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基础知识教学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基础知识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篇1

关键词: 音乐; 艺术;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108-01

音乐教育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达到喜爱音乐。目前,许多教师顺应潮流,把牧童笛、口琴、打击乐及国外的“先进”教学法引进了课堂,改变了以往纯教唱的传统模式,课堂显得十分活跃,学生也蛮有兴趣。但是稍微留意一下,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就清楚了,在有的学校,教师只图课堂热闹,花色品种俱全,而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训练及发展能力。

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可说是从小学至大学“四世同堂”。一些教师被“一齐唱、一齐奏”的现象所蒙蔽,全班都会唱歌奏乐,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实际上是学生模仿能力、听觉、记忆能力的种种表现。深究其因,这仅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完善”,严格说来,许多学生通过电视、广播、录音等传播媒体听来的音乐比课堂上学的多,因此,这并非是学生真正地掌握了识谱、音准及其它音乐基础知识的结果。

我们发展学生音乐方面的才能,其目的不是要把音乐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那是专门学校的任务。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形成对艺术的才能。《大纲》指出:“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发展听觉和记忆力、想象力,获得音乐表现手段和有关音乐语言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托尔斯泰说得好:“要想学生学的好,就要使他热心学习。”就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音乐知识之门的钥匙,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系统性、延续性的有效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动手用脑的创造能力和习惯,这种独立思考和具有自信的个性,将对其它学科知识的纵深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通过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延续性教学,应有以下收获:

一、解决学生变声期的困扰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特别是进入初二年级(由于生理的正常现象),认为自己的嗓音很难听,还学什么音乐,因此,容易产生出“逆反心理”的淡漠情绪。在这个阶段,运用对音乐基础知识延续性的趣味教学,通过听音练习、改错练习、改编曲调、背写等学习过程,再配以适当的器乐、打击乐的活动内容,必然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出主动学习音乐的欲望。

二、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音准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中的“老大难”。有些教师认为初中教学主要解决音准问题,有的则认为是解决识谱问题。笔者认为,两个问题的解决在于自然状态下的延续性教学,学生知识的积累,应该是延续性、系统化的必然结果。

三、打通欣赏音乐作品的要道

在欣赏音乐作品中,熟悉、背记音乐主题和利用乐谱辅助欣赏。学生可利用掌握了的基础知识,作为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工具,进一步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只有理解了作品的情感所反映的生活现实,理解了它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真谛。

四、增长学生学习器乐的愿望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尽快地掌握对器乐的操作技能,丰富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并进一步巩固和理解音乐基础知识在表现音乐、感受音乐的实际价值,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

五、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做不同节拍的曲调练习,改编曲调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体验其情感,创造性地进行联想与想象,再用动作、语言、文字、绘画等方式表达出来,这类创造性的练习对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此类练习活动,可贯穿于歌唱、器乐、欣赏教学之中,与它们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便于学生对人的情感与音乐表现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六、引发学生自身的运动体验

通过对节拍形态、旋律形态、曲式形态、调式风格特征的理解,可引发出学生体态表现的欲望,也只有在学生自己已掌握知识的经验中引发出来的体态表现,才可能容易使学生倾注热情的、最自然的和最有效的音乐概念的形成。

普通学校的音乐基础知识延续性教学,虽属理性与技能性内容,但毕竟是艺术教育中的理性与技能性成份,应该在艺术性的统帅之下进行,既不能象学数理化那样偏重于概念,逻辑、计算,也不能象工匠授徒那样“重技轻艺”,搞成机械性的操作,也不能似语文教学一般过分倚重于语言文字的阐发,而是必须着重于艺术性的特征。

在音乐基础知识延续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基于“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个性特征”这三方面来进行探索。

知识结构:要求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节奏、音高、力度、音色、曲式等方面的知识得以深化,提高音乐表现意识;培养参与音乐实践的愿望;培养正确的音乐审美情趣。

智能结构:在音乐活动中,从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以及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出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篇2

关键词:初中生 音乐课程 乐理知识 教学

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是美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成为了学生课堂上的一门必备课程,初中音乐课程是音乐审美的基础,音乐课程应该是一件愉悦身心的事情,而不能将其变成刻板的,教条式的乐理知识的传授,我们应该针对初中生的个性特点和情感需求以及审美习惯,因势利导,给学生带来最生动,最有益的音乐教育。

一、乐理教学是欣赏音乐的基础

有些观点认为,音乐课程偏重唱歌技巧的训练,重视兴趣和情感方面的培养,从而忽视乐理知识的传授,殊不知在乐理知识的基础上欣赏音乐,才能更深层次的领悟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但是简单的刻板的乐理教学,而是运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实践表明,情境教学的效果要比普通教学的效果要好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对知识点的记忆较为深刻。将所授知识点隐藏于情境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乐理知识和技能,为了配合课标的要求,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进行教学,明确课标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让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学到更全面的乐理知识。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中,老师课堂讲授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而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较少,此种授课方式容易使学生学习兴致下降,达不到课程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因此,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改变这一现状的主要途径,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参与程度都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办法,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查阅音乐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自己所收集的音乐,学生能收集自己喜欢的音乐,并分享给同学们,会让他们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去吸纳音乐知识,学习质量也就上来了。

