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平面设计;实践;创新
设计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工艺美术教育”到“设计艺术教育”的历史沿革,前者是以一种纵向的、行业的划分为基础的职业技术培养,后者是以一种横向的、行为方式的区别为前提的素质培养。正是因为早期设计教育专业意识不明确不巩固,才形成了设计日趋接近于商业工具的尴尬。如果不指出由于设计对生活的强行干预与介入性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设计教育必定是短视而滞后的。高等院校,作为主要专业之一的平面设计专业,是要培养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观察身边的环境,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并形成一种综合素质的能力,从而为设计实践打下深厚基础。
一、目前平面设计教育的现状
平面设计本身是种对生活方式的创造。非物质社会的经济特征是全球的、网状的、动态的、数字化的。更为灵活的合作与联盟,能够进行瞬间的全球沟通。平面设计教育也在面临着全球性的竞争。从物质设计到非物质设计的转变,原有温和的按部就班的教育模式中必须引进动态机制。全球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的共享,国际间互联网教学也在成为一种新颖的模式。信息是改进和完善教育的资源,国际间互动才可以使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客观地看,目前的平面设计教学自身还不很完善。
目前高等院校的平面构成教育,还沿用着本科院校20年前引进构成教育的一套包豪斯式的教学模式,进行着单调的、纯技术训练的模式,几何图式的机械训练,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性才能的培养。在多年从事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发现实践性课题的训练应成为课程及教学实施的主要方式,目前单一的教学思维,单调的、纯技术训练的模式,几何图式的机械训练,不能很好的实现设计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的衔接。由于高等院校设计专业一开始对包豪斯理解的偏差与盲从,导致了今天各院系的平面设计专业明显地缺乏活力、创造力,对平面设计的理解也明显落后于时代。很多学生作品毫无新意,且忽略了自身的民族特点,放弃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没能很好地将平面设计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二、创造性的教与学
自包豪斯以来的国外艺术课程的发展经验表明,课题设计是教学取得成功效果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包豪斯的教学基础不是画室,而是作坊。当时,在德国的其他地方,“经过改革的”工艺美术学校,已经把作坊训练当一个重要的组成因素。但与这些尝试相比,包豪斯则由于其环环相扣的作坊教学体系而脱颖而出。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写道“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真正的学习革命不只在学校教育之中,它在学习怎样学习,在面对任何问题和挑战时找出解决之道中学习。绝大多从事设计的教师都赞同设计教育的关键在于创造力的培养。而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教师如何创造性的教学生如何创造性的学。
在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引入实验性课题训练,无疑是具有创造性和前瞻性的选择,是对传统板书式设计教学的有力补充。设计教育本身是重视技术性的基础,加上艺术式的创造合一,强调技术性、逻辑性的工作方法和艺术性的创造。在任何劳动中唯有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带给人真正的喜悦。创造性是在充满感受、反应、想象的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原动力。也是培养丰富人性中建立起来的关键素质。所以,想象和创造是设计的灵魂,是平面设计课训练的中心内容。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而我们今天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埋没了人的创造天性。另外,当今社会信息量以加速度的方式指数增大,随着大众传播工具的影响日增,人纵的趋势变得明显。过多的信息量充斥生活空间,使人不得不受其干扰,没有了深思和自省的机会。当人们无法选择,无所适从时,过大的信息量对人的自信心起消极作用,而创造力是以人的自信心做心理支撑。
在平面设计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向学生传授自己的创作方法,而是要让学生探索个人道路,不是把某种风格强加于人,而是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每一次具体的设计过程都是一次创造,因此每一次设计都可以发挥、验证和锤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三、以课题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设计与生活互动
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像不可分割的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满足人类所需,追求的目标是造福人类。对于学习设计的意义,我们教师在思考的同时,学生也在思考。必要的感觉培养帮助我们形成完整的个人素养,我们从设计中学到更多的是感觉的深入进而发现了生活的棱棱面面,这不仅靠知识的传授,还有关于生活和人生态度的表述。生活是设计的基础,为设计提供源泉与素材;设计是生活的需要,为生活带来方便与情趣,创造出符合人类生理、心理需求的环境。
好的平面设计让人们从“完美而纯粹”中体会到优美与雅致并由此感到愉悦,那么设计对人的教育就不仅只是限于学校中,设计的教益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设计每个人安适自足的生活。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其中包含着物质的和精神的不同层面,所以设计的功能设计的效果应是多层次的。思维与设计都起源于人脑,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都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一个设计方案如何实现人们诗意的生存?如何使现代生活更加具有人情味?往往就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其中创造性思维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石和灵魂所在。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与生活互动,善于捕捉时代的理念,善于营造生活的意象,使设计作品更能激发人的情感、更具审美意味。所以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着重对培养学生以生活为基础进行实践是非常关键的。
传统型设计教育的主要目的的传授各种知识,教导和提升学生的所谓“审美判断”。实际上,我们更应该倡导的设计教育史面向生活的设计教育,平面设计作为设计的一部分,应该从对生活的观察、创造的角度去推广设计的基础知识以及设计的意义。
四、课题设计为人的存在佳境而设计
篇2
关键词:科研活动;科研培训;研究型教师
一、科研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及现实依据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科研的功能、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教育要发展,科研要先行。“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这种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科研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同科学技术对于发展经济一样也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教育离不开教育科学,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佳途径。
近年来,我市广大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不断增强,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是我们在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做课题研究工作还存在诸多困惑及问题,课题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精心设计了各种活动,以促进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增强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1.以往的教育科研活动单一、呆板。课题研究仅限于过去的撰写研究计划、总结、课题研讨、积累资料等,其方法陈旧缺少创新。
2.教学与科研相脱离。有些课题研究内容尽管是工作实际中确定的或者是从学科教学方面选题的,但由于研究工作与课堂教学两层皮致使研究效果大打折扣。
3.教师缺少研究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教师做课题研究就是闭门造车,孤军奋战,严重制约着课题研究的效果。
为了丰富教育科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创新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由知识型向研究型转变,使课题研究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落实,为教师搭建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实现教育科研成果共享。
二、活动的实施过程
1.首先制定了“课题研究课评优”活动方案;制定了“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表”;制定了“课题研究课评优”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了“课题研究课评优”说课评价标准。
2.活动主要分三个环节:说课—讲课—课堂教学展示。整个活动过程采取公开报名公开评选的方式。
说课中要求说课教师严格按照“课题研究课评优”说课评价标准进行说课。
讲课中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自选与课题有关的教学内容,并认真备课,按要求写出教学设计,填写“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表。讲课中严格按照“课题研究课评优”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最后在评选的课题优质课中选择中、小学具有代表性的优质课教师做课堂教学展示。各校科研主任、参加研究课评选的教师等参加展示活动。充分发挥了课题优质课的示范作用。
三、“课题研究课评优活动”取得的成效
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真正使教师能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现象,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当中。提高了对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重要性的认识,那就是: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实实在在走进了教育科研并进入了教育科研的境界。提高了科研意识,提升了科研能力。促进了课题研究深入开展,也使他们的课堂教学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得到长进和发展。
几年来,先后有190节课被评为课题优质课。300余名教师成长为教育科研骨干。城西小学、苏密沟中心校等实现了教育科研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由原来的后进单位一跃成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而且他们的科研工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苏密沟小学的研究成果在省级刊物——《小学教师》上刊登。
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创新了教育科研工作途径。丰富了科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培养了教育科研典校和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先后2所学校被吉林省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4所学校被吉林市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12名教师被评为吉林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4所学校被吉林省基础教育研究所评为“百佳科研全面发展校”,4所学校被评为“百佳科研特色创新校”,4所学校被评为“百佳科研典范校”。14名教师被吉林省基础教育研究所评为“百佳科研新秀”。开辟了桦甸教育科研活动新途径,同时也为桦甸教育科研工作在省、市争先创优填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篇3
