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审计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审计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审计问题

篇1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高校绩效审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2-0223-01

绩效审计是高校经济管理建设中尤为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也是缺乏高校各项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保障[1]。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变化,各大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就使得学校的各项投入经费不断增加,再加上新经济时代背景的影响,导致绩效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不断显露处理,如何更好的提高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已经成为目前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2]。下面,文章简单分析和总结高校在新经济时代下绩效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并研究和探讨相应的强化对策,从而不断提高高校绩效审计的效率以及对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更好的推进我国高校建设的现代化、科学化、可持续性发展。

1新经济时代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绩效审计方面也面临了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

1.1高校绩效审计的理论指导不完善

高等院校属于事业单位,一直以来其经济建设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重,导致高校管理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足,多数认为绩效审计的目的只是单纯的防止出现违规现象,没有真正认识到绩效审计工作对高校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导致高校一直以来对绩效审计工作的重视不足[3]。同时,由于我国绩效审计的起步时间较晚,在体制、决策、管理等环节上的相关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这些也都导致了高校绩效审计工作发展的缓慢。

1.2缺乏健全的绩效审计制度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绩效审计工作是从属于财务管理部门的,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统一、明确的制度规范和标准要求,其审计工作的流程操作不规范、不系统,导致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低下[4]。同时,有些高校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绩效审计制度,但由于参考资料、社会环境以及体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所制定的制度规范缺乏较强的可行性,无法真正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导致绩效审计制度形同虚设。

1.3高校绩效审计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审计方法,不仅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极大,工作效率低下,也容易导致工作出现诸多错误。有些高校虽然已经构建了审计信息网络系统,但由于受到环境、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限制,通常只是简单的进行数据资料的录入、核算,不能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

2加强新经济时代高校绩效审计的对策

目前,针对我国高校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绩效审计工作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在今后的管理建设过程中,各地高校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2.1完善绩效审计的理论体系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基建、招生、融资以及后勤等工作上的市场化进程也越来越快[5],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必须要结合新经济时代要求,积极转变和创新绩效审计理念,与时俱进、创新求实,不断拓展绩效审计的范围,研究和完善审计工作的理论指导体系,自觉调整绩效审计的重点问题和发展方向,并在高效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贯彻落实绩效审计工作,真正把绩效审计理念融入到高校经济建设的整体过程中来。同时,高校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通过科研攻关、论坛交流等方式不断对绩效审计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积极创新和改进绩效审计方法,从而使绩效审计理论体系更加的趋于完善。

2.2建立健全绩效审计制度体系

高校要结合审计工作要求,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建立和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绩效审计规章制度,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加以补充、修正和完善,使绩效审计制度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不断提升规章制度的可行性、时效性和有效性,让审计工作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同时,还要设立专门的绩效审核部门,调整和优化其组织结构,树立和巩固绩效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真正将绩效审计工作纳入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中来。

2.3提高绩效审计的信息化水平

网络信息技术是新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高校经济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高校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必须要积极引进和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网络运转、辅助办公、信息管理等方法不断加强绩效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联动性和动态更新性,从而更好的提高绩效审计的效率和水平。

3结语

绩效审计工作是强化高校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规范高校经济建设的重要前提保障,因此,各地高校必须要积极加强对绩效审计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制度、机制、人员素质等多方面渠道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提高和强化,从而更好的促进和推动高校经济的建设发展,使我国高校办学建设不断向着科学化、现代化、经济化的良性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石勉.高校绩效审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02):27-28+30.

[2]靳海燕.我国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应对措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791-795.

[3]陈晓芳,崔伟.高校绩效审计若干问题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09):28-30.

[4]张美兰.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12):110-111.

篇2

关键词: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内审问题

高校内部审计是一项相对很特殊的内部管理方法和控制手段,其审计的目的就是在监督、监管和审核下,让其它建设部门和别人把某项建设或是某一部分工作按照制度和规章的规定做好,落实。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规定,高校内部的审计人员有依法审核本校内基础建设项目的责任和权利,但往往高校的侧重点是教学和科研,对于基建工程的审计工作经验不足,实践能力不强,内部审计人员又少,审计力量薄弱,虽然在整体工作中也既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不良现象也相继滋生,高校这块圣洁的土地也未能幸免,尤其是高校的基本建设工程更是炙手可热争抢之地,在不同程度上给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制造了障碍,使之也出现了不同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问题

高校建设项目内审主要是为了保障和促进建设项目可以按照规定和程序,高质量、高效率、有速度地进行。但在内审之中高校往往会把工程项目的造价与内审工作相结合,混淆了效益和造价,质量与工速之间的概念,而且也把内审工作标的定位偏差,在整个高校基建内审工作中建设项目本身的质量审查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高构基建管理工作的审查,以及管理质量和效果的审查才是重要的方面,而当前的基建内审往往只把审核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工程质量和决算的审查上,势必会扰乱高校基建工程内审工作的定位方针,内审定位偏离,扫尾也会导致审计人员工作方向错乱,审计职能作用缺失,审计形式单一,更不用谈审计工作之后,如何提出客观的、指导性及建设性建议了。

二、独立缺乏问题

高校的审计机构和部门一般成立都较晚,甚至有一些高校还没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审计部门,即便是部门的设置,但是就高校基建工程这方面往往就没有专门的科室和专属审计人员,笔者为了调查这一现象,随机对全国的100所高校进行抽查,选取了其中的50所学校做为对象,通过这一调查,笔者发现几个问题,有一些很著名的高校审计部门在网上的主页都不存在,更不用说如何对外公开审计数据和结果了,甚至有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审计部门或处室,但是往往会与政府的纪检机联合办工,再者,一些相对较小的,或是知名度不高的高校,其自己专有的审计部门的比率就越小,和政府纪检机构合办的比例就越大。这些现象不仅仅使高校自己的审计工作不能相对较为灵活的开展,有时还会和其它联合办工单位的审计工作混淆,再加之政府纪检单位的审计工作本来就业务繁重,往往对于高校基建工程这边的审核工作就会拖延和放缓,时效性就相对较差、工作效率也不会很高。

三、审计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非常繁荣,并且发展也基本成形,由业主、承包商、监理这三大建筑工程主体组成。面对着如繁杂的建筑行业市场,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和管理也形成了对这三方有针对性的监督和审核系统,像建筑、学校管理、社会监理、审计部门以及其它外部系统等五大系统,而这五大系统就构成了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工作的主要大环境。当下,这一环境却不容乐观。首先是高校监管不完善,部门人力薄,审计任务重,监管不能全面顾及,所以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建设质量问题和管理疏松问题,再加之一些审计人员专业性不强,责任心又差,人浮于事,审计只走走形式,看看表面,更有甚者职业操守低,与施工方相互勾结,使审计结果虚假。其次,建筑市场紊乱,大部分的建筑行业都呈现出低糜肯瓶颈态势,同业间竞争恶劣,压价造价,在一定程度上给工程的质量造成了隐患,间接地损害了高校师生的基本利益。最后有一些社会监理单位或是监理机构资质不全,而国家对这方面要求又没有提上日程,大部分监理公司都是挂靠单位,监理市场混乱,监理人员参差不齐、松散、素质不高,也给本来就不乐观的内审环境又雪上加霜。

