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

时间:2023-06-18 10:5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篇1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国家政治、等方面,每个文化都具有不同的优越性和魅力,把这种文化差异作为切入点,分析对比,再体现在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中,提高在不同国家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尴尬,对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重要。

第一,语言文化。语言文化是最直观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主导因素[2],它作为交际工具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同样的一句话表述的方式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就不同,例如说在生活中最常见的问好,在平辈之间,熟人之间是以“你好”来表示问候,在长辈,职场领导之间则是以“您好”来表示问候,而西方人他们注重的是平等,重视的是权利与自由,在人与人的交际往来中很少拘礼,不论辈分、地位、年纪都是以“hello”表示问候,晚辈对长辈也能直呼其名。西方人在谈话聊天中都是各抒己见,彼此意见不同是就会试图说服对方,不会羞于表达。

第二,思维方式不同及生活习惯不同。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再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规范,像东方人表达时含蓄委婉,总喜欢拐弯抹角,谈话一般到最后才说出重点,前面都是在客套,而西方国家,他们的表达就很直接,一开始就会表明他们的重点用意,后面才会说些寒暄话。在平常的生活交流中,由于部分人时间观念不强,很多时候给外国友人留下的是犹豫拖沓的印象,例如和朋友约在下午1点见面的话,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在12点55到1点10分中到,习惯给自己预留几分钟的迟到时间;再例如,表达愤怒的方式,西方人发火写在脸上,有气就撒,有怒就发,至少在他们看来,这还是一种比较健康的方法,而在东方,叫“喜怒不形于色”,如果把愤怒表现在脸上就会显得特不成熟,有事没事都憋着,这就是文化背景的差异所表现的行为。但这只是部分人的行为表现,而我主要谈论的前提是历史积累下的文化差异,和如今的国际化接轨,这正是需要作出改变和学习的地方。

第三,价值观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竞争意识[3],西方文化强调的是自主抗争奋斗去实现自己在社会上的个人价值,为了获得自己所需,努力拼搏击败对手,他们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而讲究的是以和为贵,人与自然的和谐、国家与国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在传统的价值观中不鼓励人们竞争,注重道德修养,倡导重义轻利。中国有句古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许多孩子都很依赖父母及朋友,而使得他们自理能力都非常差,从而导致现在社会中出现一批批的啃老族。在西方,孩子只要满十八岁成年,父母便不会再对他们负担赡养,他们将自己独立选择道路,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些例子不针对任何一个国家现象,只在此说明价值观的差异。

三、大学外语教学

为什么要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只是为了阅读?不是的,是先通过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再通过大学外语教学这个平台促进学习而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一,跨文化交际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体现。跨文化交际实际上就是指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的一个交流过程,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日益显著,而且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你不了解研究各国的交际文化差异,不注重它的存在,就很难实现跨文化交际,作为大学外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就更应该去引导学生去发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使他们发现不同,了解不同,再学习它们的不同,做到这点,首先要打好坚实语言基础,严格的训练听、说、读、写,可以让学生们情景角色扮演使用跨文化交际,例如,生日聚会、外出购物、初次见面等情景,教师就可以在旁帮他们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使学生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由单一的语言表达延伸到行为表达,并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认知、理解、逻辑、思维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大学外语教学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以学生为中心,针对教育目的和目标群体的不同进行培养,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语言功底、交际能力等,再利用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拓展训练,使学生掌握文化冲突和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

四、结束语

篇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国际间的交往对于丰富我们的视野,扩大国家间的经济利益是非常好的机会。而在国家之间的交往中,文化冲突渐渐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文化碰撞造成的误解和冲突屡见不鲜,有的甚至会严重影响国家间的交往。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相应的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培养跨文化交往的能力,以避免文化的冲突。

关键词:

跨文化交往;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地深入与扩大,国际间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不同的国家因为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传统,导致了文化差异。而在国际交往中,文化碰撞时不可避免的。经济全球化不仅带给世界各种经济文化交流,让世界各国与时俱进,但同时其所带来的跨文化交往中的文化冲突也是一大难题。我们在和不同国家进行跨文化交往时,面对的不再仅仅是不同语言的交流,同时还是不同国家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交流与碰撞。想要解决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跨文化交往问题,我们必须追根溯源,找到其根源所在,对症下药,才能在以后的跨文化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让以后的每次的跨文化交往变得简单轻松。

一、中西方文化中常见的文化差异

(一)问候语。中国人在见面的时候,经常会问“你吃了么?”“上哪去?”等,以表示关心和关系亲厚。而西方人则经常是“Hel-lo”“Goodmorning”“Howdoyoudo?”等一系列客套语。西方人的隐私意识比较强烈,因此在面对中国人关心式问候,经常感到奇怪和侵犯感。他们会想,你是警察么?凭什么问我要去哪里?而中国是的关心,吃了么,则是由于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中国属于内陆国家,早起土地开发较早,而且人口众多,竞争激烈,人们经常处于温饱线上,因此见面会问吃没吃过表示关心,由此流传下来。

(二)时间观。西方人非常有时间观,他们珍惜时间,因而会为时间做精心安排,有守时按时的好习惯。西方拜访某人的时候,必须事先预约或通知,表明拜访的目的,时间等。他们守时的同时,他们也非常讨厌别人的不守时。而中国人则没有这样强烈的时间观念,因此在时间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中国也有精彩总在最后,因此喜欢迟一些到达约定场所。因而面对迟到中国人相对会宽容许多,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

