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育目的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教育目的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教育目的的内涵

篇1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5(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6.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目内方育。

 

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2.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点速记:提速(国民素质)个性创两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7.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18.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1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体(身体—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2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2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2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2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29.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3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31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3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3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6(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37(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要点速记: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3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9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两准一敏才持久。

 

40.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4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要点速记: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要点速记: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3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要点速记: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要点速记:环境 + 个性 + 课程。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点速记: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4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点速记: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4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4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要点速记: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8(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9(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50(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5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要点速记:创情境、控水平、用反馈、指归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要点速记:马(马斯洛需要层次)里(立志教育)奥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韦纳归因)。

 

53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要点速记: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5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5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

要点速记:感前具形。

 

56.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5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5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要点速记:万能答案因素类:遗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9.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

(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

 

60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61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强迫症的治疗

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62.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5.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要点速记:服榜样、约奖励、价辨析。

 

6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 ~ 5 岁)。

(2)权威阶段(5 ~ 8 岁)。

(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6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要点速记:三水平、六阶段

 

68.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要点速记: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要点速记:一教(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70.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71.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7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点速记:生(研究学生)目标,导(领导核心)关系。

 

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4.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8.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04-01

一、 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内涵

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应该有以下几种内涵:

(一)素质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应该也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因此学生应该享有平等的受的权利,应该是面对大众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应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各个方面的能力,这是其他教育做不到的,它可以培养人的全方位的能力。音乐教育应该达到的是使学生产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全方面发展,培养四有新人。

(三)音乐教育是体现主体性的教育。在音乐教育整个环节中,学生才应该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音乐教育的整个环节中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的整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

二、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被动接受音乐教学。大多数的学生对音乐课怀的是一种恐惧的心理,总是担心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的不好会在课堂中挨批评,或者是完成了作业但是怕自己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这反映了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片面注重教学的结果,而忽略了教育的愉悦过程。音乐课程的学习导致学生一味追求技术,忽略对音乐审美的学习,所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没有内涵,让学生只是成为了“音乐匠”,而不是“音乐家”。

(二)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我国中小学的孩子年龄普遍处在6-18岁之间,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激励学生从事创作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对他们一生的音乐活动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而如果目前虽说是推行素质教育,但仍有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持续的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学校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创造力方面的培养,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被动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音乐的表现也多存在模仿,很少加入自己的理解,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加提不上从事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了。

(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情况,其中包括学习态度、团队意识、音乐的体验与表现能力,音乐的理解能力及学习音乐的态度等等。从以上可以看到,目前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并没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上去设立健全、健康的评价体系,而是将教育的目标及目的直接指向了应试教育。

三、素质教育观下中小学音乐教学建议

(一)重新认识音乐教学过程,挖掘教学的艺术魅力。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客体地位,教师总是处于主体地位。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不能够被激发出来。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音乐教育中我们也要落实素质教育的宗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

(二)激励学生进行创作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学校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学生音乐进行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讲究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音乐创作能力恰恰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只会机械的完成老师布置的音乐作业,而没有创新方面的意识的话,那只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

(三)重视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教育。一个学生想成为好的演奏者只具备音乐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他的乐理知识不好,或者是听音有问题、节奏也不准的话是根本不能高质量的完成演唱或演奏的。因此应该高度重视音乐基础理论课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知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四)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这里的单一指的是只注重技巧,不注重情感、内涵的考试方式。例如在声乐考试中,教师给高分的往往是那些技巧好的学生,声音唱上去了,嗓门够亮音量够大的学生在考试中比那些先天嗓音条件差一点的学生占的优势大的多,分数也高很多。我们应该改进这种评价方式, 光有声音没有感情的歌唱不能得高分,如果感情表达的很好,哪怕声音差一点都不能给低分。 只有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才能帮助学生从音乐的素养,音乐的技巧两个方面去帮助学生提

高、成长,反之,培养出来的只可能是会发声的机器。

四、结束语

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中学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对自身的办学进行着不断的探索。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不变的发展方向。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启发学生打开情感的闸门,帮助学生点燃情感的火花,让学生淋漓尽致的感受音乐的美,所以在教学中忌讳机械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师生也应该在平等的环境中交流各自对音乐的体验,营造和谐的音乐氛围。

参考文献

[1]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148-03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目前高校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和培养的重要学科。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内涵的精华,在新的发展时期,承担着更加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既是新时期高校学科素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精神文化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通过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是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1 审美教育相关内容简述

1.1 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审美能力则是对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相关能力的总称。其中审美感受能力是开展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整个审美过程的出发点,作为审美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审美感受能力主要是指对审美主体的感官美感获得方式和方法进行培养的教育。鉴赏能力则是在感受基础上产生的对“美”进行辨别、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辨别能力则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和关键环节。想象能力是指通过对将外部感知的“美”与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等要素结合起来产生的精神美感受。审美创造能力则是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创造和创新的“美”,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审美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1.2 审美教育活动

从上述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审美教育活动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对学生的审美欲望、审美理想进行培养,审美欲望是刺激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而审美理想则是激发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动力,这两者是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其次,要对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行培养,优秀的审美心理素质能够指导学生对“美”进行科学的感性认知、理性认识,并且能够在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审美教育作榻逃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式和内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特点,要发挥学生在审美教育中的个体差异性,创造出新意美,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

1.3 审美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体竞争力,审美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展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培养的教育活动,而情商则是指导学生获得更好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审美教育能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充实和完善,在学生良好心态培养和个体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和健全人格,审美教育活动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审美能力培养、道德意志力培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构建等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使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塑造。另外,审美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正确面对困境,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功利主义和投机主义,社会发展氛围比较浮躁,在这种发展背环境背景下,审美教育能够还原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摆脱物质、功利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摒弃功利之心,更加纯粹、自然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真、善、美的鉴赏、想象和创造,实现理性思维的构建和伦理认知结构的完善,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困境,坦然生活。最后,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独立人格,在高尚情操培养方面也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2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篇4

