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篇1

关键词:二氧化硫;酸性;还原性;漂白性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5–0041–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背景分析

二氧化硫的含量是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二氧化硫与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休戚相关。酸性、还原性、漂白性是二氧化硫基本的和突出的化学性质。笔者构想从学生熟悉的空气质量指标切入,“走近”二氧化硫,“初识”二氧化硫,进而通过系列实验设计,系统、全面、深刻地揭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完整地构建二氧化硫性质的知识网络。以下是这一构想的教学实践。

2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初步体悟二氧化硫的水溶性、酸性和刺激性。

(2)通过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认识可逆反应;由亚硫酸的不完全电离和分步电离,理解二氧化硫水溶液中的组成微粒和微粒大小顺序。

(3)通过设计和实施探究性和对比性实验,认识二氧化硫的酸性、还原性和漂白性。促进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的发展。

3 教学过程

3.1 “走近”二氧化硫

[情境导入] 2011年12月19日~2011年12月29日“上海市空气质量日报”表格和变化图。(表、图略)

[教师提问]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有什么危害?

[学生观察并回答] 二氧化硫有毒、有刺激性;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成因。

[教师分析]酸雨的主要成因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上升到空中,与水汽结合生成亚硫酸SO2+H2O= H2SO3,随着雨水降落到地面。

[问题讨论]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采集酸雨样品,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其pH,得到下列数据:

采集到的酸雨放置一段时间后,pH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亚硫酸H2SO3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硫酸。

[师生总结] 亚硫酸是较弱的酸,不完全电离,而硫酸是强酸,完全电离,亚硫酸被氧化成硫酸后,溶液酸性增强,pH变小,当亚硫酸完全转化为硫酸后,pH保持恒定。

[师生归纳]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成因;二氧化硫与水结合生成亚硫酸:SO2+H2O=H2SO3;亚硫酸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硫酸:2SO2+2H2O+O2=2H2SO4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走近”二氧化硫,“初识”二氧化硫,为后续深入探究作好铺垫。

3.2 二氧化硫的性质

3.2.1 物理性质

[呈现资料]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易液化(mp:-10℃),易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40体积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大。

3.2.2 化学性质

(1)二氧化硫的酸性

[实验1] 将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滴加到SO2水溶液(约2 mL)中,观察现象。(溶液显红色)

[教师]写出S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亚硫酸的电离方程式。

[学生尝试] SO2+H2O H2SO3;

H2SO3 HSO3-+H+,HSO3- SO32-+H+

[教师讲解] SO2与水反应生成H2SO3不稳定,同时分解为SO2和H2O,像这种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H2SO3作为二元弱酸,酸性主要取决于其第一步电离,第二步电离更加微弱。因此,SO2水溶液中,分子有:SO2、H2SO3、H2O;离子有:H+、HSO3-、SO32-、OH-(极少);且:H+>HSO3-> SO32->OH-(极少)

设计意图:从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感悟并初步建立可逆反应概念。由亚硫酸的不完全电离和分步电离,理解溶液中的组成微粒和微粒大小顺序。

[实验2] 步骤及现象

[教师]写出以上实验步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学生尝试] SO2+Ba(OH)2=BaSO3+H2O

SO2+Ba2++2OH-=BaSO3+H2O

BaSO3+2H+=Ba2++SO2+H2O

[教师强调]步骤②表明,BaSO3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盐酸。

[实验3] 步骤及现象

[教师设问]为什么步骤①中没有生成沉淀?

[学生回答]二氧化硫水溶液与氯化钡不反应。

[教师追问]如果二氧化硫水溶液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亚硫酸钡,反应方程式如何表示?

[学生尝试] SO2+H2O+BaCl2=BaSO3+2HCl

[教师强调]我们知道,BaSO3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盐酸。所以,该反应不能发生。

[教师设问]为什么步骤②中出现了大量白色沉淀?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学生尝试] SO2+2NaOH=Na2SO3+H2O

Na2SO3+BaCl2=BaSO3+2NaCl

SO2+2OH-=SO32-+H2O

SO32-+Ba2+=BaSO3

[教师讲解]在二氧化硫水溶液中,亚硫酸根是亚硫酸第二步电离产生的,其浓度很低,不足以与钡离子结合成亚硫酸钡沉淀。在二氧化硫水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后,生成了大量的亚硫酸根,然后亚硫酸根与钡离子结合成亚硫酸钡沉淀。

设计意图:实验2和实验3是一组对比实验。实验和教师的分析,旨在让学生感悟到亚硫酸根与钡离子浓度都足够大时,才能结合成亚硫酸钡沉淀;二氧化硫水溶液中亚硫酸根浓度很低,加入碱后,可生成大量的亚硫酸根。

(2)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实验4] 步骤及现象

[教师设问] 为什么放置一定时间的二氧化硫水溶液中滴加氯化钡后出现了浑浊?生成了什么沉淀?

[学生思考、联想]二氧化硫水溶液放置一定时间后,有少部分被氧化生成了硫酸,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教师]写出生成硫酸钡沉淀的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学生尝试] 2SO2+O2+2H2O=2H2SO4

2SO2+O2+2H2O=4H++2SO42-

SO42-+Ba2+=BaSO4

[教师设问]在实验室里,还有哪些氧化剂可能把二氧化硫水溶液氧化生成硫酸?

