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德育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德育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高中体育课程;游戏教学

体育教学不仅是一种运动技能和活动,也是使学生获得能力的项目,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在自由活动的一个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体育游戏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运动的意义不言而喻。

一、体育游戏的教育价值

日常教学中,用上体育游戏有什么反映?首先,它是自由和开放的。真正的游戏不会受外部的东西左右。在游戏中,学生们从所有外部目标受到的压力完全消退,沉迷游戏、融进游戏,基本实现了“忘我“的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游戏是应该是自由和完美的。在游戏中,学生们沉浸在游戏中,开放给对方,互相接纳,从而不断实现相互融合和精神层面的交流和扩大。其次,体育游戏可以启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体力,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技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建立在现代生活观和年轻人吃苦耐劳基础之上的教育;它也能改善和提高运动技能的各种重大意义,可以紧密与田径,球类等项目结合。教学的游戏中,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可予其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和他们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是:

1.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青春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刻,体育课程倘若无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热情,是非常难调动学生课堂练习的活跃气氛。游戏是自由的,在游戏中,学生可以达到忘记自我的狂喜,把他所有的身心融入其中,自由,挑战而带来愉快,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和价值,不需要考虑运动的失败被人耻笑和老师训斥。在游戏中,学生和其他对象,与环境相互作用,通过不断发展的语言媒介,进行各种模仿,操作和自由探索,探索外面的世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们可以说,游戏是学生的发展是一种独特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社会经验。在游戏中,学生和同伴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游戏,并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同时在游戏中进行监督评价同伴的行为,逐渐明白了“我”和“你”之间的差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释放自我为中心和对自己合作伙伴的行为进行公平的评价,并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步建立了友谊,正义,负责的意见和想法。

2.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萌发

游戏是一种独立的,自由的,主动的,富有想象力的主题活动,游戏,这些品行是学生创新意识和潜能的滋生土壤。许多体育项目,如篮球,田径,武术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游戏,使体育教学可以回到他们的真面目。

二、中学体育游戏课程的建设

在当今中学体育游戏课程走向多元化趋势的背景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体育教育的大体育教育环境中,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健康第一,身心和谐,终身体育”的体育教育思想为出发点;以提高体育课程质量为重点;“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的根本归宿。

1.中学体育游戏课程内容的确定

体育游戏应该从更多层次进入课程,课程框架应当是严肃的。运动和游戏成为一个统一的过程中,不同的侧面和统一的过程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体组织每节体育课,必须确定体育游戏的内容。选择的游戏内容,要结合达到的目的考虑。与此同时,还要考虑活动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操作能力,达到乐趣和锻炼并举;内容选择的也应该考虑设备。例如,在跑中,可以适当安排接力赛;跳转的,可以使用“水果蹲”的游戏等。

2.讲求游戏组织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游戏的组织要特别注意,科学组织游戏,关键是效果良好。首先所有的体育游戏内容清楚,接下来做好体育比赛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教师出现在游戏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指导,补充,使游戏正常和顺利进行。教师也应该观察,确定参加者体力的变化,调整游戏的密度和运动量。当游戏的目的达到,频率或调节已经完成,游戏就要结束。

3.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是游戏教学的第一定律。没有民主,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不太可能彼此交谈,也不可能共同参与到游戏中。应当尽可能从“人——人”角度知道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从外在与学生转向和情境共存,要放弃对制度权威和知识权威的持守,对教学计划的持守,此时,老师不是职业的符号,而是成为一种快乐的象征,实现自己的价值。转变教材观念也是要重点提升的,教材是知识和真理的载体,教学就是将这些真理有计划的传授给学生。作为人类活动的教学,必须有一定的计划。如教师计划安排了一年,一学期教案,倘若没有计划,教学必然进入无序状态。当然,也不会根据预期的目标,完成教学内容。在这里,教师以“教学教材”为中心,人在边缘,教师则成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如果超出此限制,那些紧跟着的训练的发生,正是人要接受教育的征兆。要真正把教材和学生放置在一个合理的位置,用正确的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教授各种体育游戏。

篇2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建筑结构设计处于核心地位,它会对建筑物的美观性、安全性和经济适用性产生直接的作用。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对于居住和办公环境也在不断提高,现代建筑物需要同时具备美观性和安全性,作为建筑设计者就要在设计建筑结构时,以安全性为主要工作理念,进而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1 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1 建筑物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中,偷工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施工单位在建筑结构设计施工中就会产生偷工减料的现象,完全无视国家的相关规定。而有的施工管理人员想要得到更多的利益,以身试法,挪用购买建筑材料的资金或是偷盗现有的建筑材料,不惜牺牲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人们处于危险之中,生命和财产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1.2 建筑设计人员的结构安全意识有待于提高

就现阶段的建筑结构设计工程发展来看,有的项目结构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建筑项目结构的安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安全管理意识也不强。也正是因为安全意识不强,那么建筑结构安全问题也没有在其考虑范围内,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由于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操作和技术规范问题而造成的事故的发生频率,进而使整个建筑物的结构没有了足够的安全保证,不仅会影响施工单位的企业形象和信誉度,还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利方面。

