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责任与担当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教育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教育责任与担当

篇1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传统媒体正在尝试进行创新和突围,而各种新媒体正以兼容和整合之姿不断推进,呈现出一派“众媒狂欢”的景象,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

第一,信息的泛滥使得选择成为必需,同时儿童成为各种媒介竞逐的目标受众,这意味着儿童需要具备选择与判断的能力。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成为商家必争之地。达文波特(Davenport)和贝克(Beck)在其深受欢迎的著作《注意力经济:认识新货币时代的商业》中指出,“在这个后工业化社会,注意力已成为一种新型货币,这种货币比存在银行中的货币更有价值……了解并支配注意力已成为决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各种媒介的无时无处不在,让我们几乎忽视了媒介对我们生活与思维的潜在主宰与隐性干预。媒介影响着人们接触信息的习惯,固化着人们关于很多事物的见解,进一步支配着人们看待世界以及行为举止的方式。一旦人们听任媒介来支配自己的生活、限定自己对生活意义的理解,那么人们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都会受到大众媒介的奴役并陷入同一化的怪圈。我们不能将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控制权拱手相让于大众媒介,我们需要自己决定思考与感受什么、获取与品悟什么,因为我们关注的对象或事物,最终可能形成我们的某种模样,也正是这种选择性,某种程度上体现着我们的识见、性情与胸怀。我们需要区分媒介世界与真实世界,需要亲自思考与体验这个世界,需要在信息海洋中保持个人应有的个性、洞见与判断力。

第二,我国文化传统、教育体制和媒介环境的国情决定着批判性思维的相对缺失。我国的文化传统强调“和而不同”,虽然可以不同,但一定要和。儒家文化强调对他人的同情和理解,秉持一种整体的、同情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有着高度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但是过于注重和谐,结果很可能会阻碍对真理的探索、压制异见、顺从权威。这些原因或许可以部分解释批判性思维在我国发展较弱的事实。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个研究与实践领域,最初源自西方世界,自诞生至今批判性思维一直是其核心理念与目标。学者单晓红指出,在我国,“舶来品的媒介素养及其批判性的概念实质,似乎多有适应不良的先天疾病”。学者林爱兵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媒介领域稍带呆板的、强制色彩的教化模式,使得受众对媒介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我国的受众是很好的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判断者和批判者。当前,在商业化、娱乐化、市场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强力冲击之下,我国媒介整体面临更为复杂和微妙的情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重新审慎思考大众媒介的定位、思考人们尤其是儿童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必须重建批判性思维在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应有品性与追求。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绕不开批判性思维

前文已经提到,媒介素养教育自诞生之日起,批判性思维一直是其核心理念与目标,在我国,批判性思维尤其需要着重强调。一方面,批判性思维在我国教育乃至整个文化传统中相对较弱,而且屡遭误解甚至歪曲;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已有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探索较为强调媒介知识的普及,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媒介批判与媒介表达尚未得到有效关注。

第一,关于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一直是西方社会的重要精神和追求,“批判”一词源自西方词汇“critical”,诚如台湾学者吴翠珍所言,“如果探其字源,critical希腊文为Kritic,意指根据某种标准或价值,对于人或事物给予评价,并试图以客观的判准与审慎的分析指陈人或事物的良莠优缺。”显然,critical一词并非仅指“批评、判定”的价值审视,更多地是一种思维习惯和认知方式。正如琼・温克(Joan Wink)在《批判教育学:来自真实世界的记录》一书中所言:“我们的批判性观点就是寻找新的观看与认知方式。‘批判性的’并不意味着‘坏’,也并不意味着‘批评’。相反,它意味着‘看到更远处’,意味着内外反思。”美国著名学者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在《批判性课程:学校应该教授哪些知识》一书及其他著作中都明确指出,批判性思维不应止步于教科书中僵化的步骤与冰冷的概念,而应当成为教育与生活的内在品性。

人们并非天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大多数人都难以跳出个人生活经验、习惯、环境的左右,在思维方面存在偏见、武断、僵化等问题。批判性思维必须经过大量有意识的练习才能逐步具备。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所言,“只有人们心甘情愿地忍受疑难的困惑,不辞辛苦地进行探究,他才可能有反省的思维。有许多人,既不能承受判断时的困惑,又不愿作出理智的研究,他们想要尽快地获得结论。他们养成了过分独断的或教条式的思想习惯,也许认为对某种情境发生怀疑乃是心智能力低劣的表现。”苏格拉底早就指出,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一过。那么,我们必须克服自己迅速寻找结论的惰性和习惯,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如何受到社会惯例、大众媒介等的控制,寻找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并且能够不畏艰难地进行探究,进而支撑和形成自己的信念。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无法绕开批判性思维。面对狂轰滥炸的媒介信息,儿童必须进行质疑、判断和选择,不仅要对信息来源的可靠与否进行判断,还要对信息内容的真实与否、正确与否、有用与否等进行辨识,更进一步讲,还要对媒介传播机构的目的、手段与效果进行初步的分析与判断。在杂驳的媒介信息中,儿童需要学习保持一种必要的柔韧和弹性,即避免“单眼的暴力”,也就是说能够与他人的不同观念、视角良好地共处,尝试为与自己不同甚至对立的观念进行辩护,即深入思考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把媒介信息甚至是重要他人的意见作为可供选择的参照而非行动的指针。这样,儿童能够客观、缜密、批判性地解读媒介现象,能够更好地理解与体认媒介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第二,关于媒介素养教育

