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原则与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的原则与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网络信息传播条件下,高校德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虚拟网络空间逐步成为高校德育发展的新境遇,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发展特点[1],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形势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在深入分析和把握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德育理念、改进方式方法,做到牢固把握高校德育的主导权。我们认为,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前瞻性原则、渗透性原则是当前高校网络德育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原则,本文将对这些原则及其工作方法进行具体阐述。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网络环境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形成的新型主客体关系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要求和体现。网络社会的崛起促使青年一代在自我意识、民主意识以及成长意识等方面的快速发展,表现出理性、自信、自主、自觉的崭新精神面貌,他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更表现出一种与单向度的主客体关系不同的、更加重视主体际关系的崭新态度和行为方式。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主客体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共同建构的交互性或复合性主体关系。也就是说,在教育者主动建构的教育情境中,教育者是主动施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参与活动、接受信息的客体。在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自我教育情境中,一方面,受教育者是主动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则是具有辅助、服务功能的客体;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还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于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具体的德育情境之中实现着互动作用,形成了具体而并非抽象,运动而并非静止的主客体交替重叠的、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这一新型的德育主客体关系的形成正是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迅速发展和逐步成熟的结果。因而,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必须确立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则,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并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活动,在满足大学生的成才需要、服务辅导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德育的目标。
在网络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贯彻主体性原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成长方面的各种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以及接受网络影响状况的差异,做到在网络德育工作中抓住他们思想和行为发展阶段上的主要矛盾,满足其成长成才的需求,提高他们接受网络教育的能动性,从而实现对青年思想发展的有效引导。例如,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利用网络帮助自身的学习和素质发展是其主要需要,因而德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他们找到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引导他们参与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逐渐养成科学、良好的网络使用行为和观念,防止自身受到诸如网络沉溺、上网行为失范等网络负面影响的伤害;对于高年级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之中,在网络行为上自觉性增加、自我调控能力增强,利用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行为不断增强。因而,教育者在工作中要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注重对高年级学生的民主参与观念的引导,规范其民主参与行为方式的健康发展。在教育方法上,要积极发挥正面宣传教育阵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规范化的沟通渠道,并与现实中的沟通渠道密切结合,实现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制、民主观念,实现合理、有序的民主参与行为。
其次,在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更要注意充分调动大学生作为自我教育者的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鉴于网络文明条件下青年一代在自我意识、民主意识以及成长意识等方面的快速发展,表现出了理性、自信、自主、自觉的崭新精神状态,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引导他们在网络条件下积极参与对理想信念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人格成长等问题的讨论、探索、争辩;引导他们在网络上交流理论和时事政治问题的学习心得和体会,等等,帮助大学生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交流与辩驳以及总结提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实践表明,这是一种对大学生来说产生逆反心理最少、最有吸引力、参与积极性最高、教育效果最好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之一。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德育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尤其在网络德育活动中显得更为突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网络的发展及其影响在我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发展实践的各个阶段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得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必然处在一个不断发展深入的过程。对于网络建设与应用走在社会前列的高校而言,网络的发展及其对于青年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更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阶段,需要网络德育工作必须确立实践性原则,即把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立足于网络实践的发展,针对实践发展的具体状况、实际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的不断创新和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入。
网络德育的实践性原则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树立起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的紧迫意识,在实践中切实适应和把握好网络时代开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首先,德育工作者要真正进入网络生活,努力适应网络这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掌握网络的使用技术和操作技巧;并且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多接触网络,使用网络,真正成为一个网民;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起自己参与大学网络文化生活的意识,加强与大学生进行网上交往活动的主动性,真正地融入网络生活,真切地去感受网络文化,体验大学生们在网络空间的交往、学习、娱乐方式以及他们思想、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变化,真正做到与大学生在同一个环境下进行交流。
其次,德育工作者要不断熟悉和掌握网络文化,做到在网络环境下能够与大学生实现有效沟通。在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由于大学生在网络交往实践中逐步建构出具有亚文化色彩的网络语言,使得传统德育的话语体系产生了沟通有效性的危机。教育者从不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进而难以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对教育对象的主导作用大为减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差异现象说明了大学德育环境的重构和教育文化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德育工作者如果不学习和掌握网络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固于传统的话语方式与大学生开展沟通交流,势必无法有效达到教育效果,不但无法被认同还可能引发逆反心理,从而失去网络阵地的主动权。因此,只有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体系,适应大学生在网上的交流方式,才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把握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只有很好地掌握网络话语这一新的沟通媒介,才能够真正与大学生展开思想交流和对话沟通,用他们所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及时有效地传递教育内容,取得教育的实际效果。
再次,德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在与大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发展。网络社会的崛起对于当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文化境遇。传统德育从文化意义上看是典型的“前喻文化”模式,教育者以权威的身份向教育对象灌输教育内容,两者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而网络时代带有显著的文化反哺的特征,由于大学生走在互联网使用的前列,是网络社区的主体力量和文化创造者,因而在网络信息传播的条件下,大学生在某些方面反过来变成了其前辈的知识传授者和信息传播者。这形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后喻文化”色彩的文化场域。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教育文化的时代特征,在教育活动中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式,充分重视与大学生在网络实践中的平等交流和沟通,积极引导他们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中发展进步。
三、疏导性原则
疏导性原则是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体现了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目的性是高校德育的鲜明特性,反映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网络德育工作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和价值取向性,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坚持自己在网络多元环境中的主导地位,做到始终坚持做正确思想政治观念或价值观的倡导者或代言人,积极运用一切网络手段用正面的观点去影响网络舆论,积极运用一切网络手段对网络上的错误思想观点和舆论进行有效的批判和辩驳。与此同时,网络是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与传统的教育环境相比,有大量未知的规律性问题需要去深入研究和把握。比如:适应和把握网络文化的问题,网络文化由网民所创造,其虚拟性、拼贴性、戏仿性、参与性等特征使网络空间逐渐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如何把握这些网络语言从而创新德育话语体系,如何适应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表达方式和接受习惯,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有效沟通?又如,研究和把握网络技术的问题,网络技术不仅使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开放性、非线性、非中心化等特点,而且使人的认知、实践能力在虚拟空间获得了新的发展。如何认识网络技术对于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从而做到趋利避害、因势利导,为我所用?再如,网络舆情的把握和舆论危机的应对问题。如何科学把握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研究因势利导、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方法,提出应对舆论危机的管理对策?等等。这些都是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掌握的规律性问题,不真正掌握这些规律,网络德育的实效性就很难实现。因此,网络德育工作既要充分肯定德育的强烈目的性的要求,更要深入分析和遵循网络环境及信息传播所特有的规律性问题,只有把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有机统一起来,做到主导和疏引相结合,才能真正取得教育实效。
