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语文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语文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景教学 方法讨论

引言: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产生喜欢语文的兴趣和爱好,还要为小学生以后的为人处世等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而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现了“填鸭式”的死板教学模式,小学生不能真正的理解课本中所出现的情景或是事件发生的背景,教师要自己按照即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播放影音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语文的存在。下面探讨创设情境教学的几种可行性方法。

一、运用先进方法遵循教学定律

学习也需要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日常积累的知识去创新和发现未知领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心理或者头脑中构建一个清晰的学科体系,所以要将语文教学放入相对的情境中,并时刻遵循教学的定律。

二、展示语文的特色利用多媒体资源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和奠基石,当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语文是一门需要理解和领会的学科,不像数学那样有固定的定律和公式,语文的思维较为跳跃,词汇量大,语言较为优美而且具有艺术性。也会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整体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得到了拓展,语文教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路和想象力是没有地域限制,多媒体资源的加入也增添了课堂的活跃性。所以说,语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也为创设合理的情境创造了条件,将语文的魅力真实的展示出来。

三、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思想情操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引路人,多媒体的利用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了语文的乐趣和真实,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去学习。图片视觉上的冲击和感官上的接收,这些都会让学生受到语文的熏陶,走进语文的浩瀚世界里。学生进入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情境中,不仅开启了属于自身的智慧之门,还陶冶性情,促进思维的活跃性,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的情景式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也让课堂的氛围更加愉快,当然前提就是学生也要熟悉情景式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恰到好处的利用,让书本和实践完美的结合,真实的表达学生的内心,为学生自身能力的展示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也为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廖传风.语境与语境教学法[J].外语界,2000,(4).

篇2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正所谓阅读是语文之本,是学习之母;通过阅读,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所以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致力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取得更佳的语文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是需求的动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就像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学生努力寻找阅读机会,从中获取信息,得到了阅读的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质量,也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如向学生推荐科幻小说、童话故事、传记、游记、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百科全书等。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得到阅读满足,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就更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依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品味汉语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内涵,在读中浮现语文意境。”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同时在阅读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充分的朗读能让学生自主感知文章的内涵,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因此掌握朗读的方法是阅读教学中的训练重点。而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角色,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朗读,是一种审美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三、制造矛盾,鼓励质疑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

四、以人为本,突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人”决定着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和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这样,学生才会有“心理自由”的感觉,也才能积极地思考和赏析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训练,促进发展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我国在近几年的教育发展中,针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任何一名小学生在将来都是不可限量的,所以必须将细节上的教学工作有效落实,保证在分数提高的同时,还需要将小学生的素质进行稳固。今后,必须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时间被占用

小学语文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朗读时间被占用是常有的事情,很多教师将问题归结于学生理解不充分,自己必须不断地讲解。但是,这部分教师并没有注意到,也许是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并没有在教学上开展多元化的尝试,直接对学生本身的发展和理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例如,教师在长期的灌输式教学当中,不考虑学生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将正确的观点、答案等进行阐述,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了直接听取教师的看法,在自我学习上出现了迷失的情况。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朗读时间被占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小学生都开始进行自我规划,而教师在课堂之上的强加干预,完全将自我作为教学的中心,强制性要求学生来配合自己,导致朗读时间不仅仅被占用,更是完全地被吞并,无法在最终的教学上达到良性循环的状态。例如,很多小学教师因为自身的资历比较老,所以总是通过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表现出的主观性非常强烈,根本没有对学生予以正确的指导,对某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直接放弃教育。课堂上的朗读时间,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支配的,这对语文教学任务构成了威胁。

2.τ诶识炼言,很多教师认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有些教师为了避免被领导审查,因此每一节课都会开展朗读教学,但这仅仅局限于课程开始阶段的初次朗读,效果不佳。更甚者,在校领导巡回审查的过程中,专门做表面功夫,学生虽然朗读声音较大,但是在巡回检查结束以后,直接要求学生停止朗读,继续开始其他的教学。这些情况的存在,都对学生的朗读构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而教师也没有进行深入的自我剖析,针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持续性的恶性循环。

(二)朗读目标不明确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在朗读的目标上非常不明确,学生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和朗读的效果,均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从主观上来分析,朗读的次数越多,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也就更加的深刻,也是可以帮助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目的的。可是在现阶段的调查中发现,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并没有教学上的相关要求,反而是在教学过程当中,表现出了肆意性、散漫性的特点。