与媒介素养并存的有电视素养、网络素养、数字素养、技术素养等多种概念,那么这些不同的具体素养与媒介素养之间有何关系?若不加以厘清,就难以精准把握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不同媒介形式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各不相同,对人们所要求的使用及传播能力、对人们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简单地来说,前文字时代需要的是口耳相传,仅凭生活经验和口语传播能力即可;印刷术主导下的印刷文化时代要求的是对文字的读写能力,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专门学习才能获得这种能力;信息科技主控下的视像和数字时代,影视广播只需基本的口语传播能力即可,而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媒介形式对人们的要求稍高,除了基本的文字读写能力外,还需要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技术。这些不同的要求和挑战其实是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与传播能力的各种不同表现。媒介素养作为一种统摄性的素养,可以涵盖各种具体媒介形式素养的本质与精髓,即对于媒介的批判性思考和道德性实践。另外,各种新兴媒介还对使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更高的技术使用能力、更强的批判意识和更好的自律能力,而这正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媒介素养不是有或无的性质差异问题,而是高或低的程度差异问题。我们不能说一个人完全没有媒介素养,也不能说一个人媒介素养绝对完满,其实每个人的媒介素养都有提升的空间和改进的可能。媒介素养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我们接触媒介类型、媒介信息、接触动机的不同,会决定着我们的媒介素养处于何种水平。比如,我们在浏览网络新闻或翻看报纸时可能仅停留在获取基本信息的娱乐休闲状态,而在阅读经典著作时可能处在批判鉴赏的深度思考状态。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是,因能力或意愿的缺乏而一直停留于较低媒介素养水平,与具有较高媒介素养水平但偶尔选择处在较低水平,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们总是习惯性地随意使用媒介,那么我们将为媒介所役使。因为媒介素养的关键是接触和使用媒介时有无明确的动机、主动的思考和深刻的体验。

迄今为止,媒介素养并无统一概念,而是有着多种视角的阐释。美国学者詹姆斯・波特(W.James Potter)曾指出,媒介素养是一个多维的概念,需要从认知、情感、审美和道德的维度来综合思考。换言之,我们在接触媒介时,需要头脑清醒地思考,需要置身其中的情感投入,需要对媒介文本的组织与结构形式进行鉴赏、对媒介内容进行自主判断并形成自己的立场。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理解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视角,即媒介素养在本质上是一种行动与实践,媒介素养不光指理解与解释世界,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参与和改变世界,而批判性思维都应该贯穿其中。前者指的是,人们对日常媒介经验的体认与反思、对媒介传播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后者指的是,在反思、规范与提升媒介使用能力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多种媒介整合的方式来有效地表达与传播自己的观念与思考。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可能路径

儿童媒介素养的发展始于家庭,因为儿童还不能独立过马路的时候,故事书、电视等多种媒介已经带领他们穿越了整个世界。因此,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必然是合作共担的事业,需要家庭与学校的联手共进。

第一,家庭教育:良好媒介习惯与意识的养成

各种媒介的广泛存在,让儿童能够从父母和其他成人之外获得大量信息,进而获得与成人互动时的信息反哺能力和话语权力。人们往往担心儿童会被媒介技术和媒介信息所控制和征服,这种忧虑其实也是多余的,因为媒介的影响受到很多相关因素的作用。家长能够借助对儿童媒介接触习惯的培养、借助对媒介的选择和阐释来调节媒介影响。一方面,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形成平衡的媒介接触与使用习惯,共同确立合理的媒介使用规则。让各种媒介体验、同伴交往和户外活动等共同构成儿童的丰富生活,这样儿童就不会沉迷或过度依赖某种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能够更好地区分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能够主导自己的媒介使用习惯和效果。因为各种媒介体验仍是一种替代性的经验,无法取代真实的各种人际交往关系,无法取代真正的参与,而只有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同伴交往中、在各种活动中,儿童才能更好地体悟和养成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关心精神。另一方面,家长最好能够知悉和参与儿童的媒介接触内容与过程,并就媒介信息来源、媒介内容、制作技术甚至是审美与价值观念进行交流,促使儿童能够更好地提升媒介分析、评价与解读能力。

第二,学校教育:可持续的媒介素养的养成

儿童在学校里的媒介使用主要围绕学科学习活动展开,而在校外大多数儿童的媒介使用主要是休闲娱乐。相对封闭固定的学校教育与相对开放自由的儿童媒介使用现状之间形成较大落差,这就要求学校在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首先,学校教育对于教育与媒介的定位应该有足够清醒的认知。一方面,学校教育需要正视儿童的娱乐休闲需求,正视媒介在儿童生活中的巨大威力。但是,学校教育不能一味顺应儿童的各种媒介消费行为,需要与儿童一起了解与揭示各种媒介的优势与潜在危险,只有这样儿童在使用各种媒介时才会有必要的清醒与警惕,而不会放任自己沉溺于娱乐享受。而且,学校教育有必要将儿童在媒介使用中遇到的心灵感悟、震撼、疑虑等纳入课堂教学的主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另一方面,学校教育需要反思我们的学习是否过于狭隘、单一和程式化,进而重建对于学习的理解,重塑学校生活的魅力。学校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经验和兴趣,保护儿童的探究热情,珍视儿童的精彩观念,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为儿童的自由创造与对话、为教师的教学探索和人格展示留出空间。

其次,学校教育需要寻求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渠道。事实上,在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这个术语未被提及时,已经有老师出于教育直觉和职业敏感在进行着相关探索。学校教育的时间与容量有限,不能什么需要就开设什么课程,简单做加法的方式不合实际也无必要。目前所需要做的就是摸清与儿童媒介素养相关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疏通与整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各种通道。

一方面,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媒介素

养的精髓。语文学科所侧重的听说读写,从某种程度上说,契合了媒介素养之解读世界与建构表达的两个维度。最难也最为诟病的写作绝非简单的技法操练,因为没有自己的哪怕是相对浅薄的思想,单纯的技法操练只会引致空洞的规范和虚假的美好。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说:“唯当我们喜欢那个本身有待思虑的东西时,我们才能够思想。”儿童都是愿意听闻窗外之事的,如果教师和学生把窗外的热点事件和精彩声音移至课堂,大家相互辩论与阐释,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多角度理解事件的思维方式,儿童有了自己的想法再整理成文、发出自己的真声就顺理成章了。前段时间参与小学语文老师关于课文《风姑娘送信》的备课研讨,一位老师谈及自己的理解,她认为信在这里可以成为一个关键词,传统的信对于儿童而言是陌生的,现在信有了新的形式即短信、微信等,但信的实质即信息的传递没有变,儿童需要领悟信的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的关系性实质,进而养成主动向他人传递关心讯息的意识与能力。这种引申,就颇具媒介素养的特性,有助于儿童理解作为关系性存在的人之媒介沟通的本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回到生活世界,因此非常需要与儿童的生活世界进行关联。信息技术课程其实也与媒介素养教育有关,主要是儿童媒介使用能力的提升,如果能够增加对技术与技术使用的批判反思,则更逼近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当然,儿童素养教育的学科渗透对教师的媒介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需要在日常交流和教学中察觉儿童所关注的媒介事件,而且需要具备对学科文本的深度解读与整合能力,找准与儿童这些数字媒介进行有效对话的时机与主题。