疏导性原则在高校网络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主要有两种策略和方法,一个是先疏后导,另一个是既疏且导。
先疏后导的方法主要用以发现问题,释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所形成的张力。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是一个不存在现实利害关系的地方,大学生们可以把他们在现实中受到抑制或是无处发泄的心理情绪尽情抒发。因此,基于情绪化表达的非理性言论往往是校园BBS论坛的显著特征。在这里,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偏激的观点、强烈的情绪发泄以及相互“顶牛”式的争吵。如果排除那些别用用心的恶意攻击,这些情绪化的表达是一种有助于缓解紧张感、压力感的自我心理“释放”。正是由于虚拟网络去除了现实利益关系所形成的“压力阀”,使得各种矛盾所产生的张力能够迅速在网络空间得以释放。从高校德育的角度来看,网络的释放机制可以及时暴露现实中具有一定隐蔽性的矛盾和问题,释放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情绪潜流、有利于德育工作者及时发现和处理现实中的一些潜在矛盾和问题,把它们解决在发展的萌芽阶段,避免那些具有爆发性、破坏性的危机事件的发生。然后,德育工作者再针对这些问题和矛盾进行引导和教育。
既疏且导的方法则是德育工作者在突发事件中开展思想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在校园突发事件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利益冲突、矛盾问题需要沟通和解决;在社会重大事件过程中,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倾向需要说服教育和沟通引导。网络空间是这些现实冲突和思想问题集中展现的平台,也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重要场所。在围绕这些思想焦点和热点问题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疏导性原则,通过充分讨论、说服教育、正面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坚持疏导原则的重要意义在于,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校园BBS上往往会出现大量的言论,随着意见的扩散也会形成一定规模的舆论。在这个时期,多样的意见和观点、复杂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和模糊的发展形势是网络舆论形成初期的主要特征。面对这种情况,德育工作者不能去堵塞和压制言论,采取捂盖子、掩盖问题的做法,因为这样往往会由于压制了大学生表达思想的自由而激化矛盾。其实,显而易见的是,在网络条件下任何堵塞和压制言论的做法不仅不能奏效,往往会引起学生的严重反感而使德育工作的环境进一步恶化。因而,要采取相反的即疏导的方法,即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热情,以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为工作出发点,让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得以表达。而在大学生们的意见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得以真实展现的过程中,教育者通过耐心观察、认真研究,密切观察事件过程中学生思想发展的动态,发现事件背后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抓住主要思想症结,展开有针对性的德育对策,促进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前瞻性原则
网络德育的前瞻性是与人类网络实践的动态发展密切联系的,前瞻性原则要求德育根据人们网络实践活动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为了未来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做出前瞻性的判断和有效的引导,不断提升人的实践水平和思想观念,实现对现实状况的超越。在网络社会条件下,德育的前瞻性原则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网络所形成的是一个具有开放性技术架构的生存空间,正如互联网的创建者们所言,互联网的关键概念在于,它不是为某一种需求设计的,而是一种可以接受任何新的需求的总的基础结构。[1]正是由于网络基础架构的开放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激发着人们不断创造出新的网络应用技术。而每一种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就会形成一个由网络技术媒介与相应的用户群体以及信息内容组成的微观信息系统,这些微观信息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德育场域。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些新的场域也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在这个新的技术革新浪潮时代,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前瞻意识,把握科技创新的时代脉搏,主动地发挥每一种新的技术力量的进步因素和教育价值,实现对技术应用的积极引导和网络教育场域的主动营造,这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正确的策略选择。
前瞻性原则体现在德育工作的策略和方法上,就是要充分把握网络建设与技术应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帮助和引导青年学生不断提升网络实践水平,促进其思想意识的健康成长。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初期,校园网络建设快速发展,万维网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迅速吸引住大学生们的眼球,网上冲浪、信息漫游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网络行为;而开放的信息传播环境在推动青年开阔视野、拓展素质的同时,也造成西方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多元化思想的大量涌入,冲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健康成长。德育的前瞻性原则要求学校教育者在推进校园网络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大力建设网络“软环境”,用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来吸引大学生,把大学生凝聚在互联网上的阵地周围。当时以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红旗在线”等为代表的高校网站建设体现出德育工作者在这方面的主动探索。
2000年前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创新与广泛应用,以BBS、网络论坛等技术形式为代表的人际互动技术在大学生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此类网络技术的主要功能在于其互动功能强大,实现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的效果。大学生们逐渐在人际交流和休闲娱乐等网络行为上形成了对校园BBS的依赖。面对这些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影响,前瞻性原则要求教育者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深入认识网络互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全面把握网络群体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实现对大学生的网络群体发展的有效引导。在一些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动深入到校园BBS、网络论坛等网络社区,参加到网络群体的交往活动和网络社区的管理工作中,并通过网上网下的配合来达到对于网络群体发展和社区建设的管理和规范,实现对于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近年来,随着以博客(blog)、播客(podcasting)、维客(wiki)、流媒体(BT)、社会网络(SNS)、网摘(RSS)、博采(blogmark)、标签(Tag)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蓬勃发展,网络环境的发展逐渐进入到“个性化传播”的新阶段,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格局,网络社群也表现出以个人为中心点所辐射出的私有的人际网络之发展趋势。[2]目前,这些新兴的个性化网络技术在青年学生中的广泛使用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一些高校的教师、辅导员也开始尝试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网站用于教学研究和思想教育工作。基于个性化网络技术的德育实践刚刚起步,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无论存在什么样的困难,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要求教育者始终要保持激流勇进、勇于实践的精神,顺应网络创新的潮流,深入网络生活的实践,把握住新的发展机遇。只有坚持德育的前瞻性原则,做到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才能始终掌握主动权,实现对青年思想发展的主导力。
五、渗透性原则
网络德育的渗透性原则是与当代青年的主体意识、思维方式以及精神文化的发展变化相联系的。网络文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主体意识的成长,当代大学生在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选择意识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升,民主参与的行为更为活跃;在思维方式方面,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共享性使得主体自身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得以前所未有的充分发挥,反映出信息时代条件下人的实践发展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并进而在精神状态上呈现出自主、自立的精神状态和更加活跃、理性的独立思考的精神状态。正是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教育环境和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显著变化,使得德育工作者必须把渗透性原则摆在十分重要的显著位置。
网络德育的渗透性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把价值观念的教育渗透在知识性教育之中。网络德育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海洋中明辨是非、正确选择自己的立场并形成观点,从而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在这个工作中,要运用“价值认识的形成依赖于相关真理”这一基本规律,把价值观念的教育渗透在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在学校新闻宣传工作中,要积极通过丰富多样的知识性信息、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等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努力让知识性信息或知识性认识的和传播服务于促进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反之,任何生硬直白、或者居高临下的说教只会引发大学生的反感,导致网络阵地吸引力的丧失。
其次,注重把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渗透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之中。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在年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比较接近,有着较为一致的文化需求,校园文化正是大学生文化生活需求的反映。作为应对社会大众文化冲击、在网络空间保持和发展校园文化的一种“防卫性反应”,大学生们有着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在校园网上营造自己的精神文化空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许多高校,大学生们正是在校园网络上建构出了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交往场所,创造和发展着属于自己的网上精神文化空间。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主动参与和引导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把主流价值观渗透在这块承载着大学生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的网络空间中。
