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状况自述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状况自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状况自述

篇1

关键词:大一新生;心理健康;SCL-90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全面了解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为这一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有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报道频见于媒体。为了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有准确的了解和评价,为更有效地开展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心理依据,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2009年10月,在我校2009级部分新生中进行了心理健康测查,并对测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大学一年级处于人生的转折期,入学之初,大学新生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和新的教学方式,必然会有种种心理上的不适应。所以探讨和研究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意义,还可以实事求是地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消除各种不良心理倾向,从而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河北省某独立学院2009级本科大一新生。

2.测量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简称SCL-90)。SCL-90是常用的心理健康测量量表之一,主要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以及其他。

3.方法

问卷调查法和电话调查法。

4.结果

共发放问卷4300份,收回有效问卷4214份。由于数据统计要求90道题的数据完整,因此有效问卷的筛选以90道题全部作答为标准。

症状自评量表中10个因子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按任何一个因子≥3,筛查结果为235人,占总人数的5.7%。各项因子筛检人数及所占百分比依照检出人数从多到少排列。

通过电话调查法对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了进一步的了解。除去空号、停机、拒接等,共有136名学生接受了电话调查。其中110人自述适应状况良好,占80.9%,22人或主动或因适应不良希望与心理老师进行面谈,占16.2%,4人自述适应状况不好,但是拒绝与心理老师面谈,占2.9%。

二、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生活环境的变化

生活环境的变化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对陌生环境存在较高的恐惧心理,情绪受到一定的影响。造成这些学生适应较慢的因素包括,之前没有离开家的经历,没有住过宿舍,南北气候、饮食差异,个性胆怯,心理承受力比较差等。

2.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独立学院属于三本院校,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上三本院校并非是理想的。部分新生入学后因上三本的失落情绪依然没有恢复,个别学生有退学的想法。加上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新生一入学就担心四年后的就业问题。升入大学的喜悦不再明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造成比较大的困惑和忧虑。

3.缺乏时间管理能力

大学的时间相对比较宽松,部分学生反映不知道怎样安排时间,觉得生活很无聊,心情失落。由于高中的时间都是被安排好的,部分学生缺乏自主的时间管理能力。因此当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他们一时无法适应。这一点,在独立学院更明显。

三、解决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开展新生心理普测,做好后续调查工作

新生心理普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新生心理普测能较快地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初步建立新生的心理档案。心理普测的后续工作很重要,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逐一面谈和间接了解,并进行追踪。

2.做好入学心理教育工作

新生心理教育是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参观校园、专家讲座、新老生座谈、师生座谈、班团活动、新生入学晚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样的形式进行心理教育,帮助那些适应较慢的学生尽快适应,指导新生制定大学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通过对学校和大学生活的了解,对自己的未来树立信心。

3.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入学初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新生心理讲座、开设心理选修课、印刷心理健康手册、宣传栏、校报、校园网络、展板等途径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不仅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而且为日后遇到心理问题求助心理咨询做好了铺垫。由于及时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接受了心理咨询,对心理问题的预防起到重要的作用。

4.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建立三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提高学校整体的心理危机意识和处理危机问题的能力。首先对于新生的心理教育不能单靠心理咨询中心的力量,从院级领导到辅导员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其次心理委员的培训对于及时了解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开展朋辈心理委员培训班、心理班团活动,为心理委员提供了心理知识平台,提高了预防心理危机以及组织心理危机干预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顾玉林.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预警机制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9):79-80.

[2] 杨明.3317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19(6): 577-588.

[3] 马建青,王东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档工作的理性思考[J].应用心理学,2009,15(1):78-83.

[4] 肖力玮.独立学院新生常见心理问题调查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0):94-95.

[5] 徐微.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06,27(6):103-104.

篇2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幸福感;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076-03

一、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作为现代幸福感研究中的两种基本取向之一,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幸福论或自我实现论基础之上的,它主张幸福是人的自我实现。在对心理幸福感结构的探讨中,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建构了各自认为最能代表幸福感的结构。根据较有影响力的Ryff和Singer的观点,心理幸福感是“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的潜力”。Ryff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心理幸福感的六个维度,从理论和操作两个方面对心理幸福感进行了界定。这六个维度包括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良好关系、环境控制和独立自主。

二、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1.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幸福感的外部因素

(1)职业性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最新调查报告指出,工作是衡量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教师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具备多维度的心理取向、较强的心理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形象和知识结构。以上种种职业性质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高校青年教师来说难度很大,做优秀教师就难上加难,无形之中增加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势必会降低他们的心理幸福感。除教学外,高校青年教师还要承担科研和学生管理等任务,工作相当繁重。由于年纪较轻、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困惑,这些因素促使他们在幸福感的体验上往往会低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

