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幼儿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期,而道德教育在这一年龄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行为习惯的培养。
2.现代中国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几个家长围着一个孩子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着不容乐观的行为习惯现状。很多家长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包办替代的做法,在很多方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及以后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 这也要从幼儿期打下良好的基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小公民。
二、目前我园在养成教育方面的不足
1.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未能形成一整套有本园特色的养成教育方案。
2.没有充分发挥家园合作的优势。以往的家园合作模式就是老师怎么安排,家长就怎么配合,家长就像学生一样,以老师为主,按要求做就好。现在要转变老师以“教育者“自居的观念和现状,尊重家长,以平等教育伙伴关系与家长共同教育幼儿。
3.为养成教育这个主题而设计的活动不多。孩子们大多就是听老师讲一些道理,没有在大量的活动中体验,从而内化。
三、我园进行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抓好常规教育,创设养成教育的环境。
1.幼儿园要坚持“一日生活皆教育”的随机教育观,抓好幼儿的常规教育。使养成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2.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班级要积极开展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建构游戏、体育游戏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模仿、玩耍的过程中自然地养成遵守规则、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宽容大度的道德行为习惯。
3.利用盥洗、如厕、喝水、就餐、午睡等生活环节,培养幼儿爱清洁讲卫生、不挑食不浪费、爱劳动守纪律的意识。
4.幼儿园要积极创设养成教育的环境,班级要创建游戏区角、主题墙、评选“每周之星”,园内要加大宣传,营造文明、温馨、卫生、安全的园所氛围。
(二)开展系列活动
根据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为目标,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体会,感悟,并把所得的经验内化到自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每周绘本阅读活动:众所周知,绘本阅读对幼儿各方面的益处,尤其是对孩子情感道德的熏陶方面,我们可以精选一部分优秀的绘本,引到班上,每周请老师们带孩子们精读一个绘本故事,并可以在孩子们喜欢的基础上做一些延伸活动。
(2)开展关爱家人,学会感恩活动。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为家庭付出,为家长做一些实在的事情,把孩子从一味接受关爱的位置上,转变成让孩子也来关爱家人,为家人付出。家长对孩子的爱太多,但很多孩子却认为是理所当然,从而也没有了对家人的感恩之心,由些这个活动可以让孩子感受家人的爱,也可以让孩子体会付出爱的快乐,学习关爱家人,再延伸到关爱其他的人。
(3)日行一善活动:鼓励孩子在一天当中做至少一件好事,可涉及各个方面,比如捡垃圾保护环境,关心他人,与人分享,帮助别人,爱护动植物,照顾动植物等等。家长和老师每天都与孩子交流并作好记录,同时自己也做好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良好的道德行为。
(4)磨练意志的活动:每天给孩子布置一个通过努力才能完成的健身任务,让孩子在运动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强坚持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
(5)在园内可开展丰富多彩的围绕德育为主题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唱歌比赛,画画比赛,童话剧表演,真善美小天使选拔赛(可在日行一善活动的基础上进行)
(三)构建家园合作机制。
1.幼儿园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工作,增进家园间的沟通,促进家园间的合作。
(1)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栏、电话短信、班级家长QQ群等,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观,增加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支持。形成对孩子进行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共识。
(2)成立幼儿园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组织亲子活动,还可邀请家长来园助教。
2.开创好家长学校,每个月进行专题讲座,让家长学会正确科学的育儿理念与方法。
(四)营造社区教育氛围。
1.在社会教育中培养亲社会行为。
(1)利用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以及“庆国庆”、“迎新年”的社会大氛围,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爱亲人、爱家乡、爱祖国的道德教育。
(2)开展“中国梦・我的梦”幼儿绘画展览等活动,将社会热点引入幼儿园、引入家庭,让幼儿了解社会,树立爱国、关心他人等生活观和价值观。
(3)组织幼儿到邮局、超市、医院、消防队等社会服务机构参观,体会这些机构给人们生活提供的便利和服务,从而懂得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2.在环保教育中培养保护环境行为。利用公园、农田、郊外等自然环境,让孩子了解大自然,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环保T台秀、徒步活动、登山活动,使幼儿对环保知识有所了解,懂得珍惜资源,增强节约意识和劳动意识。
3.在爱心教育中培养关爱生命行为。
(1)“爱护小动物”。幼儿园应建立种植园和饲养角,班级创建自然角。让幼儿通过饲养或者观察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建立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篇2
所谓幼儿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创设某些情境条件提出某些难题,让幼儿独自去面对,让其经受磨炼,摆脱困境,超越障碍,启发和促进幼儿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幼儿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挫折承受力,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成长过程中的挑战。在实施幼儿挫折教育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注意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
第一是“长度”。幼儿个体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长度”就是要符合幼儿年龄身心发展的特点,注意掌握分寸,不能超过幼儿的承受力,这是个度的问题,对幼儿实施挫折应恰到好处,否则会丧失幼儿的勇气,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身心伤害。
第二是“宽度”。幼儿阶段,幼儿思维还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幼儿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挫折能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而对于挫折的理解,需要成人启发。例如,当幼儿摔倒后,应让他自己爬起来,成人不要大惊小怪地赶紧去扶,否则,幼儿很容易形成“摔倒就等人扶”的依赖心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
