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语言特征范文

时间:2023-06-18 10:5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阿拉伯语语言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阿拉伯语语言特征

篇1

关键词 语音辨析 汉语负迁移 语音模仿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阿拉伯语语音的教学目标和安排

语言的学习是从发音的学习开始,每种语言都有它对应的语音系统。学习阿拉伯语也会有不同的层次和目的,从而学习者掌握阿拉伯语音的范围也不同。根据中国高等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语音方面,一年级学生可以正确掌握28个字母的全部发音;掌握基本读音规则;朗读标有符号的单词、词组、句子和短文时,语音语调基本正确。二年级学生可以在语流中发音正确;掌握阿拉伯语语音的特点,能自觉地模仿和纠正语音、语调;在朗读和口头表达中,语音正确、语调自然,并有基本的节奏感。但是无论学习目的和掌握的程度如何,要掌握阿拉伯语必须学习最基本的语音。

2 阿拉伯语语音教学难点

在一段时间语音阶段的学习过程之后,一些学生仍然无法达到阿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还应当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练习。其原因归纳起来是多方面的,主要为以下三点:

2.1 汉语负迁移对学习阿拉伯语语音的影响

汉语负迁移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汉语的使用习惯,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学生在阿拉伯语的学习过程中,语言迁移反映在语音、词汇和语法各个层次,而最持久也最明显的语言迁移现象是语音迁移。汉语和阿拉伯语分别隶属于汉藏语系和闪含语系,汉语和阿拉伯两种语音的音位系统有差别,音位的分布也就不对应。阿拉伯语中有些音位在汉语中没有,例如阿拉伯语中的等音在汉语中是没有的,故而中国学生在学习阿拉伯语字母语音时就会感到发这些音比较困难,也往往把他们读成轻辅音 h,元音e,轻辅音d,z。由于阿拉伯语辅音中有近三分之一是喉鼻音、小舌音、喉音。而这些辅音的发音部位在口腔的最后部分以及喉头和喉壁,所以,中国学生在发喉音或喉壁音时,有时发的是舌根音(g、k、h),混淆了发音。

2.2 发音不准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母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唇齿音、双唇音、舌根音、舌面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阿拉伯语字母的发音部位有唇音,舌尖音,舌面音,舌叶音,舌根音,小舌音,喉音,喉鼻音。通过对比发现,阿拉语的28个辅音字母里有13 个字母的发音在汉语里是完全没有的,喉音:齿间音: 顶音:舌根小舌音: 颤音:, 由于发音习惯和部位的不同,增大了汉语学生准备发音的难度。就辅音而言,汉语中没有明显的爆破音,汉语拼音中的b,p,d,t,k这些音往往在结尾处都加了一个元音,使其发音变为bo,po,da,ta,ka,这样就失去了真正意义的爆破,而学生在学习阿拉伯语字母时需要爆破,受到汉语习惯的影响,无法及时准确发音。

2.3 音素众多

阿拉伯语28个辅音字母的发音是靠发音符号来完成的,每个辅音字母字母与标在它上面的元音符号结合才能发出音来。这些发音符号总计12 个,28 字母就有336 个音素,音素之繁多居世界各种语言之首。

3 阿拉伯语语音教学难点的解决方法

3.1 正确示范,有效模仿

高校往往面向全国招收阿拉伯语专业本科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零基础。教师的发音、语音语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如果发音不准确,会误导学生的语音模仿。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每个字母的13个发音音素发准、发正确,并应注意纠正部分学生可能带有的家乡音。

有些阿拉伯语音是汉语中没有,有些阿拉伯语音和汉语语音相似而又区别,容易混淆,往往用汉语语音代替阿拉伯语音,导致发音不准。对于一些较难掌握或者辨认的音位来说,学生需要使用自觉模仿的方法。在自觉模仿发音的过程中,教师应简明扼要地介绍发音方法和发音器官的动作,要求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发音动作,能自己控制自己的发音器官,使得学生理解发音的部位和有关特点后再进行自觉模仿。

3.2 分析特点,各个击破

根据布拉格学派学者雅哥布逊的语音的对立和互补关系理论,阿拉伯语音教学中应当在听说模仿的操练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汉语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与阿拉伯语之间存在的差异。通过对比辅音系统,发现阿拉伯语的辅音比现代汉语普通话发达,阿拉伯语除了汉语常有的发音部位还有小舌音、喉鼻音,喉音。再者,两种语言中就有8个语音接近的音(分别是t[t]、l[l]、m[m]、n[n]、f[f]、s[s]、y[i]、w[u])。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音接近的阿拉伯语音与汉语语音的辨析。

为使学生正确掌握28个字母的发音,在学习中需要注意分散语音的难点,语音学习应当遵循由易到难的过程,语音阶段第一、二周里出现的字母最好是比较容易模仿的语音,接下教授一些发音较为困难的字母,比如喉音字母()。

