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德育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德育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德育的内涵

篇1

数字图书馆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数字化图书馆,就是指图书馆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系统,对图书馆各种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存贮和传输。也就是说,数字化图书馆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各种载体文献的加工与服务,并通过现代化网络技术组织用户访问馆外数字化文献信息,如电子期刊、声像资料、多媒体资料等。同时,数字化图书馆还将通过广域网、局域网与办公室、宿舍、家庭等联结,让人们非常方便地、快捷地共享文献信息资源。

数字化图书馆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馆藏数字化:即图书馆利用信息存贮技术把各种媒体信息加工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形成电子文献,实现知识信息载体的革命性变革。

传递网络化:即利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环境,数字图书馆可以为用户提供高速跨库连接的信息存取服务,实现更大范围的知识信息交流和获取。

资源共享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打破了地域界限,使图书馆的联合在网上实现,各信息服务系统相互融合,用户能随时随地与任何系统相交互,促进信息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广泛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操作电脑化:图书馆各项业务流程采用计算机技术管理,提高了图书馆工作效率和质量。

服务社会化: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适应用户需求日益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打破传统图书馆对读者的种种限制,如身份、年龄、职业等,从多角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馆藏特色化: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是一个联系紧密的大系统,各个图书馆只是其中的一个节点,图书馆把自己最具特色的信息资源编成数据,通过网络奉献给读者,共同担负起传递信息责任。

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功能是提供有利于知识创新的信息资源、手段和环境。

以图书馆为中心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网络体系

由于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技术更新又非常快,因此,图书馆不可能去开发数字图书馆的尖端技术,也没有必要争先作为新技术的实验场。数字图书馆的范围非常广,图书馆应着眼于自身的目标定位,立足于自身的优势,选择和引进必要的软件和技术,逐步向数字化图书馆过渡。

应以发展读者服务体系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中心任务。读者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建立和发展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是图书馆置身于数字图书馆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数字图书馆需要建立的读者服务体系主要包括:

集成的检索体系:指针对图书馆各种媒体资源的统一检索体系。包括各检索系统的集成、不同检索界面检索方式的集成。

集成的服务体系:指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和借书、还书、参考咨询等与网上服务、电子服务、语言服务进行集成,形成统一服务体系。

馆际协作的体系:指在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已经突破单馆的概念,必须进行广域的合作,这种文献不仅限于普通文献,还应扩展到电子资源服务和知识服务。

与相关服务体系的整合。数字图书馆与其他服务系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电子信息交流和商务活动日益频繁。数字图书馆要利用其他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手段,进一步方便读者。

个性化的服务体系。个性化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动力。在读者服务体系中追求个性化就是要在资源的创建、资源提供、资源增殖过程中,不断吸引读者,不断激发并借助于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读者创造个性化、多样化的数字图书馆环境。

应以资源加工整合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主攻方向

所谓加工,就是突出资源的确定性,通过图书馆普遍采用的元数据,对资源进行详细描述,并提取特征资源,帮助读者对资源进行鉴别。元数据的建立有利于,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

图书馆资源整合主要包括:图书馆馆藏目录的整合;多媒体电子资源与传统纸质资源文献的整合;本馆资源与其他馆资源的整合。在加工整合过程中,应以业已形成的联机编目为基础,发展大范围的各类资源的合作建设,形成广域网上的传统文献资源与电子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

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创造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环境

图书馆现行的管理理念一直阻碍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图书馆有限短缺的经费与出版物无限增长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图书馆界。图书馆要顺应信息时展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思想观念的变革

传统的思想观念是以书为本,图书馆的主体是书,图书馆的业务活动围绕着书而展开,从采编典藏到借阅,工作重心在“藏”上,一切业务活动,都是围绕着收藏保存图书这个核心展开的。以人为本,是指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以读者服务为中心,图书馆的所有业务工作自始至终贯穿着人本位的思想。思想观念从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变革,收藏结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都将随着社会和读者的需求变化而变化。图书馆与社会和读者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其业务活动将始终围绕着社会和读者需求而展开。

管理体制创新

传统的管理体制突出图书馆各部门管理、层次管理。新的管理体制主张多功能一体化管理,寻找各工作环节的协同运作。要加强统筹规划,逐步建立起统一协调的发展机制,建立统一高效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

管理技术创新

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图书馆将向数字图书馆方向发展,不再仅仅是一个保存资料的藏书楼,而是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所拥有的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信息情报的服务机构。技术创新的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多媒体图书馆。多媒体图书馆是以多媒体电脑,控制一系列多媒体设备,对各种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媒体进行处理、传递、存取,为读者创建图文并茂、音响逼真、色彩自然的高级视听环境。多媒体电脑为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和信息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建立无墙图书馆。无墙图书馆又称分布式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电脑网。为用户提供快速查找和共享知识的手段。

建立虚拟图书馆。人工智能电脑可以实现虚拟现实传真技术,例如可以模拟战斗机、博物馆、图书馆等,这种模拟的图书馆就是虚拟图书馆,这是比多媒体电脑实现的高级视听环境更复杂、更进一步的传真环境系统。

重组业务流程,寻求支持数字图书馆的合理机制

积极调整文献信息资源结构,使之更趋于合理。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主要集散中介,如何综合开发自己所拥有的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加工,使之成为特定用户对象需要的情报资源,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这要求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纸质文献的入藏质量,努力提高其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逐步把馆藏资源建设转移到数字化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及多媒体的建设与开发上,变静态收藏为动态收藏和网上获取,以满足读者的多方需求。

重组图书馆业务流程,建立面向用户快速反应的运行机制

在自动化、网络化条件下,图书馆应突破传统的展示业务流程的管理机制,重组图书馆的业务结构体系,建立起以自动化为中心,面向社会、能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并能解决用户实际问题的运行机制。具体应弱化以采编流程为主导的管理环节,建立起以用户服务为主导的业务体系。图书馆工作重心应由一般的借还服务向咨询服务变革,工作人员应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工作,开展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和参考咨询工作。

建立一支适应网络化发展的专业化管理队伍

篇2

剪纸艺术在鄂州民间生根开花,已成为民间文化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态,可以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因此它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而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本原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荆楚儿女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而且也创造出了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鄂州剪纸艺术

鄂州剪纸是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瑰宝,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记录着剪纸技艺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承续着历代艺术精华,荟萃了不同时期的创作成就,犹如剪纸艺术的历史长廊;它融合南北艺术之精髓而自成一体,以其清新活泼、古朴典雅的风格特立于民间艺术之林;它植根社会、取材民间,题材广泛,内容朴实,表现手法奇特,各种流派和风格迥异的作品争奇斗艳,堪称珍贵的民间艺术宝库。当今更是赋予美感的造型和丰富的感彩,使剪纸作品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表达出朗朗向上、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

鄂州民间剪纸审美特色

鄂州民间剪纸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极力显示其超越自身民族背景的独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张剪纸无论它用于何种场合,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灌注着审美感情,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它,也就有了存在过程的审美价值。对于鄂州民间剪纸艺术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地方,返璞归真的独特艺术魅力是需要我们传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主观意象创作

