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及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及意义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重要性;教学方法

中国的母语是汉语,从进入学校开始学生就要学习语文这门课,由此可以看出语文在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体现了小学语文中词语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材料的基础是由字、词、句组合而成的。因此,词语教学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是很重要的,只有让小学生学好了词语,了解词语的词义,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所提高,从而为小学生以后的语文知识打下好的基础。

一、小学生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性

1.词语教学是“字、句段、篇”教学的桥梁与纽带

在词语教学中,老师不能孤立地讲字不讲词,也不能放弃讲词而去讲句子。只有把字、词、句合理运用起来,给小学生讲解,才能使学生更能清楚地知道词语的运用。小学生只有掌握了更多词语,有大量的词汇量,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才更容易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2.词语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老师在讲解词语时,应培养小学生对词语进行归类、比较的能力,一方面学习学到了词语的含义,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归类能力,所以词语教学可以使小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得到强化。

二、小学生词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1.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理解

在上语文课时,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学习。让学生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要表达的主题,然后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表达,这样有利于学生运用词语,也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

2.课本解读促进词语教学的理解

老师在进行课本阅读知识讲解的时候,让学生开动脑筋,多多组词,一起分析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小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课本内容,最后能学以致用。在业余时间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外阅读,增强词语的积累,方便以后写作。

总之,词语教学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很重要,老师要着重培养小学生学习词语的能力,加强教学实践,加强学生对词语运用的训练。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词汇量。

参考文献:

[1]谢常亮.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J].琼州学院学报,2007.

[2]管宇宏.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浅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73).

篇2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学

工艺品在我国的存在已经上千年了。因个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具备手工艺的匠工通过他们精湛的技艺,按照现实的需要,将原材料或半成品改造、加工而成工艺品,再按它们的价值,用于不同的方面。直到今天,工艺品已是一组价值艺术的总称,它包括的种类杂多而有庞大,有漆器、陶器、瓷器、民间工艺、木雕工艺品等。工艺品来源于生活,却又创造了高于生活的价值,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能充分体现整个人类的创造性和艺术性,是人类的无价之宝。

工艺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朝气,有许多人在现实残酷的逼迫下,产生消极情绪,偶尔看到一件尚心的工艺品就像看到了希望似的;它的存在适用于全面体的社会,更适合于做教育事业的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太需要它们了。

小学的学生应年纪小不懂得工艺品的价值,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的学者们心绪早就成熟,也有过很多的社会实践经历和生活阅历,那颗心可以说不会因外围因素有多大的改变了,他们也懂得心灵工艺品的自我装饰;反倒是正处童年期末成熟期出,并在两个界限中来回副摆的青年学生会因这些工艺品的出现改变很大,而处在这个年龄界限上的大批青年就藏身在各个中等职业技校中,急切又渴望的想学一技之长,故而在中职技校教学中穿插工艺品,是一种符合学生们年龄期限与心态的教学方式;另外,工艺品在其教学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了。

首先,在职中技校教学中穿插工艺品,可以营造气氛,装饰环境;在校园中一个耀眼的地方要是摆上一瓶花,那这里的整片地方都会充满生机;在一家酒店的柜台上摆设几件名贵酒的木雕酒瓶,整个店面都会显的富丽堂皇,同样在中等技校生的课堂一旦出现实体性的工艺品,急时就能让学生的兴趣高涨起来,因为处在这个年界限上的技校生们情绪是最容易变化的,也最容易对他们长期接触的外界事物产生逆反情绪。工艺品的到来,立马会给他一个崭新的色彩,让他们从全理论中逐步进入到实践,也可以通过亲自触摸、体会,获得新的感受,再让他们心绪平静下,专心投入到学习中来,如此长时间的转换方式,将是很有效用的。

其次,在中职技校教学中穿插工艺品,可以开拓师生们的眼界,启发人们的思维;我们都知道,人类之所以能发明水艇,是因为看着水中游荡的鱼类受到了启发;人类之所以能发明飞机,也是因为看着天空自由飞翔的鸟类受到的启示......。这群十七八岁的中职技校生们,此时正是他们一生中思想上最具开发潜力空间的时候,要是在他们的教学中,穿插一些与相关专业有关联的工艺品,或者是以展览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对照着实物,边亲自遐想边沉思,再对着理论分析,理解。比如像艺术专业的中职技校生,学素描的,我们就可以带些西方和中国素描界的名画,让学生们看着名人们的素描品,体会他们的素描功底,联想自己的实际水平与名人的差距,这样更能让学生们清楚的认识自己,在自叹不如中找到动力,一步步奋发。

再次,在中职技校教学中穿插工艺品,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生活;世界上的人都喜欢美,向往美好的东西,即就是再中心的人让他长时间看一件事物,也会感到厌倦的;何况那些最易产生烦躁情绪的中职技能生了,长年以来都要面对书本,早就对着平淡的生活没有兴趣了,现在,突然间在那白纸黑字的色彩世界中出现了其他的色彩,还有了替换书本的同等或是超出其价值的工艺品,那可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新鲜的生活,故而中职技能生们就会以另一种心态对待,有时还会出于他们的兴趣爱好,会将自己所喜爱的工艺品带出教学中,带出课堂,带到宿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拿出来展示,既给足了自己面子,无声中提高了自己的技能,还让自己的生活脱离了乏味,变得快乐,富有趣味。

