思政青年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课程,其发展空间实在有限。因而,必须走与专业融合发展的道路。

二、思政青年教师与专业相融合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许多工科院校思政青年教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受重视、屡受排挤等问题,也在各种场合探讨、思考、呼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一些院校也想到了专业发展与基础教育融合的办法,并不断尝试和探索。我院在这方面已进行了初步尝试。

首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与各专业院系结对子。我院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需要思政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的。各专业院系有合作的意愿,思政青年教师们有合作的需求,因而“结对子”,迅速得到双方的认同,并很快付诸实际行动。下一步,“结对子”工作要实现常态化、制度化,使我院思政青年教师,包括专职和行政兼职教师,均与各二级院系形成固定合作关系。一是承担班主任工作,参与到二级学院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通过担任班主任,进一步深入了解专业、了解学生特点,了解专业管理工作。二是进入专业课题研究和团队建设队伍中,进入到品牌专业建设中,成为专业建设的一份子。三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选择与专业的融合点,进而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其次,广泛参与学院各部门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我院组织部、宣传部、学工处、团委、各二级学院的党总支组织实践活动已形成传统,均邀请思政教师参与其中。组织部特聘思政教师作为学生业余党校专职教师;宣传部经常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活动,邀请思政教师共同策划、撰写方案、组织实施;学工处邀请思政教师参与各种评估活动;团委邀请思政教师担任各种活动评委;各二级学院邀请思政教师参与“三下乡”学生实践活动。在学校的所有重大活动中,都有思政教师,尤其是思政青年教师的身影。

第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都由各专业牵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其重点审核的是专业课程如何设置、实施,如何令学生掌握技术技能。今年以来,我院基础课程教师包括思政教师,就自己的课程如何服务于专业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和集体探讨。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学生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也应有所不同,至少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思政教师要与专业深度融合,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步,经常与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交流,了解专业文件、专业术语、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也便于思政教师更好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思政青年教师与专业相融合发展的成效与思考

通过几年的摸索,我院思政青年教师与专业建设融合已初见成效。在教学上,由于深入了解专业,熟知专业需求,因而教学内容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管理上,由于担任班主任,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管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在科研上,参与专业科研课题,为科学研究拓宽了路径。思政青年教师与专业的融合引导了专业的正确发展方向,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模式为思政青年教师的未来发展拓展了空间,稳定了思政教师队伍。

工科院校思政青年教师走与专业相融合的道路,是我院在改革发展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也是我院思政课建设的亮点。思政青年教师依托我们已构建好的合作平台,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专业。在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工科院校思政青年教师必须坚定信念。工科院校的学生人文素养相对较差、政治觉悟相对低一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排斥心理重,思政教育难度相对较大。在这样的情形下,思政青年教师尤其要坚定信念,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坚信所学理论的正确性。要清楚的意识到,我们与专业的融合是为了更好的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工科院校思政青年教师必须积极进取。作为思政青年教师,必须对自我进行科学定位,对自己所教的课程形成科学认识。既不骄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一些思政青年教师曾一度非常消极,认为在工科院校,无人重视思政课,思政被专业院系孤立和边缘化了,因而思政青年教师普遍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混日子。其结果就是思政效果越来越糟糕,于是越来越被质疑,形成恶性 循环。我院在思政教学改革中,倡导教师转变观念。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在当代高校思政课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文化背景。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思政课教育的重要环节,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培育、价值观念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会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有的放矢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在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内部和外部环境严峻考验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呈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思潮等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部分大学生不讲文明、不爱劳动、不讲诚信、不孝顺父母、不能自律等现象频频发生,还有“学得好不如嫁(娶)得好”这种错误观点,加上大学生在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认识不健全、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以及理想信念不坚定。

二、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

1.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充实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人生定位,以及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塑造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好的思想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并且能在课堂上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启发,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教育部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为了服务丰富的社会现实实践,高校思政教学的一个新思路就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1]。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思想分支在当代的思政教育中都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诸如“诚信”“孝悌”“慎独”“持敬”等都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在课堂上也便于用一些比较经典的案例来教育、引导学生。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教材的选择,除了教育部规定的教材,又增加了我校鲁学军老师主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门》这本书,思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增加有关的内容,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收有关思想的精髓部分,并最终化为己用,成为自身做人行事的基本准则。

2.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密切配合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文化教学

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最佳途径,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渠道,是将专业教育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的必要手段[2]。仅仅在思政课堂上穿插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课外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高校大学生也非常喜欢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也是思政课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多措并举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塑造青年大学生完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我校具体操作办法如下:思政课老师学期初布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每学期至少两次,具体的实践活动内容我校思政部会预先给出10套方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并于期末时提交实践报告、实践照片、实践单位证明等,并将实践活动计入期末成绩,占总评的20%。大学生在课堂里学习的毕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只有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将课堂所学外化为实际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成就学生的一生。为此,高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多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去学校附近的敬老院慰问老人,通过这一活动,能让大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孝悌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比较有名的历史文化古迹,让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重要影响。通过社会实践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道德素养,增强民族忧患意识,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进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接触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文化育人之魂,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因此,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育做到真正的相互融合。

3.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思政课教师作为德育教学主导,肩负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塑造青年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这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和教材,还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这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保障。思政课教师的行为举止、治学态度和文化修养不但对大学生有影响,而且可能通过大学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家庭、社区,进而影响和扩散到整个社会。高校教师不但应成为大学生的榜样,也应该作为社会的榜样。要在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首先要阅读相关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探求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对真、善、美等人类基本价值的颂扬。其次,还需用心去感悟经典,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真正的升华,真正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最后,高校应有组织地进行各种师资培训来提升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水平,建设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专业化思政教师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师培训的整个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是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环节之一。

三、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 有助于在大学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1月4日,刘云山在北京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的观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涵上是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要求相吻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融合,为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入地在大学生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范例。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前,我国仍处于历史转折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一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献身精神的人才。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以一种不可抵挡的态势涌入中国,与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文化阵地,不少大学生对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了如指掌,而且经常在校园里举行圣诞派对等,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却孤陋寡闻甚至不闻不问,这些现象都表明,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在思政课上渗透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爱国主义元素,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了解历史上有名的爱国人物,学习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事迹,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途径,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大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用自身实际行动去不断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为整体性、群体国主义情感的产生发展奠定教育基础,激发青年大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无限热爱,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才会更有潜力和希望。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总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偏差,具体表现为是非观念不清晰、理想信念不明确、精神意志不坚定、行为习惯不文明,在人际交往中以人为中心,我行我素,不顾别人感受,在涉及国家民族问题时冷淡麻木或无知偏激等。大学生虽然受到了最好的知识教育,但是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断层等原因导致他们的人生价值得不到沉淀,总是处于比较浮躁的状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涵盖文学艺术、道德伦常、哲学思想等各个方面,很多优秀思想都值得大学生学习和借鉴,因此,通过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能够让传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互交融,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高尚情操,帮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四、结语

在当今时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使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观念、意志、情感、行为相联系,既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需要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寻找新的途径,使其充满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J]. 中国德育,2014(7):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