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的基本过程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分析化学的基本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分析化学的基本过程

篇1

【关键词】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化学药;中成药;不良反应项;评价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4-0090-03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adverse reactions descriptions in pharmaceutical instructions of essential drugs in order to propose suggestions and basis for improving pharmaceutical instructions in China. Methods A total of 500 pharmaceutical instructions were collected by literature mining and categorized as chemical drugs and Chinese patent drugs. The extent of integrity and scientific authenticity of adverse reaction descriptions in pharmaceutical instructions of both chemical drugs and Chinese patent drugs was evaluated.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on pharmaceuticalinstructionsand labels in China were employed as the majorcriterion while related guidelines proposed by FDA in US were adjuvant reference i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mong all 500 subjects, specification rate and completeness of adverse reaction descriptions in instructions of Chinese patent drugs are far lesssatisfactory than chemical drugs. Moreover, ineligible terminological use was observed in some of the instructions. Conclusion Improvement is required for the descriptions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pharmaceutical instructions of essential drugs especially those of Chinese patent drugs.

Keywords:Essential Drugs; Adverse Reactions; Evaluation;Analysis

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包含了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317种、中成药203种,共计520种,较2009年版增加了213种,目录中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数量与世界卫生组织现行推荐的基本药物数量相近,并坚持中西药并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录》下的中成药和化学药药品说明书中不良反应项的规范标注和统一问题正日益凸显,特别是中成药部分在上市前并未进行临床试验,反映在“药品说明书”上,就是“不良反应”项缺乏科学、严谨、公正、客观的指标和表述[1]。本文就基药目录下药品的不良反应项,对化学药和中成药展开对比评价分析,以期促进基本药物药品说明书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广大群众对不良反应的正确认识,及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药品说明书为数据源,以《目录》为范围,收集500份基药目录下的药品说明书,以药品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项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 方法 借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人用处方药和生物制剂说明书的不良反应部分指导原则”[2],同时参照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3](局令第24号)(2006),对基药目录下药品说明书中不良反应项内容的完整性与科学性进行统计、整理、分析、评价,数据采用Excel表进行频数分析。

2 结果

2.1 化学药与中成药药品说明书中不良反应的标注情况 500种药品说明书中,化学药299份,中成药为201份,其不良反应有实质性内容的为标注阳性,标注率为65.20%,其中化学药的标注率为97.66%,中成药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标注率仅为16.92%。具体见表1。

2.2 化学药与中成药药品说明书中不良反应标注内容完整性的概况 明确的不良反应术语描述是科学、客观描述不良反应的基本要求。但调查的基药中,299份化学药品的不良反应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述含糊不清,如注射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的“一般均能耐受”、甲硝唑片的“一般不影响治疗”、氨甲苯酸注射液的“瞳部不适”……相对于化学药品来说,中成药药品说明书的规范性更加缺乏。

完整的不良反应应该包含实质性内容、应急措施、不同亚群的反应、不同剂量的反应和部分更新的内容。不良反应的更新内容是指生产企业通过收集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或文献报告等,对不良反应进行补充更新的内容。本研究中,化学药中有描述的占8.58%,中成药只有0.25%,不良反应项下的更新内容严重不足。具体见表2、表3。

3 讨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中成药说明书不良反应项表述情况令人堪忧,大部分中成药以“不良反应尚不明确”作为标注内容,比例高达78.11%,还有4.98%的中成药不良反应项直接缺失。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中成药本身所具备的循证医学证据严重缺乏,基础研究中原始资料质量不高,2010年《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定》[4](GMP)中明确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在药品上市前应进行三期临床试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部分中成药在上市前并未进行规范的临床试验;其次,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不完善,西药药品的不良反应更容易得到临床反馈,进而更能反映在药品说明书的不良反应项中,但中成药药品由于临床应用中很难发现和收集其不良反应症状,中成药的安全性问题难以得到重视,缺乏持久的常规性的药品不良反应的跟踪监测;第三,中成药生产厂家在跟踪上市后不良反应,及时更新完善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不足。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中成药药品不良反应项内容欠缺规范的结局。

结合以上问题,笔者建议:①鼓励药企积极投入到药物的基础研究中,特别是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成药的基础研究,努力提高原始研究资料质量;②药品说明书应详细叙述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指导医务人员、药品使用者一旦发生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时,应当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以缓解药品不良反应、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死亡率;③相关部门应积极采用行政手段,规范基药生产厂家对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信息的更新,对不重视药品不良反应更新的生产企业给予必要的处罚,促进基药药品说明书的不断完善,为临床药提供更多可参考的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对基药的药品说明书进行规范管理,提高基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权威性[5]。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在保障群众用药安全、维护人民健康、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笔者建议,应在国家层面积极完善药品说明书规范化制度,持续提升中成药药品说明书的规范性。

参考文献

[1]王鸿蕴,王煊,朱文涛.中成药说明书与美国药品说明书对比研究 [J].中国药物评价,2013,30(2):73-76.

[2]FDA.Guidance for industry adverse reactions section of labeling for human prescription drug and biological products-content and forma.[2006-01-18].http://fda.gov/downloads/Drugs/GuidanceComplianceRegulatoryInformation/Guidances/ucm075057.pdf.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J]. 医药导报, 2006, 8(8):155-156.

