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篇1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实效;社会工作

一、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本质认知: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对立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革发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一直还存在着不够重视教育本质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误区。教育者的传统思维多囿于不能正确认识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教育者主要还是围绕构建和谐校园、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工作,相对忽视学生的内在心理诉求,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反感。意识形态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维护社会稳定,但在考虑集体大局需求的基础上,也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内在心理诉求,以增进学生对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感。教育只有将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才能变得富有亲和力,才能如愿达致预期目标。

(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已在历史的洗礼中谋求变革,但在当前的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常常停留于注重意识形态的填鸭式灌输,而忽视让学生在实践中增进认知从而达致知行合一的境界。多数学生只能接受单一的、枯燥的课程理论教育,只有少量受众有实践机会。随着社会发展,纯粹的理论灌输只能使学生囿于抽象的想象中,已不能满足学生日渐丰富且多元的需求。我们认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离不开理论灌输和渗透,但没有将学生置于可感知的、直观的、生动的实践过程中,则会导致学生无法将接受的教育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观。

(三)方式方法:传统单一与多元情感的碰撞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其技术特性使得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接受的文化日渐多元,学生的个体情感也趋于丰富多元。面对新媒体环境,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方式显得单一滞后,且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无法积极调动起学生应有的参与热情。其所显示的钝性使得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危机。因此,在传统单一的方法与多元文化情感的碰撞中,传统的教育范式已不能彰显原有的生命力,无法达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

二、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策略选择

(一)理念先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社会工作是一门秉持自身特色专业理念和价值观的专业:即尊重每一个个体,相信人有独特的个性,每个个体都有能力改变并最终实现自身价值。其基本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人的平等和尊严:社会工作相信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工作者应当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的困惑和问题。(2)助人自助:在相信人有改变潜能的条件下,社会工作希望通过专业的助人活动使服务对象得到自我成长与发展。(3)服务的理念:在工作性质方面具有服务性和引导性,旨在帮助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有效的服务。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强,崇尚平等的地位,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已初步显现。传统的教育工作者是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与学生不处于平等的地位。但随着社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学生从受教育者逐渐转化成服务购买者,他们拥有平等的话语权,要求平等地与老师沟通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也应适时调整,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扮演教育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开展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时要打破过去那种认为学生被动接受学校教育的传统观念,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处处以学生为本位和主体,注重培养高校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助学生自助的目的;在社会工作理念下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时,即使是在个别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持排斥心理和态度的时候,教育者也应该在尊重个体独特性的基础上接纳每一个学生,相信个体有改变的可能。此外,在教育过程中,还应本着服务的理念积极引进新媒体技术,与时俱进,契合当代学生心理的文化吸引和感召学生,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感知主流意识形态。综上,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对于增进工作实效尤为重要。

(二)实践为本:在实践中增进认知

社会工作是一门非常注重和强调实务的科学,社会工作者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须要其运用专业技巧,联接各类社会资源,并陪伴服务对象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多以抽象的理论教学为主,如果能增加多维度、深层次的实践内容,将有利于实现寓教育于社会服务和社会参与之中,从而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达到知行统一。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 “实践”不应仅是拍脑袋式的“走过场”或是少数学生的“特殊待遇”,而应该制订针对所有学生参与的特色性实践计划,并建立常态化的实践教育体系,教育者在教学中分阶段实施理论和实践计划,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一方面,学校应对已有的实践教育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进行梳理,加强对这些活动的系统性规划;另一方面,鉴于当前多数高校都与社区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共建关系,高校应更加积极地挖掘社区内实践教育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建立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基地。综上,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能使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社会责任感,加深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刻理解,达到知行统一。

(三)载体创新:积极推进方法整合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社会工作方法的引入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方法趋于丰富而多元,有利于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更好地增进教育实效。

1.个案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个人或家庭提供心理调整和环境能够改善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的过程。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多以集体课堂授课的方式存在,而忽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性需求。面对多元的学生需求,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在考虑学生共同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尤其是当教育者发现个别学生存在明显的意识形态认识问题时,可以本着尊重、平等的价值观与学生开展一对一的谈心,通过适当使用一些个案技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篇2

