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会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7:4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会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会计论文

篇1

(一)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具有指导作用

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和职业的需要,其核心是实现统一学生发展需求与职业需求为中心,建立学生全面发展。获得职业需求信息是与企业充分的交流密切接触过程。因为职业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最终决定权属于企业。但实际情况不是很理想,学校与企业合作中,企业的反应态度比较冷淡,课程改革屡屡受挫,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也缺乏职业性。技能竞赛带来了职业教育的春风,从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学校可以知道当代企业需要怎样的专业技术人员,为职业学校培训技术人才指明了方向,并在技能竞赛中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企业,进一步深入的市场调研,针对市场的变化,贴近企业的需要,努力实现培训目标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对职业的需求及其变化有进一步认识,根据职业的需要建立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来满足行业需求。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选择教学内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会计教育应根据会计工作职业能力和企业的需求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将企业岗位需求的综合能力与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授,应当尽量与会计岗位的实践操作相结合。根据工作内容,来制定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向会计技能进行转化。

二、会计技能竞赛促进会计教学改革

(一)精心设计的会计技能竞赛内容,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严重下降,这给课堂教学有带来了难度。因此,会计技能大赛以促进教学改革为目的,探索与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相符合析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参加技术比赛为课堂目标,加强实践操作训练,唤醒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意识,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二)优化案例材料,加强案例教学效果

优秀教学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针对性、启示性、借鉴性和综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会计技能竞赛中的实例进行列举,以此激励和引导学生,让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在实践环节中,充分理解理论知识与技能;竞赛个案的一般特征反映会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从会计技能竞赛的具体实践中学习更多,解决更多的问题。为了解决一些重点和难点,在课程设计中要以会计技能竞赛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手段;实践教学

会计信息系统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为培养适应企业信息化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懂得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与实务的大专实用型人才服务的。但电大开放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教学中仍存在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轻视理论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实践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等问题。进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研究,改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利于会计信息系统学科建设,而且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系统教学质量,促进该课程教学的发展职称论文。

1加以正确引导,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电大开放教育属于学历教育,学生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普遍心理急躁。多数成人教育对象由于自己基础知识薄弱,没有高文凭学历,在客观上存在一种强烈的追赶欲和提高知识水平的动机。随着近年来在许多方面过于看重学历,使一部分人在危机感沉重的情况下,不是从获取真才实学、服务于社会和工作出发,而是为考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在新生入学教育时,明确告诉学生电大开放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专业课程之间的连贯性、系统性、整体性;其次,教师应在该课程开课前将该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向学生讲述清楚,让学生抛弃应试学习的观念,要让学生明确考核合格并不代表他们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就能熟练操作会计软件,进行业务处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会计信息系统学习目标,即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数,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2以前沿理论为指导,加强基础理论教学

由于电大开放教育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形成性考核,它是中央电大强化素质教育,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反馈学习信息,改进课程测评方式方法的重要措施。其内容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和会计实务两部分。但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内容占考核比例较小,所以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只是一带而过,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也掉以轻心,以至于学生不能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全貌,很难进一步深入应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甚至于学生今后很难全面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工作。

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除应系统地向学生讲解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软件选型、会计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人才建设、软件实施和运行管理和维护,全面分析财务软件各个系统和模块间的联系与区别外,还应介绍一些前瞻性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可能发展和应用。如电子商务、网上会计信息与收集、网上银行、网络财务、网络审计技术、企业价值增值会计、多维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信息系统技术在作业成本法等方面的应用方法等,从而使学生掌握企业建设会计信息系统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可能发展方向和领域有一些超前的概念,扩展其视野和思路,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在现在或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可以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实际中有可能出现的若干问题。

3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3.1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课件节约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信息量,这一点更适合涉及面相当广泛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宜采用电子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课件时要合理选用教学内容,制作要突出中心,以图文声像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能够使教学内容和形式生动活泼。学生从课件中可以获取海量信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以中央电大开放教育学员为例,目前多为在职人员,他们边工作边学习。以个体学习为主,与教师及其他学生的交流的及时性较差。学校和教师应认真研究成人学习的特点和存在的困难,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进行在线学习。教师可将CAI课件、教学仿真软件、在线实验或离线实验等教学软件包及实践教学导学资料等挂在网站上,供学生们下载、学习,并利用该网站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答疑、布置和批改作业以及信息等。

