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

篇1

关键词:工业设计;文化;适应

工业设计已成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工具,其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工业设计是集艺术、技术、文化为一体的创新活动,丰富社会物质文化,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社会审美意识。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下,工业设计要与产业特点相适应,与地区工业及文化相结合,构建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1.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概念内涵和统计范畴。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和其它辅助服务等几大门类,成为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文化创意产业即文化是资源,创意是手段,产业是目的。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对工业设计曾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论断:“对于工业设计一分的投入,可以产生一千分的回报”,凸显工业设计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较大,较为典型的如迪斯尼公司、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商业文化的象征,并逐渐形成较有规模的创意产业群,并充分发挥创意产业的价值,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工业设计与文化相融合

工业设计是协调人、产品、环境的中介,并参与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即工具。工业设计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工具,更是新产品前期开发、整体营销的重要利器,而且在企业中起指导和决定作用。如今,企业仅依靠技术创新是难以领先的;设计创新才是关键,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的立足之本。

企业要依靠工业设计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关键在于提升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是创意的源泉,是产品与服务增值的原动力。科技提供的仅为使用价值,而文化是产品的软实力,增强产品的生命力,使其更具社会价值。

工业设计是科技、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通过创意将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工业设计创意产业要以科技为先导,以文化为依托,以创意为种子,营造生态化的创新环境。各地区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要使文化得以传播,不能仅靠演出以及媒体的传播来宣传,而应该将其与新时代的产品相融合,才能真正的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对地域文化有切身体会,才促进文化的发展。

工业设计实践要与文化相融合, 运用工业设计创新力量,打造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以江西省为例,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拥有自己独特的赣江文化,并具有以革命根据地为特征的红色文化, 拥有景德镇手工制瓷,余江、婺源雕刻,萍乡、南丰傩雕,南昌瓷板画,上饶连四纸等特色技艺文化资源。要结合本省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的力量,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并重点在南昌、九江、景德镇、新余等制造业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适合经济发展,与制造业协同共生的工业设计基地,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的创新价值。

3.工业设计人才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特点

随着国家的积极扶持与倡导,我国的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正逐步驶入一条快车道。各种设计活动空前活跃,投资环境与商业模式日趋成熟,产业链条逐渐形成,品牌效应也初步显现,一个充满创意活力的中国设计创意产业,将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在此趋势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不能落后于时代,应该与时俱进。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应与企业相合,突出实践性,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如今较多高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毕业生,但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企业面临的创新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方面是毕业生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主要原因是设计教育忽略了设计教育应与经济产业结合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产品设计工作的很少,学生在企业中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高校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造成中国设计难以形成特色,一直处于模仿发达国家的现状。因此,完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工业设计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迫在眉睫。

设计人才直接影响到工业设计的质量和竞争实力。企业不仅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而且新鲜血液的补给也捉襟见肘。设计人才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敏锐的行业觉察力,具备跨行业、跨地区、专业化、国际化的背景。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工业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培养是关键。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以设计的创新性和适应性为标准,将设计与生产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加强设计人才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设计的文化内涵。

江西高校较多,工业设计教育没有形成特色,没有充分发挥省内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不够,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难以形成产业氛围。江西省兴建了一批创意产业集群的园区,如南昌791艺术街区、华安699文化创意园、南昌“1927”、南昌华夏艺术谷文化产业园、江西慧谷・红谷创意产业园等,各园区各具文化特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省的文化繁荣及经济发展。高校应结合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特点,将工业设计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要与省内企业需求相适应,通过产业带动设计教育氛围,同时设计人才促进产业的发展,使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本省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不能盲目追随其他较发达省份,而要突出办学特色,突出江西省的省情,结合学生素质展开特色教学,提升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总结: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时代赋予工业设计的使命,并推动工业设计领域向纵深发展。当时代下工业设计必须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为核心,形成创意产业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工业设计实践活动要融合文化要素,并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元素蕴含于现代化产品中进行传播,产品应适应于与人们的生活习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1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后期研究成果,基金号为YG2011066。

参考文献:

[1]邱晨.创意工业的中国逃生之路[N].北京现代商报,2006-01-16.

[2]佟贺丰.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2005(1):29-31.

篇2

【关键词】产业融合;文化创意;旅游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已从过去对经济属性的关注,过渡到对文化属性的关注,传统的“3S”(Sunlight,阳光;Sandy beach沙滩;Seawater,海水)向“3N”(Natural,自然;Nostalgia,怀旧;Return Native,回归乡土)转变。美国联邦政府旅游顾问,夏威夷大学朱卓仁教授曾指出,行将在世界普及的四种新兴的旅游活动形式是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参与度假休闲游和休养保健游。而无论哪种新兴的旅游形式,结构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文化和创意对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渗透、辐射和延伸,促使旅游产业价值链增值和增殖。创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这种趋势,为我们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

一、关于产业融合的涵义和融合方式

(一)产业融合的涵义

目前,国内外对于产业融合涵义的多种不同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以信息、数字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前提,强调高新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作用,从而导致了产业之间的融合现象;另一类是根据全球经济的发展情况表述了不同产业融合这一趋势,进而对其进行界定。但是总的来说,对于产业融合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性的表述。比较有代表性看法的有日本的植草益,他认为,产业融合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壁垒,加强各行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有美国学者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收缩或者消失的一种经济现象;我国有学者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从经济和技术的有机联系出发,通过技术革新特别是互联网发展为主导的、建立在数字融合基础上的各产业间的壁垒逐渐降低、而竞争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的一种优化过程。还有学者认为,广义角度讲,产业融合就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通过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方式

1. 交叉性融合

交叉融合主要是指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形成具有新内涵的产品,比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以农业旅游为例。农业旅游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陈琳认为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交叉型农业,是以农村景观和农业活动等为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求知等需要的旅游。这种融合对旅游业来说增加旅游吸引物,将农业劳动作为旅游者的体验方式;对于农业来说,实际上是对于农业经营运作方式的改变,即不再是仅依靠出售传统的农业劳动产品获得收益,而是将农业劳动过程也作为获利的一部分,扩大了农业(农民)收入。

2. 渗透性融合

渗透融合主要是指高新技术向旅游业的渗透,从而改变了旅游业的经营模式,较具代表性的就是互联网与旅游业的融合。传统的经营模式是旅游者从旅行社购买旅游产品,旅行社向饭店、景点、车船公司等分别订购单项旅游产品。而现在旅游者可以从网上直接定购,携程网、艺龙网等就是其中的典范。在这类旅游服务网站中,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旅游爱好自由选择搭配酒店和航班。携程模式对传统的旅行社业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特别是在中国散客游占有较大比例的条件下。

二、国内外有关文化创意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文献研究

全球经济已步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经济发展出现了“再结构的过程”强调文化底蕴和认同感的各种创意便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经济发展的这种内外驱动,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朝阳产业”和“未来产业”。旅游产业也逐步进入软要素驱动阶段,在旅游者需求动态变化的发展背景下,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新型旅游产品推出的速率和频率逐渐加快,创意的力量日显突出。创意能够将自然和人文、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本,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更多地依靠文化资本等软性要素的驱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国外文献研究

对创意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人们对创新问题的探索。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罗默则认为创意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成长的动力。1994年澳大利亚提出“创意国家”文化战略,1998年英国文化体育部正式提出了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ies)的概念,使得创意产业的地位得到广泛的认同,那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部门成为创意产业的主要内容,随后世界诸多国家都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也逐渐得到学术界关注。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意产业及产业边界、创意产业的作用、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创意产业创新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如Howkins认为创意产业就是产品都在知识产权保护内的经济部门,RichardCaves指出创意产业建立了一条在新的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下构建新的产业构成的通道等。但国内外对创意旅游的研究才刚刚起步,GreyRichards和CrispRaymond提出了创意旅游概念,强调互动性措施对创意旅游的重要性。旅游创新研究一直为经济学家所关注,Sheldon研究了新技术对传统旅游创新的影响,Mattsson对旅游企业创新的组织与管理进行了研究,Halager研究了旅游创新的空间组织与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创新系统与创新环境等问题,Vermeulen对创新理论在旅游业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索。应该说,创新理论是创意经济最有力的理论支撑,尽管创新不等同于创意,但从创意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是建立在人的创造力基础之上的,而这种创造也蕴含着创新的基本理念。

(二)国内文献研究

国内对创意产业(又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兴起于21世纪初,主要集中在创意产业概念的界定及介绍、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探讨、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等方面。在创意产业的概念与兴起背景的介绍、创意产业前景的展望与发展的倡导、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创意产业与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创意产业的空间集群特征和创意人才的培育问题、创意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文化产品的生产及其外部性对供给政策的影响、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等方面对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国内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出现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之后,是全新的研究课题。学者们主要对创意旅游产业的概念、创意产业对旅游产业发展借鉴的可能性和发展前景、从供需两方面分析创意旅游的形成条件、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意模式、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营销整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三)国内外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国内外对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有较大的研究空间。目前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研究大多从产业的宏观层面进行,或者就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某一环节进行整合研究,缺少从产业全程价值链的视角,研究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本质。

三、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机制和发展模式探索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的互动导致了两大产业的融合,通过对各自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进行细分,识别出价值活动的优劣势,借助原创者的智慧和新的技术手段,以产业之间价值链渗透或延伸的方式,进入彼此的传统产业活动领域,再结合其内部价值活动对两大产业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重组、整合及创新,最终优化整合而成涵盖有两大产业核心价值活动的新价值链,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化发展。“文化”和“创意”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决定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传统旅游产业发展――结构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文化和创意对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渗透、辐射和延伸,促使旅游产业价值链增值和增殖,其机理如下:

①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资源开发促使结构升级生态可持续发展

②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产品创新促使结构升级文化可持续发展

③用创意拓展产品渠道市场拓展促使结构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

④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旅游消费促使结构升级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针和关键因素。中国政府一向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从1992年“文化产业”说法的首次提出,到这一提法正式进入党和国家政策性、法规性文件,标志着这个新兴的产业正在中国迅速崛起。但是,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其他省份和国际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寻求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成为当前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在我国,所谓模式就是“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是“诸多突围的尝试”()。现代产业发展模式的本质是结构主导型的发展,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是: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以资源开发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以产品创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以市场拓展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以消费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在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下,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如下:

1.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优化资源组合,重塑产业品牌基础。

旅游产业是一种资源依托型的产业,尽管出现了网络旅游、虚拟空间旅游等新型的旅游形式,但它们仍是建立在或实或虚的旅游“资源”基础之上。

(1)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既包括对遗失于现实生活,但“存活”于典籍的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的抢救、整理、呈现,也包括对已经开发利用的民族文化资源做更深层文化价值的探索和研究。“挖掘”意味着民族文化的存真性,要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突出民族味、亲切度,筛选出核心文化价值,围绕核心价值开发出层次性、系列化和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重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和产业品牌形象。

(2)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要针对民族文化的三个层次: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心意文化,采取“大同小异”的挖掘开发方式。所谓“大同”是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要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小异”是指不同层次的民族文化,其表现形式要多样化。对物态文化,要侧重于借助可视文化载体“全方位”的“展示”;对行为文化,要侧重于其互动性价值的充分发挥,要精心选择与旅游者的互动方式;对心意文化,要强调“氛围”的营造,侧重于旅游者心境体验的满足。

(3)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还包括对文化旅游资源的集成与创造性整合,达到优化旅游资源组合的目的。比如通过提取“优生单元”的集成方式来优化资源组合。

2.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促使产业增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1)用创意创造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要选准切入点,突出产品的层次性。如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可从多个切入点进行创意规划和开发:观览、参与体验、知识教化等。

(2)用创意创造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要提炼主题,突出产品的系列性。旅游体验主题是对旅游产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组合所形成的内在的、统一的基调,既是旅游地核心理念的体现,也是旅游个性化的依托。旅游产品的主题越鲜明,就越有利于创意主体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展示和设计,通过强化、充实、剪裁、协调、烘托等创意手法,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为旅游者创造出层次丰富而深刻的旅游体验。

(3)用创意创造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要丰富文化内涵,突出产品的高品位性。旅游产品品位的高低与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含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创意将大量的符号与象征元素(如品牌等)运用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让产品成为文化意义的承载者。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应体现出异地和异时的文化风格,独立的文化主题,突出旅游产品和旅游场景或旅游环境的文化性;要凸显创意旅游产品对文化旅游需求的多元“文化格次”的关怀与满足。

3.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增加产品渠道,拓展客源市场

(1)构筑产品竞争优势,用体验的思维创造旅游产品。“最好的广告是满意的顾客,最好的营销是旅游者的口碑”,旅游者的口碑来自于对旅游产品的体验。旅游体验不是自发的,而是由体验环境(即旅游产品)诱发的,因此,体验营销需要旅游企业从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转变成为体验的策划者,要将旅游者感觉、感受、甚至思维等诉求于旅游产品的创造,构筑竞争优势。

(2)选准旅游营销的载体和突破口,用发散的思维进行营销组合。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营销手法的广泛性,要选准旅游营销的突破口和载体,就必须运用发散性的思维,将所有有助于旅游营销的要素都纳入旅游营销的范围。此外,旅游产业具有交叉性,在旅游产业与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等各方面的交叉点上,不断碰撞出灵感,形成新的营销创意,为旅游营销找到新的载体和突破口。

(3)建立目标市场顾客的品牌忠诚,用弹性的思维运用营销策略。旅游市场需求与竞争态势变幻莫测,决定了旅游营销是建立在营销原理基础之上的弹性营销。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不同的旅游人群、不同的产品体系,在营销主题、营销内容、营销形式、营销渠道等方面,运用不同的营销策略。

4.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升级消费结构,增强旅游时尚

商品的市场价值可分解为使用价值和观念价值两部分。前者由科技创造而成,是商品的物质基础,后者因文化渗透而生,蕴涵的是文化的观念。随着商品日益丰富并趋向同质化,人们对商品或服务中所包含的一些无形附加物,如品位、感受、感觉、情趣、意味等更易产生“共鸣”与认同并大力追求。

一方面,创意旅游可以提高旅游产品消费中文化的含量,有助于推动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旅游消费具有分层的特点,创意旅游模式要通过激发旅游者的潜在消费欲望,提升消费层次,拓展消费空间,此外,创意旅游还有利于培育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旅游时尚,突破传统旅游产品的静态和单调,吸引旅游者消费欲望,实现对旅游消费的引领,扩大消费需求,这对吸引投资,实现消费需求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

四、深化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融合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主要把握四个方面:一是异质文化。作为旅游目的地,异质文化的把握是发挥特色的根本,对海外要弘扬中国特色,对国内要弘扬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要弘扬自我特色。这样就需要在各个方面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

二是同质文化。大众化的旅游需要商业化的运作,也要求现代化的设施。从这一点来说,世界各个国家,国内各个旅游区(点)都是相同的。如住宿设施、厕所设施以及各类公共设施,都要提升到文化高度来认识,来操作,来努力达标,这就要求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化。客人希望看到最好的景观,但绝对排斥恶劣的厕所。

三是异质文化与同质文化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一部分相应的设施要达到异质外观,同质内涵,民族化的形式,现代化的内容。

四是管理和服务文化,本质上也是同质文化,具有相通性、普遍性。服务质量所体现的是综合质量,从静态角度说,包括服务项目、服务设施、服务价格;从动态角度说,包括服务观念、服务技能、服务经验、服务效率和服务态度。这样两大类八个方面体现出来的综合质量只有在文化的层面上才能全面诠释,全面把握。

总的来说,深化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把文化有机地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制作、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之中,用无形开发有形,用有形承载无形,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把发展旅游业与文化的开发保护结合起来,找准亮点和卖点,变文化产品为旅游产品,把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变为“有利可图”的产业,使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融为一体,以增强文化保护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张力,形成文化与旅游互促的良性互动。但从全国来看,一些地区为争夺历史名人墓地、故居,甚至如“西门庆”等无可考证的“资源”,出现非理性炒作,就需要我们谨慎对待。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十分悠久的国度,几乎全国所有大中城市都能找到和发掘出十分丰富的传统资源,而资源如何传化为生产力则是其中的关键。尤其是当代新业态,对创意的依赖大大超过对传统资源的依赖。看看美国好莱坞拍摄的《花木兰》、《熊猫传奇》就很清楚了。美国没有文化资源,它可以自由地向世界各地借用,创意才是这个产业长期发展的核心。

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寻求文化真谛,而旅游经营者的根本要义在于将文化创意融合到旅游文化过程的每个细节中。在中国旅游业大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追求数量,也要追求质量,追求效益,这些追求都必须在追求文化中体现,在追求创新中表现,在追求旅游者的更大满意中实现。但是,只有创新是不够的,必须拥有创意来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创新要素,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五、结束语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崛起,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将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成为旅游产业的新的增长极。21世纪的旅游业,需要创意理念来推动,以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并使其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要用文化创意激活旅游资源潜在价值,用文化创意引领旅游业发展,并坚持以本地旅游资源为依托,注入更多的民族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英]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M].英国:企鹅出版社,2002.

[2]魏晓霞.文化创意产业开拓旅游新空间[N].中国旅游

[3]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2)

[4]吴颖,刘志迎,丰志培:产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J].产业经济研究,2004(4)

[5]郁明,华陈抗: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管理科学,2006(2)

篇3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中图分类号] D9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3)02-0010-06

1998年,英国工党政府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正式提出在英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自此以后,美国、法国、韩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跟进,文化创意产业一跃成为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新经济力量,以至于有人发出“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豪言。近几年来,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同样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超过3.9万亿元,占GDP比重首次超过3%[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文化创意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我国现有立法无论是理念还是制度都远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践的需要[2]。通过对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的考察,笔者认为,我国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应该建立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和反不正当竞争相结合的综合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立体式、全方位、系统性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 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样态分析

对于知识产权范围的认识历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知识产权一般仅包括知识产权的传统形态,即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而广义的知识产权则不限于传统的知识产权形态,对知识产权范围的认识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关于广义知识产权范围的认识也是不尽相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是1967年《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和1994年《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下简称TRIPS)的相关规定。按照《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的规定,知识产权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录音和广播;人类一切领域的发明;科学发现;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商标、厂商名称和标记;制止不当竞争;在工业、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内由于智力活动而产生成果的一切其他权利。”TRIPS规定的知识产权范围是:“版权与邻接权;商标权;地理标志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未披露过的信息专有权。”虽然两个公约关于知识产权范围的规定不完全一致,但是他们都持一种较传统观点更为宽泛的立场。两个公约的立场体现了知识产权的范围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拓展的发展趋势,代表了知识产权的发展方向。截至2012年8月22日,WTO成员方已达156个,并且涵盖了几乎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和政治大国,所以TRIPS的观点已经在全世界占据统治地位。由于不同形态的知识产权具有功用互补的特点,自广义的知识产权概念确立以来,各国在运用知识产权手段保护和促进其国内产业发展时,无不重视综合运用各种形态的知识产权,建立复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概念虽然存在紧密关联,但是并不完全一致。“文化产业”强调了产业的文化属性,“创意产业”强调了产业的创造品格,而“文化创意产业”则同时描述了产业的“文化”和“创意”双重属性。这三个概念在外延上均有重叠之处,但是又有相异之处[3]。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既有理论往往突出其文化的一面,强调其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注重著作权的保护。而对于其他知识产权形态,要么认为与文化创意产业没有内在联系,要么认为联系十分微弱,以至于没有特别予以强调的必要。实际上,传统的观点适应了文化创意产业初期发展的形势,基本满足了当时的需要。但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单纯的著作权保护已经无法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需要,使得很多文化创意产业中产生的智力成果暴露在知识产权保护之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得不到法律有效的救济,从而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步伐。