3.3 把握心理,注重调查

教授一种语言的语音涉及到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所以在组织阿拉伯语音教学时应当恰当地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在阿拉伯语语音音位学习中,学习者应了解这个音位的一般知识,不要单纯地学习音位,这是心里认知阶段,任何技能的学习都离不开这个阶段。然后学生在阿拉伯语语音学习中需要克服汉语的发音习惯,培养阿拉伯语的发音习惯。这是联系形成阶段,即加涅所说的“建立动作连锁”,在这个阶段需要排除过去经验中的习惯,同时建立新的习惯。最后阿拉伯语语音教学中,学习者通过反复的练习从而形成熟练的语音技能,这是自动化阶段,重点在于形成以后随意注意为特征的熟练。

在阿拉伯语语音模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语言偏误,这是是一种常见的、必然的、并且是有规律可循的现象。通过对阿拉伯语学习者的语音模仿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汉语与阿拉伯语之间的差别,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它。同时,在学生学习语音的不同阶段,可以就学生的学习动机、母语环境影响、教学方法评价等方面做相应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学生学习阿拉伯语音的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文献

[1] 周烈.阿拉伯语语言学.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9.

[2] 周文巨.阿拉伯语语言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

[3] 丁俊.中国阿拉伯语教育史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

[4] 何兆雄. 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9.3.

[5] 王铭玉.新编外语教学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6.

[6] 刘振前,肖得法主编.外语学习策略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篇2

中图分类号:H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181-02

摘要:语音学习是二语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母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影响,这种影响就是迁移,语音也不例外。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地运用迁移理论提高教学效率。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辅音时存在难点较多,本文试图通过对比阿拉伯语和汉语的辅音,找出他们的异同来解决这一问题,以便帮助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和母语为阿拉伯语的学生学习汉语。

关键词:汉语;阿拉伯语;辅音;对比分析

世界上任何两种语言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些异同,语音、词汇、语法都不例外,如果能够对他们做系统分析找出异同就可以提高二语学习的效率,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对比分析应运而生。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提出并建立对比分析假说理论体系的是美国语言学家拉多,他在《跨文化语言学》中提到,当二语学习者学习与母语相似的项目时就比较简单,相反,学习相异的项目时就比较困难。由此,拉多倡导教师应该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发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以便于预测和解决目的语学习者可能出现的错误,辅音学习也是如此。

对比分析的研究者们还通过对比分析制订了语言难度等级,方便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运用。普拉克特提出了“难度等级模式”,他把难度分为六个等级,从零级到五级,等级越高难度越大。本文对阿拉伯语和汉语辅音的对比分析涉及到了普拉克特“难度等级模式”中的零级、三级和四级。

零级是两种语言中相同的部分,在学习中不存在困难,产生正迁移,本文对比分析的第一部分是阿拉伯语和汉语中相同的辅音。第二部分是阿拉伯语和汉语中相似但不同的辅音,也就是难度等级的三级,它是指在第一语言中存在的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应的语言项目,但是他们在分布、形式、使用方面又存在差异,学习者必须把它作为新的项目来学习。第四等级是在目的语中存在而母语中完全没有的项目,学习者学习这些新的项目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针对辅音来讲就是汉语中存在而阿拉伯语中不存在的辅音。

下面我们按照难度等级进行阿拉伯语和汉语辅音的对比分析,并说明如何解决因为差异造成的迁移。在对比之前需要对阿拉伯语和汉语辅音的整体状况做简要说明。阿拉伯语普通话共有二十八个字母,分别表示二十八个辅音,一个字母只表示一个辅音,一个辅音只有一个字母表示。汉语普通话有二十一个辅音字母,也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对比都是在国际音标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国际音标为准。

第一部分:阿拉伯语和和汉语中完全相同的辅音。

这一部分我们对比分析阿拉伯语和汉语完全相同的辅音。这些相同的辅音分别是:m/م国际音标为[m],f/ف国际音标[f],s/س[s],d/ت[t],n/ن[n],l/ل[l],g/ئ[k],h/خ[x],以上八个辅音从国际音标来讲阿拉伯语和汉语完全对应,属于我们前面说过的难度等级中的零级,学生很容易掌握。

不过,尽管这些辅音的国际音标相同,可是它们在各自语言中的实际读音却是有差异的,这是由于在各自的语音系统中它们的呼读音是有差别的。例如,m在汉语中读作me, e本来是没有的,只是为了更清楚地读出m的读音才加了e,m就是本音而me就是呼读音;在阿拉伯语中م 的读音为mu,这就是它们呼读音的差异。以上八个辅音在汉语中除s以外都是在本音后加e,s是在其后加i[-i]。由此可见,在教这八个辅音时只需要告诉学生阿拉伯语中相对应的读音然后改变他们的呼读音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阿拉伯语和汉语中相似却不同的辅音。

这部分我们讨论阿拉伯语和汉语中相似但不同的辅音。以国际音标为基础,从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来说明这些有差异的辅音。

第一组,b和ب 。b[p]双唇不送气轻塞音;ب [b]双唇浊塞音。阿拉伯语中没有送气不送气的概念,都是不送气音,这一组音的差别在于前者是轻音后者是浊音。轻与浊的区别在于轻音声带不震动,浊音震动。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拇指和食指放在咽喉的两侧感受这两个音的区别,以此说明b的正确读音。