[学生思考、交流]高锰酸钾溶液、双氧水、氯水、漂液……。

[实验5] 步骤及现象

[教师] 写出以上系列实验中二氧化硫水溶液被氧化生成硫酸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尝试]

5SO2+2H2O+2MnO4-=4H++5SO42-+2Mn2+

SO2+ClO-+H2O=SO42-+Cl-+2H+

SO2+H2O2=SO42-+2H+

SO2+X2+2H2O=4H++SO42-+2X-(X=Cl、Br、I)

SO2+2Fe3++2H2O=2Fe2++SO42-+4H+

[师生归纳]二氧化硫水溶液能被O2、KMnO4、NaClO、H2O2、Cl2、Br2、I2、FeCl3等很多氧化剂氧化为硫酸。

设计意图:实验4和实验3也是一组对比实验,旨在让学生体会到二氧化硫水溶液易被氧化,“暗示”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实验5进一步强化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同时丰富对物质氧化还原性的认识,巩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技能。

(3)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在实验1里,将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滴加到SO2水溶液中,溶液变红色。品红也是一种常见的酸碱指示剂,若将几滴品红试液滴加到SO2水溶液中,颜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实验6]步骤及现象

[教师讲解]二氧化硫能与品红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故能漂白品红。但这种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又恢复原来的红色。

[实验7]用胶头滴管将SO2水溶液逐滴滴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至红色完全褪去。

[教师设问]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如何验证红色褪去的原因?

[学生思考、讨论]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有(1)H2SO3中和NaOH,溶液呈中性;(2)SO2起漂白作用使酚酞褪色;可向褪色后的溶液中再滴加少量NaOH溶液,若又显红色,则是原因(1);若不再显红色,则是原因(2)。

[实验8]向实验7所得溶液中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又显红色)。

[教师归纳]以上实验表明,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漂白但不能使显色后的石蕊和酚酞漂白。可见二氧化硫的漂白有很强的选择性。

[资料卡片]工业上常用二氧化硫来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辨等。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是由于它能跟某些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这种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使有色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因此用二氧化硫漂白过的草帽辨日久又变成黄色。此外,二氧化硫还用于杀菌消毒等。二氧化硫和某些含硫化合物的漂白作用也被一些不法商贩非法用来加工食品,以使食品增白等。食用这类食品,对人体的肝、肾脏等有严重损害,并有致癌作用。

[图片呈现]葡萄酒标识“微量二氧化硫”作防腐剂;用硫磺“薰蒸”银耳。

设计意图:实验6揭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及其特点。实验7的探究和实验8的验证,同时与实验6也构成对比,旨在突出二氧化硫漂白的选择性。“资料卡片”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和全面的化学观。

[师生归纳] SO2的主要化学性质

①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②具有还原性;③具有漂白性

4 评价反思

(1)本课以二氧化硫水溶液代替二氧化硫气体,使得实验操作变得简便易行,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二氧化硫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2)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看,二氧化硫水溶液的性质不完全等同于二氧化硫的性质。但以二氧化硫水溶液为载体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还是合适的、科学的。

(3)重视通过实验手段感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突出实验的系列性、对比性和探究性,重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概念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以及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巩固、应用化学用语,是本教学实践的重要特点。

(4)“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传授,还应当引导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1]本课正是努力践行这样的追求。

篇2

1流程图

确定主题――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教师点津――拓展延伸

2课堂开始

[主题]二氧化硫的分子组成及物理性质

[情境]1.农民夏天戴的草帽刚买来时很白,过一段时间,变黄,为什么?

2.取一段红毛线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亚硫酸溶液中,学生观察现象。(学生讨论)

[教师解释]这两个现象都与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关。由此引出对二氧化硫的学习。

第二节 二氧化硫

2.1二氧化硫的分子组成及物理性质

[情境]给出一瓶贴有标签的二氧化硫气体,标签上有其化学式和化学名称。

(1)你从标签上能获取哪些信息?

(2)你还想了解除标签上信息以外的其他问题吗?同学间可以讨论。(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①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透明气体。

②二氧化硫是由氧和硫两种元素组成的。

③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其个数比为1∶2。

④二氧化硫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

[教师点津]组成二氧化硫的氧和硫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硫元素与氧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多少?(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①组成二氧化硫的氧和硫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1。

②二氧化硫硫元素和氧元素所占的质量分数各为50%。

③组成二氧化硫的氧和硫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2、+4。

通过以上探究式学习,学生们对SO2这种气体的分子组成已经很熟悉了可以进行物理性质的学习了。

[提问] (1)如何闻集气瓶中二氧化硫气体的气味?(请学生上台表演)

(2)二氧化硫气体保存时应注意什么?(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①用手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②二氧化硫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应远离人群,密封保存。

[教师点津]二氧化硫气体的密度和空气相比较,如何?

