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式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1

关键词: 中学物理教学 探究式教学 教学策略

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尝试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组合,构建中学物理探究教学模式。它能够吸纳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模式的优点,避免单独使用的不足,优势互补而达到教学模式最优化。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怎样开展探究教学,采取什么具体策略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触很多,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营造良好氛围的方法和目标。而教师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和示范者。

1.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方法和目标。学生是知识体系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支持者。所以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是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需要。

“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仅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特别是初中学生,在他们意志力还比较薄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固然重要,但我们决不应该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要承认有些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并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能力有所提高,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

“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尽管中学生在这方面还不成熟,组织良好合作还比较困难,但不能忽视能力的培养,而物理知识特别是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都比较有趣,贴近生活,所以物理课堂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

2.教师是良好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在这方面,我国面临的挑战尤其严峻,因为在现行课堂上,学生基本是“听师由命”,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人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进行了调查,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次数在学生课堂交往总次数中占很大比例,而学生提问、异议及其他行为的比重微乎其微。再看看我们的中学课堂,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课堂活跃度反而下降。显然,这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切实加强对物理科学探究的理解

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就其结果来说,是反映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就其认识过程来说,其基本特征应当是科学探究。自然界的奥秘只有通过人们的不断探究活动,才能透过自然现象揭示其本质,从而形成科学理论。

1.科学探究是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因为注重创造学习科学的环境,提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究自然的环境、条件与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促进学生对科学的学习。

2.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以及交流与合作。虽然《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这些要素是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但不是科学探究学习的必需环节。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只要具有一两个要素,就有了探究性。也就是说科学探究学习不一定是“完整”的。根据要素的多少可以把科学探究学习分为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完全探究能让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科学探究不仅为了寻求某一个科学结论。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尽快得出结论,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往教师思路上引导,至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师常采取回避态度。同时,学生一旦得出了某一科学结论,教师就宣告本次探究活动结束。这种单纯追求结论的探究活动是不可取的。诚然,探究过程需要得出某些结论,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精神。

三、应选好着力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不再以老师的教为核心展开,而主要围绕学生的学进行,关注学生是否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是否通过物理教学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选好着力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探究、实践、摸索,例如:在学摩擦力时提问“生产生活中如果没有摩擦力将会怎样”?在学惯性时提问“假如失去惯性世界将怎样”?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全凭学生细心观察、搜集资料、生活经验等平时的积累,真正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篇2

一、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

探究式教W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式教学,需要学生具备学习的主观意愿.枯燥的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要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开展探究式教学,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索,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首先,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创设生活情境,将教学内容和生活进行密切联系,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食物腐烂、燃烧等现象的本质,使他们意识到这些现象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其次,教师要创设知识情境,让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的化合价的标定及变化规律等知识来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当然,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教师还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推动探究教学的开展.最后,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帮助他们完善知识系统.由此可见,在探究式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利用一系列的教学情境促进探究教学的开展.因此,教师要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二、设计开放式探究活动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包办”整个教学过程,不论是在实验的设计方面,还是在知识讲解方面,都没有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其中,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让学生享受理解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化学规律,提高对化学原理的认知.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考方法,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讲“Fe(OH)2胶体制备”实验时,教师可以设计开放式探究活动,而不是过分地注重实验结果的讲解,忽略引导学生感悟整个实验过程.这个实验的操作要点为:①煮沸;②加入饱和的FeCl2溶液;③再煮沸至红褐色;④停止加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实验的要点,引导学生对实验条件、仪器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思考,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让他们分组讨论实验原理,其中涉及化学方程式等.然后引导学生阐述讨论的结果,并让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当然,受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探究相关实验原理时,学生所得的结论可能有些缺陷,这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完善他们的整个探究活动.设计开放式探究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加强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关系

