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苏教版音乐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初中生的原有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等十分有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太强,对比较深奥和心灵感悟的知识的理解则更加困难。直观教学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往往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借用多媒体导入,引人入胜。
如: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宇宙里有些什么》时,导入部分笔者是这样处理的:神州十号成功发射,表明了我国航天事业有了新的突破。航天员主讲的太空课堂吸引了全国的中小学生,所有的人都为之惊叹和喝彩。那么,茫茫宇宙里有些什么呢?想不想知道?然后,播放介绍银河系的记录片。学生被记录片深深吸引,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激发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
(二)创设情境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环境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天壤之别,容易造成教学点与学生兴趣点的脱节。借助多媒体,将两者和谐地衔接起来。
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社戏》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婉转悠扬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但学习这一课时,如今的那些衣食无忧、娱乐生活十分丰富的孩子怎能体会到“偷罗汉豆、煮罗汉豆”的乐趣,怎能理解看社戏是多么的令人盼望。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表现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的图片和有关鲁迅童年生活的影片。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了。
二.巧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一)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遇到理解上的困惑。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图片动化处理方面具有高超的功能,利用这一功能,把抽象变具体,把静态变动态,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核舟记》时,学生对微雕技术不太熟悉。核舟上雕刻着五个人,还有茶炉,船桨,佛珠,手卷等物品。人和物雕刻十分精巧,细致,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况且这些都建立在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上的。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看核舟的体积,观赏核舟雕刻的艺术,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实现自主学习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随时可轻松地调出自己所需的信息,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先决条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如果你不选择学习,没有人会将知识灌输给你,如果你不主动、不积极学习,很可能什么新知识都学不到。常此以往,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交流方式。学生交流不再局限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展到学生与任何在网上交流的陌生人之间。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唤起学生情感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是情感丰富的作品,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历,无法体验作家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播放音乐是一种渲染情感的重要手段。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结合起来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学习《紫藤萝瀑布》时,笔者一边范读课文,一边播放班德瑞的轻音乐,让那潺潺流水和清脆悦耳的鸟鸣来松弛学生的身心,给他们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感受紫藤萝瀑布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展示画面是另一种渲染情感的手段。如通过展示茫茫草地、皑皑白雪、湍急大渡河、摇摇晃晃的泸定铁索等画面,学生知道了的艰难,再读《七律・》,就能体会到“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背后蕴含的真实情感。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我们有时也会通过播放视频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因素。
四.教育现代化设备要合理使用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生成 错误 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64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由于思维认知不够成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认知错误。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出错,并从学生错误中收获重要的课程资源,让坏成好事,这也是新课改倡导的基本精神。
一、隐忍错误,等待课程资源生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面对比较生疏的内容,学生难免会出现认知差错,对问题作出错误的判断。教师要有宽容之心,不仅不能呵斥学生,还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追查,找到错误的根源,从而找到纠错的办法。从辩证法角度来讲,学生出现错误并非是坏事,而是难得的教学资源,我们千万不可轻易错失良机。
学生出现认知错误大多是由于思维模糊造成的。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课时,教师提问:“阿炳为什么能够创造不朽名作《二泉映月》呢?”有一个学生回答道:“因为他眼睛失明了,所以才能专心学习音乐,创造出经典来。”很显然,这个回答是不妥当的。但教师并没有马上做出评价,而是让这个学生将理由说完。学生说:“贝多芬耳朵失聪了,创造了众多世界级名曲;保尔・柯察金身体残疾了,也获得了巨大成就;司马迁遭受残酷的刑罚之后,写下了《史记》。因此,阿炳能够创造出经典名曲也是必然规律。”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推理,然后问学生:“是不是残疾人都能够创造经典,而健全的人都不能呢?”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片面推理自然是以偏概全的。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道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宽容态度。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反推理,促使学生明白了道理。这就是抓住了课堂资源生成的机会,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了有效利用。
二、辨析错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信息呈现着不稳定性,学生会在什么时间出错,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教师未必都能够判断清楚。一旦错误出现,教师要对这些错误有较强的敏感性。这些错误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思维短路现象?这些错误折射了哪些共性问题?解决错误有哪些可追寻的途径?教师要对学生出错的前因后果做好分析,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在具体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针对自身思想实际进行自我剖析。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不同维度,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帮助学生建立起灵活多元的思维体系。
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时,教师问学生:“你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呢?”有学生回答:“这些兵马俑都是国宝,如何拿出来卖,该卖多少钱啊?”学生都哄笑起来。教师并没有斥责这个学生,而是笑着继续追问:“你说说看,到底能够值多少钱?”这个学生犹豫了半天:“这兵马俑每一个都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给多少钱都不能卖的,都是无价之宝。”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说法,继续引导:“我们祖先留下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很多国宝还被遗留在海外。如颐和园的十二生肖铜像还没有完全归位,我们当然不能做败家子。”