1.小学语文朗读的时间,教师多数会设定在课程结束的自由时间内,或者是在自习时间当中。这些时间的朗读效果并不好。小学生自身的自制力比较差,如果教师给予了过多的自由时间,则很容易开始其他的学习,或者是搞一些小动作。朗读声音表面上较大,实际上没有任何的学习效果,小学生也不会特别去记忆和学习。

2.某些学校作为重点学校,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是紧随国家的要求与标准,希望能够在教学上获得新的突破,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虽然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可是整体上的教学成果并不显著。例如,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专一性的开展,表现为间断性的特点,同时还有一定的个人情绪参杂其中,促使学生的个人朗读、整体朗读,都没有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来开展,同时对知识的理解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均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保证朗读时间

与过往教学不同的是,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必须将学生作为主导,根据学生的看法和意见,有效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教师如果是强制性的干预,或者是将自己作为主导,则从本质上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对小学生所产生的恶劣影响,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良好的弥补,甚至是造成了长期的不良影响。建议在今后的朗读教学当中,必须积极地保证朗读时间,要让学生具备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练习。

1.在每一节课当中,适当地划分朗读时间,并且要控制朗读的节奏以及具体的效果。现在的小学语文课程,整体上经过了较大的革新和处理,文章的选择、知识的灌输等方面,都切实地考虑到了时代的特征,对学生本身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因此,在朗读的时间上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例如,古诗词的朗读时间可以稍微长一些,毕竟在一两首古诗词的学习当中,重点在于让学生记忆和背诵,而后续的运用和理解,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针对一些文章较长的课程,朗读时间可以适当的缩短,重点以讲解为主。同时,可以布置相关的朗读作业,到第二天的课上进行抽查。

2.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未给学生增添沉重的负担,大部分的课程内容都可以在每学期提前结束,从而预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偏差。复习阶段当中,朗读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大部分学生都纠结于题海战术,忽略了主观上的朗读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去朗读,包括个人声色朗读、群体朗读等等,利用主观上的朗读作用,缓解题海战术的疲惫,同时更加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在记忆力、理解力、运用能力上得到切实的提升。

(二)扩大朗读参与度

朗读教学在近几年才得到高度的关注,过往的朗读教学表现出了形式化的特点,基本上没有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帮助。朗读教学的落实,除了要在时间上和方法上得到较强的保证,还应该将参与度不断地扩大。有些教师虽然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可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客观上直接覆盖了学生,这种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不利的行为,需要得到良好的纠正处理。

朗读训练要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特别是语文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比较自卑,他们特别害怕开口时被人耻笑,所以老师要注意鼓起这些学生朗读的信心。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朗读做到音准固然是好,但最关键的还是要把感情读出来。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时候,鼓励班上的同学说桂林以山水著称,生活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是很幸福的。有的同学就生活在有山有水的地方,他如果朗读这篇课文的话一定会有特别深的感受。

篇4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改变教学思路

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以学生为主

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四、师生互动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把学生们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们把对人生的看法,社会现象的评判,生活的忧喜,家庭的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真正做到让课堂成为学生爱学愿学的乐园。

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之中、之后进行语文学习。这是扩展语文学习的有效做法。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既可以增大信息量,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可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加阅读实践活动,这样就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为补充,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篇5

一、在新课标引导下转变旧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观念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方式体现的。要把先进的教学观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首先必须加强新课标理论学习。过去,“以老师为中心,教育为核心”的教与学的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自主。过去不论是对课文的理解、阅读、提问、作文,都是课前老师预先设计好的,基本上是封闭的,小学教师实际上成了幼儿园的阿姨――牵着学生向前走,显然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不论是新老教师,都认为旧的教学模式容易操作,好把握。客观上,对新的教育观念不自觉地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新课标的推进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形势又不容许你抱着旧观念不放。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弄懂读懂它。

国外有位专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用它来注释新教育观念有入木三分之妙。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地方。新课标把教师定位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参与者,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和力,没有畏惧和压抑。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体现出来了。当然,老师在课前就如何上好一堂课进行精心设计,利用一堂课去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二、优化教学过程,是语文新教学的关键

