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途径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德育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德育途径

篇1

教师是德育主要的实施者,是连接学生和德育管理者的中介,是实现德育管理观念的先锋,是修订和完善德育管理体制的实验员,作用举足轻重。要将“德育首位”意识落实在教师的德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中。以德育引领学生全面而自觉的发展;坚持教书育人,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知识素养和德育能力,保持稳定情绪,提高心理素质。以“民主平等”重新定位师生关系,以“爱”营造师生和谐空间,以“沟通和理解”赢得教育先机。营造大德育体系下的教师团体德育氛围。充分发挥其他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树立全员育人观念,建立相应德育系统。加强教师德育培训。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的导向作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完善教师德育培训制度;加强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双向联系,共同参与到学校德育管理中去。

二、夯实做人基础,是中学德育的着眼点

教会学生做人,并使之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要成才,先要成人,做人做不好,知识再多也不是好人才,而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则是教育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做人教育时,在做人目标设定上要注重基础性,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人、现代人、爱国的人、社会主义的人”;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明确层次性,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育方法的设计上要强调主体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那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被动局面;在做人素质要求的确定上要注意实用性,做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在做人教育的途径上要把握关键性,抓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点进行有的放失的德育工作,重视开展养成教育、自我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一些关键性工作。

三、调动各学科德育渗透的合力

学科渗透是加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学校明确规定,各科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德育工作,任课教师要根据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各科任课教师要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真正的管理是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而学生的自我管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逐渐学会自我管理。第一,实现班级的自我管理。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班级和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行动纲领并付之于行动后,班主任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拟出自我教育计划,对教育有成效的成员及时鼓励、推广,使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独立地、主动地、持久地进行下去。第二,全校社团的自我管理。中学不同于小学,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社会的面越来越广,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个性的发展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要合理加以引导。广泛开展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各种形式的自我管理中来。第三,日常生活的全员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应当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要注意延伸学生自我德育管理的领域,将学生的德育同学校各种活动结合起来。

五、形成德育回归生活,德育与学科发展整合的德育范式

新德育倡导德育培养回归生活,因为道德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得以发展,回归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综合的课程。具体地说:一要注重让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加现实体验,在体验中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克服“重认知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德育弊端;二要增加学生体验机会,加强师生谈心活动等方式,着重于在学生理解上下功夫,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克服“重教化、轻内化”的德育弊端;三要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学校对家庭的帮助指导作用,使家长形成与学校一致的教育理念,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四要充分发挥社区环境育人的功能,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通过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使德育要求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促进青少年灵魂塑造的德育合力的形成。

六、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德育的内涵

篇2

(一)德育工作形式化。很多学校虽然说是以德育为首,并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制度,但实际是重智育、轻德育。在社会、家长的眼中,甚至一些部门,他们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最主要的指标是:这所学校升学率高不高。于是就出现了主要精力抓教学,剩余精力抓德育,平时开会主要讲教学,出了问题才讲德育的情况;又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当前农村中学生源质量普遍较差,较差的生源要出“成绩”,当然得花更多的时间在教学上,于是“主科”时间紧的情况下,很多学校没有按规定课程开课。

(二)德育机构简单化。德育机构简单化就是德育机构不健全。要扎实开展德育工作必须有健全的德育工作机构,一是要有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组织与开展,二是要有一只高素质的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三是还应该有健全的学生组织。但是根据调查了解,在农村学校中这些组织机构不是没有就是形同虚设。

(三)德育形式、手段陈旧化。在很多老师的思维中,德育就是说教,靠的全是班主任的一张嘴。调查表明,学生对于老师空洞的说教不仅不愿接受,反而越来越反感。简单的,灌输式的德育方法常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将德育活动“拒之门外”。这其实正是有的班主任抱怨“讲了千万遍却屡错屡犯”的根源所在。

(四)德育队伍“保姆”化。、一是在农村,很多学生的家长自己也没有多少知识甚至本身就是“问题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方面很多都是束手无策或者本身就是反面教材,他们中也有相当部分人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犯了错,是学校没教育好。二是在市场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双双外出打工,学生成了“留守孩”。这些留守生的管理重任交给了爷爷奶奶及亲友,推给了学校和老师。

