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德育活动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德育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德育活动

篇1

一、初中生语文课堂中的思维活动

目前,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普遍存在着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不佳的现象,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所以,初中生语文思维活动的主要框架是语文课上学会的,表现出来的思维。

1、思维的形式和水映教学内容的规定性

语文知识的连续性、逻辑性、顺序性很强,因此对某部分语文知识人认识和掌握,就有相对稳定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过程,这是经许多人长时间探索和研究总结得出的。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一方面要以这些研究总结为理论依据,对教师教的思维形式和学生学的思维形式都蕴含着某种规定性。这也正是教师在备课中需要深入挖掘的。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传授知识,更应是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使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动手动脑,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应创造性地把握与运用教材,指导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学习。设置的问题不但要紧扣课本,具有探究性,还应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而交流方式应多样化,如:师生间、生生间或分组合作或分组辩论等,同时教师应以鼓励、肯定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进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由此可见初中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学习语文知识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水平,与教学内容对思维形式和思维水平的规定性,必须有较高的相关。一些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尽管已经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却不能顺利地达到学习目标,其主要原因就是这样的相关性太低。

2、初中生语文课堂的思维形式有明显的模仿性

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的重要转折期。与小学生相比,他们的思维水平有显著的提高,但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对形象仍有较强的依赖。这表明,初中语文内容对学习者思维水平的规定,与初中生思维年龄特征有较大的差距。

从某种意义上说,模仿不是一件错事,人的许多经验都有模仿的成分,模仿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但机械的模仿,完全重复性的模仿,当然,初中生在涉及课堂中的模仿并不都是机械的、重复的,也有理解性的和创造性的模仿。在这方面的个别差异是特别明显的。

首先,初中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模仿水平,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思维形式。如果教师教学的思维形式与教学内容对思维形式的规定,一致性程度越高,学生通过模仿进行的学习越有效,越容易产生理解之后的模仿。教师教学中越有创造性思维,学生越容易形成创造性模仿。

其次,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模仿水平,还取决于他在学习中形成的习惯。一些基础较差、学习惰性大的学习,容易重复性模仿,而学习动机较强,基础较好的学习,思维的模仿往往有创造性和理解性。

3、初中生语文课堂的思维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较强的直觉性

就初中阶段的语文内容而言,抽象性和逻辑性已达到一定水平,因此对这些内容的认知也应当有较高水平的认识。但初中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仍保留有明显的形象成份。因此,初中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有明显的直观性。当然,许多初中生在接受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其应该达到的思维发展水平。

初中生对学习语文的意义理解,要比小学生深入。但他们对语文学科特征的认识,以及对语文活动过程的要求认识,仍然停留在低水平上,所以不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要注重的是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这些表面形式,而忽视了能力培养。因此,他们对语文问题的思考,往往直接指向结论而忽略过程,这种思维的直觉性,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典型特征,却又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纠正的。因为这样的思维特征对他们发现问题中的直觉,没有直接益处,只能形成语文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二、初中生课外的语文思维活动

学生进行学习的中心活动是课堂教学,但学习的目标达成,根本不可能完全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另外,对知识的理解、领会、运用很难在一单元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课堂教学以外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语文学习的课外活动,主要有预习,课后对知识的巩固性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语文课前预习的思维活动

提前预习是知识学习中的良好习惯,所以许多教师特别提倡要进行预习。比如,语文课前的预习可以解决生字词,中心思想,段落及段落大意等问题,这样教师讲课时省时省力,从而可培养初中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因此要强化课前预习,只有这样,初中生的课前预习才能有思维水平活动,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景、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意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对课前预习指导,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思维有较强的调控性。

2、语文课后巩固新知识的思维活动

从理论上说,课后巩固新知识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巩固新知识的活动越及时,巩固的效果真好。所以,每个学习者特别重视这个环节的活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初中生往往忽视这个环节,往往以完成作业替代这个环节。巩固知识的最好思维活动,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过程进行逻辑分析,典型的方法是对教师的每一步推导提出“为什么”,准确找到老师解决问题的思维途径。另外,还要对自己听课过程的思维活动进行反省,从而发现个人的不足。可在初中阶段达到这种水平,具有这样思维活动的学生很少,这也是教师需要帮助和指导的问题。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解决问题是知识学习是否有效、掌握知识是否有深度的最好体现。初中语文中学生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布置的课外作用。因此,初中生完成课外作业中的思维活动,就是他们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这种活动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三种不同水平。

