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经验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探究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探究经验

篇1

1 丰富幼儿的经验能帮助幼儿提高认知水平

在于老师组织的大班科学活动《塑料容器上的秘密数字》中,目标制定了注重幼儿对塑料容器上的数字相关经验的获得,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强调了要让每个孩子自己在操作中获取科学知识。活动一开始老师设置这样的环节:逛超市,找出有回收标志的塑料制品。让幼儿把生活中超市里经常见到的塑料容器上的数字找出来观察并理解,每个容器底部不仅有个可回收标志,标志里还有数字1、2、3、4、5、6、7,不同的数字代表着不同的含意,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我们也被这秘密的数字深深所吸引,塑料就在我们身边,随手可及,而我们却对塑料容器本身所隐藏的数字秘密一无所知。虽然我们是观摩者的身份,但同时也给我们上了一堂丰富精彩的科学活动,丰富了我们对塑料的认知经验。其实这一过程是幼儿主动获得经验,丰富原有知识的过程。

在我看来要组织好一堂科学活动只有从幼儿生活的实际出发,将视点放低、放小,即在幼儿已有的经验中才能让孩子有兴趣探究,保证有科学探究活动的动力来源。其次,有丰富的经验,幼儿才有相互交流、讨论的愿望。在猜想可回收标志里为什么要有数字这一环节中,幼儿收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亲身经历的有关塑料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变成自己的经验后,才有了与人交流、讨论的准备。也就是说,丰富的经验才能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最后一环节中,每一组准备一个特殊容器,请幼儿帮助将盒身和盒底不一样的容器送到相应的回收数字标志下面。活动中渗透了幼儿之间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要学会合作,并且在学会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 幼儿已有的经验能决定探究的内容

在陈老师组织的中班科学活动《认识塑料制品》中,老师请幼儿说说自己的鞋子是用什么做的?并引出塑料可以做鞋子。接下来老师将幼儿对塑料的认识转移到幼儿生活中来,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是用塑料做成的?老师今天准备了很多的东西,请大家玩一玩、想一想,为什么这些东西要用塑料做?当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我立刻就了种疑问:这问题好有深度呀?孩子们怎么能马上就能说出来呢?幼儿已有的经验确实很难和“为什么这些东西要用塑料做?”这个问题链接上。我觉得给幼儿提供探究的材料中课准备一些塑料品和非塑料品,让幼儿玩一玩,摸一摸、比一比,为什么塑料做的游泳圈能让人浮在水面上?为什么用塑料做的电灯开关摸上去不传电?等等,让幼儿之间交流、互动,丰富彼此探索发现的经验。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让幼儿原有的认知经验与现在操作所得的认知所冲突,然后在老师的提问下进一步了解塑料的一些常见特性。比如塑料较轻、不传热、不透气等。让幼儿了解由于塑料的特性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同时塑料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污染。从而引导幼儿尽量少用塑料袋,不要乱丢塑料垃圾,看到要及时捡起来。

说到这儿我觉得:学习和探究的内容如果没有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幼儿就会很难理解,难以形成积极、自觉的学习之源。

3 拓展幼儿已有的经验能开拓幼儿思维

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改;实验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它是相对传统教学中验证性实验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由学生自己运用实验手段,探究未知的现象或数据,并在获得现象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究性实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活动,主张学生自主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物理实验进行探究教学,即引导学生自我发现、主动探究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观点、态度及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发展性学力形成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认识

探究性实验是相对传统教学中验证性实验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由学生自己运用实验手段,探究未知的现象或数据,并在获得现象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开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结于问题.运用实验的目的主要在于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环境,能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和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科学品质,其本身就是物理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是运用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及方法,更是物理教学的核心所在。

二、实施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

1. 创设问题情景即为提出问题。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端.问题情境的设置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阅读、观察、调查中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或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发现或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浮力”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教师可以用演示实验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在盛有一定质量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个木块,木块便浮于水面;放进一块石子,石子便沉入水里;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则悬浮在盐水中。再将此蛋放进清水里,则见蛋下沉;放进浓度更大的盐水里,则见蛋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么奇怪的现象,学生们一定会被吸引住,激发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心里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木块会漂浮,石子会下沉,而鸡蛋却会悬浮?又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浮沉的情况也会不一样的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新课。

2. 猜想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学生运用已有物理实验和实践经验,对问题的可能答案进行猜测,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一环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的内容,采用多种方式,鼓励每位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 设计实验。

针对探究的目的和条件,设计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达到预期目标.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方案的成败,决定于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科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在设计实验方案时给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注意实验设计的层次性和典型性,使学生逐步掌握统筹问题、分析问题及控制变量的意识。

4. 实验证实。

通过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正确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科学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

5. 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解释并通过理性分析形成结论,这是实验的目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报告形式将实验进行总结,包括: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结果、分析和讨论,学生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归纳、处理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努力体现“探究”的过程性。