(五)德育环境、对象复杂化。良好的社会环境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是,目前学校的周边环境却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校外摊点可任意向学生出售香烟、烈酒等商品,游戏厅、网吧随时对学生开放,不受时间限制;有的歌厅、舞厅也想尽办法吸引未成年人玩耍。由于受网络(包括手机上网)、电视、报刊的负面影响,学生只对其中的糟柏部分发生了兴趣,拉帮结派,以大欺小,打架斗殴,动手伤人,索要保护费,早恋,拜金,虚荣,追星,厌学,与教师发生冲突现象日渐增多。

二、解决新时期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的途径

(一)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学生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出,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理念,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德育的和谐度,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

(二)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系统,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管理职责。二是制定完善教师工作考评机制,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热爱学生、爱岗敬业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情操和行为规范教育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德育工作科研,积极探寻新时期德育工作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的思维,新的观念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头脑,面对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文化多样化的社会,德育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以问题作课题,加强德育工作科研,切实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方法,在科研中学习,在科研中探索,在科研中实践,通过这样循环,进一步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完善德育工作网络,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工作体系。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道德教育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级教育网络,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素质相对较差的现实,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学生管理和教育方法的培训,也可指导家长订一些教育书刊,帮助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五)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进一步改善教育环境。一是要争取领导重视,统筹安排,加强警校共育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定期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坚决取缔不正当经营的摊点、游戏厅和网吧,给学生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加强内部建设,特别是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篇3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意义;德育渗透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27-01我们常把孩子比作是祖国的花朵,把教师比作是辛勤的园丁。如何让花朵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丁对他们的培育过程,但不是每个孩子将来都能成为天之骄子,大多数成为普通民众。我们经常说:不成才,要成人。这里的人应是具有道德品质的人,可见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如今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社会价值取向间或失衡,各种信息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正通过不同渠道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初中生因其处在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阶段,可塑性大,易受这些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农村的教育资源又相对匮乏,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跟上,再加上不少留守学生缺乏家庭的教育与引导,还有许多家长因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偏面地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将来就会有出息,种种因素表明农村孩子更多缺失家庭德育,更易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校园里不良现象经常出现,他们欺骗父母、老师,不能团结互助,爱看别人笑话,甚至无视校纪、校规、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偷盗。试想,这些缺少道德品质的学生走上社会,我们能指望他们给社会作出什么的贡献呢?虽说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但迫于考试的压力,我们仍践行着应试教育,社会道德滑坡这一现实已不容忽视,今年,我们国家又掀起了"三月学雷锋"活动,说明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语文教学因其自身具有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优越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新的课程理念也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应注重良好品德的形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我认为对中学生的德育渗透至关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

1.营造特殊氛围,进行情境渗透

可以根据课文自身的特点,播放歌曲,引导W生聆听与感受,或配乐朗诵,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电影画面,山水及人文景观,营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课文特殊而强烈的氛围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比如在《春》的教学中,可向学生展示春水涨满池塘、杨柳垂堤的美丽画面及百花盛开、春雨淋沥、农民春种的图景,这样直观多彩的背景,再配以诗意的朗读,学生们无不沉浸在对大自然的喜爱与欣赏之中。在《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中,我播放《水调歌头》歌曲及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再配乐朗读,引领着学生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与缠绵的情思。

2.品味美文佳句,促进身心发展

朱光潜在《谈人生》一书就"谈读书"一章中是这样说的:"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这里的少读是相对于多读而不求甚解说的,我们不妨把它理解为品读,尤其那些描写生动、文质兼美的精彩篇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后窍喷烟雾的斑蝥等等,这些景物刻画得色彩纷呈,错落有致,充满情趣。《三棵枸杞豆》中的小树林,作者的描绘引人入胜。《背影》那质朴的语言,深挚的父子之情读来无不令学生动容,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在想象画面的诵读中,不觉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从而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了学生成为富有感情,充满爱的生活之人。

3.走近光辉形象,感受人格魅力

光辉的人物往往是中学生感动、欣赏、追求的对象,他们的人格魅力对中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人物,他们坚强、勇敢、乐观、善良、富于想象、执着追求……。如《童年》中面对苦难与不幸,却仍然坚强乐观地生活的外祖母;《安恩与奶牛》中从动物角度考虑的清贫老妇人安恩;《斜塔上的实验》中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伽利略;为举荐人才,不顾自身安危的刘基;被贬官却仍心系朝堂与百姓的范仲淹。有平凡人,也有伟人,有政治家,也有科学家,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现代的,也有古代的,这些人物身上无不闪耀着美丽的光辉。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分析,走近他们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与体验,认识他们的美好品质,用这些人物的人格魅力来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由认识到欣赏,直至追求从而获得精神力量。