首先,大多数学生做作业中分析问题的思维活动是仿照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过程。作业中遇到问题,总要通过翻书或查资料寻找思路。如果作业与作业题差距大,他们往往不能顺利完成,这可以说是最一般水平的思维活动。

其次,有部分学生可以在理解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路之后,进行问题的分析。他们完成作业的思维活动,与教师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分析相似,但却不是机械的模仿,他们完成作业的思维活动是相应年龄阶段的高水平思维活动。

篇2

那么,如何在活动探究中,体现知识的生成这一主题呢,下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一、引发猜想,为学生架起知识体系的桥梁

猜想作为一种合理的推想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许多知识的形成和经验的获得都是从猜想开始,再经过实践的验证,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由于猜想前对未知的结论学生是似是而非,甚至是不科学的、错误的,对于它的正确把握缺乏科学的结论,必须学会从正确的合理的猜想开始,然后再通过寻求探究活动的途径来验证你的猜想,形成完整的科学知识的构建。如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关于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学生猜想中找出了种子的萌发与温度、土壤、阳光、水分和空气等非生物因素有关,但究竟哪些条件才是种子萌发的必须条件,通过实验的设计,小组间的交流,观察讨论,并寻找了多方面的案例,,最终得出种子的萌发与阳光、土壤无关而与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科学结论。这样的过程便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大力提倡。

为激发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让活动开展得更加具有普遍性,使知识的形成成为大家共同的活动,教师在活动中必须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猜想和活动的平台,如在活动中边解释边把学生的猜想结果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纠错,有意识让不发言的学生说话,表达自己的猜想的依据和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学生在知识生成的同时也培养了敢于发言,善于表达交流的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发现自己的猜想被老师肯定,心里有一种成功后喜悦的“自豪感”,这种喜悦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那么,又该如何实现从猜想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呢?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通过师生的动手操作和教具的展示等教学活动,使猜想得到证实,使结论找到了依据。动手操作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在于使学生有效地联系旧有知识,利用旧的知识来证实自己猜想的正确与否,从而引导学生向知识的殿堂再进一步,因此这一阶段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在实验中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完整体系形成初步的印象,为进一步形成科学体系作了铺垫。

学生在猜想到形成知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错误,既然激发学生猜想,就要允许猜想有误,当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出一种新的结论时,教师并不急于表态,而应进一步让学生尝试去寻找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正确的能否进一步要求学生找到依据,并提出新的问题再进行探究,以形成稳固的知识体系,错误的猜想应引导学生如何去纠正错误的猜想,重新提出新假设的问题,顺应学生的猜想的思路进行推测,巩固构建知识形成的体系。

二、阅读讨论,为学生提供生疑释义的氛围

生物的活动探究中,如果不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生有疑问,便谈不上解疑和课堂的收获。古人有云: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没有疑问无望有什么长进,教师要设法为学生提供疑问创设条件,为构建新的知识打下基础。疑问的创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般情况下,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参考书,是学生能够获得系统生物知识的重要来源。作为经验总结学生是对教科书顶礼膜拜的,深信不疑的。但日常生活经验及头脑中的前概念与课本的描述往往不一样时就会产生疑问,从而引发思考,最终达到由生疑到解疑的目的。如我在讲生物八年级上册第17章水循环一节中蒸腾作用知识时,传统的看法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但在自然界中却有水往高处走的现象,学生为之一愣,很想知道为什么。此时让学生去猜想、阅读,自然获得了关于植物蒸腾作用的知识。

当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关键处点拨学生,注重分析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异常现象,理清概念的来龙去脉,在讨论中,让学生针对某一难点进行小组的交流讨论形成共识,这样的活动为知识的框架构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应加以鼓励。