篇2

关键词: 药物分析化学 学习 技巧

药物分析化学是研究药物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分支,有着极高的使用价值,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地质普查、矿产勘探、冶金、化学工业、能源、农业、医药、临床化验、环境保护、商品检验等领域。它的任务主要有三方面:鉴定药物的化学组成(或成分)、测定药物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及确定药物的化学结构。根据分析化学任务可分为定性、定量、结构分析;.根据分析对象可分为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根据分析原理可分为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根据操作方法及用量可分为常量、半微量、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根据分析目的可分为常规分析和仲裁分析。它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们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些人会感到越学越难,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就结合自身的学习及教学经验,粗浅地谈一下如何学好药物分析化学。

一、学习前知识的积累

药物分析化学是建立在前期无机化学学习的基础上的,课程要求学员对化学的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有较深的认识,因此在学习药物分析化学之前,每位学生首先要温故以前所学的无机化学的知识,要掌握好四大平衡的反应原理,比较复杂的是配合反应和氧还反应,必须对以前的无机化学知识概念清楚,思路活跃,才能着手药物分析化学的学习。

二、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对知识的整体感知,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学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每堂药物分析化学课之前,学生都要将知识点,课后习题,教学资料中遇到的问题归纳成问题提纲,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教材上寻找答案。在读问题的过程中也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要敢于在书本上圈圈点点,最好还能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带着问题学习一遍比不带问题学习五遍效果要好得多。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就能知道课程的内容、问题,对已经理解的部分,就拿自己的思路和教师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差异在哪些地方,由此来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取长补短,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

三、上课认真听讲

听课的目的是要抓住教学内容的要点,为了抓住教材的要点就必须得认真听课。因为有些要点书上可能没有,或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书中的难点、要点时教师可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和见解,同时在听课时还可对预习时碰到的难题征求教师的意见,以便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老师在讲课时,要仔细听课,认真做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进行课后复习,掌握重点,严防上课"走神"。课堂上认真听讲40分钟比课后认真看书2小时效果还要好,要时刻提醒自己向课堂中的40分钟要效益。

四、知识要“堂堂清”

“堂堂清”就是要学生在课堂上就像在考场上一样紧张地学习,当堂能理解、记忆的知识力求不把问题留到课后,要想达到堂堂清,学生必须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要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一些图表、资料及选学内容。当堂课学的知识,该会背的都会背,该运用的都运用,做错了的都要更正。要达到两个过关:一是知识点要过关。二是能力要一一过关。包括例题能口述、习题都会做、做错的都会更正,最后熟能生巧,准确无误,灵活运用。

五、常复习,多做题

课后应及时复习,认真做好作业,这是学好药物分析化学的重要环节。复习可采用课后复习、单元复习、章节复习、综合复习等。复习的方法有复述、默写、做联系等。只有通过多次复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要掌握药物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譬如药物滴定分析法中,最重要的就是一条线:滴定条件-化学计量比-指示剂-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滴定终点的显示(指示剂变色或者电位突跃)-滴定计算,一定要掌握好这一滴定的过程。要学好药物分析化学,不但要记住知识点,更要会用知识点。在复习时可以通过大量做题来将知识点融会贯通,真正的为己所用要多做题目。尽量多做习题是学好药物分析化学的前提,做习题重在理解掌握解题思路。大量习题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习题要比较有权威性、覆盖性、重点性,要把习题同书本内容结合起来看,这样可以加强记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篇3

关键词:高职;分析化学;教学模式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化学学科分支,它的任务是研究各种物质化学组成的测定方法。我们学院为选煤专业、化学工艺专业和煤炭深加工专业开设了分析化学课程,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把学习和工作结合,目前我院分析化学课程的安排是将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将理论内容融入典型的实验任务中,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建立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建立起来并加以应用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将我院分析化学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作以介绍。

一、第一阶段:模仿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是指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技能的教育活动,是培养人们能从事某种职业的一种专门化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的职业性以及为提高操作技能而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是职业教育区别于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职教育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培养技能型人才开展,但是我院作为成立较晚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对职业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难免会有一些认识上和操作上的偏差。就分析化学课程来说,最开始的时候,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对学生的考核几乎是完全模仿高等教育的形式。授课时,教师按照教材内容通篇地进行讲授,对滴定分析法逐一进行讲授,也包括一些理论推导等;仪器分析法也从原理、方法、影响因素、应用等面面俱到地介绍,生怕遗漏某个知识点,对学生的考核也以期末考试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这样的教学看似内容充实,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学效果并不像预想中的那样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反而使学生不能准确掌握重点,还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最重要的是,这样授课,大部分的课时都在讲授理论,而实验和实践的时间很少,没有突出分析化学理论内容应服务与应用的特点。

二、第二阶段: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

发现上述问题之后,我们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认真学习研究高职教育教学的相关文件和理论知识,并结合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安排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其集中表现为培养对象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结构。我们将分析化学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整体的调整,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职业技能的培养,将分析化学实验所占的比例调整到50%左右,并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为主,删除了冗长的理论推导,突出结论对分析应用的指导作用。将化学分析法中具有共性的内容进行集中介绍,如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的学习中,在介绍这些内容时,首先将共性知识提炼出来,进行综合介绍。如滴定法的一般程序、滴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处理化学平衡的通用方法等。对于滴定分析法中的滴定方式和选用条件、基本计算以及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等知识,注意实际应用对理论部分的要求,来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学生掌握了滴定分析综合知识的基础上,再介绍各种滴定分析法的个性知识,使学生形成了知识的共性及个性的完整统一。其中对酸碱滴定进行了重点剖析,在酸碱平衡中以酸碱质子理论为中心,突出H+(OH-)离子平衡浓度的计算。同时介绍了滴定曲线的绘制、指示剂的选择和滴定误差的计算。对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侧重介绍了方法特点及应用范围。仪器分析部分,只对常用仪器分析法做了简单介绍,因为本部分介绍的各种方法可根据实际需求,择需使用,不必求全,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我们一般选择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重点讲解。主要通过仪器分析法的学习使学生看到分析化学发展的广阔前景,激发学生走出课堂,在实际生产中进一步深造。