(2)收入状况。“幸福的人需要外在的富足。”虽然个人财富的增加不一定导致幸福感的增加,但是,很多研究发现,收入与幸福感呈现正相关。原因在于,较高的收入一般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力地位以及更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幸福感较高。Bradbum(1969)的研究表明,高收入者往往有较多的积极情感体验,而低收入者则容易产生较多的消极情感。据报载,一项来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调查表明,在3390名受访的高校教师中有1175人最关心的问题是“自己的待遇”,占34.66%。王海翔等人的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工作和生活,其中生活压力则主要是由于收入低所致。高校青年教师在收入上与心理预期有一定差距,造成很大的心理落差。工资收入偏低,住房紧张,生活待遇不高,这些情况必然会导致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幸福感的降低。

(3)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是个体经历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或客观的影响。社会支持作为个体对其人际关系密切程度及质量的一种认知评价,是人们适应各种人际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基础是健康的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心理学的研究证实,在压力情境之下,和那些受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较少心理或物质支持的人相比,受到较高支持的人,其身心状况更为健康。显而易见,社会支持对维持良好的情绪具有重要作用,它既可以增加积极情感,也可以适度地抑制消极情感的产生,从而提高心理幸福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师历来备受敬仰,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然而,时代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看重物质利益,精神追求被看得越来越不重要。教师这一职业不再备受尊重,整个社会给予教师的压力远远大于支持,教师的幸福感也因此大大降低。

2.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幸福感的内部因素

(1)人格特征。许多研究表明,对于幸福感的预测,人格因素即使不是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的预测指标之一。另外,人格特征也可以通过影响与幸福感相关的其他因素进而影响幸福感。Sehmutte等人对大五人格因素和六维度的心理幸福感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神经质、外向性和尽责性对于多维度的心理幸福感是最为有力和持久的预测因素。德尼夫的研究发现,幸福感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征有关的变量,很多人格特质明显地与幸福感相关。大量研究证实,乐观、自尊和外向的性格是幸福者拥有的个性特征。姬杨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教师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自述幸福感显著负相关;外向性与积极情感和自述幸福感显著正相关。

(2)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我意识可以通过调节教师的职业态度,推动教师的职业发展,从而提升教师的心理幸福感。许思安等人的研究表明,心理幸福感的程度如何与个体对自身评价中的积极倾向或消极倾向有很大的关系。个体的自我概念越积极,那么,他在自我认识方面相对就比较客观、全面,对待周围事物相对积极、乐观,应对周边环境时也会有相对优势或有控制力,自我效能感也会比较高。这一切都将给个体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并通过较高的心理幸福感指数得以体现。

(3)压力应对方式。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新浪网开展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2.2%的教师反映工作压力大,其中37.4%的教师认为压力非常大,47.6%的教师认为压力比较大。我国学者研究发现,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事件主要来源于工作学习(如工作学习压力大、对现职工作不满意等)和家庭生活问题(如与爱人父母不和、夫妻感情不好、性生活不满意或独身、住房紧张等)。虽然压力无处不在,但如何应对压力则会直接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幸福感。压力应对是应急和心理调节与心理病理学症状的中介因素,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各种应对方式对心理幸福感都有较大的影响。求助、合理宣泄、解决问题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而回避、幻想、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则对心理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

三、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1.社会要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往往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权力地位和职业声望,而社会地位则决定了这一职业的吸引力。就当前的形势来看,高校教师

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比较高,而经济地位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改善。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的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高校青年教师的经济压力比较大也是不争的事实。从社会角度来说,需要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国家在政策上应对教师这一职业给予适当的关照,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充分利用我国的相关法律,使教师职业尽快步人法制化的轨道。通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工作热情和职业满意度,使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幸福感有所提升。

2.高校要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

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正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要应对经济生活压力、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终身学习体系、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需求,需要资源和机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校应当给予青年教师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通过学习、交流、培训和实践,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不断巩固和加深,专业水平不断改进和提高,职业的专业性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障和提升青年教师质量的关键因素,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高校的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高校要做好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决定了教师的生命质量和教育质量。关注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利于增加青年教师的工作动力,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从而有助于心理幸福感的提高。

3.高校要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防御能力

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心理困扰或心理疾病的教师并非少数。心理问题的存在会影响教师的生活质量,必然也会降低教师的心理幸福感。从学校的角度来讲,要积极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掌握心理健康的调适技能,提高教师的心理维护能力。从个人角度来看,教师要学会建立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心理防御机制的积极意义在于,能够使个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紧张压力,恢复心理平衡,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个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而心理防御机制的消极意义在于,可能使个体因压力的缓解而自我满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所以,建立有效、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如果在生活中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容易处于应激状态。因此,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掌握积极有效的防御方式以应对各种压力,保持心态的平衡,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讲非常重要。

4.教师要增强沟通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卫生学家丁瓒先生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心理学研究证实,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也就愈容易成功。由此可见,想要有效地缓解职业压力,高校青年教师应该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教师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非常必要。沟通不畅往往会使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各项任务模糊不清,造成工作中的误解和矛盾,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种种不便。尊重他人、接纳他人、赞美他人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坦荡公正、团结合作、乐于助人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关键。教师工作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教师只有掌握沟通的技巧,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