1.3 建筑物抗震性没有达到标准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大,地质条件复杂,避免不了地震的发生,地震的破坏力极大,每次发生都会有很多的建筑物倒塌,不仅国家会受到损失,也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建筑行业与地震的关联很大,自然受到关注。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物的抗震要求必须达到标准,这样就能增加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可承受力,以便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使地震对人民群众的伤害大大降低,增加人们对建筑业的信任度。

2 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安全性的措施

2.1 提高建筑设计行业的抗震意识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的安全性,提高建筑设计人员的抗震意识是有效方法之一。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从思想上对建筑结构设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工作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要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创新思维,对工作有一个认真负责的态度。此外还要有求新求精,不断超越的工作作风,精心设计每一个设计。还要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优点和长处要积极发挥,而缺点要及时进行改正,以便于积累更多的经验,进而更好地应用在工作中。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还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对建筑物自身抗震的重要性有起码的认识,切实地履行自身的工作责任,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工作中还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有机地结合,控制好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使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最终能够完全在建筑物中得以体现,近年来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设计中还要与其相契合。

2.2 加强建筑结构设计者的专业水平

作为一名建筑结构设计者,应不断地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多学习,在积极提高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因素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要加强建筑结构的概念性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到材料性质、施工技术、自然环境对建筑结构的使用性和安全性所产生的影响,工作中注意思考和练习,设计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要对施工过程给予全程的跟踪,对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施工人员进行积极沟通,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标准。另外,还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技术规范,这样做是为了在施工中更加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

2.3 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于建筑住宅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最新住房体制的提出和实施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建筑的安全性是检验建筑结构设计是否合乎标准的第一要素。建筑材料是建筑施工中的基础,在建筑质量中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选择建筑材料时要以优质为第一参考用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质量好的材料能够有效降低建筑物的后期维修的费用,增加建筑的使用寿命,使建筑物的耐久性得到根本提高。

2.4 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素质

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在素质上参差不齐,而建筑物的建设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所需要施工人员的数量也有所增加,这就很容易出现施工人员在施工质量上难以保障的问题。管理队伍的素质虽然有所增加,但如果施工人员的素质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还会有很多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施工质量无法保障。这样看来,施工人员的素质在整个建筑施工中处于重要的位置,也是保障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方面。

3 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1)强柱弱梁和强剪弱弯是建筑结构设计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两个概念,也就是要分清主次矛盾,抓主要矛盾,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在建筑受到外力的破坏时,建筑构件能够更加稳定,使建筑物的核心构件不受到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也得到了保障,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2)建筑结构在设计时要遵循刚柔并进的原则,不可逾越。如果建筑结构太刚,就会影响建筑物的变形能力,在大的破坏力的作用下,建筑物就会发生大面积坍塌,有时甚至是全部破坏。相反如果设计太柔,建筑的稳定性就无法保障,变形过大,就会使整个建筑物倾覆。这样看来,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遵循刚柔并进的原则是很重要的。

4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充分了解到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筑设计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在建筑结构和施工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这就需要建筑设计人员秉着严谨的工作作风,明晰建筑结构设计的内容,要有充足的理论知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灵活创新的思维。还要注意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这样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就能得到顺利进行,设计方案的质量也会达到一定的标准,进而为后续的建筑施工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劳健荣.浅析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安全性知识经济[J].2011.

[2]文俊,杨梦需.建筑工程框架结构设计中若干主要问题探析[J].

2012.

篇3

高校就业社团建设的意义

高校就业社团的建设可以切实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效破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对大学生自身、高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大学生自身来说,高校是他们步入社会的起点,是由一名学生转变为社会人才的最后一站,在高校教育阶段,大学生不但要向专业教师学习专业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素养,更要通过就业社团等与社会接轨的渠道培养出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新意识、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就业率一向是评判高校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仅仅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往往使学生“眼高手低”,甚至培育出“书呆子”型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自然就业率也难以提升,通过就业社团,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推销自己”的意识,可以使学生更易受到企业的青睐,有效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最后,通过就业社团的锻炼,不但使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更加全面,满足了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能有效减少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培训适应期,使大学生毕业就能上岗,节省了社会对人才再培训的资源,有利于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高校就业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社团的建社已经备受各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视,但由于就业社团建设起步较晚和我国传统教育政策的影响,各高校在就业社团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就业社团数量少、规模小

据调查,8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高校的社团虽然很多,但有关就业指导方面的社团很少,近两成的学生表示虽然学校建立了一些有关就业的社团,但其规模有限,影响力很小,没有能够引起学生的广泛注意,这些数据表明,在我国高校的社团建设中,就业社团无论数量还是规模,相较其他类型的社团都有一定的差距,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大学生参与就业社团的积极性低

在对大学生是否愿意参加就业社团的调查活动中发现,学生主动参加就业社团的积极性不高,仅有近15%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就业社团,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而25%的学生表示,对就业社团不是很了解,难以明确回答这个问题,超过60%的学生不愿参加就业社团,原因是就业离自己比较遥远,暂时不想考虑就业方面的问题,这说明一方面许多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不够全面,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就业社团建设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

(三)高校就业社团管理不到位

我国高校的就业社团建设刚刚起步,仍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内部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首先,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目前就业社团的管理教师和指导教师一般都是由辅导员或团委教师担任,由于工作繁忙和专业性不强等原因,很难给学生有效的就业指导;其次,高校就业社团的管理途径单一,大部分高校对校内社团采用宏观管理方法,由教师挂名指导大的方向,社团内部则靠学生自发组织,由于管理经验的欠缺导致社团的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最后,缺乏机制的激励,大部分高校的就业社团内部没有健全的机构,成员的责任也没有详细的划分,还缺少激励制度和评价制度,使社团成员无法有效的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社团内部缺乏发展的动力。