教科室20xx年度工作计划【一】一、指导思想
坚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教师的成长服务”的思想,在县教科室的指导下,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务实奋进,开拓进取,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科研促进质量”的科研兴教战略,围绕学校提出的工作目标,聚焦课堂,研培结合,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着眼于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引领和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从而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工作目标
1、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研究为突破口,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着眼点,突出重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打造“轻负高效”课堂。
2、全面推进以预习、课堂教学、限时作业为重点的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加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联系,实施“教师读书成长”工程,促进每位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转变。
4、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各级各类课题的管理与调控,关注课题研究过程,抓落实,求实效,切实掌控课题研究动态。
5、扎实开展校本教研。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为重点,深入开展常态课堂案例研讨、教育叙事、教育沙龙等多元化的校本研究活动。
6、开展高效课堂研究活动。以课堂教学设计为重点,优化课堂结构,努力打造“轻负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合作、和谐、持续发展。
三、采取措施
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切实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和课题成果的推广,突出科研的实效性。同时,做好各种教科研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迎接市教科研样本校年检、课题年检等上级部门的考核和检查。
不断树立“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的思想,充分发挥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的作用,使课题研究做到基于教育教学,带着课题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本学期,我们将突出省、市、县课题研究的常态化和实效性,形成以教科室为主导,主持人为中介和桥梁,参与教师为主体的三级教科研网络,踏实稳健地开展研究。
定期对各级课题进行阶段推进,检查落实研究的进展情况,确保课题研究的过程真实、有效。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开课研讨、阶段研究讨论等。开展好课题相关的实践活动,确保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并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或课题论文;各课题组要撰写若干教育叙事或案例,课题论文、案例应该是对这些实践活动的记录、反思、概括。各课题组要作好研究实时记录,积累好学习文献、典型课例教案、评课表及其他相关活动资料。
教科室20xx年度工作计划【二】一、指导思想
以xx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础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20xx—20xx学年度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评好课”专题学习指导方案》切实履行教研工作的“研究、指导、服务”职能,以“用作为换地位、用成就换尊严、用奉献换形象、用今天换明天”的信念,以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课题研究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基点,以新课改实践为突破口,强化质量意识、改革意识,严谨务实,知难而进,实行精细化管理,把我校教研组建设、教师队伍培养和教学科研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工作思路
坚持教科研工作的群众性,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坚持按照设计方案设计的进度和要求同步或超前运作,坚持以研究课题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现代教学技术为手段,以培养教师为关键,努力适应新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师评价方法,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潜能,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观念先进、业务精良的教师团队,实现教学质量快速稳定的提高,进而实现中心校跨越式的发展。
三、工作目标:
1、牢固树立“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的教科研理念。努力创设教科研氛围,努力打造教研型教师,科研型学校。
2、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发挥组长的协调功能。
3、继续做好新教师的培养工作,架设迅速成长舞台,发挥骨干教师作用。
4、进一步使教育科研亲近教师、走进课堂、关注学生,努力使我校教育科研工作特色化,教师教科研状态个性化。
5、强化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强化“教学反思”这一符合中小学教师实际的行动研究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6、加强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管理。根据已出台的《岳集中心学校课题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课题管理“月检查”制度,做到每一次检查有记录,有反馈。使我校的课题管理过程进一步走向规范。
7、认真做好各级各类论文、案例等征集评选工作,使之与继续教育学分相挂钩,从而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
8、规范校本培训,依据上级文件精神,积极有效地学习校本教研相关书籍,认真做好校本教研工作,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篇4
《地方生物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师专业成长》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根据省教育厅制定了《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XX—XX年)实施方案》,建立了“高校、市县培训机构、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三位一体的骨干教师培养体系,通过发挥高校、市县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教师工作室各自优势,形成全省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研究、发展共同体,促进全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促进“主持人”自身专业水平新提升,实现“让骨干教师成名,名教师更有名”的双重目标,打造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标志性和示范性的领军团队,带动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提升的方案精神和我校的实际情况,长期以来,生物学教学多以枯燥无味的课本讲解、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练习渗透为主,学生的能力培养无从谈起,大部分学生连学习生物的最基本的热情都没有了,而且很多学生还认为是一门“副科”,所以提不起学习兴趣。近几年,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我市已将史地生纳入中考,学校从上至下都对生物教学有所重视。新课改提出:教师要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传统做法,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鼓励师生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不断进行创造性和实践性活动,缩小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的距离,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进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如果教师能在生物教育中结合本地的生态特点,利用本地的生态资源,会在学生的思想教育、陶冶情操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使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还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课程资源短缺问题是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个最大障碍,是使用新教材中最感困难的问题。如何解决课程资源短缺问题,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适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课程资源。那么,针对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学并处于粤北山区,我们可以利用的生物课程资源有哪些?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此课题,为了整合我校的生物课程资源,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生物课程资源”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新理念,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包括教材、教具、教学仪器、学校图书馆、少年宫、科技馆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的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等。
2、“开发与利用” 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生物学课程,能够与生物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是指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生物教学价值。
3、研究的变量
(1)、自变量 生物教学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因变量 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一方面,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
四、课题提出的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当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
2、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电,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的生物资源,将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融进新课程,使之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
3、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实现教学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校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不高,就此现状,特提出本课题,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发和利用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并能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课题实施
1.确立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1)地方生物课程资源有哪些?