(三)赞扬应答。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更加直接,中国人则更多委婉。因此西方人的表达方式也更加直接,中国人则偏向委婉含蓄。与西方人交往时,中国人往往会惊异于西方人的直白,认为他们非常张扬和猖狂。而西方人则认为中国人时常贬低自己,过于谦虚,反复否认。最常用的例子就是,外国人夸中国人的妻子漂亮时,中国人谦虚地回答“Where,where”外国人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Everywhere”。《喜福会》一书中也有,当林多端出自己精心做的菜时,故作谦虚地说“不太好请尝尝”。女儿魏芙丽的丈夫则认真听了,尝了并给出了意见。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一)地理环境。中国一直是内陆国,因此农业发达,中国人对于土地有着十分热烈的情怀和依赖。中国许多适宜耕种的土地开发较早,且人口众多,使得基于生存的竞争激烈。因此,单独的力量很难在这样的条件下生存,从而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的家庭结构。这样家族观念是中国最为主要的社会文化观念。所以大家长在家族中也会相应的有着一定的话语权。而西方是海洋文化,依靠打鱼探险来生存,很大程度上培养了西方人的独立和冒险精神。西方的生存竞争并没有这么激烈,因而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发展,把自由平等博爱独立奉为圭臬。

(二)社会结构。中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小农经济是其社会国家建设的基础,因此容易形成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国家更为紧密,更有凝聚力。儒家文化继而为统治者服务,统治中国几千年。儒家信奉“礼”,提倡克己复礼,这对于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西方的海洋文明,使得西方人尊崇自然主义,提倡人性。他们早期历史的政权建立也是从选举制开始。从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现今西方哲学,西方人有一种天生的乐天精神,因此西方人更多的表现为开放乐观。西方的哲学价值更多的是表现为尚知好崇理。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一)价值观。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和内陆国,使得中国人对于土地的依赖特别严重,不喜欢迁徙,注重安稳。家族观念强所带来的是,祸福相依,死生相依的意识。一个人的荣耀是全家族的荣耀,一个人受辱则是全家族的耻辱。这就是所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西方人的价值观更多的是个人,每个人只要管好自己,保证自己的生存,并不需要照顾所谓的“家族”。西方的价值观是以利己为核心,以实现个人利益,维护个人利益为出点和落脚点,之后调节支配各种人际关系网。许多西方富翁选择将个人财富捐赠给他人,其实也是一种,自己确实没地方用,借此来实现个人自身价值。

(二)人际关系。中国是典型的人情社会,中国人注重感情和群体,一旦把你扩充进自己的朋友圈内,中国人就会试着将一定的便利和利益偏向朋友圈。因为所谓的情感联系,导致了中国的人情社会。中国古代也出现过,朝中有人好做官的现象。而西方却在意绝对的公平,甚少考虑情感因素,只要你有利于我我就可以向你抛去橄榄枝。他们严格地按照规则法制办事,虽然他们也交际广泛,但绝对不会出现偏袒“熟人”的现象,绝对公私分明。他们不会向中国人那样把关系网络当成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差异和冲突,但这些冲突只是暂时的,文化冲突是可融合的。只要抓住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往中避免文化禁忌,迎合文化,,那么就能消除文化冲突在跨文化交往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促进跨文化交往。

参考文献:

[1]许力生.跨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篇3

一、价值取向中西方民族的价值取向

差异最主要表现在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追求价值的自我实现,而中华民族强调集体主义、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包含尊重隐私、征服自然、尊重他人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特征。这些价值观念差异也体现在旅游跨文化交际中,如西方人的隐私观念很强。他们在交往时不喜欢别人插手自己的事情,在中国,酒店服务人员认为出入客人房间打扫卫生、整理内务是她们的职责所在,不必征求客人的同意;而在英语语言国家,所住宿的旅店就是客人的临时地盘,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酒店工作人员未经许可是不能进入他们的临时领地。在导游服务中,为了双方很好的合作,中国的导游会时常提醒游客能做和必须做的事,这些在外国人看来是侵犯了个人隐私。对游客提出的“请不要翻越”等建议和劝告,中国人认为导游责任心强,可西方人看来,这是在干涉个人自由。

二、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思维编码和程序来进行思考的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对外界的认知也是不同的,其思维模式也必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人归纳性、模糊性和直觉性的思维模式在旅游跨文化交际时对于旅游文本的布局、文字的风格等方面的表达得淋漓精致,如频繁使用“将近、大概”等模糊概念的描述或使用形容词和各种修辞手法来渲染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和风俗等。而这些华丽的文风和辞藻往往让西方游客云里雾云、“美”不忍睹。而演绎性、推理性和直线性的西方思维则在旅游文本中主要注重景点地貌特征、旅游服务、旅游景点的独特性等诸方面的信息传递,很少使用修辞、对比和夸张等手法来宣传风情地貌。

三、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是交际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完成有效交际的重要保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因此在交际时,对同一交际行为的认识、解释和判断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彼此产生误解和冲突也是常有发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接触在人的交际中发挥着信息传递的作用。中国人在交流时不能一直直视对方,认为直视对方是不礼貌的表现;而西方人却认为东张西望、躲避对方眼神是忽视对方或者不尊重对方。

四、旅游跨文化交际应采取的策略

(一)了解跨文化知识,培养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意识

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地理环境、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充分了解对方是有效沟通的基础,人们所具有的文化知识越丰富,对其他文化了解越深刻,也就越能够更好地预测他人的言行;熟悉双方的文化差异,才能预见并避免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旅游者事先应了解目的地国风俗民情,但更重要的是旅游从业人员应了解客源国的文化背景和交流禁忌,运用各种技巧更好地与旅游者进行有效交流。

(二)对比跨文化表现,提高旅游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对中西方的问候语、生活方式、思维与观念、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等方面进行对比,进一步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通过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才能深刻感悟本土文化与客源国文化之间的异同,为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提高有力的保障;通过跨文化对比,加强外国文化知识的学习,传播本国文化,进行得体的跨文化交际。

(三)认同跨文化价值观,迎合国际旅游者的消费心理需求

篇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送礼 差异 原因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024-02

前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交通工具以及通讯手段的不断进步,各国政府间的交往不断深入,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一个突出特征。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胡文仲,2012)然而,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出现,人们在从事跨文化交际时面临着新的挑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时会产生文化冲突。送礼行为从古至今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送礼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礼物不仅能够有效化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所产生的误解、摩擦,还可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但是,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不同国家礼品馈赠习俗不尽相同。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着手,对比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四大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根源,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差异对比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送礼都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但是文化背景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送礼文化。本节从四个方面论述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分别为送礼内容、目的、方式以及禁忌。