第二组,r和 ر 。r[ʐ]舌尖后浊擦音;ر [r]舌尖颤音。两者的主要区别是r[ʐ]舌尖接近硬腭前部,气流从硬腭和舌尖的窄缝中摩擦而出。ر [r]舌尖接近上齿龈,气流的冲力使舌尖在短时间内反复颤动。首先是发音部位不同,r[ʐ]是硬腭前部,ر [r]是上齿龈;发音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气流从舌尖和硬腭的窄缝中摩擦而出,后者是舌尖在气流的冲击下反复颤动,把这两点解释清楚就准确地把握了他们的区别。

第三组,d[t]和د [d]。d[t]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د [d]舌尖齿龈浊塞音。前者是舌尖抵住上齿龈,后者是舌尖紧贴上齿龈。前者声带不震动,后者振动。所以,学习d[t]时舌尖要轻轻抵住上齿龈而不是紧贴,声带不能振动以区别于د [d]。

第四组,sh[ʂ]和ش[ʃ]。sh[ʂ]舌尖后清擦音,ش[ʃ]舌叶清擦音。二者区别是前者是舌尖抵住硬腭前部,气流由此窄缝中摩擦而出;后者是舌面前部靠近齿龈后部及硬腭前部,舌面向硬腭抬起形成窄缝,气流摩擦而出。他们的主要差别就是发音部位不同,要向学生说明前者用的是舌尖而不是舌面,同时舌面不用抬起。

第五组,s[s]和ز[z]. s[s]舌尖前清擦音;ز[z]舌尖前浊擦音。这两个音的区别只是清浊而已,只要学生读s[s]时声带不振动即可。

这些阿拉伯语和汉语中相似而不同的辅音在一定程度上对阿拉伯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汉语存在负迁移,我们需要告诉学生它们的差异,避免学生在使用母语帮助记忆时偏离目的语发音

第三部分,汉语中存在而阿拉伯语中不存在的辅音。

这些辅音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是完全陌生的,属于难度等级的第四级。语音学习单纯的模仿有时候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专业语音学的说明,可是目前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有很多并不是汉语专业的毕业生所以在解释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困难。下面本人尝试用简明的方法说明阿拉伯语中完全不存在的汉语辅音的教学过程,这些都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尽管不是针对所有母语非汉语学生的,但是相信也会有一些借鉴作用。同样,这些方法是具有普遍性的,不是只局限于某一个辅音的,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夸张法,以p[p’]为例。p的发音很多教材从送气的角度出发,通过把一张纸放在嘴前发音来说明b和p的区别。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可是本人发现也可以用夸张的动作来表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具体做法是双唇紧闭,使气流完全堵塞在口腔内,两腮鼓起聚集足够大的气流然后突然吐出,这样更能体现送气的特征。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其他送气音。

气息差异法,以c[tsʻ]为例。任何两个相似而不同的语音都是因为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不同造成的,这些发音部位和方法我们很难用肉眼看到,我们可以通过发音时从口腔吐出的可感气息的不同来辨音。在读c的时候如果把两手放在嘴的两边可以感到明显的气流摩擦而出,如果气流是从嘴的正前方擦出就是错误的。在读sh[ʂʻ]的时候把手放在下巴处会感到轻微的气流,这样我们可以通过体会气息的不同来发现不同辅音之间的差异,更具体更简明。

手势法,以zh[tʂ]为例。本法是通过用双手模拟口腔来说明发音部位和方法的。双手五指并拢,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心对右手背。左手适当弯曲模拟口腔,三个指关节从前向后依次为齿背,上齿龈,硬腭,手掌部分为软腭。右手模拟舌头,第一关节即为舌尖,第二关节及以后为舌面,通过手指的曲折来展示舌头的伸缩。在发zh时可以将右手指尖放在左手手指第三关节的前端,即对应硬腭的部位。

对于j/q/x的教学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把右手第二关节以后的位置贴近左手第三关节前部,相对于zh/ch位置要稍微高一些,这就是正确的读法。

兴趣膨胀法。这种方法不是针对于学习某一个辅音的,而是说明学习者的一种学习心理,以及如何驾驭这种心理。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对于新的语言往往有着强大的好奇心,迫切想知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事物的发音。我们应该利用这种心理提高语音学习的效果,每学习一个新的语音后最好都给出一个与这个音有关的词汇,这个词汇要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的,以满足学习者兴趣膨胀的心理需求。例如,在学习完ch[tʂʻ]的发音后我们可以给出chī fàn吃饭,既可以满足学习汉语的兴趣有可以在生活中不断自我强化记忆。

在第三部分中没有对阿拉伯语中不存在的汉语辅音一一列举,方法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同时这三个部分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一些没有说明的辅音可以通过三种方法的组合得倒解决。本文是在个人的教学经验和自学阿拉伯语的基础上写成的,可能存在一些瑕疵,望方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上册,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张和生,商务印书馆.

[3]《简明阿拉伯语教程》,李生俊,陈嘉厚,北京大学出版社.

