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问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18 10:5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作问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069-01
伴随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经济形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如何在这个大的环境下脱颖而出,是每个企业值得思考的事情。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逐渐深入,企业开始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此时企业就拥有了较为明确的发展方向,也有了具体的实行目标。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能够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与矛盾,企业领导阶层就一低昂要重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企业的政工工作做到位才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做好企业政工工作,解决政工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找到解决的对策是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下面就企业政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与研究,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促使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1 目前企业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究
1.1 新问题和新矛盾开始越来越多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步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政工工作开始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与新的矛盾,尤其是新时期信息化高度发达,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加密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内部在利益分配上有着太多的不规范,让企业必须不断的改革与重组。并且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非常迅速,计算机技术开始普及,人们能够不断棘手新的知识与思想,让传统观念和新思维有着巨大的矛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这些问题的严重制约。当前社会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主,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这就使得许多企业职工只是追求自身利益。而企业在经济大潮中也只是关注着自己的收益,只是重视自身的发展,进而不去关注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就造成企业政工工作难以在企业中顺利开展。
1.2 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存在许多问题
当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政工队伍对自身的促进和帮助,政工队伍成为企业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元素,而企业中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工队伍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优秀的政工队伍就难以确保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可是当前一些企业对于政工队伍的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某些方面依然有着许多必须要特别关注与加强的地方。第一个方面就是企业对政工队伍建设的不关心主要就是因为当前许多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只关注自己的经济效益,将经济看成了企业发展与进步的唯一目标,而只是将政工工作当为企业一个附属项目,当能够舍弃的时候完全可以舍弃,认为其可有可无,对企业的发展不会有任何的贡献。第二个方面就是企业将巨大的精力都放在了经济发展之中,而没有在政工工作以及政工队伍建设中投入过多的精力,使得企业在开展政工工作的时候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只是在开展活动的时候走走过场做做形式主义。政工工作在企业之中不会在短时期内产生经济利益,可是由于企业长期不重视政工工作,时间一长就会对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其在某些方面存在特别严重的不足与缺陷,让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受到巨大的冲击,最后会阻碍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第三方面是因为企业政工队伍在组成结构上有着严重的问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上十分不科学,老龄化现象特别严重,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逐渐下降,没有相应的创新意识,特别是许多企业政工队伍中成员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不是特别高,严重制约了企业政工队伍的建设。
1.3 政工工作的模式比较落后
首先很多企业的政工工作方法不先进,信息也比较落后,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企业职工在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解的时候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以及网络等媒体来及时地实现,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去学习一些比较先进的方法然后运用到实际的政工工作中,但是企业现有的政工工作模式会对新方法的运用产生阻碍的作用,让这些先进的方法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其次是企业政工工作对象的思想也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化,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政工工作的模式也应该要相应的改变。
2 解决企业政工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提高企业政工工作的专业能力
精简政工人员是目前政工工作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但是,精简政工人员并不意味着减少政工的工作量,而是相应提高政工人员的工作效率。政工人员素质不高会影响其工作的开展。因此,提高政工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必备要素。企业就应当制定一定的标谁,在企业建设中挑选高素质的政工工作人员。政工人员的工作能力必须要强,其专业的理论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标谁。唯有如此,企业的政工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开展。
2.2 对企业政工队伍的建设工作应该要不断的加强
首先要让政工人员变得专职化,现在很多企业的政工人员除了要负责政工工作外,还需要同时负责一些其他的任务,而有些政工人员则是兼职人员,他们在开展政工工作的时候会因为其他的工作而分心,这样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政工工作中,让企业的政工工作开展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开展政工工作的时候应该要建立起专职队伍,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政工工作中。其次对政工队伍的综合素质要进行全面的提高,政工人员主要是负责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他们应该要具有比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政工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
2.3 对政工工作认识要充分,重视企业政工工作
企业的政工工作主要是对企业的精神文明进行建设,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政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想让政工工作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要对政工工作充分的重视,正确认识到政工工作的作用。
2.4 对传统的政工工作模式进行改变
在社会快速的发展过程中,要想让政工工作真正的发挥出自身真正的作用就需要认清当前的形势,对传统落后的政工工作模式进行改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实际发展需求,让政工工作能够为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更好的服务。
2.5 完善企业政工工作的激励机制
