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基本常识范文
时间:2023-06-20 17:1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辩论基本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当庭翻供的定义
当庭翻供是指被告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否认审判前向侦查人员、检察人员所作的有罪陈述,提出无罪或罪轻的辩解。从证据学意义上说被告的当庭翻供属于被告人的辩解范畴,是其行使自行辩护权的重要方式。从内容上讲既有的抗辩性也有对抗性,即有的是为逃避罪责的恶意翻供有的是行使辩护权的善意抗辩。笔者认为被告翻供绝非空穴来风,必然有其自身的内在因素,例如被告的畏罪情绪、侥幸心理、证据体系的不严谨、侦查人员的瑕疵取证方式,这些都是被告翻供的可能原因。作为一名合格公诉人理应具备洞察与应对当庭翻供的相应本领,这也是考量一名公诉人庭审驾驭能力的重要方面。
二、翻供的类型
想对翻供问题进行分类,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如翻供的原因、翻供的阶段、翻供的表现等。在此,笔者仅就在刑事诉讼不同阶段发生的翻供进行分类。
一是在侦查阶段的翻供。所谓侦查阶段的翻供就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机关或其他侦查机关对其所涉嫌的犯罪行为进行侦查时,或人民检察院对其涉嫌犯罪行为进行审查批准逮捕时,其在后次的讯问中前次有罪供述的行为。
二是在审查阶段的翻供。所谓审查阶段的翻供就是指案件经侦查机关侦查终结,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后,人民检察院在对案件进行审查,讯问犯罪嫌疑人时,犯罪嫌疑人自己先前在侦查机关或在审查批准逮捕阶段所作供述的行为。
三是发生在审判阶段的翻供行为,其是指某案件经检察机关审查完毕,将案件移送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在审查或审理案件时,被告人其以前在侦查阶段和审查阶段所作有罪供述的行为。
三、应对被告当庭翻供的庭审策略
针对不同的翻供理由,在庭审讯问、举证、辩论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这主要有:
(一)在庭审讯问上
1.间接讯问法,对被告人心理防线未被突破或未被完全突破、对公诉人心存戒心的情况下,公诉人可以先提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问题,而且要故意打乱问题之间的逻辑顺序,以隐蔽讯问目的,迷惑被告人,打消其戒心,向实质问题渗透、逼进,从而达到其翻供内容,让其道出案件真实情况的目的。
2.递进讯问法,对于供述反复无常、变化不定的被告人,公诉人讯问应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含而不露,使被告人摸不清公诉人讯问的真正企图,在被告人毫无戒备的情况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逐步引深,使其处于进退不能的境地。
3.质疑问难法,对在庭上拒不认罪的被告人,抓住其回答的不一致之处,攻其不备,使其不能自圆其说。
4.晓以利害法,对有自首情节的被告人当庭翻供,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公诉人应当宣读被告人原始供述笔录,并对笔录中被告人的供述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讯问,阐述构成自首条件的法律规定,并提出有其他证据证明,足以认定被告人有罪。
(二)在庭审举证上
1.对比分析法,对被告人时翻时供,供述极不稳定的案件,公诉人可以通过对被告人历次供述内容的对比,找出其中的同异进行分析论证,以揭示当庭翻供的不合理。
2.环环相扣法,对于被告人翻供后,缺乏其他直接证据而不得不以间接证据来定罪的,公诉人可以通过逻辑严密、编排合理的举证顺序,用证据之间的有机连贯性来驳斥辩解的方法。
3.多媒体示证法,对于作案手段复杂和证据较多的案件,宜运用多媒体示证系统全面直观形象地将各种证据在法庭上展示,增加法庭审理和公诉指控的透明度,强化指控,提高庭审效率。
4.当庭对质法,对推诿责任、避重就轻的被告人,公诉人可请求法庭将证人或同案人带入当庭对质讯问,找出其中的矛盾和破绽之处,揭示被告人翻供的不实之处。
(三)在法庭辩论上
针对被告人提出的翻供理由,公诉人主要围绕辩护中的矛盾来证明其虚假翻供,这种矛盾可以是逻辑上的错误,也可以是违背基本常识、客观规律和当时的特定环境。这要求公诉人在法庭辩论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瞬间的洞察力,发现并抓住被告方悖逆案件之某个细节的翻供,如果这个细节违背基本常识与逻辑,予以驳辩,可使辩方立论动摇,甚至全线崩溃。
四、结束语
篇2
在特定的情况下,它们确实可以鼓动起我们的信心。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自信。
在2007年对200多位开放型成功人士的调查研究当中,我发现成功者与普通人自信的区别在于――他们的自信建立在准确定位、扬长避短、“做最好的自己”的基础之上。他们不是盲目地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也不是忽略自己的不足。相反,他们总是善于坚持该坚持的,哪怕已经遭遇失败;能果断放弃应该放弃的,哪怕过去自己那么坚信,现在也“看上去很美”。
百度创业之初,一直为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服务支持。虽然拿到了新浪、搜狐、网易等的技术委托大单,却根本挣不了钱,对长期发展也不利,因为居于后台的他们在业界没有品牌。李彦宏由此果断地否定了自己过去的决策,决心带领公司重新转型,独立做搜索门户,并引入搜索竞价排名。但这一举动会得罪原来的大客户――几大门户网,也会影响搜索技术的销售,这成为了典型的“喜新”就必须“放弃过去”的选择。
李彦宏这一主张遭到百度董事会成员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太过冒险。大家谁也无法说服谁,但李彦宏坚信自己现在的决定,在一次激烈的辩论中甚至说:“大家都别做了,把公司关闭了拉倒!”最后,大家不得不同意了李彦宏的建议。他们没有料到,这次改变却成为了百度辉煌的开始。
李彦宏对过去的放弃以及新的坚持,正体现了真正的自信。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准确的自我认识基础之上所产生的信念。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没有准确的认识,很自然,那种信心只是脆弱盲目的心理感觉,甚至有走向“自大”、“自狂”、“自恋”、“自闭”的倾向。
我和史晓燕曾为央视的《商务时间》的同台嘉宾,对她的人生有所了解。史晓燕毕业于护校,被分配到协和医院骨科病房。每天的工作是打针送药,端屎端尿,周而复始,未来毫无发展希望。于是,1984年,史晓燕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就从协和医院停薪留职,应聘到一家外企公司。令人不解的是:在外企做协工作,她居然不会打字和使用电脑,更离谱的是她还得到上司的欣赏。史晓燕坦言:到今天我也不会用电脑,但关键的是我自信自己什么行,就去做什么,舍弃我不行的,干我行的。
史晓燕最终定位是进入国内方兴未艾的家具业,这跟她个人兴趣和天赋有关。当然,光有兴趣和天赋还不够,还需要拔尖的才华。于是,她支付了每年7万美金的学费到芝加哥、惠灵顿学习室内设计。再后来,史晓燕自己创业,从卖家具开始,最后在光华路花400万租下一座破旧的工厂,改造成1万平方米的卖场,并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伊利诺依王国,成为一位亿万富翁。
北京大学国际MBA美方院长杨壮就这样认识自信:“自信来自于能力,它是以掌握的技能为基础,有能力承担艰巨的任务,贡献个人的力量;自信也来源于主动寻求各种可以考验能力、提供学习机会的挑战,没有任何挑战能让你投降,这就是自信的精髓。”
我认为这应该成为一种关于真正自信的基本常识:
――自信就算只是一种感觉,如同训练而成的本能一样,其实已经有了理性的升华。
――自信不是一种自我欺骗,依赖的不是一个臆造的自己,而是真实的自己。
篇3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对象是初中中等基础教育完成者。但当前的中等职校学生文化知识状况不容乐观,我看到过这样一则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教师中认可“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职校学生‘差生多’”的占80.70%,只有19.30%的教师表示“不同意”。教师认为学生“差”的理由,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态度差”,第二位的是“行为习惯差”,第三位的是“学习能力差”。由此可以看出,职校生文化基础普遍太低而且综合学习能力不强。我校的学生90%以上都是子弟,有很严重的攀比习惯和啃老习惯,大部分没有生活目标和明确的奋斗方向。很多孩子是离异家庭出身,自尊心很脆弱,敏感而多疑,他们无所事事,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应该说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问题学生。由于长期缺乏必要的引导与管束,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遑论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面对老师的提问,他们已经失去了动脑筋的欲望,只是麻木地回答“不会”,以此希望逃避老师的责难。这些问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令人堪忧。
