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经济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振经济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振经济的措施

篇1

【论文摘要】 目的 了解门诊静脉输液时存在的护理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方法 成立门诊输液室,加强静脉输液的管理,做到认真查对、严格消毒、优质服务等。结果 提高了门诊输液质量,患者的满意度在96%以上。结论 输液质量的好坏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熟练的操作技术、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门诊是直接接受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场所,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大多数患者选择门诊静脉输液的治疗方法,以达到速效、经济方便的目的。但静脉输液从配液到输入,过程复杂,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提高静脉输液质量是门诊患者的治疗得以安全保障的关键。为了加强门诊静脉输液的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本院在1996年成立了门诊输液室以来,深受患者欢迎,满足了那些不需要住院,经济困难的患者进行门诊输液治疗的要求,输液量逐年增加,确保输液安全、有效地顺利进行,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护理问题

护士对药物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尤其对新药知识认识不足,增加了查对难度。门诊用药量多,范围广;患者姓名相似或相同,不易查对,稍有疏忽就会输错;门诊医生不固定,个别医生的处方字迹潦草,难以辨认。

药物配制时反复穿刺易将瓶塞碎屑带入药液;操作台及空气中可能有大量的细菌,易使药液受到污染。输液加药和操作时可使微粒物质增加9.13倍[1]。

输液过程中违反无菌操作原则,操作中不戴口罩,不严格消毒,导致药液污染;输液后不及时巡视,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或拔出;患者随意调节滴速,使液体输入过快或过慢;门诊人员少、工作量大,加之患者求治心切,反复询问,希望尽快用药,都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状态一失衡,就会影响输液操作的顺利进行。

2 相应措施

2.1 加强学习药物知识 加强药物知识学习,定期考核,定期请药剂师讲解新药的相关知识,使护士随时掌握新药的用途、剂量、不良反应及中毒症状的解救方法等;为了避免药液污染,尽量减少液体的搬运次数和储存时间。

2.2 加强管理、认真查对 履行岗位职责,加强管理,定期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积极阅读各种药物的使用说明书,并收集装订成册,挂在治疗室方便查询;在工作中,强化“三查七对”意识,对字迹不情的处方,由两人以上核对,确定无疑后再执行,必要时打电话询问开处方的医生;根据有关报道将输液卡进行编号,一式两份,治疗室一份,患者留一份,查对时虽然患者的名字完全相同,但是序号不同。护理中发生的任何差错都会影响治疗效果,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不良后果,因此护士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2.3 严格消毒制度 护士配制药物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尽量减少穿刺瓶塞的次数,提高消毒质量,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定期对使用的消毒液进行细菌学监测,以达到规定标准。选择锐利不带钩的针头,针头斜面向上,使针梗与瓶塞呈60~80度角斜向进针,以减少橡皮塞微粒的产生[2]。任何护理操作清洁消毒都是必需的,每天治疗台、治疗车使用优氯净消毒液的专用毛巾擦拭;每天地面使用优氯净消毒液的专用拖把拖地;每天紫外线照射消毒1 h,并定期做空气培养;紫外线灯每天用酒精擦拭,并定期用紫外线强度指示卡检测。

2.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静脉输液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衣帽整齐,环境清洁,防止感染。门诊输液室每天安排一人专职巡视病房,严密观察病情,对输入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护士须在旁观察20 min,确定无异常后方可定时观察。及时排除输液故障和更换溶液瓶,输液完毕及时拔出针,并延长按压时间,拔针时采用“先慢后快”拔针法,用此法拔针完全无疼痛感觉,也无出血现象发生[3]。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控制好滴速,同时耐心向患者解释,输液速度要恰倒好处,不能随意调节,确保输液保质保量地顺利进行,给患者一种安全、亲切和信赖感。

2.5 优质服务 重视专业理论的培训,大量搜集资料,以了解国内外的新知识、新观念,给患者提供优质的健康教育。门诊输液室内安放一台电视和一台DVD,每天安排一人播放保健知识,内容根据当天输液患者的病种,或者患者想了解的相关知识而定,时间为15~20 min不等。另外播放轻快、柔和的音乐也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不安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经常组织护士进行静脉穿刺演练,护士长监督评比,以提高操作速度、应急能力和一次穿刺成功率,这样既节省人力资源,又减轻患者接受治疗时的痛苦。门诊护士不仅做到技术熟练、精力充沛,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体谅患者的心情,耐心细致地解答疑问,化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在给患者提供帮助的同时取得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降低投诉率,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护士业务精椹责任感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优质服务的体现[4]。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适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由于输液过程中涉及到处方、药物、环境和护士的操作技能等因素,稍有疏忽就会发生感染。本院通过认真分析护理问题,及时找出对策,加强管理,提高输液质量,使门诊静脉输液工作提供给患者安全、准确、及时、高水平的护理服务,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患者的满意度均在96%以上。如果护理质量抓好了,医院质量就有了基本保障,防范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费迎针. 静脉给药中微粒来源及对策. 护理研究,2002,16(3):144-145.

[2] 王丽霞,等. 预防加药时针孔堵塞的方法. 护士进修杂志,2001,16(3):240.