开展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教师完成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时,有些教师往往绕过知识目标,探究活动的设计并没有以知识为载体.还有教师过分地追求活动的形式和热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收获较少.这样,使探究式教学失去意义.探究活动重在探究,是一个“发现知识”的过程.开展探究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观察、推理、总结等能力.这个过程都是围绕化学知识、原理而展开的.教师要意识到化学基本知识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性,合理地处理化学知识和探究活动的关系.例如,在探究“焰色反应”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相关的离子方程式,并对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及实验现象进行总结.这样,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 探究式教学 创新性思维

我国基础教育理科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注重探究式教学,科学探究是作为基本内容已列入课程标准。虽然探究式教学的作用是经过多方论证的,但是真正实施起来还是非常具有难度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中学教师本身的科学探究能力比较缺乏,其次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同时有许多不可预料的问题。为什么世界各国都倡导的理论真正在现实中却那么难于实施呢?除了以上原因外,还在于目前中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欠缺,不懂得究竟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才算是探究式教学;在实施教学过程前没能科学、合理地设计一份相应的探究式教学的动态方案,在课堂中遇到问题时往往因为没有预见性而导致预设的教学流程“流产”。本文仅对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1、探究氛围要自由、民主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宽松自由的时空内,一个人的思维最活跃,人的创新性思维活动也体现的更为突出。正如“颤抖的手写不出好字,恐惧的心理提不出好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高度民主、轻松活泼、互相理解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使学生感到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让思维驰骋,提出疑难假设,在讨论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教师在“超重失重现象”的教学中,问:怎样才能使底部有孔的矿泉水瓶内的水不流出?希望学生做出使矿泉水瓶做自由落体、平抛运动的回答,不料却是“用绳栓住瓶子底部一端使其在水平面内转动”,教师答:“现在没有绳子”,然后不予理睬。这样的答复比起诸如“这有什么好说的”、“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个想法太可笑了”等好一点,但都是对学生自由、大胆猜想的一种否认,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足以使一个创新型的人才毁灭。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和喜新厌旧,钻牛角尖,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面红耳赤的雄辩,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民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民主。

2、探究问题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来自于生活的知识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共鸣,最能让学生产生探究愿望,因此,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该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探究的课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探究活动应该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以及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如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从蜗牛的爬行到小狗等动物的奔跑、从玩具车的行驶到飞机、火车的飞驰、从地球的运动到日月星辰的天体变化)。对学生来说,探究活动各个环节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适当地选择活动,突出其中的不同环节,对于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十分必要。其次,探究活动应紧密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越是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越是与学生的经验相矛盾的探究活动越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如在探究动量定理的知识时,在新课引人中联系生活中的头盔、接篮球时的动作等。让他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这样的探究活动告诉他们科学探究并不遥远,科学探究的活动其乐无穷,只要留心生活就可以获得知识。

3、探究内容要精选

高中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的情况下,由于教师在理解和执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问题上,突显了学习时间的不足。这要求我们要整合各项学习目标,紧密地结合物理知识,精选探究内容,追求最大的教学效益。对于一个具体的探究课题,我们可以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将探究活动的问题设在那些主干知识以及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在所发展的地方,做到属于让学生产生独立探究行为的要素,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对于不属于本课题的过程目标,教师可以大胆指导,甚至于可以通过陈述的办法顺利越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事先设计需要强化的要素上。如探究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时,可以在分组做完课本上的实验后,让学生讨论通过纸带来求解加速度的方法,学生分组讨论后,给出:利用极限法,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然后描点做图,由图像的斜率求解加速度;看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是不是一个定值,

若为定值,利用逐差法求解加速度;若一个点迹清晰,则看连续相等的时间的位移比是否符合1:3:5:……的规律。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下小组合作,求解出加速度的数值,课上通过课后的“问题与练习”中的第四小题通过频闪照片来分析、求解加速度即可。这样做突显了进行实验和进行分析两个要素,而实际上不同的课题可分别突显不同的要素,学生所得到的是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4、探究结果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231-01

一、关于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缘起

探究式教学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首先倡导的。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索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