[4]《对外汉语教育学引》刘,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篇3

摘要:阿拉伯书法是阿拉伯艺术和伊斯兰艺术发展的实事记录,对世界东西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遗留的书法作品,可以看出来其反映了阿拉伯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本文以阿拉伯书法艺术为切入点,让人们在理解伊斯兰文化艺术的同时,加强对传统阿拉伯书法艺术的探讨与研究,从而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阿拉伯书法艺术纹样,为以美学角度出发的现代装饰艺术服务。

关键词: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书法艺术

1.阿拉伯文化背景

“阿拉伯”一词可以说是民族的范畴,当然也属于是语言的范畴中。在伊斯兰教没有出现之前,阿拉伯人的主要文化成就大多是以口头留传下来的诗歌和文学性传说,讲述了阿拉伯人的社会生活,政治,宗教和道德等体裁内容,内容大多都是原始局部零碎的一些内容。伊斯兰教的兴起给阿拉伯人提供了清晰,分明的世界观,几科强制性的把它们推向文明阶段。“阿拉伯文化”在某种意义是多种民族文化的融合,是由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以及并入阿拉伯帝国区域的其他少数民族用处于统治地位的阿拉伯语创造的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是包括《古兰经》、古兰经注、圣训、伊斯兰教义教法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由阿拉伯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受外族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代东西文化的精华逐渐融合,发展形成的。是宗教制度演化的产物,是以伊斯兰教为主体核心,并继承阿拉伯民族传统的文化,它的综合性来说明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政治制度。它注重人自身意义和存在价值。

2.阿拉伯书法艺术的发展

阿拉伯语做为阿拉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阿拉伯语言文字和阿拉伯书法的发展传播是分不开的,阿拉伯文字在成熟期前经历了,图像阶段,象征阶段,章节阶段,借音阶段,拼音阶段。“阿拉伯书法”的产生是阿拉伯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阿拉伯人们艺术的智慧产物,是一座璀璨的宝库。阿拉伯书法艺术离不开伊斯兰教教义的思想基础,伊斯兰教对阿拉伯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很大,在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开创传播时期,伊斯兰教的经文是用阿拉伯书法录写真本,起着宣传的作用,伊斯兰教的教义通过阿拉伯书法艺术表现出来,使人们更加容易的接受,理解。并将传播到世界上很多地区,影响了阿拉伯地区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发展走向。并且在《古兰经》中大约有一百多处提到书法,阿拉伯书法的发展与宗教的联系非常密切,由于宗教教义认为表现人类和动物是属于真主的权利,在建筑装潢中,几乎全是植物,几何图案,阿拉伯文字,形成独特的别具一格的绘画艺术风格,大多用在清真寺装饰,阿拉伯手工艺品的装饰上。绘画人物,动物的禁止,使阿拉伯书法艺术内在价值爱到人们的强烈重视,伊斯兰艺术中仅用书法形式表现《古兰经》内容,使得阿拉伯书法在伊斯兰艺术占具重要位置,成为广大穆斯林心目中事物之开端,被赋予很浓的宗教色彩,俨如伊斯兰艺术之最,与伊斯兰建筑艺术并列成为伊斯兰艺术两大体系。

3.阿拉伯书法艺术体

阿拉伯先民在阿拉伯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创造了阿拉伯书法艺术,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纷杂的书体形式,形成独立的一门艺术类别。主要有库法体,三一体,誊抄体,证书体,波斯体,公文体,行书体,花押等体形分类,各类书体都具有鲜明的艺术造型,严格的书写规定,充分发挥了阿拉伯字母流畅的线条美,使赏目者产生难于主表的对美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库法体被广泛的用于伊斯兰建筑的各个部位,是伊斯兰建筑物文字线条装饰采用多的字体,被称做“伊斯兰体”“纯粹的阿拉伯书法”是阿拉伯书法类书体中最古老的一种书体。书体特征苍劲雄伟,厚重古朴;其后发展成为五个体系派别“库法简体”“库法叶饰体”“库法花饰体”“库法瓣饰体”“库法几何体”。三一体是被认为阿拉伯众书法体的母体,有难度高,章法严,笔触粗大,雄秀等特点;多用于书写章节标题,标语牌,常在伊斯兰建筑物的壁饰和经文匾额中见到。

图案装饰是阿拉伯书法艺术中不可分隔的一个部分,起着烘托,美化书法的作用,把其推向更美的境界,以线条为主要元素,错综交织,纷扰无尽,从整体上来看又和谐美观,具有高贵,圣洁的形态,在伊斯兰建筑上以对比艺术形式组合。不仅作为书法作品的装饰物,还在清真寺,陵墓,手工艺品等中经常使用,最常见的着色大多是宝蓝色和金色,黑色做对比,象征着崇高。古朴,优美的阿拉伯书法和图案使欧洲人暂不绝口,并在他们使用的教堂,建筑,艺术装饰等方面采用。书法艺术的影响源远到世界各个地方。