篇2

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持续放缓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此,国务院派出专项督查组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6月2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听取民间投资政策落实专项督查工作汇报,针对督查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五个方面的应对措施,要求以不断深化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国家统计局6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5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1638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3.9%,增速比1至4月份回落1.3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2.0%,比去年同期降低3.4个百分点。

针对严峻形势,今年5月,国务院专门派出9个督查组赴18个省(区、市)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国家发改委也派出6个督查组,分别到国务院督查范围外的12个省份开展专项督查。

在6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督查组披露了影响民间投资下滑的原因:部分法规政策不配套、不协调、落实不到位;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和政府服务等方面难以享受与国企同等待遇;融资难融资贵、缴费负担重;一些干部不作为、不会为、乱作为,少数地方政府失信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应对举措,包括要充分认识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以深化改革和政策落地见效提振民营企业投资信心;继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营造一视同仁的公平投资环境;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强化责任追究,建立严格的对政府违约和政策不落实的问责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

西南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剑辉表示:“国务院的表态既从宏观上强调了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又从技术层面提出了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解决融资难等问题的具体举措,很有针对性,也契合了企业的相关需求。”

他指出,目前一些政府希望吸引投资的领域,由于存在制度或准入限制,企业仍在观望,而一些被热炒的信息技术等产业又没有显示出清晰的发展脉络,导致企业看不清方向,不愿意投资。尤其是传统的制造业,由于受到政策因素和经济周期的双重影响,企业投资热情减弱的情况仍在延续。“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还是要切实落实政策,提振企业信心。与此同时,包括国企改革在内的市场化改革还需提速。”王剑辉认为。

篇3

平稳较快发展的信心

“这次会议的第一大亮点,就是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时还将扩内需、调结构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说,“中央的措施明确,措施得力,更加坚定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2009年中国经济维持平稳较快的发展,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

张其佐分析了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具备的坚实基础。“一是虽然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空前的困难,但经济增速依然可观,全年有望在9%以上;二是物价增速继续放缓,这也为进一步实施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提供了操作空间;三是我国外汇储备、财政、储蓄实力雄厚,这是抵御外部危机最大的屏障;更为重要的是,国家下大力气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信心的系列措施的效果,也将会很快显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保增长”“转变发展方式和调结构”“深化改革”“改善民生”是2009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中四个鲜明的重点。他表示,前两个分别是重视数量和质量,后两个分别是重视体制机制和经济工作的出发点。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稳定经济增长的四个重要方面,做好这几个要点,就一定能化危为机,使中国经济有效抵御外部冲击。

湖北航天双龙汽车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建福十分振奋地表示,“继中央出台一揽子政策后,本次会议又把保增长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我们对企业发展更有底气了。”张建福说,“什么地方有拉动,什么地方就有市场;什么地方有优惠,什么地方就有利润。随着国家全方位出台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我们随处都感受到了商机。”

创维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杨东文说:“在当前全球金融风暴向实体经济蔓延的严峻形势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出诸多利好信息极大提振了企业信心。”他认为,中央更加注重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切实从减轻企业负担入手,提出要实行结构性减税等政策,这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直面挑战,从逆境中捕捉

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

“无论是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走势,还是对中国今后面临的困难和机遇,本次会议都给出了判断。”张其佐表示,只有认清形势,直面挑战,才能更加有效地应对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说,从已公布的2008年11月的经济数据来看,出口和外商投资出现负增长,反映外需减弱;而进口出现负增长,则反映内需出现萎缩,如今内外需求都下降,矛盾出现交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张燕生表示,在当前严峻局面下,把“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就是要提振投资者、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心,这样才可能将经济下滑趋势托住,把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表示,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判断十分准确,出台的系列措施也找准了着力点。“我国内需潜力较大,且长期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在出台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后,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这符合实际。”

东莞华坚集团华宝鞋业是全球真皮女鞋最大的生产商,该公司85%的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全球金融危机使企业发展遭遇了“寒冬”。不过,凭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坚定信心和自身企业的竞争力,公司总经理张华荣对2009年的市场前景依然信心十足。他说:“中央的一系列政策,给我们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有中央有力的举措,再难的关,我们也有信心闯过去!”

更加注重科学发展,

更加注重民生

冯飞认为,这次会议提出“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这是从长短期结合的角度来考虑的。“短期内防止经济较快回落,而长期则着眼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冯飞表示,这次会议提出“坚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这说明我们要的是实现更好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张其佐说,本轮促进经济增长举措,不单单着眼拉动经济增长,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为迎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需要格外强调的是,此次会议提出的系列措施中,“解决民生问题”被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张立群说,发展社会事业、保障民生将成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扎实一步”。

篇4

在2008年危机爆发前的十多年里,美国经济的加速一直依赖过度消费。家庭部门储蓄节节下跌直至几乎为零,而低利率导致了过度负债、资产泡沫以及财富不断膨胀的幻觉。

政府也在削减储蓄――不断地增加赤字。总之,美国经济扩张的速度要快于制造收入的速度,出现了贸易赤字,并通过向外国人借钱来为这一赤字融资。不管从家庭还是政府角度看,美国的支出-收入模式都是不可持续的。