经过调整之后,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而且实验实训的比重增加,学生可以更多地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学习较以前更有兴趣了,而且对分析化学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系统化。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虽然将实验实训的比重加大,但是实验实训的内容并不能与理论知识完全吻合和衔接上。例如,化学分析法中重点介绍的是酸碱滴定法,实验安排的是用NaOH标液滴定盐酸,虽然理论与实验是相辅相成的,但还是没有完全突出分析化学的“应用性”。总感觉虽然进行了实验,但还是没有走出课堂,没有将分析化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

三、第三阶段:理论实践一体化

为了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我们尝试把割裂开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融合在一起。通过将理论内容融入典型任务中,引导学生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也尝试着让学生了解分析检验过程的全部思路与方法。我们先选择切实可行的实验项目,例如,食醋总酸度的测定、钙制剂中钙含量的测定等,围绕这些实验项目确定教学内容,有时候先讲理论,有时候从实验开始,使理论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实验项目,实验室现有的条件达不到实际操作的要求,就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到图书馆和网络上查阅资料,分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教师选择出优化的方案,和学生一起评价、整理。教学过程完全实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样,就建构起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所谓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目前在我院分析化学课程主要就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服务于实验、实训技能训练,真正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效果,我们会将这种模式在应用中不断完善,使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达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忠海.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关系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

学院学报,1999(5).

[2]王梦云.职业教育的特征性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05(6).

[3]吴映辉,程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育

篇4

(赤峰学院医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从分析化学理论课程名称与内容、实验课程名称与内容、实验类型、实验考核及实验效果检验等方面进行讨论,探讨分析化学的改革,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积累经验.

关键词 :分析化学;改革;实验;技能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18-02

基金项目:赤峰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XM201435)

不论是医学检验专业,还是药学专业的学生,在修完无机化学之后,均开始接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是定性分析,而分析化学则是定量分析,无机化学实验主要是看实验现象,而分析化学实验则要求进行定量计算,此外还涉及到异常值的取舍、有效数字的运算和显著性检验等内容.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分析化学尤其重要,因为它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在学院转型发展的大框架下,我们的培养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此我们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也要相应地进行调整[1].作者准备对分析化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进行初步改革,将其与药物分析专业课进行整合,精简内容,节省学时,重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用人单位培养应用型人才.

2014年下半年,药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层次学生.作者意欲在本届学生中实施分析化学的改革.下面从分析化学理论课程名称和内容、实验课程名称和内容、实验类型、实验考核及实验效果检验等方面进行探讨,积累专业基础课改革的经验.

1分析化学理论课程名称和内容的改革

药物分析是采用分析化学的方法对药品的质量进行检验,因此分析化学是药物分析的工具,药物分析是分析化学的应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以往的分析化学理论课程主要讲解各种分析方法,与药物分析的联系较少.为了凸显两门课程之间的这种基础与应用的密切关系[2],作者欲将分析化学课程更名为“药物分析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各种分析方法之外,还要加入部分药物分析的内容,加深两门课程之间的联系.

以容量分析为例,在药物分析基础(即分析化学)课程的每一章内容中,首先详细介绍分析方法,然后讲解所用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最后加入采用此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药物实例,其中必须包含标准溶液浓度和药物的含量测定计算,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所选药物实例最好是一些经典药物,同时也应该是实验项目中的测定药物.这样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应用,环环相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并付诸实践.

2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名称和内容的改革

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为了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将分析化学实验与药物分析实验合并,称为“药物分析综合技能”.在药物分析综合技能中,前半部分主要进行分析化学基本操作及简单药物的含量测定,后半部分主要进行一些单方或复方制剂的质量检验,参考中国药典的质量检验方法,让学生提前熟悉法定药品标准.药物分析综合技能中的大部分学时用于锻炼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加入部分综合型与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实验类型的改革

目前的分析化学实验主要以验证型实验和操作型实验为主,鲜有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这些实验无法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使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较差.在学院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准备将分析化学实验中加入部分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既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又能发展创新能力,可按不同比例安排不同类型的实验.操作技能型和验证型实验所占比例约为40%,综合型实验约占30%,设计型实验约占20%,另有10%可安排一些趣味性实验,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寓教于乐,让学生快乐实验,而不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

譬如综合型实验以维生素C片为例,首先要求学生自行配制和标定碘标准溶液,然后测定维生素C片的含量,接下来可以让学生测一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含维生素C较多的蔬菜或水果,可将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及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分析化学在各个学科领域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认真刻苦地学习分析化学.

也可以让学生以水杨酸为原料,自己合成阿司匹林,精制后检测其质量,然后制成阿司匹林片,再检测片剂的质量及其中的杂质.整个实验中既涉及药物化学中的合成、分离及纯化技术,也包括药物分析的分离检测技术,此外还有药物制剂技术.通过这个综合实验,可以锻炼学生在各个相关学科的综合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实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比如设计型实验,实验前一周,可以将普鲁卡因的结构式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分析它的结构特点及性质,推测可用何种方法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然后写出设计方案,方案中应包括试剂的配制、方法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处理及结果的计算等.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配制试剂并进行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在此过程中,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完成实验,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目的及实验原理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他们应对不同问题的能力.

4实验考核的改革

我们以前从未在药学专业的学生中进行分析化学实验技能考核,因此也无从知道学生的实验效果.又因为实验类型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学生大多是“按方抓药”,实验过程中没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相关锻炼,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教学目的,因此作者准备将实验技能考核纳入考试中[5].

考核过程中,首先需要制定一套实验考核标准.既要包括定量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技能,也要有综合技能,可将容量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均纳入考核标准中.标准中的每一个实验步骤应被赋予一定的分值,要求学生必须规范操作,否则不予计分.还要进行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通过化学专业术语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药品质量的能力以及对反常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和解决能力.考核结束后,要求学生必须将所用的实验用具清洗干净方可离开,此项操作也应赋予一定的分值,培养学生及时清洗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考核标准一定要内容全面,应从多方面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不能仅仅拘泥于操作考核.可将出勤率、实验报告、平时操作和期末实验考核成绩赋予不同的比例,综合起来计算总分.