(一)送礼内容

在中国,送礼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古人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大多数中国人不善于在公共场表达情感,所以礼物自然而然成为表达情感的载体。礼物是一种表达某种特殊愿望、传递某种特殊信息的方式。谈到送礼,中国人非常讲究礼物的价值,重视礼物的档次。通常来说,礼物越贵重就说明越尊重以及喜爱对方。逢年过节,各式包装精美的礼品成为人们送礼的首选。“拿不出手”这四个字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礼品的价值远远不及礼品所包含的意义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句话对英美人来说最合适不过了。(林大津,1996)送给对方太贵重的礼物,有贿赂之嫌,往往会给对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避免赠送贵重的礼品。在美国,旅游时购买的一面小国旗或者鲜花都是备受青睐的礼物。在法国,鲜花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因为它是友谊的象征。此外,对于中国人来说,婚礼、新生婴儿满月等活动,以金钱作为礼物是再平常不过了。但是,这样的送礼方式在西方国家是很少见的。

(二)送礼目的

中西方国家在送礼目的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一般来说,中国人送礼的目的性要比西方国家强。朋友间的互赠礼物是为了增进友谊;父母给孩子赠送礼物是为了深化家庭关系;丈夫给妻子送礼是为了升华爱情;职员给上司送礼是为了巩固个人关系。旅游时,当我们的行李超重时,我们往往事先给工作人员赠送一份小礼物,以期顺利通关。需要寻求帮助时,我们倾向于事先送礼来获得帮助。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注重的是送礼这一行为本身以及礼物的象征意义。他们往往会在获得帮助之后赠送礼物,以此来表达诚挚的谢意。

(三)送礼方式

送礼方式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不同体现。在中国,在公众场合送礼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会让别人觉得你在行贿。凡是送礼,必须是亲自送出,否则对方会生气,认为你看不起他。送礼时,尽管礼物很贵重,中国人还是会说:“区区薄礼,不值一提。”收到礼物时,中国人往往先拒绝,在送礼者的坚持下才会最终收下礼物,并把礼物放在一边。在西方,送礼通常是在公共场合进行。收到礼物时,西方人会当场打开,并对礼物大赞一番。

(四)送礼禁忌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应该注意不同国家的送礼禁忌,否则很容易导致误解以及文化冲突。在中国送礼要避免以下忌讳。首先,注意礼品的含义。中国人送礼忌讳送“钟”,因为“钟”与“终”同音。除非你能确定对方不忌讳,要不最好就是避免送“钟”作为礼物。其次,注意礼品的颜色。在西方国家,白色与黑色常常与葬礼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晦气,因此不要用这两种颜色去包装礼物。最后,注意礼品的数量。双数在中国是吉利的象征,单数则蕴含着孤独与分离,所以送礼要送双数。在西方,送礼最大的忌讳是礼物过于贵重。在商业交往中,带有公司商标的礼物给人一种不真诚的感觉。送花时,尤其需要注意花的数量,因为双数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吉利的。带有数字13的礼物也是不受欢迎的,人们把它和厄运联系在一起。在法国,黄色的花还意味着不诚实。

二、原因分析

上节已经对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进行了论述,本节将重点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一)文化起源

几千年来,儒家文化在中国占据着主导地位,备受推崇。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在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一项美德。(杜晶鑫,2012)中国人重“礼”,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儒家思想的深厚影响在送礼内容和送礼方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人看重面子,收到礼物时,总会先拒绝一番;由于顾及对方面子,受礼者不会当着对方把礼物打开,而是先放在一边。在送礼内容上,中国人讲究礼物价值,太便宜的礼品总感觉拿不出手。在西方,情况却并非如此。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和罗马文化。西方哲学和宗教里没有“仁”和“礼”。西方人自立和外向。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自立自强,所以太贵重的礼物在西方并不受欢迎,反而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二)

在中国,佛教是主流宗教,其次是道教。中国人之所以信佛,是因为他们习惯寄托美好愿望于佛身上,祈求借助神灵的力量去实现愿望。由于深受佛教的影响,中国人在送礼时也寄托了个人的期望。例如,婴儿诞生时,亲戚朋友们常常赠予新生婴儿一副金或银镯子,希望婴儿健康成长、长命百岁。对中国人而言,镯子是快乐与长寿的象征,而偶数则意味着好事成双。基督教在西方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圣诞节也因此成为了西方人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对于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人,送礼时尤其需要注意,在包装礼物时避免打十字架。

(三)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的诸多差异都源自价值观的差异。霍夫斯泰德认为,价值观是“喜欢某种事态而不喜欢另一种事态的大致倾向”。(霍夫斯泰德,1980)根据他所提出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文化维度理论,中国文化属于集体主义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人主义文化的代表。在集体主义这一文化背景下,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认为集体利益是一切活动的中心。“舍小家为大家”是中国人的典型写照。因此,中国人具有较强的集体依赖性,把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力图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在送礼时,中国人注重礼物的价值,通过送礼去建立和维护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推崇个人主义。在生活中,西方人追求自由与人权,提倡“人人生而平等”。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人利益的实现高于一切。这就导致了西方人在送礼时不注重礼物的档次,而更加关注送礼行为本身以及礼物所包含的价值。一张自制的卡片、一束鲜花、一张CD都能成为心仪的礼物。也正是由于个人主义的影响,西方人送礼的目的并不是要寻求帮助,而只是表达真挚的问候与祝福。与此同时,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西方国家下属给上司送礼的情况是少之又少的。

(四)风俗习惯

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风俗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不了解当地风俗习惯而造成的文化误解不胜枚举,因此了解各国的风俗习惯对于顺利交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跨文化送礼时,礼品数量的选择值得一提。在中国送礼时要送双数。在西方,送礼时要避讳13。在礼物颜色的选择上也有所讲究。给中国人送礼,红色是备受喜欢的,因为在中国,红色代表幸运,代表大吉大利。给西方人送礼,切忌用白色与黑色去包装礼品。

三、结语

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贾玉新,2000)文化的差异,一方面构成了我们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另一方面也对跨文化交际提出了挑战。在跨文化交际中,送礼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因为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送礼文化存在着诸多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为了达到送礼目的,有效实现交际,深入了解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Geert Hofstede.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SAGE Publications,1980.

