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方针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育方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教育方针

篇1

当前高职体育教育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也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行的高职体育教育已不能满足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由于传统的体育教育思维观念与社会发展所呈现的新思维观念之问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在高职体育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当前高职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意识有待转变

高职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具有与社会体育衔接的特点;在当前高职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观、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早已为国外体育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而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领域里,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还尚未广泛普及,因此要着重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意识将决定能否使其终身受益。部分体育工作者、管理者本身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为教学而教学的误区里,忽略了体育教育功能内涵延伸的知识传递,将高职体育教育的作用视为无足轻重,不重视高职体育教育的后期效应,造成很多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后,体育活动从此画上了句号。

2.2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高职体育的迅速发展,使教师的任务大为增加,新的科学技术及新开设、新发展的学科进入高职体育领域,迫使教师必须用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来指导和管理工作,时代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了解日本、美国等国外体育师资培养的标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体育教师的知识要求是宽厚的,涉及到专业知识、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师不是某一方面运动项目的专长者,而是研究、创设、组织和指导体育活动的体育锻炼专家。而我国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则过于简单,注重专业技术技能和专业理论,忽视其他学科的知识,体育教师仅仅完成技术指导和教学即可,这也间接地造成了体育师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成为了制约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瓶颈。

2.3教学内容陈旧繁杂

新的体育课程目标将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等五个有机组成部分。课程El标的转变必然要求与新体育课程目标相配套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教学课、活动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等整个体育教育环节之中。目前,高职体育教育在课程内容上,仍然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许多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与当代大学生的健身需求不相适应;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采用的是竞技运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教师花相当多的时间传授运动技术与技能,他们把体育教学等同于运动技术教学,过频的项目转换导致学生疲于应付,不符合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帮助学生摒弃竞技第一的指导思想,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将更多实用的、健身价值高的运动项目引进到的教学中来。

2。4评价方法过于简单

当前的高职体育教育,过于强调对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在过去“增强体质的教学观念”和“技术教学观念”的引导下,以往对高职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内容基本上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运动习惯、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定。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因为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兴趣爱好、个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单一的评价内容造成了评价与学习目标的脱节:我们过去过于重视对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从而导致了体育教学也只重视体能与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然而,这只是实现了体育课程的部分学习目标,其他的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以至于促进其健康发展来说同样重要的学习目标则因未能得到评价而无法实现,从而使得这些体育学习目标形同虚设。

3改进高职体育教育的对策

3.1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教学理念

高职体育相对于社会体育而言,它奠基起功能的作用,所以高职体育教育应加以改造。由于当前制约和影响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根本因素是教学理念,因此,要使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其要旨首先必须从转变教育者思想和观念做起。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全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体育教学实践。不能把体育教学仅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要始终灌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养成终身体育能力习惯,增强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心理素质,注重个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高职体育教育在继续重视追求近期健身效益的同时,也要开始重视追求对学生的长远效益,即注意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发展学生各种活动和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以适应将来就业的需要和终身体育的需要,并将其纳入终身体育教育体系之中,并发挥主干作用,从而使我国高职体育工作与国际接轨,与教育现代化的接轨。

3.2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

由于当今社会对体育价值的认知度过低、以及体育师资培养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造成目前不少高职体育教师的知识没有同步更新与提高,教师素质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所以体育师资培养除了要求具备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和指导计划,选择教学策略、组合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活动等,从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应该重视体育教师全面知识结构的构建,加强交叉学科的学习和应用。具体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首先要对师资结构进行整合,做好发展规划,年龄结构、数量、男女教师比例等都要合理,要有益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其次要鼓励教师在职进修,一方面通过请进来、专家来校讲学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选派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助指导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办法,此外还可大力提倡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大胆鼓励青年教师公平竞争。最后,要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对于骨干教师和学术梯队的建设,不能停留在自然形成上,而应有目的地积极加以培养,可制订数量目标、质量要求、选拔条件及培养规划,物色一批素质好、潜力大,在教学、科研、运动训练等工作中已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作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来重点培养,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能力。

3.3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当前高职院体育教学内容着重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体育综合素质,扭转高职体育繁杂与片面地追求传播知识的数量的局面,突破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普修课形式,吸收或引进有健身、康复、娱乐、休闲等功能的体育项目和选修课形式,把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列入到教学中,删去学生不喜欢、技术难度大、难以掌握的体育项目如铅球等;多增设学生爱好、简单易学的康乐健身项目如网球、太极拳、健美操等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把学生的体育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

3.4建立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当前高职体育教育中要着重构建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有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元评价(对评价的再评价),把元评价作为整个评价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把它作为监督和改进评价工作的重要手段;此外,还要强调定性评价的主观作用:随着人们对运动对人身心发展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一些国外学者普遍认识到定量评价固然重要,但不能反映体育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在进行客观评价时,仍有必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定性评价,因为许多评价内容(如学习态度、健康技能的运用以及技能和表现等)都具有明显的定性特征。最后,不能片面追求对运动知识和技能本身的评价,而要重视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灵活运用。也就是说,单一内容评价要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就要重视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评价内容包括对身体活动的态度、健康概念知识、健康测验、身体活动的努力水平、健康技能的应用,并给予态度部分最大的权重。即便是在体力测定上,也并不把体力测定成绩作为判定学生体育成绩的一项内容,而是作为学生了解自己体力发展水平的参考。