再者,在中职技校教学中穿插工艺品,还可以给中职技能生们带来勇气,带来动力,和信心;许多来到中等职业技能学校学技术的学生们,大多都是在与朋友们的交流中得到信息,在一时冲动下来到了这里,可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发现与自己当初想象的有差别,就再没有了信心,对专业也就没兴趣了。抱着书本老是学不进去,没有了一点精神;此时,教学中穿插一些别具风味的工艺品,在他们情绪刚有所改变的时候,教学中陆续出现各中相关技术专业的工艺品,可以是各个水准线上的,在他们亲自观赏、体会之后,学生们就能很明显的了解到自己的实力,感觉到自己所学技能的巅峰是什么样的成就,比自己水准强的工艺品,其心理定会产生一种不服输的想法,期盼有一天要以自己的实力超越他们,暗暗地就在心里下个狠劲,当做动力对待,然后不断的努力,实力不断提升,就会对未来越来越有干劲,越来越有信心。

篇3

关键词:糖尿病性肾病;胰激肽原酶;中药;活血化瘀

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6-0050-02

糖尿病性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Diabeitic MeUitus,DM)主要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肾病的病因复杂,与遗传因素、血液循环异常、糖化终末产物及蛋白激酶C(PKC)有密切联系,当血糖长期控制不良时,肾脏吸收的糖分增加,会引起微循环障碍,形成尿中蛋白明显升高,最终会引起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采用新透析治疗后心、脑等大血管损害,同样会引起显著的预后不良。本文通过对82例糖尿病性肾病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对比分析胰激肽原酶与中药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性肾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82例糖尿病性肾病患者,诊断标准符合WHO 1999年提出的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1]。其中男44例,女38例,平均年龄50.5岁。所有患者均无急慢性肾炎、尿路感染、酮症酸中毒、心力衰竭、发热、运动及近期使用肾病药物病史等引起尿蛋白增多的情况。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种治疗方式组:胰激肽原酶治疗组和活血化瘀法治疗组各4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损害程度、基础治疗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口服降糖药物或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稳定于7.0 mmol/L左右,伴有高血压的患者予口服降压药物,使血压稳定于130/80 mmHg左右。胰激肽原酶治疗组:将40 U胰激肽原酶溶解于2 mL生理盐水中,肌肉注射1次/d;活血化瘀法治疗组:以自拟益肾活血化瘀汤为主,其主要成分为: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枸杞子、葛根、麦冬、黄芪、丹参、怀牛膝、益母草、太子参、人参、沙参、白术;阴阳两虚者加肉桂、制附子、黄连、石膏、红花、赤芍、莪术等,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服。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24h尿蛋白(AER)测定,总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及肌酐(CRE)、尿素氮(BUN)等肾功能指标的检测。疗效判断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24h AER含量较治疗前下降2/3以上,CH、TG、UA、CRE、BUN较治疗前下降1/3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24hAER含量、CH、TG、UA、CRE、BUN均较治疗前下降1/3以上;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的或症状加重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病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活血化瘀法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7.8%,高于胰激肽原酶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各项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激肽原酶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生化指标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约有20%~30%的糖尿病患者可出现肾脏并发症,即糖尿病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①糖尿病肾病是因复杂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形成,为多基因与多环境因素疾病;②患者肾入球小动脉扩张,而出球小动脉血管扩张不明显以致形成肾小球高血压,是肾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升高时引起白蛋白尿的原因之一;③终末糖化产物使蛋白质难以分解,并引起细胞外基质的增加;④蛋白激酶C(PKC)的活性化,引起肾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亢进及肾系膜细胞的细胞外基质产生过多[2]。当血糖长期控制不良时,肾脏吸收的糖分增加,会引起微循环障碍,形成尿中蛋白明显升高,最终会引起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糖尿病肾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对肾病早期可逆阶段进行治疗,主要是把血糖严格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限制食入蛋白质的量,服用可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的药物。如已出现肾功能衰竭,就要考虑做透析甚至行肾脏移植手术。目前的观点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仍以保守疗法为根本,主要是控制血糖、血压与低蛋白饮食疗法。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性肾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生[3],糖尿病性肾病可使肾血流速度减慢,压迫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内形成微循环障碍。胰激肽原酶具有扩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肾血流阻力、增加肾血流量及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作用,从而达到调节血糖、改善心脏功能及消除或减少蛋白尿的目的[4],因此在糖尿病性肾病早期阶段使用胰激肽原酶可逆转病情。有研究表明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性肾病可取得一定的效果。本研究表明,在胰激肽原酶治疗后,降低24hAER含量,CH、TG、UA、CRE、BUN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趋势,提示在胰激肽原酶作用下,其肾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作用。糖尿病患者的尿蛋白排泄率与血清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值呈正相关[5],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