由于内需强劲,因此尽管劳动力数量大增且节约劳动力的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美国经济和就业仍保持了增长。除了财政可持续性之外,这一模式还有另一大隐患:分配――中产阶级收入增长十分缓慢。

此外,由于美国经济过度依赖内需,其结构开始偏向不可贸易部门,而对外需从而出口的依赖不足。由此引起的收入和价格变化造成了可贸易部门的萎缩,因为全球供应链中的低附加值部分开始向新兴市场转移。

2008年的危机给需求端的不可持续模式来了一脚急刹车。资产价格下跌,家庭开始了漫长的去杠杆化过程,储蓄上升,而面临着下降的收入和上升的失业保险支出,政府根本无法承担弥补不足的责任。

但这一模式显然不可持续。其净结果是内需大幅萎缩,总需求严重不足。结果美国经济增长几乎陷入停顿,特别是如今联邦政府寻求减少自身预算赤字的环境下。

内需的严重不足妨碍了不可贸易部门的增长和就业,这是唯一合乎逻辑的结果。相反,可贸易部门对外需产生反应,因此,可以受新兴经济增长提振而实现增长。这对美国经济来说大有裨益,但可贸易部门的现状决定了它并不是就业引擎。

事实上,过去20年,美国经济的结构性演化已使得美国根本不可能在不扩大可贸易部门的情况下获取外需增加的好处。当家庭部门的去杠杆化过程结束时,内需支出将反弹,但储蓄率再也不会、也不该降为零了。

以减少赤字为形式的财政刺激可能会在结构调整后、可贸易部门竞争力有所提升时有所帮助。但刺激本身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否则一旦刺激结束,内需不足的痼疾就会复发。有控制的赤字削减计划是在为结构变化争取时间,只有结构变化才能扩大利用外需的能力,从而补上总需求不足的漏洞。

美国需要什么样的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应如何发生?结构调整的速度和效率不仅取决于私人部门激励和市场力量,也取决于政府改革和投资。

由于劳动力市场的诸多部分都存在高失业,因此工资下降的压力将进一步破坏美国已然扭曲的收入分配。劳动力市场最终会出清,但由于存在技能不足和其他短期错配,其过程将缓慢且痛苦。

光靠政府无法解决问题,但政府可以采取行动改善生产率、投资回报和创新环境,从而加快问题的解决速度、强化结构调整的长期结果。

可行的政策措施必须包括完整的税收改革,平衡的赤字削减计划,对教育、技术升级,基础设施和技术方面的投资,完善的能源政策。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这些投资中的诸多项目应在私人部门(商业部门和劳动部门)的合作下进行。毕竟通常只有私人部门才拥有如何寻找最佳机会的相关知识。

篇5

曾经华丽转身

二战后的日本为了实现国内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曾在产业政策上向重工业倾斜。上世纪60~70年代初期,日本形成了以重化学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然而,政府的过度倾斜造成了这些行业的设备投资急剧增加,形成了大量过剩产能。而且这一期间,由于日本不计代价的追求高速增长,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公害的泛滥。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变化也给日本造成了新的压力。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黄金和美元脱钩,美元开始大幅贬值。1971年12月,在华盛顿史密森博物馆召开的十国会议上确定1美元等于308日元,日元升值16.88%,史称“尼克松冲击”。日元大幅升值给战后实行“贸易立国”政策的日本出口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冲击。同时,发生于1973年~1975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使欧美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滞胀,恶化了绝大部分国家的国际收支,一时间贸易保护主义纷纷盛行,日本与美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战(汽车战、钢铁战、彩电战)接连不断。

第一次石油危机结束后,日本痛定思痛,全体国民在政府的带领下大力开发替代能源和实行产业结构转换。日本70年代的产业转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对传统制造业进行转换和整合;另一方面,大力鼓励和扶植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

针对传统制造业,日本参议院商工委员会于1978年通过了“特定萧条安定临时措施法案”(简称特安法),其中对钢铁、炼铝、纺织纤维、造船、化工等结构性萧条的传统行业进行了特别处理。具体措施包括:处理过剩设备、实行萧条卡特尔、在财政金融方面提供支持、推进制定结构改善计划、妥善处理雇佣调整问题等。

在扶植新兴技术产业方面,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于1974年和1980年先后发表了“产业结构长期设想”及“80年代通产政策设想”,使知识密集型产业发挥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由于电子计算机等研究开发产业、高精度组装产业、知识产业等产业部门的风险很大,需要对其采取重点的振兴措施,日本政府制定了《特定机械信息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日本政府认为,就机械产业而言,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技术革新应成为机械产业政策的核心。具体措施包括:环境条件的完善和信息的提供、重点加强政府在金融财政方面的扶持措施、鼓励和支持技术开发、对行业进行必要的充实指导和限制等。

日本这一轮产业转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日本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日本抵御住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对其国民经济的冲击,成为西方国家的最大亮点。

