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站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网站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1、高校网络文化已成为师生互相沟通的桥梁
随着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布置网络作业,还可以利用网络聊天软件如QQ、微信、微博等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更好的了解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让老师更好的因材施教。
2、高校网络文化已成为传播主流文化的主要阵地
网络已经越来越成为高校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在新形势下,高校抓住这一重要时机,逐渐利用网络传播主流思想文化。目前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已经得到了高校领导以及教职工的重视,为了占领先进文化的高地,高校与时俱进,转变落后的观念,充分利用网络,使得高校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传播主流文化的主要阵地。
3、高校网络文化为推动素质教育提供了平台
校园网的建立为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平台。网络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平台,老师可以通过学习网络资料,制定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同时还可以开展网络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也可以运用网络为自己服务,进行自主学习,促进自身发展。
(二)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校网络文化引导力不足
许多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理念落后,对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网络文化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掌握还远远不够,不能主动的引导网络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对网络文化建设或者畏首畏尾或者全面地排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网络文化建设的漠视或者任由网络的各种消极影响被无限放大,最终使得高校网络文化在校园得不到正确的发展,这将不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2、高校网络文化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基础还较为薄弱。
部分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没有形成归属明确、权限清晰的管理运行机制;在组织管理上,一系列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结构还有待完善;在信息监控及反馈上,对于师生的网络反馈与交流常常处于漠视的状态或者问题处理时间长,而且高校对于处理网络文化危机的能力还不足,有效的疏导机制尚未完善。此外,高校对于网络文化建设投入的资金不足,造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基础薄弱,无法适应新时期下网络文化的发展。
3、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滞后,校园网络文化缺乏文化底蕴和自身特色。
目前,部分高校的网站建设还很不完善,在风格特色、监督管理、内容设置、信息交互以及思想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在内容上,缺乏自身特色,各个板块内容毫无创新,存在很多没有实际作用的内容;在形式上,网站形式单一,缺乏整体构思,直观效果严肃呆板;在功能上,引导功能薄弱,说教色彩浓厚、政治宣传性强,不能发挥网络文化的真正作用;在管理上,网站管理分工不明确,过分强调对信息的监控和过滤、删除而缺乏有效的疏导,有相当数量的高校网站成为一个虚设的空站,而不能发挥网络文化在高校的积极作用。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客观审视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普遍存在高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没有实现有机对接;只是注重网络文化的单向传播而忽视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由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水平都比较差,为了更好的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各高校应努力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明确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视网络文化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影响,挖掘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将其逐渐融合到高校文化整体建设中。同时,还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对网络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正确的舆论引导,明确网络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管理,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
高校应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有关法律、法规对校园网络进行有序管理,严格执行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同时,各高校还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努力探索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
(三)努力搭建高品位、有影响力的网络思想文化传播平台
大学生的生活主要是集中在校园内,受到的网络影响相对来说还是有一部分是可以控制,各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大力加强校园网建设,努力搭建高品位、有影响力的网络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建设一系列有特色和有文化底蕴的精品主题网站,为高校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环境,在网络阵地中掌握主动权,从而促进高校网络文化的有序发展。
篇2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新媒体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以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传播思想、文化、国情、社情和民情,表达观点,宣泄情绪,是校园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安徽正在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意义重大。[1]作为知识份子聚集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高校,忽视网络文化建设,放松网络文化管理就有可能丧失对国家政权、经济命脉、传统文化和社会舆论的主导权,后果不堪设想。2000年,同志在共青团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讲话时就曾强调:“特别要认真研究互联网对青年带来的影响,努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打好网上宣传教育的主动仗。”2010年1月23日,他又就互联网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五项要求”,提出:“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一、研究的方法
在开展调查之前,笔者进行以下三项研究假设:1.安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导机构相对完善;2.安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未能完全满足当代大学生群体成长的主观需要;3.新媒体平台建设成为安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新课题。
笔者通过登录安徽各高校校园网站进行访问调查,并对安徽省10所高校进行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其中选取有效样本为767份,男性398人,女性369人。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二、研究的主要发现
(一)安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之“危”
校园网络占领着高校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而安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仍面临一些困难与威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忽视师生关注度和吸引力,缺乏群众基础,教学、文化、服务功能发挥不足,网络浏览量不大,已经成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第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独立性、开放性等鲜明性特点,良莠不齐、繁杂传播的网络信息会给大学生的造成严重冲击,甚至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第三,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初步形成,但影响力和实效性有待增强。第四,校园网优秀文化产品缺乏,供给能力不足,缺乏个性化、特色化、多元化的网络信息服务,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要求还有距离。第五,错综复杂的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而高校的网络应对与疏导机制尚不够成熟完善,处理不当就容易触发“蝴蝶效应”,使校园突发事件中的矛盾不断蔓延、升级,影响校园和谐稳定。
(二)安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之“机”
安徽高校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也蕴含着新的机遇,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近年来,安徽各高校在信息化投资方面基本保持平稳增加,千兆主干宽带已成为校园网主流,接入校园网的计算机数量已达到相当规模;校园网站建设成绩突出,校园网络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全省教育系统电子政务专网已建成了专用网络应用系统,形成了连通省市县三级和所有高校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第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规章制度逐步健全。近年来,从国家有关部门到安徽各高校都在网络规范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0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2006年全国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会议召开,2007年年初同志发表“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重要讲话。安徽各高校陆续建立健全了网络文化建设组织领导机制、校园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安全保护机制、网络监管机制等工作机制,明确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部门、工作职责和制度,许多学校和二级学院都建立了承担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专兼职人员队伍。比如:安徽理工大学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安徽理工大学校内优秀网站评比办法》、《安徽理工大学共青团组织微博使用与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
第三,新媒体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新媒体快速兴起,安徽各高校大力开发校园网络文化产品,丰富内容供应,形成了以“红色网站”为旗帜,以学术、新闻、服务类校园网站为主体,以BBS、QQ群、博客、微博等网络互动新媒体平台为补充的网络文化阵地。比如:安徽师范大学拥有近10万注册用户的蓝天BBS、总浏览量超过400万人次的“中国辅导员网”以及深受大学生喜爱、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的“丙辉漫谈”栏目。安徽理工大学建成了以新闻网、就业网、网上党校、网上团校、教学资源网为主的一批网络文化传播平台,以促进新生、家长、校友、师生交流沟通的共青团组织微博、QQ群、飞信群为补充的一批新媒体渠道,以及网络精品课程、电子图书资料资源、心理健康咨询、创业教育频道等一批特色鲜明、在师生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特色栏目。安徽大学建设的“安青在线”网站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实现了精品校园文化的不断传承、延续和发展,两次被评选为“全国高校百佳网站”。安徽工程大学全校13个学院党委、党总支建成开通“红色博客”,集理论性、教育性、知识性、互动性为一体,根据时代特色和网络语言特点选登优秀博文,为广大党员提供了学习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平均阅读数在3000次以上,增强了网络党建与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三、结语
事实证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要想将安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好,就必须深入研究其发展规律,掌握其发展趋势,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结合时展的新形势和学生学习成长的新需求,利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不断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是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的关键所在。[2]今后,安徽高校应认真贯彻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发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安徽网络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安徽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江淮论坛,2010(1):182-188.
