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总结

篇1

【关键词】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思想道德素质;有效

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为了培养出更多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社会主义新人,新课程改革标准亦把德育列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人也许会问:对学生德育不应该是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做的事情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而言,也应该义不容辞的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责任. 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进行德育渗透呢?下面,我总结其中的几点阐述如下.

一、引入数学史进行德育渗透

所谓的数学史即数学发展的历史,在数学史中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而我们初中数学教师也完全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数学史对同学们进行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 为了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我经常结合数学史对同学们进行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成效.

例如,执教《勾股定理》一课的时候,在课堂导入阶段,我首先和同学们说了这样一段数学史:“勾股定理到底是谁发现的呢?在我国称其为勾股定理亦或是商高定理. 而在欧洲则将其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或驴桥定理. 欧洲人认为勾股定理是他们发现的,而我国则认为勾股定理是商高发现的. 《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周公问商高: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将尽寸而度. 天的高度和地面的一些测量的数字是怎么样得到的呢?商高说: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勾股定理在我国早已有之. 欧洲人通过对相关的史料进行研究,最终认为中国的勾股定理发现比他们要早.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人的智慧和伟大. ”

在上述教学片断当中,我通过勾股定理的相关数学史向同学们证明了古人的伟大智慧,不仅有效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勾股定理的兴趣,更在无形中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引入生活故事进行德育渗透

相关研究表明:在初中数学课堂中适当的给同学们说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也同样可以起到德育渗透的效果. 生活故事源于生活,也是同学们颇为感兴趣的话题,生活故事的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同学们的课堂学习兴趣,更可以达到快速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成效.

例如,执教《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章的时候,在课堂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首先画出相交线和平行线. 然后说道:“相交线和平行线就像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一样. 诸如前段时间我们班的两名同学打架一样. 如果大家能够和谐相处,那么他们就会像这个平行线一样,永远不会打架. 打架之后他们就成为了相交线,交织在一起,打起架来. ”这样的生活故事引入对于同学们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同时也给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同学们明晰了与别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生活小故事中蕴含有很多德育因素,为了更好的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我经常会把一些看到、听到的生活故事说给同学们听,他们对于这样的生活小故事也非常感兴趣. 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生活小故事的引入不能漫无边际,一定要与特定的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如此一来方能事半功倍.

三、抓住动态生成进行德育渗透

在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中会产生很多动态生成,有智慧的数学教师完全可以精准、有效的抓住这些动态生成时机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渗透. 这也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常用手段,且起到的德育成效也往往非常之好. 例如,执教《多姿多彩的图形》一课的时候,我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对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突然发现两名同学争执了起来. 一名同学说正方形是最完美的,一名同学说圆形是最完美的. 听到他们的争论内容我不禁笑了起来,也让我想到曾经看到过的一个德育案例. 然后说道:“至于哪个图形更完美,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 在我的心中圆形更为完美. 大家可以看到:圆是由无数个散点按照一定规律所组成的一个图形,且每个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等长的. 这好比是我们的班集体一样,大家牢牢的团结在一起. 假如有人置班集体的荣誉于不顾而有利于班集体之外,那么就等于有利于圆外的一个点,如此一来还能完美吗?”听到我这样说,那两名同学也不再争执,其他同学也默默地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这次的动态生成无疑是为我提供了一次很好的集体主义教育机会.

