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育;幼儿;全面发展;价值
学前音乐教育,指在教育的前提下将音乐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儿童理解与接受的前提下,向学前儿童传授音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前音乐教育是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音乐教育,在学习和掌握听、唱、跳、奏等音乐技能的同时,智力、听力、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和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学前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大脑发育,开发幼儿智力
科学研究表明,音乐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人的左右脑在智力活动中有不同的分工:大脑左半球主要负责语言、概念、分析性思维活动;大脑右半球则是负责音乐、空间视觉、距离分析等综合性思维活动。在人进行智力活动时,左右脑并不是在独立活动,而是协同工作的,协同作用是由联络左右两半球的骈胝体(位于大脑两半球的底部)来完成的。处在发育初期阶段的幼儿,如能接触音乐并能进行适当的音乐训练,其空间数理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音乐在刺激右脑功能的同时也促进了大脑两半球的联络功能,左脑的功能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因此,儿童的智力活动水平就得到了整体的提高。
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增强。“欣赏乐曲或演奏乐曲,能强化人的精神、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孩子们的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都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①长期的音乐教育,在加强儿童的记忆能力的同时,还能加强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与准确性。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音乐学习中要求幼儿在有限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来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因此,长期的音乐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二、学前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协调发展
音乐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经常欣赏欢快、抒情、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有利于促进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还能促进听觉器官的发展,提高儿童的听觉能力,他们捕捉声音细微变化的能力将会得到大幅提高;经常练习唱歌能锻炼儿童的呼吸器官,提高他们的肺活量;在歌唱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正确的运用呼吸和发声技巧,保持正确的姿势,这样能够帮助儿童调整呼吸节奏;在教学中一般采用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弹奏歌曲时鼓励儿童跟随音乐舞蹈,不仅能够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性,还能使他们心情愉悦,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学前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及健康的人格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培养儿童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深厚的的情感内涵,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四、学前音乐教育能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艺术才能
学前音乐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幼儿的音乐审美基本上是处于音乐审美感知阶段,他们从声音的感性材料中直接获得美的感受,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生动有趣的歌词会让他们初步感受到音乐之美,而音乐教育会进一步加深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从而获得更多的美感。幼儿的音乐审美想象主要是音乐再造想象,他们通过音乐形象性的表现,联想到生活中的相关事物。如听到鸟的鸣叫,就能想象鸟的形象,听到火车开动和行进的节奏就能联想到火车的形象。适合儿童的具有审美趣味的音乐作品可以给儿童带来美的享受和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音乐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音乐审美教育目标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幼儿感受音乐作品的美,实现审美教育,进而提高学前儿童的审美情趣。如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是一首非常优美而又富有意境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在幼儿熟悉歌词内容后,让儿童动手画出歌中各种事物,如红太阳、小鸟、小花、小鸟等;也可以让儿童选择并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在演唱的同时随着音乐自由舞蹈;也可以让幼儿欣赏关于春天大自然美景的视频。
五、学前音乐教育能拓展幼儿的认知领域,激发学习兴趣
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通俗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融入了一些关于自然、社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一些音乐作品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起学前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如在歌曲《飞呀飞》中就有这样的提问:“小鸟怎样飞?飞机怎样飞?飞船怎样飞?”这些问题儿童可以引起幼儿的好奇与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并让他们进行模仿,以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游戏和模仿中愉快地接受这些自然知识。
优秀的的音乐作品也以帮助幼儿了解和认识社会。如《狼和小兔》,这首广为流传的儿童歌曲中有一段描写大灰狼与小兔对话的歌词“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在充满趣味的学习中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引导幼儿认识社会负面现象,在遇到危险时有效地保护自己。
因此,音乐教育不仅能够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拓展了幼儿的认知领域,丰富了儿童的生活常识。
六、结语
学前音乐教育一般是以集体活动的方式进行,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将自己的情感、理解、想象、记忆以及感知等情不自禁地用外在表情或动作表现出来,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舒展自己的身体。经过一段时间的音乐教育,幼儿的心理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他们变得更加自信、积极、乐观、活泼、开朗。开展高学前音乐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已经意识到音乐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学前音乐教育正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学前音乐教育主要是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从而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并且要进一步提升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帮助幼儿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意志、行为、情感以及情绪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学前音乐教育的突出作用。(作者单位: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注释:
①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吴巍莹.幼儿园韵律活动的教学任务分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2.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王任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4]郑玉香.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D].河北大学,2004(12).
[5]梁晓爽;武军.浅谈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4(08).