(2)教师如何利用这些地方生物课程资源进行教学?
(3)通过对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学生素质哪些提高?
(4)通过对地方生物资源的利用,教师的专业水平哪些方面提高?
2.制定课程资源实施的计划
课程实施对象:七、八年级、高一、高二学生。
指导老师:七、八年级、高一、高二级部分生物教师。
课时安排:集中安排和分散使用相结合。集中安排:每周二下午第八节;分散安排:由各指导老师和学生自由协商安排。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地方生物课程资源:通过实地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学校周围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中可以利用的地方生物课程资源。
(2)对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利用地方资源初中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或兴趣班,高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
(3)通过对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通过测试、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验收;
(4)通过对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观念、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均得到提升(通过优秀课例,优秀论文等体现)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课标》以及生物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专著,以及查阅国内外生物教学法方面的文献资料,用以找准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与清远本地生物资源的结合点,并用先进的教育观点指导生物课堂教学,达到双赢的效果。
(2)调查研究法:对中学生物教学中相关的清远本地生物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为以后推广中学生物教学与清远本地生物资源整合提供客观依据和现实起点。
(3)案例研究法:用于研究地生物资源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专业发展的影响;
(4)行动研究法:在各班级进行生物学科教学与清远本地生物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始终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边研究边行动边反思,在行动中落实和调整方案,检验和发展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与清远本地生物资源的整合创新。
九、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自XX年5月起,于XX年5月结束。具体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申报阶段(XX年5月~XX年6月)
认真选题,查阅资料,填写课题申报表,制定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XX年7月~XX年3月)
(1)组织教师培训:学习《生物新课程标准》以及生物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专著,以及查阅国内外生物教学法方面的文献资料,听各种教学的培训讲座,观摩同行优秀教师的展示课。
(2)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课题组各成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每月集中一次进行研讨,整理教案,进行反思。
(3)选择几节成熟的示范课对外展示,总结示范课的教学经验。
(4)指导学生调查清远阳山生物资源,撰写调查报告。
(5)充分挖掘社会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潜力,开展相应讲座。
(6)充分利用清远阳山本地生物资源进行在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XX年4月~XX年5月)
内容分析,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和专题论文。
十、预期成果
1、读书笔记 几份
2、优秀教学案例 几个
3、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的收获与不足,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相结合。
十一、课题组成员
篇5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经验表明,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作保证。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就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中作过一个著名的论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一论断充分说明了师资水平对于一所大学的极端重要性。其实这一论断对于中小学来说同样适用,因为学生的年龄越小,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就越重,教师对他们心智发展的影响也就越大。民国时期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崔琦等几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接受的都是这一时期的中小学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原因主要在于当时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很高: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夏尊、叶圣陶、朱自清、钱穆等大师级人物,都曾从事过中小学教育事业。
既然师资力量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呢?成立于1986年的美国智库组织“霍姆斯小组”在其报告中指出:“教师质量偏低,一个原因是教师工作薪金太低且工作负担过重,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不认同教学是一种专业。”这一研究结论启示我们,提高教师质量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减轻应试教育和烦琐事务带给教师的沉重负担;二是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我们认为,在教师职级管理中设置正高级职称,就如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安装了一个新的“引擎”,可以拉动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整体提升。
二、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有助于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认同感
专业认同感是专业素质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指从业者相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足够的专业品质和社会价值。通俗地说,就是这些从业者坚信自己的工作是这个行业之外的人不会做或做不好的,坚信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人的专业认同感越高,他的专业自尊心和自信心越强,对自己的要求也就越高,工作的动力也就越大。
总体而言,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认同感比较低。当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复杂,如:中小学教学内容较为浅显,似乎谁都能教;中小学教学法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似乎谁都会教、谁都敢教;教学成果的证据链不清,学生成才了,很难说是某个教师、某种教法的成果等。但除了这些原因外,在制度层面把中小学教师的职称层次限制到副高职称,中小学教师没有获得正高级职称的机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这样的限制明显地传递出一个信息,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达不到正高级专业人员的要求,从而引发了教师管理中的“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源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个实验,该实验证明: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期望值越高,学生成才的可能性越大;教师的期望值越低,学生成才的可能性就越小。而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对教师的管理:管理者对教师的期望越高,教师的专业认同感就越强,专业发展的动力也就越强;反之,教师的专业认同感就越弱,专业发展的动力也就越小。
客观地说,上个世纪80年代启动中小学职称评定时设置副高级职称的上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当时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近些年来,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从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来看,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都有了明显提升,许多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开始进入中小学的教学和研究岗位。他们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完全有可能达到正高级专业人员的水准。因此,现在及时地增设正高级教师职称,既能体现全社会对教师专业品质的尊重,也可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正能量。