再次,注重把价值观念渗透在技术创新和应用之中。技术是蕴涵价值的,技术的价值性包含在其知识、方法、程序及其结果之中,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互联网的出现本身就是开放、创新、共享、平等价值的体现,如开放的技术架构、公开的软件代码以及自由创新和获取信息等。具体到每一种网络技术,都有其教育价值可以挖掘和应用。如P2P技术推动了以信息的即时交互为载体的社会交往网络的发展,用户在交换信息资源的同时,主动地进行交流和互动,进而衍生出配套的管理规则和交互礼仪,对公共资源有贡献的用户会得到尊敬和拥戴。针对此类技术应用的内在价值,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开发出用于学生集体学习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公共软件,不但在大学生网络实践中弘扬利他主义精神,而且是加强集体建设、加强集体主体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之,网络德育是一个在实践中被日益推到前台的重大课题,在新时期网络德育实践中探讨和总结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的规律、原则和方法,提高网络德育的自觉性、科学性,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努力探索、研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2
典型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3—0034—01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每个教师无论教授什么课程,都离不开操作性很强的课堂。在此,笔者就课堂设疑法在操作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设疑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设置疑问的针对性是教师在备课设疑中首先应该考虑的。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课程的特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定的问题应有所变化。对于低年级和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应以直观类、形象类试题为主;对于高年级和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应以逻辑思维问题和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为主。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亦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设置疑问的目的性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最终所求和归宿。课堂设疑无论是在讲授的前中后,教师都要清楚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是通过问题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还是启迪教诲学生提高学习动机。切忌无目的的随意设问,打断学生的思维脉络。
二、设疑要有及时性和典型性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设定疑问一定要抓住时机,使知识信息深入学生。一般来说,教师在进行新课前的几分钟设问质疑,往往会把学生分散的思维集中起来,有益学生注意,并且会使注意的范围、广度和深度在短时间内有所加强,这对于讲授新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讲授新课中设问质疑有较强的随意性,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把握课堂的节奏,激发学生打开思维,用各种思维方式去解决不同形式的问题。这样会使得课堂节奏张弛有度,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当然,课堂设疑,问题必须要有典型性,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每个问题的摆出和结局,都会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精彩纷呈。
三、设疑要有启发性和知识性
启发性教学在课堂设疑中颇有意义。我国古人早就有阐述,《学记》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则思,和、易、思,可谓善喻矣。”
质疑设问,在于探究最佳的结论。好问题的启发性和老师的启发引导,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更能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触类旁通,茅塞顿开。另外,教师对于设定的问题,一定要把握准知识的正向迁移导向,紧紧围绕可视目标,对问题的知识信息量,其外延不可太广或者太狭,以免使质疑的效果复杂化或简单化,起不到预期的目的,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甚至对于以往的知识的掌握,造成倒摄抑制或负影响。所以,对于设定的问题所承载的知识信息要权衡清楚,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四、设疑要有艺术性和巩固性
课堂设问质疑大多是由教师操作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力求避免设问程式化、单一化,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一定的教育艺术是不行的。因此,教师在每节课中应当注意多变性,把语言艺术美、形体示范美、操作技巧美、教具制作新颖美,融入问题情境中,把各种美结合起来。这种创造性劳动表现,会使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美的熏陶,学习也是一种快乐的精神享受。
篇3
1. 一致性原则。小学阶段的的孩子,要让他们像较大孩子一样学会结构复杂、寓意深刻的句子,实非易事。因此,我在选择英语口语训练内容时,大都选择用词简炼,以达意为首要目的。并且选择与学生所学的知识和难度相协调的内容,才能真实、客观地考评学生。例如,小学五年级英语Unit4 What can you do?我让学生讲讲你和你的家人能做什么家务?学生都积极发言。有些学生还说出了新发明的机器人能帮我们做什么。这类题目源于教材,不但贴近生活,也更有益于日常使用,还能使学生们在课堂外使用。
2. 交际性原则。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应付考试,而是作为一门语言、一种学习工具来学习。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交际能力就尤为重要。通过听一听、说一说、玩一玩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真实兴趣和良好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因此必要的交际性是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重要保障。这类题目可以是师生对话、学生对话、看图会话,也可以是学生的所见所闻,甚至可以是无限的遐想等等。
3. 趣味性原则。学生在小学阶段本来就是好动、好玩的年龄段,教学中要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和有意注意。所以,英语口语内容应该富有“意思”。首先,通过不同类型的口语表达,使口语表达内容丰富,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此外,英语口语表述过程也应丰富多样,如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模仿身边的人、模仿有趣的动物等,也就是说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全面提高学习英语的趣味性。
4. 励性原则。突破“不张嘴英语”的第一步,就是不断鼓励学生勇敢地说,踊跃地说,在课堂上说,下课也要说,最后到想说就说。教师应该对所有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有客观真实的评判,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鼓励。我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小组评比和个人评比的方式,看看哪一个小组题目有创意,说的好。还可以选出本节课的“口语之星”。我会给表现突出的小组和学生给予奖励,有时是物质的,有时是精神上的,很好的激励了学生参加口语训练的踊跃性。
二、适合小学英语口语练习的语言类型
1. 基本学习型。这类口语训练题目主要是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这些学生基础尚弱,应该从最基本的内容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开口讲英语和培养良好的口语学习习惯,如朗读英语课文、朗读英语单词,大声说出简单的几句话等等。
2. 知识输出型。这类题目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主要是利用一些现有的知识,并拓展一下思路。如,展示一些动画图片、电子照片、有趣话题、新的电子游戏、新的动画片,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来完成学习任务。
3. 交流输出型。这是针对部分口语好的学生所设置的。例如,根据某个情境,分成小组自编对话,承担各个角色进行表演。
三、小学英语口语训练的方法
篇4
马卡连柯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自豪的集体能够做到的一切”。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前提,它让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舆论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把一个班级培养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班集体。班主任在班风的建设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以优秀的人格影响学生,更应该注意班上的舆论导向,让正确舆论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做人。所以,班级工作中有意的发挥集体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是形成良好班风的重要条件。
那么,既然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是如此重要,怎么样才能在一个班集体里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呢?本文认为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有三个原则和三种基本方法。
二、班级舆论形成的三个基本原则
(一)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班级的任何规章制度、行事规范能否合理并得到有效执行,依赖于学生的认同,因为即使大多数同学并未反对,但如果少数同学持有反对意见,也会制造舆论并通过舆论将这种反对情绪传播、放大。而能够被充分认同的班级规则、制度、精神,其形成应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方法,使得规章制度、行事规范充分融入了每个学生的意识、观念。一般而言,可以通过班会在班上搞些活动,比如选举班干部等都可以让学生选。让他们自己选出的人管理他们自己,即给予他们一定的民利,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情感因素与私利驱动会造成在荣誉奖励、班干部选举时现有班干部推荐其好友的现象,进而导致学生中出现利益小团体,但是根据笔者从各方面了解,班干部好友大部分并非称职、合格,反而是那种需要加以批评、帮助的学生。这时,班主任就要搞专制了,不能听从这位班干部的建议,要维护班上大多数同学的利益,要去反驳这位班干部,这就是集中的一种形式。
(二)“大题小作”的原则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则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态度。一旦某个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或者某个学生做了一件不宜公开的错事,并正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与自责,此时负面的班级舆论就有可能对这个犯错误的学生带来更大的打击。那么,班主任就应该遵循“大问题小讲”的原则,把有可能给这个学生带来更大打击或更多负面影响的问题限制在最小的知情范围内,爱护这个学生的自尊,给予犯错误的学生一个较为安静的反省空间。否则,如果舆论公开,不仅不利于问题的处理,更有可能带来更坏的结果,甚至把学生逼上绝路,从而发生恶性事故。对于一些社会上发生的恶性事故或案件则要遵守“大问题小讲”的原则。正在成长的学生的心灵如一汪纯净的水,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不是很强,发生在社会上成年人中的抢劫、、凶杀等恶性案件,班主任不必在班级中绘声绘色地向学生讲述,一是防止污染学生的心灵,二是防止挑起学生们不健康的好奇心,以至于产生“效尤”心理。
(三)“小题大做”的原则