企业在其发展中应当充分重视政工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应完善政工工作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完善应本着注重实绩、鼓励竞争、择优选升、赏罚分明的原则来制定。在企业建设中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措施,制定评选表彰标谁,将评选活动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实施,以此来提升企业政工工作的效率。
3 结束语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长期发展,政工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部分,就应当结合企业自身的建设,认真做好企业的政工工作才能保证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政工工作面对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注意企业员工与企业共同的发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从而能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美志.企业政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5(01)
篇2
一、统计机构,统计专职人员落实不到位,特别是村一级统计工作人员落实不到位
第一,“机构合并,有头无脚”。原乡镇一级都设有专门的农村基层统计机构—乡镇统计站,专门负责本乡镇范围内的各种统计工作。但在上个世纪末,由于机构改革等多方面的原因,乡镇统计站被撤消。原统计站的各项工作职能和工作任务,全部并入了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原来统计站的工作人员,全部转到了行政或其它单位工作,经管站变成了统计经管站,而实际上是人财物都未落实,只是在完成经管工作任务的同时,顺代完成本乡镇范围内的各项统计工作任务。
第二,村级统计人员落实不到位。一切统计数据均来源于基层,作为基层一级组织,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理所当然对辖区内的情况最为了解,要想把辖区内的各个统计数据统计准确,做到清楚明白,就必须依靠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的力量,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人缘,地缘关系。
二、统计经费严重不足
乡镇统计站撤消之后,其工作任务并入经管站,但其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并没有相应地进入经管站,这样就使得经管站本来就很紧张的工作经费变得更加紧张,而作为县一级统计机构对乡镇的统计工作任务却必须按时按要求全面完成,但经费却不下拔,乡镇经管站处于夹缝中,既要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又没有相应的工作经费作保障,从而使得各方面的工作难度加大,结果是“几头忙活,几头效益不佳”。从某种程度上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吃力不讨好”。
三、乡镇统计工作人员责任心的问题
为了加强乡镇统计往往只是对乡镇统计员进行考核,但乡镇对村级统计人员的考核却无法落实。迟报、乱报乃至不报的现象无法得到遏止,加上乡镇财力有限,村干部培训特别是统计人员的培训不能进行,就连送报表的误工补助和差旅费都不能解决,上述原因,使得村级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统计工作中“交差”思想普遍严重,报表质量低下。
四、乡镇及村级统计档案资料保管不善,致使某些档案资料丢失,在需要相关数据时无从查阅
乡镇统计站撤销之后,原在统计站归档保管的统计资料,有很大部分已丢失,现在统计经管站想查阅有关统计历史资料时根本查阅不到。乡镇如此,村级统计资料的归档保管更加落后,因为村级统计人员的更换频繁,加上其它方面的原因,如交接不及时,致使部分统计资料已丢失,再加上村级办公条件差,无固定安全的办公场所,大部分资料都是由村负责统计工作的人员负责保管,资料都是放在统计人员的家里,必定会由于这样或那样地原因丢失、损坏,从而导致统计资料无法归档,丢失严重。
产生问题的原因
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针对问题,我们不能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更重要的是要追产生问题的根源,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统计工作之所以有上述一些问题存在,不外乎以下一些原因:
一、动机决定结果
各级政府还没有从“抓经济”转向“管理和引导市场”上来,仍然依靠“下指标、考政绩”的办法来推动“经济发展”。每年总是召开各种会议,下指标、定任务,一级一级向下分解,到年终总是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指标,相反总有超额完成的现象出现。这样既保住了政府集体的荣誉,又保证了一年得来的考核过关。试想这样的统计数据其可信度究竟有几分?因此,在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由于上级政府没有依法行政,下级单位在统计数据中出现大量水份也就成为了必然。
二、广大村级统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低下,报表质量差
就目前的统计管理体制来讲,基层统计力量的强弱,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统计工作水平。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但纵观全县,村级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一是由于村干部变动频繁,特别是村级统计人员的变动周期短,长时间专门从事农村统计工作的业务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员是“半路出家”、“新手上路”业务水平原地踏步,二是受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制约,根本没有统计经费预算,没有对乡镇统计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业务水平原地踏步。三是由于村级统计档案资料的移交和保管没有跟上,造成部分统计资料的丢失,造成新任统计人员无资料可查,报表时全凭个人印象推测,致使统计报表质量低下。
三、《统计法》宣传力度不够,统计执法不到位,对统计违法的处罚不力,对统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没有跟上
《统计法》虽已颁布实施二十周年,但是对该法的宣传力度并不强,特别是县乡两级对《统计法》并没有组织专门的系统培训和宣传,因为多方面的原因,统计违法现象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统计执法和处罚并没有严格按照《统计法》的相关规定执行。统计执法的检查次数相对较少,从一定程度上给统计违法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给统计数据的不真实提供了纵容的客观环境,给个别统计人员的思想上造成了“统计违法、不关痛痒”的麻痹思想和松懈。
改进统计工作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对乡镇统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统计工作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有其独立性和专业性,但也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二、立足当前抓根本,着力强化基层建设
统计工作是一门自下而上的系统工程,基础工作不牢将直接影响其结果。因此,必须花大力气加强基础建设,在保证乡镇统计机构和统计工作人员落实的前提下,着力对农村村级统计工作人员的安排、培训和考核上下功夫,努力壮大农村基层统计人员队伍,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改善统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生活待遇,以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的正常运转。如举办各种层次的培训和讲座,给基层统计人员适当的报表误工补贴,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夯实乡镇统计的基础。
三、着眼统计事业发展的长远性,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统计现代化水平
统计信息化是统计现代化的核心,事关统计改革与建设的全局。统计部门作为社会和国民经济信息主管部门,必须抓住机遇,克服困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统计信息化工程,使统计工作适应信息发展的要求。
政府应积极支持统计事业的发展,为统计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硬件。如微机等必要的工作工具,以保证能够及时、准确的为党委、政府提供真实、可信的统计资料,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四、改革现行的基层统计工作人员配备制度,大胆创新,全面推进乡镇统计工作由乡、镇驻村公务员统一制度。
篇3
关键词:企业;会计内控;内部控制;问题
目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企业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也必须要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所实施的内部控制能够更好的符合企业发展的特点,才能够强化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实现企业的良好、快速的发展。
一、现阶段存在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缺乏基本的内控意识
