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原则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德育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要针对学生实际
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地域特点等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德育目标没有实现,反而还可能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比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区别进行。例:高中《生物》中在讲述植物的向光性原理时,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向光性是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在学生了解了这一原理后,可以进行这样一个小结:植物的向光弯曲生长,其内因是生长素的促进生长的作用,外因是单侧光的照射,只有这两个因素同时起作用,植物才能表现出向光性,这体现了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由于高中学生已在思想政治课中学习过有关内容,所以这样一个简单的小结从生物学的角度印证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而同样的这种观点,如果针对初中学生,就要用更具体、更直接的实例和语言进行灌输,以适合初中生的知识水平。例:初中《生物》讲述光合作用时,在介绍了光合作用的关内容之后,可以这样问学生:为什么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不能呢?学生会回答是因为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接着教师再问:植物细胞有了叶绿体是不是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呢?初中生可能要经过讨论才会答出还必须要有光照。然后教师再以这个例子教育学生:植物细胞之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一是因为有叶绿体,二是要有光照,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就好比同学们在学校学习,要学好知识,首先要自己努力,其次还要靠教师的教导,这两个条件也是缺一不可的。对初中生来说,这样的灌输不仅能使他们懂得搞好学习的基本要素,还能够使他们建立内因外因关系的初步概念,为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奠定基础。
此外,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高中学生可结合教材内容多介绍一些我国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对初中学生则可以多介绍一些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类等等。还如进行环境教育,对高中学生可以让他们根据所学的各科知识,自己设计一些环保设施;对初中学生则可以清环保人员进行环保知识的讲座;对城市学生,可以带他们参观一些工厂的污水净化设施;而对农村学生,则可以给他们多讲一些生态农业方面的知识,并鼓励他们去实践。
2、要结合国情国策
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认识了解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国策。作为生物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在高中《生物》遗传学内容的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一对夫妇生了四个孩子……”有一次,笔者在念题之后,让学生在题目中加两个字,变成:“一对德国夫妇生了四个孩子……”。学生愕然,不知所以。笔者告诉他们,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而资源有限,所以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而德国的人口增长率为负数,所以鼓励生育。学生哗然,笑声中,他们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如在进行遗传系谱图的有关教学时,笔者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有意识地设计一个包含有近亲结婚的遗传系谱图。在解答了有关的问题后,又问学生:图中的×号和×号生出患病孩子的机率达25%,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他们都带有致病基因。笔者再问:他们为什么会带有相同的致病基因呢?他们的致病基因是不是都来自同一个祖先?学生在观察后会得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再问:×号和×号是什么关系?学生答:表兄妹关系,是近亲结婚。这时笔者再作一个小结:由于在近亲结婚情况下,夫妻双方带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随机婚配,故生出患病孩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所以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从而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我国《婚姻法》的有关内容,而且还使他们从理论上弄清了近亲结婚的严重危害。再如,在进行生态系统有关内容的教学时,也会经常碰到有类似“大量捕蛇”、“捕杀猫头鹰”等内容的习题,这时,教师应结合题意向学生说明这样做的后果,如捕蛇和猫头鹰会导致田鼠数量大增,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并且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有关法制教育。此外,还在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介绍在我国保护森林和草原的必要性、结合北方的沙尘暴天气谈在我国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紧迫性等等。从而将德育教育与我国的国情、国策紧密结合。
3、要适时、自然,不能盲目、牵强
德育教育虽然是中学生物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但它的具体落实应该有一定的技巧,要把握适当的时机,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结合生物进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教师就不应停留在仅仅说“这是唯心主义”、“这是唯物主义”的生搬硬套之中,而应该把握甚至诱导适当的时机,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如在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以及练习中经常会出现的一句话是:某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从而出现了某种性状。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向学生说明这种说法欠妥当,因为生物适应性的出现并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是“特定的环境对生物的适应性性状进行选择的结果。”并告诉学生前一种说法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目的论的错误,然后再留出几分钟让学生自已思考、相互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体现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唯物主义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篇2
