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水电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水电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能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等部委的要求,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但从近几年审计、检查的结果看,也有部分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科研经费支出不规范。
高校科研经费普遍没有进行预算管理,不同渠道来得经费主要是设项目号,在代管科目使用,报销内容不明确,票据种类繁多,与科研活动无关的内容很多,但真正属科研项目使用的不多,如日用品、招待费、礼品等等居多,从事科研使用的房费、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科研人员工资等支出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
1.2现有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支出的不合理限制
由于国家现有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的一些正常支出存在限制,使得本来合理的支出内容在现阶段无法据实列支,导致申报科研经费预算时该包含的内容不能列入,支出预算无法准确制定。如科研项目立项审批部门认为,高校从事科研人员的工资来源于国家给高校的财政拨款,不应计入科研项目成本。可实际情况是国家并没有单独给高校核拨科研人员经费,而是依据高校在校生人数和综合定额标准核拨经费,这样核拨的经费数额仅支付教学人员的工资及学校的水电暖等运行维持经费都不足,根本没有能力支付科研人员的工资。
1.3资产管理不善
购置的固定资产不入账,有的固定资产即使入账了,却公私不分。还有的科研负责人片面地认为科研经费购置的物品不是学校资产而是个人用品,与学校没有关系。高校对科研成果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自创的无形资产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科研管理部门只对部分专利进行记载,没有对全部的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学校没有将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入账管理,其价值的确认没有规范处理,形成浪费和流失。
1.4无形资产管理管理意识淡薄
高校财务对无形资产基本没有账务处理,而由校科研部门掌握资料,主要有专利权、著作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这是一笔可观的财富。目前有些高校对这部分的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比较弱化,自我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无形资产在不知不觉中流失,给学校带来的是经济损失。
1.5成本效益意识淡薄,没有实行全成本核算
科研经费核算主要体现在科研课题的经费核算,科研人员从选题、定题、研究直到课题结束,大多数高校没有进行项目的成本核算,无人考虑科研成本的高低。科研人员成本效益意识淡漠,造成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高成本,丧失了市场竞争力。科研成本核算仅仅是科研课题发生的直接费用,其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如从事科研所用的房费、水费、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几乎没有在各课题中分摊。各科研课题的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只好从高校的事业经费中支出,从而造成各高校每年的事业经费全部花光或略有超支,而科研经费总有结存。这样,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本并没有得到真实的反映,并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2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科研经费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何科学地管理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成为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当前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明确经济责任,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号文件和发改委、科技部、科学院、教育部、基金委以及一些相关部委,上级部门对高校科研拨款除给学校相关部门下发文件等,根据上述文件和有关精神,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2.1加强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
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是横向渠道还是纵向渠道,均是学校收入,必须全额纳入学校综合预算编制中,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课题编号、专款专用。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因此,学校资产部门应有权调配仪器设备,在学校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避免重复购置,妥善安排实验时间,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达到资源共享,既满足科研需要又能满足教学需求。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过程中,在原有设备基础上,自行试制成新的设备或购买零配件完全自制设备,对这种自制设备要及时请专家评估,促使设备保值增值。从事科研使用的房费、水电费等支出应计入科研成本,而不应该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
2.2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
结题不结账是高校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此问题我认为: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和财政部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先制定出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结账的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题课题的相关信息。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应在结题六个月内根据学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办理项目经费的财务决算工作。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学校有权按照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行处置。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不得留归项目组成员所有、长期挂账,严禁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性支出。
2.3规范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
除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中另有规定外,凡是运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与学校用其他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一样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高校还应加强对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保护工作,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转化转让应由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成果转化法》和《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执行。未经学校允许,泄露学校的技术秘密或者擅自转让、变相转让科技成果的,应依法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成收入后,从中给予科研人员一定奖励,以此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潜力,更好地为高校服务。
篇2
随着北方国际海外经营领域、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海外工程实施模式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加强属地化经营日益成为应对海外市场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2017年公司积极贯彻集团公司“走出去,走进去,融进去,走上去”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属地化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培养属地化专业人才,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为北方国际在老挝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结合全年工作内容将属地化管理的一些思考总结如下:
一、2017年主要工作内容
(一)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升属地化管理水平。
由于国际工程市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求公司在属地化经营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资源,积极适应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首先,明确公司各部门职责分工,强化海外属地化职责,草拟了《南湃电力有限公司各部门职责》,根据公司领导的指示,重新调整了组织机构,目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协助电站重新修订完善了《南湃水电站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南湃水电站生产管理标准》等安全生产相关制度文件,邀请国内三峡电站运维专家对制度、规程等文件进行了审核,并现场组织召开了南湃生产标准及技术规程评审会,邀请了老挝南芒水电站站长、南立水电站站长对水电站技术规程及生产管理标准进行了评审,并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其次,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吸取各方有益经验,提升电站管理水平。先后走访了南芒水电站、南立1-2水电站、南乌江水电站等行业相关单位,在了解当地市场行情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薪资待遇标准,采用统一的薪酬体系,目前已经草拟了《薪酬管理制度》、《员工休假和考勤制度》、《员工绩效管理制度》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根据老挝《劳动法》及劳动合同范本,重新拟定了《劳动雇佣合同》。为确保薪酬发放规范合理,组织员工在工商银行、BCEL银行办理银行卡,工资由现金发放改为银行转账发放,计划2018年1月开始组织实施,这样既保证了工资发放效率,又避免了安全隐患。
此外,还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草拟了《南湃电力有限公司出差管理办法》、《南湃电力有限公司档案管理办法》、《南湃电力有限公司车辆管理办法》、《南湃电力有限公司会议管理办法》、《南湃电力有限公司合同管理办法》、《南湃电力有限公司采购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计划2018年总经理办公会审核通过后正式下发执行。
(二)建立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培养属地化专业人才。
海外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属地化经营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因此,公司力争打造一支适应老挝当地发展需要的属地化经营管理团队。
首先,中方管理团队经过建设期和前期试运行阶段的磨合已经完全适应了电站的工作模式,相互之间的分工配合也基本稳定。协助电站编制了岗位职责和分工,明确了岗位主要工作内容。另外,公司建立了以“一岗多职”岗位职责体系,每个岗位除专业以外,还兼任电站那其他辅助岗位工作,不仅为公司节约了人工成本,还大大调动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广泛参与电站各项管理事务。
其次,在属地化人才招聘培训方面,公司本着多层次、高质量的招聘原则建立了多种人才招聘渠道。与国内高校黄河水利技术学院签署培养协议,建立长期合作模式,联合培养老挝专业技术人员,2017年共招聘5名老挝留学生,经过试用期考核,已经完全适应岗位需要,并且有2名留学生经过岗位考核已经担任主值班员岗位。2018年仍将有4名留学毕业生到电站实习工作,公司将根据电站人员需求择优录用。在老挝当地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进行长期培养,2017年共招聘当地大学毕业生12人,经过培训考核,已经初步胜任岗位工作,全部担任电站运行管理岗位。目前招聘的老挝当地雇员中,从事电站运行管理的员工100%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有效保证了电站运行的质量。
此外,与老挝电力公司进行合作,通过劳务派遣的方式,雇佣当地具有丰富电站运维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电站的运维管理工作。2017年公司任命老挝电力公司派遣的副总经理1人,加强了与当地员工的沟通与联系,增进了与电力公司的友好合作。公司将不断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属地人才招聘渠道,为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创造和谐的雇佣关系,提升当地雇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充分尊重当地员工的宗教信仰,平等对待中方员工与老挝员工,制定统一政策,在福利待遇、劳保用品发放上一视同仁,不搞特殊标准。定期对中方员工进行语言和当地文化习俗等内容的培训。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制定了电站运行人员的考核管理办法,对表现优秀的老挝员工进行薪酬激励和岗位晋升,以此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加对企业的归属感。目前,招聘的老挝雇员经过试用期考核,已经能够胜任电站运行初级岗位,并通过岗位晋升考核,提拔了3名主值班员,协助中方值长进行电站运行维护工作。另外,每逢当地重要节日,为当地员工准备适当的节日礼品,体现公司的人文关怀。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公司组建了足球队、藤球队、羽毛球队等文体组织,春节期间组织中老员工共同联欢,员工参与的热情都很高,极大的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
(四)有效控制经营成本,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采用属地化经营可以有效的降低公司的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中方人员人工成本及管理费用较高,当地雇员的费用相对较低。因此,公司力争用2-3年时间培养出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能够独立运行电站设备的老挝当地雇员,与此同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为北方国际其他海外项目输送专业人才,逐步缩减中方员工的数量,真正实现人力资源属地化。此外,为严格控制公司运营成本,根据公司总部预算管理要求,参与编写了2018年度公司预算,对公司人工成本及电站运维费用进行了详细的分解,严格控制运营及管理成本,合理安排固定资产采购,确保公司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