关键词:日照图;图形逻辑;思维秩序

一、“日照图”判读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

所谓“日照图”是指能直接反映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规律的日照分布和变化情况的地理图形。其历来是高考的难点所在,堪称地理学科素质的“分水岭”。鉴于其学科地位和思维难度,“日照图”日益成为地理教学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食”消化困难,“弃”没有勇气(因其为必考项目)。对此,笔者谨以我校为例简要剖析“后进生源”学校“日照图”教学的残酷现实和契机转变。

1.“临界生”永远的“硬伤”――我校高考“日照图”教学现状调查

我校生源在所属县市各普通高中中居于中下层次,即大部分学生属“三类”生源,少部分为“二类”或处于本科的临界状态。而无论基于学校生存需求还是学生学业发展,地球运动(或日照图)作为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模块却是大家都不忍轻言放弃的阵地。然而,诸路“神仙”励精图治三五载,业绩却总是差强人意。这一点,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见一斑,若剔除其中的“机会主义”成分面目则更惨不忍睹。

2.“野百合”也有春天――“课改”背景下“日照图”考查方向的变化

所幸的是近观浙江三年高考,日照图这一“磐石”已经出现松动的痕迹,具体表现为:(1)分值由8分变为4分且继续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当然不排除未来变成填空题的可能),极大地缓解了学生应试时的心理压力;(2)选图删繁就简甚至无图考图,注重核心信息的直观呈现,减少了学生误判的可能,使学生在“舍”与“搏”之间的选择变得更加干脆;(3)试题更加关注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和过程的考查,让“日照图”切实成为了跳一跳就可能够着的“葡萄”。以上变化,恰恰给了我以及我的学生反思的勇气,并试图披荆斩棘开辟一条通往罗马的“小道”。

二、日照图判读能力培育的主要策略

其实,日照图问题虽素为高考难点,但其核心要素却仅有二点:一是太阳光线(或直射光线);二是晨昏线(圈)。太阳光线直观地反映了太阳高度及日影的分布和变化的一般特征;而晨昏线则从细节上描述了昼夜产生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日照图判读能力培育的重心应该是有效建立二者之间的图形逻辑,并为该目标的实现搭建合适的“脚手架”。在此,本文将结合我校实际,围绕“图形逻辑优化”和“思维秩序建构”从以下几方面谈谈高三地理复习中日照图判读能力培育的主要策略。

1、格物致知、明析数理,搭建空间“骨架”

就浙江而言,即使是高三“日照图”教学的最大困难仍在于教师必须花大量的精力去弥补因“初中淡化地理教育”而导致的想象力的极度缺乏。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教学环境差异,通过“实物”演示、地理模型或三维视图等手段帮助学生重温地球“经纬骨架”的空间影象,为日照图分析提供空间媒介和逻辑依托。

案例1地球的“骨架”――经纬网

环节1:实物演示,定义经纬。

操作简述:(1)呈现地球仪,要求学生指认地轴、纬线、经线并归纳其基本特点(如,位置、长短、方向等)。之后,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某点(如,图1中点Q)的运动,理解纬线的动态定义(即,纬线是地球上任意一点随地球自转而形成的运动轨迹)。(2)展示地球仪(可拆卸)剖面,指认地球半径(R)、纬度(β)、经度(α),引导学生理解经度、纬度的数学含义。

设计目的:认识经、纬线,打造日照图的空间“骨架”。且借助纬线的“轨迹说(动态定义)”赋予“骨架”运动的灵气,从而降低学生对经度(或角速度)、线速度等概念理解的难度,并为经纬网中几何逻辑的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2:图示模型,明晰数理。

操作简述:(1)引导学生“素描”地球仪,绘制地球经纬“骨架”示意图(如图1)落实基本概念。同时教师呈现不同投影方式下的经纬网并简单介绍其特点。(2)假设地球是一个正球体、给出地球平均半径,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计算或分析:两条纬线(纬差1°)之间的经线长度;两条经线(经差1°)之间的纬线长度;球面上两点间的最近距离(若不能精确计算,可分析其大致的走向)。

设计目的:通过绘图和计算强化经纬网构建的空间影象、巩固基础知识(或原理)、提升知识应用和逻辑计算能力,为线速度公式推导或昼(或夜)弧的理解和计算作好铺垫。

该方案从概念认知入手,通过“实物”展示、指认、绘图、计算等层层推进,帮助学生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感性到理性对经纬网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有力的空间和逻辑基础。

2、图文互换、以图释文,架设“语言”桥梁

地图历来以“地理的第二语言”而倍受关注,但,焦点却多集中于读图技巧的研究而忽略了第一、二“语言”之间的逻辑沟通。其实,高三日照图的教学中若能不失时宜地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地理原理或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地理图形,或把一些简约或深奥的地理图示“翻译”为文字说明,将为文字与图形的逻辑对接创造良好的机会,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效率。

案例2太阳高度及其分布和计算

环节1:图解定义,转换思维。

操作简述:呈现教材(湘教・必修Ⅰ)定义: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作出如下补充和图示:(1)太阳可据需要看作是一个质点或平行光柱;(2)某点的地平面即过该点的地球半径的切线。

设计目的:克服文字定义抽象、空洞的“缺陷”,将其转化为图形,填补学生空间概念的空白、转换思维角度,为后续的理性计算提供支持。

环节2:自主作图,多维探究。

操作简述:(1)指导学生结合太阳高度的图形定义,分别绘制“两分两至”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并总结其时空分布的基本规律。(2)基于“光柱”影象或认识,引导学生理解并绘制“过太阳直射点的日照纵、横剖面示意图”,帮助他们从“球面距离”的角度认识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间的关系(即,某时刻全球的太阳高度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四周呈同心[或轴]圆的形式递减)。

