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方法
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处在中心地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任性、自私心理普遍存在,更谈不上爱心和同情心了。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所以,对孩子充满爱的教育活动,都仿佛在为孩子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孩子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并且让孩子感受到爱的美好。
幼儿阶段是启蒙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是培养幼儿个性和求知欲的重要阶段,在幼儿教育阶段要重视幼儿个性的保护与发展,爱护幼儿的好奇心,以启蒙式的教育为主,加强游戏教育法和叙事教育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使幼儿获得更多的体验教育。
一、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识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识字中,真正成为识字、认字的主人,以不变应万变,关键就在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对于天性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幼儿来说,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变字游戏识字法。在教学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游戏的方法,教幼儿认字。如学习了“人”后,请幼儿加一笔变成“大”,再加一笔变成“木”,然后将两个“木”字写在一起变成了“林”,三个“木”变成“森”……通过对一个字的变化,可使幼儿不费力地在游戏中认识很多字。通过这一方法,幼儿可轻松地将字型记到脑子里。
2、猜字谜编儿歌识字法。幼儿期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富有奇思妙想,对猜谜语特别感兴趣,猜谜语本身也是饶有兴趣的一项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我抓住幼儿好奇心这一特点,把日常生活中常用字变成谜语,让幼儿通过猜谜语来学习新字。如学习“坐”时,让幼儿猜字谜“两人土上坐”;在教“座”时,让幼儿猜字谜“两人在广场里的土上坐”。这样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既学会了新字,又复习了旧字;既感受了语言的优美,又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简单有趣的活动,既调动了幼儿的识字兴趣,又使幼儿从中探索到一些字的规律。
3、“找朋友”游戏识字法。“找朋友”这一游戏方法,在某些学科里是幼儿比较熟悉的游戏形式。比如在教幼儿学习“到、冷、热、棵”时,我就将偏旁“刂、冫、灬、木”和部件“至、令、执、果”分别写在卡片上,请持有偏旁卡片的幼儿与持有部件卡片的幼儿做“找朋友”游戏,组成新字。用这种方法拓宽了幼儿的思维,幼儿在愉快的“玩耍”中学会了这些字,充分体现了“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学”这一主导思想。
二、幼儿教育中的“家庭教育”
1、改变教育观念,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有责任让幼儿了解和学习智育之外的更多东西,使其全面、均衡地发展。同时对孩子要适度关心但不溺爱,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父母要想方设法增强幼儿的责任感,责任感既包括对自己的言行敢于承担责任,还包括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只有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家长还要注意增强幼儿承受挫折的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小就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并让他们适当经受一些磨炼,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
2、营造和谐氛围,养观念。幼儿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看到的是父母或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感受到的是温暖和体谅,如此幼儿也会学着关心、体谅、尊敬和感激别人,而不是自私、刁蛮、不懂感恩。在教养观念上,要保持父辈和祖辈之间在教养方式上的一致,使幼儿不会因长辈之间观点的不一致而出现混乱和无所适从。
3、强化良好行为。当人们受到外在的表扬或奖励后,会逐渐产生一种相应的内在自我奖励倾向,表现为内在的自我满足。如果能从外在强化过渡到内在强化,良好行为就会得到更有效的巩固。
三、情境教育法
就是利用环境、气氛或设置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素质等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要从提高教育素质、美化校容、整顿园风班风入手,幼儿在其中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感受和体验是幼儿获得内化的行为品质的有效途径,幼儿只有通过各种活动以及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一日生活为幼儿提供了很多社会性发展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活动中,有小朋友摔倒了,及时把他扶起来;小朋友生病了,给他端来一杯热水,并问候;哪位小朋友过生日,大家都为他祝贺并送上自制的生日礼物……孩子在这些特殊的情境中,良好品德习惯就逐渐内化形成。家长在家庭生活当中,也应该时刻重视此类训练。长期的教育熏陶,可以帮助幼儿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感恩,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
四、奖励法
篇2
(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
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人本主义主张教育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别性。协助个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式,是人总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自我实现意味着他真正成为了他自己,更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他存在的核心,成为更完善的人。罗杰斯也明确主张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的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展的人。人本主义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目的时,无不重视人性的培养,普遍关心教育对培养儿童独立人格所起的作用。人本主义者追求的教育目标,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具有独立判断、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他们对儿童的社会化远没有对儿童的个性化重视。他们的教育目的体现着个人本位论的思想。虽然在某些场合下,人本主义教育没有明确提出“自我”,而是用“个体”、“个性的人”等概念,但个体只是“自我”的客体性表达,“自我”是“个体”的主体性表现,在现实的运作过程中,个体就落实、认同为“自我”。概言之,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强调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理论。
(二)人本主义的教学论思想
1.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其自我实现的教育目的的必然产物。在教学实践中,人本主义教育学家提倡“非指导性教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必要向学生灌输知识材料,如果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压抑学生先天潜能的自我实现。教师所要做的是强调每一个学生的独一无二性,尽可能让学生顺其天性的要求去学习,鼓励学生运用其内在的潜能,并创造一个最适合学生发挥潜能、拓展个性资源的环境,这样一来,教学就从“教师中心”转移到了“学生中心”。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么样,都应由学习者自由讨论决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核心原则。只有采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每个儿童才能自由地、充分地发展他的潜力,愉快热情地汲取知识和形成人格,达到完满人性的实现。
