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语言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18 10:5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类语言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口语化
“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使用的语言应该是‘规范口语’,也就是带有书面语色彩的口语,具体地说就是具有书面语言的整齐、稳重、修辞等特点,同时也要有口头语的鲜明、简洁、生动、活泼、顺耳好记。”①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是向大众传播的,具有公开性、示范性、引导性、通俗性,因此其介于“正式”与“通常”之间。主持人口语比日常随意性口语有较大的加工,有雕琢而不露痕迹的特点,主持人语言既是通俗平易的口语,又是十分讲究得体性、匀称性、集中性的精粹口语。比如,一次,敬一丹与一位编辑合作一期《焦点访谈》,编辑提供的背景文字稿是这样开头的: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但是对于那些因患喉癌做了手术的人来说,他们最大的痛苦就是有口难言……
敬一丹觉得此话语法上没一点毛病,就是与观众处于一种“隔膜”状态,像典型的教科书,缺乏交流感,于是改成:
观众朋友,在我这样说着,你这样听着的时候,我们的交流就开始了,在我们看来很平常的这种交流方式,对于那些因患喉癌做了手术的人来说却是不可能的,他们最大的痛苦就是有口难言……
原稿书面语特点明显,简练直接,改后,开头采用富于交流感的口语方式,做了必要的铺垫,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并产生一定的联想体验,对于节目的推进十分有利。
幽默性
幽默从来都是人际交往中的剂、缓冲剂、黏合剂。同时,幽默还表现出一种诙谐、一种才华、一种智慧,如果说人们喜欢有个性的主持人,那么,幽默作为一种个性对于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幽默可以帮助主持人实现现场的自然交流,激励在场的每个人畅所欲言,拉近自己与嘉宾及现场观众的距离。”②一般来说,幽默对于谈话类节目的激励作用除了活跃气氛外,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用以纠偏。在谈话类节目中,嘉宾中难免出现某种错误认识,如果主持人采用正面批评的态度,与节目语境不符,效果也不好,幽默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在一次节目中,有位女观众说,“下岗了,希望找个工资高、工作不累,离家又近的单位”,崔永元故作理解地说:“噢,咱们让单位搬得离你家近一点儿!”这位女工和大家一起笑了。这样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态度和倾向,委婉而又明确地点出其认识的不现实,可避免直接下结论所容易产生的“严肃面孔”。
控制节奏,缓解矛盾,冲淡尴尬。由于种种原因,在谈话现场有时会出现一些影响谈话氛围的情况,这时幽默是缓解矛盾、减少尴尬、控制节奏、调节气氛的最好办法。如在节目《父女之间》中,父亲看到女儿穿的毛边牛仔裤后很生气,崔永元转问母亲:“做母亲的觉得那条裤子美不美?”母亲说:“不美。”崔永元又问:“父亲打女儿的行为美不美?”母亲说:“更不美。”为了不激化矛盾,同时表明自己的观点,崔永元开了个玩笑说:“还不如裤子呢!”
合作性
谈话类节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主持人和现场观众共同完成,双方应该紧密配合。主持人更应该时时、处处、句句为现场观众着想,及时为他们提供话题、化解尴尬、理顺思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就是对口相声中的‘捧哏’演员,要求自身要用极其强烈的合作精神来与观众共同完成节目。”③
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语言中的“合作性”是主持人重要的语用原则。主持人语言的合作性表现在“诚实”和“适度”两个方面:
1.合作性的核心是“诚”字。“修辞立其诚”是节目主持人语言中合作精神的重要体现。在这一点上,主持人自身正是个示范,其语言必须实在,发自内心。
2.“主持人语言的合作性还表现在语言要精练。主持人要尽量提供对方所需要的但又不能超过所需的信息,不应该与嘉宾‘争话头’。”④比如,央视《讲述》栏目很受观众欢迎,其主持人对语言的把握功不可没。主持人除了引导讲述人展开情节以及适当追问外,大多数时间都在倾听。
针对性
在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经常面对很多话题和很多的谈话对象,即使在同一期节目中,邀请的嘉宾的身份有所不同,对于话题的参与程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要让每一位嘉宾都有说话的欲望并且都有话可说,这就要发挥主持人语言中明确的针对性。针对性是激发现场嘉宾和观众谈话欲望的最好的兴奋剂。”⑤
就一个话题,主持人所提出的问题要切合对象身份,要找准对方的兴奋点。比如: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逆反心理强,不喜欢说教,喜欢充满动感和活力的语言。在以年轻人为主要目标观众的节目中,主持人就可以采用一些流行语汇,语言表达方式不能太呆板,说教味道不可太浓。否则,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谈话效果。比如,凤凰卫视2002年初推出的为陈鲁豫量身打造的人物专访节目《鲁豫有约》,节目的口号是“说出你的故事”。这个节目最有特色的部分是:成功体现了凤凰卫视独特的话语空间,一段时期该节目常做一些年轻人的话题,话语当中充分体现了年轻人的活力、个性。
主持人在组织谈话时,要有针对性地点明讨论的重点。针对谈话中随时出现的兴奋点,通过插话、提问等方式,建立起与参与者之间的密切接触。
引导性
主持人、嘉宾、观众在同一节目现场中面对面地畅所欲言,整个谈话过程是开放的、灵活的、多向流动的,信息的传播和反馈保持了最为直接自然的状态和原始的即时性。这就决定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必须要有足以控制谈话进程的引导能力,必须能抛砖引玉,把问题问到点子上。同时,对于对方的回答还要能够做出合理的反馈和即兴点评,让整个节目保持一种统一的风格和前后的连贯性。“在谈话过程中,一些嘉宾可能闪现智慧的火花,让这些火花燃成燎原之火,是主持人的高明之处。《实话实说》一炮打响,应该说和主持人崔永元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的机智,看似平常的话题成了热点;因为他的幽默,很多生硬的话题有了生机。”⑥例如,在《广告知多少》中介绍嘉宾李盾时,问他广告多了还是少了?李盾一口气罗列了广告无处不在的许多现象,崔永元瞅了个空儿友好地打断他说:“李先生的诉苦大会如果我要不及时打断,今天大家就要在这里久坐了。”
个性化
大凡功成名就的主持人无不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词典里对“风格”的解释是这样的:“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由此可见,“不同的主持人,由于栏目内容、生活阅历、文化素养、语言修养、语言习惯等这些内在因素和声音、形象等外在因素的不同,他们也会形成不同的个性风格。”⑦有人文雅大方、稳重深沉,如沈力、赵忠祥、陈铎等;有人快言快语、机智幽默,如杨澜、王雪纯、王博等。从个性气质的类型来看,尽管不同的主持人会在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拥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主持人是最有魅力的主持人。事实证明,最容易让观众记住的就是那些有着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的节目主持人。
注释:
①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304页。
②曹可凡、王群:《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11页。
③李殿云:《观众心目中的主持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4)。
④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101页。
⑤叶子:《电视新闻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300页。
⑥时间:《实话实说》,华龄出版社,1997年版,221页。
⑦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复旦大学出版社,248页。
篇2
【关键词】 儿童绘本;语言特点;《贝贝熊系列丛书》
一、绘本的定义
绘本,英文名为“picture book”,最早起源于欧洲。现今公认的“picture book”是1903年英国女作家Beatrix Potter自编自画的《比得兔的故事》一书。我国最早在建国初就有了“picture book”的记录,但当时多译为“图画书”。
从字面意思来说,“绘“即绘画,“本”为书本,“绘本”也就是绘画的书本。但把“绘本”简单理解为“有绘画的书本”是有失偏颇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兼作家Perry Nodelman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把“picture book”定义为“通过一连串连贯的图画与相对较少的文字(有时没有文字),相互结合传递信息或讲述故事的儿童书”。由此可以看出,绘本是图画与文字的结合。在这里,我们将对儿童绘本当中的文字做一些语用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二、儿童绘本的语言特点
叶圣陶认为:“给少年儿童写东西……一定要使少年儿童喜欢,看了能懂,能得到好处……”(黄侃,1995)。列夫・托尔斯泰指出:“为了使儿童热爱读书,必须让他们阅读易懂的和有趣的……趣味性乃是有益性和通俗性唯一的标志。”(李声权,1992)由此可以看出,儿童绘本的语言,首先要的是有趣,有吸引力,容易让孩子读懂。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可以把儿童绘本的语言特点归为以下几条。
1、简练性
儿童绘本的读者通常是儿童,这就要求其语言的使用必须符合儿童的特点,要考虑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和认知水平,避免冗长复杂的句子,而选择简练、浅显的表达。
在《贝贝熊系列丛书》(Stan & Jan Berenstain)(第一辑)"The Berenstain Bears and Too Much Birthday”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The cubs got so excited that they took turns shouting:
‘Areal party with cake and ice cream?’