篇2

教师请家长来访一般有两件事:教育问题或教学问题。之所以请家长来访,一般也是教师认为或感觉到仅靠自己一人的力量已经不足以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到位,非得家长参与进来共同教育才行。然而,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和日常事务需要处理,不可能总是往学校跑,更不可能随叫随到。为了提高接访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做好这教育、教学两个方面的接访准备,以便让有限的机会和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

1.教育方面:准备好孩子的表现记录。对孩子的认识和评价,不能只看结果还应注重过程,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就事论事,还应兼顾孩子的发展轨迹。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接访前至少一个星期的时间撰写好孩子的表现记录,记录的内容尽可能详尽(孩子日常表现,行为特点,人际关系,学习情况等等)以便在接访时能比较全面客观的让家长清楚孩子的发展轨迹和发展倾向,以便更好地引起家长的关注和重视,也便于我们制定较为科学的联动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2.教学方面:准备好孩子的学业记录。孩子在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通常有4种: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②不能认真完成作业,③作业质量低,④测试成绩不理想。且当这四种情况的任何一种或多种,在老师的多次督促和教育下都没有显著改变的时候,请家长来学校商讨才变得自然和迫切。为此,在接访中,教师有必要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业上究竟存在什么问题,问题现处于何种程度,家长究竟应该配合做好哪些工作。而要做到以上几点,教师在接访中仅凭空口说白话就容易偏移教育要点,也可能产生遗漏,家长也难以一下子记住。为此,在接访之前,教师应准备好孩子的学业记录,在接访中可以请家长一边看,一边分析,一边把需要家长配合的要点给家长交代清楚。看到了学业记录,家长就能很直观很清楚地知道孩子在学业上存在的问题,也容易找到辅导的重点和难点,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接力教育。

二、注重优化接访方式

1.营造良好氛围。①微笑。营造良好的氛围,第一需要微笑服务,无论这个孩子多么的调皮,多么的不求上进,都要保持微笑来接待家长的来访。微笑是天使,它能够快捷的拉近教师和家长的心灵距离,产生亲和力和共同努力的动力。②热情。家长来到办公室后,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搬过一把椅子请家长坐下,然后泡一壶热茶递给家长,最后要对家长的来访表示感谢,对烦劳家长表示歉意,虽然只有两个动作两句话,但对良好氛围的营造是必要的,效果也是显著的。③诚恳。诚恳的基点就是将心比心,就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所以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始终充满的是关爱和愿望,而不是数落或指责。诚恳的要点,就是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教育的过程和方法,教育的效果、经验、得失等等毫无保留地讲诉出来,不做任何隐瞒、歪曲、夸张、偏袒,让家长觉得老师是值得信赖和尊敬的。而家长一旦感受到了教师的诚恳,便也会以诚恳相回应,那么接访工作就有了一个完美的开始。

2.做实接访内容

①仔细分析原因。教师和家长要共同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究竟是怕学厌学,还是贪玩;究竟是注意力不够集中,还是思维能力有限,究竟是孩子天生具有攻击性而难以自控,还是心胸狭隘不能受半点委屈……)只有找到了问题的成因,家长才能知道配合的方向和配合的切入点。

篇3

一、引言

实验教学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以实物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时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需要与时俱进拓展实验教学技术,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另一方面,部分特殊专业如核工程与核技术,由于部分实验课程涉及到高成本、高危险等因素。因此,选择一种节约成本、安全便捷的实验教学技术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虚拟仿真技术不仅大量用于科学研究,还广泛应用于实验教学。南华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结合核类专业特点,积极开展虚拟仿真技术在核专业实验教学方面的建设。然而,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实验教学师资力量弱、实验课程体系不完善、实验教学管理水平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南华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提出“巩固基础、加强实践、开拓创新”的发展思路,即依托现有核类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坚持积极发展、科学建设的指导方针,积极建设实验教学团队,科学设置实验课程,推动核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开发。

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师资建设方面。实验教学师资是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然而,在部分高校中,由于受实验教学地位、人才引进政策、师资建设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实验教学师资建设无法得到有力的支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长期以来,受“重理论、轻实践”观念的影响,在高校中实验人员认可度始终低于理论教师,导致多数应聘者或已在职的实验人员不能安心从事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人员变换流动快,实验师资队伍不稳定;另一方面,近年来,大多数高校提升了招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条件,许多高校要求应聘实验岗位者须具有博士学位。然而,由于实验岗位社会认可度低、薪酬待遇缺乏吸引力,往往是岗位无人应聘,最终不了了之。再者,高校实验教学师资建设得不到有力的政策支持。由于实验教学人员始终处于教学辅助地位,实验师资建设缺少资金和政策支持,导致实验教学人员培训、交流机会少,实验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高。以南华大学核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例,现有专职实验人员8人,需分别管理并承担核电子学、核辐射探测、辐射防护与剂量、核技术应用、核物理、核燃料化工、核反应堆工程等七个方向的实验教学及管理工作,尽管有部分理论教师参与实验教学,但始终无法解决实验教学师资匮乏的问题,无法满足“多层次、全天候”实验教学的开放要求。

