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篇1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如今,社会各界都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办法并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学生心理健康缺陷引发的犯罪、自杀、危害家庭及危害他人与社会的现象仍然频繁发生,因此一定要建立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综合教育体系。全面、成熟及活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另外,在某种程度上还加快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步伐。本文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1.我国当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趋势

根据国内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心理问题,在校学生作为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不仅存在与学业有关的问题,在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为成长中的困惑,这是由学生矛盾的心理特点决定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与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有关,个人因素也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对于绝大多数新生来讲,在面临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时,出现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离开父母和熟悉的环境面对新的生活和学习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心理上的不适感。这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角色转化的适应及对学习的适应。

由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的转变,学生一旦不能及时改变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就会产生有关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更有一部分学习目的及学习动机不明确的学生由于不能正常地学习,引起行为混乱进而引发心理疾病,因此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是阻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原因。

另外,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是学生中常见的问题,由于学生并没有完全步入社会,因此学生为人处世时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经常会引发矛盾和冲突,人际交往经验和技巧是学生缺乏的,再加上情绪及个性因素的影响,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困难和不适感。这些人际关系严重失调及人际交往受阻的现象会使学生产生焦虑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由于学生自控能力不强,不能良好地控制自身情绪,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遇到问题时容易造成情绪波动,情感两极性及矛盾性的特点会导致学生产生各种负面情绪,缺乏决断能力的学生群体对社会没有良好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的偏差导致学生不能客观地对事物做出准确的评判,意志力的薄弱导致不能抵抗外界因素的负面影响。

最后是有关学生个性方面的心理问题,考场上的不顺及老师的批评都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形成人格缺陷和人格障碍。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及教育体系的构建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乎国家未来人才质量问题,不容乐观的是,通过多年教育实践,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说有针对性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体系及探索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作为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载体,是一种超前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要高效率地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方面。

第二,建立健全保障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在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同时满足学生心理状况的需要,另外健全保障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学生极端行为的一种心理学反思。总而言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学生的成才成长,还关系学生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关系校园及社会的和谐安定,因此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必须完成的工作。

第三,学校要建立全员参与机制,只有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学校要采取一定措施帮助教育工作者给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观念,这种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渗透到教育活动中的行为才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3.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使得我国社会发展迅速,也使得各种竞争激烈起来,因此,健康的心理是当今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还要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只有心理健康得到良好发展,学生的成长才有十足的动力。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健全及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生存环境及人们良好的生存感觉和体验是基础,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生活的真正目的同时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总而言之,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高校学生 心理健康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根据对高校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其症状特点,可以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以下集中类型。一是学习压力造成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经常出现在成绩不理想时或者由于成绩差造成一定后果时表现出来。实践中经常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足、动力不强、思维分散、注意力不集中等特征;也可能表现为学生学习压力过大造成的焦虑、烦躁、精神过度紧张等症状。另外部分学生过分关注成绩以及对自己学习能力产生怀疑由此产生自卑心理。二是与同学相处不和谐造成的心理问题。个别同学由于与同学对比或者攀比后因为缺乏自信而产生的自卑嫉妒等心理或者由于过分自信而产生的自负心理,由于很少与人沟通而产生的在众人面前交流的恐惧心理或者羞涩心理等心理问题。三是由于情感或者失恋产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年纪,部分学生对情感的把握还不够成熟,由此可能会带来对恋爱的不正确认识,错把友情当爱情等情况,或者由于失恋产生对一切事物丧失兴趣甚至轻生的严重心理问题。四是沉迷于网络所产生的心理问题,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也产生了许多的心理问题。首先是由于沉迷与网络游戏从而产生了对网络游戏的依赖而荒废学业;其次是错把网络世界当成现实世界,沉溺于虚拟的情感网络;再次是网络与现实的多重人格造成的心理扭曲和人格异化问题;五是就业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由此使个别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例如对未来的就业情况过分悲观产生的焦虑等心理问题,对职业的选择不明确带来的心理问题,对于求职时竞争的恐惧产生的心理问题,对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产生的悲观失望情绪以及对工作环境的不适应产生的心理问题。六是其它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所学专业不理想,考入的大学不理想或者大学的现状与自己想象的情况不一致等使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