三、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除了专业认同感这一主观因素外,教师的专业结构中还包含另外三个客观的因素。一是专业知识,如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堂管理知识、教育背景知识等;二是专业技能,如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等;三是研究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理论提升的能力等。我们不妨将这三个因素统称为“专业能力”。在构成教师专业能力的三个因素中,研究能力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速度快慢和水平高低的主要变量,其作用至关重要。美国学者白金汉姆早在1926年就曾指出:“教师有研究的机会,如果抓住这种机会,这不仅能有力而迅速地发展教学技术,而且将赋予教师的个人工作以生命力和尊严。”之后,课程学者斯腾豪斯则明确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当然,这里的“研究”是以反思和改进、总结和提炼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宗旨的行动研究,而不是那种书斋式的学术研究。
篇6
表现
中小学教育科研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应当起到先导、引领和服务作用。然而,从总体上看,教学科研的这些功能和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第一,教育科研对素质教育的助推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研究总体上层次较低,水平不高;二是中小学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提高自身素质的系统研究。这使得教育科研对实施素质教育提供的智力支持非常有限,教育科研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先导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
第二,教育科研对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教育科研应当为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提供有效指导;但在实践中,教育科研对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比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这一理念在不同学科中又该如何体现?这需要教师通过科研的方式,研究如何解读课程目标、设计教学目标等一系列的教学基本问题。但是,当前中小学有关课程改革的课题,不是题目太大、笼统抽象,就是缺乏学科特点和针对性,不能有效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客观存在的教学矛盾和问题。
第三,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改进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教育科研的宗旨是要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但真正倾情教育科研、用心研究教育问题的学校和教师并不多。一方面,许多学校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科研成为装点学校门面的“花瓶”;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参与科研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把科研简单地看作是晋级评优的工具,忽视了科研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这就使得科研和教学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两张皮”现象:科研是科研,教学是教学。这样的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没有太大的影响和作用。
第四,教育科研对师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彰显出来。教育科研在本质上具有求真、求善的功能。但许多教师对参与科研缺乏足够的热情,他们虽然具有“埋头拉车”的黄牛精神,却缺少“抬头看路”的反思意识,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点灯”,缺少智慧工作的职业境界和成就感。在这种情况下,科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则更小。
第五,教育科研对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独特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教育科研始终是与学校自身问题的解决结合在一起的,学校要破解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就要倚重于教育科研,充分挖掘学校的潜在资源和办学优势,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牌。但许多学校只把科研当作一种摆设,既不通过科研的途径去深入挖掘学校的潜在资源和办学优势,也不通过科研的渠道去系统地思考学校发展的未来。因此,尽管许多学校课题甚多,却始终未能找到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路径。
第六,教育科研对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既是教育科研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科研的价值和生命力之所在。然而,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每年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可谓成千上万,围绕各类课题撰写的科研论文或研究报告更是不计其数,但真正属于创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验并不多,能转化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就更少,这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悲哀。
原因
一是认识问题。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和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教育科研的理解和认识存在许多误区,产生了无用论、万能论、应付论、神秘论、花瓶论、包装论等诸多怪论。这些怪论要么彻底否认教育科研的作用,要么无限夸大教育科研的作用;要么完全被动应付,要么太过重视以至作假;要么把教育科研当负担或娱乐,要么把教育科研当作追逐名利的跳板和方式。这些错误认识,既忽略了教育科研的基本价值取向,又忽视了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条件,反映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浮躁风气和学术腐败,严重偏离了教育科研的基本价值取向,不仅产生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而且产生了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
二是能力问题。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最基本的要求有两条:一要有问题,二要懂方法。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受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缺少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不熟悉教育科研的程序、方法,这使得他们参与教育科研遭遇知识和方法的“瓶颈”。同时,还有许多教师对参与教育科研缺乏信心和热情,认为搞科研是专业机构或专家的事情,自己充其量是个“教书匠”,搞科研搞不出什么名堂,从而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教育科研的关注和投入。此外,大多数中小学教研员都是“半路出家”,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实际研究能力也非常有限,其对科研的实际指导能力还比较欠缺,这也严重影响了教育科研的实际成效。
三是管理问题。当前中小学科研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作为科研管理起始环节的立项管理,存在把关不严、指导不力、立项失范等基本问题;其次,作为科研管理关键环节的过程管理,存在过程缺失、跟踪不力、监管失度等主要问题;再者,作为科研管理保障环节的组织管理,存在科研制度不健全、人员更换频繁、引导教师不够、科研规划不准、经费投入不足、成果缺乏转化、“包工头”现象日趋严重等实际问题。可见,管理问题是导致教育科研成效低下的最重要原因,并体现在教育科研的整个过程之中。
四是评价问题。评价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如何评价课题设计、进行结题鉴定、评选研究成果等,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科研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也会直接影响到科研的实际成效。目前,教育科研在评价方面至少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立项认定存在把关不严、管理不善、指导不力等基本问题;二是结题鉴定存在指导不力、检测粗糙、结题走过场、结题方式欠妥等不良现象;三是成果认定存在重认定轻导向、重形式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重“厚度”轻“深度”、重人缘、轻实效等错误倾向。
对策
第一,转变观念,端正态度。转变观念是提高科研成效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坚持“唱响一个主题,实现两个转变,达到三个结合”的科研指导思想。“一个主题”即教育科研要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两个转变”即由重理论向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转变,由重结果向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转变;“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科研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教育科研与日常教研教学相结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还须端正科研态度。我们既要关注立项课题的研究,更要关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常态研究,把科研当成一种教育生活,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问题,从学生那里获取研究动力,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积极实践,有效推广,教育科研的成效终会得到体现。