另一方面,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推进儿童对于媒介问题的探究。本次课程改革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儿童融入社会、探究自然、了解自我提供了平台,作为儿童生活重要构成的媒介问题能够也应当成为其中重要的探究主题。笔者曾深入参与上海市浦东新区一些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发现不少儿童都在自发地探究媒介问题。一所初中的几个学生对网络使用的利弊进行了调查研究,走访了学校周边的一些网吧,暂且不谈其研究结果如何,至少他们开始反思与质疑网络使用习惯与效果,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与媒介的关系、主动检视与重建自己的媒介使用习惯。还有一个小组出于对学生模仿成人流行装扮的不解与困惑,提出了关于时尚的探究主题,他们对学生眼中的时尚进行了调查,评选出了学生眼中的时尚教师。从其充满正能量的探究过程来看,这些学生其实是在质疑与警惕大众媒介所塑造的流行时尚,他们自己在重构时尚的内涵与意蕴。关于媒介问题的此种探究方式,跨越与联结了不同的媒介形式,基于儿童的媒介体验、媒介理解与媒介创作,避免了教师单方面价值灌输的缺憾,能够帮助儿童思辨媒介文本与现象、理解与建构媒介文化,进而形成持续且自我更新的媒介素养。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审慎思考和重新担起对于未来世代的责任,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当下的一种担当。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必然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旅程,在其中我们会看见别样的风景,也会遭遇未知的困阻,但一定能够经历真正的学习和成长。

篇2

关键词:中职 德育教学 责任感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29-01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就可能一事无成,没有什么动力可言,它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是一个人长期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对于中职生来说,责任感的培养意义重大,这可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发展,对于他们来说责任感不仅仅是认真学习,自主独立,还包括自觉意识和担当意识,树立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中职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主力军,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尤为重要。

就目前的德育教学来说,由于课程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的实际效能没有达到。在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上,没有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很多的中职学生缺乏责任感,缺乏敢于担当的责任。为此,在新形势下,作为德育课教师,一定要认清楚形势,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不是简单的知识背诵和记忆,而是内化到自身的行为。中职生天生好模仿,他们把老师视为学习的榜样和模范,如果每位老师都谦谦君子,言行都符合社会规范,那学生自然而然也就会注重自己的品行和修养了。作为老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为学生做好榜样,要拥有一颗爱心,要拥有高尚的品格,要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要行为世范,以身作则,以信立人,让学生尊崇自己。常言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如果一个德育课老师本身就具备浓厚的责任感,这让中职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生自然也就会让老师学习,老师的言行举止自然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对一件新的事情,他们一般都是被动行事,对于班级卫生糟糕的班级,学生的卫生维持意识较差,对班级的建设没有责任感,这时候,德育课教师就可以发挥自身的魅力,主动在教室中捡起学生乱丢弃的垃圾,然后告诉学生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持环境,人人用心,班级就是我们的大家庭,我们要树立集体意识,有责任做好班级的卫生工作,这样通过言传身教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这比理论学习来的更快更有效。

二、改善教法,突出情感

针对德育课上中职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来说,牵扯的东西的很多,有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归属感的教育、奉献精神教育及担当意识的教育等等。中职生的德育教育必须要有效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变化,再依靠常规的讲授式教学已经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品德了。面对着新形势的变化,中职德育老师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优化德育课的教学。责任感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老师要引导学生作为家庭的一员,也有责任做好相关的家务活动。进行情感的教育,可以设定一定的情形,让学生通过小品等形式,让他们表演如何做好小主人,感悟父母的付出和家庭的爱,让他们自觉爱上家务劳动,因为这是他们归属感和责任感的体现,也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中职生来说,责任感还体现在学习上,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学习。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老师要强化日常教育,用身边事、用小事作为案例开展责任感的培养教学对策。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上好每一天的课,完成好每一天的作业,主要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正是学生责任心的集中体现。

三、家校联合,强化责任教育

现代化的教育观念认为有效的教育活动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而是家校合力,两者相互推动和促进。对于学校来说,要有效的联系学生家长,只要学校的条件允许就可以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家长可以以身说法,用现实案例来开导和教育学生。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参与活动。中职德育教师可以者不定期的邀请法律专家、德育大家来学校宣讲,开展德育活动。对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上,可以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参与活动,让责任感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形成了德育合力。如学校组织的植树节、春游、扫墓等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了解文化知识,并培养他们责任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中职生最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从小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中职德育教学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些独特的优势,为此,中职德育教学必须挑起这个大梁,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方法培养中职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让他们做一个有责任感、归属感和人格健全的人,这样才能成为报效祖国的栋梁。

参考文献:

[1]黄海涛.探讨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读写算,2012(21)

[2]李恒.中职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对策探究[J].广西教育,2012(12)

篇3

环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空间,也是人自身发展的条件,但是,环境问题却是我们当今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雾霾、饮水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逐一浮出水面,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一些企业、个人缺乏社会道德意识造成的。通过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明白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明白人的活动对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长远影响和后果,进而认识到改变这种现状是他们的历史使命,是他们对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一份担当。这份担当会使他们愿意将所学的环境保护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外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为环境的改善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环保动力。这份担当,会使他们在处理人与环境、社会、他人的关系时,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在人与人、社会、环境的交往中规范自己的言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秩序,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环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这份担当会使他们在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时,认识到只有维护整体利益,才能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进而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自觉地使个人利益服从环境利益、社会利益,“产生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后代人利益为准则的行为意识”,这种意识就是社会责任意识。