第三是“厚度”。正确对待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积极保护幼儿受挫承受力的手段。教师对幼儿的要求不能追求同一目标,没有考虑儿童的个体差异,用同一尺度衡量幼儿的发展而人为地设置挫折。
二、积极探索实施挫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 抓住 “点”
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幼儿时时刻刻面临困难,面临挫折。例如,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差,有的还不会自己穿鞋和袜,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让老师帮忙,那么教师应将挫折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抓住教育的契机,让幼儿感受困难,并为克服困难做出自己的努力,从而感受成功的喜悦。再如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难、中、易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解决问题;为幼儿设置各种迷宫障碍,让幼儿在迷宫中体验失败、挫折等等。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产生积极主动接受事物,承认并勇于面对挫折的决心。
2. 强调 “线”
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场所,成人的行为对幼儿影响很大。如夏天带领幼儿参加户外的体育锻炼,教师怕太阳晒躲在树阴下,却要求幼儿不怕苦、不怕累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幼儿树立榜样,并引导幼儿模仿学习。还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向幼儿介绍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奋发图强的榜样人物,最好是身边的英雄事迹,成人对待挫折的态度、反应、行为等对幼儿影响很重要。同时,不能忽视同伴的榜样力量。同伴的榜样离幼儿生活更近,更能引起幼儿学习的愿望。幼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总是求助于教师或放弃努力,这时教师要对他说:“你能行,不会做没关系,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你一定能学会。”在同伴榜样的鼓舞下,让幼儿顺利地度过他们有生以来许多的第一次,不断地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
篇3
经过一学年的德育渗透,我班的孩子已形成了初步的道德观,能判断日常事件的对与错,说话有礼貌,会使用礼貌用语,知道正确地处理问题的方法,懂得谦让和尊重劳动者等等。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班安排的系列活动和我们平时的点点滴滴随机的品德行为的培养。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行为
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1) 节日活动
一年四季,有不少节日,我国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利用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教育;“五·一”节进行劳动教育;“十·一”节进行爱国教育等等。
(2) 参观活动
组织幼儿参观小区风光,认识各种花草。让幼儿了解珍惜人们的劳动,激发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设施的情感。
(3)娱乐活动
幼儿喜欢看表演,也喜欢参加表演,因此,在娱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4)体育活动
幼儿园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教育幼儿团结一致,激发上进心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品德;
(5)“大带小”活动
由大班哥哥姐姐为主角的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我们班的孩子最感兴趣了。看着大哥哥姐姐们精神地升旗、敬礼,让孩子感受到国旗的庄严和神圣。通过这种活动,培养了幼儿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团结友爱、和善交往、办事有责任感等优良品质。
二、把德育渗透到幼儿家庭教育中去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背景极不相同的群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一方面受到幼儿园的教育,一方面继续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品德个性、习惯、爱好特长,为人处世的态度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努力做好幼儿家长工作,如家访、、电访、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接待家长来访等,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情况,向幼儿家长宣传和普及教育幼儿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端正教育观点,促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协调一致。
篇4
关键词: 德育 学前教育 作用
德育是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幼儿德育的内容主要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文明的习惯和性格,由幼儿教师依据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的要求,指导幼儿掌握具体的浅显的道德要求,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未来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由于幼儿家庭氛围层次结构不一,个体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在实施幼儿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以同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教育的途径、原则应根据实际安排,这样才能让德育效果渗透到幼儿的内心,影响其一生。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永安市贡川中心幼儿园。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研究初期,为了得到更多的理论依据,我查阅了近年来关于幼儿学前教育德育方面的书籍及刊物,并且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了分析总结。关注、研究前人对于幼儿德育方面的研究案例与成果,进行归纳分析,为本课题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1.2.2视频录像观察法。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网络与教材录像,观看一些名师在德育方面的上课录像与视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可以更细微地观察出幼儿的德育教学对幼儿发展的帮助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处理方法。通过观察法帮助自己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
1.2.3榜样教学法。
在日常的研究教学中,通过讲述伟人的典范、教师在平时的言行举止及突出同龄人中的优秀学生等教学方法引导幼儿对自身日常行为、品德进行分析鉴别。施教者在教学时应注意防止消极影响。同时在选择榜样时要注意幼儿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社会氛围和时代特点,在适当的时候激发学习榜样的动机,见之行动,使榜样教学能有效影响幼儿。