关键词:师生;英语;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11-1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到教学的主导作用,两者互相作用,激发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在外语学习上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天生有能力习得语言。学习英语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把学生认为是教学的主体。大体上说,有四种师生关系原则。
(一)教室中的教学应该个体化。要把重点放在个体的需求上。(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应被老师考虑在内。(三)教学是由学生决定的。教学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四)既然学习是为了学生学好语言,那么教学活动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主学习。这种原则不仅仅适用于英语教学,其他学科的全面发展也遵循这个原则。
英语教师不仅仅要监督指导学生学习英语,同样也要关心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道德、智力、身体、审美,还有学习能力等等。英语老师、学生的父母和所在学校都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教育孩子对于常识的认知,而不是主观的需求,这样才能使教育可持续。学生要有完整的集体主义观和个人主义观,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一个和谐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从而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同样,教师要训练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有创造性思考的能力。
事实上,学习英语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英语表达,自我免疫和自动消化。在最初学习英语时,学生往往集中注意力在单词上,用单词发音来表达想法。比如在教授学生体操时,要给学生描述和展示正确的姿势。在学英语时,老师要解释单词的意思和语法结构,并如何将单词运用于上下文中。值得注意的是,英语表达是学生而不是老师的英语表达,学生会尝试着表达。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展示他的学习成果,监督指导他们的练习过程。在最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会犯很多错误,但是要让学生在随后的展示中加以改正。之后,学生便会想起刚才犯的错误,因此,不再犯同样的错。这时,学生能够开始不断练习,一遍又一遍,教师要适当的安排任务,直到学生能够毫不为难地正确回答此类问题为止。这时学生是自动化的行为,但很可能忘记如何用英语描述问题。最后,学生用他们自己所掌握的那一套学习方法开始自己提高自己,通过不断的、进一步的实践练习为手段。学生开始加速他们的英语表达,去创新,去展开他们自己的英语练习。他们开始自动学习了。这时,学生基本不需要老师的教,他们可以自己自主学习了。学生想要巩固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是要通过实践活动的。因此,最重要的教学活动就是提供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够有效地参加到实践活动中去。活动应该是激发学生去锻炼英语技能,并对学习材料反复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而不是老师。比如,在口语活动中,很多学生听老师讲远远多于学生自己讲,这是不可取的。在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到,并不一定要求英语交流一定要用真实生活中的回答,也可以是书面的文字。语音练习和词汇练习同样是有效的。活动应该是能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让学生能自由的回答,并能在各种条件下和别人自由地交流。思考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思考,学生能够将学过的知识重新思考一遍。学生也会联系到所学的知识,通过同化、联系、分类、对比等过程,加深了对英语的记忆。这些精神层面的活动将会强化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篇3
关键词: 生活化原则 初中体育教学 应用
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并且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使认知、情感、行为等水平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生活化的教学原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课堂教学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这些生命活力需要老师跟同学一起去激发,而如果在体育教学中以生活为基点,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贯彻生活化的教学原则,则课堂教学中蕴含的巨大的生命活力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给整个体育教学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1]。
一、生活化原则的内涵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为基点,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紧紧地跟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到知识[2]。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中,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则需要在教学中贯彻。
(一)实践性原则。
生活源于实践,要想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践行实践性的原则,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实践性的生活教学原则,需要老师在课堂中不仅仅纸上谈兵空讲理论,还要给学生创造能够进行实践的活动,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室那个小小的空间,而应该秉着开放性的原则让学生走向绚丽多彩的社会,让他们在大千世界中积极地进行思考与探索。开放性的教学原则要求老师给予学生更广更大的活动与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广阔的世界中追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呈开放与多维的活动状态。
(三)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学中一个普遍的真理。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生活化教学原则的践行离不开对趣味性的探索。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用生活中具体的实例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让趣味与生活完美结合,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自觉积极性原则。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生活为基点的,在教学中更多注重实践,而实践需要激发学生的自觉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地接触生活,以生活为指引,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汲取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生活化原则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生活化的原则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践行生活化的教学原则是非常必要的,那么究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具体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原则呢?