高校就业社团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重视程度,培育专业的教师队伍

建设更加完善的就业社团离不开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支持,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就业社团建设的意义,加强对就业社团建设的投入,一方面在政策上支持就业社团的发展,包括活动场地审批上的支持和投入更加充足的活动资金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包括聘用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考评等,此外,还应积极返聘校外优秀的企业家和专业人才,既能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能分享他们求职过程中的心得与经验,还能就当前的职业形势进行有针对的指导。

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社团的吸引力

篇4

关键词 个人理财 现财理论 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MA Yusong

(Finance Departmen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College of Humanities &

Sciences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7)

AbstractAs the national income has gradually increased,personal finance services got a considerale progress in a few years.However,due to its relatively short history,the basic theory and supporting personnel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financial service development.Therefore,it is a compulsory subject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finance management.This paper investigated how to build reasonable system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on basis of expertise required in financial services.

Key wordspersonal finance; modern financial theory;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据Wind资讯统计,2011年上半年共有83家银行发行理财产品10239款,较2010年同期增长101.95%。其中一季度发行理财产品4879款,同比增长130.36%;二季度发行理财产品5360款,同比增长81.57%,整体来看,理财产品市场发行量延续爆发式增长。然而,相对如此业务增量,国内理财规划师的数量和专业素养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高等教育引入投资理财课程,并根据社会和岗位的需要,合理的设置理财课程体系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 投资理财学的专业素质要求

个人理财,又称个人财务规划或个人金融。根据美国理财师资格鉴定委员会的定义,个人理财是“制定合理利用财务资源实现客户个人人生目标的程序”。核心是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风险偏好来实现客户的需求与目标,依托于银行服务,为客户设计投资规划、保险规划、退休规划、子女教育规划、税务规划、遗产传承安排等。根据个人理财业务的需要,专业的理财规划师所要做的工作流程是: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 调查客户的风险偏好 ―― 制定理财目标 ―― 制定资产配置计划 ―― 实施并调整计划 。因此,专业理财规划师应具备两方面才能:一是职业素养,包括与客户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等。二是专业素养,包括对银行业务的熟稔,对会计、财务管理、税法、保险、投资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只有兼具以上两点能力的理财规划师,才能真正适应社会需要,提供更专业、更个性化的理财服务。

2 投资理财课程体系现状

(1)学科定位过低,局限于职业教育水平。目前,投资与理财专业大多设在高职教育领域,而高职教育由于受其教育时间较短、定位较低等因素影响,所开设课程没有本科教育那么系统化、深入化,所以投资理财课程所需的理论基础打得并不扎实,很多基础理论课都是合并在一门课程里教授,这就导致学生在理解投资理财课程所需内容时有困难。

(2)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严重。投资理财课程包含投资学、保险学、税法、会计、财务管理、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等课程内容,每方面都有所涉及,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要尽量避免讲授重复内容,应重点讲授这些内容的应用。

(3)教学方式侧重理论分析,缺少实务支撑。由于我国理财学起步较晚,尤其是家庭理财,最近几年才逐步发展起来,有关的教学案例很少,多是采用美国CFA、CFP等考试的案例作为教学案例,而美国家庭和中国家庭在收入来源、支出结构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不能完全适应我国此方面的教学需要,再加上我国的教学模式还基本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所以,投资理财课程亟需改革教学模式,增加实务教学内容。

3 投资理财学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框架

(1)学科定位在本科教育水平,提高投资理财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由于高职教育在教育时间、内容上的局限性,所以可在本科教育阶段开始投资理财课程,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以投资理论、金融工程的应用为主,辅以会计、财务管理、税法、金融学等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难度上深于高职教育,但侧重理论的分析与应用,尤其是应用。

(2)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引入项目导向法。现有高职教材“把企业理财和个人理财知识整合在一起,把涉及两类理财内容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资本筹集、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投资的经济因素分析、投资收益和风险、投资风险的规避和控制、投资理财决策理论、理财策略和技巧等内容组织成综合性章节,把专门讨论企业理财或个人理财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和资金计划、企业所得税筹划、个人财产的计量与理财策划过程和个人所得筹划等内容单独成章”,这种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之前的金融理论基础课内容重复,浪费了教学时间,有什么都讲,什么都讲不深的弊端。笔者认为,应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引入项目导向法。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课程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一个项目,组织学生围绕项目开展找资料、学技能、搞设计、实施方案、检测成果。笔者建议,将投资理财课程分为企业理财和个人理财。把企业和个人为例,将生命周期分为几个阶段。按照每阶段的需求,测定理财对象的风险偏好,分析其财务状况,设定理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这样的逻辑顺序编排教材,同时,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以组为单位,集中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摒弃教师“一言堂”的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3)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去金融机构实习。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具备实践能力。而我国大学教师的主体主要来自于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研究生教育结束后就进入大学主持教学,虽然都有实习经历,但实习期都很短,本身就没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何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也是我国本科教育脱节于社会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大学应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会成为可能。

总之,重构高等教育阶段的投资理财课程教学体系,既要更新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并重,改善教学内容,避免内容重复,改革教学模式,教学互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使本科投资理财教育适应社会对理财专业人员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端理财人员。

参考文献

[1]高雅莉.成人高等理财学教学改革初探.中国成人教育,2006(6):4.