第一,语文学科基础薄弱。面对汹涌的经济大潮,中职学校之间的招生竞争日趋白热化,生源由原来“优先首批”录取的“尖子生”,改变为“最后末批”录取的“差等生”。有的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有的学生分不清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有的学生写不出超过二百字的作文,作业中的错别字和病句比比皆是……
第二,相关知识积累欠缺。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需要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让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政治、历史等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学习《荷塘月色》要了解“大革命”时期的,能明白作者需要借“荷塘”这一理想世界去排遣心中的苦闷……可是,基本常识的缺失使他们在课堂上思想无法集中,无法深入学习。长此以往,他们对语文学习便逐渐失去了兴趣。
在人们片面重视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今天,语文课的课时一再缩减,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这门课。语文课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陪衬。中职语文教学面临尴尬现状。
二、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改变教学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中职学生来讲,培养兴趣尤为重要。因为职中的学生大多数基础差,底子薄,缺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对学习明显表现出厌倦的情绪,上课听的人少,看课外书、睡觉的多,作业特别是作文写的人更少。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表演、朗诵、辩论等等。
(二)切合学生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改革语文教学。
1.注重实用教学,提高应用写作能力
中职生和高中生不同之处在于中职学生将走向社会,所以中职学校更应该注重学科的实用性。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专门对学生进行各类应用文的教学,非常受欢迎。
2.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能力
教学方法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课堂生活化。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察实践,把他们了解的事情用语言外化出来。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比如第一堂课是学生自我介绍,让同学在认识彼此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使语文更加贴近生活。
(2)课堂活动化。如学习了《项链》《一碗清汤荞麦面》《孔雀东南飞》等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课本剧,不同学生的特质都可以得以展现,学生的写作水平、管理水平、表演才能、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
篇4
首先,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真情实感去感化教育学生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其他学科所要解决的一般是学生“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思想政治课是要解决学生“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假如忽视了“感情”,则不可能“达理”。所以,在教学中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学达到同频共振的前提。教师以发自内心深处的激情进行课堂讲述,是情感化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这样,教学才会有真情实感,才能用情感去感化、教育学生,使学生也带着真挚的思想感情去学习思想政治课,从而实现情与理的结合和懂、信、用的统一。
其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注入式”为“启发式”
毫无疑问,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所强调的是教师中心论,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谈起。实行启发式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要求,其目的就是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启发他们自觉地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各种能力与思想觉悟。要想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大胆采用讨论式、辩论式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中应注意发掘教材中的思辨性材料,寻找课堂讨论与辩论的最佳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大家共同探讨问题的环境,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说”。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巩固、拓宽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与学生们一起探讨,既处于教育者地位,又处于受教育者地位,师生间是平等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自由地讨论争辨,而教师则卸下了“满堂灌”的重负,从容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当然,讨论是否成功,首先在于讨论题要出得好,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从而使学生的注意、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科的实践性
篇5
1.旅游管理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包括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旅游经济学、会计学、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心理学、旅游规划、旅游地理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饭店管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地理学、民俗旅游、旅游文化学、生态旅游学等,大多数课程表现出较强的交叉学科的特征。
2.旅游管理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学校在校期间要参加大量的实习实训课程,需要掌握的技能包括景区讲解、全陪带团、旅游服务礼仪、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规划制作、旅游景区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商品设计、旅游咨询、旅游电子商务、旅行社经营管理等多项技能。
3.旅游管理是一个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紧密结合的专业
要求学生要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密切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旅游管理是一个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具有较高旅游行业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沟通交流能力,良好的公关礼仪素质,宽广的人文修养和职业创新精神。