‘And decorations?’
‘And favors?’
‘And games?’"
这段文字表现的是小熊哥哥和小熊妹妹知道要办生日聚会时的兴奋和激动。作者并没有用中规中矩的大段文字,而只是用了一些句子片段,其中后三句话每个句子只有两个单词。这种语言符合儿童的说话习惯,也更能体现出孩子们激动的心情,符合儿童绘本简练的语言特点。
2、韵律性
对于人类来说,语言首先是声音、声调和韵律。因此,在绘本当中,有韵律感的、上口的语言,更容易为儿童接受和喜爱。同时,儿童对文字的解码是从声到形再到意的过程,而所谓的“声”,就是要求文字有韵律感和可朗读性。
还是拿《贝贝熊系列丛书》(Stan & Jan Berenstain)(第一辑)中的一本,"The Berenstain Bears and the Bad Habit”做例子。其中,在描述孩子们的坏习惯时,作者这样写:
“Lizzy twirled her fur.
Twirl, twirl, twirl.
Freddy scratched his head.
Scratch, scratch, scratch.
Norman sucked his thumb.
Such, suck, suck.
And Sister nibbled her nails.
Nibble, nibble, nibble, nibble.”
这段文字用了大量的反复,读来郎朗上口,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孩子们各种各样的坏习惯。相信孩子在读到或听到这儿的时候,一定会发出会心的笑声。
3、趣味性
作为儿童读物,绘本使用的语言必须具备趣味性,否则很难吸引孩子。
在《贝贝熊系列丛书》(Stan & Jan Berenstain)(第一辑)"The Berenstain Bears and Too Much Vacation”中,有一段是描写熊爸爸被水冲下山坡的情景:
“ ‘Don’t worry’, said Papa. ‘The rain can’t last forever, and just as soon as I seep out this water…’ But instead of Papa sweeping the water, the water swept Papa---out the door, down the muddy slope, and into the muddy, muddy lake. When Mama and the cubs reached him, he looked more like a mud ball than Papa Bear.”
熊爸爸没有把水扫出去,而是被水扫了出去。熊妈妈和孩子们赶过来时,他已经不像熊爸爸了,倒更像一个泥球儿!随着作者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想象熊爸爸变成泥球儿的样子,孩子们一定会乐不可支。这样的文字,这样的书怎么会不吸引孩子呢!
三、研究儿童绘本语言特点的意义
新课程理念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对一个人的学习有多么重要。而对于幼儿或低龄儿童来说,绘本就是他们最好的阅读材料,因为绘本生动、有趣、有吸引力,同时又能通过浅显的故事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觉,灌输给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语言是绘本故事的载体,一本优秀的绘本,一定有着优美的语言;试想,一个故事再有趣,若是语言粗制滥造,或者诘屈聱牙,又怎么能吸引住孩子,怎么能培养孩子对于语言的美好感觉呢。因此,研究儿童绘本的语言特点是有现实意义的。
四、结论
儿童绘本的语言要做到:简练,避免使用冗长的句子,善于运用简练明确的表达;句式整齐,有韵律感;有趣味性,能让孩子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吸引住孩子,才能让孩子喜欢阅读。
【参考文献】
[1] 黄侃.作家谈儿童读物.中国出版,1995.
[2] 李声权.列夫・托尔斯泰论儿童文学的语言.文化译丛,1992.4.
[3] Perry Nodelman.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4] Stan & Jan Berenstain. 贝贝熊系列丛书.张德启等译.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4.
篇3
艺术是人类在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家园,而雕塑,也是人类创造出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经过几千上万年的演进发展,形成了鲜明的语言特点。首先她的三维和实体感特质使她区别于其它姊妹艺术形式,具有了独立的身份和地位。同时它的精炼简洁、单纯的立体表现形态和内在、含蓄、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表达方式,特别是艺术家独具个性表现的塑造手法和雕刻的形式意趣都赋予了雕塑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这就是雕塑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因此,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图腾崇拜和宗教也都充分借用雕塑的形式来表现。这也就使得雕塑从石器时代开始就紧密伴随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步伐一路走来,成为了很有大众基础和深受喜爱的艺术形式。
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艺术和非艺术没有区别”的“革命”口号在西方被提出,在中国被高喊,突然间雕塑这一美好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成了现代主义的仇敌,要被颠覆和解构,要“反雕塑”(据介绍在西方几十年前就出现了“反雕塑”的现代艺术运动)。但是在被誉之为“现代…观念表现”的“现代艺术”中,前边我提到的那些类型的“作品”都赫然出现在了雕塑的阵营中,我不知策展人和作者为何没有一点文化自信,为何不能相对于雕塑而另立门户?其实,这些作者自己本来就是要反叛传统、颠覆传统的雕塑造型语言,“颠覆和解构传统”不就是现代艺术的理论口号吗?既然不屑于与传统意义上的雕塑为伍,又何必非要把自己的非雕塑作品冠之以“雕塑”呢?