1.2.4测试法。
以永安市贡川幼儿园中班的30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初期、中期、后期分别对幼儿进行一些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小测试,及时记录幼儿在德育教学中的具体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德育对学前儿童的重要性
2.1.1增强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情感。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必须从幼儿抓起,只有让孩子从小就把“祖国母亲”铭刻在心里,才能使他们成长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接班人。为此,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是幼儿园德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之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从爱父母、爱家庭逐步扩展开,爱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平时通过收集儿歌、故事、游戏,或是与孩子谈话的形式,教育孩子们爱护、关心同伴,热爱幼儿园和周围环境,初步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情感。
2.1.2塑造幼儿不说谎、敢承担、有错必改的品质。
教育幼儿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踏实,教育幼儿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事敢于承认和改正。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放弃,没经过别人同意,不私拿别人的东西,借了东西需要归还。这些环节应渗透到德育教学中,使幼儿在对待事物、对待他人、对待困难、对待错误这些方面应用正确的处理方式。
2.1.3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礼貌、守纪律。
习惯贯穿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有益终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配合,幼儿园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同时,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纪律的习惯是需要同步进行的,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背景融入恰当的教育,对于教师的能力是一个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爱护幼儿、了解幼儿、观察幼儿,才能让幼儿在各个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
2.1.4提升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
人总是需要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幼儿交往对象有同龄的,不是同龄的,与不同年龄层的幼儿交往能体现出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的乐趣和潜在的好处是难以想象的。幼儿最初是不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往往表现出排斥、害怕的行为,这时就需要家长与幼儿正确的指导,而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融入体育活动、团体协作的活动,让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能力,建立与他人分享的思维。在幼儿在交往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积极鼓励,不要随意干涉,应该鼓励并放开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与小朋友交往,让幼儿找到适合的社交方式。
3.结语
作为幼儿学前教育中德育的施教者,教师应科学、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德育教学,充实自身知识。在德育教学中,教育知识要广博,教学内容要多样化,教学内容涉及政治、自然、体育、社会、时事等众多方面,因此幼儿教育的德育工作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教师重点研究如何关注、发现、保护和引导天性中固有的品质,建立幼儿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将德育要求转化为幼儿的活动需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放大教育资源,利用多种途径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成为未来优秀的社会成员,让正确的教育信念落实在幼儿德育教育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2]曹能秀.关于幼儿德育的若干理论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6(9):19-21.
[3]邵宗杰,主编.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关键词:目标体系;德育内容;工作渠道;德育科研
一、科学构建幼儿德育的目标体系
我园的德育目标就是《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阐述的内容。这是我园德育的一级目标。在一级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又把它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等四大方面的二级目标,然后我们再把二级目标按小、中、大年龄段制订了相应的德育目标,使各级目标既呈现出一个整体状态,但它又是层层推进的。
二、精心选择幼儿德育的内容
德育内容选择的恰当与否,是关系到幼儿德育工作是否能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园在选择幼儿德育内容时注重以下几个因素:科学性、规范性、全面性、层次性、系统性和先进性。
三、努力拓宽幼儿德育工作的渠道
1.课程教学是基本途径
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渗透于教学,只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一著名的“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了德育是教学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园在实施五大领域的课程中,始终坚持在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时机渗透德育。
2.专题教育使认识深化
结合时事组织德育专题教育,目的性、计划性更强,内容更集中、系统、直接,对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有着强烈的震撼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我园每年都开展一些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如:“争做环保小卫士”系列教育活动;“爱家乡、爱祖国”系列教育活动;“革命传统教育”系列教育活动等等。
3.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德育需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才能取得“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晨间接待可巩固礼貌教育;晨间活动不仅可让幼儿强身健体,还可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与克服困难的精神;生活活动让幼儿懂得要提高自理能力,学会节约,而且还要不挑食;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学习交往、合作、分享、遵守游戏规则和废物利用……