2.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有意义的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因为有意义学习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打动学习者的情感,以至将整个心灵置于学习之中,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罗杰斯推崇有意义学习是基于对学习者如下状况的分析:第一,人天生有好奇心、求知、发现和探索的欲望,甚至不惜痛苦或危险(如探险者)。因为个体在学习和实现自身潜能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超过了学习中产生的痛苦体验;第二,当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之间的联系被学习者发现时,学习效果最好;第三,对学习者自我结构改变较大的学习,会对学习者构成一种精神威胁,如高考前的复习。对学习者自我结构改变较小时,学习容易进行,这时学习者会以分化的方式感知经验,知觉更为细致;第四,学习者认真参与学习过程可以促进学习;第五,学习者整个身心灌注其中的自发学习(即认知和情感均卷入其中的学习)。学习效果最为持久和深入。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评价居于首位,他人评价居于第二位时,学习者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就会增长;第六,最有用的学习是对学习的学习。这种学习易导致经验的持续开放,促进成长,在变化成长中保持自我、完善自我。总之,罗杰斯强调,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这时学习速度和效果都会明显提高。为了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意义学习,教师的任务应是创设问题情景,创造学习条件,提供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的学习尽量赋有个人意义,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罗杰斯甚至讥讽认知学习理论所描述的学习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把学习者的身心劈开了。学生的心到了学校,身体和四肢也跟着进来,但他们的感情和情绪只有在校外才能得到自由表达,必须使学生整个人都进入学校,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发生。近年来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情感对学习的作用远远超出我们对它的日常认识,因此不应处于附属地位,更不应被忽视。
3.强调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存在主义大师卡缪说:“请不要站在我的前面,我不会跟随您;也不要站在我后面,我不愿领导您;请站在我旁边,让我们做朋友。”要维持师生之间平等、朋友式的关系,就要营造好的课堂氛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沿用了该思想,他们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教师要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作物来看待;把学生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自己主动地探索,而不是把学生看成一个对象,需要外界的导引和灌输知识。人本主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从如下努力:第一,真诚: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以诚相待。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将他们自己的真实想法、情感坦露出来,去掉一切假面具。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自我意识和对他人的理解。教师将他自己的内心情感向学生敞开。可以帮助学生将他们的内在情感向教师敞开,这就达成了师生之间的有益交流和相互促进;第二,认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有根本的信任和认可,即教师对作为具有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的学生的完整性应予以充分的尊重。认可不等于赞同或同意,而是承认某个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在他自己的立场上看有存在的权利和理由,承认学生的思想、情感同他人、同教师的思想、情感有同样获得尊重的权利。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才有可能同学生一起分享与体验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第三,移情:在人本主义教育者看来,移情是一种从学生的角度去揣摩学生的思想、情感及对世界观的看法和态度。这种态度是“我理解你错在何处”这样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是我们常用的那种结论性的评价,不是对学生做定性的判断,而只是对学生的思想、看法表示理解和尊重,尽管学生的想法有时是肤浅的、不成熟的,但这对于他们而言已经足够了。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当今幼儿园教育的启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传统教育持激进的批判态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传统教育具有极大的冲动,并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教育、教学问题的心理学视角。
(一)以“幼儿为本”,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理论中的教育思想以“完整的人”的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罗杰斯认为教学应对学生整个人产生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是一种无形的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学生的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差别,对学习关注的重点、所获得的体验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尊重学生个性,也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在某些教学的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在学习内容、方法上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纲要”的基本精神“以幼儿为本”。我们要贯彻“纲要”精神,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完整儿童”为目标,应着眼于幼儿的身体素质、社会情感、知识技能的完整培养,达到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所谓“完整儿童”是指一个和谐平衡全面发展的儿童,是指其身体的、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和道德的整合性发展。对儿童进行“完整儿童的教育”,其主要特点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主要包括把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儿童作为教育目的,重视素质培养;把儿童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组织知识,构成教学体系;用以儿童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方式呈现知识,组织学习过程,即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每一个幼儿发展个性、舒展自我,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二)以“幼儿为主体”,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正如罗杰斯认为的:“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即人本主义教育家主张学生的“自主学习”,即就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习者独立地、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有选择地、主动地进行学习的过程。幼儿的自主学习,即指孩子在幼儿园中按自己的想法和心意,选择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行为方式,独立地来接触信息,获得经验,提升认识,自主地发展。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应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选择有效的组织活动形式,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在头脑中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以幼儿为学习的主体。要求教师从只重视教材转变到重视教育对象上来。要认识到幼儿虽小,但也是一个独立的能动的个体,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善于挖掘幼儿的潜能,不失时机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以幼儿为活动主体的前提下,幼儿所出现的各种行为,不是在教师指令下进行的,而是受教师言语、行为的启发、暗示,自己高兴主动地去做的。