篇2
关键词 常规型综合性音乐活动
常规性音乐活动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最具传统、最为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充分体现音乐艺术特点,最有效地发挥音乐活动审美教育功能必不可少的一种组织形式。常规性音乐活动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
一、开始部分
音乐活动从一开始就要有音乐艺术美的气氛,充分体现出生动活泼、富有朝气的艺术科目的特点,因此,通常用音乐伴随幼儿进入活动室,并按照本次音乐活动内容情绪的需要,或进行曲伴随幼儿精神抖擞地走步,或用律动曲和舞曲做律动和舞步愉快活泼地进入活动室,如交换步、手腕花及垫步、踵趾小跑步、进退步、小鸟飞、小鸭走、马跑等。
幼儿入座以后,可以做律动练习、发声练习或听音练习,既作了节奏、发声、听音方面的基本训练,又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集中了注意力。
在开始部分经常做的节奏练习,可以采用前面介绍的“节奏模仿”“节奏应答”“名人节奏”等多种游行形式和内容。此外,还有一种“人名接龙”游戏也很有趣,他的玩法是在熟练掌握人名的基础上进行的:幼儿围坐成一圈或半圆形,第一个幼儿有节奏地说自己的名字,“我叫某某”,第二个幼儿紧跟着用不同的节奏说出自己的名字,这样依次进行,直到结束。他要求幼儿在说的过程中节奏紧凑,速度保持一致,更重要的是节奏不能重复,每个人必须说出与众不同的节奏。为此,幼儿可以根据需要给自己的名字添一个字或减一个字,
发声练习是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歌唱能力,使幼儿能够更加准确、细腻、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声音表情,通过有表情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内涵,能够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发声练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练习技巧而练习技巧,去追求高难度、成人化的东西,而是要根据幼儿自身歌唱发声的特点,以及幼儿歌曲艺术的表现力的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发声练习要和本次音乐教育活动中歌唱部分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尽可能为歌曲的情感表现扫除技术障碍,从而使幼儿能够流畅、自如、准确、生动、力所能及地表现歌曲的情绪情感。同时,在富有表现力的、充满感情的声音中使幼儿自身的情绪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
听音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较为精细、准确地音乐听觉分辨能力。它的方法主要是老师在键盘上(钢琴、风琴、电子琴、手风琴)弹出单音、双音、和弦、旋律音程或乐句,请幼儿听辨并跟唱。如果幼儿园受条件的限制没有键盘乐器,也可以考虑用音叉或钟琴、钢片琴等有固定音高的节奏乐器来练习听辨单音,但是一定要注意保证乐器的音准质量。听音练习对于提高幼儿敏锐、精细、准确地音乐听觉和歌唱得音准、乐感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帮助。
常规性音乐活动开始部分的形式和方法还应该考虑与本次音乐活动内容的呼应关系。如果音乐活动的内容是关于某种动物的,那么不妨作该动物的模仿动作进活动室;如果音乐活动要教一个三拍子的舞蹈,那么就可以作三拍子的舞步进活动室。还要注意开始部分的音乐及活动内容要经常加以改变,使幼儿能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否则,幼儿如果习以为常,不用心听音乐或做动作,形成了机械化的自动动作,这对于音乐活动来说就失去美的意义了。
二、基本部分
这是音乐活动完成教育要求和任务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通常可以安排2-3项音乐活动内容,如唱歌、欣赏、舞蹈,或欣赏、歌唱、节奏乐等。总之,内容安排应丰富多样,既要防止内容单一、一唱到底,令幼儿感到单调,又不要内容太多,把音乐活动搞成大杂烩、大拼盘,分量太重,超出了幼儿的接受能力。一次音乐活动还要考虑教材的新旧搭配,注意难易适当。教材的内容和情绪类型既有变化,又有统一,比方柔和抒情的教材可以和活泼欢快的教材搭配。活动形式的安排要注意动静配合,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够重点突出、生动活泼,保持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结束部分
应当尽可能使活动结束在兴致勃勃、井然有序的气氛之中,使幼儿欲罢不能,引起再次上音乐课的愿望。结束部分一般可以利用基本部分的最后一项内容,自然地过渡结束离开活动室,也可以专门选择律动或舞蹈动作来结束。
至于常规性音乐活动和综合性音乐活动,二者不应偏废,应当相互结合起来进行。因为不可否认,音乐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幼儿自身音乐能力的发展也遵循一定之规,因此学习音乐尤其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不讲章法,常规性音乐活动就必不可少。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以促进幼儿对美的愉悦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而不是为了单纯掌握音乐技能技巧,也不是为了单纯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因此,必须将学前儿童的音乐活动与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和其他各项有益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进行,这就需要适当地组织综合性音乐教育活动,来实现幼儿园整体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
篇3
一、学前幼儿的身心特点
幼儿在儿童时期只有具体的形象思维,但是思维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无论是感知、记忆、想象的能力都很低,兴趣爱好和特长也不明显,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很低,非常好动,喜欢游戏和玩耍,所以幼儿的学习环境必须要符合儿童的心理。
生理特征上,儿童的脑袋很大,在6-7岁的时候就可以接近成人的脑重,但是幼儿的大脑皮层分化还不够完善,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自制力。人的初步发育阶段,骨骼很小,硬度也较差,容易产生变形,肌肉的收缩能力也很小,肺活量也很小。学前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在音乐课堂上不能进行强度过大和时间过长的训练活动,必须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主要教育观念不是教会学生学会了何种知识和技能,而是启发学生,挖掘他们学习音乐的习性。将音乐教育的各种形式融于一体教学,重点不在理性知识的传授,而是自然而然的将知识诉诸感性。下面就从奥尔夫音乐教法的三个主要方法进行探究。
(一)奥尔夫语言节奏朗诵训练法
关于音乐的教育实践,奥尔夫提出来“原本音乐”的概念,诉诸于教学实践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动作、语言和音乐融为一体,让幼儿自己参与到音乐的设计中,进行即兴表演。当儿童的即兴表演被激发,就说明已经将儿童内心的纯粹需要激活,将对音乐的感受从本能中诱发了出来。这时候就产生了节奏,节奏是将动作、语言和音乐容灾一起的基本要素,是音乐入门的先导,更是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基础。
节奏教学是使用节奏性乐器和朗诵进行,奥尔夫音乐教育中设计有大量的通过节奏来训练儿童反应能力的音乐活动。在人的反应机制里,听到节奏后自然会产生相应的动作,所以,节奏是训练儿童反应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
语言引入音乐教学是奥尔夫一项创造性的举措,他提出了“节奏基石”的概念。节奏基石指的是将语言中最短小的具有一定音乐意味的字词进行拼凑,形成了最小的节奏单元,儿童的音乐教学就要从节奏基石开始。