4.建好幼儿德育主阵地
幼儿品德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要有基本的阵地。我园通过组织教师反复讨论并结合我园的实践和借鉴他人的经验,确立了“晨间谈话”“国旗下讲话”“家园共育栏”“区角活动”“自然角”“种植园”等发挥德育效能的教育阵地,以便让幼儿了解更多的道德常识,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5.有机整合多方面的德育力量
幼儿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不仅接受幼儿园有目的的教育,还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园注重调动多方力量,达成共识,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我园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学习材料进行家访、参观、散步、春游、秋游等方法,取得家长、社会的支持。
四、大力加强幼儿德育科研工作
幼儿德育工作需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以帮助我们尽快地把握规律,积累经验,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些德育科研成果的取得,极大地调动了我园教师的积极性,使我园的德育科研呈现良性运作状态。
篇6
关键词:幼儿;德育;环境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由此可见,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品格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幼儿一生的成长都有着巨大的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德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缺乏,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还不能理解大人所说的道德观念和理论。对幼儿进行德育,就应将其贯穿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贯穿在他们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之中,从多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幼儿渗透
德育:
一、抓住环境因素,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它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我们带领幼儿参观县城的小河,让他们感受脏的河水和干净河水的区别,在对比中自然激发起幼儿爱家乡、爱祖国,愿意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的真情实感。
同时我们还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人际社会环境,我们特别注意自己“身教”的重要性。如,每天晨接时我们都用亲切的语气问候幼儿“你好!”放学时都微笑着跟每一个幼儿道声“再见”。老师所有的这些言行举止都会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二、在日常生活中把握机会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
所谓“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重复琐碎,但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例如,每天幼儿来园与离园时,他们都会跟老师说:“老师,早上好!”“老师,再见。”等。玩玩具时,我们教会幼儿谦让,好玩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成功完成图画时,教会了幼儿懂得欣赏和赞扬别人的成果。每天的早操结束后,孩子们在喝水的时候,我们教育幼儿要排好队,不推挤。又如同伴生病了、捡到了别人丢的东西、无意间碰撞到别人等等,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加以特别关注,随时了解和掌握幼儿行为品德的各种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开展随机教育。
三、将德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得到真正的发挥,他们在玩耍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
知识。
如,在体育游戏的竞赛活动中,让幼儿明白自己一个人是不能完成游戏的,需要大家的团结协作才能取得胜利,充分激发幼儿的团队意识;在自由活动时,有人不小心摔倒了,孩子们就会上前去扶起他等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游戏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真正把德育要求落实到每个幼儿。
四、将德育渗透于各学科领域教学中
德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学看作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他认为一个人虽然能够从周围环境、从与人交往中获得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不是系统的,必须通过教学来给予补充。因此在幼儿园语言、社会、艺术等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德育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
语言领域中的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谁要我帮忙》的故事,使幼儿了解了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及时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同时获得快乐;《花儿好看我不摘》的故事,说明了要爱护花草的道理等等。幼儿听故事时最易于调动他们的情感积极性。音乐课《蚂蚁搬豆》也是教育幼儿团结起来力量大的好题材。
五、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德育
节日具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可以根据节日的不同对幼儿进行育。如,在“母亲节”活动中,我们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同时请幼儿回家为妈妈捶捶背,捏捏腿,对妈妈说句“妈妈,您辛苦了,我爱你!”并且帮助妈妈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还在国庆节进行了爱祖国的活动,幼儿感受到了祖国的地大物博,多民族的融洽相处,激发了他们爱祖国的积极情感。通过在诸如此类的节日活动中渗透德育,在孩子们的心中掀起了爱的波澜,促进了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与升华。
六、家园配合,共建德育
篇7
在教育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而它对幼儿的作用及影响是巨大的。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总喜欢模仿别人的行为和动作,但他们因为年龄尚小,是非判断能力还比较弱,无论别人的行为是好是坏,他们都会模仿学习,而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最高,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是模仿的主要对象。因此,我们教师在与幼儿相处时,随时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为幼儿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让他们在良好的模仿内容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
教育环境 品德 习惯 德育教育
