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院校教学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专院校教学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

篇1

关键词:大专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刍议

大专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院校的现代化管理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事实证明,构建成熟有效的大专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对于提升大专院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大专院校毕业生的个人能力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有关大专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几个概念辨析

1.1大专院校

大专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完整体系。从培养目标上看,相比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而言,大专院校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旨在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型人才。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大部分行业对于员工的实操能力的要求都在提高,以此为背景,通过对大专院校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和改革,为大专院校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现代化教学

现代化教学是新时期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这里提到的教学现代化,事实上是与传统意义上的应试化教育教学相对应的,在这里,现代化教学主要强调面向就业市场、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接受习惯,调整和改良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多元评判的需求,提倡让学生平等享有发展自己特长和兴趣的权利和自由,为学生的成长、成人和成才创造更好的机会和空间。

1.3管理体系

大专院校是集中培养大专学生的场所,对于大专院校的教师而言,进行现代化教育教学的改革不应该是一时一地的行为,而应该建立并形成一个长效的机制,形成一个管理体系。唯有如此,大专院校的现代化管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能够惠及更多的学生。把其中优秀的经验推而广之,则可以让整个大专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长足的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教学管理不是学校活动中的所有管理形式,教学管理事实上仅仅是学校全面管理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对于学生的教学的管理应该是工作的核心,应当被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受到更多、更大的重视。

2.当前大专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课堂纪律松散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生动高效的前提。然而通过走访发现,无论是全国排名前十的重点大专院校还是省属的非重点大专院校,课堂纪律松散是普遍存在的情况。课堂纪律松散主要表现在学生上课进出课堂比较频繁,并且学生们绝大多数进出课堂的行为没有经过教师的允许。通过观察教师的行为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于学生的这种行为见怪不怪,有些上了年纪的教师虽然对学生的此种做法颇有微词,但是碍于这种现状存在的普遍性,所有的老教师对于这种情况就都选择了视而不见。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教师传授知识的连续性,容易导致学生知识掌握的断层。

2.2学生出勤率不达标

相比于学生上课期间随意进出课堂,学生干脆不出席的情况显得更为严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现在在在大专院校就读的学生绝大多数是90后,这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强,对于自身所接受的信息的选择性比较强,对于这类学生来说,假如大专院校课堂上不能提供给受他们欢迎的信息和知识,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就会选择不上这门课或者对这门课进行冷处理;对于老师来说,在标榜自由民主平等的大专院校校园里,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学生是否来上课是他们的自由,作为老师无权———事实上也无法———干涉,又或者有少数老师认为上课的学生太多的话就需要花时间组织课堂纪律,并不利于自己教学,因此对于学生缺席采取了放任的态度。2.3师生的课堂状态不好一般认为,大专院校课堂的教学活动事实上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老师认真教,学生好好学。但是随着对当下的大专院校生课堂教学情况的走访,我们发现,很多的时候由于大专院校生课堂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师生的课堂状态不好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传统的站着授课逐渐转变为有些教师坐着讲课;从之前的手写讲义变成了照着PPT念概念;从以往的师生互动变成了一味的自说自话,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缺乏“粘性”,并不认为课堂内容值得占据自己全部的时间来学习。老师不认真教,学生不好好学,这是造成当前大专院校生课堂出现种种问题的关键。这些也正是在进行大专院校相关改革的时候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

3.构建大专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的几个途径

3.1出台相关标准,规范教师行为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的榜样,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管理方法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教师应该加强对自身的要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具体实施教学管理改革的方面,教师应该尝试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下功夫,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和教学思路,将学生的当前进步和长远发展都纳入到整个学生培养计划的考量当中,为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计量深远。教学的管理应该以教学为核心,应该将课程改革践行于整个课程进行之中,而规范化则是教学管理过程中最应该引起注意的一个方面,对于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来说,教学管理应该以规范化的备课和讲课为主,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应该帮助这部分年轻老师度过执教生涯开始的艰难阶段,以实际行动为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贡献力量。

3.2重视平台建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应该认识到,所谓管理,其实并不单纯指的是老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当前,教师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实平坦。在针对学生的管理方面,应该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养成,一定要注意对于学生的各项学习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给予足够的关切,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学习得更好的同时,还能为一个在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等方面都具有很高修养的人。听课和分析课是教学管理者的职责。身为学校的领导,应该注意到教学一线的种种情况,在不断的听课和总结中逐渐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并努力与师生共同改变之前在教学中出现的种种不好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感受,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程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无论是老师还是校长,都要常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尝试将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带入到具体的教学和学校管理当中去,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得以提高,教学管理才不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

3.3改革评价体系,兼顾多种利益诉求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体系中,教师的管理靠行政制度和薪酬制度,学生的管理主要靠学校和老师自上而下的施压,这双重的压力很容易让学生在逐渐增大的压力面前失去自我,在经受高压的校园教育之后,很容易成为一个没有主见的人,这是任何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可知,改革当前的教学管理体制,应该是将学校、教师、学生都纳入到同一个考量维度中,实现无偏颇、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管理模式,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应该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更高级别的标准上去考量。为了构建和谐、公平、可靠的校园环境和师生关系,应当让学生一方面成为教育的接受者,另一方面也成为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的评价者,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更好地感受到自我意识,更早地建立自我管理意识,并进行反思和反省。

4.结语

无论是规章制度的建立还是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学校的教学管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校方、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以期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双重目标。

作者:章涛 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曹献方.对大专院校课堂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

[2]马会梅.课堂教学管理的心理学研究[J].教育与业,2013(2).

[3]孔兵兵,赵永行.大专院校课堂教学管理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3).

[4]王雨,李卫红.大专院校课堂的纪律与课堂管理[J].黑河教育,2014(09).

篇2

一、TAFE政校企合作教育特色

TAFE是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简称,翻译为技术与继续教育,是澳大利亚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是全球最成功的教育体系之一。TAFE教育中,采用政校企三方合作体制,使这种职业教育体系更加规范化。

(一)政府扶持

TAFE的改革与发展,始终由政府负责规划和组织实施,政府决定是否筹建TAEF学院。TAEF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TAFE体系的管理也主要由政府牵头。但是,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并不直接干预TAFE学院的具体经营管理,而是将管理职能交给国家培训局(ANAT),这是一个教育管理部门。由其组织建立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框架,为职业技术教育建立规范的机制,对TAEF学院的活动方向进行间接调控。

(二)校企合作“双赢”效果

1.对企业作用

(1)培训新入职员工。企业需要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企业自身的培训力量还不够或需要TAFE学院的培训进行充实,必然会要求与TAFE学院参与合作培训。

(2)培训在职员工。企业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必须确保技术不断地更新,要求在职员工通过不断地学习、充电,这样对员工自身和企业的发展都有利。在澳洲,国家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本身对企业发展有利,同时又能获得国家政策的资助,澳洲企业都很乐意拿到这样的机会。

(3)国家资格认证的培训。企业招聘的员工必须具有国家承认的资格证书才能工作。TAFE学院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最大机构,因此企业主要选择TAFE学院来承包培训。

(4)TAFE学院教师来企业培训。TAFE学院教师来企业参加培训,能带来TAFE学院的技术与行业经验.也能了解企业现在的技术发展状况.对培训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作用重大,企业也愿意接受他们来参加自身技术更新的培训和技术指导。

2.对TAFE学院作用

能为TAFE学院带来经济效益。校企合作对教师行业技能的更新与提高也至关重要,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澳大利质量培训框架(Australia Quality Training Framework,简称AQTF)明确要求了各培训机构如果不将师资队伍建设落到实处,包括教师的进修、福利等,国家不予拨款。另外,TAFE学院为了维持其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不光靠国家拨款,还得靠自己经营。除了招收海外留学生取得收入.还有就是接纳各行业的培训。特别是私立TAFE学院和一些私立职业教育与培训注册机构.他们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于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合作培训取得收入。