从词源学的角度讲,探究式教学的英文表达inquiry leaning中“inquiry”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n或inwardNqueerer(质询、寻找),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其相应的中文翻译有“探问”、“质疑”、“调查”及“探究”等多种。与“研究”比较,在科学领域人们普遍接受的“探究”一词和英文原意更为贴切。就语义而言,据《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研究”指“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究”则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例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根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数学探究式教学则是教师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数学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一般大家也认为,数学探究式教学既是数学教学的一种理念、策略和方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教学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探索和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相关信息,猜测、论证和改进所得结论,从而实际感受和亲自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二、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1、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中小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着新奇感和探究欲,把科学探究活动引入数学教学活动,将使学生经历类似科学研究的探究过程,这种探究性表现在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结论的获得也不是由老师传授或从书本上能够直接得到,而是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

2、学生具有高度的主体性

数学探究式教学是在学生的发展潜能无限的理念下提出的,相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高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力。因此数学探究式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掌握学习的自,在学习活动中有很大的自由度。在学习内容中,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在课题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制定计划,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种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的主动探索和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课题的特征,不断改进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再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聆听教师一再重复的结论,而是学生自己提出和整理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3、数学探究式教学具有开放性

与一般的数学教学活动相比,数学探究式教学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首先,客体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各自感兴趣的课题;其次,学习的形式是开放的,可以是数学课内知识的扩广,可以是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是数学实验、动手制作等;再次,学习空间是开放的,要求学生从课堂走到课外;最后,学习的结论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就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数学探究式教学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允许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和所掌握的资料,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得出不同的结论。

4、数学课题学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与常规数学教学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同,课题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与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是头等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探究学习十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在探究学习中,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感悟和体验,获得丰富的非结构性的知识,在思维方式上大量地依靠直觉与顿悟,这些都有益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三、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策略

1、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

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现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探究教学的出发点。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探究新问题需要知识的固着点,问题本身与固着点的“潜在距离”愈远,一般说来探究的难度就愈高,关键是要把握探究的新问题与学生原有知识固着点之间的距离“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是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在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数学问题思维情境。但并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起学生有效学习的兴趣。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选择能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概念、定理等基本知识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也可以利用数学的认知矛盾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还可以将教材中的先定理后应用的实际问题,调换为从应用题开始的问题情境创设,以突出“问题解决――建构数学――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等等。

篇5

一、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积极性差。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中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上普遍体现出积极性较差、参与度较低的现象,教师在进行实验课教学的时候,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和学习,或者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完全照做,对于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极度缺乏,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整个课程较为枯燥,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被集中,难以提升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验证性实验是课堂的重要组成。目前的化学实验课堂的教学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教师和学生一般都是参照教材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同时也违背了实验教学的本质要求。对于旧知识进行验证学习仅仅只是实验教学的内容之一,开展实验课程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实验考核方式不够完善。就传统的考核方式来看,在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课相关考核的时候,主要设置的考核内容多为学生对化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在实验课上更重视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提升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得学生理解实验课的教学重点严重偏离方向,直接导致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严重下降。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中学化学科目实验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1.设置教学情境。中学化学教师在展开实验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比如,可以在引入实验内容以前,通过设置问题、讲述一些化学历史、化学名人的故事的办法先使得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产生一些化学方面的疑惑,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化学实验。例如,教师在进行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的讲授以前,可以先引入一些有关酸雨危害到人们生活的电影如《酸雨幽灵》,通过电影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进行实验内容的引入,让学生在进行实验研究的时候带有兴趣和好奇心。有利于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

2.注重方法的传授。化学教师在上实验课的时候,不应该仅仅着手于教材,按照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传授实验的步骤、内容以及结果和原理,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懂得化学实验的本质原理,更好的为学习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根据实规划好的教学目标,提前进行探索步骤的设计工作。让学生都能够在实验课上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对实验过程的分析和观察,与同学展开探讨和交流,并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建立起自信心,除此之外,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后所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和深刻,使得学生的智力被充分开发出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推动化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比如,中学化学教师在为学生讲授盐类水解相关实验的时候,想要让学生能够碳酸钠的水溶液中[OH-]>[H+]的原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类似于“水中含有哪些离子,为什么不能引发石蕊试液颜色的变化?”“在碳酸钠中是否可以电离出H+离子或者OH-离子”等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思考,逐步探究盐类水解相关知识。