2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可以说高校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样,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发展,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经过归纳和总结,其主要因素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因素产生。一是适应能力较差。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差,由于学生刚刚面对集体生活,进入了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没有了对家长的依赖,使得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者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抑郁、焦虑等症状,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者精神疾病。二是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造成的心理问题。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也同时要培养与人相处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在高校的集体生活中,一些学生因为沟通能力欠缺以及自我封闭等原因出现了不适应人际交往的情况,而这部分学生本身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从而产生的矛盾的心理问题,或者是由于性格缺陷、社交态度和技能存在问题等原因造成的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三是自我认知能力较差,定位不正确,对困难准备不充分。个别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出现了偏差,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学生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这种角色的变化可能会使个别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出现偏差,尤其是因为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挫折产生意志消沉,悲观焦虑等问题。四是家庭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在高校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有相当大的比例的学生都是因为父母离异、父母感情问题、父母过分体罚学生以及父母对学生态度冷漠不闻不问等家庭不和谐因素造成的,这部分学生往往在学校中都会出现自闭、寡言少语、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很好与人交流以及性格怪异等问题。五是班风学风等学校因素造成的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班风学风的不正确引导也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客观上讲,个别高校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心理健康专业辅导教师的缺少以及心理健康政策和预案的不健全都是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六是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也带来了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与此同时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也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

3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其主要原因,需要从调整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加强监控和调节治疗的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加以解决。在实践中具体需要从学生本人、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等四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充分做到对心理问题的自我发现、自我调节和自预。让学生多接触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积极参加相关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坚持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评价能力和调控能力。二是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和调节能力。家长与学生接触较为密集,可以说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家长需要能够科学认识评估自己的子女,一方面提供和谐的家庭环境,做到引导自己的孩子学会正确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和主动干预。三是提高教师和学校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应该培训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提升教师的心理问题干预能力,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另外应该积极开始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平台。四是提高社会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创造良好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环境。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其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整个社会应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力度,在具体实践中应该首先注意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宣传,让整个社会对心理问题产生足够的认识,全面提升整个社会应对心理问题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各种方式正面积极的引导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找到正确的理想和生活方向,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总之,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学生、家长、学校和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去形成合力,才能行之有效的去更好的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3-00-01

据调查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其学业情况、生活态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着一些变化,加之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会变成一种无形中的压力,进而引发心理问题。若是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极易对其一生产生不良的影响。近几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一、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20%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且逐年呈现着上升之势。一些中学生或是由于家庭的压力、或是由于社会的压力、或是由于人际交往上的困难等,时常会出现焦虑、自卑、孤独、神经质等心理健康問题的发生,并伴有行为问题。可以说,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明显,他们已经成为了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鉴于此,无论是社会层面、学校层面,还是家庭层面,都需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为他们排解与疏导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从当前的走访调研发现,有很多中学生存在着心理困扰,若是不能够及时得到疏导与排解,极易演变成心理问题。一般来说,当前的中学生主要在学业、人际交往、情感、网瘾等方面存在问题。

1.学业方面

当前的中学生在学业方面存在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成绩不理想、学习动机功利化等原因造成,一般表现为在学习上缺乏计划性,在考试中存在焦虑的情绪等。长久发展下来,很多中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也有可能导致升学失败的结果,最终对其心理造成严重的打击。

2.人际交往方面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渴望与人进行交流,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其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极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进而发展成为害怕或恐惧与人交流。这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能够使得中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他们很容易产生孤独、逃避的心理,在行为上相应的也会有着抑郁、消沉的情况,进而影响其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

3.情感方面

据调查显示,情感问题是引发处于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心智尚未发展成熟,较为敏感,情绪也较为激动,他们很容易出现在情感方面的困扰。另外,存在消极情绪也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使得他们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总体来说,中学阶段的学生在情感方面呈现着敏感而又脆弱的状态,情绪较为不稳定。

4.网瘾方面

当前,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中学生能够很便利的接触网络。很多中学生从网络中寻找快乐,沉迷于网络,进而造成明显的心理损伤。可以说,当前中学生网瘾问题危害严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具体来说,网瘾主要表现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强迫信息收集等。这些网络成瘾的中学生陷于网络,无法自拔,进而引发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如逃学、人际交往障碍,甚至是犯罪等。

三、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处于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的,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教育工作,必须要高度重视,更富耐心、细心,以期及时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最终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1.重视家庭心理教育的基础作用