[2]李卫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开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新局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8(1):4-11.
篇3
关键词: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网络青年自组织是指依托网络这一平台成立的组织,是广大青年在观点、兴趣、爱好、利益、社会文化背景等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取得联系和交流、组织开展活动,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有特定规则和规范的网络非正式群体。
一、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产生原因
(一)时展及科技进步是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生成的前提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权利、平等、自由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并时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更加乐于通过结社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表达自身诉求,维护自身权益。这样的时代特征也对社会群体中最为活跃、思想最为解放的青年产生了深刻影响。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普及使得网络自组织成为了可能。网络配置资源成本低,对青年需求的全覆盖,平等、自由的组织文化为网上青年自组织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二)青年多样化需求是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生成的内在动力
当今青年生活呈现出价值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生活个性化,行动潮流化的趋势,伴随着这一趋势,青年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人文意识、忧患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青年呼唤社会公正,维护自身权益,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也更加强烈。
与此同时,高校中现有传统规范化的组织在形式与内容上已经难以满足青年人日益出现的多样化需求。学生党支部、共青团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形式及活动内容的传统性,使得在其之外存在一些组织空白与活动空白:即缺乏同年轻人熟悉的网络结合的、相对自由的学生组织与活动形式。因此,大量自由活跃的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适时而生,填补了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组织空白和活动空白,满足了青年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这一切都使得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出现成为必然。
二、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
(1)淡化了传统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概念,削弱了传统青年组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得占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干的传统学生组织难以发挥作用。
网络青年自组织及其活动的多元、开放、自主、自由的特点,较好的满足了当代高校青年的心理、娱乐需求。相比党团组织、青年社团等传统青年组织单一、封闭、被动的特性,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明显对青年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这使得原本基础就比较薄弱的青年学生组织受到了更为强大的冲击。
(2)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特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大打折扣,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首先,自组织聚集了大量不同校园的大学生成员,同时由于网络虚拟性及监管的缺失,很容易把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反应快、易偏激的特点高度凝聚化在自组织里,当某种错误思想或舆论在各自组织群中进行流传和诱导时,受到从众心理和群体规范的压力,大量学生就会参与对抗社会的行为,造成学校和社会难以控制的影响和后果。
其次,自组织中个别成员对传统组织的逆反心理和对主流信息的怀疑态度,会通过网络青年自组织迅速传播,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大打折扣。
(3)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自发性、虚拟性、信息隐秘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发现自组织的存在,无法预测自组织对群成员的影响,从而也就难以有效控制和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工作。这种在高校管理部门视野中隐形,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显现的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成了一种潜在的隐患。
(二)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1)高校青年网络自组织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利用网络自组织的覆盖性广、传播性快、动员力足的特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渗透力、传播度。网络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传播媒介,它将文本、声音、图画等信息集于一体,能够激发青年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也符合青年要求自主发展的心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自觉和主动性。可以利用网络特有的信息高集成性、互动性和可选择性,促进青年有选择地、自主地接受、参与各项活动。
(2)高校青年出现一定程度的聚集,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有利基础,同时有利于组织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出现,使得原本离心性非常大的高校青年出现了难得的集聚,在目前传统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无法全面覆盖青年学生的情况下,网络青年自组织作为大学生集聚的平台,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掌握青年情况、关注青年动态、了解青年需求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青年的舆情得以真实全面的反映。通过网上聊天、沟通、咨询,可以直接与每个青年进行交流;通过网络自组织意见的收集,可以真实、快捷地了解青年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通过发挥网络交际的优势,更易了解青年内心深处的真实思想、所需所求,从而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引导管理对策
(一)解放思想,正确对待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
积极转变思维方式,密切关注、客观分析、正确面对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这一新生事物。既要用理性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它的发展,更要通过认真研究发现它们反映出来的基层青年的需求、主张、愿望,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搭建平台,加强对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管理和引导
(1)建立健全高校网络建设与管理机制。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和交际方式,除了一些基本管理公约外,缺乏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规章制度。高校应该结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网络法律法规,完善对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进行保护、引导、管控的具体措施,开发有利于引导青年自组织健康发展的网络软件,制定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管理的目标要求、管理规范、制度措施、奖惩标准,使自组织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建立健全技术监控和网络安全规范机制。充分利用实名制、身份认证、加密、防火墙、网络安全检测监控等技术的更新和制度的完善,检测、拦截、删除有害病毒,屏蔽、过滤敏感和有害信息,有效支持青年自组织的正常网络运作,有效监控青年自组织“网上召集、落地聚集”的群体。加大对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破坏行为的惩治力度,教育和规范师生的网络行为,以法制手段促进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健康发展。
(3)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机制。强化校园网络平台的技术监控,实施 24小时网络监管,对不良信息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处理。建立自组织网络舆情汇集及分析机制,密切关注微博、QQ群、博客等网上交流平台上青年的思想状况和热点问题,及时挖掘并分析舆情信息,保证舆情信息汇总、分析、上报的制度化。形成校园网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的联动机制。学校管理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骨干、校内校外等多层次、全方位协调联动,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解决网络突发事件。
(三)因势利导,开展网络明教育主题教育活动,用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
(1)引导大学生合理参与网络交往。不断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心态加入网络自组织。要重点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减少消极型的网络自组织和网络自组织消极行为 产生的条件。
(2)推荐优秀网络资源活动。通过校园网络、广播、海报、卡片等形式向全校学生进行广泛的宣传普及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类优秀网站。引导大学生浏览绿色网站,学会运用优秀网络资源查阅信息、帮助学生主动抵制不良网站的侵害。
(3)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活动。通过开办相关论坛,邀请心理、网络专家定期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和辅导。在学生中采用辩论、演讲、主题班会的形式,将网络文明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当中。不断提高大学生健康上网的意识和网络法制意识,塑造文明网络的良好风尚,也为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青年自组织.