二、旅游管理专业图书资料建设思路按照重视基础、突出实用、注重拓展的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图书资料建设需要满足学生知识素质和综合素质拓展的需要,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的目标。
1.满足学生知识素质和综合素质拓展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涉及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城乡规划、市场营销、艺术、心理学、民俗学、美学、文学、外语、法律、建筑等多门学科。因为学时和课程设置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在教材中和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有限,课程的知识的扩展性严重不足,图书资料建设应注意满足学生知识素养拓展的需要。我校早已开设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外语、美术、心理学等专业,这些学科的图书资料相对充足,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需要,要重点补充民俗文化、宗教、园林、建筑、饮食文化、茶文化、西餐与酒水知识、中餐文化、流行文化、休闲文化、野外生存、世界遗产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陕西省和渭南市历史文化、风土人文、山水物产等方面的图书资料。在综合素质方面,要求毕业生具有从事旅游服务及管理所需的专业技能、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掌握涉外旅游礼仪规范,具有良好的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表演能力和素质;具有社会环境和行业环境分析能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自我调节能力;个人形象塑造能力;这些综合素质离不开教学过程的训练和引导,但资料建设也尤为重要。在重视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演讲与辩论、个人创业等图书资料书籍资料的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光盘、视频教程等数字图书的建设。
2.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包括旅游景区(点)、宾馆、饭店、旅行社、主题公园、度假村、旅游营销企业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学生主要从事导游事务处理与基本业务管理、导游服务;日常旅游事务管理与实务处理;旅游产品开发与推销实务处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管理;旅游组织行为规范制订与管理;旅游产品与服务销售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旅游法规、制度与行政监督管理等。学生需要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基本知识,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熟悉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了解区域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了解重点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风俗习惯,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熟悉我国酒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酒店业的发展动态。有健康的审美观,对艺术有一定的欣赏鉴别能力。图书资料建设过程中注重旅游业各产业要素相关的书籍资料,如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状况;国内外知名旅游景区(点)的导游词、旅游交通图、宣传光盘;主要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国家旅游业发展现状及代表性景区(点)解说词、景区平面图;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旅游政策与法规;国内外饭店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世界知名饭店(酒店)介绍;国内外旅游服务业的质量服务体系与标准;陕西省(渭南市)内各级各类景区(点)的旅游地图、导游词、旅游接待情况,省内各层次宾馆饭店的方位、设施、服务配置,省内国际国内旅行社的规模、接待能力等方面的资料。
3.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在职业能力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要掌握山地景观、水体景观和人文景观导游讲解能力;旅游文学知识讲解能力;导游事务处理与基本业务管理及导游服务能力;旅行社经营管理能力;景区规划,宣传,基层管理工作能力;旅游市场的调查、预测、决策能力;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能力、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营销的能力;旅游饭店的管理能力;旅游行政、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掌握野外旅游基本知识,了解野外旅游的基本常识,掌握一定的生存本领。图书资料建设方面,要重视对各种类型景观(景区、景点)的导游词,旅行社、旅游饭店经营管理,区域旅游规划和景区旅游开发规划文本,户外运动、探险、野外生存相关知识等常规书籍资料的同时,还要重视对景区宣传片、景区宣传画册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录像、教程、课件等数字资料的建设。
4.满足学生科技创新的需要
篇6
倘若,这是社会上的成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尚能理解。毕竟社会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难免。然而故事主角不是萍水相逢的路人,甚至也不是邻里伙伴,而是教师与学生。师生关系在中国的语境中是仅次于父母与子女血亲之外的特殊伦理关系,内中有着丰富的亲情、友情与精神依恋。有学者认为,一个人从物质的个体来说,源自父母的生育;而从精神的个体来说,则源自师长的教诲。物质固然重要,而精神更加高贵。正因此,过去官宦人家或是耕读人家对教师有许多褒扬的称谓,将天地君亲师并列于中庭加以礼拜,以凸显教师地位的尊崇。即便是平头百姓也常流传这样的训条:“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话中饱含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与爱戴,如再生父母。虽然这些说法中隐约存有着师生地位不平等的意思,但其对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地位的肯定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上师生之间的相敬相爱确实成为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典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教师的自觉要求,教师也都自觉以德艺双馨而影响学生,身教言教,堪当楷模。而学生也常以“程门立雪”之类敬师的佳话表现求学之心和敬师之诚。想想古人间的师生交往,如此重情重义,让人敬而叹之。教育本应成为师生间互相依恋的经历。
其实,师生相处友好的传统一直是延续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关心,互敬互爱的细节不胜枚举。教师爱学生和学生爱老师,仍是现时师生中的普遍状态,虽然我们看到的师生冲突如此醒目和突兀,但就如一张白纸上溅上的几个墨点,很是扎眼。正因为白纸之白,才见墨点之黑。当然,肯定师生友爱的同时也要看到,师生矛盾冲突确实值得更多的关注和求解。
师生互殴是师生矛盾冲突的极端表现。师生矛盾冲突的原因,表面看是师生之间都有责任,任何一方理智一些,文明一些,都可能避免。但细分析,则是师生缺乏有效沟通导致。教师收取试卷,学生不肯交,这中间有多少丰富的教育智慧可以施展呀,然而,教师选择了简单粗暴的方式;学生本可以跟教师解释说明,或是想到考试制度的原则性,对校规制度有所敬畏,也应该理智地上交试卷,然而这位学生冲动之下,一腔热血上涌,居然冲着教师打骂。更遗憾的是一群学生居然上来帮着殴打老师――怎就没有一群学生或是一个学生上来帮老师的呢?此等情状,何其悲哉!