三、归纳小结,为学生提供知识形成后的领悟、提升

课堂的小结一般是一堂课的结尾,好的课堂结尾应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课堂开头的特点目标的要求灵活取舍。一般性结论由学生自己去阐述并学会用概念图形式把所学得知识列成框架,让学生留下整体印象。如在学习了尿的形成一节中关于肾单位内容后,学生自主讨论和教师出示视屏得出相关结论基础上,让学生构建概念图。

除了需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结构、功能外,根据学生终生发展的要求,还应让学生知道这一类知识构建的过程方法,我们可以设计1至2个总结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讨论中自己悟出具普遍性的学法。学会从演绎推理上升到归纳推理,从一般性凌乱知识上升到条例清晰地普遍性知识,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我们可以提出:

问题一:通过本堂课学习,你能知道哪些先前不知道的知识?

问题二:本节课这种知识体系,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法学到的?

篇3

【关键词】德育活动;个性发展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初中德育活动中,总是习惯将形式固化、标准的思想和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将学生塑造成为一种理想的“模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学生有着越来越强烈的个性化需求,这种主体需求与传统的德育方式之间产生了较大的背离。因此,应当将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初中德育活动开展的“生长点”,打破以往德育中过分强调共性的桎梏,转变灌输式的德育方式,从而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结构的个性优化,促进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本文结合笔者在此方面的一些实践,谈一谈在德育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体会。

一、变观念,以性格教育促进层次化发展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不需要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也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者。一方面,在学校德育活动方面,要转变以往“大而全”的德育观念,不再固执地要求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都均衡发展,而是尊重他们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智力发育等方面的差异,凸显学生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以往对于“好学生”的定义,不能仅仅认为听话的、老实的就是好学生,重新认识那些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学生,有意识地呵护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倾向,适时、适当地展开个性化教育。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性格塑形的关键性阶段。作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格虽然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更是后天生长环境与教育的结果。在实施德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活动复杂、性格多变的这一关键时期,多疏导、多排遣,促进学生个性多层次发展。如在进行“感恩教育”专题的德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引导他们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开始,允许和鼓励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向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表达感激之心。可能有的学生感恩表达较为含蓄,有的会显得过于直接甚至生硬,还有的会羞于表达。教师应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不同的性格倾向,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做人。

二、变模式,以暗示教育营造点化式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青少年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别人在教育他。心理学显示,人的心理都是有着暗示性的,如果仅仅依靠那些反复的说教,会让学生产生疲倦的感觉,甚至产生逆反的心理。以往单一的说服教育,不但收效甚微,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当转变这种方式,努力避免这种苦口婆心的说教,不要搞灌输式、保姆式甚至是训斥式的德育方式,而是努力采用暗示教育,帮助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继而控制自我、实现自我,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理想境地。基于学生个体的客观差异,为了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采用具有层次和个性的暗示教育方式,将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个体看待,充分发挥点化式教育氛围的积极效果。如在“文明礼仪”专题宣传月活动中,学校在食堂、图书室、操场、走廊等重要地点布置了宣传海报,动员教师在课上、课间以身垂范,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渠道宣传正面典型,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渗透和引领,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的氛围中,使得他们自觉地提高认识、规范言行,从而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变主体,以自我教育提升关键性品质

王礼湛先生提出,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客体,都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才能起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主体内心心理过程的发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这是对德育工作的精辟概括,是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具体诠释。只有改变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被动地位,避免那种“关”“管”“灌”的强迫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的独立个体,才能充分发挥德育的积极功效,才能让德育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自我教育是德育的最高形式,也是凸显学生在德育活动中个性化发展的必然阶段。教师要发挥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个性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让他们主动地展开评判和选择。如在《学会宽容》的德育活动课设计中,教师让两名学生表演情景剧《不小心撞了一下》,组织学生讨论表演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回忆生活中出现了类似情况应当如何处理。这样的方式寓教于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认知,使得学生在自演、自思、自悟中明确对别人宽容的重要性,了解宽容的原则。

四、变规则,以合作教育激活创造性发挥

篇4

【关键词】学习动机 初中生物 自主学习 教学游戏

为了响应新课改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初中生物老师一直在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并对自身的教学手段进行了优化,目前学生学习被动的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对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养成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如何正确建立自主学习模式,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值得各初中生物教师深思。