4.汲取作者智慧,提高思想认识

所谓"文以载道",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隐含着作者的思想倾向,或褒扬,或贬责,或阐述道理,感悟人生,这些智慧的思想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在教学议论文《谈骨气》时,我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对现实的思考:"文中所举的三个事例相对我们来说是前人,在现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是否还有有骨气的人或事迹?或是有没骨气的人或事迹?"学生在回顾生活中的一些人或事后,纷纷发表看法。在尊重与轻视,赞美与唾弃的交流中,学生们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5.关注社会现实,抒发真实心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并针对中学生在第四学段中明确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见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在文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表达其真情实感。作文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德才识方面的素质,同时,在作文中学生也能够含蓄地或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表达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多彩的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生活,关注社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焦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进行点评,对环境、对人生、对和平的关注与思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6.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德育渗透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分角色表演,诗歌朗诵比赛、美文朗诵、出黑板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并把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精彩表现制成网络视频,这样,每位学生都有可以展示个人才艺的平台,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既能让学生们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创设情景,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能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

总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也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语文学科教学的育人优势,挖掘教材中的品德教育的因素,遵循文本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灵活运用各种渗透方式,在传授知识、培养智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使其产生明确的人生信念,提高综合素养,真正实现叶圣陶所说的"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文道合一。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德育途径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获得成功之前,都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就应该上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培养不怕吃苦的意志。当你努力时你并不一定会成功,可是你不努力时就一定不会成功。初中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学校并不是要培养出一个文字爱好者,因而教师要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的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习不再是自己的兴趣使然,而是坚定自己为学习奉献自己,因而需要学生更加的努力。教师也不再是只教学生技巧,更要用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方法教导学生,技术再好,不如质量的好,更不如人品好。先学做人,再谈学习,好的价值观会影响学生一生,这就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

二、利用语文综合性活动,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每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也有各自不同的主题,不仅要求学生积累语文知识,锻炼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要求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因此,综合性学习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好途径。

例如:情景引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等。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毋需多言,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老师成功地情境、语言的渲染与精心设置的问题,把两个小动物之间浓浓的友情以及他们吵架后的心情体会的淋漓尽致,能够深入的理解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心情感,同时加以正确引导,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要不断增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巩固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得到进步,老师、学生、学校三位一体,既有学生、老师之间的互动,又有环境、媒介之间的互动,教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在这样的互动学习中,老师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己回答问题,如果遇到太难的问题,可以分组讨论,再加上老师的稍加点拨,努力让学生讲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初中语文要的就是发散思维,而不是单一的背固定的条条款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中,更应该得到重视。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

篇5

老师是学生品质修养、作风习惯乃至兴趣爱好,言谈举止的榜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体育课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就要在课前提前候课;要求学生不穿便装上课,教师首先要穿好运动服。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良好习惯。

二、课堂常规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坚强意志品质。

比如体育器材的摆放和回收。在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学内容都要用到体育器材,在迎面接力中学生要用到接力棒;在前滚翻教学中要用到体操垫;在跳高教学中要用到海绵包等等。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教会学生主动帮助回收器材。如在滚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取体操垫,如何摆放体操垫,如何收回体操垫。要向学生讲清楚学校各种场地、器材的使用方法、要求及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要求学生看明白有关场地、器材的标志牌上注明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及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的教学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特点,其教育效果也不同。一般说来,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良好品质,但由于形式和要求的不同,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方面各有其侧重点。如球类教材的教学可以培养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良好品质,但还是侧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渗透任务的完成。

四、集体项目中,德育尤为重要

集体荣誉感是指学生自觉意识到作为集体一员的尊严和荣耀,从而更加热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积极地为集体尽职尽责,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种情感。在体育教学中有大量的集体运动,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密切的交往与合作,从而体验到集体的荣誉,体验到被同伴接纳、受同伴欢迎的归属感,在此基础上进而培养起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感。