一个人,生活最长时间的场所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教育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作为父母,首先应当为中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做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平等对话关系。另外,父母应该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搭建民主的教养方式。对于中学生犯的错误,应当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做的不对,而不是以强迫的方式要求他们去改正错误,以期使得中学生在生活与成长的氛围中感受到关心,内心充满着爱,增强安全感与自信心,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父母还要不断的提升自我修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中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2.开设学校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层面,应当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的作用。相关专业教师要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了解其内心世界,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首先,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为中学生们讲解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进而提高中学生自我心理维护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以排解他们的心理困扰。咨询的渠道可以尽量多元,可以通过个别咨询、电话热线、网络咨询等,为中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课程教学进行渗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发挥社会心理教育的保障功能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关心、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努力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全社会应该加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方法。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投入,协同学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各类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心理问题,急需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来帮助中学生及时排解心理困扰,消除心理疾病,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引导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妮乐.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2]徐建民,康丽芳,许悦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09). 

篇4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大学生由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压力,呈现出无法应对、心理不适,更甚者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同时,处在青春期的他们,强烈的自尊、个性上的叛逆、或多或少的自私融合在一起,对大学生的心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多。

面对这一事实,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纵观我国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水平不尽平衡,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存在一些偏差,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多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定位在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而缺乏对全体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缺乏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在关键的事件和时刻缺乏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很好的普及和推广,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面而正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而有效地解决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1 研究现状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只有近30年的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剧,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能力的呼声日益高涨,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根据其发展脉络,大概经历了起步探索、初步推广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归纳起来,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的研究

樊富珉、莫旭麟、胡凯、唐柏林、邬开荷、郭峰、谢炳炎、李瑞等人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内容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以及之后融入的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内容。[1]

1.2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

学者华杰(2003)[2]、闻素霞(1999)[3]等主要观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等方面。张淑芳(2004)[4]的研究指出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潘晴雯(1999)[5]认为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组建校园内的心理卫生三级保健网,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体系。

1.3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查明华提出了师范模式[6],葛宝岳、宋英提出了网络模式[7],朱浩亮还对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教育模式进行了专门的研究[8]。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高校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高其心理素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更好的开发自身的潜能,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促使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的社会化。

(2)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从而促进其智力发展。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和自由,以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为主,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会因为这种学习模式的突然转变而无所适从。加上对自身所学专业的不了解而产生的迷茫和不感兴趣,容易使得他们空虚、厌学甚至无所事事而虚度时光。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的进行心理上的引导,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受挫力,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使得学校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于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所谓的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它使我们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作用是十分巨大和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在学校除了专业知识教育之外接触最多的教育,涉及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而在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宽了其教育的渠道,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另一方面也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更加多样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大大增加其工作的时效性,塑造大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到目前为止一直在稳定持续的发展当中,成效显著。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成长需求的不断增加,加之近年来大学生当中一些心理问题不断凸显出来,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3.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止于表面,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虽然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已有近30年了,高校和老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很多的误区。有些高校只是单纯为了应付国家的号召设立了心理教育辅导的机构,而它从未真正起过作用;很多高校领导老师认为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自行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具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特殊群体而开展;有些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对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程度都不够,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只是虚有其表。另外,与学校其他工作相比,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时效性相对较弱,造成了经常要为其他工作让道的情况。有些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测试也仅仅是进行了测试,而未对其结果进行任何处理。

3.2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队伍力量薄弱

这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数量上,现代高校大学生的人数都比较多,而相对应配备的专业心理工作人员却远远不够,往往造成工作上的缺漏,或者是工作的不及时。另一方面就体现在心理工作者专业化程度不够。心理辅导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国外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都必须有辅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工作硕士以上学位,还要有较多的实践经验,经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培训,并且通过资格考试之后,能独立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工作。相比之下,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工作者都未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他们大多是“半路出家”,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背景,也不具备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大学生心理上的疏导和干预效果不理想。

3.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够系统和完善,在对象上过于狭隘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了某一方面、某一侧面或者是一个层面,而未能系统全面的去考虑其长远的终极的目标,在工作进行的时候,也往往是散乱的,没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体系。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局限于医学范畴,认为它是治疗心理疾病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也仅限于患有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特殊大学生群体,而不是全体大学生。这样的认识往往就会导致忽视对大学生心理的正确引导和提前干预,而是等到问题出现的时候才来采取措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入被动。

3.4 忽视了家庭和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学生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之外,在家庭和社会中学习的也不容忽视。家庭是人们从小生活的地方,家庭成员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影响巨大,家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人作为一个社会人,避免不了要与社会中各种人和事产生接触和交流,社会对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独自在奋斗,而是要让家庭和社会也共同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既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以上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而有效的解决措施,及时消除隐患,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顺利有效的开展。