四、制度缺失问题

制度永远都是实践的方向和指示旗,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确保前进的正确性和时效性。可是当下,我国高校基建工作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同,缺失现象严重,使本来就是新生事物的高校基建内审方向盲目。笔者对述抽选的50所高校,再次进行调查,发现无论哪所高校者相应的制订出符合本校特点的一些内审规章制度,但就统计来看在全程跟踪,质量监控,审计公示等方面制度还相对薄弱,再加之,高校的这些工程内审制度的制订一般都以国家的审计制度和上级部门的要求而草拟出来的,其系统性、客观性和独特性有隙可寻。

五、审计质量问题

最后,内审工作的优劣程度、规模范围、侧重重点、客观科学、真实正确、完整全法等因互都决定着整个高校基建工程内审工作结果。而目前我国高校基建工程审计质量问题却不容忽视。首先是内容不全面,重点太局限,工程建设一般包括着像招标、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收工结算等等过程,但往往高校通常会把收工结算做为重点进行审计,只注重资金的流向和材料的使用,其它过程和审计步骤并没有列入重点审计项目。再者,审计工作前,资料收集不全面,资料正确性和真实性也有待考查,审计计划也不完善,后期跟踪不及时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霍志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操作规程[M].天津:天津大学,2008

篇3

【关键词】 高校;专用基金;审计;对策

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它的来源具有特定性,按规定主要从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以及单位结余中提取形成,专款专用。高校的专用基金除了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等,还包括用于在校学生的勤工助学基金、奖贷基金和用于学校发展建设的修购基金等。在近几年的高校联审中发现,部分高校有挤占挪用勤工助学基金、挪用学生奖贷基金、违规结转“211工程”专项资金结余、未按事业收入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挤占挪用勤工助学基金

(一)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A大学财务处在2007年的“专用基金――勤工助学基金”中列支了建计算机机房款94万元,建水箱款15万元。同年,该校将107.7万元从“专用基金――勤工助学基金”科目调入“代管款项”科目。

B大学学生处于2007年使用专用基金――勤工助学基金100万元及资助费28.5万元,用于购置音响设备,装修建立了一个学生活动中心。

(二)审计依据及结论

勤工助学基金是国家为关心学生,规定从教育事业费和事业收入中提取的专用基金,用以支付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报酬以及对困难学生的资金补助。在1994年设立此基金时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就以“教财[1994]35号”文下达了《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其中第三条规定:“勤工助学基金应专项管理、集中使用,不得挤占和挪用,切实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一定强度的经济资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2000年7月30日河北省教育厅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资助高校特困生工作的通知》[2000]8号文件)第二条“……从收取的学费中提取资助特困生和开展勤工助学的资金的比例提高到10%,其中5%作为特困生补助金,5%作为勤工助学基金,各高校要严格按规定比例提取,不得漏提或少提”。上述两校将勤工助学基金分别用于建计算机房、水箱和学生活动中心,不仅违反了上述规定,造成挤占挪用勤工助学基金,也损害了学生利益。A大学将勤工助学基金调入“代管款项”的做法不符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第320号科目“专用基金”关于“本科目核算高等学校按照规定计提、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的收支及结存情况”和第230号科目“代管款项”关于“本科目核算高等学校接受委托代为管理的各类款项,包括党费、团费、学生会会费、学会会费、工会会费等”的规定。

审计组要求上述两校按规定金额归还被挤占挪用的勤工助学资金,调整“勤工助学基金”和“代管款项”科目,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二、挪用学生奖贷基金

(一)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审计组在对某学院实施2006年度财务收支审计时查明,该学院2006年在“学生奖贷基金”科目列支办公费、学生活动费和招待费等合计81.4万元。

(二)审计依据及结论

学生奖贷基金是国家为奖励优秀学生和帮助困难学生筹集求学资金完成大学学业而设立的专用基金。该校在“学生奖贷基金”科目中列支办公费、学生活动费和招待费等做法违反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七条关于“学生奖贷基金是按照规定提取的用于发放学生奖学金和贷款的资金”的规定,造成挪用学生奖贷基金,损害了学生利益。

审计组责成该校调减学生奖贷基金支出81.4万元,用事业结余归垫,今后必须保证该基金的专款专用。

三、虚报“211工程”设备投资完成额,违规结转“211工程”专项资金结余

(一)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审计机关对某大学实施2006年度财务收支审计,发现该校“211工程”专项资金的下列问题:一是该校2005年末虚报“211工程”设备投资完成额4 512.5万元,除2006年实际完成并交付使用各类设备1 788.3万元外,至2006年末仍有2 724.2万元虚列数未冲减。二是该校财务处2006年末将“211工程”专项资金结余1 054.9万元(含2005年结转数)转入“事业结余”,又分配记入“事业基金”。

(二)审计依据及结论

上述问题第一条不符合《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财会字[1995]45号)中有关“设备投资”科目“核算建设单位发生的构成基本建设实际支出的各种设备的实际成本”的规定。根据审计署、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审计处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审投发[1996]105号)第十六条“虚报投资完成额,虚列建设成本,隐匿结余资金等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和现行会计制度作调账处理;情节严重的,建议有关部门对有关负责人给予行政处理”的规定,审计组责成该校按规定对虚列的投资额如数冲减,作调账处理。

上述问题第二条不符合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财政部《“211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教财字[1997]12号)第十二条关于“211工程中央专项资金年度计划应确保按期完成,如有特殊情况,未完成部分经批准后,可结转下年使用,不得挪作他用”的规定,也不符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第341号科目“事业结余”关于“本科目核算高等学校在一定期间除经营收支、未完专项项目收支以外的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的规定。审计组责成该校将上述“211工程”专项资金结余从“事业基金”中调出,专款专用,尽快完成建设计划。

四、未按事业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

(一)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某高校所在省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10%计提“修购基金”,分别以5%列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支出。该校2006年度事业收入1 308万元,应计提修购基金130.8万元,该校未予计提,因而增大了年末结余,多计提了职工福利基金。审计组将此问题提交学校主管部门解决。

(二)审计依据及结论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七条指出:“修购基金是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在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列支,以及按照其他规定转入,用于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第二十八条指出:“各项基金的提取比例和管理办法,国家有统一规定的,按照统一规定执行;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确定。”据此,该校应按所在省的规定计提“修购基金”。

目前未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的高等学校为数不少,此做法是否违反规定也难以定论。这是因为:《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实施后,教育部尚未有关必须计提修购基金的配套文件;修购基金与其他某些专用基金有所不同,如按规定计提“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是为了保障学生的权益,而控制计提“职工福利基金”的比例是为控制消费基金等;尚有一部分高校的主管部门未对计提修购基金的比例作出规定。