(三)澳洲TAFE特色培训包的使用

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促进学习者能力的发展,培训包中相关能力标准的详细描述,特别是能力单元中要求的“所需技能和知识”大多是在具体操作技能基础之上的知识性和规章性的知识要求和相关的一些技能。有了如此详尽具体的操作标准以及相关理论和规章知识的要求,无论是培训者或是受训者,他们在培训学习中都会对自己的责任一目了然。

TAFE课程包由校企合作发起方建立目标,旅游行业或TAFE学院根据合作目标商讨合作计划。培训包内容包括在何时、何地进行培训。培训什么,怎样培训,如何监督和评估等。这些都是以国家质量培训框架(AQTF)和培训包(特别是培训包)为依据。

学生在旅游企业参加实训,TAFE学院教师不参加直接指导,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TAFE学院配有实习指导老师,监督整个培训过程,了解学生培训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计划安排等。旅游企业对学生的表现情况不太满意,可以直接和实习指导老师沟通,尽早纠正。在合作过程中主要遵照TAFE培训包来完成。培训包是旅游行业的国家标准,为了提供一致的能力标准、评估指南和资格框架三个部分的内容。培训包还包括非认证部分,如学习材料、评估资源和专业发展材料。旅游与接待培训包共有11个能力领域,94项能力单元构成。

(四)澳洲TAFE教师的聘用

澳大利亚TAFE教育采用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兼职教师多来源于公司企业第一线员工。能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技术和宽阔的视野,也提供了较好的实践空间。

二、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校企合作情况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各旅游院校纷纷开展了旅游校企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是一种基于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能够提高旅游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提高学生与对接企业的就业率,最终促成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局面。

(一)校企合作对专业建设的现状

从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来看,校企合作大多是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或很少征求旅游行业与企业的意见;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专业理论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延续。可见,校企合作还未能达到双方利益、效益的“多赢”。

(二)校企合作对学生就业的情况

实习企业考虑自身经营利益导致在学生实习时不按学校预先的实习计划来安排。很多实习学生反映工作太累、时间太长、薪水太低,不喜欢从事旅游业。曾有学者对某些旅游专业实习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对实习满意的学生毕业后第一份l:作选择旅游企业的旅游专业学生占67%;而对旅游专业实习不满意的学生,第一份工作选择旅游企业的只占36%。由此可以推断出,不满意的实习成为旅游专业学生产生转行心理的最直接原因。

(三)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兼职教师人数较少,聘任兼职教师的学校,一般聘用两类兼职教师,一类是各高校的知名教授,他们授课方式多为短时的讲座或学术报告;一类是在读研究生,多从事基础课的任教。可见,兼职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且兼职教师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尚未形成体系。

三、两国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对比

(一)校企合作模式方面对比

澳洲TAFE旅游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多样,可以做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使企业愿意与学校合作,为企业培养出专业化人才;学校也愿意同企业合作,为学校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为学校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通过调查发现,从我国旅游专业近年来校企合作的实践来看,我国旅游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基本上都局限于浅层次的合作模式,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合作的深度也不够,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卖方市场阶段。如何让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让企业更愿意同我们合作,是我国校企合作最大的

问题。

(二)旅游专业教师培养问题

澳洲TAFE旅游专业老师大部分来源于企业,能够更好地带来行业第一线的信息。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专任授课教师实践能力不强,只有少部分教师能做到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为企业解决具体问题。旅游专业授课教师的师资水平与结构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部分教师缺乏为企业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致使旅游企业认为在校企合作中受益较少,因而不愿意更多为校企合作付出。

(三)校企合作依据和规范性比较

澳洲TAFE校企合作有很强的依据性和规范性,严格按照与行业、企业、学校共同讨论的培训包来执行,对于学生的考核有很详细的标准。

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停留在企业卖方市场方面,一切以企业为主,而企业以用人为主,很少培养人,这使我们在校企合作中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有很大的局限性。

四、解决方案

(一)深化与企业合作

我们应该以各种方式来深化同企业的合作,让企业与学校双赢,打破企业卖方市场的模式。

1.共建实习基地

学校和企业可本着“双赢”的目的,共建实训基地。基地建在旅游企业内部。学习澳方,派老师专职负责,对实习小组活动的统筹安排,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督促计划的实施,并最后组织考核。在顶岗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安全操作知识的培养与教育,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

中学。

2.“订单式”培养模式

旅行社、宾馆酒店和旅游景区等企业在人才需求时都可以与学校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求毕业生要熟悉岗位、理解岗位,具有较好的岗位适应能力、业务动手能力和与之相应的人际交往能力,学生一旦毕业即可上岗顶用。订单式人才培养,使用人单位有了更多、更直接的发言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完成了就业工作,实现了“毕业与上岗零过渡”,“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三赢。

(二)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学校应深入到企业中寻求资深人士担任学校一定课程的教学任务,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聘任机制。其次,加强与兼职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考核。再次,充分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兼职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规范制度

篇3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管理风险;成因分析

我国大专院校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而提出的相关管理制度体系,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可应用于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风险控制领域,对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人才培养机构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风险控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中存在的管理风险类型

新时期的应用型人才要有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竞争的能力,必须能满足市场对新型人才的要求。新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还应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健全的心理品质等。由于目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管理风险,所以大专院校要采取健全的人才管理模式。目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风险:

(一)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管理的法律制度风险

健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是政府部门、院校和企业三方联合开展、相互配合的过程。企业应为院校的学生提供就职的机会,确保高技能人才进入企业发展。然而,现实情况是企业并没有积极与院校间进行紧密合作,没有达到院校与企业的有机结合,这个过程由于缺乏政府部门的监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得不到有效落实。由于没有健全的法规进行有效调节,而企业与院校都有着谋私利的心理驱动,甚而某些学院仅靠关系人脉来维持这种合作关系,企业的不积极、不主动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造成很大困扰。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双师”教育模式风险

现阶段,一些大专院校的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已逐渐形成,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学结合下的人才培养。”[1]这些行为主要表现在辅导员岗位责任不明确、工作态度不积极、工作散漫、专业结构不协调等。

大学辅导员虽属于教师行列,但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者和引路人。也就是说大学辅导员有明确的角色定位。然而,“双师”教育模式却有削弱大学辅导员角色担任的作用。在“双师”教育模式中,容易使大学辅导员失去主要工作方向,而忽视自己最为本位的责任。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监督体系风险

在工学结合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和实施过程中质量监督体系不健全,以至于监督工作不到位。另外在企业与院校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缺少对学生技能方面的考核,甚至出现质量检测与行业标准需求脱钩的现象。此外,院校或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顶岗、串岗现象严重,不能体现学生的专业培养内涵,导致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实现以及学生潜力不能够很好的发掘。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封闭式管理风险

由于很多大专和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或中职院校升格而来,从而导致目前的部分大专院校学生的管理状况来看,对学生的管理多以“教育、管理”硬性要求为主,将管理内容定格在学生校园活动学习上,将规章制度作为管理手段,对学生进行约束、监督,强制性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在组织管理体系上也存在一定的封闭性,往往以年级、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简单的管理,难以达到原有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以学生的成绩为考核标准,不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在工学结合活动中,有些教师观念中仍以教师为主导地位,育人能力差,甚至对学生进行实地培训有抵触情绪,不爱去车间教学,没有尽到教师的义务,教学理念落后,只重视自己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2]新时期教学“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根本得不到体现。