3.2开展讨论式双向课堂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一直以教师灌输为主,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讨论式课堂教学是开展双向教学,培养与训练学生独立分析与思考问题能力的一种较好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一般在前一次课就把课堂讨论时间告诉学生,让学生准备将要讨论的问题,自已的学习体会等。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综合技能,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

3.3因材施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个别性。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个性化学习进行充分了解,要对不同素质、不同行业、不同特点的学生因人而异地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指导。②针对性。要针对实践训练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指导;要根据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和学生本人的学习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③启迪性。要激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指导;鼓励学生勤思考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和思维训练过程。

4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会计软件的能力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具有多学科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常采用的是验证式的实验教学。即教师按教材中提供的案例演示一遍,学生按案例内容操作一遍。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对会计软件的操作过程不够清晰,多数学生概念模糊,更谈不上将会计信息系统的各模块有机联系起来。因此完善实验组织和实验教学方法对实践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1实验组织实验的组织应考虑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对实验的知识点全面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以特定的角色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在进行岗位模拟时,应根据案例内容和流程,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扮演不同职位上的会计角色并进行角色互换,完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案例和全过程的操作。

4.2验证式实验教学和探索式实验教学并用的方法电大开放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方法,应突破传统验证式或模拟式实验教学方法,在验证式实验教学的基础上,采用探索式实验教学法。如电大开放所使用的商品化会计软件是用友通,学生按实验教程从权限设置、建账套开始,完成账务处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与应付、销售与应收、存货管理等子系统的核算到编制会计报表的全过程操作,可以对整个实验的过程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或体验。这一阶段的教学,因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会计软件,所以很可能会出现“教过就会,没教过就不会”的情况。此时,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点拨学生把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机操作技术整合起来,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解释会计软件操作的一般步骤。探索式实验教学,即按照教材内容,对学生不指定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和企业会计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构造实验内容,从而获得某种所要求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最后,学生可在上述会计核算基础上和相关的补充基础资料上,利用会计软件进行财务分析。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及综合能力有着相当高的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协调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有较好的把握,极大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对商品化会计软件的通用操作方法进行书面总结和讨论,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保证其操作适应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是很有裨益的。当然由于开放教育的特点,使用探索式实验教学法时学生完全使用课上学时较难完成相应内容的操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

总之,会计信息系统既是一门理论课程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讲授理论、结合案例、学生参与,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适应企业信息化需要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懂得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与实务的大专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齐伟超.完善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4).

[2]杨春华.试论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重构[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41.

[3]徐淑静.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会计的整合[J].成功(教育).2008.(7)

[4]蔡军.会计专业信息系统实验课程体系构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

篇3

摘要: 文章从目前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入手, 在认真分析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主要根源的基础上, 硕士论文进而提出了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对策, 为今后提高成人教育本科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是成人教育会计学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是衡量其学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这一环节, 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独立完成某项较为完整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实际能力。另外, 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准确的查阅、分析、整理资料, 形成科学思维方法、严谨工作作风、创新意识, 逐步实现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的转化, 真正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以适应自己所从事工作岗位的需要。为此, 研究如何提高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很有必要。

目前,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 在时间安排上占本科教育整体时间的 25%左右, 且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和具体的规定, 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了保证。但是在实际执行中, 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学生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 导致论文质量不高。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1.1 论文选题存在一定的缺憾

首先,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及要求基本是沿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的毕业论文进行的, 与成教会计学专业的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如: 成教论文选题多是由全日制本科论文题目筛选而来, 多侧重于科研领域的新观点、新问题; 少有体现会计实践中的新现象、新业务、新问题的选题。致使学生不知如何入手, 对今后的工作缺乏较直接的指导意义。

其次, 部分论文的选题本身前人已经作过不少的探讨, 而且在这些论文已有不少的成果, 但我们仍就没有跳不出已有的、旧有的模式,老是“ 旧瓶装新酒”。

1.2 论文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会计专业知识来撰写毕业论文。新的会计理论的产生, 都来自于会计工作实践, 但又不等同于会计实践, 它带有一定程度的科学创新, 论文中的某些观点必然反映会计学科的发展趋势。然而绝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主要是对书本知识或文献资料的简单堆砌, 很少提出自己对已有理论新的阐释或运用, 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可操作性的方法。