2.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方面。实验课程建设是实验教学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目前,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种类少,无法满足不同核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在课程建设中,往往重视软硬件的采购,很少投入资金进行实验项目开发,仅仅开展软硬件的学习应用,未能充分发挥虚拟仿真软件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2)缺少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方面的辅助讲义和教材。尽管高校核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已开展近20年,但由于高校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发展中,未能及时做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加上缺少实验教材建设规划以及必要的建设资金投入,造成至今国内核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讲义及教材缺乏,因此积极投入开发实验教材已成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南华大学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安全、核物理、核燃料化工等核类专业,是全国核类专业最齐全的高校之一。然而,南华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仅针对核工程与核技术开设了核电厂运行仿真实验课程及核专业课程设计等,对其他专业如核燃料化工、核物理、辐射防护等专业尚未开设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无法满足高水平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方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涉及到软件、硬件等多个方面,管理较为复杂。一方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需以网络建设为依托,但当前多数专业实验人员对网络建设缺少认识,缺乏建设能力;另一方面,现有虚拟仿真教学硬件管理混乱,部分设备存在重复采购,且使用频率低,无法发挥其价值;此外,在实验教学建设中,由于实验课程受学分限制,实验课程往往比理论课时数少,无法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来锻炼学生实验能力。以南华大学核反应堆热工课程设计为例,目前该课程只能依托实验室局域网开展,学生需要学习FORTRAN语言、数值计算方法及反应堆热工设计等知识,仅36个课时,无法使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课程知识。

三、改进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对策

1.加强教学师资建设,提升教学队伍水平。(1)提升实验教学地位。建立实验教学改革课题专项申报制度,正确引导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提升实验教学地位;明确实验教学建设方案,适当提高实验课程的学分比例,增加实验课时数量,确保实验教学拥有充分的实验。(2)建立实验教学团队。健全实验人员引进政策,积极从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中,健全实验人才队伍;建立实验室人才建设资金,建立健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利用学校人才培养与引进的相关政策积极支持实验教师继续学习和深造,提高学术和业务水平。

2.完善??验课程体系,创新实验教学内容。(1)加强实验项目开发。软件是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多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通过采购教学软件,开展实验教学。然而,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加之实验人员少、任务重,开展的实验项目通常是单一的或验证性的,综合性或设计性的实验项目较少。因此,在现有实验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是十分必要的,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项目开发支持制度,通过改进实验软件教学条件,实现高水平实验项目的储备。(2)建设精品虚拟仿真实验教材。通过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开发中不断整理归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料,编写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教材,借助学校教材专项资金,出版实验教材,力争高效率、高质量的建设好实验教材资源,精益求精。同时,依据学科发展及社会需求,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实验教材。

3.改?M教学管理机制,优化教学资源配置。(1)完善虚拟仿真教学网络。良好的网络环境不仅可以实现高效率的教学管理,也为实现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方便。以现有局域网为基础,扩展网络范围,实现全国范围的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使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开展虚拟仿真实验,以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2)优化实验教学管理。优化实验教学管理是充分发挥实验教学设施,保障实验教学良好运行的重要方式。应利用教学管理软件,管理软硬件教学资源。通过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成师生互动、成绩管理等教学环节,实现虚拟仿真资源的充分利用。完善实验教学管理网站的功能,全面推行立体化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篇4

关键词: 和谐校园 高校政治辅导员 师德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高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教学、后勤等方面的改革,高校建设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与矛盾,主要体现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管理人员之间,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建设。高校政治辅导员(以下简称辅导员)作为工作在高校一线的教师与管理人员,他们在关心学生发展、解决学生问题等方面是最为直接与有效的。为此,要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就要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

一、辅导员师德建设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中能经常与青年学生保持密切接触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他们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极特殊的作用。[1]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政治坚定的高素质人才。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教育方针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大学办教育首先要解决好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问题,体现在人才培养上最核心的就是培养目标问题,即要使全体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觉悟,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愿意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贡献力量。[2]P27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者,他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广大学生的思想,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而为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安全稳定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基础。没有安全与稳定的校园环境,就没有学校的和谐发展。高校安全稳定与辅导员工作密切相关。辅导员比较了解与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并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以免问题与矛盾的发生与激化;同时可以做好家庭困难、心理问题学生的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大学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引导大学生科学规划学业,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等。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自身越来越认识到辅导员在高校的地位与作用,多次肯定辅导员工作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促进高校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苏高校连续17年保持政治稳定,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我省有一支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维稳队伍”。[3]

二、高校政治辅导员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同志指出,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确立的重要思想保证,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按照勤于学习、善于总结、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要求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辅导员群体文化。