其次是在平常的实验课中加强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4].每次必须保证4学时以上的时间用于操作训练,为了保证实验质量,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随时抽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让学生重视每一次实验.然后将学生的错误操作制作成视频或幻灯片,所有实验完成后,抽出少量学时,让学生观看视频或幻灯片,找出错误操作,提出改进方法,加深学生对正确操作的印象.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学生已经掌握定量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后,可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轮流为同学们准备每一次实验的耗材和试剂,在准备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准确选择实验器具,同时熟练掌握配制各种浓度试剂溶液的方法.比如,维生素B1的含量测定中,中国药典规定“取本品0.1g,精密称定”,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准备的是托盘天平,还有的学生准备的是千分之一精度的分析天平,这就是对测量精度理解不准确造成的.发现这个现象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他们准备的实验用具进行探讨,让学生用心思考或查找资料、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或找教师咨询,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就能够正确选择实验用具.

最后抽出一部分学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考核.考核采取抽签制,实验类型以设计型和综合型为主,几个教室可同时进行,每一个教室采用不同的测定方法,测定的是不同的药物,这样可以防止学生透漏考题、互相抄袭.

5实验效果检验的改革

为了配合学校转型发展及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准备进行实验效果的检验.可以通过实时追踪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情况,定期到实习基地和工作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实习和工作动态,倾听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即时检验实验效果,并及时调整实验体系和实验内容,进一步完善实验考核标准,真正培养出企业所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汤新云.构建高职药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新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9):135-136.

〔2〕钮松召,屈爱桃,卢菲.药学类《分析化学》新形势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1):123-125.

〔3〕蔡怀鸿,孟建新,杨培慧,等.药学专业实验课程整合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总267):176-177.

篇5

一、完善理论课教学

结合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注重分析化学的应用性、综合性和边缘性,将分析化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即四种滴定分析方法(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的知识点进行了提炼,形成了“平衡原理――滴定曲线――指示剂――滴定误差――方法应用”五个模块。这种模块式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分析化学课程的精髓,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分析化学作为校级精品课,建设分析化学网络课程是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教学成果与资源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并制作了分析化学网络课程平台,平台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授课录像、习题、实验演示、常用数据以及网上答疑系统和学生考试系统等内容。将传统教学形式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形式综合使用,开展立体化教学。

立体化教学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教学立体化、辅导答疑立体化、学生作业立体化、学生考试立体化和实验演示立体化。分析化学网络课程平台的开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了以往只能在课上教学的束缚,留言板、论坛等形式使师生的沟通更加及时,充分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分析化学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树立以“学”为中心。采用问题式、比较式、讨论式、合作式、案例式、角色转换式和逆引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分析化学教学的“双向交流”。

二、优化实验课教学

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要求,结合农业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优化了分析实验结构和数量,主编了适合农业院校学生学习的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实验化学》。随之修订了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紧密联系实际,注意将学科的传统内容和现状及发展相结合,开设学科间互相渗透的实验,关注有发展前景的领域,按照验证性实验――基本操作考核――综合性实验――考核性设计实验4个层次组织实验教学,使学生准确熟练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是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重要目的之一。每堂实验课前学生要对实验内容进行网络预习,通过预习来了解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在实验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教师指导的授课方式,确立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验证性实验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训练,主要教会学生使用各种仪器和操作手法,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习惯,使学生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基本操作,为以后的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基本操作考核的目的在于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认真上好实验课,完成课程基本要求。在验证性实验阶段过后,对学生进行实验基本操作的考核。

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

一是对学生的基本操作进行考核,以天平的使用、滴定管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定容操作等为考查内容,对学生逐个进行考核,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二是让学生分析简单的混合酸和混合碱,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设计整个实验,为综合性实验做好铺垫。

三、开展实习创新训练

首先,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来给学生做专题报告,介绍学科前沿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实习周组织学生到分析测试单位进行观摩,掌握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情况。

其次,结合研究生导师的科研项目,教师提出专题,学生自选题目,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实施方案,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向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实验空间,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几轮的分析化学教学实践表明,改革后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长期过程,要进一步总结和创新,为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逐步优化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篇6

一、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化学分析、仪器分析、

波谱分析,前两个是必修课程,主要在于定量分析,而后面一个则是选修课程,主要在于结构分析。而化学分析方面主要有酸碱滴定、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等,而有些教材中则包含了少量的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等内容。 仪器分析部分主要包括了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光学分析三部分,但有些教材里则还有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质谱等。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现在的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比较注重技术和学术方面,而忽视了整个分析过程的介绍与评价,还有没有满足产业界对于分析化学人才知识和能力需要。

二、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 调整好课程关系,减少内容重复

在高校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对于课本上的知识应该进行简化和压缩,不要让课程中出现很多类似的内容。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课程复习和巩固,这样才能实现分析化学教学的目标。而且,那些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目标也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代的需求,所以,我们就要放弃“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考试能力强”的观点,要向“实践性、创新性和应用型”人才发展。这样才能达到协调好分析化学与课程之间的关系,避免内容重复出现的现象。

(二) 合理的安排定性分析,增加有机物分析

在分析化学科学系统中定性分析也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而且它可以为定量分析的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有机物已经达到了900多万种,这个数字确实很庞大,而且远远大于了无机物的数量。有机物对于人类来说意义重大,并且和人类的生活生命也是息息相关。虽然有很多教材中已经增加了有机物分析的内容,但对于有机物归类性还是缺乏一些介绍。

(三) 更新教材内容,加入最新动态

由于现在的社会发展迅速,在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上基本理论和技能不够突出,因此为了能够在学习课程之后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就要时刻更新教材内容,加入最新动态。然后结合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向学生介绍一些新的方法、技术、理论等,这样才能反映出社会最新发展、社会热点的内容。

(四) 结合“精讲”和“导思”运用

在高校分析化学过程中“精讲”和“导思”教学方法结合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且启发学生思维。“精讲”主要就是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导思”就是用独特的设计方式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就比如说在学习四大滴定分析法时,教师一般都是将酸碱滴定法作为重点来进行讲解,然后总结出滴定分析法的共同性质,这样就能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如今这个发展性社会里,各行政单位以及产业单位都很需要化学分析人才,而这个人才主要着重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而我国高校中基本还没有专门设置分析化学专业,所以这些化学分析人才都是从其它专业中培养出来的,那么为了让分析化学在高校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就应该对高校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改革实践,从而让学生能够利用分析化学的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郑革. 高校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 8) : 203 -204.

