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独立性;经济性;博弈
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的经济性是有一定联系的,处理好这种博弈关系,有利于涉及独立性的发展。
一、审计独立性含义的辨析
(一)精神独立视角
独立性是审计的精髓,是审计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没有独立性,审计就不能获得公众信任,从而失去存在价值。这一点已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公认,同时审计独立性的内涵也成了长期争论探讨的内容。尽管理论界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关于审计独立性却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精确定义。
1、莫茨和夏拉夫在《审计理论结构》中指出,审计独立性涉及两方面:一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事实上的独立,即实务人员的独立(Practitioner-independence);二是审计人员作为一种职业团体的外观上的独立性,即审计职业的独立性(Profession-independence)。所谓实务人员的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在制定计划、实施检查业务和编制审计报告过程中保持适当态度的能力,包括计划、调查和报告独立性。而审计职业独立性则是对审计人员集体的印象。并且他们认为,审计人员应具备起码的超然意识,努力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
2、汤姆・李在《公司审计》中认为:“从根本上说,独立性是一种精神状态,它不允许本人的观点和结论变得依赖和屈从于利害冲突方面的压力和影响。”
3、Arrens和Loebecke(1997)认为,独立性是指在执行审计测试、评价结果以及发表审计报告过程中采取无偏见的观点。
4、美国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1972)中认为,独立性意味着审计人员的行为、行动和意见不受影响和控制。
尽管以上对审计独立性定义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其内容却基本相同,共同揭示了审计独立性本质上是一种客观的精神态度,一种注册会计师可以免受外界因素影响,秉持客观公正和应有职业谨慎的立场而对被审客户的财务报告发表意见的精神状态。虽然莫茨和夏拉夫提及审计人员“职业团体的外观上的独立性”,但他们依然承认独立性的本质是“超然意识”、“不偏不倚的态度”,且他们没有清晰界定实质独立和形式独立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监管视角
职业界与监管界对于审计独立性一直坚持自己的认知:
1、审计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客户而言具有的独立的利益、身份或地位,即审计人员应在组织地位、财务关系、人事关系、经营关系诸多方面均独立于被审客户。这是从职业规范角度对独立性的理解,这种观点强调利益独立,即审计人员和被审客户没有任何直接或重要的间接经济利益关系。我国CPA职业道德准则中把审计独立性看作一项基本原则称为独立原则,是指CPA在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和形式上均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
2、审计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客观、正直的行为能力,这是从精神态度角度去理解审计独立性。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其职业道德规范中认为,客观的态度、正直的品质是独立性的本质,审计独立性是正直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若CPA同时具有较高的正直品质和客观态度,就必然具有较高的独立性水平。
形式独立性是其他人对这种实质独立性的理解,即在第三者眼里被审客户与注册会计师必须毫无利害关系。如果注册会计师虽然具备了实质独立,但是使用者却认为他们是客户的辩护人,那么审计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同时尽管理论分析上是实质重于形式,但是在实践中形式独立与否直接关系着利益相关者对CPA独立性的评价和审计职业的形象和地位。形式独立是精神独立的外化与保障,尽管它与精神独立并非完全一致,但它依然是评价和透视精神独立的窗口。
独立性实质上是正直和客观原则的实现机制,而形式独立又是CPA获取公众认可与信赖的最起码的信心保障。换言之,只有注册会计师独立于各方当事人,才能对客户的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反之,若注册会计师与客户存在利益上的牵连,就难以对客户事物做出客观判断,其正直性也会令人怀疑。职业界与监管界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他们着重强调“审计人员的利益独立”,并且把这一标准看成是有违形式独立和影响实质独立的重要尺度。
(三)博弈视角
1、DeAngelo(1981)和李树华(2000)认为,审计独立性是在发现会计信息存在错误和舞弊时,审计师顶住客户压力对错误和舞弊加以披露的能力。独立性水平被确定为在发现违规行为的条件下报告违约行为的条件概率。
2、郝振平和钱苹(2002)运用委托理论,将审计独立性问题放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进行研究,认为审计独立性就是所有者和审计师进行合作博弈,共谋就是管理者与审计师之间形成合作子博弈,审计师由共谋获得的效用超过非共谋效用均衡时,审计师就会丧失独立性。
3、陈汉文和黄宗兰(2001)认为,审计人员对审计独立性的保持,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与被审客户管理当局之间的力量博弈,双方力量的均衡点决定着独立性的保持度。
4、林钟高、徐正刚等(2002)建立一个管理当局与审计师的完美信息博弈模型,并得出结论,审计师能否保持独立性是审计师和管理当局双方基于“合谋”可能的收益与成本(损失)比较后的理性选择。审计独立性(审计师是否报告违约行为)是相应的一套制度安排的结果:能够加大“合谋”成本,降低“合谋”收益的均衡机制都将促使双方博弈的均衡点离开“合谋”。
注册会计师也是市场经济中的理性经济人,他们对独立性的遵循度取决于违反道德原则可能带来的收益与一旦败露所受惩罚两者之间的权衡。审计独立性并不是一种明确的前提和人们主观设计的产物,而是一种制度安排和参与人博弈的结果。不难理解:独立性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博弈结果。
二、审计独立性的经济性质辨析
(一)审计独立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社会公众与职业界一般倾向认为,CPA要么独立,要么不独立,即在独立性问题上采取的是一种非此即彼截然不同的态度,将独立性当成一个绝对的概念。然而,学者们经研究指出,独立性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概念,存在着一个变化的价值范围。例如,Antle把审计人模型化为预期效用最大化者,在所有者、经理和审计人员三者博弈的环境下,给予了强独立、独立和不独立的3个定义。强独立是指在由所有者选择的激励方案限定的、与经理进行的子博弈中,如果审计人采取最偏好的纳什均衡战略,则被审计人员是强独立的。独立是指在上述的子博弈中,审计人员采取占优均衡战略。不独立是指在上述的子博弈中,审计人员采取合谋战略,即审计人员和经理选择一个合谋的负支付方案。又如Roger W Bartlett曾指出:“社会公众可能将独立性看作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职业特征”。Brink和Witt在1982年指出,“没有人自己可能成为一座孤岛,独立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或者强一些或者弱一些,但决不会是绝对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绝对独立性是永远不会达到的事实,因为总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独立性。”针对独立性的绝对认识属于对CPA职业性质的早期认识,明显带有职业界自我标榜的意味。实际上,作为CPA职业团体中的个人不但在其职业界内部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而且与职业界外部也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幻想着CPA与委托人或被审单位能够保持“绝对”、“超然”的独立,显然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外界因素对CPA独立性的影响可大可小,承认CPA可以受到影响而不能保持绝对的独立性,并不表明CPA就会失去存在的理由。只要这种独立性仍能保持在社会公众期望的独立性水平之上即可。
(二)审计独立性是一种概率,一种在与客户博弈中坚持自身立场的概率