[2]梁继峰,吕莉媛.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黑龙江高教究,2009,7.
[3]李磊,王名,沈恒超.网上社团及其管理:NGO新领域探讨.南京社会科学,2002,1.
[4]全晓松,马会琼. 试析高校学生自组织群网络社团的管理.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1.
[5]何瑛.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影响及引导.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0.
[6]董悦,李凌云,唐洁秋.青年自组织研究――以杭州市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08,3.
篇4
一、高校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一)管理归口上的不清晰造成高校档案工作的尴尬
根据有关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高校的档案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高校档案工作。同时,国家档案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对高校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可见,高校档案工作处于双重领导状态,一重是教育行政部门,他们直接领导和评价档案工作质量,但在档案专业业务技术上却不太在行;另一重是提供档案专业技术指导和监督的上级档案行政部门,但它却不直接领导高校和高校档案工作,没有对高校档案工作完全的领导权和指挥权。高校档案工作处于两者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着,这必然使高校档案工作遭遇两难的境地。
(二)档案工作在高校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地位
因档案工作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在大部分高校,档案工作或档案部门基本处于边缘地带,领导重视不够。据了解,珠三角大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档案工作地位普遍低下,主要表现在档案机构行政级别低下、专职档案工作力量薄弱、档案办公和库房设备条件简陋等。例如,在广东的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档案部门的地位都远远低于同属高校信息服务性质的图书馆。以副厅级普通高职院校为例,图书馆一般列为副处级,而档案部门只有科级或副科级,甚至部分高校根本不设独立的档案机构,而只是将档案工作列为学校办公室的一项内容。因此,高校档案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尤其是在收集档案信息资源方面,经常处于无人理睬的困难境地,致使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内容单一、不能将应归档的信息“颗粒归仓”。
(三)观念和政策导向上重收藏轻开发利用
对于高校领导来说,虽然他们天天都在利用档案或档案衍生材料,但他们很难认识到档案和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对档案和档案工作也没有深入的了解,因为他们需要利用的档案材料,都是由秘书来档案室借阅完成。在大部分高校领导心里,档案部门的工作也就是保管好学校的文件材料,不让文件材料丢失而已。在这样的意识支配下,档案工作重收藏轻开发利用的观念就逐步形成了。另外,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方面,对馆藏数量的相关规定,也助长了重藏轻用意识。例如:在教育部国家档案局令第27号《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已集中保管的档案、资料在3万卷(长度300延长米)以上的高校应当设立档案馆。”[2]
(四)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服务手段落后
档案信息的内向性和原始记录性,决定了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不能像图书期刊那样,毫无限制的将全文信息资源采用传统阅读和现代远程信息技术手段有偿或无偿地提供给他人利用。目前,绝大部分档案馆都是以传统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为主,例如提供查询目录、档案馆指南、专题索引等,即使有一部分档案馆开设了远程服务功能,那也只提供档案馆馆藏信息开放目录的网上检索服务,没有实现档案信息的全文数据下载阅览服务。高校档案工作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据笔者调查,绝大部分高校档案网站,仅停留在档案行政规章和档案管理方式方法等信息的开放服务上,仅有的档案信息服务功能也是停留在开放档案的目录检索上,无法像图书期刊那样实现全文下载和阅读。
二、高校档案信息特征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在其内容、管理方法、利用服务对象、利用效果反馈等方面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因此,高校档案工作者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时,应抓住这些特征,做到有的、有效、有度、有力,高质量地服务高校师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档案信息的独有价值。
(一)高校档案内容特征
高校档案信息内容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都是围绕高校业务活动内容而展开,主要包括高校在教学、科研、招生就业、基础建设、对外交流和行政党群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这明显区别于社会其他组织机构。因此,由它产生的档案内容也明显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所产生的档案内容。高校档案工作者只有抓住了高校档案的内容特征,明确了高校档案馆库藏信息的特有内容,才能做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档案信息。
(二)高校档案信息管理方法特征
高校档案,无论是在档案信息的收集和分类,还是档案信息的保管上,都与行政机关档案管理方法具有明显区别。高校档案应遵循《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标准和规范,高校档案在收集方法上,应建立遍及各教学系部和管理机构的兼职档案信息员网络,由各兼职档案信息员协助高校档案馆完成档案信息的收集工作;在分类方法上,《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根据高校工作内容和分工,将档案信息分成若干类别,便于高校档案信息的管理和利用;在保管方法上,许多高校的专门档案往往因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和独享性,在整理、管理和利用上,具有独立的对象和目标,因此,大多高校实行管理主体与利用主体的分离,由档案馆统筹和监督指导,由专业业务部门完成整理,由档案馆统一保管,由专业业务部门专门利用。高校档案工作者只有抓住了这些特征,才能做到快捷、高效地开发档案信息。
(三)高校档案信息服务对象特征
高校档案服务对象是一个特定的人群,根据他们利用目的不同,可以将他们分为几类,然后可针对不同类的档案信息利用群来开发档案信息。根据高校档案信息利用目的,高校档案信息利用对象基本可分为因需解决本校行政事务管理过程中有关问题而来查阅档案的管理人员,因完成专业或实训基地申报而来查阅档案的教学人员,因解决个人待遇、身份和前途问题而来查阅档案的在校教师或学生个人,因解决工作中遇到学历、资历、课程成绩和出国等证明材料而来查阅档案的往届毕业学生。可见,高校档案信息服务对象具有明确的界定性,他们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也具有可预见性,高校档案工作者抓住了这些特征,开发档案信息便可做到有的放矢。
(四)高校档案利用反馈特征
档案利用反馈,就是档案信息利用者将利用后的效果、意见和建议反映给档案工作者,由档案工作者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来改进档案工作的一个过程。由于高校档案利用群体的特定性和可预见性,在收集档案利用反馈信息时,高校档案部门具有独有的优势,除了被动地接收档案利用者的反馈信息外,还可根据事先预见和确定的几类档案利用群体有针对性的开展反馈信息收集工作,以便收集到精细、准确的反馈信息。
三、高校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新思路
(一)理顺高校档案工作管理归口
高校档案工作应有一个明确而权威的领导机构,让档案工作直接成为评价高校工作和高校领导工作的硬性指标。高校档案馆保存的是高校在招生、教学、科研、建设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和资料,这些资料,恰好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也是证明各高校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事实和问题的最好材料,它们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档案工作,无论是机构隶属关系还是业务指导监督,应直接由教育行政机构实施领导,理顺领导关系,赋予档案工作在高校应有的地位。
(二)优化高校档案馆库藏档案信息
我们知道,档案馆档案信息收集工作的好坏,不在于库藏档案信息的多少,而在于数量和质量的辩证统一。库藏档案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是衡量库藏档案信息数量和质量辩证统一的两个重要指标。只有彻底改变重藏轻用的工作思路,不断优化高校档案馆库藏档案信息,提高库藏有用档案信息的“纯度”,才能充分开发利用有用的档案信息资源,使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严把档案归档入口关,将无保存价值的文件挡在归档入口之外;以档案的最低保管期限为周期,定期开展档案的鉴定工作,将无效无用的档案信息剔除,减少无效无用档案信息对档案检索的干扰;利用整理技巧维系档案信息的系统性、整体性,使相关的档案信息在“逻辑地址”上成为一个整体;剔除整合类高校库藏档案重复件,以免其降低有效信息的查准率,造成库存浪费;对于利用率高的优质档案信息,应进行有效重组或编研,使利用和管理更加方便快捷。[3]通过这些措施和手段,可优化高校档案馆库藏信息资源,使高校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更高效。
3.加强高校档案价值的宣传力度