设计目的:通过图示直观认识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及规律,导出太阳高度研究中的“距离”意识,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推导或应用、“等太阳高度线”的判读等埋下伏笔,同时通过“过程参与”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结论更具建设性。

环节3:推导公式,拓展应用。

操作简述:(1)要求学生应用所学几何知识图解正午太阳高度,并得出计算公式:H=90°-|±δ|。教师结合前节理论将该公式地理化,即:H=90°-纬距(直射点与所求地的球面距离,可用纬度表示)。(2)基于公式,引导学生计算:赤道、极点、纬切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极昼区域,日内最小(即0时)太阳高度(h)的计算公式(即,分析其与太阳直射点和当地纬度的函数关系)。其中0时太阳高度的计算,即是基于“距离”的原则对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拓展应用。首先绘制太阳直射任意点(Z,纬度δ)的日照图(如,图2),其中Q(纬度β)为所求点,套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得:h=90°-(S1+S2),又S1=90°-δ,S2=90°-β,故:h=δ+β-90°。

设计目的:变定性分析为定量研究,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并通过计算、应用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几组计算的结论在关于太阳高度的应试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做题速度。

该方案通过两个“转换”将太阳高度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一是文字定义的“图形化”,揭示了“太阳高度”的几何内涵;二是数学公式的“地理化”,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外延提供理解支架。这一操作颇有“画龙点睛”之效,使太阳高度的内部数理逻辑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活,让学习成了一个可以不断自建设的行为。

3、图图相扣、有效集成,理清逻辑线索

迫于新高考日益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压力,传统的“结论(或技巧)式”的“日照图”教学早应淡出高中地理的课堂,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却因“惜时如金”而将“过程之魂”拒于千里之外。其实,图形也许是解决“课时少”与“内容多”这组矛盾的最好的手段。美国科学家斯蒂恩认为,“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维就整体地把握了该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

案例3晨昏线与昼夜长短

环节1:动画模拟,连环绘图。

操作简述:分段回放“两分两至”时地球日照模拟视频,要求学生观察、说明、图示各节气晨昏线与阳光(尤其是直射光线)的关系,了解晨昏线的内涵(如,昼夜分界线;太阳出没地;太阳光与地球切点的集合等)及特点。

设计目的:多角度认识晨昏线,为日出/落的地方时和方位判断、昼长概念的理解以及建立晨昏线与太阳高度之间的联系等提供基础。

环节2:释图明理,纵向联系。

操作简述:引导学生将绘制的图形按直射点位移轨迹序列(南北或北南)排列,进一步探究晨昏线的“运动(南北摆动、线位西移)”基本规律,并具体描述(语言、文字)或图示(如图3)。主要内容包括:晨昏线位移的原因、特点(如,方向、速度、范围等)及其与太阳直射点的相关性。

设计目的:借助画图、描述让学生了解晨昏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地理意义,建立晨昏线或纬切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动态联系,把握规律本质,减少记忆难度,提升学科知识的应用和探究能力。

环节3:定量计算,理性归纳。

操作简述:(1)教师给出昼长的概念(日出日落;晨线昏线),结合纬线“轨迹说”,引入昼弧和夜弧的概念,引导学生估算“日照图序列”中指定纬线(如极圈、极点、赤道等)的昼长(定量计算)。(2)结合计算启示,由学生单独或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昼夜长短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变化规律。

设计目的:推动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基本规律,为后续探究(如,感知昼长等问题)提供知识准备和理解参照。

该方案以两组概念(晨昏线、昼/夜弧)为支架,通过看、画、说、写、算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感悟过程,由易到难、由定性认识到定量分析,步步为营有效建立太阳直射点与晨昏线和昼夜长短之间的联系。其极大程度地优化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

4、有序归纳、精心提炼,成就“临门一脚”

日照图素以“仪态万千”为莘莘学子所惧。其实,日照图中常见的几类问题,如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方时等,看似“泾渭分明”实则“千丝万缕”。因此,高三“日照图”教学中只需牢牢抓住其构图要素中的“两面、三线(或五线)、五点(表1)”, 化繁为简、把握本质、适度提炼,就能够“拨开云雾见月明”。

案例4日照图判读的技能突破

环节1:“陈图”再现,要素指认。

操作简述:呈现日照立体和平面图重温日照效果,并回顾指认各构图要素(表2)。

设计目的:让学生回顾基础、聚焦重点,并以太阳直射点为线索串联日照图各要素,缩减记忆条目,建立图形逻辑联系,提高应用能力和解题速度。

环节3:典例分析,实战演练。

操作简述:根据学情和发展需要确定选题的数量、方向和难度,日照图图形呈现应遵循“先简后繁、先全后残、先显后隐”的原则。如下面三道命题虽同为考查“等太阳高度线的判读(经度求解)”,却因图形及情境的差异而具有了不同的意境。

命题1:图4为地球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图中粗线为等太阳高度线。则P点经度为。

命题2:图5中,赤道上P点与经线上Q点的太阳高度相等,P点位于O点以西,弧OP与O Q相等。当O、P经度差最大时, P点经度为。

命题3:图6中,P、Q同时位于晨昏线上,且弧PO、QO相等,O、P纬度相同。当P、O时差最小时,P点经度为。

试题解析:上述命题本质都是考查等太阳高度线的“等距等角”的原理。命题1信息呈现比较常规,命题2、3则属“无线考线”,它们通过简化图形构成、补充文字说明,将“等太阳高度线”的考查从静态上升到动态、从单一上升到多维的层次。基于有序推进或适时点拨,学生不难发现三道命题的本质都是基于:球面距离PO=QO=90°,且P、O均位于赤道上(借助图形和文字判断),故P点经度都是110°E。

设计目的:通过典例解析和实战演练,以求达成“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地理信息的获取和问题指向判别能力”的目标。