篇6

关键词:思品教学;德育教育;渗透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8-053-1一、课前准备――调查研究

在教学中有效组织学生课前进行调查研究,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导他们走向社会、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还能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增加学生的理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在讲授思品课的过程中,我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作了以下几项调查研究:

1.在学习《知耻近乎勇》之前,让学生在本班、本年级及校内外展开调查,发现哪些是值得赞扬的道德行为,哪些是应感到羞耻的陋习。

2.学习《多彩的情绪》这课时,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周围哪些人因为情绪积极,心态乐观而一直保持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3.学习《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课时,让学生收集历史上、生活中的事例,分析他们的心理和品格修养,并用书面形式谈自己的体会。

实践证明,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是增强教学效果,求得讲课生动活泼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接受教育、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课堂形式――活泼多样

1.精心设计教学形式。

(1)把课前调查得来的材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上课时,根据教材需要,让学生谈谈自己收集来的材料和心得体会。如在学习《做人从知耻开始》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以及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让学生觉得真实可信,有说服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树立起一个信念:自己要做有道德的人。这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2)组织课堂讨论,学、思、议结合。如在学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时,让同学们讨论“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与我无关”这一心理现象,同学们经过思考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他们得出结论:遵守社会秩序,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讨论,同学们既运用了所学知识,又懂得了要在生活中培养起遵守社会秩序的良好道德。

2.高度重视氛围渲染。

(1)讲故事、树立榜样。学生喜欢听故事,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征,我在授课过程中,经常穿插师生讲故事,介绍名人、伟人、爱国英雄、特别是校内和身边同学刻苦成材的例子等等。

(2)利用歌曲,激发学习热情。音乐家们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催人奋进、激动人心的歌曲。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有关歌曲让学生精神抖擞地唱,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当学生唱着那些激励人心的歌时,一种对国家的情感、一种作为中国公民的神圣责任感油然而生,于是,学习热情大大地被激发。这使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懂得:我是祖国的小公民,祖国经历的苦难与屈辱,在我们的心灵上打下了抹不去的烙印;而祖国迈开振兴的步伐,在征程中创造的辉煌业绩,都激发起我们内心的自豪和骄傲。我们作为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应该承担起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的重任。

(3)利用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强化观念,指导人生航向。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每课都有名言警句,但这远远不够。我们经常师生共找一些名言警句,甚至学生自己创作格言来激励自己。如学习《让人三尺又何妨》时,我请同学们搞一个活动,让他们四人一个小组,每组寻找或自创一条关于宽容谦让的格言。他们学习的气氛非常热烈,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如“宰相独里能撑船”,“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学生更加懂得了与他人交往要懂得宽容友善,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氛围感染,既调动了学生上思品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知识,更让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三、课后延伸――活动参与

生动活泼、新鲜有趣而又有意义的课后活动,是使教学逐步深入,强化教学效果,达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如:

1.配合学校、年级、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演讲会、诗歌朗诵会和经验交流会等。

2.配合班主任搞好操行评定工作,如在学习生活中,守纪律,做好人好事的就加分;违反纪律、有不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就扣分。这样,学生起初是为加分而表现很好,争做、抢做好人好事、守纪律;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习惯,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就形成了。

篇7

在素质教育大力提倡的今天,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它们相互渗透,互相通融。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从促进个体全面和谐发展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育和德育,智育和体育同等重要。

美术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德育和智育过程是知识体系和道德规范的个体内化过程,在德育和智育过程中,个体所发展的主要是理性,而理性与情感对个体而言是同等重要的。美术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感性,它可以使个性的心智发展更加完整与和谐,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使个体的不良情绪情感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宣泄和升华。部分学生可以培养美术方面的特长,从而增强自信,达到“常善救失”的目的。它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人生变得高雅与充实,在精神上有所寄托。美术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严重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支配,教育重心始终向智育倾斜。美术教育因一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对艺术教育认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结果造成学校美育地位的严重削弱。传统应试教育中美术课只是作为一种摆设来完成它的使命,很多学生包括其他一些任课教师大都认为:美术课无非就是画画图,看看图片以游戏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认为美术可仅仅是其他学科的调节剂,只起到平衡身心,“换换脑子”的作用,而轻视了艺术教育的其他功能。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也得到了改革,但收效不大。作为一个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对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1 发展农村中学美术教育,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