1.爱岗敬业,勤于学习。

爱岗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爱岗才能敬业,辅导员敬业才会真正关心、理解学生。爱岗需要学习,学习是敬业的基本要求,没有学习就不能很好地敬业。新时期辅导员首先要做到勤于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拓宽知识面。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指导者,其首要素质就是政治素质,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次要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比如心理学、教育学等,以拓宽知识面。

2.勤奋工作,善于总结。

辅导员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勤练真实本领,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勤奋工作首先就要做到关爱学生,让学生充满信任感。要在学习、生活及心灵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与关心;其次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充满温暖感。尊重学生是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它能不断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大学生以更多的发展机会。最后要赏识学生,让学生建立自信感。我国古典教育学著作《学记》指出:“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4]意思是说只有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融洽了,学生才能愿意听教师的教诲,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老师。学生被辅导员赏识,其积极和被肯定的方面会强化,会形成一种约束力。善于总结就是要求辅导员辅导员要多观察、勤思考,分析教育对象的特点,把一些经验性的、共性的实践归纳整理,总结成规律,上升为理论,逐渐掌握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规律,使工作更具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5]

3.以身作则,勇于创新。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求学生做真人,辅导员必须首先以身作则,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榜样。这就是说,要求学生做到的,辅导员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这样才是以身作则。勇于创新即要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创新学生管理方法,努力做到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要在教育观念、内容、方式方法及载体上进行创新。

4.淡泊名利,乐于奉献。

教育是以育人为根本。但是,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是讲功利的。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待遇、地位跟有些单位或行业相比,甚至与同类教师相比,还显得比较落后。其工作性质决定,“在岗的辅导员很多都是超负荷工作,工作量很大,压力也不断增大,不少辅导员还要在职攻读深造或进修,学校对辅导员又有专业技术职务的要求,导致辅导员忙于事务性工作,对本专业和岗位缺乏深入研究”。[6]面临着很大的职称与学历压力;再加上其工作内容,教育劳动的价值难以用确定的量化标准计算,导致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维持。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有踏实苦干的精神,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尽量把工作做得细致深入,真正将辅导员工作当作一项事业去做。

三、高校政治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师德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灵魂与核心,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要从辅导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入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职业价值,以解决日益繁杂琐碎的学生工作事务与不配套的辅导员物质精神待遇之间的矛盾。

1.加大教育,深化思想认识。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关系千万家庭的职业。高校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工作理念,在辅导员的培训、培养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体辅导员,不断强化其师德师风教育,让辅导员成为弘扬“尊师重教”和“敢于奉献”社会风尚的主体。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认真做好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强工作积极性与主动,并将自身工作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的接班人紧密结合起来。

2.改进方法,提高工作绩效。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十分繁琐、但能真正锻炼人的职业。高校要建立完备的学生工作制度体系,在选聘、考核等环节上加强对辅导员思想素质与工作能力的考查,在提拔辅导员或在其职称评定时,要充分重视辅导员的实干精神与创新能力。辅导员要主动学习学生工作理论,分析新时期工作对象特性,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对繁杂的事务进行不断反思,同时利用一些信息化软件等,以提高工作绩效。

3.关心发展,提升职业价值。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主要追求精神满足的职业。目前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大多是年轻人,他们面临着职业发展的诸多困惑,由于长期从事繁杂的工作,自身的理论水平得不到进一步提高,有些辅导员甚至对前途感到迷茫,丧失工作积极性。所以,在功利思想盛行的今天,高校要倍加关心辅导员发展,要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对辅导员给予大力扶持,让其摆脱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思想。辅导员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从用“良心”做事转变为用“德心”做事,让工作实现专门化,在平凡中彰显其人生价值,在育人工作中重塑自我。

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即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管理人员之间,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大和谐。作为具有教师与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的高校辅导员在健全学生人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以满足和谐校园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硕杨.论高校辅导员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教研究,2006.3.上旬刊:14-15.

[2]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汇编[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第1版.

[3]孙志军.在第十五次江苏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7-1-12)[2008-11-15].http:///_siteId/15/pageId/20/columnId/693/articleId/3425/DisplayInfo.aspy.

[4]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8.

[5]许金镇,胡庆.浅析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素质[J].新西部,2007.8:140.

篇5

管理也是教育。必要的管理,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协调人们行动,以便建立正常的秩序。加强教育管理,可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那么,怎样加强教育管理呢?

首先,管理也是教育,是说搞好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如怎样按照我国的教育方针制定院校培养目标?怎样根据院校的培养目标编订课程?怎样根据各科课程标准选择适当的教材?怎样适应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生产部门的新要求来改革课程与教材?怎样按照各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怎样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怎样使学生在品德、体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怎样通过家庭和社会同院校的协作来巩固和扩大教育的效果?等等。都属于管理的范围。

要想通过管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所高校需要用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如:每所高校应有自己的主力科系,进行富有特色的教育;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要宽而扎实,具有开拓新知识领域的能力;要扩大学生的视野,把他们带进社会,让他们深入实践,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不定期地到工厂、矿山、农村、林场、牧场去实习;要提高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全部过程,自己安装、调试一般实验设备、仪器;要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现代计算技术能力、外国语能力。