4.知识的巩固和升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是化学实验课的重要目的,同时也是探究式教学方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将已经探究出来的结论和知识不断的巩固和拓展。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最终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产生较大的飞跃,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灵活性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应用已经探究出来的结论对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的思路获得较大的拓展,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学会举一反三,提升问题的思考能力和解决能力。

5.注重练习和实践。探究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实验课程结束以后,能够为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这种办法不仅能够有效的考察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智能结构,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扎实。

6.重视评价和反馈。探究式教学方式中最后的环节是评价和反馈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做练习题的情况掌握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针对性的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篇6

一、营造有利于探究的课堂氛围

在探究的课堂上,学生要面对较大的挑战,为了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开展,课堂里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学生才有勇气应对探究学习的挑战.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高中生,迫于社会压力而越来越难以启齿承认自己的无知.为此,我们要创建一种具有情绪安全感的课堂环境,使得学生在课堂里承认自己知识的漏洞或学习中的过错成为很平常的事.

二、坚持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是教学的普遍原则,但是数学教学中所强调的主动性,有其自身的特点.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表明: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作为教学向导的主角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把本来要教的东西变为学生主动去探索他们所应该学的东西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数学知识的建构和数学能力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获得,因而必须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在“做数学”中“学数学”.也就是说数学教学必须遵循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原则的基本标志是独立思考和智力参与.怎样才算主动?不是看课堂活动的热闹、花哨,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投入地进行了数学思考,是否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智力活动都参与进来.以动手为主的外部操作性参与必须结合或上升到智力参与的层次才能说教学是主动的.

在教学中突出主动性原则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充分将学生置身于探究的情境中,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和动力;二是在主动学习的方法上多加引导,通过介绍、讨论、对比思考的角度和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智力参与的经验和质量.

三、采用“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相应的素材,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置疑问,采用“问题串”的方式,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所谓“问题串”式的教学,就是教师围绕着探究目标,通过设计成组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实施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渐实现探究目标.“问题串”能使学生思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正在探究的问题,领悟探究活动的精髓.在利用“问题串”进行探究教学时,教师首先通过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其次,教师利用向学生反馈或者继续提问的方式来识别学生的回答,确认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状态.最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问题的解答,关注并思考他人的观点,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最终达成探究活动的目标.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循环过程,在每一个问题解决的进程中,教师都可以利用“问题串”来引导、帮助学生获得对问题的深刻理解,获得探究能力的发展以及对探究本身的理解.

四、贯彻数学方法论,教学生探究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数学方法论,是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的重要渠道.用数学方法论的观点看待数学内容、数学方法,就要着重研究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侧重于数学概念的认识过程的分析,启发人们创造性思维,探讨和研究寻找真理、发现真理的手段.

比较与类比是一种常用的探究方法,常用于探究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新概念的揭示、法则的提出、规律的概括,都渗透了比较、类比的思想方法.教师可以把上述知识发生过程、法则形成过程、规律概括过程,设计为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例如,教完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后,学生类比指数函数的性质对对数函数的性质进行研究,从而推广到研究其他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五、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融合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很大的区别,数学探究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得知识的一种积极的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传统教学是学生被动的学习过程,学生所得到的知识基本上是由传授者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的,学生能做的是听讲、记忆、模仿,强化课后习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篇7

【关键词】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新时期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这些人才的能力与思想。作为初中教师的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经过实践,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发现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运用故事、生活实例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心理学表明,人对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有较高的需求。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即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初二物理引言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首先,通过开教室的门,引入这门不是普通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我们大家将从这走进物理知识的王国,去探求物理知识的奥秘。紧接着再引入2004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健儿拼搏夺冠的情景,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有关;举重、游泳等与力学有关;及时运用奥运健儿乒乓球队员的自信,自己战胜自己,最后达到我能的境界,在讲物理是有用的时候,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