五、规范高校专用基金的对策

(一)明确任务、制定目标

高校财务部门是学校的一级财务机构,肩负着统一管理学校各项财务工作和记录、反映学校自身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会计核算工作的重任。学校财务部门应在明确高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主要任务的前提下,制定自身的管理目标和核算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将某些财务管理任务落实到有关职能部门,督促这些部门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和核算目标。定期检查目标完成情况,核对汇总有关会计资料。通过财务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向校长负责,保障校长顺利履行学校财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明确目标,加以检查,诸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上的问题就能得以避免,或可减少。

(二)不断完善财会规章制度

健全的财会规章制度及保证其正确执行是完成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任务的有效保障。高等学校经济活动繁杂,新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新的经济形势,在遵循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新的财会规章制度。修订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以保障学校经济活动有章可循、有序进行。如学生奖贷基金、勤工助学基金等如何管理,需要明确规定。同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当前,尤其要健全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制度,使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责任真正落实到人。出现违规、违纪、违法问题时能按章追究责任,以增强干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感,使其努力做好各项经济工作。

(三)加强财经法制教育和经济管理知识的学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高校经济活动同样要受国家财经法规和本校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承担经济管理责任的干部需要有法制观念,要懂得财经法规。高校的领导干部和院、系、部、处等中层干部大部分由教师转岗担任或兼任,他们之中不少人对经济工作接触不多。但部分干部上岗后就不同程度地承担经济管理工作和经济责任,因此完全有必要将财经法制教育、主要财经法规和经济管理基本知识的学习纳入干部上岗培训的内容,平时也应定期学习。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少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使学校经济活动健康有序进行,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

篇4

关键词 重大项目 经费审计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Related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Funding on Major Projects Audited

JIANG Hu

(Shanghai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Office,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 In order to regulate the use of project funds, major project fund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o go through when concluding a financial audit, financial audit by directly determine whether the project can proceed smoothly finishe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ajor projects of various types of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university audit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university-related funds put forward management proposals.

Key words major projects; funding audit;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1 高校重大项目审计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1.1 没有落实上级部门的经费管理要求

现在高校重大项目的来源广泛,各个上级部门对于专项的管理要求也各有差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对上级部门的管理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在专项审计中就较难通过,甚至导致项目无法顺利结题。比如:有些重大专项经费管理中要求按任务书中各个任务和子任务的经费单独立卡进行核算。即如有一个单位在该项目中有3个子任务,按要求每个子任务经费都应单独立卡核算,如果这3个子任务经费都入到一个账户中,就与上级的要求发生冲突,审计时势必会受到质疑。

1.2 外拨经费管理不当①

高校重大项目审计时在外拨经费管理方面主要集中的问题有:①预算中未列明的经费违规外拨;②合同中规定应外拨的经费,实际未外拨,个别项目实际外拨金额与合作协议上规定的金额不一致;③经费外拨时,无法提供规范合同等财务有效凭证,或外拨单位提供的收款单据不合规等情况;④部分项目的任务书或合作协议中均未列明项目合作单位及外拨经费明细预算,导致对外拨的合作费开支缺少监督等情况,导致项目审计难以通过。

1.3 自筹经费实际未到位

现在高校重大项目经费审计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自筹经费问题。这其中的主要问题就是提供虚假自筹资金承诺,很多项目负责人在申报项目时为了申报成功,按申报要求,在预算中加入了自筹经费,而申报成功后项目实施阶段自筹经费未到位,待审计时随便拉几笔与此项目无关经费冒充自筹经费;还有些项目批准预算中的自筹经费来源,与实际自筹经费来源不一致,此类虚假自筹经费自然无法得到审计认可。

1.4 预算与支出相差较大

笔者还发现在重大项目经费审计的过程中,让审计人员和相关项目负责人双方都比较头疼的顽疾就是科研项目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偏差较大。笔者在实际调研中发现,这里存在着两方面的原因:(1)各类支出及预算变更管理审批流程不完善。高校重大项目审计中发现,很多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购买的材料及设备类型等与批准的预算说明不一致,这类支出在审计中也会遭到质疑。如果没有详细的说明及规范的预算变更审批,此类支出也往往不被审计认可。(2)项目负责人对于某些经费支出的范围规定不了解,导致不合理支出。比如很多项目负责人将燃料动力费误解为汽油费。项目组举办的与项目任务有关的会议支出才可在会议费中列支,而有些项目负责人将参加与项目(课题)研究任务相关的国内学术会议的支出也列支在会议费中,其实应在差旅费中列支。又比如在国际合作项目中的外方投入经费是指外方投入的由中方支配和使用的资金。如这类项目中的外方投入经费中方单位无法支配,那么则这部分外方投入经费将无法得到认可。

1.5 与审计人员缺乏有效的沟通

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层次知识,而审计人员受专业所限,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有时比对预算难以做出恰当、准确的审计职业判断。针对审计中有争议的支出,需要项目负责人与审计进行必要的沟通,说明这类支出与项目任务的关联性,争取得到认可。但是有些项目负责人疲于应对科研项目研究,忽视项目审计,安排不熟悉项目的人员来与审计人员沟通,错过了沟通时机,导致很多支出不被审计人员认可,无法顺利通过财务审计影响项目结题。

2 应对高校重大项目审计中问题的相关建议

2.1 加强经费支出的审批流程管理

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控制度的建立并不完善,许多高校对科研项目经费拨入、使用、结算等流程中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并没有较完善的制度予以控制,因此为了更好地监管预算中的各类支出,重大项目的经费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费支出的审批管理流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1)高校多个部门联合管理重大项目经费支出,规范材料费、设备费、会议费等各类支出的审批流程,比如设备费支出即科技处提供科研项目预算信息,设备处审核购置固定资产是否符合预算要求,相关资产是否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财务处严把最后支出等。(2)规范经费预算变更审批程序。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时间长,变数较多,当批准的预算如确实需要修改时,必须严格按照管理办法进行变更,严格杜绝随意变更预算。在这里特别要加强科研部门的告知职能,提醒项目负责人如需调整预算,需在项目实施期间的相关时间节点,及时提出申请,以免产生由于错过时间无法申请调整经费预算的情况。(3)加强二级单位的经费管理工作,保证学院等二级单位的知情权。比如材料费支出,从知识背景的角度来说,判断此类支出是否依据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学院更有发言权及审批权。建议这类经费应由学院审核,管理部门认可后支出。健全经费支出监管制度,可以有效减少经费支出与预算偏差大的现象。

2.2 加强项目外拨和自筹经费的管理

加强外拨经费的管理,在于加强外拨经费的拨出程序管理,即需要加强合同管理,经费外拨必须有相关合同支持。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为维护学校合法权益,审核合同的规范性是管理外拨经费的一项重要内容。审核合同的规范性包括审核此笔外拨费用是否列入科研项目预算,订立的合同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合同条款是否完备、准确等。

自筹经费一直是审计中的要点,必须在项目申报时承诺予以仔细落实,从学校、学院等层面进行统筹规划,确保项目有自筹可配,不开空头支票。

2.3 加强与审计人员的沟通

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必须对经费审计予以高度配合,保证审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审计人员缺乏科研专业领域相关知识背景,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机制,将会导致审计对经费支出合理性、支出费用相关性认定困难。因此每次重大项目的审计,高校的科研管理与财务部门联同项目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关于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相关、合理,提供相关材料并通过沟通使审计人员做出恰当、准确的审计职业判断,同时科研管理部门也可针对审计中暴露出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便于进一步完善经费管理办法。