实验探究重点强调的是“探究”,而不是验证.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全身心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学习的情感和意志,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精神才能得到培养.教学实践会面临着探究时间的问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总是匆忙做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没有思考、发问和批判的时问.我们体会到教学中可以根据探究的内容设置两课时或多课时.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提出猜想、假设,充分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使他们在相互间的否定与肯定之中积极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思维的能力;其他课时,进行实验探究,结果讨论,并引发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发现新的问题。

2. 要恰当地运用分组讨论,努力体现教学的全体性。

课堂讨论是实验探究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师生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在全班集体讨论时往往可能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发言的机会,这就需要通过分组讨论来弥补.分组讨论时,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实际,采用同一层次的与不同层次的分组方式交叉进行,使全体学生受益。

篇3

在网络课堂中,学习任务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就是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为自主探究小组共同学习服务。在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中,建立自主探究学习的小组非常重要,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小组成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探究性学习活。

1 问题的提出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经常处于“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的“师授生受”状态。这种状况既不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也不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寿光市上口镇第三初级中学十分注重学生的维持性接受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虽然使学校的成绩都名列前茅,但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学习只是将学生视作灌注知识的“容器”,仅仅教给学生知识。这样的学习并不是学生感兴趣和希望的形式,学生看不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迫切性,更无法在学习中表现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思维惰化,这必将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

现代宽带教育城域网的开通以及网上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网上课题交流平台提供的信息便于交流沟通,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因此,上口镇第三初级中学以网络资源为突破口,让学生自发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积极性,使之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学生的这种自觉性的学习过程对其心理的作用和意义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对更高的能力和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发展价值。以后的社会发展,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在同一项任务中必须分工自主探究,才能够顺利完成。对《基于网络课程环境下初中学科自主探究型教学(学习)模式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实践和探讨,构建了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2 课题界定

1)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2)自主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本课题着重研究基于网络课环境下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的具体策略,力求通过研究和实践,逐步构建起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创新品质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并以此为突破口,研究上口镇第三初级中学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策略。

3 基于网络课程环境下构建自主探究型教与学模

式的具体策略

3.1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教学的策略

1)自主探究学习任务的设计。在网络课堂中,学习任务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它可以是围绕学习目标、源于真实生活的、富有挑战性的某些问题;也可以是为了解决问题、来自于学习需要的真实任务,或者是结合学习内容所提出的研究课题。

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自主探究学习情境设计。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就是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为自主探究小组共同学习服务。在学校教育资源网上,各学科都建立了网络资源,便于师生教学和学习。在网络环境下,首先,学生可以通过Web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BBS论坛等认知工具,在网上获取问题的解决方法;其次,学生可以利用Web网页、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制作、Excel电子图表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处理信息,并以多种媒介方式表达、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3)自主探究学习小组的设计。在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中,建立自主探究学习的小组非常重要,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小组成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建立自主探究学习小组,依据整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进行分组,每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人一台电脑,这样既有利于自主学习,又有利于相互促进,有利于自主探究学习优势的发挥。自主探究学习小组是在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学生间的多方交流,以完成某项研究课题为主要学习任务,在网络中可以通过基于网络讨论来实现。

4)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设计。最常用的是BBS论坛方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参与讨论和交流,在其中发表帖子,每个人的发言随时都可以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浏览到,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网页浏览并参与讨论、发言。也可以采用网络聊天室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参加者建立一个融洽的讨论环境,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里,把对某一主题感兴趣或有研究的人集中起来,让每个参与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集思广益。还可以采用E-mail、ICQ等方式来实现讨论和交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基于网络的人机、人人互动交流的方式,将更加受到新技术的支撑而变得更加多媒体化、网络化、个性化。

5)自主探究学习的评价。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不能只是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该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例如,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态度如何,所完成的作业表述方式是否清晰,陈述理由是否充足,解决方法是否新颖,学习效果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现,等等。这些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的方法,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公正的评价,也给学生提供了利用反馈改进学习的方法,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当然,这种过程性评价仍然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3.2 基于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学习的优点

1)以自主探究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2)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3)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率;4)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突出;5)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综合能力;6)小组自主探究学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锻炼操作能力。

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小组自主探究并且制定相关的操作任务,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在网络课程环境下计算机其实只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可以帮助完成一些具体的工作,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只介绍一些基本的操作,进一步的操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探索验证。比如在文字处理软件使用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如何高效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显得越来越重要。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应当看到未来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加大研究力度,促使基于网络的教育应用尽快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魏国生.基于网络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8):40-44.

[2]贾雪梅,杨改学.网络环境下的合作探究学习及其策略构建[J].中小学电教,2005(2):24-26.