幼儿期是培养一个人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这对于幼儿一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把幼儿培养成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好孩子,是每一个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心愿,但要实现这个心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有计划的去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才可能逐渐形成。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可见,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主要途径。遵循《纲要》理念我们应抓住一日活动中每个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环节,将德育有机和谐的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当中。
一、优化教育环境,注重德育教育的隐性渗透
教育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而它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是巨大的。我园每学年都要举行“童心颂祖国”歌咏比赛,歌颂祖国的经典诗词比赛,爱祖国爱家乡的绘画比赛。在教师们真实的、健康的情绪感染和指导下,幼儿熟悉了可爱的家乡,熟悉了伟大的祖国,了解了家乡、祖国各地的特产,这种强化式的隐性渗透教育从而自然的激发起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种子,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为了增强德育工作效果,我园还开展一些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比如“礼仪之星”“孝敬感恩教育”,通过这些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从中明白哪些是好行为好习惯,该学,该做,哪些是坏习惯坏行为,不能学,也不能做,如何做能够成为一个“好孩子”“礼仪之星”等,使他们真正懂得行为规范、能够辨别是非,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善于抓住契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德育教育
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有的幼儿有不收拾玩具的习惯,如果教师一味批评,效果不会很好。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尽量多用表扬少用批评,要留心观察每一个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经常把那些有好行为好习惯的幼儿或有进步的幼儿提出来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不仅会增强那些受到表扬的幼儿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在今后会继续表现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其他幼儿看到同伴得到表扬,也会向他们学习,积极做出好的行为表现,以求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夸奖。在这种相互学习、争先恐后的激励机制中,具有好行为和好习惯的幼儿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德育教育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每周一次的园长值班工作中,我都会适时实地观察和亲临一线班一二十分钟。有一次正好是吃完午餐我转班到大三班时,我发现班里嘉信和杨威然等几个幼儿特别爱帮老师收拾餐具、打扫卫生,他们那一个个热爱劳动的身影真是可爱极了。虽然他们因年龄太小,打扫得不太干净,但我就抓住这个机会代保育老师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扬他们的好行为,也表扬了他们那种热爱劳动、乐于做事的好思想、好行为,并趁机和保育老师一起教会了孩子们收拾碗筷、桌椅、扫地拖地的正确方法。结果后来班里的老师反映说有许多小朋友在餐后都争先恐后地帮着老师收拾餐具、擦桌子、叠凳子,甚至拖地、扫地。后来我还把自己的这种做法在教师大会上和每位教师分享也得到老师的支持。
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适时地进行随机教育。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括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三、教师以身作则,让幼儿在模仿中进步
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总喜欢模仿别人的行为和动作,但他们因为年龄尚小,是非判断能力还比较弱,无论别人的行为是好是坏,他们都会模仿学习,而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最高,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是模仿的主要对象。因此,我们教师在与幼儿相处时,随时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为幼儿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让他们在良好的模仿内容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比如我们在教育幼儿吃饭不挑食时,自己必须要做到不挑食,还要告诉幼儿各种菜肴的营养和对长身体的重要性,切不可当着幼儿的面把自己不喜欢的菜扔在垃圾桶里。我们在教育幼儿对人要有礼貌、说话要讲文明时,自己在与同事、幼儿及家长相处、交流之际一定要做到讲文明、有礼貌,切不可说脏话,或做出不文雅的动作来;我们在教育幼儿要学会关爱他人时,自己要从热爱幼儿、关心同事做起,切不可对幼儿冷若冰霜,对同事漠不关心。
因此,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都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表现在幼儿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到以身作则,树立起幼儿学习的榜样,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模仿学习,有利于幼儿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四、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内容要做到系列化
篇8
关键词:幼儿教学;道德教育;亲子活动;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275-01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刻,迫切需要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素质,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但是我们随机摄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
镜头一:亲子活动结束后,幼儿运动场上一片狼籍,糖纸、酸奶盒、果核、饮料瓶……垃圾桶近在咫尺。
镜头二:亲子活动结束后,设置在公共区域里的活动材料东倒西歪,工作人员整理后发现:除去被损坏的物品,还有不少遗失。
虽是一件件小事,却发人深思,说明幼儿公民道德意识的淡化。
一、以“讲、学、做、评”为手段,引导幼儿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明是非、知荣耻
1、融于生活,从认识着手
集体教学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学中很多内容和德育教育相关,于是在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我们注入了认知冲突,角色扮演和移情训练的策略,把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在课堂的精彩瞬间中。