2.4 完善重大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②

针对重大项目审计中暴露出的很多问题,很多专家提出要建立高校重大项目的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将有效解决预算执行偏差问题。通过校内审计等内部跟踪经费的支出、日常核算、经费结算等方面,从根本上保障项目经费预算的有效执行。

2.5 加强财务法规知识宣传

笔者认为单单从制度上加强经费监管是有限的,必须加强财务法规知识宣传。学校职能部门应及时就科研项目经费政策中发生的新变化进行广泛宣传告知。通过网站及培训等多种形式宣传财务法规知识,着力提高项目负责人的法律和经济责任意识,让科研人员切实认识到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危害性,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经费违规支出现象。③

现阶段对于高校重大项目审计越来越严格,高校的项目管理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高校只有在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并完善经费支出监督机制,加强财务知识宣传等方面积极努力,杜绝审计中相关问题的发生,才能保障重大项目经费规范、合理、有效使用,才能使重大项目顺利完成财务验收及结题验收。

项目基金: 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

注释

① 黄杨.审计视角下现代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研究――基于Z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的案例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4(4):19-23.

篇5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大规模发展,高等学校的年资金流量大多在亿元以上, 有的达十几亿元, 其中基本建设经费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 在目前形势下抓好基本建设审计尤为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 高等教育属非义务教育, 高等学校是独立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因而学校应对办学效益进行全面核算与分析。搞好学校内部基本建设审计对规范投资行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提高办学效益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各种腐败行为中,基本建设中的腐败现象尤为严重。因此抓好基本建设审计, 对保护干部, 促进廉政建设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经过近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推进内审工作的创新,从创新工作目标, 创新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手段等三个方面积极创新;第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高校内审工作质量,把审计向管理、效益、责任等方面转变,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逐步形成一个以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组成的系统的审计工作体系;第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强化制度建设,是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维护审计人员权益,发挥审计作用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基建项目设计阶段经济性的审计基本没有开展

基建项目设计首选要处理好经济合理性与技术先进性之间的关系。据有关资料分析,设计费一般在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费用的1 %以内,而这不到1 %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占75 %以上。由此可见,设计经济性分析对整个项目建设的效益性是至关重要的。由于高校对此认识上的重视不够,普遍忽视了这一重要的审计监督关口。在一些高校基建项目决算审计中也时常发现,部分项目的设计已大大超过了项目本身的需要,提高了项目造价。设计的不经济造成了整体投资的浪费。

(二)招标文件编制审计监督缺位

招标文件既是投标单位编制投标文件的依据,也是学校与中标单位签订工程承包合同的基础,更是办理工程项目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招标文件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对招标工作以及承发包双方都有约束力。招标文件制定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基建项目组织建设是否顺利,最终造价是否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及项目的结算和竣工交付使用是否会顺利。如甲供材料的计算,议价材市场价格的确定,固定价格合同情况下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价款调整,工程款的支付方式、工期质量违约责任等在招标文件中的约定不明确,都将给项目管理和最后的工程结算造成不利影响。

(三)施工变更签证不慎重

施工变更签证缺少审计把关,基建工程项目的施工签证主要集中在隐蔽工程、零星用工、变更设计和设备材料的规格与价格上,变更签证是十分重要的事。一旦签发,就意味着相关项目价款的调整。如施工单位在投标时报价较低或漏项的项目,在施工中想方设法以种种理由让学校建设部门予以变更。施工单位以建设项目经济、实用美观、质量等理由来改变原投标报价时材料品种类型。另外还有以少签多、以劣签优、以无签有等现象,给学校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

(四)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不到位

施工技术资料不齐全,严重影响项目竣工决算的审计质量。在实际中,经常会碰到施工技术资料不齐全、没有招标答疑或没有会审纪要;有的工程项目已经交付使用多年,由于建设部门人员流动频繁,时过境迁,施工资料保管不当或交接不及时;有的施工队有意拖延,或只提供对施工方有利的资料,从而获取本不该属于他们的利益。

(五)偏重事后审计, 使得审计监督功能无法发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的发展, 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广泛, 工程投资金额巨大。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偏重事后审计,对工程投资全过程造价难以控制, 复杂的经营活动也容易出现隐匿资金的问题, 各项经济违法违规事项在形成过程中难以分清, 这些对目前内部审计只重视事后审计监督思路提出了挑战。

三、我国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基建项目审计的现状,有其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但关键还是项目管理上的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市场不够规范,建设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近年来,我国虽然已相继出台了《建筑法》、《招投标法》、《合同法》、《土地法》、《城市规划法》、《房地产管理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建筑市场要素体系仍不健全,贯彻执行力度不够,导致项目立项决策、设计、招标投标、签订合同、建设管理等方面还不够规范,给工程建设管理和监督管理带来了难度。

(二)领导决策考虑不周,建设工期要求紧

由于高校扩招迅速,建设项目上马较快,又要赶着投入使用,决策考虑不周全,工期一般要求都比较紧,建设单位领导为了赶工程进度,在操作上图方便,往往不注重建设程序,致使工程建设管理上出现诸多问题。

(三)建设资金紧张,给工程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高校建设正面临加速期,建设资金普遍比较紧张,大多来之不易,有的建设单位为了省钱,该办的手续未办,该请监理的未请,该缴的税费未缴。而且由于资金问题造成工程进度款不能及时支付,甲方供材不能及时提供,使工地停工,工程质量不能保证,造成了和施工方不必要的很多纠纷。

(四)工程管理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有的施工单位,在利益的驱动下,违规造假,以谋取多计工程款。有些监理人员睁只眼、闭只眼,未尽到应负的责任。还有些造价员不按有关规定进行核算,有意扩大工程造价,以作为其劳务费的计算基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人员很多是临时抽调,且专业人员少,缺乏工程建设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施工方却又十分内行,两者信息极不对称,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被施工方牵着鼻子走。甚至有极个别的工程管理人员与施工方串通一气,袒护造假行为,谋取个人私利。

以上通过叙述我国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现状,我国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引起有关部门注意,希望能对我国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实践提供指导,促进高校的基本建设项目的健康发展。

篇6

一、高校内部审计及特征

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来强化学校的管理作用,避免和减少损失浪费,保证学校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不受侵犯。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服务目的内向性

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审计,它侧重于内向服务,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本单位、本部门的管理者,这是高校内部审计最基本的特征。它通过调查、审核、分析、判断、评价,为高校内部各级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以促进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二)审计范围的广泛性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综合性强,工作类型多元化,涉及面广,其审查的范围较广,是一项综合经济监督工作。不仅对国家政策、法规、制度等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还包括对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计划等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以及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反馈、跟踪、评价等。

