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客家文化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妈祖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妈祖,原不是神,上确有其人。据《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载:姓林,名黩,也叫黩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福建莆田湄州湾的一个渔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去世,时年28岁(实岁27岁)。妈祖,被视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榜样而千古传颂:“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桅墙一信风。”--这是宋代黄公度的诗句;“巨浸虽稽天,旗盖俨中流。”--这是宋代刘克庄的诗句;“桅樯出火海浪破,神鬼役使忘险艰。”--这是元代洪希文的诗句;“洪涛巨浪帖不惊,凌空若履平地行。”--这是明成祖朱棣的诗句。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无疑是妈祖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诚然,妈祖本身没有什么经典著作,历史留下的只有一大堆神话传说。但神话既是科学蒙昧时人类的某种迷信思想的反映,也是人们在同自然和命运搏斗中所产生的愿望和美好理想的象征。它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应当承认,也必须承认,神话也是一种历史文化,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迷人的神话。而妈祖神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从海外评价的角度来说,它是中国的“土特产”,她自然也是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
妈祖,同神州版图的许许多多地名关联在一起,成为祖国统一和的一条精神纽带。传说香港的香炉峰是由于妈祖庙的流入港而得名。澳门之所以被西方人称为“妈阁”(MACAU),就是由于葡萄牙人初登岸见到妈祖庙殿阁即以之为名。澎湖列岛则由于“屿中曰娘宫屿,其状如湖,因曰澎湖”,其首府马公市也是由“妈宫”间转而来。总之,从祖国东北的丹东至南海群岛的许多地名,都与“妈祖”有关。此外,以天妃宫或天后宫为乡、村、寮、街、巷、澳、路命名的则不能悉计。
妈祖,在中国和平外交史上享有特殊的美誉。15世纪初郑和七次下西洋,前后历时28年,访问了亚、非两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靠的是祖妈精神统率数万人的意志,才能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在世界航海史和外交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中日友好关系的厉史更是同妈祖密切相关。自15世纪至19世纪,中国的使船和琉球的学者、商人都是以妈祖为护佑而频频往来于两国之间,而长崎的自然航标野间岳(娘妈山的日译),则堪称历史上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门户。
妈祖,在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留下了许多光辉的纪录。
妈祖,对推动中国近代商品经济发展起着重的作用。由于中国海运贸易与妈祖信仰息息相关,所以中国沿海沿江的许多港口、商埠的开发,也是以妈祖信仰在当地的开始传播为标志的。各地天后宫保存的清代以来的碑刻,都记载着极为丰富的有关海运贸易和商港开发的珍贵资料。
妈祖,这一名字凝聚着千千万万海内外炎黄子孙爱国爱乡,虔诚向善的心愿。瞻拜妈祖,已成为许多华裔、华桥和台湾同胞寻根谒祖的美好寄托,因此有了今天的“妈祖热”。
妈祖文化不仅是上述所提及的思想文化,妈祖文化的全部还应包括宗教、民俗、文学、艺术、建筑、服饰等等。可以从各个领域去探索、研究。
客家人是汉族一个系统分明的支派。
客家民系有着极为鲜明的特色。它继承着中华民族众多优秀传统品质,又是最具开放性和最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汉族民系。客家先民来到闽粤边区和当地土著民族杂居在一起,一方面与当地人友好相处,吸收土著文化和外来文化、海洋文化,一方面面又顽强地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振兴中华作出了卓越贡献。
客家人所居的地方属于绵延千里的大山区,条件极为恶劣,交通极为闭塞,因而受外界的冲击和影响较小。千百年来,他们虽然也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前进,但在客家人的这个文化圈内却始终保留着一些古代的文化特征,诸如信仰习俗等。他们一方面保留中原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又吸收新鲜的东西,使之互相渗透、融合。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著名法医学家宋慈任长汀县令,为缩短运盐路程,沟通汀潮经贸往来,打通了汀江韩江间的商业航道,接受了沿海一带崇祀盛行的妈祖信仰,从此妈祖信仰就融入了汀州民众民俗信仰的大潮,成为民间十分崇敬和信仰的“妈祖女哩”。(哩即母亲,把妈祖喻为母亲以上的祖辈之意)。妈祖是民众对这位海上女神的俗称呢称,天后则是清朝康熙皇帝所赐的封号。在客家地区,妈祖信仰和福建沿海及广东潮汕地区一样,十分普遍。可以说,几乎每县都有妈祖庙(宫)。在长汀城区就达6座之多。此外,庵杰(龙门)、古城、策武、馆前、水口、濯口、铁长、羊牯等乡镇也在汀江或其它河边建有妈祖庙(天后宫),尽管规模不一,但建筑风格却大同小异,妈祖信仰还启遍及城乡,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家民俗文化现象。妈祖信仰和妈祖庙宇作为载体,对于了解客家人外传、海交、商贸、民间信仰、居民迁徙、会馆组织等都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可以认为,研究妈祖文化是研究客家大文化圈中一个有机的整体,应从广义的角度去认识、去理解、去探究,应该多视角、全方位、深层次去发掘。三、汀江与妈祖
汀州天后宫,是汀州群众为纪念聪慧、善良的海上女神林黩娘而建的庙宇,它寄托着汀州民众美好的愿望和追求。妈祖“升天化仙”的祖籍地湄州岛,后人建祠奉祀,这是陆地上最早的妈祖庙。妈祖原是一个地方的民间神,为什么会成为远近闻名至高无上的海上女神?以历史观点考察。总的来说应与航海事业的不断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当然这也与科学不发达,民众有迷信思想以及历朝皇帝出自统治的需要不断给妈祖加封有关。
“客家母亲河”汀江,是福建省四大水系之一,是福建省第三条大江,是唯一通往外省的航道。汀江发源于宁化治平赖家山将军凹,流入长汀境内大屋背、赤凹背、上廖、上赤、庵杰,穿过龙门,流经新桥、大同、汀州镇、策武、河田、水口,左纳南山河,右纳濯田河、再纳武平县桃兰河,经武平县店下,再经羊牯的回龙,直通上杭,经永定县峰市入广东,在三河坝与梅江汇合称为韩江,主流在澄海县入海,全长328公里,其中福建境内285.5公里,长汀境内153.7公里。“汀江自古以来便有舟楫之利”,一度号称“上河三千,下河八百”。到了宋代,汀州已建成相当繁荣的城市。
古代,汀州没有公路,交通极为不便。汀州各县市和外界经贸往来的通道主要是靠汀江航运。汀江沿岸居住的客家先民的生产、生活和汀江有着密切的关系,妈祖信仰和汀江航运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据有关史料记载,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著名法医学家宋慈出任长汀县令,打通了汀江、韩江间的商业航道,使汀州与广东潮汕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但汀江河道曲折,水流湍急,有险滩27处,“三百滩头风浪恶”。州县吏和商贩们在潮州了解到妈祖作为海上航运保护神有祷必应的传说,很自然的接受了妈祖信仰,并按潮州“三圣妃”宫的样式在长汀自建一“三圣妃宫”以求得妈祖庇护。
四、研究妈祖要有正确的导向
篇2
[关键词] 洛带古镇 客家传统 蜜蜂 兔子
洛带古镇位于西部客家之乡的成都市龙泉驿区,距成都市区仅18公里,全镇85%以上都是客家移民的后裔,他们说客家话、穿客家衣、吃客家饭、行客家礼、住客家大房子,使这块西部花果之乡充满了浓浓的客家情谊,因此国家旅游局对洛带古镇的评价和期望很高,称为“南有丽江、北有平遥、东有周庄、西有洛带”。
由于洛带古镇几年来观光旅游占主导地位,对文艺资源和节庆文化的开发相对较多,比如洛带古镇的客家火龙节、水龙节就受到旅游者的喜爱,被称为中国的狂欢节。但是,由于观光旅游重游率低、消费低的特点,洛带古镇旅游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与国家旅游局的期望也还有很大的差距,急需以客家文化的深度开发和持续发展作为突破口。实际上,客家文化中的艺术资源、建筑资源、民俗资源等都还有很多未应用到旅游业中来。本文试以客家建筑中的两个符号“蜜蜂”、“兔子”为例来做一说明。
一、隐藏于建筑符号中的客家秘密――高踞屋檐的蜜蜂和守候祖屋的兔子
建筑是凝聚民族文化的大舞台,民族审美思想、民族心理就隐藏、固化在其中,不易变化,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常常变成一个个的符号嵌进建筑里,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
在洛带,荷香清幽的福池对面是一座清乾隆18年江西籍客家移民筹资兴建的江西会馆,该馆整体布局严谨,空间安排合理,构思独特,古色古香的精美木雕将人们的记忆引向久远的时代。但是很少有人们注意到,这座会馆的瓦当上雕凿的花纹,除了蝙蝠等瑞兽,竟然还有一种普通的小昆虫――蜜蜂。我们知道,能够站在高高房檐的瓦当上的,一般是人们认为可以镇宅、招财、祈福、迎祥的神兽、瑞兽,或者是一些吉祥图案,如青龙、白虎、朱雀、蝙蝠等等,除了客家人,中国历来就没有将蜜蜂这一不起眼的小昆虫雕塑在瓦当这一富有神圣意味的物件上的传统。经过细致的调查,我们还发现,客家人不仅让蜜蜂站上了会馆、祠堂那高高的屋檐,而且在客家人祖屋内的神台上,也雕刻上了蜜蜂。这一不容忽视的细节向我们揭示了客家人什么样的内心情感?