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将节奏教学和语言运用好,利用语言和节奏进行朗诵就是最好的方式。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创造性,同时也可以选择儿童熟悉的动物、植物、食品等进行词语的组合,有节奏的朗诵。传统的儿歌要要利用到教学中,将儿歌和童谣有节奏的朗诵。
(二)奥尔夫体态律动教学法
体态律动,顾名思义就是在音乐伴奏下,身体进行相应的动作反应,完成对音乐节奏的的教学。奥尔夫在研究原始人类和儿童的成长中发现,动作、舞蹈、音乐和语言本来就是紧密结合的。音乐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在社会的发展中,这种本能因为得不到具体的引导,就逐渐开始扭曲,最后完全丧失。所以,在学前的儿童中,人的本能还没有太大变化,奥尔夫就将音乐、语言和动作之间的互补性相结合创造全新的音乐教育方法。
将奥尔夫的体态律动理论发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在儿童之间进行节奏接龙的游戏活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儿童的座位布置成马蹄形或者圆形,让每个儿童都拿着一种打击乐器,制定要节奏接龙的规则。同时,在儿童进行接龙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学会向两边接龙,以身体示意和改变敲击次数来发出方向改变的信号,锻炼节奏的同时也锻炼了儿童的反应能力。
(三)奥尔夫即兴创作教学法
原本性音乐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即兴创作,通过即兴创作,儿童可以提高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奥尔夫要求学生能够自己设计自己的音乐,为自己的动作配乐,即时是简陋的节奏,只要是儿童自己创造性的发挥,音乐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在教学实践中开始要通过命题的形式启发儿童进行音乐创作,比如可以利用打击乐器引导儿童创作关于暴风雨的音乐,先确定了音乐的主题是“暴风雨”,在学生进行创作之前,要将有关暴风雨的图谱进行收集,展示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先进行关于暴风雨的讨论,谈论自己经历的暴风雨。在充分营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后,让儿童自己选择乐器开始创作。教师不要对创作的音乐进行时间、方式和声音强度的要求,完全让学生自由的想象和发挥。儿童在创作中基本上只能单纯的想到雨声,基本上不会考虑到风声、雷电等可以进行烘托的因素,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按照图片上的指示,将里面能用声音展示的要素都融合进来,最后将一起创作的音乐进行录音和欣赏,最后总结,鼓励学生的创作成果。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罗洋,潘丽萍.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探讨.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5)
篇4
【关键词】“和”文化 儿童早期 音乐教育
“和”作为中国音乐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有“中和”“和谐”“中和美”等意。“和”作为中国音乐思想的一个文化母体概念,由之生发出的基本音乐思想反映了国人对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宇宙和谐的理想。①“和”文化视野下,音乐教育活动应体现为音乐教育目标的和谐、环境的和谐、内容的和谐。
脑科学的发展和婴儿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为儿童早期教育发展提供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依据。美国音乐教育家戈登教授认为,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是实施基础音乐教育之基础,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及音乐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在儿童年龄的关键期给予孩子正确的音乐教育。音乐才能不是天生的,后天的教育及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给予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应是适宜的、和谐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
如何开展适宜的、促进儿童健康和谐发展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作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引起了从事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教师、研究人员、家长等的关注(本文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主要特指:社会教育机构中对0至3岁婴幼儿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体音乐教育活动)。笔者立足于“和”文化背景,力求探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目标的和谐――音乐教育与儿童全面发展相“和”
“音乐教育对于婴幼儿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良好有效的音乐教育将丰富婴幼儿的生活,带给其一个快乐的童年,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格、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无与伦比的智慧!音乐教育将为婴幼儿一生的幸福快乐奠定极其重要的基础。”③充分阐述了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体。儿童早期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的人的素质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儿童学习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让儿童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享受快乐,获得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要处理好情感、认知、技能3个具体目标之间的关系,实现音乐教育与儿童全面发展相“和”。
二、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环境的和谐――音乐教育环境与儿童个体发展相“和”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④所以创设和谐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环境将直接关系到婴幼儿个体的发展。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环境的和谐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和谐。
(一)物质环境的和谐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以声音、色彩为关键要素的环境创设上要注意以下两点:
1.色彩和谐
4个月左右的婴儿已经表现出对色彩的喜好,比较喜欢红、橙、黄等暖色,不喜欢蓝色、紫色等冷色。所以在创设活动环境,装饰教室墙壁、划分活动区域、选择玩教具色彩时,首先要注意色彩协调、温馨,色彩对比度不能跳跃过大,尤其不要出现黑色等冷色,最好选用淡粉色、淡绿色、淡黄色等色彩。
2.音响和谐