一个班级是由复杂的学生个体组成,处于好动阶段的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在不影响学生的自尊心的前提下对于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小问题大讲”的原则是有必要的。不仅要“小问题大讲”,而且更要“老问题常讲”,即通常谓之为班主任工作特点之一的“嘴勤”。清洁卫生、同学团结、学习态度、劳动态度、师生关系等一些问题要抓住典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讲特讲,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知道自己该怎样做,让全班都知道什么事情不该做。比喻班主任可就写字问题多次在班上强调:写字要认真,一笔一画要写清楚,不要求你能够写得多好看,但至少要让老师、同学看得清楚。曾有一个真实实例,某班主任曾公开自己考试时不注意字迹问题而吃亏的事实,以自身为例,敢于自我批评,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信服力。因此,在每次考试前动员会上都应强调这个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今中小学生(未成年)去网吧的问题,从一开始就必须对学生严明该问题的严重性,陈述无监护下、非正确引导下网吧不良信息与恶性事件对学生的影响,例如针对报纸上网吧打架斗殴的报道,可利用晨会的时间对学生宣读了一遍,对严重事件板块贴在公告墙予以警示及告诫。正是遵循这个“小事情大讲”的原则,班级工作中才使一些易犯错误的学生得到了及时提醒,把错误的发生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一些重大的甚至恶性事故的发生。良好的班风形成要求班主任做大量的工作,班级舆论建设更需要班主任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
三、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的四种基本方法
(一)班主任的正确引导
首先,班级舆论中心的形成离不开班主任的正确引导。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通常班级建设中存在一种共识:什么样的班主任带出什么样的学生。所以作为班主任,要经常在班上宣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差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中学生的“时尚”、什么是歪风邪气,同时对于学生的不良言论要及时加以纠正。
其次,学生的成长总是围绕在家庭、社会和学校,复杂的社会环境及不一样的家庭教育背景对学生必然形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有负面导向作用。例如有来自单亲家庭的,有父母长期不在家的,当来自不同的家庭的学生集聚一起,形成一个班级,那么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生活经验就会互相影响、彼此作用,对同一个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认识,那么不同的舆论中心就会自然形成。此时就需要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知道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要求家长配合班主任一起监测学生动态、纠正偏差行为、引导正确理念。
最后,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复杂、琐碎,在大量而琐碎的工作中,和学生多讨论,多交流,多沟通,多问学生几个“对不对”“有没有道理”“这样做好不好,行不行”,以便在问题的认识上与学生达成共识、共鸣。班级总会有一些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或事件发生,在不涉及当事人隐私和自尊的前提下可以让全班参与讨论,旨在通过公开讨论使全班共同受到教育,让所有学生明确此类错误对个人特别是班级的危害。从而形成班级认识问题的正确的舆论基础,通过有效的班级舆论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约束学生的违规行为。
(二)集体观的舆论环境建设
学生生活在一个班集体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发挥班级舆论监督作用的保证。在大多数学生中流行什么,其他的少数人也会被感染,因此要时时刻刻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员,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员,班级中不能缺少你,所以你做的任何一件事情对于整个集体而言都非常重要的。例如对于学生经常迟到的问题,班主任可以采用聊天形式询问迟到原因:某某你为什么老迟到啊?而对于学生惯有的、看似合理的理由:老师,我不是故意的,我家住得有点远等原因,班主任可进一步告知:每迟到一次,班级评比中就要被扣掉0.1分,你的行为不仅影响你自己的评分,更拖了班级的后腿。进而形成集体荣誉感以及规范舆论,只要有同学迟到,其他同学的不满与批评使得迟到的同学会感到很惭愧,班里的迟到情况大有好转。
(三)班级舆论中心的形成
舆论中心人物——班干部的观点与行为应正确。通常在一个班上,班干部就是最重要的舆论点,所以班级舆论的建设首先从班干部开始。选拔责任心强,学习认真的学生做班级干部,他们本身就具有的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班主任首先要紧紧地抓住班级中这些优秀的个体,让他们能够在问题的认识上和班主任达成一致,在处理班级的日常事务中站在正确一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带动其他同学,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其他同学。同时,班主任要注意保持班干部在班上的威信,不要随便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即要注意工作的方法。对于不合格的班干部,要及时予以处理,不能让他影响班干部的整体。有了以上的几个保证舆论中正确性的基本舆论点,班级中的一些错误的思想和做法自然就失去了它的存在空间和条件了,良好的班级舆论也就形成了,班风自然也就正了。
(四)班级舆论监督的形成
班级舆论的建设还要注重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班级拥有良好的舆论导向的基础上,要加大舆论的监督的力度,这不仅能够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强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和自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班级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和生活舞台,在这个小社会和舞台中,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和自律意识,毫无疑问舆论的监督作用不可小觑。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班级的自身情况制定具有本班特色的“法律和法规”,有利于维持班级的秩序,有利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紧紧抓住班级舆论监督这个武器,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是受欢迎的,怎么做是不对的,是不受欢迎的。把学生所有的行为都置于班级的舆论监督之下,最终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好事抢着做,坏事没人做。给学生一个机会,蹲下自己的身子,倾听学生的意见,体会学生的感受,让学生给班主任提提意见,指出班主任工作中的失误,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学生的尊严和作为老师的大度,这种班级舆论的监督不仅对舆论承受者而且对舆论发出者都有一种行为约束,毫无疑问会不断地引导正确的班级舆论行为、环境的形成。
四、结语
中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价值观与世界观尚未形成,处于思想塑性、行为定性的关键时期,往往难以正确辨识对错,此时代表班级典型人物或大多数人思想与行为的舆论就会对学生产生主要影响,由于处于思想塑性、行为定性的关键时期、不稳定时期,学生观念与行为容易被舆论所左右,因此正确班级舆论形成直观重要。此外,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级体形成战斗力的前提,而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又是一个班级形成良好班风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肖幸福. 建设班级舆论之我见[J]. 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2]王建慧. 浅谈高职违纪学生转化教育与管理工作[J]. 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
[3]贾弘钰.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个性特点[J]. 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
篇5
一、新课程理念下听课的关注点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听课的关注点如下:
(一)关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
1、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教学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学生需要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变成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引导,由此也可以检验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前不久烟台高中美术优质课评比中,一位教师在讲授《民间美术》一课的时候,引用了栖霞当地的古建筑牟氏庄园,通过游览庄园内景,引导学生学习了民间美术的一系列知识,面对自己身边的这座古建筑,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言,课堂气氛热烈。教师找到了学生的兴奋点,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传授不再是枯燥的讲解,学生接受的也很轻松、自然,而且印象深刻。
2、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这里的“学”,一是指学生能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二是指学生有没有会学,有没有学会。这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但要杜绝课堂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有温度,无深度”倾向。
3、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外在表现。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言语和教学思路提问和启发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能自主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品尝获取知识的愉悦,学会学习的方法。
(二)关注课堂上教师的表现
1、对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教学理念的运用。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摆正教师地位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学生变接受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发现型的学习。
2、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利用45分钟,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是一堂课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学方法选择合理,就能够使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
3、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体现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深度指的是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广度指的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的人数比率。
4、关注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基本功包括通用于所有教师的一般基本功,也包括学科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基本功。反映在课堂上的教师基本功主要有:编制教案、组织教学、教师语言、板书等几个方面。
二、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教师听课一般要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听课前的准备。听课是一个交流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想通过听课学到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听课之前,要对课程、心理、学情和物质方面做好准备。
1、 听课中的记录——看、想、记
(1)“看”的内容包括看学生、看老师和看师生互动
(2)“想”即是思考,内容包括:①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换个角度行不行、好不好;②对教师的成功、不足或错误,要思考原因,并预测对学生所产生的相关性影响;③如果是自己来上这节课,会怎样做;④如果我是学生,我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教学内容;⑤课程建设的新理念、方法、要求如何体现的。