大多从用笔,结字,章法和图案装饰四个方面来鉴赏阿拉伯书法艺术,从形态和神韵来体会阿拉伯书法艺术美的特征。结字是构成阿拉伯书法艺术具有不同的风格的重要原因,是以点,线间,字母间关系的布局。章法是整个作品的黑白关系。鉴赏时两者皆具备的则是佳品。在几何图案与书法结合的基础上,通过点线的组合搭配,布局严谨的章法,使其具有独特的东方特征。(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钱学文,简明阿拉伯伊斯兰史,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袁义芬,周顺贤,阿拉伯书法艺术,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维吾尔族 人名 结构 文化内涵

1 维吾尔族人名基本情况

1.1维吾尔族人名简介

“连名制”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姓名制度,根据其构成因素,有父子连名、母子连名、亲自连名和地名连名等区别,父子连名制是子名从父的一种命名制度,故又称“自从亲名制”,其又可以分为逆行父子连名制和顺行连名制。

逆行连名制即父亲名字的最末一个或两个字冠于儿子的名字之前,根据构成成分不同,分为:A 父名+本名,B 祖名+父名+本名。

顺行连名制又称“子父连名制”,其形式为:子名在前,父名在后。我国新疆阿尔泰语诸民族和台湾高山族一般都执行这种命名制度,因构成成分不尽相同,又可分为四类:A本名+父名,B本名+父名+部落名,C 本名+父名+祖父名,D 本名+父名+姓。①

维吾尔族人名就属于父子连名制中的顺行连名制,它的格式是“本名·父名”,即本名在先,父名在后。如卫利·巴拉提,“卫利”是本名,“巴拉提”是父名,奥斯曼·吐尼亚孜,“奥斯曼”是本名,“吐尼亚孜”是父名。

维吾尔族人名顺行连名制在解放前后有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解放前的格式是在名字中,按照阿拉伯的传统在本名和祖名父名之间加上

这里表示买合木提是默罕莫德之子,是约赛因之子。

现在的维吾尔族人名格式已把不用“本”、“本特”了,只有“本名·父名”。“本名·父名”连写后,其“父名”可理解为“姓”,但不是固定的“姓”。父名只能连儿女名,不能连第三代。儿子的名只能和他下一代人连名,世世代代依此类推。②例如“喀孜阿吉”的儿子叫“买合木提”,孙女叫“娜迪拉”,他们三代人的连名只能是:第一代—“喀孜阿吉·xxx(父名)”,第二代—“买合木提·喀孜阿吉”,第三代一“娜迪拉.买合木提”。

维吾尔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维吾尔族每个人的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也体现出维吾尔族宗教色彩浓厚,地域色彩明显,时代特点鲜明的特点。维吾尔族人名具有尊称、昵称等名字后缀、附加成分,讲究语音的和谐,富有节奏感,呼名唤姓时顺口悦耳。女性的名早听起来比较清亮、柔和,男性名字则显得比较深沉、谨严,维吾尔族人名本身是一种学问,内容很丰富,下面从维吾尔族人名结构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入手,对维吾尔族人名做出简要分析。

2 维吾尔族人名的结构

2.1单纯式人名

单纯式人名是指由一个具有完整词义的词单独作人名。这类人名结构简单,词源单一。按词源它们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2.1.1阿拉伯语人名:

由一个源自阿拉伯语的词单独作人名。例如:

2.2复合式人名

维吾尔语人名中外来外来词极为丰富,90%以上的人名是通过外来词或外来词结构的一部分实现的,由此,维吾尔族人名的结构较为丰富和复杂。

维吾尔语人名主要借自于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维吾尔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除了单独做人名外,还相互进行复杂的组合,大概形成以下几种结构④:

2.2.1词+词:

A阿拉伯语词+阿拉伯语词:

由两个源自阿拉伯语的词组合构成一个人名。例如:

3维吾尔族人名文化内涵

3.1维吾尔族人名地域色彩明显

3.1.1 语音上的特点

米尔苏力唐“语音作为语言的外壳,每种语言的所有词汇、语法现象的演变和发展首先表现为语音的演变和发展,所以说,每种语言的差异首先表现在语音上”。所以,在不同地区使用的同一个维吾尔族人名,在语音上都有相应的的差异,1如:

3.1.2 结构上的特点

A 南北疆及东疆的维吾尔族,应受地域特点的影响,给孩子取名时也有差异。南疆维吾尔族起名宗教色彩较浓:

①在和田地区,复名无论在男名还是女名中都多见,如:

A 东疆地区的维吾尔族取名较独特,且传统色彩较浓,在吐鲁番、哈密一带,以为附加成分的人名非常多。

B 北疆地区的维吾尔族人起名受国外及其他少数名族影响深远,且文化色彩较浓,在伊犁地区为前后缀或附加成分的人名非常多。

C 乌鲁木齐作为新疆政治,经济,文化交汇的中心,维吾尔族人名的最新趋势在乌鲁木齐维吾尔族人名中得到集中体现,目前,乌鲁木齐维吾尔族青少年儿童中单纯式人名非常多,同时,以为后缀的人名及复合人名趋于减少。

3.2维吾尔族人名宗教色彩浓厚,时代特点鲜明

每个民族的人名都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范畴,所以,它可以算是反映其民族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特点的一面镜子。