(三)相对的独立性

高校内部审计是在学校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是高校内部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不具备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但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本身又不直接参与被审计部门或单位的具体业务活动,是一种监督活动,在组织结构上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不够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内审机构不健全、人员缺少的现象。在机构设置上,一部分高校将纪检、监察、审计合署办公,由1至2名工作人员负责审计工作;有的高校虽设专门内审机构,但只象征性配置两三个人,更缺少专业审计人员;有的高校既没有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也没有配置从事审计工作的专职人员,根本就没有开展这项工作。这种情况的出现,根本上是由于学校领导本身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造成的。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在我国,高校审计部门是辅助高校内部管理的机构,称之为“审计室”或“审计处”。通常高校的治理结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业务上,审计部门接受主管财务的副校长管理,同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检查,高校审计室(处)的负责人需要定期向主管财务的副校长汇报工作。行政上,有些高校的审计部门隶属于纪检部门,甚至与纪检部门合署办公,过甚密切的行政关系更难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三)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滞后

有些高校领导对审计工作的思想认识不足,认为高校不是生产经营单位,内审作用不大。有的还认为审计是经济监督部门,内审工作的开展会阻碍高校改革并导致审计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矛盾,分散管理人员的精力,甚至认为会束缚财务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行。因而,导致目前在我国高校管理中,内部审计工作通常被放在了次重要的地位。

(四)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和范围狭窄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常规审计多,专项、重点审计少;传统审计多,管理审计和前瞻性、创造性的工作少;微观审计多,宏观审计少。随着高校内部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内审工作内容和范围狭窄的弊端已多有显现,无论是教育经费管理的不完善,还是工程投资的难以控制;无论是复杂经营活动中容易隐匿的问题,还是经济责任在形成过程中的难以分清,都对目前传统、简单的“事后”审计监督思路提出了挑战。

(五)内部审计方法落后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还是进行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审计,沿用传统的一套审计方法,以账论账,只把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差异性作为审计的重点,忽视学校教育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效益性,忽视对学校教育经费整体运作的定性分析、未来效益的预测、偿债能力研究及经济责任的界定性等,造成审计深度不够,内容单一,范围狭窄,作用层次低等问题。

(六)内部审计人员力量不足,素质不高

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要求内部审计把审计监督拓展到学校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需要内审充当的是管理者,从管理角度为学校加强经济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意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了解高校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还要增强宏观意识、管理意识和效益意识,具有较强的调查、分析和表达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内审人员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难以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 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研究

(一)充分认识审计工作的基础性作用

在高校推行和实施制度基础审计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针对内部控制管理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并积极争取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努力从根本上改变“重业务,轻管理”的状况;另一方面,制度基础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重要方法,可以为实质性审计和其他各项业务审计指明方向,明确重点,避免审计业务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

(二)合理定位,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目前各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都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有些单位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只是由会计兼任,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因此,要促进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发展内部管理审计,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及权威是当务之急。内部审计部门应与单位的财务部门分离、与单位的管理脱离,设置上独立于其他各个职能部门,在整个组织或单位中处于较高的权威位置,只接受最高管理层的领导或授权、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

(三)重视事前、事中审计,对高校经济活动实施全过程监督

教育审计工作内部审计的内容比较广,具有监督、签证、评价和建设等各种职能,必须抓住关键控制点。既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单位的各类经济活动,行使审计监督职能,同时又不能超越自己的职能范围。在审计层次上,审计工作还要将事后审计关口逐步向事中事前转移,才能对经济活动实施全过程监控,真正做到预防、引导、监督和服务的统一。内部审计还要从过去单纯的查错防弊的财务审计中走出来,按照高校资金运行轨迹对学校的经营活动进行跟踪审计,要在财务审计基础上,不断强化经济效益审计、大额货物采购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并逐步开展管理审计。同时,要坚持有离必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在审计方法上,由单纯检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转变为重点检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效益性

会计资料造假会直接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和投资环境的恶化,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财务数据中“水分”较多的现象,内部审计部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是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合法,维护学校秩序,保证学校经济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要把审计的重点放在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经济活动的有效性上,应着重发挥经济评价、经济签证职能。

(五)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篇7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保障机制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度日渐增强,高校在发展中所要面临的责任和风险也逐渐增多。内部审计模式陈旧、人员管理缺失等问题凸显。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缓慢的发展步伐明显不能适应高校管理的紧迫要求。高校管理中审计的重要性愈发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加强我国高校的内审制度管理、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成为现今高校管理中被探讨的热门话题。

1当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缺陷分析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多,我国教育规划逐步趋于完善,教育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但相对于世界发展的平均水平,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在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上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1.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够规范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相当多的高校内审机构设置简陋,表现出应付检查、敷衍了事的工作状态,甚至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从而成为高校管理中的漏洞之一。由于没有独立的内审机构,这些高校不得不将内部审计人员与财务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安排在一起办公,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内审独立性遭到直接破坏,使高校内审工作者对自身的工作定位不准确、职责范围不明确,进入一种角色模糊的状态,部分人员工作草草了事,消极怠工,使内审机构形同虚设。出现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高校的管理者缺乏对高校内审的充分重视,没有意识到独立性的保障是高校内审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1.2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不够合理在人员配置上,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显得相对随意,人力资源薄弱,很多高校内审工作没有独立的内审人员,内审工作常常由财会人员或监察人员兼职完成,甚至一些学校在需要时才从管理者中随意抽调几个人组成高校的内审机构,进行一些临时性的高校内审工作。这种工作状态下,高校内审工作不可能很好地进行,不但如此,从别的部门借调过来的管理者也会将内审工作理解为一种暂时性工作,从而不能认真完成,而且突然增加的工作范围势必影响其本职工作的进行,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和本职工作都受到影响。对国家经济形势和法律法规知识的欠缺也导致财务人员进行内审工作的难题。高校的内审工作要求内审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风险评估知识及内部控制等相当全面细致的专业知识,而其他部门人员充当内审人员的角色时,对这些知识掌握不全面,在工作时只是围绕着高校的财务做做表面文章,缺乏对其他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审计活动开展不起来,也会导致审计质量大打折扣。另外,内部审计人员比例低、老龄化严重也是制约高校内审工作的问题。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的内审机构人员数低于高校员工总数的11%甚至更低,其中部分高校的内审人员中,55岁以上的人员占据了很大比例,这都影响了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1.3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充分高校管理层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高校内审工作能否有效发挥其职能。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人们普遍认为,内审工作就是简单的查查账、纠纠错,对内审工作的认识比较肤浅。而相对来说,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则更加具有制度性和规范性。这一点上,高校内审工作显得明显滞后。不论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层或高校的管理层,对审计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往往是为了应付检查,将时间和经济大多用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不注重办学水平和规范管理,忽视内审工作的监督职能,导致内审人员自身定位不明确,在工作中仅仅对高校的财务收支进行例行检查,造成财务部门和其他工作部门压力过大,影响高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弱化了高校内审的必要性,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1.4内部审计制度方法不够完善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但我国经济起步较晚,在很多层面的制度和方法上不够完善。高校内审工作也面临着这种现状。高校内审制度内容狭窄、结构缺失、体系单一、合理性和效率性不高,内审人员大多仍按照传统的审计方式对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差异性进行检查,而对高校的偿债能力和未来经济效益的研究和预测没有概念。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没有可以依靠的详细制度规范,也没有可以学习借鉴的优秀方式方法,加之整个高校没有形成完善的内审工作体系,内审工作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学校管理运行状态的整体把控和合理规划,对发现的问题不够重视,解决问题不及时不严肃,导致潜在的风险增高。