教师抓住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展开引导,很自然地实现了教学生成,学生从中获得更多感知,对秦兵马俑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三、预判错误,收获课堂错误精彩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会在哪些环节上出现问题,这些常常具有前兆性,教师凭借教学经验完全可以做出预判。凭借预判,教师在备课时就会提出一些应对方案,以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埃及金字塔》时,教师提出思考问题:“你感觉这个工程怎么样?其中蕴涵着什么?如果将长城和金字塔相比,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学生很快就给出答案,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学生都说中国的长城更伟大,中国人民了不起。教师问学生:“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学生都能够正确回答出来。教师引导:“既然古代埃及和中国都属于文明古国,这说明两个国家的人民都是勤劳智慧的,当然不需要分出谁高谁低。”很显然,教师知道学生一定会说中国人更智慧,这是朴素的爱国情怀,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教师适时点拨,则让学生心胸更宽广,教学效果更明显。
篇3
苏教版初中音乐新版教材中每单元都有一首合唱曲。我想,这是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难课题。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音乐老师们一定都有过给校合唱团排练的经历,也都明白其中的困难。那要上好一个没有经过合唱训练或训练很少的普通班级的合唱课会更有难度,比如:声音的统一、声部的和谐、气息的控制等,加上普通班级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参差不齐,这就给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下面我想将自己在合唱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正确认识合唱教学常态课
初中音乐合唱课不是专业的合唱课,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合唱的魅力和快乐。在合唱教学常态课中,如果我们一味的只关注如何讲解音乐知识、教唱歌曲,而忽略了带动学生们动起来,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太好。所以,我们教师要多动脑筋,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案和好玩新颖的点子,在语言、肢体等方面上更加生动活泼些。另外,还要利用多种方式方法辅助合唱教学,例如:1.唱名手势,又称柯尔文手势。它的优势是没有声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手势更具直观性,可以影响音准(音高位置)、力度(强或弱)、情绪(抒情或欢快)、旋律(断或连)。2.自编与教唱歌曲相关的合唱练声曲,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赋予了两个声部不同的音色,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听辨声部……。只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才有可能激发学生乐意参与到合唱教学中。
在教唱中,我们老师应该尽量让学生用教材中规定的原调演唱,但也不是不可变通。因为,初中生大多正处在变声期,有的歌曲学生用原调可以演唱,而有些歌曲用原调学生无法演唱。有的歌曲有些班级的学生可以用原调演唱,而有些班级的学生就唱不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歌曲、不同班级选择适合他们的调来教唱。另外,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发声方法,这对于歌曲演唱非常重要。
二、在课堂上向学生多多传递合唱意识
(一)合唱呼吸。合唱不仅仅是很多人通过不同声部,让声音效果更丰富,同时还存在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合唱是一个整体,不能缺少声部之间的配合,在明确角色和任务的基础上,一定要学会合作,分工而不分家。在练习合唱时,不仅要关注音准、节奏,还要注意呼吸、发声。无论在讲解、练习中,还是指挥手势中都要关注这一点。比如:合唱曲《我和你》,在一声部唱的时候,二声部的进入老师就要给气口,这个时候学生就明确了自己的呼吸,整个合唱队的呼吸就会通畅。若只是告诉学生进入,进是进入了,但进入的不够和谐,也不够主动。因此,在合唱教学时,我们老师一定要把气口位置交代清楚。
(二)分析歌曲。在合唱练习的过程中,要先做一个细致的分析,再围绕重点去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分析什么呢?分析合唱声部类型。声部类型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调性,要突出主旋律,注意低声部的支撑;另一种是复调性,每个声部都有横向的发展,都同等重要,在声部进出的地方要给学生提示。如果面对主调性的合唱歌曲,一开始就可以设计一个类似练声,但是很有趣的针对融合性练习的曲子。如果是声部中带有复调性的合唱歌曲,就可以安排一首卡农练声曲,让学生习惯声部之间如何交错。只有针对性强,更明确了,教学效率才能提高,效果才会好。
(三)简化合唱谱。我们所用的苏教版教材是面对全省的,难度对于我们乡镇学生来说有些要求可能略高。因此,我们不一定要全盘照搬,按照教材去教唱,应该有创作能力,尝试把难点的难度降低,变成学生能接受同时又有合唱效果,学起来还很有兴趣的版本。我就试着对教材中的合唱曲《茉莉花》、《彩云追月》重新进行了创编,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还可以。我觉得,只要努力去尝试,总会有收获。
三、坚持技能训练和合唱听赏
篇4
一直以来,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没有自主的发言权。随着课改的不断革新,现在的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必须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发展。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身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是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案例回顾】
1.听是谁在唱歌
今年接手的3班有一个小男生叫浩×。他是一个非常安静听话的孩子,性格有点内向。每次音乐课上都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主动去唱歌、参与音乐活动。即使我把他点起来了,带着他一起做律动唱歌,他也不是十分放得开。在教授苏教版四年级《水乡歌儿多》的时候,我鼓励他:你上课做得那么好,听得那么认真,肯定在心里已经听会了,看会了。于是我让他组里的其他同学唱歌,他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结果他不但不为难,接过乐器伴奏了起来,效果很好。经过我多次的鼓励,后面的音乐课程中他不但能够用乐器伴奏,还能开口唱歌了。
2.课堂好舞蹈
我去年教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宝宝睡着了》一课时,由于我前一年已经教过一次二年级了,所以对教材有了一定的把握。于是在歌曲律动的时候,我就向4班的孩子们展示了之前设计好的动作,带着他们一起进行音乐律动。动作是根据歌词表达的意境来编创的。在律动的过程中,我发现梦×同学不是特别积极(这个孩子平时音乐课堂上还是十分活泼的)。于是我问她:“梦×,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怎么律动的时候看起来很拘束呢?”梦×说:“老师,我觉得我们可以把歌曲中的‘小虫不叫了’和‘小鸟不飞了’这么来表现。”孩子一边说一边手舞足蹈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仔细一看,发现梦×编创的动作也非常合适,而且从完成程度上来说,更适合二年级的孩子来完成,比我编创的动作简单但是更加富有童趣。我对梦×竖起了大拇指,并表扬她的舞蹈动作是我们的“课堂好舞蹈”,并让全班同学给她鼓掌,表扬她,并将她编创的动作融合到歌曲律动中来。孩子们一边唱歌一般律动自己编创的舞蹈,课堂气氛有了很大的改变。
3.我是最棒的
在教授二年级《蒲公英》一课的时候,歌曲已经教唱完毕,我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分钟,自己为每一句歌词编创简单的舞蹈动作。看看哪个小组是最棒的,编得动作最好。在讨论结束之后,每一个小组都派了一个代表到前面展示他们编创的舞蹈。最后经过整合,将舞蹈和演唱相结合。孩子们很轻松地就将歌曲的歌词记了下来,并且表演得热情高涨。在后面的环节中,我也是如此,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有的负责伴奏,有的负责伴舞,有的负责演唱。课堂的气氛有了很大的改变。
【案例反思】
一、教师注重语言鼓励,诱发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和学生平等相处,有了真挚的情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才愿意接近老师,愿意袒露自己的思想。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亲切和蔼的教态,都是对学生的信赖。有了平等和谐的音乐氛围,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去表现自己,才能主动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我们经常发现教师课堂语言运用得最多的是“老师听到几句唱得很不好”“还不太好”“你们想不想再唱一遍”,学生在这种语言的引导下变得有些失去信心,对一遍遍重复欣赏音乐产生了审美疲劳,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一堂课下来,不仅歌曲没学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在运用教学语言的时候应该注意抓住学生特点,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