所以说,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注重动态生成的重要作用,利用动态生成对初中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篇2

一、从数据和图表的分析入手,对学生环保意识进行启迪

如今随着国际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劣,全球变暖、冰川消融、沙尘漫天、雾霾肆虐等现象的流行,我们显然已经难以从一个国家的角度进行环境保护的倡导了,必须联合起来才能让地球疲敝的“身体”再次焕发青春活力。因此,德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第一时间笔者联想到的就是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启迪。初中生恰恰正在处于思想和意识形成的重要转折点,因此,加强在此阶段的环保意识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具体来讲,比如我们可以从数学应用题中的数据和图表分析题目入手。其一,让学生通过观察近几年来内蒙古草原地区植被覆盖量逐年递减的数据,感悟出草原绿色正在消退的无奈,进而激发他们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身边的一花一草,多利用节假日植树种草,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其二,还可以从小区居民每月的生活用水折线统计图中感悟出淡水资源的宝贵,进而激发他们节水、护水的观念。更利用自己的所学、所能,号召更多的人节约用水,保护环境,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二、把握数学教材中的“美”,陶冶学生情操

陶冶学生情操,让青少年感悟生活中的美、数学中的美,也是我们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理论和实践支撑点。数学知识是对生活的总结,而生活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提供了具体的情境和场所,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存在,而缺少的是发现和挖掘美的眼睛。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对于德育的渗透,对于美的发现,我们也需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比如,数学教材中的“轴对称”知识,就是很好的美学体现。因为,在生活中我们看到大大部分事物都是具有对称美的。如人的脸、书本、电脑、建筑物等等,具有对称美的事物可以在视觉上留给人一个美好的印象,而如果是不规则的图形或者是图案,则很容易引起人的反感。比如散乱的线条、密密麻麻的蚂蚁、更或者是泼洒一地颜料等等。另外,同样具有美学的还有数学符号、黄金分割点、数学解题的多元性等等,这些都可以留给人完美的体验和感受,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养成健康向上的工作和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别林斯基曾经对德育和美育的关系是如此界定的:“美育和德育是密切相关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如今,在笔者看来确实如此。

三、结合数学故事,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渗透

其实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数学家、科学家都对数学领域做出过贡献和研究,从我国古代来看,古有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祖冲之,近代有钱学森、邓稼先等辈,而将视野拓展到国外再看,更有高斯(数学王子)、笛卡尔(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等辈,这些优秀的前辈都是我们数学教师和初中生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但是,这些数学界的伟人,也并不是从一出生就被世界所公认的,而是在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努力和实践中展露其在数学领域的光芒。因此,既然他们有过对数学探索的经历,就一定会有很多小故事,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前辈自主探索数学新知的故事讲解给学生听,一则使其了解数学知识的起源和逐渐被完善的过程,二则,激发初中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节。这便是我们渗透德育教育的精神和灵魂所在。

篇3

我们的中学数学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和挖掘,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德育素材,渗透到数学的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激发民族的自信心,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等.如在学习排列组合“杨辉三角”时,我们就可以适时告诉学生,其实,在古代,我国的数学家在很多重要的数学领域都创出了领先于世界的成绩,在中国古代数学史辉煌的历程中,“杨辉三角”就是耀眼的里程碑.学生由此会升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再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的“祖暅原理”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祖冲之和儿子祖暅得出了球的体积公式,在一千多年前,祖冲之和儿子的研究成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这些素材可以说在数学教材中举不胜举,因此,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挖掘运用.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不可否认,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这个平台运用的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

(1)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以及反映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的概念和公式是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比如,在学习负数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的实例,如天气预报中的零上度数与零下度数,仓库运进20吨粮食与运出50吨粮食等,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由此就有反应其意义的正数和负数了,学生了解了这个概念,我们也由此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了,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只有掌握好了数学知识,才能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再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2)结合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的知识,预先在备课中就选取相应的实例来为学生们讲解,这样的实例是十分丰富的.比如,我们的祖先在《九章算术》中最早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我国是最早将负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国家,在三国魏时期的刘徽首创“割圆术”,在近现代,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被誉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这些在世界数学史上闪闪发光的不可磨灭的成就,无不激发起初中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产生沿着先辈的足迹继往开来,学好数学为祖国的壮大而拼搏的信心.