篇4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 新课程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学科,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阵地,是在小学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全民科学素质工程和素质教育工程的成效。交流与合作是科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所产生的效应远大于教师的单向传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通过学生交流与合作学习,可以使不同的探究者贡献出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单个探究者无法完成的复杂任务。只有协调的合作行为,才能真正达成科学探究的目的。合作的方法与形式有许多,下面谈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引领学生合作学习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1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小组合作能增加学生间的情感和语言交流,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使学生为小组成功而欢呼,为小组失败而捶胸顿足。小组成员在合作、互助的气氛中面对面地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

1.1 讨论交流式:通过组内同学讨论交流的形式解决学习中存在异议的问题。

1.2 实验探究式:对一些需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教学内容,组织组内同学合作实验,验证科学结论。

1.3 小组对抗式:此类合作学习是指教学中教师引导组与组之间就一些探究问题进行比赛。

1.4 小组互补式:是指学生对探究实验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教师引导组与组之间进行互相补充交流的学习形式。

2 小组合作学习应克服的不良倾向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一方面应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营造持久活跃的群体参与氛围,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组长的培训,让组长协调好组内同学,让每一个人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防止三种不良倾向:

2.1 把小组讨论变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利。刚讨论时,每个同学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几个优秀的学生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一部分的同学成了处境不利的对象,他们也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为个别优秀生的专利,结果便是个别优秀生说,其他同学听。“知识由教师灌变成了由小组长灌”。大部分学生获取得的还是死知识,不是自己探究的活知识。我认为在讨论学习时,教师应仔细观察每个小组的动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鼓励处境不利的对象,树立组内成员互助意识。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为探究目标作出自己的努力。

2.2 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我认为,讨论学习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针对问题,如何激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答辩,如何点拨学生去理解、去升华;讨论学习时,教师游走于各组之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小组活动,避免无效讨论。课堂上,针对个性差异,对几个已经完成讨论的小组采用正确引导,展开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避免讨论中学生放松自己。

2.3 评价的单一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学生往往就那么几句:“你回答得很好”、“你说得真好”等。有时,针对某一问题,大概是学生汇报的答案正中教师下怀,教师顺水推舟给予肯定,结束了汇报。难道50多位学生八九个小组答案都会一样,就没有不同的声音?我认为在一个小组中,即使是对同一问题,也可能存在不同见解,教师应该延迟评价,要留一些时间设问“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让各小组代表充分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让全班学生共享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另外,平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让他们在小组内展开互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学间如何评价呢?⑴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弄清观点的来源;⑵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一想;⑶把自己的看法和他人的意见比一比。教师要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克服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评价时直言不讳,在评价自己与他人时,往往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与自己的优点,使被评价者陷入尴尬的境地,严重挫伤其学习积极性的现象。

3 加强合作学习中动手操作的引导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研究都是由一个团体合作完成的。个体本领再大,那也是有限的。在科学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学生团体合作能力的培养。如何把一个团体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使每个成员各尽所长,都有动手的机会是我们要关注的地方。

3.1 人人有任务。合作学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者地方领导能力。所以小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的学生,让他(她)负责组织成员进行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记录员笔头要快,需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结果,动手操作、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等,同时还记录小组成员中不积极参与合作的现象,以便以后改正。汇报员应选择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

3.2 人人要动手。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处境不利的对象的关系,不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处境不利的对象更差。为此,我首先鼓励处境不利的对象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处境不利的对象优先发言,让处境不利的对象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处境不利的对象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进行指导时,应更多关注处境不利对象的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4 小组合作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无庸质疑,好的合作学习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但也不乏流于形式,为小组学习而小组学习。纷乱嘈杂,看似热烈隆重,实则收效甚微。因此,和其他学习方式一样,小组学习也应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有的放矢,为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服务。

4.1 适应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方式,它是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的一种。它的运用应该适文、适时、适人、适量。

4.2 合作、探究与竞争的原则。“小组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小组成员在同一时间内,针对同一问题进行。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其他成员的见解和想法,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但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对同一问题的思维水平必然有高有低。如果教师一概而论,同一标准,统一要求,势必挫伤优生的积极性,而处境不利的对象则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合作学习共同要求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求新求异。展开竞争,比一比谁说得更好、更全面,谁的见解更独特。这样,才能发挥小组中每位成员的优势,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4.3 时效性原则。注重实效是每一个有目的活动的基本要素。“实效”和“时效”有所不同。小组学习的时效性是指在提供了充足学习、活动时间的基础上的实效。课堂教学中,给小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的要求,也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以完成感知、认知、整理、反馈等学习目标。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以偏概全,必须在充分调查学生的共性、分析个性后才能下结论,才能确认学习的效果。

4.4 鼓励性原则。教师对于学生汇报的学习成果,必须明确而中肯地给予评价。既要有效鼓舞学生信心,又要形成正确的认知。实际教学活动中,在达到学习时效的同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意外”。教师应作好课堂调控,变“不利”为“有利”,教师要善于正向鼓励,让学生敢于问难、乐于解疑,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体会成功的愉悦。还要善于存疑探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难以解答,难以判断正误,教师决不能含糊其辞,应实事求是告诉学生“这个问题老师一时也说不清楚”,并留下悬念,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4.5 多元性原则。合作学习本身具备开放而有活力的特征,合作的对象除去一般意义上的生生互动外,还应遵循多元化的原则。教师是引导者,但不应该游离于活动之外,也应蹲下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共同质疑、共同解惑、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思考,感悟他们的见解,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共同讨论的兴趣,又能有效调控活动的角度、方向和效果。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展现课堂活力,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广泛用于科学教学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关键词】经验课堂;建构;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039-03