(五)加强公共关系管理,维护与周边社区的良好关系。
老挝市场经济条件、社区环境相对落后,治安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公司通过保持与南湃水电站所在地各级政府、军警、地方村民及周边相关企业等诸多部门单位的良好交往与沟通,确保电站平稳运营。在公司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了以下措施:积极参与当地社区的公益活动,如为村民的节日庆典提供资金支持及物质支持,为周边村民的道路建设进行捐助。与部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协议,雇佣了10名军队保安,负责电站安全管理。并组织电站定期开展反恐演习,通过合作交往不仅可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而且维护了良好社群关系,确保电站运营安全。
(六)积极参与各项日常管理工作
1.协助经理部进行各类团组的接待工作,全年共接待25人次。
2.配合集团公司完成公司的投资审计工作。
3.组织接待进出口银行进行贷后检查工作。
4.组织接待人民日报对南湃水电站的专题报道工作。
5.协助国际工程三部进行老挝项目人员的招聘工作。
6.参加北方公司组织的海外经营管理者培训。
7.组织何耀炜等5人进行2017年度职称申报工作。
二、2018年工作计划及主要思路
(一)完善和落实公司各项管理制度,促进公司业务健康发展。
2018年公司电站将全面进入商业运行,公司各项业务进入正轨,需要尽快建立符合公司业务实际的各项规章制度,力争要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才能保证公司业务平稳运行。由于各项工作都处于磨合阶段,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既要符合公司业务实际情况,又要得到当地员工和政府的认可。
(二)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升属地化管理水平。
由于新员工来自不同的单位,具有不同的背景,而且老挝员工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因此,电站运营初期需要建立完善的培训计划,针对老挝员工的特点设计实用的培训课程,并建立“一对一”的导师帮扶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团队建设活动,加强中方员工与老挝员工的沟通和交流,使老挝员工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技能,年底前争取达到独立运行的水平,以确保电站运营安全、平稳、有序。
(三)提升公共关系管理水平,促进与老挝社会的有效融合。
南湃水电站作为北方国际第一个海外投资的BOT项目,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与当地各级政府、电力公司等相关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得到当地政府及社会的认可,因此,需要尽快提高公共关系管理水平,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积极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提升公司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公司品牌知名度,促进公司业务的发展。
(四)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与能力。
属地化管理需要适应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尽快适应属地化工作,加强自身学习,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使公司管理规范、有序,避免出现劳动争议及法律纠纷,保证公司在当地社会的良好形象。
(五)合理安排日常事务管理及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1.积极参与老挝经理部团组接待工作。
2.积极参与南湃水电站竣工典礼相关工作。
3.积极参与南湃水电站竣工验收及档案验收工作。
4.做好经营信息统计及人事信息报送相关工作。
篇3
关键词:高校 收费票据 收费项目
从2010年开始,财政部就财政票据管理相继出台了多项管理办法,主要有《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综[2010]1号)、《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综[2010]111号)、《财政票据管理办法》(2012年财政部令第70 号)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的通知》(财综[2013]57号)。2016年3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江苏省财政厅结合地方实际,在2010年8月和2014年11月分别出台了《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实施细则(暂行)》(苏财规[2010]23号)和《江苏省财政票据管理实施办法》(苏财规[2014]32号)。这些文件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和省厅对票据管理工作的充分重视,也为高校票据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实施依据。本文将从以上文件传达的精神为出发点来分析探讨问题。
一、江苏省高校收费票据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高校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学模式下,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化,收费项目越来越多,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着巨大挑战,而票据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其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高校在思想层面对票据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操作层面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严谨的票据管理流程等传统问题依然存在,高校财务人员对各类收费票据适用范围不清,混开滥用票据现象严重。
近年来,江苏省许多高校在争取财政拨款的同时,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不断拓展融资渠道,部分高校几年间可用资金成倍增长。财政拨款之外数目庞大的教育收费、科研经费以及高校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资金流入,导致高校财务人员面临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收费项目日益增多,而财政和税务部门统一规范后能够使用的收费票据种类和范围是相对固定的,并没有随之增加。一项新的收费业务发生或者一笔大额款项到账时,究竟应该使用哪一类收费票据,成为一直困扰财务人员的难点问题。
在实践中,由于高校财务人员日常工作繁重,平时无法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国家各级部门出台的票据管理相关规定,知识储备不够,面对复杂的经济业务发生时,开票人员无法准确判断资金性质,根据以往经验做法开具票据,事后又缺乏严格的审核和缴验,导致误开滥用票据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对于财政类拨款收入,仍有部分高校还在使用收费收据或者结算票据开票入账;对于横向科研经费到账应开具税务发票,许多高校出于避税考虑或者迫于拨款方的压力,而开具结算票据入账;高校自行举办的各类经营服务性质的培训费收入,擅自改变开票名目,通过开具收费收据入账。因错误使用收费票据开票的,一方面影响票据的缴旧领新;另一方面,因开票错误出现经营性收入误开财政票据,导致漏缴税款等违规行为,给高校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明确收费票据种类和使用范围,建立经济业务和票据类别的对应关系
(一)高校经济业务涉及的收费票据种类:财政票据和税务票据。
1.财政票据。财政部门监管的财政票据,适用于高校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非收入性资金往来以及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资金流入等。《江苏省财政票据管理实施办法》(苏财规[2014]32号)对财政票据的种类、适用范围和内容作了明确界定:高校使用的主要有江苏省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和其他财政票据。
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适用于国家授权许可收取的教育事业性收费,主要是高等学校学费和住宿费、报名考试费等,属于非税收入,应缴入同级财政部门非税收入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面向学生具体收取上述费用时,向学生开具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上述非税收入要统一上缴财政时,高校需填具一式五联的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及时将非税收入上缴江苏省财政专户。
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是指高校发生暂收、代收、分摊费用和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等经济活动时开具的凭证。这类票据是高校最容易被误开和滥用的,关键点是要求财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能力去识别判定代收费的资金性质,即属于暂收、代收的等不列入学校经营收入的各类款项。包括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学校与个人之间的其他资金往来等,主要有押金、定金、保证金、水电气费、代办费、行政事业单位召开业务会议,由参加单位和个人分摊的会议费等。另外,高校取得上级主管部门拨付的资金,需转拨下级单位的,属于暂收代收性质,也可使用结算票据。其他财政票据包括江苏省捐赠专用收据、医疗收费票据、社会团体会费统一收据和幼儿园统一收款收据等。
2.税务票据。税务部门监制的税务票据,是高校利用自身优质资源向社会提供经营服务性业务开具的收付款凭证,包括上网上机服务费、补办证卡工本费、档案查新费、场租费以及政府以外的单位组织的非法定培训收费等。另外,高校横向科研经费收入属于应税收入,应使用税务发票。
在“营改增”之前,高校使用的税务票据主要是由地税局监制的需缴纳营业税的普通发票。2016年5月1日起,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全部营业税纳税人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高校属于税改范围,因此高校以后针对应税收入需要使用的税务发票变更为由国税局监制的增值税普通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高校主要涉及现代服务业应税范围,增值税税率为3%和6%。
在高校实际经济业务中,如何判定是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还是专用发票,主要依据高校和服务对象的主体纳税资格认定。如果高校被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则只能开具普通发票,如确需专用发票需到税务局代开,征收税率为3%。如果高校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则可以根据对方主体性质选择开具票种:对方是小规模纳税人就开具普通发票,不得用于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方是一般纳税人则可以开具专用发票,用于抵扣进项税额,征收税率为6%。此外,高校的横向课题经费收入中,若涉及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收入时,高校可以持有关的书面合同和科技主管部门审核意见证明文件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查,申请免征增值税。
(二)建立经济业务、收费项目和票据类别的对应关系。根据前述相关票据管理文件规定,笔者以江苏某省属高校为例梳理了高校主要的经济业务,建立了收费项目与收费票据种类的对应关系,见表1。
三、提高高校收费票据管理水平的建议
财政票据和税务票据作为高校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发挥着“以票控费,以票促收”的基础性作用。为了完善高校收费票据内部控制制度,减少票据开具的随意性和错误率,从而预防小金库产生和偷漏税行为,高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改进:
(一)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相关票据管理部门以推进票据管理模式的创新为主,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事物、新业务,必要时要及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加以明确规范,同时对已经的票据管理政策,要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票据使用单位中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交流,避免不同经济业务主体之间因票据政策理解偏差而导致的开具何种票据出现的分歧。(2)高校财务人员作为票据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在提高票据管理水平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高校领导,特别是分管财务的副校长或总会计师应摒弃陈旧观念,充分重视票据管理工作,带动高校财务处根据国家出台的票据政策制定适应高校自身发展的票据管理实施细则,在学校层面做好票据政策宣传和培训工作,积极为财务人员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票据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及时掌握相关政策,多与兄弟院校财务部门沟通交流,吸取经验,学以致用。票据管理人员加强对票据使用管理政策的学习、认识和把握,提高自身职业判断能力,减少票据混用滥开现象,保障财税收入及时准确入账,降低高校财务风险。
(二)加强收费票据的电子化、信息化管理。当前高校票据管理水平低下,财务人员开票随意性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高校仍使用手工开票,这主要存在于财政票据中。江苏省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和资金往来结算票据都是各大高校从财政厅购买的手工票据,票据管理人员在开票时经常出现随意填写收费项目、数量和单价模糊不清、票据用途不清、使用混乱等不规范行为,同时,财政厅对手工票据的稽核缴验,采取的是人工抽查翻阅票据的落后方式,这导致误开滥用财政票据的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
《财政票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要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积极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实行电子开票、自动核销、全程跟踪、源头控制;而国家税务部门也明确要求税务发票需经电子器具开具,且近年也在大力推广使用网络发票管理系统开具发票,以实现对纳税单位发票信息的直接监控。因此,高校应转变票据管理理念,积极探索收费票据电子化信息化改革模式,进一步规范高校收费行为,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优化和“收支两条线”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提供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傅新莉.\析高校票据管理的现状[J].财经界,2013,(23).