二、转变评价方式,增进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评价有教师评价、师生评价和学生评价。而在以往的课堂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师评价,压抑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体现,所以在还课堂给学生的同时也应该还评价权给学生,他们更了解课堂评价与学生之间的重要关系。新课程的评价是改变了原来课程所过分强调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我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就不仅仅是口头上的,首先用爬“金字塔”的形式来促进他们发展,使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业成绩,只要学生在课堂中有一个“闪光点”,就给他们鼓励。其次是在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学习以及展示中,让学生自己评价,引导学生互评,使他们知道如何做才是好的,才是最好的,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重视学生的发展学习过程,而不是只强调结果。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利用小组合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分组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学习、相互协作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教师组织下的学生间的合作,对于改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通过合作,能使孩子们反应迅速,灵活多变,使儿童了解合作中个体服从群体的关系,同时在合作中及他们体验着同一种情感共鸣。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个性,并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我调控能力、独立判断决断能力、自学能力,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了竞争意识、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了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还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在这个内化过程中,我们必须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法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交互式电子白板越来越多的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近两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实现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载体的多种媒体共用,促进生生、师生互动,拓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营造人文生态氛围,实现高效课堂的建构,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一、利用白板创设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兴趣的“着火点”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似路灯,可以引导学生走向成功;兴趣似帆船,可以载着学生驶向远方;兴趣似羽翼,可以领着学生翱翔天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引领学生奔向光明。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生态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有活力。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听深情并茂的声音,看栩栩如生的画面,赏意蕴深厚的诗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需求,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创造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将蝴蝶赶到山谷聚会的情景描写得惟妙惟肖,特别是几个动词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对于二年级学生,他们对这些动词的理解是模糊的。为了让学生感悟文本的语言美,品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感受到美的熏陶。我在教学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出清澈透亮的小溪、争奇斗艳的花丛、高耸入云的树林、自由翱翔的小鸟的情境。建立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帮助电子白板上的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到山谷中聚会,在“指挥”蝴蝶时,学生兴趣盎然、激情四溢,切身感受到蝴蝶去山谷聚会的迫切心情,也理解了作者用“赶”这个词的精妙。我趁机借助这一过程帮助学生辨别“飞过”“穿过”“越过”这些动词的细微差别,可谓是“乐中学,学中乐”。
二、利用白板分解知识难点,搭建学生认知的“停靠点”
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但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如何分解难点成为人文生态课堂的瓶颈。分解得当,教师会巧妙地搭建平台,让学生拾阶而上,水到渠成;否则它会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造成学生“知难而退”,丧失斗志,甚至一蹶不振。借助白板,我们可以展示我们不能描述的情景,放出我们不能说出的声音,渲染出我们不能写出的意境,恰到好处地分解难点,促进学生认知的快速突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课文《草原》中,作家老舍笔下的“民族情深”——蒙汉亲如一家的情感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是那么的遥远,又是那么的陌生。如何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字里行间流淌着的这股深情,凭老师的说教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白板,通过链接,适时适量地引入了从抗战时期到“神八飞天”蒙汉人民互帮互助的事迹资料,从远至近,从陌生到熟悉,交替出现,蒙汉情谊就这样一片片、一段段、一步步地走进了学生心中。抽象的民族之情渐渐融化在具体可感的事情里,蒙汉亲如一家的情感就这样为现代的孩子所理解、认同、接受。
再如,苏教版六年级课文《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将高亢的安塞鼓声演绎为一首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鼓曲,传递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洋溢着浓郁的地域风情。在本文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是较难把握的一个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感悟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音乐、视频,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相应的音乐、视频,并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互动评议,逐步深入,读出场面的静谧与欢腾,读出黄土高原人民的精神面貌,从而体会到浓郁的民族风味,深厚的民族文化中的情结。
三、利用白板内置资源宝库,刺激学生思维的“触发点”
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内置了资源库,它提供“图、文、声、像”等信息,实现“图文并茂”、“声情融会”、“动静相兼”、“视听并用”的逼真的表现效果,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触角。白板内置资源宝库,它刷新了教学中惟教材论的狭隘观念,刷新了阅读教学中以课教课的封闭行为,使小学语文教学实现了生成、开放和整合有机融合的一种飞跃,使语文课堂开放而有活力,使学生更加灵动而有智慧。
例如,教学《水乡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重难点——“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箩又一箩,唱咱水乡新生活”后,我安排了仿照练习:“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学生创编诗歌。由于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基本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不够,体验不深,对身边的农村生活很陌生,谈何对江南水乡的耳熟能详?于是我充分利用白板内置资源库,灵活改变教学程序,先让学生观看相关图片、视频,运用远程功能回放农村孩子、农民的生活情景、令人流连忘返的江南美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诗歌创编。磨刀不误砍柴工!后来学生思维一泻千里,发言绘声绘色,酣畅淋漓,课堂风起云涌,连平时有些木讷的学生也有话可说了。课后写教学反思时,我由衷地写道:利用白板内置资源库,既进行了学生语言训练,又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白板带动感官参与,夯实学生能力的“提升点”
人文生态语文课堂的基本标准之一是把课堂视为师生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场域,这里不仅有知识的相互学习、讨论与生成,更有一种内在情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多维交互与影响,以及学生综 合能力全面完善与人文品格的养成。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以它独特的动静结合的魅力,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的综合投入;以其可以反复使用的特点,创造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课堂中来,最大化实现学生披文入境、提升能力的理想效果。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咏华山》,诵读“啊!华山真高哇!”时,学生读时往往轻描淡写、泛泛而读、浮于表面,没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根据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形象思维占主导,朗读指导时我利用交互性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在请优秀学生深情并茂地朗读后,我请其他学生上白板画出自己感觉里的华山,并标注其高度。随着学生在电子白板现场操作次数的增加,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度,读、画、点、悟,循环往复,华山的高自然而然地移植到了孩子们的脑海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声音中的华山、笔下的华山、画面上的华山、脑海中的华山,争先恐后地朗读,前赴后继地画画,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图文结合,互动参与,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感悟水平、朗读水平、动手水平,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必须做到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亲自看一看;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亲自想一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亲自说一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亲自做一做。”这是对素质教育的最佳诠释。回归教育本原、贴近学生数学化发展需求,是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五、利用白板形成有效评价,激发学生成长的“助推点”