教师要牢固树立目标意识,在制订计划时要从幼儿的发展水平出发,多研究幼儿,制定切合实际的教育目标,把目标实施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同时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行为及产生的原因,思考如何引发孩子学习的内动力,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放矢地促进幼儿发展。其次,要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是要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抹杀其主导作用。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个主导者,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支持的角色,即教师支持以幼儿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幼儿自己动脑,善于思索。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幼儿自觉的能动性,启发幼儿积极动脑。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育者,教师更多的是作为知识的启发者,而非灌输者。新课程改革提倡尊重幼儿,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幼儿;根据幼儿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提供更多的选择,发挥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加强教师对个别幼儿的了解。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互动和教育。因此,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三)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和睦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和人格充分发展的条件。因为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自发主动、热情活跃地投入到意义学习中,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促进作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培养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新时期的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是幼儿学习的倾听者、观察者、促进者、支持、合作者、学习者。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幼儿园人际关系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师幼关系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和谐的。平等指的是幼儿在人格和地位上与教师平等,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教师不因自己年长、阅历丰富而处于主导地位,幼儿也不因年幼处于从属地位;民主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允许幼儿以民主的方式参与活动,通过互相合作、共同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而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威与幼儿的绝对服从,只有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和幼儿的关系才能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教育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因此,良好的师幼关系是促进课程实施开展的有效保障,不仅对幼儿知识、技能、情感、心理、社会性发展及性格形成起重要作用,而且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实践证明,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师要热爱幼儿。爱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师幼沟通的桥梁。热爱幼儿,这是幼儿教师的工作前提,也是调整教师和幼儿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教师道德规范。只有热爱幼儿,教师才能设身处地理解幼儿,才有了解幼儿各方面情况的愿望,才能热情地主动地引导和帮助幼儿,真心诚意地尊重幼儿。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幼儿 攻击性 科学认识 教育策略
儿童的攻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也是儿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具有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科学地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无疑是专业的责任担当和对幼儿攻击的理性回应!
一、对幼儿攻击的科学认识
(一)对幼儿攻击的科学界定
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伤害(打人)、言语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污蔑)。有伤害他人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仍然属于攻击,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争抢别人的东西等。对于大班幼儿而言,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及分辨能力,年龄大一些的幼儿与年龄小一些的幼儿相比,他们更多使用敌意犯或以人为指向的侵犯。因此,我将问题锁定在了“大班幼儿”上。
(二)对幼儿攻击的学理层的认识
20世纪30年代,彪勒、格林、雪莉等一批发展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与同伴的社会性冲突至少在儿童出生以后的第二年就开始了。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霍姆伯格的研究发现:12―16个月的婴儿相互间的行为,大约有一半可以看作是破坏性或冲突性的,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冲突行为呈下降趋势。
哈杜普认为攻击可以分为“工具性攻击”以及“敌意性攻击”,由工具性攻击逐渐向敌意性攻击转变,敌意性攻击的比率逐渐超过工具,在整个学前期,工具性攻击逐渐减少,敌意性攻击逐渐增加。对幼儿攻击阶段特征,我国学者张文新等人有这样的概括:两类攻击在幼儿园小、中、大班三个年龄组中的次数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小班儿童的工具明显敌意性,大班正好与小班相反,中班儿童的两类攻击之间的次数不存在明显差异。儿童3岁之前更多地使用身体上的攻击,而3岁以后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的比例增加。幼儿攻击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起因由争夺空间和物品向具有社会意义事件引起的攻击变化,类型由工具性攻击转向敌意性攻击,由身体攻击转向言语攻击,攻击同伴的比例随年龄增长发生变化。
儿童的攻击还受生物学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父母(遗传方面、教养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平日儿童的语言行为、人际交往的管理控制,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对幼儿的评价、对攻击的处理方式)、学前儿童个体(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儿童的人格、儿童的社交技能、儿童个体固有经验)以及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引发或增加学期儿童的攻击性。
二、对幼儿攻击的教育策略
(一)正确看待幼儿攻击,家园师长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面对幼儿攻击,全社会应为教育创设一种理解、宽容、合作的建设性舆论环境。家园共育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才能理性面对和解决幼儿的攻击问题。
幼儿攻击其实是一个人特定时段生物性“生长之痛”;也是诸多因素影响下幼儿身心发展共性中个体特征表现。正确的引导和矫正都会取得较好效果。正如破茧成蝶一样,蛾破茧而出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于是,有好心者为之剪破茧壳。殊不知,未经破茧之苦的蛾虽然出世了,却不会飞。原来,蛾破茧时翅膀充血,撞来撞去练就了力量,长硬了翅膀,这才能飞翔。既然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为其免除自立过程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否则,纵有辽阔的天空,他们也不能展翅飞翔。现实中,幼儿的攻击引发家长之间的矛盾、家长与非亲幼儿的冲突,甚至依据万能思维一味地抨击教育、指责幼儿园,无限地要求教师、限制幼儿,其结果肯定是适得其反的!