篇5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吉教职成字[2014]5号、7号文件关于印发《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落实了吉林省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试点院校进行了中高职衔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进行了中高职衔接的实践与探索。根据吉林省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衔接的现状,成立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委员会,多元参与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了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衔接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中高职院校大多各自办学,各自为政,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中高职教育是一个联系o密的有机整体。目前吉林省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普遍存在课程体系自成一体,中高职教育中的课程和技能重复甚至倒挂,中高职衔接内涵缺失,没有合理的衔接点等问题。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关键是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衔接体系的结构框架

(一)理清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吉林区域产业链,通过充分调研理清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目前吉林省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以机电制造产业链不同的职业岗位,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阶段,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机电产品安装与调试;而高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该是中职阶段学生能力的横向和纵向延伸,专业知识更深,技术能力更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一般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高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面向,见表1。

(二)确定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规格

中高职衔接中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虽然有不同的定位,但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纵向与横向共同发展的结果。

中职培养规格:掌握机电一体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识读一般装配图和电气安装图;能够正确执行各种工艺及调整操作,具有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高职培养规格:面向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使用企业的相关岗位,熟悉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掌握一般中小型机电产品的设计和调试;具有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生产组织与技术管理等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具有与不同层次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

中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注重经验层面的单一技能和专业通用基本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注重策略层面的复杂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三)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结构框架设计

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是一般的经验技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是高端的策略技能。经验是策略的基础,策略是经验的升华。因此,要贯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必须进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计。

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为主线,构建适应中高职培养规格的模块式课程。课程体系框架结构可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四个模块。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根据机电产品制造与使用企业相关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确定学习领域的内容,并确定体现完整学习内容的学习情境。

(一)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开发原则

成立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开发组,邀请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带头人和教师专家、行业企业的专家等多元参与,共同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根据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各自的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开发新课程等。最终确定各自所属课程,为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课程划分明确的界限,避免课程的重复。同时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明晰课程目标,促进课程的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二)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建设

对于素质课程,中职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基本的职业素养,高职阶段着重培养良好的综合素养。对于专业核心课程,中职阶段以实践为核心,以机电设备的操作和运维能力培养为主线,高职阶段以理实一体为核心,以专业的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对于专业拓展课程,中职阶段强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素质提升,高职阶段强化学生职业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模块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层层递进。

四、结束语

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政策、地方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机电一体化专业由于其专业特点,在衔接过程中对课程的要求更高。为了保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必须执行统一的课程标准,实行学分制或弹性学年制管理,执行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目前,这种衔接在教学实施中的策略和优化路径还在积极探索中,它将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桂萍,宋S.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31-33.

[2]张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4( 24) : 279-280.

篇6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隐患;安全性

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的基础上,才能够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但从现状来看,建筑结构设计还存在诸多安全患问题,例如:对抗震设计不够重视、结构设计缺乏科学性等[1]。为了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得到有效提高,本课题针对“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安全性的措施”进行分析便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1 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安全患因素分析

1.1 对抗震设计不够重视

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个环节,做好抗震设计,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能够使建筑日常应用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也明确指出:“小震不坏60%,中震可修10%,大震不倒2%”[2]。但是,部分设计单位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便存在对抗震设计不够重视的情况,未能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准进行抗震设计,从而使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质量堪忧。

1.2 对概念设计的认识不清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急剧发展,建筑形式由原来的多层向高层发展,结构体型也由原来的简单单一向越来越复杂发展,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比重越来越重。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总则中明确指出:“高层建筑结构应注重概念设计,重视结构的选型和平面、立面布置的规则性,加强构造措施,择优选用抗震和抗风性能好且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但是,现实里常常是等到建筑方案都已经确定了,开始进入施工图阶段了,结构专业设计人员才开始接触建筑方案,所以常常出现很多超限建筑,从而使建筑安全性存在隐患。

1.3 建筑结构设计缺乏科学性

部分建筑结构设计单位,沿袭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未能及时更新设计理念,不能与时俱进,从而使建筑结构设计缺乏全局考虑,也缺乏科学性。显然,这样会对整体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不妨以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混凝土结构设计为例,对于结构混凝土材料来说,便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其耐久性,需满足的要求包括:(1)若环境等级为一级标准,则最大水胶比需为0.60,最低强度等级需C20,最大氯离子含量需0.30%,并适量控制碱的含量;(2)若环境等级为二a标准,则最大水胶比需为0.55,最低强度等级需C25,最大氯离子含量需0.20%;最大碱含量为3.0kg/m3;(3)若环境等级为三a级标准,则最大水胶比需为045或0.50,最低强度等级需C35或C30,最大氯离子含量需0.15%,最大碱含量为3.0kg/m3。如果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未能满足上述结构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本要求,便会影响整体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3]。