【作者简介】刘海林,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教研室(江苏淮安,223000)小学数学教研员,高级教师。

一、缘起:传授知识还是获得经验

李老师是一所小学的数学老师,她不但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而且能够吃透教材。课堂教学做到对每个概念细致讲解,对重难点部分反复提醒,同时解答习题也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各种解法。可是每次学业水平测试的结果却不理想,从答题情况可以看出上课时反复强调的知识点学生并没有掌握,甚至讲过的一些原题也答错。

李老师的烦恼不但引起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共鸣,而且也引发我们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深层思考。课堂上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是引发学生经历过程获得学习经验?换言之,课堂是该向学生提供教学还是引发学习?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人类不是通过创造独立于个人经验之外的客观现实的心理表征来获得知识的。也就是说,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自己的理解,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建构个人经验系统的过程。

反思“李老师们”的教学,他们的主要策略是讲解和做作业,这一行为立场使他们把学习理解为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过程,因此,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师的主要职责。课堂上学生是不是在学习,是不是有真学习的发生并非他们课堂观察的关注点,他们关注的是教学内容而非学习者。可以看出“李老师们”在课堂上对人的关注是缺失的,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在各自不同的经验与原有知识基础上创建意义,从而发展自己的经验。每个学生自己构建的知识只有靠自身积累经验,他人是无法直接传递的。因此,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经验的获得与发展应是教学的题中之义。

二、建构: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经验课堂”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核心是人的心智成长,心智成长的源泉是人的经验在学习中得到不断生长,建构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经验课堂”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从“经验”的自身性质来看,它包含主动尝试与被动接受结果两方面因素。孩子喝了一口热水被烫了从而获得了经验,喝热水是主动尝试行为,被烫则是被动接受的结果,孩子是在主动尝试与被动接受结果之间进行思考而获得经验的。告诉孩子水是热的是在教授知识,孩子体会到水是烫的则是获得了经验。因此,课堂上应先给学生主动尝试的机会,再引导学生对尝试的行动和产生的结果进行关联性思考,通过分析、判断、推理、验证等思维活动发现联结的详细情况,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经验。

课堂教学要成为学生经验生长的重要场所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首先要基于经验,通过创设情境等手段来激活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已有经验,这是经验生长的根。其次要积累经验,给学生主动尝试学习获得初始经验的机会,并向同伴及老师表达自己获得的经验,在交流中进一步完善经验。最后要发展经验,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运用获得的经验解决问题,使经验得到发展,引导学生对获得经验的过程回顾反思,让新获得的经验与已有经验建立起结构性联系,让经验得到内化。由此理解,我们为“经验课堂”建构一般性教学范式(如下图)。

从经验的视角理解课堂教学,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经验得以生长的主要场所,需要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教学范式,以便“经验课堂”的教学思想能在实践中落到实处。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具体步骤可增减、可循环、可更序,但教学过程应该遵循基于经验、经由经验、发展经验,要有利于学生构建个性化经验系统。

三、实践:找寻促进经验生长的具体策略

“经验课堂”的教学范式规划了课堂的教学结构,但是如何结合学习内容设计有效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教学需要教师贡献自己的教学智慧。

1.情境――激活经验理解数学本质。

情境的创设既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下《认识比》时,教材呈现了生活情境: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果汁和牛奶的杯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这样的情境引入“比”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同类量的比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份数(倍数)关系”这一概念本质,这就需要对情境进行适当的加工:妈妈每天早晨都准备2杯果汁和3杯牛奶。准备2天,需要几杯果汁和牛奶?3天呢?1周呢?准备的天数越多,需要的果汁和牛奶的杯数就越多,数量增加了,但是什么没有变化?引发学生思考:果汁和牛奶的数量增加了,但是它们的倍数关系没有变,也就是2份果汁和3份牛奶。这时引出果汁和牛奶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2∶3。情境的加工既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又帮助学生理解了“2∶3”中的2不是表示2杯,而是表示2份。有了这一本质的理解,学生对足球比赛中两队比分2∶3不是数学上研究的“比”的理解就十分容易,不再需要用“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一形式上规定来辨别比的本质了。

2.问题――获取经验的脚手架。

在激活了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给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行为和解决问题的结果之间思考,从而获得新的经验。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放羊式”,而是“问题导向式”,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获得学习经验。问题可以由教师设计,也可以是学生提出,但问题的设计应成为学生获取学习经验的脚手架。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下《圆的周长》时,首先向学生呈现生活中常见的三种规格的自行车车轮图,提问:这三个车轮各滚动一周,几号车轮滚动的路程长?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借助观察、比较认识到:圆的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然后出示下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正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4倍,正六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3倍,引导学生认识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又不足4倍。有了这些认识,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是否有倍数关系?引导学生设计用大小不同的圆测量出周长与直径,并计算它们的商。这时教师为各小组学生提供研究材料(圆片),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收集测量数据,计算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最后通过阅读了解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叫作圆周率(π),由此推导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C=πd。