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积怨深厚,绝不是今日形成,一定由来已久。师生之间相处,教师占据主动权。即便学生顽劣,教师作为成人,只要愿意思考,总有许多的方法进行沟通交流。倘若不爱思考,缺乏耐心,只选择简单粗暴的方法则极容易导致矛盾激化。教师粗暴批评责罚学生,一次两次,或许还能忍受,倘若次数多了,累积下怨愤,必定在某一个时刻爆发。想想上例安徽蒙城一校的互殴情状,一群学生群起殴打教师,估计是教师之前已失去民心,学生早已没有了对老师起码的敬爱之心,而是视同仇敌,否则,绝不至于如此。说此番话,不是为学生辩护,而是想析理寻因。
当然,学生之错昭然若揭。不交试卷是最直接的错误,也是事件的起因。作为学生,为什么敢不交试卷?这首先是对校规制度的藐视,他已失去了对规则的遵守与敬畏。敢于直面顶撞老师,进一步反映出其胆大妄为,气焰嚣张。其次,在教师强行收卷时,与教师发生肢体冲突,看出来其言行已经失去了基本的理智,说同情点的话,他正值叛逆年龄,容易冲动;但从客观角度看,他对教师的不敬,莽撞行事的做派由来已久,做出违逆的事来,错当重罚。再说那一个小团体的集体殴打教师行为,情节虽非严重,性质极为恶劣。看到师生发生冲突,本应上前劝阻拉开才对,但他们居然没有这样的意识,相反是加入殴打之中。说明他们不但与那学生具有同样的问题之外,更缺乏做人的基本常识和文明礼仪。眼前的一群看似青春活泼的少年,竟然如虎狼一般凶狠,将眼前曾经传授给自己知识道理的老师,当作仇敌一样殴打,性情之冲动,思维之简单,心肠之狠毒,可谓残暴。
面对这些学生,我们忍不住要问,他们才十四五岁,何时成了这个样子?又是什么导致他们变得如此暴戾?家庭缺乏管教,这是重要的因素,因为家庭是学生素养形成的土壤摇篮。自身缺乏自律也是原因,无视法规常识,更无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但我想说,最重要的是他们缺乏良好的教育。《三字经》里有几句话,很好地解释了这一问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他们从最初懵懂之时,也许就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于是一路浑浑噩噩过来。六年的小学教育一定没有遇到哪怕一位老师给以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终使得其思想意识深处根本没有友善之心、敬畏之心。到了中学,也必定没有遇到一个善于教育引导的教师对其进行过教育沟通,使得其在散漫顽劣中一路滑行,在以暴制暴的江湖习气中浸染积深,其暴戾邪恶之心随时等待出笼。说到底,这些不良学生的出现,归根结底,有学校教育很大的责任。良好教育的缺失,缺少优秀的负责任的老师循循善诱,使得懵懂少年在糊涂中迷茫滑行,终至犯下如此恶行,给教师,给家人,更给全社会留下永久的伤痛。
篇7
【关键词】入学教育 课程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16-01
一、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是学生走入大学的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的成功开展为学生成长和成才奠定了关键的一步。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被国内外高校所普遍认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各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大同小异。这种零散的碎片化的教育方式缺乏系统性,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对大学生活不能适应,对未来仍然充满了迷茫和困惑。经过仔细研究,我们发现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着很大的不足。首先,教育时间过于集中而短暂,缺乏连续性,在新生没有对内容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就草草结束,难以达到教育效果。其次,新生入学教育课程的讲授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虽然有些高校已经把新生入学教育列入必修课程,但在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授课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还远远不能达标。再次,对新生入学教育授课效果缺乏有力督导和有效测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由于人力缺乏等原因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学生对授课效果的反馈信息,导致授课内容及形式等不能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得到及时调整,严重阻碍教育目标的实现。最后,新生入学教育课程设置理论研究比较滞后。这种程式化的入学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二、对新生入学教育实行课程化建设的必要性
入学教育的课程化建设, 就是把入学教育活动作为每个在校学生的一门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大学教育的要求, 将爱校教育、 专业教育、 成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内容进行编排,形成具有教育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教学进程及评价措施的课程教学体系,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实现入学教育从“课外”走进“课内”, 从传统的“第二课堂”变成“第一课堂”。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发挥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应构建较为完整的入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一门课程,入学教育课程化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加规范、严谨;持续时间可延长至大一学年,结合学生大一各时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入学教育课程化建设可以规范师资队伍,强化全员参与的意识,有利于高等院校内部形成合力,有效利用优势资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入学教育课程化建设要求将学生的学习纳入学业学分计算,一定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三、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的构建
(一)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
目标既是我们工作的方向和动力,也是最终衡量此项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依据,目标的确立决定着我们对入学教育内容的选取。实践中,高校可每年针对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下发实施方案,对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建设提出明确目标要求,方案中对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详细说明。
(二)优化课程教学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优化,有利于新生入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内容的选取将对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教育对象和教育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新生入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整合性的特点。因此, 教育内容必须紧扣教学对象所面对的新形势、新环境、 新问题进行新的构建。基于新生入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结合各高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可以将新生入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划分为四大模块,即:生涯规划模块、快乐成长模块、专业素养模块、基本常识模块。其中基本常识模块和快乐成长模块在第一学期进行集中授课;专业素养模块和生涯规划模块在第二学期进行集中授课。每一模块的具体授课内容将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进行及时的调整,授课教师将根据每一模块的具体教学要求,精心设计、重点突出、合理安排入学教育的授课内容,以增强规范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三)丰富课程教学的载体