[学生回答]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二氧化硫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情境]将一集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置于滴有石蕊试液的水槽中,并晃动。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①水槽中的水进入试管中,但未充满整个试管;

②水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教师点津](1)二氧化硫溶于水

(2)二氧化硫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2.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提问]上面实验中,水槽子中溶液为何变红?(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反应。

[提问]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SO2+H2O=H2SO3

[教师点津]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情境]将一集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置于盛有NaOH试液的水槽中;(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水槽中的水进入试管中,几乎充满整个试管;

[提问]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SO2+2NaOH=Na2SO3+H2O

[教师点津]SO2与水反应、与碱反应等反应

[情境]将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溴水、KMnO4溶液,观察它们溶液的变化情况。(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溴水、KMnO4溶液褪色,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反应。

[教师点津](1)SO2中S呈+4价,化合价可以升高,作还原剂

(2)SO2可以与O2、氯水、溴水、KMnO4溶液等强氧化剂反应,SO2中作还原剂

二氧化硫与O2、溴水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点津]学生阅读课本,写出工业上制硫酸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探究)

[情境]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观察现象。(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品红溶液褪色

[情境]将褪色的品红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品红溶液恢复红色

[教师点津]SO2能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是由于二氧化硫可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成无色物质,而化合成的无色物质却是不稳定的,易分解而恢复原色,故这种漂白是暂时的。

[情境]比较氯水与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学生探究)

[投影]

[教师点津]学生总结SO2有哪些化学性质?SO2有哪些用途?(学生探究)

[投影]①SO2有还原性(SO2的氧化性课本不作要求,可简单介绍)

②SO2有漂白性

③SO2是酸性氧化物

④SO2可制硫酸;漂白纸浆、毛、丝、草帽等;杀菌消毒等。

[拓展延伸](投影)1.根据国家环保部的统一规定,目前进行常规大气检测的主要指标有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可吸入固体颗粒(烟尘)等三项。

2.“空中死神”――酸雨

篇3

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设计本节课的核心理念:解放学生,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我准备从四个大方面分析本课。

一、教材因素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标》规定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总体教学思路:

质疑激趣实验引探释疑解惑启思诱导合作研讨反馈小结.

(一)教学重点:

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氧化性与漂白性)

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重点:

(二)教学难点: 探究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设计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硫的特殊性、氧化性和还原性。

(2)能列举出二氧化硫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一些重要用途。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溶解性、化学特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等,培养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类比预测、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实际应用来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等,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用途及酸雨的控制与科学处理,进一步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化学的价值。

(2)通过实验设计的微型化和环保化操作,培养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四)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 “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要求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合作探究的新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式教学。教师布置实验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不仅是教师的教法,更是学生的学法。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最高水平,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生互评,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已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高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设计的好处:引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评价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评价的要求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学生评价之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评价为主体的、以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的运行

(一)教学思路:依据上诉教学方法,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如下,主要围绕四个探索究实验任务驱动学生展开学习活动,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动手实验、合作探究得到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树立环保意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质疑激趣,引入问题

在新课前一周,展示有关二氧化硫引起危害的图片,同时布置问卷。内容如下:1.学习之余,你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多少了解?2.你知道有一种环境问题叫酸雨吗?3.你知道酸雨的成因吗?你知道有一种颜色雪白的银耳不能食用吗?等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二氧化硫的性质资料,收集关于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和食品安全的资料,自行设计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方案?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共鸣。

2.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问卷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让学生展示探究实验,观察学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实验的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每一个性质让一组学生完成,实验结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到相应结论。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解释:

探究实验一:

实验步骤:

1、在反应板中放张石蕊试纸,再滴 入2~3滴SO2水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2、在反应板中加入5滴澄清石灰水,再滴入2~3滴SO2水溶液,观察现象

探究结论:SO2溶于水,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酸;又能和碱反应生成盐 ( 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很相似!)

探究实验二:

实验步骤:

在小试管中加入1ml品红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若干滴SO2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课堂练习:下列可以用来鉴别SO2和CO2的方法是( B D )

A. 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B. 根据气味鉴别

C.通入澄清石灰水 D. 通入品红溶液中

思考:

根据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从氧化还原角度推测它应该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注意:废液要倒在小烧杯里!!!

探究实验三:

实验步骤:

1.取酸性KMnO4溶液各5~8滴,分别滴入几滴SO2的水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内容 现象 结论或方程式

酸性KMnO4和SO2水溶液 KMnO4溶液的红色褪色

探究结论:SO2具有还原性

注意:废液要倒在小烧杯里!!!

探究实验四:

实验步骤:

在2ml饱和Na2S溶液中加入适量SO2的水溶液(同时滴入几滴稀硫酸),观察现象

实验内容 现象 结论或方程式

Na2S溶液和SO2水溶液 溶液变浑浊

探究结论:SO2具有氧化性

第三环节:启思诱导、释疑解惑

思考练习:二氧化硫和氯水都有漂白性,现把二氧化硫和氯气二者以等物质的量混合,让混合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则其漂白性将( )

A. 和氯气单独通过时相同 B. 和二氧化硫单独通过时相同

C. 是二者作用效果之和 D. 可能失去漂白性

分析:二氧化硫和硫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

而HCl和H2SO4是没有漂白性的,因此漂白性可能消失

三、教学反思与评价

这是一节以二氧化硫性质为探究重点的常规课,本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点:

1.能紧密结合STS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2.能整体认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能对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提高环保意识。

4.着重提高了学生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小结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6.巩固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而投入,思维不断碰撞,比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篇4