4.1 提高各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不管是高校,还是家庭和社会,不管是高校领导老师,还是大学生,都需要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笔者在前文已经分析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它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息息相关,我们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一个合理的位置,它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4.2 增加投入,加强专业新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投入上加力度,改变目前国内高校的心理工作者多为辅导员、班主任等非专业人员的现状,增加学校专业心理咨询辅导老师的数量,并且通过专业培训、进修等方式提升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加强高校内、高校之间专业心理工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汲取经验和教训,促进工作经验的提升。

4.3 建立全面合理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框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的调动学校各部分的力量,开辟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建设。[2]把心理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扩大知识授予面;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尽可能的把范围扩大到全体学生,再有针对性的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疏导和解决;合理利用和发挥学生团体的正能量作用,使之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篇5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当前,虽然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普遍存在,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很多人都认为大学校园是一个世外桃源、天外净土,然而就在这一方圣土之内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就是目前困扰着大学生的首要问题之一。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他们属于青年中期,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如辩证思维的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完善、同样群体的形成、价值体系的稳定等等,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也有自己的一些独特性:1、大学生的智力发展通常比较好,基本介于中上智力和高智力水平之间;2、考试焦虑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遍性问题;3、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光环效应,他们与同龄人相比,往往有更多的成功经历,也被寄托了更多的希望,因此自我评价会有偏高的可能;4、大学生的价值准则倾向于理想化,具有明显的离散特征,当他们被个体调用来进行社会行为判断时,当事者便会表现出明显的苛求现象或理想化倾向。

正是由于高校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且此年龄段是其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重要阶段,即处在心理断乳期,因此他们在这一时期内最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困惑:

1、理想与现实方面。大学生对未来有自己的设想,且一般理想比较高,希望将来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有时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没有克服的信心和方法;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不喜欢“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想做大事而一鸣惊人,这就必然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自尊与自卑方面。大学生是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进入大学校园的,他们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因此容易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然而,大学里人才济济,许多高中时期的尖子优势不再明显,他们失去了往日的荣耀,易产生心理失衡。有的同学因此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产生了自卑感、挫折感和焦虑感。

3、动力心理方面。一些大学新生常常在考大学的目标已达到后,很快便失去初进大学的新鲜感,丰富多彩的

大学生活在他们的眼里却黯淡无光,他们对学习来不了兴趣,对活动提不起精神,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缺乏稳定性,容易受外界因素左右,不能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价自己,难以建立自信心,从而缺乏心理发展的动力。

4、学习和创造心理方面。目前大学生反映最大的问题是考试焦虑。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功利化,学习动力不足,相当多同学是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而学习,面对市场人才竞争的压力,他们内心都有危机感,但真正学起来仍然没劲。加上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少同学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学习成绩自然也差了。成绩差反过来又影响了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创造心理的发展了。

5、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大学时代是一个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代,大学生们既希望有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角落,又害怕孤独,他们常常处在个体心理闭锁又渴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冲突中,不少同学将人际关系不适列为仅次于考试焦虑的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少数同学甚至产生社交恐惧,部分同学则因与其他同学发生争吵或矛盾,不会处理而十分苦恼。

6、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大学生已进入性生理成熟和趋向成熟的阶段,而他们从校门到校门的学习生活经历导致了他们社会化过程的后延,致使他们的性心理的成熟落后于性生理的成熟,加上性知识的匮乏,他们常常在正常的性幻想、性梦、性冲动后产生罪错感,少数同学甚至因此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爱情中的情感纠葛,或失恋后承受不了压力而轻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7、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贫困生作为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特定的成长环境以及特殊的成长经历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的缺陷,给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带来了负面影响。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1)、自卑与自尊交织;(2)、焦虑与抑郁并存;(3)、敏感与孤僻共生;(4)、无奈与愧疚交错;(5)、嫉妒与怨恨相伴;(6)、虚荣与依赖互融。

8、情绪心理和挫折心理方面。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他们容易受外界和暂时因素的影响,情绪反应很容易被激发且难于控制,因此他们对因考试失败、交友受挫、失恋、择业失败而引起的挫折情绪体验表现出承受力低的倾向。

9、择业心理方面。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他们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的择业心态。诸如:择业恐惧心态,表现在不了解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面对“自主择业”不知所措、甚至恐惧;盲目攀比心态,表现在择业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心态,表现在对职业和单位的选择上过分功利化和经济化;择业过程中的心态失衡,如择业中的自卑、嫉妒、焦虑等。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是普遍现象,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约占1%,且该比例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帮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势在必行。