5.而教师要增强自我意识,塑造良好的人格特征

一个没有积极自我观念,不能恰当认同他人,不能面对并接受现实的人,就失去了对真正幸福的感受力和创造力,自然不会产生幸福感。因此,高校青年教师要具备正确的自我认识、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不断的自我完善。同时,青年教师要学会理解他人,认同他人,乐于交往,勤于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体验到更多的爱、理解和支持,获得更多的积极情感,教师自然也更容易体验到快乐和幸福。从自我完善的另一个角度来讲,良好的人格特征是个体发展成长的重要保证,也是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高校青年教师应该意识到人格特征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要注重培养善良正直、真诚坦率、理智沉稳、勤奋坚韧、开拓创新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姬杨.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及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苗元江.影响幸福感的诸因素[J].社会,2004,(4):20-23.

[3]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1):134-139.

[4]邓坚阳,程

雯.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增进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9,(4):70-72.

[5]李丽敏.我国教师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8-31_

篇3

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高校学生心理档案模式的构建

1.心理档案信息元素构成。学生心理档案信息元素构成主要包括两方面: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信息和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的信息。显然前者属于外在的、可见的信息,后者属于个体的、内在的信息。(1)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属于学生的背景资料,它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影响,如城市学生比农村孩子往往更活泼,心理上更加阳光。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院系、籍贯、民族、政治面貌、爱好及特长、联系方式等),一般资料上学生个体的最大区别就在其出生和基本的成长环境。②身体状况(身高、体重、监控状况、既往病史、生理缺陷等),它关注生理状况对心理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有生理缺陷(包括身高太高、体重太重)的学生会表现得不够自信。③家庭状况(家庭结构和成员、父母职业及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生活费用、学费缴纳来源、是否独生子女等),主要了解家庭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它还应包括对学生家庭关系的信息,如近亲中有无精神病、近亲的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等等。家庭及近亲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对学生的心理有较大影响。④在校情况(学习成绩、挂科与否、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参加社团情况和担任职务、获奖情况、志愿选取与个人意愿是否匹配等),心理素质好、心理健康者在校一般较为积极。⑤人际关系情况,如师生、同学、家庭和宿舍关系,以及是否恋爱、与恋人的感情关系状况。人际关系不好的同学往往心理健康和个人品行上会呈现一定问题,如孤独、孤傲、狂躁等。⑥个人职业规划信息,如职业定位、兴趣、职业能力和个人的职业规划,以及对当前专业前景预测和认同等。⑦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它能反映学生的心理受压能力,如恋爱失败、父母离异、挂科或其他重大变故。(2)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这种内在的信息来源于各种心理测验和咨询记录及其他统计资料。心理测验注重对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现状、职业能力测试等的测评,心理咨询的内容相对广泛,如咨询时间、内容、咨询人基本信息、咨询人症状、交谈记录、心理问题原因分析、疏导措施及效果评价、反馈及其他跟踪信息。

2.心理档案构建方法。确定了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构成之后,就需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操作过程。结合实践及档案管理的一般原则,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1)准备阶段,此工作可以由学校心理中心负责,也可以由学生处、教务处负责。一般情况下为前者负责组织,后两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此阶段工作主要如下:了解学生性别、年龄及在各个院系的分布状况;根据不同的信息内容采用不同的信息采集方法,如基本信息可以采用网络填报或现场填写的方式,其他资料则可以采取班级现场测评、沟通交流的方式获取;选择合适的心理测试量表(如教育部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和《大学生人格问卷》),若现场填写还需要打印量表以及答题卡;对学生进行测评前的培训,因为测评要求真实,消除学生对测评存在的错误认识或对测评理解不到位而导致的信息失真。(2)信息搜集。静态信息的搜集比较机械,以班为单位,在强调测试的保密原则和注意事项之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完毕就行。搜集方法有心理测验法、问卷法、档案法、观察法、访谈法、跟踪法,采集工作可以由社团、班委会、学生会等完成。不同的调查方法是根据建立档案的规模而定的,如只建立特殊学生的心理档案,就可以采取访谈法、跟踪法,如需要对全部学生建档,就需要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动态资料的收集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关键,其准确、全面性要求对动态信息的搜集方式灵活但不失系统性。其搜集方法有观察法、自述法、会谈法,或通过建立班级QQ群、校友录,或采用心理测验法、测评法等。(3)数据处理。不管静态还是动态信息,学生的回答都在纸上或网络上,但都需要将数据转换成便于分析和测评工具如SPSS、EXCEL等进行分析。在这个阶段主要工作是根据心理测试量表进行数据筛查,用软件统计整理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名单。(4)教育引导、干预、矫正。重点针对那些存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或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干预,如采取访谈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他们的心理活动予以指正,给他们更多的思想开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问题相对严重的同学还需要进行多次、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5)反馈。以上信息搜集及学生心理工作是否到位应通过实践证明,特别是针对那些有心理偏差或已经存在心理健康的同学,他们的心理矫治如有良好效果则证明方案可行。(6)将学生的所有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资料建成心理健康档案,为以后的主动干预、咨询与心理教育工作做好资料储备。建档应根据档案管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采取合适的信息存储方式与索引方式,如原始测评信息、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的原始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干预过程、干预结果与反馈信息都应作为学生心理档案予以保存。