二氧化硫是中学阶段研究的重要氧化物之一,相关探究实验内容较多。因二氧化硫有一定的毒性,保存与使用时不太方便,给教师的实验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能够在二氧化硫使用量较少且安全的条件下高效地完成实验教学呢?笔者在教学中设计出以下实验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仪器与药品

(一)实验仪器

大试管1支,小试管8支(试管均配有橡胶塞),试管架1只,胶头滴管3支,小烧杯1只,酒精灯1只,试管夹1只。

(二)实验药品

一大试管二氧化硫气体(课前收集,塞子塞好),蒸馏水,石蕊试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BaCl2溶液,双氧水,酸性KMnO4溶液,氯水,Na2S溶液,FeCl3溶液,KSCN溶液。

三、实验设计

(一)物理性质

展示盛有二氧化硫的大试管,学生观察总结:无色,气体,刺激性气味(将塞子打开,用手扇动闻气味后,立即将试管塞好)。易溶于水(将试管倒置于盛有约30mL蒸馏水的小烧杯中,试管内液面上升,形成一段水柱,教师也可利用这段时间,分析归纳二氧化硫的相关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 酸性氧化物

(1)与水反应

分析倒置试管中水柱上升的原因:SO2+ H2O ?葑H2SO3 。强调该反应的可逆性,溶液中有SO2与H2SO3,其中硫均为+4价,说明两者某些化学性质相似,为下面用二氧化硫水溶液来代替二氧化硫进行实验,作好理论解释。取出倒置的大试管,将烧杯中的溶液全部倒入大试管中,塞上塞子备用。

(2)酸碱指示剂变色

用小试管取约2mL二氧化硫水溶液,向其中滴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该溶液为酸性。

(3)与碱反应

用小试管取约1mL澄清石灰水,用胶头滴管向其中滴入二氧化硫水溶液:开始白色沉淀生成并增多,最后白色沉淀又逐渐消失。此现象与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反应类似,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两者进行对比学习。

2. 漂白性

用小试管取约2mL二氧化硫水溶液,向其中滴几滴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褪色,体现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再将褪色后的溶液加热,溶液又恢复红色(此时将小试管用塞子塞住)。教师将二氧化硫与氯水的漂白性作对比,可引导学生从漂白原理(氯水:氯水中的次氯酸等强氧化性物质使有机色素褪色。二氧化硫:利用二氧化硫与有机色素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使之褪色)、漂白范围(氯水:能漂白大部分有机色素。二氧化硫:能漂白少部分的有机色素。可举例:二氧化硫使石蕊变红后,不褪色。而氯水可使石蕊变红后,又褪色)、漂白效果(氯水:漂白效果是永久、不可逆的,加热不恢复原来颜色。二氧化硫:漂白效果是暂时、可逆的,加热可以恢复原来颜色)、同类物质归纳(氯水:过氧化钠、双氧水、臭氧等。二氧化硫:中学阶段没有涉及同类型漂白剂)等方面作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学阶段常见漂白剂进行归纳总结。这时教师再次展示冷却后的小试管,发现溶液又变为无色,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究此现象产生的原因。

3. 还原性

(1)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用小试管取约2mL二氧化硫水溶液,向其中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褪去。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而非漂白性),反应原理:5SO2+2MnO4-+2H2O=2Mn2++5SO42-+4H+。

(2)与氯水反应

用小试管取约1mL二氧化硫水溶液,向其中滴加氯水,黄绿色褪去。进一步验证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反应原理:Cl2+2H2O+SO2=2HCl+H2SO4。此时可设计问题:将二氧化硫与氯水同时作用于有色布条,漂白效果会更好吗?

(3)与Fe3+反应

用小试管取约0.5mL FeCl3溶液,向其中滴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再加入二氧化硫水溶液,血红色褪去。反应原理:2Fe3++SO2+2H2O=

2Fe2++SO42-+4H+。因Fe3+氧化性比较弱,则说明二氧化硫有较强的还原性。

(4)与双氧水反应

用小试管取约2mL二氧化硫水溶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因为两者不反应。接着将试管不断振荡,仔细观察,溶液中开始慢慢出现白色浑浊。原因:空气中的氧气将部分亚硫酸氧化为硫酸,可产生少量硫酸钡白色沉淀。再向此溶液中滴几滴双氧水,则立即产生大量白色沉淀,可说明双氧水很容易将二氧化硫氧化。

4. 氧化性

用小试管取约1mL二氧化硫水溶液,向其中滴加硫化钠溶液,产生淡黄色浑浊。反应原理:SO2+2S2-+4H+=3S+2H2O。体现了二氧化硫的氧化性。

四、本实验设计的优点及提示

(一)优点

1.连续性:本实验设计为一系列探究性或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全面,包含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漂白性、还原性(较强)、氧化性(较弱)等相关性质,在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2.节约性:仅用一支大试管的二氧化硫,就成功完成一系列实验操作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环保性:大试管与小试管均配有塞子,既防止实验过程中二氧化硫水溶液被氧气氧化,又避免二氧化硫逸出对环境造成污染,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提示

篇5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分子教案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 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扩散到水的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 中将学生实验(氨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性质时,树立起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大小不同和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quot;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运动,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运动论的有关知识(是运动的,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运动状态、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概念的建立及对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

对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参考:

一、 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周围形形、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象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雪白的食盐,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红?老师补充问题:实验时,氨水滴在棉花上,为什么你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4)学生讨论

中国学习联盟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7)投影:实物投影打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说明的真实存在。并指明糖、水、氧气、二氧化硫等物质都是由构成的。学生如果感兴趣课下可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C60结构

8)多媒体展示、讨论

多媒体展示: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

讨论:这两个变化中,物质的有没有变化;如何从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9)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0)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本身没有变化,而发生化学变化时本身发生了变化,如:硫,氧在点燃条件下变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由二氧化硫构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否具有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呢?(如:是否助燃)为什么?