无论是什么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其管理层都是企业的经营核心,是掌握企业发展和经营方向以及全面贯彻落实各个阶段决策的重要阶层。正是因为企业的管理阶层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其思想认识与能力水平的高低将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领导者都不能够正确的认识企业内部控制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最基本的内部控制意识,致使将大多数的资源投入到了企业的生产工作和销售工作之中,忽视了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例如:会计管理工作等。对于企业来说,这样的情况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却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致使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思想变得十分滞后、管理行动也丧失了先进性,继而让企业与现代经营管理体系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缺乏对会计基础工作的有效控管
一般来说,因为会计基础工作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开展会计内控工作的基础,是内部控制十分重要的组成成分。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较低,加之工作设施较为落后使得会计的基础工作出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组织结构不能够与实际情况相适应,分工不合理。对于我国企业现阶段所实施的会计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来说,其仍旧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没有建立起监督、决算以及执行的三权分立体制。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或经营者往往会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或逃避相关部门的检查而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账目、伪造凭证。这样的情况为企业开展会计内控工作带来十分巨大的阻碍。
其次,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由于企业不能够对会计工作实施全面、高效的监控且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流畅,致使企业的财务信息较为混乱,财务信息失真或人为造假的情况屡禁不止,造成了财务信息失真,影响了企业所开展的内部监控、财务管理等工作。
(三)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通过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企业能够对内部控制工作实施再管理,是确保企业所开展的内部控制工作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全面性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工作水平。因此,要想对会计工作更好的进行内部控制,就必须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监督和评价机制,这也是现阶段企业内控工作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强化企业会计内控的有效措施
(一)要着力提高管理者、领导者的内控意识
人的一些行为活动都会受到自身思想意识的影响,因此,要想做好企业会计内控的相关工作,并不断的提高其工作水平,就必须要着力提高企业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内控意识。首先,在企业范围内,必须要开展面向企业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培训工作,要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会基础等内容为培训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管理者、领导者的管理水平,继而提高企业会计内控工作的工作水平。其次,要加强法制教育,使其能够全面了解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与会计和内部控制相关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企业管理者和领导者“带领”企业会计造假。
(二)结合企业所从事行业的特点制定会计内控和风险管理的规定
一般来说,企业所实施的会计内控和风险管理必须要加强对企业基础建设项目资金的支出、短期投资等问题的研究,要以此为基础调整会计内控与风险关系的内容,确保其能够更加清晰的展现在相关工作人员和领导者的眼前。此外,企业还必须要依照所从事的行业的特点以及现阶段物价变化的情况和自身发展的状况调整会计内控工作,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够做好会计的内部监控、管理工作,才能够帮助企业找准自身的定位,继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三)加快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做好面向员工的培训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全面普及,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情况。在当今社会之中,信息的增长量已经远远地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因此,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扩大自身的收益,就必须要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之下,必须要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此外,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加快,我们还必须要做好面向员工的培训工作。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其要想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会计工作,除了要具备较为扎实的内控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要全面理解内控制度并要参与企业内控制度的制定工作。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必须要做好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定期开展专业培训,确保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能够与时展保持同步,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并掌握经济发展的新动态;另一方面,要扩大会计人员的知识面,努力将会计人员打造成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做好会计内控工作,才能够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之下,我们要想做好会计的内部控制工作,就必须要加强对存在于会计内控工作中的问题的研究,并要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贴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推动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一、村干部工作现状
1、投入工作与兼顾家庭的问题。村干部一头挑起工作的重担,另一头它得承担家庭的重负。村里无论大事小事,都得找到村干部来解决处理,许多情况下,他们面临着工作与家庭劳动,无私奉献与家庭经济损失的两难选择,他们选择了前者,就不得不放弃后者。
2、高付出与低待遇的问题,由于村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工作的繁杂性、艰巨性以及农村地域的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村干部的工作是一种高付出的劳动。与此不相称的是低待遇。首先是经济待遇低,其次是政治待遇低,如果工作出色乡镇就发给一张什么“优秀”奖状之类的,最多就是到区、市参加个表彰大会,有些辛苦工作了十几年退下来的老村干部,逢年过节却没有上级领导来看望一下,因而,倍感“人老茶凉”。
3、较真工作与遭受反对攻击的的问题。村级工作不像上级那样进行宏观指导或者发号施令,督促检查就行,而是些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工作,必须较真去落实,否则,不但完不成工作任务,而且对不起党和广大群众的信任。一些啃硬骨头的工作,如计生工作、综治工作必须来硬的,必须较真。这样就必须会因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而得罪人,甚至遭到报复。虽然现在是法制社会,诸如毁坏村干部的庄稼、山林,毒死村干部的牲畜或对村干部实施暴力的现象不再时常发生,但恶语中伤,故意诽谤,让村干部很难正常开展工作。加上村干部工作不是一辈子的事,几年或十几年后退下来,还得在村上生活,这些让村干部感到有后顾之忧。
4、群众求富心理与村干部领导能力的问题。随着群众求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对村干部工作多年却“山河依旧”,群众还几乎处于原地踏步的现状十分不满。他们埋怨村干部,有的甚至对村干部讽刺、挖苦、谩骂。其实,村干部们怎么不想为群众多办些实事,怎么不想改变山村的面貌呢?一来村干部手长衣袖短,二来部分村干部爱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地域的局限,村干部们面对群众急切求富的心理,也深感无奈。
5、兴办公益事业与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这也是让村干部们感到最头疼的事。诸如群众强烈要求闪办水利、路等公益带来,一方面,由于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甚至空白,许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现如今是经济时代,年轻力壮、有知识、技术的人都外出务工,剩下的是老弱病残,谁愿意来为兴办公益事业尽义务劳动呢?必须发展集体经济,有钱才能好办事。