在研究圆的周长过程中,通过问题导向,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比直径的3倍多一些,又不足4倍,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问题的引导有效地为学生自主获得经验搭建了脚手架。

3.交流――智慧碰撞中完善经验。

语言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心理工具,能为学生发展过程中基本思维结构的形成奠定基础。人的思维具有隐蔽性,教师在课堂上很难知道学生在想什么,这就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语言表达思维的机会,通过语言呈现思维过程。因此,在学生自主获取经验后要组织小组内或全班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取灵感、碰撞智慧、取长补短、完善经验、展示自我、体验成功。

4.反思――建构个性化经验系统。

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其学习过程中自主构建的个性化经验系统。即使同样的学习情境,每个学生获得的课程也都是不一样的,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和过程中积累的学习经验构成了学生个性化的学科课程。因此,课堂上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在反思中建构自己的经验系统,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现在的课堂经常会看到教师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进行全课总结,一般会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指定一两名学生站起来说一说,而学生站起来一般都会说:我学会了什么或知道了什么,学生叙说的也一般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其实,在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更需要做的是留给每一个学生自己充分的回顾反思时间,反思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反思获得经验的过程方法,在反思中把获得的经验和已有经验建立起结构性联系,让自身的经验得到生长、形成体系。

四、思考:“经验课堂”有效落实课改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通过变革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十多年来课改理念已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同。“经验课堂”正是建构于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大潮之中,并以践行课改理念为基本出发点。

1.“经验课堂”有效保证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促进教育公平,具体落实到教学上,就是做到“面向全体”。课堂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公平参与的机会,但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课堂应该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得到有差异的发展,才能真正落实“面向全体”。

“经验课堂”教学范式在结构上为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获得初始经验的机会。在个体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个学生用语言表达、交流自己获得的经验,这一过程也有效呈现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得到有差异的发展。此时,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有的放矢地指导,对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方法上的引导,及时消除学习上的障碍,对学生难以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掌握的内容在深度与广度上进行拓展引导,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足的发展。最后,让全体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及其所获,评价自己和小组成员的学习表现,让每个学生从学习内容、过程、态度等方面全方位建构自己的个性化经验系统,在已有基础上得到充足的发展。

2.“经验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学生才能全面、充分地激发自身的潜能,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经验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并逐步过渡到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总结、提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经验课堂”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效融合。

篇6

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程,可以改变经济学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使理论知识动态化、具体化、过程化,使学生真实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增强对相关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主动创新精神,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竞争的实力。经济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及相关学科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经济学教学中的经济学实验是一种专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互动、简短的游戏(不仅仅是游戏)。由教师依据经济学原理设计特定场景,通过对现实经济社会的模拟使学生置身其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经济学原理,并通过参与者和观测者的双重身份,激发学生对于经济事件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思考解释现实经济。

经济学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一样,主要包括实验设计、选择实验设备和实验步骤、分析数据和报告结果等环节。具体来讲,经济学实验课程的设计,需要确定研究的经济问题,依据问题创建实验条件。这个过程需要确定实验条件的一些基本要素,并且选择和确定哪些因素应作为需要处理的因素,哪些因素会干扰实验结果,如何对其进行控制等。根据实验条件,准备实验说明,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实验的目的、条件和操作的具体过程。为了对实验设计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应先进行测试性实验,并根据测试的结果改进实验条件和实验说明。

篇7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68-03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对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是高等院校生态学、地理学、林学、园林及城市规划设计、水土保持、环境科学、资源和土开发利用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该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途径。但是,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的问题,需要从授课内容和实践教学的选择、课堂的教法、教师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着手,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使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系统整体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特点及目的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目前尚未形成一致的定义。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当具有以下主要特征: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坚持以学为中心,但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②重视对已知理论或现实问题的研讨,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③倡导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既要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④提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目的表现为:①改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比较低沉,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研究型教学法是教师借助自己的科研活动和思维定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率,改善教学效果。②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被动式的学习,对教材内容的掌握不全面,难以实现教学目的;研究型教学法通过学生自愿选择科研课题,主动查阅资料的形式,增加学生阅读量,从而拓宽了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全面、深度理解。③培养学生的创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了课堂教学和考试卷子的奴隶,学生的智力不能从根本上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在研究型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个人兴趣双重的诱导下,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科研合作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二、景观生态学课程主要内容及特点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开拓和迅速发展的学科,也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该学科主要是运用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镶嵌性原理、文化性原理、人类主导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对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行研究,进而达到合理的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建设和景观生态管理。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在1999年对会章的修改中将其定位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因而景观生态学不仅可以指导景观设计、规划和管理工作者,还可以服务于社会学家和决策者。

景观生态学课程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①交叉性与融合性强。景观生态学是把地理学对地理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同时也是连接各个学科的桥梁,涉及多个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满足不同专业背景人员的多样化需求。

②实用性与实践性强。尽管景观生态学在学科特性和理论体系等方面还不够完善,一些争论尚存,但是其原理和方法已经应用到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区域规划、旅游开发等方面;同时,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开始关注现实问题,如优化景观效果、规范人类活动、改善生存环境等,使景观生态学成为解决当前诸多社会和环境等问题的重要手段。