11)思考、回答:因硫的化学性质由硫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保持,而二氧化硫只能保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 概念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2)提问:概念中关键字词是什么?对这些关键字词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

13)讲解:(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概念中加上“化学”二字是因为通常物质的物理性质都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单个所能表现的。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

“最小”是指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

14)提出问题:很小,但事实证明了它的存在,那么具有哪些性质呢?

15)指导学生实验

a.继续观察氨扩散的实验现象,提示观察酚酞点颜色的变化,思考氨是否固定不变。

b.指导学生做品红扩散的实验,观察品红的颜色及水的颜色的变化,思考品红在水中是否静止不动。

c.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酒精和水(建议量取酒精和水的体积要稍大),观察混合后总体积与混合前二者体积和是否相等。思考之间是否有空隙,(可让学生回忆家庭小实验中大米与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16)学生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及苯的照片,讨论有哪些性质(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

17)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8)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阅读课本27页,总结性质。

板书:

二、性质

1、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是不断运动的

3、之间有间隔

19)演示实验:出示硫粉和铁粉并加以混合

提出问题:

a.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由几种物质组成(强调组成物质种类不同)

b.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如何把二者分开(目的在于说明二者混合后各自的性质保持不变)

板书: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根据事例总结纯净物和混合物定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20)举例:学生根据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理解,举出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例子

21) 思考:从角度如何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构成

合物:由不同种构成

22)讨论: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纯氧气中却能燃烧

23) 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24)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显示氧气固有的支持燃烧的性质。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因为空气中约占五分之四体积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所以化学研究所用的物质必须是纯净物,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纯与不纯是相对的。

25)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看了九年级上册化学分子教案的人还看:

1.9年级上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2.氧气化学教案及反思

3.初三上册化学《氧气的性质》期末检测试题

4.九年级化学氧气教学反思

5.九年级上册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练习试卷

篇6

关键词: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185-01

一、教学目标

掌握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了解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其控制。通过对SO2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推测及验证,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与综合分析能力。了解酸雨形成的途径及防治方法,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对氮氧化物的功与过的探讨,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性质。SO2的氧化性与还原性;有关NO、NO2、O2等混合气体与水反应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过程

利用网络搜索查询当地城市某一天的空气质量报告,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提出下列问题。

1.为什么空气质量报告中要提供SO2、NO2的指数?它的意义何在?

2.空气中的SO2、NO2主要来源是什么?

启发学生从自身感受的角度讲述大气污染的情况。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对以上问题要更深一步了解,引入本节课的课题――硫和氮的氧化物。SO2是一种非金属氧化物,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的CO2也是一种非金属氧化物,它们性质上有何异同?

CO2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A、 物理性质:无色、无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

B、 化学性质:①一般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②与水化合CO2+H2O=H2CO3。③与碱反应 CO2+Ca(OH)2=CaCO3+H2O。④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CO2是酸性氧化物,SO2也是酸性氧化物。我们如何验证一种氧化物是否酸性氧化物?从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分析;从大多数酸性氧化物与水作用的情况分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1.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SO2气体。

2.在通入SO2的蒸馏水中滴加石蕊试剂。

从上面的实验和以前学习的知识了解到SO2、CO2通入石灰水中都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要求学生写出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提问学生:如何鉴别SO2、CO2两种气体?

利用SO2的气味、漂白性、还原性等进行鉴别;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动手实验可参考如下设计。

1.收集SO2、CO2各一瓶,闻气体气味;2.将SO2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3.分别将SO2、CO2气体通入酸化的KMnO4溶液中。

SO2可使紫红色KMnO4溶液褪色,是由于SO2的漂白作用吗?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SO2,在SO2中硫是+4价,它可以在反应中升高,也可降低,故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SO2物理及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且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它还能与烧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联系生活实际分析,SO2有哪些用途?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织物都可利用SO2来漂白,但某些不法商家却利用SO2来漂白食物,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在现实生活中,你如何利用化学知识来辨别是否添加了SO2?组织学生讨论。

品红溶液通入SO2再加热到沸腾。SO2与有色物质作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是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SO2的漂白作用与氯水漂白作用是有区别的;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用几分钟时间给小组成员归纳要点,由学生代表陈述,其余同学补充)。

氮也具有的氧化物,那么氮的氧化物有几种、其中氮有几种价态、氮的氧化物中属酸酐的有哪些、NO、NO2的互变关系如何?