二、目前基层干部主要存在的问题
1、思想言行脱离群众,干部之间明显存在“两个距离”一是感情距离,部分村干部党性观念淡薄、宗旨意识淡薄,一身老爷习气,无群众感情,工作作风浮躁,工作方法简单,遇事缺乏周全考虑,遇急就用“蛮办法”,结果把小事弄大,大事弄砸,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上访问题等矛盾时,把群众视为刁民、无赖,作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面来对待,另有一些干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基层工作当提拔的中转站,在工作中蒙瞒上级,糊弄群众,隐瞒实情,一味应付了事。二是认识距离,部分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干部和群众的出发和共同点越来越少。干部抓的“大事”主要绕着上级下达的责任指标,而群众并不认可,群众关心的事,现实中存在的焦点,热点问题,有干部认为是“小事”,不屑一顾,有干部热心立项目,出政绩,群众关心的是村里电视信号不清,道路不畅,水渠失修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对干部们喊破嗓子也解决不了,一肚子怨气,有的人甚至说:干部让往东,咱们偏向西。
2、对新形势认识把握不够,存在“三个不适”,一是对当前变化的农村情况不适应,思维工作方法明显滞后,随着时代的民展,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也作了很大调整,同时人的意识出现多元化,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而许多基层干部用老一套的框框和方法用简单处理复杂问题,缺乏创新,缺乏思考孰不知以前的办法行不通,也有干部觉得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甚至流露出怨群众难管的情绪;二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市场的方法引导群众民展经济不适应。群众要科技、要信息、要服务,许多干部不知道怎么办,自身不具备带领群众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增加收收的能力,没有带领群众致富的门路,不受群众欢迎。三是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对群众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不适应,随着各项法律的宣传普及,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权利的农民越来越多,一些干部对这种新情况不适应,认为现在“刁民”增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群众的对立面上和群众的冲突屡有发生。
3、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四种精神”。一是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部分村干部科学技术不懂,农业结构调整不敢,带头创业无方,富裕农民无路,抱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放,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落后,缺乏与时俱进思想和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束缚了农村经济和农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步伐。二是缺乏深入调查研究的精神。有些干部习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即使深入农村也心在外,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转转看看,对群众所反映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要么淡然视之,漠然处之,要么拍拍胸脯,拍拍脑袋,一副大包大揽的样子,最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不仅伤害了群众感情,也有损干部形象,更是失掉了民心,三是缺乏深入学习的精神。有些村干部学习不深入,政策法制不懂,业务知识不会,整天不读书,不看报,不学文件,学习了也不深入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套,甚至大搞上有政策下在对策,打球钻政策子绕过国家政策办事。四是缺乏长期发展精神。因体制改革上的一些原因,许多村干部存在短期思想,存在短期工作行为,只看当前,比较浮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少远见卓识,缺乏长远规划,加上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常常在解决问题或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埋下隐患,留下包袱,为下任工作开展带来阴碍和困难。
三、村级干部工作思路
如何当好村干部,如何做好联系政府和群众的纽带,是每个村干部应该考虑的问题,大家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掌握好本村基本情况。如人口、耕地、群众的思想状态,热点、难点问题等。只有切实做到情况消底子明,才利于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篇5
关键词:销售管理;激励体系;支撑措施
1 销售人员激励问题的提出
销售工作是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职业,销售人员的需求与和工作环境与企业内部员工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销售人员的激励面临一些特殊的挑战与困境。
(一)激励本身的复杂性
销售人员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决定了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忽视销售人员的激励问题。销售人员的激励之所以复杂,是因为销售人员的激励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最佳的方案可供直接套用,而且对销售人员的激励要同时满足多样性、动态性和有效性三大目标。
激励的多样性,是指企业的激励计划和方案要满足销售人员多样化的需要。激励的目的在于影响员工的行为,而行为源自需要,所以要有效地激发销售人员的工作热情,激励措施就必须与激励对象(销售人员)的需要相吻合。而销售队伍中销售人员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经济需要、有情感需要、成就需要、自我发展需要等等。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销售人员的激励计划不能采用单一的激励手段,而必须综合采用多种激励措施。事实上,对企业中其他人员的激励也是如此。
激励的动态性,是指销售人员的需要是动态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主导需要。销售人员的激励计划应随着销售人员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调整。需要的动态性要求企业的激励计划不能一劳永逸、必须随着销售人员的成长、需要的改变以及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激励的有效性,指的是激励方案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销售人员的行为、态度,提高销售人员的业绩,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激励的有效性不仅涉及销售人员的需要满足问题,而且涉及激励的公平性问题。
(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销售人员激励面对的另一挑战来自社会环境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技术的发展明显加快,整个企业界都在经历一些重大的变革,这些重大变革也给销售人员的激励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一,新技术迅猛发展。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己经从一种提高个人工作效率的工具发展成为一种用于群体沟通、组织学习以及知识分享的工具。新技术在商业领域中的应用,一方面改变了销售人员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也对销售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销售人员需要接受更多的培训,学习、掌握更多新的观念、知识和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销售工作,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第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销售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以及销售人员的价值观、工作态度、工作动机和凝聚力,这些要素构成了销售队伍市场竞争的基础。外部环境的变化无疑对企业销售人员的激励提出了新的课题。
第三,消费者日益成熟。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面所对的客户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其一,用户拥有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和成本意识,这导致销售工作的难度与复杂性不断提高;其二,用户的期望值和要求不断提高,他们希望得到更好的服务,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销售人员必须不断改进自己的服务才能赢得客户。日益成熟的消费者对销售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态度、综合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销售人员激励体系的构建