三、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创造美

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本质,除了具有其他学科所共同具备的“认识”功能以外,还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审美价值,而显出了其不可替代的一面。音乐像绘画,舞蹈等具有审美价值的学科一样,美育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审美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音乐的情感和喜爱,使音乐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音乐天赋和智慧。音乐能让学生产生对美好情感和感觉的追求,让学生在听、唱、感觉、联想、想象中得到愉悦身心的感受,主动去探究,去感受,去理解音乐带来的美的感受,并在自己感受美和想象美的基础上创造性表现音乐,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升华自己对美好的深层感悟。在音乐教育中,老师最适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世界,而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每个个体的主观感受都会有所差别,所以,充分发现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知系统,去感知和表现音乐。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才能,理解美,创造美,真正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四、让“流行乐”走进音乐课堂

现在社会形成的音乐环境是“流行乐”环境,学生处在“流行乐”音乐环境中,并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体接触到音乐,如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绝大多数都是流行乐,因此,对于理解力还不够强,喜欢追逐潮流的初中生来说,古典音乐太过深奥,不能理解音乐所表现的艺术美,而民族音乐相对于他们而言又不够时尚。流行乐即显得时尚,又通俗易懂,容易理解,旋律易记,朗朗上口,深受这个年纪的学生的欢迎,如果课堂上没有流行元素的加入,就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本来的美育课程变得没有价值。但是如果一味的按学生的喜好去进行课堂教育,流行乐良莠不齐,有些甚至与审美教育背道而驰,初中生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弱,那些不好的音乐会对学生形成不良影响。因此,音乐老师应该将流行元素渗透到所教课程中,挑选一些优秀的流行乐,将其与所要传授的音乐知识相结合,即得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又得到学生的好评,使音乐教育和学生喜好得到双赢的局面。

例如京剧教学,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瑰宝,但对于欣赏能力还处于基础水平的初中生来说,会显得枯燥,如果老师只按课本对京剧的起源以及历史发展,京剧名家,经典曲目来对学生进行介绍的话,不但不会让学生喜欢上京剧,还可能会让学生对传统音乐艺术产生逆反心理。流行乐中又不少音乐也融入了京剧的元素,老师可以将这些乐曲拿来让学生欣赏,比如流行乐中的优秀歌手陶的《苏三说》,陶是在学生中很受欢迎的歌手,歌曲的人气和质量都很高,让学生结合《苏三说》来了解我国的国粹,是比较受初中生欢迎的途径,并将课本上的知识点通过对苏三说京剧元素的讲解,传授给学生,学生就很容易接受课程知识。

五、总结

在初中生的音乐课程中,我们只有不断的改进教学方式和课堂传播模式,加强自身的音乐修养,并健全音乐教育系统,缩小老师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差距,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落实的现实的音乐课程教育中,从而将初中生的美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3

音乐基础知识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这正如数学中的基本运算,也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运算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解答。教会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才能让学生感悟到音乐带来的美,正如懂得数学的人才能爱上数学,体会到思考带来的乐趣一样。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桥梁和手段,也是理解音乐作品的工具,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才能理解音乐作品蕴含的情感,和音乐作品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二、高中音乐双基教学的现状分析

如何进行音乐课的双基教学,一直是一线音乐教师不断反思、思考的问题,在音乐教学中往往出现以下问题,如在进行《音乐与影视》音乐鉴赏时:片段1:教师:“许多同学都看过电影,也知道电影当中会有一些歌曲,这就是影视音乐,那么影视音乐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他的表现形式都有什么?”随后,教师进行影视音乐知识的讲解,场景音乐、主题音乐知识的渗透,随后以《冰山上的来客》插曲进行为例进行讲解……片段2:教师让学生欣赏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插曲出现的三个场景,并提问“你觉得这首歌曲蕴含哪个民族的歌曲元素?为什么在不同的场景中出现?”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开始讲解。片段1和片段2反映出教师在进行双基教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片段1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讲解方式进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片段2中,教师采用短片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但是双基教学远远不够。也就是说,教师在音乐双基教学中,不是讲解过多,就是讲解过少,很难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中。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许多教师认为双基教学不再重要,但是忽视音乐“双基”教学,必然会影响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高中音乐教学,不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教学,它不同于音乐专业学校,高中音乐更多的是利用音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和音乐双基教学并不矛盾,音乐教学正是学生感受音乐、创新音乐的基础。

三、新课改理念下高中音乐双基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双基教学

高中音乐双基教学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和技能永远是紧密相连的,有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提高;技能提高了,知识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双基教学,采用游戏进行节奏教学,如击鼓传花,通过鼓声来进行节奏的感受,采用朗朗上口的韵律歌,提高学生音乐知识的记忆。如“渐强符号小喇叭,声音越来就越大。再如,教师进行识谱教学时,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熟练曲目,然后通过介绍古今的音乐词作者,激发学生填词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再认真听一遍旋律,进行词的创作,并唱出自己作词的歌曲。这样,学生对于识谱掌握得就很深刻。