原来,客家人在从中原南迁至南方丘陵山区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养蜂取蜜的技术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因此如果有蜂群降落在自家的仓库、箱中或衣橱,客家人不仅不会害怕、驱赶,反而视为招财进宝的吉兆,对蜜蜂十分友善、喜爱、照顾。正因为客家人视蜜蜂为“吉祥物”、“摇钱树”,所以才在祖屋、会馆等十分重要的地方刻上蜜蜂的形象。客家人中还流传着许多赞扬蜜蜂或以蜜蜂设喻的山歌、民谚等。在男女恋爱对唱的山歌中也常常将女子比喻为花朵,将男子比喻为蜜蜂。而蜜蜂勤劳的本性,也与客家人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的传统一致。所以,如果要选一种最能代表客家人品质的动物的话,也许还真是蜜蜂莫属。
洛带古镇上有一个巫氏大户人家建造的“巫氏大夫第”,是洛带镇建筑最早而又保存最完好的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由巫氏入川后第二代传人巫作江建于乾隆末至嘉庆初年,在这个主体建筑由大门、过厅、院坝、前中后三堂、东西花厅等组成的民居建筑群里,最高的建筑就是客家人必不可少的存放祖宗神位的堂屋,而就在堂屋的大门两边,精雕细刻的梁枋下面,居然雕刻着一对奔跑的兔子,两只兔子一左一右守在堂屋的大门边,构成一幅富有动感和人情味的场景。人们不禁要问,客家人为什么要以兔子而不是鹿子、狮子或其他惯常使用的动物形象来装饰堂屋的大门呢?客家人为何对兔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原来,客家先民虽多数来自中原大户或贵族,但当其在南方的丛山峻岭中面临营养短缺的窘境时,能毅然创新思变,把原来排除在“六畜”之外的兔肉做成美味佳肴和营养保健品,形成了“飞禽莫若鸪,走兽莫若兔”、“无兔不成席,一兔顶三鸡”的生活情趣和价值取向。由客家人长期选育而成的通贤乌兔经现代研究证明是所有畜禽肉类中烟酸含量最高和胆固醇含量最低的珍品,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客家人毫不讳言对兔子的喜爱,给婴儿也戴上兔头帽以求吉祥。
这两种装饰在建筑的重要部位的动物都是与客家人关系最密切的,也是客家人的重要贡献之一,具有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他们反映了真实的客家生活状态,构成了客家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
二、客家蜂文化和兔文化的现代意义及其旅游开发价值
客家蜂文化和兔文化不仅代表了客家人艰苦创业的历史,也蕴含着客家人的生活智慧。现代科技证明,蜂和兔这两种动物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非凡价值和特殊的益处。蜂蜜含有约15种矿物质、20种氨基酸、葡萄糖、果糖、维生素B群、 丰富的维生素C、13种有机酸、3种无机酸、多种活性酶、乙酰胆碱等,对肠胃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肝脏病、神经系统病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蜂蜜中含有70%以上的单糖(葡萄糖和果糖),饮用后不必再经过消化就马上可以被吸收,经过约20分钟后即可进入人体血液中,因此蜂蜜既是体质衰弱者、胃肠功能不佳者、产妇、幼儿等合适的滋补品,也是运动后、熬夜者、工作疲劳者消除疲劳的最佳饮料。《本草纲目》把蜂蜜的作用总结为清热、补中气、解毒、润燥、止痛,原蜜造血功能好,对女性是是很好的美容食品。男性常服能保肝、强身。因此,蜂蜜被人们看成是“使人保持愉快和青春的良药”。而兔子价廉物美,兔肉是古今中外公认的美容肉、益智肉和保健肉,李时珍称兔肉为“食之上品”,陶弘景也称赞“兔肉为羹益人”。其中客家珍品通贤乌兔肉质细嫩鲜美无膻味,对改善皮肤新陈代谢功能和提高人体高密度脂蛋白具有较高疗效。客家人对兔肉有最好的利用,如美味的蒸汽白斩兔、兔肉焖芥菜心、满月兔蒸汤等,福建客家菜的满月乌兔蒸羊耳三点,汤鲜肉滑,消食益气、健脾利尿,是开食婴儿和幼儿的最爱,被称为“客家第一汤”;另一客家名菜黄酒炖乌兔公集美味滋补于一体,对肾气渐衰的老弱病人和哺乳妇女催奶有立竿见影之效。
旅游业由于综合性较强,对文化含量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传统产业常常会起到提高附加值、促进新产品开发、形成新的产业链条的作用。如洛带所在的龙泉驿区是我国的水蜜桃之乡,政府利用距离大城市较近的区位优势,通过发展观花赏果的近郊旅游休闲业,为人民增收提供了重要途径。但是龙泉驿区由于气候资源不突出,观光农业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由于对具有客家特色的购物、娱乐、餐饮等方面的产品开发不够,洛带古镇上充斥着缺乏特色的廉价旅游商品。区、镇政府每年花费数百万来开展各项大众文艺表演虽然聚集了人气,但是古镇上乏善可陈的旅游商品却难以激起旅游者的消费欲望。因此,对古镇来说,开发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是丰富古镇特色、提高旅游业产值的必由之路,对客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可持续发展也很重要。
以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蜜蜂文化和兔文化来说,可以进行丰富多彩的旅游开发。如设计蜂、兔形象的系列旅游商品、食品、纪念品、工艺品,以蜂、兔为主题开展旅游文化活动并形成品牌,在文艺活动中穿插蜂、兔内容的节目,甚至可以形成蜂、兔主题的节庆活动,等等。在发展策略上,以一两个重点品牌带动整个蜂文化、兔文化的全面开发。
比如,针对城市近郊旅游中女性比例较高、女性在旅游出行决策中起重要作用的特点,结合现代女性注重美容美体健康的潮流和蜂、兔产品特别适合女性使用的特点,开发富有女性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借以带动整个蜂文化和兔文化产品链的开发,号召“常饮客家蜜,人比桃花美”、“常食客家兔,人比桃花艳”的客家旅游消费时尚。
近几年的中国国内旅游者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女性旅游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显示,1998年~2001年我国女性游客的数量呈增长趋势,并且一直超过男性。随着现代女性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她们具有强烈的旅游需求,并且对购物的需求大。洛带古镇及其周边的旅游资源比较适合女性旅游,如购物旅游、美容旅游、保健旅游、春季郊游、花果赏玩等。
参考文献:
[1]《洛带镇志》
[2]叶必森:蜜蜂朝房的由来.蜜蜂杂志(月刊),2007.6
篇3
1、个人参与。有两层含义:作为阅读主体—学生要使其心智全方位参与;作为实施教学的教师要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主体参与阅读活动。
2、自我发起。就课堂上某一次阅读活动而言,学生可以借助外部的推动或刺激使其转化为自我阅读的需求,才能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活动从形式化的表面上升为阅读的本质—理解内容并伴随着各种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及阅读情感的实际体验与交流。
3、自我评价。积极的阅读体验和自我评价是阅读主体不断进行阅读活动并获得更多实践的心理基础,也是阅读主体不断调整和完美自己阅读行为的动力源。因此,阅读体验的强烈程度和评价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具体体现。
当前,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未能真正参与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从而缺乏相应的、及时的课堂教学环节评价,即形成性评价。阅读课上仍以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为主,即使有检测阅读理解效果的提问或讨论,也往往流于形式,或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相互“应和”上,而大多数学生更多的只是充当“听众”的角色,因此,初中阅读教学的方法必须加以改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的不仅仅是语篇内容的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积极创设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条件和氛围,使教、学和课堂评价一位一体;课堂评价应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与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堂评价始终贯穿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将课堂教学程序评价化是进行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一条途径。
一、课堂教学程序评价化实施的理论依据—形成性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明确规定:“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还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评价思想,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形成性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推动因素。如果形成性评价使用恰当,就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并得到激励,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形成继续进步的动力;也可以让学生反省和反思自己的欠缺之处,调整学习策略,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适当监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将课堂教学程序评价化的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
(一)实施前
以卡片的形式出示给学生阅读的具体目标及策略。学生在阅读中检验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运用了这些策略,这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我进行评价的过程。
李静纯先生的“阅读的具体目标”具有极大的参照性,见下列卡片:
卡片一、阅读过程
1、Consideringthepurposeforreading.