(3)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学

在浩如烟海的数学世界中,处处都蕴含着美学,数学语言逻辑严密,简洁精练体现出简约之美,数学的解题方式奇妙无穷,整个过程给人愉悦之美.还有图形的对称之美,内容与形式的相似之美……都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很好的资料,只有在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学生才会欣赏美.

(4)结合数学的课内、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这样的集体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与学习小组的交流,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情感;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数学知识来开展课外活动,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外活动之中,比如,在学习了统计学的知识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去统计塑料袋的利用情况,让学生了解白色垃圾对地球的污染,从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展现教师人格魅力,陶冶学生美好情感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也许学生由于赞赏自己的数学教师,而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等基本功的水平,还要讲究自己仪表,做到端庄整洁,从内而外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教师的形象美.教师幽默的语言,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渊博的知识,能打动学生心灵,都能使学生更加尊重和敬佩老师,甚至影响学生一生.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 遗忘规律;复习课;教学策略;初中数学

一、遗忘规律的基本内涵

学习过程中不断会出现记忆与遗忘这两个相互矛盾体,这也是人学习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两大构成因素. 记忆可以使得我们对于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得到反映. 按记忆内容可以将记忆分为形象性记忆、情景性记忆、情绪性记忆、语义性记忆、动作性记忆等;按感知器官则可以将记忆分为视觉型记忆、听觉型记忆、嗅觉型记忆、味觉型记忆以及混合型记忆等;按记忆保持时间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以及长时记忆等;按意识类型就可以将记忆分为无意性记忆和有意性记忆. 与记忆相对应的便是遗忘. 在1885年提出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认为人对于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会不断遗忘,其规律是不均衡性,即:先快后慢,是一种呈现出负加速型的遗忘规律.

二、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及基本方法的遗忘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学习材料的性质会影响遗忘. 其中,学习材料的不同,例如:是否有意义、长短不同、种类不同等,都会有不同影响. 此外,学习材料的直观性也是影响因素,它可以成为学生们的记忆因素之一. 第二,学习记忆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高低. 通常来说,记忆材料多且不能及时复习就会很容易遗忘,反之,就会降低遗忘. 第三,记忆内容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第四,学生记忆方法的差异. 记忆方法是学生学习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而其记忆方法越是有意义就越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反之,则会降低学生的记忆. 第四,时间性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及方法等内容会不断地遗忘,所以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巩固复习. 第五,学生的记忆态度. 学生们易于记忆就会使得学生自身的记忆能力大大提高.

针对上述的各种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总结出提高学生记忆的各种方法:第一,教师要明确其教学目标,正确引导学生记忆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学习材料的重点. 第三,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加工式的学结,促进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理解. 第四,教师要能够应用各种学习策略来合理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并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和记忆学习材料. 第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运用新的教学思维和各种信息编码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 第六,重视引导学生们的知识复习方法来降低他们的知识遗忘性.

三、基于遗忘规律进行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

1. 教师明确初中数学复习内容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统一. 具体目标则可以总结为:第一,对于学生熟识基本知识点的推动. 例如,复习每一章节内容时,注意需要达到基本的知识教学点、能力训练点、德育渗透点、美育渗透点等多项目标. 第二,引导学生巩固与提高基本的运算能力. 例如,复习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时,教师设置多样的练习题,加以巩固与提高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 第三,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题目的方法. 例如,掌握数形结合而进行题目的阅读与分析归纳. 第四,引导学生可以独立绘图. 例如,可以独立绘制平面图以及立体图. 第五,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数学问题来提高其复习的积极性等.

2. 教师改进复习课中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们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改善自身的教学,其中,新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即:教师的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久发展为核心,该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支撑点. 新课程改革强调“开发型的课程观”理念,即:最大限度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改善自己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创建丰富活跃的课堂环境. 新课程改革还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该理念就是要求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和提高,教师在课堂上要具有核心知识以及辅知识,具有知识的广度和厚度. 新课程改革还强调“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等理念,这是新型师生关系,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综合学习. 在初中数学复习课上也要注意将以上理念落实到其中.