只有那些利用过档案并为其解决重要难题的利用者,才真正体会到档案的重要性。没有利用过档案的人群,自然就感受不到档案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档案的价值。我们可以精选高校档案馆在开展档案利用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来进行宣传,让高校师生在一个个典型真实的案例中,认识到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当人人利用档案、人人重视档案的氛围已经形成时,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也必将被提到新的高度。
(四)创新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思路
除了传统的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方法外,高校档案馆还可根据其特殊的利用群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尝试使用以下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方法:
1.开展档案信息网上在线咨询服务。档案信息网上在线咨询服务,就是以网上互动的形式,根据档案利用者的利用需求,档案工作者为其提供档案信息与档案学科知识的一种方法。常用的在线咨询服务方法有:
电子邮件。档案馆可通过向全院师生公布电子邮件的形式,开展档案咨询服务。日前,电子邮件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中,查收和阅读电子邮件,已经成为大家的习惯。档案利用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档案馆发起咨询,以获得档案馆专业人士的帮助。
即时通软件。即时通软件,是指通过电脑或手机端安装即时通软件或者登录即时通在线网站来实现在线聊天、交流的软件,目前中国最流行的有QQ、MSN、微信、易信等。[4]除了能开展在线服务外,QQ等即时通软件还能开展离线传输、绑定手机、手机QQ、QQ邮箱等多项拓展服务,让即时通软件开展信息咨询服务工作无所不能、得心应手。
BBS论坛。高校档案馆可以抓住高校网站这一重要平台,利用高校网站用户集中、专一的特点,在网站首页显著位置设置档案馆主页链接,并在档案馆主页显著位置设置BBS论坛链接。高校师生可以通过在论坛发帖的形式,向档案馆咨询有关档案问题,档案馆专业工作者以回帖或电话回复的形式回答发帖者的问题。
微博互动。目前,微博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织围脖”已经成为时尚的代名词,它更新快,传播面广,立体式的互动交流等特点必将使档案馆在微博上的档案信息瞬间传遍世界,即使没有在线看到,还可以通过其搜索功能,快捷地搜索到想要的微博信息。同时,高校档案馆还可针对高校档案利用群体的特殊性和稳定性,开展微群服务,使档案信息在同类型的档案利用群体中充分共享。
篇5
【关键词】统考 网络教育
一、统考的意义和重要性
我国网络教育蓬勃发展,各个学校试点规模在不断扩大,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当然在发展中也会存在着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网络教育的规范管理,保证网络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网络教育有序健康地发展,教育部决定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生的部分公共课实行全国统一考试。
二、统考组织机构
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简称网考委,是教育部组织成立的负责对统考工作具体组织落实的一个专家组织。网考委主要是对统考工作进行决策、指导、咨询、研究和组织与实施。比如制定统考的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审定考试大纲、制定考务标准、组织与管理命题和阅卷等工作等等。
三、考试情况分析
全国网络统考《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试题分为知识题和操作题两大类,试卷分数满分为100分。其中知识题约占40%,操作题约占60%。试卷内容比例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系统及其应用约占30%,文字编辑、电子表格和电子演示文稿约占35%,计算机网络基础和Internet的应用约占25%,多媒体应用约占10%。
四、统考培训
(一)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 Windows操作系统操作题
(1)新建文件夹、文件,并重命名,可查找。
(2)移动、复制、删除文件或文件夹,设置只读或隐藏。
(3)将附件中的资源管理器、计算器、画图等程序设为桌面快捷图标。
(4)设置桌面背景(图片、颜色质量),屏幕保护程序(包含等待时间的设置)等。
第二章 文字处理操作题
(1)字体、字号、颜色、粗体、斜体、下划线、着重号等文字效果的设置。
(2)段落格式、边框和底纹的设置。
(3)样式设置、背景、水印、分栏(注意偏左栏的设置)、首字下沉以及项目符号和编号的设置与清除。
(4)查找与替换、格式刷的使用。
(5)表格的创建、美化、Word中插入Excel电子表格。
(6)插入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笑脸、椭圆)、剪贴画或艺术字以及图片格式的设置。
(7)页面设置、插入页眉和页脚、插入页码。
第三章 Excel电子表格
(1)工作表的美化:设置单元格格式。
(2)数据的自动填充、公式和函数。
(3)条件格式的设置。
(4)排序、筛选、分类汇总。
(5)插入图表。
(6)删除行或列、工作表的操作。
(7)九九乘法表。
第四章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插入某一版式的新幻灯片。
(2)幻灯片模板的设置。
(3)隐藏某一张幻灯片、背景的设置。
(4)自定义动画的设置、插入剪贴库中的声音,隐藏声音图标。
(5)超级链接及动作按钮的设置。
(6)母板的操作。
第五章 Internet应用
(1)用IE浏览器打开某个网页(输入题目提供的网址),并设为主页。
(2)将打开网页以文本格式(*.txt)、网页格式(*.htm或*.html)保存到考生文件夹;将网页中的内容拷贝到Word文档中,并保存到考生文件夹;将网页中的图片(如jpg文件)保存到考生文件夹;将网页中的exe、rar文件下载到考生文件夹。
(3)使用搜索引擎(如:、、)进行某关键字(题目提供)的搜索。
(4)将网页添加到收藏夹,以及收藏夹的整理(新建文件夹、删除)。
(5)设置网页历史记录保持的天数。
(6)设置存储Internet临时文件夹的磁盘空间容量、设置不显示图片。
(7)在历史记录中查看、查找最近访问过的网页。
(8)将窗口在常规大小和全屏模式下进行转换。
(9)页面保存为快捷方式。
第六章 Outlook Express
(1)创建邮件,输入收件人邮箱地址、主题、邮件内容,添加附件,抄送和密件抄送。
(2)转发邮件、将邮件作为附件转发、删除邮件。
(3)在通讯簿中添加新联系人,创建工作组,并添加成员(给小组发邮件)。
(4)设置邮件规则/新闻规则。
(5)新建账户。
第七章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1)将压缩文件中的所有文件解压到指定的文件夹中。
(2)将一个已有压缩文件中的某一个文件解压到目标文件夹。
(3)对一个已有文件夹进行压缩,并设置压缩后的文件名,给压缩文件添加密码。
篇6
高校 自主招生 监督机制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自2003年由教育部正式批准施行以来,已经历了八个年头,截止2012年,获得自主招生权的高校也己扩展到了80所。随着自主招生权的扩大,各种腐败现象纷纷在“自主”的环境中找到了“生存空间”。建立科学的招生监督机制是落实高校招生自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是确保教育公平的治本之策。纵观现行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并没有成熟的监督机制,借鉴“收银机”的发明原理,构建“一体两翼三段式”自主招生监督机制,对自主招生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可以杜绝腐败,确保高校自主招生工作阳光有序。
收银机,其本身就是针对现金交易的监督机制。在钱、物交易的过程中,收银机充当了伙计收银、顾客监督、店主核查的联系纽带,每笔交易的全过程都记录在纸带上。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建立了。高校自主招生也是要设计这样一台“收银机”,构建“一体两翼三段式”自主招生监督机制。
一、“体”――以制度设计为主体
只有科学、透明的制度设计才能保障自主招生的过程公平,也才能消除人们对所谓“暗箱操作”的疑虑。
(一)信息公开,注重参与主体的全面性
高校可以在自主招生简章时,把资格审查程序,笔试、面试程序,考核结果的确定等程序作为附件,向广大考生和社会公布。在资格审查中要把标准写清楚;在笔试、面试程序中要把要求、评分标准写清楚,便于考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高校应主动将考试程序透明化,接受社会监督。例如,通过选举出的人大代表或政府人员对开始现场进行观摩。这既起到监督作用,又将招生细节公布社会。
(二)面试公正,突出考试过程的随机性
面试作为高校自主招生的关键一环,也是家长、考生和社会关注的重心。要坚持命题、面试和录取三分开,做到题试分离――命题不面试,面试不命题,招考分离,面试不录取,录取不面试。在整个面试环节,要坚持五随机:组建评委库,随机抽取面试人员;面试人员随机抽取考场;考生随机排队领号进考场;考生随机抽取考题;评委随机延伸提问。我院在自主招生面试中,坚持“三分开”“五随机”,确保了整个环节的公平和公正,赢得了家长和考生的信任。
(三)权利救济,强调制度设计的系统性
系统的权利救济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要求高校遵循程序公开的原则,在招生公告中明确告知考生投诉和申诉的程序;二是规定高校承担释明义务,即考生针对自主招生政策进行咨询,高校应当及时给予答复;三是建立处理申诉、投诉的机构。2002年,天津市招办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考生维权仲裁协会。这一创新举措立即受到广大考生、家长的欢迎。
二、“翼”――以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为两翼
为了确保高校能够用好手中的招生自各高校应在内部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自我约束监督机制。
(一)内部约束,立足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
从高校现实考虑,要建立一个政务公开、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领导机构,成立自主招生工作委员会和自主招生专家委会,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民主决策”的管理办法。工作委员会应包括校领导、纪检监察部门、招生部门、教务部门负责人,负责制定学校招生工作实施办法及有关政策,对自主招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集体决策,减少个人行为。纪检监察部门全过程监督整个过程。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负责对考生的资格进行认定,既要让符合条件的考生享受待遇,又要防止有人以虚假材料蒙混过关。