1.3 论文撰写格式不规范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有的成教学生并没有围绕选题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 搜集资料, 阅读有关文献。而是只满足于图书资料、网上资料、专业教科书, 闭门造车、拼凑论文。结果是表现为撰写毕业论文技术不规范, 缺乏平易生动的文采和严谨缜密的逻辑性, 内容重复, 结构不合理, 格式不规范, 缺乏说服力, 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

1.4 论文答辩有待夯实

论文答辩是考察成人学生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按照正规的答辩程序, 答辩人首先简要介绍论文选题的原因、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及研究价值, 然后答辩委员会人员就论文中的相关问题向答辩人进行提问, 以考核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在答辩过程中, 由于前期工作欠扎实, 对论文中的问题浅入浅出, 与论文知识密切相关的深入问题很难回答出来, 答辩委员会人员只能根据答辩者的简要说明, 简单地提一、两个问题了事, 答辩有时只是流于形式。

2. 影响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2.1 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

在成人教育的学生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参加工作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再接受教育的, 其学习目的功利色彩较浓, 部分学生急功近利, 只求结果, 不重过程。至于毕业论文, 思想上只想交差了事,通过网上下载、购买等途径, 东拼西凑, 匆匆应付, 甚至抄袭别人的文章等。根本没有把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作为提高自身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

2.2 缺乏足够的专业训练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一定要求在观点等方面有全“ 新”的价值, 体现出什么“ 学术进步”, 但论文结构与内容展开要基于会计实践, 以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为手段, 经过缜密论证, 得出科学结论。然而现实是学生学术规范意识淡漠, 平时缺乏必要的训练, 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了。从摘要到前言, 从问题剖析到参考文献, 有的学生只是从期刊上或文献资料上摘录一些资料, 然后拼凑在一起就形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可以想象, 如此形成的毕业论文内容上很难有自己的新意, 形式上也是差强人意。

2.3 部分指导教师责任心和师德意识不强

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客观上存在有的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 面对物质利益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在论文指导工作上敷衍了事, 缺乏与学生定期的交流和必要的指导, 中期检查公式化, 不能因病施治, 对症下药; 审阅毕业论文时, 对毕业论文的内容不求甚解, 重“ 面子”轻“ 里子”, 造成论文破绽百出, 经不住推敲。

3 提高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3.1 引导成教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毕业论文是成人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正规的训练过程, 因此,应加强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诚信教育, 提高他们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召开由指导教师、学生参加的毕业论文动员会, 从管理部门及指导教师专业的角度, 详细说明论文的目的及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和激发他们设计的动机, 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引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上加强自律, 以诚实的态度做论文。通过动员会, 建立起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联系, 将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另外, 学校还加强监督和检查, 以利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确保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进一步强化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管理措施

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和规范工作, 对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思想、过程管理、格式要求、评分标准、组织管理等要做明确细化, 要统一设计封面格式、题目审批表、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评语表和答辩记录表等, 明确规定成人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责和管理人员职责。

一是, 建立毕业论文导师组, 实行责任追究。规范指导教师的指导责任、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 并建立问责制。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 要定期通过

--> 电子邮件或 qq 视频和学生交流, 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另外, 还要勤于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掌握好论文的写作进度, 确保证论文质量并如期完成。管理部门应对毕业论文的整个写作过程进行督促和检查, 建立和完善预答辩制度, 及时通报存在的问题。如有渎职, 追究部门和个人责任。

二是, 严格把好命题关, 努力做到论文选题结合会计学专业实际。学生选题时, 要根据本人的基础、岗位层面和兴趣选择恰当的题目, 确定论文选题要体现“ 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原则, 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结合科学研究、实际工作和现实问题, 要适合成人教育学生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题目确定后, 还要征求指导教师的意见, 避免题目过大难以完成论文, 必要时可由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论文题目。

三是, 做好论文撰写过程中的检查监督工作。可依据既定的见面时间表, 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和教师的到岗情况; 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 了解学生对教师指导工作的意见、要求; 听取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组织、管理的意见, 以更好的完善本专业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

四是, 严格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 同时实施激励措施。毕业论文导师组要认真地选拔答辩委员会成员, 注重不同研究领域成员的配置, 在认真评阅学生论文的基础上, 按照既定的答辩程序, 公正合理地进行答辩, 做好答辩记录, 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论文成绩。对于优秀论文和不及格的论文实行二次答辩和复议制度。同时建立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优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 以形成积极的导向作用, 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3.3 强化成人学生学术规范的训练