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应该多阅读一些幼儿教育的书籍,加强自身的素养,科学合理地全面认识自己的孩子。既要和孩子经常进行良好的沟通,以科学的教育态度教育孩子,又要经常与老师沟通,及时地获悉孩子在园的情况,通过家园合作共同教育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避免因过分溺爱和迁就而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唯我、任性等不良个性。若孩子出现攻击,应及早教育疏导,并与幼儿园共同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家园合作来改善、矫正幼儿的行为。
(二)正确对待幼儿攻击,及时教育与冷处理相结合,用专业的操作来科学地回应
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但调皮好动的孩子由于自由散漫,常引起一些教师的厌弃。同时具有攻击的孩子会有意无意地去破坏集体活动或游戏活动,所以,既不受同伴的欢迎,也常被老师家长疏远,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
许多教师在发现幼儿的攻击后,一般采取及时教育的方式加以解决。当看到攻击时予以及时制止,行为消失后再正确引导,让幼儿认识到该行为的错误。这种及时教育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有的幼儿渴望得到关注的目光,有时会故意用攻击试图得到教师的关注。关注的回应反而会助长他们发起攻击会受到被关注的念头,因此需要采取冷处理。所以运用冷处理态度回应幼儿攻击需要教师正确并针对不同情况合理运用。
(三)正确对待幼儿攻击,通过角色游戏、移情教育,用同伴文化引导知行规范
皮亚杰在论述幼儿规则意识时,认为与同龄人的讨论要比成人讨论更有价值。同时一个幼儿可能不怀疑地顺从成人的权威,而不进行严格的检验。这是“儿童话语系统内部”的“成人话语系统”与儿童世界语言系统沟通的两种状态表述。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价值引领存在着“负力量”,影视中的一些恐怖情节、暴力行为,容易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妖怪,那是生物界天敌关系、人类社会的正反对立关系,不同于幼儿之间的正常关系性质。
幼儿世界的知行价值标准基本接近,但有一些差异。角色游戏、移情教育是同伴文化引导知行规范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来展现一些幼儿攻击的镜头,呈现一个攻击的儿童形象,让幼儿讨论体验一下,意识到这样的幼儿错在哪里,同时感受如果自己是被攻击的幼儿会怎样。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感受攻击的不可取。表演结束后,教师不妨与幼儿共同构思一个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幼儿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幼儿的攻击。
(四)正确善待攻击的幼儿,通过个别教育的方式,解决不同幼儿的攻击
近二十年来,众多研究者对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过程的研究成果一致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不仅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能力在迅速发展,同时开始把对他人的行为意图的知觉整合到自己的行为反应中去,即认知行为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健康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言行得到别人的赞同,同时会自觉地调整、纠正其言行的偏差,使其朝着期望的要求发展。所以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个体,教师在回应不同幼儿的攻击时,应该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合理解决攻击。对于平日较内向或偶然发生攻击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将其叫到一边单独谈话,询问其实施攻击的原因,用劝说开导的方式来帮助幼儿认识到行为的错误,而对于经常发起攻击的幼儿,则会采取批评教育并说理的方式来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认识有精有粗,行为有实有虚。对于“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幼儿的攻击,要正确地认识和积极地引导,依据研究成果,顺应儿童性情,采取智圆形方的策略,每个拔节的姿态和“破茧成蝶”都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马开剑.对幼儿攻击的科学认识与综合矫正[J].山东教育研究,2009(9).
[2] 贺琳霞.幼儿攻击的家庭预防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08(8).
[3] 吴霞波.幼儿攻击的成因及矫正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9).
[4] 于光芳.如何对待幼儿的攻击[J].甘肃教育,2008(7).
篇4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审美情趣;认识
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以儿童为中心,引导幼儿对具体事物的主动探索,发现事物具有的相同或不同特性,学会思考各种事物与所知事物的相互关系,对已知的信息重新组合创新,最后选择一种表现形式表达出来。笔者作为一名有十年教龄的美术教育者,谈谈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的相关看法。
一、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才的动力。有人曾说:“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要想培养优秀的人才,应注意早期教育,而早期教育的关键则是助长孩子的兴趣和热情。笔者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对这方面感触颇深。首先,笔者在美术教学中会想办法让幼儿对绘画产生兴趣,并让兴趣一直保持在学画过程中。在课堂多设“怎么样”“为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发现”的疑问方式,吸引他们的好奇心。幼儿在有刺激的、丰富有趣的气氛中会很快找到感觉,从而延长注意力。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办法增强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1.在教学中加强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你是最好的!”“老师很佩服你”,同时和幼儿进行目光交流;或靠近他坐,摸摸头,把手放在他肩上,用平静的声音清晰地提醒慢慢来,别着急,消除他们的心理紧张。
2.注重工具选择。采用一些能够落笔大胆、表现粗犷豪放风格的工具,让幼儿使用自己的工具和颜色,如油画棒、彩笔。
3.举办展览。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让幼儿互相交流,评论别人的作品,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4.增强幼儿的自我认同感。多参与社会的美术活动,让他们觉得自己能行,从而增强成就感,认识到自己有价值,受人尊重。
二、合理组织美术教学活动
1.活动内容的选择。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内容必须考虑贴近幼儿生活,为幼儿所常见,如水果、蔬菜、动物、自然景物或交通工具等。幼儿对这些东西有过充分的观察与体会,积累了相关的“内在图式”,相关想象、创作就会得心应手。要让幼儿对所画的内容、形象有强烈的兴趣,教师就要注意用童心去想幼儿所想,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激活他们的创作欲望,让他们内心产生创作的冲动。另外,配合教学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春天来了,让他们走出课堂,去观察迎春花、桃花等是怎样由含苞到开放的。
2.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国美协儿童美术艺委会主任杨永青说:“孩子把画画看成是游戏,那么我们就应当像教做游戏那样去教学,教他们观察,启发他们想象,鼓励他们勇敢地用自己的语言画出所看、所想和所爱。”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善于把幼儿引到想象的王国中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掘幼儿的潜力,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成为幼儿热情而耐心的听众,并从他们的角度联想问题、提出问题以激发其连续不断地思考、想像和表达。