在保密原则下,积极利用学生档案为学生个体服务

篇4

一、意义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对于学校教育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可以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宏观决策依据

通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从而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如可以从中寻找导致某一部分学生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并从宏观上寻找教育、预防和干预的方法;可以为学校的分班教学、个别化教学提供前提条件;可以为弱智儿童、残疾儿童和超常儿童等特殊儿童提供鉴别、筛选和培养的措施;心理档案所反映出来的学生兴趣爱好的信息,可以为丰富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正当心理需求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还为从整体上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评估系统,等等。

(二)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的水平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心理差异,以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能直接为教师提供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可以使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还有助于教师加强青少年心理的研究,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到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青少年所共有的心理特征,归纳出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产生原因,从而提出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另外,青少年心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为青少年心理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教师可以通过对其中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和概括,撰写论文,从而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也有助于加强对青少年心理的研究。

(三)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面对新的形势和当代学生思想、个性特征的新变化,迫切需要建构一套新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体系。近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心理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青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德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表现在:它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有助于教师发现和诊断学生个人或班集体存在的心理障碍与行为困扰;有助于教师客观地了解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及行为上的发展水平,以便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与管理工作;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了解学生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政治态度、思想问题和意见要求。

(四)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态的监测手段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纵向看,为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它是每一个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学生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就可以积极寻求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或矫治,仍可以通过心理档案考察效果,因此它能对每位学生个人的心理成长、心理潜能开发提供帮助,为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提供了重要保证。从横向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揭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揭示学生共性心理品质的问题,能促进学校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方法、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去进行教育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

心理档案的内容,又称心理档案的项目,是指能从中揭示或了解到的有关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的材料。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学校教育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亦即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具体说来,学生心理档案内容如下:

1.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基本情况主要是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教师深入分析学生心理,正确诊断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个人简介。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

其二是身体状况。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

其三是家庭生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家中排行等。

其四是学校学习生活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含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担任班干部情况、获奖情况等。

其五是对学生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生活条件改变、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2.能力状况及其教育建议

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如何、智力特点怎样,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智力训练;学生的言语智能和数学智能水平如何,言语概括、言语推理、数学概括、数学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处于哪个等级;能力倾向鉴定及创造力测量等。

3.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

主要是指学生的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怎样进行教育,学生的兴趣、态度、人际关系及品德的特点等。

4.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

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鉴定,有无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程度如何,怎样进行教育或矫治。

5.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学习认知因素分析、学习动力状况分析、学习社会因素分析,怎样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等。

6.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

主要是指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诊断,分析其适合从事哪一类工作,从而为学生作升学就业指导。

以上是学生心理档案的一般内容,在建立心理档案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校实际选择其中的内容。

三、资料搜集的方法

确定了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后,就要搜集反映这些内容的资料和信息,这是建立心理档案的关键。学生资料的搜集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测验法等。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获取处于自然条件下学生资料的方法。按心理辅导教师是否参与学生活动,可将观察法划分为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按心理辅导教师在观察时是否借助于仪器,可将观察法划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对于观察的结果,可用下列三种方式作记录:

(1)评等法。心理辅导教师对所观察的特质或行为评定等级,比如学生对某种事物可以是不喜欢、不太喜欢、一般、有点喜欢、很喜欢,教师可以在预先印好的表格上按级划圈。

(2)记录出现频率法。心理辅导教师将规定好要观察的学生的项目预先打印在纸上,凡出现了某种现象,就在这个现象的框上画一个"√"号。

(3)轶事记录。轶事记录是指教师把观察到的学生情况,以叙述性文字所作的一种简明的记录,包含学生的姓名、性别、年级、观察时间、观察事实及其发生情境的描述、教师的解释与建议等。

2.问卷法

问卷法是心理辅导教师运用统一设计好的问卷向学生了解情况和征询意见的方法;问卷是按一定的理论假设设计出来的,由一系列指标、变量所组成的搜集资料的工具。采用自编的问卷调查,如用书面问题、表格让学生回答、填写,可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3.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指借助学校的各种评定和记录以及学生的作品来获取信息的方法。如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心得、笔记、作文、自传、各种作业、试卷、模型和其他创作作品等的分析,可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其中,自传分为主题式自传和综合式自传。主题式自传的内容限于个人生活的某一方面,如"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学校生活"等。在对学生自传进行分析和解释时,要考虑以下问题:自传反映了学生什么样的一种情绪基调?自传中提及到哪些重大经历和重要的背景资料?在按时间顺序记载个人经历时有元明显的时间中断?有无逃避敏感问题的意向?等等。