[关键词]大型仪器设备 管理 平台建设 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144-02

高校院系实验教学工作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越来越重要,院系实验中心的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实验室作为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如何管好、用好这些大型仪器设备,高效合理地开放使用,更好地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院的科研水平,需要实验室工作者的思考和探讨。[1][2][3][4]

一、现有仪器设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中心采用人为管理的模式,服务水平及效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和提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管理模式滞后成为实验中心现代化发展的最大阻碍。

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过程无法监管。目前采用“仪器设备使用登记表”的人工登记方式容易产生管理漏洞,人时、人次数统计不准确,生成的实验数据与实验仪器设备过程无法一一对应而进行工作效率评价。

(二)有良好的设备,缺乏良好的宣传

过去由于多方面原因,学院和学校对实验室的投入相对较少,实验仪器以满足最低需要为主,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随着国家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学校逐渐认识到实验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学校对学院实验室的资金投入逐年大幅度增加。表1为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五年来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

表1 大型仪器设备(单价>10万元)汇总表

由于学校对仪器设备的统一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多以院系或学科为单位进行分配和制订,所购置的仪器设备也由各院系或学科使用和管理,客观上造成了仪器设备在院系之间、学科之间的条块分割,财力分散、重复购置、高档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相对不足、已有仪器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难以在院系之间、学科之间、校际之间、行业之间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共用,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使用效率、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较低。此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学术的交流、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科研创新。

(三)有开放的意识,缺乏成熟的管理

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利用率不高、效益偏低的问题十分严重。如何在保证在校生基础实验教学的前提下,让这些仪器设备能够开放使用,提高实验人时数呢?[5][6]根据温州大学行政〔2010〕177号文件“关于印发《温州大学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表明,学校在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开放的意识,但是开放与共享还在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学校与各学院的实验室来共同努力解决,充分发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使用效率,最终实现大型科学仪器的高度共享。

二、资源整合、集中管理,构筑学院实验中心的大型仪器设备服务平台[7][8]

通过对学院6个专业基础实验室和2个科研实验室的调整、合并、充实,成立大型仪器设备实验中心,在学院里规划出大型仪器设备室,通过集中放置、集中管理、开放共享,从而构筑结构完善、具有综合功能、由学院统一管理的大型仪器设备服务平台。实践证明,院系大型仪器设备中心的集中管理给仪器设备带来良好的工作环境,在集中管理、开放共享的模式下不仅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解决了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问题,而且还提升了院系实验中心的实力和影响力。

三、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院系大型仪器设备的流程化管理[9][10]

(一)基础数据

对仪器设备采取分类管理,设置分类标准。授权管理员能查看到所有类型的仪器设备信息;对于新购仪器设备登记可根据设备类别、名称、型号、规格、数量、价值、仪器来源方式、所属部门(系、室)、仪器即时状态、所属管理员、存放位置、学习资料等详细信息完整录入系统,授权管理员也可以对已登记的设备信息更改或删除。

(二)仪器设备使用

使用部门申请使用仪器设备需登记,并添加详细的设备管理信息。遇有仪器设备闲置或使用率低下,实验中心可以形成对仪器设备使用的过程监管,最大化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三)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设置

针对每台仪器设备添加设备管理员,设置开放的形式;定义此台仪器设备的开放属性是自主测样、送样检测还是其他;收费管理可根据不同的仪器设备、实验环境及条件(不同的温度、湿度等)、用户类别(校内、校外用户)、使用方式等分别设置不同的收费标准,审核方式可选择系、研究所、指导教师或管理员;定义预约使用仪器设备是否必须培训,设置仪器设备的开放时间段等信息。

(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管理方式

通过前台网站关于大型仪器设备开放预约的相关信息,提供系、研究所、指导教师或管理员的在线审批和通过邮件方式催促审批者及时审批,并能通知用户审批结果;上传大型仪器设备的学习和预习资料,通过前台网站关于培训信息,提供用户预约使用的登录入口;满足校外用户的注册、审核和管理需求。