有些概念必须搞清楚: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常识,那就是一个事物是相对于另一个事物而存在的,一个概念的确立和存在也是相对于另一个概念而存在的,没有“此事物”的概念,也就不存在“彼事物”的概念,而“此事物”和“彼事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各自的本质和特征不同,并且在这种本质内涵下,其外沿也是有限度的。如果无度地扩展外沿就会改变了事物的本质,而使其变为另一事物。有“艺术”,就有“非艺术”,有“雕塑”就有“非雕塑”,“雕塑”就是相对于绘画、摄影、电影、音乐等艺术表现语言而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些基本概念是不能混淆的。因此我认为现在出现的一类所谓的新观念雕塑,其实已经远离了“雕塑”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完全可以称之为另一种造型语言,何必非要混淆在雕塑之中,既破坏了雕塑概念的确定性,又不利于自己身份的明确,这是何苦呢?说到这里,又使我想起了西方出现的“反雕塑”,既然是反雕塑,那一定是要脱离雕塑的基本属性,那还能再是雕塑吗?如果没有脱离雕塑的基本属性,那不就仍然是雕塑吗?何来“反雕塑”?
说起“原创”,就更不敢恭维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的许多被诩为“原创”和“创新”的美术作品、雕塑作品,基本上都能在西方的现代艺术作品中找到“粉本”,这种抄来抄去的花样游戏却被我们的一些批评家们推崇备至,更有甚者,一些作者由于基本功差而出现的造型缺陷也被一些批评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美,并且捧得很高,放在了引领当代艺术发展的前锋位置。不知道是批评家们无知和孤陋寡闻,还是一种别有用心故意推波助澜?这恐怕也只有批评家自己心里最清楚。
再比如现在有一些人喜欢借用古希腊雕塑名作和米开朗基罗、罗丹等大师的作品来改造,其实这本是一种很不可取的荒唐行为,是对大师作品的亵渎和不恭,欺负大师们已早离人世,不能出来维权。而我们的一些理论家们却对这类作品如获至宝,赞美为原创和“造型观念的成功转型”,不惜以大量的文字给予“学术”分析和肯定,实在难以使人信服。不知道这种“创新”有何高度和意义?
雕塑界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作品在呈现“剪纸”造型倾向,形体单薄,已失去雕塑的体量感,四周观赏的造型特点已被忽视,雕塑语言的艺术表现魅力已渐渐丧失。这种现象在青年雕塑家当中出现的更多些。我想,也许是因为“现代观念”的影响,以致在雕塑教学中放弃了对雕塑造型表现语言特点的追求,也许是批评家们根本就不懂得雕塑语言表现特点而乱加评论出现的误导。总之,雕塑语言的特殊魅力正在急剧弱化,真正能给人经久耐看、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雕塑作品越来越少,粗糙、简单、不加推敲、缺乏雕塑艺术魅力的所谓“新观念”作品却在泛滥,这是一个让人失望的“热闹”景象。
说到这里,我想我们的很多“创新”者是不是正在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说将雕塑表现语言和技能的难度和高度降到最低,而前卫理论家们却又在把最单纯的问题复杂化,比如非要给雕塑艺术强加那么多所谓“观念”和这“嬗变”那“关怀”,反倒是没有了艺术表现自身。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批评家对雕塑这门特殊表现语言的陌生和无知,再加上喜欢哗众取宠的不良学术风气,就必然导致雕塑批评的混乱,进而导致对年轻一代雕塑创作的误导。就艺术领域而言,这种混乱和无序在美术这一领域里表现的更为严重,而在美术领域里,又首推雕塑界最为严重,大概是可直接借用的现成品容易在“三维”和“现代”的名义下堂而皇之地搬进展厅吧?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一次一位系领导陪我在学院美术馆参观该系从国外请来的当代艺术家所指导的学生作品展,该同志一一向我介绍了每一件作品,当走到墙角看到一堆垃圾尚未运走时,该同志很不好意思地解释:“这些娃们,我说过环境清扫完将这些垃圾要清理走,怎么还在这堆着……”,走近一看,垃圾前立着作品标签,上面有题目、有作者、有指导教师名,显然已成了展览作品,该同志无语,我也无语,真不知该怎么说好。我想中国画、油画总还是要在画面上画几笔,现成品总不至于混进来吧?比如音乐,再前卫、再现代的歌唱家总不应该是哑口无声吧?再比如说舞蹈,再前卫、再现代的舞蹈家总不至于腿脚不能动吧?而只有美术界最“前卫”、最“现代”,公然可以悬挂一幅空白画布起个题目在美术馆展览;公然可以摆些生活垃圾说是美术作品;公然可以杀猪宰牛说是美术创作行为……而且这一定会被一些批评家进行充分的“学术”肯定和宣传。
篇4
关键词:关联理论;广告翻译;特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87-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大大加强,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正在更深层次的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同时国内企业的大量商品也要涌向国外,这都对商品的广告宣传是一个巨大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做好商业广告的翻译工作成为一项有重要意义的现实工作。广告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广告英语逐渐成为一种非规范化的专用语言。本文主要是在关联理论角度下探讨广告翻译的基本特点与方法。
一、关联理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其目的是用于识别存在人类心理的内在机制,用以解释人类交际的方式。语言交际属于认知活动,交际一方要准确无误的示意,交际另一方要从信息发出人提供的信息推断其交际意图,从而顺利实现交际目的。
二、关联的翻译理论
Gutt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指出,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寻求最佳关联”,也称为“最小最大原理”,即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译文要“与译语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二是译文的表达方式“让译文读者无须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关联理论的核心是关联原则,交际的成功必须依靠关联,说话人明示和听话人的推理。关联的目的就是以最小化的努力获得最大的关联。
关联翻译理论是广告翻译工作者的重要理论依据,凡是符合关联翻译理论,能够使广告对象付出最少的认知努力,并获得最相似语境效果的广告翻译就是理想的翻译。
三、关联理论下的广告翻译语言的特点
广告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在交际中,要以最少的认知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广告翻译语言就是要在这种特殊的交际行为中,通过打破原语言中的束缚,从原语言交际中寻求最佳关联性,在广告受众认知的环境下,达到交际意图,促使广告受众者接受其广告。
广告是为了特定宣传需要,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画刊、广播等媒体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好、更快、更新的吸引观众眼球,诱发其购买欲,广告语言通常采用口语性强、简单明了、带有生动修辞的句法。
在广告英语中,创意者多使用灵活、机动的复合词,以求达到吸引注意的目的,如:bright-colored(色彩鲜明)light-weight(轻便的)。有些广告语还是用修辞格,恰如其分的修辞手段能为一则广告增加不少活力。如:Breakfast without orang juice is like a day without sunshine(没有橙汁的早餐就如没有阳光的日子)就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法,是表现语言更加形象具体。为了让所宣传的商品人格化,让商品更加与消费者接近,有些翻译广告采用拟人的方法,例如一则美国雪弗兰克鲁泽汽车的广告:I am on my way(在路上)。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最大化的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一些广告翻译的语言采用夸大其词的方式吸引眼球,例如一则东芝公司的广告:Take TOSHIBA,Take the world(拥有东芝拥有世界)。日本丰田汽车广告Where there is a way,there is a Toyota.(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在英语国家的广告语有时为了迎合普通消费者消费心理,广告翻译的语言还采用模糊的委婉语。例如Cheap and good(物美价廉)。广告翻译要实现其目的,还必须熟悉译语文化,利用其文化优势,寻求最低负面影响。例如建行龙卡的广告是Your everyday life is very busy,our Long card can make it easy(衣食住行,有龙则灵)。
四、关联理论下广告翻译的方法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有很大差异,因此,根据关联理论,要把优秀的原语言广告寻求最真实的展现其原汁原味,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方法。
(一)音译
在日常中西文化交际中,根据语言特点和实际需要,在翻译中广泛采用译名与原名的统一,此方法简单并容易操作。如:
超市类:Walmart(沃尔玛)、Carrefour(家乐福)
啤酒饮料类:Budweiser(百威)、Pepsi-Cola(百事可乐)、Vodka(伏特加)
汽车类:Ford(福特)、Benz(奔驰)