我院在自主招生过程中,组织领导上我们注重抓好“五个一”:组织好1支队伍(命题组、面试组、加试组)、完善好1套《办法》(面试、加试)、编印好1本《考务手册》(明确工作流程、明确时间节点、明确突发事件处理等)、搞好1次培训(考务人员、面试人员)、开发1个软件(选题、成绩处理),顺利完成了招生任务,接受考生与社会各方面的检验,最终达到了“零投诉”“零差错”。
(二)外部监督:依靠立法建设和网络监督
要保证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公开只依靠高校自律是不够的,这几种措施都不足以根治腐败,只有加外部监督才能根治腐败。
1.法制建设――制度和氛围相结合
我国目前的招生考试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有许多新问题无法可依,给不正之风、造成可乘之机。“高校自主招生到底应该掌握在多大范围内?自主招生能否突破高考分数的限制?自主招生应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程序?如若发生舞弊现象谁应承担责任、应承担什么责任等一系列问题并未见到相关规章制度予以明确。”因此,整个招生考试制度要制定法律,要建立《招生法》、《考试法》等,招生考试的所有程序要有法规可循。
此外,政府可考虑建立专门的自主招生管理、协调机构,且与全国统一高考的管理机构相互独立,增强自主招生的独立性。加强事后监督,设立专门的招生纠纷处理机构,依法受理各类有关招生、考试的纠纷。
(2)舆论监督――网络和媒体相结合
一是利用网络监督。首先,对于校园网络建设有几十招生板块。对于学校情况如实刊登,对于招生中的问题派专人回答;其次,政府部门应该为人们提供畅所欲言的渠道,并对高校网站实施监督。
二是坚持推行新闻制度,允许媒体进入招生程序的各个环节,消除考生和家长对招生工作的神秘感和不信任感,将录取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对举报信件逐一查处并公布查处结论,不断增加招生工作的透明度。
三、三段――监督招生前、考试中、录取时三个阶段
以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为例:
招生前:试题命题人员和命题地点的选择和确定必须在高度机密的前提下进行,同时要建立一套严密的命题专家确定、试题管理、印刷、制度。纪委要与命题人员、工作人员签署保密协议,同时要聘请武警负责安保工作,学校的保卫部门、纪委和教学部门相关人员要全程参与命题工作。
考试中:最好聘用校外教师对参加考试监考工作。评比现场信号,设立警戒线。为陪考人员提供休息处,配有相应医疗设备;评卷过程采用流水作业,分组评阅,每科目安排两组成绩统计,由专业人员进行审核,确保无误后才可公示。
录取时:学校派人全程监督录取现场,招生现场配备专用电脑,对工作中的各环节信息有充分权限可随时调看,对录用、退档、调整等重点环节进行重点监督。
参考文献:
篇7
1 西部医学教育现状
中国西部地区一般是指西南五省区市和西北五省区以及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西部地区幅员辽阔,面积约685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1%;人口约3. 65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9% ,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部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新疆人口为196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 5%。共有47个民族成份[ 1 ] 。
又如,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面积122. 84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现有人口221. 8万,人口密度为1. 73人/平方公里,只有全国平均数的六十分之一。全区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部。藏西阿里、藏北那曲,人口特别稀少,往往百里不见人烟[ 2 ] 。
尽管中国政府在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中,不断加强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在上世纪末的时候又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明确提出“大力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这些决定和构想对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起到了一定的普及、推动和提高作用,但医疗卫生工作条件较差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的现状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改善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不仅对于中国医疗卫生总体水平的提高,会有直接作用,而且也会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尚处于发展中和暂时落后的国家,也有一定可借鉴的作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跨越式”改变西部地区医疗卫生现状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开展医学远程教育。
2 远程教育
2. 1 远程教育的特点
2. 1. 1 可以突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现代远程教育提供的是同步或异步方式教学。学习者可以不受自身工作条件的限制,在只需有终端接收设备(计算机或电视机)的条件下,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育内容和信息。这种教育不同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而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佳方式。
2. 1. 2 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它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它可以针对每一个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体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它能及时反馈和调整学习内容,体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规律。
2. 1. 3 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 现代远程教育可使用多媒体手段为教学服务,与传统班级课堂教学和广播电视教学相比,它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和及时反馈,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开发大脑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2. 1. 4 有利于共享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和效益
它可以把最优秀的教师集中在一起授课,让更多的人同时获得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实现资源共享,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效益。远程教育的这些特点,能够针对西部地区地广人稀、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有效普及和提高当地医疗卫生工作者及人民群众的卫生知识。这也正是他们了解国内和世界前沿学科动态的理想方式。
2. 2 远程教育的开展方式
2. 2. 1 网络教育(学历教育) 在试点的基础上,教育部近几年分批在全国比较知名的高校中已批准67所高校和中央电视大学公共服务体系可以进行网络教育。这68所开展网络教育的学校中,有13家院校提供医学远程教育,涉及基础医学、中医、药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共工程、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信息管理等十余个医学相关专业[ 3 ] 。他们的教学方式或采用“地网”,或采用“天网+地网”形式,主要的学习功能模块有实时授课、网络点播、在线答疑、电子留言,网络作业、资源连接等。学历层次包括专科,专升本。
2. 2. 2 医学网站(非学历教育) 除教育部批准的试点普通高校网络学院提供的学历教育外,另有好医生网、37℃网等网站在非学历医学远程教育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好医生网站是卫生部批准的医学专业信息网站, 是药监局批准的经营性医药网站,也是目前卫生部批准的国内第一家可以进行网上远程医学教育,并有权授予国家一类继续教育学分的医学教育网站。该网站拥有国内最强大的学术阵容做后盾,开设医护人员的专业教育,如:继续教育,卫星远程教育,考试辅导, 岗位教育等;医院科教领域的信息管理技术, 如: 继续教育管理系统, 专家系统,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等; 医药企业的信息化产品,如: DIS, Online-Training, SMS等。其中卫星第一频道以专题讲座、讨论、案例为主要内容;第二频道侧重国内著名医院的手术直播和手术点评;第三频道主要内容为执业医师、护士资格考试辅导。通过网站内容的学习,既可以学习和了解最新最前沿的医学知识,还可以获得继续教育学分,满足医务人员业务考核及职称晋升的需要。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对550万在职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 以扩大继续医学教育的覆盖面[4] 。
除此而外,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网站和学术性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司的网站也开展着有关医疗卫生教育或继续教育工作。