教学过程,主要还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如何体现新的教育观念,是不是旧的教学模式就真的一无是处,相信很多老师都感到困惑。我认为,只要是真正体现学生去研讨,去发现,并且有所得,就是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念。其实,任何时候,课堂上都离不开教师讲、学生听,关键是你怎样讲、学生怎样听、讲的质量如何、听的效果又如何。现在流行一种问答式教学模式,一节课涉及多个问题,教师问,学生答,“答完”了下课铃也快响了。这样做就真的那样成功吗?我认为未必。课文的篇章文体不同,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不同。当讲解的要讲解,当提问的要提问。例如对古典文学,你设计的问题再好,学生的回答也很是答非所问。还有一种“分组讨论”形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几个人展开讨论,课堂十分热烈,其实学生是否真正讨论,试问教师一个人能把每个组都监控得到么?恐怕多数流于形式,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的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未必都适用,而旧的一些教学方法也未必都不可取。

三、运用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在教的过程中,注意发掘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再加上教师的情感参与和调节,利用各种手段形成师生情感共鸣或学生与教材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学好语文调动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促进作用。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掘课文内在的语言美、情感美,小学生对语言的体会往往只停留在意义上,很少去体会其内在的更深层次的意思,教师要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去发现、去体会,这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文能力都有帮助。例如在《穷人》一课中,有一句话是:“吃的只有鱼。”结合这句话,我把“吃的只有鱼”和“吃的有鱼”,同时板书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仔细体会一下这两句话的含义有何不同。同学们在阅读思考后,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两句话含义的区别,从而深刻体会到了桑娜一家生活的困境。就一个简单的“只”字,深刻反映了作者表达的内涵,同学们对作者使用语言的能力有了深刻的了解,提高了同学们的习作能力。

其次,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努力感受和把握文章作者的感情基调,努力发现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感情轨迹运行,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课文中,又能超然于课文之外,有语文教学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可见,面对新世纪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要赢得挑战,抓住机遇,就必须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要用正确、先进的教学观取代片面、保守的教学观,用的创造观点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

篇6

一、借助多媒体

小学语文阅读材料图文并茂,主要以教导传授小学生基本的人文常识及传统文化的资料为主,但是基于低段学生的理解力较薄弱但想象丰富的特点,教师应该灵活运用现代技术,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Flas、PPT课件以及录音带等等,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阅读道具。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时,可以在一开始就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在阅读过程中利用对声、光、色的体验,协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与阅读内容相结合,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

二、启发式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基于学生学会基本的生字拼音后,能够利用阅读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们的思维发展。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模式不固定,处于引导发展期,阅读这种在他们看来不算是学习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在心理上更容易主动地去接触而非惯性地排斥。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教师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辅以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引导,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疑问便会被学生表达出来,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引导他们更有效、更深入地阅读,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兴趣与学习相结合,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三、因材施教

篇7

心理因素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挥。大学生在与陌生人交流时,通常会口头禅较多,如“嗯”、“然后”、“那个”这些毫无意义的词汇;当众说话时会出现很多与口语表达内容无关的态势语,即不停地摇晃身体或者抓耳挠腮;也有表现出面红耳赤的现象。这些表现都是由于心理因素不好造成的,因此在当众表达时,调节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因素很关键。因此,应提升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大学生在与人交流时体现出应有的语言魅力,在就业时提升竞争力。应该让大学生明确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并制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提升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是大学生主观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不愿意当众表达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语音面貌不好(即方言严重),所以主观因素导致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话;另一方面是知识储备量较小,在日常交往方面的口语表达还可以,在正式场合就无话可说了。因此,提升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就要从主观上进行改变,通过改变学生的主观抵触心理,对他们进行口语表达方面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中达到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一)敢于开口说话的训练

提升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第一步,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开口说话。可以通过课堂上作自我介绍,先给他们找一个能让他们有话说的话题,然后对学生的自我介绍进行点评。点评的内容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语音面貌(包括声韵调的标准程度、各类音变现象、存在哪些方言问题);二是表达方面(包括语速、语调、重音、停顿,内部语言技巧)。

(二)求职应聘场景的训练

以求职应聘为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求职应聘的场景。表演既可以提升学生与人交谈时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规范学生正确的态势语言(包括正确的站姿、洒脱的行姿、端正的坐姿)。通过模拟训练,使学生明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良好的礼仪素质在求职面试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既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又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礼仪素养,那么在求职就业时就能更胜一筹。