其次,管理是学院协调各分院、系、室的活动,并使之与教学环境相适应的主要行为。管理工作是保证协调靠各系、各个教师个人的努力所不能达到的各种目标必不可少的。

院校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使各项教学任务及管理工作协调有序地进行。教学计划是管理的源头。不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工作就没有秩序,其他管理职能无从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得不到提高。

管理要有章可循。开展院校管理,离不开规章制度;有了规章制度,各系、科、室、班以及各部门、各系统的职能、职责才能界定清楚;同时有了规章制度,对各级管理者及工作人员才有约束和激励鞭策作用。

管理要有效的沟通与协调。管理工作是系统的、动态的行为活动。有了计划、规章制度,并不能说管理就会到位,就能协调有序。客观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新情况、新问题随时可能发生,人的主观意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需要管理者积极主动地去沟通与协调,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学院的管理工作。

管理工作重在考核。人是有随意性的,计划、规定的事情能不能如期完成,监督与考核是有效的控制手段。没有考核、管理必然失控,计划可能落空。再好的规章制度也是一纸空文。

做好管理工作,要求管理者的思维具有前瞻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一个过程。只有想到和计划了的事情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管理者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话筒式”地传达工作任务的做法是学院管理的大忌。只有想在前面,并估计难易程度,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及要做的筹备工作等,高瞻远瞩,方可胸有成竹。思维的前瞻性是高等院校管理者必备的基本素质。

再次,使教育事业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是当前高等院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加强教育管理的重点课题。高等院校同有关科研单位、工厂企业协作,建立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联合体,坚持教育与科研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学用一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以湖南工学院为例,该院校本身有三支队伍:一是教师,二是应届本科毕业班学生,三是应届专科班毕业生。教师在完成教学的任务后,有余力从事各项科研工作;应届本科学生的许多论文,可以从生产第一线选取课题;应届专科毕业生可以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毕业设计或写毕业论文。这三支队伍,三个层次,可以组织起来,以教师为主导,加强管理,充分发挥作用。高校学种多、专业多、设备好、信息畅通,在科研上具有优势,将这支力量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各行各业的科研力量结合形成网络,通力协作,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也能培养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人才。

一、有利于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用一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解决生产课题的实践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同时,可以促进学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新的方式培养学生,让他们走向社会,成为有用人才。

二、可以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合,促进课程的基本建设,为高校专业调整提供依据,推进教育方法上的改革,如在讲课、习题和实验上,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

三、可以为多种形式办学开辟渠道,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提供良好条件。学院可以为联合体及有关协作单位举办培训班,促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业务技能的提高。

四、有利于培养“全能型教师”,可以扩大学校经费的来源,用以提高学生专业水平,适应就业。

篇6

1.培养目标定位过窄

根据市场需要,仅定位于某一个具体的职业岗位需求。这样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的开发,也不利于职业岗位的变动。

2.培养目标笼统模糊

在培养目标的制订上,表述过于模糊和笼统。如“,动手能力强”“高素质人才”等表述。

二、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

1.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

我国教育方针的总体思想是,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结合生产劳动,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国所有的教育工作都必须以这一方针为总方向,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也应当以其作为重要的参照标准。这一方针概括了当前的科学、文化以及经济政治的时代要求,全国各级学校都必须严格地贯彻执行。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除体现这一统一的教育方针外,还应将其具体化,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除了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外,还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高职教育的特色主要是指职业导向性和社会应用性。在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时,应当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这两方面特色,这也是确立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下,高职会计教育应当是对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与技能型的中职教育和短期的会计培训不同的是,高职会计教育是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高职会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当是在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上,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研究和思考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局限于会记账、报账和算账的普通会计人员。作为职业教育,高职会计教育与研究型、学科性的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它更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中的大部分学生将很快面对就业,而不是继续求学,因此,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是从事一线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质。高职教育中,为适应以后的岗位需求,主要是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锻炼,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具体到会计教育,就是要求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在毕业后能立即从事会计工作而无需再进行大量专业的培训。这是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最基本要求。

3.以市场为导向,体现社会需求

高职教育直接服务于地方或者行业的经济发展。高职毕业生主要是在人才市场,通过简历投递、面试,得到企业认可后,才真正地走上工作岗位。当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完成了职业选择,其作为人才的价值才能在形式上得以体现。由此看来,人才市场的选择,也可以作为定位培养目标的标准之一。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精英化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变成为大众化的教育模式。各个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包括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数量也急剧增加,使得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面向基层,培养出用得上的会计人才。从横向来看,应当定位于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从纵向来看,就业岗位应定位在会计、出纳、报税员、统计员、仓库管理员、收银员等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发展岗位应定位在财务主管、税收策划师、主办会计、理财师等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

4.体现知识的结构定位要求

根据市场对会计人才所需知识的要求可知,会计人才掌握的知识不是越多越越好,而在于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由此看来,高职会计教育需要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配置。高职会计人才需要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储备:首先,应当具备扎实的会计学专业知识;其次,应当对相关的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再次,还应当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三、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意义

1.为高职会计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高职会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问题是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主要涉及了“培养怎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两个方面,包括培养内容方式体系、培养保障体系和培养目标体系。培养目标的确立对培养模式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