(五)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提高,一些不健康的风气也弥散在学生周围,不断诱惑那些意志力薄弱的人,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往往在自制力不强、易扰,出现逃课、泡吧、看、抽烟酗酒等等情况,心理素质差。还有些同学处在恋爱期间,感情脆弱,不能接受一些社会现实,沦落在感情深渊不能自拔,这种状态下根本就不能进行自我管理,沉迷于花花世界中,根本无心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健康成长。

二、建立系统可行性风险管理机制

(一)加强政府调控力度

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由于政府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致使企业投入合作不积极。因此,要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扫除目前工学结合下学徒制高职教育发展的障碍。政府应制定相关条例与法规,健全法律机制,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与义务,落实校企合作关系。政府还应加大扶持力度,制定鼓励与奖励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建立校企间的政府部门相关委员会,调解校企合作中发生的矛盾与纠纷,确保合作正常、有序进行。

(二)实施“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

在工学结合下的学徒制教育进行过程中,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是迫在眉睫的,教师的技能水平与道德情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能力,因此,推出教师激励制政策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要根据大专院校的教师需求,有计划的投入教学经费,保障教师技能学习的物质基础,提高教师的技能和教学能力,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校内外需求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兼职教师也要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其次,要加快对优质兼职教师的提拔,聘请专职的大专院校的教授或研究人员来校参与教师的交流和指导活动,共同探讨如何有效的提高工学结合培养质量,共同编制教学计划与内容,针对目前学生的现状制定有专业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双师的技能水平。最后,还要制定相关双师教师标准,包括考核标准和录用标准,定期的进行教师技能考核,激发教师内心的技能提高欲望,使其更加主动的去学习学生教育技能。对于那些想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岗前教育与培训,为进入高职院校做充足的准备。此外,还要做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要提高专职辅导员队伍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管理专业化水平。“高校要把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同工同酬,落实待遇。要在政府培训、专业学历进修、学校培训的基础上,提高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

(三)监督工作效率的提高

在工学结合下的学徒制教育进行的过程中,监督工作是确保合作落实的有利法宝,监督不到位就会有漏洞出现,工学结合工作等不到有效落实,因此,有效的实施监督工作是势在必行的。“在新形式下,要加强企业与行业和院校的合作机制,确立三方都参与到合作监督的过程中去,摒弃以往的单方监控现象。”[4]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条件,院方与用人单位制定相关的技能训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职业设计规划能力等,尽可能的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由于学生刚刚进入企业时,突然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学生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由于学生缺乏相应工作经验,这时就需要企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应该积极主动的对企业进行监督,确保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里与物质保障。学生亦起到监督企业与学校的作用,对不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事情提出异议。

(四)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平等对待学生,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并且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道德品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设置综合考核体系,注重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勇于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要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建立“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机制。学生在实践工学结合活动时,需要学校、企业以及家庭共同参与以及共同配合。学校在建设“双师”体系中,要将教师育人能力以及育人成绩化为考核标准中,树立师德的重要地位,制定教师育人能力激励制度,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企业要配合学校,在单位挑选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员工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在此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家长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鼓励、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媒介进行教学管理,提高育人效率,如使用QQ群、微博、飞信等等,学校要建立集办公、管理、信息、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工学结合综合信息管理网络,拓展教育管理工作平台,提高育人工作效率。

(五)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在对工学结合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与指导,采用切实有效的管理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管理。”[5]如对于经济贫困的学生校企双方可以共同组织送温暖活动,帮助困难学生找回自信,体会温暖和关爱,进而更加主动学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校企可以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跟进指导,提供帮助,帮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校企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走进学生内心深处,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此外,针对学生自我管理的问题,校、企、家要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如,在企业实习或工作中,依据工学结合的不同学习模式,建立党团组织,健全管理制度,改进和完善已有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发挥党员和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鼓励全体同学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等。这种激励能够有效地让学生体会到平等参与的快乐,确立学生管理中的民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三、结语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对高技术性人才的需要是越来越急迫。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对人才的竞争尤为明显,每个国家都处在求贤若渴的状态,大家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技能型人才是富国强民的主力军,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成了当今热议的话题,也是21世纪要求科技创新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大力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切政策,抓好工学结合各项工作,提高双师型教师技能与道德水平,加大社会、企业以及政府的监督力度,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丽婷,李芹.工学结合的内涵与类型解说[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59-61.

[2]朱雪梅,李玉刚,李丹妮.“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难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6(07):37-38.

[3]应智国,马文远,王利敏.商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战略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8(08).

[4]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铁道部党校.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确保运输安全持续稳定——安全风险管理理论解读与实践意义[N].人民铁道报,2012-02-01.

[5]耿洁,李可欣.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6]陈解放,李源泉.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2).

篇4

1.1教育教学观念方面

针对我国目前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现状,大多数学校都在强调规模的大小,都在一味的扩大招生量、并没有将办学的师资条件和办学设备给予重视,都是在盲目的招生,对于学校内部的管理方面无法同步进行,对于教学质量方面并没有严格控制,这些都是只重视规模、重视外延式发展的结果,还有些学校并没有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进行出,只是站在办学单位的利益、立场上出发,还不关注办学学校的规格和质量。

1.2教师自身方面

一直以来,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教学态度都直接影响着办学学校的教学质量,虽然说我国的成人大专院校的教师整体方面的素质都在全面的提升,但是相对来讲还是会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下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教师的师资力量不够稳定,由于成人大专每年都在扩招,促使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在这种状态下,导致很多学校在聘任临时退休教师或是在读研究生等代职任课。其次,有的教师在教学态度上不够端正,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的教学压力大,进而放松了教学质量方面的要求。

1.3教材方面

成人教育缺乏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一般是借用普通本专科教材,甚至套用普通本专科的教学计划、培养模式,还有些教材十几年都不变,这显然培养不出有特色的成教人才。而且理论的东西较多,实际操作、可行性的东西少,这不符合成人教育应变能力强、灵活性强的特性。

2针对提出给予解决的对策

2.1我们必须要端正思想、明确意识

我们必须要明确作为成人教育在我国培养优秀人才中的地位,要知道成人教育是进行养育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地之一,必须要将培养高质量人才当做办学宗旨,牢牢树立教育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线的指导思想,要不断的提高思想意识,打消所有任务成人教育就是混文凭、卖文凭的坏思想,要坚定不渝的维护成人大专教育的严肃性。

2.2提高成人大专教师管理

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学习还是有认识和目标的,希望在成人大专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也具备新颖性和实用性,这些都给老师提出了高要求,成人大专的学生大多数已经步入社会,在对问题思考方面是没有问题的,都希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讲解学科的新成果和新理论,所以,作为大专教师,我们要具备一定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精心的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和兴趣爱好,要根据成人教育的教学特点,在教学方案上强调引导学生“去询问、去发现、去欣赏”。要加强学生自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员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要加强对其学生校外自学的帮助和指导。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成人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其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使每位学生都切实培养起一定的自学能力,为其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的优势,要求任课教师在网上设置自己的电子信箱,及时在网上替学生解惑、辅导和反馈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2.3编写位学员所喜爱的教材

任何教学环节中,教材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教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的,那么教材实际上是根据整体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的相关要求来编写的教学资料用书,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是帮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源泉,所以,编写适合成人教学的教材是只管重要的,首先我们在编写成人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案例要新颖,通俗易懂,这样才可以方便学生自学,例如可以再教学中采用多种不同的字体和字号来安排各级的标题立意,如果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可以用黑字体来重点标注,,然后,内容上要突出重点,篇幅尽量缩短,不可过长,在叙述的文字上要精练简介,要以学生掌握的极限为准,在教材中交代清楚重点和难点部分,都知道成人教育学习的时间相对较晚,在阐述和叙述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将实际紧密结合,帮助学生不单单掌握理论,还掌握实际要领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束语