从1986年11月开始,日本经历了长达51个月的经济增长期,创下了战后第2大经济增长期纪录。同时,日本资产价格急速上升。股票总市值从1984年末的203万亿日元增至1989年末的890万亿日元,增长4.4倍。土地从1984年末的972万亿日元增至1990年末的2420万亿日元,增长2.5倍。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从1984年的301万亿日元增至1989年的400万亿日元。股票和土地合计的1989年末资产价值总值与1984年末相比,增加了1904万亿日元,相当于1989年GDP的4.8倍。

一度身陷“失落的十年”

尽管日本上世纪70年代完美的产业转型为其带来了卓有成效的经济增长,但是当时经济活动的过热、资产价格的急速上升、货币供应量和信用的膨胀也使得经济泡沫逐渐累积。进入90年代后,日本资产泡沫破灭,一度陷入“失落的十年”。

据统计,上世纪90年后,日本经济增速降至1.5%以下,远小于美国3%的增速。尽管日本央行将名义利率降至接近0的水平,但物价仍进入紧缩状态,以致中央银行无法通过传统货币政策提振总需求,日本经济最终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即便在日本央行采取数量型放松的货币政策,以购入国债的形式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之后,广义货币增速仍未获得显著提振,M2增速仅在2%左右,远低于80年代10%的平均增速。

片刻喘息后再度沦陷

资产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进入长达十几年的经济萧条期。这一期间,日本商业银行体系一直致力于处理不良贷款问题。这一过程大约在2005年~2006年前后基本结束。2006年~2007年期间,日本的银行财务状况良好,资本相对充实。而日本企业在“失落的十年”间一直受困于“3大过剩”的问题,即劳动力、设备和债务的过剩。到2007年初,过剩问题终于得到缓解,三方面的需求纷纷出现增长。日本企业进入新的阶段,开始向积极的经营战略转变。

然而,日本经济在经历短暂的微弱复苏之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爆发再度将日本推向衰退的境地。具体来看,日本经济的急速恶化表现在5个方面。

一是经济急剧恶化。日本政府曾在连续的4份月例报告中指出“经济持续恶化且处于严峻状态之中”。而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数据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GDP环比大幅下降3.1%,换算年率下降12.1%,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创战后以来最大降幅,其降幅超过了美国和欧盟。

二是对外出口严重受挫。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影响最明显的是出口,2008年12月份,日本对外出口骤降35.1%,今年1月份更加严重,下降45.7%,连创战后出口最大降幅。据日本财务省统计,日本不仅对主要出口市场美国和欧盟大幅下降,对俄罗斯、东盟等新兴国家也快速下滑,显示日本外部环境全面恶化。

三是企业设备投资和经常收益持续下降。基于经济形势非常严峻,日本企业持续缩减投资计划,去年第四季度环比减少5.3%,连续四个季度下降。对外依存度很高的汽车、电机、一般机械等行业还承受日元升值的影响,收益急剧恶化。据日本经产省近日发表的法人企业统计,去年第四季度经常收益下降64.6%,销售额下降11.6%,连续4个月减少,其中制造业经常收益减少94.3%。

篇6

“经济趋缓的势头比较明显。”经济学家马晓河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支持这一判断的,是国家统计局3月2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了5.2%。而在2011年同期,该领域利润同比增长了34.3%。

此外,1~2月用电量同比增幅下滑至6.7%,2月份出现315亿美元的贸易逆差,非垄断部门国企利润大幅下降,一季度新增信贷规模可能低于目标值,等等,也佐证着上述判断。

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增速也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今年政府确立的GDP预期增速是7.5%,如何在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实现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内在良性,是此后政府工作的重点所在。

自主投资偏冷

2012年以来,最令人关注的变化来自外贸部门。2月份超过3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意味着,无论内需情景如何,中国依靠外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

与出口相比,内需市场的下滑则平缓得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升21.5%,比2011年同期收缩2.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提高14.7%,比去年同期增速下降1.1个百分点。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表示,在外需明显收缩、内需部门增长未及时跟进的情况下,第二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在8%以下。

但他同时认为,在地方投资增速的绝对额仍然较高以及政府换届的背景下,2012年的整体经济增速将保持稳定,经济减速可控,不会出现“硬着陆”。

与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超过20%增速相呼应,今年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7.8%。而观察财政支出数据则发现另一组与之高度相关的数据:今年1~2月,住房保障支出250.64亿元,增长73.5%,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113亿元,增长2.7倍。

民生银行研究员郝大明表示,保障房支出的快速增长,有力地解释了为何在市场对楼市普遍悲观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投资给出意外的成绩,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也正是为固投增长保驾护航的关键因素。

郝大明提供给《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数据显示,考虑到2012年保障房建设目标责任书提前签订、一季度存在新开工项目的情况,推算保障房投资增速在一季度将超过140%,从而成为助推现阶段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

与房地产关联较为密切的产业利润增幅则承受了较大幅度的收缩。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2月,国企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9.9%,比去年平均增速减少约11个百分点。其中,实现利润降幅较大的,包括钢铁、施工房地产、机械等行业。

房地产上游产业利润明显下滑。在商品房开工需求难以实现有效增长的情况下,市场需求的总规模将大打折扣。“投资的真实情况可能还不如数据的表现。”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学家何志成表示。

上述现象所反映出的宏观经济现状是双面的。从投资方向来看,资金从超过现实需求的“铁公基”项目、政府投资工程向主导民生的方向转变,说明政府主导型投资的内部结构开始出现良性调整;而从实体经济的景气程度来看,则反衬出市场自发投资有些趋冷。这给人带来的疑问是,依靠保障房提振的整体投资快速增长能走多远,未来将呈现何种形势?