三、独创性的培养
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始终以让幼儿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为目标,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辅助者进行指导教学。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他们所想的、所画的有时候都会让教师惊喜不已。在给中班幼儿上《吹泡泡》这一课的时候,有一个幼儿就站起来问:“老师,我可不可以画和鱼儿比赛吹泡泡呢?”他竟能联想到鱼儿吐出的水泡和自己吹出的泡泡有相似之处,于是笔者及时肯定了他的想法,予以表扬,并加以鼓励。更令人感到高兴的是,别的幼儿看到教师对这位同学的表扬,也开始发挥想象:有的画自己长上了翅膀飞到天上与星星、月亮比赛吹泡泡,也有的画各种小昆虫和自己一起做吹泡泡的游戏……画面内容非常丰富。从这一幅画中便能体现幼儿的独创性。当幼儿想表现他自己时,创造性就能从他的绘画中体现出来。
四、观察力的培养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幼儿在观察中获得的知识越广泛、越深刻,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丰富和清晰,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就越有基础。因此,教师应鼓励幼儿观察周围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培养观察习惯。如,在组织幼儿画《漂亮的瓶子》时,笔者为幼儿准备了各种造型的瓶子,让他们仔细观察瓶子都有哪些形状,有何特点,再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通过这样有趣味的观察,就会使他们养成先观察后作画的好习惯,画出来的东西就会更生动,特征也更明显。
篇5
但是在《纲要》的实施过程中,我发现社会领域的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
幼儿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够,探索、体验的机会过少,其后果必然导致幼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幼儿仅仅知道一些社会性的规则和知识,很难达到真正理解、内化的程度,自然难以自觉形成适宜的社会行为。社会领域的教学过程基本都是讲故事、看图片——提问:他们这样做对吗?——我们应该怎么办?孩子们道理懂,但并没有内化为行动,遇到问题时还是不会正确处理。
《纲要》对幼儿园实施社会领域教育具有导向性作用,为教师制订教育目标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但是在当前教师的实施过程中很难把握目标,认识不清,比如“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要落实到是哪些社会规则;再比如“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在具体的活动中需细化到做好哪件事、责任感体现在哪里以及如何培养等等,这使许多老师感到困惑。
受场地、时间、材料、幼儿人数等各种因素制约,很难为每个幼儿都提供参与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有些较为胆小、内向的幼儿获得表现的机会更少,在其自信心的建立方面不尽如人意。
(1)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精神。例如在活动《小羊过桥》中,我改编了传统故事中小黑羊和小白羊过桥互不相让,结果掉到河里的情节。而是选择了现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在羊村旁边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条独木桥。有一天,美羊羊要到河对岸吃青草,走动桥边,看到对面站着喜羊羊,原来喜羊羊吃完草正要回家呢……故事内容吸引幼儿,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很感兴趣。
(3)角色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是幼儿交往的重要途径,幼儿在游戏中获取了知识,体验了快乐。如:《逛超市》、《邮局》等活动内容,我给孩子布置好情景,通过游戏、讨论,让孩子亲身体验,掌握了内容,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和行为规范。教学环节中,教师要重视启发幼儿,重在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并为每个孩子提供发展的机会,对孩子的细微进步,教师都要用鼓励的语言、表情、眼神去感染孩子,给孩子以成功感,增强其自信心。
(5)社会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与幼儿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的内容越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掌握。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 主要涉及家庭、幼儿园及常见的社会生活经验, 因此, 社会教育应以幼儿的发展为依据, 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长期一贯的坚持,将社会性教育目标借助于日常生活的不断重复的特性,日积月累地形成和巩固。
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0011-01
当前人们对儿童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心态,争夺更多的生源,开设了各种兴趣班、过早地进行文化课教育等,使幼儿教育朝着越来越明显的小学化方面发展。这种幼儿教育方式严重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下面,笔者对这种现象进行原因分析,以期找出应对策略。
一、原因分析
(一)家长对幼儿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家长对幼儿教育存在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更加重视有实际教育内容(如开设有兴趣班、文化课)的学校,这在无形中引导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2.很多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为小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甚至有的家长十分推崇应试教育,对孩子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并且有着严重的攀比现象,让孩子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不断加大。这种对教育衔接的错误认识导致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逐渐加重。
(二)幼儿教师队伍层次不齐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阶段,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要求非常高。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而且还要针对幼儿特点研究合适的教育手段;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育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力、绘画教学能力、手工制作教学能力等。现实情况是,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兴趣和耐心,也无法根据幼儿的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不仅违背了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而且还违背了教育纵向发展规律,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首先,明显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不利于孩子个性化的发展。在被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影响下,统一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儿童的学习兴趣被逐步抹杀,甚至会产生厌学现象。其次,小学化倾向会影响孩子学习的持续力。孩子过早接触小学教育,很容易就丧失探究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的热情。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另外,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还会对幼师专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过于硬化的教育模式会制约幼师的专业性发展。