[2]杜晶鑫.从送礼看中西方礼仪的文化差异[J].文化纵横,2012.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6]刘甜甜.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各国送礼习俗的差异[J].时代教育,2008.

篇5

一、英汉最常见的文化差异

1.称呼用语。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爷爷、奶奶、大伯妹等。对于家人、亲戚的称呼更是复杂。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即使有血缘关系,也经常直呼其名。

2.面对恭维。中国人对别人的恭维应表示谦虚,否则会被认为狂妄自大。如:“你今天很漂亮。”“没有,哪里有你漂亮。”英语中对恭维一般要表示谢意,如:“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Thank you.”

3.接受礼物。中国人收到礼物时,通常会说:“还送什么礼啊?下次这样我不高兴了。”而且一般是放在一旁,不会当面拆开。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 beautiful!I like it!Thanks!”

4.请客吃饭。中国人请客吃饭是非常隆重的,一般都会准备丰盛的美味佳肴,席间经常给客人夹菜以示热情,嘴上还说:家常便饭,不好意思,没什么菜,将就着吃。西方人请客吃饭就简单的多了,不会费太多精神,也不会帮夹菜,而是分餐。主人也不会特别热情,吃喝由客人自便,只是说:Please help yourselfo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语用学和应用语言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由于交际双方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隐含在语言中反映民族价值、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也就各不相同,跨文化交际常发生冲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交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在实际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跨文化交际参与者在交际中从各个方面尊重了差异,但是不但没有使交际顺利进行,反而引起了另外的问题。比如,一位中国教授到外教家里做客,进门以后。外教问教授是否要喝点什么,教授并不渴,回答说不用了。外教以为他是客气,几次要教授喝点什么,教授一再谢绝。外教说:“你们说‘不’的时候是希望对方能够再一次提出来。没关系,喝吧!”教授回答说:“你们说‘不’的时候,就代表直接拒绝了。我不是客气。”

显然,在上面的情景中,交际的障碍并不在于对文化差异的忽视,相反,甚至可以说正是双方对彼此文化差异的重视反而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可见,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要求我们不但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还要求我们了解文化差异在交际中的作用机制。

三、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机制

1.文化负迁移。文化负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在跨文化交际中,就是指人们下意识地用有别于目的语的母语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文化负迁移往往会导致交际障碍、交际误解,甚至会因此结下仇怨,主要是因为母语文化根深蒂固,人从一出生便开始接受本族文化的熏陶,本族文化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所思所为。胡文仲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前者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

下面的例子就比较典型的体现了文化负迁移:一位30来岁的中国女教师邀请了一位比自己年长的女外教到自己家里来吃饭。外教按门铃后,中国女教师的6岁的女儿开了门,并且向外教问好:“Goodmorning,Aunt”“不对,不能叫阿姨,比妈妈年纪大的要叫奶奶,Granny.”妈妈连忙纠正说。“不要叫奶奶。就叫我阿姨好了。”外教笑着说。“不行,不行,要尊敬长辈,叫奶奶。”外教严肃地说:“就叫我阿姨吧。我不喜欢被叫做奶奶”。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外教已经生气了,因为她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不同。中国人觉得“老”是一件好事,喜欢用“老”来尊称他人。如“李老”、“老师”、“您老人家”等。而西方人认为被别人认为老了就是没用了,需要别人的照顾,是别人的负担。

发生文化迁移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迁移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文化迁移也可能是有意识的,这主要是由于文化中心主义。

2.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势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具有过分简单、以偏盖全、相对稳定而又可变的特征,是一种文化认知上的整体性的极端观念,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它在交际中不可避免,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文化定势可能是由于过度泛化而导致,即断言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具有整个群体的文化特征,也可能是由于忽视文化具有动态性和变迁性而引起。

人们普遍认为汉英语言在称赞应对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很多西方人受到文化定势的影响,认为中国人崇尚谦虚,喜欢否定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来显示自己谦逊的一面,这种认识可能会引起误解。曾经有一位外教对我说她每次表扬中国同事Miss Li的时候,她都只是说声谢谢,没有一点中国人特有的谦虚。这样的跨文化交际失败就是文化定势造成的。虽然很多中国人都采取谦虚的方式应对赞扬,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一样。由于文化定势,该外教碰到“不谦虚”的应对就不理解,认为那个中国同事骄傲。事实上,尽管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比较倾向于拒绝别人的称赞,但是最近的研究结果却表明中国人在这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文化定势可能将我们的认识局限于一个或两个凸现的维度,妨碍我们对其他同等重要方面的观察,使我们对客观存在的差异浑然不觉,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3.逆文化迁移。文化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出现障碍的主要因素,因此,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文化差异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即使非常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也可能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文化差异从交际的角度来讲,也就是对符号编码或解码规则的不一致。静态地来看,在一次具体的交际过程中:如果双方对对方的文化都一无所知,显然会出现以己度人的情况,发生文化迁移,即在未证实A的编码规则=B的解码规则一致时,假定了思想1=思想2;但是如果双方都对对方的文化很了解,并在假定对方编码或解码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去适应对方,即发送者A将自己的编码规则调整为B的,同时接受者B也将自己的解码规则调整为A的,这样编码和解码规则再一次出现不一致,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只有当其中的一方编码或解码方式不变,另一方主动适应同时采用A或B的,或者双方共同商定采用新的规则C时,交际才可能顺利进行。