一、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只有产生学习动力,学生才会自觉投入到学习之中,并长期坚持,因此老师想要在生物课堂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第一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兴趣培养。兴趣是带动学生学习意愿的有效手段,在让学生产生兴趣之后,他们的探究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老师想要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先要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喜好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第二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只是有学习兴趣也许学生的学习意愿只能是一时的,为了使学生能够长期进行生物学习,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之后,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合适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每一个学习时间段内都能有一个进步的标准,一步一步不断进行学习,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二、帮助学生自主对实物以及模型进行观察

由于生物这门课程源于生活,且一些知识点抽象性较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借助一些实物以及模型,学生会有较多机会对实物与模型进行观察,所以这一部分也是自主学习中的重点,老师必须要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观察学习方式。以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课的教学为例,老师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设计“观察大自然”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中植物以及动物的生长规律以及栖息地特点,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总结,整理成三分钟左右的演讲并在课堂进行展示。同时允许其他同学提出自身的质疑,并由演讲同学进行解答,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则只需掌握课堂节奏与纪律,并适当提供帮助即可。这样自主观察、整理资料以及解题问题的过程,不仅能够优化学生的生物知识结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任务活动的驱使下,观察更加细致,养成良好地生物学习习惯。

三、使用游戏增加自主学习趣味性

初中生还处于青春期稳定性以及耐性还没有完全定型,一味让其进行知识点的学习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生物的学习效果造成影响,因此老师应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一些游戏来增加自主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解《动物的运动》一课时,老师可以设计“动物聚会”这一自主学习游戏。首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动物,并自主对其运动特点以及规律进行研究;其次要学生模仿自己选择的动物来进行“聚会”,并由其他同学来猜测其扮演的是何种动物,再一起对这种动物的运动特征进行总结,从而达到最终知识点学习的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设计这种自主游戏活动时,必须要先对本次游戏的目标进行明确,并以此为中心对游戏各个步骤进行细化,确保活动的实际开展质量,否则会存在流于形式的可能性,违背了开展自主学习的初衷。

四、课后自主学习的开展方式

课后的自主学习多以知识点复习为主。为了巩固学生所学,帮助学生理顺生物知识点的能力,一般老师都会在教学之后带领学生进行复习。但这种复习方式为了照顾所有学生,复习的内容往往缺乏针对性,复习质量与预期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自主复习方式的运用,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生物学习的薄弱点,寻找到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能够确保最终复习的效果。在开展自主学习复习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自行对知识点进行复习,老师也要设计一些启发性复习题目,来帮助学生复习。例如在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章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时,笔者向学生进行了提问“同学们,老师在家中养了一盆绿萝,请大家告诉老师在什么情况下,绿萝会发生呼吸、光合以及蒸腾作用呢?”这种启发式的题目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思考以及知识回顾之后,学生能够快速分析出这三种作用产生的条件,给出正确的答案,而老师也是用这些问题达到理想的复习教学效果。

结束语

自主学习与学生自学的概念并不相同,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与帮助。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自主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带动初中生对于生物课程的学习热情,并在愉快学习氛围中,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活动自主对生物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对初中生的生物学习具有极大的助益。

【参考文献】

[1] 朱兆军、薛松. 例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设计与实施[J]. 中学生物学,2015(06):13-14.

[2] 周颖. 生物课堂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7):53.

篇5

关键词:生物教学;自主学习;活动模式;实践思考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简单地说,自主学习就是在学生主体的意识下,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后,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对本学科具有一定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想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的心理放松,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生物课程成绩的重要性,不要让学生对这一陌生学科有心理排斥。教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要对学生思考的结果持包容的态度,正确的观点要予以鼓励,错误的观点不要马上指责,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只要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有目标地引导,设立不同的教学场景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书本上的教学知识,设立不同的场景,提出问题,有目标地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器官时,可以先展示一株植物器官的名字,提出不同器官具有的作用,让学生进行有目标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分别扮演不同的器官,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跟生物教学有关的视频,丰富课堂教学。