篇4
实训室(含实验室,下同)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的主要场所,也是高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备场所。实训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关系到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的和谐健康发展,对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来说,都显得至关重要。近期,复旦大学校园投毒事件和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爆炸事件,再一次给高校实训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与此同时,由于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培训、研发、技能鉴定等任务,高职院校实训室的总量在不断增加,规模在不断扩大,功能在不断拓展,随之而来,存在安全隐患的风险也在增大。如何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更好地保障实训室的安全运作,保障师生的安全健康,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安全检查是实训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实训室安全检查工作有利于全面掌握安全管理工作信息,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与隐患,有利于改善安全环境设施,有利于弥补安全管理缺陷,有利于提高安全意识、传递安全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实训室安全管理检查制度,积极开展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工作,认真排查安全隐患,及时堵塞安全漏洞,防范于未然,不断提升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1 实训室安全检查
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实训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尽管如此,由于学校实训室数量多、分布广、使用率高、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致使安全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难免也会存在某些问题。为牢固树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工作意识,全面促进实训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2013年5月,学校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制定详细工作方案,针对全校实训室组织开展了一次全面性安全检查工作。
此次检查工作为期10天,采取各教学单位自查和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检查9个系(院)122间校内实训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全面、准确、完整地掌握各实训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真实状况,针对实训室在安全管理制度、消防物防设施、仪器设备管理、基建水电安装、环境卫生状况、高危物品使用、教学活动组织等多个方面,制定细致明确的检查指标观测体系(如表1所示),安全检查结果具有较强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2 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管理制度 围绕实训室的安全建设与管理,学校先后出台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消防通道管理规定》《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应该说在校级层面制度建设方面还是比较健全的。但同时也发现,在系(院)层面实施细则和实训室层面专项管理细则的建设上,仍有缺陷,有待完善。特别是在管理人员岗前培训、实训室定期自查、定期应急演练等方面,急需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消防物防 部分实训室存在消防设施不齐全,门窗损坏未及时修缮现象,尤其是一些偏远区域的实训室,存在管理缺陷。部分实训室在装修或改造时,没有及时征求保卫部门的消防意见,造成消防安全通道设计不合理。部分区域存在消防通道不通畅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待报废设备仪器阻塞消防通道;二是个别消防通道安全门常年锁闭。
仪器设备 部分实训室存在仪器设备使用维护记录不完整、大型设备操作规程张贴不齐全、材料工具摆放不齐整的现象。部分实训室废旧仪器设备未及时办理报废手续,造成堆积现象,堵塞消防通道。部分实训室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不到位,如仪器设备故障未得到及时修缮、投影设备不使用时投影幕布不收起、实训室电脑下课不关机等现象。
基建水电 个别实训室(电工电子类)绝缘地板胶破裂损坏未修复。个别实训室电箱配置不合格,学生擅自开关时容易造成触电事故。部分实训室存在乱接电线、乱接插线板、违规使用与教学科研无关的家用电器等现象。
环境卫生 部分实训室教学时有害气体、粉尘污染较严重,排气换气装置不足。部分实训室墙体漏水渗水现象严重,室内容易积水、发霉。
危险物品 个别有危险物品的实训室未制定专门管理细则,存在危险物品随意放置、无专门储藏柜或储藏柜不上锁现象,个别压力容器放置没有加固。有毒化学品和其他高危物品的存放、领用、交接、使用、回收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学活动 学生实训操作前的安全教育工作(仪器使用操作规程、危险药品使用回收等)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实训室(工科类)存在学生实训操作时没有使用劳保用品现象。
3 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主观原因
1)部分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不够强烈,存在侥幸心理,工作麻痹大意。由于安全事故并非时时发生,存在的问题与隐患也并非一定就会导致事故发生,使得部分管理人员从思想认识上就不够重视,轻信“哪会那么容易发生事故啊”,认为这些细小的问题与隐患不过是“区区小事”而已,何须“小题大做”。殊不知,抱有这种心理是非常危险的,历史教训表明,安全意识淡薄往往是安全事故发生最主要的原因。
2)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不足。通过检查发现师生的安全知识相对薄弱、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很多常识性的安全知识,譬如“消防通道必须常年保持通畅”“疏散通道标识必须齐全显眼”等,在师生中的普及度明显不够,师生的应急处置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反映出学校的安全知识教育工作、应急演练工作等都做得还不是很到位。
客观原因
1)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在周期性检查制度、零时差报告制度等方面的缺失,导致许多安全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与解决。
2)管理职责不够明确。实训室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通常包括教学单位、教务处、保卫处、后勤处、设备处等,如果各部门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很多环节就容易出现“谁都能管却谁也不管”的现象。
3)管理体制不够科学。由于实施“一刀切”的管理办法,忽视实训室在类别性质、装备配置、使用功能、场地位置等方面存在的差别,采用同样的管理标准,执行单一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某些具有高危物品实训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力度明显不足,没有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4)经费投入不足。在消防设施与器械的配置与更新、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方面,都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
4 实训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改进措施
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 安全教育主要包括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教育工作形式和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知识讲座、图文展览、标语警示等。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持续进行并做到实处,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安全技能培训能有效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能力,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锻炼和提高师生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应急预案。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实训室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是一项全方位、多层面的系统性工作。首先,实训室安全管理的制度体系包括消防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物资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等多项内容,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其次,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制度建设又分为校、系(院)、实训室三级管理层面,校级层面负责制定全面普适性管理制度,系(院)级层面负责制定本单位具体实施细则,实训室级层面负责制定专门专项管理细则。高职院校应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以达到实训室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
建立专职机构统筹协调 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安全管理工作宜实行主管副校长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并建立专职管理机构,加强统筹管理与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教学单位以及各实训室,既要各尽所责、各司其职,又要加强沟通、齐心合作,杜绝相互推诿,避免管理真空。
完善安全监督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实训室安全管理的指导、检查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完善长效性安全管理监督机制,确保各级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完善长效性安全监督机制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定期检查制度、不定期抽查制度、零时差报告制度、安全责任奖惩制度等,学校专职管理机构应与实训室安全责任人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实行安全分级管理办法 实行安全分级管理办法有利于加大对高危重点实训室的安全管理力度。实训室按安全防范级别分三级进行管理,具有危险化学品、剧、放射性物质、病原微生物等高危物品的实训室为安全一级管理实训室,要加强管理重点防范,严格执行“双人收发、双人记账、双人双锁、双人领用”制度,每月份至少开展安全自查工作一次并上报自查结果;具有贵重、大型、特种仪器设备的实训室为安全二级管理实训室,必须配备相应上岗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求每季度至少开展安全自查工作一次并上报自查结果;其他一般性实训室为安全三级管理实训室,要求每学期至少开展安全自查工作一次并上报自查结果。
加大安全管理经费投入 安全设施、消防器械、救援器材、劳保用品的配备与维护,是实训室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条件。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实训室安全建设与管理的投入,保证相关工作的必要开支,所需经费应列入学校每年的经费预算。
5 结语
总而言之,实训室安全管理既是一项多部门综合性的治理工作,也是一项不间断长期性的日常工作。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都应该高度重视,牢固树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工作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任何时候都不可掉以轻心,以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职能涉及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等内容涵盖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行政经费、学科经费等各项功能性经费管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健全、不精细、不适应、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导致财务行为异化、经费浪费严重和腐败发生降低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削弱了学校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1.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健全。目前高等学校内外部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教育经费来源越来越多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差异很大教育经费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用好管好教育经费将越来越重要汪务也越来越艰巨。但高校传统的依附型财务管理理念造成学校不重视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而是过多依靠贯彻执行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高等学校许多具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行为得不到具体的内部财务制度的规范指导和约束控制。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这种不健全性易造成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漏洞,易产生腐败和浪费行为。如零星办公用品采购制度的缺失,导致假借购置办公用品转移资金和谋取小集体福利等科研耗材出入库制度的缺失导致科研虚购耗材转移资金或通过购置耗材转移资金等。
2.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精细。高等学校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高等学校的各项资金来源和各项支出等经济活动基本上都有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但由于高校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导致高校经费受不同部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约束满足不同需求实现不同目标往往造成相互之间的不一致和脱节,以及过于原则性规定问题的存在显得财务制度建设不够精细化。