教学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及其重要。新课程倡导多主体评价,强调师生共同参与的交互式评价模式。我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设置“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等阶段性评价内容,及时进行阶段性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肯定进步与成绩,找出问题与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同时,也使自己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例如,在学生作文教学时,我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将学生作文批注的地方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领学生一起来评价、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一则可以把学生的习作投影在电子白板上,请学生利用电子白板中的钢笔工具对习作进行修改,并阐述修改的理由和认识,这样习作评价更清晰、有效,成效会更加明显。二则利用电子白板的强大记忆回放功能,将修改的整个过程都记录下来,适时回放,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记得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当学生自己动手去修改文章的时候,这是学生用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一起参加学习的过程,它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活跃的思维能力和扎实的地实践能力。
篇6
一、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
新课标在用词上的修改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与“重视音乐实践活动、鼓励音乐创造”,仅一词之差却反映出,音乐实践在现今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了。
音乐教学从开始的幻灯投影浓墨重彩,一节课45分钟至少有30多分钟就见教师一个人精彩地讲解与传授,到现在的幻灯片简洁明了,还时间于学生,每节课中都会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实践,我们音乐课在音乐实践方面迈出了很大的一步,这是近些年来音乐课程改革可喜的一面。
反思笔者多年的教学,通过一系列音乐课观摩活动与市区教研活动后认识到,教学前需认真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关注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教学中应更多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音乐课程改革后也发现了实践活动在音乐课上的重要性,于是一心想要每节课都搞点活动出来,但往往课后发现很多活动参与面很窄,学生也并不特别重视与乐于参与。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呢?现在看来对音乐实践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于是开始进行新一轮思考。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所谓“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中国人的教学传统,就是“教化”。现在很多教师都认为,教师负责讲授,学生负责接受,这样,知识就可以被习得。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师,从小受到的都是如此的教育,那种教育思想与理念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思想与行为中,尽管我们一致认为,传统的一言堂不可取,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脱离不了传统的羁绊。课堂上很想把自己的知识一股脑儿传授给学生。于是课上说着说着就无了止境,学生却是茫茫然。教师恪尽职守,包办太多,却未留一点时间与空间给学生自己思考和实践。
二、音乐实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教育中,教师“填鸭式”教学模式由来已久。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兢兢业业,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有些知识,也许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进行传授,但技能技巧性的知识,岂能凭着教师的一张嘴、学生的一对耳朵就能理解其精髓所在?
所谓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技能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而在人类所有的技能中,操作技能是唯独可以持久,并可以很快被恢复的。因为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练习,操作活动方式熟练后,有高度的稳定性,可以达到自动化的程度。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都属这个范畴。可见,任何人对于自己参与进去的学习内容印象最为深刻。
在音乐教学中,这种技能是普遍存在的,需要通过人的操作和练习才能达到的。比如对于歌曲的学习,或者是某些节奏的学习都可以多用音乐实践的方式。但我们很多音乐教学的课堂,都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作为看客,热闹时候叫两声好,没有心情的时候自己做自己的事,课堂教学似乎与己无关。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既是双边活动,就不能由教师一人来唱独角戏,还需让学生参与进来。而让学生参与进教学活动的最直接途径,就是音乐实践。音乐实践可以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可以显示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展示学生自身蕴涵着的表演才能和创造力。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实践,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课堂气氛的改善,对学生互、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以及同学之间的友情,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了解、接受、信任、鼓励和帮助,学生的情感在活动中得以沟通和释放。
三、音乐课堂中的音乐实践探索
(一)转变音乐课上的师生关系
俄罗斯的根纳季·齐平在《音乐活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从事的活动。”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可见,现今的某些教学中的关系需要做出根本性的转变,而这些关系中最主要的就是师生关系。
其实,在近几年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转变是存在的,在一些市区公开课上,音乐教师们对学生的关注度比前些年高了许多,但笔者认为,这还不够。对音乐教师来说,最根本的是要在观念上改变教师教授、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要认清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要扮演的是主导,引导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真正理解与掌握知识和技能。
由此可见,我们所面临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必须努力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进行完全转变。
(二)巧设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教师的备课及音乐实践活动的设计
设计音乐实践活动,首先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本身的钻研与熟悉程度之上,由此才能对教学目标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开始设计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实践活动。
在新课标中,音乐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包含有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我们设计的音乐实践活动也需通过这样的过程与方法来达成。
在苏教版初一下学期的第二单元《美丽的山谷》中,有一节课是关于民族器乐介绍与乐曲欣赏的内容。对于我们的民族音乐,现在的初中学生了解的并不多,而且也没有太大的兴趣,那么怎样让初一的学生对民族音乐感兴趣呢?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参与其中。怎样参与?毕竟在课外学习民族乐器的学生还是少数,那么怎样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民族音乐中去?经过思索,笔者决定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进行音乐实践活动。