篇7

长期以来,传统的分析化学只是一门技术科学,它以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必不可少的测试手段和方法发挥着它在化学科学中的特殊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分析化学必须更深更广地拓宽它的理论基础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这种理论基础不仅限于化学、物理、生物等基础学科,而且涉及一系列交叉、综合和新兴技术学科,如材料、信息、能源及环保、生物工程等。事实证明,几乎这些学科的每一次重大科技成果的引入都对分析化学起到了重大影响。正因如此,分析化学在近五十年来得到了空前发展[1]。例如20世纪40年代中期电子学中光电倍增管的出现促成了原子发射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及可见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等一系列光谱分析的发展;50年代原子物理学的发展使得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开始兴起;60年代等离子体-傅立叶变换和激光技术的引入出现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激光光谱等一系列光谱分析技术,使得光谱分析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在电分析化学方面,1922年极谱法问世,60年代离子选择性电极、酶电极和微电极伏安技术相继出现并快速发展,以及80年展起来的化学修饰电极、光谱电化学、色谱电化学使得电分析化学从宏观深入到微观,实现了新功能电极体系的分子设计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此外,50年代,Martin因发明气相色谱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60年展的色-质联用技术,70年代崛起的高效液相色谱,80年代出现的超临界流体色谱及90年代急剧发展起来的毛细管区域电泳等都使色谱分析领域充满活力,飞速发展。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串联质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软电离技术则使得质谱分析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生物分子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

2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分析化学总是在寻求更灵、更好、更准、更快、更便捷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它被分析工作者慨括为“3S+2A”(3S:sensitivity,selectivityandspeediness,2A:accuracyandautomatics)的目标。从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和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分析化学学科必将进一步吸收现代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继续不断发展,并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4,5]。通过和其它相关学科的广泛联系,双向互动,分化交叉,传统界限分明的分支学科的局面最终将会被彻底打破,分析化学最终将会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综合学科。有人甚至认为,分析化学将会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一级学科———分析科学或信息科学。

2.1分析化学进一步向高灵敏度方向发展

高灵敏度是各种分析方法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对世界认识不断深入的永恒需求。当代分析方法灵敏度的显著提高大都归功于其它学科新技术的引入。例如激光技术的引入,促进了诸如激光共振电离光谱、激光拉曼光谱、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激光光热光谱、激光光声光谱和激光质谱的开展,大大提高的灵敏度使得检测单个原子或单个分子成为可能。又如多元配合物、有机显色剂和各种增效试剂的研究与应用,使得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发光光谱等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分析性能得到大幅度地提高。可以预见的是,以后其它新技术的发展也必将会进一步推动分析仪器、分析方法的改进和灵敏度的进一步提高。

2.2解决复杂物质和生命体系物质的分离和分析

迄今,人们所认识的化合物已超过1000万种,而且新的化合物仍在快速增长,因而复杂体系的分离和测定已成为分析化学所面临的艰巨任务。此外,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开始将生命科学及其有关的生物工程列为科学研究中最优先发展的领域,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启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宏大研究规划“尤利卡计划”,“人类基因图”及“人体研究新前沿”中,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分析研究都占据重要的位置。21世纪初,人类已经开始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领域的复杂组分,尤其是与人类遗传相关的复杂大分子的分离分析开始成为人类一大挑战。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和毛细管电泳等所组成的色谱学是现代分离、分析的主要组成部分并获得了很快的发展。目前,以色谱、光谱和质谱技术为基础所开展的各种联用、接口及样品引入技术逐渐成为当今分析化学发展中的热点之一。可以相信,其它相关新技术的发展和引入必将进一步为解决这些复杂体系中物质的分离、分析作出贡献。

2.3分析仪器的微型化及微环境的表征与测定

从简单到复杂,从宏观到微观是人类认识的基本逻辑规律。分析仪器的微型化及微环境分析是现代分析化学认识自然从宏观到微观的延伸。现代电子学、光学、谱学和工程学的微型化发展,使得分析化学深入微观世界的进程得以实现。目前,电子显微技术、电子探针X射线微量分析、激光微探针质谱等微束技术已成为进行微区分析的重要手段。在表面分析方面,电子能谱、次级离子质谱、脉冲激光原子探针等的发展,已经可检测和表征一个单原子层,因而在材料科学、催化剂、生物学、物理学和理论化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必将继续在包括综合多学科优势的微型分析,例如微流控芯片等领域作出重大突破[6]。

2.4实现形态、状态分析及非破坏性检测及遥测

同一元素的不同价态和所生成的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的不同形态在不同环境,如生物体内性质和功能都可能存在极大的差异,在材料科学中物质的晶态、结合态更是影响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此外,在生产流程或生命过程等特殊情况下,对于难于取样的原位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利用遥感测定方法,如激光雷达、激光散射和共振荧光、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进行几十公里距离内的气体、某些金属的原子和分子、飞机尾气组成,炼油厂周围大气组成的测定等等,这些也都将是分析化学学科发展的方向之一。

