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辩论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辩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辩论

篇1

【关键词】初中 数学 思辨能力

一、何为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从字面意思上来讲是思考辨析问题的能力,具体是指分析、推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事物的类别、情况、产生原因等的分析能力。

思辨能力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特点,才不易被人们掌握和熟练地运用。思辨能力的培养光靠经验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较强的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思辨能力在实际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例如:1kg棉花和1kg铁谁重的问题,单就实际生活经验来讲,很多人会不经过思考就快速地回答:“当然是铁重了。”这就是缺乏思辨能力的体现,如果仔细分析可以知道,两者一样重。

从以上问题来看,在对于同一个问题,展开条理有条不紊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层面分析问题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当然,解答一个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说理,说理就是对所做出的分析和结论进行解释和论证,只有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才能让你的结论站稳脚跟。因此,思辨能力具有分明的层次,清晰的条理,较强的逻辑性。

二、思辨能力的类型

思辨能力的类型多种多样,在解决不同问题时所涉及到的类型也不尽相同,从思考对象的层面来看可以分为数理思辨能力和人文思辨能力,在此我们着重讨论数理的思辨能力和它具有的特征。

我们还是通过一个问题的形式来讨论数学思辨能力的类型,如:我们知道“勾3股4弦5”,这是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为3和4其斜边必为5,不管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去论证都会得出这样的结果。那么我们用乘法分别乘上等量的数值看是否又成立呢?如,勾6股8弦10,结果验证,显然不成立。那么我们又用加法加上等量的数值看是否成立,如,勾5股6弦7,显然也不成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之后,人们发现“勾的平方加上股的平方等于弦的平方”这样的规律。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之后紧接着的就是验证,也就是对这种规律做出严密的逻辑证明,只有经过严密的逻辑证明,才能让人们信服这一规律,让此成为一条无可争议的数学定理。如“哥德巴赫猜想”,现在我们称它为猜想,不称之为定理,就是因为还没有得到严密的逻辑证明。

由此可见,数理的思辨有三个特征:

1.对数理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是一个由已知求未知的过程。2.在思考问题之中,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论证结论的方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3.经过严密思考而得出的结论具有无可争议的性质。

三、如何培养和提高数学思辨能力

在明确了什么是思辨能力和数理思辨能力所具有的特征之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重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数学教学和它的价值?著名数学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思维过程)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学价值是教学行为的航标,如果将数学知识技能理解为学生学习基础的话,那么过程与方法则是手段,情感与态度则是催化剂,价值观理应成为核心。只有充分认识数学教学,在教学中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才能够正真把握教学的本质。不讲求思路和过程,忽视数学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将结论直接传输给学生,无疑会阻碍学生自身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抑制学生的探索、发现、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因此,只有注重思维过程和解题思想才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其次,在明确了前两点和数学素养的定义之后,思辨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就有了一定的雏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用好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数学起主导作用的在于老师,当然每个老师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教学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应。因此,老师在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同时应该顾及到大多数学生的适应性,不要一味地给学生塞公式定理,可以通过问题的切入来发现一个公式和定理,这样对加深学生的记忆极为重要。

2.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对比开拓数学思维能力的土壤。形象思维是指从具体感知的形象目标出发,通过思考去把握认识对象的思维方式。而抽象思维是从定义概念出发,在思考过程中主要依靠理性推理,尽量舍去形象感性直观的东西,去把握认识对象的思维方式。因此,将二者对比融入解题思想中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2

论文关键词:信心激励教学转变三类差生

 

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他不但要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要学生有科学的思维和实验探究方法,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的不明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尤其在进入力学知识后,不少学生成绩明显下降,几次练习都得不到成功的体验,对物理产生为难情绪,甚至丧失信心,一蹶不振,尽管教师一再强调学好物理的重要性,但收效甚微。

为此,笔者把班上的差生按成绩选出,对他们进行调查、了解、分析导致他们沦为差生的原因,发现他们的共性是自尊心极强但求知欲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好物理没有自信心。所以,首要问题是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初中物理论文,于是,笔者把差生分成三类并分别实行信心激励教学从而转变他们,让他们重拾学习的乐趣,具体方法如下:

一、对智商低、接受能力弱、记忆力差、学习基础差的学生,首先体谅他们的处境,给他们“教育之爱”,教师的爱心是传递给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让他们乐意老师与他们交往频繁。其次在课后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辅导,帮助理解、归纳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对他们的作业进行面批,友善地分析错误的原因,提炼和总结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他们的失败,给予宽容和理解,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加以鼓励和赞扬,让他们一份耕耘获得一份收获,一份努力获得十分肯定。测验试题评讲后,两三天内,找些与原试题类似的题目,让他们补测,成绩上升作为最终测验成绩并给予激励,让他们的成绩持续上扬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二、对学习方法不当、偏科且不喜爱物理的学生,首先挖掘造成偏科的原因及影响他们学习物理的主要事件,并以此总结出学习物理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打消他们的为难情绪,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中写道:“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个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其次在课堂上尽量提些稍易问题让他们回答,答对的当场表扬,答错的不简单的给予否定,甚至责怪,应帮助分析出错的原因,让他们彻底的领会、理解题意,当然提出的问题应以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到”为准,让他们感受到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此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找出他们学习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激励,时时用:“你行”、“学的不错”、“你真棒”“你的方法有新意”等话语暗示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物理是快乐的,从而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扬起学好物理之帆。

三、对于智商高初中物理论文,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首先让他们认识自我,分析他们的学习成绩在全班中所处的地位,使他们认识学习现状,认识到学习情况与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唤醒他们学好物理的内部动力。其次利用他们争强好胜,有较强表现欲的特点,多多的提供他们表现才能的机会,及时捕捉他们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的给予积极评价,使他们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激励他们发挥自生的才能和学习的信心,取得优异的物理成绩。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教师在学生作业本上简短的激励话语,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赞赏。对学生的信心激励可以激发差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重拾学好物理的信心,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愉悦的学习之花。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多元智能理论教学,它倡议智能是可分布、情境化、可发展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因此,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或者引入一些集形象生动、情绪色彩、主题鲜明于一体的具体教学场景,通过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情境教学之中。这样既有利于帮助他们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教材主旨,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

1.在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意义

1.1使情境教学方法更加形象

当前,青少年往往在心理及生理上都处在发育及完善的过程中。因此,他们对于一些亲眼看到的或者亲耳听到的,往往会形成比较深刻的记忆。多元智能理论是把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知识转变成更加形象、直观的情境。可以让初中生在身临其境中,对学到的知识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情境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它不仅以讲解知识点为主,更多地主张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入一些更加形象、直观的元素。这不仅可以指导初中语文课堂上情境教学的运用,还可以从多元智能角度,创设活泼、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丰富情境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1]。

1.2优化情境教学理念

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中,引入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初中生的后期发展。在初中语文中进行情境教学,是从多个不同智能角度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初中生更容易地掌握和理解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还可以适应初中生对不同智能层次的发展需求,对其各种智能都产生相应的刺激,促进其智能全方位、多元化地发展。所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设计理念,不仅使其目的更加科学,效果更加显著,还使其更加具有操作性,成果更加丰硕。

2.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进行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具体方法

实际上,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与多元智能理论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契合点,可以优化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设计理念,发挥引导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中,贯穿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意愿,开发潜能。

2.1设计具有多元智能性的课堂问题

想要开发初中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多做文章,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学习内容,由探究性问题引导初中生一步步地走进语文的美妙空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语文的奥秘。

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帮助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其解决途径及结论成果进行交流沟通。此外,初中语文教师还应该根据课堂内容,设计一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多元智能性课堂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全文朗读,再引导他们提出诸如:“作者写‘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表达了其当时怎样的心情?有何作用?以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背景是什么?”等此类的问题。紧接着,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渐渐引出这篇文章的主旨:“生死是生命的象征,组成了人类的血缘之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随着这些具有多元智能性的课堂问题被不断地解答,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大意,还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提高了综合能力,培养了优良品质。

2.2创设多元智能化的活动情境

由于初中阶段每一位学生的智能发育是不尽相同的,并且类型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进行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时,必须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的优势智能,开发潜能。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情境教学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具体特征,创设多元智能化的活动情境[2]。