4.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或其较亲近的人通过直接谈话的方式来了解和研究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通过谈话法,可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背景、过去的心灵创伤等。

5.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建立心理档案中最主要和最为常用的方法,其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进行施测。在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时首先要考虑选择标准化测验,其次要明确测验的目的、功用及适用范围。

四、结果解释和心理档案的建立

在搜集了学生资料后,就要对每一种资料,尤其是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结合学生基本情况提出教育培养上的建议,然后再建立心理档案。

1.统计及结果解释

心理辅导教师要按照每一测验所提供的计分标准进行统计,并要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在计分统计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其次是将统计出来的分数赋予一定意义并将有意义的信息传递给当事人或其他教师及家长。在进行分数解释时,要参考常模资料、效度资料,还要考虑测验情境等其他因素。在向当事人或其他人报告时,一般只需告诉测验结果的解释,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使用当事人所能理解的语言;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进行比较;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2.提出教育培养建议

根据结果解释,围绕如何发展能力、培养创造力、优化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成绩以及指导升学或就业等方面来提出教育培养建议,这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要根据结果解释,并结合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首先分析其形成原因,然后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培养建议或辅导策略。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的形式主要有文本式和电脑软件式,文本式又有档案袋和专项卡片两种方式。电脑软件的形式,可以减少差错,防止资料丢失,保证资料管理的准确规范、安全可靠,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五、学生心理档案的使用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果。为此必须正确使用学生心理档案。在使用学生心理档案时要结合学校、年级、班级和学生本人的特点来进行,要有整体观念,把学生心理档案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因为心理档案的各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具体说来,在使用心理档案过程中有以下要点:

(一)根据学生心理档案反映出来的不同年级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分班、分组,选拔学生干部,制定教学计划,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心理档案,可以研究每个年级的学生在能力、人格、心理健康方面的总体状况和特点,在进行年级分班或班级分组时,可按照能力水平、人格特点等因素来进行分班编组。在选拔学生干部时,也可根据其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锻炼。在制定年级教学计划或班级教学进度时,也要结合各年级或各班的实际情况和智力特点来进行,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如通过分析某班学生心理档案,发现该班学生的智力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适当减少教学内容,降低难度,放慢教学进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发展学生的智力放在首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等。对于各个年级或班级中存在的一些共性或倾向性的心理问题,则要开展全校性或班级的心理教育活动来进行团体辅导。

(二)根据学生心理档案中所提出的教育培养建议,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每份学生心理档案,都提供了学生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特点等方面的较为具体的教育建议或培养策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对该生进行个别辅导。由于个别辅导工作量大,所费时间长,因此在进行个别辅导时,主要是针对那些问题较多或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个别辅导时,可以是针对学生的某一方面问题,也可以是多方面或全方位地进行辅导,这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篇5

【关键词】手足口病;防治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例如:南肠道病毒7l(EV71)和柯萨奇病毒AI6(CoxA16) 等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学龄前儿童为易患人群,尤其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在夏秋季节多发病[1]。手足口病可以散发,也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等传播途径导致局部的爆发。儿童感染病毒后,出现口腔黏膜的红色溃疡性疱疹,手部皮肤、足部皮肤和臀部皮肤的斑丘疹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而且斑丘疹很快转为疱疹[2]。患儿多伴有低热,一般临床症状不是很严重,少数病例由于肠道病毒71(EV71)感染可导致脑膜炎、循环障碍等重症病状,个别重症患儿的病情演变迅速,甚至导致死亡。2008年以来,在国内许多地区,手足口病都局部性爆发,并且在2008年05月,中国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归为丙类传染病。当进入2009年03月,在全国多个省市,手足口病出现大范围的流行,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数量有着明显的增加[3]。2009年04月至2009年08月期间,我院诊治的280例手足口病患者,进行抗病毒和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04月至2009年08月期间,我院诊治的280例手足口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63例,女性患者117例;年龄5个月至8岁。

1.2 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 280例手足口病患者均有斑丘疹和(或)疱疹,主要分布在手部皮肤、足部皮肤、下肢膝关节周围皮肤,以及臀部皮肤,皮疹部位不痒;口腔咽峡部疱疹和(或)溃疡,并且咽部多充血;低热或热型不稳定;重症患者甚至可出现呕吐;嗜睡;肢体小抽动、肌阵挛;窦性心动过速;呼吸困难、肢端循环差等症状[4]。

1.3 治疗与转归 静脉滴注利巴韦林、口服热毒平颗粒,对早期患者进行治疗;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根据病情适当适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抑制重症患者的炎症反应;如果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20%甘露醇脱水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对于心肺功能不全的患儿,应该早期给予呼吸机支持治疗。本组280例手足口病患者,没有1例死亡病例,全部治愈,也没有危重并发症出现。