手表类:Rolex(劳力士)、Tisoot(天梭)、Casio(卡西欧)
家电类:Sony(索尼)、Samsung(三星)
这种根据品牌的发音直接翻译的广告更好听好记,并不失原文化的意义。
(二)直译
虽然中西方文化有巨大差异,但在某种层面上一些共同点。为了更好的保留原文内容和形式,就采用直接把原来商品的意义直接译出。例如:
飞利浦电器:Let’s make things better.(让我们做得更好。)
阿迪达斯: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什么不可能。)
劳斯莱斯:At 60 miles an hour the loudest noise is this new Rolls-. Royce comes from the electric clock.(这辆新型“劳斯莱斯”在时速60英里时,最大的闹声来自电子钟。)这一则劳斯莱斯的汽车广告翻译既保留了原广告的创意风格又具有很好的效果,传达信息很准确有忠实于原文。
(三)意译
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原译文的信息有时候不能通过直接翻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时候就要使用更灵活的意译方法。意译就是取其原文含义,舍弃其本来形式,允许译者有所创新。例如:
戴比斯钻石的广告:A diamond is 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麦斯威尔咖啡广告:Good to the last drop.(难舍最后一滴。)
“三个火”巧克力广告:Your lips will know it. But your hips won’t show it.(好吃看不见。)
上述广告采用的意译方法达到的效果不言而喻。
(四)直译加意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新奇的事物,要使广告语言更能引起人们注意,就更要注重语言技巧的灵活运用,为了更好的达到广告目的,有时候广告翻译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式。例如:
克莱斯勒汽车广告:This is the motor city,this is what we do.(这里是汽车之城,我们无所不能。)对这条广告中的“This is the motor city”翻译使用了直译法,这样底特律这个“汽车之城”就很自然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底特律这个城市就代表了这款汽车的品质。为了更好的展示了商家对该车的自信,后半句采用意译的方式,这样更容易让人们相信底特律汽车工人的产业精神和汽车制造技术的精湛。
(五)套译
广告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广告翻译采用套用当地的谚语或者文化习俗的方法会使译语受众倍感亲切,让人们感到似曾相识,更容易记住广告内容,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例如:
浙江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的一则广告:百闻不如一尝。(Tasting is believing.)在翻译该广告时就套用了“Seeing is believing.”达到了与原文相似的效果。
上文提到的丰田汽车广告:Where there is a way,there is a Toyota.(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该广告语在美国时汲取了英文中的“where there is a w ill,there is a way.”的句式。而到了中国这句广告语的翻译也套用了中国的一句俗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而实现其商业目的。
五、结束语
在国际交流日益广泛的今天,广告翻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广告翻译不是一种简单的语义对等,而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的语言交际。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对于广告翻译有着很好的指引作用。广告翻译者必须以相关性为翻译原则,充分了解原语的交际意图,不拘泥于原文内容和形式,采用多样的翻译方式,来实现原广告语的广告目的,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 text[J]. Oxford:Basil Black Well,1991.
[2]刘音姝.从关联角度看英语商业广告翻译[J].科技世界,2012,9(26).
篇5
我国五大语系虽然在基本发声的原理上有着共性类比,但在具体的发音技巧上,仍有各自的个性特点。牙关开合、松弛的程度不一样,会导致口腔空间内声音程度的不同,从而对音色、音质产生影响。而发声位置的不同,也造成着力点或高、低、前、后、深、浅等,都有所差异,并且发声特点的个性差异还体现在气息推送和花舌、儿话音的使用方面,气息推送轻重缓急的不同,以及对儿话音的不同使用,都造成了我国南北语言发声特点的差异。发声特点的差异也给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阻碍,并为声乐演唱带来不同方面的影响作用。
二、南北语言发声特点与声乐艺术的关系
(一)声乐艺术概念
声乐艺术的学术性概念可总结概括为:一门专业化、科学化、艺术化、系统化、理论化的歌唱表演艺术。声乐艺术并不等同于普通的歌唱艺术,是通过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研究,以歌唱艺术为基础,对声乐科学或人声音乐科学进行重点研究的艺术。由于歌唱艺术本就以音乐花的人声语言作为基础,而声乐艺术也提高了对语言发生的要求。音乐艺术发展的前提是语言的发声特点,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上,歌唱艺术的专业化和艺术化都体现在语言发声的基础方面,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发展成长为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而声乐艺术的发展与语言发生特点有着直接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二)南北语言发声特点对声乐发声的影响作用
与南方语言发声特点相比较,北方语言的发声特点更有利于声乐艺术的发声,北方语言主要是指汉藏语系中的标准普通话,而南方语言的普通话水平较不标准,这主要受到地理、历史和复杂多变的方言特点所影响。通过长期的声乐表演实践,可以分析出,标准的普通话发声特点,更能促进声乐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声乐艺术表演特性,主要是通过发声向广大听众传达习惯需求。而由于听众审美因素的影响,也使得普通话的标准与否,与观众的音乐享受有着直接关系。除了特殊区域的原生态音乐和民歌,为了表达特殊音效,从而采用民族语言以外,声乐艺术训练和表演的过程中必须按照标准普通话作为目标。并且标准的普通话牙关张开程度较大,声音的共鸣空间更为广阔,发出的声音更为圆润,音量更大,具有音色丰富、音质纯真等特点。并且还能有效的节省嗓音的使用量,延长声音时间。普通话牙关的充分张开,也为声乐艺术的演唱带来了便捷,实现了声乐训练过程中追求的重要目标。声乐艺术对于立体感的追求,也能在普通话中得到完整展现,普通话对气息有着深厚的要求,使用气息指点控制法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声音的着力点在于气息之称的气口,因此演唱出来的声音更具气势,声音丰富饱满,具有较强的穿透力,满足了声乐艺术对立体感的追求。准确、清晰的咬字,也使得声乐演唱过程中能通过抑扬顿挫,更容易向观众传达情感。声乐演唱的音域方面也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得到了拓展,习惯性提高音调发声,通过腔体的打开,更容易进行高音的演奏,并能自然的发出低音,从而拓展了声乐艺术的音域。与北方语言发生特点相比较,南方语言发声特点不利于声乐艺术的发声训练和演唱。南方语言由于受到多种地方方言的影响,较为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的语言成分,受着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在长期的声乐艺术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分析出复杂的南方语言特点由于没有相应的标准,在运行的过程中很难进行调整和统一。南方语言的发声特点习惯性牙关张开程度过小,导致发声不畅,不能产生共鸣效果。声音的着力点过于考前,音色不圆润饱满,音量浅薄无力。女生声音刺耳,而男声声音低哑,将声音集中在咽喉,容易造成嗓音疲劳。而单一的胸式呼吸法,也使得发声音量较小,气息较短,不具备穿透力,声音共鸣效果茶,没有流动感,加大了嗓音负担,不利于情感的表达。而咬字的着力点考前,不利于口腔的打开,发出的声音扁平,并带有浓烈的鼻音,行腔不规范,听众不容易听清,自然难以产生心灵共鸣。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语言;互译;培养
学习数学语言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数学语言表现的各种形态及各形态间的关系与互译,则是打开这种语言之门的钥匙。因此,数学语言各形态特征的熟练掌握与彼此间的互译能力,也就充分凸显了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我们无论处在何种学习阶段,都必须认清这个重要性,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
何谓数学语言,即一切用以反映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语言皆称数学语言。其表现形态可分为普通语言(包括日常口头用语与书面文字表述)、符合语言和图像语言。这三种不同的语言形态在各类数学教科书中,时而独立运用,时而又互相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科学的数学语言体系。但需要强调的是:在同一数学研究对象中,往往也可以用上述三种不同的语言形态表达。