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指综合运用与文化创意产业有关的各种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建立立体式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综合保护的知识产权战略。在广义的知识产权范围中,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反不正当竞争等是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紧密联系的知识产权形态。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综合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就是协同运用上述知识产权保护手段,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全方位保护。保护体系建构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大量获得上述形态的知识产权,第二个是如何有效保护已经获得的知识产权。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确立,使得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内不同行业创造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智力成果都能够形成受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形态,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构起一张知识产权保护的完整网络,以有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构的理论根据

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综合性知识产权保护,确立不同形态知识产权相互协同的法律保护体系,根源于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本质规定性以及知识产权自身的特殊性。

(一)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规定性决定了保护体系的综合性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三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性,使得其同传统的文化产业和其他创意产业相互分别开来。这三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分别是“文化”、“创意”和“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多维本质决定了需要采取不同的知识产权形态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从而决定了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复合性。

1.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属性

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属于思想、感情和观点等主观范畴,无论对于“文化”的表达还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接受,都是通过赋予一个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和观点特殊表现形式的方式实现的。表达“文化”的传统形式一般是书籍、绘画、雕塑等静态形式,而表达“文化”的现代形式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呈现出多样态,比如电子书、唱片、动漫、电影、电视剧等等。所有表现“文化”的这些形式,几乎都满足了《著作权法》对于作品的定义,都可以通过版权法获得保护,而且也主要依赖于版权法的保护,所以在美国其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之为“版权产业”。

2.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属性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创意”一般不是指思想、感情和观点的创新,而是通过技术手段赋予已有的文化素材新的表现形式,使其更便于传播、更容易接受,从而形成更大的市场,进而变成一个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不同于传统的文化产业之处即在于其“创意”成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是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的,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也正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19世纪法国大文豪福楼拜就曾断言: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文化创意产业对现代科技手段的利用,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产生了大量的具有功能性的产品和生产方法,这些产品和方法正好符合了《专利法》对于发明创造的定义,可以获得相应的专利权。同时,其中不完全合乎《专利法》要求的技术,或者不适宜公开的技术,又可以获得商业秘密权的保护。

3.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属性

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在历史上曾长期作为一个领域存在,但是真正地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则是近代以来的事情。正如有学者曾经指出的:“两百年前,谁也没有预料到文化艺术这些具有内在重要价值的事物,会成为大批量生产的对象,会与产业发展关联。”[4]21世纪的今天,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经济力量。从就业人数上来讲,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取代传统的钢铁、石油、汽车、煤炭等工业行业成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所包含的各种形式的企业的数量也成为各行各业的排头兵。如此众多的企业和从业人员,如此巨额的产值,使得文化创意产业自身成为拥有商标和其他商业标志资源最多的行业。因此,确立商标和品牌战略,充分运用《商标法》提供的法律保护手段,是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须臾不可或缺的可靠保障。

(二)知识产权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保护体系的综合性

知识产权保护,无论针对一家企业还是一种行业,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知识产权形态的协同。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复合性,是由知识产权自身的规定性所决定的。

1.客体的无形性决定了保护体系的复合性

知识产权的特性是通过与物权的对比而显示出来的,其与物权的本质不同莫过于客体的无形性。之所以说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无形的,在于作为知识产权客体的知识产品,不具有外在的形体,亦不占据任何空间,无法为感觉所感受,只能为理性所认知,用哲学术语来说就是,知识产品不在时空的范畴之中。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知识产权客体的无体性方面,知识产权客体的无体性决定了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与其他相邻法律关系有着本质的相异性[5]。由于客体是无形的,所以对于知识产品的使用具有非竞争性的特点,而且知识产品一般具有多种使用途径,相应地也就可能引发多重侵权形式,所以需借力多种保护手段协同发挥作用,以有效地维护知识产品使用上的垄断。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作为对知识产品的开发和保护手段,从来都是一种多形态知识产权的复合架构。

2.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保护体系的复合性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丰富多样的产业形态。为了适应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北京市统计局于2011年颁布了一份全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新标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产业集群。”在分类方法上,该标准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层:其中第一层根据部门管理需要和文化创意获得的特点分为9个大类,即: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服务;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服务以及其他辅助服务。第二层依照产业链和上下层分类的关系分为27个中类。可见,文化创意产业中包括了如此众多具有明显差异的类别,不同类别可能形成的知识产权形态亦存在很大不同,唯有采用多种知识产权形态提供保护,才能够充分有效地为不同类别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3.功用的互补性决定了保护体系的复合性

从历史起源的角度来讲,作为知识产权主导形态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商业秘密权等都产生在16至17世纪,其确立的年代相差无几,甚至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这不是历史的偶然巧合。知识产权法是随着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完善的。主要形态的知识产权同时代产生的事实表明,商品经济所需要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复合性的,任何单一形态的知识产权均难以有效满足经济自身的客观需要。对于同一项智力成果,往往是著作权保护其表达形式,专利权保护其实用价值,商标权保护其在流通领域形成的声誉。三种保护手段相互配合,任何一种保护手段的缺失或效用不足,必将导致其他形态的知识产权的功用出现“短板效应”。不同形态知识产权内在配合的特质要求我们在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上同样要坚持复合战略。

三、 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基本架构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的行业种类众多,所形成的可予知识产权保护的智力成果形式极具多样化。这些多样形式的智力成果需要不同形态的知识产权分别提供保护,任何单一种形态的知识产权都是难以胜任的。因此,应该建立以著作权为核心,以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和反不正当竞争为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一)著作权保护

按照目前国内通行的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方法,在文化创意产业九个大类中,最核心的还是版权产业。所以,著作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命线,著作权保护是该产业全部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著作权保护,需要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尽快将创意形成作品。思想和表达二分法是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所谓思想和表达二分,指的是著作权法仅仅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而隐藏在作品之中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并不为著作权法所保护。为此,在创意形成后应该尽快将其表现为文字、图片、影视、模型等作品,以取得法律上的保护。知名的女子十二乐坊案是著作权法不保护创意的典型案件[6]。著作权法对文化创意的保护是通过对作品的保护来实现的。其次,为作品创作保留必要的证据。如果在作品创作完成后不及时固定证据,万一日后版权受到侵犯,权利人往往面临着因为难以举证而败诉的风险。对于日常创作的普通作品应该注意保留纸质版本,因为单纯的电子版本由于其权属信息易于修改而难以在法庭上作为创作时间上的有力证据,而纸质版本的完成时间一般可以通过鉴定的方式大体确定,能够有效地证明创作的时间。最后,充分利用著作权限制制度,借鉴他人的创意,丰富自己的创作,以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

(二)专利权保护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之有关的新的科学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在以著作权保护为核心战略的条件下,积极运用专利保护,确立专利保护的战略的地位,对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确立文化创意产业的专利保护,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确定可予专利保护的对象。在文化创意产业之中,由于新技术的使用,往往会形成新的功能型产品或者新的生产工艺,比如新的存储介质或者新的影片制作工艺等,这些产品和工艺是可以授予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所以,在形成文化创意产品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其中可以授予专利权的对象,在获取居于核心地位的文化版权的同时,获得各种形式的专利权。其次,及时申请专利保护。不同于版权法上的自动保护原则,专利权的取得必须经过申请、审查、授权等一系列法律手续。所以,对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形成的可予以专利保护的对象,应该积极履行相关的申请手续。特别应当注意的是,申请专利保护的发明创造必须具备新颖性,所以在申请专利之前相关的产品或者工艺应该予以保密,一旦公开销售或者使用,将因为新颖性的丧失而无法获得专利保护。这就要求文化创意单位建立有效的内部保密制度和管理制度。最后,积极运用专利战略,实现专利价值的最大化。专利战略是现代企业竞争取胜的重要法宝,文化创意单位应该注意运用专利防御、专利进攻、专利池、专利转让和许可等一系列现代专利战略,以实现其专利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三)商标权保护

商标是企业的知识产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资产,是竞争的金字招牌[7]。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应该重视商标的保护。文化创意企业的商标保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文化创意企业自身的商标保护。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多数文化创意企业规模不大,没有自主商标的现象比较普遍。文化创意企业应该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积极申请属于自己的商标。因为商标是一个企业商誉的主要载体,没有商标的企业,其在经营中的努力和消费者的认可都是难以进行累积的。已经拥有自身商标的企业还应该注意商标的有效管理,其重点是逐步建立完整的冠状商标体系,并尽可能实现商标、商号和域名的一体化,以获得多重法律保护。对于拥有知名或者驰名商标的文化创意企业,还应该建立联合商标和防御商标体系,建立商标的全国乃至全球监控体系,防范可能发生的各种形态的商标侵权。另一方面是专门从事标识设计的创意企业特有的商标保护。对于专业从事商标设计的文化创意企业,应该注意及时进行所设计商标的注册申请,特别是一些富有创意但略微简单的有较高价值的符号设计。因为我国商标法对于商标权取得采取的是先申请原则,一旦他人做出了同样或者近似的设计并申请了商标权,那么本企业的设计将再无用武之地。同时,商标设计成果易于为他人所窃取,唯有及时申请为注册商标才能保证其安全。再者,在设计之后即行申请为注册商标,而后通过商标转让而不是单纯的版权转让为客户提供服务,更能提高服务的附加值。