(一)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老师要注意贯彻生活化的原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自觉积极的学习。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老师对课程教学进行科学的设计,尽量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课堂中,老师可以专门设置讨论的环节,针对每一节课程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例如,在学习《不良嗜好》这一节课程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哪些行为是不良嗜好,再让他们派一个代表将自己讨论的结果公布出来,与别的组的结果进行比对。当然老师也可以专门就这个主题制订一个教学计划,让学生自主地搜集资料,了解哪些行为是不良嗜好,这些不良嗜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以此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明确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做。
(二)尊重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也要明白这一点。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对于趣味性的生活化原则的运用应该做到熟练巧妙。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整个教学过程不那么枯燥无趣,老师可以专门针对课程设置一些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中可以以生活中的警察为原型,设计警察抓小偷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锻炼学生的灵敏性和反应能力。在游戏中,安排两个到三个学生为警察,其余的作为小偷,在警察快要追到小偷的时候,小偷可以两手交叉在体前说“结冰”,这样警察就只能束手无策,然后等到警察走远以后,小偷的同伴过来拉那个小偷一把,则小偷就“解冻”了,而如果在警察抓住小偷之前,小偷没来得及说“结冰”则要变成警察抓小偷。这样的一种课堂的游戏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通过动手又动脑的锻炼提高综合素质。
(三)与社会生活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
教育大师陶行知指出:生活的变化是教育的根本意义。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从课堂与课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而开阔视野。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可以让书本中的知识联系社会,让社会中的事情与书本相联系。例如,在学习《热身运动》这一节课程内容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国家级的运动员所做的热身运动,并且通过他们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热身运动对做运动的重要性,再通过观看一些热身运动的实际演练的视频让学生学习。这样通过让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都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从中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结语
体育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的时候要将生活化的原则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以生活为起点,在学习过程中与生活社会紧紧地结合,在提高自己创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基础上成长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并为以后的人生积蓄能量。
参考文献:
篇4
一、情感体验原则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体验性原则把音乐中的审美教育蒙上了一层“别具一格”的感情面纱,使之成为音乐教学中的非常重要原则之一。除此之外,教学情感因素在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情感体验原则的重要性也更越发的突出。
(1)掌握使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中学时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情感与情绪不稳定的时期,中学生有充沛的精力,朝气蓬勃,充满了生活的热情,对周围事物好奇心强,喜爱自我寻求刺激。对于中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专心地去参与学习、乐于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音乐教师要通过精心准备授课内容,选择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教学一定要适合中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教学的开展要切合实际。
中学阶段的音乐欣赏重点,多是关注音乐作品的哲理性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其核心目标就是培养中学生鉴赏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多少与难易程度要适当。音乐教师一定要在钻研教材上多花些时间,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要加以灵活综合地运用,以多种形式将音乐的美感表现出来。可综合运用多媒体、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音乐课堂教学气氛,这样才能激发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提高中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力。音乐有其独特性,音乐形象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动听完美的声音,它是完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不能只是依靠老师一直地讲授音乐理论知识,中学生只是依靠在课堂上一味地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来了解音乐真正的内涵,一定要让中学生亲自用心去“触摸”,去感受、聆听。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也是一个不断深化与积累的复杂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正是中学生对音乐表面认知和逐步进步的过程。例如,歌曲的处理方式方法,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歌曲已有了初步了解与感知,但是歌曲中所要传达给听众的真实情感和意义,以及演唱的速度、音色、力度哪些更为恰当等内容,单单依靠教师的讲解是苍白无力的,一定要学生亲自去感受,去聆听,而音乐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
二、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原则
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是指中学生要在生活学习中,积极参与各项与音乐相关的活动,不断积累音乐方面的技能,并不断探索掌握音乐知识的有效途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与音乐相关的活动,都要得到学生的热情支持与积极参与,并且一直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进行音乐理论知识教学时,老师可让学生进行一些演奏、歌唱等实践活动,便于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在教授音乐技能时,就更需要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等进行不断的练习与实践活动。根据青少年好动好玩的重要特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上课形式,将“律动”引入到课堂上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现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工作,与之拉近距离,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
三、诱导启发原则
利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参与的主体是中学生,但这也并非说否定了音乐老师的作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因为青春期的学生,很多心理特点交互出现,情绪也很不稳定。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却又因学习目的不明确,从而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就很大,经常是随心所欲。老师首先要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培养他们端正的态度。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孩子知道音乐与其他学科是有着非常密切联系的,学好了音乐对别的学科学习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只有学生明确了目的,端正了态度,主动学习了,学习质量才能提高,才能形成一种热烈、和谐的课堂氛围。