对此,刘煜辉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上述现象结合1~3月份并不强劲的新增信贷规模综合来看,实际投资增长将在未来持续滑落。“在建投资额能够反映投资增长的惯性,因此比投资完成额更能说明问题。”刘煜辉说。

2011年底,这一指标从2010年同期的21.6%下降到14.2%。如果按照不变价格推算,2011年的在建净投资规模将使得2012年的名义投资增幅回落到大约18%。这意味着,如果在未来三个季度没有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推出,带动大量新开工项目立刻上马,201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将比2011年的23.8%出现一个较为显著的下降。

消费要走出“刺激”依赖

投资呈现出“阴跌”的特征,意味着累积一段时间后投资的增长规模将出现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落,从而最终反映在实体经济的波动上。这段时间将有多久,目前不得而知。政府依靠财政支出带动民生工程的能力,是一个重要变量。但缺乏活跃的民间市场,政府单一的提振力量显然不可能维持太久。

在这段时间,决策部门面临着新的平衡考量:既要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民生工程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又要实现经济增长从投资向消费的切换。

来自一些政府部门的动态显示,决策者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有所行动。3月21日,商务部研究院《2012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报告为2012年经济增长结构指明了一项质的改变――消费将在近10年以来第一次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报告预测,今年消费增速有望达到15%左右。2011年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仅比投资低2.6个百分点,今年消费贡献率将有望超越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对于商务部研究院的这一预期,目前业界看法各异。有分析人士认为,单从比例来看,消费的贡献率超越投资不是没有可能,但如果建立在投资增速下降较多、而并非消费总规模有力增长的基础上,那么这一所谓的结构调整缺乏现实意义。

也有声音表示,商务部研究院的这一预期本身,就说明政策发力点与以往相比将会出现明显转折。

“目前,地方投资仍然需要拉住缰绳才能有所控制。对于重新依靠政府大力拉动投资刺激经济的做法,中央决策部门一是认为客观条件不允许,二是认为主观上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该学院近期开展了一项经济增长模式变革的专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稳投资与扩消费应是目前宏观经济策略的平衡点。

刘元春认为,扩大消费将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而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功夫”,虽然短期内依靠各项措施可以有所提振,但并非治本之策,反而可能带来风险。

从短期来看,过分依靠刺激消费,简单削减投资,可能并不能达到希望的调控效果。投资本身如果实现结构调整,实现投资动力的转换,改变政府的强势主导,让民间投资减少约束、提高效率,那么将会对经济增长更有利。这可能是当下更为需要的宏调政策。

相关部门在出台消费刺激政策的时候,应协调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从长期来看,只有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基础的消费增长,才是可持续的,而后者建立在收入分配改革的基础之上。

如果居民收入增长水平较慢,那么眼下集中爆发出来的消费,可能会是一场“时空穿越”,反而透支了未来的消费需求。从调控方法上看,一段时间的政策强势推动,无论是集中刺激消费,抑或集中刺激投资,并没有本质区别。

篇7

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和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魏后凯教授。

记者:什么原因导致改造成效不明显呢?

魏后凯:首先,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形成于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当时完全是出于国家战略角度的考虑,这些重点项目主要集中在机械、石油、化学和冶金等行业,这一工业发展史使东北三省的重化工业结构被“固化”。其次,后面的大批改造计划中在战略思路上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就工业论工业,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单纯看成是工业的调整改造;把工业的振兴与国有企业脱困等同起来,只重视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脱困,而忽视民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的发展;对项目投资和技术改造比较重视,而忽视观念转变、机制和制度创新,忽视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忽视市场和民间力量的培育。

记者:前几年东北兴起一股项目热,几乎都形成一个共同的结论:“有项目,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魏后凯:抓项目是最能让人看到政绩的,同时也是经济工作中最直接了当的工作。项目一确立,就可以大干快上,并能热火朝天,一年下来也便于检验工作的成绩。在很多领导看来,项目还能直接体现在GDP的增长上。但是,抓项目不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的另一变种。东北三省不仅仅是形成了一种行政指令性的经济运行方式,同时这还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方式,从而成为一种“习惯”。其实每一个项目都得主要靠市场来决定和选择,最终效果还得靠市场来检验。政府主要制定规划和政策,营造投资、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政府不能代替企业定项目。

篇8

【关键词】次贷危机 金融风暴 中国经济

一、次贷危机的起源与发展

“次贷”的全称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是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发行的债券。要说明为什么会出现“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发行债券”这个事物,需要先举一个购房者按揭买房的例子。