主观意象是按照人的构想进行剪纸作品的创作,不受自然形态的左右。鄂州民间艺术剪纸艺人感情浓烈,从朴素中流露出真情实感,是直接流露的主观自我表现,也是心灵深处情感体现。鄂州民间剪纸艺术在构成中不受任何物象间真实存在的束缚,自由随意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象进行安排。南京金陵神剪的第四代传人张方林的剪纸作品“富贵鼠”、吉林张春颖的剪纸作品“鸿运当头”等,都是经过了作者主观性处理的优秀作品。前者作品中用各色的牡丹花围绕着可爱的老鼠,寓意深刻;后者作品中用黑底配红色莲花,凸显了画面中间九条重复出现的鱼儿。它们头顶红球,首尾相续,将“连年有余”的传统题材和现代艺术理念有机融合,体现出深厚的荆楚文化意蕴。

2.独特装饰风格

鄂州民间剪纸艺术朴实而夸张,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功底,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达到雅俗共赏、工艺传神的独特境界。经过时代的发展,如今已经实现了剪纸的实用性、艺术性、欣赏性、收藏性的有机融合。综观琳琅满目的剪纸世界,轻盈的纸制品折射出丰富的平面视觉效果,传达出美妙完整的艺术构思和章法,展现了人们热爱生活、向往吉祥、喜气盎然的景象。鄂州剪纸艺术以其夸张和变形艺术形式围绕着表现主题内容,有效地增强画面的装饰性和趣味性。

3.精深制作技巧

由于剪纸材料、工具的特点和具典型,鄂州剪纸艺人在长期的创造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技巧。剪纸的制作需要把线条的粗细、疏密、虚实等安排得当,而且要根据剪纸的特点,尽量发挥它的长处,同时要充分地考虑镂空技艺的精湛。镂空的艺术技法,可以通过对作品的细部作有效地深入刻画来增强剪纸的艺术表现力。随着镂空技术的使用,对剪纸结构要紧密相连的要求也提出来了,因为剪纸要剪刻镂空,拿取粘贴,如果没有很好的整体性,就不便于制作和使用。剪纸艺人在构图时必须设法让所有的表现对象都巧妙相连,不出现断连现象,达到较强的视觉效果。

4.浓郁乡土气息

鄂州的民间剪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内容十分丰富,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图像、花卉禽兽。风格粗犷、淳朴;表现手法简练、夸张,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鄂州剪纸分为两类,一是单色,一是彩色。单色,是用一种颜色的纸剪成,朴素、大方、明快,表现力强。彩色,则绚丽多彩,色泽丰富,表现力强。它大多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如“五谷丰登”、“五福临门”、“鹤鹿同春”等。鄂州民间剪纸特别讲究对称,成双成对,这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外在反映。

5.多维造型艺术

鄂州剪纸艺术有自己独特的造型方法和表现形式。在构成上,剪纸要求所表现的实物通过一个平面展开,造型高度简练并且外轮廓要高度概括,艺术语言夸张变形。鄂州民间剪纸艺术产生和流传非常广泛,为表现某一丰富的主题采用多维立体的创作方式,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抓住抓住特征入手,概括提炼出最能体现物象本质特征和情感色彩的特定外在形态,通过抓外轮廓的方法,对物象进行传神的刻画,把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鄂州剪纸艺术的风格粗犷、简化、浪漫,轮廓和形状坚实而清晰,纹样生动有趣。鄂州剪纸艺术作为民俗活动的载体,传承着民俗文化,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承传性、固定性。加之剪纸手法、纹样的规定性,所以就形成了鄂州民间剪纸相对稳定的特殊造型艺术。

鄂州民间剪纸文化价值

鄂州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蕴,其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受重视。它所表现出的形式特点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和几千年来历史积淀的产物,是我国大地上以人为本,口传身授的活态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识、审美理想和哲学观念,同时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造型特征、形式美感和率真的感受等,为我们开启了一个丰富多彩、博大深厚的文化基因库。剪纸艺术具有强烈而鲜活的生命力,展现出一种生命的形式。

鄂州民间剪纸艺术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朵最灿烂、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品种。它凝聚着我们祖先深厚的感情和心理意识,是民族文化艺术的源泉和灵魂。鄂州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它的大部分都是以民俗为基础,与民俗活动有紧密的联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剪纸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情民风,融入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善恶判断。鄂州民间剪纸是我国民俗文化的物质表现,这是人类最重要的亟待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文化遗产之一。

鄂州剪纸艺术传承与创新

鄂州民间剪纸的形式和风格应该多样化,艺术劳动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不断创造和创新。同样,鄂州民间剪纸艺术一直在是与时俱进中传承的,已不是单纯的指传统的民间剪纸类型,更多的是指那些立足于传统民间剪纸形式美的变化法则的基础之上,开创出具有新内容新变化思维的中国现代创意性剪纸。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生存价值观的变化影响了鄂州民间剪纸的传习,民间传统文化在教育上的长期缺失,使年青一代对剪纸传统淡化甚至陌生,这是中国民间剪纸传承的最不利因素。

基于对鄂州民间剪纸艺术形式的学习与研究的深入思考,反映了时代文化的剪纸艺术,生活需求的依托已使民间剪纸的存在边缘化,时代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多学科专业的交叉学习与借鉴。创新是民间剪纸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但整个过程是一个艰辛研学的劳动过程,至少要掌握民间剪纸的基本造型规律和其承载着的深厚的文化与艺术的语言符号等本质的东西,更要解决造型造意的问题。鄂州剪纸艺术做为服务于人的吉祥文化意识的艺术形式,对内塑造了人的精神情感世界,对外引导了人们的视觉审美习惯。鄂州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该是让最真实的生活情感激励我们去创意,让中国的剪纸艺术走向世界,成为当代一道充满魅力的艺术风景线。

结语

鄂州民间剪纸艺术要想在艺术之林中永固长存,除了依靠外界的关注和支持外,还要借助剪纸本身的特殊形式和艺术质量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对现有成果加以选择、取舍,保留精髓――蕴含其间的,为民众世代传承的独特审美情感和不朽的民族精神。鄂州民间剪纸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这是因为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和审美性,是因为它那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从它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也是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今天我们对鄂州民间剪纸艺术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探寻原始文化之根,也有助于完善和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内容,更可以让人们了解鄂州剪纸艺术这一民间文化的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有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篇3

在新时代下,尤其是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律动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提升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内涵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律动教学的效果,而且能够帮助特殊儿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对特殊儿童的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一、特殊教育及律动教学的概念

 

特殊教育是指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设备等多方面做出针对特殊儿童的修改、设计与编排,以适应特殊儿童的学习习惯、目的与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取技能,完善人格,最终适应社会,成长为有用之才。特殊教育在我国起步时间较短,在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不多。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内涵建设,对提升我国特殊教育水平有着重大意义,将有更多的儿童从中获益。

 