(二)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加强双基教学

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在群体实践中使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得到呼应,在对比映衬中提高兴趣,感受成功,从而达到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例如,在教唱歌曲《歌唱祖国》时,教师通过利用“啊”音教唱旋律,并采用创编的韵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熟悉韵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男女生分组,在组内进行“你唱我听”训练,互相提出问题,并互相帮助改正。旋律熟练之后,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创编,小组成员不断共同改进,最后形成完整的表演进行展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使得双基教学更顺畅地得到学习掌握。

篇4

【关键词】音乐;基础知识;隐形呈现

音乐基础知识是引领学生进入音乐殿堂,感知音乐、享受音乐、提升音乐审美境界的助跑器,是促进学生音乐实践顺利进行、更好地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有力武器。因此,它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重视、渴求程度。

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后,我们欣喜地发现诸如视唱练耳、和声知识、音程知识等一些冗长、艰深枯燥的内容已从教材中消失,音乐课变得不再玄妙、难懂,学生对音乐课不再望而生畏。这正是落实音乐教学大纲,重视基础教育实践的表现,是一件大好事。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不少音乐基础知识也由原来的显形呈现转为隐形呈现或零散呈现的方式。这种呈现方式是好是坏?是喜是忧?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深深感受到音乐基础知识隐形呈现虽然摒弃了旧教材专业性太强的弊端,但同时也给教学活动带来诸多不便,有弊大于利的倾向。

首先,我们来看它有利的一面。随着音乐基础知识的隐形呈现,教材中的显性内容大幅度减少,课本毫无疑问会给人一种简洁、清爽之感,另外,一些简单易懂、富于联想知识的隐形呈现,有利于激发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无词歌”、“速度”、“力度”、“旋律线”、“重复手法”、“无伴奏合唱”、“变拍子”等音乐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联想去找到正确答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音乐欣赏练习涉及“协奏曲”知识,教师就可以一改过去先念定义、解说,然后欣赏体验的老办法,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屏显演奏视频,引导学生去发现、认识“协奏曲”的演奏形式。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一个知识点“前奏”,第四单元有“间奏”,在课本中它们都以显形呈现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但我个人认为从字面上看它们非常容易理解。因此,每当上第二单元时,我通常会先提问:什么是“前奏”,然后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的定义,再告诉学生,有些歌曲有“前奏”、“间奏”、“尾奏”。那什么是“间奏”、“尾奏”?由于有前奏作为铺垫,很多学生马上就能心领神会,准确作答,然后结合欣赏谱例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会对“前奏”、“间奏”、“尾奏”有一个更完整、更清晰的认识,且不易忘记。这不仅可以避免教学方式的单一、枯燥,可以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还可以改变教师一贯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得更为灵活多样,富有创意,以上有利因素可见教材编辑专家的良苦用心。

下面,我们再来看它不利的一面:

1 增加教师负担

课改后,我们在人教版的课本中再也看不到常用音符表、休止符表、大调式、小调式、五声调式等音乐基础知识,然而在教学中,又常常与这些基础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调式知识,在人教版初中教材中每册都涉及,这些知识理论性较强,企望通过简短的几句话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理解,恐怕难以如愿。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欣赏《好花红》就提及歌曲采用五声音阶(do、re、mi、sol、la)为羽调式,那五声音阶为什么不是(do、re、mi、fa、sol)?什么是羽调式?羽调式有何特征?如何分辨?而第四单元音乐欣赏《大森林的早晨》小设计中要求学生根据提示选择调式(大调式、小调式、五声调式),那什么又是五声调式呢?面对这种蜻蜓点水、遮遮掩掩的知识呈现方式,如果教师只是泛泛而谈,学生只能一知半解,如管中窥豹不得要领,到头来往往还是不知所云,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就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说和板书说明,并结合一定量的谱例进行分析讲解,然而这种以听、看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脑海中积淀的知识是有限的,五声调式知识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并不过于深奥。如果能把基本概念明明白白地呈现给学生,并结合一个单元的谱例进行有针对性的欣赏、分析、验证,不但学习目的明确,而且学生能更深刻而全面地理解,还不易遗忘。另外,有时为了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授一些教材涉及而没有呈现的基础知识,教师必须课前花费不少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以便课堂上正确传授给学生,否则就会出现象高水准的第九届中南六省区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上,一位小学教师给“二重唱”下的“由二人演唱的形式叫二重唱”这样不够完整、不够科学的定义。

乐谱知识就更不必说了,每单元的歌曲演唱、音乐欣赏中的主题视唱等都离不开它。众所周知,小学阶段学生掌握的乐谱知识是很有限的,再则由于音乐知识贯穿的零碎,很多乐谱常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没能牢记在心,加上很多教师在识谱教学方面基本上采取模唱或随琴、随录音跟唱的听唱形式让学生学唱新歌,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上是基本不识谱的。本人就曾对本校两届初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97%以上的初一新生分不清最常用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在这种连最基本音符都不认识的情况下,别说让学生游刃有余地参加各种合唱、合奏活动,就是要完成《音乐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使(3-6)年级学生能够识读简单乐谱的任务,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要达到《艺术课程标准》提出的让(7-9)年级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旋律,利用民歌素材为诗歌编配简单的曲调这样的目标,更是天方夜谭。升入初中后,随着歌唱教学比例的锐减,加上课本删除了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常用表,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就更为模湖不清了。