篇6

【关键词】身势语;语用特征;语境;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26.3

1 引言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非语言交际指不用词语的交际,有无声和有声之分。但一般说来,非语言交际多指无声。我们的面部表情,头部动作,坐立姿势,手势和身体某一部位的移动,身体的接触,对话时的位置和距离,都在有意识无意识的发出某种信息,表达某种意识。人们就把这种非语言交际方式成为身势语。身势语主要包括手势,姿态,面部表情,嗓子的音质,交谈者之间的距离,谈话者选择衣着打扮的方法所传递的信息,说话人判断接话时机的方法等。

2 身势语的语用特征

作为符号概念的身势是交际和传递信息的符号单位,它用于传递信息,早已未人们所熟悉,并能自如的运用各自群体中所通用的符号势进行交际。从话语意义的研究角度看,身势语的语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辅助,替代功能

身势语伴随话语,对话语起着补充,强调或者确定的辅助功能,他们相互依附,相互支持以取得预期良好的交际效果。身势语与话语同时或先后进行,它能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形象,语义信息量更大,更清楚。

由于各种原因,在许多场合人们用身势语来替代话语,并给交际增加了特殊的表现力。

例如:”Pardon me, sir, will you do me a favor? Let me purchase you one of these puddings. It would give me such pleasure.”

He jumped back as if he had been stung, and the blood rushed into his wrinkled face.

“请原谅,先生,能赏我个脸吗?让我为您买一只布丁吧,如果您肯收下,我将不胜感激。”

他往后一跳,仿佛被什么东西蛰了一下似的,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脸顿时涨的通红。

2.2 表情功能

主要是通过面部表情表露感情或者情绪,当然, 身体其他部分也可显露这类情绪。情绪表露对言语行为起着重复,夸张,否定等作用,也可能与语言行为无关。情绪表露往往是无意识的传达交际信息,但也可以有意识的用于交际。

2.3 适应

这类动作都发生在自己身上。例如:握手,搓手,抓挠,整理衣服等。一般情况下,情绪越不安,这类小动作就越多或越明显。扣鼻子,揉眼睛也都属于这类动作。

2.4 象征功能

象征性手势往往属普通礼节,是约定俗成的。它受某种传统文化的制约,为某一民族所特有,因此往往限用于某种特定文化。除了特殊手势,象征性手势在用法、因循性和分布上具有很大的可变性。

按昔时商业习俗,买卖人在生意谈妥后常常互相击掌(strike hands),以示成交。亘古及今在基督教会中一直流行着划十字手势。十字架既代表基督本身,又代表基督教信仰,所以基督教徒相信十字架具有驱赶邪魔,带来上帝慈悲的力量。他们以划十字来表明信仰,也以划十字祈求上帝保佑,为自已或他人祝福。英美小孩往往一边说“cross my heart”,一边用手指在胸口划十字,以表示他们说的是真话。

3 英汉身势语的文化差异

身势语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一样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它还具有地区性、行业性、个人性等多层次的差异特点,它涉及符号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历史、

民俗学、人类学、信息论等许多学科。

很多事例表明,身势语随文化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在中国的南部地区,突然地伸一下舌头表示处境窘迫和自责。在,伸舌头表示对人礼貌敬重。马贵斯群岛的居民用伸舌头表示否定。

3.1 文化不同,身势语的行为和含义有别。

这种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含义相同,行为有别。例如:表示不知道、为难、不赞成或无可奈何等含义时,中国人的习惯是摇头或摆手,英语国家和许多西方人则喜欢耸肩。

第二,行为相同,含义有别。这是身势语中“貌合神离”的行为,在理解和仿效中最易出问题。例如:填写表格和选票时,中国人以打勾或画圈表示肯定或赞同,打叉则表示否定或不同意;而英语国家则以打叉表示肯定或赞同。

3.2 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

有些身势语在中国的文化中,一般只是表示一种含义,在别种文化中就可能表示多种不同的含义。例如:勾肩搭背挽着胳膊在中国人中视不同关系,含义各不相同:男女之间表示恋人;同性之间表示亲密友好;子女对父母或年少者对年长者,挎着胳膊表示的是长少之间亲密之情或子女对父母或少者对长者的关心、帮助或尊敬。在英语国家这一动作则一般只存在于夫妻恋人或青年异性朋友之间,多与性或恋情有关。

3.3 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

有许多身势语只存在于一种或某些文化之中,在其它文化中却不存在。例如:英语国家的人有不断转动手上戒指的身势动作,其含义是情绪紧张或不安。许多港台人现在也有这一习惯。中国大陆人如果做这一动作,别人会以为他在显富。在中国的学校,学生要以坐姿端正、目视教师、静等上课为礼貌。在英语国家学校课堂上,学生坐姿比较随便,大学生甚至可以将双脚放在前面的椅子上;而在中国大学中,这一姿势却是既不尊敬老师又无视课堂纪律的不良行为。

篇7

关键词:英语教育;文化差异;跨文化

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与各国之间也有着很多的贸易往来,但是原有的英语知识教育已经远远的跟不上了时展的需求,现代化需求的英语人才是要能够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如果英语教育仍然以基础知识和单词语法等来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想必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所需求的英语人才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跨文化英语教育进行一些探讨。

一、各国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如果外语学习者学习过英语之后,和外语使用者进行交谈时,由于不懂得他们国家的文化,不能够正确的理解他们的说话意图,反而说出了一些中伤他们的话,使他们产生误会,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商务谈判中,这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可能因为一句不礼貌的用语,导致了生意上很大的损失。所以是否能够和外语使用者之间进行无障碍沟通,不仅仅在于英语单词和语句、语法的学习,另一方面更应对英语国家和我国在文化上的差异性方面进行学习和了解,只有真正的掌握了文化的差异,才能对英语从真正意义上进行应用。