三、让学生多动手,在实践中进行自主学习

实践是掌握知识最好的方法,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途径。例如,学习植物的时候,让学生去校园里认识各种植物,让学生制作保护植物的标语张贴在校园中;在学习有机盐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制作生理盐水等。

总之,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时,教师要结合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多角度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能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6

一、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与意识的重要意义

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与意识,因此,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与意识为已任。同时,教师要注重在科学教学中提早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与意识,以树立和增强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与意识。例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但由于学生早已养成用眼睛观察的习惯,所以在最初的阶段,学生无法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只有通过教师的反复引导,学生才能慢慢树立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全方位观察的意识,并不断增强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全方位观察的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开展饲养(种植)活动,有助于教师提早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与意识,这就好像种下一粒种子,栽下一棵树苗,只有教师精心培育,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与意识才会越来越强。

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与意识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学到了知识,不过,一段时间过后,知识可能过时,学生也可能忘记知识,但当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与意识后,他们可随时汲取最新的知识,从而更新已有的知识体系,甚至学生还能自己探究崭新的知识,以创造崭新的成果。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与意识的有效策略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与意识呢?答案是:在小学低年级开展饲养(种植)活动。具体的有效策略有三个。

1.保护、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这表明,学生的提问质疑能力对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不断取得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古人又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里强调学习须全神贯注,积极思维,深入研究;只有提出质疑,才能认真思考;只有认真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提问质疑能力,教师可从三个层面开展饲养(种植)活动。

(1)鼓励学生对饲养(种植)活动大胆猜测

例如,在蚕的养殖中,教师可通过提问(蚁蚕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依据;蚕蛹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依据)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有了教师的提问之后,学生就会举一反三,便能提出一些与养蚕相关的其他问题(蚕蛾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依据;蚕是怎么吃桑叶的,有什么依据)。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能进行扩展,即针对其他的饲养(种植)活动,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凤仙花会开什么花,会结多少果)。

(2)引导学生对饲养(种植)活动创新提问

其实,引导学生创新提问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蚕除了吃桑叶,还吃什么;凤仙花除了种在泥土中,还能种在水中吗;蚕茧通常是椭圆形的,那么,蚕茧可以是方形的吗。由于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所以符合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格外感兴趣。

(3)指引学生自主探究动植物的特点与习性

在饲养(种植)活动中,学生与动植物天天见面,在浇水、除虫、施肥、喂水和喂食的过程中,他们付出了情感,于是,就对动植物更加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乐于自主探究动植物的特点与习性。例如,在蚕的养殖中,关于怎么养好蚕有许多相关问题(蚕吃嫩的桑叶好,还是老的桑叶好;养蚕是放在地上养好,还是放在匾中架空养好;怎样的温度对养蚕来说刚好适宜)又如,在凤仙花的种植中,关于怎么种植凤仙花也有许多相关问题(凤仙花是种在沙地上好,还是种在泥土中好;种植凤仙花是在阳光下好,还是在荫凉处好;种植凤仙花使用哪种肥料好)。

2.引导学生制订初步的实验探究计划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思考怎么进行实验探究,这就需要制订相关的实验探究计划,具体有三点。

(1)关于大胆猜测的探究计划

大胆猜测的探究计划的关键在于:学生只须在养殖或种植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例如,蚁蚕是什么样子。学生只须在蚕卵孵出蚁蚕时仔细观察。又如,凤仙花会开什么花。学生也只须在凤仙花开放时仔细观察。

(2)关于创新提问的探究计划

创新提问的探究计划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制订不同的探究计划。例如,有关“蚕除了吃桑叶,还会吃什么”的研究。这需要安排学生采集除了桑叶之外的其他植物的叶子喂养蚕,并仔细观察,才能得出结论。又如,有关“凤仙花是否能种在水中”的研究。这需要让学生在水中种植凤仙花的幼苗,并仔细观察,才能得出结论。