(四)商业秘密权保护

商业秘密权的独特价值决定了它在文化创意产业保护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商业秘密权可以为尚处在创意形成阶段的智力成果提供有效保护。形成创意是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前提条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最关键的步骤。但是形成过程中的创意,由于尚没有获得作品意义上的表现形式或者还没有达到可以申请专利保护的条件,所以无法获得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的保护。为了防止他人采取不正当手段窃取正在酝酿中的创意,就必须借用商业秘密权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其次,对于那些已经完成但是却无法利用著作权或者专利权进行有效保护的创意信息,也只能以商业秘密权的途径进行保护。因为有些智力成果,比如策划方案、商务模式、营销计划、市场预测报告等,或者无法获得知识产权保护,或者即使得到著作权保护也仅仅限制“复制”的行为,而难以限制他人堂而皇之地实施,从而在实际上起不到保护的效果[8]。最后,由于采取商业秘密保护无需履行任何法定手续,成本较低,同时创意本身也无需满足任何特定形式要求,可以较为容易达到商业秘密保护的条件,所以采取商业秘密权的途径便利可行。

(五)反不正当竞争保护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知识产权条款由于运用了含义宽泛的术语,被认为是对各种具体知识产权难以周延之处提供了兜底保护或者附加保护,因而在商业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9]。《反不正当竞争法》把规制对象限定于商业领域内的“经营者”,正好契合了文化创意企业制止竞争对手不正当竞争的需要。反不正当竞争保护对于文化创意企业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为创意企业的商誉提供保护。商誉包括品牌商誉和产品商誉,有可能为竞争对手不当借用(搭便车)或者恶意诋毁,而商誉自身因不属于任何一种具体形态的知识产权而无法受到知识产权单行法的保护,所以采取反不正当竞争的方式保护商誉也就成为创意企业的不二选择。其次,对于具体形态知识产权难以保护的创意本身提供保护。不少有价值的创意由于不表现为作品,不属于科学意义上的技术方案,同时一旦在商业上公开使用就难以保密,所以无法通过著作权、专利权和商业秘密权的方式进行保护。但是如果竞争对手在商业中实施该创意而与创意企业进行竞争,则完全可以通过反不正当竞争的方式进行阻止。最后,保护创意企业的成功的艺术风格。创意企业的艺术风格是由该企业在开发创意产品的过程中缓慢形成的,表达了本企业的引人注目的特征。刻意模仿他人的艺术风格属于不正当竞争的范畴,虽难以认为侵犯了哪种形态的知识产权,但却可以通过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方式进行有效阻却[10]。

四、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构的动力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复合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构和实施依赖于相关参与主体的具体执行措施。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创意企业是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参与主体,基于其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不同地位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推动举措,对于复合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作十分重要。

(一)政府职能部门

政府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在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建立,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强化知识产权执法措施,降低权利人的维权成本。国家应该在知识产权立法上加大对于侵权的惩罚力度,赋予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关更加灵活有力的执法手段,严厉打击日益泛滥的侵权行为。目前我国立法机关正在全面修订我国的《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其中备受瞩目的亮点就是拟议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和赋予知识产权执法机关更加强大的执法权。其次,应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宽松的社会环境,特别是鼓励多元化的文化生活。文化创意产业在西方的兴起,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欧美兴起的重视差异、反对主流、张扬个性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具有紧密联系。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性就在于依靠人的创造力,过度僵化落后的体制、过于束缚的社会环境,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反而会抑制人的活力。

(二)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作为同行业文化创意企业的自律组织,在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由于行业协会在文化创意产业内部按照行业而设,针对性强,业务熟练,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制定本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供旗下的企业参考之用。其次,行业协会可以聚集所属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发现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组织所属企业进行经验交流,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最后,行业协会根据其章程规定的自治权,还可以协调会员间的知识产权纠纷,约束会员企业的侵权行为,并可以对非会员企业的侵权行为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取证,支持会员企业的维权行为[11]。

篇4

商业化扶持的缺乏

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的主体结构是由小企业或小规模经济体构成的。这种状况源自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在经营理念上的本质差别。大型企业的规模等因素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必须是以经济效益为驱动的,只有企业从市场获得足够的利润,才能够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和持续发展。然而小型企业则不同,他们规模小,员工少,而且创建者大多对某一个领域或行业抱有很大的专业热情或者拥有独特的创意,因而这些企业的运营初衷是创造与众不同的产品,发展目标并非做大做强,而是追求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由于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和强调对大型文化企业的扶持,这便导致在文化创意产业内部处于最底层,且数量最多的小型甚至微型企业的发展被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些企业因为规模小、资金少、宣传少等原因,在经营过程中时常会经历资金、管理、营销以及技术开发等各方面的问题,由于很难找到合适的求助途径和方法,这些小型企业的市场淘汰率很高。当然,这样的淘汰率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创意或者没有能力,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各方面资源的匮乏。创意型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往往是社会品位的创造者,他们拥有丰富的创意思路,并期待把这些无形的创意变为有型的创意产品供社会分享。然而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往往缺乏资金和技术来进行这种从无到有的转换,因此他们十分需要资金扶持或者投融资渠道,以帮助他们实现创意的商业化进程。除了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以外,小型文化创意企业也缺乏投资人的光顾。一般来讲,投资人在选择一个全新的产品或企业进行投资前,通常需要从市场获得足够的信息以确认该商品或企业能够成功,然而对于文化创意产品而言,不确定性是其最大的特点,这便为其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使得潜在的投资人可能因为不懂行而在评估战略风险和投资回报的时候过于谨慎乃至放弃投资。其次,复杂和不健全的知识产权框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化进程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使得大多数的文化创意企业很难将自己的创意变为具有经济价值的资产。然而除了创意以外,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几乎没有可以用作融资抵押的资产,因此企业的创意便很难兑现,也更难转换成经济价值。可以说小型文化创意企业普遍缺乏早期的运作资金,缺乏足够的孵化服务和积极的天使投资。如何帮助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扶持和保障,并营造规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公共管理的缺乏

从本质上来说,文化创意产业属于高风险行业,且中小型企业较多,有些甚至是微型公司。他们具备创意丰富、灵活、反映迅速等特点,但创意内容的“新”是非常主观并且是无形的,这种不稳定性就给企业的总体规划带来了难度,也即“高风险”。除此之外,文化创意企业的经营不善通常来自于一些基础问题,比如资金流断裂、账目管理不善、不良贷款、税务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均可以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来解决。目前,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还很少见,并且一些所谓的服务平台往往有其他的经营目的,真正的受益方可能是大型房地产公司等,这种状况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不仅浪费了国家资源,同时大大地扼杀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技术平台的不健全一直以来,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中小型企业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甚至是相当落后的。他们往往无法接触到主流技术以及新技术,同时也更加缺乏跟其他领域,尤其是金融、信息技术和营销领域的交流平台。一些小型企业甚至于无法接触到大学等教育机构在教育环节所使用的新技术和设施,因此一些专业方向的大学毕业生到了这样的企业之后往往发现他们曾经学习的技术和专业技能无从得以应用和发挥。这大大阻碍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主流的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由于技术平台的不健全和技术的缺乏,致使很多中小型企业不得不花很大精力去发掘渠道来寻求技术支持,这必然影响企业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更会影响企业的创意和创新能力,甚至会有碍他们生产出更优秀的创意产品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基本结论

篇5

[关键词]创意产业价值链知识整合

1引言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创意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达国家将其纳入战略和支柱产业的地位,其发展规模和程度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鉴于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发展、运作始终伴随着知识创新的活动。因此探讨创意产业发展的知识整合问题,对于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丰富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职称论文。

1.1创意产业的概念

目前学界对创意产业的概念并无统一的说法。根据国内外有关创意产业的研究成果,有关创意产业较有影响的定义主要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蒙特利尔会议上对创意产业定义:“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根据这一概念,创意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

另一个被多次提及且引用较多的是英国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的概念——创意产业是指起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透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在这一概念中,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和创意,它推崇创新与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及推动,蕴含了一种新兴文化理念和经济实践。

有“创意产业之父”之称的英国经济学家霍金斯在其《创意经济》一书中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认为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产业4个部门共同构建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他的定义强调知识产权在创意产业中的作用,扩展了创意产业的内涵,把属于自然科学中各个部门的专利研发活动也纳入创意产业,有效地解决了创意活动中科学与文化艺术相分离的问题。

以上有关创意产业的概念,重点突现的是个人的创造力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强调的资源主要是“知识型”的“创意和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其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体现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效应。对创意产业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也应涉及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及创新度很高的任何产业。从上述概念的内涵可以看出“创意产业”和“知识及知识创新”的密切联系。

1.2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构成

创意产业的价值链是由创意产业的各个增值环节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创意产业发展之初就呈现出明显的产业集群现象。物理空间的集聚造成某一地区创意产业中企业主体的多元化和组织结构复杂化,较之传统产业“线型”产业链形式,创意产业的产业链结构明显呈现出“网状”的特征,加之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多样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文化创意产业所包含的相关行业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发展领域,形成了创意产业的融合趋势,这为创意产业的价值链整合创造了条件。