2. 2. 3 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是网络科技与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它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实现对医学资料(包括数据、文本、图片和声像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它通常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等几个主要部分。远程会诊是一种两地或多地医生交互式共享病人诊断信息,特别是放射学图像、超声图像、病理检查、心电图、血压等多种报告的分析诊断过程。最终诊断报告由本地医生提出,异地专家只是提供参考意见,以协助本地医生作出正确诊断。
远程会诊包括:治疗方案会诊、手术方案会诊、明确临床诊断会诊等。远程诊断是在分享医学影像及其他各种诊断信息的基础上,最终诊断报告由远在异地的专家签署。它涉及到图像的数据采集、压缩、传送、解压缩、处理和显示等各个技术环节。远程诊断:包括病理诊断、放射学诊断、皮肤病诊断、超声诊断、内镜诊断等。在开展医学远程教育的过程中,一些较传统的方式也起着很大作用。比如,通过播放光盘和收看有线电视来获取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3 对医学远程教育思考
3. 1 转变观念,提高对远程教育的再认识
20世纪后期以来,知识的增长呈现爆炸趋势,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方式也是多种渠道的,特别是网络的出现不仅是学习方式的一次革命,也是学习理念的一次革命。虽然,远程教育的开展在我国时间并不很长,但以其灵活性、普及性、终身性和共享性的明显特点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在中国西部,由于其教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与发达地区有着较大差距。实施远程教育,对这里的人们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进而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时展的必然,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早行动早受益;行动范围越大,受益面积越广。而且要将这种对远程教育的认识,通过方案规划,经费投入,人员培养等环节加以落实。
3. 2 共享资源与标准化
3. 2. 1 资源共享 在开展远程教育的过程中,资源建设与开发无疑是项基础性工作。在资源建设中往往存在资源较少,即“有路无车和有车无货”的问题以及资源浪费的问题。现在西部地区已建起许多网站,但实用内容较少,有的甚至仅是一个简单的网页,没有可连接的实际内容;有的则是内容和水平较差,是一种低层次重复。这种形式的网站是对资金,时间和人才的浪费。因此,必须要花大的精力和投入加强资源建设。在共享多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时,还应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印刷资料和电子光盘资料一并加强建设和共享。
3. 2. 2 标准化 我国目前远程医疗尚无统一制式,信息传输存在着通讯信道不同、应用软硬件不一致、设备不兼容等问题。为共享资源,我们需要有一个国家统一的并力求于国际接轨的标准以推动远程医学教育健康发展。
3. 3 建立并完善远程医学教育中的法规 远程医学中的法律、法规涉及到远程医学能否长期有效开展的问题。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后,医疗信息可能涉及司法鉴定中的法律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例如,现行的法律规定要求使用“书面的”、“签字的”或“原始的”资料才具有法律效力,而对电子病历、电子医疗文书、电子文档、电子签名等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我国已有的法律法规中,既有从国家宪法和部门法的高度对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有关信息活动涉及国家安全的法律约束,也有直接约束计算机安全、国际互联网安全的法规,还有对信息内容、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产品授权审批的规定。但是,目前尚未见到有针对企业级或部门级的局域网管理法规,更没有信息化医院从业自律和他律的法规性规定。
3. 4 加强对远程教育的规范管理
3. 4. 1 卫生部对规范管理的要求 在《卫生部关于印发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远程医学教育的意见的通知》中明确写到:“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水平卫生服务的需求,须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建立终生教育体制,以不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指出,“远程医学教育是采用先进信息技术,使广大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获得知识的一种全新教育手段,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对于采用远程教育开展医学培训和教育的方式,卫生部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在此基础上,为了规范管理,在一些具体条款上也做了相应规定。如要求“远程医学教育的服务对象以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为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经审核批准的继续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岗位培训、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等教学项目或课程。”在管理上要求“远程医学教育实行行业管理。由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具体实施。卫生部负责远程医学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管理,远程医学教育规化的制定,远程医学教育制度的督导和检查;负责对开展远程医学教育的卫星网络、计算机网站的资格进行审批和管理。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统筹规划下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制定远程医学教育规化、实施细则,协调、督导和检查远程医学教育工作。负责审批和管理当地开展远程医学教育的教学站。”
另外还规定了各类继续教育项目和学分的批准程序及授予标准。这些规定和要求对开展远程医学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3. 4. 2 教育部对规范管理的要求 为规范管理,教育部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政策和办法,主要有:《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网络教育学生部分公共课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学院教学工作评估体系》和《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的通知》。
这些文件不仅有对开展远程教育的构想、条件,还有对教学环节中的质量监控,学籍及证书管理以及评估等问题的规定,它对于加强和规范远程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3. 4. 3 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要求 由于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实践和操作性很强,关系到人身生命。遵照高等医学教育规律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对卫生人力的需要以及行业人才准入的有关规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发文件要求,自2002年10月31日起,成人高等教育举办的医学类专业、相关医学类专业、药学类专业的学历教育,自学考试和各类高等学校远程教育举办的相关医学类专业、药学类专业的学历教育,只能招收已取得卫生类执业资格的人员,停止招收非在职人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医学教育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重要,离开这个环节就不可能培养其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尽管教育部和卫生部在管理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而且各有关基层单位也制定了相应制度和办法,但是,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新的问题和矛盾还会不断产生。因此,需要在实践中对这些规定和措施不断予以完善。
诚然,远程教育是改善和提高像中国西部这样自然条件较差,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和流失严重的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构建终身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如果远程教育同时也能与其他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优势,尤其是加强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则会取得更好效果;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开展远程医学教育中的一些先进经验,才能推动我国远程医学教育有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 1 ] xinjiang.gov.cn/1$001/1$001$001/12.jsp?articleid=2004-3-30-0001
[ 2 ] llas.ac.cn/xb/xb_xz.htm
篇8