美术学科的改革,是学校整体课程结构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要保证七,八年纪的美术必修课的教学时间,增设九年级美术必修课。必修课的教学,使学生得到基本素质的各种训练,获得不要的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正确认识真善美,着重解决共性的问题。其次是要开设课外兴趣小组,加强课外活动。选修课和课外活动教育着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使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必修课和选修课这二者之间,既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又有所侧重,发挥了不同的育人功能。

2 根据教材因地制宜,制定教学侧重点

本着大纲的指导思想,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对教学的侧重点和课时安排做灵活调整。就拿河北版美术课十五册来说,教学内容总共14课,涉及手工制作的就有6课,这6课内容分别是:庭院设计,面具制作,食品造型,民间剪纸,皮影,动画。课题不同,需要准备的材料也就不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难题:老师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准备材料,课到了上课时,材料备齐的同学却不多。问其原因,有的说材料买不到,有的说今天让买这,明天让买那,高考又不考试,家长不支持——没有材料的手工制作课,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后课堂效果甚差,起不到动手创作,开发思维的目的。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相比,经济条件的限制,制约了美术课的正常进行。

针对这样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改变教学侧重点,安排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任务,比如:用五谷杂粮做装饰画,用树根,枯草做手工艺品,在鹅卵石上作画等。这样既弥补了因材料不足而造成的损失,又使学生动手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还节约了经济开支,极受欢迎。

3 加强对美术课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应试教育中,美术课被作为副课,一直不受重视。首先要改变这种陈旧的观念,要让学生明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在未来竞争很强的社会里,对人才的要求会更高,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做人和创造。美术课对发展我们健康的身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美术的重要作用,才能更主动地去学习。其次还要提高其他学科教师对美术课的认识,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紧密相联,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就更证实了这一观点。多彩的画面,美妙的音乐,艺术感十足的文字在一节课上的应用,无疑会使学生更关注学习内容,投入更大的热情到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教师正确认识了美术与各学科的联系,才能从言行上表现出对美术课的不轻视,从而让学生也正确态度对待美术课。

4 美化校园环境,使学生得到艺术熏陶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恶劣的环境使学生心情沉闷,美好的环境使学生心情愉悦,学习兴趣大增。改变环境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益,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且在动手美化环境的同时得以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

教室是学生的学习场所,要创造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在教室周围张贴名人名言或标语,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后墙可以设立各科学习园地,定期更换,举办班级艺术作品展等,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寝室是学生的生活环境,可动员学生自己做一些装饰品,装饰画来美化寝室,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体会美术和生活的联系。另外,学校可定期举办校园艺术展,支持和鼓励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成立艺术长廊,开拓学生视野,陶冶情操,丰富师生课余生活。

5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美术教师的素养

美术教师是美术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对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应给予应当的重视,对美术教师的工作给予一定的肯定,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学校应开展观摩课学习活动,鼓励教师多交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高一级学校美术教学活动大赛或假期培训。美术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多学多练,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与同行多交流,取长补短,还应钻研教材,根据教材提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搞好课题研究,以更优化的手段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篇8

一、让德育走进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德育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生活的德育要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为途径,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介,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体验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成为热爱生活、言行一致,有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新时代小学生。

现实生活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归宿。学生不断的自我完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现实的或未来的生活质量,真正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适应并超越现实的生活,创造未来可能的生活。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成新的德育内容。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现实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道德基础状况,这样的道德基础是在什么样的现实生活背景下形成的,然后帮助学生确定可行的发展目标,寻找行之有效的自我完善的办法。教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要敏感,要敏感于学生的行为,要敏感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要敏感于学生的行为变化,真切地把握学生在生活中的尴尬、压力和恐慌,并在这种把握中寻找到学生品德发展的最佳生长点,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指导,帮助。最后在帮助学生适应生活的同时,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追求。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让德育走进社会,“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 “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教师应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通过社会生活的体验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二、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使德育充满人文关怀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三、让德育走进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德育

可以在清明节,组织学生扫墓,向他们介绍人民为国家的解放和敌人英勇搏斗,流血牺牲的可歌可泣的事迹,让学生深受爱国主义教育。节假日,可以组织小记者参观新农村建设,采访新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具体事例。孩子们得知了村民们能吃好,住好,环境优美,心情舒畅,也乐在其中。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了学校一些工厂和农村,亲眼看到污水排放到小溪里,水塘里,甚至直接污染了村民的饮用水,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懂得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在保护环境方面做些什么。