首先应该要从学生自身出发:

1、坦然面对

出现了心理问题不必如临大敌疑神疑鬼,有些人在情绪上出现一些困扰,或者在身体上出现某些不适就如“惊弓之鸟”,担心焦虑造成“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其实心理健康也和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应该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坦然面对。

2、别急于“自我诊断”,也别讳疾忌医。

心理健康本身多种多样,成因往往复杂,切勿盲目的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而急于对号入座。弄清问题虽然是必要的,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都是“成长中的困扰或矛盾”,不必杞人忧天,而应该认真审视自己并与同学、朋友、老师或者家长沟通。

3、转移注意力,调整生活规律。

心理问题往往是越关注便越觉严重,所以不要老盯着自己的问题不放,而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中,调整生活规律,多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让自己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其次,高校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1、要建立一种“生理-心理-伦理”三理结合的,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们要重视心理教育方法与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有机结合,要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念。此外,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一种面向全体大学生,旨在提高全体同学综合素质的模式,在各大学深入开展的时候,要通过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惑和问题,我们认为应在全体大学生中开展以下12个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1、树立人生的航标-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2、建立真实的自信-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3、塑造健康的人格-个性与心理健康。4、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学习与心理健康。5、开拓潜在的创造能力-创造与心理健康。6、学会与他人相处-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7、审视象牙塔里的“闪电”-恋爱及性心理与心理健康。8、为心灵创造一片明朗的天空-情绪与心理健康。9、锤炼不折的脊梁-挫折与心理健康。10、成功地走向社会-择业求职与心理健康。11、了解你自己-心理测验与心理保健。12、学会求助与互助-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3、要建立全方位、多类型的心理教育和服务机构,并组建一支多元化、高素质的心理教育与服务队伍。各高校至少应有三种类型的机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各院系或各年级的心理辅导小组、学校医院或与附近医院联系建立的学生心理门诊。同时我们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心理教育与服务队伍。要建立一支由教育专家、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病专家及学校医务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学生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相结合的多元化的以兼职为主的心理教育与服务队伍,采取在职培训的方式,逐步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并通过试行资格认定制度,规范上岗管理,使这支队伍从兼职为主转变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以保证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与服务更加有效地开展。

4、心理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要有机结合。我们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整个大学阶段和大学校园内外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等新技术也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被广泛采用。这对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以适应走向社会的激烈拼搏和竞争是很有益处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我们只有动员广大社会的力量才能让大学生在健康的心态下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毕业以后能够马上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雷英.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2004(4)

篇6

【关键词】和谐校园;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重要组成部分的必然性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摇篮,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课题,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对高校而言,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从根本意义上讲,最基础的目标是造就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就是要使大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周围一切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这些教育内容显然与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进行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针对在校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为个体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

      (三)和谐校园提出的时代背景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校园也不可避免受到侵袭,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最为敏锐并且最少保守的青年群体,他们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承受的学业、婚恋、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心理发展不和谐的情况,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二、构建和谐校园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和谐”之分析

面对教育国际化和国内高等教育改革新的发展形势,大学生往往产生无所适从、烦躁、困惑等情绪,造成各种心理问题。要实现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适应,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型。以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找到“不和谐”的症结,会使我们的认识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以和谐理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存在许多不和谐方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虽然已开展了20年,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但不同地区之间、高校之间发展很不和谐。从全国范围看,东部快于西部,沿海快于内地,大中城市、沿海开放地区的高校重视程度高,普及面广;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偏远省份的学校工作比较薄弱。即使在同一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资源配置不均等因素导致各校的发展失衡且没有应有的地位和时间保障。有的地区甚至至今仍有学校未开展这项活动。还有高校之间机构设置、经费投入及工作开展不和谐。有的高校没有建立心理咨询专门机构,没有专门办公场所。有的高校没有经费投入或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有的高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和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但还有不少学校尚在起步阶段甚至还没有起步。从课堂教育上看,尽管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但仍有一些高校没有开设任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只举办了一些讲座,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覆盖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与实效的不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在诸多高校的计划中,往往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事实上却都是形式上的存在。现实中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从业者科学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管理。心理科学的评估技术的应用不足,滥用不规范的量表,忽视测试信度和效度,仅凭测试结论来推定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者的培训与监核尚未正规化,尽管国内高校多数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从事心理咨询(治疗)与心理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兼职居多或半路出家,其中大部分是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的,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在机制、经费与人员储备上没有根本保障。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地位低,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时间深入学生,更没有精力展开理论研究,又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隶属关系不明确,一般挂靠在学生处、德育室、校医务室、心理教育科研部门,甚至有多个部门齐插手或都不过问的情况,故直接导致无人监督、无人管理。而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之职称不明确,工作报酬低,硬软件设施短缺,使得有限的师资流失严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的不和谐