该案例三大环节指向分明、立意渐深:环节1通过“陈图”指认整合先期获得的诸如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模块知识,提炼日照图的核心构图要素、理清各要素间的逻辑和几何关系;环节2选择性列举高中日照图常考问题和信息参考点以为学生“实战”能力的提升提供思路指导;环节3用“习题(典例、精练)”变“被动识记”为“再生建构”,不断集成和提升学生的“日照图”学习及解析能力。

三、“日照图”教学实践中的启示与反思

日照图的教学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笔者裁剪再三圈定上述方案:首先以“经纬骨架”为空间铺垫;再分项探究太阳高度、晨昏线与昼夜长短以及地方时与日界线;最后系统归纳合成、提炼方法、模拟演练以最终成就“战力”。践行有日,虽无太大斩获却也略有启示。

启示1:“日照图”教学首先是图的教学,必须让图说话,树立以“图形”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围绕“图画日照”这一主题,笔者基于学情设计了一套简要的教学学案从“识图、摹图、画图、说图、析图、用图”多维入手、分层教学,并且注重图形的重现和变式,力图将图形教学渗透到每一个可能的环节或场所。

启示2:图形是有逻辑的,日照图不仅有自己的构图要素和作图规则同时更是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展示平台,因此,教学中应该充分关注图形呈现的背景、时机、方式和秩序的选择。如,晨昏线的教学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经纬网构筑的空间框架和数理逻辑;二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或规律)。前者为晨昏线特点的认识和昼夜弧的静态分析及计算提供几何支持,后者是研究晨昏线动态变化规律的“精神”依据。

当然,基于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差异,高三日照图判读能力的培育方法自是五花八门、仁者见仁。但笔者以为,最为忌讳的是断章取义的“快餐式”教学。回顾多年高三“日照图”教学中的“挣扎”,笔者觉得以下几个问题虽是老生常谈却仍值得我们深思:

问题1:如何将“图形教学”进行到底,却让学生“读它千遍不怨倦”,除了所谓的“翻新、变式”还有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手段?这些手段又该怎样协调各学科之间的时间冲突?

问题2:应该选择什么样图形逻辑(或图形呈现、组合的方式),才能既避免高三“日照图”教学中 “炒冷饭”的单调又能有效继承和延伸以往的学习?

问题3:怎样设计日照图与地球运动的其它教学内容的无缝衔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浪费和推动学科思维的生成性发展?

鉴于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及受教个体等因素的差异,上述问题或许永远是些弥久而常新的话题。在此,本文仅籍以抛砖引玉。总之,寓教于学,教学相长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篇5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端

(一)固定的教学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现在,都在普遍使用五大块教学模式,虽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将无法促使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功利化教学

在中学语文教学理念上,一直贯穿着两条规定:一是进行教学改革,一是面对考试带来的挑战。在高考的作用下,就形成了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模式,不但教师失去了教学的自由,也使语文失去了原本的个性。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导致作业量增加,因为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早早将课堂结课,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进行训练。

(三)机械化教学检测

试题的答案都是统一的,这样只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测试,无法从根本上进行标准化测试,间接致使学生一直向答案靠近。这样的考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个性被无情地扼杀,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语文教学简述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曾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没有相对统一的结论。可以说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言是指语言系统和言语,狭义的语言只指语言系统。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广义语言进行研究,下面从以下几点进行简要介绍。

(一)教学目的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是人们对语文的一种设计。教学,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目的,它可以说具有教育的所有内涵。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就将培养人当成最终目标。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学会生存,然后是温饱,最后再进行自我发展。如果针对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进行教学,那么,也就无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毕竟这样所培养出的人才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教学任务

每一项教育工作都有着自己的特殊任务,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正所谓,目标注重的是结果,而任务注重的则是过程,目标和任务是相互的。既然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任务也就是进行语言培养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的情感。对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历史,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语言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与所要传递的信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也是让学生吸收这种文化,同时,还会对学生的人格产生较大的影响。2.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言是一种具有思维性的工具,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毕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效积累语言知识。

三、中学语文教学有效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教学,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以下几点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是为了能够有效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最主要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篇6

全国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国际公共关系试题

课程代码:0329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1955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成立于

A.伦敦B.纽约

C.巴黎D.东京

2.国际公共关系的主要理论范式包括强调本土化、遵循平等化、坚持公开互动和

A.关注利他主义B.寻求效益化

C.关注实用主义D.寻求合作化

3.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出版的刊物《国际公共关系评论》现更名为

A.《公关世界》B.《国际公关》

C.《舆论》D.《前沿》

4.APEC是一个旨在推动环太平洋经济合作的

A.跨国民间组织B.跨国企业

C.跨国官方组织D.跨国公司

5.下列属于报纸媒介特点的是

A.生动感人B.阅读自由

C.跨时空传播D.内容细致深入

6.《纽约时报》创刊于

A.1851年B.1855年

C.1861年D.1865年

7.美联社的总部设在

A.纽约B.华盛顿

C.巴黎D.伦敦

8.下列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国际广播电台是

A.中国国际广播电台B.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C.环球广播电台D.卢森堡广播电台

9.“议题管理”概念提出于

A.1975年B.1976年

C.1977年D.1978年

10.游说在英国出现的时间是

A.16世纪B.17世纪

C.18世纪D.19世纪

11.直接游说常用的手段有信息交换和

A.款待B.贿赂

C.写信D.交谈

12.国际财经公关的客体是

A.国际财团B.国际机构

C.国际企业D.国际财经公众

13.国际财经公关计划的核心是

A.国际财经公关目标B.国际财经公关分析

C.国际财经公关执行方案D.国际财经公关决策

14.国内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首先要

A.确立公司组织形式为股份制B.确立公司组织形式为合伙制

C.确定公司海外上市的方式D.确定公司海外上市的地点

15.投资者关系管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投资者资金有限B.投资者向外国投资

C.对投资性资本的竞争D.股东至上主义

16.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主题是

A.“可持续发展”B.“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C.“我们共同的未来”D.“绿色革命”