对会计报表使用者而言,CPA服务的价值决定于利害关系人所预期的CPA能力的高低,即发现会计报表中错、漏报或舞弊的能力以及在发现存在错报、漏报或舞弊的情况下,不受客户的影响而客观地对其进行调查或披露的能力。因此,有学者将CPA独立性定义为:发现会计信息系统中存在错误或缺陷,并在发现会计信息系统中存在错误或缺陷的情况下,顶住客户压力对其加以披露的能力(DeAngelo,1981)。按此定义,审计独立性水平被确定为在发现违规行为的条件下报告违规行为的条件概率。概率越大,独立性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独立性的这种概率只是一种主观的概率。当我们说CPA是独立的,实际上是说,CPA在执行业务时不受任何利益相关方面的意见左右而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的概率足够高,以至于可以完全信赖CPA的工作,可以考虑利用其工作结果进行科学决策。可见,将独立性表述为概率,并没有动摇对CPA服务价值的认可,社会公众只要认为CPA不受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左右而能够出具恰当审计意见的概率足够高即可。
(三)审计独立性是一种风险
这一性质是从报表使用者角度来界定的。由于独立性是一个相对概念,存在一个变化范围,体现为一种概率,所以绝对的独立是不存在的。但报表使用者决定利用CPA审计后的会计报表进行决策时,实质上就隐含着他对CPA的信任。换言之,他认为CPA是足够独立的,即使他同时承认或认为CPA仅仅做到了相对独立,这种独立性水平是他可以认可的,或处在他心目中可接受的既定水平之上。这个可接受的独立性水平越高,意味着他认为CPA的独立性也越高,一旦CPA的独立性实际上低于他的可接受水平,则其利用CPA审计后的会计报表进行决策,就不是他的本意,他对报表信息的过分依赖就是风险。因此,将独立性看成一种风险,则报表使用者所承受的风险就取决于CPA独立的实际结果。将独立性视作一种风险,不仅可以强化CPA的履约责任,尽量减少报表使用者的决策风险,而且可以时刻提醒报表使用者,审计工作并不是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公允性的担保,也不是报表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避险工具。作为社会分工的一部分,CPA行业存在价值在于其所减少的经济系统的风险大于由于其存在而增加的成本,从而对整个社会而言是有益的。CPA的工作可以帮助报表使用者减少决策风险,但决不能消除它。利用CPA审计后的会计报表做出决策,任何时候都应谨慎,如此可以有助于为CPA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黄桂杰,梁化军.审计质量的制度安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11).
2、Authur Levitt.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J].证券市场导报,2008(8).
篇2
不经济的含义是指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的时候,由自身的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效益提高的现象。同样的,一个厂商由于本身的规模过大,规模不适度,而引起的产量减少,效益递减的现象被称作是不经济。
引起不经济的原因有很多,比方说,应用先进的技术,同时引入先进的设备,提高员工素质,实行专业化生产,引进具有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效率,也可以对一些副产品充分利用,变废为宝,创新思维,还有生产要素的购买,和对产品的销售都是引起企业内在经济的因素,因此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1、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进行了建国50年来从未有过的重大改革,这使会计核算更加合理、更加适应国际国内市场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需要,和国际会计惯例更加接近,会计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迅速发展,这代表了我国的会计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化、国际化发展进程。
2、机日益深人地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使会计数据储存方式、会计核算手段和方法、会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财会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代表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处理工具的科学化、化进程。
3、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经济合同法、企业法、会计通则、会计准则及会计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与财会工作有关的制度、法规、条例的实施,代表了会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注册会计师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对会计工作的审计监督体系逐步形成;记帐、会计软件市场等会计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完善,代表了会计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已经开始,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已经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变化代表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实质就是在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而会计电算化正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主要,是目前我国会计工作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项起先导作用的关键性工作。
二、会计电算化的深层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帐。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它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提高,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解放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国家、地区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一系列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发展规划、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并颁布实施,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组织开发各行业适用的、具有多层次和类型的系列会计软件、审计软件,并对其合法性、正确可靠性进行评审,同时还要进行其他大量而艰巨的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备基层单位要进行大量而复杂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管理工作,主要是提高企业领导及其他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长期、近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建立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要求。还要修改扩建机房,选购、安装、调试设备,自行开发或购买会计软件,培训会计电算化人员,进行系统的试运行等等工作。以上所列的各项工作必须做好,否则电算化会计系统将不能正常工作,有损于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效益并使其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会计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将无法实现。
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指整个会计工作由手工核算和管理,向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设备并运用现代化数据处理技术,进行现代化核算和管理的整个转变过程。