四、让德育走进家庭,使家庭学校教育双赢

篇9

关键词:中职校;德育教育;思想引领;共青团活动

一、团委基本情况

我校共青团建制齐全。目前有在校生3400余人,学生团员1317人,团支部81个。2010年3月换届改选,本届学生团干部400余名,教师专职团干部4人,兼职团干部6人。团委书记享受副科待遇,拥有独立的团委、学生会办公场所,每年度学校拨付专项经费约6万元。团委书记列席党委会议,每年团委两次向党委专题汇报共青团工作,党委委员每年给党校学员上一次党课。

几年来,学校全面实施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包括机械数控、电子、汽车、信息、商贸等五大类较为完备的专业体系。2010年我校被评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团委工作基础扎实,2010年荣获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06年先后获团省委“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及省直团工委“感恩教育”活动项目省直共青团特色活动竞赛一等奖;多次获省直“五四红旗团委”或“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称号。

二、通过各种活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一)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心灵

我校感恩教育活动为力求活动的实效性,我们避免简单呆板的说教,将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互动中产生共鸣,接受教育,从而逐渐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成长为一个对个人、家庭、社会富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我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具体做法是:

1、重视全方位宣传,营造感恩氛围。每学期我们将优秀感恩文艺作品如感恩歌曲、文章等在广播站播出或在网站上发表,营造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深化情感体验;在班级出不同时期不同专题的感恩黑板报;在教学楼大厅摆放宣传板块,张贴讲述亲情的图片和感人肺腑的感恩故事,宣传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为了使更多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我们还设立了“感恩树”、“亲情树”,让同学们将写满感激之言的小卡片悬挂在上面,并组织小记者现场采访。教师节的时候,我们还举行感恩老师的倡议活动,其中同学们不仅向老师写了感谢信,还亲手制作了贺卡送给要感谢的老师。

2、开展问卷调查,让学生感受父母艰辛。为了让学生为父母的收入及自己的消费算一笔帐,我们设置了一些题目印成问卷,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拿着问卷回家询问父母,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他们了解了父母收入,体会了父母的艰辛,也明白了自己花的每一分钱来之不易。一些学生说,如果不是做问卷调查,他们从来不知道父母赚钱这么辛苦,自己过去的浪费实在太不应该了。

3、以校园电视网络为平台,组织观看感恩影片及歌唱感恩歌曲。我校特别建设了校园电视网络平台,每位学生都能从班级电视接收到我们播放的节目。我们精选了《开国大典》、《大国崛起》、《暖春》、《妈妈再爱我一次》、《放牛班的春天》等数十部感恩的影片,利用团会课时间安排各班轮流播放,同学们被电影的情节深深打动,许多同学留下了泪水,下课铃响了,他们都不愿意离开。我们还利用每周的课间操时间进行“每周一歌”的活动,组织学生学唱《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真心英雄》《龙的传人》等百首感恩歌曲,歌曲触动了同学们的内心深处,他们越唱越有激情,激昂的旋律在教学楼久久回荡。

4、举办“一封家书”比赛、感恩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每年进行一次“一封家书”比赛,同学们对父母的怀念及感恩的话语都写进这信里,我们对收上来的家书进行评选、展示,过后,我们还将家书寄到学生父母的手中,让父母知道孩子的心中对他们的感激之情。随着活动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将感恩教育融汇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了各类比赛。在演讲比赛中,学生有感而发,激情四溢;征文比赛及手抄报比赛中,同学们“我手写我心”,把深藏心中的情感表达在字里行间。

5、以班会课、团会课为阵地,开展感恩教育。我们指导各班召开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改革开放三十年”、“感知父母恩”、“培养正确消费观”、“老师是朋友”、“生命只有一次”等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围绕爱国情怀,报答父母,如何与父母沟通,同学关系如何处理好,珍惜生命等题目,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发言中许多同学讲到动情之处眼含热泪,通过讨论和交流,同学们对感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有了深刻的感恩体验。