2高校内部审计的合理化建议

2.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强化独立性高校内审工作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要求其必须被定位到一个超脱的独立部门。这是内审机构独立性的特殊要求,也是合理要求。内审部门应直接向学校最高管理层服务,而不能受制于其他平行管理部门。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要在管理层中强调高校内审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配合内审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内审机构和人员保障及时完善。高校管理者虽然可以决定内审工作的管理者由谁担任,但不能干预内审工作的正常进行,不得阻碍内审人员的正常工作行为,要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除高校领导层以外,任何其他部门也不得干预高校内审部门的正常工作,应尽量配合,提高内审工作的效率,如此,高校内审的客观公正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内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促进高校的发展。2.2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优化组织结构无论是单位的哪个部门,人员素质的高低都直接影响该部门的工作质量。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亦是如此。而且,由于高校内审机构的特殊性,对机构人员的素质要求应该更高。提升高校内审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快高质量审计队伍的建设步伐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校内审的必然要求。高校的审计人员要懂的不仅仅是财务,更要懂得高校的运营管理和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并且对高校管理中的关键点能够做出相应的风险评估,明确内审的工作重点和工作难点,这是高校内审工作的基础建设,也是高校内审工作的人力保障。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加强内审队伍的年轻化建设,在注重内审人员的经验水平的同时,加快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年轻内审工作人员,定期对学校的内审人员进行教育,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内审工作方式,能随着高校的发展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勇于创新,在制度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内审机构的主观能动性,有效规避风险、保障高校正常稳定运行。2.3加强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视、支持内审工作高校内审工作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树立离不开高校领导对高校内审的足够重视。高校领导在政策上的支持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内审工作的开展打好了前期准备。与此同时,内审机构的审计人员也应及时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高校领导汇报,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为高校领导加强高校管理提供有效的建议,做高校领导的好助手。支持高校的又快又好向前发展才是高校内审的最终目标,也是高校领导的工作目标和支持高校内审机构工作的原始动力。2.4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强化其监督职能完整的部门规章制度对部门工作的稳步进行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持。现阶段,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不够成熟,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导致高校内审工作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高校管理层应及时完善各部门的规章制度,让高校内审机构工作有抓手。对于高校内审工作人员而言,要想高校的内审监督职能有效发挥,首先就要积极主动对原有规章制度的不合理性和缺陷性提出要求,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议,满足高校的发展需求。在高校的整体和细节运行上充分发挥高校内审的职能作用,将学校作为一个风险领域进行监控,做到及时发现预测风险、排除隐患。其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依据国家规定的现行有效制度,不能滥用主观能动性,凭感觉、凭想象开展工作,要坚持一切依法进行为前提,保障高校规章制度的权威性的同时,也是在保障自身机构的独立性。工作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避免盲目工作和随意工作,唯有如此,才能使高校内审工作规范化,开展内审工作时才不至于无从下手,无章可循。

主要参考文献

[1]季红霞.评《高校管理审计研究》的理论贡献[J].会计之友,2016(20).

[2]张佳春,戴小月.中国公立高校治理中的内部审计问题文献综述[J].会计之友,2014(12).

[3]吴国萍,朱君.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实证分析———基于吉林省高校的调查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4(5).

篇8

关键词:高校新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问题及解决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follow-up audit the connotation, through to the track audit of the research, the present college track audit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summarized, the summary and analy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o stimulate the capital construction auditing work further standardized, systematic, scientific and legal, so as to improve the auditing quality goal. Hope this research can reasonabl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ntrol the engineering cost, saves the initial investment, improve the track audit work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unction.

Keywords: university new project and follow-up audit, problems and 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F239.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基本建设投入随之加大,特别是最近的几年来,投资额度占整个学校预算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是我国高校办学历史上基本建设规模最大、成果最显著的时期。为了有效地控制基本建设投资,使有限的基建资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许多高校采取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在规范建设行为、控制工程造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跟踪审计在工作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解决。

1.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内涵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审计单位对工程造价从项目决策到项目竣工结算及项目后评估阶段进行的全过程的跟踪过程。

传统的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方式存在着时效性差、时间滞后、诉讼增多、风险加大的弊端,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准确地反映工程的实际造价。全过程跟综审计是工程项目审计由事后向事前、事中审计的一种延伸,是传统审计的发展与完善,是现代管理学在工程项目管理应用上的新突破,更是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客观需要。

现阶段高校进行工程项目审计出于内部控制的考虑或是应上级部门的监管需要,要求自己的内审部门对工程进行跟踪审计。但由于审计力量不足,单纯依靠其自身力量根本无法完成审计任务,许多高校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或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代为执行,并通过签订审计业务合同来明确双方的责任。

2.高校新建工程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建设项目审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审计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简要分析如下:

(1)跟踪审计深度难以把握,目标偏离。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在项目建设全过程中介入并进行审计,提出的审计建议。高校的基建审计工作往往受高校管理体制的制约,常常造成内部审计部门在意识上凌驾于基建部门之上,变监督为管理,随时要求建设或施工单位纠正和改进,很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监督咨询的目标,过多干涉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使双方产生利益冲突,如果审计意见发表不当,就容易产生矛盾,造成审计风险。

(2)跟踪审计时间介入点模糊,审计效果不明显。

工程建设项目一般要经历投资决策、设计文件、招标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阶段。跟踪审计介入的时间不同,审计效果就有所不同,理论上讲是越早越好,但在一些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前期决策阶段审计人员很难介入,所以在跟踪审计实践中,绝大多数都是在施工和竣工结算阶段才开始介入的,那么在前期决策、设计文件和招标阶段所影响的造价就无法控制,跟踪审计的效果就不充分、不明显。

(3)跟踪审计相关的制度不够完善。

虽然跟踪审计在一些高校实行已经几年了,实践中也制定了一些操作规定,但还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完善的,适合高校的规章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跟踪审计是在建设全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动态审计,审计人员承担着非常大的责任和风险,这就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不仅为建设单位制定建设项目管理制度提供遵循的依据,也为跟踪审计部门提供衡量的标准。但是目前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却相对滞后。这些都需要高校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来支撑。

(4)跟踪审计力量有限,审计风险增大。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涉及的单位多、范围广、内容繁杂、建设周期长、审计任务重,审计风险增大。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过程的跟踪审计要求跟踪审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较宽的业务知识面,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了解掌握最新的方法技术手段。因此,能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升审计能力,是影响跟踪审计效果,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高校专业审计人才缺乏,审计人员素质有限,这就要借助社会审计的力量,来提高审计质量。而社会中介机构良莠不齐,选择不好就会造成失误,增大审计风险。