(三)组织各种类型的口语表达比赛

1.朗读比赛

课堂上组织学生欣赏名家朗诵的经典视频,如古代名篇《满江红》、《声声慢》,现代名篇《雨巷》、《再别康桥》等。让学生掌握各类作品的朗读技巧,朗读要字正腔圆,语调要抑扬顿挫,语速应快慢相结合。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演讲比赛

朗诵是学生有文字依据的一种口语表达形式,而演讲是无文字依据的口语表达形式。演讲在朗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演讲过程中不但要运用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同时应该运用与有声语言协调一致的态势语言,例如运用各种手势、体式来增强演讲的效果;还要适当使用类语言,比如与受众的眼神交流,不仅可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也可以增强演讲的效果。

3.辩论比赛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法策略

一、意会教学法

意会教学法是词语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指教师措辞合理,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对词语含义加以点拨和引导,进而使学生意会和理解词语的内在内容,并提高学生词语运用的能力。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许多词语并不需要老师面面俱到地讲解其内涵、用法,而适当地对其意会、示意,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效。比如说,在“壮丽”一词的学习中,为了更好地示意、意会学生,老师可以营造良好的语言情景,提高学生对“壮丽”一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这一座一座有高有低的山在深蓝的天空的映衬下,在夕阳余晖的照射下,显得多么雄伟壮丽啊!”以此加深学生对群山连绵起伏壮丽之感的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壮丽”一词的理解,还可以引入错误的例子,让学生加以区别壮丽与其他词语在含义、运用等方面的不同。如:“我们披上了金色的衣裳”,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用“壮丽”来形容,加深学生对壮丽与华丽、美丽等词语的区别,让学生明白所谓的壮丽并不是“小家碧玉”,而是真正的“大气之美”“大家闺秀”。

篇9

关键词:教育 语文阅读 技能与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69-01

1 阅读技能的培养方法

阅读技能培养是语文专业学习的重要特征。良好的阅读技能有利于感悟体验,更好的深入理解文本,能够帮助学生阅读能力的快速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阅读技能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激发兴趣,喜欢阅读

教学内容应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其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对于个别学生不爱读的课文,教师要注意从中发掘有情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去品味、欣赏。要改变原来词、句、段、篇的分析思路,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避免将课文分解为单调乏味的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主体,允许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的积极构建。离开主体构建的书本知识只能是静止的、凝固的、抽象的符号。因此,阅读应是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的感受和乐趣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乐趣在一起进行交流,可能会产生更加好的乐趣。

1.2 培养习惯,自觉阅读

孔子说:“习惯成自然”,宋学家程颐说:“习与性成,圣贤同归”。如果能够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够使学生排除不好的阅读干扰,自觉地去进行阅读活动,慢慢的就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技能。一些不良阅读习惯如指读、唱读、逐词阅读和频繁查生词,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应与家长配合、督促小学生制订较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读书计划,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有效的阅读技能。比如通过锻炼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注意力,使学生学会跳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中,通过对关键句子的抓取,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强化对文章整体信息的把握;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明嚼、品位它的含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品读赏析和比较,提高评价、鉴赏能力;通过联想、想象,提高创造性阅读的水平等。此外,小学阶段还应着重培养如下良好的阅读习惯。

2 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培养是学生阅读教学的最大目标,是学生阅读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相关词、句、篇章教学和阅读技能的培训来完成。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培养学生能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1 感知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大量的阅读。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1)扩大学生的阅读的知识面,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2)采用多种“读”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语感。在朗读、默读、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的指导中渗透语感训练。在读中咬文嚼字、体味文章的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注意让学生在读中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本语言,增强对语言文字的了解与感悟。

(3)规定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每个学段的阅读量都有切合实际的规定。六年学习时间里不得少于145万字,能够背诵优秀的诗文160篇。还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这些方法都是非常好的培养语感的策略。

2.2 唤情人文,体验情感

语文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体验情感应注意下面三点:

(1)阅读前指导。阅读前应注意唤起学生情感投入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置导语、介绍时代背景、电教媒体声像等渲染情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准备。