3.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适应。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适应性包括适应外部经济、教育发展环境和学校内部实际状况两方面。中国高校已建立起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为辅的格局高校不仅从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更要从教学市场、科研市场、社会服务市场等通过市场交换规则获得非财政性资金供应。因此,以资金活动为对象的财务管理活动必须从学校与政府之间扩展到与整个社会。为满足学校适应市场化的资金筹集和支出需求必须对原先单纯满足政府财政性教育资金管理需求的内部财务制度进行改进使学校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市场化经济行为管理需求。但同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毕竟是为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服务的相对而言不同发展规模、不同地域、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专业构成、不同竞争实力、不同组织架构的高校之间在财务行为和财务关系上差异较大其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方式、方法、程序等也可能不完全一样。所以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仅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应充分考虑学校内部教育经济活动的特点和管理需求增强其适应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4.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及时。近十多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不断改革创新的时期池是学校违法案件和资金严重浪费的高发期。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财经法规和政策拭图从政府角度加强对高校经费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加强教育经费监管督促高校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洛高校也在不断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从财务制度、财务信息化和财务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强教育经费内部管理。但在此过程中高校普遍存在制度建设惰性,一方面表现为简单套用政府财经法规和政策,导致制度执行过于原则性;另一方面制度建设过于陈旧段有及时进行修正。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几个关系处理
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财务制度给予保障、监督和管理。针对当前高校内部财务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存在的不足应理顺和把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财权配置和管理要素三方面关系。
1.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关系。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参与必须由相关部和人员共同贯彻执行。没有业务部门的参与单纯财务部制定的内部财务制度将可能不符合学校实际操作性上也将受到约束。所以高校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则务部「]必须首先与相关业务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充分了解业务活动的规律、业务活动过程洪同分析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具体业务活动过程的财务行为、易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其次应就形成的内部财务制度拟订稿与相关业务部门再沟通、征求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但在此过程中应保持财务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和全局性则务部门要敢于坚持原则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综合管理、全面监督职责。
2.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财权配置关系。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体现。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应合理划分财权,明确各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经济责任胸建清晰的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财权配置体系以理顺财务关系。首先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中应清晰定义财务组织架构和职权包括校长、主管财务副校长或总会计师、财务人员,明确不同层级的职权;其次在职权明确的财务组织架构建立的基础上着重对财权中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以及相关的建议参与权等财权架构进行规范在具体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把握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配置包括业务流程中或不同责任部门间的配置。
3.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管理要素关系。高校财务管理要素可归纳为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动力要素和控制要素四个要素团。其中主体要素主要指财务活动中的全体管理人员重点是财务管理人员;客体要素主要是指财务管理的对象即学校资金及其运动动力要素是指激励机制腔制要素主要是对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动力要素进行约束、监督和指导沐现为学校财务管理体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和贯彻财务管理四要素构成体系在制度建设中要明确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手段以及适用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实践过程建议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实践相互贯通的过程制度建设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较深的政策把握能力、全面的学校管理需求洞察能力和未来管理发展的脉搏把握能力在新的环境下重新审定财务制度,贯彻财务风险控制叽
1.全面整理和分析国家相关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合法性基础。关于高校财务管理方面,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及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部门预算系列管理办法、内涵建设投入政策、学生收费管理办法、学生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三重一大”管理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分别涉及学校财权配置、财务事项具体处理程序、财务支出结构、支出控制方面等等。学校要全面收集和分析这些法律法规所管理的内容河通过建立Excel表格形式将不同制度力、法的颁布实施时间、主要规范内容以及执行难点等进行归类整理。一方面方便学校财务人员和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学习掌握、贯彻执行;同时也易于发现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未明确的地方发现学校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办法方面不到位、不及时、不全面的地方。
2.全面整理和分析学校各项经济活动及管理需求,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适应性基础。财务制度是为财务管理服务的是用来规范财务行为、理顺财务关系为学校经费有效使用提供制度保障和指导约束的。全面分析学校各项财务活动的特点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关键洛项财务活动也是财务制度建设的对象。高校财务活动按财务管理内容分为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基金、成本费用、收入分配等技照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可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其中公用经费支出又分为水电支出等技照部门预算支出功能分类可分为教学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后勤经费支出等技照经费支出的预算责任单位可分为行政部、院系教学部门、科研院所、后勤保障部门等不同责任单位经费支出。所以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就是全面分析和把握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这也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必须依靠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原因所在。通过分析发现学校现行各项经济活动监管中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规范性、科学性、精细化、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学校所建设的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学校财务管理需要。
3.全面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理论体系框架,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整体性基础。根据学校执行的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和学校内部经济活动范围、内容技照财务管理内容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体系整体架构。
第一部分基本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和高校事业财务管理制度以及高校控股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第二部分基础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综合部门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综合执行预算和院系责任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度、高校经费支出审批制度、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高校采购及招投标管理制度、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财务信息披露与财务分析报告制度等方面。
第三部分财务机构与财务人员管理制度。包括财经领导小组设置与职权制度、财务机构设置与职责管理制度、高校财会人员聘用管理制度、财会人员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管理制度、高校财会岗位与人员考核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四部分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包括(1)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银行结算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网银支付管理制度等方面。(2)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包括筹资管理制度、职工暂借款管理制度、往来款项管理制度等方面。(3)材料(存货)管理制度。包括工程(基建)材料管理制度、教材(图书)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教学科研试剂耗材管理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等方面。(4)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管理制度。包括基建工程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大中修项目管理制度、零星小维修项目管理制度等方面。(5)对外投资及担保管理制度。包括对外担保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控股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后勤实体管理制度等方面。(6)其他管理制度包括外币业务(外汇)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五部分负债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借入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付及预收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缴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以及代管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等。
第六部分:经费支出及成本费用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差旅费开支管理制度、实习经费开支管理制度、实验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人员薪酬开支管理制度、业务招待费管理制度、水电费开支管理制度、学生资助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等方面。该部分要严格按照经费支出经济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进行设计其中经济分类财务制度设计是基础标准加招待费的支出审批制度中的招待标准、审批内控、报销票据管理等劝能分类财务制度设计重在结构和程序上加科研经费中的招待费支出审批重在招待费比例、招待费支出审批流程等方面。
第七部分:收入及结余、基金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学生缴费管理制度、学生奖货勤助补管理制度、发票及票据管理制度、资产出租出借收益管理制度、对外投资收益管理制度、捐赠收入管理制度、服务性收入分配管理制度、事业结余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八部分财务决算、财务报告、财务分析管理制度。包括综合财务决算制度、项目经费决算编报制度、预算执行报告及分析制度、经费支出财务报告与分析制度、预算执行进度报告制度、水电费用分析报告制度等。该部分应按照重要性原则分月度、季度、学期和年度展开分析报告,为学校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第九部分辅助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会人员工程交接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方面。
4.全面整理和分析现有内部财务制度成果寻找差距发现漏洞朋确制度建设项目和进度,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及时性基础。学校财务部门应重视整理和审核学校现有财务规章制度,能及时根据学校内外部财务环境的改变对照内部财务制度理论体系进框架找出现有制度建设成果中存在的不健全、不适应、不精细、不及时问题朋确拟修订、拟废除、拟新增制度建设项目。为此学校财务部门内部应重视财务制度建设分工,明确具体负责牵头人,支持内部制度建设工作要将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会计核算工作的习惯做法、要求给予制度化、书面化和成果化。
5.财务牵头、分工协作实施制度建设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组织保障基础。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应形成以财务部门为牵头部门、相关部门参与实施的制度建设组织模式。首先则务部门内部根据科室设置和岗位分工朋确相关制度建设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度初步拟订工作;其次财务部门内部集中讨论已完成的制度建设初稿在听取制度建设具体负责人就本制度建设文稿解释汇报后集中讨论确定正式拟订稿第三根据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全流程作业管理理念根据不同财务制度所涉及的不同业务部门则务部门分别与不同业务部门就财务制度正式拟订稿进行商讨会签重点就制度执行和效果发挥进行商讨确定需要修改和补充的地方第四则务主管校领导审签通过。