从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我国会计电算化将来的发展趋势。
l、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②会计综合数据处理的全部电算化;③建立了网络化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④建立了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计算机存储的信息和决策模型为基础,协助管理者解决具有多样化和不确定性的,以进行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并制定高 层管理决策和策略。据统计,美国1983年,55%的新程序是用于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用于核算的仅占45%,这说明国外已进人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阶段。
国外的会计软件主要是面向市场的销售分析和预测系统、供货发票系统;面向生产的成本计算和分析系统、存货控制系统、应收几款管理系统;面向人事管理的雇员住处系统、工资系统、劳动力资源会计系统;面向现金管理的现金收支系统、支票核对系统;面向采购管理的采购与验收系统、应付帐款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面向财务管理的财务报表系统、年度财务计划系统和预算控制系统等。
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70年代末期开始, 至今已20多年,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70 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缓慢的自发发展阶段”和80 年代末至今的“有组织的稳步发展阶段”。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软件产业,通过国家级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的会计软件也有200多个,据1992年底财政部调查,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约占被调查单位的 20%左右,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很不平衡,有 的地区和部门已达50%以上,可有的才刚刚开始会 计电算化工作。在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开发和的是部分会计核算子系统,其中尤以工资、帐务、报表子系统为主,单机应用为主,只有很少的单位全部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电算化 并彻底甩掉手工记帐。
3、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应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一、财会管理或管理机化一一决策支持计算机化。我国原来的会计工作基本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状态,会计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会计 核算等事务性工作上,财务管理工作则没有时间或很少去做。因此会计只能提供事后核算资料且简单粗糙,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面对市场经济和繁重的核算工作双重压力,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迫切要求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因为我们有基本现成的会计核算模式,而财务或企业管理工作则比较复杂且没有成型的模式,会计核算的输入/输出数据比较规范且容易组织,我们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会计核算过程和,所以设计并实现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比较容易,因此只能先搞核算电算化。
但核算电算化基本是模仿手工操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范围、数据和质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对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要求并迅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核算电算化所节省的人工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产生的效益并不足以抵消建立并使用该系统的投人。因此,核算电算化只是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准备阶段,其好处是为建立以管理为重心的、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是:①系统中存储了管理所需的会计核算基础数据;②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有条件逐步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③积累了宝贵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经验;④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迅速地成长起来。
财务和企业管理计算机化是会计电算化最有意义的战略决战阶段,建立并实际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显著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长期的、隐含着的经济效益和效益将大量地迸发出来,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此时会计电算化已融人到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可能称其为会计及企业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化等。
建立并实际运行该系统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其关键是;①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的开发完善;②会计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迅速提高,建立成型的管理模式;③企业领导等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观念的建立和巩固;④做好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配套改革工作;⑤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等。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然是网络化的。会计核算的众多子系统已经使单台计算机功能发挥到了极限,并且只能使用在较小的单位。而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数据收集和信息使用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单位和部门,该系统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复杂性要求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综合利用。这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单位和部门,也应该包括其开户银行、税务局以及指定的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须是以管理为重心的。这决不仅仅是会计帐簿和报表数据的总括,而其管理和分析的原始数据必须直接来源于生产经营的各基本环节,如材料仓库、每道生产工序和每个销售人员,因而是最明细和详尽的。因此,完整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共同规划、统筹设计。这样的系统与以往开发的核算系统不是并列的,而是以其核算功能为内核、以管理功能为重心;该系统不是以会计职能而是以业务类型来划分其子系统的。
会计电算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建立并实际运行会计或企业决策支持系统,这个阶段是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进化或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象国外那样用它来辅助解决那些数据不规范、变化因素多、具有不确定性的高级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