2.实施高职会计教育的前提

篇7

关键词: 信息时代 高校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1.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发展迅速

我国高校校园网建设迅速,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取得了三方面的成绩:其一,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主动性。其二,探索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机制。其三,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打造了一系列“红色品牌”。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在高校的广泛应用,使校园一步步信息化,这为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但是,当前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

2.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门的网络管理人员,网络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网站更新速度较慢。

目前高校的网络管理人员以兼职人员居多,网络并未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的奖惩制度及网络的管理人员相应的职责与义务。对于网络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具体的管理工作也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

(2)在经费上,硬件投入相对充足,但软件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如今各大高校纷纷加大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对于计算机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硬件设施都已向数字化校园迈进。但是,网络专职人员相对缺乏,对于网络管理人员的配备和网络环境需要投入的经费,大多数高校都涉及较少,造成高校网络无人管理,更新困难,最终影响了高校思想教育的步伐。

(3)网络思想教育的吸引力不足。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往往基于传统观念,认为网络思想教育不切实际,不会有任何效果,虽然部分工作者建立了红色网站或者思想教育博客,但是由于其融思想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不够或者内容更新缓慢,导致此类网站不够受欢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针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特点,其主要应遵循的方针如下:

(1)个体适应性方针。由于个体的思想层次具有差异性,这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工作方式,从而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个体和不同情境的需要,达到个体的最大适应性的要求。

(2)引导与监督相结合的方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引导和监督,如今各种复杂的信息充斥在网络中,如何加强网络的有效监督,运用恰当的后端,对网络负面信息进行拦截,抵制各种有害信息的侵害,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需求。

(3)服务型教育方针。在新形势下应将服务贯穿于教育当中,通过学习、就业、心理咨询、勤工助学、社团活动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网络服务,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化。

(4)线上线下结合方针。除了在网络上对在线的学生进行网络服务外,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线下也要对学生线上出现的问题予以解决。

4.信息时代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建立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网络技术基础,只有熟练地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才能较好地掌握学生在网上的相关思想动态。只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技术培训,提高其网络动手能力,才能及时地获取、分析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从而对其进行引导。

(2)创建良好的网络思想教育平台。

已有的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平台多集中为高校的校内网(勤工助学、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主页等)、校园BBS论坛、腾讯QQ、飞信等,而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系统的教育的平台则比较少见,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使其涵盖学生的专业学习、综合素质培养、就业服务等。具体方式包括时下流行的网络情景对话(微博在线交流)、网络学习课堂、网络思想案例、网络模拟面试等。

(3)树立正确的学生成才服务理念。

网络思想工作者要从服务入手,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尤其要注意倾听广大学生关心和关注的事情,确立为他们解答疑惑、排忧解难的服务宗旨,如设立网络信箱,及时了解问题,对正当合理的要求给予重视并尽可能解决;对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给学生以合理的解释,逐步创造条件予以解决;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坚持原则,做好工作,取得学生的理解,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一、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一)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外语本科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具备熟练使用外语的施加能力,能够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进行顺畅的交流。教育部在2004年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列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从培养人才的目标来说,对外语系大学生进行基础阶段的教育改革是国家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日语专业基础阶段实践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日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种。在日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基础实践是主要的实践形式。基础实践主要包括了对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强化训练。许多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并没有学习过日语,要在四个学年里熟练的掌握一门陌生的语言并不容易。只有不断实践教学,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1]。

二、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改革的方面

(一)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初学日语的阶段,大多数教师首先给学生讲解假名和假名的各种形式,并且开始对语法进行深入的讲解。对于没有日语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免会陷入到贪多不消化的情况。太多的理论不能在日语的使用中建立起知识框架。在基础阶段的课程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用各种日语的文化产品来让学生了解学习日语的用处[2]。

(二)教材的改革

目前高校学生学习日语的主要教材使《新编日语》,这部教材逻辑性极强,知识非常系统。但是对于零日语基础的人来说,这样的教材未免枯燥,长期学习下去有可能会对日语产生畏难情绪。因此高校日语基础阶段的教材应该尽快改革,在教材中加入更多的对日本风俗文化的介绍。使用《大家的日语》和《日本世情》这基本教材,与原有的日语教材结合起来使用。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主要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并用。对于日语基础太差的学生,不能用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而是要多采用互动式的教学,在交流之中为学生建立基本的日语基础,提高对日语的认识。互动式教学法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日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日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方法可以使使用情景式教学,进行情景会话联系,同时运用手术动作法来营造逼真的情境语言环境[3]。

三、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进行教学改革要对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调整,把人才培养的重点从理论转移到实践当中去。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大幅提高实践课的占比,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多的课堂实践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化地位。

(二)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实现教学改革,可以参考小班化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听说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开口使用日语,从被动的接受日语知识完成到主动学习日语知识的转变。教师要举办更多的学习活动,比如日语图书阅读、日语小品、日语演讲比赛等[4]。