四、总语
篇6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 问题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11-02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全面快速的发展,高校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科研事业的建设平台,科研水平已成为继高校教学水平之后又一综合实力的表现。科研事业需要科研经费支持,科研经费来源渠道日趋多样化。各高校在不断推进科研工作的同时,科研经费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随之出现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足、监控力度不强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执行不够平衡。目前,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主要有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7〕30号、《国家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各高校通常以国家和所属省市的管理办法为依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但是大部分高校的管理制度比较简单、笼统,或没有就各级各类的基金分别制定其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或制定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而高校财务部门执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只有收支概念,没有成本、效益意识。这种局限性使财务部门对科研资金的筹集与取得、投入和运用、耗费和补偿等全过程缺乏综合管理和监督。而科研监管部门只注重争取项目或提取管理费,却不注重经费的使用情况和项目的收益。在目前科研经费种类日趋繁多,资金来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情况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执行乏力,尤其是在横向经费管理方面更加宽松。这种管理制度的不配套、不完善、不平衡,项目资金无法统筹安排,综合使用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2.预算编制不够科学规范。许多项目负责人把项目预算编制仅仅看作是得到科研经费的必要手段,往往凭主观经验估计,对项目的各项开支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不能科学规范地编制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需的成本,预算不准确、不客观,使科研经费的预算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预算项目金额不足,有的预算项目却不知如何开支,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时也存在漏洞,严重影响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因为各科研项目所研究的领域不同且有其各自的特殊性,以及科研项目的不可预见性及复杂性,要编制准确、可行的项目预算,难度是很大的,其关键在于如何制订合理的预算体系及预算标准。如果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必需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纳入经费预算的支出条款与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的花费不符,必然导致计划与保障、监督与控制脱节,不利于课题的开展。
3.科研经费开支缺乏有效监督与控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多数高校为了调动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在科研经费管理上相对放松,特别是对横向科研经费,一般都是在科研经费到账后提取少量比例的管理费,剩余部分都归课题组自己支配。许多课题负责人就此错误地认为科研经费由科研人员争取,归课题组所有,其使用由课题负责人说了算,导致经费报销过程中出现不少违规现象,或以与事实不符的票据报销套取现金;或采取多列研究生助研名单领款后将经费变现;甚至将用于其家庭开支的单据以科研经费的名义报账。由于科研经费使用的范围和标准没有明确合理的规定,这些钻报销制度漏洞的行为使科研经费支出中相当大的比例是科研业务接待费、差旅费、出租车费、办公用品(没有具体物品的名称及数量)、劳务费等,这种不真实不规范的支出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不高,造成科研经费浪费严重,导致了不少科研经费游离于学校的监管之外,不利于全面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与科研成果。
4.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预决算不配比。由于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管项目,财务部门管核算,对已经完成并通过验收合格后的科研项目的结余经费,或不够重视,没有规定明确的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具体用途;或虽有管理办法但规定不全面,执行不严格,没有监督机制,缺乏完善有效的管理,使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一直挂在账上,结题不结账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科研项目完成后,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应该统一的信息并未统一。财务部门不清楚哪些项目结题,账面上一直保留着余额没有结算,造成年终会计报表未完成科研项目的经费大量沉淀。这不仅使结余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固定资产得不到清理,也给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和项目管理增加了难度。另外,科研项目在投标立项阶段的预算往往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项目成本,加上对严格按项目预算合理使用经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经费预算的支出条款与项目实际执行情况相差甚远。科研人员在项目结题上报经费使用情况时,为了达到与预算的一致,或达到经费结余为零,就临时人为地将项目支出在不同科研项目之间进行调整,一方面导致项目预算的严重失真,预决算不配比;另一方面经费开支项目与会计报表的开支情况不符,造成账表不符,使会计报表数据不准确,不能真实地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
5.固定资产监督管理不到位,普遍存在浪费及流失现象。高校利用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时,一方面,由于科研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有些项目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者,由于分属不同院系,科研仪器设备不能共享,造成科研设备(尤其是专用设备)重复购置;另一方面,许多项目在购买设备前不认真调查研究,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购置设备的随意性很大,片面地追求最新、最高档的设备,两方面的后果都是不仅占用了大量科研资金,而目设备利用率不高,造成科研经费的极大浪费。使用过程中,由于大多数资产由课题组保管使用,比如电子设备和图书资料等,项目结题或者科研人员退休、调动时,未严格按规定及时办理资产交接手续,使大部分资产滞留在个人手中,物随人走,变相成为私有财产。有的将固定资产化整为零,把固定资产拆分成材料开具多张发票,从而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此外,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自创的无形资产的管理措施也非常薄弱。科研管理部门并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只对部分专利进行记载,财务部门没有对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确认及规范地入账处理,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后果是被侵权事件的发生和无形资产浪费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二、改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设想和措施
1.改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需要制度先行,建立健全并创新经费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科研经费使用的规范,是科研管理工作的准绳,也是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完善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需要兼顾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三者的要求。首先要确保不同渠道资金来源的科研经费均为学校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杜绝科研收入脱离学校监管形成体外循环现象的发生。其次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按照科研经费纵向及横向的特点,分别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特别应针对当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切实加强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规范横向科研经费的收支。再次,财务部门应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审批权限,规范科研经费使用范围及报销规定,做到报销各类开支时有章可循,既要保证科研经费真正用在科研工作上,又能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此外,制度中还要充实相关的鼓励和惩罚措施,使项目负责人从思想上早有防范,为项目保质保量完成提供充分的保障。特别是对于挪用、滥用项目经费等违规现象,或某些横向科研活动中为个人牟取私利、损坏学校声誉或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的,必须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触犯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为了使经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科研与财务管理部门应加强宣传工作,通过举办讲座、印发宣传册、网页宣传等形式,积极宣传有关政策和制度,并在日常管理中做好广泛的解释、宣传,使广大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意义,提高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经费意识,增强科研人员对资助项目主管部门和学校关于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规定及相关奖惩政策的了解,做到自觉遵守财务制度;还应加强对新出台科研政策的研究,与时俱进地调整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2.强化科研经费的财务预算约束力度,完善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保证科研活动按计划有序开展。目前,高校科研课题均实行课题负责制,为了更好地合理使用有限的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应做到全面监督、控制细化,防止和杜绝盲目挤占学校资源和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失控现象的发生。
由于科研项目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在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阶段,课题组负责人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的要求编制课题预算时,科研、财务部门应从专业角度给予指导,使预算既适应科学研究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保证项目立项阶段的预算与课题实际成本相匹配,从而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要科学合理地编制全成本课题预算,即预算成本不应仅包括直接成本还应包括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合理编制材料费、项目管理费、劳务及招待费、差旅费、设备购置费、合作费等项目支出预算。
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课题组要按照国家和学校科研项目管理的规定全面认真履行科研合同,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科研任务,保证科研经费开支的计划性和有序性;财务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认真审核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利用现代化的会计核算系统,分项设置科研经费支出项目控制模型,保证科研经费的实际开支与项目预算批复的一致性。
在结题决算阶段,要加强预算的监督和控制,财务部门必须按照课题预算和财经法规定期检查科研经费的每一笔支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评,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申请下一个科研项目的重要依据。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实行全过程的跟踪和监管,才能做到真正抓住预算,既保证了项目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性,同时也避免了结题时因预决算严重不符而造成的人为调账情况。
3.以严格的审批制度为基础,规范科研经费核算。首先,在账务处理方面,按照不同来源渠道、不同性质和特点的科研项目,分类设置项目代码进行会计核算,专款专用;财务人员要自觉、严格遵守财经规章制度,明确各类经费使用时的审批手续和开支范围,加强科研经费日常支出的会计核算,严格控制科研经费的开支名目和标准,认真审核报账业务,即使是横向经费,也不宜过多地放宽开支标准,对违反财经规章制度则坚决不予报销,比如将科研经费用于旅游、福利、私人消费和与课题研究无关的活动,或者以协作费、测试费等名义层层转拨科研经费和违反有关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等违纪行为,也不允许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并耐心地对前来报账的老师解释,以减少报账过程中的矛盾。但是,科研人员工资、津贴以及对从事科研活动占用学校资源所产生的水电费、仪器设备使用费等是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组成部分,应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确定各项经费支出的合理比例,建立公共资源补偿机制。