2.5实现分析操作的自动化、智能化

微电子工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使分析化学和其它科学与技术一样开始逐渐进入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阶段。在分析化学中,利用微处理智能系统进行实验设计和和控制,在程序控制下结合相关技术就可以实现自动采样、预处理、分析测试、信号输出和数据处理及分析等过程。这样不仅大大减轻人工操作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还可以实现实时条件下的原位、在线智能监控,这必将对分析化学的发展带来十分深远的影响,而且随着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等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也将开创分析化学的全新局面。

2.6实现有关人类生活质量和安全的有效保障

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利用和改造能力的逐渐提高,人类逐渐从只为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发展到要求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的需要,进而在保证生存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和谐世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必将推动分析化学更加全面有效的发挥其监测和保障作用。一方面,利用分析化学的手段进行环境中化学过程的跟踪、分析、模拟、预测,可以合理的评价人类各方面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人类生存提供安全的外部环境,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另一方面,要积极应用各种科技发展新成果,发展和完善现代仪器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实现对关乎人类健康的食品、药品、生存环境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无缝监控和预警,以保证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3分析化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及哲学思考

篇8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分析化学;教学改革

1项目教学法简介

分析化学作为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的学科,为各类药物的组分分析、结构鉴定、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分析化学课程存在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多和仪器结构复杂等特点。学生常机械套用公式,对课程内容死记硬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在课堂上能流利作答,而在毕业实践阶段或走上工作岗位,对知识的应用往往力不从心。如何将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充分理解和灵活应用分析化学的主要内容,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是分析化学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项目教学法就是指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具体的项目案例相结合,通过对具体项目的设计和制作,从而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传授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所以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能更好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传统教学法采取老师集中授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分析化学课程学习。这种教学法内容系统、课程的针对性较强、集体学习氛围浓厚,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并被广泛使用。但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易受到任课老师水平的影响,且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养成突击应试、短期记忆等不科学的学习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思维极大程度依赖于授课老师,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颇为有限。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教学方法。该方法要求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具体项目。这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和搜集项目相关信息,合理设计方案并着手实施,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并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项目化教学法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项目化教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院校大胆采用项目化进行分析化学的教学,先用传统的教学法在较短时间传授项目所需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知识,而后进行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内容,独立思考、自主完成项目任务。但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项目化教学与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动手能力紧密相关。因此传统教学和项目化教学融合式教学必须做好课程学习内容的构建,教学过程设计,并确立合理的考核方法。具体方法如下:(1)分析化学课程学习内容的构建根据分析化学的学科内容、学科特色以及就业岗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分析化学内容的知识链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岗位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设计,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能够提高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和项目化融合式教学的教学过程设计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2)传统教学和项目化融合式教学的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程的开始阶段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当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后,可逐渐增加项目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教、学、做”过程中学习知识。传统和项目化融合式教学的教学过程设计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可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情景化,如通过Flas演示实验过程,用三维动画技术展示分析仪器的结构,建立“虚拟仪器分析实验室”,让学生体验仪器的“实地”操作。项目选题应从学情出发,以强化传统教学的授课内容为目标,以专业常接触的药物为选题依据。该实验项目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应用配位滴定分析中的络合滴定原理,使学生熟悉滴定条件控制,提高滴定基本操作技能。项目任务安排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得阶段性的提高,从而提高学习的乐趣和主动性,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动力。(3)确定合理的考核方法传统教学和项目化融合式教学法除了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外,还应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通过“以考促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兴趣。

3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效果

为调查学生对融合式分析化学教学的满意度,随机选取100名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认为传统教学和项目化融合式分析化学教学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有94.5%,有利于学习能力培养的有86.8%,有助于知识应用的有82.4%,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有89%,能促进协作精神培养的有85.7%,师生互动较传统教学法多的有93.4%。统计结果显示传统教学和项目教学融合式教学满意度好。

4项目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项目化教学在分析化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学生对这种教学法的适应情况。项目化教学要求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基本了解,且学生要有一定文献调研能力。因此需合理构建教学内容,在项目化教学前,进行适当课时的传统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调研能力;其二,教师除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开阔的科研视野外,还需注意在项目化教学中角色转换问题。教师要将自己从教学中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咨询师,鼓励学生主动进行项目调研,将学科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并大胆创新,勇于接受有挑战的项目。其三,保证充裕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和教师提供项目化教学平台。总而言之,通过项目化教学在分析化学的应用与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增强,动手能力提高,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有明显改善。项目化教学所提倡的“做中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协作精神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推进作用。

作者:康宏玲 郑悦 王志强 单位: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 抚顺市消防支队清原县消防大队

参考文献:

[1]林珍,黄丽英,林新华.项目化教学法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33-36.

[2]蔡竞春,陈小军,宋瑱,罗莎杰.项目教学法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3:39-40.

[3]石慧.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药学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107-108.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与考核

一、医药高职分析化学课程的定位与学习现状

现代医学与化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分析化学是医学高职院校药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分析化学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在医药卫生领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药学检验、新药研究、病因调查、临床检验等,都需要应用分析化学的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一定的分析化学基础知识,是学好后续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技术、药物分析技术、药理学等医学课程的需要。如药物化学中对原料、中间体及成品分析和药物的理化性质与结构关系的探索;药物分析中对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药物主成分的含量分析及纯度检测;药剂学中对制剂稳定性、生物有效性的测定;天然药物化学中对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定性鉴定和化学结构的测定;药理学中对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的关系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等,都与分析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尽管分析化学在医药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高职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各课程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有的放矢,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分析化学知识和技能,做到“实用为主,必需、够用和管用为度”,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

与此同时,近几年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得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化学基础差,层次落差大。有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平时不肯用功,到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甚至产生作弊念头。此外,由于化学教师多数来自高校化学及相关专业,对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因此无法在上课时将化学知识与医学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也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上要注意与后续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在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同时,应当结合当前医学专业的最新发展和成果,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习兴趣,把“死学”变为“活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