在教学《走上辩论台》活动课内容时,任课教师可以率先确定一个主题比较鲜明、内容比较容易激发初中生兴趣的辩题,如“我看追星现象”等,在课堂上举办一次辩论赛,让课堂变成辩论台,实地进行辩论赛。在辩论赛中,任课教师可以将同学们进行分组,依据其智能特点,将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通过这种方式,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面对传统教育理念,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中,不仅可以让任课教师拥有更宽广的视野,使他们注意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还使其教学理论更加科学、系统,更有利于初中生全面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一、结合多媒体技术渗透生命教育

为了有效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声画结合的技术来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

【案例】执教《珍爱生命》一课,在上课之初,笔者思量了很久,最终决定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加强对生命的重视。教学方式确定下来之后,笔者到互联网上搜集了近年来关于初中生自杀事件的相关报道,并把这些报道进行剪辑整理,最终形成了一个长达五分钟的视频。当笔者把这个视频播放给学生看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对视频中的主人公表示惋惜。看到学生的反应,笔者适时地说:“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仅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不能因为一时想不开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做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父母都是不负责任的。”听到笔者这样说,很多学生都默默地点头表示赞同。受到刚才多媒体视频的感染,接下来正式上课的时候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很多学生在上完课之后都表示自己对生命又有了全新的理解,一定要珍爱生命。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更加深刻,心灵受到更加强烈的震撼。这样的生命教育方式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二、结合调查访谈渗透生命教育

除了结合多媒体技术渗透生命教育之外,笔者还结合调查访谈渗透生命教育。这样的生命教育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调查访谈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科研方法,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运用得当的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在进行《珍爱生命》第一课时的教学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去编写一个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我校初中生对生命的看法进行调查访谈。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到互联网上搜集了很多相关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然后对此进行归纳和整理,编制了全新的问卷和访谈提纲。做完这一切之后,他们又对我校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访谈和调查。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学生对生命这一话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看到此种情况,笔者还把学生分为正反两个辩论小组。正方认为,要珍爱生命;反方认为,不需要珍爱生命。经过正反两方的激烈辩论,最终正方获胜。通过这次调查访谈,学生对珍爱生命进一步加深了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比笔者苦口婆心地讲授效果要好很多。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探究所得,事实胜于言表。

三、结合社会活动渗透生命教育

我国对于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很晚,因此在教育方法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查阅国外相关的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国外很多国家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往往喜欢采用社会活动的方式,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亦采用了这种方法,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案例】还是以《珍爱生命》一课为例,为了加深初中生对生命的理解,笔者联系了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请他提供方便,让学生近距离与一些临终病人进行接触,给予他们关爱。这位朋友收到我的请求之后,与院方进行了协调,最终我们的社会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在医院里,当学生看到这些临终病人时,都表现得很有爱心,给予了他们最大限度的关爱。有的学生陪病人谈心,有的学生给病人表演节目,有的学生给病人献上了花篮……看到这些临终病人,学生似乎才感觉到生命是短暂的,应该珍惜生命。看到学生的表现如此之好,医院院长还破例让他们参观了太平间,给他们讲述了很多有关死亡的知识。这一次的社会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笔者让学生回去写一写参加这次活动的感想,他们在感想中无不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四、结语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可有一些少不更事的初中生,他们可能会因为某些事情而放弃生命。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有义务也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生命教育中体味生命的珍贵,让他们更加珍爱生命。

参考文献

篇5

1.教学观念过于落后

由于当前的政治教学观念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的政治教师中绝大部分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政治教师仍是对教科书照本宣科,整个的政治教学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舞。在教师一人的主导的政治教学下,对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均没有进行了解。同时,大部分的初中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很难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同教师交汇,这样的教学很难取得良好的政治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老一辈的初中政治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传统与古板,他们还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政治教学,这样很难提升政治教学效率。同时受网络熏陶的新一辈的教师虽然比较容易接触与借鉴先进的教学方式与经验,但却有许多新一辈教师知识不断地更换教学方式,对于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分析却不足,这样的教学很难使教学方式与学生相适应,同样难以强化政治教学效果。