第二,准确定位,正确导向。准确定位是搞好教育科研的重要条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不是指向新规律的发现、新理论的生成,而是获得“如何做”的实践技能,以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形成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职业生活方式。为此,我们应倡导求实、求真、求新、求善的科研价值取向。正确的科研价值取向是教育科研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科研的生命力所在。
第三,找准问题,科学选题。只有找准有意义的问题,才能形成有价值的课题。如何找准有意义问题呢?问题必须是自己的、确实存在的、目前尚不知道答案且有重大科研价值和教改意义的。找准问题只是科学选题的第一步。要做到科学选题,必须注意课题研究要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要小、切口要小、步子要小,课题研究能够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选题有一定新意。
第四,确立标准,完善评价。衡量教育科研成效,应当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把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实际问题,能否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能否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能否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这种发展作为衡量教师教育科研的最终标准”,引导教师把“改进工作”和“提高自我”作为参与科研的现实追求目标。
第五,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加强科研规划,是提高科研成效的方向性保证。基层科研规划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依据学校的工作现状,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根据区域教育发展需求,拟定指向区域教育重点和难点的重大课题,进行招标研究,并给予经费支持和技术指导。强化科研管理,是提高科研成效的根本保障。从管理角度讲,学校既要从组织领导、人员经费、制度措施等各方面为科研工作提供保障,又要加强对学校科研工作的过程监控,从立项申请到中期检查、再到结题评审都必须全程跟踪和指导。
第六,加强培训,优化策略。加强科研培训,是提高科研成效的核心环节。在教师培训的思路、内容、方式与层次上,都要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同时,应注重研究策略的优化,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策略在本质上是校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研究应立足本校实际情况,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第七,改进方式,改善文风。在优化研究策略的同时,我们还应倡导科研方式的多元化。众所周知,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中最常见、最规范的一种形式。而根据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基础和教学实际,采用课堂观察、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经验总结、教学后记、教育BLOG 等更为灵活有效的形式,往往更能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效。而文风也是影响科研成效的一个客观因素,提高科研成效,我们应倡导朴实的文风。
第八,甄别成果,积极推广。衡量科研成效大小,关键要看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实际效果。“只有那些能够改善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科研成果,才应该受到肯定和表彰,才需要进行推而广之。如果研究成果仅仅局限于结集论文、获得奖项,而不能够推广成一种经验和有效做法,那么这种研究应该说是失败的,没有实际价值。”因此,我们要善于甄别科研成果,尤其要注重科研对实践的改进和指导功能。当教育科研确实取得较大成效后,应当在一定范围内积极推广。
篇7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教学 专业技能 教学技能 问卷分析
一、绪论
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平衡发展问题一直是业界争论的话题,一般的观点认为美术教师应该以教学技能为重而忽视了专业技能的重要性,缺乏美术专业的水准,所以在现实中就存在教师因专业技能低下而影响学生的能力提高的情况。按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能达到这样的教学要求的学校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凸显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的滞后。
国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浅层次的教学研究,虽然也能找到一些问题,但是很多观点都把美术教育的现实责任推给了课程设置或者应试化的考试制度,而忽略了更根本的教师本身的问题。有的学者探讨美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深入挖掘了美术教育各层次的意义,本课题组认为从这样的高度看待美术教育问题是比较全面而现实的。程明太的《美术教育学》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在书中,作者把美术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①,对本课题研究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尹少淳的《美术及其教育》则从美术的社会价值入手,论述美术教育的各种价值,讲述了各美术门类在实际教学中的要点和价值②,这些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平衡发展研究在国外研究已有久远的历史,伴随美术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国外艺术教育的兴起比较早,早在十六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众教育》中就对美术教育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泛智论”。十八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论述了艺术教育问题,认为艺术是人的本能。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通过美术教育来发展儿童的个性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诗人席勒也认为艺术是能够培养创造幸福的和谐个性的一种工具,能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并首次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从十八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就开始把美术作为学校的必修课程之一,并对教师的技能提出了要求,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近现代以后,随着西方艺术观念的发展和现当代艺术的兴起,西方的美术教师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技巧性手段的认识越来越放松,而更倾向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的面对五花八门的当代艺术则保持着一份冷静心态的学术态度,专注欣赏、理解自己辉煌的艺术传统。在这些多元化的美术教育形态中,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广西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实际为基础,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分中学学生、中学教师和小学学生和小学教师四个部分。本课题试图通过教学中最简单问题的问卷调查,从中探寻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寻找两者之间权衡轻重的平衡关系,为美术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师教育提供参考实验。
本课题采用问卷法和归纳法进行研究,问卷法是向部分中小学发放学生和教师的问卷,通过收集问卷进行研究;归纳法则是在问卷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归纳分析,从理论高度分析归纳问卷结果,并从中分析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之间的权衡关系。
三、研究过程
1.问卷设计
(1)贴近教学实际
本课题组在调查研究中认为,教学中的任何问题都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演变出其他的问题,例如教什么、学什么、教的程度怎样,等等。围绕这一问题,我们列举了学生和老师遇到的最为明显的问题,例如“你希望教什么给学生”“你希望通过本课程学会什么”这样的问题作为最优先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可选择的共性认识的答案,同时也考虑了一些稍微个性的答案。
贴近教学的另一个原则就是分列不同的组别,考虑到不同的年龄特点,本问卷设置了中学教师组、小学教师组、中学学生组、小学学生组四个组别,不同的组别问题相同,但是回答的角度则是从不同的组别年龄特征和工作特征来回答。
(2)选择专业技能的角度