把学生按照中国民族乐队乐器组的分类分成四组,然后让他们课后去自主搜集相关乐器组的乐器与乐曲的资料,制作课件,课上上讲台做小老师,给同学上欣赏课。时间是每组10分钟左右,总共用时一节课。参与课前准备的是全班同学,上台进行讲演的是各组推选2位同学,共8位同学。
此次活动学生表现很积极,对电脑感兴趣的同学自告奋勇制作本组的课件,其他的同学积极搜集材料。上台讲演的同学基本都能完整大方地进行介绍,并且完整展示自己的课件。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他们开始不那么排斥民族音乐,有些学生甚至意犹未尽,想今后要多多去了解。
2、课堂情境的创设
音乐实践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节音乐课的内容之一,在它之前和之后都会有与之相关的其他教学活动,那么怎样把实践活动与其他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情境的创设。
比如在上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故乡的云》的时候,需要学唱《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小路》这样的歌曲,但是在座的学生大多出生成长在本地,一时很难找到那种绵绵思乡之情、对家乡眷恋不已的心理感受。于是笔者请学生先介绍一下我们所熟悉的家乡——我们所在的城市,人文历史名胜美食,各方面都可以,学生讨论热烈。接着又请班级内出生或者成长于其他城市地区的学生给同学介绍一下那个城市的风土人情。介绍的学生激情洋溢,听的同学兴致勃勃,每个人的述说中都带着浓浓的骄傲与自豪之情,不一会儿,都沉浸在对自己家乡的美好情感中,这时候再导入教学内容,情感上顿时毫无罅隙了。
3、音乐实践活动的组织
一个合适的音乐实践设计只是成功的一半。我们所要的结果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完美运用。这与教师对整个课堂活动的组织密切相关。
在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希望的田野》里有一首要求学唱的歌曲《丰收之歌》。这是新疆地区风格的歌曲,而新疆歌曲与其他地区歌曲区别之一在于新疆歌曲多用切分节奏。那么在掌握这一节奏特点的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几种简单的节奏,让学生通过打击乐器的运用练习来掌握它。
在整个音乐实践过程中最难的莫过于活动的组织。一个班有四十多位学生,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其中。于是先把自己设计的四种乐器的节奏分别教授,并且全班同学集体拍手完成。然后再拿出不同的乐器分组练习,最后合作的时候要求全体学生人人做好准备,乐曲间奏的时候进行乐器自由交换。这样往复两遍,基本可以保证80%以上学生的参与度。反馈结果也表明,新疆歌曲常用节奏“×××××”的学习在学生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认识和掌握。
音乐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是很耗费心力的。这需要教师课前进行细致的计划与构思,课上短时间的解说要能达到学生人人清晰规则的安排,练习过程中也需教师本人100%热情的投入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并随时对学生进行简短到位的提不。
4、适时的评价与鼓励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参与其中的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是充满期待的。所以作为教师,此时千万不能吝啬赞美与鼓励。
在合作乐器介绍那节课,每组同学介绍完时我都及时给予鼓励。学生们制作的课件水平参差不齐。对所有学生的讲演与课件制作,都会在讲演课最后5到10分钟进行点评。对其中制作非常完整与美观的课件加以表扬,并且告诉学生这样的课件内容好在哪里。而对那些并不十分完善的课件,也是首先进行肯定,因为他们都付出了自己心血,然后再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对所有上台进行讲演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对那些稍逊的学生给予鼓励。这样,对全班同学来说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三)关注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
音乐实践活动说到底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而通过音乐实践是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方便更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技能,是我们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之一。
例如《希望的田野》这个单元,第一课时学生已经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了新疆歌曲常用的切分节奏,第二课时学习安排《丰收锣鼓》的时候,再次设计出几条简单的与切分节奏相关的节奏,让学生自行练习,最后加入乐曲《丰收锣鼓》的伴奏中,结果显示,学生自学节奏准确率很高,并且有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进来。
(四)积极引导探究,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艺术,贵在创造。德国音乐教育认为,音乐课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音乐能力、学习音乐文化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课程。他们这种注重以人为本、以创造性为契机的教育思想,准确处理了音乐专业技能学习和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的关系,强调了加强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黄小明,董灵.音乐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这种创新能力,正是要从实践活动中得来。
在学习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花季如歌》里的乐曲《那不勒斯舞曲》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根据前8小节旋律和一个音对一个字的规律创编跟春天、希望、青春有关的歌词。当时所有学生都觉得很新奇,认真思索着,之后选择了几位学生的作品让全班同学带入旋律演唱,每个人都唱得很认真,这是他们中很多人的第一次尝试作词,觉得非常有意义。在此次的创编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创作过程中丰富多彩的体验,感受到了通过体验创作过程及分享成果的喜悦。同样,这样的创造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以及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都大有益处。
(五)注重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获得审美体验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感的艺术。音乐课程价值明确提出: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而“以美育人”,即通常说的“美育”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标中多次强调要“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官司渡.有效教学——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应贯穿于我们音乐教学的全过程,而学生能够通过音乐实践获得审美体验也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四、问题与思考
(一)问题
1、实践活动随意性大
正是因为从音乐课程改革伊始就提出了要“重视”实践活动,所以实践活动的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很多教师为了音乐实践而实践,很多实践活动缺少有力的支撑,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实践活动环节看似热闹非凡,可是课后却发现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言可有可无。还有些活动的设计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并不乐意参加,导致最后的教学效果不如预期。又或者某些实践活动只是教师的想当然,到了课上却发现学生不能胜任,整个过程无法操作。这样的音乐实践往往耗时费力,也无法达到音乐实践的最初目的。
2、课堂纪律无法控制
前文说过,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实践,需要教师有极强的课堂组织能力与控制能力。也有很多音乐课中的活动本身很好,学生也很乐意参加,但是由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活跃度往往很高,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会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热情,这本是好事,但由于初中阶段一些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很容易造成课堂气氛过度热烈,教师无法控制,使得课堂混乱,这也会大大影响整个教学活动。
3、教师自身基本功的不全面性
现在的音乐教师大多来自专业院校,也受过专业音乐教育,但是其中多数人都是以一个或两个专业为主。虽说要求音乐教师一专多能,大部分音乐教师也基本可以达到,但是“多能”的部分恰恰会在实践活动中暴露出并不“专”的一面,而影响了整个教学效果。
比如戏曲或者曲艺的教学内容,对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来说,在校期间的学习对其只能算是一知半解,而要用这种并不专业的所学去给学生进行音乐实践,那是难上加难,很难想,如此情况下的音乐实践,对学生的学习有多大的用处?
(二)思考
音乐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艺术教育自身的独特功能,不是其他学科可以代替的,所以重视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对于上述的种种问题所在,我们到底该怎样开展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呢?