律动教学是指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特殊儿童开展律动教学活动,以矫正或补偿特殊儿童的身体或心理的缺陷,促进特殊儿童身体和心理各方面实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律动教学的主要教学活动有舞蹈、基本体操、音乐和游戏等,能够让特殊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体验情感,培养素质。教师作为律动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引导者,其职业素质决定了律动教学的效果。高素质的律动教师是特殊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及内涵

 

1.渊博的知识。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应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律动教师应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有威望,得到学生的认可。特殊儿童不同于普通儿童,大多数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需要律动教师在教授知识、传授技能时有更多的激励、鼓舞。这就对律动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律动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发展具体和抽象思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正确的动作示范。作为一名律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力对律动教学非常重要。正确的动作示范将教师的知识、技能与身体相融合,直观地展现教师的职业技能,是衡量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够提高律动教学效果,律动教师以正确的动作示范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的律动教师。特殊儿童在身体或心理上有一些缺陷,在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等方面比正常儿童慢,这就更加需要律动教师以耐心、热心、积极的心态教育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让律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耐心的态度教育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当学生犯错时,以鼓励取代批评,以包容的心态进行日常教学活动。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够在一个包容、积极、乐观、向上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对他们的未来大有益处。

 

4.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教学组织能力,有效掌控课堂,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让律动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他们的接受能力差,学习效率低,更考验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当学生认真学习时,教师应当及时表扬,对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进度的学生,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找出原因并帮助其改正。

 

三、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现状

 

1.职业感不够强烈。职业感是教师最根本的素质,是指教师对事业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在热爱教育事业的同时,更应有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职业感能够让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也更容易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特殊儿童的缺陷和障碍使其更加需要教师的关爱和教育,成功的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正视自己的缺陷或障碍,更好地适应自身与社会,教师也能够发现职业的意义与价值。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感,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目前,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职业感并不十分强烈,大部分教师只是将其视为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于生存需要,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工作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假期长、压力小,或者没有更好的选择,迫不得已才选择这份工作。由此可知,律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缺少职业理想,职业感不强烈。

 

2.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特殊教育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还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知识。目前,大多数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较高,能够掌握相关教学技能,完成日常教学活动,但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理念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方面,尤其是科研能力较差。一部分特殊教师没有学习过特殊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入职后的专业知识培训较少,在教学工作中更是追求教学工作的熟练化,加之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阅读相关书籍。此外,有关特殊教育的课题研究成果比较少,科研层次低,律动教师参与科研的主要动力是评职称,绝大多数不会主动参与科研工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

 

3.教学能力仍需提高。特殊教育律动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体系后,能够因材施教、启发引导,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良好的律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控制课堂,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根据特殊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课堂设计,同时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号召力和感染力。目前,特殊教师律动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很高,律动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相对较强,但因材施教的能力则稍显不足。这主要与特殊儿童的个人差异较大有关,律动教师的精力有限,无法根据每一个特殊儿童制定出不同的课程设计。

 

4.心理素质有待提升。特殊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没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律动教学能力。例如,沟通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手段与特殊儿童进行沟通;交际能力,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合作精神,与家长、同事和学校领导之间进行合作;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律动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特殊儿童的素质状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律动教师的总体心理素质较强,但是面对特殊儿童,需要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以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

 

四、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的途径

 

1.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加强律动教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教师职业素养建设需要经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使教师在上岗之前掌握相应的教育知识与理念,入职之后通过在职教育转变角色,增强职业感,强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构建完整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2.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律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通常会涉及学生的形体和动作训练,教师应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言艺术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手势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表现力,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使教师更好地讲解知识、表达意思、传递感情。在律动教学的动作教学中,主要涉及动作的构成、动作的要点和难点、实施方法和手段,律动教师需要实现口语、手势语和肢体语言的相互配合,准确表达意思,生动形象地展示动作。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增加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积极学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并切实运用到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论知识是指导律动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准则,律动教师应当学习先进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了解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运用符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成为特殊儿童的知识传授者、技能培养者、道德培育者和良师益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4.校本培训与自我发展并重。特殊学校应当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结合校内外的各种优势资源,结合教学实际,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和内涵建设。同时,律动教师应当注重自身发展,以积极的态度提升自我素质,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律动教师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在职研修、与他人沟通合作、教学反思等途径,提高个人职业素养。

 

特殊儿童在身体和心理上有缺陷或障碍,他们理应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关注。律动教师作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其职业素质和内涵建设直接关系到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应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的重视,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和内涵建设,从而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常规工作;行为德育

一、中职学校体育常规工作与行为德育简述

学校体育教学与德育工作紧密相连,特别是在中职学校尤为明显。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特点,通过加强体育常规工作,如规范队列队形、跑操要求等,可以促进学生对学校德育理念的理解;同时,通过行为德育的渗透,也可以促进体育常规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以某中职学校为例,该校历年来倡导行为德育模式,即将行为养成教育通过行为训练与德育工作相融合。体育常规工作是学生进行行为训练的主要渠道,通过常态化开展体育行为训练,进而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并逐步渗透学校德育理念,达到以行为育人的德育目的。

二、中职学校体育常规工作与行为德育互融实践方式及途径

(一)以体育教师队伍为切入点,提高体育与德育的融合度体育课是中职学生较为喜欢的课程之一,但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要求往往停留在对体育项目的体验层面。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校育人实际,在体育课堂中融入德育教育,例如服从管理的意识、克服困难的品质、团结协作的精神等,从而达到体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目的。

(二)以队列队形、两操为着力点,提升行为德育的有效性行为德育重点在于加强学生的行为管理。队列队形作为中职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通过高要求、标准化的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团体意识、服从意识,以及组织性和整体性。例如跑操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做到全班学生动作整齐一致,需要全体学生有高度的纪律性以及团队意识。学生经过长期的队列队形和跑操训练会逐渐养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常规习惯。因此,体育训练是提升行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以班集体考核为支撑点,提高对行为德育的重视程度行为德育要落到实处,必须有一个支撑点,将行为德育纳入班集体考核可以极大提高班主任对行为德育的重视程度。例如组织跑操比赛、队列队形展示等,将比赛成绩纳入班集体考核,通过班主任的重视提高训练的效果,提升比赛的质量。对于班集体而言,通过这些比赛,特别是通过全体学生共同努力准备和参加比赛的过程,可以极大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提升班集体行为德育的质量。

(四)以学校德育理念为后盾,保证行为德育的持续性行为德育是中职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学校德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是行为德育能够延续的关键。在长期的德育管理过程中,要始终把握行为德育这一根本性问题,确立德育方向,从学校顶层设计到德育部门总体规划,再到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体育教师,都要树立行为德育理念,并将这一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三、中职学校体育常规工作与行为德育互融问题研究

(一)体育教师需增强德育意识根据对某中职学校20名体育教师的调查,笔者发现,有8位担任或者正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体育教师有着非常强的德育意识,而其余12位未曾担任过班主任工作的体育教师对于在体育课堂上融入德育教育,特别是行为德育内容的意识还不够强烈。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语表达内容主要以技能动作的要求为主,缺乏德育语言的融入。

(二)体育常规工作与行为德育提升的有效性需开拓创新队列队形展示、跑操等体育常规工作虽然能够有效促进行为德育质量的提高,但学生的思想意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行为德育内容也需要不断丰富和创新。中职学校需要寻找新的突破点,让学生从被动融入变为主动接受。