17.下列属于绿色传播七步“质量”模式的是

A.关注公众B.量化公众

C.熟悉公众D.服务公众

18.认为CI是一种问题解决学的专家是

A.塔特•贝伦斯B.中西元男

C.保罗•兰德D.加藤邦宏

19.中国大陆企业率先正式引入CIS的是

A.广东太阳神集团公司B.广东健力宝集团公司

C.中国银行D.乐百氏集团

20.AT&T公司标志的设计方法是

A.等线演变法B.字母构型法

C.具象表现法D.点构图法

21.进入21世纪以来,CIS在我国逐步进入

A.萌芽阶段B.调整阶段

C.模仿为主阶段D.成熟化发展阶段

22.提出“营销就是传播,传播就是营销”的是

A.麦卡锡B.唐•舒尔茨

C.汤姆•邓肯D.拉斯韦尔

23.现代营销观念和实践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

A.以销售为中心B.以生产为中心

C.以消费者为中心D.以广告为中心

24.关系营销的中心目的是

A.实现顾客忠诚B.实现组织利益

C.开拓市场D.满足顾客要求和愿望

25.最广泛、也是最为人所熟知的营销手段是

A.广告B.公共关系

C.人员推销D.直接营销

26.被称为“世界史库”的刊物是

A.《新闻周刊》B.《时代周刊》

C.《读者文摘》D.《人物周刊》

27.全面质量管理兴起于20世纪

A.60年代B.70年代

C.80年代D.90年代

28.《沙乡年鉴》的作者是

A.雷切尔•卡逊B.奥尔多•利奥波德

C.布鲁斯•哈里森D.唐•舒尔茨

29.下列不属于企业理念系统的是

A.企业精神B.行为准则

C.企业名称D.企业标志

30.提出传播双行为模式的是

A.奥斯古德B.香农

C.唐•舒尔茨D.拉斯韦尔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政府国际公共关系

32.企业行为识别系统

33.公共事务

34.沉默期

35.人员推销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6.简述国际公关策划的内容。

37.简述当今公共政策环境的特点。

38.简述国际财经传播与国际财经公关的关系。

39.简述广播媒介的特点。

40.简述CIS的作用。

41.简述整合营销传播的缘起。

四、论述题(本题12分)

42.论述国际公关活动中的“重视地方特色”原则。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3分)

43. 国际造纸企业XX公司以“一起来当林场工”为口号,发起了一场网上造林行动。这一环保公关活动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参与者在网上进行虚拟植树活动,然后由XX公司具体执行,在山区植树造林;第二阶段,XX公司举办森林溯源之旅,组织参与网上植树的网友和媒体一起走进森林,聆听林业专家讲述森林可持续发展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截止到活动结束,共有67万网友申请成为“林场工”。其中,有近4万名网友在线环保宣言和低碳心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森林的日益减少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XX公司通过网上造林活动,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森林问题,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环保事业。

篇7

外国文学史试题

课程代码:0054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古希腊文艺论著《诗学》的作者是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希罗多德

2.贺拉斯关于文学的论文是

A.《理想国》 B.《会饮篇》

C.《诗艺》 D.《歌集》

3.被誉为古希腊“悲剧之父”的诗人是

A.埃斯库罗斯 B.索福克勒斯

C.欧里庇得斯 D.阿里斯托芬

4.16世纪西班牙最的流浪汉小说是

A.《羊泉村》 B.《小癞子》

C.《巨人传》 D.《堂吉诃德》

5.下列作家中,不属于“大学才子派”的是

A.约翰·李利 B.马洛

C.罗伯特·格林 D.托马斯·莫尔

6.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规则是

A.“冰山原则” B.“人物再现法”

C.“三一律” D.“心灵辩证法”

7.莫里哀在《伪君子》中塑造的伪善者形象是

A.答丢夫 B.阿巴贡

C.史嘉本 D.奥尔贡

8.法国启蒙文学中成就的作家是

A.伏尔泰 B.卢梭

C.拉封丹 D.狄德罗

9.《阴谋与爱情》的作者席勒是

A.德国作家 B.法国作家

C.美国作家 D.英国作家

10.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是

A.骚塞 B.柯勒律治

C.司各特 D.华兹华斯

11.法国作家梅里美的代表作是

A.《高龙巴》 B.《卡门》

C.《萨朗波》 D.《情感教育》

12.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的作者是

A.冈察洛夫 B.奥斯特洛夫斯基

C.涅克拉索夫 D.车尔尼雪夫斯基

13.斯丹达尔的第一部小说是

A.《红与黑》 B.《巴马修道院》

C.《阿尔芒斯》 D.《意大利遗事》

14.《双城记》中的“双城”指的是

A.伦敦和巴黎 B.伦敦和柏林

C.伦敦和罗马 D.伦敦和雅典

15.被称为“短篇小说”的法国作家是

A.左拉 B.莫泊桑

C.都德 D.福楼拜

16.苏联文学“战壕真实派”的代表作家是

A.法捷耶夫 B.肖洛霍夫

C.邦达列夫 D.阿·托尔斯泰

17.美国作家德莱塞的代表作是

A.《嘉莉妹妹》 B.《永别了,武器》

C.《珍妮姑娘》 D.《美国的悲剧》

18.高尔基早期创作的浪漫主义短篇小说是

A.《切尔卡什》 B.《小市民》

C.《海燕之歌》 D.《伊则吉尔老婆子》

19.后期象征主义名作《海滨墓园》的作者是

A.叶芝 B.布勒东

C.庞德 D.瓦莱里

20.美国意识流小说家福克纳的代表作是

A.《尤利西斯》 B.《追忆逝水年华》

C.《喧哗与骚动》 D.《押沙龙,押沙龙!》

21.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书名的意思是

A.“历史传说” B.“伟大的婆罗多族的传说故事”