一个购房者按揭买房的例子:购房者甲想买一套住房,房价120万元,而甲现在只有20万元,因此向商业银行A借款100万元,甲在未来20年每年归还一定金额给A,显然未来归还的所有金额的现值总和要大于100万元(不妨设为110万元)。这样,甲就提前消费了未来的钱,现在就可以买到房子,而银行A也可以赚到110-100=10万元。

对于这样一个经典的按揭买房的例子,消费者和银行都各取所需,本来事情就应该结束了,然而美国的银行家们却仍然不满足,他们觉得,虽然银行赚了10万元,可是这10万元是以现在的100万元为代价的,银行现在的可用资金一下子就少了100万,而且这10万元也不能保证一定可以赚到,因为消费者未来可能还不起房款。

于是,银行家们想了一个法子,就是将这100万房贷证券化,向外发行105万元的债券,用购房者甲每年归还的房款来支付债券的利息和本金。这样,“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这个新生事物就诞生了。银行通过发行105万元的债券,现在就拿到了105万元,而不是要耗费20年去拿到110万元,虽然少赚了5万,但由于不用等20年,因此还是值得的。另外,为了避免由于购房者还不起房款而不得不用银行自己的钱去支付利息,银行又玩了一个花招:先将这100万房贷按105万元的价格整体卖给一个第三方(也就是“房地美”、“房利美”扮演的角色),由这个第三方再去发行债券,这样,以后不管购房者还不还得起房款都与银行无关了。

上述“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实现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

显然,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房贷的风险完全转移到了最后买单的机构投资者身上,商业银行没有了后顾之忧,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积极性大大增加,甚至愿意向信用等级低,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低收入阶层发放大量的贷款。那么机构投资者为什么愿意购买第三方机构发行的债券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第三方机构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方式对房贷进行了重新组合,“制造”出了具有较高评级的债券,另一方面是这些年美国的房价一直处于上涨阶段,即使购房者无力归还贷款,还可以将其房屋收回拍卖。

这样,在房价维持上涨的趋势中,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手中也持有了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作为优良资产放在其资产负债表的左边。

然而,如果美国经济开始进入下行周期,购房者开始无力支付房贷,伴随着房价下跌情况的出现,上述链条将顷刻瓦解。由于购房者不能继续支付房贷,这些“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也无法再支付利息,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这些“资产”的价值自然大幅缩水,甚至归零。当损失足够大时,撑不住的投资机构将只能宣告破产,并发生连锁反应,给经济带来难以预测的灾难性的后果。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次贷危机的影响迅速由美国扩散到全世界,并随着连锁效应,最终演变为全球的金融风暴。大量金融机构爆出巨额亏损,全球股市大跌,金融体系流动性冻结,大量企业开始裁员,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也出现了衰退迹象。

二、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比较封闭,金融衍生品也不像美国那样品种繁多、登峰造极,这本是由于中国的金融创新能力不强而导致的,但却幸运地使中国的金融市场避免了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重创。

不过,尽管中国的金融市场仍保持稳定,但随着金融风暴的加剧,全球性经济衰退的苗头开始出现,中国的实体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并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再看消费方面,这一点同样也是短期内难以提振的。中国的老百姓本来就有着节俭的习惯,再加上没有一个足够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未来缺乏安全感,因此普遍不愿意花钱。如今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在消费上就更要压缩了,因此短期内消费也是难以得到很大提振的。

“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消费都难以提振,于是与1998年面临经济低潮时一样,这次政府又把目光投向了“投资”,希望能像1998年那次一样,借助于增加投资引领中国经济走出低谷。在具体措施上,中国已经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例如2008年底公布的未来两年增加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例如连续降低存贷款利率),希望向社会注入大量流动性,并带动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

然而,这次的政策能否像1998年那样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这次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形势明显比1998年要坏得多,而且在1998年的产能还没有像现在这样过剩。事实上,“三驾马车”也可以这样划分:“投资”代表供给,“消费”和“出口”代表需求,只不过一个是国内需求,一个是国外需求。这几年中国的出口大幅增加,其实也意味着国内的产能供给是远远大于国内需求的,如今国外需求(出口)少了,因此单从国内看,供给是大于需求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做的应该是减少供给,或者增加消费。然而,目前公布的大幅增加投资的计划,反而会导致未来供给的大幅增加,这样,会使本来就失衡的供需关系变得更加失衡,产能更加过剩。届时,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工厂不得不停止生产,更多的工人失业,整个经济仍然避免不了停滞乃至衰退的局面。

此外,在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应该吸取美国的教训,加强监管。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是比较稳定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求,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是一个可以预见的趋势。因此,仍应该加强金融监管,避免各种金融机构出现较大的风险,出现系统性的危机。只有保证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才能使实体经济得到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有:

一、世界经济总体上将延续复苏态势

目前,世界经济仍延续缓慢复苏的趋势,市场信心有所增强,引发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矛盾和问题有所缓解,私人消费、跨国投资和全球贸易都在不同程度上恢复;各国刺激经济增长的大方向没有改变,主要经济体刺激经济政策退出明显推迟,近期美国、日本相继出台新刺激计划,欧洲虽着手进行财政紧缩,但仍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复苏势头仍将延续。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仍比较强劲,内需增长空间较大,与我国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有利于我国企业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