Abstract: Taking software technology major in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Defense Technology for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ed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from creating the factory in school, the credit system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trai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关键词: 校中厂;学分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Key words: factory in school;credit system;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combining working with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247-02
0 引言
软件技术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具有较强编程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专业人才[1]。培养大批能够胜任软件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软件程序员可以极大地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也是我国软件产业能否立足的关键[2]。在国家出台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很多同行在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了合理化探索。我院在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主要内容
1.1 建立“校中厂”,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校、企、生“三赢”
软件技术发展快,如何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是专业建设的难点,校内“工作室”模式[3]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通过引进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能及时将行业新技术、企业新需求与专业建设紧密地融合起来,为专业建设提供可靠支持,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学生掌握企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提供支撑。实现校、企、生“三赢”。
近年来,我们先后引入两家软件企业来校设立“校中厂”,在校内建立软件研发实训室。企业工程师全面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承担实际教学任务,指导核心课程实训和顶岗实习。
1.2 按照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精心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1年,专业教学团队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充分论证,建立并实施了基于学分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学分制改革,强化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在师生中获得良好的评价。
1.3 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的课程体系
分析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特点和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4],
分析软件专业从业人员对岗位专业技能的要求,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4 实施核心课程项目化改革
软件专业教学团队自2008年开始对C#程序设计、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等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一是建立了以项目导向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二是实施了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三是积极构建以典型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情境;四是注重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如C语言以“学生管理系统”项目为载体,C#以可视化“系统项目”为载体,综合实训项目以网上购物平台、游戏开发为载体等。
目前,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中1门已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开放课程,多门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
1.5 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4211”工学交替实训体系
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零适应期”的软件技术人才,我们与企业合作,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4211”工学交替实训体系(如图1)。
“4”——课程实训。前4个学期对应于课程的独立环节的基本实训,主要培养学生软件开发、测试及数据库运用的基本技能。“2”——体验式实训。学生深入合作企业进行短期实训,由企业项目工程师带领学生熟悉软件项目开发与测试过程。“1”——专业综合实训。第五学期模拟职场环境,实施“综合项目实训”,师生实施完整“项目”的教与学活动。由教师对项目进行裁剪,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任务进行讨论、协作、实践。实训期间注重过程考核,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1”——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相结合,建立了相对稳定又深度融合的顶岗实习基地。
1.6 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实训室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信息技术实验实训中心是院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建有12个校内实验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00余万元,此外还建立了10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7 精心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近年来,通过内培外引,强化了软件技术教学团队建设。一是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二是安排教师下厂实践;三是支持鼓励老师提升学历;四是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专题培训;五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等方式强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8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专业所在系为全国职业技能鉴定点,鉴定计算机操作员、程序设计员、网络编辑师(员)、网络工程师等工种,是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站,近三年已鉴定2000余人次。同时还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劳动力转移的各种技能培训工作。
学院软件研发工作室的建立,为进一步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目前已承接并完成了学院网站项目建设、招生网站、高招录取数据后期处理等多个实际项目开发任务。
1.9 引领带动相关专业群建设
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模式及成果引领带动计算机应用类的专业群建设,并实现了资源共享。
1.10 积极承担教科研项目建设
①省级质量工程重点教研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01689);
该项目建设达到了预期效果,目前已通过结题验收。
②院级重点教科研项目“基于CMS平台的校园网站系统设计与实现””(2009gfyz01);学院网站上线以来,通过不断优化,运行稳定,解决了高校网站普遍存在的网站信息安全、时效性、信息共享等问题。该成果是开源软件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成功实践,增强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并作为成功案例运用到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和综合实训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结束语
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突破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高职发展的一个热点,也是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5]。现有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训形式、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缺乏是重要原因[6]。我院教学团队在基于“校中厂”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希望架设一座连通企业和院校之间的桥梁,从而提高人才教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闫桂玲,周波.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2,(12):8228-8229.