3.教学中对于初中生的特点没有体现

我国初中生大部分是处于13~16岁这个阶段,在这个时期是学生个性与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均有着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就当前的教学现状而言,大部分的政治教师均没有将初中生的这种特点加以利用,在平常的政治教学中并没有挖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这也是与当前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二、初中政治教学创新策略

1.创新教师教学理念

传统的政治教育是为应试教育为基础的,在政治教学中只是以学生成绩的好坏为评判标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政治教学气氛十分的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很难进行有效的政治学习。故而,要进行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教学,教师应创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此,笔者认为初中政治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基础。当然,教师还需要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主动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得以主动地进行政治学习。

2.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就我国初中政治目前教材内容来看,大部分的政治内容均具有较强的模拟再现功能。故而,在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再现等主题拓展活动进行教学,促使学生能够较为容易地理解与掌握政治知识点。同时用这些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为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养成做指导。比如,在政治教材上教师可以找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可分为两组,一组持反对意见,一组为正方,让学生运用政治理念对该问题进行辩论。当然,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政治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并且教师还可以将社会时事适当地融入教学中,以此促使学生将所学的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3.推进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习惯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是叶老经过几十年深入探索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托尔斯泰有关习惯的名言说的更妙:“好的习惯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囚徒。”吕淑湘先生也曾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活动更复杂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教师要指导初中学生把读、写、听、说有制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的内部规律加深理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的真实的语文能力。

那么,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呢?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得方法,入轨道。”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三方面:

一、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每一种新体裁的课文后,宜总结此体裁课文应掌握的各种知识点,以后在教授这种体裁的课文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大胆领着学生开展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出每篇文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当前许多学校存在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重成绩轻能力,令学生作业越减越重的不良现象。我们教师应深思深省,自觉推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师更应自觉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初中生自觉养成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①养成每天阅读佳作的习惯。佳作除教学大纲推荐的名著外,中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千字文。向学生提出目标:初中三年,阅读中外的名著20本,阅读千字文200篇。②养成每天做阅读记录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后,把佳作的作者、梗概等记录下来。这既是一种自我约促,也是一种知识积累。总之,初中生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过程中,都应养成自觉摘抄、作读书笔记等积累知识的习惯。

二、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读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

三、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因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变的本领。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具体应抓三方面的工作:

1、在静态语境中练基本功。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自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是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养成好习惯,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

2、把课上活,促进交谈。学生在静态语境中的说话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当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更多的将是动态的交际语境。因此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初中生对动态语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初中生这种适应能力,要求语文教师必需把课上活,要为各种形式的交谈创造有利条件:①创建“对话、答问、讨论”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设计、机智诱导下,捉住机会,利用更多的动态交流语境,积极练口。②围绕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钻进去,跳进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说起来,争起来,辩起来。做到这些,语文课才能活起来。③教师要及时发现说、争辩活动中,那些有新意、有创见、高水平的发言,并及时鼓励创新的见解,激励争辩双方,进而让学生形成一种敢说、爱说、会说的风气。

3、样板效应,熏陶感染。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力求做学生在朗读、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榜样,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寻找常见的高水平的样板,进行学习、欣赏、评论、效仿。如收看电视辩论节目、体育比赛实况的解说等等,让学生欣常高水平的“说话”。认定样板,找到差距,学生自然在效仿的过程中学到真本领。

篇7

【关键词】情境教育 创设 思想品德教学

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情景教育已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教育其核心在于优化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来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创设情境,使初中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学习中得到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思想品德知识,同时打造一个高效课堂。

1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长期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已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发展,使初中生的思想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主要原因是:

1.1 教学内容片面化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认为,课本的知识就是教师的教学范围、学生学习的内容,但是课本知识一些抽象的概念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认为只要会背那些条条框框,顺利通过考试就行了,正是因为这种想法,造成了学生思想品德学习面的狭隘。

1.2 教学方法单一化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政性较强的课程,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讲解的平平淡淡,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很多学生思想上都存在一种“你讲你的,我做我的”的心理,以至于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1.3 教学方式程序化

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学都遵循着一定的程序: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解内容-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个固定不变的程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被动,整个课堂毫无生机活力,学生很难接受,久而久之,便对学习产生了一种惰性,缺乏自我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2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情境教育的意义