2 讨论

手足口病发病较急、进展较快、症状较重,而且很多年龄较小的患者不能自述其症状,所以,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显得尤为重要。尤其要注意普通病例,及时发现重症患儿,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精神状态,一旦发现其精神不振、嗜睡、呕吐、肢体肌阵挛、抽搐、呼吸心率加快等症状,要立刻通知医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因此,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是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5]。

本研究中,2009年04月至2009年08月期间,我院诊治的280例手足口病患者,进行抗病毒和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没有1例死亡病例,全部治愈,也没有危重并发症出现。现将其防治经验总结如下:做好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一般情况下,至少隔离2周。患者日常接触的物品或者玩具,使用氯消毒剂,每天擦拭消毒,空气使用紫外线消毒,2次/d,每次30 min左右;对于体温低于38.5℃的患者,要求患者尽可能的多喝水、冰袋等进行物理降温。对于体温超过38.5℃的患者,除了物理降温外,还要给予药物进行降温[6];每次进食前后,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对于已经出现口腔溃疡的患者,进行消炎止痛治疗;患儿的衣服、被褥要经常更换,保持清洁,患儿指甲要剪短,避免抓破皮疹,对于臀部有皮疹的患者,要保持臀部的清洁干燥;由于发热、口腔疱疹溃疡等原因,患者多数不想进食,应嘱其父母或者家属,给予清淡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或者其父母,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对其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消除患儿陌生感和恐惧感,以得到患者和家长的最大信任和配合;医护人员要密切注意体温变化、神志变化、呼吸节律变化、精神状态改变、面色、肢体温度、血压等变化,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

纵观手足口病的治疗,预防也是相当重要的。切断传染源,立即隔离确诊或者疑似患者。加强幼儿园保健人员的预防意识,幼儿园老师要告诉孩子们要勤洗手,不喝生水,并且对玩具和餐具进行定期消毒,勤开窗通风,加强锻炼,做好卫生宣传工作。对于确诊的手足口病的患者,2周内不要上幼儿园;对于不住院治疗的患者,要指导家长进行口腔、皮肤及饮食方面的治疗。一般情况下,症状比较轻的患者7~10 d可自愈,没有并发症,重症患者可出现脑膜炎、心肌炎等,不能对此病掉以轻心。总之,对于手足口病,要做到积极防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衍菊.基层医院手足口病护理及防治.中国社区医师,2009,11(22):218-219.

[2] 廖承琳.小儿手足口病289例临床观察及治疗策略.安徽手足口病医学,2008,29(4):348-349.

[3] 刘苓.儿科住院患儿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91-94.

[4] 宫春风.手足口病的防治与护理.中国医学创新,2010,7(4):93-94.

篇6

关键词:强迫思维;精神分析法;理性情绪治疗;森田疗法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1)人口学资料。李某,女,未婚,20岁,汉族,某高职院校三年级学生。

(2)个人成长史。足月顺产,家族成员无精神病史。父母健在,均为生意人,家境殷实,还有一个哥哥。父母多年关系不和,分居多年,最近一两年因关系好转开始同居。李某和母亲以及哥哥的关系较好,与父亲关系一般,认为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人。李某从小学习成绩较好,进入大学后担任班级团支书职务,成绩较好,多次获得学院奖学金。现有一男友,为本系的同学,已经专科毕业参加工作,男友家境较为清贫。家族无精神病史。

(3)身体与精神状态。来访者长相清秀,衣着得体,谈吐大方自然,逻辑清晰,自知力完整,未出现幻觉、被害妄想及其他感知觉障碍。来访者自觉一直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很少能放松自己。

(4)社会功能。来访者自感有很强的强迫思维,从中学开始觉得他人总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并评价自己。初三的时候这种思维严重影响了学习,打算要退学,后去某大医院被诊断为强迫倾向。大学后也去学院所在城市大医院的精神门诊科求医,同样被诊断为强迫倾向。李某现在可以正常学习, 照顾自己的生活,且在外人看来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5)心理测验结果。SAS标准分为56分,SDS标准分58分。

二、主诉

来访者自述多年受强迫思维影响,深感痛苦。小时候父母外出做生意,她和奶奶住在农村。村中有几个男孩子有几次把她叫到偏僻的房间,以钱诱惑她,并抚摸她的脸蛋和脖子。后来母亲知道几个男孩子的事情,告诉她这个事情不好,她觉得很羞愧。稍后,她随母亲去镇上居住。初中时,尽管成绩还可以,但一次班主任说她为另一个成绩更好的同学提鞋的资格都不够。她自此发愤学习,甚至在酷热的季节里,母亲劝慰她不要这么努力,她都不为所动,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强迫思维也是在这时出现的,她开始觉得他人都在谈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在讲自己不好的事情,觉得难以承受,想休学。在这种情况下,来访者升入高中并坚持参加了高考,升入高职院校。进入大学后,强迫思维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为此也影响了她的人际关系,不敢与人深入进行交往。也有同学因此评价她“清高”,但来访者内心非常痛苦,常感自己不是一个健康的人,哪还能“清高”!来访者也去学校所在城市的大医院就诊过,医生也诊断她为轻度强迫倾向,但自感症状没有得到好转,反而越来越担心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来访者对自己的评价都是负性的,觉得自己要为很多事情负责。如自己如果太优秀,会给他人带来压力;但如果比别人差,自己心里也会不舒服。来访者觉得自己仿佛在黑暗中行路很久了,实在不想再继续了。另外,来访者自己目前在准备考研,如果目前这种状况持续的话,很难取得好成绩,因此前来求助。