糖尿病性肾病有肾组织局部血瘀,血瘀是其基本的病理基础,贯穿整个病变过程,使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出现蛋白尿。患者可出现以下病理变化:肢体微血管病变,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瘀滞,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渗入组织间,其渗透压增加;蛋白丢失形成的低蛋白血症;肾小球硬化所致滤过率降低,水钠潴留。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末梢血管扩张,动静脉分流形成,静脉瘀血。因此,化瘀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方法,有文献报道利用中药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性肾病效果明显。国内多项药理研究证明,丹参、川芎、益母草、当归等均具有改善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肾脏微循环、改善肾功能的功效。本文通过对自拟益肾活血化瘀汤治疗糖尿病性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发现其治疗有效率达85%以上,且高于胰激肽原酶治疗组。该汤对患者24hAER含量、CH、TG、UA、CRE、BUN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且低于胰激肽原酶治疗组,提示我们:中药活血化瘀法是保守治疗糖尿病性肾病的较佳方法,而且在治疗过短中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789.

[2] 合田,朋仁.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J].日本医学介绍,2003,24(9):394-395.

[3] 刘新民.实用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

篇4

关键词:小学 音乐教育 德育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任何学科教育的目标中均有德育任务,并包含着德育因素。作为一门艺术课,音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已成定论。新课标提到“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显示了音乐教育对于德育的重要性及密切关系。它表明了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手段去塑人、培养人、造就人的教育。小学音乐教学是小学的重要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是德育的重要形式。《音乐课程标准》在总目标部分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作了“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表述,提出了“通过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的要求,以规范和引导音乐教学对德育的实施。那么,通过哪些途径让德育之花盛开在小学音乐课堂呢?

一、音乐欣赏

新课程标准把听觉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认为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一步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可见听的重要性。而欣赏教学不单是听听音乐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欣赏乐曲《快乐的一天》,同学们通过教材中提供的图画看到了一天的生活、学习。欣赏完后,问一问:你知道中国没有解放以前,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也给几张《小白菜》的图画让同学看,老师简单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画面的内容:“在黑暗的旧社会,穷人的生活十分贫困,那时候有个小姑娘从小就死了娘……”当老师用低沉的语调讲完后,教室里一片唏嘘声,让他们有一个对比,通过欣赏,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领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努力成材。欣赏结束后,我让大家谈谈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对比,增强了对“小白菜”的同情,同时更大大增强了热爱祖国之情。

二、歌词内容

从音乐教学本身而言,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两部分,如果只是纯艺术地从音乐的角度去传授知识,忽视了品德教育,就达不到对学生审美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作品的音乐形象,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如小学音乐教材第二册《大鹿》,内容表现了一只小兔被一只大灰狼追捕的紧要关头,大鹿开门让小兔进屋,一起手挽手团结起来抵制大灰狼,从而保护了那只小兔子。我根据歌曲的内容,改编成一个故事:在大森林里,大鹿、小兔一起团结起来,逃过了大灰狼的追捕,并揭示了“团结起来力量大”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同学们听着动人的故事很容易进入歌曲的意境,接着学唱歌曲。在学唱歌曲过程中,通过音乐游戏活动,让学生戴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头饰,随着音乐进行角色表演。通过表演,学生不仅在歌声中受到感染、在思想上得到教育,而且还懂得了爱护弱小、舍己救人的道理。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三、课外活动

篇5

一、适时的英文评价,体现差异

1.指令、倡议;即Warning and Prohibition , Obligation, Advice etc. 通常用指令和禁令,直截了当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其中,指令表达肯定性道德规则,规定必须如何行事。课堂上当学生不认真听讲或不按时完成作业时我会板着面孔对那些学生说,“You have to….”这时候学生会意识到他们做错了,并通过改正或完成任务来表达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教师通常采用道德倡议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激励学生高尚的行为。在教学中我尽量运用激励语言来鼓励学生,如“You’d better….” “You are the best one. ”“Don’t be shy.”etc,教师采用道德禁令对学生进行道德规则教育,约束学生的不规则行为。语言教学也要灌输一点指令给学生,如“Don’t do that.”“ You couldn’t say in that way . It’s not polite.”“You mustn’t…”在教学中体现中西文化差异,并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知。

二、合时的陈述教学,学会尊重

教师在乎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不同的学生按其个性及成长经历应予以不同句式来表达对他的教育期待。在我的教学中也常运用“I wish…”“You should…”“You ought to…”“Why don’t you…. Etc”,来表达我对他们的期望,希望。同样,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些后多少会朝着你的期望,希望发展。无形中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教师要注意面对学生尽可能少用语气生硬的祈使句劝诫学生,而代之以比较委婉的方式。学生在得到尊重的同时也会学会尊重他人。