根据美国竞争战略权威专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以及延伸的产业价值链的模型来分析,创意产业中的企业围绕某种特定市场需求或进行特定创意产品生产(或服务),其间涉及到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和起辅助作用的生产活动构成了创意产业价值链,如图1所示:

例如小说《哈利·波特》的成功畅销,使得众多企业参与开发和分享哈利·波特的创意成果,它们在图书、电影、游戏以及衍生产品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哈利·波特》的小说被翻译成64种语言,前6部小说的全球总销量超过了3.25亿册。而由时代华纳投拍的《哈利·波特》,前5部电影的票房累计43亿美元。游戏方面,SONY公司的PS2自2001年就已开始与影片同步发行游戏软件,2007年与《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同名的游戏首度在SONY的PS2、PS3、任天堂的wii(任天堂的新一代游戏机)上同步发行。在美国,Mattel和Hasbro公司(两大著名玩具生产商)共同负责对衍生产品的开发。此外,罗琳的官方网站也成为魔法幻想的奇趣乐园。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哈利·波特价值增值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支撑,共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可见,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发展是以文化创意和知识创新为核心,其本质上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通过知识的生产、创新和共享,产生递增报酬,为顾客创造价值。由此,从事相关价值创造活动的企业之间形成了互为基础、互为依存的“网链”关系。

2创意产业价值链的知识整合分析

2.1创意产业价值链与知识整合的关系

所谓知识整合是指知识的重构与综合,企业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在组织中的流动和扩散,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选择和重构,使不同主体、多种来源和功用的知识相互结合并综合成为组织的知识,即组织共享并能加以有效利用的知识,最终使其成为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基础。

知识整合过程渗透存在于创意产业的许多行业和领域。它推动着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过程,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整合创造了条件。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正是文化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得传统的文化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产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催生出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表现形式的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在影视产品等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基于影视特技、三维动画和视觉仿真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对产业的渗透,使得电影、电视等产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技术和内容的有机融合。“3C”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催生了大量具有现代产业特征的新兴业态,推动了文化创意内容的有机融合。例如,人们现在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即时聊天、在线游戏以及下载音乐和观看影视节目等娱乐活动,还可以通过手机等通讯工具实现网上聊天、下载图片音乐以及互动游戏等功能。而《云南印象》、《印象·西湖》等大型实景演出项目,则巧妙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源远流长的民俗传说、名闻遐迩的旅游资源进行立体式、体验式和互动式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知识管理角度看,整个创意产业价值链运作形同于知识创新活动的螺旋上升过程,知识整合与转化活动贯穿始终。根据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转化模型揭示。知识转化有4种基本模式——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在化(internalization)如图2所示:

据此分析产业价值链的知识转化过程。

创意设计阶段:表现为个体间隐性知识共享到创造新的隐性知识过程(社会化)。新的创意设计,通常产生于个人长期经验积累到某一时期的灵感进发,这依赖于个人间的交流、讨论(头脑风暴)情境模拟、反复实验等。对创意企业而言,由于交互间的个体大都具有共同的心智模式、行业经验及相似的观点,彼此的碰撞交流有可能催生一项新的创意或设计方案。

产品开发制造:是把创意理念(设计)开发、制造、转化为一项创新(产品),以获得相关的资源和支持。因此需将创意设计(隐性知识)明晰化,一种明确的概念性知识,如通过隐喻、类推、形象化语言、可视化工具等创作新成果,或项目组合作开发制作新产品(合作学习),进行模拟试验等。此形同于把隐性知识表述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外在化),其间蕴含大量艰苦的知识创造活动。

市场运作推广:为实现产品的商品化,需要一种整体的方案(平台)将企业已有知识资源有效整合,以保证整个组织(或产业价值链企业)、人员能及时得到必要知识(信息),此过程借助某一机制(组织机构、信息平台、实施方案等)将企业组织(伙伴)已有知识资源有效整合(组合化),围绕新产品市场化目标,实现供应商、分销商、广告商等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同时,通过版权买卖、授权许可等方式,使创意成果(作品、动漫游戏、新型设计等)在社会传播,实现商品价值的市场最大化。

商品消费阶段:新作品、新成果通过商品交易会、展示会、媒体传播、零售商等渠道进入流通领域,消费者由此获得新商品的知识产权消费体验,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需求同行同业者也从新产品中有所启示或领悟,开始新一轮的知识创新。这如同显性知识转化为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内部化)过程。

所以,从创意产业价值链中可以看出创意产业的基础是创意,其形成依赖于个体和企业组织固有的知识创新,其间,个体间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部化的互相作用和转化,这实际上就是创意生成、产品开发制造和知识共享与转移的过程。学者们把这一过程称为组织知识产生螺旋,在这个螺旋中,知识逐渐由个人层次上升到团队层次,进而上升到企业层次。

创意产业价值链在本质上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通过知识的创造和利用,进行知识创新与转化,实现财富创造的整合过程。其生产运作和由此产生的物质流动只是产业价值链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本质是一个知识链,一个创造递增价值从而使产业不断发展的价值链。

2.2创意产业价值链知识整合的障碍分析

知识的创新离不开个体的创造,但是促进个体进行创新并将其转化为组织的知识,形成竞争力,则需要一个环境和过程。而知识的特性及知识转化机制的不健全、个体和组织认识理念的偏狭,加之企业间个体和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差别,都会给现实创意产业价值链的知识整合带来制约。

2.2.1知识转化机制的不健全会妨碍创意产业价值链知识整合的实施在创意设计阶段,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依赖于隐性知识的创新,尤其是个体员工心甘情愿地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才华、经验、技巧等)为集体共享。而缺乏完善的激励制度,“维上必从的一言堂”体制,“一招出错、万策遭贬”的狭隘偏见,僵化保守的用人机制,个人间的自私嫉妒等都会防碍个体主动奉献、大胆创新。

在产品创作开发阶段,既需要把个体独特高妙的设计理念和创意(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还需要多家创意企业齐心协力的精诚合作。从创意产业特征和发展需求来看,更需要将艺术、科技、经营、管理等各种知识很好地融合创新。然而创意产业领域,行业间利益之争造成的隔膜疏离普遍存在,缺乏灵活应变的扁平化组织机制,缺乏先进科学的知识系统工具支撑,无法建立知识转化所必须的信任机制和高效的创新团队。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创意产业价值链知识整合的进程。

在知识产权交易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或个人,会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所形成的绝对优势,达到控制市场规则和相关行为的目的,以换取应得的回报。企业在知识垄断和知识共享之间抉择的矛盾心理形成对知识共享的认知障碍。这在一定时空内可能阻碍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例如相关企业利用专利联盟操控产品价格,限制了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空间,遏制了创新性企业的成长等。

2.2.2知识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知识共享的实施

·知识低成本共享与知识创新高风险性并存、知识创新长期性与知识使用时效性之间的矛盾,使创意产业中的企业缺乏动力,甚至不愿投入成本进行知识创新,加上知识共享中各方所得利益的失衡,知识作用的难以准确度量和评价,都使得创意企业在面对“成效不确定性”时很可能仍沿用“有把握的旧惯例”,而拒绝吸纳新知识、新模式。

·知识公共产品的属性,可以零边际成本传导,这导致了创造知识的企业面临着能否得到他人使用知识时的合理回报。一方面,预期的知识接收方者难以准确评估所买知识的价值效用;另一方面,知识出让者在知识交易时面临着外泄的风险:买者在合约终止时可能出售知识,或买者可能或多或少地把知识泄露给未授权的使用者。知识共享导致的成本收益不对称会直接阻碍知识共享的良性循环。

·知识本身的隐含性也阻碍了其共享实现。研究证明,经过说明的知识和编码性知识,失真程度较低,便于传播;而具有特殊价值效用的隐性知识传播,则需要特定组织的共享机制来推进。

可见,知识共享效果取决于供需双方的真诚合作与彼此开放程度,取决于知识产权的合理垄断与推进社会知识创新平衡机制的构建。

2.2.3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制约产业价值链的知识整合

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的重要基础。有学者把“吸收能力”定义为“企业识别新的外部知识的价值,吸收它们,并将其用于商业目的的能力”。他们认为企业的吸收能力建立在个人吸收能力的基础上,但并非个人吸收能力的简单叠加。它一方面依赖于组织与外部环境以及部门之间的交流,同时与企业专业知识的性质和分布密切相关。另有一些研究者也从组织学习、技术革新、战略联盟等角度考察吸收能力。尽管分析的角度不同,总体上存在以下观点:吸收能力既与知识本身的属性有关,也与企业内外部的状态和环境有关,知识吸收的情况不仅取决于吸收方的吸收能力,还受到受让方诸多因素的制约。

3创意产业价值链知识整合的保障机制

3.1鼓励企业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创造交互式沟通的良性环境。企业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推动相关人员相互之间的交流,改进组织内、外知识、信息的交流通路,提高企业识别核心领域的知识需求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知识特性带来的共享困难。

创意产业的发展聚合了大量知识型人才,成功的组织间交流使人们可以以价值增值的方式应用他们的知识。创意产业的集聚特征也为知识的共享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集聚在一起的同类企业可以营造建立信任、促进合作和相互支持的氛围,创造把知识转化为新产品和服务的契机与途径。

3.2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下的知识共享机制

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创造和创新,其产品多是创作者个人或组织创意的一种智力成果,而知识产权正是主体对其创造性劳动成果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所享有的合理垄断权力。创意产业所依赖的资源——“创意和智力成果”具有无形性、易逝性、难控制性、易复制性等特点,其产权问题必须由知识产权制度来予以规范和调整。对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不仅是创意企业、个人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而且是激发创意产生,推动创意成果转换,促进创意经济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前提。