二、创设手脑并用的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通过创设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会使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通过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复杯实验以及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的气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学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气球为什么吹不起来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2、通过实验问题创设情境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原有任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情境教学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

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等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抡,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时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大家观察弹簧秤示数,并提问说明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的问题设计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

再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学习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这章内容后,安排指导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此外,还可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家中各种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事实证明,问题设置得好就可以带领学生以已知知识的情景为基础进入更新知识的情景,学生随着设置恰到好处的问题,不断开启知识宝库的一个又一个大门,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喜悦。

三、巧用各种偶发事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初中学生的学习意志相对来讲还比较薄弱,因此课堂上有些学生不免要开小差。这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风趣有吸引力的语言妥善处理。

比如:偶然的一堂课上,我正复习着动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忽然间从外面飞进一只黑色的燕子,容不得我半点的思考,顷刻间,教室炸开了锅,立刻沸腾起来,“怎么办”看着他们的神情,看着燕子不停的上下穿梭,不停的煽动翅膀,我灵机一动,对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以及这不速之客,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实验,看看它在运动过程中,有什么能量转化?还有那些物理知识?”“什么,老师,您?”正在诧异的同时,燕子终于找到了通路,飞向了外面的世界。

篇8

一、进行对比性探究,促进知识迁移

一步应用题有两个直接的已知条件,当一个直接条件转化为间接条件时,一步应用题就转变成了两步应用题。这种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但部分学生又往往不能直接理解这种联系,并运用它去学习掌握新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这个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以教学准备题为基础,逐步改换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尝试探究,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化对新旧知识联系的理解,促进知识迁移,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如教学:(1)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这是学生已学过的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让学生说出自己做的方法(要求还剩多少个?用商店里皮球的总个数减去卖出的个数),再把商店里的皮球总数这个条件变成间接条件,把该应用题改写为:(2)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 个,还剩下多少个?

这样,用原有知识作铺垫,引导学生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比较中进行尝试探究促进知识迁移,由掌握一步应用题到掌握两步应用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进行扩展性探究,促进思维训练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解同一问题的途径,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且能使他们产生对一题一解不满足的心理和寻求多样解答以及从中找出最合理、最简便的解法的欲望,这将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所以,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尝试探究。先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编出一道应用题:妈妈买回12个苹果,给小英4个,给小方5个,还剩多少个?鼓励学生想出两种解法。有少数同学除了能用才学习的那种用连减法外,还用先加后减的方法算出了还剩3个苹果,老师就指名他们说出这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即先算出一共给出多少个苹果,再用苹果总数减去一共给出的苹果数,就是还剩下的苹果数。这时,再让学生想一想例3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并试做。大部分同学能根据口答应用题的第二种方法,做出例3的第二种解法。这样,使学生在参与解题方法的探究过程中展开了思维,同时也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思路解决同一问题,锻炼了学生思维。在此基础上,出示以下练习:(1)铅笔每支8分钱,小强买了 3支,给售货员5角钱,应找回多少钱?(2)食堂有38筐萝卜,午饭吃了 9筐,晚饭吃了萝卜的筐数跟午饭同样多,还剩多少筐萝卜?让学生想出几种解法,并说出哪种解法比较简便,对思路独持、解法简便的解法,在评讲中给予鼓励。

三、进行巩固性探究,促进能力发展

为打破学生解题时思路狭窄的禁锢,在进行巩固练习时引导学生放开思路积极探索,打破常规,教学时可设计以下二类题组:第―类是一个条件相同并且要求的问题也相同的习题。这类习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讨论探究的机会。

例如:(1)买来28米布,做床单用去12米,还剩多少米?(2)买来28米布,做床单用去12米,做衣服用去5 米,还剩下多少米?(3)买来28米布,做床单用去12米,剩下的布做了5件同样的衣服,还剩多少米?做完这组题后要求学生把第一题改编成其他的两步应用题。并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还应指出第(3)题的缺少条件,无法解答。