其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帮助幼儿分清道德标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
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帮助幼儿在合作中学习控制自己的情感,学习体谅他人,学习与他人分享快乐、分担痛苦和奉献爱等。
教给幼儿调控情感的简单方法。帮助幼儿体会到任意发泄自己的情感已不受同伴和成人的欢迎,初步做到能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产生情感共鸣。
2、环境创设,从情感着手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德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环境成为了无声的语言,我园处处围绕道德教育为幼儿营造德育美育相融合的氛围:在公共区域的楼梯走廊和班级内都让墙面开口说话,说不同的话:有西楼道布置以“弟子规”为内容的图片文字画,东面楼梯上有中国传统美德故事插画。大厅内则张贴向家庭征集的照片,让家庭德育文化进入幼儿园,让家庭德育说话。班级则结合自己本班的实际,以体现班级特色、亮点为原则进行布置:有幼儿自己绘制的行为准则;有“文明宝宝”评选墙;有亲子共同绘制的“好人好事”……让幼儿说话。处处彰显幼儿德育教育特色。
3、注重实践,从行动着手
选取适合幼儿社会实践的内容,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观察体验,了解并学习。从实践活动中锻炼幼儿合作能力和在集体中的主体性,生活既教育,教育既生活。发挥了认知、环境和行为三位一体交互作用。
“大手拉小手,共建美好家园”。与社区联合开展“大手牵小手 共创美好家园”活动,利用社区周边环境为幼儿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幼儿认识社会、融入社会。
开展“勤俭节约 从我做起” 亲子手工制作。引导幼儿尝试废旧物利用,变废为宝,培养勤俭节约的意识,发挥家园合作的教育功能。
“小手拉大手,争做文明小居民”。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十佳和谐邻里”“十佳孝老爱亲”“十佳爱矿如家”活动中,尊老爱幼、团结友爱,共建和谐家园。
4、榜样示范,从鼓励着手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具体情况把握教育契机,激励每个幼儿都有良好的行为表现。在幼儿习得好的行为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建立宝宝文明墙,定期贴评选出的“文明宝宝”和“文明家庭”的照片;“三十佳宝宝”、“最美宝宝”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吸引更多的幼儿将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二、密切家园联系,共同构建公德教育平台
1、通过家长会、家教讲座、“家长园地”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幼儿德育的重要性及方式、方法,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对幼儿不溺爱,形成正确教养态度,提升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篇9
1体谅德育模式的内涵与幼儿教师道德素养
20世纪60、70年代,英国德育教育家麦克菲尔首创了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通过对英国中学生所需道德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更倾向于体谅、宽容的教育行为;而反感压制、支配的行为。反观当前现实,我们亟需改革学校德育。1.1基于学生需要出发———道德教育基础。体谅德育模式倡导,一个有道德的人是能够思量别人意见、觉察他人感觉、常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1]幼儿教师更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朝着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努力;只有准确掌握幼儿的需求并积极寻求满足的方法,道德教育才能被幼儿所接受并逐渐强化,在今后的行为习惯中才能有所显现。3-6岁是儿童个性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幼儿教师作为幼儿道德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培养人,理应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因此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首先从关注幼儿的需求出发。1.2教学生学会体谅———道德教育核心。麦克菲尔认为道德教育不仅传授道德准则,更要在态度、行为上有所提升,激发每个人所具有的“人性感”,使其学会关心、体谅人,这才是道德的核心。[2]该模式告诫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感染、以身作则的浸染而非直接灌输、教授,在引导学生“关心与体谅”时,重要的是营造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创设关心、友爱的教育环境,且教师在其中起到道德表率作用。[3]幼儿喜欢模仿,幼儿教师对待他们及平时所表现的行为都会被幼儿学习、模仿。因此,对幼儿教师的道德教育要时刻渗透“体谅与关心”,让幼儿教师能够深刻体会他们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并将这种关心与体谅之情,逐渐在职业中有所浸润;提高幼儿教师品德的同时,也使幼儿受益。1.3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道德教育内容。在体谅德育模式中要求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学生的人际与社会意识作为提高道德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从生活的场景中学会体谅、关心,能够解决自我在生活中的疑惑与困境;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心、体谅他人,并且从中得到快乐。目前,对幼儿教师的道德教育,形式上传统、单一,方法上仍是说教、灌输,对幼儿教师道德的培养缺乏针对性、有效性。我们是否能效仿麦克菲尔的《生命线》,根据幼儿教师生存状况及社会各界对其的德育诉求,依托情境,编写贴近幼儿教师生活,提高幼儿教师道德的教材。1.4重视榜样与道德感染———道德教育方法。榜样可以说是最好的教育资源,人们可以从榜样中获得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2]麦克菲尔认为“向榜样学习是个体自然发展的基础;观察学习和社会模范是年轻人获得关心和体谅他人品质的重要方式。”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示范作用是提高道德的途径。幼儿教师要提高道德素养,教师教育中必须注重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让幼儿教师在生活的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高水平的道德思维方式与行为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2关心德育模式的理论内涵与幼儿教师道德素养