音响的和谐体现在:播放音乐的音响器材材质要优良,音乐作品制作音效要精良,播放的音乐作品风格要丰富;教师组织活动时语音要柔和、亲切,语调有变化,抑扬顿挫,切记声音不宜过大过响、尖利刺耳,否则将会影响听力,发展不完备的婴幼儿听力,对婴幼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精神环境的和谐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在开展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活动时的人际关系及相应的心理氛围。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婴幼儿、婴幼儿与婴幼儿、教师与家长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情感、交往行为和个性发展。创设和谐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精神环境的核心是建立和谐、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
1.教师与婴幼儿关系的和谐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做到真心喜欢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婴幼儿,尊重、支持、接受每一个婴幼儿的行为;组织活动中要做到教态自然、姿势优雅、有亲和力,尽量采用适宜的身体语言动作,如微笑、点头、注视、肯定性手势等表示对婴幼儿的关心、接纳、、鼓励,使每一个婴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受到尊重与鼓励。
2.婴幼儿与婴幼儿关系的和谐
早教活动参与课程的班额成员要相对固定,变化不要太大。婴幼儿有一个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每次参与活动的是固定熟悉的人,将给婴幼儿一个心理的安全感。在活动环节设计和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婴幼儿学会观察、学会合作与互助,学会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婴幼儿学会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方式,如学会玩具的共享、习惯说礼貌用语等,让集体充满相互关心、友爱互助的和谐精神环境。
3.教师与家长关系的和谐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活动大多采用亲子活动的方式,家长与婴幼儿一起参与活动,家长的配合尤其重要。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将自己的教学意图准确传递给家长;在活动后,教师要注意与家长沟通交流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方面的问题。教师只有与家长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完成对婴幼儿的早期音乐教育。
三、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课程内容的和谐――音乐教育内容与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相“和”
多元智能理论创立者加德纳教授曾说过:“在个体可能具有的所有天赋中,音乐天赋是最早出现的。”大量儿童之所以表现出音乐能力欠缺,不是因为他们天生不具备这种音乐能力,而是由于他们在最容易接受音乐教育的年龄,缺少了耳朵、心灵的训练,从而缺失了天生的音乐能力。婴幼儿音乐能力发展主要体现在倾听、歌曲演唱、韵律活动、乐器演奏能力等方面。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内容大多包括倾听训练、歌唱训练、韵律活动、乐器演奏训练等,每项内容的选择要与婴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特点和谐一致。
(一)倾听训练的内容与婴幼儿听觉能力发展相和谐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课程首先应该培养婴幼儿敏锐的音乐听觉能力,倾听训练是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训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婴幼儿的音乐听辨能力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给予婴幼儿的音乐听觉训练也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引导婴幼儿聆听生活环境中的声响,如听辨人声(妈妈爸爸的声音)、关注小婴儿自己发出的咿咿呀呀声;其次寻找周围环境的声音(如厨房、寝室、客厅、教室等发出的声音)、分辨动物的叫声等;最后进行声音记忆训练:如对对比度较大的乐器声音的辨别记忆等,从而逐渐提升婴幼儿对声音的辨别能力,既促进了婴幼儿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又丰富了婴幼儿的听觉经验,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歌曲演唱的内容与婴幼儿歌唱能力发展相和谐
通过歌曲的演唱,可以培养婴幼儿良好的歌唱能力和音调感。在选择演唱的歌曲时要注意:选择歌词要与婴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相和谐:歌词要有许多重复词汇和短语;尽可能多地选择即使婴幼儿不会唱但也能和其所胜任的活动联系起来的歌曲(如每次活动前的问候歌、姓名游戏、歌唱游戏、问答与呼应歌曲等),便于婴幼儿理解和跟随演唱。
选择曲调要与婴幼儿的音域发展和节奏理解能力发展相和谐:曲调一般由四分、八分音符构成,节奏简单;旋律音区在中声区,音程跳度不大且音域不宽的歌曲。
选择歌曲的风格应丰富一些,既有活泼欢快的又有安静优美的,既有中国传统的又有国外古典优美的,便于婴幼儿接受不同风格歌曲的熏陶,感受歌曲的美。按照歌词、曲调和风格的要求选择适宜婴幼儿演唱的歌曲,可以加强婴幼儿对短旋律的体验和歌词的理解,丰富婴幼儿的词汇、增强语感,丰富内心情感,提升言语表达能力。
(三)韵律活动的内容与婴幼儿身体随乐能力发展相和谐
婴幼儿是通过动作来感知世界的。韵律活动可以训练婴幼儿的随乐能力,促使自己的身体动作与音乐节奏协调一致。3岁前的婴幼儿非常喜欢跟随家长和老师一边哼唱一边做一些简单的游戏性动作,如点头、扭胯、蹦跳等。对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可以以被动运动的方式让婴幼儿参与律动,如颠弹、拍打、触摸等,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婴幼儿则可以创造条件,让婴幼儿主动参与律动,如拍手、点头、敲击乐器等。所以0至3岁婴幼儿韵律活动选择内容要根据不同年龄、月龄的婴幼儿来进行选择,韵律活动内容要与婴幼儿身体随乐能力相和谐,增强婴幼儿的本体感,体验身体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
(四)乐器演奏内容与婴幼儿演奏能力相和谐
音乐是符号的艺术,通过乐器的演奏可以训练儿童的“乐器演奏”能力和音乐表现创造能力。但0至3岁婴幼儿的“乐器演奏”与成人的乐器演奏不同,更多地倾向于“玩奏”,如乐器音色的探索、乐器演奏开始与结束的练习、简单乐器的亲子合乐而奏等。教师与家长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幼儿的“演奏”,不能纠结于节奏、拍点是否精准,应鼓励幼儿参与活动中,体会到乐器“演奏”的快乐。
总之,在选择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婴幼儿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特点,做到音乐教育内容与幼儿情感、认知、技能发展相和谐。
综上所述,“和”文化视野下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即是确定适宜婴幼儿特点的情感、认知、技能的目标,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选择和谐的教育内容,引导婴幼儿在和谐的早期音乐教育活动中学习,获得婴幼儿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注:本文为成都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S13SA03)
注释:
①夏滟洲.对作为审美范畴“和”的研究――兼及先秦音乐思想史研究方略思考[Z].中国音乐学网,2009-4.