随着中学生身心的不断成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音乐的认知能力方面也得到了不断增强。音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他们多提问一些启发性强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学生们可以在思考的同时进行讨论,刺激大脑的思维,并引导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另外,老师在课上也要注意音乐氛围的营造,老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融洽默契、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并不断地激励他们,用心去评价他们的表现,与同学们展开互动,运用多媒体,让同学们去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同学们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习,我们的音乐教学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为中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存在着很大不同,包括每个学生的天赋差异、成长背景以及发育的差别,所以每一个学生在音乐能力方面所表现的水平也不相同。例如在我多年的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理解音乐方面能力十分突出,但是他的记忆能力和联想能力较差。如果我们要从每一个个体来看,不同学生之间在音乐各个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更为明显突出。因材施教,就是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老师首先要了解他们个性差异状况,摸清他们每人音乐知识的掌握和爱好兴趣等情况。然后在教学中有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进步,都能得到学习的收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求要高;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要给予鼓励,耐心帮助,从而增强他们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的一些活动,给同学们有展示自己音乐方面才艺的机会,学生得到锻炼的同时,同学之间互相沟通融洽得也会更好。
篇5
关键词:新课程 学困生 发展原则 策略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要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实施新课程中,英语学困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他们对学好英语缺乏信心,垂头丧气,学习中怕苦怕难。如何转化他们,促进他们的发展,既是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促进学困生发展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立的人、独特的人。要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给学生一个追求梦想的天空,每个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关注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成长,使学生的知识与人格都得以提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只有差异,没有差生,要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能找到教好他的方法。”
2、全面发展的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人,学困生同样具有很大的潜能,只是一时还没有发挥出来,学生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学生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和谐发展,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成才,坚持“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的评价观念,新课程的评价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3、成功体验原则:成功能促进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成功的体验能带来学生情感的愉悦,还可以促使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利用不同的场合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某一方面的成功,特别是学困生,应该先提供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去回答,让他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那怕是一个小小的成功,教师就要抓住契机,及时给以表扬和鼓励。
4、学会学习的原则:学困生的成绩不佳,其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学困生不会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要超越提升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学习代替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促进学困生发展的策略
1、激趣:成功的秘诀是兴趣。现代教育理论特别强调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养成乐学的习惯。游戏激趣,英语中的游戏是知识性、趣味性、竞争性的统一体,它顺应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它能变“乏味”为“有趣”。学困生也能在这充满激情与欢乐的游戏中创设生活情景来激发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生活是思维的源泉,应该让学生懂得知识就在生活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如购物、看病、问路、借书等。学生感到熟悉、有趣,就会乐学。教师还要创设英语语言环境来激趣,在课堂上要鼓励学困生大胆说或者读,把知识呈现方式多元化、趣味化,让学困生活动中锻炼表达、学会表面。通过各种激趣,让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引学困生。
2、激励:教师要帮助学困生树立“成功是成功之母”的观念,充分发挥教师评价对改善学困生个性心理的杠杆作用,创新教学的原则,只激励,不指责,学困生需要激励,没有激励,就没有自信,没有自信,就没有成功,也就没有希望。教师要综合运用情感激励、目标激励、成功激励等激励方式,诱发学困生形成积极、持久的学习动机。情感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和体验。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师生间只有情感相通、和谐才能使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处于最佳状态,达到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的目的。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学困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有所获。目标激励用“跳起来能摸着”的原则,引导、鼓励学困生制定近期目标和具体目标,教师要帮助他们勇于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成功激励让学困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由于学困生多次失败,使他们抬不起头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不断给他们提供创造的机会,让他们也能获得成功。在课堂提问题、布置作业、考试评价等方面都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同样有成功的体验。
篇6
关键词:生物学实验;纸笔测试评价;原则;程序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44-02
生物学实验纸笔测试评价是生物学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评价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尽管评价的主体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纸笔测试评价仍然在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在提倡多元化评价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好传统的纸笔测验”。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避免传统纸笔测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纸笔测试评价,下面谈谈我们的探索和体会。