(五)维修与报废

仪器设备维修管理采用管理员负责制,建立设备账案,做到账物相符。在实验室管理中建立仪器设备维护保养和使用安全制度。管理员在使用仪器设备时,应具备自行小修的能力,不能解决的要填写(维修申请单),标明维修日期、单号、仪器名称型号、维修金额、仪器损坏状况说明等,经审批通过后方可安排维修,并组织维修验收,提交(维护登记单)备案;管理员应对确因仪器设备使用时间过长,大部功能失去或由于自然灾害而造成毁损等情况的应即使向实验室主管部门申请报废、报损,提交详细(报废、报损申请单),标明报废、报损仪器设备名称、型号、数量、价值、报废原因、报废日期等,经报废的仪器设备管理员不能私自处理。

建设高校院系实验教学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开放与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是适应高校发展要求的。这不仅能给本学院、本校提供服务,还能给需要使用仪器设备的科研、企业单位提供服务。只有通过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型仪器的使用价值,为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创新成果的取得提供有利的条件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 闻星火.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验室与资产管理中的应用[C].实验室管理科学研讨会论文集,2003.

[2] 闻星火,李明.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与成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 (10): 6-11.

[3] 黄乐,闻星火.清华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运行[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 (12): 9-12.

[4] 闻星火,梁国华.大型仪器开放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6): 1-5.

[5] 王小趁.试论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的提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280-282.

[6] 苟在康.提高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有效措施[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3):135-136.

[7] 李光岩,王一柏,邵强等.加强管理,提高大型设备和利用充分实现资源共享[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78-79.

[8] 段立伟,阚连合,张庆军.建立大型仪器共享机制,为学校科研和地方经济服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158-160.

篇3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一、深化理论教育

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这是一项特殊又无比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对维护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是指引大学生确立正确人生价值取向、克服人生道路发展困难和坚定大学生人生信仰的科学指南。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论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传播的主渠道,是培养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主要课程,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中国化的占据意识形态教育领地。基于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时,要善于用中国化的立场和观点,切实从学生意识形态现状以及国内外形势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促使中国化的深入大学生的心中,使学生了解、认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保证大学生可以有效应对意识形态方面的挑战。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登上科学的高峰,终究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课堂上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以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训练为切入点,这是大学生掌握精神实质的必然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理论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入课程要善于运用社会热点和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以此激发大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同时通过引导他们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和时事热点,帮助他们自觉抵制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以及吸收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不断尝试创新,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大学生对产生认同感,坚定他们的信念。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直观体现,基于此,要想保证大学生处于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中,使其更好地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用24个字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领域,怎样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呢?我们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祖国,认识到“家国一体”,进而可以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意识,从而更好地抵制西方腐朽思想和价值观的冲击,保证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另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最终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四、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反映社会意识的大熔炉,它总是通过营造浓厚的意识形态氛围,把社会主导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价值观传输给大学生,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大学生的意识和行为。高校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强化校园文化活动与当代大学生的亲切感,例如通过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学术交流会、知识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主流文化的魅力,进而保证受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五、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巨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必然选择。新媒体既拓宽了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视野,又创新了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手机新媒体的教育功能,让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在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进新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的传播渠道,引入实效性强的理论内容,不断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

六、发挥高校宣传舆论阵地功能

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园标语墙与电子屏以及校史馆等都是高校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通过这些阵地的文化传播、新闻报道等宣传活动,可以大力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使大学生掌握正确的信息,从而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七、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

一支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基本保障。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激励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意识安全教育队伍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素质,以及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所从事工作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以及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工作态度,从而保证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顺利实施。

篇4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 理论学习 十 宣传思想工作

党的十以后,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于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上,在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篇会议讲话从当前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出发,与党以往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与时俱进,是指导我们进行意识形态工作的最新理论依据。

一、准确认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利于巩固主流思想的阵地,弘扬正能量

高校是前沿思想互相碰撞的大熔炉,是理论发展与创新的主战场,这里比其他地方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与理论,深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因此,高校必须扎实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建设,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高校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还有利于弘扬正能量,激发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