二、应对策略
(一)强化行政管理和监督
为了有效地遏制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现象,国家必须强化相关行政管理和监督,控制和严查不按照相关规定和制度开展幼儿教育的学校。首先,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幼儿园办校审批手续,对照相关的规定和标准明确各条办校细则,严厉打击开设过多的兴趣班、文化课的现象。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前实际和社会发展形势,研究和制定幼儿教育指导细则,对幼儿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和教育目的等进行规范,为幼儿教育办学和发展提供科学、明确的指导。
(二)在社会范围内构建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在社会范围内构建正确的幼儿教育观最主要的就是要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引导家长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首先,要积极转变家长的应试教育观念,从幼儿教育入手提倡素质教育,要从幼儿的成长规律来指导家长、教师和学校甚至是全社会,转变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从而转变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其次,要利用多种形式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如可以通过宣传、指导等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尊重幼儿教育规律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家长切实认识到揠苗助长的严重危害,从而更新错误的教育观念;也可以为家长创造更多参与幼儿教育的机会,让家长对幼儿教育有更加清晰、正确的认识。
(三)构建专业性强的幼儿教师队伍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现状;建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迎来了空前的大发展。发展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要求。但幼儿教育存在城乡差别大,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缺乏地方法规建设等问题。在21世纪,由于素质教育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与认识的局限等原因,致使幼儿教育“小学化”,不能适应新时期学前教育的要求。因此,要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深化幼儿教育教学改革。
一、幼儿教育发展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育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由于灵活的办学模式,大中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适龄学前儿童得到了幼儿教育的机会。近年来,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幼儿教育出现城乡差别大,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缺乏地方性幼儿法规建设等问题。当前,由于人们的观念和认识的不足等原因,致使幼儿教育“小学化”,因而幼儿教育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
1. 幼儿教育城乡差别大
农村幼儿的低入园率导致全国幼儿入园率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农村人口庞大,幼儿教育设施不健全,人们的观念与认识的局限,缺乏地方幼儿教育法规建设,幼儿教育的师资队伍不健全,很多民办幼儿教师学历较低,稳定性较差,这是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较落后的原因。相比大中城市,幼儿教师学历较高,专业化较强,因而师资队伍建设比较健全。城市居民的观念与认识较向前,教育经费的投入较大,因而城乡幼儿教育差别较大。
2. 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在1996年,幼儿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是1.29%,1997年占到全国教育经费的1.35%,1998年占到全国经费的1.36.是历年来最高的一次。到2002年只占到全国经费的1.23%,是历年投入教育经费最低的一次。这与幼儿园占全国教育教育总人数的9%相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虽然幼儿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国家在2003年首次提出幼儿教育按成本合理收费的改革,但政府对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还是严重不足。
3. 多主体办园,管理混乱
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从1995-2001年分别增加了9.2%和16.2%,教育部门办园增长缓慢,民办园增长较快。2004年民办幼儿园达6.22万所,入园人数已占总人数的21%。因此,社会力量办园上升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为适龄儿童入园提供了很多机会。但各地方政府对幼儿园的教育不够重视,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还有一些农村地区在乡镇撤并后,一部分学前班被撤销,导致一些农村的民办小型幼儿园条件较高,致使更多的农村适龄儿童入不了园。
二、幼儿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在新的阶段,幼儿教育形成新的特点,主要是针对大中城市而言。我们一直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幼儿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特点越来明显,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育,体,美,劳教育,幼儿教育呈现明显的片面化,单一化现象。在教学方法上将幼儿教育课堂化,轻视幼儿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是只重视知识学习的灌输教育,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不利于儿童教育兴趣的培养,儿童长期处在这种填鸭式的读,写,背的教学环境中,容易对学习产生焦虑情绪。
1.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这是应试教育产物下的结果。应试教育要求会读,写,背,算,要求儿童过早接受成人教育的那一套,应试教育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社会,学校,家庭互动的结果。即使现在面临新的改革,也会有来自家长和学校的阻力。家长普遍追求“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惜揠苗助长,希望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幼儿教育“小学化”家长有主要原因。在21世纪,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试教育还是大行其道,这里面学校和家庭是有很重要原因的。
2. 社会力量办园的弊端
社会力量办园是一件好事,为国家减轻了压力,使许多适龄儿童有入学的机会。但是民办园是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以盈利为目标。因而迎合家长的期望,使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为倾向。开设一些小学课程,不顾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接受能力,对儿童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而且民办园的教师学历水平和教学素质都比较差,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在教学中容易采取小学化模式,导致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
三、促进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建议