[2]于筱荔.软件职业岗位群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2):139-140.
[3]王昌建.基于校内工作室模式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子商务,2013,(1):154-155.
[4]邓军,薛辉.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中的应用[J].现代计算机:下半月版,2012,(22):27-29.
篇9
(一)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积极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工作,到2012年实现全市每个行政村(社区)至少有一名任职高校毕业生。
(二)从本地高校选调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就业。继续从学院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县乡事业单位工作,逐步增加选调毕业生数量。
(三)坚持事业单位进人公开招考制度。事业单位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由用人单位主管部门报经人事部门批准后,面向社会组织公开招考。
(四)坚持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教师。凡教师缺编的县区要及时拿出用人指标,重点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
(五)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重点面向高校毕业生招录。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集中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作用,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人才储备。
(六)承担国家和政府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并按规定列支劳务性费用和社会保险费用。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聘用期满,可根据工作需要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龄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各类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所需人员,要优先从高校毕业生中录用。
(七)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宣传动员,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除享有优先体检政审、优先审批定兵及优待安置政策外,还享有提前确定预征对象、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优先提拔使用以及考学升学优惠。
二、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一)加大从到乡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中招录乡镇(街道)公务员的力度,乡镇机关拿出一定职位,专门招录选聘到村任职期满且考核合格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县以上党政机关要从每年批准的公务员招录计划中,拿出不低于30%的职位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并逐年加大比例。
(二)从年起,到乡镇事业单位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满1年后,在现岗位空缺情况下,经考核合格,即可与所在单位签订不少于3年的聘用合同。县及县以上相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应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聘用各专门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
(三)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对到乡镇从事1-2年的支农、支教、支医、扶贫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后,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工作单位的,其服务年限计算为工龄。
(四)认真落实北急需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补助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我市工业企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以及新兴产业企业一线岗位就业。
(五)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服务外包企业就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每录用1名大专以上学历员工从事服务外包工作并签订1年期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央财政给予企业每人不超过4500元的培训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培训的从事服务外包业务人才(大专以上学历),通过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并与服务外包企业签订1年期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央财政给予培训机构每人不超过500元的培训支持。省国际服务外包培训基地面向社会实施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且每期培训时间不低于3个月的,可申请省级人才培训补贴。
(六)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和省市现行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列支。
(七)对“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北计划”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服务单位有职位空缺的,要优先接收;县乡基层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服务事业单位有空缺职位需要补充工作人员时,应当拿出专门职位招录这部分毕业生。
(八)经组织选聘到村(社区)工作的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考核合格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由省级财政返还80%,其余20%由接收地县级财政返还。
(九)凡到乡镇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相同或相近的,由人事部门直接初定相应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优先聘任。
(十)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且办理人事并参加社会保险的高校毕业生,今后考录或招聘到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工龄。
(十一)对符合贷款条件、接收高校毕业生达到当年新增就业总人数20%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各级财政部门要优先安排专项引导资金予以支持,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符合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可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等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对当年吸纳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高校毕业生,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经办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吸纳人数,按每人不超过10万元的标准,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额度发放贷款,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同级财政按规定给予相应贷款贴息。
三、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一)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其自筹经费不足时,可按规定申请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个人申请小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从事其他非微利项目的(国家限制行业除外)给予50%的贴息。全面落实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税收优惠,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所有行政性收费。
(二)对自由职业、个体经营、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保障其合法权益,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免费提供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
(三)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免费参加创业培训,所需费用由就业专项资金列支。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
四、加强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一)对经工会部门认定的城镇特困职工家庭及民政部门认定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零就业家庭的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按照面向基层、面向一线、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原则,帮助落实就业单位。
(二)对经工会、民政、劳动等部门认定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在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时免收报名费和体检费。
(三)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失业登记、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活动。
(四)鼓励企业接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对于回原籍就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企业与其签定两年以上就业合同的,当地财政按每接收一人给予企业一次性2000元补贴。
五、着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一)发挥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和市级青年见习基地作用,有计划地组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帮助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升职业技能和促进供需见面。
(二)大力开展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高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活动,按照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一批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在基地见习高校毕业生,由见习基地所在地财政提供每人每月500元生活补贴,鼓励见习基地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
(三)高校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推动高职院校实行“订单式”培养,确保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高职院校要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颁发专业学历证书的前提条件,努力使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四)认真做好毕业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的组织工作,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见习(实训)的,按有关规定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补助。
六、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
(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共同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做好毕业生供求信息收集、工作,免费提供求职登记、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服务,免费为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需求信息登记,并与省毕业生就业网和有关高校网站链接,逐步建立统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依托网络联盟,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定期联合举行网上招聘活动。
(二)发挥人才市场主渠道作用。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以及相关专业特色招聘活动,着力引导毕业生到我市经济发展急需的地方就业。进一步加强人才市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协作,建立人才市场定期进校园工作机制,及时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服务。
(三)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绿色通道”。高校毕业生来我市就业,只要有用人单位接收均可办理就业落户手续。来我市就业或返籍的高校毕业生,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免费保管档案。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根据有关政策,给予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对因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符合低保条件的本地生源毕业生,由民政部门及时按照有关规定纳入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暂未落实用人单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应届毕业生,只要本人愿意来我市就业的,凭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出具的同意落户证明和户口迁移证,均可办理“先落户、后就业”手续。
(四)毕业半年后仍未找到工作岗位并有就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由原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发给《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就业优惠政策,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和享受规定贴息。
(五)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勤奋创业的观念。组织在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代表走进校园宣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