维吾尔族在历史上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每一个宗教在其繁荣时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纵观维吾尔族人名,我们就会发现它清晰地展示出了各种宗教及其信念的独具的时代特点。

为方便阐述,下面将维吾尔族人名分为信仰伊斯兰教以前的人名和信仰伊斯兰教以后的人名。⑦

3.2.1 信仰伊斯兰教以前的人名

这时期,维吾尔族人名一般用的是维吾尔语词汇及受伊斯兰教影响而接受的梵语词汇。作为人名的词汇在结构和意义方面具有独自的个性特特点。

1.相关的人名,这种人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表现出人们对所信仰的宗教的崇敬之情,如:

2.宗教中被尊崇的具体事物的名称,表达了人们希望孩子像那些被尊崇的事物一样,成为伟大的人如:

3.用象征英勇,勇敢,强大等概念的动物的名字为孩子命名,表达父母希望孩子长大成人后成为英勇的人物,也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维吾尔族动物崇拜的体现,如:

4.以珍贵的,贵重的物品做为人的名字,这种人名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如:

5.希望孩子具有高尚的品德,美好的性格,漂亮的外貌,体现了当时的维吾尔族的审美观和道德规范,如:

6.直接表现英雄以及知识的词汇,如:

7.以天气作为人名的词汇,也有看法认为,古代维吾尔族崇尚过颜色,如:

3.2.2 信仰伊斯兰教以后的人名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以后的人名指的是,维吾尔族最先接受伊斯兰教的喀拉汗王朝可汗沙土克·布格拉汗为自己起了一个叫阿卜杜·克里木的伊斯兰名字后,开始出现并广为使用的名字。

1.出于对真主的崇拜,而起的名字,以及不自觉的模仿的这一类的名字,这样的名字一般是像以起首,或以结尾的人名,如:

4结语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西部对口支援进程的逐步开展,新疆经济的不断进步,维吾尔族的物质精神文化有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维吾尔族的人名也像一面镜子一般,反映着新鲜的事物以及维吾尔族思想的新变化,通过对维吾尔族人名更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加熟悉我们身边的维吾尔族兄弟姐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好和平稳定的新疆,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大良,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气象出版社,1996.26

[2]新疆大学中国语文系编,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米尔苏力唐。

[3]陈世明、廖泽余,实用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4]热外都拉,维吾尔族人名简析(维吾尔文),新疆大学学报,1992

[5]木太里夫·司地克,维吾尔人名手册,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1998

[6]王燕灵,维吾尔族人名及其文化,语言与翻译(汉文),2003

[7]果海尔妮萨·阿卜力克木、克里木江·玉苏普,论现代维吾尔人名使用特征,语言与翻译,2011

[8]刘毅,维吾尔人名的文化内涵及其汉译(新疆师范大学2011届硕士学位论文),2011.6

[9]陈瑜,维吾尔族人名结构分析,语言与翻译(汉文),2000

[10]陈瑜,维吾尔族人名润色成分分析,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11]黄勇,我国少数名族人名“父子连名”制的语言文化分析,吉首大学学报,1995

[12]阿布都洛甫·普拉提,维吾尔语词汇学(维语),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出版,1995

[13]杜绍源,维吾尔族人名初探

注解:

① 黄勇,我国少数名族人名“父子连名”制的语言文化分析,吉首大学报,1995.1

② 杜绍源,新疆维吾尔族人名初探

③ 陈瑜,维吾尔族人名结构分析,语言与翻译,2000

④ 陈瑜,维吾尔族人名结构分析,语言与翻译,2000

⑤ 刘毅,维吾尔人名的文化内涵及其汉译(新疆师范大学2011届硕士学位论文),2011.6

篇5

关键词 伊朗 波斯

2004年笔者在德黑兰大学访问学习时发现,该校人文学院既有“波斯语言文学系”,也有“伊朗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张鸿年先生出版了《波斯文学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年),而伊朗驻中国大使馆前文化参赞阿里・・萨贝基主编的同类著作却名为《伊朗当代文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叶奕良先生翻译出版了伊朗历史学家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的名著《伊朗通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而在西方,也有学者将“伊朗史”称为“波斯史”,例如,1815年马尔科姆(J.Malcolm)在伦敦出版了《波斯史》(The Histvry of Persia),1951年塞克斯(P.sykes)在伦敦出版了《波斯史》(A History ofPersia)。显而易见,“伊朗”与“波斯”的概念和范畴是不一样的。本文旨在初步探讨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对这两个概念重叠和交叉的内涵加以梳理。