在制定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时, 应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在教学中。比如, 开设学术规范的相关课程, 从选题、搜集资料、确定论点、结构语言到表述方式等毕业论文的各个写作环节,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 使他们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知识、写作规格、写作要求和写作方式, 从而为写好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总之, 要提高成人教育论文的质量, 还要从服务于学生入手,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要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条件做保障。比如,从信息、图书资料、实验条件、实验场所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做论文的条件。另外, 可采取校企联合共同指导毕业论文。要结合成教生的特点, 可以将毕业论文的开题时间提前, 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 减少学生学习时间与工作时间的冲突。要有适当的灵活性,可对毕业论文篇幅要求适当放宽, 加强质量要求, 避免凑字数而大段抄袭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袁小勇等.怎样撰写会计论文【m】.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篇4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赛特,200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需要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而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正所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然而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专业培养方案雷同、课程体系设置相近问题。近几年来,随着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偏重于会计实务的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来增加会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70%左右设有会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现在已经开设了会计理论课程,但课程名称并不统一,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名称:第一类称为会计理论,第二类称为会计理论专题,第三类称为会计理论基础。尽管名称不统一,但是其教学内容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涉及会计基本理论的讲授。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高校中,有些教师仍然像会计实务课程一样,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研究性课程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

会计理论课程主要是面向高年级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开设,重点介绍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理论、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理论、会计前沿理论、管理会计理论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探索研究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升学深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它一般设置为选修课,也有高校设置为必修课。通常一周安排2―3课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对本科生而言,学习专业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会计理论有助于其对会计实务的理解、分析,并对会计实务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加深对会计实务的掌握,因此开设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不但能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根据这一思路,可将本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巩固已学会计实务知识。学生前期所学的专业课程大多数是实务性课程,包括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通过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系统的会计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实务后理论,先简后难,不断拓展实务的范围,启发学生探究在其他可能情况下该如何处理类似问题,总结提升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应用会计基本知识的能力和处理现实会计实务的能力。亨德里克森(1992)指出,会计理论是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能够使实务工作者、投资者和债务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可见会计理论对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训练学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上,可以围绕某一理论专题进行课堂研讨。由教师布置研讨专题内容,再由学生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利用课堂时间由学生来展示其研究成果或观点并展开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向学生介绍会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比如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文献资料搜集方法的同时了解会计研究方法,这为今后学生进一步深造或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础。

3.提升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实务处理能力。会计理论课程的内容之间逻辑性是非常强的,比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就是一个理论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理论与实务之间有了一个联系的桥梁,据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在学生学习会计理论课程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清晰了,特别是遇到较为新颖的业务,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进行解答。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其专业课程成绩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选取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会计理论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理论主要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广义的会计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作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可将会计理论按照内容划分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理论前沿三个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这部分主要是围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内容,包括会计目标的内涵及主要观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内涵及国际比较。这部分内容是会计理论的主体内容,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2.会计应用理论。这部分主要是有关会计准则理论的内容,包括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问题、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定标准问题。这部分内容与现在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协调密切相关,也是各国规范会计实务的主要依据,与当前实际联系紧密。

3.会计理论前沿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涌现出的新的会计问题和热点问题,会计理论需要对其做出解释,比如会计行为理论、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碳会计等,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作一定灵活的安排,也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与研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材选取

教材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参考,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依据,尤其对本科生来讲,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综观国内高校会计本科会计理论课程的教材,下面选择以下几本有影响力的著作:

1.《会计理论》,葛家澍、杜兴强著,复旦大学出版社。该著作较早地引进了西方会计理论,并且注重结合中国会计的实际和作者自身的观点来撰写,创新发展了我国的会计理论,是一本会计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如上页表1所示。

2.《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引用、吸收了美国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依照西方会计理论内容和结构撰写,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其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3.《会计理论》(第四版),魏明海、龚凯颂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按照财务会计理论、成本控制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三部分进行撰写,其特点是内容由浅入深,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其主要内容如表3所示。

根据对三部教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会计理论相关著作既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也存在不同之处,作为研究性课程,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其中一部作为教材,其他相关著作作为教学参考,博采众长,使得学生既能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又能关注当前理论前沿的动态和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发展。

四、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

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会计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鉴于在讲授会计理论时,学生已经学习完了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实务性课程,因此在讲授会计理论课程时要突出其理论性与研究性,一方面要系统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会计实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理论之前,给出简短的案例来引导、启发学生。例如通过安然事件,引出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以问题导向来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有更为广泛的知识面。