(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信心

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更重要的是其担负着培育中华民族“四有”青年的伟大使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地,意识形态工作不仅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念,还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所以,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一方面能更好的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在面对不良思想时敢于同其做彻底的斗争,抵制它们的入侵。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凝聚向心力

高校大学生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一旦负面情绪积压过多,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危机自身、同学甚至社会。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可以充分为大学生排忧解难,从思想上尽可能的消除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从行动上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从而进一步稳定社会秩序。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思想领域的变化日新月异,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对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理论学习不到位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包括中国化的,这些理论知识极其重要,不仅党的干部要读,学校的领导要读,在校大学生也要读。但是,现实情况是大学生的基本理论掌握不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范围仅限于学校发的教材。同时,高校的管理者,h的干部也没有系统的把握理论知识,没有把理论的经典著作吃透,理论知识学习不到位,开展工作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影响工作效果。

(二)互联网带来冲击

21世纪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新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互联网在改变人们认知习惯的同时,也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开展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网络给了大家发表自己看法的平台,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信息的者,各种思想交杂在一起,使得人们对于统一的意识形态宣传产生了抵触心理。

(三)西方势力的渗透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方式也在不断变换,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西方和平演变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网络已经作为思想文化渗透的主战场。普世价值、民主、反等甚嚣尘上,对青少年尤其是高校大学生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有些不明事理的激进青年成为西方思想的鼓吹手。

三、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领导队伍机制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由校党委牵头,各个系院领导负责制,必须把意识形态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同志曾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2)在高校同样如此,必须把政治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把好政治关。同时,做好监督监察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就要追责到个人,意识形态工作是否到位,首要责任在领导,因此要高度重视机制的建立和监督,不能让机制流于形式。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辅导员是战斗在第一线的意识形态工作者,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更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习惯等状况,因此,辅导员队伍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道德水准,特别是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好坏。高校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对新进的人员要把好政治关,不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标准的坚决不能录用,对已经工作的人员要定期培训,利用高校的资源强化他们的理论水平,制定相应的考评机制。

(三)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高校最基本的功能是教育,“立德树人”是建立在教育基础上的,教书、育人二者是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要完善教材,让教材更贴近现实、更贴近学生、更通俗易懂;另一方面,要尽可能调动学校资源,邀请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或者前沿学者,为学生讲解最新的理论知识,这样既能学习到新的东西又能调动学生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8-19.

篇5

一、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化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干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政治形式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国内社会多元思潮不断涌现,人们在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逐渐表现出不同的精神诉求。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具有外源性的特点,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的影响日益明显,高校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积极思想与消极观念并存,形成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 

(二)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表达形成挑战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消息源,随时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信息搜索、新闻,信息传播源不再被传统机构垄断,一些非常规传播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上容易抢得先机,从而让受众被各种信息包围,使得社会舆论和公众社会心理的形成时间缩短,造成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体系部分失语和缺位。个别新媒体平台把大学生作为主要目标群体,成为学生群体舆论的策源地和信息的集散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形成威胁。 

(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表达体系不符合受众需求 

长期以来,高校意识形态的宣传表达体系,与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对接一直存在突出的问题。意识形态宣传表达体系一味强调政治话语的硬度和强度,部分理论和思想表达过于抽象,容易让学生产生远离现实的“无用感”,甚至引发对学习的“逆反”心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不接地气、缺乏创新,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二、高校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工作的参考路径 

(一)注重双向沟通,把握学生群体特征 

被誉为公共关系理论化第一人的爱德华·伯尼斯,早在1936年就提出,公关传播过程是一个双向沟通过程。高校意识形态的舆论引导工作,可以借鉴公关传播过程基本要求和规律。一方面要主动研究和把握学生群体特征,了解大学生在思想、心理、语言以及行为上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需要对意识形态信息、舆论引导信息进行合理加工处理,积极创新话语方式,有针对性地在学生群体中运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 