从词源上看,“伊朗”(Irail)来源于“雅利安”(Aryan),而“波斯”(Persia)来源于地名“法尔斯”(Ffirs)。根据伊朗的神话传说和古籍,伊朗人源于雅利安人,伊朗语族阿维斯陀语称伊朗人为阿伊利亚人(Airiya),古波斯语称伊朗人为阿利亚人(Ariya)。随着语言的变化,帕提亚时期的巴列维语称伊朗人为雅利安人(Aryan)。到萨珊王朝(也作萨桑王朝,公元224―651年)时期巴列维语便将“伊朗”简化为“Ir”或“Er”,当用它来表示民族群体时需要加上词缀“an”,于是就变成了“Iran”或“Eran”。伊朗本土称为“伊朗沙赫尔”(Iranshahr)。“伊朗”这一名称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这就是今天“伊朗”的来源。公元前4000年代,以黑海北部为中心,在西起中欧、东到中亚北部的欧亚大草原上(印欧语系部落的发祥地,一说为中欧东部辽阔的森林地带和多瑙河流域),生活着属于印欧语系的印欧人部落共同体,他们大多数是游牧部落,少数是定居的农耕部落。公元前3000年代,印欧人进入青铜时代,其部落共同体逐渐发生分化。约公元前3000年代末,大概是由于人口增加和气候干旱的压力,印欧人开始向四面八方迁徙,其中进入中亚、西亚和南亚广大地区的印欧人被称为“印度一伊朗人”,他们自称“雅利安人”(意为“高贵的人”,其本义为“农夫”,后引申为“贵族”,表明雅利安人起初以农为本、以农为贵)。雅利安人的迁徙具有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分批、以和平方式为主的特点。根据种族、语言和考古三方面的分析,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代初就进入了中亚南部的广大地区,使这里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形成了具有雅利安特色的文化,并以此为基地,又一次次地向外迁徙,历时千年以上。其中南迁的雅利安人进入印度,称为南雅利安人,即讲吠陀梵语的印度雅利安人;其他雅利安人都属于伊朗雅利安语的不同分支,即伊朗语族。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前486年在位)在《纳克希・鲁斯坦姆铭文Na》中自称为“阿利亚人”(Ariya)。据伊朗神话传说,伊朗人(即雅利安人)的发源地是“Airyanem vaejo”(阿维斯陀语,在巴列维语中为“Eranvij”),那是一个属于高山严寒地带、一年中只有两个月夏天而有十个月冬天的地方。这个伊朗人的家园究竟在什么地方,至今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高加索,一说是中亚。因为伊朗部落可能是从欧洲大草原经过高加索地区进入伊朗,或者是先进入中亚,然后再由当地进入伊朗高原,或者是同时从高加索和河中地区进入伊朗。在伊斯兰征服前的伊朗萨珊王朝,自称为古波斯帝国的继承者,其开国之君为阿达希尔(公元224―240年在位),其子沙普尔一世(公元240~270年在位)在“查尔杜士特的克尔白”的刻石铭文中称阿达希尔为“伊朗之王”,自称为“伊朗与非伊朗之王”。可见,“伊朗”这一概念有时也指“波斯”。

“波斯”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由伊朗西南波斯湾岸边的法尔斯之名转化而成。根据1996年伊朗人口普查资料,法尔斯省的面积为121825平方公里,全省人口为3817036人,省会设拉子的人口为1053025人。显然,历史上的法尔斯大于今天的法尔斯省。由于中古波斯语中“F”与“P”两音通假,“Fars”自然也可以读成“Pars”,写法几乎一样。伊朗人所称的“波斯人”(Farsi)专指法尔斯地区的人。居鲁士一世(公元前640一前600年)创建古波斯帝国之后,这个帝国就被希腊人称为“Persia”,这就是“波斯”的来历。波斯人从此就不是“Farsi”或“Parsi”了,而是“Persian”。波斯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其疆域西北达巴尔干半岛的多瑙河,西南到非洲的尼罗河,东北自锡尔河以南,东南至印度河流域,面积约为500万平方公里。国王大流士一世曾下令开凿从红海至尼罗河之间的运河,目的是把印度洋与地中海连接起来。当年选定的该运河位于红海顶端的工程点,至今仍留有五块红色花岗岩,岩石上刻着:“我是波斯人,我从波斯出发,夺取了埃及。我下令开凿此河,以便从埃及境内的皮拉卫河(尼罗河)通向波斯这边的海洋。此河依我之命令开通之后,船只即可由埃及直达波斯。”由此可见,“波斯”是地区和民族的名称。因为波斯人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帝国,古希腊人称之为“波斯帝国”。张鸿年先生在《波斯文学史》中称伊朗萨珊王朝为波斯帝国,笔者认为应该称之为新波斯帝国,以区别于阿契美尼德王朝时的波斯帝国。中国古代历史典籍也称之为波斯,例如,在《周书》中就有《波斯传》。总之,从那时开始,古代外国人称伊朗为波斯。

由此可以看出,“伊朗”和“波斯”的来源截然不同,最初的指向也完全是两回事。“伊朗”从来不是指波斯人创建的帝国,伊朗历史上历代王朝各有其名,它们是米底王朝、阿契美尼德王朝、希腊塞琉古王朝、安息王朝、萨珊王朝、伊尔汗王朝、帖木儿王朝、萨法维王朝、恺力口王朝、巴列维王朝等。