篇5

哲学解释学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以生为本

浅析当代大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维权的现状

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简析社会信息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教育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弊端及对策分析

赣南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问题探讨

摄影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探索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财政学教学之我见

运用新课程理念为留学生中国国情课程备课

英语教学所要培植的语言运用能力之根基——浅析语言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中的应用

论如何建立富有高职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良性考核机制

任务型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篇体裁分析与英语写作

从认知风格的角度探知英语教学现状及应对措施

“弱势”大学生群体的有效援助途径探析

大学生成才之养成教育浅析

近12年国内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述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初探

中技学校英语教学方法探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英语应用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双维透视

探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议高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基于能力培养的新英语教学模式浅析

提高大专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中国英语导入策略

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对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局限性讨论

如何应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写作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信息输入与输出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浅析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英文思维的培养

浅谈基础阶段日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浅析高校日语专业四级考试之“完成句子”的解题方法

把握学科特点,融入课堂教学艺术——浅谈外贸函电的教学

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探析

浅论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

关于大学生学习指导的基本问题研究综述(上)——国外主要国家的大学生学习指导概况

生态课程中的“三维”人

“斜坡球理论”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对提高军校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的路径分析

独立学院教育类毕业实习现状和方法探索

博客在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初探

山东省高等院校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大学之道”与语文教学

让实践走进古诗教学

全球化背景的网络语言环境下二语习得策略研究——自主学习的视角

中日高校外语教育教学观对比研究

大学英语任务型词汇教学中任务的设计

任务型教学法在三本独立院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中不同专业学生语言学习策略差异分析

基于ESA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试论英语语篇衔接手段与写作教学

篇6

关键词:应用性;本科院校;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教育,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从办学性质、学校体制、校园建设、师资引进、设备更新等方面不断适应扩招的需求。由于区域发展的差异,地方性尤其是相对欠发达地区大专院校升本的步伐较慢,而发展地区地方性大专院校在2000年至2004年基本完成升本。百色学院2006年才升格为本科院校,是广西最后升本的几所地方性大专院校之一。由于升本较晚,资源相对有限,尤其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传统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性本科院校必须定位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企业需求,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地方性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和培养必须紧贴社会实际、针对行业特征、符合行业要求、优化学科建设,逐步构建完善的、独立的学科教育体系,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稳定对口的实践基地,不断探索教学实践模式新途径,是当前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也是面临的最大难题。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提高实践质量,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应用技能,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采取了种种措施,探索应用型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一、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地方性院校资源禀赋情况来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应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应该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按照行业发展的特征和要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计划等方面来看,各地方院校不仅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也不断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心里有思考技能、眼睛有观察技能和手上有做事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系的所有课程都是从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来设计,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加大了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内容,并占到总学时的40%。教学实践的环节离不开相应的实践实习场所,由于发展较晚、资源有限,校内实验室还处于筹建中,但我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重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至今已经建立了百色市金丰华美食餐饮有限公司、百色国际大酒店、田阳县供销社、靖西通灵大峡谷等20多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这些实践基地的建设,为我系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先后有大批毕业生到基地工作,并在相应岗位发挥出色,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

2、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保障。招生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市场不完善、盲目的人才高消费、就业观念有待更新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就业高峰与社会就业高峰重叠。一些高校在专业结构上存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矛盾:盲目开展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不及时调整冷门专业导致未就业先失业。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高校的急剧扩张使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节节攀升,2001年的114万到2009年将达到700万;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就业率超过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7年为70.9%。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缺乏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是其重要原因。

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根据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网络招聘会人才需求信息的汇总和分析,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专业位于职位需求前十位。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因面向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总体就业形势要好于其他冷门专业。但受就业大环境的影响,这类专业就业问题依然严峻。为了保证充分就业,地方性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立足市场,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内容,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生产第一线,积累实践经验,为就业做准备。

3、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保障。高校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方面。

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立足区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百色学院作为百色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立足百色现状、依托百色资源,为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多输送合格人才。百色将立足特色优势资源,实施“四地一带一枢纽”的发展思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四地一带一枢纽”即:中国生态铝工业基地、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国际旅游目的地、辐射滇黔桂接合部的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地、广西右江河谷城镇带、大西南交通枢纽),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将是百色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

经济与旅游管理系紧紧抓住广西把百色建设成为以铝工业为主的广西新工业基地和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以及工业强市、旅游大市、文化名市和生态城市的重大发展机遇,依托百色铝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特色农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七个重点优势产业,先后与百色国际大酒店、百色金丰华美食餐饮有限公司等20多家单位签订了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加大了对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商务人才、管理类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每年为地方输送了一批综合素质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合格毕业生。

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已经引起不同办学层次高校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新建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因起步较晚、基础设施不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滞后、就业严峻等问题,更加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为教学、科研和实习服务。为顺利完成从大专层次向本科层次办学的转变,地方性本科院校既要扩大规模,又要讲效益,作为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指标就是学生培养的质量。因此,新建地方性院校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专业申报、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进行改革。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来看,基地数量逐年增加、校企合作不断加深、涉及行业领域不断扩展、实践基地效应日趋凸现。但因诸多原因,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面临建设模式单一、实践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之间利益矛盾严重等问题。

1、重数量,轻质量。这是实践基地建设初期面临的主要矛盾,因历史原因,大多地方性本科院校都是由师范类大专院校升格而来,传统的学生实践模式相对单一,主要是教育实习,实践基地集中在地方中小学。这类实践基地大多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定和安排,而且相对固定和稳定,建设起来比较便利。但升本后,学校要摆脱师范教育的单一培养模式并向综合性院校发展,新的非师范类专业不断增加,教育实践基地也必须向多行业、多领域拓展。因基地建设经验不足和人才培养的急剧需要,学校只能走惟数量而轻质量的建设道路。

2、重建设、轻管理。这一矛盾在基地建设中期比较明显。许多地方性院校非常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和地方企业谈判并签订合作协议,但签订后却很少过问、缺乏沟通、更谈不上有效的利用和管理。当有教学实践需要和任务时,还必须经过间接渠道和实践基地进行沟通,实践基地也往往是不愿配合甚至排斥。比如说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到旅游景区进行实践时,连门票都不能减免,更谈不上进行相关的实践指导。一方面由于学校还处于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阶段,缺乏经验,相应的配套环节跟不上,导致对基地的管理缺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和基地的双向互动不够,双赢效应不凸显。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发展初期既要扩大实践基地的数量,保证所有应用性专业都有对口实践基地,又要加强对已建立合作协议的基地的管理,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围绕实践基地制定教学实践环节,同时要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实践基地的利用率,充分保障学生实践基地的实践效果。

3、重就业实习基地建设、轻教学和科研实习基地建设。从实践基地的建设功能和利用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践的时间大多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这属于典型的先学理论后实习的模式。作为常规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严重不足,而且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中教学实践环节不够,即便在教学计划中制定了,也主要体现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看看视频资料等浅层次的环节上,真正能走出校门、走向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太少。

一方面是高校“教授多、教练少”,也就是双师型教师太少,理论水平丰富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是学校、系部和实践基地的对接不够,双方利益机制不健全,尤其是企业认为接待实习学生只会增加麻烦。因此,这就导致常规的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起来困难重重,即便建立起来了,也因上述原因而利用率极低。作为科研实习基地的建设就更少,除了部分工科类的专业教师能充分发挥自身理论水平的优势和企业资金的优势而进行合作外,大部分专业都没有重视和利用好科研实习基地,只是关起门来做研究,也很少关注研究成果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多大。