1.氮的氧化物有5种价态

NO2与溴蒸气都是红棕色气体,根据已学知识如何鉴别这两种气体?组织学生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回答,可参考以下方法:

1.将两种气体通入水中,观察水溶液的颜色;

2.利用AgNO3溶液鉴别。

设计实验:给你一试管二氧化氮,要求尽可能多地使NO2被水吸收。

从3NO2+H2O=2HNO3+NO;2NO+O2=2NO2两化学反应综合考虑,归纳小结NO、NO2、O2等混合气体与H2O反应的两个总反应:

4NO2+O2+2H2O=4HNO3

4NO+3O2+2H2O=4HNO3

拓展延伸例:将一充满NO2和NO的混合气体倒立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若水上升到1/4处,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NO的体积比为多少?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试管中气体体积缩小的原因是什么;利用差量法计算。

3NO2+H2O=HNO3+NO ΔV=2

[课堂讨论]保护环境――如何防治SO2、NO2对大气的污染?

篇7

1、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则是由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 染物与大气正常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其毒性一般较一次污染物强。二、 常见主要大气污染物简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被人们注意到或已经对环境和人类产生危害的大气污染物大约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具有普遍性的污染物有颗粒物、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含物及光化学氧化剂等。   三、大气污染的类型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危害了人体的舒适、键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1)根据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存在的大气状况,可将大气污染分为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

(2)根据燃料性质和污染物的组成,可将大气污染分为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和特殊型四类。   四、中国大气污染的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污染是我国环境问题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地形及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大气污染具有以下特征:

①煤烟型污染是污染的普遍问题,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

②汽车尾气污染明显增加,并逐渐上升为城市大气主要污染源,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③酸雨分布区域性、季节性明显,污染物成分特点突出,多以硫酸酸雨为主;

④工业“三废”任意排放是目前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但农业引发的大气污染仍不容忽视。

五、大气污染的危害

篇8

我们是化工生产企业,生产中存在大量的化学毒物,请问:按化学毒物对人体的危害,生产性毒物是如何分类的?

兰州 姚永辉

姚永辉先生,你好:

化学毒物按对人体的危害,分类大体如下:

1.窒息性气体。是指能使机体发生缺氧的气体,它可分为单纯性缺氧和化学性缺氧两大类。

单纯性缺氧:这类气体本身属于惰性气体或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如氮气、二氧化碳、甲烷等。吸入这类气体发生缺氧,是因为氧气相对减少,故称为单纯性缺氧。

化学性缺氧:这类气体本身属于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进入机体后,能造成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和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下降,也就是“内窒息”。这类化学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和氰化氢等。

2.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化学性气体或蒸气。刺激性气体的种类常见的有:酸与酸酐(硫的氧化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氟、氯、溴的氧化物:氟化氢、氯化氢;铬酐;磷酸酐;甲酸、草酸、苯酐等)、氨、卤族元素(氟、氯、溴、碘等)、氯的无机化合物(光气、三氯氧磷、四氯化硅、三氯化砷、三氯化磷、三氯化锑等)、臭氧、金属和类金属(碳基镍、硒化氢)、卤烃类(溴甲烷、氯化苦等)、酯类(硫酸二甲酯、二异氰酸甲苯酯、异氰酸甲酯、甲酸甲酯、醋酸甲酯等)、醚类(氯甲基甲醚等)、醛类(甲醛、乙醛、丙烯醛等)、有机氧化物(环氧氯丙烷)、其他(苯酚、芥子气、聚四氟乙烯热解气等)。

3.主要作用于血液系统的毒物,如苯、苯胺、砷化氢等。

4.主要作用于肝脏的毒物,如四氯化碳、三氯乙烯、三硝基甲苯等。

篇9

关键词:阅读;探讨;应用;反思;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1-000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02

一、教学模式的思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倡导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时,提出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双眼,解放大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也正是希望课堂教学中能解放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手脚、时间和空间,让师生在教学交往互动中自主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阅读-探讨-应用-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的建构

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程序,包含有教学策略。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阅读-探讨-应用-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如下图所示:

“阅读”是指“精读”,通常按通读材料、抓住要点、发现问题的步骤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从书面材料(教材或教师提供材料)中获取主要信息,对知识进行梳理,还要发现自己要探究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这种阅读,综合运用了感知、记忆与思维的规律,能使阅读获得较好的效果。通过阅读,让学生学会梳理知识,学会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探讨”是指探究和讨论。探究亦称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自己的发现问题进行证据的收集、分析、整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研究、探索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是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与他人交流思想、方法,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体现为合作学习。

“应用”是指将所学习的知识用于新情境的过程,包括原则、方法、技巧、规律的拓展,应用不仅需要建立在对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也代表着较高水平的学习成果。

“反思”是指反省、回顾或带总结性的思考。反思的过程是一个同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方法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通过反思还可以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推进下一个学习进程。

三、教学案例的分析

下面以高中化学苏教版专题四中的《二氧化硫的性质》为例,分析“阅读-探讨-应用-反思”教学模式。

1. 阅读

此环节要求学生课前完成。由于教材对于SO2的性质介绍是要点式的,而二氧化硫与环境、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学生之前学习的物质分类、不同类别物质的通性、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紧密关联。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又提供三篇阅读材料:一是酸雨,文章介绍酸雨的形成、危害及我国的酸雨情况;二是医学报的报道,主要介绍二氧化硫作为食用添加剂的使用历史,以及过量食用的毒性;三是北京晨报的新闻稿《二氧化硫超标,北京31种食品全市下架》。材料后附有两个问题:(1)这三篇材料的主角是谁?它的分子组成与你学过的什么物质相似?(2)结合已有知识和所提供材料推测二氧化硫可能有的性质。