三、及时的疑问学习,懂得商量

学生具备较强理解力的前提之下,教师可以进一步软化道德要求的语气,如用商量和请求的方式规范和指导学生的行为。如“May I…?”“Will you…”“Would you…?”等,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明与道德,并在感受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观。总之,教师可以用多种语句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让学生在道德语言引导下健康成长。而且所学内容得到了良好运用,真是一举两得。在道德教育中,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或错的、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好在哪里、在哪里是不够的,还要向学生说明为什么对或错、为什么该或不该、为什么好或不好。即Tell them the reason, and why?儿童不仅对自然充满好奇心,对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行为也充满探究欲望。诸如为什么我受罚而他没有,“那样公平吗?”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向他们做出合理的解释。解释并不是简单地“填塞”,而是同他们进行有关高尚道德的对话。当教师对学生说:“是的,你们都做了错事。但他主动认错,你却说谎。罚你并不是因为你做错别的事情,而是因为你说谎。”正是这种对话才使学生受到启示,才使学生具有人的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尝试运用解释性用语,Why I didn’t criticize him,but you. Just because he is honest !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利用一切机会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德育教育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比如我在教学有关动物名词的单元时,利用歌曲、故事、游戏等环节,不光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也让学生感悟、增强了环保的意识。歌曲是小学生在学习中比较感兴趣的一项内容,我把环境的内容渗透到英语歌曲中就可以一举两得了。如在唱“Spring”时,可以让学生边唱边想象grass(小草),blue sky (蓝天),wind (风),flower(花儿),bird(小鸟),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中我选择了比较有趣味,长度适当的故事,还准备了一些道具,然后配以生动的神情、活泼的语言和动作来讲述整个故事。在讲“Move house”这故事时,我讲鱼妈妈搬家时的语言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愤怒,从而唤醒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这堂课中,操练环节是最枯燥乏味的一个环节,运用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单调的练习变得生动。在巩固动物单词时,我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叫声,让其他学生猜并提醒学生们要保护动物。这样既巩固了英语知识,又可以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篇6

论文摘要:德育与心育的研究对象都是学生,都要服务与学校教育的总目的。讲究德育与心育的科学性,对培养学生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起者击打的作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也富有指导意义。

德育与心育的对象都是学生,他们共同服务于年轻一代的讲课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总目标。讲究德育与心育的科学性,这不仅对培养学生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起着极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是富有指导意义的。

一、德育与心育的位置

德育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总称。它既包括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任务教育,又包括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心育即心理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这是大家的共识。在德育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等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是德育的任务和内容。而心育从提出到现在不过十来年的时间,但党和政府对此却表现出高度的关注与重视。1999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占有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德育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心育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它们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二、德育与心育的衔接及配合

加强德育与心育的衔接与配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所在。当前影响德育与心育衔接与配合的因素有:学校对“德育为首”的认识不清,片面强调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教师的使用上,学非所用,本专业教师甚少,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改由部分领导和其他教师充任,少部分教师师德较差,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没有把德育与心育融为一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脱节;在教育内容上,忽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更没有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育形式和方法上,过于简化,有的教师将学生的过错行为,本应是心理问题,而视为思想品质问题,激化了矛盾。

一些学校对心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有许多学校还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数教师没有受过心理训练,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无法解答,对一些心理障碍、轻微心理疾病感到无所适从。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广泛的注意。搞好德育与心育的衔接与配合,意义重大。首先,能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认清德育与心育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德育与心育的丰富内涵,明确自己的职责,更有效地提高育人效果。其次,学科贯通,吸引学生的兴趣。德育与心育都要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识倾向性,特别是要培养道德的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心理品质是心理特质,是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品质,其表现形式如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情绪、情感的稳定性及自信心、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进取心、责任心,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力等。而上述心理品质的培养,仅靠德育或心育都是不能完成的。德育、心育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其三,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德育是管理方向,是动力,是指导青少年初步确立人生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活动。在德育中,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对学生积极引导,使学生得到健康成长。

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大多数老师过去很少接触过有关内容,所以对多少老师来说,存在着一个再学习和再适应的问题。原来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应该学习心育的知识与方法,增强德育教育的适应性。而教师在从事心育时,可以通过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任务教育以及团队活动有机地进行。其实,德育的实施就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因为不管是道德品质的教育,还是道德行为的教育,都必然与心理学以及心理教育发生关系。德育与心育的共同之处在于人格的培养,对于人发展的促进,当然也包含着心理素质的提高。心育与德育可以相辅相成,但不能相互替代。

三、讲究德育与心育的科学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品德发展心理研究表明,人的道德发展是和人的智力发展相并行的,德育不能超越心理发展的阶段提出要求,这就需要实施德育时,讲究科学性。心育也是同样,它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相应学科教学的业务水平,还要有较强的心育能力,即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心育的实施同样要讲究科学性。德育与心育是亲姐妹,谁也离不开谁。德育通过启迪人的心灵达到教育目的,而心育就是引导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这本身也是德育的功能。讲究两方面教育的科学性,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地教育,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把握好德育与心育的科学性,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

(一)德育网络目标的一致性:德育网络是实施教育的一种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德育组织体系。具体地讲,德育网络就是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的有机组合,以便沟通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教育作用。事实证明,德育网络是必要的。在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学校需要与家庭、社会加强联系,共同努力,促进其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协调发展。向学生传授一门科学知识,一位教师可以完成,而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多方面教育者共同完成。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课外教育活动,这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基本途径。因此,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培育人才,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光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德育网络目标的一致性,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篇7