6、家校携手 共筑和谐。一年一度的“学生综合教育管理工程”综合展示都邀请学生家长到校观摩,并参加晚会。

(二)开展各种互助活动,成立各种社团,是有效的德育途径

学生社团是广大同学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业余学生组织。作为联系学校与学生个人的桥梁和纽带和学校重要的课外教育资源,学生社团开展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各种有益活动,在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优化成才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打造“精品社团”,推动 “个性化”教学向学生课余生活的延伸和拓展,是我校“学生综合教育管理工程”的一大特色。目前学校共有20个社团,囊括了校园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的社团有:动漫协会、武术协会、能力拓展协会、中职生就业指导协会、bbox协会、礼仪协会、英语角、自由搏击协会、六弦吉他协会、阳光心语文学社、青年志愿者、法学协会、街舞协会、乒乓球协会、POP协会、红十字协会、爱心联动协会,总计有近千名学生参加同学们在社团活动中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极大地丰富了课余生活,充分展示了年青学生的活力与热情。

1、学生社团活动是政治思想教育的较好平台

这个平台既能够发展现当代职校生政治思想素质,又为学生提供一个观察社会、关心国家、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阵地。学生社团开展的热点辨论.演讲等活动,可调动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公益社团开展以“尊敬老人、扶助弱小、奉献爱心、服务社会 ”为主题的团体活动,并形成了“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联众协会”等多个初具规模的社团协会。2006年向“福建省青年志愿者中心”申请成立“青年志愿者分会”,还建立了“福建理工学校青年志愿者网站”;2008年12月份经福建省红十字会同意我校成立红十字会(我省中职校首家红十字会),并列为省红十字会团体会员单位(见闽红事[2008]203号文)。我们还先后成立 “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联众协会、绿色家园、红十字会等。公益社团的同学们还开展盲人节的“明盲携手共游江滨”活动,与盲人朋友手牵手,心连心,为他们解说,让他们感受“爱”的温暖。在每年一次的献血活动中,学生报名踊跃,积极参与,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得到“爱心”的血液。深入到社区、老人院、孤儿院,进行义务陪护。为他们出黑板报,帮他们洗衣扫地,教他们读书写字,还跟他们一起包饺子,给他们表演节目,组织全校同学进行捐款捐物。他们还将孤儿院做的手工作品,拿到学校来组织义卖,真正将感恩的心付诸于行动,在实践中体验真正的感恩文化。

其中爱心联动协会的成员们自2005年洪山老年庄园成立至今每周末都到庄园做义工,从未间断过。每年的重阳节已经毕业的各届会长便会从各自工作岗位回到庄园,与老人共度美好时光。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不仅了解社会,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改变不良行为,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懂得如何回报社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生活,使思想教育活动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得到延伸,使呆板的教材内容得到充实,更加有说服力。

2、学生社团活动是有效德育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是不选择学生的教育,中职校普遍存在学生文化基础差、缺乏学习动力、行为习惯差等问题。同时,中职校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又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旺盛的精力,出现早恋、沉迷网络游戏乃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等现象较普遍,给学生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吸引学生的心理问题,减少违纪事件的发生。

(三)开展青年教职工岗位练兵活动

围绕校党、政中心工作,多做“党政所需,青年所急,团组织所能”的事,增强团组织生命力。

我校年青教师占多数,学校的发展与建设急切需要加强年青教职工的的培养工作,因此深入推进 “调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工作则成为学校工作重点内容之一。校团委立足学校实际,依托教工团支部这一载体,借助暑期教师培训活动,开展“助成长 促交流 青年教职工岗位练兵”活动。通过活动使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教师新秀纷纷脱颖而出。

总之通过一系列活动,不仅使同学们与父母的心贴得更近,也加深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校园氛围不断融洽,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理想得到升华,学本领、长才干、立志向、报效祖国和父母成为校园新的风向标。感恩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源头,当学生学会感恩,懂得知书达礼,奉献社会,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看见学生精神面貌发生可喜的变化,相信每一个孩子的本质都是善良的,他们的人生轨迹将何去何从,关键看后天的教育如何引导,因此,我们肩头背负的不仅是自己的职业理想,还有民族的未来和家庭的希望。

[参考文献]

[1]蒙承陆 《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摭谈》【J】.大众科技,2007,(05).