此外,高校科研人员大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平时忙于工作,很少去学习财经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对科研和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法律制度了解不多,使其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随意性大,某些违法违规行为还严重扰乱了科研工作秩序。条件许可的基础上可对数额大且多的项目组配备或委派财务助理,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经费管理队伍,并要求财务助理认真学习、熟悉项目经费的使用、要求和规定,使经费在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制度监管下实现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结题且结账,减少审计风险。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对同一项目应具有同一标识或统一编制项目代码,将科研项目的名称、分类代码、项目结题时间等信息,通过管理软件定期统计出已结题项目的信息。科研项目通过验收后,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办理课题结算手续。财务部门协助项目负责人核对经费收支结余情况,对成本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经费结余的真正原因,对不同原因形成的结余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分配和使用结余经费;国家没有规定的项目,学校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及时联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兼顾学校和科研人员的利益,制定严格而详细的科研经费结题管理办法,明确课题办理结账的程序、时间及课题结余经费的具体分配办法及用途,如实填制经费使用报表,及时清理结题经费,真实、准确地反映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避免盲目投入。
对于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学校有权按照完善的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予以处理,避免应结未结科研项目越来越多,防止因长期挂账而导致的结余资金浪费与流失。高校可建立经费结余奖惩制度,对结余经费实行配套奖励,鼓励节约,提高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和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以补充学校设备开支的需要;鼓励将结余经费用于自主课题方面,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降低结题审计的风险,使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走向系统化、制度化的轨道。
5.加强并规范管理科研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课题组或课题负责人只是暂时的使用者、管理者,而不是产权的所有者。高校的财务和资产部门应加强对该类资产的规范管理,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核算和建卡保管等,特别是对移动性比较大的资产如电子设备和图书等;在项目结题时,应及时做好清理、移交、保管人员变更手续。资产不得再滞留在科研人员的手中,必须由学校统一保管和调配使用,课题组应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资产的维修、清查、报废、上交等工作,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高等学校应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管理和保护,对科研活动形成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版权、科学发明创造等,应纳入学校统一管理,由科研部门提供鉴定证明和认证资料,资产和财务部门及时登记入账,完善无形资产的核算,避免知识产权的流失,为无形资产转让和高校科研实力的综合测评提供依据,促进各类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研究探索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管理好高校科研经费,堵住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弊端,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实现经费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关系到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为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障,以促进高校科研事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杨静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
2.韩小彬.试论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有效途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3.黄秀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会计之友,2009(6)
4.权凤英.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析.会计之友,2009(8)
5.郭念棣.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2009
篇7
关键词:环境教育;水利水电工程;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1-0035-02
目前,有关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争议不少。正确处理修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对环境影响尽可能小的设计方案和合理路线,要求工程建设的规划、决策、设计、勘测、建设、管理等人员具有较强的、自觉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素养。学校作为主要的水利工作者培养、输出单位,开展相关环境教育尤为重要。
一、课程体系现状
我国开设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水工专业)的高校有50多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4.8%,年招生约3500人。这些工科院校对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及破坏作用早有认识,对环境教育也十分关注。通过登录相关高校网站调查,开设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有5所985高校,6所211高校和9所普通本科院校,仅清华大学将《地球与人类环境》课程纳入水工专业基础课,其他学校没有明确的环境教育课程。其中某高校水工专业本科课程见图1。
图1 水利水电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其中,公共基础课15门,专业基础课9门,专业限定选修课必选10门,无环境教育类课程;专业任意选修课必选4门;另外,可从27门课程中选修5门,在27门中涉及环境保护的仅有《环境学概论》和《生态水工学》。素质类选修课变化较大,占总学分的4.4%,学分少,选择机会少,由此不难理解部分水利工作者出于对水利工作的热爱,夸大自己所从事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不以为然,甚至想当然认为发展就是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存在问题分析
(一)学校教育与国家政策脱节
我国专业环境教育在全国高校环境类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协调和制定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以及组织编写专业教材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1]。对于非环境专业,长期以来,学校环境教育的内容仅仅停留在珍惜自然、爱护环境上。环境保护也被认为是专业机构和部门的环境污染治理。很多工科院校非环境专业学生接触环境类课程的机会不到10%[2],更多学生接受环境信息的渠道为零散的新闻传媒或生活积累,缺乏系统的环境教育,环境感知能力也随着离开学校而逐步削弱和日渐萎缩[3]。《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明确“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课程或讲座;到2010年,实现全国环境教育体系趋于合理和完善,环境教育制度达到规范化和法制化的目标”。目前,既定目标并没有得到圆满的实现。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要想从理论课中接受环境信息和知识,只能选修学校开设的素质类选修课或专业任意选修课。而必修课和专业限定选修课以及专业任意选修课中的必选课都没有设置环境教育相关课程。加之工科学生学业压力大;学校跨专业选课管理办法,如受开班人数下限、学分、限定选课学期、个人兴趣等因素限制,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课堂环境教育的几率很小,使得有兴趣学习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学生错失机会,只能从众选课。
学校由于缺乏经费支持和专业指导,开展环境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开展的“贝迩(BELL)高校可持续发展创新课程推广计划”,2009年实施以来,试点高校分别为2009―2010学年25所,2010―2011学年22所,2011―2012年学年16所,但是环境教育课程主要开设在这些高校的商学院、管理学院、环境学院和人文学院,没有工科专业。
(二)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符
对非专业性的高等环境教育,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只是以普及为原则,讲授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4]。可供选择的融入环境教育的专业课程相关教材比较少。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教材中,大部分专业课教材对环境保护知识“心无旁骛”,小部分包含环境保护的章节或内容,但更新缓慢,或侧重于理论,或过于泛泛,针对性不强,难以适应我国国情水情的严峻形势。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可选择的环境教育课程之一的生态水工学专业性较强,而环境学概论侧重各种污染防治。既然环境与资源密不可分,环境保护重要内容之一又是资源保护,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上却很少结合和反映两者间的联系,有关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等内容的课程也未体现在教学计划中。
(三)师资力量不足
开设环境课需要授课教师知识面广,对教师的素质、师德要求较高。目前,我国非环境专业很多从事环境教育的教师并非环境专业毕业生,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性强,任课教师多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未接受系统的环境教育知识培训;教师继续教育滞后,没有环境教育培训的主动和被动要求,教师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科学知识都不到位;经济发展兼顾环境和环境优先的观点没有得以有效传播。教师队伍环境素养的缺乏导致专业课程设置较少考虑环境教育,即使有也流于形式,不能将环境教育融合到材料力学、土力学、规划、设计等课程教学中。学校规定素质类选修课没有实验(实践)学时,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无法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不符合环境教育应有的教学特点,效果不佳。
(四)缺乏激励机制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落实不到,人人无责。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爱护环境、节约资源是美德,是发自内心的,不讲回报,不图奖励。在整个社会价值观潜移默化中,可以对坚持环境教育的教师和身体力行的学生给予尊重,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既可以增加环境保护践行者的精神愉悦,又可以鼓励更多的师生加入到环境教育的队伍,改变目前“口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环境保护知行分离现象。
三、应对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跟环境联系直接、密切,开设环境保护必修课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借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的“三同时”制度,学校环境教育应体现全方位、多元化。学校总体规划、学院课程设置、教师教材编著应同时启动,形成上下联动、齐头并进的态势。
(一)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应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大学”建设的号召,支持学校的环境教育事业,使学校成为实践环境理念的典范。通过改进传统教育,宣传和构建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将环境教育、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组织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建立专门机构或利用现有的教学督导团监督环境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实施情况;将环境教育纳入教师资格评审中。
(二)课程设置
环境教育是发展必要的技巧和态度以了解和欣赏人、文化、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是一种辨识价值和澄清概念的过程,不是要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环保专家。根据学校课程体系结构,分别在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增加环境教育是比较理想的课程设置。然而,将环境教育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必修课,不仅增加学校、教师、学生的负担,还会降低大家的积极主动性,失去兴趣。环境教育课程的设置建议遵循“少就是多”的原则,学习质量的重要性应该超过教授质量。在现有课程结构中,将环境教育融入到每一节课堂中,将环境保护内容加入到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中,有专门谈及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对策措施等相关内容也强调将环境教育融入形式,也可以用环境教育课程替换1―2门必修课程或减少必修学分,增加选修学分。
(三)教材选编
学校是课程发展中心,而非外在机构的课程实验场所。每个学校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品质,国内外高校的环境教育成功经验可以参考,但绝不能复制,教材也一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进行环境教育的教材可以借鉴国外或校外教材,但随着教学实践的积累和体会,课程发展应遵循从下而上的发展模式。鼓励教师尽其所能,发挥专业自主,结合教学、科研经验和实践智慧,主动创新、改编教材,从而形成课程、教授、学习、评价、专业发展和校外环境一贯的整体。对在专业课教学中坚持讲授环境教育的教师,进行修订融入环境教育的专业课教材的经费支持。这对从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职业要求,对教师继续学习和主动思考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教育形式多样化
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的渠道为课堂讲授和课外实践;可采用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讲座、研讨会、学习班、社团、展板、影视、文学作品等形式。大力宣传“保护环境,我有责任”的观念,加大对身体力行、节能降耗行为的个人或单位进行表扬或奖励。
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涉及水、土壤、大气、生物、地质、声环境等自然环境和包含农业、经济、土地利用、文物古迹、人群健康等在内的社会环境,具有复杂性和潜伏性。许多环境影响一旦形成,不可修复。深入、细致地进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环境教育是所有开设该专业的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将环境教育与教学改革结合,内化于专业课程和教学实践性环节中,融会贯通到学生的每一堂课中,对于学生大工程观的培养、环境理念的建立和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能够起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文.我国高等环境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大学教学,2009,(7).