一、数学语言特点之互译性
数学语言的不同形态各有自己的特点:普通语言比较急自然、生动、易懂、易接受,她能将问题中所研究对象的含义更明了地叙述出来,教科书上的各种概念、定理、性质等多以普通语言叙述。例如:定积分性质:(1)常数因子可以提到积分号外;(2)函数代数和的积分,等于它们积分的代数和……等。符合语言比较简洁、严谨,可大大缩短语言表达的长度,有利于推理和计算,教科书上的各种公式的表述均采用此语言。如:(sinx)’=cosx,∫cosxdx=sinx+c等公式。各种几何图形及函数图形等,则是图像语言。图像语言有清晰的视觉形象,能直观的表达概念、定理的本质和相互间的关系,能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以帮助理解。在教科书中多与普通语言或符合语言结合使用,以使叙述更清晰、明了与严谨。
数学语言形态间的互译是指一种语言形态与另一种语言形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复杂的数学研究对象,一般用简单的语言形态描述时较单调,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受到束缚。若能同时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形态加以表达(将已知的语言形态同时译成另外两种语言形态),则解决起来可能就既容易又能满足数学具有科学而慎密的逻辑思维结构特点的需要。所以,数学语言形态间的互译是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利器,是化难为易的良方。
斯托利亚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有效的数学交流作为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数学合作能力也是通过数学语言,利用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来传递信息、情感和观念的能力。
数学语言是一种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合作和应用,各种定义、法则、公式、性质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
因此了解数学语言的特点对于掌握数学知识起着重要作用。
二、语言特点之准确性
数学学科涉及计算测量,很多情况下要求数据精确,比如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不能有丝毫差错,教师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知识的准确性,而且在表述时词语的选择上也要准确,因为在不同的条件限制下,数学中的结论会发生变化的。比如(1)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或一些特定的条件下才成立;(2)哪两个联系的月份都是大月?只有在一年里才只有7、8月,如果去掉了一年这个条件,12、1月也符合条件;(3)沿着圆柱体的侧面剪开就得到一个长方形,只有沿着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才是长方形,斜着剪是平行四边形。所以,数学语言一定要准确。
三、语言特点之逻辑性
数学以严谨的逻辑结构作为学科的骨架,违背了逻辑就违背了数学真谛。因此,训练学生讲解的语言要符合客观的规律性,也就是说,讲话要有根据、有因有果、有前提有条件,足以反映出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逻辑思维是指含有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数学中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定义、分类、演绎等等,无不与逻辑思维有关。在学生讲述时,要培养他们去遵循这些规律。
四、语言特点之专业性
既然是“数学语言”就有它专门的词汇、概念,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运用这些专门的数学语言,也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这利于学生养成语言规范的习惯。比如各种运算中处于不同位置的数有专用的名称,和、差、积、商等,生活中可能不常用,数学课堂中要尽量用;生活中计量单位叫法混乱,数学课堂中要统一;梯形平行的两条边不是上边、下边,是上底、下底等,由于有些老师在认识上不重视,这种现象比较普遍,需要特别注意。这里的“专业”是相对的,因为我国现行数学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采用的是螺旋上升的原则,所以在不同的W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中“专业性”的含义有所不同。例如,在四年级阶段,我们把求“18+x=25”中x的值叫做“求未知数x”;到五年级学过方程以后,就叫做“解方程”了。
五、数学语言特点之简洁性
数学语言具有明显的简洁性,它尽可能用最少的语言符号去表达最复杂的形式关系,用数学语言表达某个数学规律,比用自然语言要简洁的多。数学语言大大缩短了语言表达长度,使叙述、计算和推理更清晰、明确。数学语言不仅是最简单和最容易理解的语言,而且也是最精炼的语言,简洁性是数学语言最突出的表现。
六、数学语言培养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抽象,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而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工具,师生共同学习、交流、探索数学规律,领会数学知识中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数学语言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曾指出:“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的材料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因为教科书涉及的教学内容是人类长期实践中提炼的数学精华和基础,教学顺序是根据教学原则,学科特点安排知识的衔接,教学要求是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征、心里特征、和年龄特征综合配套设计的。教师必须要重视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书。首先注意力要集中,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细节都要关注,概念要理解,思想要领会,证明要学会,方法要掌握。其次要善于提问,“万事问个为什么”,用自己的问题和别人的问题带动自己的学习。学会能运用数学的术语和符号,依据数学原理分析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判断证明,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内容、设置情境,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
(二)养成学生多读题、多理解的好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多读题、多理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先让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题,然后让学生口述题意,说出解题思路,最后让学生列出算式,进行解答。这样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巩固和发挥,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特别是教学文字题和应用题更是如此。
会用简略、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是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交流有时就是各种语言形态间的互译。数学语言的三种形态各有其特点和适用场合,在进行这种语言形态间的互译能力训练时,应牢牢把握其内在的转化规律和方法(即“意”“数”“形”的内在联系)并灵活使用。总之,无论我们处在“教”或“学”的哪一种位置,都要勤于数学语言各形态间的互译训练,自我完善这种互译能力。
参考文献:
[1]四川大学数学系高数教研组,高等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篇7
关键词:文化;国际商务;障碍;策略;风俗;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24
1国际商务谈判简介
商务谈判是指合作当事人双方通过商榷与谈判从而推进有关经济活动的进行,谈判的内容有关双方利益及权利,是确立合作关系、有关具体内容以及相关事宜的商务活动。相对的国际商务谈判,即指在国际贸易中跨国界合作当事人双方所进行的商务谈判活动。国际贸易的促成往往需要进行多次且全面的磋商谈判,以此明确合作当事人主体权益及责任。从众多国际贸易案例研究来看,跨国贸易成功与经营情况及谈判效果都起到一定的作用。诸多国际贸易合作关系因谈判破裂而付诸东流,当然初次谈判共识度较低的合作关系中途倒戈的案例也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国际贸易中,国际商务谈判效果至关重要,它是明确合作关系、权益、责任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调节合作当事人利益冲突的有效措施。
2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障碍的具体表现
2.1语言及非语言交流方式的冲突