4、近期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1)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先进地区和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彻底甩掉手工记帐工作,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改革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移工作重心,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好准备。同时,尽快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使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早日赶上来。
篇4
【关键词】西汉;“四神”瓦当;造型;艺术;语言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312-02
“四神”图形在秦汉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标志着古已有之的“四神”造型日臻成熟、完善。用于宫殿房檐的最前端的瓦当,远在西周前后便已经运用于建筑中。而秦汉瓦当以其鲜明的风格样式区别于其他时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就汉瓦当“四神”的直观视觉感受来讲,具有刚劲有力、大气磅礴、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刻画,着重于表现力量、运动、神韵以及由此构成的气势美,使图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成熟的艺术风格,对于它的造型语言分析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秦汉时代造型艺术风格特点。
后人将瓦当作为一件独立、完整的艺术品,这不仅因为每个瓦当均有完整的内容与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图案多取材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些不同类型的动物或其他代表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和审美倾向的元素。其上冲、飞腾、跃动、展开、旋舞等姿态,体现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而这些姿态,大多又恰巧适合于圆或半圆的造形。在瓦当图案里,在这些飞腾旋舞的图形外加上一条比例适当的边框,形成封闭的状态,既显严谨,又适当地限制或减弱那飞旋、上冲姿态的张扬的力。这张扬的力积蓄于圈中,益发显得饱满而充实。孟子日“充实之谓美”,这充实之中,体现的就是内在生命力对外界抗争与相对静止中不可抑制的集聚。同时,这种张力的内涵所表现出的恰恰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审美诉求。瓦当的外形构成了一种既张扬而又节制,从而凝聚的力的结构。瓦当装潢型制结构的模式正与人的生命力的结构模式相一致,其型制让人感受到张弛有致的美。
瓦当的造型吻合着“英华积于中,和顺发乎外”的审美观念,这样的观念折射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审美理念。因此瓦当装饰的模式,在传统艺术中有普遍的意义。其实,早在青铜纹饰造型中就体现了这种力感,汉画像砖以及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玉饰的纹样,甚至在汉漆器中一些抽象的图案也让人感到它们在冲击着外形的束缚。例如,古代街衢的石敢当等造型、南京梁萧景墓前石辟邪、唐乾陵和顺陵前石雕坐狮等都能使人有欲扬欲抑、乍放且收之感。
中国古建筑的装饰——特别是一些宫殿、庙堂类的建筑,为了特定内容的需要,无不在形式结构上追求恢弘大度的气魄,这恰好表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诉求中不屈的追求与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瓦当造型的运用,无论是其外在形式的严谨、封闭、压抑、端庄,还是其内在形式的展开、张扬,都对这种审美诉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故宫的整体结构是在严正的中轴对称中展开的,在三殿两官之间的起伏节奏上,宫殿的形式变换中间,都构成了整体的力感与气度,表现出中国式的恢弘与阔大;但同时又在近乎刻板的端庄威严中透露出节制与内敛。
瓦当建筑造型特点之一是单元组合与节奏。以一个点、一条线、一个圆或一个事物为单元造型,通过各种方式的组合,产生着变化各异的节奏美感。其特点之二是对称和均衡。均衡,是人类最早感觉到的美的因素,如人的手足耳目,都在对称中显示出美感。其特点之三是变化和统一。这是造型美的形式法则中主要的因素,不论组合有多少变化,但必须既存变化又有统一。这就是瓦当的造型直到今天还能给人以美感的原因。瓦当造型在折衷形式结构上相互抗衡而又凝聚一致的力的模式,对我们当今的造型艺术创意依然有很高的价值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今遗存的中国古代表现“四神”的各类造型艺术作品非常丰富,但在美术史上有显著地位的经典之作当属汉代瓦当浅浮雕“四神”。该作品出自何人之手自然无从考证,但想必是当时技艺超群,出类拔萃之匠师为之。西汉“四神”瓦当形成系列造型,寓动于静,刚柔相济,统—之中求变化,对比之中显和谐。纵观这组传世佳作,其气势、神韵有如秦“兵马俑”、汉“马踏飞燕”般豪迈奔放,飘逸灵秀,雄浑质朴而慑人心魄。
这组瓦当“四神”作品在图式、图形上可以反映出当时造型语言的单纯、洗练。充分运用夸张、概括、变形、归纳的手法,不单纯重视外在的形似,而且注重对造型艺术中本质上“精、气、神”的理解、把握与表现,从而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图形不仅在造型上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而且有着深刻文化内涵。
一、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用造型艺术法则,对汉瓦当“四神”图形作一解析
(一)创造性地利用“适合造型”。在瓦当图形的方寸之间,化适合造型的限制为动力,创造出神奇的“惊世之作”
瓦当图形属于“适合纹样”,是指适合于特定外轮廓形状中的造型纹样。适合纹样的形态要与外轮廓相吻合,瓦当造型是在特定要求和限制前提条件下,进行构思创意的。战国时皆为半圆瓦当,秦汉时大多为圆形。除实用功能外,在瓦当的模印花纹上多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愿望的内容。如“长乐未央”,“单于和亲”,“千秋平安”,“高安万世”等文字。此外,还有用几何图案和动物纹饰等图形来象征的,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等。
汉瓦当“四神”在“适合造型”中具有以下特点:以圆心为统一图形的“灵魂”,将观者的视线吸引到图形中央,然后引导着视线沿着圆心向四周辐射扩散展开。外轮廓与圆心的“分量”非常谐调,把握和控制得恰到好处。外轮廓太窄则缺乏力量感而失于纤巧;外轮廓太宽则显得呆滞而造成闭塞、臃肿。圆心面积分量与外廓的比例适当,直径稍宽于外廓,二者在视觉中感觉特别均衡,遥相呼应,从而构成图形的基本框架。瓦当“四神”形象在圆心与外廓之间形成廊(或道)“空地”中展开。那流动飘逸的形象在两个同心圆之间进行顺时针的跳跃和飞腾,这就造成了视觉上强烈的运动感,且“四神”形象在“空地”之间的“实体”造型,疏密适当,错落有致,和圆心与外廊互为依存,相得益彰。
巧妙利用图和地、实和虚、正形和负形的关系,将瓦当圆形方寸问的有限空间变为(转化为)无限的空间。我们透过空白处望过去,有如广阔的天地宇宙作为背景,而“四神”在这背景前面呼之欲出。使图形与空白处虚实相间,互为表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变化自然、和谐,形成富有鲜明风格特色的图形构成状态。
在“四神”图形的表达中,动中有静、静中寓动,统一中求变化,对比中求秩序,共性之中体现个性。其具体表现为:运用飘动而流畅的线(如,羽翼、颈、尾等)形成“主旋律”,而确定出一组图形的“基调”,使图形在总体上处于一种运动的视觉状态,形成一种总体的秩序——动中寓静形成变化。青龙、白虎二象勇武而外露,朱雀、玄武二象沉稳而内敛,于共性之中体现个性,形成刚柔相济,有张有弛的图形变化。
调动综合因素(手段),表现优美的节奏和韵律,使图形具有强烈的“张力”。在汉瓦当“四神”的图形中,古代匠师正是暗合了上述的规律,在“营造”图形的“意匠”中,使流动的“线”,变化的“面”,聚散的“点”,错落的“形”以及交织的虚与实、黑与白谱写了一首具有鲜明节奏和优美韵律的“乐章”。使画面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以“炉火纯青”的造型艺术语言,创造了“经典”的“四神”形象