关心德育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内尔•诺丁斯,她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提出教师应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关心、呵护他们,全心全意帮助他们成长为能干又自信的人。2.1关心———道德教育基本原则。内尔•诺丁斯认为关心是一种关系,并不仅是一种态度和观点。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将我们人类共同生活需要的“关心”激发并贯穿自我的成长过程中。他将关心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让孩子相信他们得到了关心并且学会关心别人。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教师本身应该具备“关心”、“爱”孩子的品质,将关心视为教育开始的源头与基础;学着理解幼儿、观察幼儿的心理变化,让孩子时刻感受关心,并将这种情感化于行动之中;让幼儿在今后的成长中,逐渐理解关心,并不断扩大关心的范围,从人———物———自然界的所有。2.2情感———道德教育基本着手点。在关心伦理模式中,将道德情感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着手点。诺丁斯认为,道德原则不足以产生道德动机,人类的真情实感才是激发道德的动力源。关注道德情感,不仅让我们的道德教育更有温度,也使得道德教育理念更易深入人心;[4]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生命的尊重、情感的关怀,从而真正地将道德认知转换为适恰的道德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但是,就算在学前领域,也是重视知识积累与学习,有的园所甚至将某种特长成为特色(如以语言表达为该园特色,仅因有位出色的语言老师),为了迎合家长与社会的需求,反而忽略了幼儿内心的感受与需要,亦没有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2.3关心与被关心互动———道德教育过程。诺丁斯认为,学校道德教育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还要使学生能接收到关心。道德教育的过程是关心与被关心互动、联动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也要教会学生接受、认知他人的关心,在学生积极做出反应和有效行动时,关心关系才建立起来。况且这种关心的角色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健康的关心关系是在任何情境中每个人都有意识、并有能力成为关心者。幼儿教师在形成关心品质的基础上,也要重视以关心之义教会幼儿接受关心、让其体会关心,由一个被关心者向一个关心者转换,并且为今后建立良好的关心关系打下基础。2.4榜样、对话、实践、认可———道德教育方法。在关心德育模式中,诺丁斯倡导道德教育应该通过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四种方式来实现,而且这四种方式是相互联系、制约的,他们共同提高了道德教育的成效。幼儿教师需要学会并以“关心”为主线,灵活运用这些道德教育方法。一是榜样的力量。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关心环境,并将关心通过所有的教学与活动呈现出来;二是对话的魅力。对话的目的是了解双方的需要与情感,其过程应是平等、开放的,是以接纳关心为导向的;三是实践的价值。实践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将“关心”内化于行,体会关心的魅力,并将它转换成习惯;四是认可的高度。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给予客观的评价与分析,是以关心孩子的成长为依托,而不是借关心之名彰显教师的权威。
3体谅关心德育模式对我国幼儿教师德育培养的启示
体谅关心模式无论从道德教育基础、内容还是方法上,都给我们一定的启发与借鉴。学前教育作为孩子系统、全面接受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教师只有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才能帮助幼儿。而教师德育课程的设置利于幼儿教师形成一定的道德素养。因此结合体谅关心模式的内涵理论,在我国幼儿教师德育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进行微观探讨。3.1关心与体谅———课程设置理念要提高幼儿教师道德素养,最重要的是转变课程设置理念,倡导要以“关心与体谅”为课程设置原则。首先让幼儿教师明确与幼儿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关心的过程;其次,幼儿教师德育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最后,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让学前师范生体会来自其教师的关心,并推己及人,将这种关怀过程遍及学前教育专业的每一次课程中。遵循关心与体谅的课程理念,打破以前仅是说教、灌输式的德育课程渗透。长此以往,一代代幼儿教师的道德感染与熏陶,一代代幼儿关心品质的形成,我们整个社会、整个世界都被这种充满人性的关怀所笼罩。[5]3.2逐级关心———课程实施内容课程实施中以“关心”为主线,将课程内容细分,逐级来达到真正的关心。根据体谅关心模式的启发,可分为四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教幼儿教师“体会关心”,感性表达阶段;第二种水平,“实践关心”,理性加工阶段;第三种水平,建立“关心关系”,创造稳固阶段;第四种水平,“学会关心”,反思形成阶段。这四种水平是相互关联、制约的,且前一种是后一种形成的基础,他们共同形成了德育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体会关心。榜样的力量———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德育课程中示范关心的过程,让幼儿教师耳濡目染,初步体验关心;参与活动———德育课程中,让幼儿教师参与其中,在课程过程中体会关心与职业的特点、要求;个人分享———幼儿教师分享自己关心他人与被关心的体验,且回忆他们在学校希望教师如何对待他们的体验。(2)实践关心。幼儿教师的德育课程还应渗透到实习与见习中,在实践中理解“关心”,提高自己的包容力与关心力。如:观摩课——在幼儿园观看幼儿教师的公开课,仔细观察他们与幼儿的互动、细察两者在活动中流露的情感;实习、见习——在幼儿园实习、见习,真正与幼儿接触,体会幼儿的需要,寻找给予幼儿积极影响的方法。(3)关心关系。建立关心关系是幼儿教师德育培养的重要部分。需要幼儿教师掌握与幼儿对话的技巧与方法,也需要幼儿教师更为深刻地掌握维持这种人际关系的方法。如:观察儿童日记———要建立一种稳固的关系,需要对对象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德育课程中要倡导幼儿教师学会观察幼儿,记录幼儿的言行、挖掘其需求,并将它作为建立关系的基础;完成实习作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至少应该有半年至一年的实习时间,在实习期间认真完成实习任务,和老教师学习与幼儿相处的方法,取长补短,巩固关心关系。(4)学会关心。在上述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还应设置研讨课、交流课,让准幼儿教师一起讨论,将其关心关系建立与巩固的方法分享,并就学前教育相关的内容及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学前教师专业的教师营造关心学习的氛围,让准幼儿教师不断总结与反思,怎样才能成为影响幼儿关心水平发展的教育者,才能让我们都在关心体谅的模式下共筑对人性关怀的教育情境,实现教育的价值,人生的价值。
作者:高姣姣 赵彦俊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2]陈思坤.体谅关怀德育模式的伦理内涵及实践价值[J].现代教育管理,2010(4):112-115.
[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陈思坤.诺丁斯关怀伦理思想的人本价值[J].教育学术月刊,2010(4):19-21.
[5]袁丽.论关怀主义教育哲学的教师观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影响[J].教师教育研究,2013(6):19-24,12.
篇10
关键词:幼儿 德育教育 途径
看特点 抓规范 深入细致做好幼儿德育工作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阶段。如果说,人们把家庭比做人生之初的第一所学校,把父母比做人生旅程中的第一位教师,那么,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结构的日趋完善,幼儿园则成为愈来愈多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场所,如一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在回答别人 “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是最要的东西?”的提问时,说出了这样一番让人吃惊又意味深长的话“是幼儿园。・・・・・・幼儿园教我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大自然。”归纳来讲,是幼儿园培养了他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同基础教育的其它阶段一样,幼儿教育同样肩负着培养幼儿体、智、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任务,教育是系统的、完整的,因而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应是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我们谈起诸多“育”中任何一种育,都不应忘记其他方面的与之配合协调。