入学教育载体是实现入学教育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是课程教育内容的外显方式。在入学教育目标、 内容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载体的选择和运用往往成为决定入学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为此应该根据入学教育的不同内容和大学新生的特点, 采取演讲式、 案例式、 问答式、 讨论式、 辩论式、 调查式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在实践中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课内以课堂教学为主,整合各校的教师资源进行授课,例如:专业素养模块的教学内容涉及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主讲教师由教学名师来担任,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外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授课,可依托团体辅导的形式在新生班级中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友谊,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搭建了宽阔的平台。此外,网络作为高校文化信息传播交流的载体和思想宣传阵地,与大学生日常学习、 生活的关系日趋密切,并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 生活和思想观念。它已经成为新生认识学校和接受入学教育的重要窗口。目前,一些高校正在积极构建入学教育课程体系的网络化平台,希望通过这个平台的建设,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教学的新空间,供学生自行安排时间登录网络平台自主学习。
(四)强化课程评价考核方式
为保证入学教育内容的有效实施,必须保证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考核体系。入学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的考核方式,应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任课教师结合教学模块的内容,通过考试给予定量评价;辅导员老师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给予定性评价,两者各占一定比例,确定学生入学教育的综合评价分数。
结语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课程化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平台。总之,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为了进一步完善传统入学教育的效果, 更好地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将入学教育进行课程化建设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篇8
Abstract: In the gradual process towards a society ruled by law in China, legal literac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ust-have qualitie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so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 is important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combined with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way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for improving the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
关键词: 法律素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意识;教学
Key words: legal literacy;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legal awareness;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67-02
0 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中国社会正逐渐迈向法治社会,任何人尤其是大学生们都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法律素养已成为大学生们必备的素养之一,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已成为高校必须承担的任务,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正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的最好切入点。
1 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所谓素养,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1]其实就是指人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和融合,并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等产生影响。法律素养就是人们对法律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实践运用法律的能力和自觉提高的综合体现。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则是指大学生认识、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或素质,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法律知识是理论基础,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是法律素养的外在表现,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当前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主要表现在:
1.1 法律知识缺乏
当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并想去学习法律知识,事实却是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欠缺。
第一,基本法律知识缺乏。基本法律知识是指作为普通的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法律常识,包括一般的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和我国主要的部门法知识。[2]调查发现学生对这部分法律知识缺乏整体上的了解,尤其对我国主要的部门法知识掌握情况更不乐观。
第二,基本法律常识缺乏。很多学生无法分清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不清楚哪些是“可为”,哪些是“不可为”,不知道违反法律必须要接受法律的处罚,这些基本常识的缺乏使当前大学生的基本行为选择出现了问题,导致犯罪率上升。
1.2 法律意识不强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促使公民积极守法。[3]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
第一,混淆道德与法律。常常将法律问题道德化,习惯于从道德的角度去看待法律问题,不能准确地辨别道德与法律及二者的关系。
第二,对待一些社会现象和涉及情感因素的问题的评价和处理缺乏公平公正的标准,习惯将感情因素加入其中。
第三,对于一些涉及到个人权益的事件,很多学生不愿意采取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1.3 法律能力欠缺 法律能力是体现大学生法律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就是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内化与外化能力。当前,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表现不理想。首先,大学生自主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不强。很多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只是通过《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公共课任务,修满学分,自然也不会在课后去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其次,大学生将自身法律知识外化的能力弱。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法律意义,没有充分认识到法律意味着一种权利、一种保护,从而不善于将自己的法律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缺乏维权意识,不懂如何维权,更缺少维护法律尊严的行为。