1.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幼儿教育的领导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性的事业。因此,各级政府应秉着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态度,重视幼儿教育。积极开发幼儿教育的潜能,为儿童一生的教育奠定基础。同时,对社会而言,幼儿教育有利于较低辍学率,提高就业率,降低社会贫苦。应该把又让他教育纳入到政府的教育规划中,建立全民幼儿教育社会保障,使全社会关注幼儿教育,促进幼儿教育发展。
2. 加大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
政府要加大幼儿教育经费投入,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直接关系到幼儿园办园条件,教师工资待遇问题,这些都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政府应特别扶持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机制流动,有利于农村教师队伍建立合理的机制,城市教师可以进入农村,农村幼儿教育也能享受到统一的政策,促进城乡教育合理发展。
3. 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
幼儿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坚持正确的教育立场,认识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开展幼儿活动。要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使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促进幼儿教育科学化管理,使家长和幼儿园形成统一的教育氛围,促进幼儿教育科学发展。当然,幼儿园教育也要为进入小学打好基础,幼儿园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学习奠定心理和行为基础。
四、结语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全民性的公益事业。我们要充分认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保障幼儿教育经费投入,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现状,促进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庞丽娟 胡娟 洪秀敏.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年第一期
篇8
其一,很多家长希望幼儿早学知识,到小学以后就可以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绝大多数学校反映的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幼儿园抢学了小学低年级的部分知识,幼儿到了小学,上这些课程的时候,容易因为"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课,不认真学习,反而会使部分幼儿养成不认真听课、不肯动脑等不良学习习惯;另外,由于农村幼儿园相对缺乏专业教师,招聘兼职的幼儿教师多属非专业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一定很准确,先入为主的一些知识在幼儿到了小学后,一般很难纠正。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在现实中已开始出现问题,比如幼儿因学教育方法不当而少有了天真、烂漫与快乐;幼儿原本带有童年特征的认知过程被严重破坏,导致幼儿的"知识消化不良",到上小学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许多幼儿在疲劳的学习中抹杀了自己的想象力,长期处在机械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甚至有些幼儿还出现不同程度的厌学症。然而,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融入各种特色教育,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开发了幼儿的智力。比如,近年来我校幼儿园开展的电子琴、口风琴、幼儿舞蹈特色教育活动,幼儿通过音乐游戏,使手指变的灵活了,俗话说"心灵手巧"。大多数幼儿对这种特色教育有极大的兴趣。幼儿随意吹出或弹出自己喜欢的音符,既培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挖掘缌擞锥潜在的特长。
其二,幼儿教育小学化,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由于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延长,并通过老师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集中在小、中、大班规定的课时内。幼儿手的细小肌肉群发育还不是很完善,也不适合长时间的握笔写字。而有些幼儿在入园前,家长在家已经教过幼儿写字,形成了错误的握笔姿势及错误的写字笔顺。如:有些幼儿在写字母b 时,分不清字的正反,总把"b",写成" d",写数字"8",由于笔顺较难,常常出现错误的笔顺,如不及时纠正,以后改起来就比较费劲。从小养成了不正确的书写习惯。为让自己的幼儿能赢在人生竞争的起跑线上,"提前开始"、"越早越好"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对幼儿早期教育的普遍信条。但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盲目超前往往使幼儿学得快忘得也快,即使学的好的幼儿,他们上了小学,老师教的字都认识,无事可干,缺乏新鲜感,就捣乱,不听老师讲课,幼儿过早对学习产生厌倦,养成不善于倾听和不守纪律的习惯。也许幼儿还未上学,就已厌学了。相反,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运用各种趣味识字、媒体教育,使幼儿徒手模仿、影像书写等,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认识部分数字、字母、字词等。又比如,泥工、手工都是幼儿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认识物体,并认识相应的作品名称,幼儿在动中玩,玩中学,大大减轻了幼儿入学前的精神压力,脱离了小学教育的模式。
其三,幼儿教育小学化,不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和全面发展。由于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他们误认为,幼儿提前学习小学内容有益开发幼儿智力。却不知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幼儿在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健康、活泼,在正式上学以后比那些整天在写字、算数上下功夫的幼儿更有潜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另外,如果我们在幼儿教育期间只重视幼儿识字、算术的能力而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音乐欣赏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元智能的全面开发。势必在幼儿的头脑里建立起一种局部发达而整体残缺的网络,局部的发达最终也会因整体的残缺而束缚受阻。反之,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还不断的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校幼儿园开展的珠心算教育活动,幼儿通过双手拨珠、游戏学习,把算盘当作一种玩具,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一学期下来,幼儿的知识面和智力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小学教育倾向有了很大的距离。
因此,幼儿教育应在全面贯彻《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的前提下,积极合理的开发幼儿教育资源,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积极寻找解决幼儿教育问题的大策略,让幼儿回归儿童的 生活世界。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发现生命的灿烂。这才是我们幼儿教育的目的和归宿。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幼儿教育走出小学倾向化的误区。
篇9
一、来自各方的阻力
(一)来自家长的阻力