二、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实现大学生道德内化和知行统一

道德内化(MoralInternalization)是指道德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的道德教化,将社会道德标准、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同时,道德内化又是道德知识逐步转化为个人内心的道德信念的过程。长期以来,无论在德育教育方面还是在环境教育方面,我们一直存在着“知易行难”、知行不统一的问题。比如,通过这些年的宣传和教育,虽然在学生的环保理念、意识和行动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环保的行为如长流水、长明灯、白色污染、破坏校园的绿化、随手丢弃废电池等现象,在大学校园中屡见不鲜。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发挥德育中环境育人的功能,强化道德内化。环境育人是指通过有目的地利用环境和有计划地建设环境及开发环境育人功能并驾驭环境育人的活动。它是一种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它通过良好的外界环境,给人产生一种自我约束力,激励学生去欣赏环境、爱护环境、感知环境,从而给他们带来身心愉悦。它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境审美感,进而认同、珍惜和热爱环境,有道德、有纪律的素质要求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升华,自觉不自觉地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上实现道德内化,从而培养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高雅品位的生活格调,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行动力。如果再加以必要的管理手段和约束机制,磨炼他们的道德意志,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帮助他们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将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由外律要求逐步转化为内律素质,形成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质,达到自觉保护环境、知行统一的德育目的。

三、开展环境教育,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素质教育涉及到许多方面,进入21世纪,许多国家将环境意识“列为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甚至将国家公民环境意识的好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实质是帮助学生树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环境的主体,人的素质决定环境的走向和质量,要想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最根本的途径就在于作好人的教育。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其功能就在于不断更新人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发展。”高校作为环境教育的主要载体,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度环保意识的未来国家建设的决策者、参与者和实践者的重任,它培养的人才的素质高低,决定着国家未来事业的成败。高校通过环境教育,教会他们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对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有着非凡的意义。所以说开展环境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五、环境教育丰富了德育教育手段,提升了德育效果传统的德育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大多采取课堂教育,将德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体系加以研究,主要的教育方法是靠书本灌输,辅之以一些德育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知识竞赛等。这样的教育由于缺乏丰富的手段,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而厌学;由于德育目标定位过于片面,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德育的教化,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因而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效果有限,造成了德育的空洞化。加上“高校德育‘两课’教法脱离实际,德育内容匮乏滞后,教师职业水准下降,使得德育实效整体低下”。

实践表明,要想使德育有成效,就要使德育满足不同层次受教育对象的学习要求,形成不同程度的道德观,通过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最终实现各自道德水准的提高或转变。环境教育正是通过其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环境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满足了不同年龄、爱好、个性等受教育者的要求,实现了教育的目的,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我们可以从德、智、体、美、劳等传统德育的内容上,看出环境教育的特点。第一,环境教育扩大了德育范围,把德育扩展至观照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把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作为教育的重点,使受教育者感同身受,改变了德育高高在上的观念,使得德育终于“接地气”了,这样就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改变了德育教育脱离实际的情况。第二,环境教育是一个综合教育,传授的是综合知识,体现了多学科融合的特点,改变了德育作为思想教育单一课程的现状,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学习到本学科以外的知识,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改变了德育内容匮乏滞后的现状。第三,大学生社团组织的户外环保体验活动、植树活动、探寻母亲河等活动,不仅丰富了环境教育的手段,更是满足了不同年龄、爱好、个性等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要求,体现了趣味性、实践性的特点。在实践之余学生也得到了锻炼身体、磨炼意志的机会,同时在活动中学生也学会了关爱,达到了德育的目的。第四,环境育人和环保社会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学生,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改变着学生的生活习惯,约束着学生的行为,提高着学生的道德素养,实现着德育的目标,提升着德育的效果。第五,必要的劳动体验可以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加强,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薄弱的局面,提升学生的行动力,使德育生活从枯燥变得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提升德育效果的目的。

篇4

【关键词】技工学校 德育教育 实效性 途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正在迈向世界创造强国。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我国技工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道德素质、职业意识以及价值观等方面有待加强。在新形势下尝试和探索增强技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从整体上提高德育教育水平,是值得每一位技工教师深思且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技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技工学校学生多为初中毕业、未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当中多为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的溺爱、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叛逆性强,行事冲动,以自我为中心,一旦自尊心受挫则表现特异,往往出现一句话不合心意而大打出手的情况。他们常常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看不惯某个同学的行为,就出面“教训”别人,如果教师的批评稍为严厉点,就顶撞教师,个别学生还对教师动粗。面对当前我国技工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上面临的严峻问题,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不可能独善其身。从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对多起发生在校园因教育学生引起的事件的处理来看,无论是蒙城的殴师案还是桃江一职中的寝室管理教师下跪事件,无一例外首先受到处分的都是教师。因此,作为教书育人者的战战兢兢的教师,大多只愿教书而不敢育人了。当前很多技工学校注重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网络化,招生人数的规模化,反而忽视了育人的本职化。如此种种,足见当前技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困难。作为技工教师,深知这样的现状需要去改变,困难需要去克服。社会环境、舆论氛围一时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但我们毕竟从事这种职业,应该有责任、有担当,去尝试和探索增强技工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这也是当前技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研讨和解决的难题。

二、增强技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途径的思考

(一)建立系y的全员育人机制,形成德育教育合力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教育工程,必须有学校、社会、教师、家庭等多方面的参与,才能不断挖掘各种有效的育人资源,才能形成多管齐下的育人局面。

其次,技工学校内部,特别是校领导层面,要形成德育教育理念,即将校内任何岗位的教育者都转变(或兼职)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树立人人都为德育教育者的理念,不仅把德育教育的责任分配到学生科、团校委、班主任和德育课程任课教师肩上,还要把德育教育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职人员的肩上。学校在制定专业的德育教育计划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素养、传统道德、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内容贯穿于教育内容和过程的始终,并由此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教育目标。同时还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校各种服务中,如各岗位目标的管理与服务育人,处理书本教材的教书育人,管理协作的教育育人等等方面,从而形成全校育人、全员育人的局面。