2 《基础》课在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上存在的问题
05方案改革后,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面对新的变化,作为对非法律专业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的主要途径的《基础》课的法律部分教学遇到了诸多困境,在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2.1 教学课时无法容纳全部教学内容 合并后的《基础》课,教材几经修改,但法律部分的内容并无突出变化,法律知识完整的章节只有第7、8两章,另外第5、6两章中也有少部分法律内容,从篇幅上看,法律部分只占教材的1/3稍多一点。基于此,高校都大大缩减了法律部分的教学学时,而且大部分高校是按照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来划分教学,一般留给法律部分的教学学时在10到20学时之间,仔细分析教材,其涵盖的内容与原先的《法律基础》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内容更为精简而已,罗列出较多的法律条文,缺乏帮助理解的辅助型教学内容,知识晦涩难懂。这使原本就存在的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更为突出,致使很多学生甚至是任课教师都觉得无所适从,影响了教学效果。
2.2 教师的教学能力难以达到教学要求 新的《基础》课内容体系和讲解上要求将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起来,既能在德育中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又能在传授法律基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把握《基础》课的真正目的,然而很多教师难以把握这一点,在教学中依旧遵循以前的教学模式,把二者割裂开进行教学,这对大学生在德育的过程中同时培养自身的法律素养是不利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对法律知识掌握较少,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知识结构,进而在教学中无法得心应手的讲解法律部分,更不能从深层次上将德育和法制教育融汇贯通,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 实践教学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理论教学,成功的实践教学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促进理论教学的发展,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情感,提升法律素养。然而很多教育者由于理论课教学学时的缩短,教学任务重等原因,就大大压缩实践教学或简单安排实践教学,没有具体的规划、制度约束等,致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无法从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提升学习兴趣,反过来也不利于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基础》课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3.1 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基础》课的课堂仍然是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渠道,这是所有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面对当前法律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教师应建立起清晰的法律知识框架,教学中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可接受性、社会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式、亮点追踪法、讨论式。尽量利用社会中的热点以及和学生有关联的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思考,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尽可能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法律知识,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进而增强课堂法律教学的实效性。
3.2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基础》课教学应尽可能多地、合理地安排法律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参观监狱;和学生一起观看法律题材电影,并一同分析影片中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法律辩论赛和模拟法庭;帮助学生组建法律社团;课程组可以与校外建立法律社会实践基地等。这不但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负担,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实现对法律知识的内化和外化,激发学生学习、参与法律的热情,提升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3.3 提升教师的法律素养 合并后的《基础》课要求教师既要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又要有较高的法学素养。
第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较少的课时将法律知识讲完、讲好、讲透,必然要求教师要全面掌握法律知识,总结法律知识特殊的教学方法,方能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教师必须树立法治理念、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等,并在讲授的过程中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使法律知识与法治理念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法律教学的目的。
第三,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健全,新的法律条文等不断出现,学生的法律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这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应通过各种交流、培训和自主学习不断增加和更新法律知识,提升自身的法律能力,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3.4 合理开发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育的辅助作用在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显得尤为突出,为此,应积极打造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延伸课堂教学,将课程内容延伸到网络。建立教学网站,将教学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料传到网上,实现与课堂教学的同步;建立法律交流论坛和QQ群等,对学生的法律困惑给予及时的解答;设置一些网络虚拟法庭、案例追踪、法律游戏软件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巩固法律知识;开设法律视频教学等丰富网络课堂。网络平台的合理开发利用,不但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能增强法律部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本门课的教学吸引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面向2l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3.