4、建设模式单一、实践内容简单。目前,地方性新升本科院校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单一,除了上面提到问题之外,“校外实践与校内实践相结合“、“校企一体化”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从目前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实践实习来看,内容比较简单,大多数属于一些体力劳动,比如到酒店或旅行社实习,主要是做做服务员、打扫打扫卫生或做一些讲解员,能够接触或从事相对复杂的管理工作的很少,而像其他一些专业就更加简单,只停留在参观参观企业、看看生产流程、和企业交流交流等层面上,真正在毕业之前能深入到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实习的很少,这是不利于有理论、懂管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造成实践内容简单的原因主要是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设置都过于简单,背离了专业培养目标。同时,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还要克服国内高校存在的先学习再实践的模式,要做到理论之前参观,边学习理论边实践的灵活模式。

三、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对策与模式

针对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以上问题,并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不仅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同时要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基地的建设。从校内而言,院系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校内实验室的建设,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严格制定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计划;从校外而言,要加大投入,大胆走出校门,走向企业,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拓宽基地建设渠道,不断探索新的建设模式。地方性院校要克服自身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不足、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积极发挥年轻有活力、发展有后劲等优势,利用所处区域优势,抓住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机遇,大力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应用性人才。

1、校企双赢的机制化。地方性高校在发展初期会面临着盲目追求校外实践基地的数量,同时会因诸多限制而缺乏与基地的积极联系与良好沟通,导致基地多,但真正能利用的上并发挥的好的基地很少。传统的实习实践模式因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对实习教学深层次认识不够,对实习目的、要求、实习内容和过程有很大的盲目性,校外实践只停留在到企业走走看看的层面。这对于企业而言,不仅不能给其带来利益,反而会增加接待的麻烦,而作为营利性企业并没有共同培养人才的义务。因此,在实践中,基地主动配合程度较低,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十分粗糙。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企业接待学生实习的热情,发挥教学实践基地的功效,必须建立稳固的实践基地并从机制上保证实现校企的双赢,加强产学研结合,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基地是校企实现双赢的保障。

传统的理工科类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得的比较好,企业在资金、生产经验、设备和具体生产管理及操作中具有优势,而科研机构和科研水平不如高校,校企合作的双赢效果非常明显。目前而言,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加强产学研结合方面不如理工科,这和其专业特点相关,该类专业的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相对较慢、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在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性院校面临的这类问题更凸显。

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计划到2010年将包括旅游管理、工程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工商管理、金融学等7个本科专业,设置有招商管理、酒店管理、国际商务管理、金融保险等13个专科专业,这些都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紧缺专业。百色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作为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经济与旅游管理系,要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充沛的人力资源库,与实践基地企业展开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向企业提供优质、优惠的服务,为企业的生产与管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培养高水平的管理人才。

2、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制度化。双师型教师一直以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对师资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作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因办学定位是“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性人才”,所以即具备理论知识又有企业相关经验并能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教师就必然成为这类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是一个仅成立三年的新系,大多都是新进的具备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且科研能力较强,但缺乏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实际经验,如何拓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渠道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难题。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基地的建设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系部要从政策、资金方面鼓励教师走向企业,深入到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途径主要有:第一、鼓励青年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围绕实践基地需要申报课题,让教师带着课题走向企业,在做课题的过程中了解企业、参与企业的管理与生产。比如物流、国际商务专业教师应该深入到物流企业、外贸企业、港口等进行研究,在研究中锻炼了实践能力。第二、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实践基地顶岗实习。第三、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

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建设要制度化、规范化,只有形成制度,才会人人去执行,只有达到规范化,才能上档次。首先要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和人员负责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工作。如日本的“职业训练指导员”、德国各州的职业教学管理机构等,专门负责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其次要给予双师型资格的教师一定的津贴和科研经费。再次在职称评审、优秀评比等方面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3、实践基地实习与就业的一体化。选择一些专业性结合较强、效益较好的校外实践基地并建立稳固的双赢合作关系,实现实习与就业的一体化,既能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功效,又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可以充分满足企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真正做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利益互动,实现了资源的最大优化配置。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因诸多原因存在重实习基地建设而轻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问题,所以从整体来看,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实施情况较好。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不断探索新路子、寻求新模式,选择了一些地方相对较好的品牌企业作为实践基地,安排学生最后一学期到百色国际大酒店、百色金丰华美食餐饮有限公司、百色恒升集团等实践基地实习并实现就地就业,大大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既节省了学生找工作的成本,又保障了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在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比如学生不愿意到实践基地实习、实习后不愿留在基地工作、基地企业不愿录用合作学校毕业生。由于校企合作时间较短、利益机制不够完善、合作效益尚未凸显等诸多原因,合作双方应该在更广、更深的领域探索新路子,共同努力实现双赢。作为高校而言,要完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的人格体系构建以保证培养质量。

从经济与旅游管理系近两年的就业来看,部分学生存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不良就业心态,宁愿游手好闲也不愿意到实践基地实习,认为工资太低但又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同时也有学生反映学校所学东西没学透、也不够用,和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感到力不从心。合作企业而也要加强与高校联系,合作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真正做到“企业你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为你培养什么人才”,因此,实践基地企业要从制度上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相应提高工资待遇,建立顺畅的人才提升机制,提高企业和职位吸引力。只有建立校、企、学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机制,才能最大化的实现三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苗.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8(10)

篇7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大学生;管理素质;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88-03

一、导言

现代管理学的创始人法国学者法约尔(Fayol)提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1],而另一位著名的管理学权威德鲁克(Drucker)则指出:在人类历史上,还很少有什么事比管理的出现和发展更为迅猛,对人类具有更为重大和更为激烈的影响[2]。管理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当中,每个人都是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工程技术人员常常需要承担一定的管理职能。

我国目前处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时期,高铁、港口、桥梁、高速公路、水利及民用建筑等土木工程建设规模均处于世界前列,而混凝土仍然是目前最大宗的土木工程材料,因此,近年以来混凝土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呈现出需求量快速增加的趋势,各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然而,在混凝土专业技术人才的应用实践当中,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管理素质和知识欠缺、管理能力和水平需要提升。现代大型土木工程结构的建设施工往往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效率的高低、建造品质的好坏以及企业的赢利能力不仅与企业的工程技术水平有关,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混凝土专业技术人才在大型土木工程结构的大部分施工环节发挥作用,在有的关键性施工环节如桥梁锚碇或建筑物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时要指挥数十名甚至数百名工人在有限时间内同时开展工作,涉及到大量的人员、物资调配、管理工作,以及和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如工程部、物资部、设备部、财务部,企业外部如业主方、监理方、质检方和其他相关施工企业的交涉协调工作;混凝土工程师仅具备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很难应付复杂的局面并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适当的管理专业素质应当是混凝土专业技术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应当是混凝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而目前从高等院校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混凝土工程技术人员普遍缺乏管理素质的系统培养,面对复杂的工程任务组织实施工作一筹莫展,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专业技能的发挥,不利于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的高效率运营和工程品质的提升。