在接触文本之前的几秒钟内对阅读目的进行定位。
2、Identifyingthetypeofthetext.
确认文本的体裁
3、Predictingwhatmassagemightfollow.
随着视觉扫描进程不断地对接踵而来的信息进行预测。
4、Controllingthespeed.
依据阅读过程的实际需要把握阅读速度。
5、Scanning
跳读
6、Skimming
略读
7、Decidingwhattheactivewordsshouldbeinthetext.
根据阅读目的确定文本中起作用的积极词汇。
8、Decidingwhatthereceptivewordsshouldbeinthetext.
根据阅读目的,确定文本中需要暂时接受的词汇。
9、Decidingwhatthrow—awaywordsshouldbeinthetext.
根据阅读目的,确定文本中可以忽略的词汇。
10、Storingimportantinformation.
为了后续的需要,把扫描过程中的有用信息暂时存储在头脑中。
11、Recognizingthepresuppositionsunderlyingthetext.
确认作者根据接受对象而预先略去的信息表述。
12、Recognizingimplicationandmakinginference.
确认隐藏在文本“深层”的因素,并据此进行意义上的猜测。
卡片二、阅读策略
1、Keepingupconfidencein&nb
sp;comprehension.
自始至终保持进行理解的信心。
2、Usingcues,cluesandhintstodetectthehiddenrelationships.
运用各种暗示点对隐藏的事理逻辑线索进行探查。
3、Mappingideasintomeaningclusters.
在头脑中汇合并合乎逻辑的重新组织意思。
4、Jumpingoverdifficultiestofollowalineofthought.
排除语言困难,跟踪全篇思路。
5、Referringtolifeexperiences.
能够恰当的参照生活经验。
6、Formingpicturesinmind.
能够把文本连续不断的转换为心理图像。
(二)实施中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形成性评价实施的过程,就是探究学习的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容易导致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做法,比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现在的课程改革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强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按照这一改革的导向,教师应该为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而进行教学程序设计,使得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环节都包括评价。也就是说:促进探究教学的过程也是积极开展形成性评价的过程。形成性评价与其它教学活动一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有效的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学,我主要采取四人一组的小组学习形式,设计阅读课教学的程序,即通过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和合作评价四种评价形式,使课堂每个教学环节评价化,详见下表:
表格一、课堂阅读教学评价化程序。
教学内容教学程序评价形式评价意义
限时阅读课文大意学生自读,找出个人的疑难问题。自我评价培养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鼓励他们自己思考,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及需要帮助的地方。
解难释疑
就课文内容编习题小组竞赛形式:
甲组A学生提问,请B组学生回答,反之亦然。如果B组B学生答不出,C学生继续答,这样其它小组的任何一个学生(包括不会的B学生)在听他人节使得过程中也在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对错评价。自我评价
互相评价使学生有机会检查自己和他人的学习,从而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一个更明确的概念,逐步增强“我也能做”的信心,同伴评价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意识到“同伴文化”的力量,以及友好气氛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互相评价鼓励学生合作和向他人学习。
必要时教师讲解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教学内容的同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教师要示范学习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帮助学生自评,管理学生学习,当学生制定和应用评价标准时,给予指导和支持,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
划分段落中心思想
口、笔头复述课文
拓展知识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合作评价
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有必要参与进来进行评价。教师、学生合作评价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反思和自评,给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教师再及时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提供给学生更有意义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总之,当教师评价学生、学生和学生互评或学生本人自评时,无论成绩是优、良或中,效果都是非同一般的:学生喜欢听老师和同学描述他们的优点和进步的过程,因为学生这样做就能感到他们的价值和学习责任。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同学和老师都表示出对他的信心,具体分析他们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教师—学生和学生—学生间的交流过程就是相互认识、重新认识自我和他人的过程,这样,通过评价,学生学会了咨询,学会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学会评价自己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三)实施后
认真收集两种反馈:学生作业反馈与学生自我评价反馈,以使教学相长。
表格二、自我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反馈表
编号评价项目是否具体情况(在提示词上打勾)
1你是否在课上自我评价中检查了语言知识?全面迅速部分掌握少量掌握未掌握
2你在课堂上是否精力集中?很集中集中一般有时集中
3你在课堂上是否感到心情愉快?很愉快愉快一办有时愉快
4你是否积极呼应了老师或同学的提问或指令?次数1、2、3、4、5、6、更多
5你在课堂上是不是主动提问或主动讲话? 次数1、2、3、4、5、6、更多
6你是否接受了与过去活动有关的阅读材料?教材评价手册课外读物练习册
测试题
7你是否与同学一起评价课上的活动?积极主动评价有时评价偶尔评价
8你是否愿意接受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积极采纳部分采纳很少采纳
9你是否能读懂课文大意?全懂大部分懂少部分懂不懂
10你是否能口、笔头复述课文?完全能少部分能不能
11你是否能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知识?能差不多能不能
12互评与合作评价对你帮助大吗?很大大一般无
13你喜欢阅读课的这种教学方式吗?很喜欢喜欢不喜欢
14你对老师有什么要说的心理话?