销售人员的激励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其简化细分,则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有效的薪酬激励系统、合理的培训激励体系以及完善的绩效考核系统。
在诸多激励手段与方式中,薪酬对销售人员的激励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甚至在有些情况下,激励效果是最好的。如前所述,销售人员对于薪酬的反应要比其他员工更为强烈。在他们看来,薪酬不仅是一种经济回报,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在组织中的相对地位和作用,较高的薪酬代表着自身的价值,代表着企业对自己工作的认同。薪酬的高低不仅影响销售人员的工作动机,而且是影响销售人员离职意愿的重要因素。销售人员薪酬激励体系的构建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设计激励性的薪酬方案;二是确定竞争性的薪酬水平。
优秀的销售人员是企业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销售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能力直接决定企业的销售业绩与竞争力。企业获取优秀销售人员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从企业外部吸引、招聘;二是对现有销售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更重视通过内部培训、开发来获得优秀的销售人员。培训不仅能够提升销售人员的技能,改善销售业绩,而且,培训还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培训,可以培养销售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感,减少优秀销售人员的流失。
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是销售人员有效激励的前提,是销售人员激励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不论是薪酬激励还是培训激励都离不开绩效考核体系的支持。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有助于发现销售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激励措施,为以后的业绩提升奠定基础。同时,绩效考核结果是销售人员薪酬调整、奖金分配和晋升决策的重要依据,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有助于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是激励销售人员的重要因素。
3 激励体系的支撑措施
要想实现对销售人员的有效激励,仅有一个完整的激励体系还不够,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分级管理制度和优秀的企业文化予以配合,这样才能使该激励体系顺利运行并发挥作用。
(一)建立销售人员分级管理制度
合理分类是有效管理的前提,销售人员的分级管理制度所体现的正是这种思想。实施分级管理,可以对销售人员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管理,为销售人员激励体系的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分级管理制度可以为销售人员激励体系的顺利运行、和销售人员的有效激励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首先,实施分级管理制度后,不同级别的销售人员可以依据企业的规定享受不同的基本薪酬和福利待遇,同时,较高的级别本身也是一种荣誉,能够使销售人员拥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其次,分级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可以为销售人员激励性培训的选拔提供依据,从而使销售人员激励性培训的选拔工作更科学、合理。第三,可以培养销售人员的竞争意识,促进人才成长。销售工作极富挑战性,这不仅表现在面向市场争夺客户,还表现在销售成功所带来满足感和自豪感。而满足感和自豪感的获得,一要靠销售业绩,二要靠组织的认可与评价。对销售人员评定级别,正是组织认可和评价的一种方式,尤其是高级别的销售人员可以在薪酬、工作环境、培训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待遇和更多的机会,这对较低级别的销售人员无形中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向更高的销售级别而努力。因此,定级管理有利于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组织环境,有利于培养销售人员的竞争意识,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促进他们更快地成长。
(二)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虽然是无形的、隐含的、不可触摸的,但对企业员工却具有目标导向、行为规范、精神凝聚和内在激励等多重功能,它是销售人员激励体系顺利运行的重要基础保证。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销售人员激励体系顺利运行的基础,它对激励体系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对销售人员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其次,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引导、规范销售人员的行为和态度,从而使销售人员把个人的目标和追求与组织目标一致起来。第三,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工作动机。企业文化的培育过程也是帮助销售人员明确工作意义、建立积极的行为动机的过程。优秀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和满足销售人员的需要,在组织中形成一种关心销售人员成长与发展、重视销售人员主体性与参与性的文化氛围,这样的文化氛围可以使销售人员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和精神满足,从而有助于销售人员形成积极的工作动机。第四,有助于销售人员与管理层以及销售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提高组织运作效率。
4 结束语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多数有关销售人员激励的论述,只局限于操作层面。但是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激励问题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应从理论层面上展开。要建立完善的销售人员激励体系,首先需要有适用于销售人员的激励理论和激励模型作为理论基础。确立了激励体系,并且有维持激励体系合理运行的有效措施,激励工作才能有效展开。
参考文献
[1]刘阳:《如何激励员工》,企业管理,2002年第4期.
篇6
【关键词】地籍管理;问题;探讨
当前,国土资源管理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地籍管理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认真分析当前地籍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创造性地做好地籍管理工作,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 地籍管理现状
近年来,地籍管理的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地籍基础建设成绩显著。一是城镇土地登记制度逐步规范,农村土地登记工作起步,土地产权管理意识得到强化。国家第二次农村集体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与1:500数据库的建设,完善了地籍管理的基础平台,使得城市国有土地登记、集体土地登记、以土地抵押登记为主要内容的土地他项权利登记发证工作开展顺利,推进了土地产权体系建设,土地权属争议得到了有效调处。:二是土地动态遥感监测体系初步形成,土地统计分析工作不断深入。充分利用每年最新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实时监测土地变化情况,特别是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变化情况,有效防范和及时发现违法用地;同时利用卫片辅助每年的土地变更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已经建库,在每年年度变更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对土地的数量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系统、全面、连续的分类、整理、统计和分析,掌握土地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2 现行地籍管理工作问题
2.1 土地登记发证制度不统一。按现行《土地管理法》规定,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和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森林法》、《草原法》和《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这表明,林地、草原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水面、滩涂养殖使用权登记发证不适用《土地管理法》,而适用其他法律,具体工作由相关部门(如林业部门)负责,这一点也与地籍管理制度的统一性原则不一致。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土地部门的勘测定界数据与林业等部门的数据不相符,造成用地过程中权属及地类面积的确认发生纠纷。
2.2 地籍管理力度相对薄弱,不能有效地发挥基层乡镇土地机构的工作职能。当前,地籍管理力度相对薄弱,专门从事地籍管理的人员较少,特别是乡镇国土所,人员不足,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地籍管理工作甚至不是专人承办。事实上,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地籍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权属及相关土地认证。如:权属的认证、地类、面积的核准、四至界限是否清楚、有无纠纷等等。因此,加强地籍管理,完善相关程序及基础性档案建设,发挥地籍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为土地管理提供科学有效地的第一手资料。