篇10

一、语感在英语教学中的理论依据

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正如球类运动员要打好球必须熟悉球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目前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但实际上,能开口流利地说英语的学生并不多,尤其对中学生来说,这一现象非常普遍。即使有少数能用英语来交流,多数语言说的也不地道。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学生语感的缺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有敏锐的感觉。”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学生语言直觉和语言习惯,而不是逻辑的训练。一般来说,学语言的开始阶段是获得语感的最佳时期,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加强语感的训练和培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语言交流能力。那么,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探索与实践发现,从下文所说的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比较有用。

二、英语语感培养的途径

1.在语言训练中产生语感

语言训练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语言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对英语训练应抓两个方面:一是发音训练,另一方面是节奏训练。

(1)发音训练。笔者认为,语音教学不能只是把音标作为主要内容,而是通过句子把音素、节奏、语调统一起来进行教学。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许多语音现象往往要随语流而定,如重音的转移,元音长短的变化、连续、不完全爆破以及语调的变化等,都只有在语流中才能反映出来。把发音训练放在语流中进行,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单词、句子,同时也能学会自然优美的语音语调,英语语感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获得。

(2)节奏训练。英语是以重读音节计时的语言,其节奏是以重读音节为基础,重读音节和弱读音节交替出现,并且重读音节之间总是保持大致相等的时间距离。根据英语节奏的特点,教师在句型教学时,可以边示范边均匀地打着拍子,让学生模仿着吟诵。学生的诵读速度由教师掌握,拍子打得快,学生读得快,拍子打得慢,学生读得慢。训练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拍子是否落在重读音节上。对于重读音节,要让学生发得清晰、响亮。而非重读音节,要让学生采用连续、弱读、同化等手段。非重读音节较多的地方应注意不要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读,否则会破坏正常节奏、影响节奏训练。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节奏训练,就能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2.在朗读训练中形成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多听多读。英语磁带具有发音准确、语调优美、生动形象、可重复性强等特点,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分析语音、语调及发音方法,引导他们仔细品味英语语言的自然、流畅、优美,在指导学生跟读、仿读时,鼓励学生看谁读得准确,读得语调优美、读得自然、读得有感情,从而自然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教师更应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朗读反复感受语言的语境。这一过程是一个“实践——感知——再实践——再感知”的良性循环过程,可以使学生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深化。而且,对教材朗读既能感知具体语境的表达技巧、语言气势,又能引导思维的聚合和发散,反复感受规范语言。这样,语言运用的规律就会在脑海里自动结合一种语言知觉,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

3.在背诵训练中提高语感

语感不是理性的产物,而是感性的产物,只能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要抓背诵”。这说明“背诵”是培养和提高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也充分说明了背诵的重要性。在背诵过程中对英语课文或优美的语言材料反复诵读,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是学生获得英语语感的途径。当用心背诵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学生便仿佛进入了英语所蕴含的思维和表达模式中,听起来顺耳,说起来也灵活。在潜移默化中,英语语感也就形成了。若背诵得法,则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如下背诵策略:步骤一:精选内容,抓住重点。步骤二:听读领先,试背在后。步骤三:结合汉意,背译同步,意义认识是背诵课文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先快速地了解汉语内容,然后结合意义去背,遇到生疏处,试着心译一下,这不仅是有效的背书方法,还能锻炼翻译能力。

4.在写作训练中发展语感

多听和多读有助于语感的发生和形成,这种发生通常是潜意识的。而多写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熟,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需潜能转化为外在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学好英语,培养英语语感,就要多写。英语的写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机械的写,如抄写、默写和听写;另一个是创造性的写,即写作。写作的好处就是对读、听、说的最好反馈。英语语感的成熟是形成英语思维的能力,而写作训练对于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好处,笔者在指导写作中,采用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从基本词汇的积累和应用着手,强化基本句型和常用句型的训练,力求表达地道、通顺、流畅、平易、得体,然后再逐渐过渡到材料作文、看图作文,指导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的组织结构和段落层次的写作方法,学会运用过渡词和逻辑关联用语使短文保持连贯流畅,读起来有纯正的语言味道,有美感。

语感是言语理解的辅助手段,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向导,是言语主体发挥语言潜能的重要载体。语感在英语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要想真正掌握英语,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熟练性,提高他们对语言的反应能力,从而增加有限时间内语言信息的处理量,并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从而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项本芳.提高初中生英语语感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