二、目前高等教育中混凝土工程技术人员管理素质培养的局限性

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管理科学逐渐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术界、企业界和社会各界都已经认识到科学管理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有效手段,很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管理专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形成了较完备的教育体系。但是,对于非管理类的其他工科专业而言,在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缺乏足够重视。在计划经济年代,混凝土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较为单一,工程建设集成化、社会化程度低,相关技术人员大都专注于本专业领域的技术问题,因此对于个人管理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设置混凝土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培养方案专门涉及管理学科课程的问题甚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工程技术发展呈现出高度综合化、集成化的趋势,对混凝土工程技术人员管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相关大专院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着重于人才培养的专业性,过分强调专业素质的培养,仍然没有真正地把经济和项目管理素质看作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必备内容和重要目标,教学改革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跟上土木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趋势,企业对综合型创新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没有准确、完全地反馈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而大多数混凝土技术专业学生也欠缺对自身管理素质培养的足够重视和清晰认识,许多学生一提到管理就认为是文科学生的事,甚至有的人还认为这是一门“务虚”的学问,在工程中没有实际用途,因此对于管理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因此,对于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而言,管理学相关课程总体仍处于从属甚至是可有的地位,尚未引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充分重视。

二是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方面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性阻碍了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大学生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在没有明确总体培养目标的情况下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系列工作无法有效开展,或者说缺乏方向性;从整体角度而言,对混凝土工程或类似非管理类工科专业的管理素质培养,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缺乏顶层设计。另一方面是在管理素质培养问题上,高等学校各院系及教务管理部门之间工作缺乏整体协调,在师资力量的调配、课程开设安排以及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无法形成统一规划。有的院校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开设的管理学课程由本校管理学院(系)承担,有的院校由土木学院(系)项目承担,而有的院校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设在材料学院(系),工程管理相关课程甚至由未经专门训练、不具备讲授该类课程资格的教师临时充任,因此课时多寡不同,讲授范围不一,实际效果悬殊。尽管情况不尽相同,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相关课程的开设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

三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匮乏、教材脱离实际。如上所述,高等院校中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管理学课程授课教师所属院系不一,在课程设置和讲授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别。例如:管理学院(系)老师开设的课程通常讲授的是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一些模型等,对混凝土工程项目实际问题不甚了解,很难将理论知识和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深奥的理论,更谈不上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也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是敷衍应付考试了事。而一些由设有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的土木、材料本院系开课的管理学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又通常缺乏管理学的基本素养,有的甚至自身都没有经过相关学科的专门训练和培养,在相关课程授课过程中往往流于对具体工艺过程和技术方法的介绍之中,与混凝土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有重复,难以训练学生从管理学的角度而非纯工程技术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实效不大。可见,具有学科交叉知识背景师资力量的匮乏是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大学生管理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与此同时,教材滞后、与实际情况相脱节是另一个问题,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沿用二、三十年之前的老旧教材显然难以体现当前现代化生产施工过程中的先进管理方法,无法满足现代混凝土工程要求、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需要。

四是实训环节缺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之后能够将其灵活应用于工程实践之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在高等院校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上,近年来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模拟实际情况的实训教学环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创业竞赛、模拟公司管理等实训内容丰富多样[3,4]。然而,非管理学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实习等实训环节的主要受训内容还是本专业技术内容,基本上不存在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管理素质的训练。

三、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大学生管理素质培养模式探讨

如上所述,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素质的欠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土木工程结构施工大型化、集成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形势下,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目前高等院校中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大学生管理素质培养中存在的局限性,需要进行积极探索和教学改革,以达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混凝土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

一是多方重视,科学规划,协调安排。学校和院系领导要充分重视管理素质教育培养工作,须将其作为培养合格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5];各教师也要充分重视管理素质教育,在课堂及与学生的交流中宣传管理素质对于成为一名卓越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性;而学生更应当加强认识,把对自身管理素质的培养提升到专业技能培养相当的地位。应当充分发挥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院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积极作用,根据目前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现状和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自身特点,参照国内外先进经验,制定提升大学生管理综合素质的教学改革总体方针,对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建立明确的管理素质教育教学方针和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充实师资力量,形成教学的基础条件。

二是完善教学体系。首先需要提升专业教师的管理学素养。设有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的院系应当积极引进具有混凝土工程和管理学交叉知识背景的教学和科研人才,或者对相关专业教师进行管理科学和工程的专业培训。其次是改革课程设置及选课机制。对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应当设置一门有关管理原理和科学的必修课,设置涉及管理实务的工程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及物资管理等多门选修课;鼓励学生跨院系甚至跨校选修管理学相关课程,并且在学分核算等方面为之创造条件;另外应当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增加管理学相关教学内容,例如在《混凝土学》的课程教学中,可在“混凝土施工”章节增加施工组织与管理内容,结合混凝土施工实际情况介绍人力与物资管理、施工计划与组织、进度管理与考核、相关方面关系协调等内容;有条件的院校甚至可以组织本专业及管理学、财会学及社会学等多学科专业人士编写有针对性的专门教材。

三是改革教学方法。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大学生的管理素质培养应当摒弃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6]。一方面应当紧密联系实际工程,尽可能地将管理学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习实效;另一方面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课堂讲授与专家讲座相结合,知识学习与模拟训练相结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加强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学生实训环节中管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仅靠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难以全面地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素质,在实践中锻炼和摸索才能真正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混凝土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生产实习环节,应当让其参与到生产施工计划的制定、组织和执行中去,建立对实习过程管理素质方面的考核与评价。例如,在实习指导教师和工程单位专业人员指导下,可安排学生针对某大型桥梁锚碇大体积混凝土工程进行施工安排,从专业技术角度提出施工要求,制定施工进度,根据现场条件布置施工设施,规划砂石水泥和钢筋等原材料的供应,组织安排人员完成各项任务,建立质量检测管理体系,进行成本利润等财务核算,然后对完成的方案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判、点拨和修改。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有实际操练的机会,改变学生仅有专业技能、但在实际工程中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

四、结语

管理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现代企业制度和规模化工程项目实施所要求基本素质之一。我国目前处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时期,混凝土工程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将更好地发挥其专业特长,提升施工组织能力,提高施工效率,保障工程质量。高等教育作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重要培养阶段,应当重视管理素质的养成与训练,通过统一规划和教学改革等措施,形成管理素质培养的完整体系、丰富内容和有效方法,改变目前混凝土工程技术人员较普遍存在的缺乏管理素质系统训练的现状。

参考文献:

[1]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迟力耕,张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赵曙明,杜鹏程.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张英奎,张杏辉,曹婷.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创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9,(6):52-53.

[4]石秀珠.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57-159.

[5]王军.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1):34-35.

[6]汪利祥.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9,(3):292-293.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 设备利用率

前言

实验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环节。随着专业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动手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技能培养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高职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业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获得一技之长为求职就业作好准备。各类专业实验室、大型综合演练场所、各种培训基地都是学生掌握专业应用能力的主要场所。因此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机制、搞好实验室设备的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很有必要。

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的有效方法

1.建立大型综合实验室

早期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普遍存在“实验室重复设置、小而全设备分散,利用率低,谁使用谁管理,难以共享实验资源”等突出问题,经常会出现一些专业实验设备使用频率太高、另外一些专业实验设备闲置现象,从而使实验设备配置不合理,实验设备利用率低下,实验设备作用发挥不足。我院在建设投资超过400万元、占地1100平方米、涵盖两个系五个专业的大型综合实验室时,参照兄弟院校成功经验,组建了以院长挂帅、两系主任直接负责的电信运输大型综合实验基地建设领导班子,各专业教研室负责本专业设计,并由交通运输系和电子信息系共同协调、联合建设。实验基地的设计和建设始终坚持统筹规划、高效发展、合理布局、完善功能、资源共享、优化服务、提高效率的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效率的、服务优化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学校于1997年建成了电信运输大型综合实验基地,构建成综合教学资源、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并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能适应新的教学体系、具有现代实验教育思想与观念、有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实验教学指导教师队伍。