高职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不能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而非“学术型”人才,是针对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就业竞争力的教育。医学高职培养的是医疗卫生基层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非化学人才,要求学生走出校门时即能胜任医药相关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淡化学科意识,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注意与后续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化学和医学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化学的学习是为后续医学专业课打基础,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只有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使具有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在学生大脑中深深打上烙印。通过实验操作训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和工种在社分工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树立职业理想,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提高。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在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药学类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实验课大约占到总课时40%的比重。此外,还要注意实验时间的设置上要与理论课程同步,理论教学完成后要及时安排实验课,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以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三、改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措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有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化学教学是以实验为依据、以理论为先导,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概括、综合,以达到形成概念、掌握理论、启迪心智、陶冶情操之目的。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有关实验,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通过实验事实、运用化学原理,分析、判断、研究、解决化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在做中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生有别于本科学生,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各方面都相对较弱,因此,为了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实验前的预习与辅导非常关键,在学生进行实验前,往往要对完成某项实验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和技巧进行详细的讲授,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如何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并对实验要领进行示范操作。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动手之前对实验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例如玻璃器皿的洗涤、电子天平称量练习、滴定操作练习等实验之前,先对所用仪器进行介绍、并播放使用录像,使学生对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再安排实验,效果更好。此外,实验进度安排上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如把天平的使用、滴定分析常用仪器基本操作练习、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等难度较低但又技术性要求较强,必须操作规范的基础性实验安排在前几次实验完成,对必须掌握的滴定操作有必要时可以重复安排训练,以达到人人掌握,人人过关。

平时实验课学生分组进行,一般2人为一小组,在分组时应当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搭配组合,即将动手能力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小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四、改革传统考试和成绩评定办法

在教学过程的诸多环节中,考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具有检验、反馈、督导、激励和引导等多种功能。考试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又是对教学效果的强化,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它往往只注重知识的考查,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试应当正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只是以理论课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忽略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考核,容易造成学生临考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不能真实反应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潜在能力,因此,改革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考试方式和理论考试占主导的成绩评定办法,逐步向标准化考试、综合评价考试等方向转变,并且逐渐增大技能考试在学期总评中的比例。制定合理、严格、完善的考核制度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做法如下:

(一)成绩分布设计

期末总成绩由期末闭卷理论考核、平时成绩、实验考核组成。具体比例如下:期末闭卷理论考核成绩占6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小测、课堂提问等)占10%、实验成绩占30%(实验成绩由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操作考核两部分组成,前者占总成绩的10%,后者占20%)。

(二)平时实验考核

每次实验课前制定出具体的实验考核评分标准,明确各个评分点,统一评分标准。实验程序为:学生预习-制定实验方案(写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完成实验报告-考核评分。平时实验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占期末总成绩的10%。具体打分的内容可以包括:预习,可根据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实验前提问的回答情况来打分;实验态度,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协作精神、台面卫生等;操作能力,根据实验中动手操作情况;完成实验报告情况,要求在实验时间内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如实填写实验数据和计算等。

(三)期末实验考核

期末实验操作考试内容可以有多项选择,以抽签方式进行,每个人独立完成选中的一项操作。以滴定分析的实验操作考核为例,内容及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

以0.1mol/L盐酸或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标定为例(平行测定3次):

实践证明,在这几年的教学中,通过平时实验强化训练和期末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之后,学生普遍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实验操作,在掌握实验操作的同时也促进了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巩固,减少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竞争意识,同时量化和综合评定的考核方式,培养了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使大多数学生更加重视平时实验课的操作练习,克服了以往做实验偷懒的毛病,能主动要求老师检查其操作中的不足之处,并认真及时地纠正,从而大大提高了分析化学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较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庆娟,杨其绛.分析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宋丽冰.在高职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篇10

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学生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是分析化学课程的基石,也为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但目前独立学院分析化学理论课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例如:(1)教学内容多但课时少,学生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分析化学的全部基础理论;(2)教学模式上仍然主要采用“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3)教学方法上虽然大部分学校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很多多媒体课件仅仅是将书本的内容搬到屏幕上,仍然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鉴于此,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独立学院分析化学的理论教学进行了改革。

1.1调整教学内容,强调基础,突出重点

以我校独立学院芙蓉学院为例,分析化学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武汉大学编写的《分析化学》第五版,教学内容比较多,但是学时比较少,一般安排40左右的学时。我们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修改了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作出了调整和侧重。例如化学(教育)专业安排48个学时,偏向基础理论的讲解,包括重要的公式都进行了详细的推导。应用化学专业也安排了48个学时,但由于其包含工业分析、精细化工、环境化学三个偏应用的方向,在教学时特意加入了一些和这些方向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环境水质分析、矿物分析等等。而材料专业只安排36个学时,因此结合材料专业的特点适当删减了一些内容,例如重量分析和沉淀滴定以及质量控制,同时将酸碱滴定、络合滴定以及氧化还原滴定放在一起讲述,横向比较滴定突跃、滴定曲线及指示剂变色原理,而且对公式的推导减弱,重点加强公式的应用。另外,有意加强了样品采集及预处理、分离和富集相关方面的内容。通过调整和优化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在保留经典化学分析内容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专业性和实用性。