思想品德文本内容并不是完美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教育,能创造性的使用文本内容,有利于改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让初中生从现实生活挖掘思想品德的价值。

部分初中生一谈到思想品德课,首先想到的就是很抽象、条框太多、不容易背。教师只针对文本照本宣科,显得过于呆板、僵化,因而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失去兴趣和热情,这样不利于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局面呢?教师要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教学方法要有新意,要让学生处于乐观的学习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是所有思想品德老师的应做的理性选择。

3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的精神振奋,思想活跃。”由此可见,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实现教学目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感受身临情境之中的情感体验,以提高教学效果。初中生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在这种有利的情况下,引导他们将情感移入到所要感知的对象。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实现学生积极参与感知和体验的有效互动。怎样才能有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呢?

3.1 创设音乐艺术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教育要使课堂气氛具有感染性,使学生产生共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因此,教师要针对初中生学习的特点,设法找到跟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材料,可以通过音乐艺术的手段来渲染课堂气氛,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以独特的节奏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教师播放《走进新时代》的表演画面,运用音乐的旋律来触动学生的心弦,通过情境感染和强烈的刺激,让学生感受到国家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强壮,激发学生对国家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此外,教师在讲解“关于感恩”的课题时播放一首《父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为学生讲授应该如何孝顺父母、回报父母。

3.2 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可以结合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或社会重大事件,创设新颖的情境问题,并把教材内容与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灵性地感悟,乐此不疲地探索,充满激情地创造,在热点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层层深入,鼓励学生思考探究,如在教师讲授《民族精神》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抓住汶川大地震来设问,如:总理曾经对志愿者说:“你们都是人民养着的,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体现了温总理对人民什么样的情感?从各个地方赶来的愿者身上看到了什么样的精神?从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捐赠的物资说明了什么?我们初中生应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等等。通过一些这样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3.3 创设活动化教学情境

创设活动化教学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它的教学效果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不能及的,在课堂中开展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可以达到一个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活动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辩论、表演小品等方式,以文本中的故事情节来表演,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对文中的角色得到认同感,然后根据故事情节,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在学到《人际交往》时,教师可以将班上同学分为两个小组,辩论的话题是男女生交往的利与弊,让学生展开辩论,通过这样的辩论活动,让学生知道男女生交往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4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并不是只需要记住书本上的一些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而是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思想品德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他们的思想、品德。教师通过学生对品德的感悟,在课堂上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主动探究,体会到文本中所讲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使学生体验思想品德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如教师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要以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消费习惯来讲解,可以从花钱上网、大吃大喝、过度打扮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教师在讲解《保护社会环境》时,教师可以组织课外活动,走出教室,带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探索、去调查。如一些环境污染的现象、乱砍乱伐树木的现象、破坏公共环境的现象等等。让学生亲身去体会,这样学生对课堂内容才能有更深层的感受和理解。

4 情境教育在思想道德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课堂师生互动

运用情境教学,教师要将教学的目标、策略与学生的活动、体验、表现相结合,根据教学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采用不同的情境教育方法,让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结合现实达到更好的理解,教师再给出合理的评价。总之,情境教育是一个师生互动、相互激励、相互监督、最终实现共同开发的一个过程。

4.2 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由于课本知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创设情境教育正好可以弥补这个不足点,情境教学方法取自学生现实生活,将文本知识与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课堂中走人生活,从生活中学得课堂知识。

4.3 实施针对性的情境教育

篇8

一.编演课本剧训练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集语言、动作、歌唱、舞蹈为一体,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人物台词是推动戏剧发展的主要手段,对话和独白既可以展现人物的个性、心理、又直接促使矛盾冲突的发展。戏剧表演就是将戏剧文学剧本的人物台词和人物动作搬上舞台,进行再创造的表演过程,其中上演的大部分内容,就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口语。因此,练习戏剧表演,模拟其中的人物对话,对提高实际的口语表达水平大有裨益。许多演员都有一副好口才,这和他们长期从事这门艺术有很大的关系。

许多国家的口语交际教学都非常重视戏剧表演的训练。因为戏剧中有各种各样的情境,每一角色的语言都可以作为典范。学生通过多次表演活动,能够体会到在什么情境中说什么话、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以及如何得体有效地与他人进行了口语交际。而且,学生在戏剧表演中进行的本身就是口语表达活动。无论是学习的内容提要,还是学习的方式,都与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相契合。因此,我国目前的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戏剧表演这一环节。