[2]肖文香,李天煜.对我国高等环境教育中非专业环境教育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31).
篇8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进一步的扩大与提高,对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本文从实际出发,阐述了高校后勤经营服务过程中在处理好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来提高高校后勤保障能力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科学成本管理机制的若干措施。
一、公寓强化管理的新探索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随着我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公寓管理为重点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对于学校扩招后得以更好地集中精力抓教学、抓科研,全面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加快实现向重点大学迈进的步伐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强化高校学生公寓管理过程中,学生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这种冲击伴随着招生制度改革、就业制度改革、教学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因素,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宿舍已经成为新时期我校学生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1、开放的社会与开放的校园生活环境,使学生思想变得更加复杂。大学生的思想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日益加深,学生们受各种思潮影响程度大,观念多元化现象突出。社会各路商家都把校园视为有利可图的市场,纷纷抢占有利地势,在学校四周建起了稠密的娱乐场所、商业网点。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以及市场经济直接表现出来的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不断影响着学生思想,使他们原本就脆弱的道德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
2、学生生员复杂也加大了工作难度。现在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应试型的强化教育导致了对德育教育和政治要求相对放松,使得他们当中相当一部份人素质不高。另外,扩招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相对低素质的人群在急剧扩大。学校抓思想、保稳定的压力也越加沉重。
3、新的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淡化了学生对学校的依附。近几年各项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改革全面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就业制度改革,收费上学等等与后勤社会化交织在一起,大学生与社会结合得更加密切,对学生的思想影响不可低估。学生平等的、独立的意识增强了,传统的学生依赖学校的心理在淡化,出现了在心理和感情上分离或游离于学校的倾向。
4、改革后的公寓工作人员思想还没到位,因管理和服务问题引发的矛盾增多。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的公寓管理人员,还没有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换,原本与学生是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关系,却常常因把学生视为被管理对象而制造出种种对立情绪。
后勤社会化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难题,这一现象,在全国带有普遍性。对此,许多高校针对新情况、新挑战,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高校的后勤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要真心关爱学生。如今,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来说,是一个相当沉重的经济负担,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如果因为我们的责任或者工作不到位,影响了学生们的成长,不仅对不起他们家长,也对不起我们肩负的责任。后勤服务工作也要转变观念,继续深化改革,针对目前工作上存在的不足,认真研究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引进竞争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把学生公寓区建设成为学校省心、学生称心、家长放心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文明生活小区,为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宿舍创造有利条件。
二、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一)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定额管理体系,规范成本管理
高校后勤近年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的路子,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关系由行政隶属关系转为合同制约关系。在一系列的后勤服务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服务项目任务经费的问题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关键;而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定额,则是学校后勤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是正确反映后勤服务中各项资源消耗之间的客观规律、合理规范成本管理的重要途径。以节约后勤服务消耗,为学校合理确定服务收费价格提供依据,成为学校评定后勤实体服务成果及业绩评价的尺度,从而增强后勤服务成本管理意识,实现后勤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
(二)建立与绩效考评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服务部门与学校形成的契约关系,必然要求甲乙双方都在成本核算上下功夫,精打细算、严格履行双方协议,甲方由此得到可靠的后勤保障,乙方由此得到效益和市场。这既是甲乙双方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所在,又是通过甲乙双方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努力共同实现的,其衡量目标实现的满意程度与质量标准,只能以绩效考评为依据。将绩效考评引入成本管理,是本着“坚持服务优先,质量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绩效考评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提高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的动力和热情,同时依据客观量化的绩效考评指标及奖惩措施,促使后勤服务成本管理不断规范,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在确定绩效考评指标时,应把财务绩效指标与管理绩效指标结合在一起,同时根据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的成本管理目标的不同,其绩效考评指标应有区分;同时还应与过程监督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如:对后勤水电服务项目的绩效考评,既要对水电成本的计量及成本费用率等财务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又要把握学校各方面对水电服务的认可程度等指标进行考评,以此激励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三)发挥经济责任制在成本管理中的考核作用
经济责任制是做好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准则,也是规范服务成本管理的依据,更是考核后勤服务保障能力的依据。因此后勤各实体都应根据本单位的服务范围、服务项目制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制及细则,并按全面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实施成本控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和充实。如:学生公寓的服务成本,在确定服务成本范围的同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在学生公寓管理方面履行的经济责任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加强成本管理是体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社会效益的增长,而完善经济责任制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考核成本管理的效果。
三、结束语
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解决当前高校后勤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深化后勤管理改革,高校后勤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改革求发展的思想观念,抢抓机遇,扎实进取,促进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为高校实现又好又快的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校 财政票据 规范使用
近年来,国家财政管理改革举措不断,国家对包括高校在内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款行为要求越来越规范,重要抓手之一就是对财政票据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和使用办法。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办学体制、资金来源、经费结构、资产管理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活动也更加复杂,高校在使用财政票据时就遇到了新问题,为此,笔者就高校财政票据的规范使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财政票据的内涵及作用
关于财政票据概念,《财政票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70号)有明确规定,财政票据是指由财政部门监(印)制、发放、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依法收取政府非税收入或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收取财物时,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具的凭证,是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是财政、物价、工商、审计等部门进行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
根据《财政票据管理办法》规定,按种类分,财政票据可以分为非税收入类票据、结算类票据、其他财政票据等三大类,按形式分,财政票据包括非定额和定额两种形式。《财政票据管理办法》还规定了财政票据票面内容,即非定额财政票据应当包括票据名称、票据编码、票据监制章、项目、标准、数量、金额、交款人、开票日期、联次及其用途、开票单位、开票人、复核人等内容。票据具有合法、真实、完整、可验证的特点。
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离不开资金运动,而资金的运动通常是以财政票据来承载和反映的。财政票据是高校与外界经济活动的联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传递单位与对方发生经济活动的内容信息,而且还包含了相关内容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契约的履行证明和进展程度。可见票据在高校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二、高校财政票据的使用现状与问题
(一)高校收款活动存在使用多种形式财政票据的情况
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在开展教育事业的活动中,多数情况下使用的票据是财政票据,即“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通用票据”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发生经营行为时使用税务票据,即“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某某市地方税务局税务发票”。
根据《财政票据管理办法》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10]1号)规定,高校收取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许可证》中所登记相关项目费用,例如接受学历教育学生的学费、住宿费、考试考务费和其他教育收费等,只能使用“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通用票据”。学校发生暂收、代收和单位内部资金往来结算等经济活动时,如代收的教材费、体检费、水电费、供暖费、电话费等,只能使用“行政事业资金往来结算票据”。除此之外,学校取得的其他收款活动就要开税务票据。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目前使用的三种票据,其使用都是有一定的限定范围的。非税收入票据只能用于学历教育的收款行为,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只能用于资金往来结算时开具的凭证,不能用于收入的凭证,税务票据只能用于有经营服务的收款凭证。