1.2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是中国应试教育的结果,这在初高中学习阶段可能暂时还不能得到明显改善,但大学教育和义务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别。由于大学课程多,每门课程课时少,因此往往一堂课要讲几个章节的内容,篇幅上可能就是十几页甚至几十页。如果学生没有进行自主学习,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学生本来学习基础就差,仅靠课堂上老师几十个课时的“灌输”,往往只能学到一点皮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中进行了“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尝试。在每个章节开始之前,先向学生抛出几个与该章节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寻找答案。在课堂教学时,重要的知识点,基本的原理方法还是由老师讲授,再由学生回答抛出的问题。同时,对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经教师进行巧妙引导后由学生通过讨论后解决。另外,对于每一章的内容由教师提出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分析课题,然后将学生分成5~10人(视班级人数而定)一组,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完成课题并制作课件,每一章的最后一堂课留出10~20min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展示其课题完成情况。通过这样“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课题实践,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和吸收,通过课题的完成和汇报,使学生对该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了扩散和拓展,并锻炼了其查阅文献,制作课件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1.3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手写板书为主,但在讲解一些需要演示的内容时受到限制。例如,吸光光度法一章讲授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和检测原理时,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将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然而,对于一些基本原理的讲授,重要公式的推导等方面,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反而使学生有走马观花的感觉。另外,对于每一种分析方法的应用,如果仅仅是将书本上的文字搬到屏幕上,同样起不到多媒体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感觉索然寡味,提不起学习兴趣。针对这样一些情况,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面进行了改革。对于每一章节知识点大纲务必在黑板上板书,并标明重点难点,这样可以让学生不仅对该章节知识点有个整体认识,并且让学生明确了学习重点。同时,对于重要公式的推导务必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板书,并且让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对于一些仪器的构造、曲线的绘制、颜色的变化等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内容,尽量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获得直观的、立体的、全方位的学习。另外,对于每个章节知识点的运用尤其是分析方法的应用,我们引入了“案例教学法”[3],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获得直接的感知。例如氧化还原滴定一章关于重铬酸钾法测水质化学需氧量(COD),教材上只用了几行话介绍,而且停留在纸面上,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我们以常德市穿紫河水质分析为案例,介绍了常德市环保局在治理穿紫河水质污染时测量COD的整个流程和方法手段,使学生对重铬酸钾法测定COD的原理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明确的认识,而且也使学生认识到了学习分析化学的实用性,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创新实验教学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是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但目前独立学院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1)实验教学内容陈旧且与实际应用脱节;(2)实验教学模式上仍以教师讲述演示,学生照方抓药为主;(3)实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独立学院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2.1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既强化基本实验技能,又培养学生专业意识

针对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及与应用脱节的问题,我们在原有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以基础化学实验的必备基本技能为核心,结合化学化工类本科生毕业后可从事工作的岗位技能特点,把实验项目进行了更新和优化,增加了与大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有关的实验内容。例如针对应用化学专业环境化学方向,我们增加了与环境监测部门工作有关的常德市沅江水质重金属检测的实验项目,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环保部门监测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4]。又如,我们在开展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实验项目的同时,还适当地加入了一些与教师的科研方向及产学研相关的专业实验项目,如胶体金的制备及光度法表征实验[5]。通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既对教师的科研方向和企业生产需求有一定的了解,也学到了相应的专业技能,强化学了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意识。

2.2建立“研讨式”

实验教学模式,既巩固基础知识,又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大多采用教师讲解及示范,学生听讲及练习的模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做实验基本上是照着黑板上的步骤做一步看一步,遇到实验现象出现异常的情况完全搞不清原因,也无法动手解决,严重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此问题,我们建立了“研讨式”实验教学模式,首先在每一次实验之前抛出与该实验相关的几个问题,促使学生通过预习实验找到答案;其次在教师讲授每次实验时和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可能出现的现象进行研讨,分析每一步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如果出现了其他的实验现象可能是哪里出了问题,等等;最后对于每次实验的实验报告必须要有结果讨论部分,有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而且,我们将这些提问和分析纳入考核中并占有较大的比例。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革新实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在“研讨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大框架下,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我们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方法也进行了相应的革新,总结为“教师讲授演示,学生合作学习”,体现为“教”与“学”两个方面。在“教”的方面除了研讨式的讲授以外,必要时借助多媒体对一些实验现象进行演示。多媒体一般运用在理论教学方面,但我们认为实验教学中很多情况下也可以运用多媒体。例如我们发现学生在做碘量法测铜盐中铜含量的实验时,对终点的判断常常不能肯定,为此我们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录像,通过幻灯片演示使学生对该实验的颜色变化和终点判断有了直观的认识,学生在做该实验时就有了更好的把握,从而增强了实验兴趣。而在“学”的方面实行合作学习,将一个教学班分成几个组,教师在准备分析样品的时候特意使其含量不同,要求每个组在实验总的方法框架下设计该组具体的实验方案,同时让每个组统筹安排分工合作,一起完成该实验[6]。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3加强条件建设

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条件,然而许多地方高校独立学院尤其是新升的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在教学条件上存在很多劣势,有些独立学院完全依靠母体的教学资源。即便如此,在分析化学学科教学条件上仍然达不到应有要求,表现在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实验条件落后;教学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员不稳定[7]等。针对这些问题,我院近年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分析化学学科的教学条件进行了大力建设,教学效果改善明显。

3.1硬件上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依靠我院应用化学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经费及中央财政的拨款,大力加强基础化学各学科(包括分析化学)教学条件的建设,增加了多媒体教室的数量,补充了一大批分析化学实验相关的仪器及耗材,例如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滴定管等,基本做到了人手一套仪器耗材,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熟练仪器的使用原理和规范操作。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类仪器的使用原理和规范操作,我们还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发了分析天平使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原理和使用规范等一系列的适用于实践教学的课件和软件,使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对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所了解,在进实验室之后对实验仪器能够进行规范操作。

3.2软件上引进高学历人才,稳定教学队伍

近年来我院为了组建结构合理的分析化学教学队伍,在学校人才引进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引进了985高校分析化学专业的两名优秀博士。同时,针对分析化学实验室准备人员流动性大的现状,芙蓉学院还特别招聘了具有分析化学硕士学位的专职老师担任实验准备工作。这样就在原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