二.组织辩论会训练

辩论是一种短兵相接,面对面的语言交锋,对辩手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举行辩论会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帮助学生端正辩论的态度。要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不傲慢,不急躁;对于对方发言中的合理部分,要给予肯定;然后再批驳对方的错误。这样做是以理服人,不能攻击一点,不及其余。在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也不能慌张,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处理,努力转变局面。

2、教给学生一些辩论的方法。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引申反攻法,利用弱点反攻法,以攻为守法等。

3、帮助学生确定论题,然后围绕论题广泛搜集材料。我们应该确定一些适合初中生进行辩论的题目,如:读书无用、开卷有益等。搜集材料可以从两方面即搜集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实践经验是有限的,大量的道理和根据来自于书本。因此,一个人辩论能力的高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

4、引导学生学习辩论范例。现在各种大众媒体经常搞一些辩论会,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就播放过不少辩论会的实况,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学习。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书本上学习一些辩论的典范。

三.模拟生活情景训练

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可以通过模拟生活情景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如说相声、打电话、商务谈判、法庭辩论等。去年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我曾指导两个同学参加说相声比赛,也获得了一等奖。

目前用电话通话比较普及,在电话中,语言是唯一的信息载体。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打电话的艺术。现在我们就以打电话为例。

如何接电话,这是国际上许多大公司作为培训其员工职业化程度的一项内容。比如微软公司的员工拿起电话,第一句肯定是:“你好,微软公司!”日本一位学者说过这么一段话,很有道理:“不管是在公司还是在家庭,凭这个人在电话里的讲话方式,就可以基本上判定出其‘教养’的水准。如果说“文如其人”,不妨可以说“语如其人”。初中生可以通过模拟打电话来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注意说话从容不迫,交待明确,切不可急得开口就呛人,让人一听就冒火。打电话的艺术,除了上述讲的起始语控制,语气语调控制和情绪调适外,还应注意:假如是与外宾,上级、长辈等通话,不论是打方还是受方,必须在谈话结束后,听到对方确实把话筒放下,然后,再把电话挂掉,这也是打电话中应有的礼貌规范。掌握了上述原则和方法,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操作,在课堂上模拟生活中的场景进行交际,让学生进行表演,表演后进行评论和总结。

篇9

关键词:初中生 语文 口语 表达能力

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较强的交流信息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能言善辩”的表达能力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工具。那么,在新课改的实施下,然后培养初中生语文的表达能力呢?

一、培养初中生语文口语的表达能力的重要意义

1、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时代呼唤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强调了语文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中“口语交际”和“写作”的重要性。以往由于语文考试形式的限制,广大教师及学生非常重视语文读和写能力的提高,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往往忽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因此,针对以往的不足,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学段都有“口语交际”内容设置,在课程内容上,把它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程结构上,体现课堂教学、语文课外活动和综合性学习的结合。旨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改革上应该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

2、有利于实施语文新课程,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把口头表达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上,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这显然是片面的。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也许有的人再也不会去写文章,但话却是天天要说的。如何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得清、说得精、说得好、说得巧,需要严格有效的训练和培养。从学生自身情况看,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都面临重要转变。据研究,15岁前后的中学生脑容量已十分接近成年人,思维品质也在迅速完善,其视觉和听觉的灵敏度甚至超过了成年人。所以,对初中生进行严格的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可行的。其次,初中学生知识增强了,感情丰富了,独立意识和遇事想要表达自己见解的愿望大大增强;他们可塑性强,天真烂漫,在说话和交际中没有高中生那么多羞涩感,更没有成年人那样复杂的心理障碍,这也为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再次,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话要清清楚楚地说”的要求。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口语交际”训练,对说话从内容、中心、条理、态度、口齿等方面提出了循序渐进的规范化要求。从初中课时的安排、教材的内容与数量等方面看,对初中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是有时间和精力的乃至情绪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应抓住初中阶段这个训练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黄金时段,进行训练。