中外教师还可以合作教学,中国教师与日本外教优势互补,实现开放式的教学。中国教师负责理论的讲解,而外教负责口语方面的训练和测验。

篇9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艺术教育创新;新模式;新路线;新趋势

作者简介:于娜(1979―),女,安徽阜阳人,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万彤(1977-),女,江西吉安人,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11-02

2010年10月,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拉开了序幕。本次展演活动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教育方针,以“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高校学生,立足于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为宗旨,促进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展演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艺术表演类、艺术作品类、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和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四类,对象涵盖了学生、教师、领导在内的学校各方面人群。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家正花更多的精力在高校全面推行艺术教育,原因在于艺术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正确途径。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内外著名的大学都特别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正如北大的许智宏校长所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而校园文化正是高校办学精神的最好体现。和谐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即在校园中达到人与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人与校园的和谐。只有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才能给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稳定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促进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无形推动力。所以,无论对学生、学校、社会各方面,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艺术是一种以审美为目的的高级精神活动。艺术教育则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正确引导,建立良好的审美观念,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相互渗透,共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从而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高职作为我国高校殊的一员,由于多方面原因,艺术教育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直接导致了高职学生综合能力难以提高,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实现。这不仅制约了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还影响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甚至对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是不利因素。所以,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不完善的现状进行改革创新,以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

一、高职艺术教育现状分析和改革创新

(一)现状分析

1.学校重视不够。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有的院校认为高职就是应该以技术培训为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熟练掌握技术操作规程,以达到顺利就业的终极目标。而艺术教育似乎和技能训练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不学也罢;有的院校即使开设了艺术教育相关内容,也是为了应付上面教育部的相关检查,如蜻蜓点水,不全面不深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有的院校只是在和艺术相关的专业课程中才开设艺术教育,并没有惠及全校每位学生,因而是局部的,不全面的。

2.学生自身重视不够。由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高学历才是有出息”一直是多数人的求学观,所以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都是高考失意生,分数因没能达到本科线而不得不选择的高职。这些学生对自己已经失去了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在艺术表现上自然也存在消极情绪。比如学生自愿参与的文艺活动规模相对较小,数量远不如本科院校多,实战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在艺术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中,总是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认为只要熟练掌握电脑技能操作,顺利就业就行。殊不知熟练地技能操作只是短期发展效应,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就会在社会中逐渐被淘汰,因此,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建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人生目标,学好一技之长,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才是高职学生的长期发展效应。

(二)改革创新

1.改变传统模式,创造更符合高职特色的艺术教育新模式。现在高校中的艺术教育依然脱离不了中规中矩课堂授课和节目晚会两根主线,忽视了学生们的实际需求,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改革刻不容缓,创新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不仅要改革旧模式,更要创新出具有高职特色的艺术教育新模式。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以实用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高职艺术教育发展方向。首先通过开展不同规模(以院为单位、以系为单位、以班为单位)、不同类别(依据专业特点)、不同奖励(不仅是荣誉奖励,还可以作为奖学金、助学金、入党等评选条件)的文艺活动竞赛,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际交流能力,树立自信。其次把艺术教育内容分解到一些不同的专业领域使其更有针对性。比如对于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可以让他们欣赏并掌握一些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的相关信息和最基本的艺术设计原理;对于园林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可以让他们选修园林效果图绘制技法课程,了解人的审美规律和基本构图搭配;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文秘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要掌握自身形象的设计,从着装、化妆、仪态到言行举止,都关系着今后就业的成败,需要学习艺术教育的内容比其他专业要高得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总之,高职特色艺术教育一定要突出实际价值,与学生今后的就业紧密联系,不仅提升了学生自身的审美修养和综合素质,更为踏入社会参与竞争增加砝码。

2.艺术教育需要走大众路线,亲生方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高职院校艺术教育首先要明确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艺术家等专业艺术人才,更在于提升每个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全国第三届艺术展演活动通知中也明确提出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由此可见高校艺术教育是针对所有学生的普及教育,不是对某些人的精英教育,所以高职艺术教育必需要走大众线路。可以通过增设学生较为感兴的选修内容,例如:优秀电影展播、陶艺课堂、小说戏剧欣赏及表演等,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方面增加学生的互动参与兴趣,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切实感受到大学生活的充实快乐。其次在艺术教育中如何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呢?即要遵循亲生方针。亲生方针指的是了解学生、贴近学生、融入学生。也就是说高职艺术教育要从高职学生本体出发,寻找符合学生特点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易于学生接受的,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艺术教育方式方法。可以通过调查,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积极内容,比如:艺术体操、街舞、十字绣、摄影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艺术内容。采用不拘一格的展示平台,例如:操场、草地、橱窗、宿舍、教室等多种空间,形成道道校园风景,处处艺术之花。

3.依托高校文化,确立艺术教育的趋势。艺术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服务,还要为学校服务;不但要体现高职特色,而且要具有每所学校不同的鲜明特征。这样才会让学生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依托高校文化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每所院校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校徽、校训、校歌等是高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艺术教育可以与其相结合,可以通过举行唱响校歌、诠释校训等相关的艺术活动,让学校的办学宗旨牢牢印入每位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为学校而自豪。通过艺术教育多方面的努力,学校的形象在不断提升,品质在不断改善,而艺术教育在高校建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二、高职艺术教育创新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具有高职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丰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外在形式。“以实用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艺术教育模式,把传统艺术教育模式进行具体化、多元化处理,让学生的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更接近于社会需求,提前使学生感受到相关就业信息,为顺利踏入工作岗位,参与市场竞争做好准备。同时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外在形式,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呈现出自己的鲜明特征:“与企业结合、与市场结合,更实用、更灵活”,更好地突出了高职院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