三、景观生态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思考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许多课程中开展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景观生态学课程如何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还有待深入思考。

1.教学内容和课程知识点的优化重组。景观生态学属于一门新兴而蓬勃发展的学科,学科研究报告的数量逐步增加,教材不断面世。徐化成先生于1996年率先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景观生态学教材,肖笃宁等于2003年、郭晋平等于2007年分别主编了景观生态学教材。教材的不断更新是教学过程的延续和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面对不同的专业,景观生态学的本科教材在内容取舍和深度确定上差异较大。张明如等结合景观生态学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实施教学的效果,根据景观生态学学科内容的四大模块(即结构、功能、动态和景观管理),遴选景观生态学教学的知识点,提出从教学层次性和教学内容侧重点两个方面对教学内容标识,对构建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景观生态学内容体系进行了探索。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对编写兼顾生态学、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不同专业的景观生态学教材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开展该课程的研究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研究性的课堂教学。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是研究性的,其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系统介绍本学科经典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将最新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养成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同时,要求教师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讨。好的研究性问题是研究型课程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些问题与现实世界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挑战学生的高层次思维,促使其将多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3.应用性的实践教学。针对景观生态学的实用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作风和科学方法,以及接受挑战的能力,达到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通过景观空间格局野外短期考察的实习,要求学生结合实地调查,识别景观结构的组成及不同的景观要素,区分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景观要素,并在专业图上加以勾绘;通过室内综合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卫星影像或实地勾绘的地形图编制成景观图的方法和技术要点;同时要求学生掌握Fragstats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计算出斑块级别、斑块类型级别和景观级别的主要景观格局特征指数。

4.教学过程的考核体系。评价的重要手段,必须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和实际动手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因此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给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促进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实现教学进程良好发展,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评价应是对教学过程每一环节的考核。必须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运用多种方式才能获得。

四、研究型教学模式实施的内在驱动力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立,对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政策制度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转变是研究型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内在驱动力。

1.教师要转变教学与科研相矛盾的观念,充分认识到研究型教学活动可以督促教师不断探索科学研究的方法、路径和技术,并在引导学生从事科研的同时,加深自己的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并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主动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来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有机会应用于实践中,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并运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学生要转变成绩等于能力的观念,要意识到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自主地学习,通过查阅文献,撰写专题报告活动,培养自学能力、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逻辑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为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的,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问题,最终使学生有所发现和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做到因校而异、因专业而异、因课程而异、因人而异,采取科学适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特点,提出优化重组课程内容与知识点、研究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应用性的实践教学途径和教学过程的考核体系,全方位启发学生思维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边浩,萎江,张刚,等.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应用[J].理论高地,2008,(9):32-33.

[2]范旭晖.人学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6):11-12.

[3]叶国荣,陈达强,吴碧艳.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3):90-91.

[4]韦宝平.创新教育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J].江苏高教,2003,(4):85-86.

[5]张晓宏.高校研究型教学范式之探究—启发式教学[J].教育探索,2007,(3):63-64.

[6]卢国显.关于在大学本科教学中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再认识[J].教学研究,2011,(2):61-65.

[7]卢杰,郑维列.“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2008,(3):52-54.

[8]肖笃宁,李秀珍.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J].生态学报,2003,23(8):1615-1621.

[9]何东进,洪伟,吴承祯,等.景观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8):51-55.

[10]张明如,温国胜,侯平,等.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5):60-63.

[11]方利国.微机化工应用课程研究型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J].广州化工,2010,38(5):252-255.

[12]温远光,庄嘉,招礼军,等.森林生态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创新导刊,2010,(8):26-27.

篇8

[关键词]船舶精通急救 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240-01

为了提高船员的基本安全和专业技能水平,保障水上人命安全,《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1995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精通急救和船上医护专业培训、考试和发证办法》都规定,凡在船舶上任职的船长、驾驶员、轮机长、轮机员、无线电人员和指定为在船上提供急救的其他船员,必须完成船舶精通急救培训,并取得《精通急救合格证》,因此,船舶精通急救教学与培训就显得尤其重要,我校不仅开展轮机、驾驶专业而且还是船员精通急救专业培训的培训机构,本人一直承担《船舶精通急救》的教学任务,对目前的教学培训有一些心得体会,现提出来供大家一起探讨。

1、目前教学、培训的现状

船员精通急救专业培训培训机构师资要求担任教学的教员应具有医科类院校大专及以上学历,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生,所以船员精通急救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主要由校属医院具有相应资历的医生担任。教材采用中国海事局组织编写的《全国海员培训系列教材----船舶精通急救》。培训学时数24小时,每班培训人数不超过40人,其中理论15小时,实操9小时。教学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为船舶基础医学知识,第二部分为海上救护(精通急救),重点讲解海上航行及作业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损伤和各种急症的诊断、紧急处理措施、治疗方案等。教学方法主要以口授为主,辅以人体结构模型、供操作演练的人体模型、人体解剖挂图和与培训内容有关的药品和器械等。