3. 教师对于复习课的教学方法要改进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很丰富并有着不同的体现. 例如,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等. 但是,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不断深化和推广,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教学法等层出不穷,并且还出现了以探究和体验为主的各种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对于传统教学方法都普遍有了改善和一定的创新,并在其自身的教学中不断融入,学生们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是情境式学习,可以实现其自身知识的提高. 此外,直观感受教学法也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使得问题简单化、直观化. 例如,幻灯展示例题,创设问题情境:如图,圆锥形的烟囱帽的底面直径是80 cm,母线长是50 cm,(1)计算这个展开图的圆心角及面积;(2)画出它的展开图.

篇5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德育

数学知识与我们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我们出门购物需要计算,在家看表和时钟时需要读数,吃饭时摆对碗筷,喝药时分准剂量等等日常生活细节都要运用到数学. 同时数学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载体,常常把它作为一个重要渠道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课堂上透过数字、符号、公式、规则、程序的简单组合,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丰富的内容、灵活的方法、严谨的思维、有趣的规律. 通过这方面的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去体验一代代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发展进程中,他们是如何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对科学的严谨精神,创造了许多数学成果. 从中了解到数学家一代代的传承与突破,最重要的是让同学们从这些数学家身上领略到更多的高贵品格和数学精神. 这样的数学课堂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好的途径,如何在数学课中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品德教育,并进行扎实有效的德育渗透呢?下面是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利用教学内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要求. 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时要常常运用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书本上的数学理论知识都是一代代数学家们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这些科学理论又指导我们的实践,教师经过课堂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启发,学生就会了解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运用. 比如,在学习负数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的实例,如天气预报中的零上度数与零下度数,仓库运进20吨粮食与运出50吨粮食等,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由此就有反映其意义的正数和负数了,学生了解了这个概念,我们也由此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了,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只有掌握好了数学知识,才能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再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二、把数学知识的传授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有效地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教学活动融合起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教会学生爱自己的国家与民族,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而数学教材就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作为数学老师要充分利用这方面的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的知识,预先在备课中就选取相应的实例来为学生们讲解,这样的实例是十分丰富的. 比如,古今中外那些伟大数学家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通过讲解这些在世界数学史上闪闪发光的不可磨灭的成就,无不激发起初中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产生沿着先辈的足迹继往开来,学好数学为祖国的壮大而拼搏的信心.

三、充分挖掘教材,对学生实施个性教育

(一)数学学科相对其他学科的独特个性

1.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为其他学科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数学的这种特性来让教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又从数学中感受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请你帮学校的总务主任算一下,学校计划花5400元钱买篮球和排球,共准备购买138个,其中每个排球30元,每个篮球50元,问两种球各买多少个?题目以发生在身边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

2.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利用数学这种独特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重视渗透和揭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学生经历实验、探索过程,体验如何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能力,分享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合作交流,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锻炼独立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培养及发展学生个性

个性教育就是实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及积极探索精神. 而在传统数学教育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填鸭式教学是教学的主要方法,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只是接受了知识,而没有掌握知识,也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个性教育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 例如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学障碍的设计就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双边活动相结合,其基本教学结构,如以下程序组织活动:

1. 创设教学“障碍”. 其基本内容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现有知识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具有有效性和启发性的障碍,让学生有意识进入探索问题的情境,明确探索的方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下一环节探索排障做好心理准备. 如在教学“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先画出如下函数的图像:(1)y = x2 + 2x - 3;(2)y = x2 + 2x + 3;(3)y = x2 - 2x + 1.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有些是一个?有些是两个?而有些又没有?”通过设疑巧妙地设置了教学“障碍”.