在教授旧教材时,如果学生对常用音符、休止符记忆不清,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不断复习音符常用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学生的识谱水平还是不错的,而如今删除了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表,初一的歌曲往往节奏比较复杂,说太多乐谱知识学生难以消化。这时教师还要板书罗列各种不同音符进行识辨复习,学生必然失去继续学习的耐心,从内心深处拒绝学习乐谱知识。此外,由于一周只有一节音乐课,对不少学生来说,上一周讲的知识,下一周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这种无效率的学习既让教师付出巨大的劳动,也使学生陷入迷茫无知的境地。

2 滋生学生不良习惯

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现行的音乐课本,尤其是初中、高中音乐欣赏内容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欣赏体验中渡过的,期间适时出现的隐形音乐基础知识,常常唯有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讲授或多媒体展示解说,才能获取,如:交响诗、交响音画、节奏、音色、音乐剧等知识,由于专业性较强,学生不易于接受,通常需要教师激情引导、传授,学生才能领会,如:曲式知识,实际上小学一年级下册就有随音乐感知乐段的练习,然而当我给学生做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曲式练习时,很多学生似乎从未接触过曲式知识,问我什么是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知识虽然隐形呈现,然而,为了让学生弄懂,我还得从常见曲式结构、乐段常见对比手法、结束感等展开说明,并结合谱例进行分析,学生才能慢慢接受。又如:演唱、演奏形式在小学课本中也比比皆是,打开小学课本我们常常都能在乐曲或歌曲的曲名下方看到标有演唱、演奏形式,如:女声二重唱、男声四重唱、领唱与齐唱、钢琴独奏、民乐合奏等,相信这些知识小学老师不止一次讲解过,然而当我要组织学生完成初一上册第六单元《旋转舞台》竞赛练习四:“将所听到的歌曲与相应的演唱形式画连线”时,不少学生竟然问什么是演唱形式?什么是二重唱?轮唱?更有甚者以为合唱就是齐唱。又如:初一下册第六单元音乐欣赏《敢问路在何方》有一练习,要求学生找切分节奏。什么叫“切分节奏”?小学四年级“五――环球采风”中《木瓜恰恰》曾提到第二部分用连续的切分节奏,表现喜悦之情。也许是时隔多年,学生早已忘却,而且由于专业性太强,无从猜测,在课本中也找不到答案,我还得从强弱规律开始讲起,辅以板书举例分析,听辨感受、印证,再让学生做练习,但很多学生还是水过鸭背,下周复习这些知识时,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由于在课本中找不到这些知识,不懂的学生还得问老师或同学,遇到一些内向的学生不懂也不敢问,加上长期以来音乐课没有升学压力的影响和不被重视的原因,不少学生不懂干脆不问,慢慢地,课本就失去它存在的意义,从近年来学生不带课本上课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可见一斑:过去上音乐课一般只有个别学生不带课本,同样是切分节奏,学生看看课本中的基本概念,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够领会其中的真谛,完成练习,即使忘了,打开课本又能找到答案。如今初、高中学生不带课本上课的现象已司空见惯,为此,我还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如给不带课本上课的学生扣分、给带课本上课的学生加分等,然而收效还是不尽人意。从第九届中南六省区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上没有一位教师提供课本、只有部分教师提供歌谱、个别教师提供参考资料这一现象不难看出根源所在,歌谱实际上也已成为一种道具,因为,不少课件上已显示了完整的歌谱或所要学习的歌词,学生并不能从课本中获取更多需要了解的知识,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依赖教师讲解、看视频,不愿看书、丢弃课本、不懂得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不良习惯。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验证,音乐基础知识隐形呈现有它可取的一面,如:一些简单易懂、富于联想的知识以隐形呈现的方式出现,更能激发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剌激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型思维的能力,但是,复杂难懂、难记、多用的音乐基础知识,采取隐形呈现的方式,不仅会给教师教学带来不便,而且也让学生失去从书本中吸取营养、巩固知识的参照物,令学生丢弃课本,养成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鉴于上述原因,建议编辑教材的专家们能够深入教学第一线,多进行实地调研,使音乐基础知识能以更好的方式呈现于学生面前,使他们能如饥似渴而更有效率地掌握基础知识,为塑造新一代高素质人才作贡献。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篇5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教学;基础实践

Elementaryschoolmusicteachingfoundationalandpracticality

【Abstract】Theprimaryeducationistheelementaryeducation,butthemusiclessonisalsoapracticalverystrongdiscipline,wholesetelementaryschoolmusicteachingmaterialtheelementaryknowledge,basicskill’steachingandthestudentparticipatedinmusictheartisticpracticetounifyclosely,enabledthestudenttocarryonthestudyspiritedlyonowninitiative,improvedmusicqualityeffectively.