②朱经白.发挥社会音乐教育功能――促进少儿素质全面提高[J].人民音乐,1997(9).
③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5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密云县第三幼儿园,大一班有30名幼儿,5-6岁,男15人,女15人。
()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在歌唱活动中,用为歌曲创编动作、变换演唱形式、为歌曲创编伴奏和为歌曲增编新的歌词这四种方法发展幼儿的创造力。2、自然观察法:在利用为歌曲创编动作、变换演唱形式、为歌曲创编伴奏和为歌曲增编新的歌词这四种方法发展幼儿的创造力的过程中,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幼儿创造力的表现。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性:歌唱活动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的,同时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歌唱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可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歌唱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幼儿歌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强,能充分的体验和享受自我表达的乐趣;同时,它对幼儿的音乐认识能力以及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二)创造力的概念:它是一种运用原发过程、继发过程并加以完美匹配形成第三级过程,调动人的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发现某种相似或同一的能力。皮亚杰认为:教学不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刺激儿童的心智发展。幼儿阶段的创造是指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探究和发现,是幼儿的一种进步和发展。而我们强调幼儿在音乐活动过程中的学习,在音乐活动中早就有所创新、发明和发现的
(三)为了更好的在歌唱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设计的四种方法:1、为歌曲创编动作。这是在歌唱活动中发展幼儿创造性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边唱边根据歌词内容做动作是幼儿歌唱是最常见的现象,也是幼儿年龄特点的集中表现。让幼儿边唱边表演,可以帮助幼儿通过动作来记忆歌词、增强节奏感、促进动作的协调能力、丰富歌曲的表现力,并能引起幼儿参与、表现和创造的强烈愿望。那些歌词具体、动作性强或叙事风格的歌曲都可以引发幼儿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为歌曲创编出生动、形象的动作。2、变换演唱方式。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表达歌曲不同的演唱效果。对于幼儿学过的歌曲,可以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变换出新的演唱形式,帮助幼儿增加对歌曲的理解,提高歌唱的表现力,已达到能够熟练的、创造性地、富有表现力的用歌声来表达歌曲内容和情绪情感的目的。3、为歌曲创编伴奏:在组织幼儿在进行歌唱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用拍手、拍腿、踏脚、说白、敲打桌面、节奏乐器演奏、自制乐器演奏等形式为学过的歌曲伴奏,丰富和提高歌曲的艺术表现力。4、为歌曲创编新的歌词:在大班幼儿的歌唱活动中,利用“创编歌词”的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活动形式。在为大班幼儿选择歌词创编的歌曲时,可以适当增加歌曲中需替换和改变的成分,同时歌词的表现可以由具体的形象性向较抽象的情感性表现过渡。在歌词创编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为创编做好知识和语言上的充分准备;注意引导幼儿在创编活动中自然引入表情因素;注意控制创编活动的时间长度和集体练习的密度,创编活动时间不要过长,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要注意无论是单段体还是多段体的歌曲,用于歌词创编的一般只学一段歌词,其余部分引导幼儿进行歌词的创编。
三、结论与建议
篇6
【关键词】儿童;声乐;启蒙;辅导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儿童的启蒙和辅导教育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逐渐进入全面改革和创新的阶段,为了从根本上满足现代儿童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需要对我国现阶段的儿童的启蒙和辅导教育现状进行科学和理性的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儿童声乐教育是音乐教育和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超前的教育情况下,只有对儿童声乐的启蒙和辅导教育进行探索,完善儿童声乐教学的理念和声乐教学体系,才能保证儿童审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实现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本文在阐述儿童声乐的启蒙和辅导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儿童声乐的启蒙和辅导现状