三、咨询者的观察

来访者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偏瘦,打扮大方得体。第一次来咨询时,不肯填写登记表,害怕别人翻看本子后知道自己来咨询过。咨询中能主动谈自己的事,谈吐清晰,语速中等,思维敏捷, 领悟力好。

四、评估与诊断

从来访者自述觉得自己有问题又主动求治来看,其自知力完整,可以排除重性精神病。从症状时间持续超过三个月看,可排除一般心理问题。从来访者社交受影响以及个人体验判断,有心理障碍。结合SAS、SDS的测验结果以及其症状分析,本案例倾向于诊断为强迫倾向且伴随轻度的焦虑、抑郁情绪。

其成因如下:从生理上看,来访者无躯体疾病,但正处于青年期,加上生理成熟,与人交往的欲望较强烈,对与人交往的感受比其他阶段都在意和敏感。

从来访者的个人成长史及个性特征来看,来访者小时候经历的性诱惑事件经过多年的沉寂后,被初中班主任的一句话牵引出了深刻的羞耻感,从而从以往的自信转向了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担心别人知道她过去的事情,因此越想要做得好,越怕因做得太好、高过他人而受到别人的关注,引起误解,因而更害怕会有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事情,为此反复想控制不能,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从社会支持来看,来访者不敢与他人建立非常亲密的关系,来访者在情感上很依赖男友,但也一直刻意去保持一定的距离,从外在的物质方面随时做好与他分手的准备。但明白男友对自己很包容,与母亲和哥哥关系较好。在大学没有非常要好的朋友,受到的社会支持较少。

五、咨询目标

短期目标:缓解来访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使其能正确认识自我。

远期目标:协助来访者改进个性缺陷,促进其自我心理成长。

六、咨询计划

(1)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给予来访者积极的关注和共情,使其负性情绪得到宣泄。

(2)方法与原理。由于本例中的强迫倾向与自我的负性认知有密切关系,而这种认知很可能与童年经历有关,因此,可采用精神分析法了解来访者自我观念的形成。通过与来访者交谈发现,其领悟力很好,可以采用理性情绪疗法。但由于来访者疑心很重,自信心不强,良好的咨询关系对咨询效果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咨询师将在来访者领悟问题的根源后采取森田疗法以改善其强迫倾向,即帮助其“顺应自然地接受自己的情绪,以应当做的事为目的去行动”。

(3)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来访者应信赖咨询师,按照咨询方案和咨询目标积极参与。咨询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努力为来访者提供良好有效的咨询服务。双方均需遵守时间约定,万一不能按时,必须提前通知对方。

(4)时间与费用。每周咨询一次,每次45分钟,共8次,免费。

七、咨询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第1~2次咨询)。本阶段进行了两次面询。第一次咨询,李某情绪低落,觉得没人能帮助自己,也不敢让他人知道内心之苦。我予其无条件的接纳、尊重、温情,耐心地倾听,使她积压的情绪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宣泄,建立了基本信任的咨访关系。来访者自觉地向咨询师讲述了童年经历,并进行了SAS、SDS的心理测量。第二次我与李某一起分析了她目前的情绪状态,并赞扬她对自己很负责任,遇到问题知道找咨询师,来到咨询室又能坦率谈自己的问题,说明她很有勇气,说话时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思维敏捷,领悟力又强。咨询师表达了对来访者自我牵连的理解,同时也鼓励她将自己的烦恼都说出来,并引导她思索几个问题:自己害怕的究竟是什么,害怕的根源来自哪里,他人会怎么处理这些问题?让来访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必控制以往想控制的想法,并在下次咨询的时候告诉我答案。并和李某商定再用5次咨询以消除恐怖症状。

(2)心理帮助阶段(第3~7次咨询)。第三、第四、第五次面询。来访者对上一次咨询的作业尽管有心要完成,但也坦白告诉我,她其实不愿意去想别人到底会传播自己的什么事情,她害怕的似乎是传播的过程。我感觉来访者从潜意识中在回避一些东西,而这些可能和童年的经历有关。我与来访者一起分析了童年经历的影响,她认为自己确实一直从道德上觉得很羞愧,尤其是中间还涉及金钱,尽管是非常小的数目,分析了初中老师说的那样一句话对自己产生的深刻影响。而自己一直有消极的自我认知也正是因为这种羞耻感。李某肯定了我的分析,她一直认为老师的那句话激励了当年的自己努力去学习,却没看到更深层的消极影响。