国际商务谈判中,当事人主体为争取各自的权益以及明确各自的责任必然需要充分的交流沟通甚至需要一定的博弈。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语言诚然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各种信息的载体。然而由于国际商务活动方法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在文化、价值观迥异的窘境下,谈判语言极其容易产生歧义。因为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同样的词语含义也有所不同。譬如在西方国家13是人们较为避讳的词语,但是在中国就显得比较平常。并且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的语言特点也有较大差异。例如:德国人语言严谨强调严密,在商务谈判中其言辞往往直接明了。相对的中国同胞受儒家中庸思想熏陶,在语言表达上往往喜好含蓄内敛,其语言特点自然要显得客套迂回一些。国际商务谈判中,语言文化障碍的冲突由此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在谈判过程中,非语言交流也是影响谈判结果以及造成文化障碍的关键因素。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当事人双方投足举止间都传递着重要的信息,无论是手势、脸色、体态都可以承载诸多信息。但是由于国际文化的差异性,不同国家的非语言形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譬如大多数语言习惯中,点头代表同意相反摇头则是反对,然而南亚某些国家的非语言习惯恰好于之相反。不难看出,非语言形式也是制造国际商务谈判障碍的因素之一。
2.2风俗习惯冲突
于国际商务谈判之中,经常涉及到某些正式抑或非正式的磋商交际活动譬如宴会、座谈会等。在各种社交活动中,风俗习惯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就拿中西餐桌文化来讲,存在的差异不可谓不大,无论是餐具使用习惯还是饮食习惯抑或餐桌礼仪等都是不有不同的。因此在风俗习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对于国际商务谈判而言也就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如此文化障碍小则导致谈判沟通不顺畅,大则可能会招致谈判破裂。因此在谈判过程中,如果谈判双方不甚了解对方风俗习惯,那么首先会给人一种不受尊重的感受,其次某些风俗习惯有关民族信仰不容违背,倘若谈判对方违背上述类型的风俗习惯自然会触怒对方。譬如虔诚的穆斯林不食用猪肉,如果国际商务谈判中谈判对方违反了这样的风俗习惯,那么很容易就会导致谈判的破裂。
2.3思维方式的冲突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有所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生活习惯是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正所谓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则是佐证这个观点。譬如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就存在较大差异,南方民族由于长期处于稳定生活的状况,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就造成了南方人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家国情怀,思维方式上也比较平和多好中庸之道;然而北方游牧民族长期迁徙,自然的他们就缺乏故乡情结,由于生存因素不稳定性,其思维方式也比较开放。中国各个民族都存在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差异,那么我们可以想象文化差异巨大的异国民族之间其思维方式必然也有所迥异。据有关研究表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偏理性,讲求逻辑推理好分析概念。然而中国人则偏好折中,对于事物好辩证统一。由此可见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思维方式也是造成文化障碍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只有深入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并基于理解并举的前提下,尊重对方,这样才能为促成贸易平添力量。
3解决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障碍的策略
国际商务谈判中为了争取各种权益最优化方案,从而达成彼此认可且原意遵守的合同是需要诸多技巧支持的。然而在谈判过程中,除了采取技巧取得博弈的相对优势外,解决跨文化谈判障碍才是国际商务谈判应首先考虑且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解决了这样的问题,才能保证国际商务谈判按照预期计划顺利进行,同时这也是避免谈判破裂的必要措施。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当事人双方都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文化障碍实现谈判效果最佳化。
3.1准确且灵活的使用谈判语言及非语言形式
任何国家的语言都是独居魅力的,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双方的语言形式都应该被尊重。为了使对方尊重自身的语言,那么首先就需要尊重对方的语言。首先在谈判中充分了解对方语言特点是尊重对方的基本要求,其次谈判中灵活精准的使用谈判语言是尊重对方的具体形式。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因谈判双方语言不当导致的文化障碍不胜枚举。例如我国某企业在与外国合作企业谈判是自豪称其隶属企业为“Second-Class Enterprise”,然而听闻此话对方却感到十分迷惑。这是因为中方代表表述的“Second-Class Enterprise”含义存在歧义,中方代表所言以意为“二级企业”,而谈判对方误认为是“二流企业”这不仅让其感到合作企业水平较低。由此可见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灵活且准确的使用谈判语言至关重要。要做到灵活准确的使用谈判语言,首先就是基于对谈判对方尊重前提下,深入了解对方语言特点尽可能掌握对方语言的特殊意义;其次,为了保证谈判顺利进行且争取到合理的权益,谈判时还应该根据事宜选择合适的语言,譬如谈判时尽可能的使用“我们”抑或“we”这样表述,从而使对方感受到谈判的诚意。总而言之,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谈判者需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准确的语言并灵活的表达。
3.2培养文化差异的灵敏性
因地制宜是自古以来广受认可的制定策略之宗旨,然而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我们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特性采取不同的谈判策略。这就要求谈判者要养成较高的文化差异灵敏性,能够在谈判中充分审视不同的文化差异及特性从而抓住推动谈判的策略。因为不同的谈判代表,其言行举止都受其国家的文化因素所影响。由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之前我们就应该做好相关的装备,深入透析对方所处地域的文化特性,抓住其差异性,并将其作为突破口。在制定谈判策略时也应当围绕文化差异而进行。这样一来才能够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谈判氛围,从而友好的进行谈判,最终达成各自权益相对最优化策略。
3.3认识并尊重思维差异
思维是组织人类活动的关键因素,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谈判双方的思维活动便是推进谈判进行的基础。不难看出,思维是谈判的原动力是国际商务谈判运作的“引擎”。然而正如上文所阐释的那样,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是文化差异决定必然性差异。为了保证国际商务谈判顺利进行,那么谈判双方都应该充分审视各自的思维特点,这是规避谈判矛盾的必要措施,也是争取达成共识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尊重对方思维差异性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能够体现谈判的诚意,同时也能够充分理解对方的行为及要求。只有做到了解谈判对手思维方式,并理解其思维差异,才是确保国际商务谈判成功的关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国际商务谈判活动也日益频繁。通过对国际商务谈判案例的仔细研究审视,我们不难发现跨文化障碍是掣肘国际合作达成共识的关键因素。具体国际商务谈判中存在的文化障碍主要有:语言形式及特点、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为了促进谈判活动进行且保证双方达成共识,首选我们就应该矫治文化障碍问题,充分了解并尊重对方的语言形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特性从而实现互利双赢的谈判结果。
参考文献
[1]乔淑英,王爱晶等.商务谈判[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吕晨钟.学谈判必读的95个中外案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赵银德.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行为的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2002,(10).
[4]王玉平.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文化因素[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9).