(一)声乐教育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儿童声乐教育目标模糊,不明确。许多儿童声乐教育逐渐演变成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儿童的启蒙教育是面对全体学龄前群体的素质教育,旨在提升儿童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为专业职业教育活动。儿童的声乐教育是为了激发儿童对声乐的兴趣和学习声乐的欲望,让儿童获得更多的心灵满足,因此儿童声乐教学应培养儿童更多的音乐基础知识,而不是单一的声乐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 儿童声乐教学课时不足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班级人数大约在30~35人之间,声乐教学一般以集体的形式授课,一周2学时,同时要完成教学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儿童声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声乐教学内容只是一点而过,忽略了细节教学。由于时间和人数的限制,声乐课未能对儿童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练习、辅导,导致儿童声乐水平参差不齐。
(三)声乐课程教学未能体现出专业性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大多数幼儿教师按照教学目标,自始至终都在教授歌曲,没有从儿童的声音特点出发,拔苗助长使他们各种唱法都不精。未能体现出声乐教学的专业性,声乐课程的安排与实际要求脱节。
(四)儿童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儿童声乐教师大多数来自音乐学院,虽然声乐教师在学校学习时是以声乐为专业课,但是声乐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接触过学前儿童的教育,导致声乐教学水平存在差异。有一大部分儿童教师虽然能够很好的掌握声乐教学的方法,但是没有儿童声乐教学的经验,导致儿童声乐教育具有局限性。同时,由于儿童声乐教师缺乏系统的学习,导致儿童声乐教师无法提出新的教学理论,提出具有实质性的教学方法。
二、儿童声乐的启蒙与辅导方法
根据儿童声乐的启蒙和辅导现状,儿童声乐教学应明确培养目标,在声乐教学活动中要结合他们的生理需求及年龄特征,有规划有目的的授课,传授发声方法、声乐基础理论及演唱状态或技巧,增强在社会中的竞争性和实效性。根据社会市场的发展,合理设置声乐教学内容,改进声乐的教学方法,将声乐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表现出声乐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启蒙性、教育性。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提高声乐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应该组织相关的儿童声乐教师和学生到相关的幼儿师范学院及高校去深造、观摩,呼吸新鲜空气和吸收新的血液。此外,还需注意儿童声乐学习的年龄段,加强儿童呼吸、歌唱时共鸣和吐字的训练,科学发音,培养儿童对声乐的兴趣。
(一)注意儿童声乐学习的年龄段
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幼儿、童年、少年和青春期等阶段,因此儿童在学唱歌时要注意他们的年龄段。有研究显示,4~6岁的小孩属于幼儿时期,让小孩参加声乐训练班之类的学习是没有必要。由于幼儿时期小孩的理解能力有限,且稚嫩的声带处于发育时期,发音的音域较窄,若不好好保护就会破坏孩子的声带。研究显示,幼儿时期的小孩最好是让小孩顺其自然发展,同时幼儿教师和家长可让小孩多欣赏和学唱一些儿歌,培养小孩对声乐的爱好。
对于7~9岁的小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加强对节奏、音准和歌曲等方面的理解,让儿童学习唱歌的基本知识,刚刚开始要小声唱歌,避免声带破坏。儿童声乐的培养主要以学习歌曲为主,最好是以儿童歌曲为主。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时刻记住不要让儿童模仿成人歌曲的唱法,避免声带受损。
对于10~15岁的孩子来说,这一时期是儿童嗓音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都要经历变声期,从医学角度出发,儿童变声期不宜学唱歌,但是变声期后是儿童学唱歌的最佳阶段。医学研究表明,男孩变声期在大约在12~14岁,女孩大约13~15岁。在变声期间,儿童的声带会出现充血和水肿的现象,这是自然的现象,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不必担心。在这一时期,若儿童用大本嗓大声唱歌,则会加剧声带的疲劳,最后导致声带肥厚。因此在这个阶段要注意儿童的声带变化,避免出现意外。
(二)加强儿童的呼吸训练
儿童的歌唱发声呼吸方法与成人歌唱发声呼吸方法一样,呼吸时肺、胸、两肋、横膈膜、腹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时胸部自然的张开,两肋和横膈膜起到关键的作用,小腹是气息支持点。在教学中,首先让儿童练习吸气到小腹,并能保持住。
(三)训练儿童歌唱中的共鸣
儿童的歌唱是以口、咽、鼻、头腔为共鸣点,儿童共鸣训练一般都是从小字组一的duo开始,然后向上唱到小字二组的re。国外一位儿童乐专家认为,儿童声乐训练应从C调的re开始然后下行音阶si。儿童在练习声乐时,如果声音位置不能集中往上,告诉儿童说当训练共鸣时感觉头上落着一只小鸟在歌唱,通过集中精力,通过多次体会这种感觉,效果较佳。
(四)儿童在歌唱时注意咬字吐字及音乐表现力
儿童在歌唱时应该自然大方、咬字清晰,符合儿童歌唱的特点,此外加强儿童的朗读能力训练。另一方面,儿童在歌唱表演时应该注意他们的音乐表现力,训练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与声音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跟着声乐伴奏的节奏,培养儿童自助创新的律动能力。
(五)培养和激发儿童学习声乐的兴趣
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儿童对声乐的兴趣,增加儿童参加声乐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多数儿童对声乐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因此老师采取一些教学手段使他们的兴趣一直维持兴趣直到喜欢。这是声乐学前的一种前提基础与保障。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目前歌唱的训练形式多种,因此在训练之前,幼儿老师应先烘托他们学习声乐气氛,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氛围,然后采取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让他们饱含热情有激情地歌唱。此外,教师还可定时举行唱、演、欣赏各个方面的比赛,对进步的儿童加以表扬,奖励小红花,拓宽儿童的音乐知识面,提高学习声乐的兴趣。
(六)科学的发声训练