【Keywords】Elementarystudent;Musicteaching;Foundationpractice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使所有适龄的青少年受到必要的教育,这是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音乐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整套小学音乐教材都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与学生参加音乐的艺术实践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使学生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音乐素质。

音乐课的实践性、技术性很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这套教材所设唱歌、欣赏、音乐知识教学内容,较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识谱知识和视唱听音的要求。为减轻学生负担,教材中所设计的练习,是课堂内的练习,又是课外作业。

练习的设计,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注意使学生通过练习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学生在认识了四分音符以后,再学习八分音符时,教材中采用了直观,形象的图表,将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时值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八分音符的理解。再通过跟着教师唱含八分音符的练习,或请学生数一数所学歌曲中有几个八分音符,提高了学生识别八分音符的能力,再跟着老师拍手的练习体验八分音符的节奏感。有了这些有目的、难易适度的练习,久而久之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经练习后转化为能力。

2注意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觉意识,如跟着老师唱,这种形式是为用听唱法进行唱歌教学作准备的一、二册五线谱唱名注音是在符头内,三、四册唱名注音是在音符下面,跟着老师唱或听琴演唱中,设计有不同节拍,不同调的练习,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师生接唱,听琴接唱,听琴视唱(简谱)。在四册结束前设计了请你试着唱唱的练习,试图帮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练习的兴趣。再后,从认识音符,数所唱歌曲中某种音符数目的练习,到书写音符,临摹四小节歌谱等;从拍节拍到边拍手边唱歌;从读节奏谱到边唱旋律边拍节奏;从听辨音的强、弱,到听辨音的高低,从听节奏填空到听辨简单的音乐短句再到听音填空,形式丰富多彩。这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还着眼于今后音乐的学习上,如,为巩固学过的歌曲和欣赏过的歌曲、乐曲,还设计了听记歌曲、乐曲曲目的次序,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强化音乐记忆力,通过识别所学歌曲的曲调、不仅有助于学习识别歌曲中的反复短句,降低了学习唱歌的难度,还有助于理解表现歌曲,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分析的习惯,逐步发展思维能力。

3注意为演唱歌曲、欣赏音乐作铺垫,整套教材各项教学内容纵向的联系,是指练习的内容设计应循序渐进,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而横向的联系是指练习的内容与学习本课主教材(指唱歌和欣赏)有机结合。同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保持适当的独立性和系统性。

篇6

《乐理与视唱练耳》是原有《乐理》《视唱练耳》两门课程的整合。是声乐、器乐、音乐欣赏及其它音乐活动的基础,掌握好乐理、视唱练耳知识对提高个人的音乐修养、增强音乐理解力都会提供有效的帮助。《乐理》是音乐基本理论课程,它主要学习有关声乐的性质、记谱法、调式调性、和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视唱练耳》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识谱能力和建立音高、调式、和声概念的基本技能课程。2010年我校正式升格为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进一步符合教育部课改的要求,更应在原有教学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探索与改革以适应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课程现状

根据新课标、课改的要求已将原本独立的《乐理》《视唱练耳》整合为一门课程,从而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视听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因此,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合并这两门课程是高专学校音乐教学发展的趋势。通过学习加强学生基本音乐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听觉的记忆能力和音乐的感受力。

就我校的实际情况而言,学生大多是零基础的并且都已十六七岁了,想要练成固定音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这又是必须面临解决的现实问题。怎样来有效解决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深思和探索,在这种情况下《乐理》《视唱练耳》两门课程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充分利用音程、和弦等乐理方面的知识来解决《视唱练耳》方面的困难,利用计算的方法加以实施突破。进而更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基本视谱、听音技能,帮助学生建立调式和声印象和调式和声意识等,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是需要我们教师来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

三、《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课程探索与研究

1.务实性与科学性

广泛地调查研究了解《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课堂的现状,结合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当今幼儿园对幼教人员的需要。让《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更适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好地为提高高专学前专业大学生音乐素质服务。

2.建立适合学前专业的课程实施标准

本课程传授有关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识谱、听音的基础知识,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音乐审美能力,为更好的学习、了解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启进入音乐殿堂的大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与音乐素质有重要作用。

四、《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课程实施目标

按照布鲁姆的目标分类法原则,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可分为:知道、领会、应用、综合、评价。按照目标的要求分层提出和涉及问题,让学生透彻地分析和理解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来对乐曲的分析处理情况做出有说服力的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念和自我评价体系,一门学科不仅教专门的课题或技能,而且应该使学生弄清楚学科知识组成的基本结构。任何概念、问题、知识都可以用一种极其简单的形式来表示。以便使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用某种可以认知的形式来理解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并按照一定的方法去组织他的知识,帮助他在需要发现的特别情景中有所发现。

我校《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课程目标主要体现在1.通过学习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熟练地认读五线谱及简谱。2.经过听觉训练,掌握基本的听辨单音、音程、和弦、节奏、旋律等基本音乐知识。3.通过视唱准确表达各种音乐术语及乐句的划分等。4.了解与音程相关的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历史与文化知识。5.运用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进行单声部视唱,从而为学生毕业后事业单位人员录用考试以及今后的实际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来安排的,从《记谱法》《节奏与节拍》《音程和和弦》《调式和调性》等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视唱练耳教学以音程练习、节奏练习等基础知识进行训练。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大大提高,让学生持续地主动参与思考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以钢琴、黑板、多媒体课件为主要教具、辅助教学,从而更好的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五线谱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教程》李重光,湖南文艺出版社.