(三)体育常规工作与班集体考核制度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的班集体考核比较复杂。以某中职学校为例,班集体考核分为三部分,其中德育占40%、学习占40%、体测占20%,德育又细分为两部分,其中三项竞赛占70%,各项常规活动占30%,涵盖各个时段所有的活动,其中也包括体育常规工作。体育常规工作与班集体的考核往往具有不确定性,班主任以及学生目标不够明确,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行为德育方向的确定。

(四)保持行为德育的持续性需要学校贯彻落实全员德育理念行为德育是一项复杂的德育工作,学校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注重将顶层设计落到实处。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需要全体教师树立全员德育意识,然而,由于近年来中职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教师数量也急剧增加,而新教师德育理念的培养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导致全员德育理念难以全员贯彻。

篇5

一、以学生生活为出发点

陶行知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更是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要联系生活,那么联系谁的生活呢?我认为,这些生活素材必须与我们所教授的学生相关。可以从当前学生正在经历着、体验着的日常生活,从学生敏感而感兴趣的生活话题入手,这些素材一经抛出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例如,在导入新课环节,我通过视频介绍某新款手机以及开售当天被抢购现象这一热点话题。设计两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会钟情于这款手机?加价有没有影响抢购热情?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踊跃发言。然后很顺利地归纳出我们的消费水平不仅受收入、商品、物价等因素的影响,还有我们每个人的消费心理有关,不同的消费心理体现不同的消费观念,引发不同的消费行为。那么,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心理有哪些呢?我们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呢?进而导入本课主题。

本环节之所以选择教学素材是手机,是因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几乎现代人每天最不能离身的物品就是手机了,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对手机的关注点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是一些前沿手机产品更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话题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充分引起学生探讨的兴趣,学生也乐于发表意见,从而使政治课堂从开始就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趣味性,真正的教育也就开始了。

二、以学生体验为关键点

杜威说:“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可见,学生体验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这也正是新课程倡导的主动积极型学习方式。这就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而有效的设问和追问是可操作性最强的体验式教学手段。

例如,在讲授“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原则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情境:

材料一:某新款手机初期发售量少,价格甚至炒到24000元一部。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购买此手机人群,学生占4成,成机主力军。但他们中很多人经济状况并没有那么可观,相反,向家里要钱、省吃俭用买手机的案例倒是屡见不鲜。

材料二:国人在国外抢购手机,国外商人这样评价:“我们当然欢迎中国朋友!不过,对中国消费者的行为保留意见,比如很有游客看起来并不懂手机,更谈不上品牌文化,但他们大买特买!他们的购买目的不是为了欣赏和品位,仅仅是作为自己身份的标签或是‘送礼’,买的时候没有个性,完全是跟风!”

问题:

(1)你如何看待学生成这款手机购买主力军现象?简述其形成原因。

(2)你如何看待国外商人的评论?简述对消费者的影响。

本环节中,我结合学科知识要点,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生活案例,提出了一系列密切相关的开放性和思维层次性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案例探索者,使学生有机会潜心思考,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体验,在体验中感知、领悟知识,拓展对知识的理解。

三、以学生情感为落脚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带来心灵的触动以及触动之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寓教于情,才能激发起学生内心情感共鸣,从而完成高中政治课应有的使命价值。

例如,在讲授“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原则时,我让做了学生做了一个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如下:

(1)学生个人及其家庭曾经使用过的手机数量及其去向。

(2)我国每年淘汰的旧手机数量及其去向。

(3)针对调查中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在学生做完报告后,我给出学生一组关于日本处理废旧手机的相关工作和成果介绍。让学生探究中日处置废旧手机的差距在哪里?经过讨论,类似旧手机的回收利用这样的事情,对于国人而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环保观念。

篇6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四四均衡法 需求层次理论 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也是宏观统领性极强的板块之一。在职业教育中,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东莞理工学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高度重视职校生“职业化”培养体系的建设工作,一直进行着各种探索和实践,并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成立了职业素养研究传播中心,并将职业素养课程纳入常规课程体系。在国家示范校申报活动中,“职业化培养体系建设”作为我校的特色项目列入了申报方案并获得顺利通过。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是职校德育课程的必修内容,也是职业素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不断探寻着职业生涯教育的方式、方法,结合辩证发展观,在需求层次理论的视域下初步形成了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理念――四四均衡法,进一步增强了职业生涯教育的科学性,同时拓展了职业生涯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一、 需求层次理论视阈下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思考

1. 需求层次理论的简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2. 四四均衡法的概念

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结合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个人职业生涯的阶段归为:生存阶段、安全阶段、个人目标阶段、系统目标阶段,这是四四均衡法概念中的第一个“四”,也称为个人发展四阶段。四四均衡法概念中的第二个“四”是指企业的创业期、发展期、成熟期、稳定期。

四四均衡法的理念,要求我们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在考虑个人发展四阶段的同时,认真分析自己企业(所处的环境)发展四阶段,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方能做出最初的规划方案。随着个人与所在企业的阶段变化,毕业生要不断调整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方案。这里的调整包括许多方面的调整,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我们会根据四四均衡的理念具体讲授调整方向、调整方法、调整原则等内容。

3. 四四均衡法的观念价值

职业指导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以就业为目的,也不是某个阶段或时期的事情,它应该伴随着毕业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四四均衡法,首先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动态的职场生涯,去看待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意识。从观念上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其次,四四均衡法重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平衡,启发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除了要考虑自身的发展变化,还要密切留意到自己所在环境其本身所处阶段及其发展变化。不同阶段的企业其对人才的要求并不相同,不同阶段的人才拥有的与企业相匹配的优先智能并不相同。把自身的能力优势与企业自身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考虑,培养学生形成“综合利益最大化”这样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避免单一思维方式或自我中心主义。再次,四四均衡法,留意到企业犹如一个人,也会经历由弱到强,由盛而衰的发展过程,使职校生能够尽早地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充分认识优先性对于自身、对于企业本身的重大价值,从而学会更科学地思考职业生涯的规划问题,综合考虑自身与外部的整体发展态势,培养“规划终生,终生规划”的意识。

二、四四均衡法的教育实践

(一)教师本人需对四个阶段内涵有深刻理解

个人四阶段中,各个阶段隐含的划分标准,用通俗的话语来表述,就是温饱阶段、小康阶段、个人选择阶段、个人自我实现阶段,其对应的意义分别在――是否吃得饱;是否吃得好;应该吃什么;我能帮助别人吃上什么。温饱是保障一个人能够存活,小康是保证一个人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现实基础,拥有个人选择意味着个性化发展方向的选择,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意味着能够带动团队的发展,能够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规律与心理发展的需求,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晋级到下一个阶段。其中还要取决于个人的综合能力、时空因素、特殊机遇等。