秦汉之世是我国造型艺术史上的“里程碑”,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在雕刻艺术方面,经典之作不胜枚举,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在造型语言上已经形成了先秦以来基本确立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在“四神”的创造中有尤为突出的表现。
1、利用影像造型,表现形象的最本质特征。采用正侧面的视角,捕捉到最为简洁和本质的形象特征。在创造视觉形象的过程中,选取的角度合适与否是成败的关键。采用正侧面的角度(即外轮廓侧面剪影),则可以无须借助许多形体表面的描绘和刻画,以及借助于透视学的规律(况且当时人们不懂得透视现象),反映出形象的最显著特点。汉瓦当“四神”形象全部采用正侧面角度,身形相貌一目了然。秦汉时期的造型艺术多采用这种手法,可以事半功倍地表现形象。外轮廓剪影是人类创造视觉艺术形象最早发现的有效手段。原始初民通过日、月、火、光等光线映射出来的自然界、人与动植物的影像而发明了最初的“图画”(印痕的发明与此同源)。随着人类意识的不断“成熟”,将这一手段广泛运用,诸多古代文明在其图形图像的表达上运用这种手法。例如古埃及的“正面律”、中国早期(周朝)的帛画、秦汉的画像石、画像砖,乃至现代的民间绘画、民间剪纸等,都是采用这种造型方式。可以不受各种表现内容和条件的限制而“自由自在”的构形和创作。汉瓦当“四神”正是利用这一规律,简洁而明快地表现了形象。
2、运用统一与变化,对比与谐调的造型手法,使图形具有非常生动并富有活力的特点。首先,将形象归纳,寻找一种具有共性的部分(形)来统一“步调”作为构筑形象的基本元素。“四神”形象的每一个体可谓差别巨大,而且要统一在四幅画面所形成的系列之中,若无超人的智慧与功力,很难将其处理得很好。而汉瓦当“四神”却以非常完美的构形完成了这一任务。其次,将头颈和尾部的形状加以归纳,全部表现为勾云纹状流动的线,既统一了四幅画面,又使画面具有流畅的韵律感。四种形象的头部事实上相差甚大,但这里在形象的造型手法上作了一致性处理,寻找和创造了许多装饰性的元素来使头、颈部的造型趋于一致(如利用须、鬣、啄来进行装饰。将尾部也进行了类似的处理)。
另外,在四肢的处理上也是如出一辙,在不同的形象中寻找同一性造型因素。通过上述的处理方法,使汉瓦当“四神”画面具有非常统一的形式语言。在统一之中寻找变化,在共性之中反映个性的特点。只有统一而无变化会使形象枯燥、单调;而只强调变化没有统一则使画面琐碎而杂乱无章。在“四神”的构形设计中,利用形象上的不同而形成统一中的变化。例如,朱雀的翅膀和玄武的龟壳无法做到同龙、虎的躯干特别近似,作者因而利用画面中心的圆形来进行,“压制”和调整,便弥补了这种外形上的差异,使之在视觉上“分量”相当,反而形成了有变化的秩序。青龙、白虎一组,朱雀、玄武一组,既相一致又有变化,使龙的潇洒,虎的威武,朱雀的俊秀,玄武的灵异个陛分明而得到恰当的表现。
(三)运用夸张和变形的造型手法来“抒情写意”
首先,在画面圆形的限定范围内,实施大胆的夸张,将“四神”肢体造型加以屈曲处理。其实这亦是适应圆形限制的无奈,然而却正好形成了昂首奋进的姿态(典型的变不利为有利的智慧)。其次,变形是造型艺术的重要法则,是艺术家主观能动性的必然反映。根据实用的需要,受物质材料和制作工艺的要求,加上作者主观愿望的因素,就必须对形象加以“变化”和“改造”。例如,伸展、压缩、扭曲或偏离等等。
夸张和变形就是使艺术作品比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理想。我们通过对“四神”构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夸张和变形这种艺术手法,从身躯的姿态上造成一种急速的运动状态,头部形象刻画深入,面部表情威严而肃穆。通过对汉瓦当“四神”的分析,可以从中体味并感受到作者在“四神”造型中注入了一种强烈的思想情感,这就是希望能够驱除邪恶、祈求安宁的精神寄托。
(四)汉瓦当“四神”图形是对传统神灵形象的升华和再创造
传统神灵形象具有虚构性和象征性。它是古代先民虚构和臆想出来的理想化的形象。由于它的主观性和超现实性,这些形象必然是富于想像力、神秘而怪异的。而且,传统神灵形象具有程式化和造型形式感。造型艺术为了强化其主观表现性,或者寄托某种特定的思想观念,就必须对客观形象(或参照物)进行高度的提炼概括,造型形式感要求单纯、简化、条理、抽象化、符号化。正是基于这种规律,传统神灵形象经过长期发展演进,形成一套特定的程式,逐渐固定并将形制定型化,可以作为造型符号和手法反复使用。汉瓦当“四神”的创作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和基础上,其本身即是这种文化现象的传承者。在对神灵形象的重复制作过程中,既具有传承性又有再创造因素。同时,又使传统神灵形象有所发展变化(再创造)。汉瓦当“四神”这组系列作品,体现出在这类题材的创作中最为完整,意匠最为精湛,造型语言最为成熟,艺术表现最具感染力的个案,具有以下特点。
1、保持和发扬了先秦以来的造型艺术风格和特征,强调以线造型。以线造型是华夏民族的造型传统,即使是在雕刻造像的表现中也是运用“线刻”的手法。以线造型体现出强烈的主观因素,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审美取向。“四神”作者仍然是在沿着这种传统在“行进”者。
2、讲究意象造型。华夏民族以线造型的美术传统,取决于人们的审美趣味,同时折射出华夏民族的艺术精神——具有丰富想像力与创造力的高超的智慧。具体到汉瓦当“四神”反映在造型艺术中就是“意象造型”的创作观念。在创作视觉形象的过程中,作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自己(或群体)的主观愿望融入到作品中去。一切物象的表现都不以“真实或肖似”作为创作目的,同时它也不完全背离自然物象,而是充分利用有限的“象”去表达无穷无尽的“意”。
3、讲究对称均齐和综合统一。中国的造型艺术强调对称均齐和综合统一,这种观念至今仍反映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汉瓦当“四神”也是这种观念反映的典型例子。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前后左右,相互对应,对称而均齐。
二、结语
通过瓦当四神图形的考究,我们可以看出,秦汉时代造型艺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是继承和发扬了春秋战国以来就基本确立的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传统,同时依托于封建皇权大一统的社会物质和意识的基础之上,表现为一种时代和民族的生机勃发的艺术精神和本质。秦汉造型艺术体现出一种宽广的胸怀和宏大的气魄,反映出华夏民族初始时强烈的自信和创造的渴望,体现出那个时代高昂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胆识。它创作手法上的无拘无束而富于想象,天上人间、亦真亦幻、丰富奇丽、深奥幽远,体现出华夏民族传统的东方型智慧,反映出一个民族积极的乐观精神和蓬勃的朝气与生命力。而它那自然、纯真、大巧若拙,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而毫无后世的浮华与矫饰的风格,反映出华夏民族崇尚淳朴、和谐和理性的优良气质。
参考文献
[1]杨力民.中国古代瓦当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李砚祖.装饰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58,337
[3](英)崔瑞德,(英)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21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篇5
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身势语是非语言行为中非常重要的行为,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周国光在《体态语》一书中指出:所谓身势语是指由人体发出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一套图像性符号.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身置的变化。身势语是人类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是辅的交通工具,它以表达感情信息为主,也表达一一定的理性信息。它可以加强、补充有声语言表达,并使语言信息具体化。