2.3 现代化的地籍管理先进技术推广不够。地籍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地籍调查、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和地籍档案管理对技术的要求都很高,尤其是地籍调查中的遥感、航测、数字化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推广起来非常困难。对于地籍工作人员来说,除必须掌握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以外,还应具备地籍测量、图件绘制、计算机软件的熟练运用、土地登记等知识,跟上不断发展的地籍信息时代。
2.4 地籍成果社会化应用程度亟待提高。目前地籍管理形成的各种成果,如城镇地籍调查成果不能广泛共享,社会利用率较低。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制度不够健全,尚不能进行网上查询和异地查询。这与市场对土地登记信息日益强烈的需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当前国内有些地区出现的一些企业提供虚假土地权证,进行多重抵押、多重担保的恶劣骗贷案件,土地登记信息联网可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因此具有更大的积极意义。
2.5 地籍管理基础与加快推进城市化、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就目前地籍基础数据业务来看,按照城镇数字国土的要求还有差距。地籍的信息化水平还不够高,历史遗留问题还比较多,有些基础数据还没有及时变更,农村的土地登记基础差、权属纠纷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地籍管理工作要围绕政府的中心去工作,为推进构建和谐社会、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土地权益服务。
3 对地籍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
3.1 确立土地统计、土地登记发证统一制度。应将林业部门、农业部门等的林地、水面、滩涂相关权利登记、统计发证职权划归土地管理部门,以实现地籍管理利用的统一规划。笔者认为首先国家要建立完善的土地登记法律体系;其次,做到土地登记的权利内涵统一、登记程序统一、登记机关统一和法律依据统一,保障土地登记在法律方面的支撑。
篇7
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理论上,按照制度的刚性程度和作用范围,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制度分为5种:1、管理制度: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保证管理秩序的根本性的管理制度。2、管理规定:对某专项的涉及到全组织或某一个专业系统内的工作所做出的具体要求。3、管理办法:对于一项具体工作、操作步骤或对于一个具体的项目的管理所做出的要求。4、实施细则:对于组织管理系统内某一个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步骤所做出的具体规定。5、工作条例:组织内部局部性的、或阶段性的工作所做出的系列化规定。
制度体系建设就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效益,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科学、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
为适应“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需要,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制度体系建设有关要求,遵循“制度先行,先立后破,上级统领”的工作原则,哈局成立了以局长、书记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副总师、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制度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办公室法律专业牵头负责,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同步推进制度修编工作,认真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盘点、梳理,按照省公司规范性文件进行对比分类,进一步明确制度保留、修订、新建和废止的范围,完成对各专业规章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力求建成全面覆盖、科学完善、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制度体系,坚决避免因业务调整、流程变化、人员变动而出现管理真空、工作空档现象。通过全面开展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横向协同、纵向贯通、上下一致、层级清晰、职责明确、奖惩有据的制度体系结构目标。在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保证各项业务畅通,为“三集五大”体系顺利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我们也清楚认识到,制度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作。现阶段,哈局已按“三集五大”模式正式运行,随着新模式的导入,相关制度还将会随之变化,这就要求在制度的制订、修改、废止等相关方面有理论性的指导思想。根据哈局实际,在“三集五大”制度体系建设中,要做到系统化与精细化相结合,我们认为以下几个理论问题应予进一步明晰:
一是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制度功能的认识,不断加大推进工作制度化的力度
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由于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行为能力差异以及行为环境的不断变化,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指向往往侧重于消解人性弱点、增强行为能力和克服客观环境不利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康芒斯将“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则进一步解释了这种“规范和约束”的机理。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度的功能和力量重视不够,更多地强调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虽然两者都很重要,但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在推进制度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这是对制度及制度功能的深层次把握和运用。
二是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应当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
按系统论的观点,机制就是系统内在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过程。在若干制度构成的系统中,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运行就构成了机制。小平同志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同样,好的机制能事半功倍,坏的机制却使坏者更坏并造成恶性循环。坏机制的典型是“补偿性反馈”。过去,我们也在研究制度、制定制度,但常常由于没有从完善机制的角度对制度进行系统研究,使制度不仅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相反的运作。比如,由于缺乏机制的约束,有制度而不执行或不能执行,往往比没有制度所产生的效果更坏,因为制度的权威受到了嘲弄。
三是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
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背景中考察就会发现,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还需要构建一个闭合的、关联的、科学的制度系统,这个制度系统中各部分既各有分工、互不冲突又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结构、功能和功效的缺失。作为一个整体,全局的各项制度之间应当协调一致,如果各部门的制度互相不能够协调一致,遵守制度的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建立完整统一的制度体系,应当将各个部门制定的内容相似的制度进行统一设置。
四是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应当要不断提高制度体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篇8
【关键词】儿科护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37-01