2. 引导探索排障.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推到高点,教师依据教学目标,预先设计好一系列的探索步骤,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回忆,多角度、多方位考虑,从易到难,有效迁移,指引已初步激发探索心态的学生,根据客观条件,寻找最佳方案,快速、独特设计排障途径. 在上述问题中,当学生出现疑惑时,教师提出“金点子”,引导学生探索排障途径,先让学生动手解如下方程:(1)x2 + 2x - 3 = 0;(2)x2 + 2x + 3 = 0;(3)x2 - 2x + 1 = 0. 再根据上述方程根的情况,结合每个方程“Δ = b2 - 4ac”的运算,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对比,讨论“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根的判别式Δ = b2 - 4ac的值与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个数的关系是怎样?”

3. 培养创造意识.这是教学“障碍”设计的第三个环节,这实际上是前两个环节的延续、发展和升华. 学生通过动机、心智训练,已由被“他人激发”转向“自我开发”,进而跃迁到感知和领悟层次中,利用现有条件,已知的信息,对已有的设想方案进行集中、筛选、归纳、模拟,设计出一种新颖的、独特的、相对于学生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

(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提供个性发展的永久平台

篇6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必要的数学应用技能;能够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这一学科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社会,能够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以便增强应用这一学科的意识;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数学的重要价值,从而增进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的信心;在情感方面,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这一学科的专业目光去看世界,用数学的原理去分析世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既面临升学压力,又处在青春期,心理状态可以说是处于人生中最为不稳定的阶段。数学这一学科在整个初中阶段、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涯来说,是最为困难的阶段,很多学生在面对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时,难免会产生惧怕心理,这种心理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心理会对他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很可能这种惧怕心理会伴随他们一辈子。所以,要使初中的数学教育得以成功进行,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那么,如何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已有的文献中查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已有的文献中大多只是从理论方面来讨论,很少从实践方面来总结。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二、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但在家的时间以及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特别是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三多”现象:一是外出务工的家长多;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多;三是对孩子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这三多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可以说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同时,现在很多家长缺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对子女过度照顾,特别是物质方面,而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特别是成绩方面。还有一种现象是现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越来越多,这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极易出现消极情感,并且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

近年来,虽然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其实,在很多地区,由于之前心理教育师资匮乏,并且,学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心理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再加上之前的研究资料的有限,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另外还有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偏爱现象,这也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实践

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能够在面对挫折时有不畏惧的精神,能够与朋友同学和睦相处,能够积极面对环境带来的任何一项挑战。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态,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健康的心理应是与同学、朋友能够和谐相处,而这种健康的心理源于健康的心理课堂。教师的人格、教师一举一动、课堂的学习氛围都会影响到学生。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平时尽量淡化评价,而是进行实际指导,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会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二)发挥学生本身的力量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对学生的地位轻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和热情往往进行压制。为此,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主体,自己成为主导,把学生向前台推,引导他们敞开心扉畅谈心里话,尽情发挥。课堂应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培育下,学生发挥其所长,补充其所短,强壮其身体,充满其情志的积极、健康的课堂。在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一定是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在面对学习中、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时,才能不畏,才能做到淡然,这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勇气和信心。而在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受不起在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不要说初中生,就是在大学里学生跳楼自杀等情况时而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其早期发展中挫折教育的缺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习进行挫折教育,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长河中,有很多不愉快、不顺利的事情,只要我们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接光明,让学生明白不能应为面前学习上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学习的信心。教育学生要拿出勇气和信心,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应看到自己所拥有的特长与优势。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教学原则贯穿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与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新课程标准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六大教学原则,即: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基于该六项基本原则的指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一、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新课改以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传授知识者,学生也不再是一味的简单的接受知识的“机器”,教学活动改变传统的知识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一种创造与开发的过程。教师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教师主导性作用与学生主体性作用相结合,共同构建高效课堂。例如,在学习“平行线”性质时,教师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学的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学生快速高效的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优化课堂各个教学环节