(3)“记”即是记录。听课记录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①课堂实录包括:A、听课年、月、日、地点、年级、教师姓名、课程名称和章节等。B、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课堂小结。②课堂点评:听课者必须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做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A、对教材处理的评价。B、对教学方法及目标目标的评价。C、对教学语言和教态的评价。D、对板书的评价。
3、听课后的思考、整理和交流。听课教师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的评价讲课教师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吸取有益的教学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三、评课的原则
当前在评课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听课准备不足,虚假应付,简单肤浅,重听轻评等。科学有效的评课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听评课时,应该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四、评课的方法和评析的角度
评课过程中,要根据上课教师提供的课堂教学实例,交流教育与教学思想,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帮助、指导上课教师和参与听课活动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1、从教学理念上分析。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目标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对新课程理念的是否贯彻实施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以体现,学生是否学会学习等,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
2、从教学目标达成度上分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评课中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以及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
3、从教学思路、教学策略上分析。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教学策略是否能做到“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统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篇6
关键词:商务英语;图书;编辑;原则;方法
商务英语类图书既是用英语写成的图书,也是跟商务专业知识紧密相关的图书。此类高等教育教材按层次可分为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等类,按专业领域可分为贸易、投资、金融、管理、营销等类,按课程设置可分为综合教程、视听说、阅读、写作、口语、翻译等类,其共同点是英语与商务相结合,既离不开英语也离不开商务。鉴于此类图书的特殊性,责编在对其进行文字加工时应遵循一定规律,以提高编辑质量。本文即以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版)》为例分析商务英语类书稿编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责编应掌握相关商务术语及知识
商务英语书稿的篇章结构一经确定后,责编即应主要关注相关专业术语是否恰当、语法和词汇是否正确、前后内容是否连贯等。此时,商务专业词汇和术语的特定含义和用法、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语体特征就成了责编应关注的重点。
首先,责编应了解和掌握贸易、金融、管理、会计、法律、经济学、市场营销等相关商务知识,否则很难发现和辨别此类书稿中的专业知识性差错。如该书作者在书稿中谈到进口配额分类时将“绝对配额”“全球配额”“国别配额”和“关税配额”同级别列举出来,其英文分别为Absolute Quota、Global Quota、Country-specific Quotas、Tariff Quotas。且不说“Quota”与“Quotas”单复数不统一的问题,了解国际贸易知识的人都知道进口配额分为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绝对配额又分为全球配额和国别配额,也就是说全球配额和国别配额两者与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不属于同一级别,因此不应该将其四者列为同一级别,而应将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列在同一级别,将全球配额和国别配额列在绝对配额的次一级别。
其次,责编还应熟知国际贸易术语的新变化。《国际贸易实务(双语版)》在第四章“销售合同条款”的第二节“商品价格”中讲述货物价格构成时介绍了主要国际贸易术语,使用的是2010年版《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为责编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但有极少数此类图书作者还在使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年版规则,或保留2000年版规则的内容而将其标题改成2010年版,误将其当作新规则。责编应能对此加以发现和辨别。该通则2010年版改变了2000年版将13种贸易术语分为E、F、C、D四组的做法,而是重新分为11种术语,每种术语包括两组。第一组为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的7种术语:EXW、FCA、CPT、CIP、DAT、DAP、DDP。第二组为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的4种术语:FAS、FOB、CFR、CIF。其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用DAT和DAP两个新术语代替原DAF、DES、DEQ和DDU四个术语;第二,2010年版通则指导性解释中要求货物的买方、卖方和运输承包商有义务为各方提供相关资讯,以知悉涉及货物在运输过程中能否满足安检要求。2010年版通则亦因国际贸易市场的电子货运趋势,指明在货物买卖双方同意的前提下,电子文件可取代纸质文件;第三,非常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版通则中不再有“船舷”的概念,换言之,原来的FOB、CFR和CIF术语解释中“船舷”的概念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装上船”(placed on board)。之前关于卖方承担货物越过船舷为止的一切风险,在新术语环境下变化为“卖方承担货物装上船为止的一切风险,买方承担货物自装运港装上船后的一切风险”。商务图书类编辑若不熟悉这类商务知识及术语的新变化,就会给编辑工作带来困扰。
再次,责编还应熟悉相关英文术语。如书稿中原有这样一句话:“Through B/L means that the consignment will at least be carried by two different modes of transport.”该书稿三审将“Through”改成了“Using”,很明显,三审将此处的“through”理解为了“通过、凭借、使用”,认为此句英文的中文意思为“使用提单意味着货物至少要用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运送。”事实上,“Through B/L”是“联运提单”之意,此短语中的“through”不是介词“通过、使用”,而是形容词“直达的、过境的”。全句意思应为“联运提单意味着货物至少要用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运送。”可见,是否了解相关术语直接影响到书稿内容的准确传递。
除了较广的商务知识面、较雄厚的语言基础,商务英语类图书责编还应注意把握责编的原则、方法、任务和流程,否则就不能出色地完成编辑工作。
首先,编辑既要把握一些基本的书稿编辑原则,又要把握商务英语类图书的一些特殊的编辑原则。就一般的书稿编辑原则而言,第一个原则是可改可不改的则不改。有些内容按照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或行文需要也能讲得通,但按照编辑的理解也可改用另一种说法,这种情况下责编最好保留作者的原创内容。第二个原则是须改则改。就商务英语类书稿的特殊性而言,责编除了修改专业性、逻辑性、学术性、知识性错误以外,还应删除离题、出题、嗦的句子或段落,以及无实质性内容的大话、套话、多余的例题或例句等。如《国际贸易实务(双语版)》书稿第三章“International Trade Negotiation”的“Skill Training”中的第二题要求读者判断下面的内容是发盘、邀请发盘、还盘还是接受。第一项到第三项是三封信,第四项到第八项的每一项由一到两句话构成,与前三项截然不同,而且有些句子很不规范,很难修改,后来进行了删除处理。此外,书稿文字、语法、修辞、逻辑、标点符号等差错是商务英语类书稿的主要错误,此类错误在该书稿总共2361处错误中占了60%以上。
其次,责编应主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把好商务英语类图书出版的流程关。责编应采用“先森林后树木再森林”的方法,先看扉页、前言、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可缺省)等基本构件是否齐全,之后再逐字逐句审读各个部件,最后在付印前再检查各大部件是否有遗漏和差错。商务英语类书稿整书的编写体例应该统一。不能有的章节用lesson,有的用unit,或有的用chapter;或目录中用unit,正文中用chapter;不能有的用英文one、two、three等,有的用阿拉伯数字1、2、3等,必须统一;不能有的标题单词全部大写,有的首字母大写,最好统一首字母大写;也不能有的词汇表中的单词带序号,有的不带,最好统一不带。章节标题的字体字号等也要统一,目录及正文内标题梯度由大到小,不能上下级同字体字号或标题无级别区别,更不能下级标题大于上级标题。练习题中层次较多时尤其要注意,正常顺序为“Ⅰ.―1.―(1)―a.”,不能颠倒或重复使用同一级别(如“1.―Ⅰ.”或“1.―1.―1.”)。
篇7
【关键词】舞蹈演员;力量训练;原则
中图分类号:J7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58-01
肌肉是一切运动产生的前提,缺乏肌肉力量就无法运动,舞蹈亦是如此。肌肉的力量对舞蹈演员的技术技巧、技术动作都具有直接影响,对演员的协调性、速度和灵敏度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若要提升舞蹈训练的效率,就必须深入研究舞蹈演员力量训练的原则,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
一、舞蹈演员力量训练的原则
(一)专门性原则。所谓的专业性原则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的练习模式,被训练肌肉可以产生特定反应的生理学现象。不同的专项训练对舞蹈演员各肌肉群参与活动的部位、要求、动作结构都不同。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选择那些与动作技术结构、动作技术一致的训练。例如,民族民间舞训练中,除了要进行基础训练,还要采用端盘腿、大射雁、踹燕、掀身探海等训练动作,以便适应专业要求。
(二)不间断性原则。舞蹈演员的力量训练要遵循力量增长规律,如果间隔的时间过短,就会造成过度训练或疲劳积累。但若间隔时间过长,那么,前期训练形成的肌肉力量增加就会慢慢消退,同样不利于肌肉力量增长。所以,舞蹈演员的肌肉训练要遵循不间断性原则。
(三)全面性原则。舞蹈表演需要协调舞蹈演员的各个肌肉群,不管是小肌肉群,还是大肌肉群都应当全面发展,这样才可以满足各种舞蹈动作的需求。所以,舞蹈演员的力量训练应当避免单一性,要关注力量训练的组成,训练的顺序同样会影响力量训练效果。在力量训练过程中,要先进行大肌肉群训练,然后再进行小肌肉群训练,这主要是因为在训练过程中小肌肉群更容易疲劳,这就会影响其他肌肉群的能力。此外,多关节肌的训练也应当安排在单关节肌训练的前面。而在训练单一的肌肉群时,则应当先安排大强度练习。
(四)超负荷原则。超负荷原则主要是指力量训练的负荷要超过日常训练的负荷。主要包括力量训练的频率、负荷的强度和负荷量等。需要强调的是,超负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负荷量突然增大,就会导致肌肉损伤,进而影响肌肉力量的提升。舞蹈演员的肌肉力量主要来源于自重训练,当部分肌肉无法达到要求时,应当及时借助外力。比如,训练肌肉群时,除了要加紧,还应当合理应用拉皮条法。
二、舞蹈演员力量训练的方法
(一)静力力量训练。静力力量主要是指肌肉群收缩产生的力量。依靠静力力量在整体动作中保持肢体不产生明显移位,或完成某种静止不动的用力动作。比如,踹燕、后控腿、探海等。在舞蹈表演中静力力量其实是指演员对舞姿的控制能力,在静力力量训练中应当合理选择舞蹈的静力动作。比如,中国古典舞蹈训练中,动力力量训练与静力力量训练要交叉进行,动力性训练要在静力性训练之前。需要强调的是,若在静力训练时,肌肉缺乏放松与收缩的协调,就会造成肌肉协调性下降。而过度的静力训练则会影响肌肉的弹性。所以,通常情况下,静力力量训练要控制在十分钟以内。
(二)相对力量训练。所谓的相对力量其实是指每公斤体重展现的力量,它反映了演员体重和绝对力量的关系,若要增强相对力量就应当提升神经系统的兴奋强度,提升肌肉纤维收缩的同步性,增强肌肉群的协调性。舞蹈演员的相对力量训练应当安排少重复、大强度的练习。通常采用自身最大力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大负荷强度,每组练习要一到四次。中强度练习不能低于百分之六十,以免影响相对力量的提升。此外,训练强度增大时,重复的次数则应当逐渐减少,且每组训练之间还应当安排两到三分钟的休息时间。
(三)力量耐力训练。舞蹈表演通常需要持续较长时间,在表演过程中演员要始终保持精力旺盛,所以,力量耐力训练就显得至关重要。舞蹈力量耐力主要包括静力力量耐力、快速力量耐力。在进行耐力训练时,应当根据舞蹈的特征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与内容。每次训练都应当适当增加重复次数,此外,还应当逐渐增加负荷量,通常应当采用25%到60%的负荷强度,且要尽可能地多次重复。当舞蹈演员的肌体还没有完全恢复时,即应当开始下一组的练习。在耐力训练中,要重视重复次数,当然,还应当充分考虑舞蹈演员的实际情况,组数也不能过多,以免影响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冯秀.谈舞蹈演员力量的训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2):164.
[2]颜耀春,邢积洲.核心力量在舞蹈力量训练中的意义[J].艺术教育,2011,(5):105.