根据材料中“燃烧煤和石油的过程会向大气大量释放二氧化硫和氮化物,当这些物质达到一定的浓度以后,会与大气中的水蒸汽结合,形成硫酸和硝酸” “二氧化硫随着食品进入体内后生成亚硫酸盐,并由组织细胞中的亚硫酸氧化酶将其氧化为硫酸盐,通过正常解毒后最终由尿排出体外。” “二氧化硫可与有色物质作用对食品进行漂白,另有防腐、抗氧化作用”等关键性语句,学生可以得到二氧化硫相关性质的重要信息。

此环节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材料阅读时对有关化学信息的选择性注意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首先通过自己独立的智力活动,自行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同时,由于提供了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深切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感受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接,学习用化学的视角看待世界,同时强化合理使用化学品的环保意识。该环节的完成也使学生对SO2的性质有了初步和简单的了解,认为二氧化硫可能具有一定的溶解性,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具有还原性,具有漂白性。

2. 探讨

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围绕“根据已有知识设计实验探究SO2的性质”这个核心问题展开探讨。全班分成四大组分别讨论二氧化硫的溶解、酸性氧化物通性、还原性、漂白性四个问题,每大组又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实验。此时,每组桌上准备的实验药品有:装有2mLSO2气体的注射器6支,蒸馏水,酚酞,石蕊,品红,NaOH溶液,Ca(OH)2溶液,Ba(OH)2溶液,碘水,氢硫酸,酸性KMnO4溶液,BaCl2溶液。具体要求:①每小组在交流实验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完成实验,不要盲目实验。②每小组的实验结果要保留,实验结束派代表展示实验现象,说明实验设计,得出实验结论。

第一组

[代表甲]把试管倒置于水槽中,可以观察到水槽中的水进入试管并徐徐上升至试管的4/5左右。原因是,SO2易溶于水,使试管中的气压减小。

[代表乙]用收集有二氧化硫气体的针筒吸水槽中的水。气体量明显减少,针筒活塞会回落。原因是SO2的溶解使针筒中的气压减小。

[代表丙]在滴入少量紫色石蕊试液的水槽中注入二氧化硫气体。可观察到石蕊试液变红。由此证明,二氧化硫不是单纯的溶于水,而是与水反应生成了酸。

第二组

[代表甲]用收集有二氧化硫气体的针筒吸氢氧化钠溶液。气体的量明显减少。说明二氧化硫能与碱溶液反应,是酸性氧化物。

[质疑]能被碱溶液吸收就是酸性氧化物吗?氯气不是也能被碱溶液吸收吗?

[学生]在溶液中滴加氯化钡,通过生成白色沉淀以证明生成了亚硫酸钠。

[质疑]白色的钡盐沉淀有没有可能是硫酸钡呢?

[学生]再加盐酸看沉淀是否溶解。

[演示实验]白色沉淀溶于盐酸,说明它是亚硫酸钡,即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

[代表乙]用收集有二氧化硫气体的针筒吸氯化钡溶液,无明显现象。因为亚硫酸是弱酸,弱酸一般不能制强酸。

[质疑]二氧化硫能使氢氧化钡溶液出现浑浊,却不能使澄清石灰水浑浊?

[实验视频]在盛有用酚酞作指示剂的30mL饱和石灰水的大试管中,极其缓慢通入纯净SO2,当有30个左右SO2气泡通入时,酚酞红色立即消失,并有大量白色浑浊,继续通入气体,沉淀完全消失。

第三组

[代表甲]在高锰酸钾溶液中注入SO2,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褪去。说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代表乙]在碘水中注入SO2,碘水的棕黄色褪去。以此证明还原性:SO2>I->Br-

[代表丙]在氢硫酸中通入二氧化硫,出现黄色浑浊。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能氧化H2S。还原性:H2S>SO2

第四组

[代表甲]用收集有二氧化硫气体的针筒吸品红溶液,品红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使有机色素褪色

[质疑1]二氧化硫为什么不能漂白石蕊试液?

[展示]用二氧化硫漂白的旧书与新书的对照。

[质疑2]用二氧化硫漂白的物质为什么经历一段时间后会恢复颜色?

[教师演示实验]加热用二氧化硫漂白的品红溶液。

[教师解释]二氧化硫与品红常温时化合生成无色物质,该无色物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从而恢复原色。因为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是化合而漂白,所以具有选择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此环节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教师通过有一定难度的明确任务的创设,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组学生都设计多个方案,实验过程中不停质疑,学生激烈的相互争论,由此充分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灵动和投入。由于新旧知识本身是有着关联性的,当教师将其有效组织,学生便很快进入迁移学习的状态,此时学生的思维对纳入新知识处于一种高效的准备状态,用不着教师去重复一个一个的知识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便发现和建构了知识链。而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小组讨论,同伴合作、生生互动,使得教学过程不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3. 应用

此环节的落实是利用二氧化硫的性质寻找减少环境污染的方法。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一,增强学生对“化学从生活中来,服务到生活中去”思想的认识,达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统一。二,珍爱生命、善待地球是人们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化学、应用化学,才能更好地爱护我们的家园。

[师]根据今天对二氧化硫的性质讨论,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闻所见,请你来对防治酸雨工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讨论]SO2的来源有哪些?