再次,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架构和激励机制,真正发挥德育教育合力的作用。技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架构,主要的校领导挂帅,分管校领导负责,职能部门(学生科、团校委)具体抓,一线人员(班主任、德育课程任课教师)抓落实。这样的架构是没问题的,关键在于各级配置的人员是否得力,如何调动各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克服不愿管、不敢教的情绪,才能积极、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德育教师除工作能力之外,关键在于是否“操得起心、费得起神”。作为德育教育中坚力量的学生科、团校委的管理干部,学校一般都会从全校教师中遴选具备工作能力较强的合适人员。这些管理干部多数能恪尽职守,但主要问题是选择班主任和德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当前技工学校的教师普遍不愿担任班主任,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客观上班主任的工作烦琐,工作量大,占用了大量的非工作时间,他们不愿操心,不想费神,并且费力不讨好;二是在当前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控制的情况下,技工学校班主任的津贴普遍偏低,与工作付出努力不相称;三是当前教师尊严严重缺失及社会舆论多是偏袒问题学生;四是执法部门对学校“意外事件”的处理多是对相关教师的加重处罚。这样导致教师产生管得越多越容易被究责的心态。德育课程任课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他们。当前,很多学校存在重技能教学、忽视德育课程专业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引进本校所开设专业(工种)的专业教师,忽视引进德育课程专业教师,造成德育课程专业教师稀缺甚至奇缺;二是德育课程安排随意性大,哪个教师的课时少一点或合适一点就给他配两节或四节德育课。很多德育任课教师不具备德育课程授课的能力,其实就是滥竽充数。因此,技工学校只有着力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才能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并发挥其作用。

笔者认为,在当前条件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职称晋升机制、津补贴等方面向学生科、团校委、班主任倾斜。二是引进专业的德育课程教师。三是校领导切实做好德育教师的坚强后盾,为其工作的职能增压,为其承担的责任减负,以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能力。

(二)切实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教育

相关资料显示,在每年入校经心理测试的学生中,约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相信技工学校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不会低于这个比例。前面说的顶撞教师、暴力解决同学之间的问题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有心理问题的。

按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很多学校多年前就在校内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只是设立了、挂了牌而已,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究其原因,一是学校不重视,特别是校领导没有足够的重视。相当多的学校要么是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要么是设立了也仅作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已。二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社会的主流观念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尚未能完全认可,如果某人去看心理医生便会遭来周围人群的异样目光,反而对其本人带来消极影响。由此可知,技工学校特别是校领导,首先要从观念上加以改变,要相信现代科学研究,鼓励有思想负担或者精神压力过大的师生坦然接受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这样形成风气,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教育的大众化和常态化。如可公开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测试。心理导师在前期采取针对性、隐蔽性的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教育,逐步发展到经常性的测试,公开地对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作德育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把学生的重大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这对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积极意义。

(三)加强技工学校德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尝试和探索增强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创造条件

首先,要做好教师队伍自身的德育教育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二十多年里,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在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同样存在诸多问题。俗话说“打铁还靠自身硬”, 领导要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就要先做好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学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取向,按照提出的“三严三实”的要求在教师队伍中开展系列教育活动,逐步解决教师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升教师的素质。

其次,学校要通过主题培训、观摩、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对德育教育教师的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打造一支忠诚可靠、素质过硬、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的德育教育师资队伍。

三、结束语

技工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是一门高超的教育艺术。德育教育工作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时代性,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其途径和成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技工教师,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道德规范为准则,与时俱进,做好技工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着力点

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的时期,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为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是中职学校的时代担当。而中职学校在完成时代赋予的担当中,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在当前全媒体的信息时代,政治思想工作面临着各种观点与信息的包围、干扰和阻击。因此,当前中职学校如何切合实际找准着力点,做好师生政治思想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中职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不足

(一)认识高度不够,重技能水平轻德育教育

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品德良好、行为规范,有一定技术技能水平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保障。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进程中,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教育最基础、受众最多的机构肩负着这个重任。合格的劳动者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更要有一颗热爱劳动,善于创新创造的心。而当前中职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的培养教育中,较多的重视技术和技能水平的培养,却对教师政治思想工作和学生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在政治思想工作中认识高度不够。

(二)视野不够宽广,重教师队伍轻学生群体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认为做好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使教师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开展好教学工作,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就做好了。在政治思想工作中都比较重视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而对学生群体的德育教育则明显重视不够,没有做到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全面到位。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没有认识到庞大的学生群体才是学校的主体,做好学生群体的德育教育工作,更是中职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点。

(三)方式方法守旧,重宣教灌输轻创新交流

当前中职学校政治思想工作中的最大弊病,就是依然用老套的会议传达、集中学习等方式,简单重复的宣讲着高大上的政治理论。同时,政治思想工作中没交流少互动,也缺乏弹性的时间安排,沿用着领导宣讲教师听、教师宣讲学生听的方法,使师生对政治思想工作的接受热情和学习兴趣大幅度降低,甚至产生烦躁反感情绪。

二、新时期中职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着力点

(一)以职业素养和德育教育为重点,全力作好政治思想工作

1.提升职业素养,培养教师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师者,传道、解惑、授业也。”传道就是作政治思想工作,就是讲授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也是教师职业最主要的职责。以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为着力点,努力塑造“身正为范、师爱为魂、言行一致”的良好师德,培养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一名合格的德育教育者,是中职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

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一要培养教师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工作激情。二要培养教师“以人为本”理念和正确的孩子观、行为观、教学观。三要促使教师修养以“爱”为核心的良好师德。四要促使教师具备“学(技)高为师”的学识与技能。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教育,中职学校教师既要讲授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传授实际操作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双师型”教学技能是中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必备条件。

2.强化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中职学生人数多、年龄小,正处于正确世界观的养成期,因此更要以学生的德育教育为着力点,对学生群体大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热爱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懂得爱国做人的基本道理,还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与财富,也只有劳动创造的价值与财富才是光荣的;让学生明白学会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才能为自己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与财富,以及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才能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社会进步。

(二)以就业创业教育为切入点,突破政治思想工作范围

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直接就业而非继续升学读书,因此各类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受到学生的高度关注,学生也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活动中。在这种前提下,学校政治思想工作应主动的介入到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中,按照国家“双创”要求,借助为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的过程,讲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社会需求以及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中职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达到社会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等德育内容,为中职学生全方位展示一名热爱劳动、有高超技能且不断创新,符合现代工业生产要求的大国工匠形象,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三)以新媒体和弹性化为着力点,创新方式方法