[5]窦卫霖.论价值观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2).
[6]刘静.软实力视域下传统文化输出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7]高玉清,孙越.论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8]张家瑞.浅议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J].江苏商论,2004,(4).
篇8
TeunAvanDijk是话语分析的翘楚,也是传媒语言话语分析的典范。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TeunAvanDijk大量著述涵盖了多种传媒话语的诸多类型(教科书、新闻报道、医患对话乃至旅游宣传手册、广告),对其中所表现出的认知现象、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现象以及意识形态等政治倾向作了全面研究;FaircloughN.自8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了几十种著作,对各种话语类型尤其是政治话语进行了批判的研究。此后,传媒语言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当属奥克兰理工大学语言与传播教授的AllanBell:作为一名多产的学者,AllanBell近30年来发表了与传媒语言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64篇、专著5部(截至2008年的统计)。在作者目前可以收集到的文献研究中,AllanBell于1981年以“这不是英国广播公司:新西兰的语言殖民主义”为题开始了传媒语言的语体研究,仅从这一点讲,称AllanBell为世界范围内首次研究传媒语言的“鼻祖”并不过分。[2]1983年,GerhardLeitner编著的LanguageandMassMedia论文集首次将语言与大众传媒糅合在一起加以研究。[3]此后,Language,image,media论文集讨论了新闻广播语言、东西方新闻差异、广告以及图形传达意义的方式。[4]R.E.Rice于1984年在《MediatedGroupCommunication》一文中首开学界对“电子邮件语言”研究的先河。[5]Fairclough(1985)讨论了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分析传媒语言有别于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传媒语言的原因。他认为,对传媒语言进行分析话语有助于详细了解媒体输出的本质,而语言分析侧重于文本(texts),语篇分析(discourseanalysis)既涉及文本也涉及话语实践以及社会文化文本,目的在于找出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之间的关系。[6]该论述高瞻远瞩,无论对话语分析还是传媒语言研究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俄罗斯大众传媒语言研究方面,Dobrosklonskaja(2005)声称要发展传媒语言学MediaLinguistics,但是其重点研究仍集中在新闻语篇(现在被称为传媒语篇)以及迅速发展的功能和文体研究方面。[7]CharleyRowe和EvaL.Wyss2009年编著的LanguageandNewMedia论文集汇集了学者对多种传播媒介的分析:博客、电子邮件、传真、网络实时聊天系统(IRC)、聊天、即时通讯、短信(SMS)、情书、邮政卡和电子贺卡、电话、广播、电视,以及诸如网页文本、维基百科条目和网站超文本网站文化。文集对新媒体萌现、新媒体语境中的语言变化以及相关新、旧媒体之间技术演进背景下语言和文化的变化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8]
社会语言:传媒语言文化界面的回归
美国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EdwardSapir及其学生BenjaminLeeWhorf所提出的“语言相对性假说”在战后广为传播,认为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文化和思维,认为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DellHymes曾提出言谈民俗学(ethnographyofspeaking)来研究言语事件。WilliamLabov1966年出版的《纽约市英语的社会层次》认为语言事实上存在社会性层次的区分,而且社会层次(身份)和语言层次(表现为语言结构的异体)是互相对应的。[9]70-80年代间,英国学者Lesley和JamesMilroy在研究这类交往行为时提出“语言的社会网络理论”,对语言的维护和切换进行动态描写,作出了比拉波夫的分层说更细致的分析(李嵬,1995)。[10]70年代以来前苏联(俄国)学者提出语言国情学,强调语言有一种文化积累的功能。同时,大众传媒对“水门事件”的不断传播引发了语言学家在文化背景中对语言构成及其影响的深入研究。加拿大学者HaroldInnis认为,一种新的媒介(包括广义的语言、文字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11]美国学者PaulLevinson指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2]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认为:人的思维和信息传播受制于传播的基本符号系统——语言,而每个族群、民族、国家成千上万年形成的文化意识和传统,无形地积淀在语言中,通过语言系统的教育而内化为社会成员的集体心智。JiirgenHabermas的三卷本《交往行动理论》揭示了当代传媒如何被注入商业模式,成为制造品牌舆论的工具。[13]
传媒与教育:传媒语言界面的人本回归
作为世界性的教育文化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充当着传媒与教育的联姻的急先锋。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UNESCO明确了媒体在社会进步的关键作用,制定了参与和利用各种媒体发展目标的具体政策、方案和战略,设立了“媒介教育项目”(TheMediaEducationProgramme),旨在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年通过媒介积极参与社区政治文化活动并发展其批判性赏析能力。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文明联盟(UNAOC)共同创建了姊妹大学全球媒体和信息素养和跨文化对话讲座(UNESCO-UNAOCMILIDUNITWIN),具体内容涉及:批判性分析、大学和大众媒体之间的跨文化和合作研究交流、参与学校内发展教育和媒体研发、促进全球媒介信息素养行动、创建媒介信息素养学习研发网络中心、支持全球不同媒体的文化间对话与合作。在语言学学术界,1968年,SusanSontag注意了到传媒对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课堂教学[14],英国学者HildeT.Himmelweit等人研究了看电视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15],美国学者MarieWinn(1977)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16]。MichaelWillie(1979)论述了传媒通过不同语言(媒介肢体语言与文本语言)的结合增强了感官的刺激,从而加深了对信息的理解[17]。英国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和国际阅读协会全国理事会(NCTE)制定的英语语言艺术教学指导方针之国家标准要求“学生用口头、书面和视觉语言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作为知识、反馈、创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18]。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中学课程改革和2003年以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都强调了传媒特别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路向融合:传媒语言界面的东学交融