三、阅读课教学程序评价化实践的收获与不足
收获:
1、学生阅读时,心理上积极因素占主导地位,极大的降低了畏难情绪。
2、学习信心增强。
3、阅读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
1、课堂上评价标准不甚明确,不太系统,记录无连续性,没有精确的反馈数据做参照,导致对教师教学的反思模糊。
2、提高阅读能力,不应只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多进行课外阅读,向学生们推荐浅显易懂的英语读物,以使阅读形成习惯。
四、今后努力方向
1、课堂程序评价化教学,不应只体现在阅读教学上,还应广泛用于听、说、写的技能教学上。
2、下一步要建立学生学习的个人档案袋,及时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方位资料,通过师生分析、交流、共同协作,建立起学生个人需要,以及班集体需要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
3、探索与教学相适应的、可操作的课堂表格化评价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葛文山“新《标准》新特色高要求”《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5期
2、陈瑛“主体参与英语阅读教学过程的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年第2期
3、罗少茜“英语教学中的行为表现评价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篇4
关键词语言文字 规范化教学 重要性 对策
汉语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规范语言文字,推广普通话,可以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加强中华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因此,在教学中规范语言文字已成为时代和全社会赋予我们广大教师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口流动、商品交换、信息流通的范围、规模和频度都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候,现代化工业、交通业、农业、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以及国防事业对于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推广普及普通话和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网络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意义越来越突出。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直接影响着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应用的范围和效率。在计算机大踏步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掌握普通话和汉语拼音以及汉字规范字形的重要性。汉字在数量、字形、字音、笔画、笔顺等方面的标准化以及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逐步普及,保证和推动了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又强烈地要求在全社会加快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步伐,要求更大范围的人群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和规范汉字。
再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交往不断扩大。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是外国人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的必要工具,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和影响越来越大。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将在世界的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语言文字规范化教学十分重要,但是在当前的学校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普通话发音不标准,乱用词语,逻辑混乱,滥用网络语言等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前的教育机制不够完善,学生忽视母语的学习,社会用字比较混乱,教师自身汉语水平有待加强等原因造成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思想上重视
虽然当前教育机制一时间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国家相关法规,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使教师意识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并把思想化为行动,认真做好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
(2)加强教师自身建设
一方面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语言文字规范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教育部、国家语委2002年3月颁发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同时还应有计划地进行普通话培训,提高广大教师使用汉语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每年都应组织教师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比赛,督促教师写好汉字。
(3)增强师生规范意识
曾经听过这样一则传闻,说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每说错一个字就要扣一百块钱。当时听了觉得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规定没有人性,主持人也是人,是人就会说错,凭什么罚钱?现在细思,却觉得这样的规定也有它的道理。没错,主持人是人,但他们的工作是主持,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主持人,他们肩负着传播文化,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的使命,必须做好表率作用。我想老师也是一样的。“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想搞好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教师必须增强自我规范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规范自己的语言文字,做好表率带头作用。同时还应在校园内大力开展普通话宣传活动,在校园显著位置张贴宣传标语,并杜绝盗版教材,注重校园用字规范,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
(4)重视学生语言文字教学
在学生中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文字教学,特别是汉字的书写,要求学生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甚至美观。
(5)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形形的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网络语言是一种言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我们应对它作全面审视、具体分析,不能一棍子打死。“网络语言”可以说是 “另类思维”之下衍生的一种“另类语言”,符合年轻人求异求新的心理,是多元多彩社会现实的折射。所以对于青少年热衷于创造和模仿网络用语,我们不需要搞一刀切,全盘否定,这样只会激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但是我们也不可以任其发展,任其泛滥,因为一些粗俗、暴力的网络用语会给青少年带来恶劣的影响。因此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该不能进行简单的否定和禁止,而是应该加以积极必要的控制和引导,引导学生在使用网络语言时,要分清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要适合具体的语境,而不应随意滥用。
总之,语言文字规范工作问题较多,成因复杂,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参考文献:
篇5
与此同时,乡土文化还蕴含着独特的语文课程资源。乡土文化中蕴含着独特的语文课程资源,却尚未发掘,这些课程资源是我们现有语文教材无法提供的。以导游词篇单元教学和楹联篇单元教学为例:平时的作文教学是学生在老师提供材料的基础上来写作,但能将写作和口语表达结合运用的资源几乎没有,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把乡土资源与写作素材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写作的视野更加开阔,学生也会觉得有东西可写。而导游词篇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在结合景点介绍或特色饮食的基础上完成导游词的写作,最后上讲台演讲,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楹联是传统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目前学生对楹联已非常陌生,而楹联篇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在搜集丹阳各处景点楹联的基础上,总结出它的内在规律,这是目前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缺乏的内容。
《丹阳市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价值如下:
第一,研究校本课程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强化实践能力。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学既要考虑提高语文素养,又要注重强化语文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努力去设计贴近现实、容易操作的活动方案,力求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家乡名胜古迹相关的解说词为例,学生先要搜集相关名胜古迹的资料,也需要实地考察,再把资料整理出来,写成导游词,最后上台演讲,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实践能力得到了强化。
第二,研究校本课程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丹阳乡土文化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为了学校开发一本校本教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不是学校,而是教师自身,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参与者、探究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视野变得更开阔,自信心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强,教师从过去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转变为主动编订者、完善者。
第三,研究校本课程可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学校的独特风格。学校的办学特色主要取决于学校的课程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学生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发展需求、能够获得的课程资源等。乡土文化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改变以往全国或省编课程“大一统”的局面,为学校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独特风格,开发本土丰富的课程资源提供了一条独特的渠道。笔者所在学校以艺术类为特长,尤其是其中的美术绘画,几乎校内每个学生都有兴趣拿起画笔,为你画一幅素描图像、画个简单的风景图等,本课程的完成有利于彰显学校艺术类特长学校的特色,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独特风格。