身势语具有信息量大、信息连续性和变化性强、以及信息可靠程度高的特点。因为(1)身势语可以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交流。一个人的眼神、服饰、手势、身姿、距离、音调、节奏等都可以同时传输.使对方能同时、多方面、多渠道地接受多种信息。(2)交际双方只要处于视听范围内,双方之间的身势语信息交流就能不断地进行。交谈者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所处的位置都在不断变化着,这些变化都可以通过视觉传递给对方,传递连续性和变化性的信息。(3)身势语多数是人们在相对无意识状态下显示出来的,大多都是实际心态的体现,虚假成分较少,增强交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学习身势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身势语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它涉及到的范围很广,如身体动作、姿势、目光、面部表情、四肢动作、坐力姿态和接触等等。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两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5O 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从人们获取的信息渠道来看,只有11 的信息是通过听觉获得,而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口 这说明身势语在交际过程中十分重要。但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存在差异,每种语言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别国难以完全理解和琢磨透。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预先了解某些身势语在别国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含义,才能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沟通。因此,为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身势语之间的差异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下面主要针对不同国家体态语言中空间距离、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面部表情等身势语动作的含义及运用进行对比。
三、不同文化中身势语的含义及运用
1.空间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体现交际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个性等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欧美人生活中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亲密接触(intimate distance 0—45 cm)交谈双方关系密切,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七见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2)私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 45—120 cm)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礼貌距离(social distance 120~360 cm)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篇6
身体是医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就是不断发现与解释身体奥妙,不断认识自我生命复杂机制的过程。通过了解医家对身体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观察、探索、阐释的整个过程,便能清晰地发现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脉络与细节。遗憾的是,据笔者所见,时至今日,传统中医学身体观研究在中国大陆尚未全面展开,还没有代表性的著述对传统中医学身体观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本论文拟弥补此不足,对中医学身体观的内涵及特点进行系统阐述。
1中医学身体观的内涵
“身体观”就是对于身体的认识和看法。身体的内涵,远非肉体所能概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都并非是简单的解剖学所见脏腑组织器官的总和。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常常渗透进了中国人以身体为视角对于生命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理解。简言之,身体成为了古人理解传统文化生命观、宇宙观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与“观”两者往往是渗透交织在一起的,身体中渗透着传统文化的观念,观念又在反向重塑和巩固身体的内涵。可以说,身体并非是静止的,其中夹杂着生命个体对自身与宇宙的体验,以及不同社会文化观念对身体的塑造和改造。身体总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演变而呈现出变动的内涵。因此,我们很难单纯地从文献论述中去剥离身体与观念各自清晰完整的内涵和外延,如果为了表述的方便而简单地从“身体观”中去区分身体与“观”,我们可以把“形神统一的生命躯体”作为身体的论述基点,把围绕这个基点所产生的生命观、宇宙观统称为基于身体基础而产生的“观”。
中医学身体观,是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的综合认识。身体作为医学立论的基础和最终落脚点,与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等其他领域的身体观相比较,传统的中医学身体观更加注重对“形神统一生命体”本身的关注,即更加注重对构成生命躯体各基本要素的关注,如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等。传统文化其他领域的身体观往往把个体生命的身体作为一个既定的、无须详尽阐发的整体,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个体生命与自然、社会间的关系,个体生命间的关系,以及处理各种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或者说,对观念的论述要远远大于对身体本身的讨论。医学则把对身体的讨论作为基础,在讨论的过程中既借鉴和体现了传统文化各领域所共 有的一般身体观,又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影响了传统文化一般身体观的内涵与发展。或言之,中医学身体观的内容既包括中医学所特有的对身体生命本身的认识,如脏腑学说、精气血津液学说等等,又包括对传统文化一般身体观的理解和融入,如对身体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的论述等等。而且,传统中医学对身体的理解与诠释,又影响了整个传统文化对身体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整个传统文化对身体结构及功能理解的基础。例如,《二程遗书》中云:“医者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之功用。”以中医学对身体手足之感受来探讨理学中“仁”之内涵以及人与天地万物之关系。
2中医学身体观的特点
2.1天人相应,贵在和合:时空的身体
中国传统文化长于对各种关系的阐发,天人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等,是传统文化不同侧面所论述的重点。而且在阐发这种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擅长以身体喻事,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身体哲学。
生命个体处于宇宙时空之中,身体亦成为宇宙时空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中有一种类型是盘古身体的各部分形成了宇宙中的万物,可见早在远古人类的思维中,人的身体便与宇宙相类。葛兆光把这种中国古代思维称作“同源同构互感”。正是源于这种思维,透过身体以洞悉和表达宇宙时空的演变,成为了传统文化身体观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二程外书》有云世之人务穷天地万物之理,不知反之一身,五脏、六腑、毛发、筋骨之所存,鲜或知之。善学者,取诸身而已,自一身以观天地。“这种特征在中医学身体观中亦有鲜明的体现。中医学把个体生命放置于时空运转之中,密切关注时空变化对身体的影响。未病则注重不同时空环境中的顺时因地养生,已病则关注不同时间地域对身体的影响而制定个性化明显的治疗方案。中医学的这种身体观特征,我们可以称之为“时空的身体观”,在身体内的脏腑中这种特点尤为明显。恽铁樵亦因此把中医脏腑称之为“四时的五脏”,其云故《内经》之五脏,非血肉的五脏,乃四时的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矣。”所以说,源于时空观念而建构的五脏的部分特征,决定了五脏恰如是一种功能模型,着重于阐发身体比拟于时空之流变而产生的各种演变。
中医学身体观的这种特点是中医学身体观的最根本特点。正是围绕这种时空化的身体,围绕时间和空间所呈现出的变动不居,个体生命才被赋予了极强的变易性与仪式性、规律性与可预测性。
2.2天道周行,如环无端:循环的身体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身体常常是类比于天地“大宇宙”的“小宇宙”,宇宙的运行变化规律在人的身体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这一点在传统中医理论体系中非常明显。