2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安全性的措施探究

2.1 充分重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一方面,对于相关设计工作人员,需注重自身设计专业水平的提高,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充分重视抗震的设计,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在实际设计工作过程中,加强现场调查,结合建筑体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的抗震设计。另一方面,需汲取之前在汶川8.0级大地震的教训,认识到地震对通信设施产生的极大破坏,然后优化抗震设计,使建筑体的周围设施设备的抗震性能得到有效提高。此外,还有必要严格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准进行抗震设计,以抗震墙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为例:(1)当抗震等级为一级,烈度为9度的条件下,需将轴压比控制在0.1;(2)当抗震等级为一级,烈度为7度或8度的条件下,需将轴压比控制在0.2;(3)当抗震等级为二、三级,需将轴压比控制在0.3[4]。具体如表1。

2.2 重视建筑结构设计的概念设计

在建筑方案设计前期积极引入结构专业设计人员参与,在方案初期,结构设计人员可以从概念设计上给予适当的建议,在方案的实用与美观前提下,重视结构的选型和平面、立面的布置的规则性,从初期就避免超限建筑的出现,从而从源头上杜绝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隐患,进一步提高建筑设计的安全性。

2.3 注重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加强与施工部门的交流

建筑结构设计少不了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比如:BIM技术、荷载归纳技术以及建筑结构模型技术等,这些高新技术均有必要合理、科学地应用到建筑结构设计当中,从而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与此同时,需加强与施工部门的交流,使施工单位能够严格按照建筑结构O计的方案进行安全施工,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体现,另一方面能够使建筑施工的质量及安全性得到有效提高。总之,建筑安全性的提高,需建筑结构设计方和建筑施工方的交流、配合,这一点需充分重视。

篇7

摘要:文章分析了国内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如何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作用,并提出了建设高校图书馆通识教育服务体系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1-0025-03

1背景

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而后形成于美国[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哥伦比亚学院是最早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本科院校[2]。1917年,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师开设了一门“人文经典选读课”,要求学生每周读一本西方经典,20世纪30年代后期这门课逐渐被制度化,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全体本科生的必修课[3],这一尝试被视为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真正开端。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有效思考能力、清晰沟通能力、明确判断能力、普遍性价值认知能力的“完整的人”[4]。此后,在不断的发展中通识教育逐渐显现出以下特点:①关注的主题一般具有稳定性,包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选择和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修养和情怀,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天文、地理、历史、文化、文艺、体育等基本常识。②由造诣高深的学者教授,课程门数不多,更注重课程内容的深度。时至今日,美国的大学仍在不断检讨并完善通识教育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是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部门,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阵地[5]。笔者针对目前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优势及作用。

2国内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通识教育理念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早有体现,儒家以《诗》《书》《礼》《乐》《易》和《春秋》为教材,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教育宗旨是将学生培养成“通才”[6]。然而,近代中国教育受西方思潮的影响逐渐偏离古代“通才”教育的理念,更多地强调实用专业教育。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内各行各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加之过度专业化的本科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北京大学等高校才开始探索,并将西方通识教育的理念重新引入中国的高等教育[7]。

目前,通识教育在中国高校的实施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拓展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为目标而开设的“全校通选课”;另一种是国内个别高校如复旦大学,或部分高校内少数“精英学院”实行的本科生前两个学年不分专业、大三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成绩进行专业选择的教学模式。然而,这两种通识教育模式在国内高校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全校通选课”在本科教学课程中所占比重不高,选修课程门数有限,每门课课时受学时限制,因此选修课的学习对学生只能起到“领进门”的作用,无法为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国内高校的“全校通选课”缺乏严格的考核体系,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热情不高,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另一种“复旦模式”的通识教育由于教学组织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未能在国内高校中广泛实施[8]。

3高校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整体素质,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广博的知识,使学生拥有非富多彩的人生。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专业以外的文献信息资源,如能很好地加以利用,将会为高校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目前,高校图书馆虽承担了一部分的教学工作,但是这些课程仅涉及文献检索或数据库使用。因此,如何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开展通识教育必将成为高校教书育人、培养“通才”的重要课题。

3.1高校图书馆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有通识课程、小组讨论和研习发表三种模式。其中,通识课程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占主导地位,高校主要通过教师课堂传授和讲述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以复旦大学为例,通识课程主要涉及六个方面:①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②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③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④科学精神。⑤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⑥艺术与审美[9-10]。然而,受课程学时数限制,教师不可能对各领域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解,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后自主进行延伸学习。

高校图书馆可以从馆藏资源的实际出发,从不同的通选课中挑选一定数量的课程,与任课教师商讨后针对课程内容列出供学生课后研读的书刊,做成不同主题的推荐阅读书单列表。如:针对《国学入门》这门选修课,提供“国学入门阅读推荐书单”,包括《论语》《孟子》《易经》《礼记》《老子》《墨子》等,并对每一本书籍的阅读重点、难点以及容易产生的疑问进行归纳和总结,并逐渐形成疑问解答系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国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此外,任课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针对某一书单中的书籍概况进行介绍,提出推荐阅读的理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3.2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中的作用

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使其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基本的道德规范,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目的所在[11]。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严重缺乏阅读习惯,难以静下心来学习[12],具体表现为:①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大部分学生以言情小说、武打小说或时尚杂志等通俗读物为主要阅读物,只是为了获得身心的放松,缺少阅读经典名著的动力。②阅读动机滞后。大部分学生只有在某一时间段内,如撰写毕业论文或课程设计期间会因为专业知识的需求而进行大量的阅读。③阅读动机具有功利性。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大学生更注重阅读实用性书籍,把读书当成找工作的“敲门砖”,很少注重通过阅读来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修养[13]。因此,高校图书馆亟须开设阅读类课程,帮助学生从大一开始尽快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2.1开设阅读类通识教育课程。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拥有具有某一特定学科专业背景、熟悉馆藏结构和资源利用手段的图书馆高级专业服务人员和学科馆员[14]。学科馆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直接申请开设阅读类通选课,根据特定的选题,利用一个学期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特定书籍阅读,通过探讨阅读感想,加深学生对该领域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与思考习惯。