第四,研究校本课程可以传承乡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丹阳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很多人对于丹阳厚重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更不用提现在的年轻学子。也正是因为如此,丹阳的一些文化正在逐渐面临失传的境地,如丹剧,虽然被确定为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丹剧团却每年只有60万的政府拨款。这对于其保护和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对保护丹剧这样的乡土文化遗产,我们也应发出自己的呼声,加强对丹剧这样的传统文化的宣传保护。从文化传承及认同的角度来看,只有将乡土文化资源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才能让学生了解丹阳的过去,把握丹阳的未来。开发丹阳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同时,学生会系统地了解丹阳的古今人物、文物古迹、民俗风情、自然山水等,最终学生也会在学习本课程时爱上自己的家乡,对家乡也就有了文化意义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才能枝繁叶茂。
第五,研究校本课程可以培养人文情怀,感悟生命的美好。当时代的推土机气势如虹地碾过故村旧巷,砖瓦青石发出骨骼断裂的声息时,我们在做什么?大部分人其实都是旁观者。参加编写丹阳乡土文化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我才明白:为什么很多美好的事物没有毁于岁月侵蚀、没有毁于战火、没有毁于外族蹂躏,最终却在这个和平盛世轰然倒塌?
篇6
关键词:茅山旅游业 道教文化 措施
一、概述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和金坛市交界处,是江苏省境内主要山脉之一,现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茅山因山势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西汉年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泽世人。后人为纪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称茅山。
茅山是中国道教名山、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峰、洞、泉奇骊,有三宫、五观、七十二庵之说。从隋唐起,就以“第八洞天、第一福地”著称于世。道家与道家文化对茅山的历史发展影响甚远,也成为今天茅山旅游业赖以维持和发展的根基。
二、茅山风景区发展现状
(一)旅游景点中的道家与道教文化体现
道家与道教文化对旅游有深刻的思考,倡导的是一种“逍遥游”:即在旅游中通过全身心体验、感悟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状态;从赏玩山水之中直觉地把握自然和如自然一样的人生的生命律动,从而悟解天地人生之道,达到自我实现和满足。清代《茅山志》载:“句曲之于金陵,是养真之福地,成神仙之灵区。”茅山以大茅峰、中茅峰、小茅峰为主体,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二十八池,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山中宰相”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中写道:“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日夕欲颓,沉鳞竞跃。实是境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天复有能与其奇者。”茅山的秀丽风光、清幽之境,集天地之灵气、圣仙之神韵,确实符合道家之追求,隐逸世外、怡然自得,于自然的交汇中领略精神、采撷趣味。
茅山古迹众多,现有主要景点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元阳观、保朴园、华阳洞、金牛洞、八卦台、喜客泉等。
九霄万福宫,因其位于茅山主峰大茅峰顶,故简称顶宫。该宫依山而建,现有殿宇四进。第一进为灵官殿,第二进为藏经楼,第三进为主体建筑太元宝殿,第四进为升表台和二圣殿。宫殿气势恢宏,讲究突出中轴线对称,强调天圆地方和阴阳五行的理念,内部布局和装饰融合了美术、雕塑等多种道教艺术,是茅山道教宫观建筑的代表。
元符万宁宫位于茅山积金峰南侧,里面有睹星门、大王殿、灵官殿、东岳殿、老君殿三天门等景点,宫殿上方为高99尺的纯铜老子塑像。老子为庄子的老师,道教尊老子为共同的始祖,其《道德经》对后世影响深远。老子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清静无为和境界的超脱,是道家与道教文化精髓的体现,后人为其塑像表示对老子的无上尊重。
元阳观位于大茅峰东南坡,观内建有太元宝殿、石牌坊、祖师坊、灵应斋、玉道坊、地祗堂、易经馆等古建筑,以及上清派祖师三茅真君和福、禄、寿、禧神像数百余尊,是茅山道教上清派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展示。
保朴园位于南朝梁时“山中宰相”陶弘景遗址处,是道家隐逸养生益寿之地。园内松青竹翠,古树参天,终年泉水潺潺,空气清新。彭祖广场、五味斋、弘道场、沧澡堂、木屋居、玄甫(四合院)、放生谷等的建造皆以道家养生文化为基础,集饮食、起居、怡情、健身、寻幽、悟道于一体,是道家与道教文化有形实体化的很好实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些年的努力,茅山在依托道家和道教文化内涵保护自然资源、开发修复新老旅游景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茅山道教文化”已成为宣传茅山一张响亮的名片。
然而,这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最根本也最关键的一点――即是对道家和道教文化的挖掘不够深,仍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核心旅游产品因缺少其他产品的衬托而成为单一产品。
从单一个体来看,茅山风光秀美,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既有宫观建筑的雄伟,也有文人墨客的遗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齐聚,还是很有开发价值。但同其他道教名山如武当山、青城山相比,差距仍非常明显,主要是在江苏省比较有名。茅山不够高、不够险、不够奇,客观地说也就是一座几百米高的山应有的景色。所以,自然风光不是茅山旅游业的根本吸引点。旅游的本质在文化,茅山所依托的正是道家与道教文化。
之所以说对其的挖掘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首先是因为与茅山有关的人包括游客、导游、景区管理者、茅山当地居民等,大多都对所谓的“道”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信仰道教的人并不多。游客烧香、算命更多的是出于迷信思想――求财、求事业、求姻缘、求平安,真正出于感受道家和道教文化的人少之又少。游客对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直接来源于导游,导游应该对道教文化有较深入了解,但现状是本地导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数量偏少,大多数只是笼统含糊的讲解,少数甚至强行拉客骗钱。
这其次,道教旅游作为宗教旅游的一种,有其特殊性。如果人们对某种宗教并不了解,那么依托此种宗教文化所呈现的有形实体包括建筑、仪式、饮食等,最多只令人感到新奇,吸引力难以持久。人们只有了解此种宗教文化,才会有所感悟,并在逐次接触中加深理解甚至形成对其的虔诚信仰。这就要求这些有形实体有“精神文化气”,在游客与其接触中从各个方面展现出来。茅山在有形实体如老子像的建造、元阳观的修复、保朴园的新建等处下了不少的功夫,但其“道教文化气韵”还不够,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大殿里香客的吵闹和摊贩的叫卖声、顶宫门口到处拉人算命的皮条客、价格奇贵的香等都令这个原本清净的道教福地变得躁动不安、浮于表面。
现在来茅山的游客,大部分是参观宫观、烧香和算命,除了顺带看看自然风景、吃吃农家菜基本上就没有其他旅游项目了。茅山过于依靠核心旅游产品而忽略了其他旅游产品的开发,这对茅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在旅游商品开发方面,茅山旅游商品也存在品种单一、缺乏原真性、品质低劣且粗制滥造、缺乏宗教旅游商品所特有的艺术性、典型性、独特性、极品和精品少等问题。
三、禅寺与武当山的启示
(一)禅寺:佛教文化的与时俱进
台湾禅寺是一座中西结合、古今结合的现代化庙宇。开山方丈惟觉和尚针对多元、多变的社会现实,推行佛教“学术化、教育化、艺术化、科学化、生活化”,力图使佛教理念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焕发新的生机。
禅寺宏伟华丽而庄严肃穆,游客众多而虔诚安静。寺内法师、僧侣六根清净、潜心向佛、专注学习;禅寺图书馆有各个门类的书籍,还有用宽带互联网及先进的影音设备用来接收世界最新信息;除研习佛法,修行的1600多位僧尼广泛涉猎一切先进知识。禅寺经常与大陆进行宗教文化交流、举行海峡两岸和平祈福法会。禅寺免费向世人开放,提供免费香;寺内有许多免费、虔诚的志工导游,除介绍佛寺外,以宣扬佛法为主,将佛教理念传给世人,不推销购物或烧大香;游客临走之际还可获得赠送的光盘和开光水。禅寺还投资为社会建造大学、中学和小学,向青年、青少年宣扬佛法,这些年来共投资相当于人民币100多万元兴办社会福利。
禅寺在普及佛法与佛教文化、促进佛教文化与时俱进、保持佛寺庄严肃静氛围、以佛法立身正命并奉献社会等方面对茅山启示很大,茅山应该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追本溯源,保护好自身独特的道家与道教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避免因片面追求商业经济而将道家与道教文化过分物质化、简单化、世俗化,致使其变味并丧失原有的吸引力。
(二)武当山:道教文化的多方面弘扬
武当山作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其弘扬道教文化、促进武当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非常值得茅山借鉴。主要包括:
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近几年,武当山的游客接待工作呈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除了传统的香客和观光游客外,以道教养生、学术研讨、道教文化等为目的的学习休闲型旅游团队明显增多。一些大型企业或团体纷纷到山召开集团年会,年会期间道协派道长讲授道教文化,取得很好效果。
筹资维修古建,努力保护文物。2009年春武当道协筹资3500万元整体购回武当山九宫之一的净乐宫、启动了五龙宫的修复工程。多年来,道协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对所管理的“五宫一观”进行维修。同时新建武当山道教学院,为武当山道教功夫团购置了练功场所。
积极广泛开展中外道教文化交流。近几年武当道协先后接待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的道教参访团1800多个,道教协会先后60多次组团到台湾、香港等地区和东南亚、欧洲及美国等国家进行宗教文化访问交流。武当山道教经忏功夫团还先后参加了香港国际道德经论坛大会、成都道教文化节、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第九届武汉道教音乐节等,表演武当武术、道教音乐,都获得好评。
发扬道教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武当山道教协会先后向印度尼西亚海啸灾区捐款10多万元,向南方雪灾地区捐款10万元,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30多万元,向西部功德林捐款5万元。与此同时,先后向敬老院、福利院、希望小学、贫困村建设等项目捐款,累计捐款捐物达200多万元。
积极宣传武当山道教文化。武当山道教协会创办《武当道教》杂志,建立“中国武当道教网站”。道协支持、参与有关单位整理、出版了《中国武当中草药志》、《武当山画册》、《玄天上帝典藉》、《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群》等,还支持、参与了电视连续剧《武当》、纪录片《问道武当》及多部影视剧光碟的制作。
四、依托道家与道教文化促进茅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尊重山水本性,保护自然环境
茅山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充分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尊重山水本性:对现有自然群落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任其自然演进;对经营轮伐的人工林则将地带性植被科学恢复与景观林营建有机结合,实施旅游导向的林相改造;对采石场等不可恢复生境则可规划建设成奇特功能景点。同时严格景区人为干扰类型和程度控制,注重景区自然景源开发,禁止与资源保护和旅游景点开发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在道路、服务设施等建设时重视减少环境负荷。
(二)筹资修复古建,新建葛洪、陶弘景纪念馆
茅山鼎盛时期宫、观、殿、宇等各种大小道教建筑多达三百余座、五千余间,道士数千人。战争、及对茅山道院的毁坏较为严重。茅山应根据实际情况,筹资重点修建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文化内涵较深的宫观建筑,重现茅山鼎盛时期的恢弘大气、香火之盛。