我国的语言学研究历史悠久,相对而言传播学研究起步较晚。1978年,复旦大学主办的新闻学核心期刊《新闻大学》第一次出现了专门介绍传播学理论的文章,随后,包括北京广播学院在内的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传播学者开始译介、学习和研究国外传播学的方法和成果,建立与世界传播学界对话的共同经验范围。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传播学列入博士、硕士专业目录,标志着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位的确立。(一)学术论文:方兴未艾在我国,各类期刊上对传媒语言的研究始自语言学或外语教学领域。以我国最早的外语类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为例,该刊早在1959年第5期有3篇文章分别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集中介绍了中外高校在外语教学中利用现代技术设备的问题,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该刊第二次介绍刊登同一类型的问题却是25年之后的事了。1979年,学术界开始对“电影剧作的语言特色”[19]和“现代俄语报刊语言句法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20]1980年出现了“新闻标题英语”[21]、“新闻广播语言的特点和词语变化”[22]、“刊物的科技资料翻译”问题[23]、“对外语(西班牙语)电视语言的分析”[24]以及“广告英语”等方面的研究论文,遗憾的是6年之后学界才出现了对广告语言的再次学术探讨。1986年,学界开始对“两篇旅游文章的文体比较”的研究。[25]1987年,陈四益指出“报纸杂志的编辑要负起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责任语文建设”,[26]12年后张普在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中提交了“关于网络时代语言规划的思考”的学术论文[27],堪称国内学术界传媒语言规范与规划研究的先驱。2003年,王翰东在《电视通俗文化中的话语活动》通过对菲斯克的《电视文化》简要介绍,论证了文本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平行以及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对豪车与美女的广告模式与竞猜秀中潜藏的意识形态作了分析。[28]2004年后,传媒语言话语分析研究乏善可陈的局面发生了变化,传播新领域的核心期刊《新闻与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当代传播》等6种期刊中,符号学、话语分析理论论文数量共26篇,占所有论文总数的23%,位居2004年所有议题的榜首。近10年来,国内学者对传媒语言的研究散见于学术期刊论文,如网络语言方面,多从修辞的角度研究新词新语,研究内容和方法集中在字词和语用、修辞等方面;还有不少论述从语用学的视角对报刊语言、影视语言(新闻、主持人话语风格)、网络话语(网络聊天话语、电子邮件等)、手机语言(SMS)、广告语言、外宣语言交际进行话语对比分析以及研究新闻语言、学术语篇的语用语体。还有的研究专注于传媒语言的翻译工作,覆盖范围较广,涉及影视语际互译、学术语篇、外宣资料公示语及创意产业翻译研究等方面。(二)专著研究:整合成型2000年,齐沪扬出版了《传播语言学》一书,在语言学界首开传播学与语言交叉研究先河,对语言符号、语言信息进行界定,并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的过程,借用传播学的术语介绍了语言传播的类型、语言传播的媒介及其效果;[29]2002年,许嘉璐在姚喜双、郭龙生编著的《媒体与语言——来自专家与明星的声音》序言中首次提出了“传媒语言”的概念及其研究的重要性,社科院姚喜双、郭龙生提出了传媒语言研究应该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传媒语言的定性、内涵、外延分类及规范等[30]。2004年,于根元教授就传媒语言研究从学术定位、方法、分类、传承等方面进行了论述。[31]2005年,童之侠出版了《国际传播语言学》一书,较为详尽地分析了国际传播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国际传播语言学的理论来源与相关学科、传播媒体及其语言特点、报纸期刊及其语言特点、广播电视及其语言特点等。[32]俞香顺(2005)的《传媒•语言•社会》[33]以及纪秀生、索燕华2010年出版的《传播语言学》[34]探讨了语言在传播中的特性、语言在传播中的功能、语言在传播中的局限、语言在传播中的发展、文学语言的传播艺术、新闻眼的传播形态、广告语言的传播功能等。(三)学位建设:引领潮流国内学界对传媒语言系统研究“集大成者”当属姚喜双教授:姚喜双教授身兼教育部语言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语委语用所所长、普通话与文字应用培训测试中心主任、广播电视语言研究中心主任等数职,是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央电视台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姚喜双围绕“媒体与语言”主持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级项目——“媒体及媒体语言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广播电视等媒体语言研究”(国家语委“十五”科研规划项目)等,编著了《媒体与语言——来自专家与明星的声音》(2002)、《媒体语言大家谈》(2004)等著述,以广播电视语言为原点发表了诸多影响深远的论文,并于2009年在国内首创“媒体语言学”方向博士点。[35]纵观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申报,从1993-2011年共有114项课题涉及传媒语言研究。
篇9
>> 论莫言小说的民间性 浅谈莫言小说的世界性 莫言小说的反讽艺术 从《学习蒲松龄》中探寻莫言小说的民间性元素 莫言小说的艺术技巧研究 莫言小说的政治与体验 论莫言小说的典型语言特色 浅谈莫言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 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解读 莫言小说的文体风格探讨 莫言小说的叙事学价值研究 莫言小说的语言特点 浅谈莫言小说的“内省型”构思方式 民族性・世界性・人类性:莫言小说的核心质素与诗学启示 色彩斑斓:莫言小说的艺术境界 莫言长篇小说的主题与叙事评析 莫言小说的感性生命主题与“原始生命力”悖论 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发展变化 莫言小说 性与暴力的美学 浅析莫言小说《蛙》的悲剧性主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C].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89.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7.
[4]张萌.宋代诗画的美学意义[J].艺术百家,2010(8):232.
[5]〔宋〕苏轼.东坡逸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244-245.
[6]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73.
[7]李克.色彩感情的艺术分析[J].文艺研究,2004(5):145.
[8]莫言.透明的红萝卜[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9]莫言.说吧莫言――作为老百姓写作(访谈对话集)[C].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286.
[10]孔范今.莫言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103.
篇10
编者按:2007年11月,由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全国幼儿园优秀自制玩教具展评活动”在北京举行。福建在广泛发动和选拔的基础上,共选送132件优秀自制玩教具参加全国评选活动,并获得佳绩:一等奖4件、二等奖8件、三等奖18件,还有部分提名奖。自制玩教具源于教学实践,不仅便于制作,节约经费,使用方便,而且符合现代学前教育理念。本刊选登福建省幼儿园在此次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3 黏合(用双面胶、订书机)。
4 装饰(用闪光纸)。
主要功能和特点
1 功能:表演艺术是人类艺术活动的精华部分。今天中国戏剧改革创新硕果累累,CCTV“六一”童话剧又连年闪亮登场。我们被表演艺术的魅力深深震撼。作为幼儿教师,我们的梦想就是要让“梦想剧场”系列头饰在幼儿的表演游戏中发挥作用,成为“中国莎士比亚”成长的摇篮,成为“小”小试牛刀的契机,成为“小严凤英”初试峰芒的舞台。
2 特点 本系列头饰的材料廉价耐用,是幼儿园常用的手工材料,其中轻泡纸可塑性非常强,可剪可折,柔韧性强,制作时无需填充物,制作出的头饰形象逼真、轻便,适用于各年龄段幼儿的表演和游戏。每件头饰的制作成本只需0.5~1.5元。
使用案例
[活动目标]
1 探究各类角色的表演,激发幼儿潜在的表演创作才能。
2 体验表演的乐趣,认同角色的优秀品格,塑造幼儿的良好性情。
3 欣赏各类表演,初步培养幼儿的艺术鉴赏力。
[玩教具教育策略]
1 表演活动和游戏。
(1)寓教于乐,通过头饰佩戴,在表演和游戏中,使幼儿更深入地熟悉故事内容。
(2)把幼儿喜爱的动画片卡通形象带入活动,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让幼儿加入小戏迷的行列,了解乡土资源莆仙戏的一些知识。
2 幼儿其他活动。
(1)大嘴鸟广播电台(谈话活动)。
(2)小鲤鱼跳龙门(体育游戏)。
(3)天堂鸟的智慧(科学益智活动)。
[实施过程]
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和区域活动:
1 表演:爱表演、爱模仿是幼儿的天性,通过模仿、扮演卡通形象和民间戏剧人物中的角色,掌握他们的语言特点、肢体动作,熟悉他们的性格特征,了解现代和民间文化艺术,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语言交流能力,培养伙伴间的协作精神。
2 语言:收集幼儿感兴趣的各种新闻话题,在语言区中,利用形象逼真的头饰,以幼儿喜爱的角色身份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