(二)合作互动式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项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需要讨论的专题,由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研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凝练成为研讨小组的观点,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展示。例如在讲授会计准则国际比较这一专题内容时,笔者就把授课班级分成10个小组,每一小组负责某一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情况资料的搜集,然后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在他们讲解的基础上对不正确的地方给予纠正,接着再进行国际比较分析,这样使得学生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协调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合作互动式的教学达到了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效果。

(三)名作名篇评析课堂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精品力作或专业权威期刊最新的名作名篇,比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的会计类论文,由学生事先进行仔细阅读,并且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再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进行一定的评析,主要围绕论文的选题、论点以及论证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这样使得学生对会计论文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了最新的理论前沿动态和创新观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今后学生的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5

【关键词】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综述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空前严峻,传统会计已经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绿色会计便适时而生。我国绿色会计自葛家澍、李若山(1992)引入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CNKI数据库查得,至2012年12月有关绿色会计的论文共754篇、环境会计论文共1952篇),尤其是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01)的成立揭开了绿色会计研究新篇章。从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还需深入,很多问题上尚未达成统一的看法;实证研究进展缓慢,多数都集中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

一、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研究

与传统会计一样,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也是由概念、主体、目标、对象和要素,以及基本假设、原则、确认与计量、信息披露等组成。

(一)绿色会计的概念

关于绿色会计的概念,孙兴华、王维平(2000)从其理论依据、计量单位、职能目的、核算内容及学科归属等方面进行了诠释,但冗长不易记;另有学者(孟凡利,1997;张博莉,2004)进行归纳后将绿色会计概念概括为“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这一说法常被学者们引用于阐述绿色会计的概念,原因或许是因为简明概括了绿色会计之精髓。

(二)绿色会计的主体

关于绿色会计的主体存在两种观点:政府主体论和企业主体论。二者的实质性分歧在于:绿色会计的核算责任和最终风险由谁来承担。张劲松、邰磊(2007)分别从产权角度、博弈理论角度和会计角度三个方面来分析比较认为:政府作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更加契合绿色会计的本质和发展方向,而企业自身的环境披露行为可以算作一种补充。相反,刘鹏(2012)通过对污染博弈的分析认为:只要政府负责好宏观上的调控,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和运行机制,企业作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是完全可行的。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为了避免企业提供不真实的信息,政府和企业都应作为绿色会计的主体,随着研究的发展,逐渐将会计主体过渡到企业(王琳、肖序,2010)。

(三)绿色会计的目标

理论界对绿色会计的目标存在着三种比较有代表性观点:其一是决策有用观(孟凡利,1999;李建发、,2002),即绿色会计的目标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满足其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二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张英,2006);第三种则是把绿色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最优化,具体目标为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李颖,2007)。这是前两种观点的融合。

(四)绿色会计的对象和要素

孟凡利(1997)认为,绿色会计的对象包括企业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所有活动,即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活动和不能以货币计量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传统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本运动。孙兴华、王维平(2000)认为,与传统会计相比,绿色会计的对象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它所考虑的是除了资金之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资本运动范畴。

相应的绿色会计要素界定,出现百家争鸣。有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的“三要素论”(孙兴华、王维平,2000);有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的“四要素论”(李芳,2009);有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所有者权益、绿色费用和绿色收益的“五要素论”(胡晓春,2006)。最为全面的是在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提出的,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的“六要素论”(陆玉明,1999)。

(五)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原则

多数学者都认同绿色会计应该继承传统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同时又应有其特殊性。宋东亮(2005)将会计主体假设从微观扩充至宏观,货币计量假设扩充至多元化计量,还新增了环境价值假设、国家干预假设。王湘志等(2004)把持续经营假设改造为可持续发展假设,这样可以体现持续经营和环境资源良性循环的双重含义,同时,把受托责任假设、环境资源稀缺性假设也作为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

大多数学者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原则应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会计原则的同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原则。孟凡利、许家林(2004)认为绿色会计应该继承传统会计的基本原则,同时满足统筹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影响的内部化、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特有原则。李颖(2007)认为绿色会计的独特原则体现在社会性、相对性、强制与自愿结合原则三方面。目前被提及最多的绿色会计的独特原则是: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陈建光,2008)。