同时,新建葛洪和陶弘景纪念馆。葛洪和陶弘景作为茅山最具代表性的两位历史文化名人,对奠定茅山作为古代炼丹和本草著作发祥地的地位贡献突出,深刻影响着中外医药文化。陶弘景还继承老庄的哲学思想、葛洪的炼丹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家的观点,深刻影响茅山的道教文化。现仅在九霄万福宫左门一侧有葛洪和陶弘景的泥塑像,与两位历史文化名人的地位非常不符。茅山应为其修建纪念馆,以提升茅山享誉中外的历史人文品位、充实旅游观光意义。
(三)开发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
茅山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细分客源市场,以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开发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道教教事旅游。这主要针对有坚定的道教信仰的旅游者,在一些特别的道教节日和庆典时期专门提供的旅游产品,为信徒提供法事活动服务,为非信徒游客提供相应的参与活动。
2. 道教观光旅游。茅山丰富独特的道教文化资源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结合,使观光旅游成为茅山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茅山在这一块已经取得很大成果,需要进一步加大自然资源保护的力度,维持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在大型道教活动、宫观建筑、道教文化艺术、道士生活习俗等观赏方面增强游客的体验性和互动性,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普通旅游者。
3. 道教文化旅游。道教旅游本质是一种文化旅游, 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是其发展的重要依托。茅山道教的宫观建筑艺术、斋醮仪式、养生医学、石刻绘画、音乐、舞蹈、服饰等无不蕴含了深刻的文化艺术内涵。这种旅游对旅游者的文化素质要求比较高, 可以开展诸如茶艺文化游、建筑园林游、文化考察游等。
4. 道教修学旅游。这主要是针对学者、宗教研究者等的旅游,学术分量较重,有助于茅山道家与道教文化的深层次发展,研究有心得者还可著书立说,提升茅山道教名山的实力和影响力。
5. 道教民俗旅游。茅山道教民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特色。过去由于交通不方便,一些地方风俗和文化保留的很完整,为茅山发展道教民俗旅游打下坚实基础。茅山应大力开发道教民俗文化游,开辟民俗文化旅游区,集中展现一批民俗民风,既可扩大旅游内涵、增强旅游吸引力,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开发道教民俗文化游应就地取材,原汁原味、纯正地道,少一些模仿、多一些古朴,突出“惟我独有、惟我独优”的特色,加强游客参与性,使游客置身其间,体会道教民俗的博大精深。
6. 道教饮食、养生旅游。道教养生术是道家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主干。道教倡导清心寡欲、返璞归真,其饮食往往利用当地天然物产精制而成,讲究营养和清淡、不求肥甘;道教在饮茶方面也颇有研究。此外,道教宫观往往位于环境清幽之地,其中的道教人士恰恰是从事养生术活动的人才,因此,可以把道教养生术与旅游结合起来,用道教养生术为游客服务。
茅山在饮食、养生旅游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新开发的保朴园初步实现了茅山道教养生术的理念。茅山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饮食、养生旅游的横向和纵向开发:进一步丰富药膳的菜色和内涵,尝试在餐厅中出售真空包装药膳,请一些有经验且有行医资格的道士为游客开保健药方并现场配药;有计划地建立疗养院、度假村,从事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洗浴等;在商店中出售富有道教特色的茶、酒、饮料等特色饮食商品,具有保健功效的日用品、家具,与饮食、养生有关的书籍和音像制品。但同时要注意加强茅山相关部门对这些餐厅、疗养院、度假村、商店的监管,确保其出售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对游客有益无害,建立健全的规范制度,防止不法商贩有机可乘,破坏茅山饮食、养生旅游的形象,促进茅山饮食、养生旅游健康、规范地发展。
(四)开发特色道教旅游商品
茅山应大力开发特色道教旅游商品,不仅作为游客旅游的纪念、将其良好的旅游感受和印象延伸到旅游结束后,还能在独具匠心的商品设计中体现和宣传道教文化,增加旅游收入。
茅山道教旅游精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宫观建筑、雕像等的微缩模型,如元符万宁宫上头的老子像,不仅计入吉尼斯纪录,其左手下方似戒指的蜂巢更有吉祥之意;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对道教发展影响深远;将老子像模型作为旅游商品非常具有纪念意义。二是与道家和道教文化有关的书籍、画册、工艺品、音像制品的出版,内容包括茅山历史与传说、茅山道教典籍、斋醮仪式讲解、道教建筑、道教服饰、道教音乐、道教医学养生、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等。三是与道教法事及民俗有关的器物用品,如茅山道士擅长做法,其在举行斋醮仪式时所用的法器也可以模仿复制成为独特的旅游商品,对游客吸引力非常之大。四是茅山茶叶;品茶论道在道家与道教文化中有非常突出的体现,茅山有葛根茶、青山茶、花茶等,已有一定名气,可作为游客馈赠亲友或自己品尝的绝佳旅游商品。
(五)大力培养茅山本地高素质导游人才
导游作为直接面向游客的人群,在宣传道家与道教文化的作用中举重若轻。面对当前导游人员数量偏少、素质偏低的问题,茅山应加大力度、培养本地高素质的导游人才。这些人在对茅山道家与道教文化有全面、深刻了解的同时,应心怀对道法的虔诚、崇敬的心理,结合自己真实的感受、满怀感情地为游客讲解,提升茅山导游形象,使游客能较好地理解茅山道教文化。
(六)建立茅山道教学院,向世人普及道法与道教文化
现代人压力大、思想负担重,道教主张清净无为、崇尚自然、自在精神的思想,对现代人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茅山应该学习武当山的做法,建立自己的道教学院,一方面是为了培养道士,也是其主要目的;另一方面虽然次要,但却更具有普世意义,即让常人也能寻得一处清净之地,置身其中,聆听道法,虽然时间长短不一,但也有耳濡目染、清心静欲、指导行为之效。除了道法,还可以讲解与茅山道教有关的历史、传说、优秀文学作品、美术和音乐、宫观建筑理念和意义、庙会等民俗、养生之道及特色饮食,使人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领略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茅山道教文化名山的影响力亦逐步提升,依托道家与道教文化发展旅游业的初衷得以实现。
(七)利用高科技和现代信息传媒技术,与时俱进,传承弘扬道教文化
禅寺和武当山利用高科技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做法对茅山有很好的启迪,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修复宫观等古建筑时在其中融入科技和信息技术元素,如灯光照明、背景音乐、内部管理等,使游客的观赏效果更好。二是建立茅山图书馆:不仅有各个门类的书籍,还有用宽带互联网连接起来的电子计算机以及先进的影音设备用来接收世界最新信息,使茅山道法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三是建立茅山道教网站,布与茅山道家与道教文化的咨询、新闻、知识、文化艺术,使大众能方便地对茅山道家与道教文化有所了解。
(八)积极开展国内外道教文化交流,借鉴他人宝贵经验
茅山应深化道教文化研究,增强自身的道教文化底蕴,积极开展国内外道教文化交流:可定期举办茅山国际道教文化节,组织举办国内外知名学者参加的学术研讨会,参加其他地区的道教文化节、道教音乐节、道教学术研讨会,接待国内和其他国家的道家参访团并到其他地区和国家进行宗教文化访问交流。这不仅可以促进茅山与国内外其他地方的道教文化交流、借鉴他人宝贵经验发展建设茅山道家和道教文化,也可提高茅山的曝光率和知名度,促进茅山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九)承担社会责任,发扬道教济世利人传统
道教在“仙道贵人,无量度人”的教义思想主导下,践行和光同尘、济世利人的教化,以实现自我的理想价值和社会作用。茅山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应继承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精髓,发扬道教济世利人的传统:可向灾区捐款,支持参与敬老院、福利院、希望小学、贫困村建设等项目,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并鼓励到茅山的游客也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须规范管理,将资金去向明细公开);从而建立茅山承担社会责任的正面形象,向世人展示茅山继承践行道教优良传统的决心,提升游客对茅山的好感,形成口碑效应,推动茅山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世菊.道教旅游文化与开发略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
[2] 孔令宏.论道家与道教文化旅游[J].浙江大学学报,2005.
[3] 赵岩,曹珊珊,武敏.茅山风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9.
篇7
皇甫晓涛,男,汉族,河南商丘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化产业与金融价格方向博士生导师,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文化产业方向博士后,曾先后获天津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四川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维也纳大学访问学习,2012年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受关注的十大名师学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文化产业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艺术类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委。曾任辽宁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做过多次文化产业专题讲座培训。兼职北京领识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深圳创意文化科学院院长,广东创意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主任,中华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人类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理事,光明日报社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顾问,光彩集团文化事业部部长,哈尔滨马迭尔集团顾问,青岛保税港区顾问,伊春市人民政府顾问。
二、研究领域
皇甫晓涛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新、文化资本与资本理论研究工作,具体研究方向与学科背景为管理科学与规划科学,鉴识科学与认知科学,文化产业与文化金融,城市文化与文化治理,文化教育与教育科学,人类学与文化科学,美学与文化哲学,传播学与新媒体研究,信息科学与生态科学,并为跨部委、跨区域政府做多方面规划、咨询、智库研究。
三、研究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发表CSSCI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检索论文20余篇,被中国期刊数据库引用50余篇。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两项,主持教育部、建设部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项。撰写著作16部,参编教材两部,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与优秀著作奖多项,并全国青年社科优秀成果奖,20世纪中华英才奖,博鳌论坛国家生态理论贡献奖,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银奖,辽宁师大等高校多项优秀教师奖及北京交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青岛大学社科优秀成果与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十余项。
皇甫晓涛研究成果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基于跨部委国家科研项目的文化、文化产业、产业经济学与金融、管理科学与文化管理、生态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学术与学科建设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创新研究;第二,基于跨区域、领域的政府、企业创新研发与规划、智库研究;第三,文学、美学、比较文学、哲学、史学、传播学、人类学、教育学人文科学与文化科学、认知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学术、理论研究。