(二)舆论引导要主动作为,把握网络宣传工作主导权 

“公共关系之父”艾维·李,最早从事公关宣传和组织形象推广工作,认为组织舆论引导工作应做到:(1)要实事求是、讲真话。赢得高校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动权必须做到主动发声,善于释疑解惑,及时主动进行沟通,对大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切忌欲盖弥彰、瞒天过海。(2)要注重信息的反馈。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和媒介,以网络舆论引导为主体,提升网络宣传的工作效率。(3)要增强阵地意识。把握高校网络宣传工作的主导权,需要优化话语方式、探索话语规律,进一步增强传播机构的公信力。 

(三)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 

坚定文化自信是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必须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在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上,应该注重现实性和针对性,培养大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看待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得与失,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文化自信不应该只是一种口号,不能单单停留在纸面,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切身感受和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明确自身价值取向和追求。 

(四)持之以恒,全员参与,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现代公共关系强调:只有持之以恒地全员参与,才能树立良好组织形象和传播有效信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具有长期性地复杂性的特点,在当前新形势下应该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建设,创新工作形式和方法,注重意识形态工作实效。另一方面要强调全员参与,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学体系设计中,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余源培.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建设[J].河北学刊,2013(1). 

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危机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问题的提出

国内学者对正当性的研究始于20 世纪 90 年代,上海交通大学胡伟教授在《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 一文中第一次把韦伯的合法性概念介绍到中国来,此文认为合法性就是促使一些人对某种命令的“正当性”的认同,从而自觉服从这种命令的动机。在这里“合法性”与“正当性”就成了同义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的基本视野和维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意识形态性(本质属性,核心体现);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政治性(政治属性);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社会性;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认同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危机透视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面临的诘难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取消论”;

第二,“思政课非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就是把意识形态和科学对立起来,认为一切意识形态理论都是出于阶级私立而对现实进行歪曲,因此没有科学性);

第三,“思政课自由选择论”;

第四,“思政课无用论”。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危机的原因分析

第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信心的缺乏(失语、失踪、失声);

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自信心的不足,归根结蒂是文化自信心出了问题。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真正的自信是文化自信,我们的脑子不能总是装着别人的灵魂,我们应该有自己自主的灵魂。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权利主体的单一性;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诉求的片面化;

第四,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危机的危害

第一,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出现滑坡。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第二,思政课社会地位被边缘化。大多数群体在课程的生成过程中完全处于“失语状态”,诉求无法得到关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牢固的合法性社会根基,引发群众对思政课的消极抵制态度;

第三,思政课认同程度趋于降低。易走向摒弃灌输和社会主义为主流的思政课,代之以介绍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多元价值观思政课的歧途。

三、化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危机的进路

1.以教学的实效性重构合法性

第一,合法性要建构在有效性的基础之上――方法、途径。首先在理论上论述有效性,推出有用,课程有用,有用导出合法;

第二,合法性要与社会的动态需求合拍――内容。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建立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方法、途径);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彰显对个体人的生存意义的关照。

2.以政府指导的权威性维护合法性。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只有政府才需要合法性,政府拥有合法性也就拥有了政府权威,相反政府指导的权威性也对合法性起到了维护和巩固的作用。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正确认识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对高校思政课发展的正向促进功能;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

第三,从党和政府长治久安的高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强调思想上重视,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一手软一手硬,忽视精神文明)------政府对思政课合法性的强烈诉求;

3.以学科建设夯实合法性(学科支撑);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发展应延承自身的内在逻辑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最大限度地遵循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并坚持对客观性与合理性的追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权力控制者的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工具之一;

第二,构建多元权利主体共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成模式(国家层面的放权)。打破国家主导的权利分配格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多元权利主体共契;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供应制度的设计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的历程表明,只有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成充分关照了社会不同个体的生存性与发展性需求,国家政治统治权利对学校课程知识的合法化控制才具有稳固的社会性根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促进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彰显;

4.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助推合法性。这是阶级社会的普遍做法,外国也是政府强制推进,高度重视(书: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无一例外,各国都这样做,我们做很合理正常,与国际社会同步

第一,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对青年学生灌输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所谓主“流意识形态”为己任;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不但存在着向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西方式的“思政课”,并把其视为每个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而且严格规定这些课程必须以灌输“西方核心价值观”为主;

第二,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采取多元化方式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课的成效;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氛围和环境的综合效应,加强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加强联系,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教育作用,尤其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与实践生活相结合,实现知行统一;

第三,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应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效果才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2.