[生]人为来源:化石燃料煤的燃烧,硫酸工业产生的尾气等。自然来源:火山爆发、动植物的腐烂等。

[师]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SO2达到了三亿吨。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SO2的人为排放呢?

[学生观点1]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工厂尾气,碱性强,效果好。

[学生观点2]是否可以在煤炭中混入生石灰,二氧化硫直接被吸收?

[学生观点3]在烟囱内壁涂抹价格便宜的生石灰或石灰乳 。

[学生观点4]用氨水吸收工厂尾气,再氧化,可以得到硫铵化肥。

[阅读课本拓展视野]烟道气中二氧化硫的回收方法。

[师]要从根本上消除二氧化硫的污染,只有开发能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也希望在座的同学们能对致力于造福人类的科学研究感兴趣!我们也呼吁政府部门加大管理力度,每个国民增加环保意识,节能意识。

4. 反思

本节课反思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使用类比方法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能力。二,培养学生同中求异比较能力,准确把握元素化合物学习基本方法,防止记忆定势,类比定势及直觉定势,努力促进知识正迁移。

此环节设计了两个问题“请同学们比较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请同学们比较二氧化硫和次氯酸、双氧水的漂白性”展开。在总结SO2和CO2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基础上,从通性——酸性氧化物,个性——强还原剂,特性——漂白剂三个角度全面提升学生对二氧化硫的认识。在对比SO2与HClO、H2O2的漂白原理基础上,整合新旧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促进学生的有意义识记。

四、教学实施的注意点

1.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学中只有对有限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才能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达到高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节课并不是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多。因为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联想和想像,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回忆和重组,需要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需要意识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需要提出新的问题,需要通过活动达到目的。因此在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注意给学生时间阅读,给学生时间思考,给学生时间活动,使得这些需要得以实现。

2. 给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让课堂成为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进行调整。明确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是知识的权威。师生不是对立的矛盾体,而是和谐促进的合作者,是平等相待的朋友。构建多向、立体的课堂互动,使得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参与、踊跃地展示。展示过程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相应地发展。

3. 给学生自己反思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无论何种教育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达到预设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让学生对自己的困惑或错误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检验,只有看到庐山真面目,找出病因,才能真正得以内化。然而自我反思不是一个自发行为,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获得反思的动力。首先,可以创设合适的情景,激发学生反思的兴趣;其次,要通过示范,帮助学生学会反思的方法;再次,是让学生体会反思的价值,激励学生养成反思习惯。

参考文献:

[1] 王愫懿. “问题探究三段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与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3)

篇10

关键词 元素化合物知识 教学策略 运用实验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要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了解化学,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是基础。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载体,还承载着体验科学实验设计、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实践能力的教育功能,因此掌握好元素化合物知识意义非同一般。但教材中该部分内容知识面广、知识点分散、学生易学难记。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效益,本文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认识和教学体会。

1 充分运用实验增强直观性,优化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更强,大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因此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功能的挖掘和利用成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关键。元素化合物是一些具体的物质,它们与金属或非金属单质、水、酸、碱、盐等的反应看得见摸得着,课堂上应力争把相关实验做好,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反应的精彩,以至于想认识更多的物质。一些经典实验如钠与水、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等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应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完成。高中生求知欲比较旺盛,对实验充满了兴趣,但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上,实验过程中应引导他们观察,若实验现象较多时,为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应给出观察提示,引导学生通过现象分析物质的性质,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对于重要物质的性质,还可以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如在进行SO2教学时,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教师事先制好SO2,每组分一试管,学生按学案所示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并讨论其中显示的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内容如下:

(1)观察SO2,闻气味(闻后立即塞好);(2)将试管倒立在水中,在水下打开胶塞;(3)待水面高度不再变化时在水下塞紧试管口,取出,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度;(4)取少量二氧化硫溶液加入2滴品红溶液震荡,观察,加热后再观察;(5)取少量二氧化硫溶液滴加2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震荡,观察。

通过本实验探究,学生理解了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溶于水的气体;从物质分类角度看,SO2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从化合价角度看,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从特性角度看,SO2具有漂白性。

2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3 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比较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的方法也常用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人教版必修Ⅰ金属化学性质一节,将几种金属化学性质集中介绍,有利于不同金属性质的比较:如钠、铝与氧气的反应,结合生活中铁与氧气的反应,可以对金属与氧气反应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钠与水的反应,结合生活中铁、铝或铜制水壶不与热水反应,实验探究铁与水蒸汽的反应,可以对金属与水的反应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认识到金属与氧气、与水的反应与金属活动性有关。再有在讨论二氧化硫作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时,可运用类推和比较的方法与二氧化碳作对比(与水反应、与碱NaOH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通过对比,找到新旧知识的共性与联系,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归纳法是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方法之一是点、线、网络法,这个方法在总结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相互转换关系最常使用。如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是:

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金属相对应的盐

非金属元素知识体系是:

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非金属相应的含氧酸盐。

通过归纳,可以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是什么,主干内容是什么,初步建筑起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使之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随时提取相关知识点。

4 注重元素化合物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优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