按照教育学的一般规律,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融洽,双向交流与沟通,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所以有相当多的高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和研究,建立了大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时展的不和谐

至今还没形成适合中国大学生特点的理论基础,且定位不清,主要是还没有搞清楚它与其他心理学教学、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常常把它们割裂或等同起来。因此,其理论研究大大滞后于实践操作,不能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指引。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要求与实际认识的不和谐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心理咨询活动开始的,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人手的,所以存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的现象。其中有不少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仍放在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上,忽视了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特别是在学生出现了严重行为问题时就更容易强化这种看法。这种做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时还给学生留下了凡是“心理咨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错误印象,使一些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原本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却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而走上绝路。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咨询,那样只能处在被动的地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取向应当立足于主动教育方式,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少数学生前来求助。

三、构建和谐校园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如何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当中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本文拟对于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谈点想法和建议。

(一)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是保证大学生德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在时空上有了保证,其次使教师、学生双方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得到了加强,再次保证了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大学生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多,学习压力大,尽管如此,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实践证明是利大于弊。课堂教学应强调针对性与实效性,如要考虑对新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增强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当然,各院系的情况不同,需求也有差异,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特色、效果好就可以,譬如有计划地安排专题课、利用周末开设选修课等,都不失为好的途径。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该体现灵活性、亲和性、指导性、纠缺性,使学生感到实惠。

(二)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现在的大学生都知道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心理协会”积极作用的发挥,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这方面的需求。在“大学生心理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强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展示,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团学组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有可为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很多相关活动都是通过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和班委、团支部等团队的方式开展起来并产生效果的。譬如河南大学团委长期坚持的周末文化广场活动、一些学院团委组织的以身心健康教育为主旨的专题活动和以班级为单位的系列讲座等。

       (四)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从过去的工作中可以看出,哪个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一定是该单位的领导对此项工作认识到位、重视程度高、支持力度大。康定师专基础教育系、政法系、经济管理系、藏文系等都有这方面的实践和丰富经验。

       (五)抓好人员培训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一批懂心理、会教育的人。不少综合性大学都有相应的心理学专业,那里有把握着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中青专家;另外在医学心理学方面也有相应的师资和经验积累,这些都是当今大学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议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利用好这些条件,通过系统的培训,使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可以认为,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好比一条腿走路,掌握了心理学的方法,就能使我们的工作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平衡状态。另外,如果有可能,应考虑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教师的个人问题,也不仅反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状况,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的进程和效率。

我们相信,有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议作指导,有各高校党政的坚强领导,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有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和谐校园中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我们的路会更宽,前景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周青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高校和谐人际环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2]吴艳东,王体正.和谐校园构建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3]李文玉.新时期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经济师,2003,(2).

       [4]袁贵仁.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9).

篇7

【关键词】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1 引言

心里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对父母、同学、老师以及对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这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2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份报告曾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期,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我认为,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心理承受能力弱。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提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危机感。

2.2 自私狭隘,虚荣心强。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和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越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2.3 缺乏意识和毅力,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现在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缺乏毅力,在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2.4 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决定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来自于其它因素,其中包括“情商”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它包括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健康稳定的情绪及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也包括如何理解他人,接纳他人和被他人理解、接纳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①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②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③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3.1 家庭环境因素: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很大作,父母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位老师。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孩子的心理素质形成有极大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家庭成员间关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开朗乐观,适应环境能力也会更强。相反家庭破裂,父母不合,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将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使孩子养成孤僻,难以交往的性格。

3.2 社会负面因素: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在社会大环境下,难免使一些学生产生理想破灭的失落感,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出现一些病态和人格障碍,造成心理失衡,甚至精神崩溃。

3.3 学校教育管理因素: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具有针对性、选择性和计划性。然而,在目前学校教育中,某些地方应试教育十分严重,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超限度的加班加点,强烈地刺激着中学生幼稚的心灵。