(5)跟踪审计收费不规范,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高校跟踪审计工作往往需要社会中介机构的协审。作为中介机构而言,其取费考虑的仅是两个因素:劳动投入和审减金额,并根据基本审核费加审减额比例提成的方式计费。于是就会造成矛盾,即跟踪审计工作做得越好,过程问题解决的越多,最后竣工结(决)算时审减收费就越少。一些跟踪审计中介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很容易产生记录问题而不指出问题的现象,使问题不能在过程中得到解决,达不到跟踪审计的目的,跟踪审计质量也就难以保证。此外就是至今还未形成一套跟踪审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跟踪审计取得的一些效益无法衡量,而且很难量化,这样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就降低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会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跟踪审计的发展。

(6)审计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由于高校审计属于内部审计,仅具有独立性,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如果跟踪审计没有完善的法规和制度保证。相关部门不理解,不配合,跟踪审计就不能很好地实施,许多高校的情况不容乐观。

3.解决的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之进行完善:

( 1)合理定位跟踪审计介入深度。

审计是以堵塞项目建设漏洞、完善项目管理机制为目的,其作为第三者参与项目建设的过程,而不是建设项目负责人。审计机构不是从事建设管理、施工、监理方面的具体工作,而是履行对上述工作的监督职能,实现促进这些工作规范、有效运行的目标。跟踪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项目建设单位取得联系并以书面形式反映,而不应直接干涉相关建设单位的工作。在跟踪审计工作中,应把握好监督者的角色定位,努力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不偏离定位成为管理者,同时,强调依法独立开展监督。

(2)准确把握审计介入的时间。

跟踪审计主要表现在其审计过程的经常性,同时跟踪审计作为绩效审计的一种模式,应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没要求、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本等多方面要素后研究确定审计介入的时间。也就是说跟踪审计选择何时介入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及重要性原则,视建设项目情况而定。准确把握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保跟踪审计依法实施。

跟踪审计使传统审计的程序、内容、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运行,确保跟踪审计依法实施,应建立一整套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制定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以及与此相衔接的项目管理制度、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工作到位不越位,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使跟踪审计逐步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中。

(4)把握跟踪审计的重点关键环节。

跟踪审计实际上就是跟踪建设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工作,沿着项目的建设周期这条主轴展开全程审计。目前在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成本有限的情况下,要把全天候的跟踪变为“重点关键环节”的跟踪,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设项目重点关键环节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前期决策、设计、招标投标、隐蔽工程验收、材料与设备的采购、重大变更等。

(5)规范跟踪审计收费,优化跟踪审计人员配备。

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因自身的审计力量有限,往往借助中介来进行协审,而跟踪审计又具有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的特性,对于讲求经济效益的社会中介机构来说,规范跟踪审计的收费,就显得尤为重要。规范了跟踪审计的收费,审计机关才能更好的整合审计资源,利用自身熟悉专业业务,易沟通等优势,并结合社会中介机构专业人才储备较好,专业相对力量较强的优点,相互协作,更好地开展跟踪项目审计工作。

(6)针对跟踪审计力量有限,全力引入竞争考核机制。

针对目前协审人员积极性不高,审计风险较大的现状,我们在正视短期内无法大量增加审计机关投资审计人员的情况下,积极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并全力引入竞争考核机制。对跟踪审计的审计事务所通过不定期综合检查促使其提高审计质量。在提高跟踪审计人员积极性的同时,确保审计质量的提高和审计深度的稳步推进。

篇9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保障机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07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014- 03

0 前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度日渐增强,高校在发展中所要面临的责任和风险也逐渐增多。内部审计模式陈旧、人员管理缺失等问题凸显。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缓慢的发展步伐明显不能适应高校管理的紧迫要求。高校管理中审计的重要性愈发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加强我国高校的内审制度管理、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成为现今高校管理中被探讨的热门话题。

1 当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缺陷分析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多,我国教育规划逐步趋于完善,教育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但相对于世界发展的平均水平,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在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上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

1.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够规范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相当多的高校内审机构设置简陋,表现出应付检查、敷衍了事的工作状态,甚至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从而成为高校管理中的漏洞之一。由于没有独立的内审机构,这些高校不得不将内部审计人员与财务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安排在一起办公,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内审独立性遭到直接破模使高校内审工作者对自身的工作定位不准确、职责范围不明确,进入一种角色模糊的状态,部分人员工作草草了事,消极怠工,使内审机构形同虚设。出现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高校的管理者缺乏对高校内审的充分重视,没有意识到独立性的保障是高校内审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

1.2 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不够合理

在人员配置上,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显得相对随意,人力资源薄弱,很多高校内审工作没有独立的内审人员,内审工作常常由财会人员或监察人员兼职完成,甚至一些学校在需要时才从管理者中随意抽调几个人组成高校的内审机构,进行一些临时性的高校内审工作。这种工作状态下,高校内审工作不可能很好地进行,不但如此,从别的部门借调过来的管理者也会将内审工作理解为一种暂时性工作,从而不能认真完成,而且突然增加的工作范围势必影响其本职工作的进行,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和本职工作都受到影响。对国家经济形势和法律法规知识的欠缺也导致财务人员进行内审工作的难题。高校的内审工作要求内审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风险评估知识及内部控制等相当全面细致的专业知识,而其他部门人员充当内审人员的角色时,对这些知识掌握不全面,在工作时只是围绕着高校的财务做做表面文章,缺乏对其他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审计活动开展不起来,也会导致审计质量大打折扣。

另外,内部审计人员比例低、老龄化严重也是制约高校内审工作的问题。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的内审机构人员数低于高校员工总数的11%甚至更低,其中部分高校的内审人员中,55岁以上的人员占据了很大比例,这都影响了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

1.3 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充分

高校管理层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高校内审工作能否有效发挥其职能。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人们普遍认为,内审工作就是简单的查查账、纠纠错,对内审工作的认识比较肤浅。而相对来说,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则更加具有制度性和规范性。这一点上,高校内审工作显得明显滞后。不论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层或高校的管理层,对审计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往往是为了应付检查,将时间和经济大多用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不注重办学水平和规范管理,忽视内审工作的监督职能,导致内审人员自身定位不明确,在工作中仅仅对高校的财务收支进行例行检查,造成财务部门和其他工作部门压力过大,影响高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弱化了高校内审的必要性,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

1.4 内部审计制度方法不够完善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但我国经济起步较晚,在很多层面的制度和方法上不够完善。高校内审工作也面临着这种现状。高校内审制度内容狭窄、结构缺失、体系单一、合理性和效率性不高,内审人员大多仍按照传统的审计方式对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差异性进行检查,而对高校的偿债能力和未来经济效益的研究和预测没有概念。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没有可以依靠的详细制度规范,也没有可以学习借鉴的优秀方式方法,加之整个高校没有形成完善的内审工作体系,内审工作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学校管理运行状态的整体把控和合理规划,对发现的问题不够重视,解决问题不及时不严肃,导致潜在的风险增高。