在古人的宇宙观中,日月星辰等天体作环周循环运动。“天道环周”思想是古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所作的概括,指出这种发展变化是一种周流不息的环周运动。类比于人体,正常的生命现象中也应该存在类似的坏周运行规律。例如,《灵枢·经水》云:“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292经络系统中十二经脉的经气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注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就五脏而言,依五行相生而形成的五脏相生理论,亦是一种环周式的资生和促进。
再如,气血律液的运行也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环周运动。以气之运行为例,《灵枢·脉度》有云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气运行不息,如环无端,终而复始。
2.3体用兼备,重在释用:功能的身体
传统中医学对身体的观察既关注身体各部脏腑组织的形态,更注重对其功能的阐发,可谓体用兼备,但更重在阐释其用。诚然,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解剖学意义上的形体观察在中医学理论的构建过程中,逐渐处于次要的边缘位置,甚至中医学中许多对身体功能的阐发丝毫不是建立在解剖的基础上,但若据此而否定解剖在中医学身体观中的地位,无疑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但有意思的现象是,解剖所见的身体在中医学理论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小。例如,宋代《宾退录》中记载:“王莽诛翟义之党,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然其说今不传”。比对王莽解剖之事与《黄帝内经》,便可知中医经脉理论构建之初不可能源于解剖。若是源于解剖,则不可能直至王莽时依然把血管错以为是经脉。王莽所做并非是医学实践精神之驱使,而是类似于古代常见的戮尸惩罚。这与《吕氏春秋》所记载的商纣王“截涉者胫而视其髓,杀梅伯而遗文王其醢”、“剖孕妇而观其化,杀比干而视其心”的行径相似。
推之于脏腑,亦是如此。例如,《礼记正义》载:“郑驳之云:《月令》祭四时之位,及其五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后而肾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却故祭先肝。肾也、脾也,俱在鬲下。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祭者必三,故有先后焉,不得同五行之气,今医疾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如郑此言,五行所主,则从《今文尚书》之说,不同许慎之义。”祭祀所用之牺牲与解剖密切有关,中医不取此种五行脏腑分类,亦说明了中医对脏腑的关注重点不在于解剖,而在于对功能联系的表述。至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依然认为《素问》所载脏腑之重量、长度等,“其言仿佛是真,其实脏腑未见”。可见《黄帝内经》以降所论脏腑之形态很多时候是一种基于功能而作的推测,而非解剖。
与解剖所见的身体大相迥异的是,对身体功能的阐发成为了中医学身体观的主流。以中医脏腑为例,传统中医所言五脏的功能常常是现在我们解剖学意义上几个脏腑组织器官共同表现出来的功能状态。
2.4内外相系,各部相连:联系的身体
上文已叙,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身体是时空的身体、循环的身体、功能的身体。时空身体所表达的是身体与时间、空间的密切相关性,循环的身体所表述的是在天人相应的基础上依据天道运行规律而确定的身体内部运行规律,功能的身体所强调的是中医学对身体的关注重点在于身体各部协调所表达出的整体功能效应。简言之,以上所述中医学身体观的三种特点都是在表达身体与相关联的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或者是身体内部的诸多联系。时空的身体、循环的身体表达的是身体与宇宙时空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功能的身体表达的是身体各部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可以“内外相系,各部相连”概括这种身体内外的联系,称之为”联系的身体“。可以说,联系的身体是对以上时空的身体、循环的身体、功能的身体的概括。
任何医学都不可能把身体各部作为孤立的研究对象,即使相对孤立的身体各部的单独研究最终也要放置于身体的整体环境中进行综合研究,考虑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互相影响与协同作用机制。现代医学的发展也越来越把这种研究趋势推向细致。所以说,我们常以整体观念作为中医学的特色是不准确的,强调人自身是一个整体,不是中医学所特有的。只能说,中医学建构与认识身体整体性的方式方法是有别于其它医学的,是中医学的特色。这种特色集中体现在把身体所表现的整体正常生命功能与病理反应变化划分为几个大的类别,以高度凝练的符号化术语加以概括。
在概括身体所表现的整体生理功能时,中医学确立了以五脏为核心的藏象学说,把身体从外在形体官窍直至体内脏器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功能归属于五脏,五脏亦因此具有明显的符号意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若不明白中医学表达身体联系的方式,试图把某一整体所呈现出来的某种功能定位到单一的脏器上,是很难诠释五脏内涵的发生原理的。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五脏的符号化意义并不是要否定五脏的客观物质属性,并非是说中医学中的五脏完全是哲学思辨的产物。中医学中的五脏必定对应着一定的身体物质结构基础,只不过是说这种对应并非是简单地一一对应于现代医学所讲的内脏器官,而常常是对应于几种器官或组织。这一点是需要中医学身体观现代研究审慎处理的。
篇7
(1)预热:烙铁头成45度角,顶住焊盤和元件脚。预先给元件脚和焊盤加热。 烙铁头的尖部不可顶住PCB无铜皮位置,这样可能将板烧成一条痕迹; 烙铁头最好顺线路方向; 烙铁头不可塞住过孔; 预热时间为1~2秒。
(2)上锡:将锡线从元件脚和烙铁接触面处引入; 锡线熔化时,掌握进线速度; 当锡散满整个焊盤时,拿开锡线; 锡线不可从直接靠在烙铁头上,以防止助焊剂烧黑;整个上锡时间大概为1~2秒。
(3)拿开锡线:拿开锡线,炉续放在焊盤上; 时间大概为1~2秒。
(4)拿开烙铁:当焊锡只有轻微烟雾冒出时候,即可拿开烙铁; 焊点凝固。
2、注意事项:
(1)电烙铁使用前应检查使用电压是否与电烙铁标称电压相符。
(2)点烙铁应该接地。
(3)电烙铁通电後不能任意敲击、拆卸及安装其电热部份零件。
(4)电烙铁应保持乾燥,不宜在过份潮湿或淋雨环境使用。
(5)拆烙铁头时,要关掉电源。
(6)关电源後,利用馀热在烙铁头上上一层锡,以保护烙铁头。
(7)当烙铁头上有黑色氧化层时候,可用砂布擦去,然後通电,并立即上锡。
(8)海绵用来收集锡渣和锡珠,用手捏刚好不出水为适。
篇8
含义:用来表明汽机型号和重要参数。
汽轮机是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旋转式动力机械,是蒸汽动力装置的主要设备之一。汽轮机是一种透平机械,又称蒸汽透平。其主要是用作发电用的原动机,也可直接驱动各种泵、风机、压缩机和船舶螺旋桨等,还可利用汽轮机的排汽或中间抽汽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供热需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综合布线系统就是为了顺应发展需求而特别设计的一套布线系统。对于现代化的大楼来说,就如体内的神经,它采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标准材料,以模块化的组合方式,把语音、数据、图像和部分控制信号系统用统一的传输媒介进行综合,经过统一的规划设计,综合在一套标准的布线系统中,将现代建筑的三大子系统有机地连接起来,为现代建筑的系统集成提供了物理介质。
可以说,结构化布线系统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现代化的大楼的成败,选择一套高品质的综合布线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神与人;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125-02
引言
文兴于诗,理源于史。纵观人类发展的进程,我们不难看出在西方是先有诗歌,后有历史,再有哲学。《荷马史诗》是西方最早的诗歌,荷马本人被当代西方古典学者称为古代的百科全书。他的两部传世名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从古至今已使很多人受到教益。“荷马具有神圣的乃至灵异的天性(德谟克利特语),这位‘最智慧的人’(赫拉克利特语),不仅‘教化了希腊’(柏拉图语),而且有如奥克阿诺斯的不绝源泉,滋养了整个西方文明,成了才情文斯乃至文教典章的评判标准――这位盲人有能力让后人看到自己无法看见的东西(西塞罗语)。”[1]可以说荷马史诗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所以从源头开始,才有更好的观察。