[2]《教学实验论》赵鹤龄,张武升,人民教育出版社.

[3]《基本乐理教程》张志文,辽宁教育出版社.

篇7

关键字:职业院校;音乐教育;艺术

音乐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还能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也有非常好的帮助。而由于种种原因,音乐教育在大多数院校中都处于相当弱势的地位。因此,必须着重提高各院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从音乐的课程设置与师资资源的匮乏出发,革新对音乐的教学手段,为音乐教育的指导教学打造深厚的践行基础。

一、音乐教育的简单概述

音乐教育是一种提升艺术情操的教学手段,它通过对学生进行有关音乐理论常识与基础知识的指导教学,对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进行提升,同时开阔其音乐艺术视野,塑造其音乐高尚情操,为其音乐素养的提升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打造坚实的发展基础。

职业院校的音乐教育是指用音乐为学生创造一种教学情境,力争能够通过这种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人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行的条件基础。每一部音乐作品都具有构思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的体现又是基于作者、表演者以及观众积极的配合与创造演绎而出的。由此可见,音乐的来源是创造,音乐的生命亦是创造,以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是最佳的教育途径。音乐教育模式能够让学生挖掘自身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并以此来进行对音乐思维的尝试与突破,以音乐为主导,在音乐作品中加入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另外,也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充分地演绎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尽情地去思维风暴,尽情地去想象。

二、高职院校的音教现状

1.学生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整体匮乏

职业学院音乐教育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了解不全面,以及对音乐教育的实质落实不到位等,这极大地导致了音乐的实践性活动与理论基础知识的严重脱节,而教师对音乐教育的指导方向与目的也不是很明确,因此,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是当前各大职高必须要认真面对的第一问题。而由于物质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某些技能的追求也变得急功近利,有些学生为了寻找成功的捷径,往往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对他们实践过程的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导致音乐教育的实践太过空洞,音乐教育的效率也大大降低。

2.多媒体的使用没有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运用,使得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效率也得到了相当的提高。而在职业院校的音乐教育中,对多媒体的运用就显得非常盲目了。大多数的教师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喜欢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很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精致的图片和极其优美的背景音乐,并赋予其非常丰富的信息,而有时候学生往往会被这些东西所吸引,忽略了教学内容,原本想通过丰富课堂知识让学生学到更多,结果却顾此失彼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该从需要讲解的内容出发,对课件进行合理的编排,也可以在课件上适当地增加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课外内容,但是不能超过课本原有知识的五分之一。这样不仅能将课本知识全面地展示给学生,还能在此基础上对课外知识有一定的延伸,既能保证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全面了解,还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兼有性。

此外,教师应该注重对多媒体的综合运用,不能只是单纯的各种技能的简单相加利用,而要将多种多媒体技术综合地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它们之间的协调作用,把动态与静态联系起来,将音频与画面组合起来,进行充分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三、如何有效提高职业学院中的音乐教育

1.要整体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素质教育是当今最重要的教学手段,而音乐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内容,还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必须对音乐教育的功能职能、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以及对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进行客观全面的、清晰充分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师对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高度重视在学生中实施的音乐教育成果,以成果为指标来衡量音乐教育的实践情况,努力探索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教学规律,为音乐教育在各大院校的有效实施提供可行的基础条件。

2.要将音乐思想与音乐艺术融合起来

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艺术的美感来启迪学生的,让学生能够从中升华道德情操,音乐教育的这种特性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因此,我们要将音乐的思想教育与音乐的艺术美感进行合理的融合,以此来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启迪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音乐的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艺术体感。

从古至今,无数优秀的音乐作品启迪着人们的心灵,这不仅为我们实行音乐教育带来可能性,还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指导条件。而立足于我国教育的基本现状,我们要从对音乐作品的创作思想出发,体会其艺术精萃;其次,要依据教材的思想内涵,充分地为学生揭示音乐作品的丰富思想与艺术内涵。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不但能够巧妙地激发学生大脑思维中的潜能,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艺术情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职业学院学生创新式的思维模式,就必须立足于职高学生的原有思维模式,积极利用音乐去革新、去交流,让学生在轻松的聆听与欣赏中,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实现音乐教育本质上的艺术价值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豪.《谈职业学院音乐教育》.新校园(中旬版).2011(2).

篇8

关键词:音乐课堂;学习兴趣;师德师能;创新精神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音乐课是义务教育中初中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在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灵魂的导师,对发展学生个性、完善人格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课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阵地,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音乐的有效性。为此,音乐教师要深入探索提高音乐课堂效率的方式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人们一直都有个误区,认为学习音乐,只要有个天生的好嗓子就可以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初中的音乐教育目标并非是培养歌唱家、歌手,而是“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这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及长远未来考虑的。而且音乐的基础学习也同样苦涩、难懂,有些乏味。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呢?