一、传统生物学实验纸笔测试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价内容上,传统的生物实验纸笔测试更多强调知识的复数、记忆知识的程度,教师只让学生死记实验步骤或实验现象,缺乏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操作的考核。
2.评价功能上,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的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3.测试题型上,多为选择、判断、填空,很少有新题型的出现;有些试题命题不符合科学逻辑、情境脱离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对生物学实验失去兴趣。
4.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查,淡化了学生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对知识的获取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发展;重视对学生成绩的评定,缺乏对学生成绩的科学分析;命题时缺乏对学生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核。
二、新课程理念下生物实验纸笔测试评价设计的基本原则
1.克服单纯的知识导向,坚持评价目标多元化原则。为了全面衡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和发展,就要兼顾生物学实验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因此,生物学实验纸笔测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从“三维”目标出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态度、实验过程中的合作协同、交流表达、态度等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进行多元化评价,从而达到反映每一个学生发展全貌的目的。
2.应注重纸笔试题设计的多样性。新课程背景下纸笔试题的设计要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例,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增加自选题(提高题),试卷整体包括基本题和自选题两个部分,基本题难度适中,自选题的设定要有一定梯度,使学生在完成基础测试的基础上还能有所提高,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评价内容层次化。在进行纸笔测试评价设计时,应关注评价设计的层次性,在此,笔者主要侧重于对生物学实验知识目标的评价,根据布鲁姆对认知水平的分类,同时兼顾《标准》知识目标的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对其评价。
三、新课程理念下生物实验纸笔测试设计的程序
设置纸笔测试评价时,在避免传统纸笔测试的弊端的基础上,要关注个体差异,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测试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1.纸笔测试题的编制及其注意事项:①题目的设计要注意问题的科学性和情境性。纸笔测试中每个题目都是科学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即获得科学认识的过程,所以不仅要求选取题材符合学科逻辑、操作可行,同时试题的表述要符合科学认识的一般规律。在命题时,要充分注重问题设计的情境性,使学生更好地进入问题所设置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答题欲望,提高其学习兴趣。②实验探究题要体现过程的探究性。实验过程的探究性要求命题者在试题设计时要抓住生物学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迁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突出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同时要体现科学的方法。③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生活应用。新型试题要努力创设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内容要加强和学生生活实际经验及社会实际的联系,从而间接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④试题的结论具有开放性。结论的开放性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解答问题,从多样性的答案中体会学生的知识容量。要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尊重创新意识,同时,要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
2.案例分析。“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内容,《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属于应用水平的知识目标,因此,对本实验的考核既要注重探究性学习,又要注重对知识性目标的考核。“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必修1中的验证性实验,此类试题考查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如果没有做过这个实验,很难找出其中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双基”的考查。
案例1:为了提高生态园内蔬菜产量,某学习小组以菠菜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自制实验装置图(以氧气的释放量来表示光合作用的强度),所得结果如表所示:
①该学习小组的实验探究问题是什么?②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绘制柱形图。③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还有很多,假设你是小组成员,选择另一种因素进行探究,写出简单的实验设计思路。④你是否做过这样的实验?小组合作与单独实验有何不同?
评析:试题选生态园的菠菜为实验材料,贴近生活实际,具有较高的真实性,此题的设计要求学生能正确分析所给的实验数据,善于从已有的知识网络体系中迅速而准确地提取、处理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第①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掌握,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第②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表格信息以及正确进行生物绘图的能力;第③题在原题实验的基础上考查了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第④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在实验中与人的合作意识。
案例2:为证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某同学制订实验如下:第一步,取1支试管,注入2ml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液;第二步,向试管中加入适当浓度的唾液稀释液2ml;第三步,在向试管中加入两滴碘液;第四步,振荡试管,然后放置10分钟,观察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变化。上述实验步骤中是否有错误,如果有,请更正并说明理由。
评析:此题能将纸笔测试与实验操作的考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解答此类试题时学生就会充分回顾自己做实验时的过程,调动学生利用相关知识解答问题,主要考查了在设计实验时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和对照性原则,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体会与反思
生物学实验纸笔测试评价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命制好一套生物实验纸笔考试试卷,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讨,去研究。
1.准确定位纸笔测试评价在多元评价体系中的地位。测试后,教师应该对考试所反映出来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充分利用测试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2.命题时要深层次挖掘学生在生活、情感方面获得的收获,注重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促使学生能更好地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要注重对实验操作过程以及实验设计题的考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实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吴良根.化学纸笔测试评价设计的原则与程序[J].教学参考,2013,(2):64-66.