1、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护理质量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儿科这样一个特殊科室,更需要护理人员的悉心照料。作为儿科医室的护理人员也将面临着非常大的外界压力,如何能够为儿童患者提供最贴心的照顾和服务,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护理水平的整体提高,也是当前众多儿童医院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重庆当前几所医院尤其是儿童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的情况,提出当前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差:一方面,由于医院对护士行为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护士大多时候仅仅是按照医嘱,很少主动的去贴近儿童患者,关心他们的生活以及心理、病情变化,只是被动的完成工作,没有主动服务意识,这是造成护理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年龄较小,大多没有独自行为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并且有时不能清楚表达疼痛变化,家长有时也不能24小时陪同,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护理人员的主动照顾和关心。而现实情况是护士们通常没有去履行这一职责。
2.2缺乏竞争机制,护士之间竞争意识不强:目前大多数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是:护理工作管理模式落后,不同学历、不同能力、不同职称的护士所做的工作基本相同,没有因人而异,缺乏竞争机制,导致护理工作人员的求知欲和进取心缺乏,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护士之间竞争意识不强。
2.3信息化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管理方式是当前护理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护理人员对一些护理信息进行收集、处理,运用统计学的知识,将这些信息量化,能够反映护理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护理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信息量化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总结经验,并供广大护理人员学习和借鉴,避免以后的护理工作出现相同的问题。而现实是护士及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没有注重对护理信息的收集和总结,使得信息化管理方式流于形式,得不到落实。
3. 对策
针对以上儿科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文献研究,提出以下对策,为儿科护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1加强护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21世纪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儿科护理质量的提高在于护理人员的培养和发展。医院可以定期为护理人员开展一定的培训,引进国内外一些新的理念和技术,跟上医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良好的职业情操,加强监督管理,使得护理人员能够积极主动的为儿童患者服务。
3.2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以信息化管理模式带动护理工作的质量,是提高护理水平的有效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儿科护理信息化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医院需要加强护理人员重视护理信息的意识,学习统计学的知识、计算机处理的技术,掌握将护理信息量化处理的能力。同时,建立信息库,根据护理信息反馈得到的问题,不断的总结和更新经验,方便护理管理人员做出决策,提高管理的效率。
3.3建立儿科护理质量考核标准:绩效考核是激发员工潜力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护理工作也不例外。因此,医院需要建立儿科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体系,用考核标准体系来衡量护士工作水平,并采取激励措施。考核标准体系需要实现让儿童患者或家属对护士进行评价,护士本人、护士之间的自评和互评,量化考核方法,并由此建立一套奖惩机制,合理的进行公开表扬和批评,使每个护士的工作成绩与经济挂钩。使护士有不甘落后的思想,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提高护理工作的水平。
篇9
现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心理咨询师面对来自学生、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身心健康都正遭受种种威胁,甚至发展成为严重的工作倦怠,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现状
有人也把工作倦怠称之为职业枯竭,意思是说从事相关服务行业中的人员因工作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忽视个人自身的需求从而引起的工作效率低下的状态[1]。心理咨询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需要咨询师在工作过程中投入非常多的情感和大量的智力活动,他们时常感受到来自自己、求助者和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心理咨询师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特别是近些年,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和就业等压力逐步加大,诞生了不少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社会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需要和期望不断升高,高校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倦怠也日趋严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2]。
二、高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产生的原因
(一)身份界定模糊,存在多种角色冲突
心理咨询职业是一个良心职业,具有其特定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当今,不少高校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还兼任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并且来自行政上和课程上的工作任务繁琐沉重,高校心理咨询师被迫在各种身份中寻找平衡点,但现实情况常常会让心理咨询师处于被动地位[3]。
(二)职业发展前景受限,个人满意度较低
在咨询的过程中,第一步需要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构建起稳健的、友好的咨访关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帮助来访者,这种投入一般是单方面的。心理咨询的效果具有非显性、滞后性和往复性的特点,尤其是在高校,心理咨询的工作量并没有纳入学校相关量化和考核体系,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能计入工作量,难以有成就感。同时,高校心理咨询师在劳动报酬、职称晋升等方面也没有制度保障,容易陷入职业发展困境与自我价值感低的矛盾冲突。
(三)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和专业督导
高校经常会组织心理咨询师参加省教育厅开展的相关会议和活动,这类会议能够提供同行之间的交流,可是无法提供系统的学习机会和专业的督导。有一些专家认为,一个合格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之路必定是一个充满艰辛和荆棘的路程,心理咨询师在面对专业领域诸多挑战的同时还要面对许多原生家庭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咨询有效性的个人因素。接受督导是觉察和处理个人问题的重要途径,如果缺乏这个过程就很难在专业上保持稳定发展。
(四)转介机制不完善,超出工作能力和范畴
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而心理治疗则需要在医院等具有相关资质的机构进行。可是,在高校咨询工作中,我们发现神经症性问题和精神类问题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般情况下,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通常不愿意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心理辅导,他们更害怕同学老师发现他们有问题,更害怕学校相关机构建议其到医院或精神病院等专业机构接受治疗。即使部分学生愿意到医院进行诊断,也不太愿意接受药物治疗,更愿意返回学校进行心理辅导。家长在得知学生情况后,更是倾向于依赖学校心理机构,而碍于面子等问题不愿去医院或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排查筛选出具有严重问题的建议往外送,有些不愿意去,有的送出去相关单位不愿意接收;当学生表现出精神症状时,对于不适宜咨询的学生进行转介是高校咨询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但是学校并没有与相关的心理治疗机构建立有效的转介机制,导致遇到能力之外的问题时无法及时将个案转介出去[4]。这样,高校心理咨询师就不得不面对许多超出自身工作能力和工作范围的来访者,造成高校心理咨询师压力增大。
三、高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的解决途径
(一)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提供政策保障
高校应该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明确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身份和工作内容,保证专职心理咨询师工作的专业性,尽量避免工作交叉和多重角色;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心理咨询师的职称评定体系,保证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得到相匹配的回报与支持,从而提升工作积极性,保证心理咨询师师资队伍的稳定。同时,建立合理有效的转介机制,使超出心理咨询师工作范畴的个案能够及时转介,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也保证心理咨询师的自身健康水平。