篇8
【关键字】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原则;方法
房屋的设计质量跟施工质量决定了一个房屋质量的好与坏。房屋的住宅结构设计是一项比较繁重复杂、责任重大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建筑的适用性以及经济性,而且它的结构设计工作也是很重要的。
1、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
建筑结构的设计大致可以分成结构方案阶段、结构计算阶段以及施工图设计阶段三个阶段。方案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建筑的重要性以及建筑所在地的抗震防烈度、工程地质的勘查情况报告、建筑场地的类别以及建筑的高度跟层数来确定建筑的结构形式。建筑结构形式确定后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特点要求来布置结构的承重体系以及受力构件;结构计算阶段的内容主要有荷载的核算,主要包括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和偶然荷载,荷载的相关计算要根据荷载规范的要求跟规定采取不同的组合值系数来进行不同工况下的组合计算,根据计算出来的荷载值,按照构造措施的要求,使用要求以及手册上推荐的试算方法初步确定构件的截面,最后根据确定的构件截面跟荷载值计算内力,根据计算出来的结构内力进行配筋设计直到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2、建筑结构设计的内容
(1)宏观设计:主要包括结构体系的选择,柱网的布置以及剪力墙的分布、基础的选型等内容,宏观设计主要分为主体跟基础两部分进行,设计人员根据建筑的材料、高度以及重要程度、建筑所处地的抗震设防烈度、风力等条件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
(2)具体设计:进行宏观设计后,就需要进行实际具体设计了。主要指柱、梁、板、墙四部分内容,进行结构分析时,梁和柱一般作为杆单元计算,板和墙作为面单元计算。
3、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
(1)抓大放小:“强柱弱梁” 、“强剪弱弯” 、“强节点弱构件”等这些都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重要的一些概念。虽然说整个结构体系主要是由各种构件之间协同工作的,但是各个构件所担任的角色是不同的,有其轻重之分,抓住主要因素有利于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
(2)层层设防:安全的结构体系是应设置多道防线的,即整个抗震结构体系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同时抗震结构体系应具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赘余度,建立起一系列分布的塑性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破坏也易于修复。这些都体现出了层层防线的设计思路。
(3)刚柔相济:一个好的建筑结构体系需要合理的刚度,如果结构刚度过大,那么它的变形能力就比较的差,同时在地震来临时将会吸收很大的地震力,于结构的抗震不利。如果结构的刚度过小,则会导致结构产生过大的变形,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4)打通关节:打通关键是为了能够保持房屋的平衡,让房屋永远处在原始的静态中。当房屋结构的力量不能通畅的时候,构件跟构件之间的静态平衡就会被打破,构件之间的传力应尽可能直接通畅,使力流总能沿最短的途径向下传递。
4、建筑结构设计方法
(1)结构建模: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结构设计,首先需要将结构输入至计算机内,此时得到的模型称为结构模型。当结构模型输入完毕,进行力学计算时,为了适应计算理论和相应程序的要求,需要对模型进行一定得修正和简化,由此得到可直接用于力学计算的模型称为计算模型。结构模型反映的是结构的实体特征,注重结构构件的实际位置,构件间的构造关系及构件材质等内容。计算模型要求真实的反映结构的受力特性。因此在结构建模过程中,对实际结构进行合理的简化和归纳是必要的。
(2)合理的结构布置:在进行结构构件布置时,除考虑建筑功能要求外,结构单元抗侧力结构的布置宜规则、对称,受力明确、力求简单,传力合理、途径不间断,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在一个独立的结构单元内,应避免应力集中的凹角和狭长的缩颈部位;避免在凹角和端部设置楼电梯间;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竖向体型尽量避免外挑,内收也不宜过多、过急,结构刚度、承载力沿房屋高度宜均匀、连续分布、避免造成结构的软弱或薄弱部位。
(3)把房屋抗震要求作为起点,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对于一般多层砌体住宅结构来讲,要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是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关于纵横墙的布置要均匀对称,沿着平面内对齐,沿着竖向从上往下连续,楼梯间不要建造在房屋的尽头或是拐角的地方,挑檐不适合使用无锚固的钢筋砼进行预制;对于钢筋砼多、高层结构的住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注意框架跟抗震墙等抗侧力结构要进行双向布置,这样方便它们各自承担来自平行于该抗侧力结构平面方向的地震力;框剪体系的各抗侧力结构要形成空间共同的工作状态,除了控制抗震墙之间的楼、屋盖的长宽比以及保证抗震墙本身的刚度外,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能以及它跟抗震墙之间的可靠性连接;结构布置要尽可能的采用规则结构,对于那些复杂结构,可以设置防震缝。
(4)结构施工图绘制:在施工图绘制过程中,应把握一些基本原则:如图面整洁,内容编排紧凑,字体正规,数字清楚,尽量用简洁的图纸张数表达丰富的内容;整套图纸规格力求一致;图纸编号应考虑施工顺序,由基础向上编排;构造复杂部位必须交待清楚;相互有关部位尽可能绘在一张图纸上,少引见其他图页;大样详图是建立在建筑详图没有差错的基础上,它的绘制可以建立在建筑详图基础上直接进行绘制,也可以在以前做过的一些详图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改进绘制,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在建筑外形的前提下尽量的让结构合理受力,方便施工,在标高跟外形的尺寸上一定要跟建筑专业协调相一致。
5、总结:
建筑结构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作,设计人员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有灵活的头脑,不断创新的思维以及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设计人员首先需要按照规范相应的构造要求严格执行,在明白规范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灵活应用,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设计质量所带来的隐患。
参考文献:
[1]雷春蕾,张书强.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J]. 技术与市场. 2011(08)
[2]钟佰威. 建筑结构设计过程应注意的问题探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06)
篇9
关键词:高中 美术特长生 培养心得
美术课程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一门意义重大的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化,绝大多数高中都设置了相应的美术特长班,这不但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举措,也是对新型高中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美术特长班的美术特色教育,不但要体现出应有的整体性和基础性,还要彰显其现实性、时代性以及超前性;不但要实现以美育促进智育,还要实现以美育促进德育等教学目标;不但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还要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发掘和美术素养的培养。在高中美术特长班的实际教学中,宗旨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发现、感受以及欣赏的能力。这就要求以新课程改革后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根据不同教育形势下的实际需要,实行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进行切实的评估,真正使高中美术特长班的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相关规定,高等艺术院校在入学考试中会更加注重学生基础能力,专业观念有所淡化。要求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并重,并综合考虑美术专业的特殊性,保持与美术艺术院校招生要求的一致性。
一、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培养方案
对于高中美术特长班而言,其主要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技能和技巧,还要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美术文化的渗透,彰显出美术教育的情感创造以及认知技能培养的特点。美术特长班的课堂教学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设计。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为,要密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当前形势的具体需求,对教学设计进行灵活的变通;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实际情况,采取分类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决杜绝一刀切的做法,对学生的现实水平和个性做出客观的评价;根据学生的自主意愿,分类设班,充分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能。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要以辅助学生抒发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为指导原则,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学生的表达过程中,即学生在受到艺术感染和熏陶的情形下,对美术文化有所感悟,形成自己对美术文化独有的理解和感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出的教学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观察能力,也就是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欣赏或者观察之后,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老师不要将自己的感想强加于学生。
2.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逻辑性分析,并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之上,表达出自己内心的主观看法。
3.心理调节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自我的心理调整能力十分重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使其能够及时将自己内心的情绪加以宣泄,有效地缓解内心压力,增加自信心,在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实现身心状态的最优化。
4.自我评价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态度、方法,以及所取得的成绩等进行较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从而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和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设置
要综合考虑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确保所设置的课程任务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对美术的理解能力和表现水平,然后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单独辅导,真正做到明确的教学任务,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对教学质量的意见反馈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做好教学总结工作,保持教学手段的活泼性和多样性,以激发学生对美术专业的兴趣。美术教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美术为社会所能提供的服务范围非常广泛,进入工业化大生产的工业设计如服装、工业造型、环境艺术等,新兴的广告业、摄影、影视传媒、卡通等都与美术紧密相关。高中学校美术特长生可结合市场调查,以地方文化为主线,充分发掘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把艺术教学与现代工业设计、制作紧密联系起来。如城区或工业区可以开设装潢、广告、室内设计、卡通、摄影等专业;湖区可以开设首饰、各种工艺画专业;山区可以开设竹雕、木雕、根雕、各类模具专业和编织专业。浙江省青田石雕、乐清黄杨木雕、温州瓯绣、温州米塑、杭州王星记扇、湖州风筝、乐清细纹刻纸、杭州西湖绸伞、平湖西瓜灯、海宁硖石灯彩等闻名全国。高中阶段应认清高中美术教育实用性特色,注重实际运用,搭建实践平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努力开辟实习途径,以期培养高中美术特长生的创作能力。
三、学习环境的创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探究型教学模式成为当前的主流教学模式,在高中美术特长班的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激发其积极探究的学习环境。将学生视为教学过程的中心和主体,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为积极主动的获取,通过主动学习,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提高,从而满足知识社会以及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在社会大舞台上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
如在伦勃朗作品中感悟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这可以加深学生对某种物理特性的理解;一幅作品里面讲述的是社会上的道德伦理观念、时代精神观等的思想内容,可以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途径,来为学生德育教育起到辅的作用。那么,我们应从哪个角度去看待欣赏教学的特色及作用?笔者认为,理解教学本身的意义是一种美术教育的手段,所要做到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与情趣,而且要通过不同的艺术形态表达美术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得到感悟与审美体验,这恰好也是欣赏教学的特色所在。在欣赏中不断挖掘欣赏教学审美功能,全面发挥其教育作用,把资源最大化。如学生在其他学科里面获取新知一样,偶然性地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也是挖掘学生审美观的方法之一,但这不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计划的制定
对于高中美术特长班的专业教师而言,应对近年来的高考美术科目、相关专业院校招生计划和具体要求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主观意愿以及个性差异,对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对学生在日常交往、学习以及生活中所展现出的参与性、思维方式以及情绪状态加以观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发展空间,使学生在一个轻松、自在并且充满艺术气息的学习氛围中实现自我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现代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对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在个性方面获得和谐的发展,而且应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美术教育可以建构人的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它的最终目的是造就个性完善的人,以及由此产生的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和进步。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高中美术特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既要体现整体性、基础性,又要体现适应性、现实性、超前性,还要以“美”育“德”,以“美”育“智”,以“特色”促“全面”,教师不但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和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薛晓晖,高中美术特长生自我发展现状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11).