3.2.2制订并执行阅读任务。高校应针对每一位入校的新生,根据其学科专业特点,设计安排其大学4年要完成的一系列阅读计划,如:每一学期阅读3~5本规定书籍,使学生针对不同主题进行系统的阅读和学习,拓展课程以外的知识。图书馆还要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量身制订阅读任务,引领和吸引读者认识什么是好书并且阅读好书,加强对经典作品的宣传推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2.3组织不同主题的读书或讲座交流活动。图书馆可以根据高校通识教育体系的整体部署,组织读书讲座或活动,帮助学生从大一开始养成阅读习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阅读对于全面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通识教育体系中不同课程的分类,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科专业的学生,有计划地组织不同主题的读书活动。如: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可以组织人文、历史、艺术和心理学等方面的读书活动,或者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相关主题的讲座,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通识教育课堂相关的知识进行持续深入的研习。

4高校图书馆通识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

4.1通识教育馆员的培养

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高校图书馆员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大学教育的实践者[15]。为了更好地完善高校通识教育体系,高校图书馆应培养一批通识教育馆员。这些馆员除了具备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擅长处理文献信息,还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一定的人生阅历,从而在教学或读书活动中,能够深入浅出地对书籍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2馆藏结构和借阅模式的改变

通识教育要求学生紧跟时展的潮流,与社会紧密联系。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优化馆藏结构,从而保证馆藏文献资源能即时反映社会发展的新状态和科技发展的新动态[16]。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通识教育的课程阅读书单和学生阅读任务,对书籍进行分主题整理,并建立不同主题的阅读室和借阅规则。如:学生可以按照感兴趣的主题借阅成套的书籍,借阅规则可根据书籍内容和难度灵活调整,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支持。此外,成套书籍中可以附加相关领域教师或馆员的联系方式,鼓励学生就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疑惑进行即时咨询,提高阅读效率。

4.3阅读活动的组织

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志愿者向全校教师和同学征集感兴趣的选题,组织读书活动,或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其次,读书活动要涵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涉及的有关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从大一新生入校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不同主题的读书或讲座活动,经过4年的努力,全方位培养学生。最后,每次活动结束后,高校图书馆都要对参与的学生进行活动效果调查和问题反馈,从而对活动选题、组织方式等进行不断的改进。

5结语

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能够为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提供强大的支持。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组织阅读交流和讲座活动等方式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开展贡献力量。此外,开展通识教育时,高校图书馆还要注意培养优秀的通识教育馆员,改进服务方式,提高通识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倩倩,曹宇,邱小立.从通选课到通识教育核心课:北京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建设与发展[J].北京教育(高教),2016(4):71-73.

[2]刘立园,宇文彩.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其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4):46-48.

[3]章潇.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困境与推进策略[J].学园,2015(18):1-2.

[4]王蕙.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对中国高校的借鉴意义[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83-87.

[5][16]黄永秋.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大学通识教育[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4):52-53.

[6]张亚群.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传统的现代价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46-154.

[7]沈文钦.通识教育的观念与模式在“二战”后的全球扩散[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3):92-126.

[8]张子照.我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问题、困难及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2(3):9-12.

[9]庞振超.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三种模式[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55-59.

[10]吴坚.哈佛大学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16(2):28-33.

[11]袁曦临,范莹莹,陈霞.大学图书馆嵌入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东南大学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1(17):74-77.

[12]谢蕴江.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图书馆服务对策分析[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1):35-37.

[13]康巧梅.浅谈当代大学生阅读的现状[J].才智,2015(33):64-65.

[14]吴震,杨雪晶.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的环境变迁与发展脉络[J].图书馆学研究,2012(12):85-89.

篇8

【关键词】高层住宅;喷淋系统;消防泵

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地矗立于城市之中。而近几年来高层建筑火灾的不断发生,造成了人员和财产的较大损失。因此,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由于城市新建高层建筑的高度不断提升,高层建筑消防自救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就成了设计首先要考虑的内容,而保障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建筑消防给水设计,也就成了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最重要部分。