但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建设要统筹兼顾,制度没计应兼顾各方利益平衡。一方面,既要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体系、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知识产权管理、建立与知识产权制度有关的市场秩序等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企业和个人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共享机制。知识产权主管部门还可以在创意产业园区或企业里设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机构,对企业和产业项目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的“一条龙”综合服务。如,在创意研发阶段,注意完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制度;在知识产权交易阶段,加大政府对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的公共平台建设与投入,完善公共网络建设及服务,重视对新兴的创意产业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服务,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完善产权交易体系,为企业投资、融资和产权交易提供高效、便捷和规范的服务。

3.3建立科学有效的知识共享评估体系

没有科学公正的评价和估值,缺乏合理的知识转化有偿机制,就不可能形成长期稳定的知识产权交易活动,这不但妨碍了创意产业领域知识整合的顺利实施,还极大阻碍创意企业生产力的转换和创意经济价值的实现。因此,要从推动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创新、激发个人创作、促进社会进步的多维角度,探讨研究与创意企业知识产权性质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交易评估体系,例如,对有关创意企业的原创产品、专利成果、服务(项目)品牌等知识创新成果,结合社会影响和市场效应、技术创新程度、是否有利于弘扬主流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给出多重权重的量化估值,为企业质押融资、知识产权交易、社会信誉评价等提供科学合理的参照。有了较为科学完善的评估,将促使企业主动改善知识整合的内外环境,有的放矢、科学有序的推进个人和企业间的知识整合活动,从根本上消除知识整合的障碍,推动知识共享局面的形成。

3.4强化创意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知识整合的重要基础。创意产业的知识整合依赖于企业整体知识整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强化创意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对推进创意产业知识整合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在剧烈变化的企业环境下,只有能快速进行产品创新,并且拥有整合和配置企业内、外部资源管理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全面竞争的环境下获得成功。而企业吸收能力更强调整合、构建和重组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组织能够及时地根据环境变化更新知识的能力,使能力与环境保持一致;二是强调整合和重组组织内、外部的知识、技巧、资源和功能性能力来配合环境的改变。总之,企业的知识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创意企业来说,必须随时淘汰旧知识,将与企业战略密切相关的新知识融合到企业的知识系统中来,这个任务伴随着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于知识整合任务本身来说,它也永远不会停止于某一点,因为任何时候都会有新知识的产生,都需要摒弃旧知识,进行知识更新。

4结语

实现创意产业价值链系统的知识整合,是实现创意产业全面发展的根本所在。在创意产业价值链运作实施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的知识整合过程。一方面,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外部市场的支持和产业环境的保障;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持续吸收和创造新知识,因而需不断地对知识进行整合”。只有适时构建基于产业价值链的顺利实施的环境和保障机制,取得多方社会资源的相互配合,才可能实现创意产业价值链效益最大化,创造产业链企业互动双赢、共同获利局面,从而促进产业系统整体升级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厉无畏主编创意产业导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0-13

[2]DCMS.Creativelndustry:MappingDocument1998.UnitedKingdom.DepartmenlofCulture.MediaandSports.[2009-12-23].ht-tp://www,culture,gov.uk/Referenee_library/Publications/ar-chive1998/Creative_lndustries_Mapping_Document_1998,htm.

[3]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洪庆福,孙薇薇,刘茂玲,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96:90-98

[4]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6-37

[5]邢华,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整合及其发展路径探析,经济管理,2009(2):31-47

篇6

关键词:创意设计;创意产业;产业品牌;人才培养

21世纪是创意经济的世纪。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也是地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更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紧密联系。如何将创意设计成果这种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为产业创造品牌价值,为产业提升品牌市场效应,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为社会生产力服务的本质之所在。

一 创意设计是一种无形资产

地域经济的发展,是地域生产力的振兴,必然伴随着地域创意产业的振兴。创意设计具有创意产业领域中的核心主导性,由于不同类别、不同类型地域产业的品牌战略在地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创意设计也必然推动企业品牌的自主创新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我们认为,创意设计是以创意为核心、以针对具体对象的设计为手段的特殊产业,不仅能够通过提升企业文化内涵及其市场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更为企业带来发展模式的改变,完成企业如何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内在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企业自身及其市场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方面,从无形资产到有形资产内在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中,是转换现实生产力的核心环节。其中对企业的品牌文化进行整合策划与具体的实施创意设计及推广中的广泛应用,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和实践对象。

当代创意设计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增加企业品牌竞争力及市场经济效益,毋庸置疑,必然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无形资产转换有形资产过程中,对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激发效应。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具有文化内涵,创意设计要给市场经济灌输一种人文精神,市场经济的经营活动必然要有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

创意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贯穿于创意产业所涵盖的诸多产业之中。创意设计是直接服务于生产企业、事业单位及相关行业自主创新的产业。创意设计所具有的文化属性,仅就艺术设计而言,通过具体的创意与设计活动,如标志、包装、海报、广告、书刊、产品造型、环艺、网络、展示及影视动漫等等,无不以现代创新理念,将科学、技术、艺术及社会人文精神相融合。因此,当代创意设计产业的主要特征,即创意设计给市场经济融入了一种人文精神并具有了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其中的主要表现,在于为企业建构品牌形象,形成品牌价值,在市场经济发展与激烈的竞争中,品牌具有了强大生命力与影响力。从这种意义上讲,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品牌的创意设计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说,品牌就是生产力。

二 创意是核心,创意设计是转换生产力的手段

设计改变生活。毋庸置疑,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精神与物质的文明结晶。设计能够改变生活,前提是,设计必然是一种创造活动,设计需要创意,创意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境界。试想人类社会悠久历史与物质文明的产生,那一样不是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创意设计而诞生。

我们说创意设计是无形资产转换为有形资产的手段,推动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当代如此,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亦如此。这就是人类社会经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类创意智慧的综合体现,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形成所必然遵循的基本规律。

针对产品创意设计而言,有人指出,如20世纪70年代John Hartley的《创意产业读本》中就有代表性地阐述了创意设计的内涵。即企业对于品牌的建设、产品的创意和构建,在实施企业品牌管理过程中,应从产品创意、品牌建设两个方面作为创意设计的切入点。同时,针对市场消费群体与服务对象而言,创意设计应融入情感设计、体验设计、移情设计、行为聚焦和感性工学等现代设计理论的相关内容,构建行之有效的以消费群体与服务对象为中心进行产品创意设计的思考路径抑或研究方法。

这一思考路径和研究方法,对于设计艺术学领域诸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可谓是基本原则与规律。我们从社会属性角度看,创意设计具有多学科的整合性,其中就涉及到未来学、社会学、经济学、市场学、文化学、品牌学、策划学、组织行为学及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并对其进行整合性研究。因此,创意设计既是形而上的精神创造,又是形而下的物化结晶。从企业生产的角度看,品牌建设总体策划与具体的创意设计行为,主要体现在文化附加值上,而且,市场营销的价值定位,文化附加值往往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从市场消费的角度看,创意设计的产品所具有的特定文化内涵,得到消费群体价值观念的普遍认同,创意设计具有的独创性,更能够起到引领消费潮流、具有推动市场消费的导向作用。

我们认为,提出创意是核心,创意设计是转换社会生产力的手段这一观点,具体针对创意设计而言,创意是设计的思维逻辑基础和具体行为的理念导向,设计是创意的理念具体化,是创意的物化诠释。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及涵盖的诸多领域,如平面类视觉传播设计、室内外环境类空间设计、工业产品类造型设计、影视类动漫设计、传媒类广告与网络设计,以及城市品牌形象规划与时下流行的不同地域的传统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等,也都具有着共同的核心属性——创意。然而,创意的概念是抽象的、理性的、形而上的,对其执行操作的层面就是具体的设计行为。因此,创意设计也是转换社会生产力的具体手段。

三 创意设计是推动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引擎

从本质上分析创意设计,意识形态领域的创意思想与物质技术领域中的生产力紧密相联,即转化为产业品牌效应并成为推动现实生产力发展的核心环节。社会文化创意产业所包括的诸多不同产业品牌类型,如前所说,有着共同的品牌竞争属性,即创意。因此,创意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与现实生产力中均占有核心地位。同时,创意设计作为地域经济的特殊性产业,针对企业内在结构不够合理,能源、劳动力等资源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品牌缺乏市场影响力,市场竞争与发展遭遇瓶颈,创意产业作为以创意为核心,以创意设计为手段的新兴特殊产业门类,协助企业通过提升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为企业发展的模式进行整体的系统策划,力求建立长远的品牌战略意识,适应市场需求的经营理念,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针对如何向社会公众传播有效且独到观点的经营哲学、企业文化及建立品牌形象体系等进行缜密研究与深刻创意,从而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角度看,这种创意设计是以提升企业文化附加值为目的,推动和促进了企业软实力的形成,进而实现了企业的品牌化进程。如果说,前现代社会的基本标志是以象征交换来构建社会文化,而现代社会则是一个生产型的社会,即以满足生活需求来构建社会文化,而后现代社会则是一个倾向于休闲、时尚与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来构建社会文化,那么,人们对于产品的消费不仅仅是功能的消费,创意设计成果所具有时代人文特色的文化附加值,直接影响并成为市场消费群体的消费欲望及导向。