二、文化在实际交际运用中差异体现

(一)涉及个人的隐私问题

西方人在个人隐私方面非常重视,他们非常在乎对自己的年龄大小,婚姻状况,和工资等隐私问题进行保护,必须在和他们交流时避免此类问题的交流,应该换一些不涉及隐私的问题,不能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和西方人交流上有所困难,甚至会发生不快,虽然中国人把问对方年龄视为是关心对方,但是,西方人认为对于隐私方面,其他人是无权过问的,所以在交流时,必须能够注重隐私方面的文化差异性。

(二)中西方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在和西方人交流时候,不仅要极为注重其隐私的谈话,还应意识到中西方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中国人将谦虚作为其优良的传统美德,认为自谦是对别人的尊重和礼貌,但是即使我们这样认为,也不能将思想强加于外国人身上,如果硬性的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作为交流的重点,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交际的失败,甚至会导致更大的矛盾以及冲突,因为西方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自己能做好的就要正确的对待别人的夸赞,以一句谢谢作为回应即可,如果表现的过分谦虚,则会被认为是虚伪的,可见在英语交际中更要注重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性。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英语交流中,各国之间有着非常多的文化差异性,以上两点仅是我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差异上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的文化差异需要了解,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更应注重跨文化的学习。

三、目前我国在英语跨文化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很多的新要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国更应注重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虽然新课改的思想已经慢慢的渗入到英语教学中,但是仍有很多地方的教师没有改变其教学理念,在英语教育中,只将基础学习作为重中之重,而忽视了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进行对英语的正确应用,所以我国应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使教师能够在真正的教学活动中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加以重视,才能改变我国目前的状况。

四、实现跨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由于很多老师仍然把英语教育理解为单纯的基础学习,比如单词,语句和语法等,从而忽视了对英语文化差异的学习,极大的不利于学生对英语进行实际的应用,所以,作为老师要一改原有的教学理念,加强课堂上教学对文化差异的渗透,能够引导学生注意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

(二)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加入文化元素

教师在英语教育中,应该在学习教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入相对应教材内容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和一些习俗等,因为中西方之间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异,要想和用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流畅的交流,就必须全面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比如个人隐私,面对称赞时的反应,还有主人邀请你吃饭是代表什么意思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只按照中国国家的生活习惯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就一定会使沟通产生障碍,比如中国人在别人家做客时,都是过于拘谨,不能打开心扉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会考虑很多,比较在乎别人的眼光,但是如果在国外,没有人会叮嘱客人吃,客人都是想吃就吃,如果不了解这些,就只能饿肚子了或者把场面弄得很尴尬,所以一定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性。

(三)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加以理解

在英语教育中,不仅要对英语国家的各种习俗加以渗透,还要使学生在思想上建立同于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进入西方文化的世界里,了解其思想,感受和中国不同的西方文化和内涵,可以多加发挥外教在英语文化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外教本身来自西方国家,他们对西方的本土文化非常了解,是一本活教科书,应该加强中国学生和外教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异国的文化风情,才能从思想上对西方文化有着一定的认识。

(四)调动学生在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能深切的了解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底蕴,就必须要建立起同学在此方面的兴趣,如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技术,放一些有关于英语的影片,从影片中的生活场景中可以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人的生活习惯,这样通过感官上的介入,使得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更加深刻,并且能够摆脱枯燥的讲说教学,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英语文化的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育中,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单词,比如天鹅在汉语中仅仅代表天鹅本身,具有美丽高贵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天鹅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意思,代表着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因为希腊传说中,音乐之神的灵魂里进入一只美丽的天鹅,以此产生了寓言:杰出诗人灵魂都会进到天鹅的身体里,所以天鹅在英语国家里有着更深层的内涵;英国有一个地区产的牡蛎是最好的,好的牡蛎都是呈现紧紧闭嘴的状态的,所以借此来形容沉默寡言,口风紧的人,像这些文化差异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只是极小的部分,要想更多的了解文化的差异,必须要以一些实例来加强同学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更加注重英语文化的学习,为英语交际打下基础。

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再以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英语教育,而是要在英语教育活动中,更加注重英语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更加注重各国家之间文化差异进行英语教育,学生只有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加以正确把握,才能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没有语言观念上的阻碍,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合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英语人才,可见,对于跨文化的英语教育的研究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贺兰.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跨文化英语教育研究[J].时代文学,2009(16)

[2] 昝荣丽,姚佳.浅谈中西方英语文化差异[J].青春岁月,2012(4)

[3] 张莉.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研究[J].才智,2011(25)

[4] 訾华东.英汉文化差异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1)

篇8

关键词:口译;跨文化;交际能力;协调探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良好的口译水平对加强我国国际交流,发展综合实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口译工作者利用口头表述的方式,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来进行精准的表达,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对信息有着重要的传递作用和衔接作用,因而,加强口译工作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势在必行。

一、口译和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复合型的整体,决定着语言信息的编码、传递的形式。跨文化交际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和团体交流中。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的差异性使得交际的双方在思维方式和认知体系方面存在着不同,同时,交际中所运用的语言信息发音、编码顺序、编码形状以及词汇量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价值取向和道德信仰的不同也会造成语言词汇含义的不同。

在口译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至少要有两方的原始交流者,他们渴望与对方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语言上的差异使得他们无法将自身的语言转换成对方能够理解和明白的语言。口译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将对方的语言符号迅速地转码,对两种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语义、含义以及情感色彩进行有效的提取,准确将发话人的语言信息内容以合理的语言形式传递给交流的对方,并在这个过程中,将口译工作者看作是信息内容的接受者和传授者,充分发挥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载体作用,有效地为文化交际双方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二、口译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障碍

口译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如果口译工作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有限,则会导致其在语言翻译过程中出现以母语的表达习惯、思维方式来对语言符号进行编码和转码,从而出现跨文化交际障碍。对跨文化交际造成影响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模式差异