本文准备重点论述史诗《伊利亚特》中的神与人的关系、神的特点、正义原始内涵及其演变和研究正义的现实意义。
一、《伊利亚特》中的神与人
《伊利亚特》中诸神自始至终参与了英雄(有些是半人半神)和凡人的活动。在第一卷开篇时,荷马在祈求神助时,恳求文艺女神缪斯(Muse)歌唱阿基琉斯的致命的愤怒,这一怒给阿开奥斯人带来了毁灭,从而实现了宙斯的意愿[2]1-7。正是从一开篇,荷马就提到了宙斯和其他诸神。神在史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理解神与人的关系是理解全书内容的关键。
(一)神的特点
史诗中的诸神是被拟人化了,神与人同形同性。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3]672本来是人创造了神,却被认为神创造了人,人要服从神的安排,听从和接受神的意志。神成为先于人的、已真实存在的世界主宰。这也就说明了的普遍性。
《伊利亚特》中众神的特点是令人敬畏的、在力量和智慧等方面是超人的。他们是永生不死的。而凡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人人必死无疑。凡人的生命恰恰就在诸神的掌控之中,神是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事情发生前他们已经洞悉一切。诸神们经常是变化无常,惯于欺骗他人,但是他们却要求人严格遵守诺言,关心、同情哀求者,尊敬老人,尊敬逝者,遵守神的旨意。人一旦违背上述规定,自负傲慢,不尊重神,就会受到惩罚。这已是人们公认的道德准则。人一出生,就在按照命运的安排行事,正如毕达哥拉斯(前580―前500年)所总结的那样:万物的本原是数,是事物背后的某种规定性。
关于神的作用,正如英国的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所认为的,神并不是原始人仅仅为了娱乐而创造出来的,而是为现有事物的存在提供依据的。晏绍祥在《荷马社会研究》中总结道,荷马笔下的诸神最显著的特点是他们和人类相似。从很大程度上看,他们就是人。首先,奥林匹斯神系本身就是一个大家庭。众神各有自己的领域,也各有其所不能。其次,神灵的权力有限,诸神不可能为所欲为。最后,神在许多方面和人类接近。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诸神和史诗中的英雄、凡人相同。英雄们经常和神沟通,可以亲眼见到神。
(二)诸神给凡人的启示
首先,在神的秩序中,神就是秩序,就是法律,是不可触逆、不可背离、不可否弃的。其次,对于人类来说,神意或命运是一种一直无法理解的、晦涩难解的东西。宙斯发动特洛伊战争的目的之一是想凭借这场战争向其奥林匹亚子民启示一个真理:神是永生的,而人是必死的,神与人存在着根本的差异。目的之二是将其神世子民带离苦难人世的纠葛。最后,从出生到死亡,人的命运一直在诸神的掌控之中。对于此每个人可能都会悲观绝望,但是荷马在史诗中描述的人物都具有英雄形象。即使英雄们知道自己深陷绝境,他们仍然英勇顽强,毫不退缩。这才是人的本质。
二、关于正义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在史诗中正义从始至终一直是神界与人界中的核心问题。现将正义的内涵及其演变和研究正义的现实意义归纳如下。
(一)正义的内涵
1.正义的原始定义
正义的原始定义源自于神。女神忒弥斯属于十二提坦之一,手中持一天平,裁判诸神之间的纠纷。她是天神乌拉诺斯和地神盖亚的女儿,后成为宙斯的第二位妻子,生了道德女神狄凯。狄凯掌管人间的正义,经常手持利剑追逐犯罪之人,刺杀渎神者。古希腊“正义”概念来源于正义女神狄凯(Dike)。狄凯的形象是手持标尺衡量事物和事件是否合适、适当和公平。或说是手持丈量土地的标尺,以确定土地的分界。它可能与拉丁文的“手指”(digitas)或“正直”(directe)出于同一较古老的语言。意为对“正直”的道路的“指示”[4]136。
正义(justice)在西文中被解释为正义、公正、合理、权利。事实上,正义与权利是同一现象的不同陈述。从静态的角度考察,正义是一个社会的秩序(现实的或理想的、观念中的),是划分权利义务关系的界限,而权利则是这种社会秩序所确定的一个人或团体的地位,或由这个界限确定的领域、范围。若从宏观上考察社会权利划分的原则、尺度或权利界限时,就是正义;若从个人或特定团体角度考察这个界限规定的内容时,就是权利。
史诗中使用了“狄凯”(正义)和“忒弥斯”(习俗、习惯法)概念,狄凯是正义女神,忒弥斯一词源于惩罚女神,表示惯例和习惯法。荷马时代的人区分了正义和习惯法,正义是习惯法的绝对基础和原则,而习惯法则是永恒正义的一种具体表现,是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及众神之间关系中的具体表现和贯彻。后来贯穿整个西方思想史的两种准则、两种法律(自然法与人定法)的对照在这里已露端倪。《荷马史诗》中正义所要保障的内容主要是“荣誉”。荣誉意味着管理一定领域的事务和关系的权利。这种权利是正义的原则按个人(或神)的功绩给予的,或个人依据正义原则提出的。因此,每一个英雄或神都有自己的荣誉,从而也就拥有自己的权利。
2.史诗中阿基琉斯对正义的理解
在《伊利亚特》中,阿基琉斯对于战利品分配不公和对最高统帅阿伽门农的傲慢自大非常愤怒。迫于神意阿伽门农放弃了战利品,但是为了恢复自己的荣誉,他提出要占有阿基琉斯的战利品,一名被俘的女奴。为此阿基琉斯斥责了阿伽门农的贪婪,并对他的行为进行了一番侮辱。阿基琉斯就阿伽门农占有他本应得的、合法的战利品是否公正合理提出质疑。他们之间的冲突本可能转变成一场战斗,但是女神雅典娜命令阿基琉斯不要杀阿伽门农。因此在他们之间并未发生公开的争斗,只是就公正合理地分配战利品问题出现激烈的口头争吵。阿基琉斯质疑的核心问题是他是军队中最优秀的战将,杀敌无数,所以他应该得到更多的战利品。他是在质疑分配的正义问题。对于阿基琉斯而言,只有当奖励的质和量与战场上的实际战绩相一致时,正义才能得到伸张。阿基琉斯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易于引发争议的原则。即以功绩为基准的公平分配的要求就是正义。
3.古希腊时期正义含义的演变
(1)正义被解释为一种客观必然性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所由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彼此间的不正义而互相修补。这种观念强调一切事物都有其必然,在宇宙中占有特定的地位和活动范围,不可逾越,否则就会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正义予以纠正。正义是一种“命运”、“定数”之类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宇宙的本源,火产生一切,一切复归于火。一切都服从命运,而命运就是必然性。
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都服从命运,命运是宇宙秩序之源。在他看来,公正就是维持现状,就是事物的永远自身统一。
(2)正义被解释为强者的利益
智者撕拉西马库和加里克里斯否认正义的客观基础,认为正义完全基于一种利益。斯拉西马库认为,所谓公正不外是强者的利益而已。加里克里斯认为优者比劣者多获得一些,乃是公正的,强者比弱者多得些,也是公正的。自然的暗示的都是:公正是在于优者统治劣者,优者比劣者占有更多。正义是弱肉强食,是强凌弱,是优治劣,是有多大的能力就有多大的权力。
(3)正义被解释为最高的道德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即是一种美德。而美德即是知识。正义作为一种美德也源于知识和智慧。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智慧与善,不正义是愚昧和恶。善即正当。正义是一种人的美德。
亚里士多德把正义与道德联系起来,说正义或公平是一种“道德情态”。正义是与他人的善有关的德行,它存在于一个人对他人的关系上,要求人们以中庸为准绳,确立合理合法的行为,妥当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即正义以中道为原则,以平等为基本含义。
(二)研究意义
约翰・罗尔斯在其名著《正义论》第一章“公平的正义”中提道:“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行,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德行一样。”[5]3毫无疑问,正义问题从古至今一直是人类日常活动中的核心问题。在《伊利亚特》中,通过阿基琉斯和阿伽门农的对话分析他们的处事态度、情感及行为等,可以看出:1)若要一个集体内部稳定,正义是核心问题。2)不同的具体环境下,正义的作用、意义及内容是非常复杂的。3)人的性格与情感对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兴旺或衰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领导者被卷入其中时。得出的结论:如果能实现公平正义,那人人都会表现出自律、尊重他人、公平;否则会出现骚乱、群体间的长期不和、争斗和报复举动。因此实现正义公平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主要任务。目的是让人们规规矩矩、遵守规章制度,成为值得彼此信赖的人。
参考文献:
[1]荷马,等.英雄诗系笺释[M].崔嵬,程志敏,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2][古希腊]荷马.荷马史诗・伊利亚特[M].罗念生,王焕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