这一考虑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角度,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能的表现就是教学基本功。例如,对各种教学技能的应用能力,有些方面不能体现美术教师的专业特征,而只有美术技能才具有美术专业的技能特征,这是美术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特点之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表现就是课堂示范。本问卷把课堂示范作为问卷的重点内容之一,不仅在教师的问卷中直接提问,而且从学生的问卷中间接提问,从不同角度来考察教师的专业技能应该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2.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课题组选择了广西区内的二十六所中小学进行问卷发放,各学校都是所在单位的实习学校和有关联的学校,其中六所在南宁,其余的分布在区内各地的乡镇中小学和县级中小学,采取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办法,保证问卷的数量和质量。
3.问卷样本
4.问卷统计
小学学生问卷统计:
第一题:AC52%,AB35%,BC12%,BD0.3%,CD0.7%。
第二题:AD68%,BD18%,CD10%,AC3.7%,AB0.3%。
第三题:CD52%,AC15%,AB13%,BC13%,BD7%。
中学学生问卷统计:
第一题:AB23%,BC23%,AC22%,BD17%,CD15%。
第二题:CD32%,AC28%,BC26%,BD14%。
第三题:AB38%,BC33%,CD16%,BD15%。
小学教师问卷统计:
第一题:BC54%,AC22%,AB15%,CD9%。
第二题:BC49%,AC28%,AB13%,AD10%。
第三题:CD53%,AD30%,AC7%,BD6%。
中学教师问卷统计:
第一题:AC40%,AB32%,AD15%,CD8%,BD5%。
第二题:CD46%,BC35%,AB19%。
第三题:CD56%,AD31%,AC7%,BD6%。
四、问卷分析
1.小学学生问卷分析
(1)52%的学生选择AC,说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被动学习的较少,大多数学生对美术学科感兴趣。少年儿童的思维方式是直观图像式的,只有对知识不断摄取后,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才逐步从图像思维方式过渡到逻辑思维方式。所以,美术教师要能够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的高度来对待美术教学,才是引领学生成长的最佳方式。
(2)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AD,说明学生在学习中很期望教师能够详细地讲解与示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示范,详细讲解。这是对教师的一种专业技能的要求,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就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3)在教学实际中,很多学生虽然有较强烈的求知欲,却不能得到满足,通过问卷的归纳分析表明,是因为得不到老师的指导而造成的,这样的现实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还有不少教师不能通过自己的示范指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也间接地说明了有不少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2.中学学生问卷分析
(1)此阶段有45%的学生选择素描作为自己的学习内容之一,这是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理性思维的表现之一,说明学生开始有了分析理解某一事物的表现。选择水彩画的同学也不在少数,水彩画的轻盈便捷及色彩鲜明等特征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欣赏习惯,体现了这一阶段的学生阳光的心态和明朗的作风。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师指导更需要专业性,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2)选择“讲解生动有趣”是绝大多数同学的愿望。趣味性是这一年龄段学生摄取知识的条件之一,任何的知识只要有趣味性就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具备一定的批判能力,不会一味地服从老师的课堂说教,所以趣味性教学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情景教学法就是趣味性教学方式之一。做到趣味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于美术知识,没有太多的理论解释,而是重在实践。在实践中设计趣味性可能会丧失部分学术性,所以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在趣味性和学术性两者之间找到综合的平衡。
(3)选择“不会画,老师指导不够”的同学占总数的71%。说明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是多么的重要,而现实中则差强人意。教师要提高指导效率,就需要有更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让自己的指导更加到位,这样就能提高指导效率,由此可见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3.小学教师问卷分析
(1)选择BC的老师占绝大多数,说明教师能够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方向。对于小学生而言,越是低年级越是对美术理解简单。美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几乎就是涂鸦,所以在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能做的事情只是培养兴趣而已,从问卷的C选项的表现也能看出来。
(2)选择BC占了近一半,其中C选项占到了77%,说明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该以丰富性为原则;B选项占到62%,说明了趣味性也十分重要。这两个方面表明了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特点,那就是强调丰富性和趣味性而减弱学术性。表面上看,学术性减弱了,其实对教师的要求是提高了,因为把简单的美术知识做出趣味性和丰富性本身就已经具有学术性了,没有学术上的过硬本领是难以把简单的学术知识丰富化和趣味化的。
(3)直接选择CD的占到了一半以上,而选择D的更是高达83%,这确实反映了美术作为副科的无奈。选择C的高达60%,反映了美术教师队伍的能力现状,同时更反映了专业技能对美术教师的重要性。
4.中学教师问卷分析
(1)选择A答案的占到绝大多数,说明在中学阶段的美术教学要具有专业性。选择C答案的也超过了半数,说明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已经是一件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了,要求教师具备更为高超的专业技能,才能在此阶段更好地引导学生。
(2)46%的教师选择了CD,不能不说是美术教学现状的悲哀,因为很多教师不能很好地对待示范这一教学活动,这是美术之所以是美术的根本要求所在。但是确实有不少教师丢失了这样的根本,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美术专业技能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3)选择D的占到93%,这样的结果大大出乎意料,但是细想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中学的文化知识已经处于为后的竞争做准备的阶段,所以美术作为副科给文化科让路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五、结论
1.从学生的诉求角度来看,学生希望加强指导,提高指导效率。应该说,指导是教学技巧的问题,但是怎样指导则是美术专业技能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专业技能发挥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才能胜任美术专业的教学工作。所以,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师来说,教学技能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专业技能,要以专业技能为主,教学技能为辅,没有专业技能,再好的教学技能也不能解决问题;而没有教学技能,美术技能的发挥就会事倍功半。
2.从教师的角度看,很多教师对待示范的态度不够积极,这样的表现应该有很深的现实原因,其中不乏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的不足。许多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专业角度看,其中的表现是对专业技能理解不深,要点掌握存在欠缺,因而不能高效率地进行示范讲解。在这样的状况下,再熟练的教学技巧都只能是花拳绣腿,更谈不上保证教学质量了。
3.要重视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为成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做准备。要解决教学的问题就要先解决教师的问题,解决教师的问题在于提高其专业素养。培养美术教师时,不能一味强调师范性而忽视专业性。
应该看到的是,教学技能是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后掌握的。美术教师在学生时代所学习的教学技能仅仅是表面的理论而已,对于实践不一定有切实的指导作用。然而美术技能则不是这样,任何一种美术技能都是前人经过反复练结的结果,对现实的任何练习都具有借鉴指导作用。达·芬奇时代的美术技能现在还在使用,而·达芬奇时代的教育理论则不可能还合乎这个时代的社会实际了,更何况教学经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积累,不是通过某一次的什么活动就可以掌握的。美术教师的学生时代则是练习美术技能的最佳时机,很多练习机会也只有在学校里才可能很方便地进行,例如画人体练习或者长期的美术作业,一个美术专业的学生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师以后就很难有时间和机会进行这样的练习了。所以,作为将来的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的学生主观上要珍惜这样的练习机会,同时教学部门也应该从以上角度思考问题,给学生更多的掌握技能的课时,让他们在走上讲台之前就应该有时间充分掌握应该掌握的美术技能,或许他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对课堂的组织还不够熟练,但是这些会在工作中不断得到改善,而他赖以工作的美术技能则不一定会因为时间的积累而愈加丰富,相反还可能会减退,所以,对美术教师来说,技能的重要性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73-95.