四、主要论著
1、开放的本土性与重写的现代性,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
2、中华性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1日。
3、文化产业研究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构,清华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4、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体制研究,远东经贸评论,2006年第2期。
5、文化产业要重视内容生产,光明日报,2006年3月18日。
6、文化创新与产权市场,文艺报,2006年12月12日,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
7、城市文化与产业哲学,人大复印期刊文化研究,2007年第9期。
8、关于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本创新问题的思考,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年4月28日。
9、让版权实现价值,光明日报,2010年4月15日。
10、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重构,学术月刊,2010年第8期;人大复印期刊文化创意产业,2010年第6期。
11、城市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城市化的自主创新基础,北大文化产业论坛,2011年下卷。
12、关于文化产权交易的理论思考,中国美术,2011年第6期。
13、如何确立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与规范标准——中国工艺文化城的文化启示(下),光明日报理论版经济部内参专题,总第280期,光明日报总编办,2011年8月29日。
14、泛媒介革命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的文化创新,文化产业研究,第五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篇8
2006年是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罗香林(1906-1978年)诞辰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客家研究的奠基人,推进客家研究的深入发展,11月11-12日广东省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举行了由梅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纪念罗香林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的80多名中外学者,在其学术精神的感召下,对客家文化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罗香林为广东兴宁人,1925年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29年入清华研究院和燕京大学研究院,1930-1932年编《客家史料丛刊》;其客家研究撰著主要有《粤东之风》、《蛋家》、《客家研究导论》、《丘逢甲传》、《西婆罗洲罗芳伯新建共和国考》、《国父家世源流考》、《宋芷湾先生集外自寿册记》、《客家源流考》、《客属公会各团体的组织及发展》、《客人及其造就》、《胡晓岑年谱》、《客家史料汇编》、《黄遵宪先生传稿序》、《客家迁移及分布地图》、《客家的语言》等,又有《中国民族史》、《中夏系统中之百越》、《百越源流考》、《中国族谱学研究》、《天王洪秀全世考》、《兴宁明清县志》、《兴宁明清县志考》和《兴宁廿五家诗选序》等在不同的学术层面涉及客家研究的著作,故有学者指出,若说客家意识在宋湘时觉醒,客家研究在黄遵宪时发端(成立客家研究会),则罗香林承前启后,做系统研究而有集大成的成就,成为客家学奠基人。
在研讨中,与会论者较为关注的是罗香林客家研究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一是民族混化融合论和民系生成论的思想,即认为汉民族和各民系在历史的发展和迁徙中都或多或少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成分,并非纯粹无杂的(畲族和客家的关系就是一个显例),民系的形成受到自然环境(天截)、外族关系(外缘)和内部演化(内演)诸因素的影响,因而需要兼顾民族文化认同与血统关系的双重标准来进行民系的判断。一是客家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注重田野调查(主要是访谈和语言调查)、族谱(谱牒)研究(探讨宗族祖先的历史)、追溯源流(提出客家五次大迁徙说与中华民族历史相印证,又追溯客家山歌源流而形成史学家的文艺观)和区域调查(包括地理环境、社会组织、四民行业、生产方式、分配状况、教育状况、人口分布、生死常率、婚娶常律、特殊文化、特殊工具、民情风俗、群众心理、团体情绪、历史传说、新旧著作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纯客县与非纯客县。
与会学者普遍认同罗香林在多个领域和研究方法上的开创性,尤其强调客家研究中学科和方法的多样化,重视比较研究、专题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以资进一步拓展客家方言研究、民系的文化融合(如研究广府化的客家山村与饶平半山客)的研究和客家人文中心的形成与文化认同(如探讨大埔县白堠村与台湾六堆地区文教兴乡)的研究,并深入开展区域文化研究(如广西的客家区域)。
在深化客家研究中,个别学者根据出土文物提出拟定客家第一次南迁始于秦汉;而在民俗研究方面,有学者比较深入探讨了客家萨满和江西宁都县汉帝民间信仰,后者让人想到客家为汉人正统性的历史认同记忆的起始时间似应在汉以后,故客家六次迁徙说还有待深讨。(本刊记者 王 可)
篇9
客家文化是深圳文化的脉系之一,深圳历来重视包括客家文化和其他本土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利用,把弘扬客家文化、加强对外交流、拓展客家文化与移民文化的优化交融,作为推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力量。2014年12月,作为深圳“创意十二月”系列活动之一,深圳市南山区塘朗小学举办第四届“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暨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揭牌仪式。这是塘朗小学连续第四次承办深圳市客家文化节“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嘉宾对塘朗小学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在此次活动中,塘朗小学荣获了《魅力客家――深圳市第八届客家文化节》的最佳组织奖。
塘朗小学门前的大沙河是南山的母亲河,其源头正是长源村的鲤鱼台,这里是300年前深圳客家人的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学校立足于深圳客家本土乡情,充分地利用地缘优势,将客家文化引进校园,并依托“深圳市客家文化节”这一平台,发掘客家文化的教育价值,传播客家文化精髓及人文精神,为塑造学校的艺术文化教育特色进行积极探索。作为深圳本土客家人的塘朗小学校长叶小勇,有着客家人热情、率直的性格特点,无论面对新朋友,还是老朋友到访学校,他都会自豪地将长源村和学校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娓娓道来,深深地表达了他对家乡父老乡亲们的真挚感情。当了30年校长、有40年教龄的他,保持着对教育事业孜孜以求的激情。他已把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2009年就将客家山歌、客家麒麟舞引入校园,致力于传承、发扬、创新客家文化。
人人会唱山歌,人人乐唱山歌
“落水天哎,落水天哎……”在2012年举办的深圳市第二届“客家山歌进校园”塘朗小学文艺专场演出中,著名客家山歌演唱艺术家陈菊芬在台上演唱传统山歌《落水天》时,台下就座的近千名学生听到这一熟悉的客家曲调时,也情不自禁地跟着一同唱起来,场面非常壮观,令前来参加活动的嘉宾和家长十分惊喜。
客家山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人的口头音乐文学,不仅具有客家人的乡土语言特色,还具有客家浓郁的生活气息。它是语言与情感交融的文化象征。学校将客家山歌引入学校,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动形象、符合学生心理情趣的传统山歌,客家童谣在音乐课上普及传唱。在普及的同时,学校成立了客家山歌合唱团,以客家山歌童声合唱为载体,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创新客家山歌,为学校树立文化品牌、创新音乐艺术特色打下基础。
在合唱的基础上,学校采用多样化的演唱形式,丰富客家山歌的视听效果,全面发掘客家山歌的艺术魅力。如独唱、对唱、小组唱、表演唱、大联唱、歌舞等表演形式,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表演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喜爱客家山歌。此外,学校每学年都进行“班班唱山歌”普及推广比赛活动。每天下午课前五分钟,举行“客家山歌人人唱”活动,让每位学生都会唱山歌、爱唱山歌、乐唱山歌。
名家进校指导,在传承中创新
传统山歌曲调优美,但内容难以适应现代都市生活,把客家山歌引入校园时,还要对歌词和编曲进行再创作,不但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认知层次,还要保留童趣。学校特聘的传统客家山歌演唱家、曾被总理誉为“广东郭兰英”的老一辈艺术家何穗生,经常到校为师生指导教学。深圳市客家文化节的创办人、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杨宏海多次亲临学校,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客家山歌教学给予指导;特别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即客家山歌大师汤明哲和广东新客家山歌代言人陈菊芬等多名客家山歌知名演唱家进校园,演绎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传统山歌及现代传唱的新客家山歌作品,充分地展示了传统与创新客家山歌的艺术魅力。梅州市国家一级作曲家陈勋华和作家廖武词,为学校量身打造编创童声合唱歌曲;学校还与梅州嘉应音乐学院建立了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合作关系,客家山歌大师汤明哲的“真传弟子”――音乐山歌班的毕业生们,多次进课堂教学生唱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谣。
在专家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组织排演了合唱传统山歌《月光光》、新客家山歌《客家茶情》、新客家山歌小组表演歌曲《俏妹子船歌》、新客家山歌歌舞《青青的山歌》、二重唱新客家山歌《快乐山歌》等表演形式多样的节目。这些传统客家山歌曲目及创新客家山歌曲目在学校艺术节及各项活动中参与展演,提升了学生对客家文化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充满客家文化内涵特色的校园里接受幸福教育。2014年,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督导组进校园评估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全校99%以上的学生感到在塘朗小学学习、生活是幸福的。
社会各界呵护,激发师生成长
近年来,文学界、史学界、艺术界、新闻媒体以及客家地区的党政部门等社会各界对客家文化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促进了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塘朗小学已成功举办了四届深圳市“客家山歌进校园”文艺专场演出,全面地展示了客家山歌这株被誉为盛开在南粤大地“山茶花”的艺术魅力。如今,客家山歌已成为塘朗小学音乐艺术教育特色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专家指导下,涌现出一批原创节目,如山歌《客家茶情》《童年好时光》《塘朗小学好学堂》《杯花声声迎客来》《阿婆留下一首歌》《种瓜谣》《梦里客家》……这些客家校园精品节目得到了历届南山区各级领导的肯定。认为塘朗小学在挖掘根脉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精髓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值得研究和发扬。立足于大南山的社区媒体《蛇口消息报》则以“客家山歌帮学生找回文化根脉”为题,图文并茂地报道了演出的艺术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一致好评。南山区影视中心《教育空间》栏目组特别拍摄了“客家山歌进塘小”特色教育专题片,于2014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中小学校园影视、校园专题评比银奖。师生渐渐地从学校的舞台走向了南山区和深圳市,并屡屡在市、区各项比赛中获奖,学生在收获成长的同时,也带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011年,南山区教育局提出“以研究推动教育创新,以课题引领深度变革”的理念,希望南山各学校以课题研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创学校品牌特色;以课题研究为纽带,不断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推动南山教育快速发展。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发展方向,张丽红老师申报立项的《创建客家山歌童声合唱团 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南山区科创局的创新课题,开创了学校音乐文化艺术教育教研工作的新局面。