1、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音乐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既是专业音乐家,又是学生学习和音乐发展方面的专业人士,还要是音乐学习环境的高效管理者。”(许靖.音乐教育界的国际盛会——“2006音乐教育北京国际论坛”综述[J].中国音乐教育,2006:(7).)前文我们说到,特别是音乐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这里所说的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一方面是指音乐专业素养,而另一方面则是课堂组织管理素养。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在课余时间努力充实自己的音乐专业素养,多学习多钻研。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研讨活动和日常课堂教学活动来注重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
2、实践活动的设计
(1)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
首先,教师需要认真钻研教材,熟悉教学内容后,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当堂教学目标,让实践活动有据可循。而实践活动的设计也需针对教学目标,真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不是随意活动。
(2)设计合适的教学环节,自然引发实践活动
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环节,处处以人为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实践活动水到渠成,而不是处于教师强压硬塞的尴尬境地。
(3)充分利用课堂语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在课堂上,语言的魅力是不容小觑的。教师很多时候都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创设需要的课堂情境,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铺垫,这个时候需要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语音语调来进行引导。适当的课堂语言也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参与进音乐实践的动力。
(4)积极运用课堂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参与实践活动
如果做得好就要表扬,做得不好就要批评。这是大多数人从小的行为规范准则,对于现在的学生也适用。及时的评价可以给参与者以最大的鼓励。在参与音乐实践的活动中,需要注意的是,做得好我们表扬,如果略有不足也需给予肯定和鼓励。愿意参与活动其中,本身就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这也给所有的学生下一次的活动参与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暗示。
(5)利用好课堂道具,更好服务于实践活动
开展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有时候不得不借助于课堂内的一些道具。由于音乐课的特殊性,乐器是再好不过的道具,因为乐器可以给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样本或是参照工具,教师在实践活动中需要尽量准确地运用它们,使这些课堂道具真正用得其所,更好地服务于音乐实践。
3、师生互动,更准确完成实践活动
开展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不单单是学生的活动,教师也必须参与其中。在音乐实践活动之初,学生是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来了解活动内容和规则,而之后学生也需要看到教师的示范才能更准确地进行实践活动。师生互动不仅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更能促进教学相长。
4、实践活动的集体参与原则
开展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有集体参与的意识。实践活动如果只针对个别或是小范围的学生,有可能造成其他多数学生的抵触情绪与惰性。实践是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践,由于课堂效果的要求有时只能让少部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展示,这更要求我们无论在实践活动之初的示范或是实践活动之中的练习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集体参与,这才是实践活动的初衷。
5、任务简单的实践活动
篇7
何为1+X?小学音乐1+X教学中的1从宏观上来说,是体育艺术2+1中的一项艺术特长(器乐、声乐、戏曲、曲艺、舞蹈等)。从方法层面看,1是包括葫芦丝、歌唱及非洲鼓的音乐载体(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及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从思想层面看,1是整体的、系统的观念。X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提及的音乐素养。
小学音乐1+X教学,希望基于国家《音乐》教材,通过对葫芦丝、非洲鼓及歌唱等有效教学,用整体的、系统的观念分析处理散落在各个年级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教学内容。从而改善音乐课程的碎片化教学现状,让音乐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更具系统性,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更具层次性。(下图)
一、 课程,促进文化生成
课程文化是一所学校提供给学生在学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精神产物,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追求。对于音乐课程来说,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音乐的同时,要注重课程的文化建设,以文化影响自身,塑造学生,对于课程来说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音乐1+X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自身的课程文化。
(一)具体化,好操作
目前来看,全国小学音乐教材以人音版、苏教版、湘教版、冀教版、花城版、人教版等为主,纵观这些教材,内容主要有两部分,即歌唱和欣赏。对于集体教学来说,歌唱和欣赏相对容易操作,它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我国公民对艺术的追求高度改变,在基础教育中,学生仅仅以教材为依托,很难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作为音乐老师,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孩子们在义务教育阶段上了9年的音乐课,形成的音乐素养,并没有达到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可以说相差甚远。即使有些音乐素养不错的孩子,大都是在校外的艺术培训机构或校内的社团中习得。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师生们努力9年而收效甚微呢?
笔者和团队经过多年的实践得出:音乐素养只有建立在音乐技能习得的基础上才更为扎实、有效。所以,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某一项音乐技能,是非常有效的途径。1+X教学依据音乐学习的规律、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音乐项目的特点,经过论证与实践后,选择了3个音乐项目作为学生系统学习音乐的内容。其中,1~2年级为葫芦丝,3~4年级为葫芦丝、歌唱,5~6为葫芦丝、歌唱、非洲鼓。这些项目的学习在每节音乐课中约10~15分钟,每个年级每个项目有具体的目标和内容(如下图葫芦丝项目)。这些项目,结合音乐教材共同实施,相互促进,让音乐教学内容更为具体化,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为得心应手。
(二)层次化,更系统
一位稍有经验的数学老师,很清楚某个年级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内容。但,如果问一位音乐教师3/4拍在哪个年级教,可能绝大部分音乐老师并不清楚。歌曲《顽皮的杜鹃》在人音版中是三年级内容,在花城版中却是一年级内容,这说明,一首歌曲的习得往往不受年龄的限制,跟知识体系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正是因为音乐学科的这种特性,让音乐老师们忽略了教学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我们时常看到三年级的基础知识,被五六年级甚至中学的音乐老师讲得津津有味,这是导致音乐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音乐1+X教学,葫芦丝、歌唱、非洲鼓不但有具体的内容,而且是依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乐器本身的特点,由易到难编辑而成,使音乐学习更具层次性。音乐1+X教学,希望基于国家《音乐》教材,通过对葫芦丝、非洲鼓及歌唱等有效教学,用整体的、系統的观念分析处理散落在各个年级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教学内容。从而改善音乐课程的碎片化教学现状。
(三)生态化,可持续
不论是低矮的灌木、高大的乔木,还是覆地的植被,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在群落中各有其独特的机能作用、地位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课程也是如此,歌唱、欣赏、乐器,体验、探究、合作,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作为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都各有长短,让内容与方法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让学生博学有术,教师得心应手。如此,音乐教学势必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二、教师,提升设计能力
任何课程要想实现其价值,都必须依靠课堂教学来落实,教师对课程的设计能力,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而教师的设计能力往往依赖于教师本人对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等的认识。音乐1+X教学,课程组常年利用每周二第一、二节课的时间,通过同课异构、一课一谈、专题讲座、技能研修、教法研讨等常规活动,对教师在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指引,切实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设计能力。
(一)目标放眼学科核心素养,忌空、大、偏