当今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职学生由于年龄小更是对信息网络技术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学校政治思想工作要顺应时代变化,更多的借助校园网、微信、QQ等信息技术手段改进工作方式。同时,还应尽量减少长时间的集中学习或会议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和政治理论学特别重要的外,尽可能的采用弹性化的网络手段进行,让师生根据自身时间状况,通过业余或零碎时间自行开展学习并进行交流互动,既能完成政治思想工作任务,又能在不影响师生工作学习的同时取得较好的效果。

篇6

【关键词】 德育教育 重要性 途径

教育是育人的根本,传统的教育发展形式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然而,素质教育的产生正是顺应社会大环境的趋势坚持了以学生为本的目的,然而,素质教育的开展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为了让中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能够有更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中德育教育有其自身的重要性。

1 高中阶段德育教育的状况

高中阶段德育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缺乏德育实践力度,内容空泛不具体,途径单一,缺乏科学标准的评价制度,整体的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1.1 缺乏德育实践力度。虽然对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上,教师并没有严格执行学校制订的德育教育计划,在升学率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第一尺度的今天,学校又不得把德育教育称之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所以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亟待科学合理化。

1.2 空泛的德育教育内容。德育教育的内容仅仅是在孤立的日常行为规范上,把德育归结为或等同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较少考虑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核心是什么;只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不讲为什么这样做,内容空洞不具体使学生很难从思想上做出行动。此外,德育不是高考的内容,所以很多高级中学都只是应付课时,教师不重视,学生也心不在焉,所以,德育教育效果较差。

1.3 缺乏健全的德育评价制度。现在很多高级中学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以最后闭卷考试成绩为依据。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道德品质一般是优,对那些成绩平平的学生总是认为他们什么都不好,对之任之。那些升大学有把握的学生即使犯了错误,学校往往不严肃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仍然是德育成绩较好。而有些德育考试成绩不佳,但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由于没有被教师发现,所以德育成绩平平。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死记硬背几个条条就行了,平时行为也就无所谓了,导致有些重点高中的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形成双重人格,缺乏多元化的德育教育。

1.4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教师实际上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这主要体现在班主任的工作上,班主任的德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为人处世的一些参照。教师队伍的日益年轻化,青年教师走上了班主任岗位,他们有开阔的眼界、活跃的思想,精力旺盛,工作也很投入,但是基本上都是生活阅历较浅,且受市场经济等一些利益观的负面影响,这些教师中有的很难平等地对待每一位不同特点的学生,也很难公平地处理每一件事,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言传身教的教师形象,也影响了所传授的德育的效果。

2 高中德育教育体系构建的措施

2.1 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促进高中德育建设。由于过去的某一时期过于着重学生的成绩,致使目前高中生对道德观念、思维观点等较为冷淡。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砥柱,需要在其未踏入社会之时更好的进行思想熏陶,严格的校正其行为,逐步深化德育教育,使其道德、心理及学业等均能健康的发展。

2.1.1 采用务实、灵巧的做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高中生的思想中有着较强的叛逆思维,过度的要求往往适得其反。故而需要在德育教育中以引导、点拨等方式促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关注思想意识的提升。如,在教师或学校的所组织活动中,集体观看视频、影视剧、翻阅资料,或参观博物馆、听讲座、集体朗诵等,另外也可以举办学生演讲比赛、板报比赛等形式的活动增强其爱国感。合理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学生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对美好社会产生自然憧憬,进而有效的落实德育教育。

2.1.2 用诚信、感恩的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前高中生的思想中的责任意识严重缺位,对事物感性理解能力极差,不懂得感恩父母,对周边事物无悲无喜,其甚者以我国传统美德彻底抛之脑后,而对待此类问题却只能逐步加以引导。方式为:①为学生树立诚信准则。结合社会实例,如假酒、假药伤人害人等,使学生通过社会实例逐步的认同诚信的价值,更使其明白诚信在人类交往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价值。另外可通过班会、辩论等形式加强学生的诚信感,塑造学生的责任意识;②学会感恩。对于一个人而言,感恩是最为基本的道德修养,是高尚的人文精神,心怀感恩的人能够开阔心胸,健全自身人格,感性的认知社会,促进相互交流。高中生身边最需要感恩的人便是父母,为其塑造感恩之情,能够帮助学生有责任的投入到学习中。而对同学的感恩之心,会使其懂得友善与人相处,彼此更加团结,有利于促进合作意识的发展。

2.1.3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是指其能否以正常的心理状态应对同学之间、学业、社会及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加强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时展的步伐,科技为整个社会不断提供新元素,因此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随着提高。德育教育有利于提升高中生心理素质,为其铺垫迎接新元素的心理保障,使其健康的发展。

2.2 彰显学生特质长处,通过荣誉嘉奖,实现自我价值认同。高中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了解社会之时,其过程中不断的被社会元素所冲击,逐渐形成具有独立思想、行为意识的个体。但是多数学生的心理状态难以承受因外界因素而带来的挫折感,常因为批评而感到沮丧甚至于丧失学习的激情。另外,该群体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衣着怪异、喜爱网络游戏、抽烟酗酒、早恋斗殴等,在高中生中此类学生常聚拢在一起,对社会认知浅显且做事不讲条理,学习状态散漫,心理狭隘,让教师极为头痛。从德育教育的角度而言,此类行为其诱因多属于缺少学习兴趣,自我认同感弱,可以从实践课程入手,如评比班级内幽默、单学科或网络应用的杰出者,或采取其他非课业内容活动,通过不同奖项评出优胜者,使成绩的弱势群体能够在其他方面得到认可,故而增强其自信,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能够激发该类学生的兴趣,使其缺点变为优势,为德育教育提供助力。

2.3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在学生中寻找性格开朗、善于表达、自我约束性强、有责任感、综合素质达优的学生作为学生干部团体,形成以学生督促学生、以学生激励学生的管理办法,并结合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帮助学生展开工作。该方式能够调动一部分学生的管理激情,故而对学校、学习和接受德育教育产生认同感,其工作可为检查教室纪律、卫生等;采用高年级学生加入低年级的管理中,由学生辅助教师管理,减轻教师的管理负担,使其更好的投入的教书育人之中呢;组建具有全文性的学生会,帮助其中的学生能够在发挥特长之时,实现自我管理,提升学习意识,同时也为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帮助。