优秀传统文化,从校园渗入家庭
除了引入客家山歌和麒麟舞作为美育教育的突破口,塘朗小学还进一步发掘客家文化的教育价值,自主开发了校本教材《客家文化知识读本》。南山区教育局局长刘根平为教材作序,该教材内容涵盖了客家传统习俗、礼仪、信仰宗教、茶艺、纪念馆、博物馆、民间工艺品、服饰和客家菜的介绍;解读了客家饮食的文化内涵及客家围屋隐含的文化内涵;列举了多位家喻户晓的客家名人;还有引人入胜的经典益智的客家故事;生动形象、琅琅上口的客家童谣;通俗易唱、带有童趣的客家山歌,图文并茂的形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客家文化知识读本》的画面精美,让人赏心悦目,令人爱不释手,让学生们在美的享受中学到文化知识,让师生们对客家文化有进一步地了解,把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客家精神;溯本思源、克勤克俭、崇尚文化、聪明好学、精诚团结、互相帮助和孝顺父母的优良传统传递、传承下去。
深圳客家人从哪里来?客家民俗风情知多少?客家传统民居有几大类型?客家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学校本学期专门开辟了“客家文化长廊”,用知识展板的形式普及了客家历史溯源、传统习俗、民间工艺等内容,彰显了校园文化特色,并编印“客家文化知识”画册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带回家,与家人一起阅读分享,真正地做到了把客家文化由校园传播到校外的每个角落。学校课题《客家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已经申报2014南山区科技局的创新课题并成功立项。
启动“工作室”,继续探索实践
为了进一步发掘客家文化与艺术的教育功能,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得到更好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塘朗小学正式成立了“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工作室坚持“传承+创新”的理念,秉承“抢救原生态,精品留后代,创新原生态,吸引新一代”的原则,由张丽红教师负责工作室的具体工作,并特聘了多名社会知名专家、教授、博士到学校进行学术指导,促成学校与杨宏海客家文化和艺术工作室、星海音乐学院、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充分地借助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共同打造了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品牌。
篇10
[关键词]客家文化 高中语文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0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含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开发本地课程资源,更能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有机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客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并不只是系统全面研究客家文化,而是透过复杂多变的各种文化现象,分析其蕴含的客家民系社会,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纵深感和层次性。闽西地区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其以悠久的客家文化吸引了大量学者研究、观光,以古朴淳厚的中原遗风蔚然于世,以浓郁的书院文化滋养傲然风骨。作为当地人的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开掘客家文化底蕴,传承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平台,本文作者结合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谈谈如何渗透客家文化,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客家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闽西地区是客家文化主要的发源地,除了拥有土著文化,还传承了中原优秀文化,积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管是从建筑、习俗、饮食等文化,还是从语言文化、生产文化等方面而言,客家文化处处可见中原遗风。鉴于此,在语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做客闽西客家人、走进客家家庭生活,切身体验民俗民情、美食美景、历史文化古迹,从各个方面探究客家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组织开展专题讨论。比如学习《苏州园林》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各自家乡的建筑特色,激发学生地域自豪感,并讨论分析“土楼文化”对现代建筑和文化的影响,渐渐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客家建筑属于我国艺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历史与智慧的结合体,全部文化均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民间艺术、法律法规及生活生产过程中经济、政治、科技与教育等方面,是一个时代烙印和一个民族特征的充分体现。通过两者之间的结合,将客家文化中的人文内涵渐渐渗透给学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二、因地制宜,开掘客家文化,丰富高中语文资源
(一)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本土文化意识
深入开掘客家文化资源,组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不仅要亲身体验秀美的自然风光,还应该用心解读家乡人文精神深层次的内涵。教师组织学生游览钟灵毓秀的冠绪山,游历“东山草堂”“樵唱山房”等书院,细心品味客家先人以怎样的胸怀精忠报国,改造自然,学习新知识,俭以耕读,孝以持家,创造美好生活,传承中原遗风的。鉴赏解读题匾楹联,品悟作者巧妙利用各种文字表达出细腻、丰富情感的思想,意蕴含蓄。观摩摩崖石刻,学生不仅享受到了感性基础和艺术美,而且还丰富了自身的历史文学知识。例如,讲授《师说》这篇课文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客家民居》中“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这副对联告诉我们什么?又如,在介绍梅州客家名人丘逢甲时,笔者引入楹联“凭栏望韩夫子祠,如此江山,已让前贤留姓氏;把酒吊马将军墓,奈何天地,竟将残局付英雄”,让学生了解到丘逢甲的胸怀。
另外,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客家文化的专题讨论会。例如,研究分析闽西典型建筑门窗器具雕刻、雕刻印刷及广泛流行的根雕艺术,引导学生切身感受闽西的刀笔文化,感受客家人怎样紧跟时展步伐、引领时代潮流的创新意识。同时,还可以组织开展“山歌对唱”“客家诗词鉴赏”“客家方言例析”等讲座,全面认识客家民俗风情,拓展视野,切身感受闽西客家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一做法,高中语文教师将学生活动延伸到了社会、自然空间中,有效改善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回归自然生活,寻求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源泉。
(二)采用编写校本教材的方式对客家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利用
学校自主研究的校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称之为校本教材,它可以补充和丰富全国材,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历程各不相同,尤其是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对他们自身的发展提出了不同要求。校本教材资源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补充,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就是校本教材,我们可以把部分地方性的专题开发出来,让学生对客家文化更加了解,同时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以此作为前提条件,用其他区域的文化同客家文化进行比较,或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对其进行观察,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这样就不只是形式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肤浅地流于表面,而是形象且具体地深入分析。现阶段,编写校本教材已经成为语文课改的热点话题,社会各级已经将关注的重点转移至此。
客家文化研究的资源较为丰富,我们可以组织研究这方面的学者和专家进行研讨,编写一套适合本区域的校本教材,详细地介绍客家文化,同时与新课标结合起来,教材的编定最好要吸收有利因素。比如说,可以把本土作家创作的优秀名篇统一收集起来,进行课外阅读教材的编写,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客家文化,还可以使学生的课外知识更加丰富,鉴赏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三)建立一个多层面、多渠道的地方文化信息通道
建立一个多渠道、多层次的地方文化信息通道,引导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知识的趣味,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直到“我会学”。善于利用当地文化馆、网络和社区等各方资源,构建一个多渠道、多层次的地方文化信息通道,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主动获取相关知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从而感受到语文知识的乐趣,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开展“采撷客家诗篇,品鉴乡土华章”活动,组织学生广泛收集相关客家文化诗歌,共整理杨万里、文天祥、宋湘、丘逢甲、黄遵宪、郭沫若、等的客家诗歌58首,《月光光》《鸭嬷嘎呱》等民谣11首,《自古山歌从口出》《你莫惹涯唱山歌》等客家山歌23首,编印了《客家诗歌名篇赏析》,建立了客家诗歌鉴赏论坛等。另外,邀请相关语文课程研究专家、学者、特级教师等,共同鉴别、筛选客家语文课程资源,使其满足教育学、语文学科及心理学等特征,建立一个以客家文化为基础,以语文课程资源为中心的客家文化资源库。当前网络资源丰富多彩,针对客家文化建设的网站较多,但是关于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客家文化专门网站较少,使学生在获取利用客家文化网络信息时,常常目标性不明确,网络利用价值不高。如果我们有针对性地筛选、甄别客家文化,建立一个符合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客家文化资源库,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客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尤其是客家文化中团结互助、刻苦耐劳、尊师重教、改革创新等美德,引发思考的客家名人,大量材料体现了德育材料多方面的连接点,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其积极作用显著。因地制宜,开掘客家文化,使高中语文课程更有特色、更加丰富、更具魅力,进一步增强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张东河.开掘客家文化 弘扬客家精神――高中语文“客家文化”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J].语文建设,2013(4).
[2]阙金梅,赖端琴.渗透客家文化 激活语文课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