C.罗摩和悉多的故事 D.罗摩漫游的故事

22.印度古代文学被称为“宫廷九宝”之一的作家是

A.沙恭达罗 B.优哩婆湿

C.迦梨陀娑 D.豆扇陀

23.《万叶集》中的名篇《贫穷问答歌》的作者是

A.山上忆良 B.近松门左卫门

C.松尾芭蕉 D.井原西鹤

24.《一千零一夜》的重要艺术特点是

A.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角度 B.学习英国的讽刺艺术

C.框架式结构全书的方法 D.人物对话富有论辩性

25.希伯来文学中最早出现的独立成篇的小说是

A.《申命记》 B.《约伯记》

C.《路得记》 D.《以斯帖记》

26.中古波斯作家萨迪的代表作《蔷薇园》是

A.诗集 B.散文集

C.歌集 D.故事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7.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有

A.宣扬人性,反对神性神权 B.提倡科学,反对蒙昧主义

C.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D.强调理智对感情的胜利

E.主张统一,反对封建割据

28.17世纪欧洲文学主要包括

A.教会文学 B.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C.骑士文学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E.巴洛克文学

29.浮士德精神主要包括

A.自强不息 B.积极进取

C.勇于探索 D.怀疑一切

E.否定一切

30.下列属于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的有

A.克洛德·西蒙 B.贝克特

C.罗伯一格里耶 D.尤奈斯库

E.加西亚·马尔克斯

31.左拉描写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有

A.《小酒店》 B.《萌芽》

C.《娜娜》 D.《崩溃》

E.《金钱》

32.集中反映川端康成创作美学特征的作品有

A.《浮云》 B.《雪国》

C.《千只鹤》 D.《古都》

E.《舞姬》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3.市民文学

34.唯美主义

35.“复调小说”

36.新小说派

37.《雅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8.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39.简述《玩偶之家》的艺术特色。

40.简析《戈丹》中的何利形象。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篇8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1

  本人在教育教学上,爱岗敬业,严谨治教,热爱学生,努力做到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成才。计算机教学工作,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几种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较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尽到一个优秀教师应有的职责。因此我在教育教学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本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加强自我修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热爱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受到学生的好评。特别是在此期间,我努力地学习业务理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切实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二、计算机教学工作方面

  1、备课

  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指导纲要》。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在积极参加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备课分三个方面:

  ①备教材:钻研教材、搜集有关资料及新科技等前沿信息,对教材系统、重点和难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②备学生:经常了解学生的态度,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③备教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现代教学媒体,提倡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备课教案全部采用电子教案,同时为了上好每一节课,通过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每节课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准备,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教学目的明确,符合学生实际,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努力做到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情意三者统一。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目标均能实现。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条理清楚、难度适宜、密度合理,保证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精讲精练,不出现知识性错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讲思路、讲规律、讲方法、学法,力求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和使用网上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注意课堂管理,上课期间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给定的任务进行操作,同时又注意因材施教,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到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差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好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三、个人教学业务水平学习方面:

  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很快,新知识、新产品、新术语几乎天天出现。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才能将信息知识更流畅地、轻松地、完整地讲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始终走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前端,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在这次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中,我担任的班级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积极认真地参加本学科的继续教育培训,积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并获得相应的证书,认真、主动地向其它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以便在工作中能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四、本人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计算机教学工作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4、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注意力。

  以上是本人在本学年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总结。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我要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快发展、争创一流!”为目标,踏实工作,服务于教,努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2

  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历史教学工作。 一年来,本人能认真制定计划,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学校和备课组组织的各项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取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认真上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使课堂讲解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积极借鉴杜郎口先进教法经验,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注意精讲精练,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认真开展课堂教研,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在备课组,经常与其他老师沟通交流。每个章节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先进方法。同时,多学习,多听课,主动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认真做好课后辅导,注意分层施教。在课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我还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技能。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总的来说,一年来我在历史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更新知识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让尽快地转变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作用?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我将通过不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3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在实行新课改后,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现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如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

  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这样的目标定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事实上高一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时间、学习目的的限制,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

  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问题情境是问题的呈现方式。一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转换。

  1、对问题进行“变式”。“变式”是对问题的变换样式,“变式”的目的是转换问题的呈现情境和样式,以使其与学生所构建的认知结构相接近,为知识的迁移和问题的解决做准备。如,20xx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长城题中的一问:“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请参照材料(略)和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这里面的“所学知识”即是在平时学习中的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在教科书中却没有关于魏晋时期经营河西地区的内容,也没有关于汉长城促进河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容,这样,本题便无法纳入所建立的知识结构中。

  因此,需要将本题的呈现情境进行转换,以接近或适应所构建的知识结构的情境。如,根据材料所知修筑长城是西汉开拓河西地区(西北地区)的一个举措,代表了西汉经营西北地区的努力和活动,因此可以将此题变换为“分析西汉、东汉为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所做的努力及影响”,便可将该题纳入到所构建的知识结构中了,可以顺利地迁移“西汉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入侵、设置西域都护、使者校尉”等内容进行分析和回答。

  2、依据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将问题进行“类化”。“类化”是指将问题纳入相应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并从这个结构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在转换问题的情境后,根据转换后的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和联系,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类化”这个新问题。如上题,问题的情境进行转化后,便将该题“类化”到学生已构建的关于“西汉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和意义”的认知结构中,在这个结构中易于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三、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针对普及高中教育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内容的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

  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总之,新教材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我们在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加强了集体备课,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4   

  一学期来,我在高一历史教学中,为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探索与思考的乐趣。力图发挥历史学科的启智与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会考考点落实准确,不考的知识不教,否则,增加学生的负担.备学生,又要备教法。钻研教材和教法,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我这学期采取分层教学 ,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静下心来学习。树立会考信心.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作业批改后,我又能及时给予讲解;对于作业错误教多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这样虽然作业量不多,但是作业的质量很高,学生通过不多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在课后,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在课后的辅导中我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我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碧中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5

  本学期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历史备课组活动按时、有序召开,每位老师都积极准时参加,进行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好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现小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的观念