1 关于高层建筑消防水箱的设置

按照我国现行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以下简称《高规》)要求,凡建筑高度超过24米、而又未采用高压给水系统的高层建筑,均应设置高位水箱,以保证消防用水。但在实际执行中,设置建筑高位水箱常遇有两大问题:一是设置高位消防水箱间后,有可能影响建筑立面效果,对建筑整体造型有破坏,;二是在最高层设置高位水箱后,建筑物最高两层的消防水压一般也无法满足《规范》要求的消防所需最小水头,仍需要另加消防增压稳压装置,这样一来就不但系统复杂化,而且增加设备费用。增添了一些不必要的费用。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对于50米以下的二类高层建筑可不设置高位水箱,而采取在消防泵房内设置小流量的稳压水泵。这样做既可保障建筑的整体消防用水,又可省去设置高位水箱带来的诸多问题,而且水泵的设置位置灵活,既可在楼内,也可在楼外。这种方案适合50米以下的二类高层建筑,但在缺水地区仍要酌情采纳。建筑高度超过50米的一类高层建筑,从安全角度考虑,要谨慎采用。笔者在设计过程中了解到,现在的高层建筑为了符合《高规》中的防火设计规范要求,较多地应用了稳压水泵技术来维持管网的流量和压力,从而替代高位水箱。笔者经过实地调查,发现这种方案在实际应用中有利有弊,特别是应用在住宅工程中,弊端较大住宅工程中设置高位水箱相对较好这主要是因为:1)设置高位水箱可减少住户分担的设备运行费。消防系统的稳压装置,虽然其电机功率比消防加压泵小得多,但由于系统压力波动和消防巡检,会不定期启动,,长期运转,设备运转、维护等费用较为可观。现今的住宅小区,基本上都采用成熟的物业管理方式,这笔费用肯定将转嫁到住户身上,无形中为用户增加了经济负担。因此,从住户的的长远利益考虑,设置高位水箱的优点较多。2)设置高位消防水箱的安全性高。众所周知,高位水箱贮存的消防用水平时依靠重力维持消防管网平时的压力,相对稳压泵来说,更加安全可靠,没有对电力供应的依赖。虽然现在基本上采用两路电源,但仍不排除电路系统发生故障的可能。一旦电路出现故障,即使水泵设计的安全系数很高,也无法投入消防应用。而采用高位水箱,虽然最高两层也需要设增压稳压水泵增压,但是如果发生断电事故,它所影响的也仅是最高两层,相对于整栋建筑来说,受影响范围小。建筑的整体安全性高,因此说高位水箱是相对比较安全的措施。

2 关于商住楼住宅部分是否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关于在高层商住楼中,对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置部位存在的争议,笔者在实际工程中曾遇到一个工程实例:某工程,地下室是自行车库,首层、二层是配套服务中心,如居委会,老人活动中心等,但由于老人活动中心建筑面积大于300,且塔楼为24层住宅,建筑高度为XXX米。因此在消防报建过程中,当地公安消防部门认为此工程是商住楼,要求在住宅部分加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但是设计人员根据规范理解,认为此工程为纯住宅性质,配套服务用房均为住宅提供日常生活配套服务,而非其他商业用途,其使用目的单一,因此可不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且根据规范,在裙房和地下室自行车库均已设置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于此项目的使用性质,设计方和消防部门对规范的理解存在分歧,即究竟应按商住楼还是纯住宅进行消防设计。

根据《高规》第七章第二节对消防用水量的规定,一类高层住宅楼的室内消火栓设计消防流量为20 L/s,而一类高层商住楼的室内消火栓设计消防流量为40L/s,二者相差一倍。以一幢30层的住宅楼和一幢相同高度的商住楼(24m以下裙楼为商业用途,其上为住宅)为例,来分析一下它们的火灾危险性。对于商住楼的裙楼,如作为商场、餐厅等用途时,由于其装修豪华,具有中央空调系统,可燃物较多,火灾的危险性较大。发生火灾时,需要的消防用水量也较大。但裙楼建筑高度<24m,处在消防车的扑救范围之内,可以得到外部支援。只要初期火情得到有效控制,火灾就容易扑救。所以,增加裙楼部分的消防供水量和在裙楼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就十分必要。对商住楼的住宅部分,笔者认为与纯住宅楼使用性质一致。但是在消防设计时,商住楼的消火栓系统设计流量按40 L/s考虑,而普通住宅楼是按20L/s考虑,显然前者的室内消火栓设计流量用于住宅部分消防设计是有富余的。那么,消防部门要求在住宅层电梯前室和公共走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就可以利用这部分富余的消防流量,也就是说住宅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以借用室内消火栓系统的消防泵,并且总消防设计流量不变。大多数塔式住宅楼的住宅层每层电梯前室和公共走道一般安装5~8个喷头即可满足规范要求,其消防时流量约折合一支消防水枪的用水量,加上20L/s的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住宅层的消防设计流量不会超过40 L/s。但考虑到系统应分开独立设计,住宅层喷淋立管宜独立设置,在首层设湿式报警阀,水力警铃设在值班室附近。如果以每层5个喷头计,整幢住宅层的喷头不超过150个,显然这个系统很小。为了降低工程造价,笔者以为可以省去每层的水流指示器和控制阀门,而在立管底部装一总控制阀和水流指示器。一旦楼层发生火灾,喷头爆破喷水灭火,则湿式报警阀后水力警铃会发出报警信号,而且每层的感烟探测器也会发出火警信号,指示火警地点。如果喷头误爆,则水力警铃也会动作,指示值班人员去巡查误爆地点。