2.实现实验设备统一使用和管理

我院电信运输大型综合实验基地是面向交通运输系、电子信息系的交通运输专业、城市轨道交通、交通信号控制、现代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专业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的基地,拥有大量的技术先进的实验设备,可开设16门专业课的112个实验项目,在陕西省和铁道部高职院校中是超前的。实验设备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后,大大加强了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的建设步伐;同时学校认识到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快了实验指导队伍建设。电信运输大型综合实验基地实行实验设备统一管理,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验指导教师合理安排、全盘考虑,大大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减少了实验设备的闲置时间。

3.高度共享实验设备资源

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综合实验基地不但做到内部各实验室之间的资源共享,而且为学院所有新专业介绍、参观、铁路基本知识普及服务实验基地统一安排、协助共用,积极营造有利于跨单位、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氛围,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除了满足两个系五个专业的基本实验和实训外,还为全院所有专业新生的入学教育、普及铁道知识提供参观平台。利用空闲场地和空闲实验设备,主动为企业办学服务,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还为其他院校办学服务。力争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方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4.合理安排实验和实训时间

为了便于培养学生,合理安排实验和实训时间,综合实验基地分时段进行实验和培训。正常的教学时间安排试验和实训,下午七八节课安排第二课堂活动,晚自习时间安排学生技能训练。综合实验基地还将暂时没有教学任务的实验室向全校师生开放。热心为师生服务,以多形式、多层次、多时段向学生开放。开放性实验的增加大大提高了高职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实验时间和实验场地。做好专业实验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是高等职业院校试验指导教师的日常工作。实验指导教师在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实验教学成效

我院大型电信运输综合实验基地投入使用十年来,对交通运输专业、城市轨道交通、交通信号控制、现代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五个专业各类学生8600余人进行了专业技能培训,3200名学生通过了陕西省和铁道部高中级技能鉴定,获得了职业技能证书;对两万余名各类新生进行了入学教育和铁道知识培训,培养了新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新生的知识视野;对兄弟院校和社会企业2000余员学员进行了岗前培训,取得了任职资格。大型电信运输综合实验基地作为陕西省和铁道部的重点实验室和窗口单位,还接待了上百批国际友人、上级领导、各类大专院校领导的参观与指导,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提高了学院的办学能力。实验设备的合理配置和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实验设备资源的潜能,快速提高了实验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不仅取得了实验教学的丰硕成果,而且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结束语

十年来,我们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对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我们还要进一步开阔思路,启发思维,建立正常的实验教学秩序,实现实验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探索出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发展模式,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技术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国强.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发展,2005,24(6):93-95.

[2]陈凯宏等.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5,24(6):106-108.

[3]罗毅.加强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2):96-98.

篇9

论文关键词:生源质量;培养模式;教学设计;实践性

五年制高职又称五年一贯制高职或五年制大专。它的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所处年龄段的特点,决定了对其教育教学不同于三年制的高职学生,也不同于中专学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属于新型教育类型,暂时没有一种可以套用的模式。在教学管理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加强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的研究,加快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教学管理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1.生源质量问题

五年制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生源全部来源于初中毕业生,学生都是未成年人,教师承担着一部分应由家长承担的法律意义上的监护责任。学生生源质量不高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地方保护的不利影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通过行政命令划分学生,造成条件好的学校生源不足而办学条件不足的学校反而招了很多学生;二是职业学校门槛偏低。近几年,为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一批普通中专升格为独立的高职学校。其中一些基础薄弱,甚至不具备职业教育基本条件的学校,也参与生源分割,挤压了生源市场;三是市场化办学带来的问题。一些学校为了争夺生源,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造成职业教育市场的混乱。

2.培养模式问题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感到现有的培养目标没有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是按照通才型,甚至理论型人才的标准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并且过分注重考证教学而忽视素质培养。

职业教育中提倡的职业资格认证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每一项“资格认证”都代表一项能力。目前全国的大专院校都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学生将来毕业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甚至有些学校明文规定,所有在校学生只有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后才能准予毕业。学生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有2个目的,一是为了学到相关专业的技能操作,二是拿一个证书为今后的毕业准备“筹码”,但由于学校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多、时间短、课时少,导致培训的过程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证,以致没有达到让学生通过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的目的。

目前大量的考证教学代替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高,更何况相当一部分考证也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有的学生在毕业时,最多可以拿到10多张证明自身能力的证书,而这些证书相当一部分是既无权威又无用处。教育者应该深思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拿了英语四级、六级证书,而连英语日常对话都听不懂的学生不在少数。当今世界是一个物竞天择、强者生存、竞争激烈的社会,其发展趋势是不断向以道德水准为前提,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能力社会,因此,能力的考核应该建立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上才有意义。职业教育的教学重点,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理应都放在最基本、最基础的学习与训练上,证书教学应与专业课程合二为一。

3.教学设计问题

从理论上讲,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数量越多,越系统化,对于学生的学习越有帮助,但高等职业教育“时间短、任务重”的性质要求对理论教学进行改革,就要舍弃与专业方向关联不大的内容,理论只能以“必需”和“够用”为度。而我院目前的课程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完全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中独立出来,大部分仍然采用“三段式”教学,即第一学年是公共课,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是专业技能课。在这类教学模式中,理论课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同时最大的不足是把一些专业技能课程放到第三学年,而这一学年又是学生最不安心学习的一年。由于受到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不少学生在大三第一学期就开始写简历,找地方实习,到第二学期时已把全部精力放到求职上,根本无暇顾及功课,以致一些任课教师在上毕业班的课程时,经常是一个四五十人的班级只来了三五个学生上课,这被戏称为高职特有的“导师带博士、硕士”的毕业班现象,甚至有些教师在上毕业班的课时出现“颗粒无收”的现象,这给学校的教学资源造成无形的巨大浪费。

二、解决高职教育中问题的方法

1.各方面齐抓共管,解决生源问题

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既然家长将孩子交给学校,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应该给予关怀、重视和培养,关键是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其特长的同时帮助其完善人格、提高综合能力,领导层应对相关的师生锲而不舍地通过深入观察和分析,施以恰当地管理和指导。班主任和生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了解,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充分做到与学生做朋友,给予学生关怀、理解和帮助,这样更能促进师生间关系的和谐,在管理上获得的效果也就越大。任课教师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应该始终遵守教学规律,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学习情况,坚持教书育人,给学生真诚的关怀帮助,当然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思考总结改革,因材施教。总之,领导层、班主任或生活教师、任课教师若能有机结合起来,齐抓共管,会使得五年制高职教育水平有一个迅速地提高,从而达到使学生全方位成长的目的。

2.“合理成本”的教学模式特色

高职院校合理成本投入的高职教学特色模式应遵循以下5条基本原则:

(1)文化基础课和思想政治课不可或缺,并要以学科教学为主线、课堂教学为主体。

(2)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必须联系实际。

(3)高职院校的“行动导向”教学的真谛是:专业课教学必须彻底放弃学科知识体系,以工作和劳动过程的行为、动作顺序为体系,按行为与动作环节、要领、规范、技巧授技术、教能力。

(4)与企业联合办学,有其优越的一面,但学校不能失去独立性。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是有限度的,双方只可能在人才适用性上合作、在教育投资上探新路.在实践教学与顶岗实习上解难题。

(5)高职院校合理成本投入,要从专业技能建设入手。高职的“专业”,是职业与岗位技能组合的专有名词(不是学科方向的称谓)。一方面,学校投入实习、实验设备与设施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以技能项目的熟练要求为取舍标准。另一方面,学校的实习、实验永远不可能实现与社会100%的对接,所以,需要社会实践来补充。 转贴于