思维是利用其他媒介的作用来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的过程,决定着人们的语言行为方式,不同国家的人们受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生活环境等的影响,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以中英互译为例。首先,在句式方面主要体现为汉语中存在的平行小句相对较多,并且结构松散,可以直接通过字词来体现语义,而英语则是注重句子在结构上的严谨性,对从句的限制也相对较多。其次,汉语在语言的表达顺序上是先说次要的,后说主要的,先从整体上阐述事情,然后再根据局部的顺序来阐述其他问题。而英语则是先说主要的,后说次要的,先从局部开始阐述,之后再说整体。汉语和英语在地址、日期等方面的排序上的差异性尤为突出。例如,汉语中“中国吉林长春”,在英语中则是“Changchun,Jilin,China”。再次,中外在语言表达的逻辑上也存在着差异,如果表达的信息内容是清楚的,但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就不一定还会合理清晰。例如,感谢的表达,中文用“非常感谢、由衷感谢”等词汇来加深自身的情感。而在英语的表达中“感谢”仅仅用“thank you for......”。如果加上“heart-felt”的强调语气词,不仅无法深刻地表达自身的情感,而且听起来还会有些言不由衷的感觉。最后,中文和英语在方位和数字方面的表达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口译人员在语言形式和语义信息上的转换障碍。

2.语义表达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性,中英同等语义的表达在用词形式上存在着不同。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语言都蕴含着丰富的俗语、歇后语、成语、双关语、谚语、神话、寓言等,它们都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其历史渊源深远流长。这导致有的语言在翻译过程中无法对原有的语义含义进行很好的保留和表达,只能从表面上翻译其语用意义,例如,“Achilles’heel”,如果按照字面上的含义可以直接翻译成“阿喀琉斯的脚踵”,但这样翻译出来会让很多人不知所云,无法对其真正的含义进行深入的了解。但是,如果口译人员熟悉这句话是出自《伊利亚特》,就可以将其翻译为“唯一的致命弱点”,从而消除语言文化中存在的差异。

3.用语规则差异

口译与笔译不同,它是一种口头上的语言交流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遵循语法、语音和词汇等方面因素所形成的语言规则,同时还要严格遵循语言的用语规则,这样才可以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表达习惯,如果在某个国家中一种表达友好的语言,可能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形式时,引起他人的不快和误解。例如,美国人在称谓上会直接喊对方的名字,而中国人则不会直接称呼对方的姓名,认为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三、培养口译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

对口译工作者来说,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提升语言判断能力和调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强化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中英文在语意表达、思维模式、用语规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对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刻的掌握和了解,提高自身对语言翻译的精准性,提高语言信息的传递效果,提升自身的口译水平和能力。首先,口译人员要充分地学习母语文化知识,提升对语言语义的理解水平,提高对文化、教育、文学、商务、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文化和专业用语的积累,深入挖掘母语和其他国家和民族语言之间存在的不同。其次,在学习母语的基础上应该将英美文学作为重点内容,了解英美国家的发展情况,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对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全面了解和学习,提升口译人员对跨文化历史背景的认R,逐渐培养他们的二语思维模式,使他们可以深刻地了解英美文化的内涵。再次,要采用原汁原味的语言教材进行语言的学习,逐渐培养口译人员地道的口语、听力、语音、语调等语言能力,加强对语言词汇的积累,提升口语表达与句式表达和语言语序的适应性,深入地比较跨文化间的差异性。最后,还应该不断锻炼口译人员的实践能力,例如,开展一些仿真的商务洽谈、国际会议等活动,提升口译人员对跨文化的认知能力和协调能力,降低口译时间,有效协调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差异,尽量减少负面的影响。

总而言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对口译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使其充分了解中英文化在思维模式、语义表达、用语规则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并不断积累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提高口译人员的翻译能力和水平,提升跨文化口译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俞莲年.口译中文化差异的协调―从跨文化交际角度透视口译[D].厦门:厦门大学,2012.

[2]赵博.口译中跨文化交际差异的协调[J].经营管理者,2016(15):381.

[3]鲍晓英.跨文化交际口译中的语用迁移[J].英语研究,2006(3):70-73.

[4]刘旭.口译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5]柯佳音.浅析跨文化交际口译中的英汉文化差异[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5):101-104.

篇9

一、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以自己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教学方法、敬业精神、幽默感等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待。特别是为学生树立一个善于交际的形象---善于与学生沟通,尤其是在语音语调方面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以标准地道的口语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直接可感的范例。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把英语所涉及的西方文化知识、风俗等具体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会文化差异的过程中,提高听、说能力,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二、拓展学习英语渠道,丰富课程资源

英语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凭借个人经验作为英语学习者的经历、课堂教学实践、同事间的互相摩擦和交流;指导学生收看有关文化风俗的新闻、电视、电影;看原版英文电影电视节目;以通信或网络的方式结交英美朋友;听英文歌曲、音乐、看英文杂志;创造与外国朋友交际的机会,锻炼实际交际的能力,培养实际运用的能力。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交际的渠道。

案例说明:

(1)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

T: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P: I go to school by bus( bike taxi …).

T: What do you see on your way to school?(从学生的种种答案中过渡到学生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signs”)

(接着老师出示了,,,,↗,和 让学生它们可以代表什么?让学生想象,从而引入turn left, turn right, go up the steps,go down the steps和go along the street。)

请学生画一张从学校到你家的地图。找你的朋友,告诉他如何到你家。

每次上课时,我除了带上有关的一些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图片等,还会注意一下自己的衣着。我知道一走进教室,孩子们的注意力立刻会集中到我的身上。比如说,在讲“favourite animals”那一课时,我穿了一条印有“Kitty”卡通形象的裙子,虽然显得幼稚一些,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兴奋的嘀咕着“Kitty, Kitty”。

其实,生活中的教学内容很多很多。如:学生们课余时间经常打扑克,却不知道他们常玩的扑克是舶来品,平时都把不知其名的Q和K分别叫做12和13。老师教授时字母Q和K,若能由此引出queen、king,并告诉学生扑克里的K和Q分别代表king和queen,学生一定会产生豁然开朗之觉,并为获得一条与他们生活十分贴近的文化信息而感到欣慰。