2、目前教学、培训存在问题的分析

2.1 培训机构对任课教师培训欠缺

目前,就我校情况看培训与任课是分开的,任课教师是校属医院够资格的医生担任,但他们只是单纯地从医学角度就教材甚至只有教学大纲而教课,而且他们没有得到作为教师而应受到的相关的指导和培训,例如教学方式方法的指导、听课等培训,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船员培训方面的信息不足,不了解船员与陆地上人员对于教学内容的区别,教学缺乏针对性。

2.2 系列培训教材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们知道,一般教材基本都配有教学参考书,而目前的船员培训系列教材则缺少相关的教参书籍,同时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很多,而课时相对较少。医学本来专业性就特别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求非医学专业的学员掌握如此专业的医学急救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当然这也变向地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培训机构不对任课教师加以培训和指导,提供便利教学的条件,那么培训简直就是流于形式。另外,相关配套试题也不足以满足学员的需求,自我检验学习成果的途径有待拓宽。

2.3 教学方式方法比较落后

我们知道目前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占据教学主导地位,而医学教学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临床学科的教学方法与一般学科的教学方法相比有其共性和个性。临床兼职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未接受过系统、规范的教学方法培训,他们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即“备教材、备教案、备学生、备环境、备自己”缺乏足够的理解,更不知如何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去引导学生学习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理论讲授和临床实习相结合是临床教学的必要手段,教学医院是学生进行临床知识学习的课堂,不能仅仅依靠实操实验室教学代替医院实习。临床兼职教师在临床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临床兼职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对临床教学质量的保证有着重要的意义。

3、改进现有教学的建议

3.1 加强任课教师的管理与培训

任课教师医学专业方面的资质是不容质疑的,是教学必备的硬件之一,但相应的软件辅佐则要求培训机构为之提供,比如正常专职教师所需的相应教学相关的培训、指导,作为急救兼职教师也应全有,同时,也要给他们作为船员的实习经历,我们知道医学专业更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理论最终为实践服务,任课教师对于所教学生专业相关知识毫不知情,则很难担任好其中任一门的课程。

3.2 培训系列教材及时更新、完善

我们知道医学知识日新月异,更新速度很快,医学教材大致五年一更新,而我们急救系列教材却远远落后于医学教材。任课教师掌握的是最新医学知识,而急救教材却是很早以前的医学知识,以致任课教师不知是按照哪个标准去讲,如果按照医学新知识去讲,但培训考试却是按照培训教材而定,所以造成所学为何所用之难题,是专门为了考试而学,还是为了真正掌握一些急救常识而学,作为教者,被推上了做一两难的地位。另外,相应教参、习题也应同步跟上,这样,更利于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3.3 教学方法进一步改进

因为本培训教学学时较少而又集中,往往不被受到重视,只要学员考试通过就算完成任务,再加上学员没有经过医学基础课的学习,突然学习深奥的、专业性比较强的临床医学课,是非常难的,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掌握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更要会灵活应用,尽可能增添部分通俗或科普医学知识的讲解,最好配以多媒体教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

[2] 陈兵.船舶精通急救.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2,12:64=70,75-76.

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经验;生活化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理念之一,这也充分揭示出地理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从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脱节的现象。初中生由于年龄的增长,阅历、见识的丰富,他们大多数在接受正规基础地理教育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与地理有关的生活经验,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思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回归生活,将知识与经验结合的地理教学适合于他们。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入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生活化知识,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呢?

一、树立“生活地理”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初中课堂地理教学理念主要以实用主义为主,倡导在课堂中将教师、教材作为教学的中心,知识主要通过课本展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教师通过对这些固定的课本知识进行传授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这一角度来看,大部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扮演教书匠这一角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采取灌输式教学来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课本知识,使学生远离生活,其生活经验没有在课堂中得到应有的体现。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地理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教师需要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从书本知识中走出来,走到生活中去,将教学的重点放到生活中去,开展以生活为中心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拘泥于教材,而是以教材为框架,积极搜集生活资料,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地理材料运用于课堂。例如,在社会发展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搜集“核泄漏”“核扩散”“克隆人”等问题,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对此进行讨论,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在搜集资料方面,不仅需要教师付出努力,学生也要从互联网、杂志、电视、报纸等多渠道获取地理信息,并将搜集的资料带入课堂,与同学们讨论,使学生充分明白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生活经历、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建立科学可行的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要想达到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学模式并不是简单的条条框框,而是一个提供教学参考的平台,它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态静止的。因此,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出构建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模式,在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感悟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积极组织、创设与生活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挥自主性,利用自己学过的地理知识或者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形成“挖掘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激活生活经验―丰富生活体验―联系生活应用―回归生活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三、创设生动直观的生活情境