不同地区的职校生,在迈进职业生涯后,每个人所处阶段的时间是不同的。如东莞地区,很多学生家里经济条件较好;珠江三角洲一带的职校生相对于偏远山区的学生,经济压力就没有那么大。有的学生甚至于直接就迈过生存阶段而进入了安全阶段。所以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会从个人发展四阶段的角度帮助学生挖掘现象背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要点:

1. 一个人是不是村里有土地、房屋租金就一劳永逸,是不是有房有车就是人生的全部――温饱、小康仅仅是第一、二阶段的内容,从心理需求层面,人们还会追求第三、第四阶段,在此提示学生人生有许多层次的规划与发展,长远发展的意识是支撑一个人不断进取的深层动力。(鼓励学生透过物质富足的现象思考个人发展、地区发展的相关问题)

篇7

(一)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释义

所谓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是指把道德行为教育贯穿于各类专业知识知识教学中,通过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方法,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以愉悦性、诱导性、潜隐性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德育工作达到无声、细致、潜移默化的境界。大学生专业知识教学的德育功能有一定的潜隐性,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渗透道德行为教育,使科学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无论从静态领域中的课堂物质环境影响、学科教材中德育因素等,还是从动态的教师与大学生互动关系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因素等,都会体现出潜意识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

(二)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困境

无论从道德行为教育环境,还是从道德教育机制和效果来看,很难适应学生规模扩大、思想流派影响及教育教学管理多元化的新形势,无法满足创建一流教学及教育管理队伍的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对大学生教学环节管理和教育多,对如何抓好学生道德行为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相对较少,个别专业教师引导实践有效果,但缺乏整体性。从教育层面来讲,对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的重要性认识较深,贯彻和运用较少,实现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管理及创新思路和措施更少。

2.大学生专业教学中过多注重“知”的环节,忽略情、意、行等环节,缺乏具体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道德引导活动,导致德育实效不明显,没有很好地结合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及社会多元化等特点加以有效实践。

3.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突出了管理和教育的特点,没有全面结合大学生人格完善以及大学生就业成才进行有效实施,专业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不明显。基于大学生主体性发挥下的道德内化方式、方法及模式较少,实践经验匮乏。

(三)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的必要性

结合大学生发展和高校管理的实际需要,加强专业教学中道德教育行为实践,实现专业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把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作为大学生道德认知实践的强有力依托和突破口,全面贯彻德育育人的各项内容、要求和效果。高校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的实效,是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必然要求,是对大学生德育的研究理论的有力补充,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以思想道德为核心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加强高校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有利于推动道德行为教育管理内容、方法及手段的改革,促进考核评估机制健全,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操行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有利于推动高校德育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各环节有序结合和聚合功效,可以强化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高校全员育人、德育为先良好氛围;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教育管理的自身价值和社会效益,充分调动高校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主体性,激发大学生道德认知理论与行为实践结合效果,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二、协同理论下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应用性分析

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的各环节要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紧扣大学生培养目标,根据大学生已有的自然素质和知识基础,对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精心选择和组织安排,补充、健全、完善、拓展大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内容。

(一)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应用协同理论的可能性

协同理论属于自组织理论范畴,不仅仅是发现自然界中的一般规律,还有助于研究社会各种不同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对于揭示复杂性事物的演化发展规律、研究不同学科共同存在的本质属性,有强大的实用性和广泛的普适性,具有方法论学科特征。基于这些特性,运用协同理论分析大学生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是新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视角。实现大学生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就是通过教学各环节的协同作用,通过宏观的有序达到系统整体的最佳功能,协同整体大小各要素的总和,使系统的协同整体具有各孤立要求简单相加所不具有的新质。大学生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可以设定为一个系统,各教学环节和资源即为子系统,子系统相互影响和作用,也是系统对外界环境的开放系统交流、加工、整理的发展,各个要素又附带多个次级要素,其内部呈现非线性特征发展,使系统(或子系统)不断地接收信息、加工整理和输出信息,并向有序化方向完善和发展。

(二)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应用协同理论的客观性

高校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是一项系统工作,要使之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通过正确的实效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对于引入协同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首先,协同发展是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的必然要求。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其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分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如果专业教学系统内部及各子项间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和谐运作,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如果系统内相互割裂,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其次,序参量是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的主导因素。序参量就是在系统演化中反映从无到有,影响着系统各子项相变转换,并能指示出新结构形成的参量。这为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可以反映大学生道德行为引导程度,通过加强内部协同、强化和凸现期望的序参量,可以提高大学生道德行为引导有序、稳定地运行。最后,自组织是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协同理论的自组织原理解释从无序到有序演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系统内部进行自组织的过程;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要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和完善,自组织是根本。同时,也要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并与各子项同步协调,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效应。

三、运用协同理论促进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的思路

在实践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利用科学理论,充分尊重历史上形成的教育实践先进经验和有效成果,对大学生道德行为引导系统内各类资源整合、优化,协调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系统与相关系统间的关系,平衡相互间进行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实现教育管理者、专业教师、学生等个体产生系统聚合功能。

(一)树立科学的系统整体目标优化理念

高校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应明确整体性协调发展,分析、选择和确定最优化目标。确立最优目标,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及各引导子项才能围绕共同目标协同行为,形成同心力和凝聚力,实现整体功能。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目标要有可接受性,有共性认同感,从总体来考虑目标的确立,有助于增强专业教师参与意识和优化效果;二是目标有现实挑战性,基于大学生自身特质和社会性体现的素质基础,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分析,更好地实践道德行为;三是目标有明确性,对于道德行为引导的外在体现可侧重定量化,对于内在修养侧重定性化,强调道德行为养成与实践的科学性和绩效作用;四是目标有一致性,教师在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目标要与学生发展协调一致,围绕整体优化目标协同作用,实现目标应有的效果。

(二)坚持“三性”思想引导大学生道德行为

大学生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具有系统协调发展的特点,应坚持实现统一性、科学性、制度性。要强调大学生道德行为引导的系统性,就应全面推进大学生道德行为引导内容的体系化,既要重视行为素质与思想素质、身心素质提升,又要注重外在综合素质与内在素质协调开发;要根据时展和形势变化的要求,遵循人才成长的基本特点和客观规律,从现实环境和客观条件出发,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坚持实事求是,讲求客观实际效果;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制度来保证,实行有效的政策措施,强化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引导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活动,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建立切实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后续保障措施。

(三)构建和谐氛围,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主导性

大学生道德行为引导的协同效应发挥程度,离不开系统外部环境和教师主导性发挥和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要不断加强营造浓厚的校园精神引导氛围,继续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要增强教师的主导地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自身修养,将智育的开发与德育的渗透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功能。专业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各个环节,遵循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紧密结合的原则,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运用教学渗透艺术,用精炼语言熏陶学生,创设情景感染学生,挖掘史料鼓舞学生,紧扣现实激励学生,更新手段吸引学生,提高育人效果,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启蒙者和精神世界的开拓者。