(六)绿色会计的确认和计量

如何对绿色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多数学者都是从绿色会计要素的定义、特征、确认标准和方法等方面来进行研究的,绿色成本的内容以及绿色成本如何资本化和费用化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于敏(2009)从环境资源、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损益的定义、特征、确认标准等方面对绿色会计要素进行了确认:环境负债与或有环境负债的区别是看是否具有现时义务;绿色成本是指某一主体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耗用资产的转化形式。吴玉雪(2007)则从广义的循环成本观出发,认为绿色会计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对绿色成本的处理方式,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若发生的绿色成本符合资产确认标准,能够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应该将其资本化,在以后各受益期摊销;反之,则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许家林、王昌锐,2006)

绿色会计的计量研究主要围绕着计量单位、计量基础、计量方法进行。在计量单位方面,多数学者都主张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货币计量为主,兼用实物单位、文字表述等多种计量属性。在计量基础方面,既可以采用历史成本,也可以采用现行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和替代成本等。在计量方法上,学者们以劳动价值理论或边际效用理论为理论基础,建立了以直接市场法、间接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为内容的绿色会计计量方法体系。其中,直接市场法包括人力资本法(即收入损失法)、机会成本法、恢复费用法、影子工程法、市场价值法(即生产率法)和防护费用法等;间接市场法包括资产价值法、旅行费用法和工资差额法等;假想市场法又称意愿评估法,主要包括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和专家调查法(特尔菲法)(宁福顺等,2006)。夏长会(2010)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从立体空间考虑资源的开发使用,提出了积分计量法,并就其应用进行了仿真运算。

(七)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

目前,国内学者对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研究主要集中在披露的内容和形式上。在环境信息披露内容方面,孟凡利(1999)认为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环境问题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二是环境质量情况、环境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回收利用的情况等环境绩效;杨鸣晖(2012)则认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应该包括经济效益信息、生态效益信息、社会效益信息和关于或有负债的说明等方面的其他效益信息。在环境信息披露形式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存在两种类型:补充报告模式和独立报告模式,在具体披露环境信息时适用哪种学者们各有看法。孙兴华等(2002)考虑到传统会计报表无法反映资源、环境价值运动的信息,主张采用补充报告模式。李建发、(2002)基于目前我国绿色会计具体准则空缺的情况下,建议采用独立报告模式;待绿色会计具体准则制定和颁布后,再采用补充报告模式。李玉敏(2010)认为,我国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企业规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披露模式:对于小型和一些中型企业可以采用叙述性的披露模式;对于中型和一些大型企业可以采用在传统三大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项目或者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对一些大型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应该采用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模式。

二、绿色会计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我国对绿色会计的研究逐渐由规范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并且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披露环境信息的影响因素等方面。

(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分析的实证研究

学者们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分析的结果大体一致,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选取的研究样本的范围不同。耿佳梅(2012)研究了60家(重污染36家、非重污染24家)上市公司披露的2010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根据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和得分情况总结出: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内容的披露较简单,基本只披露对企业有利的信息,且大多都是历史性数据;行业间环境信息披露差异较大,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状况明显好于非重污染行业。黄丽萍、宋娴(2008)选取了40家钢铁行业的企业作为对象,研究发现:我国钢铁行业环境信息在年度报表中的披露少于招股说明书;披露内容分散且主要为历史信息,披露形式不规范,披露的环境信息没有连续性,总体缺乏可比性。李勤(2010)分析了2009年度5份对环境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社会责任报告,认为我国环境信息披露以自愿披露为主、强制披露为辅,定性描述为主、定量描述不足,披露的环境信息可比性较差、实用性较低、不够规范和充分,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初宜红(2012)以紫金矿业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会计处理为例,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普遍存在不及时、披露内容避重就轻且披露方式多为非货币形式等。