在当今信息爆炸式的时代,无奇不有。学生的变化难以揣测,思想活跃,这迫切要求教师从改变自己开始,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寻找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增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的能力,担当起引领一代人向前的重任,这任务任重而道远,亟待社会各界人士的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最近,国人都在热议中国梦,激发人们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发愤图强;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教育是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国之栋梁,凝聚智慧,创生力量,职责所在。因为中国的未来在于今天的青少年,他们成长的品质关乎民族与国运昌盛,关乎中国梦实现的理想是否坚守、目标是否坚定、力量是否坚强。这一切的基础都是从青少年开始,从基础教育开始奠基。

基础教育不是追求个人小我的功利教育,是立足国家社会民族未来、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义教育,是肩负新时期教育人时代担当的责任教育。

我们的教育人胸怀家国天下,但不妄言,追求以高质量的教育为基础;我们倡导人生大志,但不虚言,追求以实实在在的成长脚步;我们激励建功立业,但不轻言,追求以完善自我提升素质为前提。只有扎根现实、怀揣梦想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校里师生要专心读书、教书,更要放眼天下。要把个人命运和家国命运紧密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牢记中国梦,从实现每个人的个人梦开始,立足现实,坚定信念,认同自我,养浩然之气,树立正确价值观,充分认识个体的奋斗努力对促进整个民族前进发展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株洲长鸿实验学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青少年成长途径,引领师生们谈梦想,话现实,关注国运,描绘未来,校园内生机勃勃,师生风貌昂扬向上,呈现出境界高远的大气象。他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回归教育本源。

智为人才之基础,体为人才之条件,美为人才之重要内容,德乃人才之灵魂。崇德尚礼,让道德的光辉涤荡人性的软弱;见贤思齐,以榜样的力量扬起奋进的风帆。古今中外,德育与教育无不备受重视。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礼义廉耻乃安生立命之根本。长鸿实验学校的德育校本教材的推出,让快乐德育走进校园,迈向行动,贴近师生,为道德培养拓展出了新的路径。

身处知识经济“爆炸”的年代,社会对于人才的标准越来越高。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各种媒介上无时不刻在引起广泛的讨论,但是在无论任何专家还是围观者的心中,道德水平永远是一把不能忽视的标尺,可见道德于人,于社会,于国家是处在多么重要的地位。“博士弑母,高分低品……”反思这些悲剧的背后,无不投射出德育的缺失和教育的悲哀。学校正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学校是孩子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这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最适宜的机会和环境。其次,师生互动,相互影响,让德育的普及以各种形式在班级和年级展开,让传统抽象的说理与生动、形象的直接参与形式相得益彰。再次,通过德育校本教材的形式,可以实现教育内容的统一和教育思想的交流,方便师生共建德育思想交流体系。好的引导是健全人格的关键,学校是指挥学子们破浪前进的灯塔,德育校本就是这座灯塔中的明灯。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思潮的涌动,现实的洗礼,危机的潜伏……教育要从灵魂入手,让每一个孩子从心灵上对尚德远志存在认同。这就是长鸿实验学校编辑这个德育课程校本的匠心所在,也是他们勇立教育潮头,基于时代责任所在。

篇8

关键词:学校 德育教育 办学特色

学校以德育工作为先导,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前提,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对未来的社会做出大的贡献。而一个品德差的学生,他的才能越大,则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应本着德育为先的原则,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始终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国、爱校、爱学生”作为师德建设的主旋律,积极开展以“树师德、为师表、塑师魂”为主题的师德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自律,以德育人的自觉性,铸造“敬业、乐业、专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学校还应坚持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升国旗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最基本的方式,是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解放中国所付出的一切,让生活在安逸环境中的学生能更多的了解旧社会的中国,并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另外,学校还应利用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集体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责任与担当,进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德育教育应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之中,把每节课的德育教育目标放在评价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在开展教育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把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为评价的主要部分,引导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做到德育教育的常态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教师的言行举止,学校宣传栏的标语,校园广播等都是对学生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德育教育是一个塑造人、改变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具有实效性与持久性。有效开展班主任工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守则》《规范》为标准,要求学生熟记内容,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学校画廊定期更换教育内容,学校主要位置设置宣传标语,让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随处都能受到教育,充分展示学校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依法治校。学校应指定专门的中层领导负责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学校法制工作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建立法制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法制宣传和法律知识考试、讲座、培训等普法活动。学校还应定期聘请法制副校长到校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全校的师生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学校每学期要为学生开设法制教育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法制观念,学校设有申诉办公室,及时处理师生的申诉,全面推进学校依法治校的工作进程。法制教育是安全工作的保障,我校始终以“质量为先,安全第一”的办学思想为指导,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学校要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各职能部分分工要明确,各项工作要落实到人;各项安全工作制度及应急预案制定要科学、合理;各项安全责任要落实到位;开展具有实效性的安全演练;安全及法制教育要做到经常性。调动全校领导、教师以其高度的责任心,开拓的进取心与事业心、无私的奉献心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确保学校安全事故零发生。学校经费的使用关系到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是一切教学工作的保障。因此,学校要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会议及文件精神落实财务工作,重大开支项目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确保经费使用合理。把学校的每一分钱教育经费都用到实处。为此,学校要成立专门的财务领导小组,对学校的经费使用进行审计、监督,并定期向教职工公布学校的收入与支出情况。确保学校的经费使用规范、合理。

篇9

要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关键之处,既是树立学生的道德理想观念,又要培养学生文明、守纪的行为习惯。小学教育是正规系统教育的起点,贯穿整个少年阶段,对人的一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班主任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时代,教育家把“素质”用一句话简单解释为:走出校门学生们身上所剩下的东西。真是言简意赅,德育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培养,是除了知识能力以外的因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每个人对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快慢之分,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曲线,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成绩,也许不是件难事,但是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很难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初始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使之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迈好人生第一步,成为未来社会栋梁之材,至少多一份安定和谐。