我们幼儿园有差不多四分之一留守儿童,他们大多数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我园还有一部分幼儿是进城务工子女。这部分家长的科学育儿知识和家教经验比较匮乏,教育观念还比较陈旧。应试教育的影响,也让家长的观念出现偏差。“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在众多家长脑海中索绕,纷纷向幼儿园提出要学前开始为孩子恶补拼音、写字、算术的要求,家长急于求成,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还进行攀比。哪所幼儿园教字、算数教得多就选择去哪所幼儿园。这样做不但压制了幼儿的个性成长,而且使幼儿厌学、消极抵抗。拔苗助长的错误方法,家长不但没意识到,反而趋之若骛。我园即使召开了家长会,做了宣传、培训,可很多大班的家长还是会要求老师多 拼音、多写字,每天都要求老师留家庭作业。
(二)来自教师自身的阻力
一部分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幼儿教育缺乏理性思考,对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的认识模糊,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就是正确的、成功的,传授得越多越好。对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幼儿身心特点、教育规律缺乏深入的理解。殊不知,拔苗助长的做法不但不能真正帮助幼儿学习知识,反而为幼儿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
(三)来自社会的阻力
对一所幼儿园错误的评价标准,如:“孩子学的东西多,会拼音、会计算等,刚上小学时,孩子好教,一年级的知识都会了”,影响幼儿园的良好发展,严重影响幼儿的终身学习。
二、我园在纠防幼教小学化倾向上所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对幼儿教育宗旨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幼儿教育事关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大业,我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通过家长会、家园栏、电视台、走进社区、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幼儿教育的宣传,让家长以及全社会充分认识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纠正“小孩上幼儿园主要就是学习知识”的错误认识,懂得成功的幼儿园并不在于向幼儿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集体意识、自立能力和奋发向上精神,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只有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正确调整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才能有效得到纠正。
(二)在教师中开展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提高我园教师业务素质。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教育思想不端正。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端正幼儿教师的教育思想,对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我园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学《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力求将我园教师的教育思想彻底扭转过来,使之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让大家明白“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才是让幼儿终身受益的?”
(三)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游戏开展
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游戏也是幼儿的天性, 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日本学者井深大说:“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通过思想大讨论,我园教师逐渐认识到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手段,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对幼儿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园将游戏课程化,纳入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1.创设有利于孩子游戏的环境
为了给幼儿提供一个好的游戏环境,我园创立了角色游戏室、结构游戏室、科学实验室、创意美术室等,为幼儿提供了游戏的场地,同时也给幼儿提供许多可供操作、玩耍的成品、半成品材料。在每个班级,都建立了游戏区角,并做到定时更换。
2.给足幼儿游戏的时间
为了满足幼儿游戏的时间,我园改变了以往的课程设置,减少了集中教育时间,而增加了游戏活动时间,每班每天都有固定的游戏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游戏,体育游戏、故事表演等。每周一个下午为大型游戏时间,用于开展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生活实践、科学实验等。这种游戏要求幼儿兴趣,不限制幼儿游戏时间。
3.加强管理指导
篇10
当前,一些幼儿园在招生时,会以儿童学习知识的数量作为招生的重要招牌,以招揽人数。但是,这种方式是错误的,虽然它能增加幼儿园的收入,但却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利于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有些家长和教师为了不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往往只重视成绩的高低,忽略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这种做法只会让幼儿产生厌学的情绪,对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一些幼儿园会开展所谓的特长教学,让学生学习英语、舞蹈以及画画的兴趣班,过多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幼儿的学习难度。更有甚者,在明知幼儿不愿意学习英语的情况下仍执意让他们学习,无形中增加了幼儿的心理压力,催生出幼儿的厌学情绪。当前,很多教师及家长都认为只有让幼儿打牢学习基础,才能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加轻松,不会有太多的学习压力。这样的思想促使幼儿的课本知识难度和学习压力日益增加,各种计算题、唐诗宋词等均出现在了幼儿的课本中。这些知识已经超出了幼儿的理解范围和接受能力,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如有些幼儿园教师教授幼儿学习乘法,但是幼儿根本不能理解什么是乘法,又怎么能准确地进行计算呢?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幼儿的个性化成长,厌学情绪会进一步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解决对策
1.加大对幼儿园的监管措施
首先,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幼儿园的监管力度,健全幼儿园的管理制度,梳理幼儿园的教学用书以及所要学习的知识,并进行不定期抽查,严防幼儿园出现小学化倾向。一旦发现幼儿园不按照规定进行教学,教育部门应当及时对其进行处理,提高幼儿教学的质量;其次,教育部门应当引导幼儿园保持良好的教育状态,在教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更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让幼儿得以全面发展。
2.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家长是促成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之一。很多家长认为在幼儿教育阶段,就应当让幼儿认识汉字、学会计算,这样幼儿在进入小学时就不会觉得学习内容太难,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学习压力,然而这种思想会加重幼儿的学习负担。因此,学校应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宣传正确的幼儿教育方式,让家长的功利心远离幼儿教育。笔者认为,只有从家长着手,提升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了解,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幼儿的高压教学,还他们一个快乐、纯真的童年。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