篇9

新课程实施以来,探究式教学在实际教学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实际问题。

第一,学生对探究式学习的认知能力不高,更多的是被动探究。

学生认可在培养自身创造、探究等能力过程中能提高学习成绩,但对如何主动参与感到困惑,或者说没有形成习惯。表现为主观上愿意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但更习惯于教师讲后自己练习的学习方法。

学生主观上重视对自身创造力的培养,喜欢课上的观察、操作、猜想、实验、验证等教学活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向教师提问题,更不习惯于在课堂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现为不主动参与探究或不愿探究,且重点校学生此趋势更明显。

第二,学校及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诸如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是认可的,但应用意识不强。

实践中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时,并不经常考虑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也较少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管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数年并且已成就一批名师,但绝大部分一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操作和监控评价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惑,教师认为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弱导致在实施中对探究过程有时很难把握。同时认为在探究环节的设计中最困难的是根据问题设计学生活动并预测。

第三,教师普遍认为学校更多的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学的效果,而缺少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专业引领。

教师认可把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是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不得否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在应用着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只是并没有提升到理论的层次。可见学校应提供更多的专业引领的机会,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实现教科研引领的作用,加速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其实,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提出难度适中、逻辑合理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通过学习与教研加强对探究式教学理念的认知能力;通过大胆尝试、科学反思加强探究式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师生的交流和及时教学监控与评价反馈加强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实践中总结出如下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一、引领学生在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探究点

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等学科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实验环节引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引导学生把握概念与原理中的精髓,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灵活的运用是中学理科教学的关键。而实验现象正是启发的基本切入点。

例如,在高中化学必修2中实验验证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现象会发现,加入三氯化铁溶液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但是反应并未随反应物浓度的减少而减慢,相反速率不断加快,一段时间后速率才逐渐减慢,同时观察到试管壁温度上升。从而引出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探究。

【实验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在高三化学知识整合中同样可以如此应用,例如,在溶液中的铁离子的化学性质的复习中,既可以综合元素(粒子观),又可以综合理论(氧化还原观、离子反应、速率平衡观、电化学)、实验等诸多化学主干知识,以整合的方式、系统地再认识三价铁离子的氧化性,而串联的主线就是实验的验证、新现象的发现和探究实验的设计。可以设计如下:

生活中、教材中的真实情境中铁的情景引入实验探究溶液中的两种氧化性的离子与铁离子的竞争反应对溶液中的铁离子性质全方位的认识深入观察现象引发学生从化学反应限度观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得出控制适当条件可以改变反应方向建立新的平衡的结论,从而运用FeCl3溶液清洗内壁沾有银镜的试管来验证可逆反应的存在以设计原电池的新试验点启发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看这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引发可否用电解的方法回收用Fe(NO3)3溶液清洗银镜后的溶液中的银,运用实验观察实现高三复习课中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知识与应用的有机整合。

二、让概念与原理在实例中模具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探究的载体

知识源于生活,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探究的载体,能使探究更利于驾驭。

例如,在高一物理“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设计并完成对滑动摩擦力的测量的实验后,学生会注意到一个问题:如何解决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运动速度的关系?之后必然会引发学生深入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兴趣,另外对生活中实例“跑步机”的研究,并最终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速度和接触面积无关,只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突破了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运动速度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三、以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为平台,让疑惑引发探究的兴趣

问题的产生往往源于知识学习中,新旧知识的碰撞,或是学生习惯性地运用旧知识类比新知识过程中产生的疑惑。

例如,在高一数学向量加法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已有的认知基础,在实数的加法运算与向量加法运算进行不断的类比中完成探究一与探究二,从而突破难点。

探究一:对有关向量加法中模的大小关系的探究。

问题:对于实数a、b,满足|a+b|≤|a|+|b|,与其进行类比,对于向量a、b,是否也存在同样的不等关系呢?