二、建立充满爱心、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热爱学生,尊重、欣赏学生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出发点,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懂事早,敏感且有较强的自尊心,需要老师、家长细致的关心和尊重。班主任首先得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才能充满爱心,另外还不能仅仅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还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自己犯错误也要勇敢地承认。所以,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当中,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不能因为成绩好就给予过分的关注,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就苛刻求全。而要平等地对待全体同学,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都感受到被尊重、关心。学生感受你尊重、爱护他们,就会自然乐于接受老师的教导,才能保障班主任顺利开展各项德育工作。

三、教师要提高道德修养,成为学生的典范

德育工作不同于文化知识的教育,有其特殊性,不是一蹴而就、拔苗助长式的过程,班主任的作用非常关键,除了作为教师传授学生知识以外,还担当着班级管理的责任,是学生学校生活的组织、指导者。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学习。课余时间要进行继续再教育学习,提升自身文化素质,钻研业务,对教材重点、难点知识把握得当,对相关课外知识更要广泛了解。总之,班主任教师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一定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质等方面都要加强学习,才能够以身作则,做学生的典范、表率,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楷模。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求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之后再谈以德治教,以德育人,近年披露的虐待、猥亵小学生案件,都一再说明无德无以为师,对学生的伤害比其他人更大、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巨大。老师必须严格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忠诚教育事业,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工作中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严格遵守,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合格的班主任。

四、掌握恰当的批评教育方式

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针对不同的对象,说出恰当的话。同样班主任在管理中,教育学生时也要注意时间、地点,事情的轻重缓急,运用恰当的方法教育学生。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批评学生时要遵循先抑后扬,适度、得当的原则。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班级的管理更是如此,在批评中要注意语言的技巧性,采用恰当的言辞,先表扬,后批评,通过婉转、温和的语气等。批评本身就是一种人的思想行为的否定,尽量不用消极的、过激的语言,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否则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但是对于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举止,要果断采取措施,决不姑息。对不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轻微的错误,班主任可对学生进行量化的管理,适度批评,可以对其进行单独谈心,肯定其优点,让学生在和善的氛围下,用针对性的语言,举出具体事例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认识到错误,进行反省,让学生心悦诚服,避免了在全体同学面前对其批评,造成学生自卑,同时会对老师有抵触情绪,难以真正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只有这样才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效果。对于严重违纪的行为,也要保持冷静,控制情绪,不能说出有损师德的话。还有就是个别学生反复犯错,犯了错误能够承认,也能改正,但是过后还犯,极大地考验着教师的忍耐力,对这种行为,要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要求班主任老师在进行批评教育时,沟通时要心平气和,耐心细致,认识到小学生心理的不稳定性,要有循序渐进的心理准备,要理解这种反复性,对小学生急于求成是不行的。

五、加强与家长沟通工作

篇10

关键词:德育教育 学科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我们在追求学校德育的诸多途径中,课堂教学便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无论是业务理论的学习,还是专业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贯穿始终。

作为育人授业解惑的老师,如何围绕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呢?

一、寻找德育教育切入点,在讲授专业理论的过程中,将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的结合来。

身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他们的职业规划与所学专业紧密相联。未来的职业向与世界性发展方向都息息相关。老师在讲述这些发展概况以及前景时,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那种植根于学生心中的远大理想,宏伟志向,在学习专业的时候迸发出来,形成一种催己学习、奋进、积极向上的原动力,进而焕发出青年人特有的热情智慧。有了心灵的这种铺垫,为下面学习某些定律、定理、了解某个科学家事迹,提供了精神粮食,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自然就会刻苦治学,坚持真理,全新投入到所学专业知识上,这时的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教学中出现的某些疑点、难点,学生一时间难以理解和把握。这种时候,教师就要适时的创设一种学习氛围,进行有效方法的指导教育。鼓励学生像推土机一样,迎难而上、努力思考、解决问题。

对于现在的90后,历史的沧桑感相对较弱,担当、创新、报效祖国更是遥不可及,教师在介绍我国及世界古代及至今现代的一些科学成就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弦,激发他们珍惜时间、珍惜青春、励精图治、报效祖国的热情。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讲,思想教接近于成人。自我意识更具有独立性,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更多时候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要按照学科内容本身的体系特点,恰当有效地选择德育与智育的最佳结点,运动鲜明生动的事例,情景再观似的感受。实现哲理上的归纳,气氛的烘托,艺术的渲染,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收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二、做实德育细节,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

育人为本,道德为首,是教育的至高追求,是教育的真谛,是教育的根本落脚点。教育实践活动是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更是了解学生思想品德的窗口。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变现,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更多的是学生的思想作风。道德素养分不开的,比如说: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是否爱护公共财物,是否尊重老师的劳动果实,是否愿意与同学资源共享,是否与他人团结协作,是否愿意承担责任,是否愿意并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这些都是简单的细节,确恰恰能折射出他们能否成为未来职场上优秀人才。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行业间的配合也越来越重要。劳动者必须学会配合和协作,一名有责任感的老师就应当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关注学生的、即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发现好的,及时表扬;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学生们自然就会注意自身的一些细节,并在老师指导下,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直至成为一种习惯,终身受益。

三、奉献真爱。在个别的辅导中滋养心根,

任何一所学校,都不是生产车间的流水线,它是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只要有人群,就会有差异。这种个体差异,无论是业务课教学还是思想政治课教育都有个别指导问题。两者的任务和方法不同,但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习上的个别辅导包含养师爱的春风化雨。而思想教育的效果又直接促进业务学习的认知能力。在通常情况下,专业课辅导的面对面,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体现得更直接,老师与学生的直接对话更有具体性,针对性,这种近乎于朋友似的交谈,更易于学生接受,更有实践性。这种在专业辅导中进行个别思想教育,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形:对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老师要用一颗关爱的心,对其提出高的要求,使其更优秀,更健康的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周围人的榜样。对于那些学习上不够努力,甚至说有困难的学生,更应该重点给予个别教育和帮助。关心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不放弃不抛弃让他们尽快跟上班集体的根本步伐。对于那些成绩突然下滑的学生,一是要深入了解,弄清原因,亲近他们,积极热情的给予关怀。寻找其身心的症结所在,倾听他们的心声。解除思想上的疙瘩,使得他们卸下包袱轻装出发继续前进。

四、学高为师,身高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