1.将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美的体验结合起来

枯燥、乏味的基础知识哪个学生也不愿意学习,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学习音乐知识有一条有效的途径,如,我们很多教师将耳熟能详的民歌与基础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学生要想读懂、赏析民族的精华,就得认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

2.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教学中

现代声乐技术的发展,给音乐的演绎带来了很多便利,将这些技术运用到课堂中,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上将音乐课多姿多彩地呈现,能较好地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某节课中知识点不多,但信息量却较大的时候,这些技术能丰满课堂,帮助学生理解。教师也能运用丰富多样的资料,使备课和教学掷地有声,充满活力。

二、提升教师素养,为提高课堂效率打好基础

随着课改的深入,当代音乐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从师德到师能,从课程设计到专业素养都不能马虎。

1.提升师德,言传身教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产生着影响,甚至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所以,音乐教师在学校及生活中都应有崇高的师德,都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很多学生都是受到教师崇高人格的影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的。

2.音乐教师要学习、把握新课程的理念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公民基础素养的一部分。一个有着更高音乐素养的公民,在未来的生活中能更多地品味生活,从容面对生活。音乐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能教会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

音乐课堂不是教师的专属地,音乐课堂的主角同样是学生。课堂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的音乐学习环境。为此,我们的音乐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

三、突出音乐课的本位性

有一段时间,不少地方将音乐课和美术课、科学课混合在一起上,将音乐课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认为学生只要知道一些音乐的基本知识就行了,美术课也是这样,正好混合,既节约人力,又节约时间。这样的思想还是应试教育的思想。音乐教育在初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始终将音乐置于其本来的位置。

教师要想做到音乐本位,必须提高音乐教学的设计能力。音乐课同其他课程一样都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能力,研究教材,重视教学环节。三维目标是音乐课设计的总体目标,只有在音乐教学中注重三个维度的整合及有机联系,才能做音乐的本位性。

教师还要吃透教材,要将生活实践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中,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让学生形成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通过唱歌教学、基础学习、欣赏教学、音乐创作、审美培养等方面有意识地渗透与强化,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总之,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音乐素养的高低。教师只有有效激发音乐学习兴趣,在师德、师能上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中的教学设计能力,突出音乐教学的本位性,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也才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祯选.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J].音乐天地,2004(08).

[2]李萍.音乐课堂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主渠道[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0(05).

篇9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对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最关键的一点错误认识就是对音乐教育所体现出来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严重缺失。有人认为:“音乐教学,无非就是在学校教学中添加几堂欣赏课、音乐课,让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有学生由于自身功力意识的影响,认为音乐素质完全与就业没有半点关系,使得音乐课学习上主动性严重缺乏。

音乐教学并非简简单单地掌握理论知识与技能就可以学好的一门学科,音乐教学的主旨在于审美活动的开展,能够通过音乐教学从而实现自我审美,达到升华情操、陶冶心灵的目的。在对部分音乐教学实践分析来看,音乐教学的融入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拓展学生视野。

二、高职音乐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音乐教学观念严重滞后,跟不上时展

1、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态度不清

由于高职院校对音乐学科教学重视程度不足,使得音乐教学中所使用的设备陈旧、老化,让音乐教师失去了教学信心,导致教师仅仅将自己当作基础知识的传授者,完全没有自身是素质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工作上拖拖拉拉、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态度不清,也使得高职音乐教学寸步难行。

2、理论与实践脱节

如果音乐教学将自己定位在基础知识的传授者上,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就只会认为自己是教材的“输出机器”,完全没有创新可言,忽视了音乐教学的实践性,使得理论与实践出现了严重脱节现象。

(二)音乐教学选择的模式与方法单一、枯燥

由于发展历程、经验、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各个方面的影响,高职院校为了最大化地节约资源,在音乐教学中采取合班制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在面对“超级大课堂”时,只能够照本宣科,完全顾及不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某一个方面来看,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依然采取原始的传授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为主,忽视了学生积极性、创新性。教学模式与方法选择上过于单一、枯燥,一味地强调基本功训练,机械、乏味,让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练习上也敷衍了事。

(三)单一地传授知识,忽视了情感的投入

音乐教学不仅仅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以及日常教学的激励。但是很多音乐教师都只懂得传授知识,注重课堂与教材的研究,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接触、交流,忽略了课堂之外的一切。人是具有情感的“高等动物”,由于因材施教无法得以落实,忽视了情感的投入,也使得学生对音乐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恶情绪。

三、高职音乐教学摆脱困境的有效策略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

由于传统模式下的单一灌输式,导致高职音乐教学面临种种弊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师生互动,能够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音乐课堂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转被动为主动。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将理性的信息资源转变成为感性化的信心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反反复复地联系,直到体会到音乐的学习“感觉”,如此,在学生音乐理解能力提升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另外,对于高职音乐的考试形式也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通过综合表演的考察,来锻炼学生在想象、组织于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中必须注重情感因素作用的发挥

在高职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做合一的情境教学法是具有明显成效的方式之一。当然,情感因素是其中不可缺少的连接纽带,也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理解是前提,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注重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才能够对当前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智水平有所了解,从而通过正确地方法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其产生音乐的学习动力,爱上音乐学习,正确地引导学生将自我潜力发挥出来,实现真正的自主。

(三)音乐教学需要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实践体系

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艺术实践教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纽带与桥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强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在毕业前夕都能够满足岗位要求。因此,艺术实践教学对于当前的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