2 高校内部审计的合理化建议

2.1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强化独立性

高校内审工作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要求其必须被定位到一个超脱的独立部门。这是内审机构独立性的特殊要求,也是合理要求。内审部门应直接向学校最高管理层服务,而不能受制于其他平行管理部门。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要在管理层中强调高校内审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配合内审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内审机构和人员保障及时完善。高校管理者虽然可以决定内审工作的管理者由谁担任,但不能干预内审工作的正常进行,不得阻碍内审人员的正常工作行为,要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除高校领导层以外,任何其他部门也不得干预高校内审部门的正常工作,应尽量配合,提高内审工作的效率,如此,高校内审的客观公正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内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促进高校的发展。

2.2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优化组织结构

无论是单位的哪个部门,人员素质的高低都直接影响该部门的工作质量。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亦是如此。而且,由于高校内审机构的特殊性,对机构人员的素质要求应该更高。提升高校内审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快高质量审计队伍的建设步伐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校内审的必然要求。高校的审计人员要懂的不仅仅是财务,更要懂得高校的运营管理和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并且对高校管理中的关键点能够做出相应的风险评估,明确内审的工作重点和工作难点,这是高校内审工作的基础建设,也是高校内审工作的人力保障。

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加强内审队伍的年轻化建设,在注重内审人员的经验水平的同时,加快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年轻内审工作人员,定期对学校的内审人员进行教育,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内审工作方式,能随着高校的发展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勇于创新,在制度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内审机构的主观能动性,有效规避风险、保障高校正常稳定运行。

2.3 加强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视、支持内审工作

高校内审工作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树立离不开高校领导对高校内审的足够重视。高校领导在政策上的支持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内审工作的开展打好了前期准备。与此同时,内审机构的审计人员也应及时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高校领导汇报,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为高校领导加强高校管理提供有效的建议,做高校领导的好助手。支持高校的又快又好向前发展才是高校内审的最终目标,也是高校领导的工作目标和支持高校内审机构工作的原始动力。

2.4 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强化其监督职能

完整的部门规章制度对部门工作的稳步进行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持。现阶段,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不够成熟,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导致高校内审工作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高校管理层应及时完善各部门的规章制度,让高校内审机构工作有抓手。对于高校内审工作人员而言,要想高校的内审监督职能有效发挥,首先就要积极主动对原有规章制度的不合理性和缺陷性提出要求,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议,满足高校的发展需求。在高校的整体和细节运行上充分发挥高校内审的职能作用,将学校作为一个风险领域进行监控,做到及时发现预测风险、排除隐患。其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依据国家规定的现行有效制度,不能滥用主观能动性,凭感觉、凭想象开展工作,要坚持一切依法进行为前提,保障高校规章制度的权威性的同时,也是在保障自身机构的独立性。工作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避免盲目工作和随意工作,唯有如此,才能使高校内审工作规范化,开展内审工作时才不至于无从下手,无章可循。

主要参考文献

[1]季红霞.评《高校管理审计研究》的理论贡献[J].会计之友,2016(20).

[2]张佳春,戴小月.中国公立高校治理中的内部审计问题文献综述[J].会计之友,2014(12).

篇10

论文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大,国家对高校资金投入逐年加大,经济活动领域也随之拓宽,作为高校经济问题的护卫者,内部审计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在高校规范经济秩序,教育经费的管理,保障教育经费足额到位,减少损失浪费、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维护高校的权益,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就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观点。 一、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机构设置的问题

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其独立性是内部审计部门能很好的履行其职责的基本条件,一是,内部审计有其专门的工作,需要设置专门的机构;二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使其不能与其他部门职责相混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内审的负责人可以直接向学校领导报告与内部审计工作有关的一切内容;根据内部审计准则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客观、公正的形式其权利。现阶段,纵观高校内部审计,高校的内部审计有的与财务部门设在一起,有的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也有与其他别的职能部门设在一起的,比较复杂。

2、制度还不完善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还不健全,工作不够规范。一是对于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谈话记录、审计取证方法等方面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做出严格的规定;二是对于一些重大经济事项、异常事项未能引起足够关注,对于审计深度也没有严格的要求。有些高校财务管理松散,账务处理不规范,提供给审计部门的材料不完整,甚至有意识的逃避审计,隐匿相关资料,致使内部审计无法得到真实的审计结论。还有些高校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有健全的内控制度,但是不能按其要求得到有效的执行,使得高校的审计部门不能很好的发挥其职能作用。

3、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问题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应具有综合的素质,首先其业务水平和能力要满足开展财务审计的能力,懂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成本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其次还要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及财务政策了解,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以便用最新的法律法规来维护学校自身的利益,能够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及时告知管理层,减少风险的发生,把损失将为最小。第三,还要具有开展工程决算审计的能力,要了解物资的市场行情,工程的结构、材料的性能、工程的计量标准和计价方法等有关物资与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测算专业技术。

4、内部审计技术本身存在缺陷高校的内部审计有别于政府审计和外部审计,高校内部审计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审计手段和方式方法容易受外界条件的限制。当前内部审计工作技术和方法,大部分还停留在纸质审计的阶段,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还很少,致使审计效率低下。一些已被政府审计和外部审计广泛应用的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科学方法,如以概率论为基础的审计抽样方法,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很少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论文服务。另外内部审计受审计成本制约,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存在一定困难,致使内部审计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作用很难发挥。 二、完善内部体系的几点思考

1、要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高校要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及权威性,保证其内部审计工作能过正常有序的开展,同事高校领导也要对内部审计工作给予一定的重视,在机构设置方面给予合理的配置,有助于审计部门跟有效的开展工作,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从源头上制止舞弊现象的发生,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审计任务,保证审计质量,在内部控制的管理上,认真分析高校及二级学院等其他部门在管理活动中存在的漏洞,从而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2、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众所周知,社会经济的行为是靠法律规范的,法律法规的健全不但是对内部审计员进行约束,对其他与经济活动有关的部门,也是一种约束。制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制度是万万不能的。对于内部审计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建立健全其内部审计制度,才能用制度来约束职能部门的行为,避免重要岗位重要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有了制度先行,内部审计的工作才会更好的开展。对于审计项目应重点建立主审负责、审计底稿三级复核等方面的制度,以把好每个审计项目的质量和风险关,确保审计结果公平公正。同时,国家应提早制定、颁布一些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以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以便内部审计部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有一笑为家的主人翁意识、遵守审计人员廉政准则和职业道德。面对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高校领导本身要对,审计部门高度重视,不能将随随便便的人放在审计的重要位置,在人员引进、聘任上要把好关,选择具有相应的专业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上岗。二是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其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培训,拓宽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层面,提高其处理不同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四是内部审计人员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思路上创新,接受审计任务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在特殊任务面前,发挥内部设计部门的关键作用。4、引进内部审计的先进技术

要与时俱进,积极寻求和探索适应新形势下,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先决条件,是内部审计人员能圆满的完成学校内部审计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通过对先进技术和方法的学习,更有效的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部门要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干预,提高技术含量。同时要不断的完善审计抽样、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探索适合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先进方法,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晓巍;牛学坤,论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财经问题研究

【2】王海波,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制度,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