篇8
【关 键 词】 班主任工作;提升积极性;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880(2011)12-0026-02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一中学《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研究》课题,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班主任专业发展与管理对策研究》的子课题,属于国家级科研课题。课题组组长是李绍江,副组长兼联络员是陶玉鑫,子课题编号为2011B01―014。经全国总课题组批准,于2011年6月开题。现将本课题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课题选题依据
提高班主任的整体专业水平,是时展的强烈呼唤,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此意见的颁布对于确立班主任的专业化地位,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积极开展以“十二五”科研规划国家级课题――《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依托的项目申报活动,旨在通过课题研究及多元化的培训模式,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为班主任专业成长奠基。
二、课题研究条件
(一)背景条件
在中国教育学会的指导下,以国家级课题《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项目为依托,依靠丰富的专业资源,采用先进的科研理念,运用多元化的培训模式,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使得班主任具备有效的工作策略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工作方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
(二)人员条件
(1)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成员为学校各级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政教处领导及工作人员。
(2)课题组成员大多是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及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协作能力强。
(3)课题组活动时间:周五下午班主任例会或周六的课余时间,课题组成员及时交流意见,学期期末将安排专项研讨交流。
(三)硬件条件
(1)学校大力支持教科研工作,拨出专项课题研究资金支持本课题研究;同时本课题研究的图书资料等都能得到保障。
(2)学校教育教学办公网络,能满足教师开展本课题研究需求。
三、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 由于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首先要靠班主任去执行和贯彻;班主任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更要关心学生思想上的进步、道德品质的成长及身体健康,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目标来教育、塑造下一代。据此,根据六枝特区特别是我校班主任工作实际,通过本课题研究,希望探索出一种切合本校实际的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规律与方法。
2. 当前,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与其现状不相吻合,班主任工作出现了不少困惑,加上新课程改革对班主任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解决班主任的内心困惑,如何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改变班主任的工作现状,建设出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班主任队伍,全面提升班主任队伍的思想素质、专业水平和工作艺术,更好地应对新课改下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本课题探究的第二个内容。
3.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学校现有条件下,探究如何才能既通过制度建设来完善班主任队伍管理机制,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建设一支热爱教育、关爱学生、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班主任专业化队伍,全面提高班主任的履职能力,从而真正激发班主任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 通过制定和实施班主任聘任制、双班主任制等办法,积极完善班主任队伍管理机制,充分优化班主任队伍人员结构,发挥班主任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优秀中老年班主任继续从事德育工作,做好对年轻班主任的“传、帮、带”工作,以充沛的工作激情创新育人方法,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并探讨如何建立更灵活、开放的评价体系,使不同年龄段的班主任都有各自的竞争、发展空间,以完善对班主任工作的过程评价。
5. 通过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研究,从制度建设方面来规范和管理班主任队伍,提高年轻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以促进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四、课题研究目标、内容
1.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团队科研、参与体验、交流反思、专家引领等,唤醒班主任群体专业意识,提高班主任专业水平,有效掌握开展工作的策略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反思能力,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通过专家讲座与对话、案例分析、专题研讨、参观考察及指导论文撰写等方式,提高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
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以课题为依托,把班主任专业发展、专业需求问题特别是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问题,通过研讨与交流,促进班主任的个人发展与专业成长;通过体验式学习,鼓励班主任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大胆创新,组织考察交流活动的实践知识,来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培养班主任合作精神、强化团队意识。
五、课题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法。针对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是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符合普通高中学校特点的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工作思路与规律。
2. 个案法和问卷调查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对现行班主任工作实践的调查、了解,寻找能够真正激发班主任工作激情的方法。
3.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研究者自身班主任工作实际的归纳、反思,分析促进与影响班主任工作积极性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特点的真正能够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管理体制,并能从理论角度进行归纳。
六、结束语
总之,本课题作为一项行动性教育实验研究,需要课题组成员把教育科学研究与学校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需要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研究方法要科学,资料要翔实,研究工作要积极主动、协调配合,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由于组织了本校有志于此项课题研究的班主任老师和政教人员积极参与,使得人人都能根据工作实际和个人特点,能够广泛探究、认真总结,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成败得失、经验方法,能够为推进素质教育、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做出积极的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昊文,叶国正. 新课程下的班主任队伍建设[J]. 班主任,2007(5).
[2] 丁如许. 努力造就优秀的班主任群体[J]. 班主任,2007(7).
[3] 谢维琪,李树泽. 黑龙江省“十五”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报告[J]. 语文教学研究,2007(2).
篇9
关键词:课改;教育科研;意义;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59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形态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单地说,就是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透过表面的、零散的问题,从中找到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上升为新的理论,进一步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以改进教学质量。新课程倡导下的科研,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行而是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的研究;教育科研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性课程的保证。
思考一:当前农村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
原国家教育部长周济指出:“一个不搞教学的教师,算不上真正的教师;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成不了第一流的教师;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教师,是跟不上时展步伐的教师。教师搞教育科研,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学生,尤其是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虽然天天在进行教育实践,但如果不反思、不研究,对某些问题并不一定会有感觉。”因此,搞好教育科研,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推动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农村小学各方面的条件比城市小学差,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条件差而限制和放弃了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小学条件差,教师平时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肯定比城市小学更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村教师更需要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