新课程强调,地理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因此,在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需要从生活、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地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知识也存在于我们身边,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万事万物来创设地理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天气”和“气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天气预报,将学生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到的天气符号与课本中的知识结合起来,为新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家乡的地理资源,利用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地理经验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性活动。例如,在进行“环境问题”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以前和现在的环境状况,自己的家乡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并分析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我们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与已有的经验,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了解到土地污染、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并了解其危害,使学生明白环境与人类要建立和谐的关系,从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中学地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实现地理教学生活化,既可以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拓宽教学空间,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有效性;问题;策略

教学评价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效地对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进行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作用探讨

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能够有效地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用生动、丰富多彩的评价语言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教学评价语言能够更加风趣,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课堂教学质量自然会得到提高。第二,改进课堂教学活动。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较为单一,效果不是十分的明显。新课改对于教师的评价语言更加重视。新的教学评价语言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加,形成了一种更加有效的互动学习方式。第三,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生动的教学评价语言,能够让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注重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性,并不断地做出调整和改变,运用许多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但仍旧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缺乏科学性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可以在课前根据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案进行预设,但是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情境常常与事先设定的场景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仍旧采用预设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将达不到相应的效果,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此时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活跃课堂氛围。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能够熟练运用自己预设的评价语言,而在面对一些突况时,教师的评价则显得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例如教师在对《我若是小小鸟》这篇文章进行教学的时候,提出了以下问题。

老师:同学们,如果你们是一只小鸟,你们最想干什么?

学生1: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希望飞入天空翱翔。

老师:那么你需要怎样来实现呢?

学生1:用我的翅膀飞上去。

老师:到底应当怎样飞?

学生1:用翅膀飞(用手比划一个飞翔的动作)。

老师:请坐下继续思考,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学生2:勤奋努力,才能够顺利飞到天空之中。

老师:对了,只有通过不断地勤奋努力,才能够最终走向成功,顺利飞到天空之上,自由自在地翱翔。

从以上对话可以看出,教师在进行提问之前已经设计好了后面的课堂评价语言,只需要通过问题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答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第一位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设计不相符合,导致教师的评价语言不能够顺利地用出来,因此教师很自然就会对这位学生的回答选择忽略,没有给这位学生阐述自身观点的机会,让学生的一些想法被扼杀在萌芽阶段,极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单调,缺乏艺术性

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评价中使用的评价语言都是相同的,如“很好”“很棒”“继续努力”等。第一次对学生使用这些评价语言,效果将会很明显;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长时间使用这些评价语言的话,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也将变得微乎其微,对教学起到的帮助自然也较少。

比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用柔和的语调、舒缓的节奏把诗读一遍,不要R读,各人放声读,大胆读。但是学生各自读的声音很小。于是教师大声鼓励:“大声读!”然后学生大声读起来。最后教师评价:“好,大家读了一遍了。”这种现象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过于单调,评价目的不明确,对学生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缺乏人性化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时候都存在评价语言缺乏人性化的问题。如: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评价语言含有讽刺、挖苦、苛责的意味,使得小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也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得极为严厉,所使用的评价语言也过于直接,使得学生无法接受;还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喜欢进行对比评价,将一些学生的缺点同其他学生的优点进行比较,希望学生能够取长补短,改正缺点。虽然教师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变得更加优秀,但是这样的评价方式常常取得相反的效果,使得学生十分反感,而且还会影响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

三、提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应及时发现评价语言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科学的改进,提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理论素养

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决定着其评价语言的有效性。因此,在平时,教师应当注重课堂评价相关理论的学习,向一些优秀教师或者知名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如何进行课堂评价。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更新现代教育理念,在知识结构上更加强调多层复合性,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努力提升学习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基点。这种教育的“软件”建设应当是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对自身的不足之处应进行总结和分析,学习优秀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加以灵活运用,提高评价语言的理论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为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使用创造条件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性,离不开课堂教学前的充分准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充分熟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和思路,并分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设计课堂评价语言,就能在课堂教学中从容应对各种突况。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当前的实际水平来进行问题设计,充分保证所提问题的质量,并对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做到有备无患,对学生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及时评价。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做到善于倾听,根据学生的实际反映情况,调整自身的课堂评价语言。课堂评价语言的应用是十分灵活的,对于不同的学生应当应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有针对性地使用评价语言将会极大提升评价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对课前准备的评价语言进行斟酌,看用在该学生身上是否合适,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小W语文教师应当让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丰富多样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如果一直使用相同的语言将会显得单调乏味,失去应有的激励效果,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当使用一些富有诗意、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课讲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文采斐然,以声传情,以音动心。教师的课堂用语、评价语言应该灵活多样,艺术性地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美妙的语言产生兴趣,提升学生语言能力。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以艺术化的形式去关爱学生和教导学生。课堂评价语言并不只是限于有声的语言,有时候使用无声语言会让课堂评价的效果变得更好。除此之外,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对自身的评价语言进行反思,不断优化自己的评价用语,从而在课堂评价中得心应手。

四、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对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引起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其重要作用,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真诚地去面对每一位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使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发挥出课堂评价语言的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沙水花.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性探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3.

[2]魏薇.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3]邹天鸿.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4]王延凤.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鼓励性评价的问题及改进[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5]徐婷婷.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研究[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