[2]张永杰.高中美术特长生课程管理与教学方法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3]朱永进.高中美术特长班教学体会[J].教师,2010(24).
篇10
关键词: 商标 原则 商标翻译 方法
商标,即商品的“牌子”,是企业宣传和推销产品的利器,也是消费者认识或者购买商品的向导,其广告效应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正如美国学者艾・里斯所言:“一个较好的名字在销售成绩上能有千百万美元的差异。……在不良名称上只有负的财产价值。当名称不好时,事物有变坏的倾向。而当名称变好时,事物有变好的趋势。”因此,广告设计师们在设计商品名称时,无不慎而又慎,想方设法地寻找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名称,以期能在商场上战胜竞争对手。翻译这些名称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涉及市场学、广告学、顾客心理学、美学及跨文化交际学等。若想在开拓海外市场上获胜,好的译名至关重要,译时亦须费尽苦心。例如,风靡世界的名牌饮料“Coca-Cola”之所以能够与西方文化有较大差异的中国消费者所接受,除了其简洁的商标设计和独特的口味之外,其中文译名――“可口可乐”亦功不可没,既谐音,又符合饮料的产品特征,具有极强的诱惑力,使人一睹之下便想开怀畅饮。再如全球零售商排名第二的法国Carrefour,在法语里是“十字路口”的意思因为它最初开在十字路口。但中国人对这一历史不了解,直译显然不好。如根据英文读音音译,则是“卡里福”,这时再想到为体现超市的服务宗旨,把超市同家联系起来,则有了“家乐福”。这种译法起到了充分的促销作用,体现了该超市给家庭带来的欢乐和幸福。这样的商标译名已被公认为翻译的典范。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产品越来越多地打入国际市场。为了帮助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树立更多的名牌,除了产品自身的质量和改进商标本身的设计之外,研究商标的翻译方法,提高商标的翻译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本文将就用英语翻译中文商标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英译商标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1.商标翻译的原则
从语言上看,商标的构成极为简单,同其他语际间的转换形式相比,其翻译过程显然不受句子、段落、篇章等较深语言层次的影响。然而,由于功能上的特殊要求,商标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复杂的现象,也需要运用翻译理论和原则加以指导。在一切翻译理论中,对等原则(Principle of Equivalence)可以说是最切入商标翻译的方方面面。商标翻译中要注意两个对等:第一,文化信息对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渗透到现代社会的许多方面,商标词的构成也不例外。商标不管是由文字还是图形构成,它们都传递一定的信息。尤其是当商标由文字构成时,商标词就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因此,在翻译商标时就尤其要强调文化信息对等。如“帆船”地毯,是传统出口产品,开始译成Junk,但Junk除了帆船之意外,还有垃圾、破烂的意思,后改译为Junco才立足于国际市场。由此可见,文化信息对等在商标翻译中的重要性。第二,商标翻译灵活对等。灵活对等意味着商标翻译在其他因素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首先考虑商标的基本功能。如:Polaroid是美国一款一次成像照相机的商标,在“宝来得”“宝丽得”“宝丽来”“波拉罗伊德”“拍立得”几种汉译中,“拍立得”最好,因为照相机是用来拍照的,Polaroid照相机的特点是拍照后,立等可取。“拍立得”既能让人联想到照相机,又能对该相机的特点一目了然。将汉语商标翻译成英语时同时应该采取灵活对等的翻译手法。再如:我国生产的“乐凯”牌胶卷,翻译成英语Lucky。这两个词在发音上极为接近,在意义上也有相似之处。“乐凯”,“快乐凯旋”的意思;而Lucky,“幸运”之意。再者,人们外出旅游观光,都希望一路平安,幸福快乐。因此,Lucky一词也正好满足了消费者的这种心里要求。
2.商标的常见译法
2.1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
直接将字面意思译出。像人们熟悉的“Apple”服装就是直译为“苹果”牌,而不是“艾波”,这样显得可爱诱人;还有Fairchild半导体商标译为“仙童”,它悦耳动听,而不是译成“费尔柴尔德”;还有尼桑公司的Blue Bird汽车译为“蓝鸟”等都是同出一辙。直译法可保留原名的特点,直接、准确地传达原名的信息及情感。比如:Pioneer(先锋)音响,象征这种产品是音响行业的先驱;Tide(汰渍)洗衣粉,既说明洗衣粉的泡沫丰富,又暗示这种洗衣粉是一种潮流和趋势;Balance(均衡)咖啡奶,象征营养均衡;太阳神(Apollo)口服液,象征喝了这种口服液之后将会变得力量无比;Accord(雅确)表,象征这种手表精美准确;Pony(小马)超小型轿车,象征这种轿车小巧快捷。这些译名可谓配合产品的身份,十分传神。
当然直译也要首先考虑目的语文化,否则造成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时对该品牌的国际化进程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影响。如:“白象”牌电池,最初翻译成“White Elephant”,在西方市场遭到冷遇,原因是“White Elephant”的英语意思是“费钱又累赘的东西”,而改译为“Bishiny”,意思是“两倍的亮度”,正好与电池的功用相符,又谐“白”的音,不失为好的翻译。
2.2音译法(Transliteration)
音译法是商标翻译中常用的方法,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直接以人的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品牌,如Ford(福特),Louis Cardi(路易・卡迪),PierreCardin(皮尔卡丹)等。2.该品牌用的是杜撰词语或该词语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意义。如:Aiwa(爱华),Casio(卡西欧)等。3.虽在目的语中有对应的意思,但音译更能体现该品牌的功用性,如:“Nike”原意为“胜利女神”,音译名“耐克”,短小精干,琅琅上口,更能体现此运动用品的经久耐用性,符合中国人的消费心理。4.中国品牌的音译则主要使用汉语拼音标示法,如海尔(Haier),与higher谐音,象征着更高更好;雅戈尔(Youngor),与younger谐音,象征着更年轻。有一点要注意的是,音译名一定要符合译入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不能引起文化上的冲突。比如在品牌翻译中有一个引以为戒的例子就是中国的化妆品品牌“芳芳”的翻译。“芳”在汉语中有很好的意义,使人联想到美丽、可爱的少女,但是音译名“Fang”在英语中的意思却是“犬牙,蛇的毒牙”等意思,一个fang不够,还要再加上一个,岂不令人毛骨悚然,望而生畏。笔者以为,可以改变一下读音,译成“Fun Fun”(开心、开心),这样既满足了消费者用化妆品都想要开开心心的心理,也在最大程度上与原来的商标读音相匹配。
2.3意译法(Paraphrase)