同时,我运用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告诉来访者,人的情绪并不是直接由外界事件引起的,更重要的是受我们自己对事件认知的影响,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讲,人是活在自己主观的世界里。来访者害怕别人传播自己的事情,无论自己做的事情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且认为消极的事情自己都有责任。例如,自己努力学习会让其他同学感到很焦虑,而超越其他同学会让他们有挫败感。这些都说明来访者心中有个消极的自我形象存在。这种形象正是来源于童年经历给自己带来的道德羞耻感。咨询师进一步引导来访者理性认识童年经历,还原当年自己的认知能力,接受童年的自己。

第五、六、七次咨询。由于我比较喜欢森田疗法,在与来访者商量并征得其同意后,决定在后期主要采用森田疗法。我向李某解释,指出自我牵连是很正常的现象。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映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的影响。如,走进宿舍时,他人若停止谈论得正热烈的话题,这时几乎所有人都会怀疑他人是在议论自己,而且通常会觉得是在谈论自己不好的一面。但正常情况下自我牵连的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且持续时间不是很长。来访者表示,当发觉自己有强迫思维的时候,她通常采用自圆其说的方法,或用另一个想象出来的事情代替目前在想的事情。我反复向来访者说明,强迫思维是很多人都有的,所以当自己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不要过分焦虑,要顺其自然。正如我们要让池塘的波浪停止,不能采用投入另外一个石头的方法,那样只会产生更多的波浪,我们只能顺其自然。而没有强迫思维的时候也不要刻意去想,要像一个健康的人一样去行动,最重要的是不要被自己的强迫思维牵着鼻子走。比如,假日里自己本来要去图书馆看书,但在路上碰到一个熟人,这时自己会想:大家都在休息,我去看书,这个同学会不会告诉其他人李某读书这么用功等(该例是来访者自己曾举出的)。不能因为这样就放弃原来的打算,回去休息,而是要继续坚持自己原来的想法,简单地说,就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来访者深有同感地表示,她已经被这种思维牵着鼻子走了很多年了,实在是很累了。我要来访者坚持写咨询日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行为机能的改善程度。

但在第七次咨询时,来访者似乎又倒回去了,向我讲述前一天晚上自己因为肚子饿向宿舍一个同学要红薯干吃,那个同学首先给了她一片,但她因为没吃晚饭还觉得有点饿,就请求能不能再吃一片,结果遭到了同学委婉的拒绝。来访者觉得自己受了伤害,对方应该非常爽快地把东西拿出来分享。她也知道对方是一个非常小气的人,但因为自己平时都是将吃的东西放在桌子上,谁想吃都可以去拿,所以她认为对方不该如此对她。我分析了来访者的这种归因:既然对方是个小气之人,那是不是也会拒绝其他同学的这种要求?来访者肯定其他人也会碰到和自己同样的遭遇。我指出,既然如此,除非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特殊的人,否则对方为什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风格?并向来访者指出交往的黄金法则:“像希望别人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别人。”以及反黄金法则:“别人应该像我对待他那样对待我。”而反黄金法则同样是一种非理性思维。来访者做了进一步反省。同时,我引导来访者在与人交往时,采取一种真诚开放的姿态,消除他人认为自己“清高”的误解。

本阶段来访者反映,由于已经习惯让自己的大脑充满各种想法,所以最开始还是有点不习惯让自己的大脑做到不去想这些事情,但自己将会坚持下去。

(3)结束巩固阶段(第8次咨询)。第八次咨询。我发现李某的情绪有明显的改变。我再次对李某的进步做了肯定,并再次进行心理测验,测验结果为SAS标准分为40,SDS标准分38,可看出来李某各项指标均已恢复正常,情绪也稳定很多。我继续鼓励李某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悦纳自我,我也对李某的外表以及认知能力等进行了肯定。

一个月后电话回访,李某称她正在积极准备复习,自我感觉良好,对考试也恢复了信心,我及时予以赞扬和支持,并嘱咐她在今后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及时咨询,以巩固成效。

八、咨询效果评估

来访者自我评估:自信了不少,身边的朋友也觉得她开朗多了,感觉心情愉快了许多,对咨询效果较满意。

心理测验评估:根据测量复查的结果,焦虑、抑郁分均已为正常状态。

咨询师的评估:从来访者前后的认知、情绪、行为对比来看,来访者能悦纳自己,不再认为别人看自己的眼神异样,脑子里反复思考问题的现象亦不再浮现,心情变得愉快,近期的目标已达到。因此,咨询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李东白.咨商的理论与技术[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84.

[2]Gerald Corey.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M].石 林,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孔维民.心理咨询与治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4]陈 新,严由伟.心理咨询与治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