(二)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影响因素

近几年,不少学者开始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但研究出来的结论却并不一致。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财务状况因素、公司治理因素和外部因素三大类。财务状况因素包括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等;公司治理因素包括独立董事比例、股权集中度、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审计委员会的设立等;外部因素包括法律法规、公众环保意识、社会舆论监督等。在财务状况因素方面,公司规模大的上市公司会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即公司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李晚金等,2008;何丽梅等,2010);盈利能力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之间,有的学者认为是正相关(封思贤,2005),有的学者认为是负相关,但是影响并不显著(何丽梅等,2010);资产负债率与环境信息披露呈正相关关系(张俊瑞等,2008),何丽梅等(2010)认为资产负债率与环境信息披露负相关,但并不显著,而李晚金等(2008)认为资产负债率不影响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在公司治理因素方面,李晚金等(2008)认为法人股比例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直接控股股东性质、股权集中度、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二职合一及独立董事比例等因素对环境信息披露没有显著影响;蒙立元等(2010)同意独立董事比例对环境信息披露没有显著影响,但认为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董事持股人数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二职合一是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前面两位观点不同的是,阳静(2008)认为独立董事比例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影响重大。至于外部因素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何丽梅等(2010)认为外部监管和压力较大的上交所上市公司披露水平明显好于深交所,由此说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受相关监管和外部压力的影响显著;张彦、关民(2009)对诸如政府环保投入、公众环保意识、区域经济水平和社会监督水平等外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从整体上来说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是负相关的,其中,政府环保投入、区域经济水平、公众环保意识、社会监督水平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分别是显著正相关、显著负相关、无显著影响、无显著影响,这些足以说明现阶段我国企业环保工作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三、绿色会计研究成果的评价

绿色会计在我国的研究已经初显成效。多数学者都赞同绿色会计的理论框架是建立在传统会计之上的;报告模式也有多种选择,补充报告模式、独立报告模式或者二者兼容;信息披露方面,则尤为突出环境信息的披露,形式则更加多样化。但目前的绿色会计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尽管我国绿色会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总体上表现为:理论研究滞后,实务方面进展缓慢。

要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是学者们长期坚持绿色会计的研究的动力之所在。我们只有坚持以理论来促进实践、以实践来丰富理论,这样才能推进绿色会计在我国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孙兴华,王维平.关于在中国实行绿色会计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0(5):59-61.

[2]孟凡利.环境会计的概念与本质[J].会计研究,1997(12):45-46.

[3]张博莉.浅论我国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J].现代会计,2004(2):40.

[4]张劲松,邰磊.环境会计主体分析[J].会计之友,2007(4):7-8.

[5]刘鹏.对当前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几点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200.

[6]王琳,肖序.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现实困惑与前景展望[J].财会月刊,2010(3):5.

[7]李建发,.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J].会计研究,2002(4):45-50.

[8]张英.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7-31.

[9]李颖.我国绿色会计核算的若干问题探讨[J].现代会计,2007(6):26-29.

[10]李芳.论环境会计要素确认,计量与披露[J].企业技术开发,2009(2):119-121.

[11]胡晓春.绿色会计的要素确认及计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9-132.

[12]宋东亮.关于我国环境会计基本假设的研究[J].现代会计,2005(3):28-29.

[13]王湘志,林华,盘晓娟.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J].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4(2):75-76.

[14]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21-122.

[15]陈建光.关于实施绿色会计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外资,2008(7):98.

[16]于敏.环境会计核算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09(21):5-6.

[17]吴玉雪.关于企业绿色成本及绿色会计核算问题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1517-1519.

[18]许家林,王昌锐.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J].会计研究,2006(1):25-29.

[19]宁福顺,邵周元.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简介[J].财会月刊(综合),2006(3):44-45.

[20]夏长会.绿色会计计量新模式:积分计量[J].财会月刊,2010(3):46-47.

[21]孟凡利.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1999(4):22.

[22]杨鸣晖.绿色会计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2(13):82-83.

[23]孙兴华,王兆蕊.绿色会计的计量与报告研究[J].会计研究,2002(3):56-57.

[24].李玉敏.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框架[J].绿色财会,2010(2):8.

[25]耿佳梅.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知识经济,2012(6):132-133.

[26]黄丽萍,宋娴.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价格月刊,2008(12):70-72.

[27]李勤.谈完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J].财会月刊,2010(36):16-18.

[28]初宜红.上市公司环境会计应用探讨——以紫金矿业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2(3):33-35.

[29]李晚金,匡小兰,龚光明.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沪市201家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3):47-51.

[30]何丽梅,侯涛.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经验证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99-104.

[31]封思贤.公司业绩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6):89-93.

[32]张俊瑞,郭慧婷,贾宗武,刘东霖.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化工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5):32-38.

[33]蒙立元,李苗苗,张雅淘.公司治理结构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关系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0(9):20-23.

[34]阳静,张彦.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08(11):91-92.

[35]张彦,关民.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外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6):103-106.

作者简介:

卢小群(1988—),女,四川自贡人,西华大学2008级会计学专业本科生,2012级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