(四)整体协作,实现协同发展下的工作实效

大学生道德行为引导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要努力实现各类教育和谐发展。要认识到隐性德育因素与显性德育课程有着内在的互补关系,显性课程背后隐藏着德育因素,隐性德育因素又以无形的方式潜隐在显性德育课程中从而发挥作用,二者密切结合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专业教学中,要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道德学习的兴趣和需要,肯定学生积极的社会需要和道德动机的存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体会,并做好引导工作,形成内在的、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从更高层次上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发挥专业教学中的隐性德育功能,要找准专业教学与德育结合点,把握好实施点要素,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形式,注意内容涉及的相对稳定性、内在逻辑性和科学性,提高学生满意度。

(五)建立健全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评价体系

运用协同理论就是要达到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团队共识性,最大化发挥各类资源效用。学校要注重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是评价内容具体化,要分析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各环节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素,明确相应评价指标用于指导专业教师实际教育过程;二是评价机制完善化,大学生道德行为引导需要确立健全的领导体制、科学的运行方式、新型的培养模式、完善的管理体制、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规划、投入、实施、评估一体化;三是评价方法整体化,要在专业教学中体现道德行为引导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做到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管理、重点与一般等方面相结合同步实施;四是评价效果的合理化,要做好科学的评定工作,应合理分配评价指标,全面、真实、规范、客观地评价实际效果。

篇8

关键词:小学生;花样跳绳;小本课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1.009

校本课程主要是突出学校的教学需求,在结合学校资源优势、教师条件、设备资源等方面的硬件与软件,并在思考小学生文化素质、体育素质与身体素质提升的综合考虑,充分发挥出小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并在小学生主体性教育作用下,形成知识性、趣味性与针对性的完整结合,真正发挥出校本课程的重要作用,并创新小学生花样跳绳的优势,更好地为小学生个性能力的增加提供良好的机会。

一、简述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研究的重要性

(一)课程教学的兴趣引导

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中,花样跳绳是一项合作性、综合性、趣味性的教学方式,通过花样跳绳的集中体现,可以全面激活小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对花样跳绳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加之在课余时间也方便组织与自我锻炼,因此,小学生对于花样跳绳的需要会很大。在校本课程的教学带动下,结合本校教学资源等,这样,采取多种方式的课程安排,在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形态、组织方式、跳绳效果等方面形成创新性的教学,可以多方面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花样跳绳之中,这样,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运动效果。

(二)团结合作的精神引导

通过花样跳绳的活动组织,学生会形成相互合作、团结的氛围,尤其是在整个活动之中,教师采用多种方式的组合教学,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合作,这样,学生能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以及在花样跳绳中配合的默契度。通过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研究,可以为学生在整个学习与运动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在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考虑小学生的综合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跳绳这一项运动锻炼中,提升每一个小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譬如,在花样跳绳过程中,在教学之前,形成课前辅助教学的合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团结性。可以采取“青蛙跳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分成4个小组,围成两个小圈,学生自发设计荷叶,利用从这些荷叶中跳过的方式,提升学生相互配合的能力。并采取比赛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分析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的注意点

(一)项目选择要注重学校的实际需要

在小学生花样跳绳的校本课程教学中,跳绳是一项简单的游戏活动,可以采用随时随地的运动方式,是一项简便易行的运动锻炼方式。在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于一些偏远的、综合设备条件相对差点的学校,在这样的场所中 进行实际运动,要采用创新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校本课程教学。在结合学校综合资源的情况下,要创编出不同的教学模式,可以选用十多种不同的花样跳绳教学方式。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在学校领导以及教师重视的基础上,形成以花样跳绳为特色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创建出与学校资源相吻合的花样跳绳基地,丰富花样跳绳的内涵,并将这一项传统体育教学项目进行创新,赋予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将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作为教学育人的一个重要方式,体现出校本课程与花样跳绳教学的连贯性。

(二)教学方式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小学生花样跳绳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对学生兴趣的引导。一如既往地抓好教师的带动性,形成“以大带小,形成梯队;狠抓基础,不断创新”的管理思路。通过将花样跳绳编成校本课程,采用课程教学的方式,这样,在继承与发扬花样跳绳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业余学习兴趣。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引导,让学生都参与到花样跳绳的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出花样跳绳在学生智力开发、思维训练等方式的优势。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引导,让小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增强学习能力。同时,花样跳绳作为一项有氧运动,可以有效地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校本课程中,通过体育锻炼的内容教学,让学生学会几十种花样跳法,并注重在跳绳过程中的一些注意点。在校本课程的详细叙述中,分段教学,对于不同年段的学生进行花样跳绳的花样学习,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出校本课程的综合优势。同时,在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中,融入小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引导小学生树立积极乐观、面对失败、团结合作等方面的精神,形成小学生个性化的集中表现,这样,可以全面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材编写突出教学多元化

在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编写中,要注重体现教学的多元化需要,注重围绕小学生在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等多方面的内容,并在整体设计中体现出教学课程、项目运动、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要求,在教学总目标上,要让学生锻炼好体质,在花样跳绳中提高自我活跃能力。同时,对于几十种花样跳绳的方法,要进行科学精准的描述与引导,采用科学认真的态度,对于花样跳绳中的技巧性包括摇绳、跳绳、上绳、下绳等,形成多方面思维的方式,学生在教材的带动下,能主动思维,多想跳绳的花样,更好地助推花样跳绳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品质培养中,乐观向上、合作团结、坚毅拼搏等,让学生能自我表演、自我训练,增强知识能力与技术掌握等。

三、探讨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的策略

(一)德育教育融入校本课程教学中

在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中,要发挥出德育教育的优势,将德育教育与花样跳绳结合起来,在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形成智力发展的有效性。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在花样运动中陶冶自我情操,培养多方面的意志品德,讲究团结合作精神。在课程教学中,形成阶段性的总结,让学生在实际运动中总结出自我多方面的不足,形成克服困难、增强技术性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在校本课程中,要全方位地挖掘出德育教育的资源,形成教学开发与实际运用的结合,并体现出学校的教学特色。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综合运用

计算机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在学习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许多知识和历史都是通过上网查询到的。通过在计算机课上学到的知识对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进行编辑、下载,加工,体现了真正的学习过程。体现了自主性。跳绳活动在中国民间健身运动项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跳绳运动的酷爱者,不断推陈出新,创出的大型集体网绳跳绳是花样跳绳中绽放的花朵。学生们自己创编的各种花样给校本课程增加了新的内容。校本课程力求体现“主体性、教育性、知识性、综合性与发展性”的特点。实践证明:校本课程从选择项目到教材的编写和评价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结合兴趣自由组合

学生有着共同兴趣与爱好,这样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就能更好发挥学习的作用,形成整体进步。譬如,为培养学生积极竞争的勇气和健康的竞争意识,可以从中选用具有竞争对抗性特征的体育项目;如抵杠、拔河、爬花杆、踩高跷、踢毽子、滚铁环、扳手腕、三人或五人穿板鞋接力等;为培养学生融入社会、融入集体、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可以选用集体性项目;如接龙、接力赛、游戏捉瞎子、丢手绢等;为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可以选择趣味性较强的项目引入体育课堂;如打花鼓、跳街舞、演木偶戏、打蹦蹦鼓、丢花包等。教师在活动中充当评价的主体,对学生的体育课程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并在实际教学中总结提高。将这些活动与花样跳绳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出团结合作的综合性效果。

(四)综合发挥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优势

在跳绳活动中,用各种技法启迪学生学习跳绳的兴趣,并将跳绳中的意志品质迁移到各科学习上,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创新的意识。美术课以跳绳活动为素材,创作了《课间十分钟》、《大家来跳绳》、《冲击基尼斯记录》等作品。在自然、科技课学习上孩子们大胆运用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老师们说:同学们创新意识的增强,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跳绳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学生利用跳绳活动中的情景编写数学习题,制作统计表。跳绳活动,外出表演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为写作积累了素材,提供了真实的心理感受。

四、结语

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要与学校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花样跳绳的积极性,并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身心素质,为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的综合发展提供良好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金龙,王晓刚.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

[2] 张仲景,郝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中国成人教育,2006.5.