(3)关于“动植物生活习性”的探究计划

例如:有关“蚕吃哪种桑叶好”的研究(是吃老的桑叶好,还是吃嫩的桑叶好),有关“养蚕位置”的研究(是放在地上养好,还是放在匾中架空养好),这需要让学生制订分组实验计划(一组喂蚕吃老的桑叶,另一组喂蚕吃嫩的桑叶;一组在地上养蚕,另一组在匾中养蚕并架空)。如果能有效制订实验探究计划,并付诸实践,那么对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与意识便大有裨益。

3.认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与意识

只有问题与计划,不去操作,永远不会取得进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增强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与意识。

例如,一个学生准备进行有关“蚕除了吃桑叶,还会吃什么”的探究,并制订了相关的实验探究计划,可他嫌累,不愿操作,反而与他同组的另一个学生,不仅非常有兴趣,更乐于付诸实践。于是,另一个学生养了许多蚕,有的喂青菜叶,有的喂莴苣,有的喂柳叶。结果实验做得非常成功,他还将实验过程写成小论文,并参加相关的比赛,最终获奖。这样,他不仅对科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增强了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与意识。

篇7

五节展示课虽然是由不同老师展示的不同课型由所展示出来的共同,既可以独立,却又是相互联系的。我总结五节课型的共同特点如下:

1. 授课的老师素质非常好,英语规范流利,教态和蔼亲切,能够轻松驾驭课堂,课件制作精美。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老师们都很注重激励语言的运用,在课堂上给学生以信心和鼓励。

2. 教学设计理念新颖

a. 阅读课,不同于我们平时注重单词、句型、内容的理解,更注重阅读技巧的训练、对文本信息的概括、对语篇结构的理解,通过指导学生对文段的理解概括,慢慢渗透阅读技巧;

b. 听力课听前指导到位,比如组织学生预测所听内容,听后还总结了听力技巧和方法;

c. 语法课,更是有别于我们平时枯燥的操练课,把语法放入情境中教学,并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语法规则,那样,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d. 说写课,很好地整合了教材内容,以写为主,以说为辅。创设情景,让学生去说去写,由说到写,由词到句到篇,整个由易入难,看似不经意,却实在。

e. 综合技能课,电脑和网络话题贯穿整节课堂,通过听、说、读、写四种不同的训练方式把本单元的阅读、语法和听力技能重现、巩固。

3. 每节课通过教知识,都渗透方法、学法,并尝试让学生自己去练习自己去归纳。

4. 给出的任务,话题,甚至小到图片,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网络、流行的明星、手机等等,时代感都很强,贴近学生的生活,紧跟学生的潮流,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学生愿意说,愿意写,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

5. 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充满活力、富有感染力;学生踊跃发言,积极配合老师、同学。小组活动实际有效。

6. 作业出发点都很好,即作业是课堂内容在生活中的延续,真正活用所学知识。

五节课也分别有自身不完美的地方,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有:

1. 适度教学目标的设定。

也许是展示课,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步骤并不一定是相关联的。

2.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五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还是老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那样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输出的机会会少很多,这与我们新课程理念中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通过学习优秀老师的课堂,并悉心听取教研员的点评,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有:

自我专业知识不断补充充电。教学之余应更多时间化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认真上好每堂课,有好教法才会有好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后,老师才真正意义上给了学生更多的成就感。此外,应多参加类似的教学研讨活动,并要做深刻的反思和总结。 

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与他们交流,对他们的生活多了解一些,争取与他们有共同话题,课上才能更好地引起共鸣。 

找个时间好好地学习新的课程目标,结合实际更好领会新课程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对待每一堂课都要有足够的敬畏和敬意,上好每一堂课。 

篇8

一是召开了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工作开门纳谏座谈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工作者、小区物业人员等社会各界代表以及市级平台信息化建设承建单位XX公司、中国移动公司相关人员,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进行座谈交流。对代表吉福强提出的如何将人脸识别技术与“雪亮工程”相结合的问题,XX代表提出的如何利用视频监控解决校园及周边安全问题,我处进行了详细记录,会后及时向市局领导汇报,制定整改措施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