教學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然而,我们时常看到老师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有所偏颇。比如,学习了一首简单民歌,目标就定位为培养热爱民族音乐之情,这种远大的目标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二)内容建立素材库,逐年丰富
音乐1+X教学,在课程组的统一规划下,通过多年针对性地积累,建立了丰富的素材库,并且逐年完善,从广度、深入上双重丰富教学内容,让教学更为开放,更易操作。(下图:为音乐1+X教学资源库部分文件夹)
(三)方式注重过程,贵在体验
要教会学生唱熟几首歌曲,对音乐老师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在如何通过歌曲的学习,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音乐1+X教学是这样做的。
老师在教《猫虎歌》的时候想让学生把歌曲重复唱一遍,这样诱导:同学的歌声真好听,如果你们的歌声能像这首歌歌词一样幽默的话,肯定更有趣。请你们再唱一遍,并思考一下:怎样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里面包含了几层意思,首先,一句歌声真好听肯定学生的努力,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其次,歌声能像这首歌歌词一样幽默的话,肯定更有趣给了明确的指向,让学生的歌声再富有童趣;最后,请你们再唱一遍,并思考一下:怎样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有思考的余地。这样的诱导会让体验式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高效。
老师们在1+X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类似于这样的注重过程的体验已形成了常态,在1+X教学中,歌曲、欣赏、乐器、编创等等都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而不是终极目标。
(四)评价关注成长,少点功利
课堂教学中教师或学生的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生成,合理的评价不但可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的学习树立导向,对当下和后继的学习产生指导作用。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老师用鼓励的眼神和语气对学生作出一些评价好的你真棒你真聪明,这种直截了当,随时随处可用的评价虽然也能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但却没有针对性,听多了不具任何效果。从某程度上说教师没有细致地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况,漠视了学生心理感受,是对学生的不尊重。音乐1+X教学倡导教师的点评要是客观的、合理的,是发自内心的,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最真诚的语言,更重要的是点评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导向性。比如:你的歌唱得很有感情,如果速度再稳定一点就更好了;谢谢你跟我们分享你的观点,老师还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这样的评价不但能博得学生对教师及课堂的信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自身学习行为的方向,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样除了拉近师生的距离让课堂更加生动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课堂更有效。
对于生生评价,如果教师长期引导得法,一样可以催化教学,提升教学效度。
三、 学生,改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非是学到的具体东西,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语言表达、操作能力、运算能力、听视知觉能力。有了这些能力,学生的学习会更为有效,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欲望更为强烈,可以明显提升教学效果。音乐1+X教学,提倡用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的问题,帮助学生改善学习能力,提升音乐素养。
(一)增强学科学习品质
音乐学习要遵循音乐的特性,音乐1+X教学注重下列学习品质的培养:聆听;体验;控制(速度、力度、音色等);合作;分享;应用。如上图。
(二)拓宽学科学习时空
音乐1+X教学,1~4年级采用自然班的形式进行教学,5~6年级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分别以葫芦丝、非洲鼓、歌唱为1的班,打散自然班,以走班的形式进行教学。除了课堂学习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线上学习,利用下发资源课后学习。这些方式,充分考虑孩子的特点,尊重孩子的个性,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在集体学习与个别学习,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等方式中找到最佳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三)提升学科学习思维
篇8
一、激发个性化阅读兴趣
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使其思维流畅,语言丰富。在此基础上调动情感,激发兴趣,走近文本。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教师的情感要投入,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通过音调、表情、姿态、手势等传递给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其次,要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因素,定好基调,有感而发,有情可抒,以情感人。再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能给人以美感的音乐、图片、录像等,以达到“情美感心”的目的。如我教《端午日》一课,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家乡溱潼会船节的风光片,溱湖上空锣鼓喧天、管乐奏响、鞭炮齐鸣。湖面快艇飞驰、彩球升空、动力伞飞翔……学生无不被溱湖碧波荡漾,千篙万桨竞逐春潮所陶醉。此时,我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阅读兴趣,课堂上书声朗朗。
二、指导个性化阅读方法
1.引导批注阅读。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既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又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通过批注阅读,学生理解了课文,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2.强化“阅读反思”。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实现阅读的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一是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以此调整,深化阅读活动。二是同学间的合作交流,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发现他人理解、思维、方法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目的。三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
篇9
江苏省海门市三星初级中学 朱春蕾
【摘 要】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应是打动学生心灵,触动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的。文章从引进生活、关注社会、实践体验三个方面,例谈打造具有生活味、开放味、探究味的“三味”课堂。
关键词 引进生活;关注社会;实践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25-02
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引导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其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一堂有助于学生发展与成长的思品课应具有生活味、开放味和探究味。笔者就此话题选取三个教学片段,就思品课的“三味”课堂进行了探讨。
一、引进生活,让课堂充满生活味
【片段描述】执教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会休闲”一课时,教师设计了“感知休闲、我的休闲、辨别休闲、学会休闲”四个教学环节。其中,第二、第三个环节设计如下:
第二环节“我的休闲”:教师把学生带来的生活照制作成PPT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分别回答照片反映的是何种休闲方式,学生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了。然后,教师通过PPT呈现出平时看书、养花、旅游、徒步、户外露营、学做糕点、参观等休闲方式,让学生了解教师的休闲方式。
第三环节是“辨别休闲”:教师把生活中人们的各种休闲方式如打篮球、搓麻将、睡大觉、逛街购物、打网游、看电影、胡吃海喝、网购等以图片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判断是否赞成这种休闲方式,并说明理由。
【片段点评】“学会休闲”这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休闲的功效,认识休闲的重要性和生活中多种有益的休闲活动,初步树立积极、健康、科学的休闲意识,学会科学、合理、有度地休闲,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把学生生活中的休闲活动引入课堂,又把自己的休闲生活展示给学生,还把生活中人们形形的休闲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辨析,教学资源源于生活,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欲罢不能,在辨析中得出本节课的结论——科学、合理、有度地选择休闲方式,教学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思想品德学科的课程性质要求淡化知识传授和记诵,突出其德育性,要实现有效的品德教育,我们必须以生活为本源,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相融合,避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空洞说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因此,我们应把学生的生活和课堂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起来,使所学内容渗透到学生生活中,让课堂更具生活味,进而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生活。
二、关注社会,让课堂更具开放味