人们对于消费行为观念的不断转变,社会主流品牌文化的价值取向亦成为消费群体心里需求的核心要素。如产品的新特色、个性化的新创意、高科技的新功能,尤其品牌效应的巨大影响力等。诸如此类,都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与企业经济效益,创意设计也必然成为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无形资产,并成为推动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引擎。

四 创意设计是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素

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我们对于社会实践项目进行创意设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首先要具有强烈地自主品牌意识,建立整体的、系统的、富有深刻人文蕴意、产业属性及独创理念的企业品牌形象,并确保品牌形象的深刻性、规范性、市场的对应性及长期推广的稳定性,这也是进行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如何探究品牌文化,追求品牌特质,建立品牌精神、品牌管理、品牌经营及品牌服务的理念,其中的品牌创意,必然成为专业教学实践研究的核心内容。我们从宏观角度来认识企业品牌,可以说,创意产业所包括的诸多服务领域,创意设计都是为不同类别与类型的产业建构品牌形象。基于这种认识,提出创意设计是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素。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一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意设计仅仅是作品审美形式上的创意,即根据一定主题,进行技能、技法表现形式的创意训练,缺乏对创意设计内涵的深刻把握,唯美主义成为风气,抑或追求学院派成为专业教学中的主流意识。如果作为教学基础的训练内容无可厚非,但是,进行创意产业的实践项目及实施,必须根据具体项目的特殊属性、市场行为的特定指向性,具有强烈地构建品牌的意识。我们说创意设计是无形资产,这不是一个普通概念,究其本质,对于企业的市场行为而言,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生产力持续发展问题。

对于创意设计的产业化,不仅已引起高校同仁的关注,诸多院校也在做一些创意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探讨,抑或具有院校自身的体验性的专业实习基地。事实上,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依据教材教学和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的专业实习,更应具有职业设计家的素质与能力,即结合创意产业领域中具体项目进行创意设计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活动。本课题的提出,就是依据这一原则展开探讨。尤其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缺少理论与实践的整体研究现状,在充分认识创意设计对促进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基础上,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理念、倡导实践教学与建立创意产业意识起到积极促进及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随着地域经济的发展与创意产业的振兴,创意产业对创意设计人才需求不断增大的现状,针对目前一些高校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教学实践要与创意产业相链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要根植于创意产业,要重视高素质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成为推动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资源。这是高校设计艺术学的学科建设须臾遵循与缜密把握的重要导向与原则。

如果说21世纪是创意经济的世纪,那么,由于地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创意产业对创意设计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必然成为研究的重要对象,将创意设计转化为生产力,也必然成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的目标导向。

参考文献

[1](英)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M].上海三联书店,2006.

[2] 付晓东,余婧.关于创意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 褚劲风,世界创意产业的兴起、特征与发展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2005(4).

[4] 冯根尧,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战略转型[J].当代经济.2009(9).

篇7

1文化创意产业现有的融资途径

1.1财政补贴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途径一部分主要是依赖财政补贴,尤其是对于一些重点大中型文化企业、转型的国有文化企业得到的补贴更多。例如,从2013年文化类企业上市公司的年报分析可以看出,财政补贴的比例占到了企业综合收益的近15%左右。

1.2银行贷款

文化创意产业的无形资产流动性差,在企业项目出现风险时,银行需要的担保价值,重要的知识产权的交换价值,由于没有中介机构,这些知识产权不能实现交换价值,所以银行不能进行大量的资金贷出,企业获得的可使用资金缺乏。

1.3民间资本借贷

国家已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主导行业,这使得更多的民营资本愿意投入到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但是由于投资文化创意产业风险较大,相关政策体系还不是很健全,民间资本顾虑较多,限制了民营资本的进入。

2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2.1政府引导作用不够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能够推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对于中小型的文化创意企业,由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产和信用去向金融机构贷款,更多的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或者专项基金支持,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政治、经济手段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铺平道路。但是就目前来看,大量的中小型文化企业未能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从而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2.2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缺乏

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位于北方的企业融资渠道仍然较窄,一是政府的财政资金有限,虽然每年政府的收入都在增长,但是财政支出的项目太多,所以文化创意产业资金缺口很大,只靠政府资金是难以满足的。二是我国的资本市场进入条件比较严格,融资成本较高,拿我国A股市场来说,公司上市的门槛较高,要求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有比较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连续三年盈利。对于大多数新兴的文化创意企业来说,根本无法实现上市融资。三是由于政策规定的不健全,使得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限制较大,在一定程度了打击了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2.3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的科技含量低

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本身就具有高附加值和高风险,使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在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的本质上存在困难性。有些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大多是模仿别人已经用过的创意,而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这严重影响了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也影响了文化产业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效益,使得投资者的观望态度比较浓厚。

3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途径的对策

3.1完善法律法规政策,降低文化产业的税负水平

有步骤的降低文化产业的税负水平。第一,降低文化产业的增值税税率。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值税税率相对还比较高,尤其是对于一些文化企业来讲,由于缺乏上游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致使实际承担的税负较重。第二,有选择的降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可以通过区分文化产业的不同从业者取得的收入,规定特定的区域,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可借鉴国外比较成功的经验,如,美国设立的罗德岛免税文化区,在文化社区内生活的从业人员,可以享受文化作品销售免征所得税,画廊免征营业税等优惠措施。

3.2建立行业协会,设立行业发展基金

协会是行业的权威组织,汇聚了本行业的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中人才荟萃,具有各方面的智慧和才能,他们的见解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通过行业协会的作用,成立行业发展基金,能够为行业内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提供更直接、更方便的帮助。

3.3引入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近几年比较盛行的一种融资途径,文化创意产业的风险特征与风险投资的投资理念相契合,风险投资主要是由投资者提供一定数量的风险资本,交由专业风险评估和投资师对被投资企业的一种投资、管理、运作的融资机制和投资方式,风险投资追求的回报周期短、收益高、获利时限长的投资需求,它投资的根本目的是投资资产的增值。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回报时间短,同时收益高的产业,对于成立初期的文化企业来说,寻求风险投资的支持要比寻求银行的支持更具有可实现性。

3.4加强文化企业的内涵建设

篇8

关键词:文化创意 设计艺术 教育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 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

篇9

(一)国内对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链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链对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价值方面的研究。赵承华(2007)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延伸和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建立品牌乡村旅游企业,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的主要路径。张晶(2012)认为实行产业链纵深化发展是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周格粉,肖晓(2013)首先认为全产业链模式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渡模式,并提出产业融合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模式。

(二)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研究

目前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研究较乡村旅游多出些许,但主要是从产业链视角出发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厉无畏,于雪梅(2007)认为培育创意人才,完善创意产业链是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环节。邢华(2009)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价值链的整合,并提出以产业链末端—版权贸易为主线整合产业链。陈少峰(2010)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产业链的经营与运作,产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是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扩展以及产业要素挖掘与整合。纵向产业链的延伸,可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内、外部资源共享,即产业内、外融合;横向产业链的拓展,可表现为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即产业规模效应的体现;产业要素的挖掘与整合,可表现为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链的深度化和专业化经营。金元浦(2010)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概括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创意环节,秉承“创意为王”的理念;第二环节,生产环节,采取“内容为王”的措施;第三环节,销售环节,坚持“眼球为王”、“渠道为王”策略。

(三)国内对创意旅游产业链的研究

国内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相对较多,且主要集中在融合的机理、路径、模式及策略方面的研究,专家学者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且系统,并且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但从产业链视角出发对二者融合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有关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也十分欠缺,且主要集中在观光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方面,研究的不够全面、系统、深入。柯涌晖,赵明,陈白璧(2011)认为闽台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了创意产业价值链,完善了旅游产业链条。李洋洋(2011)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分为了延伸性型、重组型和渗透型三种,认为延伸型的产业融合模式出现在产业链的生产制作和消费环节,延伸了原有产业链条;重组型的产业融合模式解散了原有的产业链,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产业链条;渗透型产业融合模式扩展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内涵,提高了产业增值能力。王爱玲(2009)以“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为实证研究对象,认为其成功是现代观光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从产业链的设计、经营和营销各环节充分融合的结果。

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意象不强,农耕文化尽失

“乡土情结”是众多乡村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动机,对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的偏好,是实现乡村旅游消费重要影响因素。但现阶段,一方面受城市强势文化侵入,本土文化弱化影响,另一方面受社区居民文化自觉、文化自豪、文化保护等意识欠缺影响,使得乡村旅游地的传统农耕文化流失,乡村意象弱化。

(二)项目单一雷同,缺乏主题创意

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对“经济精英”、“创意人才”有较强的依赖,但根据霍华德的“三磁铁理论”,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在就业机会、人才聚集方面存在显著劣势,因此,在旅游开发上欠缺“创意大脑”;其次,由于乡村旅游地的开发普遍存在融资困难,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创意环节的资金的投入十分有限,普遍是照搬照抄,且不结合本土地域优势及特色,使得项目单一雷同,缺乏地域特色。

(三)乡村环境恶化,生态功能弱化

乡村旅游地普遍受到不同程度农业化学物质及废弃物污染、污染企业转移农村导致的工业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污染。但受政府对农村污染控制问题还没有系统的、足够的重视,且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扶持措施不力,以及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等因素影响,乡村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美、生态好的意象日益弱化。

(四)忽略市场调研,营销模式固化

乡村旅游地的营销首先缺乏与市场的对接,乡村旅游地自发进行市场调研及市场分析的凤毛麟角,因此,营销模式和手段的选择没有实际指向性。其次,乡村旅游地的营销模式落后,网络营销、植入式营销、创意营销及联合营销所占比重极低,全国范围内建成“信息化乡村旅游景区”的数量屈指可数。