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 人文理念 多元目标

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在各种媒体上看到震撼人心的负面报道接踵而至:不堪学习压力而自杀者从大学生蔓延到中学生,乃至小学生;有人因一时冲动残杀亲人,甚至酿成灭门惨剧;老人摔伤昏厥,旁人无动于衷;车轮下翻滚却被路人视若无睹的不止小悦悦一个……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不禁要问:这个社会怎么啦?我们的教育又该做什么?应对这些疑问,笔者认为应以关注人文教育为突破口,将学生的自身素养建设、人本理念培养提到第一位。

在职校文化课中,德育课是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德育课教师具有推行人文教育的战略优势地位,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施人文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德育课应该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目标的有机统一,应该把人文理念的树立、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方法的采用作为多元目标实施的切入点。

一、中职德育课树立人文理念的必要性

古今中外的先贤圣人对人文理念做出了诸多注解,并不遗余力地身体力行,推而广之。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苏格拉底以“认识自己”为哲学的最终目标、柏拉图的至善论,穿行于岁月的长河,仍照耀着世人的心灵。树立人文理念,即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和个体差异出发,引导他们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在人本主义的理念下,每一个学生都是知、情、意、行并重的个体,不仅要帮助学生求得真、善、美,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全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看待和分析人、事、物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

人文理念要求教师重视每个学生的生命存在和个体的尊严及意义,以每个学生的存在和需求作为认识问题和价值取舍的最终依据和标准,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自由发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和独立个性。教育如果缺少人文理念,忽视人文素质,就是不完整的,也无法达到“教育立国”的目的。著名科学家周光召曾指出:这一代青年,能不能在历史上留下事迹,就是要看他们能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一种执著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有一个宽广的视野和胸怀,有团结合作,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是否有一种远大的志向。由此可见,国家需要的是敢于追求真理、具有人文素质的青年一代,这样的人才真正符合社会的需求,也符合人个体生命全面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育才的目的是为满足社会所需所用,德育老师应站好岗、把好关,充分发挥学科的有利地位,充分挖掘学科中的人文理念。

二、以人文理念重塑中职德育课

作为人文科学的德育课涉及心理、政治、法律、经济、哲学等各个领域,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长期以来,中职德育强调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内在的发展需要,这样难以引起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导致教育效果的不理想,因此,德育课有必要改变说教的老面孔,重新焕发生机活力。那么,一名德育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人文精神,有效地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呢?

(一)教学内容上切入人文理念

中职德育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生活》五部分,任何一部分都渗透着人文理念。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课程体现了人文思想,它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帮助学生加强自信、树立理想、形成动力,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再比如,《哲学与生活》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实际上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人更好地观察世界,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洞察人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完善人格,从而作为真正的人走向社会,它关注现实的人和人的生活世界,其本身就充满了人文思想。

中职德育课虽然蕴藏着人文思想的深刻底蕴,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老师还是只停留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其实每一节德育课的教学内容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改革中职德育课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抓住切入点,准确捕捉其中的人文思想,以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如讲经济常识时,应该教育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自愿、诚实、守信都是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讲法律常识时,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讲哲学常识时,要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面、价值观、世界观,加强理想教育,鼓励他们为理想而努力奋斗。这样,教学才能提升到人文素质培养的层面,达到传授知识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二)教学模式上洋溢人文气息

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而这个目的充分体现了科学和人文的统一,使学生在科学与人文文化上相容相通,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人。德育教学中要达到真正育人的目的,不能只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不能一味强制、灌输,而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应做到:

首先,呵护关爱。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不仅要有知识的传递,更要有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信任学生,从学生个性及生理特点出发,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唤起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的思想自觉,在师生交谈中实现道德上的“内化”,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要尽力感化,抓住其闪光点,激发其上进的热情。

其次,理解尊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年龄、身体、心理的成长规律,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自学、自省、自信、自辩,提倡敢于质疑,大胆求异,培养学生民主参与的意识,培养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个性与人格,要充分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和搭建平台,鼓励他们自我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塑造,显露头角,体验成功。

第三,“对症下药”。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的实际现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于问题形式的不一样,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对于大多数学生,可以集中在一起共同教育引导,有利于他们相互交流、共同促进;而对于特殊学生,教师则要更充分地考虑其与群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从不同个体出发,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要观察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引导,准确把握学生需要,在培养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上狠下工夫,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最后,服务学生。在严格教育管理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更要关心服务学生,承担起教育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在竭诚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服务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教育引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搭设服务平台,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和烦恼,使他们从内心上认可教师,喜爱教师,尊敬教师,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进而“信其道”,德育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把德育课的人文理念付诸实践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贯彻与实施