5 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中学生思想健康最适合的场所,学校可以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因此,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采取以下对策。

5.1 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高尚品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要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全面的跨世纪人才,学校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2 学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确定人生目标,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才能激起学生的自信、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5.3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各科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策。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变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评方法。

5.4 多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电话,使学生心理障碍有处释放,有处倾诉,从而找到良好的应对方法。

篇8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策略

G444

大学是莘莘学子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信息化、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性。如何发现、认识这一时期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加以有效解决,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塑造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新一代大学生的重要一环。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球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得新时期的大学具有以往大学生所不具备的新特性,那就是以电脑、智能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终端成为其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和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再借助全球化的“高铁”而迅猛占领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这些新媒体所具备的方便、快捷、高效等特性迅速受到大学生的接纳和追捧,他们成了几乎是“机不离手”的“低头一族”。然而,这些在给大学生们带来一定便利和快乐的同时,也可能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而导致心理问题频发。

一是孤僻、封闭心理的形成。大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应该是充满着活力,喜爱交往而又好动的群体。大学生间保持正常的面对面交往、交流与活动是确保自身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而电脑、智能手机以及相关交流软件等的普遍使用大学生们这些正常的面对面交流与沟通从现实场面转向虚拟空间。网络空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更感到轻松、自由,而无丝毫的局促感,但长期沉溺于其中容易引发交往性人格障碍。这使得学生形成孤僻、自卑和封闭的心理,内心敏感脆弱,情绪化比较严重,影响正常的交往、生活与学习,进而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的出现。

二是暴躁、偏激、嫉妒和难以自控等负面心理与行为的出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和挫折大学生往往可以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加以发泄和释放,这种无限制的虚拟空间上的负面情绪的释放往往也在不知不觉中延续到现实生活中来,引发各种极端心理和行为的发生。

三是全球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价值碰撞更加激烈,处于思想和价值取向尚未成熟期的大学生容易遭受借助现代网络媒体传播的各种不良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甚至颠覆,导致拜金、虚荣等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出现。这些会使大学心理生发扭曲、悲观绝望甚至轻生。

二、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要有效应对以上大学生所引发的心理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去开展工作。

其一,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将大学生从网络、游戏中脱离出来,将其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的生活与学习中来,为大学生创造展示自我价值和提升自我能力的舞台。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研调查实践活动等有利于大学生接触现实生活,感受到现实活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与充实,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团体的温暖,让新鲜的空气和阳光投入他们的心田,乐于与同学之间进行正面、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快乐地参与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其二,高校的心理工作这同样也可以利用各种现代化新媒体作为手段,与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够敞开心扉,更好地述说自身的心理困惑与烦恼,有效释放心理上的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与平静。同时,我们也要利用网络、微信群等现代媒体工具去传播正能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指导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和发展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使他们能够自觉有效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价值侵蚀,确保身心健康。

总而言之,只要我能够对症下药,重视新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变化,积极干预和耐心引导,就一定能够有效化解新时期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确保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中永.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2]温德.超常思维的力量――与众不同的心智模式转变你生活中的事业和你事业中的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李笑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4]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5]黄蓉生新世纪高校“两课”建设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课题负责人:金东贤 工作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100088

通过对1994年到2005年国内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状况的分析发现,高校教师心理不健康检出率最高,与幼儿教师和中小学教师间有显著差异;随着时展,教师心理不健康的检出率递增,最近几年递增很快;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比城镇教师差;40岁以上年龄段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其他年龄段;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差于男教师。从总体来看,心理健康的教师占7%,心理健康处于正常状态的占59%,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占32%,有2%的教师处于偏离健康的状态。

教师心理问题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与教师职业有关的问题;第二类是与教师人际关系有关的问题;第三类是与教师的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有关的问题;第四类是与教师的社会适应有关的问题。中小学教师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教师职业角色适应问题;情绪问题;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问题;工作中的认知偏差和态度偏差。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职业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生理―心理症状。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在:职业倦怠,心理疲劳;烦躁、抑郁、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偏差行为的出现。也有研究表明,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健康;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55-02

一、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日益加剧,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人的行为意识逐步开阔,传统的婚姻观受到冲击和挑战,离婚率居高不下,下表显示2012年全国城市离婚率前十排行榜:

加之意外事故、疾病等不可知因素,单亲家庭比例攀升。什么是单亲家庭?一般人的概念是离异家庭,事实上离婚、配偶死亡、未婚先孕、夫妻俩因工作两地分居等都属于单亲。据估计,全国高校约2万单亲大学生,他们已然形成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其生活状态、心理世界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课题采取分层抽样法,以“单亲家庭和正常家庭学生性格特征和交往方式”为题,在全校展开广泛问卷调查,以3000人为总体,分别从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学生中随机选取60、120、180、240共计600人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单亲家庭学生和正常家庭学生的性格特征、交往能力表现出明显差异,下表示统计结果:

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有责任和义务对相关问题加以深入研究和剖析,以探索教育规律,对症下药,帮助单亲家庭学生健康成长。

二、单亲家庭学生存在哪些性格特征及成因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实地采访资料搜集、客观对照分析、科学规范的理论研究等一系列措施,笔者总结归纳出单亲家庭学生以下性格和人际交往特点:

1.内向自卑,自闭孤僻,社交能力差。单亲家庭学生长久承受着家庭破碎的心理压力,缺乏完整的家庭关怀,加上社会偏见的影响,长久得不到调节很容易导致他们产生拒绝和外界沟通的心理,进而变得内向和自卑,影响他们的正常人际交往。

2.敏感多疑,胆小脆弱,警戒心强,攻击性强。单亲家庭学生经历了关系的断裂,易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信任,对生活环境中正常的情绪变化、心理波动反应敏感,对未来不安和恐惧而变得多疑、脆弱,在自我保护的心理状态下,警戒心和攻击性都会加强。

3.抑郁,情绪不稳定。丧失若发生在孩子心智相对成熟,或者父母采取较为柔缓、充分考虑和照顾孩子的感受和心理的情况下,他们不易产生心理障碍。但若不是,就会给他们造成不可磨灭的创伤和阴影,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小心提防,一颗石子可以激起千层波浪,这样,产生抑郁和情绪不稳定就不足为怪了。

4.冷漠,缺乏爱心,容易产生憎恨、嫉妒心理。由于本身的幸福和快乐被剥夺,部分孩子会封闭在自艾自怜的境界里,沉浸在自己的痛苦回忆中,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当他们看到别人的幸福时,认为生活不公平,很容易产生憎恨和嫉妒心理。

5.部分存在内疚和负罪心理。部分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经历了失去的痛苦,品尝独自支撑家庭的艰辛,会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取得突出的成绩,以获得安全感和众人的认可,尤其是回报抚养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当他们没能实现目标或者遇到挫折时,很容易陷入自责的情绪,甚至产生无能为力的内疚和负罪感。

三、高校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单亲家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渴望友谊和交流,但往往又自卑、敏感、不善交往,所以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烦恼和困惑。如果不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导致他们产生行为偏差,甚至走极端。因此,针对这个群体采取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尤为重要。

1.进行恰当的心理辅导工作。从单亲家庭学生入学起就开始建立他们的档案,熟悉其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各自的特点、出现的问题等,指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谐与人相处,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发现自己的长处,建立自信心,同时也要坦诚地接受自己的短处,努力克服缺点,不断完善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逐步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营造良好的集体环境。加强班级、宿舍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如寝室文化大赛、个人形象设计、体育比赛、心理健康讲座等系列活动,为他们提供舞台,使他们逐渐增强自信心,充实和滋润自己的人生,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走出心灵的阴霾。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爱,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消除孤独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3.积极寻求家长的配合。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共同关心学生成长的平等的同伴关系。家长也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比如:(1)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离异之事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解释,并告诉孩子父母不会因为分开而减少对他的爱。(2)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以利于孩子的成长。尽可能地营造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和谐环境,不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不是。(3)多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多参加集体活动,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理性理解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可能为父母做出的离婚决定感到气恼,他们对离婚事件持有消极的看法,从而否定自我、否定生活。要帮助这样的大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系统,纠正他们头脑中的非理性观念,肯定自我改变的责任和能力并付诸实践。尽管父母离异会给他带来一些麻烦,但这的确是父母的权利,大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的成长。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环境,更重要的是其自身要不断地提高认识,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困惑与矛盾,摆脱心理阻碍,充分地发展自我。

总之,通过学校培养、家长参与、社会关怀以及个人努力,他们将在大学中塑造全新的自我,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健康身心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军.单亲家庭及其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学海,2002,(4).

[2]方淑琼.单亲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对策[J].肇庆学院学报,2002,(2).

[3]李颖琳.浅议单亲家庭学生心理情况及对策[J].高校论坛,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