3.科学的教学计划

(1)结合专业设置,给予相应地教学指导

高职教育按照社会特定职业的需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培养目标必须从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出发,因此其教学计划也自然应该体现出高职特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限制,不再单一采用“学生排排坐,教师台上讲”的教学方法,要进行教学设计,吃透教材,了解哪些形成智力技能,哪些形成动作技能,突出重点、难点;同时,学校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每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学习教材,并让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相应的社团、文体竞赛,引导学生发展个人的爱好及特长。这样,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教和学之前就明确了学院的培养目标,不但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教和学两方面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职业教育是一种实际操作比例较大的教育,因此根据高职教学特点,可以考虑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综合成果为评分和考核的标准,而不是单看课程分数。学院可尝试通过对实际操作成果进行考核来检查学生是否达到职业标准的要求。如制定“技能培训计划”,规定出学生毕业时专业技能应达到的标准;分阶段的进行实践性教学安排,规定出各个阶段在总体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及关系、培训内容、教学目标、考核标准等。学院可以以学期为阶段,对学生进行学期技能考核。各专业每学期制定出学生应达到的专业技能标准,学期末按照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考核。如网络通信班可以在网页制作课程上,要求学生设计若干项目并加以实施,再进行评比考核。通过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及表现来考核学生应该说是较为合理的考核制度。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发展高职教育、办出特色,关键在教师。因此要特别注重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业务能力。要加快从普通高教向高职教育调整、改造的转轨过程,把树立强烈的高职意识、提高双重素质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实际工作经验。在这里就必须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师德教育,从师德这个根本来解决教师敬业爱岗、专心从教的问题;二是加强教师业务培训,鼓励教师在职进修,通过举行教学观摩竞赛,选拔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三是加强教师高职教育观,在教师队伍中普及有关的高职基本知识,认识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使广大教师逐步掌握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从而更好把握教学方向。

三、实训和实习的实践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是沿袭基础教育、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这种模式进行,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才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思想基本上没有改变,人们缺乏了解,因而形成了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种种错误理解。比如说,人们认为大专教育应侧重于某一个专业,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可见,当今的教育还没有“自觉”地去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由于长期受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高职高专教育就更像是一个“小本科”。比本科的学生缺少理论,比中专的学生缺少实践,高不成低不就,因此,大专层次的毕业生在就业率上远不如中专和本科院校。这就与我们学院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为保证,以管理为基础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的办学基本思路相矛盾。我们认识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只有扬长避短保持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的特色,才能使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一是抓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个重点,始终着眼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二是充分考虑专科与本科层次的区别,着力在“培养应用型、实践性高级专门人才”上下功夫。

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64-02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师资建设的重点。但目前尚没有权威部门给予“双师型”教师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制定统一的评定标准,导致高职高专院校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认识不统一,在“双师型”教师评定上存在误区。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将那些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与其所讲授的专业并不对口的“双证”持有者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这势必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职业教育师资的质量直接关系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师资质量不高束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是,专任教师普遍缺少行业一线工作经验,实践操作技能不强,实践教学能力薄弱。针对这种状况,原国家教委于l995年印发了《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对职业技术院校教师提出了“双师型”要求。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是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合格高职教师,其次应具备较好的与本专业实际工作相关的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并取得本专业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并具有相应行业的实际工作经历,胜任本专业实践教学工作。这就说明,只有满足以上两方面条件者,才算“双师型”教师。“双师型”职业素质特征绝不是不同职业素质的简单叠加。不能见到“双证”持有者就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要看其拥有的技术职务(职业资格)是否与其所讲授和指导的专业一致。比如取得统计师、会计师、实验师、经济师资格的高校教师,相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范类专业“既能胜任高等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同时,又具有基础教育(含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的“双师”素质要求,无论如何不能算作“双师型”教师。

现行“双师型”教师

资格认定条件及其局限性

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主要认定方式如下,即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称为“双师型”教师:(1)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累计有2年以上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胜任本专业实践教学工作。(2)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取得本专业非教师系列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本专业的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并具有半年以上相应行业的实际工作经历,胜任本专业实践教学工作。(3)具有中级及以上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胜任本专业一门及以上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工作。(4)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教师,主持市级及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科学研究课题,并通过鉴定;或获省部级二等或市级一等及以上科技进步奖;或本人科技成果获技术转让费10万元以上;或在科技开发、科技服务方面获项目经费20万元以上。胜任本专业一门以上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工作。(5)在企事业或科研等单位取得中级及以上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在高等职业院校任教1年以上,胜任本专业一门以上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工作。

我们认为,该评定办法仅适用于工科类职业院校非文化课教师,而不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文化课教师,并且不适用于所有高职高专院校,因为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是由几所院校合并而成的,既有工科类专业,也有教育类专业,既有非文化课教师,也有文化课教师。就目前情况看,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范类专业也在评定“双师型”教师,评定条件基本是套用工科类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教师评定条件。这显然不合适。师范类专业有其特点,其培养目标是中小学教师,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小学教学。对照“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应具备较好的与本专业实际工作相关的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并具有相应行业的实际工作经历,胜任本专业实践教学工作”,高职高专师范类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应当能够胜任中小学教育教学,并获得中小学教师资格。然而,高职高专的“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中并没有这样的规定。对于原先是农牧、财贸、水利等行业中专学校的公共英语教师而言,他们原有的职称一般是经济师、统计师、实验师、会计师等。当他们所在的中专学校升格为大专院校后,他们的职称转评为大学教师系列职称,如讲师,副教授、教授。评上大学系列职称后,他们就拥有了两个职称证书,在接受上级评估时,他们就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了。严格意义上说,这类教师不能算“双师型”教师。如果他们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并享受“双师型”教师的待遇,不仅对实践教学没有帮助,而且对其他教师也不公平,无论哪种情况,损害的都是职业教育事业。

对高职高专院校文化课教师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评定标准,江西工程职业学院等院校规定,外语教师要具有翻译(二级以上)资格证书,中文教师要有秘书资格,或对外汉语教师资格,普通话测试员资格证书。但这似乎也有不足。这些证书对于认定教外语专业课或中文专业课的外语教师/汉语教师为“双师型”教师具有实际意义,而对于认定教公共外语/汉语课程的教师为“双师型”教师则显得没有意义。

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如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评定“双师型”教师的条件中增加了针对师范类专业“双师型”教师评定的条件。如《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与认定暂行办法》规定:近五年中有两次以上(时间累计三个月以上)带队到中小学实习见习或参加校内实习试讲指导4次以上(时间累计不少于三个月)的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进行教育实习见习活动。这个规定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范类专业教师,却没有纳入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中。

“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的误区

目前,理论界对“双师型”教师概念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一些高职高专院校评定“双师型”教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双师型”教师认定上把持有“双证”的教师理解为“双师型”教师。尤其是在接受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时,为了达标,有些高职高专院校把“双证”教师一律评定为“双师型”教师。我们认为,这是对“双师型”教师的误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适用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教师不仅需要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如果简单把双证书持有者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这不仅会曲解“双师型”教师概念,而且会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很有必要科学地建立一整套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评定办法并严格执行。

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双师型”教师认定和培养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理论界虽对其内涵、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仍未建立起一个适合所有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评定的条件标准,期盼学术界对此做进一步深入探讨。只有准确界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科学制定评定标准,才能做好“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实行“双师型”教师制度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朱孝平.“双师型”教师概念:过去、现在与将来[J].职教论坛,2008(14):26.

[2]贺应根,夏金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5(13).

[3]王继平.“双师型”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7):55.

[4]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12-16.

[5]周山雪.关于“双师型”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1998(17):18-2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