  学校安排经常组织老师对新课程标准、课改理论进行学习,使老师初步把握新课程的基础理念,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研讨、分析教材。做到课堂教学的完全公开,逐步形成了互相观摩、积极研讨的好氛围。

  (二)科学规范常规管理,保证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1、备课方面:积极开展“备、上、说、评、写”为形式的“常规教研”活动。全组教师都能在深入地钻研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写好规范、详细的教案。

  2、作业布置方面:本组老师都能按要求布置作业,《学习指导》和填充图册,并要求在课上严格、独立、认真、保质、保量完成。

  3、抽查识记情况:每节课上新课之前,先检查上节课的知识识记情况,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更好地进入下一堂课的学习。

  4、听课方面:本组老师按规定完成听课任务,经常互相听课,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进行有目的地评课。

  (三)抓好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教学形式疑问化和开放化。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设计程序式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进行探究发现,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些新问题,向学生介绍问题的条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而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其自己去思考探索,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出结论,教师及时点评小结,指出最佳途径,揭示正确的规律和一般方法。

篇9

TED 是technology(技术)、entertainment(娱乐)和design(设计)的首字母缩写。TED大会是由理查德·温曼和哈里·马克思共同创办的,其宗旨是“借思想之力,改变世界”,并邀请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来畅谈他们的想法和经历,传播好的思想。TED在2002年建立官网后,便将不同领域的精英们的演讲高清视频到网上供人们自由传播。由于来自世界各地的演讲者的演讲风格都带有本地浓厚的文化色彩,演讲气氛轻松活跃,风格幽默风趣,并且TED演讲中传播的思想的确能够带给人们很多新的视角和启发,所以受到了很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的关注和追捧,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TED演讲的字幕翻译也引起越来越多翻译爱好者的重视,因为其演讲字幕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思想的传播。翻译TED演讲的字幕时应该采用什么翻译策略和方法才能既不损失其想要传播的深层思想内涵又能保持原演讲幽默风趣的风格,是翻译工作者们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Dr. Brian R. Little是国际知名的心理学教授,其研究领域为性格心理学,其开创性研究为个人核心特质和自由特性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他的TED演讲《性格的迷思——你究竟是谁》主要讲述不同性格的划分及其表现出的性格特点,所有人都不能被单纯的划分为某种特定性格类型,因为个人性格中的核心特质和自由特性使我们每个人和他人不同。教授以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观众,让观众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启发,更加了解自己。 

2 生态翻译学简述 

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提出该理论的根基是翻译适应选择论。即在“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下,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其核心翻译理念是“以译者为中心”。而“翻译生态环境”是源语与译入语所呈现出的世界,也就是语言、交际、文化、社会和作者、读者等形成的互联互动的整体。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其翻译方法是“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的三维转换;其评判标准是多维度转换程度,读者反应和译者素质。 

3 生态翻译学在TED演讲字幕汉译中的应用 

(一)语言维转换 

英汉是两种在各方面差异都较大的语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如词汇和句法结构等层面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选择转换来适应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生态环境。 

例1:But instead of pointing at you, which would be gratuitous and intrusive. 

譯文:但我不会指名道姓,因为那样做不太礼貌也没有必要。 

例2:And I must again tell you that I am as extreme an introverts as you could possible imagine. 

译文:我必须再次跟你们强调,我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内向型人,大概是你们可以想象到的最最内向的那一类型。 

分析:汉语里偏爱四字短语,用起来使句子变得简洁有气势,句式结构也会变得整齐,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那么译者在汉译的时候应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遵循汉语的用词习惯,选择目的语中与源语有相同意义的四字短语来直接转换是最优选择。例如例1中的“pointing at you”可以直接翻译成“指名道姓”,例2中的“extreme”则翻译成了“彻头彻尾”。这种词汇层面的转换与适应性选择很好地遵循了汉语使用习惯,有效的减小了文化差异,与翻译中意义的损失。 

例3:So when an extrovert meets a Charles, it rapidly becomes “Charlie”, and then “Chuck”, and then “Chuckles Baby”. 

译文:所以当一个外向型人遇到一个名为查尔斯的人,他们的称呼会马上切换成“查理“然后再是“查克”,然后更进一步,甚至是“宝贝查克”。 

分析:英语是形合的语言,句式较紧凑,主线突出并且逻辑清楚浅显。相比之下,汉语是意合的语言,句式外形较松散,但其句意内含紧密逻辑联系。例3原文中出现了两个then来表示递进关系,但译者根据翻译生态环境,深层分析句子结构,抓住了小句中的时间递进顺序,补充了递进关系词“然后更进一步”来强调句子间内含的逻辑关系。 

(二)文化维转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和汉语在使用中也流露出各自文化的特点。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内容和性质上存在的差异,注重其间文化内涵的阐释与传递,避免译入语读者对译文和原文及其文化的曲解。 

例4:And so we know that, for example, openness and conscientiousness are very good predictors of life success. 

译文:例如开放与有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能够拥有成功的人生。 

例5:Where they are able to reduce stimulation. 

译文:因为二层没那么多刺激因素。 

例6:We speak differently. 

译文:我们的交流方式是不一样的。 

分析:同样一句话的表达,汉语相对于英语来说会比较冗长和含蓄。这反映出中国重礼仪的思维习惯对其表达方式的影响和英美人更重具体实际的单刀直入的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例4和例5中分别增加了“很大程度上”和“没那么多”两个模糊的程度词,来适应汉语中常用词语的模糊意义的表达方式。而例6中在“交流”二词后补充了其范畴词“方式”来使语义更具体、清楚,很好地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 

(三)交际维转换 

交际维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英汉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关注在译语中能否体现原文中的交际意图。 

例7:It may be that you simply realize that you do better when you have a chance to lower that level of stimulation. 