(二).组建心理咨询团队,获得心理支持
多数人误以为,心理咨询师是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的,自身不会也不可能有心理问题,或者自身可以解决出现的心理问题。但事与愿违,心理咨询师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出现心理问题,而且也需要有人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提供帮助。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咨询师,在工作遇到困难时尤其需要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由于心理咨询工作自身的特点,每一次个案都在体验一个全新的过程,每一个来访者都是与众不同的独特个体。这就要求心理咨询师拥有持续而丰富的支持资源。不但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严格充足的实践训练背景,还要通过各种方法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因此,高校心理咨询师应该参与到一个团结的、高效率的心理咨询教师团队中。心理咨询师不仅能够从团队中有效地分散自己的责任,得到专业的支持和理解,还能缓解工作压力,提高自身的职业效能感、避免挫折感,维护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能学习到不同心理咨询师擅长的方法和?验,互相之间取长补短,学习到工作枯竭的有效应对方式,从而储备更多的心理支持资源[5]。这种团队可以由校内的同事组成,也可以由校外的同行之间组成。
(三)建立督导制度,提升专业咨询技能
高校心理咨询师不断遇到各种挑战,迫切需要督导师的定期指导,及时解决遇到的棘手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也能有效地促进咨询效果,并防止问题的出现。定期稳定的专业督导和相关信任的督导关系,使心理咨询师拥有固定的商量与检讨的对象;经验丰富的心理督导师能够指出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个人的未尽事宜、行为是否符合伦理;资深的督导师可以及时帮助心理咨询师有效地解决咨询活动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处理自己积压的负面情绪,更能够帮助咨询师看清咨询中引发的“情结”的问题,促进它们不断反思和总结,是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必备向导。
同时,高校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参加一些自我成长团体,在这类小团体中,经验丰富的团体咨询师能够担当督导师,其他咨询师作为团体成员,可以参与定期组织各种主题的团体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心理咨询师可以将遇到的咨询案例在保密的前提下,与督导师进行充分讨论,通过督导师的指导分析,心理咨询师可能会发现影响心理咨询的自身的不良因素,从而协助心理咨询师意识到并及时处理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渐成为更加合格、成熟的高校心理咨询师。所以说,建立完善心理咨询工作督导制度是非常必要而且可行的,它可以保障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规范、健康发展,从而推动高校整体心理咨询水平的提高。
(四)满足个人发展需要,提供充足的职业发展机会
篇10
关键词:慢性病;防控;工作
【中图分类号】R1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18-02
引言: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头号健康威胁?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1. 慢性病防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状
1.1 防控人力和财力突显不足
我国人口众多,人口流动大,社区的卫生服务工作繁重?与此同时,政府用于慢性病防控专项经费少,导致一些地区没法配置最基本的慢性病防控设施,此外从事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少,待遇低,使人才流失十分严重?
1.2 慢性病防控的综合性不强
我国总体上已经确立了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原则,但尚停留在理念层面?多年的工作实践也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认识,以至于相当多的人认为慢性病防控工作只是卫生部门的事,慢性病防控以医学措施为主,较少考虑政策?法律?经济?环境手段,其它部门没有动力参与慢性病防控工作,责任相对淡化,统筹协调的力度较小,造成与慢性病防控相关的管理环节被人为的割裂,直接影响了慢性病防控的整体效果?
1.3 慢性病防控各运行环节的衔接不畅
目前慢性病的管理存在只检查,不干预;重检查,轻干预;或检查与干预脱节的现象?卫生保健系统的防控职能相互分割的卫生管理模式使处于高危状态和有健康需求的人处在防与治的真空地带,形成较大的隐患?
1.4慢性病防控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大多数传染病和地方病在疾控机构的努力工作下,基本得到控制;危害民众健康的非传染性常见病?多发病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努力工作下,也得到有效控制?随之而来的是慢性病防控越来越严峻?慢性病在体内有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在疾病的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与体征,所以许多人意识不到,不会主动去就医?因此,慢性病具有很大的欺骗性?麻痹性;而我国慢性病防控体系还不健全?专业人才匮乏,机构设施不健全,制度措施不健全,三级防控网络不健全?基层社区绝大多数工作人员无临床经验,工作疲于应付,没有慢性病防控的资质与能力,无法承担慢性病二?三级预防之重任?
2. 加强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对策
2.1 加大经费投入,引进综合型人才
建议政府加大对基层社区慢性病防控的经费投入,逐步完善慢性病防控设施,增加服务岗位?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鼓励有志之士到基层工作?此外,要引进高技术综合型人才,培养学科领头人?卫生部门要采取稳定团队?定期培训?继续教育?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造就一批既懂临床医学知识;又会预防医学知识及技能的综合性全科医学人才?基层卫生部门的医师要配置齐全,建立并严格执行专业人员岗位准入制度,发挥各地三甲医院优势,对基层社区医师提供专业培训,大力宣传国家对慢性病防控的政策及措施,加强技术交流,快速提高慢性病防控水平,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2.2 建立多学科?多部门的防控体系
慢性病对于人体健康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卫生系统的范畴?国际卫生组织指出,卫生方面以外政策通常比系统内部的解决方式更有效?建议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相关部门应按职能进行分工,履职尽责,积极制定促进卫生与健康政策,解决好慢性病防控工作中的问题?还要积极地探索其他形式的途径,例如与其他部门联合开展工作,如国家体育总局目前正大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与路径;农业部门正牵头国家食物营养发展策略;教育机构正开展大课间活动及阳光体育工程等?此外,可以将具体项目作为切入点,跨部门搭建合作平台,目前的卫生部正与一些省合作共同开展控盐活动,明确工作内容?目标及措施等,各部门更容易找准自身的位置?
2.3 探索一套慢性病的防控的新机制
第一,开发慢性病相关政策,强化政府行为,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第二,加强各类慢性病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以此推动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的开展?第三,利用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和健全社区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逐步建立健全慢性病的监测?管理?预防控制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策略咨询,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实施慢性病防控规划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4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慢性病相关行为的改变较知识知晓和态度改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生活实践中慢慢养成;需要慢性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全面普及做先导;需要人们对慢性病防控相关知识知晓率的不断提高为基础?具体应做到:(一)限油控盐,加强锻炼?(二)戒烟限酒,减压放松?(三)平衡膳食,调整心理?(四)劳逸有度,生活规律?(五)摒弃陋俗,养成良习?
3. 结语:
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以社区为单位,以减少慢性病发生率为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慢性病人群开展健康服务,引导社区居民树立健康理念?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是慢性病防控关口前移的重要方式,对于防控慢性病及减少相关医疗费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