[3]郑晓蕙.生物学实验教学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徐作英,王重力.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娄延国.对中考理科纸笔测试命题的几点思考[J].化学教育,2007,(12B):57-59.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01519)。
篇7
关键词: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战略任务。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职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形式化、边缘化、概念化的倾向,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这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带来了严重威胁,也对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中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本文试就对中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做一初步的探讨。
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对中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的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成中职学生的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也是发挥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方式,符合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把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职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价值观的新变化,研究影响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背景和因素,同时了解中职学生中各个群体的特性以及产生的原因,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更具针对性。在此基础上,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尊重是人的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把学生作为主体,而不仅把学生看作客体和工具,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是增强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根本权利、尊重学生的发展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关心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还要切实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对于在生活、学业、心理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应对其进行帮扶,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关怀,进一步在情感上巩固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奋斗目标的支持和拥护,为促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奠定情感基础。
二、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系统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必须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以坚持主导性为前提和根本,坚持指导思想与价值导向的一元化。价值导向一元化是指“在社会理想、思想道德、观念体系、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领域,全社会只允许一种思想理论体系作为它的指导思想和主导理论,不允许有其他的思想理论体系同它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要始终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尊重学生思想价值观方面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特点,包容多样,努力克服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化、简单化、缺少针对性和层次性的不足,把主导内容的方向性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思想特点和多样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思想状况日益复杂多样。在此背景下,中职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向。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应该遵循教育学中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遵循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要以承认和认可学生自己选择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分析并引导为手段,使学生可以自己发现丰富的多层面的社会,进而自己选择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而不是进行简单、强硬的说教和灌输。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觉摒弃不正确的价值观,选择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避免随波逐流、盲目跟随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教育方法上,要结合学生的自身感受和社会实情进行教育,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采用专题讲座、课堂讲授、参观、调查研究、观看影视资料,讨论、演讲、辩论,写读书报告、论文等形式,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与认同。
四、系统教育与多样渗透相结合的原则
篇8
作为从传统教育模式走出来的中国现代教育家,舒新城身上有一种现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忧患意识,这激发了他反思这一时期中学教育转变的历程。首先,体现在他对戊戌维新后中国近三十年中学教育改革的认识上。戊戌维新后三十年间,中国社会形态从晚清封建帝国转变成为中华民国,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历程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转换也鲜明反映在中学教育改革的历程中。舒氏作为这一教育改革过程的实践者,对这一变化历程的整体认识尤为深刻。他把这三十年间中学教育改革历程划分为八个时期,“第一期为中学启蒙期,第二期为建立学制统系期,第三期为清代教育积极进行期,第四期为文实分科期,第五期为民国教育革新期,第六期为添设二部注重职业教育期,第七期为三三制期,第八期为四二制期。”[1]他的这种划分方法,是运用当时流行的进化史观来认识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结果。其次,舒新城对每个时期中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作了概述。启蒙期(1896-1902年),虽传统书院仍占大多数,但这一时期由书院改办而成的中学也零星出现了,而且,“中学学制上的系统与学校中的地位并经确定了。”[2]这为以后中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根基。建立学制统系期(1902-1903年),学制抄袭自日本,但系统的学制未曾实行过。清代教育积极发展时期(1903-1908年),主要表现在“癸卯学制”的颁布和实施上。他说:“此时的中学不独在理论的学制系统上有确定之位置;因科举递减,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在实际上,中学亦定了不拔的基础。”[3]关于文实分科时期(1908-1911年),他客观地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学改革的优缺点,“此期最重要的意义,在使中学教育倾重于适应个性———但实行者甚少。”