译文:或许仅仅是因为内向型人自己知道,当周围刺激较少的时候,他们有更好的表现。 

分析:外国演讲习惯使用第一第二人称来与受众进行互动,拉近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距离,增加彼此间的亲切感。但在译入语中,此演讲是作为心理学科普视频来进行传播,所以在例7的翻译中,译者避免使用第二人称而改用第三人称来使译文显得更客观具有科学权威性来达到交际的目的。 

4 结语 

生态翻译学理论对TED演讲的字幕汉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翻译生态环境,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转换和适应选择,最大程度上体现原文的交际意图。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 [M].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4.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超级画板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110-02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s Research

WEN Quan-he1,2

(1. Laboratory Center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2.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Softwar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s is one of the focus in the recent educational circles. This article is a literature review about the theory research of th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some own points of th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tegration; super sketchpad

近年来国家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下简称为“整合”)的理念提出之后,多方都在探索实践。

1 理论研究现状

1.1 关于整合内涵的研究

关于整合的内涵,尚在实践中探索,至今没有定论。我国教育界对整合的认识是多元化的。可以从以下角度分为两类:

1) 信息技术作为教和学的辅助工具

这种认识类似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本身无关。课程设置也不会考虑信息技术的因素。如:

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2]。这种界定,把整合理解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各环节,没有提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关系。

华南师大的李克东教授,把整合看作一种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3]。

2) 信息技术和课程的融合

信息技术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表面上是两个互相独立的事物。信息技术作为应用于教学的工具,如果仅仅停留在“工具”这一层面上,虽然是谨慎的,但可能也是保守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有效地改进课程教学、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并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4]。这是一个较早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较为完整的定义。其中就到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如: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绝不是简单的纳入或功能的叠加,也不仅仅是工具或技术手段层面的应用,而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实际地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使其成为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形成一个新的统一体。 在这一过程中,所引发的结果无疑将是学科课程在功能结构、形式和内容以及教与学方式和方法方面的整体变革[5]。这种提法更加明确了信息技术与学科在课程层面的结合。又如:所谓功能结构的变革是应更多地考虑综合类、校本类、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设置,从本质上体现出整合后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7]。两者都明确提出,不能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

美国教育技术论坛的第三年度(2000年)报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该报告指出,“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学科课程相整合。”这是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较为系统的论述[8]。

实践说明,孤立信息技术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把信息技术单纯作为工具已经不能解决应用中的一些问题。课程设置正考虑信息技术的因素,从而加入信息技术的内容。

1.2 关于“整合”层次与阶段的研究

1.2.1 根据整合的侧重点划分

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可以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9]。根据信息技术的定位及其与课程的整合程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分为独立开课、工具性整合和课程改革三个层次[10]。

1.2.2 根据整合的进展程度划分

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个层次:浅层次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深层次整合――在课程开发的时候,将信息技术的内容融合到其他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当中[11]。这些划分都可供我们参考。

2 实践现状

2.1 规模空前的研究项目的展开

整合,离不开信息技术工具。以数学为例,从幻灯片到PPT,又从PPT到动态几何软件,是一个大的飞跃。第一个动态几何软件《几何画板》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于1996年由人教社引进《几何画板》,十多年来,《几何画板》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成千上万的教师参与其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课件[12]。与此同时,我国也在自主研发动态几何软件。从《数学实验室(系列)》到《Z+Z智能教育平台(系列)》,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在国内同类软件中,《Z+Z智能教育平台(系列)》之《超级画板》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个。

2002年,教育部基础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开启了“智能教育平台运用于国家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课题,整合得到实质性的发展。特别是近5年来,《超级画板》逐步走进中小学数学课堂,在安徽合肥、湖北宜昌、山东济南等地建立了实验基地,全国有一百多所学校直接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上千所中学使用《超级画板》进行教学,师生反应良好,认为对数学教学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其规模之庞大,前所未有。经过几年的积累,已经开发出大量的研究及教学资源。课程整合研究进入更深层次研究阶段。

2.2 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结合,成为课程内容

新版的湘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安排了数学实验。编写教材时引入数学实验是整合的一个尝试。一部分实验直接进入正文内容,另一部分结合正文内容进行安排。并且提供对于正文内容用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的机会[14]。不约而同地,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A版教材也加入了用Microsoft的Excel解线性规则问题的内容[15]。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则有利用几何画板研究函数图像的内容。可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结合,成为课程内容,真正意义上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实践。

3 问题思考

3.1 关于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国外做过专门的研究调查。美国一项规模最大的专题研究认为教学软件无助提高学习成绩 。我们不知道其研究细节,不便评论。诚然,不能一概而论,过度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也不应处处强调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学生创造性,或者更直接一点说对学生成绩提高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恐怕难以作量化的研究。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

3.2 关于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的关系问题

首先,使用信息技术不等于要抛弃传统的手段。提倡使用信息技术,不等于就要放弃传统的手段。其次,信息技术应该和传统优势互补,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4 结束语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有其优越性;使用信息技术不等于否定传统手段、放弃传统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度”与“道”值得我们三思而后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162&infoid=732.

[2] 唐文和, 刘向永.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J]. 中国远程教育,2003(5).

[3] 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

[4] 王奕标. 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功能[J]. 网络科技时代教师版,2002(1).

[5] 张际平, 高丹丹.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层面实质分析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03(7).

[6] 高军福. 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J]. 中小学电教(教师版),2003(11).

[7] 张际平, 高丹丹. 整合不是简单叠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分析[J]. 信息技术教育,2003(3).

[8] 王鹏远.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发展和现状[M]. 超级画板与数学新课程,科学出版社,2005.11.

[9] 马宁, 余胜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

[10] 耿新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层次及整合点[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1] 曾祥霖, 张绍文.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 电化教育研究,2006(1).

[12] 张景中. 数学机械化与教育技术[M].超级画板与数学新课程,科学出版社,2005.11.

[13] 张景中, 江春莲, 彭翕成. 《动态几何》课程的开设在数学教与学中的价值[J]. 数学教育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