[3] 王红英,杨再淮.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7.6.

篇9

【关键词】班级舆论 学科优势 媒体资源

班主任是对学生成长最具影响力的老师,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不需多言。而如何把班主任工作做好,方法千万种,但从教育的接受面来区分,我把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分为个别教育与集中教育。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部分,在这里,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我是如何进行集中教育的。

一、充分引导班级舆论对学生进行教育

对班级舆论的形成与利用,我主要抓住两点。

1.建立和利用以激励和表扬为主要内容的常规评价机制

从学生进入初中一年级开始,我便组织学生结合学校生活实际,思考讨论后在我们班设立了“学习标兵”“单科王”“进步之星”“小作家”“优秀学生”“诚信之星”“礼仪标兵”“优秀班干”“优秀团员”“优秀科代表”“优秀学习小组(组长)”等荣誉称号,并把这些分考试型、积累型、调查评价型等类型落实到日常的量化评价中。再根据实际情况分时间段进行评价,所有项目的评价结果在终考之后都印在通知书的背面,力争受表彰的学生“家喻户晓”。从而在日常评价中、长期(几个学年)评比里营造出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值得一提的是我还设立了“最不受大家欢迎的同学”的评比项目(有教师也曾设该奖项,但在网上引起了强烈争议),这可是一个颇具份量的评价,再落后的学生都不愿意当选啊。于是,我专门召开班会主题讨论——“我们如何做一个受大家欢迎的学生?”引导学生从日常细节上修正自己的不良言行。但一期下来,终归还是要评的,评之前我约法三章:一是人人参与,并简述投票理由,二是不准任何同学知晓自己的投票,三是投票过后不议论,不传谣。

2.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课来引导舆论教育学生

主题班会课是形成健康班级舆论的有效途径,是我进行班主任工作的主战场。一次组织良好的主题班会,是学生充分发挥民主,进行自我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机会,是我们德育的主阵地。通过举行主题班会,一是倡导并培养正确的舆论,引导整个班级的舆论走向;其次是给有缺点、犯错误的同学提供了认识错误的良好的氛围,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违背正确的舆论。我班在八年一期时出现较为严重的偷窃之风,今天不是这个同学的笔不见了,就是那个同学的日记本不见了,要不就是一个星期的零用钱又不见踪影。这些虽似鸡毛蒜皮之事,但不刹下此风,班上也是人人自危,鸡犬不宁,对大家的生活造成严重的不便,更干扰了大家的学习。于是,我一方面强调预防,另一方面利用班会课组织了大讨论——“我如何看待小偷小摸之恶习”。学生本就对此深恶痛绝,见此主题,那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讲起遭遇小偷之后的种种不便来,见时机成熟,我便引导以“我想对你(小偷)说……”为头,阐述自己的看法,使积累起的怨气在这里得到了发泄。

二、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教育

于漪说:“娱目、动情、激思、励志,均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言因素的教学之中,与语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做到水融,使学生思想上受到教育,感情上受到熏陶,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获得提高”。 “文以载道”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道德内涵,顺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让学生品味作品的细节描写后,再想想养育自己的父母、照顾自己的爷爷奶奶,然后也试着从细节上入手,表达自己与亲人之间的深情,当看到学生字里行间吐露的真情,我欣慰的笑了。

三、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我们学校的教室里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更为我的班主任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让我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变得更为生动起来。如何生动?一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给学生放映电影,我对电影的选择坚持要有观赏性、要有思想性两个标准。两年以来,看过《迫在眉睫》,那深沉的父爱让学生无比感动;看过《荒岛余生》,查克那坚强的意志让学生钦佩不已;看过《冒牌天神》,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面对人生……。二是通过图片,让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家乡的秀丽风景感受祖国的广博,家乡的魅力,激起学生的自豪感,“细无声”的提升学生的素养。三是关注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比如我看了央视的《面对面——孟佩杰:久病床前有孝女》后,深受感动。阳光女孩孟佩杰从8岁时边学习边照顾养母十二年的事迹不正是教育学生的好素材吗?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此段专访,看完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想。有的在发言时留下了羞愧的泪水,有的诚恳的表述自己以后该如何做,有的说从孟佩杰身上懂得了如何面对生活的磨难。像这样的热点还有引起全国反思的“小悦悦事件”“深圳公务员暴打父亲”等等案例。我认为只要班主任能敏锐的捕捉这些热点,恰当设计需要思考的问题,审时度势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起到的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四、充分利用现实典型对学生进行教育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固然我们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丛书,能充分感受英雄伟人的高大形象,感悟他们的内心世界,但毕竟离我们的生活遥远,不如身边发掘出的典型让人感受深切。例如,某某同学就是我在班上引导学生发现的学习方面的典型。她年龄小,学习基础不如有些同学扎实,但是在经历两年的学习后,成绩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直至获得年级第二名。于是,我瞒着该同学,抽取部分优秀、中等、落后的同学,让他们对该生连续几天进行细致观察,然后分析她成绩稳步提升的原因。一周之后,我又组织他们把自己观察之后的感想用日记的形式写了出来,在主题班会课上与大家进行交流,使该同学自觉、刻苦的学习精神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特别是对于中等生触动很大,纷纷表示要向她学习。

两年来行之有效的集中教育,让班风朴实纯洁、健康向上,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让集中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让集中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让集中教育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尼尔:《萨默希尔一种激进的儿童教育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实境耦合;育人模式;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071―03

一、育人模式内涵与特征

育人模式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教师、学校及相关参与群体,为实现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形成的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关系与组织构架[1]。当前我国高校育人模式的主要特征体现在:重视智育和德育,忽视实践技能培养;以满足部分学科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为育人方向,缺乏整体育人观念;逐步建立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但育人的理念、方法、模式等有待完善;部分高校尝试通过外部教育力量(政府、企业等)的引入建立新型的育人模式,来帮助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实境耦合”模式对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过多强调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侧重对学术问题的研究,而忽视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需要集高校、政府、企业等多家单位的资源优势,建立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培养机制。但长期以来,受高校传统办学理念和封闭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施[2,3],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实践能力羸弱、创新思维不强是必然结果。