在高职院校音乐课程中,可以尽量增加实践课程,确保实践教学任务得以落实。除开舞蹈、声乐、合唱指挥等课程之外,还可以安排男女声小合唱、打击乐组合、电声乐队排练、现代舞组合、器乐合奏排练等。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技能的训练,同时也是建立在基础知识技能、专业技能与综合技能基础之上的实践体系。在高职院校内部,应当充分地利用校内实践基地,举行各类比赛与音乐会,提升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制度来规范艺术实践活动,确保其定期开展。毕业班需要通过毕业生的自编自导来举办毕业汇报演出,并且将其纳入到毕业成绩的综合考评中。多邀请著名的学者到校讲学或者演出,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对于音乐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乐理教学;实践

乐理教学是各音乐院校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乐理教学不仅“给专业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并为学习其它理论课程做好准备”,学习乐理是为了为演奏活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为更深一步学习和声、复调、曲式等音乐技术理论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关注学生音乐才能的发展,智力的开发,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乐理教学是所有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课程,也是各类音乐艺术院校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可以说,乐理课程是学习音乐的重要领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奠基作用。

一、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

只有在音乐实践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得到巩固和提升,形成良好的音乐思维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创新欲望。作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笔者发现,在高职的乐理课上,单纯地进行音乐基础理论教学比较枯燥,比如讲乐音体系、节奏、节拍、调式等章节,很多教师只注意理论与概念的讲述,常常是纯粹的概念讲授,对学生缺乏感性方面的训练。学生不仅不容易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而且会影响他们音乐实践能力的提高,导致音乐思维的僵化,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知识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音乐基本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与生动具体的音乐作品相结合。教师需要明确乐理并非纯理论学科,它是作曲技术基础理论的“实践”课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的倾向。比如教师在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简单地了解五线谱的概念后和音在五线谱里的位置后,再采用听唱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感性的认识。通过听唱单音的高低走向,看到五线谱里基本音级的上行和下行,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了统一,获得了对音的感性认识并加深了五线谱的印象。在讲音程时,说C到F是纯四度,是协和音程,C到#E是增三度,不协和音程,学生很难真正领会,尤其是结合钢琴键盘,两个音程又是用的完全相同的两个琴键,学生便无法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结合调式音阶,通过适当的谱例听一听,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可以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是不断提高乐理教学质量。通过图片、动漫、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多样化方式,可以全面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神经,从而达到多方位传递音乐信息。在课堂中讲到关于音色的知识时,有木管、铜管、拉弦、弹拨、打击乐等多种乐器的不同音色表现,教师很难把这些乐器都带到课堂上来并进行吹奏,那么就可以将收集到的图片和部分音像资料结合起来制作成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既避免了由于纯粹的理论讲解而造成的空洞,又使整个课堂教学显得饱满而生动。在调式分析中,教师可以先呈现乐谱让学生们分析,然后放音响,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检验分析的是否正确,或者在乐谱出现之前先让学生听音响,分析是什么调式,再呈现乐谱,检验听的是否正确。比如讲到节奏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运用音乐软件中的打击乐器,用定音鼓、钗钹来编写切分节奏音型、或为一段切分节奏的旋律进行伴奏,通过屏幕显示和播放。学生很快“看”出切分节奏的强弱关系,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获得了真实的感受,使整个课堂教学显得饱满而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当前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可分为音乐学专业和舞蹈专业,这两大专业有着各自的特点,舞蹈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掌握过于精深的理论知识,而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更加注重理论的深入学习和技巧的运用,教师需要按照基本乐理的教学大纲制定较为详实的教学计划和内容,为这部分学生将来进阶学习和声、复调等高级阶段的理论知识夯实基础。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入学基础不一,对理论课的兴趣不大。基本乐理部分的内容难易程度要适合舞蹈学院的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没有压力。教师应该选择通俗性强的基本乐理的教材,在教学的内容选择上不应过难,应相对简单易懂些,突出实用性,在章节安排上应更加注重与其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清楚扎实的掌握基本乐理中涵盖的在基础教育中能常用到的大部分理论知识即可,不断提高舞蹈学生对基本乐理的学习兴趣,特别对于节奏节拍的掌握,可以多给学生听旋律片段、舞蹈音乐等激发学生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另外,目前音乐专业学生的乐理基础知识是不均衡的,这也是制约基本乐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乐理水平参差不齐与当前教学采用统一大纲、统一进度、学产生了矛盾。音乐专业的学生在进校之前,虽然绝大多数都学习过一些音乐知识,其中有些学生是从小就开始学习,也有些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甚至有学生仅仅参加了考前辅导。所以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他们的音乐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基本乐理的课堂上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差别,比如对于那些音乐基础知识较好的,教学中主要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地参加校内外的各类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主动的发现音乐、操作音乐,巩固和发展所学知识进行;对于那些音乐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则要强化基本概念的认知,通过固定的学时,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系统的音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特别薄弱的学生,甚至要采取个别辅导来强化其乐理知识。通过基本乐理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力求使学生的基本功达成统一,这样才有利于其后续专业方向的学习。

总之,在乐理教学中只有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为形象,学生才能学得生动、具体,领会得深,记得住。以上是笔者对高职院校基本乐理教学的几点心得与尝试,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