素质教育是一种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教育体系,它是跨世纪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育人思想体现。它是以培养和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以做人教育为纲,以德育为主导,以智、体、美学等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小学中的素质教育是教育基础之基础,这一新观念和新思想应体现在小学教育的每一门课中,当然体育课也不例外。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去审视体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就会发现,体育课的特点和任务已有了新的内容: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进行有目的、有效果的实践;教学组织工作复杂的特点要求工作要在复杂中分出重点,要侧重于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群众性强的特点要求课堂教学符合全体学生,要了解学生群体综合情况,从提高学生群体的素质方面合理、有效的安排教学;思想性强的特点要求体育课堂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德育体系,并结合课的内容,在充分挖掘体育教材的思想因素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性强的特点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具有科学性,能够更科学地为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及其它方面素质服务。就体育课堂教学之任务而言,增强体质是体育课堂教学之首要任务,而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去理解它,就会有新的体会。体育课课堂教学时间短,内容又相对较多,在这一条件下大谈增强学生体质未免有些牵强。所以更重要的是在传授技能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和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形成积极锻炼身体的思想,这才是素质教育中的体育课堂教学之任务。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呢?

贯彻和实施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首先,应该明确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这里所说的明确是指老师明确、学生明确、全校范围甚至全社会范围内明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但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认为体育是从属于智育的,只要学习好,别的都可不顾。

其次,我们要正确认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体育课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培养学生健壮的身材,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来达到和完成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还要注意的是体育教材中有着十分生动、鲜明、有效地德、智、美、育的内容,学生的纪律、意志、精神品质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体育的队列可以培养学生守纪律,听指挥的好品质;体育课上的许多教材(如耐久跑、跳绳等)可以让学生吃苦、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体育课中的武术、韵律操又可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美的体验等等。这些都是可以说明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再次,体育课的课堂教学在学生、老师及学校和社会的认识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换言之,要提高全社会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认识,要改变学生、老师对体育课的态度。现今的体育课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学生的娇弱,家长的不理解,老师的不配合以及学生的不重视都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

第四,要想更好地贯彻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要从合理安排教学,组织课堂教学等方面做大量科学细致的工作。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规律可用“三性”来概括。这三性及我们所讲的趣味性、竞赛性、多样性。寓教于趣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可以从语言、教材内容以及精心的安排中得以体现。

小学生兴奋时间和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厌恶过多重复的动作,根据这一特点,以多样性为指导,采取能使大脑产生良性兴奋循环的教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群体素质的提高。

“三性”是对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简明归纳,具有一定科学性,我们只要根据“三性”来安排教材,组织教学,就能从根本上把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第五,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应注重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是对学生全面素质和学生群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是不是自觉、主动,是不是积极进取,有没有兴趣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从辩证原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来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体育课堂教学的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则是教学过程中的客体,客体决定主体,主体应根据客体规律进行实践,也就是说,要按体育课堂教学之规律,学生身心发展之规律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这也正是教学效果有所提高的体现和原因。

第六,体育课堂中进行素质教育,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体育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正确理解以及自身的积极向上的人身观,健康的身心、高尚的情趣、高度负责的责任感,高水平的觉悟和业务素质等等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为此要想贯彻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体育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以上是从体育课堂教学的思想、过程、教材安排、教学组织和教学主客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能说明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同时也希望能够提供一些贯彻实施体育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景顺.中国体育教学栏目精选—汗与笑的结晶[N].1988,9

[2]赖天德.试论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 中国学校体育[J].1998,1

篇9

【关键词】小学;安全教育;重要性及对策

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安全教育,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课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无论校园有多漂亮,教学质量有多高,都称不上是一所不合格的学校。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他关乎学生健康与生命,关乎万千家庭的幸福祥和,绝对不能心存麻痹侥幸、教育流于形式,必须提高其实效性,做到教育活动”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长期抓、经常抓、反复抓。

新学年伊始,在学校行政会议上讨论工作计划时,有领导提出,安全教育的活动安排太多,消防逃生演练、突发地质灾害演练、食物中毒演练等就安排了三场,其他如交通安全、用电安全、活动安全等都安排了好几次班队会和观看视频活动,每天早上还有三分钟的安全教育,提出是不是减少点安全教育活动,增加教学教研。他说:“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学校工作的重心。过分强调安全教育会冲淡了教学主题,容易造成师生误解――教学不重要,领导不重视教学成绩。这不利于学校的发展。”“是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力,教学质量的优劣更是学校的声誉所在。”副校长说,“学生和老师经过一个暑假的休息,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有松懈,在学校养成的许多安全习惯都有遗忘,许多情况下表现出无所适从,因此,需要适时教育适当演练,熟悉才行,安全有保障了,教学才会有条不紊、事半功倍。”“前年秋季五年级的段武怀同学就是个例子:在课间时段,几位同学一起在操场玩‘圆圈接力’游戏,他在没有站稳的情况下,被另一名学生顺势一推,跌倒摔掉了两颗门牙。再一次是在兴趣小组活动时间,辅导教师晚到了一会儿,四年级的几名学生玩‘斗鸡’游戏。游戏中一位学生被另一名同学猛然一撞后失去重心摔倒,造成脚踝骨折……涉事学生家长互相指责扯皮推诿,都把责任推到老师学校身上。其学生无法正常上课,老师无法正常教学。学校是有口难辩……”