再如,教see 的过去式saw时,可让学生猜看看see-saw为何物。当学生得知就是他们常玩的跷跷板并且知道其名称的由来时,必然兴趣盎然,从而加深对see的过去式saw的印象。

还有,大量的音译词,如sofa, coffee, pizza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挂在嘴边,但不知道这些东西的确切的英文名称,教师只须稍加点拨即可。

三、词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关成语、俗语、警句、历史和典故等制成PowerPoint,帮助学生了解某些词语特殊文化内涵。如“at? sea”不仅仅是“在大海”的意思,它还隐喻“茫然”“困惑”“不知所措”。在日常生活中,色彩隐含其它喻义,如 a green hand (新手),as green as grass(幼稚、无经验),a? blue Tuesday(倒霉的星期二)。形式有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篇10

关键字:中英 跨文化交际 差异

一、称呼

正如韦德斯(J.M.Valdes)所说:“在语言教学的第一天或者第一节课,文化就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文化教育应该在最前沿。”现行英语教材的编排也充分肯定了这一观点,即学生要学的不仅是语言,更要学它的文化。现行的初中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句型,让学生操练英美人士是如何称呼的。如:Good morning, Class! How are you , Miss Gao! Good afternoon, Mary! Hello, Jim! 但是,在同样的情形下,中国学生常常这样称呼:Good morning, teacher!

How are you , Xiao Liu! Good afternoon , Sister Zhang ! Hello, Litter brother ! 由于文化差异的无意识,中国学生总把中文称呼翻译成英文,让英美人士听起来莫名其妙。以上情形中,学生所犯的文化错误,是由于学生把汉语言文化错误地应用到了英语上。出此错误的原因有三:首先,中文姓名里的姓在名前,而英语则刚好相反,姓在名后。其次,中文里,许多职业都可用在姓氏后面以称呼别人。如:王医生、杨秘书、孙老师。英语中,只有某些特定的职业可与姓氏连在一起用于称呼。如:克林顿总统、麦考奇州长、布斯博士。于是我们不难看出,在“Good morning, teacher!”中“teacher”用得并不正确,应该改为“Mr./Mrs./Ms./Miss+姓或者直接称Sir或 Madame。其三,在英美人士的称呼中,较常见的是直呼其名,而很少称 Mr. Martel , Mrs. Green或Miss Black。他们不但直呼同龄人,就连长辈或社会地位并不相当的人也能直呼其名。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不尊重老师,相反,这更能体现出彼此间的平等和亲切。若把这种称呼法运用到中国文化中来,同龄人尤其是年轻人或者是关系比较亲切的人彼此这样称呼,大家也习以为常,但若称呼长辈,会被视为大逆不道。正因为这样,中国学生一开始时,总是用“Mr.”或“Miss.”称呼他们的老师,因为,担心被老师认为没有礼貌。中国人之间还有一些称呼,是在英美人士中很少见的,如:在中国,人们往往称“老陈”、“老马”,单位领导则称呼下属“小张”、“小赵”等等,小孩子和年轻人称呼他们熟悉的老人为“老奶奶”、“老爷爷”,年轻人称呼同辈中的长者为“张哥”、“姬姐”。而在英美国家,“Brother Mike”或“Sister Mary”则表示称呼者或被称呼者均为某个宗教团体的成员。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创设与所学语言文化相一致的情景,将结构、功能与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材料。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突出一些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要求按照扮演角色和言语交际环境正确使用语言。例如: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举行毕业晚会,特邀请了他们的老师、校长、政府官员以及他们的家长出席,当然了,这些毕业生就在客人中间,每个学生都分配有一个角色。第一步骤:两个学生站在门口迎宾,并把客人引向大厅。第二步骤: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通过问候互相认识,如:A .Good evening ! My name is Liu Hua . Glad to meet to you . B. Good evening ! My name is Wang Fei . Glad to meet to you too. A. How do you do , Mr. Wang ? B. How do you do , Miss Liu ? 第三步骤:选择尽量多的学生来表演,其他的学生则要求仔细地听、看,然后对表演点评,从而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问候

除称呼之外,问候方式也由于各国语言文化的不同而千差万别,问候和称呼之间的联系之紧密,使二者在交际中无法割裂开来。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一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连珠炮式的句型练习,如:Good morning!Hello, Jim! Nice to meet to you . How are you ? How do you do ?老师要保证学生能正确的使用以上句型。然而,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问候时用的并非以上句型,中国人见面的习惯问候方式是:你要去哪儿?你到哪去了?吃了饭没有?(如果在吃饭时间的话)这种文化差异在于:对于这类问候,中国人回答比较含糊,这些问题只表示情感联系,并不含有任何信息。可英美人士则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理解:第一、二个问题会被认为是侵犯他们的隐私,而第三个问题则会被认为是邀请他们去吃饭。于是,难免引起误解。若要避免这类文化误解,老师可以给学生分析、讲解两种文化的差异,然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操练。下面的活动就可以练习问候。第一步骤:把学生划分成小组,每个小组4―5人。第二步骤:发给每个小组同学一张卡片,上面写明一种情景,如:假如你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了英语老师,该如何问候?第三步骤: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卡片上的情景告诉自己的小组同伴。大家共同讨论在这种情景下该如何问候,然后操练。第四步骤: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下问候同学,来检查同学能否正确应答。

三、结语

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免学生的文化错误,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伯利兹(Polizel)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在教语言的同时,不教它的文化,那么,我们只是在教一些无意义的符号,乃至错误的符号。”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1)教师要熟悉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准备好一些适合的材料备用;

2)利用录像、英语教学电影、英语原声电影、课件等进行英语文化教育,或是鼓励学生收集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或图片,以此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艺术和风土人情等;3)鼓励学生多与母语是英语的人士对话、交流,或多与他们交笔友、网友,还有推荐一些有关语言、文化方面的课外书籍和请外教来做语言文化方面的讲座。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Valdes, J.1990,The Inevitability of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