思考二:当前农村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其作用和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现实中农村学校却有诸多因素制约了教育科研的开展,削弱了教育科研的功能。笔者认为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科研开展除了受相对落后的客观条件限制以外,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是农村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不足。有不少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工作自然有专家学者去搞,我们教师不就是按照书本教书吗,还搞什么教育科研,那不是吃饱撑的吗?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天天都在搞教学,自然很了解教育的真谛,还需搞什么教育科研?还有的教师认为搞教育科研费力伤神,吃力不讨好。真可谓“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诸如上述种种思想都是对教育科研目的意义不理解的一种表现。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需要。在实际教学中还有许多教师做着违背教育规律的事,不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填鸭子”、“题海战”、“满堂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可悲的是,这些教师并不以为然,还常常埋怨学生不努力、不用功。这难道不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提高我们的教育科研水平吗?虽然广大教师教育科研的理论水平没有专家学者的高,但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是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是普通教师的研究结果,它都必须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
二是教育科研方式方法单一。农村很多学校的教育科研还仅仅停留在听课评课的层面上,一些实验、个案、经验总结、行动研究、专家引领等科研方法运用的还很少,立项课题并进行研究的学校更少。如此单一的研究方式方法势必造成研究的方向和解决的问题也很单一。
三是存在功利主义色彩。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地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但眼下有些学校的教育科研并非如此,而是借着搞教育科研为学校招揽“金漆招牌”。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给一个什么奖就万事大吉了。在搞课题研究时很多学校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却并不看重,造成了“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学校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这种学术功利主义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导致在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甚至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垒起来的课题成果,连本校教师甚至搞课题研究的教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更不要说推广运用。
四是缺乏有效的教育科研机制。1. 缺乏领导、考核、监督机制。目前从教育行政部门到下面的学校,都缺乏一个长期有效的教育科研领导机构,都是搞那项研究了临时确立一个领导机构,不能确保教育科研的连续性和全面性。对教育科研的考核、监督就更加无从谈起,各地更热衷于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缺乏了领导、考核、监督机制,仅靠教师自发的热情搞好教育科研的机会是很少的。2. 缺乏系统规划。有的学校搞教育科研的研究内容很随机,抓到什么研究什么,或者临时遇到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少长远谋划,又或者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研究什么问题。
思考三:对当前农村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建议
那么,如何在农村小学开展好教育科研呢?笔者认为农村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把握科研路向,提高科研实效
(1)必须是工作需要。作为广大教师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求快。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需要,不为名、不为利。(2)必须是自己熟悉。教育科研有它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如果脱离实际或是研究自己未知领域就会出现假大空现象,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科研工作的作用,反而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因此,教育科研的内容必须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自己熟悉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3)必须便于操作。如果一些研究问题在实际中不能操作或不容易操作,我们可以暂时放下,否则会吃力不讨好。(4)必须利于推广。如果我们花了很多精力搞出的科研成果不能推广或很难推广,那么就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也违背了我们进行教育科研的初衷。
2. 端正科研态度,提高科研意识
当前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是:专业素质、思想素质、理论素质、科研素质。要让教师们明白,教育科研既不神秘也并非高不可攀,更不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快速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应切实转变观念和意识,努力做到:一要勤学习。不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只凭经验工作的教师,搞教育科研往往是“小、慢、差、费”,而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再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科研成果就会凸显出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农村小学教师要在“忙”中挤时间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新课改理论及相关知识,不断丰富自我,提高知识储备。不要忘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越是感到忙,越是要多读书”这句话。二要多参与。搞教育科研,有外力的作用,更需要教师自身内部动力,只要有动力,才能积极投身教育科研中去。搞教育科研是双赢的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三要善反思。教学反思是对教学特点规律的寻觅和发现,是教师搞好教育科研和提升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一环。特别是新课改,教学反思就是校本教研中一种最普遍和有直接功效的方式和途径。教师要学会反思,在教研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和升华。四要常练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有发现和收获,特别一节课下来,要反思这节课成功与不足,这就要及时总结,并把它形成文字材料。写作能力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提高写作能力一个重要途径是常练笔,而开展教育科研并将研究成果浓缩成文字无疑是练笔的最好机会。
3. 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完善科研机制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资金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城乡教育硬件设施差距逐渐缩小,但农村小学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扎根农村小学教育的一线教师,笔者就实际工作谈一些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一、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一)办学资金不足
农村小学资金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以某中心小学2007年取暖问题为例,财政补贴取暖费为5000元,一吨煤的单价为580元,大约购买9吨煤。该校有7个教室、11间宿舍、1个供水茶炉,一个冬季可用煤18吨,缺口9吨,短缺资金5000多元。学校只好从办学经费中补贴予以保证取暖和供水,这种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导致学校资金越来越紧张,办学条件不能很好改善。办学经费预算过低,教师培训、学校办公条件不能得到保障。
(二)师资缺乏,生源流失加剧
随着城市教师的择优录取与民办学校的快速发展,许多农村优秀教师走进了城市,农村小学教师资源流失情况加快。农村小学中计算机、音乐、美术等专业任课教师缺乏,教师多为兼职,许多学校出现教学设备只是摆设的现状。此外,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了县城,子女随其父母也进入了城市,农村生源大幅减少。
(三)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处在教育第一线的农村教师自身学习意识不高,影响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忽视自身学习,缺乏创新意识和外出培训机会,教育思想观念不能与时俱进;部分农村小学教师总认为自己持有的学历足以应对小学教育,而没有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只追求分数,而不注重其他方面的培养[1]。
二、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策略
第一,积极争取党政领导重视,主管部门支持。面对现阶段农村学校教育现状,各学校应努力工作,争取各界力量,形成独特的办学模式,创新发展,使学生、家长、社会各界认同学校发展前景。第二,注重理念先行思想。教师要转变教学只为升学服务的教育观念,培养其现代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转变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指标考核学生水平的质量观,转变只有成为大学生才是人才的人才观。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努力培养其成为不同领域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2]。第三,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素质,树立良好师德。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提升教师素质,不断充实自己。同志曾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文化知识、作风仪表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此外,教师也应注重自身的行为、素养、仪表、气质等方面的提升,对学生要保持爱心,时刻关心,增进师生关系。第四,构建多元化的培训模式。由于教师的学历和素质不同,培训模式也应多元化。在培训教师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和目标,个性化培训,因材施教,使培训具有独特性。一是注重“学科带头人”培养。指导师应认真分析学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两年期限的培养计划,计划中要涵盖个别学习和指导的方案,日常的教学咨询及课题研讨,努力挖掘学员潜在的创新能力。二是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在青年教师方面,学校应坚持“着重基础、突出教法、引入科研”的培训原则,引导、安排青年教师一起上课、听课和评课,并做教学后记,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获取的有益信息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分析,为课题研究打好基础。三是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培养。安排远程专干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可选用个人辅导和集体培训的方式,使教师尽快掌握远程系统操作技能并将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第五,加强城市教师对农村小学支教力度。要缓解城乡教育差距,就要加强对农村小学的支教工作力度,建立长效机制,精心挑选属于精兵强将的骨干教师深入农村小学中,要确实将支教人员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带给农村学校教师,使教育共同发展。
三、结语
农村小学教育前路漫漫,需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更新观念,正视困难,用良好的工作作风与扎根山区的奉献精神去撑起农村小学教育的蓝天。
作者:陈王军 单位: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桥镇乡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