[4]张雪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篇7

我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传播社会正能量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保证,积极开展了符合本校实际的意识形态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现将本阶段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趋势

我校能够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做到深入领会、严格执行、积极落实、保障有力。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到位,党支部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坚强有力。在我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有序开展,有力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师德方面,严格遵照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师德师风考核要求,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开展丰富多彩教育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取得明显效果。

二、意识形态的主要问题

(一)共性问题教育改革问题。

当前学校的教育改革,能够严格依照国家的教育改革方针要求,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搞好素质教育,但是在当前大环境例如高考等大型国家考试,高校招生工作等仍是以分数高低作为主要考核依据,所以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师队伍中仍然存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个性问题 社会思想意识情况。

当前学校意识形态环境较为稳定,互联网、意识形态宣传到位,良性的舆论导向作用基本形成。但个别党员思想活跃,对党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学习缺乏热情。自由主义出现滋生蔓延现象。 

三、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 

(一)强化责任意识,认真贯彻落实 学校党支部、校委会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召开了支委会会议和校委会会议,认真组织学习临汾市委意识形态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推进和落实计划,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追究问责,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二)明确工作职责,健全领导体系 学校成立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校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是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主抓推进、落实、督查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全校意识形态工作。党支部及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根据自身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负责分管年级、处室的意识形态工作。 

(三)结合“”制度,强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 学校把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教育渗透进党支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计划之中,通过组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要求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教师都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四)汇聚正能量,突出正面宣传 学校通过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校园网络、微信公众号、QQ工作群、楼道悬挂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利用班会课、每周的升国旗仪式等教育形式,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传统美德有机结合起来、与形势教育结合起来、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等宣传教育活动,提升了广大师生的文明素养。通过各种宣传和学习手段,让主流意识形态在校园占据主导地位,不断提升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五)加强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和管控,发挥网络积极作用 针对当前网络文化信息量大、吸引力强、运用方便的特点,学校始终把校园网服务与教学和网络舆论安全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校园内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定期对广大师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并对上网信息进行审查和监控,各班都设有网络管理员,负责网络及信息的安全工作,建立定期汇报及网络事故随时报告制度。在加强管控的同时,积极宣传先进事迹和国内国际时政热点,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爱国、爱家、爱校、爱己正能量,抵制一些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和侵蚀,使校园网络不仅成为服务于教学的主阵地,更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 

篇8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36-02

一、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1.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它是相对传统媒体而出现的,是信息科技和媒体产品的紧密结合,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既然是新媒体就要有其革新的一面,不但技术上革新,形式上革新,最重要的是理念上也要革新,目前比较流行的定义是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的,他认为: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客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式。

2.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就应该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都是全面而深刻的。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和开放性迅速的获取大量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达到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隐往导致社会责任的缺失,网络的无序,虚假信息的泛滥,网络犯罪等这些都是威胁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新形式。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加强了对其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文化理念等在全球范围内的鼓吹和渗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和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未来,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其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未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受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影响,导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部分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了解和认知不够准确。这部分学生对我国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着认识不清,或者是概念化、教条化、书本化式认同。其主要表现就是只把主流意识形态当作一种概念,而忽视对概念的理解与认同;只注重对其教条化的记忆,而忽视利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只注重从书本中的条条框框出发,而忽视了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相联系。

2.部分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不强。这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中存在着边缘化认同和反向认同的现象。主要表现就是一些学生不但没能认识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还把对意识形态的学习当作一种负担,致使主流意识形态在个人生活中被严重的边缘化,甚至出现认同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的现象。再者,由于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出现了诸如官员腐败、分配不公、环境污染等问题,致使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产生了怀疑,从而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的下降。

3.部分同学主流意识形态淡化和西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西方国家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此情况下,部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和西化倾向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部分同学对资本主义缺乏科学的认识,对中国的国情和历史缺乏深入的了解,致使他们盲目的崇拜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