二、多双边经贸合作仍是主流

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多双边经贸合作仍是国际经贸关系的主流。一是在世界经济遭遇困境的时候,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国际贸易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各国纷纷把扩大出口作为提振本国经济的主要手段,也决定其必须加强国际经贸合作,一般不愿、也不敢轻易挑起贸易争端。二是世贸组织、20国集团峰会等多边机制更加健全,规则和机制约束有所增强,既有利于推动各国加强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继续发展,也有利于防止个别国家实行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导致恶性竞争甚至贸易战。

三、国内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去年以来,我国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向好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出现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迹象。“十二五”规划实施将给经济注入新活力新动力,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将给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同时,前两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一系列符合世贸规则的稳出口、扩进口政策措施总体将保持稳定,也有利于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

四、国内企业竞争力和活力继续增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企业遭遇严重冲击。经过这一轮危机洗礼,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继续提高,活力有所增强,结构调整加快,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强,企业订单比较充足。一是我国主要出口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已经形成产业链长、集聚度高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比较完善,企业综合优势依然比较明显。二是我国出口产品涵盖面广,从传统优势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到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抗外需波动和分散风险的能力较强,有利于保持出口总体稳定。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对外贸易发展还面临较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外需增长动力依然不足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没有改变,但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可能在较长期间内低位徘徊。今年二季度以来,由于大规模刺激政策到期或效应逐步减弱,美国、日本经济复苏明显放缓,欧洲经济复苏虽然超出预期,但内部失衡加剧,后续增长乏力。尤其是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失业率依然处于历史高位,房地产市场低迷,产能利用率普遍低于危机前正常水平,消费、投资需求依旧不振;政府债务负担沉重,进一步扩展财政政策空间有限;货币政策持续扩张,有可能陷入流动性陷阱,难以实质性地推动实体经济。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通胀压力增大,资产泡沫风险上升,本币升值较快,经济下行风险也在积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将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由4.3%下调到4.2%。

本轮经济复苏与结构调整交织在一起,很多国家对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寄予厚望并投入大量研发资金,但由于各国发展模式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到目前为止,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取得实质性的技术突破,真正实现产业化和规模经济更显任重道远,短期内难以引领并支撑世界经济发展。因此,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明年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空间有限。

(二)各国自顾倾向更加明显,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

去年以来,各国经济复苏进程进一步分化,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自顾倾向强化,贸易保护主义升温。近期,美元持续大幅贬值,已经引发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干预汇市,“货币战”愈演愈烈。从中期来看,美元仍将继续走低,主要货币汇率博弈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上升,势必影响国际贸易发展。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国际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美欧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强化对绿色、新能源产业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保护。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最近,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从纺织、轻工等低附加值产业向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蔓延,从具体产品层面向产业政策、汇率制度等宏观层面延伸的态势更加明显。今年9月16日,欧盟委员会对中国数据卡发起反补贴调查,涉案金额约41亿美元,不仅成为迄今为止中国遭遇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救济调查,也是欧盟首次对中国同一产品同时进行三种贸易救济调查,在国际贸易救济实践中极为罕见。可以预见,明年我国企业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将更为复杂。此外,美欧等短期内难以真正取消对我国出口的不合理管制措施,也会影响我国扩大进口。

(三)各种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加

近年来,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特别是今年以来更为明显,企业已经感受到较大压力。要素成本上升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但在短期内集中上升势必会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影响企业出口积极性和外贸发展后劲。从目前情况分析,明年要素成本上升压力依然较大。一是原材料价格可能继续上涨。受全球流动性过剩、弱势美元和投机炒作等因素影响,明年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可能继续上行,直接带动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同时,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更为迫切,也将推高原材料价格。二是劳动力成本可能继续上升。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企业普遍反映,面临较大的工资上涨压力。同时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将加剧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企业“用工难”问题难以避免。三是节能环保成本增加。目前,国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虽然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客观上也会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四)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面临竞争压力上升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希望借此带动国内经济复苏。特别是今年以来许多国家希望通过增加出口来提振本国经济,纷纷采取相应政策措施。美欧等先后出台“奖出限入”措施,实施“再工业化”,鼓励产业回流,美国奥巴马政府更是提出为期五年的“出口倍增”计划。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各国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一方面,美欧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出口,与我国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领域竞争势必加剧。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经济、参与国际分工,竞争力不断提高,将对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和产品直接构成挑战和竞争。此外,许多国家利用本币贬值手段提振经济、促进出口,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企业汇兑风险和竞争压力都在增大。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可能有所回落。因此,要妥善处理好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既要看到对外贸易发展面临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落实好稳出口、扩进口各项政策措施,保持对外贸易平稳发展;又要充分认识外贸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培育国际合作和多边新优势。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政策,推进贸易便利化,增加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物资进口,努力改善贸易平衡状况。

商务部综合司提供

链接:

2010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

1月5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金属丝网托盘征收42.61%至289%的反倾销关税。这是2010年美国政府对华贸易限制的第一项裁决。