(2)阅读中指导。阅读中应注意指导学生进入融情共鸣的状态,阅读的时候,把心放到文本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去感受,这是体会情感的基本策略。其具体方法有: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品味意境,体验情感;②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验情感;③抓住重点词句段(尤其是带有感彩的词句段),体验情感;④读文章想画面,通过想象、联想体验情感;⑤读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情感;⑥心里对文章的表达顺序进行揣摩,体验情感;⑦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体会思想感情;⑧借助课件等现代教学设备,体验情感。

(3)阅读后指导。比如阅读后的反思、交流、延伸、拓展,读后感和读书笔记的撰写等。

2.3 读思结合,加深理解

进行阅读的时候,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掌握信息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而离开对信息符号的思维,阅读的感知过程就会受阻,就会影响对信息符号有效的分析综合。

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读思结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1)训练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要“让琅琅书声走进课堂”,确保每一节课让学生把书读熟读好。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体会一边理解。学生口诵心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不断加深,阅读能力也得以提高。

(2)鼓励个性化阅读。阅读课关注的焦点是“你是怎么理解的”等。学生亲身在这种良好的情境中,很容易的对问题作出不同的言说和解读。

在语文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能够充分和自主的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把学生自己进行语文阅读的积极性提高起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3 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方法有很多,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阅读材料也有很多不同的阅读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提高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培养祖国健康的花朵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才胜.阅读教学要重视“速读”能力的培养[J].科学之友(中),2010(6):142-143.

篇10

关键词:优化 语文作文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31-01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较为肤浅,在写作时经常出现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其实这是因为小学生缺乏必要的文学阅读,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不太了解作文写作的方法。针对小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提升他们的语文作文创作水平。

一、适当拓展阅读内容,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生对作文课的兴趣不高,有的学生惧怕作文,因为一旦有作文任务,就无从下笔,当然这与小学生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小学生对社会了解不足,对一些事物和现象缺乏观察,这些都导致他们的写作素材偏少。改变这一困局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拓展他们的阅读量和阅读范围,通过一定阅读积累才能提升语言感知力和创作灵感,为学生的作文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开设的科目虽不多,但是作业量大,自主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在阅读内容和阅读范围的把控上一定要结合学情做出合理的安排。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开展阅读的同时,做个有心人,落实基础知识学习,特别是对于字、词、句以及基础语法的掌握,只有这样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字词的使用才会准确、恰当。同时,由于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就可以适当地拓展学生的语文阅读形式以及阅读内容,积累素材,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创作能力。

二、创新教学思维,提升写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指导小学生的作文创作来说也是如此。只有让学生对作文怀有好感,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作文学习中来,才会对学生创作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创作兴趣,语文教师可以针对学情采取可行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诵读学生创作的优秀文章激励学生,激发创作欲望;在写评语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心,提升写作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抗挫能力相对还比较弱,在作文创作的时候,要做到适可而止,否则一旦小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困难,就有可能失去写作的信心,甚至出现厌学的状况。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点,语文教师还可以巧用多媒体构建作文教学的意境,拓展小学生的创作思路,激发写作欲望。也可以引导学生认真了解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和事件,从日常生活中找写作材料,体会写作的乐趣,激发写作兴趣。

三、舍弃华丽辞藻,做到有感创作

对小学生而言,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尚很欠缺,很多学生在拿到题目之后,有很多想法,但是真要写的时候又找不到思路,无从下手。这主要是由于他们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进行整合,最终导致了“有话要讲,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学生在作文写作的时候对作文选的依赖程度较高,凡是精美的段子和词语,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在写作的时候总以为把华丽的辞藻应用到作文中就是好文章,其实不然。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只有学会观察,才能让生活成为创作的素材。毕竟开展作文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抒感,让学生学会把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主,教学过于呆板和僵化,与生活脱节,最终导致很多学生认为作文就是简单的模仿、编故事,与生活没有关系,进而逐渐失去了作文创作的兴趣。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活动中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作文的魅力,让作文成为生活的表达已经成为作文教师教学转变的必然要求。只有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从自己的生活出发,才能创作优异的文章。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多看、多观察,丰富自身的知识。有效的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认真地观察生活,多参与社会实践也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比如博物馆、展览馆、科技园等,甚至是学生们在假期出门旅游的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小学生作文创作的源泉。生活是学生作文创作的根源,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取的素材,最终都可以成为小学生创作的素材。为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学生,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创作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