(二)高校财政票据使用时存在混乱现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收入来源已多元化了,除了有财政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学校经营收入外,还有地方政府补助收入、事业单位支付的业务收入、校企联合办学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校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社会捐赠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按照《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综(2010)111号)规定,高校取得财政部门拨付的资金,“可凭银行结算凭证入账”,而对非国库集中支付来源的财政资金,《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的通知》(财综2013第 57号)又规定“暂可向付款单位开具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同为财政资金,入账的凭证却采用了两种方法,前者用“银行结算票据”入账,这种办法使高校无法通过开具的票据来传递与其他单位之间的经济事项的相关信息,资金内容的合法、真实、完整、全面性得不到体现,同时双方单位的财务部门在入账时也少了票据这一重要的原始凭证。后者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入账,作为单位收入的凭证,与“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仅用于“发生暂收、代收和单位内部资金往来结算等经济活动时开具的凭证”规定相矛盾,造成票据使用的混乱。还有一些非经营性的资金流入学校时,由于高校目前使用的票据都有专门的范围,使得很多资金入账时却无法开具票据。
(三)财政票据使用个别规定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存在矛盾
1996年6月17日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政部财会字19号)中“关于会计核算中的原始凭证规定”有这样的表述:“支付款项的原始凭证,必须有收款单位和收款人的收款证明,不能仅以支付款项的有关凭证如银行汇款凭证等代替。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可凭银行结算凭证入账”的新规定显然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相互矛盾。
另外,支付款项没有收款单位的收款票据,也有很多的弊端,其一是收到资金不知道具体项目,只能暂入“其他应付款”账户,待明确了项目,转入单位收入账户,造成资金到了单位,却长时间得不到落实;其次是有些项目的资金额是相同的,当资金到账时,却错入了某个项目,这是因为仅凭“银行汇款凭证”入账,它不具备票据那样能表明项目、金额及付款单位那样完备的内容。这都是因为没有票据,便少了付款单位与收款单位的沟通,错入、闲挂账户的事就频繁发生。再者,有些单位在处理业务时要求先收票据再办理付款,对于非税的资金项目,单位就没票据可开。开了税务发票,就增加了税务,减少了先前认定的资金额度。开具往来票据,又与往来项目不符,于此,常让会计实务工作者莫衷一是。
三、对高校财政票据规范使用的政策建议
财政部关于票据管理的一系列文件是在本世纪初为治理社会上出现的“乱收费”现象而的。随着“法治社会”的深入人心,“乱收费”现象已没有市场。随着监管和审计力量的加强,“乱收费”现象也一定会得到彻底根治。因此通过票据的多样化来治理“乱收费”行为已没有必要了。况且票据只是形式上的作用,杜绝“乱收费”现象主要还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政策深入民心,同时监管也要经常、持久、毫不松懈地进行下去,才不会让“乱收费”现象死灰复燃。所以笔者建议:
(一)简化统一票据使用形式
高校发生的非税收入或往来的财政性资金,统一使用“行政事业单位收据”,而经营性的服务则通过开具税务发票来作为某个经济活动的凭据。因为收据仅表示单位收到款项的凭证,至于是“收入”还是“往来”则根据资金的内容,通过会计审核后纳入相关账户而定。监管通过审查账户也远比查阅票据要清楚彻底的多。至此,对于收取或支付任何款项,都能应对,做到收有凭,付有据。
(二)授权高校可以自印票据
篇10
关键词:科研经费 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35-02
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着高校科研质量、水平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及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一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水平, 尤其是财务管理的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长远发展。随着高校的科研工作迅速崛起,筹措的科研经费和承办的科研项目大幅增长,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与此同时,经费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科学、规范地管理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能,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1.项目管理与经费财务管理出现脱节。由于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不同投入渠道和投入方式对所投入的科研资金提出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课题负责人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在高校普遍推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对课题的立项、组织经费使用、项目验收及项目所形成的资产和成果进行全程管理。财务部门负责经费管理的方式。科研经费的管理, 涉及高校科技处与财务处两个部门,如此一来,科研管理部门注重于争取项目或提取管理费,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及效益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财务部门则对科研资金的筹集和运用全过程缺乏综合管理和有效监督,财务部门与科研业务管理部门在科研经费报销过程中缺乏沟通协作便极易造成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严重脱节的现象,进而不能通过经费管理来控制项目进程。
2.科研成本管理不到位。科研人员经费及间接费用核算不合理,是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不准确的主要原因。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中,只包含外购商品、服务的费用以及高校提取的少量管理费甚至不提管理费的做法,用于科研管理日常工作的项目管理费,不包含科研工作中耗费的本单位办公设施、水电能源费等。不计入项目支出的这部分费用,通常从学校教育事业费中列支,从而导致原本应计入科研经费的成本支出转嫁到教育事业费中,这便不能准确反映出科研项目真正的间接费用。因而,高校科研间接费用的确定不准确、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出科研活动的真正经济效益,那么在科研成本核算中,此类间接费用核算也是不准确的。
3.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控制机制不完善。目前,国家科研管理制度未制定专门针对科研管理监督的审计办法,许多高校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不够,科研经费不能科学管理,缺少对科研经费结题审计和效益分析,审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其事前、事中监督职能,不能及时发现经费开支的漏洞,主要在于高校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所以,这些科研经费能否真正高效地投入到科研活动中,财务及审计管理人员无法合理有效地管理、监督。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科研工作在项目经费引进以后,经费的所有权便归课题组所有,课题组如何科学规范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科研经费的使用价值,学校无须过问,学校财务部门则更无权干涉。这种尚未建立在经费监管下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指标控制体系,对综合科研项目技术水平与经费开支的综合考核没有开展,成为科研项目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加强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对策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明确经济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健康发展,针对以上谈到的高校目前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
1.强化科研经费管理意识,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各级领导与科研人员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高校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教财[2005]11号)规定,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均为学校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并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科研经费的数额包括完成科研任务的费用和利润。在使用科研经费的问题上,高校应充分考虑自身特点,核算要切实可行、简单方便,努力降低科研成本。区别情况进行账务处理,以简化成本核算、真实反映科研经费状况。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科研能力,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学校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真正做到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用好、管好科研项目经费。科研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应该将每一分资金用在刀刃上,使它发挥最大的效益, 特别是项目组长要树立全局观念,自觉接受管理和监督。
2.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各高校要针对当前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按照科研经费的特点,依据灵活、规范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须做到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将科研经费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并设立独立的科研经费收入账号,集中核算,专款专用。建立审批制度,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经费审批权限,建立新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实行统一有效的预算管理。对科研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要全成本核算,应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以科研项目作为核算对象,以项目研究周期为成本计算期,将科研项目研制过程中消耗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坚持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划清费用的承担期限、费用界限、受益对象,确定科研支出的合理水平。总之,建立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机制和成本考核体系,在遵循国家和省市有关科研经费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区分不同类型的科研课题,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方便操作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3.健全科研经费的监督机制。为提高经费管理水平,增加资金使用效能,保证科研项目的高效高质完成,高校应建立一套由财务、审计、业务专家等部门组成的有效监督、评价机制和程序。第一,财务、科研、审计、人事部门应紧密合作,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和检查,把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工作纳人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范畴,审计部门应加强科技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定期监督检查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对课题执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科研项目严格按照合同协议的规定执行。审计内容主要包括: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科研经费预算、收入和使用的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益性,财务处应严格执行科研财务报销制度, 积极推进财务管理的手段创新,做到事前审核、事后复核。科技处应参与科研前期、中期、后期的管理工作, 进行科研课题经费支出的分析、结题成果推广运用的效益分析等等;第二,对已结题项目的结余经费,尽早摸底调查,并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上级拨款单位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学校要制定符合校情的项目剩余经费管理办法, 以严肃财经纪律,堵住科研经费乱支乱花,规范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确保科研经费尽可能地用在科研工作上。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不仅要经常检查, 还要共同制订下一步的经费计划并在实践中合理使用。第三,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的结账管理办法,,课题结项时,首先应由审计部门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审核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对国家重大的财政支出课题经费,还要引入第三方独立会计事务所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论向立项单位和经费投入单位报告。
参考文献:
1.陈德辉.高校科研财务管理规范化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2.姜晓玲.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创新[J].会计之友,2006(35)
3.岳隽茵,邵萍等.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研究[J].天津教育财会,2008(1)
4.张斌华.略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08(9)
5.傅建雯.高校财务管理机制的转变与完善.财会通讯(理财),2007(2)
6.苏立恒.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与对策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