1月21日,美国宣布将对中国输美钢铁产品钻杆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这是2010年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第一案。

4月9日,美国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29.94%至99.14%的反倾销税,涉案金额超过10亿美元,共有几十家中国企业将受到影响。

4月21日,美国宣布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铝型材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4月17日,欧盟正式对中国输欧铜版纸发起反补贴调查。该案也是欧盟对华产品发起的第一起“双反”案。

4月22日,美国商务部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征收32.39%至98.37%的反倾销税。

5月4日,美国批准对中国产钢管征收至多99.14%的反倾销进口关税。

5月10日,印度对中国产农药用化学品二乙基硫代磷酰氯做出反倾销仲裁,每公斤化学品征收最多1.15美元反倾销税。

5月14日,俄罗斯决定对产自中国的轴承钢管按照海关价格19.4%的税率征收反倾销关税,期限三年。

6月1日,美国对中国产钢格板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即“双反”)制裁。

6月4日,美国最终裁决对中国产金属丝网托盘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制裁。中国输美金属丝网托盘将面临14.24%至143%不等的反倾销惩罚性关税,部分企业反补贴惩罚性关税高达437.11%。

6月19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瓷砖反倾销正式立案,如果反倾销指控成立,中国陶瓷企业将被课以高达430.5%的惩罚性关税。该案涉及2009年中国瓷砖对欧出口金额3.1亿美元,涉及企业1400余家。

继6月30日欧盟对中国数据卡同时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后,欧盟于9月16日正式对同一产品启动反补贴调查,涉案金额约41亿美元,该案是迄今中国遭遇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救济调查,涉及中兴、华为等大型企业。该案也是欧盟首次对中国同一产品同时进行三种贸易救济调查,此举在国际贸易救济实践中极为罕见。

7月22日,阿根廷宣布对原产中国的多功能食品加工机和纺织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

9月21日,美国认定中国产铜版纸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中国输美铜版纸面临7.6%至135.83%不等的反倾销税,以及17.64%至178.03%不等的反补贴税。

篇10

让紧缩的“靴子”再飞一会儿

紧缩的“靴子”接二连三。2011年1月以来,接连出台了针对地产市场调控的新“国八条”、沪渝两地的房产税、加息、加准备金等紧缩措施。不少投资者在问,我们是否已经见到了最后一只“靴子”?诚然,即便还不是最后一只靴子,但只要存在一段紧缩政策的真空期,在目前中国宏观经济依然强劲的背景下,A股投资者的情绪就会得到提振。然而,笔者以为,难言“靴子落尽”,整个一季度都是紧缩政策密集期,我们将经历“经济强劲-通胀抬头-房价难抑-‘靴子’再飞”的过程。

当前,我国的出口、投资、工业生产等领域都呈现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紧缩无后顾之忧。之前市场曾预期2010年四季度和2011年一季度的GDP增速会低于9%,然而最终公布的2010年四季度数据却高达9.8%,并高于三季度的9.6%。2010年12月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3.5%,已经连续两个月回升。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明显处在9%以上的增速轨道中运行。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稳健,保增长和保就业的压力较轻,这样,抗通胀、控房价成为现阶段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在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的背景下,核心通胀抬头的压力将较为明显。加之翘尾因素与自然灾害(华北越冬作物主产区的大旱、南方的冰冻雨雪)的叠加,或将令通胀以及通胀预期较难得到平抑。

在通胀预期高企的背景下,房地产的配置型需求仍会高涨。在新的调控政策(如限购)环境下,房产的卖盘可能相应减少,买家也会等待观察,短期内或出现量缩价坚的态势,难以满足(中央)政策的期望。

在物价和房价还未有效受控之前,紧缩政策的“靴子”也难以真正“落尽”。整个一季度都将是紧缩调控的密集期,投资者终将意识到紧缩调控的持续性和艰巨性。

从紧缩政策超预期到

担忧经济情绪升温

随着紧缩政策的进一步延续,其对经济的影响会逐步显现。一方面,与实体经济旺盛的资金需求相比,2011年的信贷额度偏紧,由此不时引发停贷、首套房贷优惠取消、贷款利率上浮等传闻,加剧了市场对资金面的担忧。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把表外资产表内化,这也要挤占一部分信贷额度。银监会的对银行和信托公司理财合作业务做出进一步规范的《通知》,细化了2010年7月的72号文对商业银行银信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的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在2011年按照每季度不低于25%的降幅制定具体转表计划,并严格执行。

在资金面偏紧的情况下,住宅和土地的销量或将下滑;贷款利率的大幅上浮也会对企业构成更大的成本压力,进而迫使其缩减开支;再加上库存短周期的波动,预计中国经济环比增速的回落(或者是预期将来会出现这种环比的回落)可能即将出现。

担忧经济是绕不过去的坎

而且,也只有当市场开始预期中国经济的环比增速会回落的情况下,通胀预期、房价预期才会得到有效控制。这是因为,通胀是经济的滞后指标,配置型的房产需求是通胀的滞后指标。毕竟,经济(或经济预期)上行、通胀却转而下行的组合,在历史上难得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