[4]民国教育革新期(1911-1917年),他认为最主要的变化为把中学年限由5年改为4年,而且订立了女子中学规章,这树立了男女教育平等的观念。注重职业教育时期(1917-1921年),他总结了其中学教育的三个特点,即开始注重职业教育、分科选科、女子中学教育,实用主义色彩浓重。三三制期(1922-1925年)和四二制期(1925-1926年),他认为这主要是根据中学教育的年限划分的。这一时期的中学教育开始分为初中、高中两个阶段。最初,初、高中各三年,即三三制;但后来变更为初中四年,高中两年,即四二制。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舒新城对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的中学教育的整体认识有几个特点:第一,他对近现代转型时期的中学教育的认识是以当时流行的进化史观为依据的。这一方面当然是受当时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另一方面更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积极学习西方的热情。第二,舒氏发现近代中学教育改革,经历了由最初的效法日本到德国,再到美国的转型历程。在这一转型背后,蕴涵着中国近现代文化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即在中国近现代,特别是后,中国的文化教育活动都是“对‘救亡’(经世、救国、救民)的关注,‘现实功利’压倒了对‘知识、学术、真理’本身的关注。”[5]舒氏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反映了近现代转型时期的中学教育改革由最初的间接引进西方教育(以日本为中间媒介)到后来直接引进的转变,而且,在引进中更加注重实用和现实价值。
二、论中学学制和中学课程的改革
舒新城有着十几年的中学教育实践经验,这为他充分认识中国近现代中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感性经验;作为一名教育家,他又善于从理论高度去总结中学学制与中学课程改革的经验。
(一)关于中学学制改革
1921年7月,舒新城被聘为上海吴淞公学中学部主任。此后,他应邀到京、津、宁三处的一些重点中学,如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南开学校中学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江苏省立一中等参观调研考察,在这次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他写成了《中学学制问题》一文。此文开篇指出了现行中学学制(即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年限过短、第一年课程与高小第三年课程重复、课程规定机械化等。然而,他认为,“学校设立于社会之中,一切设施,均与社会需要有极密切关系”[6],教育应当服务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因此,他“主张升学预备与职业教育双方兼顾。”[7]他还指出,这种教育改革还可以从中学生个性特点和社会现实需要两方面来看,“儿童至青年期,个性之差别渐显,个人之需要渐异,有偏长于艺术者,有偏长于数理者,有偏长于其他各种科学者,有宜深造者,有宜浅就者。学生因个人家境之关系,有毕业后须升学者,有毕业后即须谋生者。”[8]针对以上问题,舒新城提出了具体的中学学制改革构想:第一,根据各个学科和教材的程度,划分为若干学分,每一学科划分为甲、乙、丙等十学程;第二,实行学级编制,即以学生学习程度不同划分不同等级,以每一科相同学程学生为一组,学生学级升降标准,以对于某一科某学程之学分能否合格为主,不牵涉其他各科;第三,学生某种科目,应在某组受课,经教员考查学业成绩后加以审定。考察、审定办法是由教员组成委员会议定;第四,学生所修学科,分为必修科、选修科与分科。必修科学生均须修学,分科共分文、理、商、师范四系。每个学生修业期限定在五年,但允许修满四年并修满学分学生提前毕业。五年不能毕业者,也允许延长修业一年。
(二)关于中学课程改革
关于中学课程改革的建议构想,也是建立在他对京、津、宁三处的一些重点中学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得出的。他利用当时引进的西方统计法和对比方法,综合考察了各个学校的中学课程的共性,1922年写出了《中学校课程的研究》这篇长文。他在对比各个学校中学课程的基础上,指出了当时我国中学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在课程设置上,中学分科必修科占比重低,普通科必修科占比重高;共同选修课占比重低,分科选修课比重高;师范必修科比重高,选修课比重低;第二,各科教授时数以英文为最多,中文次之。针对以上问题,他提出了中学课程改革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一般原则为四点,即,课程是达教育目的之一种方法;课程是随着教育变迁而变迁的;课程的内容与适合现代生活之中要具有打破现实生活的精神;课程应具有达到教育目的的简捷性。[9]特殊原则为六点,即:中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兼顾普通文化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也应当两方兼顾到;中学学生身心发育正盛,思想变迁甚速,课程科目应有选科以应其需要;中学学生活动力强,课程材料宜选择与日常生活切近者,使与环境多有接触;中学学生感情特盛,课程的科目宜多,方面宜广,以丰富其生活而使之社会化;中学教育非以研究纯粹科学为目的,课程材料的排列宜多心理的少论理的;中等教育应注重学生自动,故授课时间每周最多不得过三十小时。[10]在上述中学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指导下,他设计了一套中学各级课程表,如初级中学普通课程表、幼稚师范课程表、高级中学师范课程表、文科预备课程表、理科预备课程表、农科预备课程表、商科预备课程表等。总之,从他对中学学制和课程的设置上可以看出一个特点,他主张把升学预备与职业教育双方都兼顾起来,但其重心还是在职业教育上。他之所以有这种重心偏向,正如有学者所说:“舒新城在中学教育中强调职业训练,一方面,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有感于中学生失业问题的严重。”[11]
篇9
中学语文的教学,既是对中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是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教材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中华瑰宝和精髓,包括行为规范、历史故事、地理山川、寓言哲理等待,都对中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形成,爱国主义教育人格是非的塑造,健康心里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搞好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下面就我在中学语文中品德教育具体做法,以及对德育渗透的原则作以下探讨:
一、时间上的经常化:
中学生单纯活泼好运,信息接受迅速遗忘快,对于一种观点的最后认同和一种行为的最终形成,都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强化过程。朝听夕忘者有之,左耳听右耳忘者也不乏其人,既使听得懂记得住玩得兴起往往会置于脑后。例如: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爱护问题,从知识的角度讲他们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在生活实践中就是管不住自己。针对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必须有耐心,要不厌其烦的给予教育强化,行为提示,直到养成习惯为止。对于其它行为习惯,也应该坚持经常化的原则,不断地运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关品德教育的内容对中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肯定性或否定性的评价,让德育的花朵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绽放。
二、形式上直观化:
遵循中学阶段青少年思维直观性的特点,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直观化,要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生活事例中,去体会语文教材所讲道理的真实性和有用性,再用教材生动的材料去引导他们的行动。例如:《古代英雄的石像》一课,讽刺了那种骄傲自大、脱离群众的人,说明人们只有彼此平等地结合在
一起,脚踏实地地做实事,生命才有意义。仔细想一想,我们每一个同学不也是这样吗?我们都要把自己融入到班集体这人大家庭中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班集体增辉添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有意义。通过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引出深刻产道理,就会在他们灵中留不可磨灭的印象。