“实境耦合”模型是为实现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用人单位、学校多方合作的基础上,以实践过程为导向,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育人模式。它强调进一步整合多方优势教育资源,是一种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优化合作培养模式[2]。 “实境耦合”育人模式的本质是“协同创新”培养方式,“实境”指的是真实的工作环境与职业情境,强调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教学与实践活动。“耦合”指学校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用人单位协同一致、互动共赢的合作,强调学校与社会各个层面的互动合作。

该育人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育人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把育人目标与教学评估引入政府、行业的规范体系,建立人才培养支撑体系。二是建立多元化的学习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融合、科研院所协作、用人单位评价等不同领域、不同手段深度参与学生培养[4],加强在育人环节中的实践训练,突出为学生提供职业目标导向的个性教育[5],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境耦合”模型的内涵解释与理论框架

“实境耦合”培养模式是由政府主导、企业融合、高校创新、科研院所协作、用人单位评价五大部分组成,该模式为共同的培养目标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交互合作机制。政府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提供政策、平台、经费支持;公司企业与相关产业作为学校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接纳学生进行认知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工作;高校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必要的师资和学术环境;科研院所、专业机构等以联合培养、项目合作等方式为研究生提供项目研究与实践机会;用人单位则为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职业技能评估、个人发展评价,以便进一步完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6]。

本文设计的“实境耦合”模型理论框架示意图如下:

四、“实境耦合”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学科是浙江省首批实施“实境耦合”育人模式的试点学科。该学科强调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以社会迫切需求为培养导向,主动与政府部门协同,融合企业的生产理念,共享企业、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服务技术和研究成果,培养政府倡导、企业需要、社会满意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一)政府主导(Government guide)

1.形成政府跨部门联动机制,准确预测人才供需求,科学制定研究生培养的宏观政策。对政府来说,需要做好对研究生人才的宏观调控,不能单靠职能部门,必须形成跨部门的联动机制[6]。比如,究竟需要多少人才、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应当由政府多部门联合确定。同时,根据社会和产业发展要求,确定相应的人才结构,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政策和管理办法。

2.建立健康管理研究生信息库,动态跟踪学生素质变化、使用与配置状况。政府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研究生综合信息库,包括研究生基本信息、技能等级、专业水平、学习背景、工作经历、绩效和工作成果等[7]。同时,还需及时更新他们的相关信息,这样就为政府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与发展规划提供了翔实的依据,从而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

3.鼓励多方力量参与育人工作,积极构建健康管理专业的新型培养模式。杭州师范大学作为浙江省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试点高校,将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转变传统教学机制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政府部门应鼓励医疗机构、健康管理企业、健康科研机构等多方接纳研究生实习,增加研究生专业实习实践与教学经费,敦促高校、企事业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提供人、财、物的扶持。

(二)企业融合(Industry integration)

1.企业人才需求的融合。健康管理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健康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咨询企业、健康体检机构等企业的实际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相结合,学院每月不定期地与省内外卫生行业领域的企业、健康管理相关企业进行全面的交流,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修正学校的培养方案和方式。此外,该专业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模式[8],双方互相利用资源和优势,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如图2所示。

2.企业课程教学的融合。对于专业性强、实践阅历要求高的课程,聘请了企业专业人士进行授课,并结合企业运作实际进行企业案例教学。委派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保持专业知识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并磨炼了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承担科研课题的教师,学院规定其必须参加研究生或本科生的教学,做到“产学研”紧密结合。

3.企业导师培养的融合。该专业面向部分健康管理企业遴选硕士研究生导师,把符合条件的企业高管、技术人员纳入到硕导队伍中来,协助校内导师培养专门人才。同时,高校课程的设置要应需求而变化,邀请企业内的专业人士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修正和更新。企业也应根据自身需要,设立一些校企合作研究的科研项目,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高校派遣教师进行合作研究,研究成果由双方共享。

(三)学校创新(School innovation)

1.学校导师制度的创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双导师”制度。即一名研究生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培养完成,校内导师为主导导师,主要承担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培养,包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制订、课程建设、学位管理、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审核与评价、学位论文答辩的组织工作等;校外导师为辅助导师,主要承担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现场调查和实习就业等指导工作,协助校内导师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

2.学校培养方式的创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导师组优势的基础上,强调将研究生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自主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教学应采取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邀请校内外公共卫生、健康管理领域的学者、教授,于每周三中午举行学术沙龙seminar,旨在让研究生了解和掌握目前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和前沿信息;研究生自发组织开展的读书报告会,通过检索、查阅国内外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在读书报告会的平台上,把总结的最新科研成果通过PPT讲解的方式展示给同学们。

3.学校课程体系的创新。该专业根据自身特色与优势,探索出“课程+项目”的新型教学培养机制。注重教学实践基地、实验与实训教学课程、实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投入,通过“课程+项目”的形式,设立课程教改项目基金,让更多的老师和研究生参与到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中来;在学院层面开展面向研究生的实践技能操作比赛、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比赛、办公技能大赛、辩论赛、“挑战杯”竞赛等活动,寓教于赛,在比赛中提高技能和水平。

(四)科研机构协作(Research institutions cooperation)

1.科研机构的技术协作。杭师大健康管理学院与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浙江省数字医疗卫生研究院、浙江省老年健康护理中心等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内容包括科研合作项目的现场协作、关键技术的研发、适宜技术应用的评价等,为双方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平台与技术支持。

2.科研机构的人才协作。杭师大健康管理学院与宁波市鄞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杭州疗养院等机构在提升人才队伍水平方面的合作较为显著。双方互派人员到对方单位进修、国家继续教育项目的培训与实施、定期开展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的学术讲座等,旨在进一步提升双方人才队伍的职业素养,强化技术服务与人文关怀并重的服务意识[9],促进人才队伍的良性发展。

3.科研机构的成果协作。科研机构能够为高校提供合作研究的技术研究成果,高校则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最新的教育、教学内容,因此,这些科研机构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成为卫生管理与健康管理行业领域技术创新、成果孵化和转化基地。目前,有多家科研机构已启动了今年的培养计划,为健康管理硕士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并从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留院工作。

(五)用人单位评价(Employer evaluation)

1.“四评一对照”考核方式。健康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一般包括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管理企业等不同类型单位。这些单位在毕业生工作满一年时,往往采取“四评一对照”的考核方式,对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职业态度、服务技能、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四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即“四评”;同时根据毕业生“四评”结果,对照毕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建议。

2.“帮带式”教学管理关系。用人单位和高校在研究生实习和见习环节中已形成了“帮带式”关系,即用人单位每年派专人负责研究生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及质量跟踪,与健康管理学院教务科、研究生办公室及时互通学生见习、实习事项,定期与研究生导师进行业务联系和合作指导。学院则要求学生定期向导师和教务部门汇报实习、见习情况,了解学生动态,根据其实习表现评判其专业实习的学分,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实习单位。

[参考文献]

[1]赵婀娜.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让最好的学生“冒”出来[N].人民日报,2012-11-23.

[2]史忠健.从“教学外置 社区耦合”到“实境耦合”――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3]王芳.产业对接背景下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耦合管理模式[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4]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

[5]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05).

[6]王雄.高校德育工作隐性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04).

[7]肖敏.建立研究生教育三维质量保证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