3 对于高层住宅小区,宜设集中式消防加压设施

现今城市中的高层住宅小区数量不断增加,且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因而小区内建筑的消防给水设计也成了一个不可疏忽的问题。对于一栋单独的高层建筑,其屋顶水箱和消防水泵是必设的,且仅为该建筑服务。但对于由多栋高层建筑所组成的高层住宅小区,如果逐栋设置消防水箱或消防水泵,其不仅给住户增加了不少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给系统的维护管理增加难度。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高层住宅小区内可采取设置集中的消防加压泵站来保障消防用水压力。因为根据《高规》的解释,在同一小区、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为一次。从经济、合理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应在小区内根据建筑高度不同,分别集中设置不同供水压力的室内消防环管,各单体根据高度和用水压力不同,分别从室外环管上接出。这种方案不仅可以保障消防供水安全,同时系统的维护管理较便捷,有效地降低能耗。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层住宅选择消防给水方式时,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住宅部分是否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根据项目的建筑性质、使用功能做合理比对,并充分考虑该项目的供水可靠性、投资大小、能耗高低和系统的设置原则。此外在高位水箱的设计中还应结合建筑专业的建筑整体效果及结构的承重、抗震能力等因素做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GB 50045―19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作业;作业设计;有效性

高中生物课堂作业,是及时消化课堂内容,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课堂作业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课成果以及学生的听课效果如何。同时,课堂作业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生物知识,把不理解的知识及时找到,向教师询问。因此,课堂作业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紧联系课堂的内容,还可以考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设定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课堂作业要根据课堂的方向进行设计,不能偏离授课的重点、难点内容,也不能忽略基础知识。

一、明确有效课堂作业的标准,把握设计导向

提高生物课堂作业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有效性的标准。有效性是在投入精力、时间和体力最少的情况下,得到的效果最明显。体现在生物课堂作业上,也就是需要课堂作业的内容安排最合理,让学生通过最少的题目,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掌握生物课堂内容。因此,明确了生物课堂作业的有效性标准以后,就可以把握课堂作业的设计方向和内容,有效地提高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效果。

二、提高课堂作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保障课堂作业时间

课堂作业主要是为了巩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同时可以发现生物知识中不理解的问题,并且通过教师的讲解及时解决。因此,课堂作业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所以要提高对生物课堂作业的重视。并且在生物课堂中,要为课堂作业留有一定的时间,能够让学生通过课堂作业及时消化有关的生物知识,因此要保障课堂作业的时间。

三、课堂作业的内容和难易程度设定要注意循序性

教师在讲解生物课内容的时候,知识点会有重点、难点,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基础知识,但是对于重点、难点的知识,掌握和理解起来就会有困难。因此,需要对生物课堂作业的内容按照难易程度进行设定,同时要注意知识点的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逐渐掌握知识点。比如,在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中,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节课,它是生物课重点内容,也是考试重点内容,尤其是其中的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以及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图,以及其中的染色的复制和分裂,是考试的重点。这节课想要学生精准地分辨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以及分类的每一个时期,就需要学生掌握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分类的时期和过程的特点。因此,生物课堂作业的内容安排,首先要从基础的染色体配对设置题目,然后逐渐涉及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分裂的过程。只有从基础开始,才能掌握生物知识。

四、关注学生的差异,丰富课堂作业的多样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材施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尤其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差异,设定略微不同的课堂作业,让课堂作业的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多样性,开拓学生的视野。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都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同,设置不同的课堂作业。让课堂作业多样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生物课堂知识的掌握。

五、保证课堂作业要和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并且有层次性

课堂作业是巩固学生掌握的生物知识,因此必须和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要保障课堂作业内容的设定要有层次性。课堂作业的内容安排要有层次性,也就是每一部分涉及的生物知识都要合理地安排。比如,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中,《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这两节课的知识,在安排课堂作业的时候,就需要有层次性。尤其是讲《染色体变异》这节课,会涉及《基因突变和重组》里面的内容,因此要合理有效地把两节课的内容安排在课堂作业里面,并且要有层次性。

我国高中生物学是高考的重点科目,其中涉及的生物知识也是比较难,因此想要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牢固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就要安排课堂作业,对课堂作业的内容要求和层次安排也需要重视。生物课堂作业除了要和生物知识联系在一起,基础知识不能减少以外,还要合理地安排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作业的难易程度和内容的合理科学的安排,都会影响到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影响到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相互交织,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思潮更加纷繁复杂。当代青少年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社会群体之一,更容易受到影响。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深入领会中央精神、全面贯彻中央部署,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结合起来,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结合起来,同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结合起来,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向深入。

一是加强课堂教学工作。小学的生活与品德课、初中的思想品德课、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渠道。要按照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针对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修订完善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体育、音乐、美术课程标准,修订完善普通高中德育、语文和历史课程标准;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继续加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制定下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体系,全面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积极推进教学基地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推出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视频公开课。通过构建目标明确、内容科学、结构合理、学段衔接、循序渐进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体系和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大中小学各门课程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把知识传授与理论普及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入心。

二是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是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保证开展社会实践的课时,并把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资格认定范畴。要深入挖掘课程和社会两种资源,充分发动学校和社会两种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局面。应在党委政府的统筹协调下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等,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走出校园,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开展学雷锋活动,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要引导学校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为保障,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好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健康有趣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高度重视各种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时发现、研究青少年关注的文化热点,积极倡导优秀、健康的文化,有效抵制不良文化。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的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提升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必须抓好提升教师素质这个关键环节。要严格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选拔和任用,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和模范。要在师德建设中突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既重教书又重育人,既重言传又重身教,以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五是加强理论研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理论研究的强力支撑。要充分利用教育系统人才密集、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发展历史及理论根据,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途径,推出一批有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要针对青少年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创新理论普及的形式和方法,把宣传普及与释疑解惑、排忧解难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