“提起千钧,放下四两,不出安全事故不做也是最好,出了安全事做得再好也是不好”。这就是眼下学校安全教育的尴尬境地。许多人更愿意相信运气,宁可选择被动地等待,也不愿主动预防。

诚然,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首先它是建设平安校园的需要。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最根本保障。其次,是新时期下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需要。三是当前复杂治安环境下的需要。四是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健康成长的需要。

“没有安全,何谈教育?”。可时下许多学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异化”安全教育的现象:或“圈”而求全,不准追逐、跑跳,不准玩耍、戏闹,连体育课上诸如“跳山羊”、“翻单双杠”、“踢足球”等学生喜好的项目也因某些不安全因素的存在而舍弃;或“秀”个热闹,只将安全教育进行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或“绕”之大吉,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是安全隐患;或者视其为“筐”,“背”之不放;或者当作根“桩”,“栽”之不疲;或者看作一幅图,一“画”了之……

安全教育重要性道理大家都懂却并不容易做到。还记得汶川地震中的桑枣中学吗?由于他们重视平常的安全教育和逃生演练,所以当地震来临的那一刻,全校两千多名师生按着烂熟于心的逃生方式、线路,仅用短短的96秒时间,有序疏散到了操场,无一伤亡。这不能不说是伤亡惨重的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个奇迹。

在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学校虽知道安全教育的重要,但往往落实不好,是计划中有,执行时无,大而画之;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也只是照本宣科,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学生缺乏实际性的操作,教育活动枯燥乏味,假戏假作,体验肤浅,真正遇到意外发生时,表现的依然是手足无措。究其原因,还是师生思想上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总有不少人怀有侥幸心理,觉得危险离自己很远,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一个虚拟的事情中去,缺乏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意识。这些都是阻碍学校进行扎实的安全教育的思想障碍和流毒,且往往根深蒂固。

但是,凡有对教育持有真诚之心的教育者都知道,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必须做在事故发生的前面,做在平时,真要等到灾难发生了,已经为时已晚。那么,安全教育如何做才能更加有效呢?

一、直观展示,生动演绎

学生安全教育要立足学校教育常规的内容和途径,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方式既要严肃,也应更温馨。通过集体集会、班级晨会、早安三分钟、学科渗透等的讲解、演示和训练等方式,把诸如交通、溺水、食物中毒、运动伤害、疫病防治、防火防毒、防盗防骗、防地质灾害等抽象、条文化的安全知识技能变为贴近现实、浅显明了的生活语言,变为图文并茂生动具体的安全专栏、横幅标语、变为通俗易懂的校园广播宣传材料,让师生从中获得真实的安全感受。同时更需寓教于活动之中,通过主题班会、法制安全卫生讲座、征文、知识竞赛、应急逃生演习、一周安全提醒等。不断丰富安全教育形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精心准备,务求实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演练是提升安全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和保障。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准备每次活动,计划好每一个环节。通过抓好每一次的活动细节,使师生时刻保持清醒的安全意识,把安全制度、安全常识、事故教训入脑入心,使安全规范成为师生日常自觉的行为。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进而做到“我会安全”。

三、细化制度,健全网络

完善的安全教育制度,是落实安全教育主体责任的重要保障。但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严格的执行,与没有制度没有什么两样,我们要用制度明确学校安全工作的规范和标准,让每位教职工的行为都有章可循。用严格的考核,规范师生行为,形成自觉的安全习惯。形成纵到底、横到边、齐参与、全覆盖的安全教育网络,同辟安全教育的前沿阵地,共除安全事故隐患。

总之,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他关乎学生健康与生命,关乎万千家庭的幸福祥和,绝对不能心存麻痹侥幸、教育流于形式,必须提高其实效性,做到教育活动“既有意义,又有意思”。长期抓、经常抓、反复抓。齐心协力,共克时坚。“唯有安全警钟长鸣,敢让和谐平安常在”。

【参考文献】

[1]郑颖梅.《实施安全教育灌溉生命之花》,《小学德育》

篇10

关键词: 新时期 学校德育 必要性 可能性 重要性

之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社会确实有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同时,中国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建设方面,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产生了很多新的危机与矛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缺乏,或者说社会信仰的缺失,反映在社会现实中就是社会不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德育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在中国教育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也具有这个可能。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

一、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学校德育真的必要吗?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而且大部分学校都会说自己是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学校大量的工作还是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上面,致使学校德育形式化,甚至缺乏学校德育。在新时期,为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机遇与挑战,学校德育显得更有必要。

1.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需要。

在中国,学校德育主要是采用“大德育”的方式,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密不可分。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教育要培养的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为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

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改革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要打碎旧体制的障碍机制,而且要更新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根本和最艰难的,是变革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体制的转轨必然呼唤着相应的深层次价值观念的改变。”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都要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那么,学校作为一个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作为一个系统的教育机构,一方面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应对未来生活、工作的技能和道德、情感、价值观,让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能够顺利地适应社会,适应与人交往合作,能够为人处世。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在精神方面,社会道德建设明显滞后,出现了很多尔虞我诈、唯利是图、不诚信、不道德的现象,整个社会呈现一种“信仰缺失”的状态。那么,学校德育承担着对祖国青少年的培养重任,发挥着重要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建设的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需要。