探究二:探究向量的加法运算律。

问题:类比数的加法满换律、结合律,即对任意的a,b,c∈R有:

(1)a+b=b+a

(2)(a+b)+c=a+(b+c)

任意向量a,b,c,是否也满换律和结合律?请画图进行探索。

这样,在不断的类比中提出猜想和严密的证明之后,不但使学生突破了本节重难点,也使他们领悟到今后在探究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类比猜想。

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乐于探究

在学科知识的历史长河中,引导学生重走科学家的探究之路,感受科学探究的魅力。学科知识的建构是离不开历史的发展过程的,引导学生体会发展才能帮助学生建构新知。

例如,高中生物关于“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的实验”的探究教学案例。

首先,介绍摩尔根在1910年偶然在实验室的培养瓶中发现了一只白眼的雄果蝇,这只例外的白眼雄果蝇引起了他的重视,摩尔根抓住这个例外不放,用它做了一系列设计精巧的实验。

然后,引导学生来研究,将红眼雌蝇和这只发现的白眼雄蝇进行杂交,根据前面所学,学生可以自己发现,在果蝇的红眼与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中,红眼为显性。F2红眼和白眼的数量比为3:1,这样的遗传表现符合分离定律,表明这对相对性状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可是为什么F2中白眼性状只存在于雄蝇中呢?如果平铺直叙直接展示摩尔根的假设,之后用他的假设来解释他所做的实验,那就错过了一次非常好的探究机会,不会引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虽然不能亲自进行果蝇的杂交实验,但可以运用假说尝试解释上述遗传现象,这正是对学生探究能力及思维能力的一次很好的锻炼。

学生共提出了四种假设: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可能在①常染色体上②Y染色体上③X染色体上④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需要教师提前铺垫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与非同源区段的知识)。当然以上假设不可能都成立,让学生自己解释错误假设,使得学生错得心服口服并且记忆深刻。

篇10

关键词:物理教学 兴趣 能力 创新

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只注重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思维能力受到严重的限制。而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都认识到了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获取新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意义,真正实现了教学观念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名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物理教师,笔者将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认清探究性学习的真正内涵

部分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演示一些小实验或者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就是探究式学习,这就导致了一些形式主义,探究式学习环节实效性差,甚至造成了和课堂教学环节脱节的现象,主要根源还是教师对探究式学习的认识不够。探究式学习方式就是发现法,这种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发现、体验、归纳、总结、描述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获得新知识,以及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种学习方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

二、整合教材,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探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也是学生的天性。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唤醒学生的这种天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现今的教材也进行了创新和改革,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留有很大的余地,这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所以,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就要认真研究教材,整合教材,创新教材,编排教材,突破教材,可以利用教材以外的资源,从而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过在整合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做到两点。

(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探究式学习主要是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形式展开的,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或者是感兴趣的问题出发,这样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探究学习顺利展开。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对下一步无法预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以及调控能力。但是有的教师就是因为探究性学习难以控制,不好操作,就采用一些教师容易掌控的探究学习方法,导致学生都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这样学生的能力得不得提高,探究学习没有实效。实际上,探究性学习需要一个开放性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广阔的空间中观察、思考、比较、判断、归纳、反思,不但真正获取了物理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精心设计问题,营造探究氛围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烈,他们对什么事物都感到好奇,总是能提出许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驱动了学生积极探究知识,教师要以问题为契机,精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点燃智慧的火花,真正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物理的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把物理教材中的固定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形象、具体地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但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营造一种研究物理现象的浓厚氛围,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参与意识。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学校召开运动会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出一个和物理现象有关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探究空间,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

四、注重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过程决定了物理课堂教学不可能是教师独家教学或者学生一个人的探究活动,而是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和互动,以此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因此,在物理探究性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学会在合作学习中进行交流互动,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例如,在学习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讨论,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分别来完成计时、测距、运动等相关工作,在分工合作中进行试验分析、总结,以达到应有的合作效果。另外,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也要转变角色地位,深入到学生中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当的锻炼。另外,教师在合作交流学习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还要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让学生学会用专业的物理术语来表达自己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提高合作中的成就感。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帮助作用,因此,广大物理教师要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发挥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军.“自主-探究”式课堂物理教学初探[J].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3.6.

[2]张富强.静河县四河初中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