整体课堂教学有五个环节:(1)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动机的环节。(2)领会知识的环节。该阶段需要让学生轻松地感知知识,理解知识,为以后运用知识奠定基础。(3)巩固知识的环节。(4)运用知识的环节。该环节主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5)检查知识的环节。该环节也主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

在领会知识环节,第一,教师可以安排有趣的教学内容以及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学习“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时,教师可以以长方体(教室或纸盒)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棱与面、面与面的位置关系,并把它们想象成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研究空间里的线与面、面与面平行的关系。第二,教师可以更多的让学生表达,更多的让学生发挥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三,教师注意发挥引导性作用,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例子或者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相连接,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例如,在学习“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香蕉、苹果实物分配的应用问题,引导学生练习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并通过比较、尝试,探索出关于化二元方程为一元方程的解方程组的方法。

三、优化课堂气氛与课堂环境

通过课堂气氛与课堂环境的优化,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与课堂环境,有助于教师与学生能够充分的投入到教与学实践活动中。第一,在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与课堂环境中,学生能够高度的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激情、热情,课堂发言踊跃。例如,在“圆、扇形、弓形的面积”课堂上,实现师生共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课堂效率达到最高。第二,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与课堂环境中,师生关系融洽,默契配合,学生的头脑清晰,注意听取其他学生的发言,并能紧张深刻的思考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学习“圆、扇形、弓形的面积”时,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与课堂环境中,学生能够快速的理解公式,并且快速的按照推导过程记忆公式,学生学习与记忆效率达到最高点。

四、做好课后总结与评价

第一,教学目标的评价。即教学目标是否在充分的分析数学课程标准、学生学习行为、学生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否符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要求等。例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侧面积”时,课堂教学就需要达到“知识教学、能力训练、德育渗透、美育渗透”等多个方面的目标,教学目标的评价要涉及到这几个方面。

第二,教学内容的评价。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出且合理,具体教学细节条理清晰、语言丰富。例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侧面积”时,需要将重点:圆柱的形成手段和圆柱的轴、母线、高等概念及其特征;会用展开图的面积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全面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将教学难点:学生对侧面积计算的理解,融入到具体教学过程中。

第三,教学手段评价。即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否能很好的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例如,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做到了演示模型并讲解的要求。

篇8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利用教材中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圆周率是我国的―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利用数学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进行德育教育。

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中考;复习方法

但初三数学复习知识点多,内容广,要想在短暂的几个月时间内全面透彻复习初中三年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题技巧、能力,并非易事。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是每位数学教师和学生所关心的。以下我综合个人多年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牧区中考数学考试特点对初中数学复习谈一些个人经验。

一、注重考纲分析,把握中考动向

中考复习前,初三数学教师须进行考纲分析,统一方向,根据考纲研究数学命题的走向和中考复习策略。原初三数学老师可根据上一届考试走向、中考复习体会及中考后的反思和数学老师交流。初三数学老师根据中考数学命题的特点,及早把握中考动态,考试内容、范围、重难点,渗透到平时的复习中。组织专门的中考考纲分析专题研讨会,将对初三老师的复习起到指导作用,对初三老师把握中考动向,纠正复习偏差,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邀请初二数学教师模拟中考命题、试题内容严格按照考纲改编及自编,着重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每次考完后教师与学生都要及时做总结,初三数学教师写试卷分析。这样既让教师对中考复习的把握更准确,又有利于学生寻找差距,奋力拼争。

二、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归纳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能让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认为,中考的数学复习最好是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考纲规定基础知识所占比例70%,因此利用一个半月时间全面系统复习基础知识。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同时关注新教材中的新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对典型问题进行变式训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应试能力。

第二阶段,根据历年中考试卷命题的特点,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题复习。精心选择一些有针对性、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针对学生个体做到热点知识天天见,易错知识反复见。