4.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中国提出了更加艰巨的挑战。当前,世界的主流是发展,但是世界资源具有稀缺性,这加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我国要在世界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一个学生仅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强健的身体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否则,不但不会为社会、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还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所以,新时期进行学校德育,是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作为个体,非常必要在学校接受德育。个人的思想道德如何,或者说做人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人的发展。所谓要做事,先做人。笔者认为,个人的道德,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得到一定的训练的,或者说,学校德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的道德,只是学校德育的方式方法值得研究并改进。

二、学校德育的可能性

对于“德育的可能性”问题,黄向阳博士在《德育原理》的第四章开篇就提到:“美德(道德)可教吗?”在钟启泉、黄志成编著的《西方德育原理》和檀传宝的《德育原理》中,都认为“德育的可能性”就是“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来源于源《柏拉图对话录》美诺篇,是美诺向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美诺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的美德自何而来?美德是教来的,还是天然所赋,还是人以别的某种方式得来的东西?’”

美诺向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个问题,理解为“人是如何具有(获得)道德的?”会更加恰当,而不是“将德育可能性问题简化为‘道德可教吗’,事实上只是提出了构建二者关系的一条思路,即人之德能否通过教而获得,否定了人之德的先天由来渠道和其他可能渠道,比如通过‘学’获得”。在学校实施德育,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或者渠道具有(获得)一定的道德是有可能的,而且,在学生时期接受学校德育,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关键。

1.学校德育的优越性。

一般来说,中国学生在6—12岁接受小学教育,12—15岁接受初中教育,15—18岁接受高中教育,18—22岁接受大学教育。6—22岁,正是青少年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并基本定型的时期,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后天培养的“较为可控”的时期。这段时间,青少年大部分时间会在学校接受教育,和老师、同学交往相处,在这种时空条件下,使得学校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上,具有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学校时时刻刻、处处都有德育,学生潜移默化中都会受到德育。学生在学校、在班级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学习并遵守一些行为规范,并逐步感知到自己的行为是受到一定的约束的,要遵守游戏规则。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就在接受学校德育。

其次,学校会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现实的平台,因为学校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机构,使得学校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安排的系统性和较强的可控性。

再次,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在学校,学生要与教师交流,学生要与同学相处,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着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在接受着一定意义上的德育。

2.“教师的教”。

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道德熏陶。“教师的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显性的科学文化知识、道德理论等方面的传授,另一个方面是隐性的道德影响,即教师在言传身教中,以及自身的榜样示范、个人魅力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的道德影响。

显性的知识传授,尤其是关于爱国主义、道德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是可以教给学生的,这种教,可以通过课堂,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德育活动。笔者认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善或者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因为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更多”,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在改造着人,使人向更加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隐性的道德影响,也是在“教师的教”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一方面,在教师具体教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就会潜藏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另外,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风格和魅力也会感染学生,尤其是一些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加显著。

3.“学生的学”。

通过“学生的学”,学生也可以获得一定的道德教育。“学生的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有所体悟,并内化到自身行为方式和道德体系中;第二个是在“教师的教”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更加具有理性和社会性的人,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第三个是在与老师、朋友、同学的相处过程中,懂得一些行为规范,懂得为人处世的准则。总之,“学生的学”也是获得道德或者提高道德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正是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即通过“学生的学”,使得德育成为一种可能。所以,笔者认为,学校德育的对象,即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和改进的能力,这种主观能力使得学校德育不会成为对牛弹琴,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三、学校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社会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不成熟的条件下,出现了诚信危机和信仰缺失等问题。当前,我国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在机遇增加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发展任务。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具有深刻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1.有助于抵制西方腐朽文化,保障社会主义国家安全。

开放,使我国得以广泛地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交流,吸取其先进技术和一切优秀成果。但与之相伴随,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其实,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忘记过从社会主义阵营争夺人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把和平演变战略重点转向我国,尤其是高等院校。他们不惜任何代价培养“亲西方的下一代”。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有助于抵制“西化”及其文化侵略,保障社会主义国家安全。

2.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过学校德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互助友爱、互相尊重等优良品质,以及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而且,通过学校德育,有助于学生抵制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这样,学生作为市场主体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和稳定,并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有助于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4.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学校德育的对象是学生,是祖国年轻的一代,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树立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社会责任和理想道德,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助于教育青少年学会适应社会,从而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5.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不仅仅是把学习成绩搞好了就可以了。“实践证明,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才的首要条件”。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有助于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助于青少年将来更好地发展,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爽.关于“德育可能性”问题的思考——从柏拉图美诺篇说起[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梁继光.论强化高校德育重要性的认识[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7,(2).

[3]刘彬.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5,(3).

[4]陈瑞瑞.新时期加强高校德育的重要性及对策[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