二是组织召开信息网络安全工作座谈会,邀请了市广电、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进行了座谈交流,就做好网络安全运维保障和隐患排查防范工作进行部署,各运营商会后通过开展信息网络安全大排查,有效提升了全网终端防护、风险识别、应急处置能力及公安敏感信息泄露、侵犯公民隐私行为的预防打击能力。

三是开展调研走访活动,科信处由处领导带队,班子成员分别到XX、XX、XX、XX、XX、XX等多地基层所队开展调研,倾听和收集基层民警和群众对公安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建议,针对基层民警和群众关心的视频监控支撑派出所工作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需求,我处积极与省厅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将视频监控权限最大限度的下发基层,让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派出所、街面警务站真正能够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发挥其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预防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处置突发事件等工作上的职能作用。

下一步,我处将持续开展好信息网络安全整改、智慧平安社区信息化建设、“雪亮工程”智能化建设应用等多项工作,以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增光添彩。

篇9

关键词: 初中德育 生活化 存在问题 实现措施

初中生正值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对学生的德育教学有其重要意义。德育教学一般而言,似乎就是教师的照本宣科,似乎就是教师的苦口婆心,然而事实上,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给予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一本教材、一位名师,今初中德育教学活动出现生活化倾向。

一、初中生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生此时正处于青春期,内心逐渐开始向成熟阶段发展,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会出现较大起伏,此时德育教学活动恰好可以对他们的心理进行一定的矫正,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对他们以后生活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初中德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德育教学活动脱离生活实际,陷入照本宣科的境地。目前很多学校的初中生德育教学活动中,普遍出现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教师往往只关注手中教材,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依据,忽略现实生活。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适时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材素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教师忽略学生的心理特征,而把关注点集中在教材上时,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师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凝重。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排斥单一的枯燥事物。德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内容较枯燥,缺乏新意,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积极改变教学手段,主动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事实上,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都较单一,如此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凝重,学生处于这种课堂氛围中,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如进行拾金不昧德育教学时,很多班主任都重复说明拾金不昧的重要性,教学模式较单一,如此学生接受的只是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从而导致课堂氛围凝重。

三、实现初中德育教学生活化的措施

1.借助生活现象,开展德育渗透教学。

生活化教学,简单来说就是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融入教学活动中,因此,德育的生活化教学,就是把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和德育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首先,教师必须认真备课,明白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仔细联系身边的实际案例,选用恰当有力的生活现象作为教学素材,实际教学中,要把这些生活现象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摆脱照本宣科的尴尬境地,同时,这些真实鲜活的实际生活现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速度,并使之印象深刻。

2.重搜集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德育教学和生活切实联系在一起。初中生德育教学活动主要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班主任认真备课,积极寻找身边的生活素材,在进行德育教学时,主动以搜集到的素材为切入点,促使学生更快地投入德育教学中,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班主任在搜集生活化教学素材时,要考虑初中生的实际心理特点,积极选用与初中生日常生活较接近的案例,让学生自觉把教学素材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班主任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此为立足点,同时要积极拓宽视野,挖掘生活中其他有关联的教学素材,如此,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促进德育教学课堂带上生活化色彩,变得生动有趣。另外,这些生活案例的加入,还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悟德育。学习方法很多,并不是只有学校课堂教学这一种。学生学习的知识最终用于生活,因此参加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新知识;同时,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学堂,处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学习到自己想要的技能。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都是意义重大的。针对初中生的德育教学活动而言,社会实践同样是一条重要的教学途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之中,可以更真实地接触社会,通过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真实感受,塑造自己的价值观,这样的教学模式比单一的课堂教学有更显著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课余时间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绘画、书写黑板报。根据学生自身才艺的不同,让不同学生完成黑板报的不同部分,共同致力于同一份黑板报的制作。如此,不仅让学生自身才艺得到充分展示,而且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四、结语

初中德育教学生活化倾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事实证明生活化德育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方式是一个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探索。德育是所有人的人生必修课,初中德育虽然只是人生德育旅途上的一个篇章,然而,其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初中德育教师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积极寻找有效的德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高雁.生活化,让初中德育魅力绽放[J].学园,2014,(11).