篇9
一、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教学计划与教案安排不尽合理
经济法本身属于法学专业高年级开设课程,经济法教学一般需要完成宪法、法理学、民商法学、行政法学等前置课程后,才开设排课。在经管专业,不可能开设如此重多的前置学科,因此,使得经济法教学显得困难。课题上,往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讲解专业法律术语,知识点分散繁杂,学生们业很难把握。目前,许多高校都对非法学专业本科生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了法律基础课,而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在大三开设,因此时间上可以提前一些,争取能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经济法,便于知识衔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转变教案,设计课件过程时,往往不能够根据专业区别,设计不同教案。不同专业间采用相同教案教学,将难以传授最需要的知识给学生,不区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别,难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如果对经管专业学生采用统一的理论灌输形式,全面系统讲授知识点,将大大增加学生学习难度,也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2]。
对于经管专业学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责任、基本的法律实务能力培养,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法律常识,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判断、解决一些基本的经济法律实务问题。
(二)案例教学与理论讲解存在课时冲突
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对案例的编排与讲解,进行案例教学为主导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深化理解方式,采用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们能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与积极讨论,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而不能流于形式。但是,经济法课程本身的课时总量有限,如何针对缺少基本法律基础的非法学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开展案例教学,并且还要能保证对基本法律理论留有充分时间讲授,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3]。过于重视案例教学,没有足够的理论课时,则学生们由于对基本法理、法条掌握不足,理解不透,就无法独立分析、解析案例,从而导致案例分析或者不深入,或者偏离主题,或者学生们难以配合而冷场。如果详解法理、熟讲法条,可能会出现同学们在课堂上掌握,课后全部遗忘现象。讲授型教学,还很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热情,逐渐失去课程学习兴趣。
(三)课程成绩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传统方式下,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方式主要为讲授型,教师往往偏重于追求教学任务及进度的完成,而忽视受众的真实需求。教师与师生间交流不充分,学生主要以被动接受的方式参与课堂,因此,在期末考试时,试卷也多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而缺少对应用能力的考核。作为一种评价手段,经济法考试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考核发现学习弱点,二是有利于教师测评教学效果,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现阶段的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考核手段,主要是闭卷方式,以考核对知识点记忆为主。试题卷普遍存着考试内容教材化,考核方式单一化,试卷结构公式化特征,因此,难以实现通过考核反映和发现问题,以反馈和调节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目的要求。平时成绩基本按照课堂出勤、课堂纪律、课堂提问等方式评定,这样的模式,由于多种主观因素的存在,也不具备客观科学性。考试内容基本是考核教材,缺乏对应用能力的重视。理论型试题考核,难以科学测评学生的理解力,实际案件处理能力,因此,应该强化对应用能力的考核方式。
二、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教学改革思路
(一)调整课程结构引导学习主动性
应该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求知型转变作为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教学改革的趋势方向。要在课件内容上注重对经管专业学生的联系性,将课程体系进行按需定制,重新设计,以实现针对特定对象的专题化、专业化教学。比如将课程结构分为基础部分和专题部分,通过对基础部分的专业学习,让学生们掌握经济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具备经济法律基本常识,培养基本经济法律素养。然后,通过对经济法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们能能深入地了解一些经济法律事件,能对经济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产生认可和认知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并激发起自学热情。基础知识部分,包括民商法的一些基础理论,是学生的必修内容,也是培养经济法基本素养的基础条件;专题部分,则可以针对当前法律热点,过往的经典法律案件,开展趣味性与引导启示性的互动交流,要求做到在针对专业设计的基础上,突出课程专题的应用性与理解性,专题性内容重点应落在商法部分。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和再设计,突出了课程的专业针对性。
由于经济法课程内容较多,经管专业学生又欠缺法律基础知
识,因此,使得课程授课时间总体讲不够充分,往往对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深刻影响。因此,除了在课程设计上面进行基础知识、专题讲座形式的结构改革,以重点突出,部分强化外,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学,也是一种有效路径。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引导,才能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能力,补缺知识点。当然,针对自学行为,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以使学生能将时间有效利用。 (二)坚持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法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理论功底的培养,而在经管类学生中,显然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如何使经管专业学生在适当了解经济法基本理论基础上提高实际能力、应用能力,是教授课程的主要任务。因此,采用以案例讲解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应用、实际能力,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案例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经济法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应用,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在案例的设计上,要做到深入浅出,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可以先从简单的,便于着手的小案例开始讲解,然后逐渐增加案例的综合性。对案例的分析,应该在课前要求学生能够预习,让学生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先把案例在课前发放给同学,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辩论,形成一定的观点,带进课堂讨论,以免出现冷场现象,降低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的方式是一种互动式教学,不在以教师的讲解传授为主导,而是以学生的辩论、交流、理解、学习、掌握为主导。通过将案例教学设计为经济法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对经管专业本科生开展案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各类真实环境中的经济法律问题,并分析问题,寻找方案,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锻炼学生经济法律意识,培育经济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案例材料的收集、整理、选择,是案例组织设计与教学讲授的重点,如何根据各章节内容,收集整理恰当合适的教学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起点与关键点。没有合适的案例,很难有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课件案例的恰当与否,也反映着教师对经济法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从现有资料中选择案例,是一个看似简单的任务,但是,由于经济法律问题的共通性普遍存在,因此,要甄别寻找出针对性强,适合讲解某个知识点的案例并非易事。因此,加强平常收集与整理,不断进行案例补充与扬弃,并对案例背景进行优化组合,以保持精炼,突出重点,提高趣味性,紧随时代性,还需具备示范性,具备普遍意义。
(三)积极探索经济法课程考试方式创新