三、内容上的具体化:
中学生的单一性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内容必须明确具体,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即为他们的日常行为树立一个具体的标准,告诉他们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例如:中学语文教学《为学》一课中,贫、富、两个和尚的鲜明对比。我向同学们提出这样的两个问题:1、贫和尚为什么能到达南海?2、富和尚为什么不能到达南海?道理很简单,人只要立志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大家也都一定愿意向贫和尚学习,不做富和尚那种遇难而退的人。实践证明,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渗透,只有提出明确具体的内容,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目标上层次化:
篇10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的德育(包括德育学科)发展也开始了新的历程。现在的德育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德育了,当前对中学生应强化九种观念当今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的中学生具有新的观念、新的素质。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一些中学生,思想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他们或迫于升学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升学”书;或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拼搏进取意识;或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因此,我们的中学班主任老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紧对学生进行新形势、新观念教育。具体讲,应对中学生强化如下一些观念:
1.价值观念。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目前出国潮、经商风、股票热的兴起,拜金主义思想的抬头等给中学生的思想带来了种种困惑,致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多元化、层次性的特点,给他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上更多地打上了“实惠性”和“个人化”的烙樱因此,我们应采取辩证的观点,在强化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过程中,要反对享乐至上、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要帮助中学生树立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下,正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倡先公后私、勇于奉献,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教育他们从时代的高度,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
2.竞争观念。要帮助他们强化竞争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勇于竞争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同时还要教会他们竞争的方法,使之学会战胜自我,学会排除竞争中的困难,敢于承担竞争的压力;帮助他们树立敢为天下先,敢夺桂冠的决心;激励他们敢于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走成才之路。
3.信息观念。我们应从现在开始,及早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教育,强化他们的信息观念,教会他们收集、筛癣处理信息的方法,目前我们的一些中学生,整天(为升学)埋头于书本之中,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在一定意义上变得“孤陋寡闻”了。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纠正,一旦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思维定势,那么,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将对信息缺乏应有的洞察力,使有价值的信息日日流失掉。因此,我们应通过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提高中学生对信息的洞察力,养成他们重视信息、收集信息的良好习惯。
4.法制观念。当前一些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淡保一是不知道怎样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二是不知道怎样遵守法律,犯了罪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未来的社会是法制社会。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再过几年、十几年,都要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只有懂法、知法、用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无论从杜会的需要还是从中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强化中学生的法制观念都是很必要的。我们的班主任应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活动等形式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5.集体主义观念。不少中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只关心个人的前途、个人的利益,不考虑他人的前途和利益;只强调别人、社会理解自己、关心自己,却不知道理解别人、关心别人,有的甚至把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有本事就有了一切,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团结、协作。要知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办成。一个人单枪匹马,常常是寸步难行,因此我们必须强化中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6.市场经济观念。要强化市场经济观念,就要进行商品价值、价格、价值规律、税收常识、债券、股票、股份制常识等等内容的教育,强化商品意识、经营意识、效益意识、风险意识。
7.新观念。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科技挑战、市场经济挑战,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固步自封肯定要落伍,因循守旧肯定要碰壁。为了使今天的中学生在明天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强化他们的开拓创新观念,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培养他们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8.自强自立观念。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必须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自强自立的观念。当今的许多中学生既未经受动乱年月的煎熬,又未经受艰苦生活的磨难,家长过多的关心爱护,滋长了他们的依赖性,一遇挫折便消极悲观。自卑起来,这不利于他们将来参与社会的竞争。因此,我们应强化中学生的自强自立观念,帮助他们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教育他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克服自卑感,做生活的强者。
9.时间观念。这是早已有之并不断为人们所重视的观念,在当今的班主任工作中仍需要进一步予以强化。现在不少中学生,时间观念不强,把许多宝贵的时间都白白消耗于武侠小说、游戏机之中,这是一种表现。另一突出表现则是学习中打消耗战、疲劳战,用大量的时间投入,获取很低的学习效率。这是很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