【片段描述】在执教苏教版九年级“学会行使监督权”一课前,教师先布置学生分组观察生活的社区,把发现的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做好记录。上课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都是国家的主人,有责任关心社会发展,大家在课前观察并记录了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请大家把你们所在小组发现的问题通过12345政府热线向有关部门反映,督促其及时解决,行使好你们的建议权和监督权吧。
各小组代表分别走上讲台,通过电话向政府反映问题,有的询问校门口电子摄像头坏了,何时能修好?有的反映校门东侧桥头,乱设摊位的现象有所抬头,影响了居民出行,还容易造成堵车。还有的提出校门口的水泥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让人叫苦不迭,何时派人来整修……
当学生们听到电话另一头接线员热情地询问,并明确告知对所反映的问题已做好登记记录,并很快会与相关部门联系,会尽快处理时,教室里流淌着满满的兴奋、激动与惊喜之情。
【片段点评】这堂课的内容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无非就是看书、划书、提问、找答案、做题巩固,给学生留下的是枯燥、乏味、无趣的印象。“增强参与民主监督的意识,懂得正确行使公民监督权利的基本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备课时下了很大功夫,课前先布置学生了解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亲身实践,学生体会到当主人的感觉。课后,一个学生在他的日记中写到:“有些知识,光凭老师说没有亲眼见过,令人难以相信,今天的思品课上,我们亲身实践了,印象深刻,难以忘记,原来,政治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
社会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是一所具有强大教育力量的学校,蕴藏着无尽的教育资源,我们应把教材、学生、社会三者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感知、反思、探究发现的社会现象,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尝试从不同的社会现象中品尝各种滋味。因此,我们应合理地开放教学时空,让40分钟的课堂向课前、课后延伸,让教室向家庭、社会拓展,让课堂开放起来,只有这样,学生在学科的引领下思想才会慢慢理性,人生态度才会积极,社会责任感才会不断增强。
三、实践体验,让课堂散发探究味
【片段描述】执教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磨砺坚强的意志”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磨砺意志需从小事做起,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师:一个人一旦确立了一个目标,就要坚持到底,具有这样的品质,你就能在这个世界上做成任何事情。接下来,我们来一次意志大比拼活动,测一测谁能坚持到最后。
教师示范游戏动作:立正,两手前平举,两脚脚跟抬起,脚尖着地。在播放背景音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同时,师生一起做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有学生坚持不下去,最后只剩下一个学生了。
游戏结束后,请学生回答游戏过程中的感受,学生纷纷回答:手酸,脚累。教师又请最后一个坐下的学生:“是什么支持着你坚持到了最后?”学生回答:“一定要赢到最后,不断告诫自己,要坚持下去。”
教师小结:当我们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去克服困难时,内心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这就是意志。任何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都不是天生的,坚强意志更需要我们在生活小事中磨炼。
【片段点评】本课的落脚点是要让学生把磨砺意志的方法落实到日常行动中,教师通过“意志大比拼”的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游戏,体验磨砺坚强意志的方法,真切地感受到磨砺意志要从小事做起,使教学既不停留在表面的知识传播上,又防止了高深理论的无效灌输,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不仅学得愉快,还实现了对知识的认同,达到了情感的升华。
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一两重的参与重于一吨重的说教”,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离开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和积极探究,思想品德教育就会变成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就会塑造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悟,将教育的要求转化为探究的需要,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他们在体验和探究中,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选择,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是一致的,这一思想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并且投入于实践——即“做”,使学生从单调、枯燥的理论学习转变为积极投入于体验探究中,从而获得最生动持久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音乐教学; 生本教学; 情感体验; 提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064-001
小学音乐的教育绝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传授,而是更为全面、深刻的音乐素质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做到精心设计,耐心引导,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多从音乐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并从中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知识技能,全面提升音乐素养。
下面仅以苏教版小学六年级音乐教材中的《土拨鼠》一课为例,与大家进行有益的探讨。笔者感受到在教学时如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则能更好地理解歌曲,准确表现乐曲,提升音乐素养。
笔者初步的教学流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音乐导入,创设情境
课的开始欣赏《欢乐颂》,由《欢乐颂》引出作曲家贝多芬,然后再介绍贝多芬这个人物的背景,引出同时期的大诗人歌德写的一首诗《土拨鼠》,最后由我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朗读这首诗。
二、感受旋律
当学生了解了《土拨鼠》的作曲者是贝多芬之后,接着我便引导学生词与曲的完美结合使整首歌曲更加增添了悲伤地情绪,让学生仔细回味歌曲的情绪。
三、学唱歌曲
首先我让学生回忆六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从而开始节奏的训练。节奏训练完之后,我还稍稍讲解了下歌曲的调性和让学生找出主干音。接下来便是演唱歌曲,在这个环节中我用了各种形式来让学生熟悉旋律,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轻声哼唱,找出歌曲中相似的乐句等等,从而达到让学生会唱歌曲的目的。最后便是处理歌曲,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出歌曲的换气点和如何运用力度记号来表现歌曲。最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分析,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拓展延伸
《土拨鼠》是一首表现游子思念亲人、家乡的歌曲。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两首同样是表现游子飘零他乡的孤独与凄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的乐曲让学生欣赏,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五、课外活动建议
建议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课后了解贝多芬更多的生平事迹和他的音乐作品,了解贝多芬不平凡的一生。
原以为精心设计的一节课会上得得心应手,但是真正实施起来,确发现并没有之前所想的那样,问题一大堆。比如,导入环节对于贝多芬的全面介绍,并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与学习兴趣。新授环节,教师总是牵着孩子的鼻子走,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课堂气氛不活跃。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在师问生答的模式下进行,学生学习太被动等经过组里面其他老师的讨论和我的反思,我发现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做了以上的分析之后,笔者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出了这样的调整:
一、音乐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时由小曲导入到大曲。我先播放《土拨鼠》音乐,同学们都不知道作者是谁,非常好奇,我再播放《欢乐颂》,告诉孩子们两首音乐作品的作曲家是同一个人。这时孩子们恍然大悟,作者是贝多芬。有时候教师的“卖关子”反而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在介绍贝多芬时,点到即止,只介绍贝多芬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被称为“世界音乐文化史上的巨人”,代表作有《第九交响曲》等等。因为长篇的介绍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调整后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倦怠感消失了。这样的调整也留给学生更多对于贝多芬的研究空间。
二、感受旋律
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之外,老师也要投入感情,声情并茂的演唱加上丰富的肢体语言,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沉浸在音乐教学当中。
三、学唱歌曲
1.从学生的年龄层次方面来看,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比较羞涩,因此,在读歌词时,可以全班一起朗读,而非像低年级的学生冲动活泼、爱表现,一人读即可。在节奏训练方面,点到为止即好,不需刻意的加入动作或者节拍。
2.用学生的听代替老师的教。让学生学会主动体验歌曲情绪,不依赖也不迷信教师的知识传授。
四、拓展延伸
用不同的形式感受歌曲。在拓展延伸方面,我们除了可以拓展一些情绪相似的歌曲之外,还可以加入乐器(如竖笛),用不同的形式来演绎歌曲,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五、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