三、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建议

乡村旅游产业可以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互动融合,在第一个创意阶段,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思维融入到创意乡村旅游研发、设计和资源规划中;在第二个生产阶段,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过程”作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销售,供旅游者观摩;在第三个营销阶段,建立起文化产业现代化的营销网络,起到足够吸引消费着注意力的目的,而在第二阶段的乡村旅游经历则又刺激着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在两者的互动影响中,创意性文化旅游产业就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创意旅游者;在第四个消费阶段,与第三阶段作用类似,在此阶段,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产生感染效应,促使消费者对该文化创意相关的乡村旅游感兴趣,而反过来,在第二阶段的旅游经历又增加对该文化旅游产品的认同感;第五个后续环节,实质上是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和重组,通过建设主题公园,举办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节庆等方式向旅游市场延伸,从而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创意环节

从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结构来看,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形成依赖于乡村旅游活动能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且有吸引力的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所形成的核心要素。因此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建设要从创意环节入手。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环节的融合阶段,两个产业可以在项目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利用,创意、创作相互借鉴等方面进行互动。具体说来,首先,应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思维融入到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研发、设计和资源规划中,立足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性的本质,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业的特色,将乡村旅游产业的特色资源作为创意乡村旅游的创意素材,增强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原创力;其次,立足于乡村旅游产业的现有资源,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资源,即: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技化和数字化的创意理念,实现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环节资源的互补融合。

(二)生产环节

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生产环节的融合阶段,一方面,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过程”作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销售,供乡村旅游者观摩,丰富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产品素材,如:独具创意的舞台演出、创意影视作品、大型歌舞“秀”等等,都可以成为旅游体验的过程;另一方面,将“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创意性、艺术性及科学性的包装和生产,供乡村旅游者购买,提升创意乡村旅游产业产品的综合功能价值。

(三)营销环节

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营销环节的融合阶段,该环节决定了策划、组织等环节成本的回收和盈利状况,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满足观众的文化体验质量,创意性乡村旅游产品通过现代宣传手段能更好的达到推广效果,且大大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而实际的旅游经历又能刺激旅游者观看、欣赏或购买创意乡村旅游产品。如:影视作品通过现代电影技术能更好的展现实景旅游地,而且剧组拍摄往往能吸引众多媒体跟踪报道,对拍摄地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宣传作用;而实际的旅游经历又能刺激消费者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因此,在营销主题、内容、形式、渠道等设置上,不拘泥于模式化的处理,实施灵活的富有创意的运用。

(四)消费环节

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销售是文化旅游产业链实现价值的最终环节。文化旅游消费者完成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和消费后,一次完整的文化旅游活动才实现。销售环节是创意乡村旅游产品与受众互动体验的关键环节,旅游者的满足是保证创意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创意性乡村旅游产品要具有很强的精神感染效应,成功的创意乡村旅游产品必定满足了旅游者的某种文化诉求或创意诉求,能刺激旅游者前往创意乡村旅游地体验;且旅游者在消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时,其相关的旅游经历又能增加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五)后续环节

创意乡村旅游商品、知识产权的出让、品牌的扩张、影视动漫等是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衍生环节。创意乡村旅游消费结束后,一部分旅游者还可能购买相关的衍生产品,如《快乐星球》图书、《印象·刘三姐》旅游演艺的光盘等。另外创意乡村旅游品牌的扩张,创意乡村旅游企业知识产权的出让等。该环节能进一步挖掘和创造价值,对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意乡村旅游衍生项目的开发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结论

篇10

(一)国内对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链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链对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价值方面的研究。赵承华(2007)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延伸和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建立品牌乡村旅游企业,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的主要路径。张晶(2012)认为实行产业链纵深化发展是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周格粉,肖晓(2013)首先认为全产业链模式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渡模式,并提出产业融合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模式。

(二)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研究

目前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研究较乡村旅游多出些许,但主要是从产业链视角出发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厉无畏,于雪梅(2007)认为培育创意人才,完善创意产业链是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环节。邢华(2009)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价值链的整合,并提出以产业链末端—版权贸易为主线整合产业链。陈少峰(2010)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产业链的经营与运作,产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是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扩展以及产业要素挖掘与整合。纵向产业链的延伸,可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内、外部资源共享,即产业内、外融合;横向产业链的拓展,可表现为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即产业规模效应的体现;产业要素的挖掘与整合,可表现为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链的深度化和专业化经营。金元浦(2010)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概括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创意环节,秉承“创意为王”的理念;第二环节,生产环节,采取“内容为王”的措施;第三环节,销售环节,坚持“眼球为王”、“渠道为王”策略。

(三)国内对创意旅游产业链的研究

国内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相对较多,且主要集中在融合的机理、路径、模式及策略方面的研究,专家学者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且系统,并且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但从产业链视角出发对二者融合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有关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也十分欠缺,且主要集中在观光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方面,研究的不够全面、系统、深入。柯涌晖,赵明,陈白璧(2011)认为闽台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了创意产业价值链,完善了旅游产业链条。李洋洋(2011)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分为了延伸性型、重组型和渗透型三种,认为延伸型的产业融合模式出现在产业链的生产制作和消费环节,延伸了原有产业链条;重组型的产业融合模式解散了原有的产业链,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产业链条;渗透型产业融合模式扩展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内涵,提高了产业增值能力。王爱玲(2009)以“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为实证研究对象,认为其成功是现代观光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从产业链的设计、经营和营销各环节充分融合的结果。

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环境恶化,生态功能弱化

乡村旅游地普遍受到不同程度农业化学物质及废弃物污染、污染企业转移农村导致的工业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污染。但受政府对农村污染控制问题还没有系统的、足够的重视,且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扶持措施不力,以及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等因素影响,乡村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美、生态好的意象日益弱化。

(二)忽略市场调研,营销模式固化

乡村旅游地的营销首先缺乏与市场的对接,乡村旅游地自发进行市场调研及市场分析的凤毛麟角,因此,营销模式和手段的选择没有实际指向性。其次,乡村旅游地的营销模式落后,网络营销、植入式营销、创意营销及联合营销所占比重极低,全国范围内建成“信息化乡村旅游景区”的数量屈指可数。

三、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建议

乡村旅游产业可以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互动融合,在第一个创意阶段,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思维融入到创意乡村旅游研发、设计和资源规划中;在第二个生产阶段,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过程”作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销售,供旅游者观摩;在第三个营销阶段,建立起文化产业现代化的营销网络,起到足够吸引消费着注意力的目的,而在第二阶段的乡村旅游经历则又刺激着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在两者的互动影响中,创意性文化旅游产业就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创意旅游者;在第四个消费阶段,与第三阶段作用类似,在此阶段,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产生感染效应,促使消费者对该文化创意相关的乡村旅游感兴趣,而反过来,在第二阶段的旅游经历又增加对该文化旅游产品的认同感;第五个后续环节,实质上是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和重组,通过建设主题公园,举办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节庆等方式向旅游市场延伸,从而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创意环节

从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结构来看,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形成依赖于乡村旅游活动能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且有吸引力的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所形成的核心要素。因此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建设要从创意环节入手。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环节的融合阶段,两个产业可以在项目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利用,创意、创作相互借鉴等方面进行互动。具体说来,首先,应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思维融入到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研发、设计和资源规划中,立足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性的本质,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业的特色,将乡村旅游产业的特色资源作为创意乡村旅游的创意素材,增强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原创力;其次,立足于乡村旅游产业的现有资源,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资源,即: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技化和数字化的创意理念,实现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环节资源的互补融合。

(二)生产环节

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生产环节的融合阶段,一方面,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过程”作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销售,供乡村旅游者观摩,丰富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产品素材,如:独具创意的舞台演出、创意影视作品、大型歌舞“秀”等等,都可以成为旅游体验的过程;另一方面,将“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创意性、艺术性及科学性的包装和生产,供乡村旅游者购买,提升创意乡村旅游产业产品的综合功能价值。

(三)营销环节

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营销环节的融合阶段,该环节决定了策划、组织等环节成本的回收和盈利状况,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满足观众的文化体验质量,创意性乡村旅游产品通过现代宣传手段能更好的达到推广效果,且大大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而实际的旅游经历又能刺激旅游者观看、欣赏或购买创意乡村旅游产品。如:影视作品通过现代电影技术能更好的展现实景旅游地,而且剧组拍摄往往能吸引众多媒体跟踪报道,对拍摄地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宣传作用;而实际的旅游经历又能刺激消费者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因此,在营销主题、内容、形式、渠道等设置上,不拘泥于模式化的处理,实施灵活的富有创意的运用。

(四)消费环节

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销售是文化旅游产业链实现价值的最终环节。文化旅游消费者完成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和消费后,一次完整的文化旅游活动才实现。销售环节是创意乡村旅游产品与受众互动体验的关键环节,旅游者的满足是保证创意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创意性乡村旅游产品要具有很强的精神感染效应,成功的创意乡村旅游产品必定满足了旅游者的某种文化诉求或创意诉求,能刺激旅游者前往创意乡村旅游地体验;且旅游者在消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时,其相关的旅游经历又能增加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五)后续环节

创意乡村旅游商品、知识产权的出让、品牌的扩张、影视动漫等是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衍生环节。创意乡村旅游消费结束后,一部分旅游者还可能购买相关的衍生产品,如《快乐星球》图书、《印象•刘三姐》旅游演艺的光盘等。另外创意乡村旅游品牌的扩张,创意乡村旅游企业知识产权的出让等。该环节能进一步挖掘和创造价值,对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意乡村旅游衍生项目的开发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