篇10

【关键字】初中班主任 德育工作 时效性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和工作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这对我们的智力、体力、道德各方面的要求都要更高。因此,初中生应该打好基础,在智力、身体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道德建设。班主任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平常接触最多。另外,班主任也有责任、有义务负责学生的德育工作。然而,当前很多初中生还存在一定的德育问题。为了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初中班主任还需要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本文对此问题,做了如下研究。

2初中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2.1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生要想在将来胜任自己肩上的任务,需要德智体全面综合发展。初中生也要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一方面,在当前的生活中,自觉抵制社会不良影响,一方面,在将来的发展中,能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求真务实。只有这样综合的发展,学生才能在将来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有一个比较好的个人发展。

2.2帮助初中生形成优良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往往制约一个人的发展。如果初中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就能够在日常的班级生活中助人为乐,遵守课堂纪律,体谅父母,好好学习。同时,因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把握原则,能够公正公平的对待事情。如果初中生能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就可以具备基本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构建很好的人际关系、同学关系。这样就能形成很好的班级班风,进而有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

3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班主任的德育意识比较差

当前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和老师都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上。在这种环境下,班主任往往忽视道德教育。有时,有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触犯了纪律,做了错事,班主任甚至对这样的学生进行袒护。这种行为对班级的道德教育产生不良影响。另外,由于学校不重视德育教育,老师相应的就不会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的学习和研究,造成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意识比较差。

3.2缺乏理论认识

针对初中生开展德育教育,需要班主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例如,班主任老师需要学习关于初中生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初中生的成长的心理特点,进而找到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然而,当前班主任老师非常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也忽视了对不同学生心理特点的观察。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初中的道德教育时效性非常差。

3.3思想观念落后

虽然,当前有些班主任也进行相关的道德教育工作,但是效果比较差。究其原因就是班主任的教育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传统的思想观念是指说教式的教育方法。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只能简单地让学生明白道理,不明白问题的前因后果,在心理上很难接受。道德教育还包括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等。目前说教式的德育方式只让学生意识到道德水平的重要性,并没有指导学生将自己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4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时效性的措施

4.1班主任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

初中班主任除了负责学生的教学以外,还要负责班级的纪律、学生的道德教育等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初中班主任是学生最为依赖、最为信任的老师。初中班主任也是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交往比较密切的老师。因此,初中班主任的道德素养以及日常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作为初中班主任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好榜样。首先,班主任需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包括与学生交流的言行举止、与同事交流的言行举止等等。老师的言行举止、穿衣打扮都会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潜移默化的得到道德教育。然后,班主任需要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实事求是。这样的素质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模仿,会自然养成相应的素质,这对学生的将来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德育教学活动多样化

班主任老师不应该片面地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道德教育,或者只简单地进行说教式的教育。初中生处于心智发展很不成熟的阶段,对各种事情很敏感,也很容易产生反感和叛逆。为了提高初中班主任道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班主任应该相应地使道德教育的形式多样化,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定期举行班级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道德教育主题,如“老人跌到了,到底扶不扶”、“要不要施舍给街上的乞丐”,然后通过演小品、情景剧的方式来展现学生的观点。然后老师对表演比较好的同学要进行适当的奖励。另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来举办“自我介绍”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的形式来将自己的爱好、性格,以及家庭情况等作自我介绍,这样既能够促进班主任更快的了解自己的学生,也能够加强学生之间项目的了解。

4.3处理好师生关系

当前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条件也比较好,家长的宠爱等因素使得大多数学生的内心比较单纯。他们向往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想提高道德教育的时效性,班主任需要处理好与班级内同学的师生关系。首先班主任要刚柔并济。对于触犯纪律、学习马虎的同学要严格管理,使之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这样能在学生之中树立威信。然后,老师需要平易近人,和学生之间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班主任老师与学生之间就能建立信任,学生就会主动和老师多交流、沟通。另外,班主任老师要有爱心。这样就能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例如,班上的同学生病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应该向父母一样,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等等。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而为道德教育找到良好的切入点。班主任老师从而能够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沟通。

5总结

初中生的道德教育是一项民族工程。初中班主任应该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积极的采取各种办法,来提高道德教育的时效性,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综合发展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