3、顺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密不可分。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离不开“现实生活”这块土壤,对教师来讲,现实生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都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并体现社会发展的特点。对学生来讲,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社会生活。今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人才的素质核心,作为基础教育主体学科的语文教育要率先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二、培养初中生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1、立足课堂,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看,动机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态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使学生学习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态度、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能潜力。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任务就是充分利用45分钟,竭尽全力,创造“人人参与”的局面,使学生思维活跃、有话可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使课堂设计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改变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力求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真正实现学生主体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教师只是引导者,点拨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师要敢于放开自己的课堂,大胆地让学生去说,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己与学生一起思辩,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假启发式”,在这之前,答案已经有了,教师的任务就是怎样将学生的思想引到正确答案上来。

2、开展多种活动,锤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1)、组织课前三分钟演讲

演讲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有效方法。可以不定专题,不限范围,采用自由命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余准备好内容,每堂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作三分钟的演讲。材料可选自各种报刊杂志、课外阅读材料、电视广播、文学作品,或将一些课文改编成讲演稿,或几个同学联合演出根据课文自己改编的小话剧,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真人真事等等。这样的演讲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但使学生得到锻炼口才的机会,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吸取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一举多得。

2)、辩论也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有效方法。

篇10

(一)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初中生作为青少年,心理状态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当历史教学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时,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会消减得非常快。这是因为初中历史课时有限,当学生在课堂外长期接触不到与历史教学内容有关的东西时,对其的兴趣自然就会迅速下降。但当以生活化策略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学内容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紧密联系,这样一来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事物会在课堂外激发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联想,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就获得了保持甚至提高。

(二)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我国初中生的课堂教育存在一定的偏颇现象,侧重知识的灌输,轻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生活化的历史教学能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获取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的习惯,这种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换言之,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拓展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素质,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

(三)对学生个人性格特征的发挥虽然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轰轰烈烈,但依然无法洗刷掉我国大多数初中的应试教育特征,学生个人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教学背景下被严重压抑,得不到发挥。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对学生的个人思想、对历史知识的个人看法、对历史人物或时期的个人爱好都是持鼓励态度的,这有助于让学生的思想从硬性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发挥自身的性格特征。部分教师在进行生活化历史教学时采用鼓励学生辩论的教学方法,针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现代特征让学生展开辩论,实践证明对学生个性的发挥和解放有非常好的效果。

(四)对学生社会观察视角的强化初中生这个群体非常缺乏与社会的接触经验,而历史知识往往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身的了解,又可以作为一道桥梁连接起学生和社会,为他们提供一个独特的社会观察视角。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去透视社会,也可以通过社会反向加强对历史的认识,二者的相互作用可以让生活化历史教学的作用反复扩大化,令学生更了解社会,也更了解历史。

二、初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通过备课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为了令初中历史可以实现生活化教学,在备课时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筛选教学目标,利用历史教学目标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订立会与现代生活产生实际联系的综合性目标;其二,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关注学生实际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以此为风向标决定教学内容;其三,深入挖掘教材,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类,与学生熟悉的生活风俗、名胜古迹等相关的内容要当作教学重点,与生活完全脱节的内容要适当删减。

(二)通过教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生活化的历史教学不能再向传统教学一样以灌输为主,因为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模式本身就存在代沟,教师所认知的生活化教学未必与学生的认知相同。因此,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应采取互动性、了解性、引导性更强的教学方法。首先,对学生本身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与看法加以了解和尊重,因为学生的这种认知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知识生活化的体现,然后才能进行方向上的引导。其次,要注重对历史知识的活用,不能将历史知识看作死板的教材文字,因为历史本身就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记述,因此可以利用场景对照法,对比古代与现代的同类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气息。

(三)通过学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如前文所述,生活化历史教学本身具有“授之以渔”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只要考虑自己怎么教,更要考虑学生会怎么学。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效率,另一方面要注重这种学习方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的学法能不局限于课堂。以在生活化历史教学中效果显著的辩论学习法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历史事件,让学生自行陈述自己如何以现代视角看待这个事件,学生的意见基本都会产生分歧,这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辩论,辩论结束后再由教师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会对彼此的看法有所了解,能从多种角度看到该历史知识与现代生活的联系。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效果好,而且效率高,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