由于儿童时期声带稚嫩,容易破损,因此科学有方法的训练方法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儿童对生活缺乏经验,对一定的事物心里没有一定的感知性,甚至有时候不知道用什么器官来控制协调性。所以,教师在给他们训练时用想象的方法来使儿童的各个器官达到协调。对歌唱呼吸、放松喉部、咬字吐字以及歌唱表现能力等训练内容逐一进行,加深儿童的概念性,有效协调配合歌唱的器官,使儿童的高、低音区达到声音、位置的完美统一。
(七)训练儿童的歌唱情感艺术表现
声乐通过声音来检验的一种艺术,是一种看不见、闻不着的艺术,故需要我们每天及时获得审美的基础知识和积累对审美的经验,如此才能深刻理解声乐的审美。幼儿园教师在教儿童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时候,对歌曲的音乐背景、歌词的念白及内容、歌曲的内涵及中心思想进行详细的说明。培养儿童在歌唱中的情感此外,教师可教授学生的一些基本音乐表现手段:音的强弱、音的高低、音的色彩、音的高低等,帮助学生表达音乐形象。儿童的歌声是淳朴、童真及干净的,其对声乐的情感比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更为强烈。因此,培养儿童对声乐的鉴赏力和鉴别力尤为关键。
三、结语
目前,儿童声乐的启蒙和辅导仍存在声乐教育目标不明确、儿童声乐教学课时不足、声乐课程教学未能体现出专业性、儿童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对此,我们提出儿童声乐教学应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儿童声乐发展需求,合理设置声乐课程,改进声乐的教学方法,将声乐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提高声乐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还需注意儿童声乐学习的年龄段,加强儿童呼吸、歌唱时共鸣和吐字的训练,科学发音,培养儿童对声乐的兴趣。
随着高科技网络信息的更新,儿童的心里接受的音乐常识也在更新,需要结合他们的生理及心理特征进行声乐授课,辅助多媒体中的摄像头进行录制,接着可以放在网络中或幻灯片中,让老师根据他们在录制声音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使声乐艺术更加直观化,改变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此外,先进的音乐多媒体教学软件中很多优秀的乐队伴奏,有强烈的民族风及节奏律动,对学生的演唱给与辅助和衬托的作用。可以培养儿童们的节奏感和音乐风格,进而达到歌唱的最好状态,表述歌曲的思想内涵,更激发了儿童学习声乐的兴趣。因此,具备一定的教学条件和良好的声乐学习是实施有效的声乐艺术教学前提。
参考文献:
[1]黄可章.儿童声乐教学的三大要点[J].北方文学,2011,(06).
[2]陈琳.关于儿童声乐教育的两点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2012,(04).
[3]王杨阳.幼儿启蒙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亚太教育,2015,(09).
[4]程景丽.校外少儿声乐教学情况分析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26).
[5]蒋青,丁颢.论声乐教育的初始年龄[J].红河学院学报,2008,(03).
篇7
关键词 歌唱活动 范唱 图谱 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歌唱是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的音乐活动,是进行普及音乐教育的切实可行、又有实效的途径,也是幼儿园最常见的音乐活动类型之一。与传统的教师反复教唱幼儿反复学唱的方式不同,现在幼儿园的歌唱活动,更加注重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也增加了更多游戏化的元素。即不仅要让幼儿在“玩中学”,也要实现“通过音乐的教育”的目的。这对教师组织好歌唱活动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对活动现场的观摩分析,发现如何有效范唱、如何适宜地使用图谱以及如何设计音乐游戏,成为歌唱活动教学的难点。
1教师有效范唱的问题
在幼儿歌唱能力培养方面,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认为幼儿园歌曲的教唱是通过听和重复的方法进行的,活动中开始时教师歌唱、示范,儿童倾听,在记忆中储存歌曲,并进一步模仿歌唱。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在“解决大多数儿童歌唱走音问题”的行动研究报告中曾指出,提高幼儿音准应从培养良好的学习歌唱的习惯入手,坚持要求幼儿先听、反复听、听熟了再开口唱。在实际的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也都会“教师范唱――幼儿倾听”开始,但同时幼儿不认真听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范唱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提高范唱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保证范唱的质量,给幼儿真正听的机会。有些教师的范唱常常被钢琴或课件的声音所掩盖,甚至直接用音频播放替代教师的范唱。要保证范唱的质量需要教师遵循范唱的一些原则。一般要求,在新歌第一次范唱时,教师最好“清唱”,2至3遍之后,可以轻声加入右手单旋律伴奏,范唱速度稍慢,音量适当低一些,保证幼儿可以听见即可。在幼儿对歌曲建立了清晰的记忆表象之后,可逐步提高歌唱的速度,加上伴奏和旋律,鼓励幼儿歌唱。
其次,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保持倾听的兴趣。幼儿心理结构中无意注意起主要作用,他们的注意力特征主要表现为:保持时间短、容易扰。所以,一遍又一遍机械地倾听如同一遍一遍机械地练唱一样,容易使幼儿疲惫,注意力不集中,范唱自然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利用有意注意巧设教学任务,教学要求通过任务意识的建立而得以实现。每一次范唱前给予幼儿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幼儿带着“目的”去倾听,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教师范唱的不同阶段,适用于不同类型及难易程度的学习任务。在歌曲新手初步范唱时,教师可以使用“认知式任务”,它主要要求幼儿熟悉歌词的大概内容,歌曲曲调的特征。而在歌曲学习过程中,要提高范唱的有效性,“听辨式任务”与“验证式任务”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歌词的顺序、歌词里对应的一些关系、歌曲的结构等可以作为听辨的任务。验证式任务侧重于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尤其是自我反思评价能力。通常在有争议或问题的时候使用。