(二)具有亲生路线的艺术教育方针,增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了解学生、贴近学生、融入学生”的亲生路线是高职艺术教育的本质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让真、善、美充满校园,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人际关系;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融洽教育氛围;建立人人和谐的优美校园文化环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不断增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

(三)依托高校文化的艺术教育趋势,提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品位。依托高校独特的文化,形成每所院校不同的艺术教育内容,不仅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也是和谐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通过此种形式,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让他们愿意在校园中生活、学习,乐意维护校园环境,真心诚意地以学校为荣,以自己成为其中一员而自豪,真正做到人与校园的和谐发展。高职院校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文化内涵建设不完善,因此更应该花大力气从该方向着手,不断健全高校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运用具体的方式方法,快速提升和谐校园文化的精神品位。

我们要以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为契机,不断推进高职艺术教育改革创新,坚持育人为本,展现当代高职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全体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营造人人和谐、人校和谐的健康校园文化环境,体现高职院校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张美玉.高校艺术教育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民族音乐,2010(5).

篇10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德育教育;教学分析

一、现阶段高校德育工作主要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对高校德育主体——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互联网对于权威的挑战不仅体现在其他领域,同时也体现在了教育领域。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教师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就是权威的代名词。我们从来不会质疑老师传授的知识的正确性。教师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很多时候老师说的话会被我们奉为“圣旨”,权威性从来就不容置疑。老师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完全遵照老师说的去做是我们的行为准则。然而,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出现让教师的权威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时代,也叫做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这个时代里,各种各样的信息都汇聚在网络的世界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一下子大大的拓宽。不仅是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老师的讲解。更多的是来自信息量更为丰富,观点更加多,有更多不同的声音的网络。学生们会凭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去选择自己认为可以相信的。他们更多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成熟的个人价值观而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是一张白纸,老师可以随意在上面描绘。他们开始对老师的说教产生排斥和反感。更加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他们不再把老师看作是权威,他们觉得自己和老师在身份上是完全平等的。这样,教师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就面临了严峻的考验。因为学生有自己成熟的想法,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被自动灌输。

(二)高校德育工作方法受到的挑战

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指传统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新模式下受到的冲击,具体的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传统的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会在信息化教学新模式的PK中表现出很多缺陷,例如传统教学主要是面对面的授课为主,而现代教学模式则不受时空限制;第二,传统教学手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学内容的新挑战。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设备的普及应用,德育教育内容也更加丰富,而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这势必导致一些陈旧的教学手段在先进技术的冲击下淘汰,教师观念的更新需要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满足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要求,第三,计算机作为教学的载体被广泛使用,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教师只有数量的掌握并运用这一先进的手段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无疑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策略

为了适应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应该从方法革新、理念创新、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进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为提高高校德育教育水平而奠定基础,具体可以概括以下几点:

(一)以网络教育为依托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开展网络德育教育使网络资源服务于德育教育。

1.建立德育阵地。

德育教育网络教育平台的构建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该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平台的构建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和核心价值,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二要构建独立特色的网站,并不断更新网页内容,以全新的内容和积极向上的文化主旋律引领网站的风格;三是依托和利用网络交互资源,通过弘扬先进文化使德育工作对外渗透,提高德育平台的影响力。

2.利用网络平台,开通交流通道。

网上的交互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利用网络服务平台,开设留言板块,或者论坛模块,可以和网站用户进行互动交流,不断充实网络平台的内容,一些比较成熟的观点还可以通过网站旗下的自媒体平台和电子刊物等形式进行,扩大宣传,吸引读者阅读,一方面能为网站增加用户数量,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过程。

(二)建立一支网络德育工作团队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工作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德育教师作为网络德育教育的主力军,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以适应新教学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因此高校应该要把打造一支既有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有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网络平台的德育工作队伍,通过开展培训,知识讲座,自学等手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关键要熟练掌握网络平台环境下的德育教育,既是网络平台资源的整理和者,又是维护者和创新者。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通过点击网站接受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他们都普遍接受的教育方式,在大学校园网络环境越来越优越,移动网络客户终端几乎已经普及,因此学校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经验和资源平台,通过开发适用于手机客户端点击浏览的APP软件,进行德育教育,可见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创新工作,必须与时代同步,只有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素质,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才能满足德育教育的需要。

三、总结

网络环境的构建,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注入了很多新鲜血液,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使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升业务素质,熟练掌握网络平台的操作使用规律,成为与时俱进的创新者,因此可见高校德育教师身上肩负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游秋梅.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自主学习模式探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郭芸,白琳.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慕课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4(11).

[3]马浩.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5).

[4]姜晓芬.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思考[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