第三阶段,模拟训练。这一阶段,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梳理,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提高应试能力。具体做法是:从其他数学老师自编模拟试卷和往年中考试卷中精选五份进行训练,每份试卷严格按照中考规则进行。老师及时对试卷进行认真批改,重点讲评。一旦发现每次都容易错的题型,知识点,在中考前老师应针对相应知识点,题型进行回味练习。

三、调整好心态,培养学生兴趣

首先,好的心态是考试成功的一半,中考在即,调整好学生心态十分必要,现在的学生心理素质不过硬,平时成绩优秀,一到关键考试就没状态。不光是学生,老师也是如此,很多教师担心知识点未复习到位,知识结构梳理不完整等,整天精神恍惚,时刻处于焦虑状态。因此,在中考前学校应邀请专家对老师进行心理辅导,开放心理咨询室为学生释压,避免师生出现考前综合症状。学校也可以通过班会课、德育课给学生辅导,使学生正确对待压力与挫折,正确看待成绩,增强自信,发挥复习的最佳效能。

其次,要避免学生对考试产生畏惧心理,在模拟考试中会经常遇见不会做的题型,或者一次模拟考试发挥不理想,学生自然就把模拟考试当成负担。考生一次考试没考好或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是很正常的,如果一味地着急、焦虑,往往会一无所获,考生应把这些做错的题型和不懂不会的题目当成再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正确分析问题原因,考前发现问题越多纠正越及时,提高越快。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课堂;德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都在细心观察,有意无意地加以仿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势必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激励学生以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对待学习。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给学生做出表率。另外,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人的素质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不仅要学生学会概念、定理、法则等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领悟运用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只要教师注意在教学中结合数学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思维规律和方法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一定能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与掌握中。例如,在教学数据统计的时候,可以列出身边环保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也从中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讲述一些数学家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素材的。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出现和发展本身就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并回到实践中去运用,正是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观点。这样,数学教学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数学课堂上,德育不能盲目渗透,除了要结合教材,还要恰到好处。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还要让他们得到感悟。例如,在教学第六章“认识一百万”一课中,我让学生计算:如果我们每天浪费一粒大米,全国13亿人口每年要浪费多少吨大米?(每55克约16000粒)学生借助计数器计算得到结果约为40.63吨之多,想到平时自己每天浪费的何止一粒大米,都不约而同“哇”地一声惊叹。我还让学生计算: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全国13亿人口每年节约47.45亿。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我们不留意的数据,让学生在感受大数的同时,节约这个良好习惯也将在学生身上更好地养成。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

数学课堂的后阶段往往都是对新知识的运用和巩固,教师若能在一些实际问题中渗透德育,能更好地延伸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第六章“科学记数法”中,我在课堂的后段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棵生长20年的大树,能制成约5000双一次性筷子,如果平均每人每天用一双一次性筷子,本区人口约38万,一年要砍这样的大树多少棵?(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又如在教学第六章“统计图的选择”一课中,我选取了课本214页“知识技能”的第一题,是关于垃圾的处理问题:垃圾可直接填埋的(23%),回收利用的(4%),焚烧的(73%),让学生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数据。在讲授完这两道题之后我都问了学生一个相同的问题:“做完这道题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了“保护环境”“植树造林”“少制造垃圾”等,由数学课堂引发的环保话题在教室里讨论开来,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加强了环保意识。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两节课之后不久,教室后墙的宣传栏上竟然张贴出由班长倡议的“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倡议书,全班同学都签上了名,其效果更甚上了一节班会课。

数学教学与德育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教书育人。若两者能有机结合,必然会相互促进,使学生从学科知识的认知到德育的感悟,从德育的感悟到知识的积累,从积累到转化,再从转化到提高,让学生在精神上不断充实自己,从意志上不断激励自己,从人格上不断完善自己,从而使学科的学习和德育都得到提高和优化。

参考文献:

[1]郑其恭.论全面素质教育[J].教育导刊,1999(1).

[2]郭宏.实施素质教育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J].陕西教育,2001

(1).

[3]张淑红.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天津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