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多,家长对幼儿多数是溺爱,事事包办代替,百依百顺,是孩子饭来张口,处处依赖成人,独立生活能力很差,十分娇气、任性、自、不懂礼貌,不知道爱护玩具等。还有很多家长那个重智育,轻德育。在很多幼儿园里,也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在幼儿园里也是如此,在一日活动安排里,只有体、智、美的具体时间安排,既没有德育的位置,在德育大纲的内容,只靠其他三育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德育内容只占一个活动或一节课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训练时间,有的教师在一节课的结束时带几句,甚至至于忘掉了德育的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强化幼儿园的德育,使《纲要》、《规程》中的德育目标更好地实现。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增强幼儿德育工作的实效呢?为了全面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德育教育大纲》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我们在德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积累。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其目的:就是要使幼儿园的德育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并形成制度。在德育工作中,我们的基本理论依据是:
1.国家教委于1991年8 月和2001年9月也提出爱父母长辈、老师和伙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培养理解、尊重、平等、诚实、守信的态度。以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的德育教育。
2.根据现代最著名教育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总结的《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在他的活教育体系制定了三大目标:1、做人,即首先教学生怎么样做人;2、做中国人,即教学生通过合作,要有民族气节;3、做现代中国人,即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使体、智、德、美协调发展。
我们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
一、环境熏陶法――优美、整洁和环境对陶冶幼儿情操,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教育管理中,我们十分重视环境的隐形育人功能,着力于园内环境的布置和创设。如:在国庆节到来之时,我们在进行《可爱的祖国》主题系列活动中,分别布置了《节日的天安门》、《各民族小朋友在一起》、《中国的珍贵动物(熊猫)》、《(中国的名胜古迹长城、黄河、长江、珠穆朗玛峰)》等专栏。教师和幼儿还共同搜集了祖国风光、名优特产、科技成就、民族风情等图片,绘制了《美丽的祖国》、《富饶的祖国》。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加深幼儿对的认识和了解,使孩子萌发了初步的爱国、长大建设祖国的情感。又如:为了让幼儿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结合有关主题与孩子共同创设环境,如绘制大型壁画“交通工具(车)的发展”,使幼儿不但了解了车的发展过程,而且还认识了各种交通标志、交通建设,知道车辆与人们的关系,懂得应该怎样乘车,学习遵守交通规则,逐步形成对成人劳动的尊敬之情。
二、情感体验法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该以情感教育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
情感是认知的主动,是做好一切幼儿教育工作的剂。情感的内核是“爱心”。为此,我们要求广大教师牢固确立“爱心”,要关心、尊重、爱护孩子。我园有位教师的心得笔记是这样写的:晚饭后,我带小朋友们到户外散步,大家快活极了,但有两个小朋友没有来,因为他们生病了........我带孩子们走过病房门口,有意识地问:“现在咱们班少了哪两位小朋友?”蕾蕾抢着说:“马元在家,马杰在发烧住病房了。”姜楠的小嘴最会说:“马杰在病房没有爸爸、妈妈陪着,他多难过呀!”我紧接着说:“我也想马杰了,想去看看他的病好点了没有。”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我们也想马杰了。我们一起去看马杰好吗?........”
从此以后,班上有孩子住病房,同班的孩子总会想着他们,惦记着他们。通过一次次看病号,孩子们逐渐学会了关心他人,懂得了关心他人的道理。
三、实践活动法――把幼儿放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幼儿在自身的认识冲突中获得认知、体验、形成态度和习惯
幼儿通过练习来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例如:教育幼儿学会等待和礼让,在集体活动中要不推不挤。幼儿对“为什么不推不挤”没有一种内在的需要和自觉的行为。那么,可让其在“盥洗”时观察幼儿行为,再组织讨论:每个人都挤着洗手会发生什么事?“我们应该怎么办?”让幼儿自己找出答案,这时再让幼儿实践。教师也同样不停地观察,看到一个幼儿在狭窄的过道中侧着身子让其他幼儿先通过时,就立即抓住时机表扬他关心别人,知道给同伴让道。通过日常生活习惯的反复练习,强化了幼儿的认知,巩固了幼儿的行为,最终形成自觉的习惯。
四、随机教育法――利用良好时机和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和探索精神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
这是由幼儿园的工作环境和教育特点所决定的,小朋友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必然会遇到不可避免的琐碎小事,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具备教育机智,教育艺术,及时处理这些随时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在处理中因势利导,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每天的自由活动中,孩子常常交流着来自不同渠道的新闻,教师应常常介入其中,并抓住有价值的谈话、交流的课题进行随机教育。
五、移情训练法――移情是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的情绪、情感反应与体验,或者说是指因他人的情绪情感而引起与自己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尤其是在有的孩子伤害了别人情感时,用移情训练是较好的教育方法。此时,让孩子去站在别人是角度去“心理移位”去“设身处地”地考虑,就能收到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虚心改正错误的功效。同时,移情训练还可以让孩子们在群体活动中善于体谅人,养成同情心、善良、正直等良好品质。在教育活动中,我园不乏这方面的成功范例。如在中、小班进行移情训练,因为3―5岁的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行为往往从自己的主观出发,因此教育也要从幼儿生活中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开始,把父母爱自己的事集中起来,使幼儿感到父母爱我,我也要爱父母。在小班进行“爱”的教育时,就从认识“全家照”开始。照片上的爸爸、妈妈有的抱着孩子;有的孩子坐在父母中间;有的让孩子骑在自己的背上、肩上,使孩子们感到爸爸、妈妈很爱他们!然后教师再用图片和孩子进行谈话。通过这些活动,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很爱他们的,从而激发了孩子们爱父母的情感。
六、价值澄清法―让幼儿利用“理性思索”、“情感体验”相结合的形式来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幼儿逐步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价值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