作为一种调节、管控、反映教学过程与效果的手段,经济法课程的考试方式也很重要,在经管专业学生的考试形式上,应该进行积极的创新探索。考试内容设计应该以能力测试为目的进行编排,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要相应减少学会背诵的内容,少出名词解释,少出法条选择,相应加强分析能力的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另外,考核方法上,还可以通过对过程评价型方式,取代结果型考核方式,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取代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单一方式。采取重过程的形式,取代重结果轻过程的形式,有利于管控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过程考核点可以包括课堂互动能力,个人作业质量,案例分析能力等方面。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积极探索,由于经济法律、法规会跟随经济社会问题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对考核方式的创新要求比较高。本着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可以具体将考核方式分为几个部分共同组成。可以要求学生对布置的案例都能写出分析报告,并参与成绩评定;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经济法律案例策划讲解,对其效果参与成绩评定;可以要求学生对某个经济法律现象进行深度调研,深入分析,并要求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成绩评定。从最近几年的教改思路与教学实践来看,在注重素质教育提升的总体思路下,实践性教学及其考核方式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形式被广泛尝试与推广。但是,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与考核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方式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推广的步伐尚属保守。针对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教学考试形式上,应该更多地采取开放式考核方法与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脱离理论教学的枯燥,才能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大学生。因此,需要加强对经济法课程的考试方式改革。
三、经济法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全新要求
经济法教学的过程,是由教师设计主导,教学内容,又教师编辑安排,经济法教学改革效果优劣,主要由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讲授方法、教学大纲等方面决定,因此,对肩负教学改革重担的教师要求比较高。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学科,经济法并无材,并且经济法的课程机构包括法律法规、条例细则等等,并且法律调整的领域涉及工农商贸等各行各业,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候,应该选择实践性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优秀教材,或者通过收集素材,自主设计符合教育目的教辅材料。同时,教师组也应该强化相互学习,教师队伍构建也应该有适合实践性教学需求的教师成员参加。教师课余时间,一是要加强相关科研活动,以提高教学深度,另外也应该加强教学能力的学习提高,多备课,多准备实践性教学素材。只有教师从理论深度上到知识面的广度上都有全面提高,才能为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提供基本条件保证。
教师还应该经常性参加经济法律实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加强与律师事务所间的交流合作。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当前经济法律热点,保持知识的持续更新,做到理论时刻联系实践,知识不被淘汰。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仪器,为教学环节提供丰富内容与展现渠道。教师应该开展网络教学活动,通过将课程录像上传,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库,为学生提供预习、复习的条件。通过网络进行作业布置与修改,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建立经济法律法规知识库,以及相关资源库、案例分析库等,方便学生们自主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准备,还能为开展远程网络教育提供准备,以远程网络教育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正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经济法课程应该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建设。
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想品德 教学
素质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的教育。一般来说,素质教育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四大方面。在这四个方面中,思想品德素质是核心,科学文化素质是主要内容,劳动技能素质是关键,身体心理素质是基础。
素质教育中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主要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文化专业的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培养的教育活动。那么,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五化”。
1 教育思想现代化
素质教育是时展的产物,是新世纪对我们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确立现代教育观念。过去的教育由于不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能力的培养,教师围绕应试教,学生跟着教师学,教育偏重于少数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偏重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轻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偏向统一的要求,忽视学生的个体发展。而素质教育则是一种反映现代教育思想的产物。它根据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使之学会做人做事,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切实更新观念,从教育思想上真正实现六个转变:(1)在教育培养目标上,由“知识型”向“能力型”、“创造型”转变;(2)在教育对象上,由面向少数尖子生向全体学生转变;(3)在教育内容上,由单纯重视分数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转变;(4)在教育方式上,由注入式向启发式教学转变;(5)在教育要求上由“一刀切”向“因材施教”转变;(6)在教育空间上,由教室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转变。
2 教育目标素质化
《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重点体现在学习目标的达成上,就课堂教学而言,目标是方向,是灵魂,是上好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素质目标,包括心理品质、伦理道德、法律、社会发展知识及政治、经济、哲学的基本常识;能力素质目标,主要指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思想觉悟素质目标,包括政治上思想情感教育,学习上的品质教育,学科上的思维品质教育。具体地说,备课要使教学目标素质化,上课要落实教学目标素质化的要求,避免纯知识的灌注,作业要反馈教学目标,考核要验收教学目标,不降低或拔高目标要求,全面兼顾,防止有所偏废。
3 课堂结构优质化
科学合理地设计和组织最优课堂结构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必要条件,也是落实素质化教学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和处理信息方法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对知识内容、能力培养、思想觉悟三个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最佳配置,形成最优结构,找出三者的最佳结合点,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为此,教师必须做到:(1)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精心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本质,全面构思,妥善安排教材内容,教学体现精湛,恰倒好处。⑵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关键处诱导点拨,把知识讲“活”,学生才会感到上这门课不枯燥无味,学习理论,在应用上能举一反三。⑶从学科知识结构特点出发去理解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知识前后的联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准确无误地把握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有条不紊。
4 教学过程科学化
课堂教学过程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素质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并掌握怎么学。在《思想品德》课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三为主”原则,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实行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做到:⑴传授知识力求观点新、资料新、语言新,讲解逻辑严谨,言简意赅,使教学内容富有吸引力;⑵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灵活设置适宜的思考悬念,创设新奇的心理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养成勤动口动脑动手的习惯,掌握知识先理解后记忆,不死记硬背;⑶作业设计要典型,代表性强,不搞题海战术,达到精练。
5 教学方法灵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