4.部分同学政治素质低,政治思想淡化。大学生能否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前途,也与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息息相关。很多同学对没有深刻的认识,甚至是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没有什么认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不了解我国所走的路线,所采取的方针、政策。虽然,有一些同学关心国内外的时事热点问题,但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影响下,很多同学都把经济放在第一位,根本不关心国家政治。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多元及社会问题的产生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加强,随之伴随而来的就是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的蔓延和渗入。由于我国正处于传统的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利益格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了人们对过去的一些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迷惑和怀疑。再者,一些地方官员的腐败、办事拖拉、大搞形式主义等问题,这都严重影响了政府在人们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和广大干群关系的和谐,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对我党的信任。

2.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僵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然而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并不尽人意。首先,在一些高校内,竟然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配置不足的情况,这都严重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其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对社会的丑陋现象一再曝光,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思想的混乱,削弱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最后,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手段单调且毫无新意,也很难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这些势必都将影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目前,网络文化已成为大学校园内的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文化内容道德维度的缺失、隐往导致社会责任感、道德感的缺失、网络犯罪等。由于大学生尚未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不可能很好的对网络虚拟空间内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然而这些都已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当前,大学生自身特色化发展加快,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的特点。现在的大学生是在和平的年代和父母的溺爱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抗挫能力低下,缺少积极进取的精神,缺少信仰,理想。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也只停留在书本上的只言片语,并不能深刻的理解它们的含义,更不用提把这些知识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了。

总之,在改革开放和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而深刻剖析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又是全面做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承担起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欧阳永忠.社会环境与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4):96-103.

[2]古维娟,柯元.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淡化原因及对策[J].九江学院学报,2010,(1):110-112.

篇9

【关键词】高职 高中 思想政治课 衔接 重要性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和高职院校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庞大系统中联系非常紧密的两个阶段,高中思政课为学生升入大学后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而大学思政课则是对高中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两者共同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高职和高中思政课在教学中往往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重任,也为了提高高职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高职与高中思政课衔接研究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搞好高职和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是贯彻党的十精神,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高校日益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争夺的重地,高校防范渗透的任务非常艰巨,而思政课堂就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抓好高职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有效衔接研究,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迷惑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加深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形成比较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二、搞好高职和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是激发高职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按照“05方案”,高职院校思政课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必修课程,使用与本科生相同的教材。这两门课程和高中思政课相比,在各自领域里有许多独有的知识点,但也有很多重复的知识点,没有很好地体现知识的衔接和递进关系。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等内容在高中均有体现。高职、高中教材衔接的不配套,教材内容的重复,往往让学生产生厌烦之感,觉得很多内容高中学过,现在是炒冷饭,从而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特别是文科生,因为高考的压力,教师已经把教材涉及的知识点挖掘到了很深的程度,又做了大量习题,而现在的高职思政课教学仍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这必然导致思政课的吸引力减弱,激发不起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高职思政课教师如果能重视与高中思政课做好衔接,了解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哪些思想、政治、道德和纪律方面的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有针对性进行取舍,尽量避免单纯的理论重复,多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难点问题,甚至“两难”境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就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搞好高职和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高中生在身心上,主要表现为依附性,在人际关系和行为处事上需要依赖父母,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依赖教师,虽然这一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往往以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育为主,学校和家庭都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德育素质的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多是浮于形式,是为了增加考分而已,思政课的德育功能无从谈起。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与高中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但高职学生的独立性、责任感普遍强于高中生,他们关注社会现实,热衷于对时事热点按照自我的思维进行评价。由于没有升学压力,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复杂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不良社会风气对他们原有的认知产生冲击,进而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部分学生出现道德低下和思想滑坡的现象。为了突破这样的困境,需要我们重视与高中政治课的有效衔接,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生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既要像高中一样进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等的教育,更要引导高职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社会现象和国家大事,在此过程中使高职学生潜移默化的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做到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认同、行动中有体现,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搞好高职思政课和高中思政课教学的衔接工作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使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得到体现,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还可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国文,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探究,【J】

青年与社会,2014(15)

[2]王璐瑶,大学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研究【D】长春:

长春工业大学,2012

[3]田静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

篇10

网络媒体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受众可以随时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西方国家由于科技发达,其网络媒体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传播技术,都具有极大优势,这就使得西方文化逐渐成为网络媒体的重要传播内容。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媒体作为主要的意识形态工具,在日常信息传播中夹杂大量政治、文化、经济的意识形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组织形态还没有完全渗透到网络媒体中,在网络传媒时代无法与西方意识形态产生抗衡,因此,高校要对此类问题加大重视,深入分析,进行改革。

网络媒体对多元化信息的传播,能够对原有的主流文化以及精英文化产生影响,甚至会逐渐取代两者的地位。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各高校要努力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将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与网络媒体进行有机结合,从根本上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组织形态的转变,促进信息化高校管理组织形态的实现。除此之外,高校在转变教育管理组织形态的同时,要依托相应的网络媒体,使内容逐渐朝着SOA软件的结构转变,从而使高校教育管理组织形态转换成开放的、敏捷的、组合的、联合的基本模型。SOA软件体系结构具备可操作性、可发现性等特点,在良好的接口以及契机下,可以使高校教育管理逐渐实现网络化管理,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可以将信息作为主要载体,以组织作为主要手段,在价值基础上构建发展空间,促进校园网络社区的实现。校园网络社区不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并且具有丰富的组织活力,在适宜的环境中能够使各组织成员之间的地位更加平等。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需要强大的动力系统。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是对教育管理组织形态的最大包容,只有尊重个人选择,为高校学生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价值理念,才能提高整个组织的凝聚力。要促进网络媒体在高校的发展,需要强大的动力系统作为主要的解决措施。第一,高校要结合网络媒体的特点,建立顺畅的交互系统,从而使学生在所建立的系统中对彼此进行了解,进而积极交流。第二,高校教育管理系统要为学生建立相应的认同机制,从而实现学生对组织的认同。第三,可以利用辅导员以及导师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从而促进整个组织的整合、创新,使该组织在网络中逐渐成熟。网络媒体所具有的自主性需要完善的控制系统。网络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具有开放性,完善性也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网络媒体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管理教育的改革,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其自主性还能激发高校学生对独立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形态过于传统,很多大学生往往会将自己与组织划分界限,使自身脱离教育管理组织。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育管理组织系统不仅要进行创新性改变,还要以信息技术作为主要手段,在组织内建立比较完善的控制系统,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多元化需要有力的应急系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顺应多元化趋势持续发展,并且形成了多元的发展特点。网络媒体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各种信息发生相互碰撞,一般而言,即时信息最为突出。在信息相互碰撞的同时,很多高校学生在面对众多信息时无法对其真假进行分辨。除此之外,我国很多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不仅反应速度比较慢,并且对于大范围的也没有能力进行处置。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促进网络媒体在高校中的发展,就要具备有力的应急系统进行处理,在提高学校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同时,从根本上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组织形态的发展。网络媒体所具有的隐匿性需要良好的价值系统。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多样化发展,并且使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危机。因此,价值系统作为网络媒体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以意识形态作为重要基础依据的同时,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以其主要特点引领学生发展与创新。第一,价值系统以整个高校校园为基础,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了实名制的信息传播。除此之外,价值系统还把通过审核的红色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逐渐占领整个网络媒体的发展渠道,从而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维护了网络传播的真实性与稳定性。第二,价值系统所具有的实用性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整合。价值系统能够在高校的各个部门进行使用,并且还可以向学生重要的通知以及信息,从而让学生能够对系统的实用性有更深的了解与认识,加强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促进网络教育的顺利开展。第三,价值系统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同时,能够将学生引领到学习社区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价值系统将学生的学习环境由虚拟化逐渐变得真实化,让学生在网络中健康成长。

总体而言,高校教育管理在网络媒体的辅助下逐渐形成了信息型组织形态,这种组织结构,不仅可以使大学生能够以网络媒体作为发展基础,并且还能使自我价值得到认同,从而有利于高校对网络组织以及管理组织进行统一结合,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在教育管理组织中的创新性发展,为学生的教育探索出重要道路,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

作者:胡全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