或称释义性翻译,根据原商标的读音展开联想或从商品的性质入手,摆脱原商标字面意义束缚,开拓新的思路,创造出有特色并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的译名。这类翻译立足于本国文化,侧重一个方面的文化内涵。诸如世界级的名车BMW,她的创始人是吉斯坦・奥托(Gustan Otto)。吉斯坦・奥托最初是研制飞机,所以该公司原名BFW(Bayerische FlugZeug-Worke)即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后来吉斯坦・奥托改造汽车,并于1917年7月20日正式将公司改名为BMW(Bayerische Motoren-Worke),英文是Bavarian Motor Works(巴伐利亚汽车制造厂)。“BMW”是字母缩写,在汉译时如直译则太长,既不简洁易记也无任何美感;如保留“BMW”的称呼,则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也没有发挥出语言能传达信息的作用。从英文字母“B”入手,联想到中文里它作为声母的发音[b],创造出了“宝”字,“宝”即宝贵、珍贵,体现了车的昂贵价值;再看看它的第二个字母“M”,中文里由[m]声母开头的字很多,怎样把它同车联系起来呢?大家都知道,在汽车还未发明出来时,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就是“马”。“BMW”的译名“宝马”可使人把车和这种可珍贵的马联系到一起,并把这款汽车的外表和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他的例子还有如:熊猫(Panda)电子、双星(Double Star)运动装、三枪(Three Gun)内衣、白猫(White Cat)洗洁精、英雄(Hero)钢笔、花花公子(Playboy)服装、鳄鱼(Crocodile)T恤、生命核能(ENERGY)口服液、芬格欣(Function)口服液、肛泰(Anti-hemorrhoids)药片,以及一些进口药品的翻译:Varemoicl(为痔谋),Legalon(利肝灵),Asverin(安嗽定),Zantac(善胃得)等。用意译法翻译厂商及品牌名可以很形象地表达出产品的效用,直观清楚地陈述其特性,引起消费者共鸣,有利于获得好感及牢固的记忆印象。
2.4音意结合法
此译法既要表达出原商标的含义,又要有与原名相似的读音,所译出的商标名往往独特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海信”牌电器英译为Hisense(英文意思是高灵敏),这与电视所追求的高清晰、高灵敏正好相符合。“Pentium”译作奔腾,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以电子计算机为文体的电子科技信息时代滚滚而来的趋势。Bowling是人们喜爱的运动器材,译者将其巧妙译为“保龄球”,运动可以健身,“保龄”是“延长益寿”的同义词语,保龄健身的好名字符合广大消费者的心理谁会不喜欢?又如德国名车Mercedes Benz,它是汽车发明的鼻祖卡尔・费利特里奇・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在1926年合并为Daimler・Benz公司后向其客户Emil Jellinek献上的以Jellinek女儿的名字Mercédes(祥和、温文尔雅)命名的轿车,译为“梅赛德斯・奔驰”。该译法即遵从了原英文的读音,又可从“Benz”译为“奔驰”的汉字面上体现该车的优越性能,使人还未能乘坐,便已体会到乘坐该车奔腾驰骋的感觉,这就比香港译为“平治”要形象得多。再如护肤品Clean & Clear,意思为“干净清爽”,它的源语信息是:如果您用了该产品,您的肌肤将会干净清爽。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感觉。如果直接译作“干净清爽”,它带给人的那种十分舒服的感觉就消失了。如果译作“可伶可俐”,定会受到少女们的青睐,因为它让人联想到聪明伶俐的小女生形象。
音意结合法如能用好,将是品牌翻译中的妙笔,但是一定要首先顾及该译名在目的语国家是否已经被占用或此译名是否有独特性和可识别性。比如“联想”牌电脑的译名,一开始译为Legend(传奇),一度成为译界的佳话。但是打入国外才知道“Legend”早已被别的商家注册为商标名称,后来“联想”只得改译为“Levono”,英文新标识“Lenovo”中的“le”取自原先的“legend”,继承“传奇”之意;“novo”是一个很古老的拉丁词根,代表“新意、创新”的联想,可谓“创新传承联想”。
2.5转换法(Transformation)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字特点和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审美心理的不同,更重要的是由于商标词翻译中的审美客体之一――商标词的特殊性,许多出口产品都选择了这种方法。因为商标词译作的最终裁判必须是目的语顾客的审美感受,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要译名能达到好的商业效果,它可以弃原文之美而代之以另一种美。David Crystal在其“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中说,翻译人名、商品名时,可能会因不了解其隐含意义(connotation)而出现不良结果,并以中国农机产品名称“East Wind”(东风)为例进行了说明。对于这种译法,王以铸先生曾说过:“由于中英地理环境不同,英国人笔下的‘西风’是温暖的、生意盎然的风,而不是我国的‘昨夜西风凋碧树’中的‘西风’。钱歌川先生认为,英国的西风相当于中国的东风,英国的东风是中国的西风或朔风,这话是有道理的。”译者不了解这种地理环境的差异,其译文不受英国人欢迎是自然的了。著名品牌“美加净”得益于汉语“单字表意”的特点,取“美丽更添干净”之意,若译为“beautiful & clean”就显得拖沓冗长,不符合商标名简洁的审美特点。译名“MAXAM”在发音上接近于原商标名,而且其发音效果和“maximum”接近,有“最高、极致”的意思,况且译名拼写简短,首尾都是“M”,在形态上也产生平衡美感,是一个很成功的商标名,具备商标名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只是它的内容美和形式美换了一种方式。有一种酒叫“杜康”,如忠实于其读音可译为Dukang。这对西方人来说,只是字母的组合,不产生任何效果。而中国人看到“杜康”商标,会联想起酒的发明人,再联想到好酒。如何使西方人也产生类似的联想呢?如译为Bacchus,希腊神话中酒神的名字,则容易使西方人联想起美酒。这样,“杜康”一词欲起的作用――暗示好酒,就由Bacchus担任了。再如,我国的“玉兔”商标并不译成“Jade Rabbit”,而是译作“Moon Rabbit”。这是因为玉兔是我国神话中陪伴嫦娥生活在月宫桂花树下的兔子,所以它又成为月的代称。“Moon Rabbit”这一译名既体现了我国的古老文化,又避免了误解,使人不会误认为是玉做的兔子。
最后再谈几个应注意的问题。汉语商标译成英文后,要查查字典,看是否有不好的含义。中国有些商品用数字商标,如555,999等,但出口英国的商标最好不要用666,因为它在圣经里象征魔鬼。上海台的《国际望》节目曾报道,英国人要求除去车号上的666,认为它是导致车祸的根源。总之,商标词的翻译看似简单明了,实则包含着许多翻译的“玄机”。译得好,译得到位,无疑会增添许多商贸契机,因此译者应该在了解商品的性能的基础上,洞察市场上商品销售的走向和揣摩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恰到好处地灵活运用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民俗学、文化语言学、营销学、顾客心理学、美学、广告学及跨文化交际学等原理,既要遵循“等效性”的翻译原则,又要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利用这些差异,使源语商标所承载的所有信息及功能最大限度地在译语商标中体现出来,从而帮助本国商品成功进入目标国的市场。成功的商标词互译中,译者一般都抓住了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共核部分,从语言文化学和社会语用学的角度注意到不同语言和民族文化的特点,从而使译名在译语的文化、修辞、语义和美学各方面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一种好的商品,加上一个动听的名字,无异于锦上添花,魅力无穷。在品牌意识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商标翻译上多下一些功夫。
参考文献:
[1]艾・里斯著.刘毅志译.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
[2]安亚平.中国名牌产品商标词译名分析及其翻译方法.上海科技翻译,2004,(4).
[3]仓兰菊.厂商与品牌名称翻译漫谈.中国科技翻译,1999,(2).
[4]胡开杰.试论商标名称英汉互译文化意义的转换.中国科技翻译,2001,(4).
[5]蒋磊.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的语用失误[J].上海科技翻译,2002,(3):52-56.
[6]李贵生.论商标的翻译.中国科技翻译,1996,(9).
[7]梁晓东.民族心理差异与商标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1997,(3).
[8]刘法公.论商标汉英翻译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翻译,2003,(6).
- 上一篇:辩论和辩护的区别
- 下一篇:绩效考核存在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