另一方面,巧妙利用无意注意设计音乐游戏,贯穿在范唱的过程中,也可提高范唱的有效性。传统的“丢手绢”游戏,正是无意注意发挥作用典型的案例。下文我们所提到游戏的方法,其实就是利用无意注意吸引幼儿进行学习的手段。
2图谱的有效设计与使用问题
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图谱是用以显示音乐结构、音乐内容的图画或结构模型图。它可以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有形的符号、色彩等,利于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理解和记忆。因此,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或者歌曲的结构,图谱被普遍使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图谱使用无效和幼儿过渡依赖图谱的现象。
对此,教师需要思考何时应该使用图谱以及如何使用图谱的问题。首先,应该对图谱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图谱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是为了帮助幼儿理解音乐而使用,如果歌曲本身是幼儿无需借助图谱就能理解的水平,那么此时为了追求教学手段的丰富性而使用图谱,只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其次,有效使用图谱的前提在于合理设计图谱,图谱的设计要重点突出,才能发挥作用。在图谱制作时,教师往往只关注歌词内容,而常常忽略歌曲旋律或节奏方面的细节等。如需制作图谱,应建立在教师把握了歌曲重难点的基础上,清楚图谱使用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歌词的记忆、旋律的变化还是歌曲的结构等。因此,教师在选择符号和色彩、排列图形等时都要意图明确,突出重点。例如用相同的符号指代相同的内容,凸显歌曲的结构;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来设计图片排列的密度,根据乐句的段落来考虑符号的布局等。
最后,在图谱使用中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在教学中我们还会发现幼儿过渡依赖图谱的现象:一次活动下来,图谱呈现的时候,幼儿会看着图谱提示歌唱,一旦拿走图谱,孩子基本上就没声音了。教师可以采用填充图谱、排列图谱、帮助教师呈现/撤除图谱等方式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到图谱的运用过程中。部分较容易绘制成图谱的歌曲,还可以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图谱。
3游戏的有效使用问题
幼儿要学会歌唱,必须要经过经常的复习(下转第42页)(上接第40页)和重复,儿童喜欢歌唱时伴随活动,游戏中的愉快兴奋情绪将会减弱枯燥重复的感觉。游戏化歌唱教学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游戏化理念指引下,游戏化歌唱教学也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幼儿通过游戏化教学活动在聆听、模仿、运用、创造的过程中,不仅在音乐素质和音乐能力方面有所提高,而且在非智力因素上也能得到发展。这种游戏化直接体现在音乐游戏上。在实际运用中,教师会有意识地在歌唱活动中插入音乐游戏,但是往往处理不好游戏与歌唱的关系,常会出现“假歌唱、真游戏”的现象,游戏的内容与歌唱没有关联或者游戏干扰了歌唱。
音乐游戏是借用游戏的形式来发展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一种音乐活动,它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在歌唱活动中,这种“规则”体现在歌曲本身的某些要素与游戏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即歌曲必定是游戏能够开展的重要因素。在歌唱活动中,如何有效使用音乐游戏,处理好游戏和歌唱的关系,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歌曲本身的游戏性,进而设计适宜的音乐游戏。对此,实践中的三种经验可以作为参考:
(1)利用歌曲本身隐含的规则进行游戏。有些歌曲歌词本身就隐含了一种游戏规则,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这种现有的规则进行游戏。运用这种方式进行音乐游戏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前文提到的《丢手绢》。在该案例中,“……丢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她),快点快点抓住他(她)……”是歌词,同时也是体育游戏中“同向追跑”的基本规则。
(2)根据歌曲的特点引入挑战游戏。这种方法适合于易于进行变式演唱的歌曲,我们可以通过同时改变游戏的难易程度和歌曲的演唱方法,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好胜心,使幼儿在不断挑战的过程中学会歌曲。比如歌曲《头发肩膀膝盖脚》,歌词即“头发、肩膀、膝盖、脚……”,虽然没有直接说明游戏的规则,但是歌词指的是人的身体的某些部位,自然可以进行简单的身体指认游戏。它属于快速反应游戏,快速反应游戏的进阶,最常见的改变则是在“速度”上。因此,改变歌曲的演唱速度,即改变指认的速度,吸引幼儿重复歌唱。简短的可以进行默唱游戏的歌曲,也适合于这种方式。默唱的难度可以由一个字,升级到两个字、三个字等。
(3)替换歌词内容进行创编游戏。有些歌曲进行简单的替换创编后,可以创造不同的情境。这种游戏的特点就在于规则单一,但情境丰富,每次幼儿都会面对一种意想不到的情境,情境本身对幼儿来说是新颖的有趣的。创编的情境可以是教师范唱之前告知幼儿的,如在小班歌唱《妈妈我要亲亲你》的活动中,教师先逐一呈现不同的情境,分别借助自己(扮演妈妈)、图片(妈妈、小熊、小猫)等,创设了“唱给不同的对象听”的情境。教师也可以创设一些幼儿意想不到的情境。如在大班《喂鸡》的活动中,教师突然从大公鸡、大母鸡唱到洗衣机,引发幼儿哈哈大笑的同时,所有的孩子都全神贯注,猜想接下来老师还会唱什么意想不到的东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