在民族学上,“伊朗人”并不专指或等同于“波斯人”,而是指包括波斯人在内的中亚、西亚地区的古代民族,因此民族学中出现了东伊朗人、西伊朗人、中亚伊朗人、南伊朗人、北伊朗人五个不同概念和范畴。其中,西伊朗人是米底人、波斯人和安息人的祖先;中亚伊朗人的语言为粟特语、花剌子模语和阿维斯陀语;使用阿维斯陀语的伊朗人后来沿着伊朗、阿富汗边界南迁,可称之为南伊朗人,他们对琐罗亚斯德教(中国人通常称其为拜火教、祆教)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早先仍留在黑海和里海以北的雅利安人也属伊朗语族,被称为北伊朗人,主要有西徐亚人和塞人,西梅里亚人和马萨革泰人都与他们有关;约公元前1000年中期,进人 中国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塞人可以称为东伊朗人,他们的语言属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和田塞语、焉耆语和龟兹语。虽然波斯人也自称是雅利安人,但其体貌和民俗习惯与东部伊朗族人差别很大,波斯人的很多文化特征也明显有别于东部伊朗人的特点,因为位置毗邻和交往频繁,波斯人身受来自阿拉伯半岛和两河流域的闪米特人(也称塞姆人)文化影响,更接近于闪米特人的文化特征。因此,波斯人在文化上兼有伊朗人和闪米特人的特色。

从语言上讲,东、西伊朗语族存在重大差别。波斯语从古波斯语开始至今,其元音音素只有a、e、o、aa、i、u六个,仅有几个复合元音,如au或ou等,实际的发音部位只有三个。古波斯(公元前550~前331年)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伊朗语支的西南方言。波斯语中的元音特征却与闪一含语系的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完全一致。波斯语与闪一含语系关系密切,波斯人与闪米特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位置上的比邻而居和相互征服与掠夺使彼此间的语言、文化交往成为可能。早在波斯帝国时期,波斯人就在巴比伦人楔形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古波斯楔形文字,并进一步把楔形文字符号简化为36个字母(3个元音、33个辅音),后来又增加了几个表意符号。因此,古波斯文实际上是一种不彻底的字母文字。现存最早的古波斯文是公元前7世纪的阿里阿拉姆涅斯金版铭文,最长的铭文则是记录大流士一世赫赫战功的贝希斯敦铭文。古波斯文的使用范围很窄,仅在宫廷中用于国王的诏令和记载匡l家大事。阿拉米语是波斯帝国的国际语言,埃及语、阿卡德语、希腊语、古希伯来语和埃兰语同时也是帝国中央和行省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公元前330年,随着波斯帝国的灭亡,古波斯文也随之被弃用。古波斯语的楔形文字只在伊朗西部有所发现,在埃及、伊朗中部和东部都没有发现楔形文字的遗迹。而东部伊朗语言,如阿维斯陀语,其元音音素十分丰富,与梵语、吐火罗语甚至于汉藏语系语言的元音相近。东、西伊朗语族语言的这一差别一直使古典语言学家们感到困惑。在东部流行的阿维斯陀语是书写琐罗亚斯德教古经《阿维斯陀》(也称《东方圣书》或《波斯古经》)的语言,因而得名,这种语言近似印度梵语。这也足以证明伊朗与古代印度在文化上有共同的渊源。

在安息王朝时期(公元前247年~公元226年),上述两种语言都已衰落,代之以伊朗中古波斯(公元前250~公元651年)语,即巴列维语。安息王朝时期的巴列维语被称为北巴列维语,该语有25个字母,同一个字母发不同的音。萨珊王朝时期的巴列维语被称为南巴列维语。巴列维语文献在伊朗各地甚至在中国境内都有发现。而近代波斯语为达里波斯语,该语言有32个字母,其中有28个字母为阿拉伯语字母,另外4个字母也是在4个阿拉伯字母的基础上改革而来的。达里波斯语在字母、语法和词汇上与阿拉伯语有着深厚而广泛的联系。关于达里波斯语的起源在学术界有两种说法:西部说和东部说。西部说主张该语言起源于伊朗西部法尔斯地区,东部说主张它起源于东方霍拉桑地区。“达里”意为“宫廷的”。一般认为阿拉伯人入侵后,伊朗萨珊王朝末代国王耶兹德卡尔德三世逃至霍拉桑,在霍拉桑的宫廷即使用这种语言,因而称为达里波斯语。基于上述情况,可以认为达里波斯语的故乡是西部法尔斯地区,但其文学创作则兴起于东部霍拉桑地区。达里波斯语是伊朗、塔吉克斯坦的通用语,也是阿富汗的两种通用语之一。在历史上,达里波斯语曾通行于中亚、西亚和印度北方等广大地区。达里波斯语文学是一种高度发达的东方文学,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波斯文明的集中体现。

我们还可从《列王纪》一书来认识“伊朗”这个概念。这是一部关于伊朗民族的英雄史诗,由菲尔多西(公元940~1020年)写就。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主要的历史事实,但它并不是史书。其主要内容是伊朗自开天辟地以来至阿拉伯人入侵伊朗高原时期的神话传说、英雄传奇和历史故事,主要故事发生在伊朗东部,对伊朗西部的高度文明如埃兰、米底亚、亚述等没有提及,但对萨珊王朝却有记载。萨珊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后裔,他隐瞒身份,为伊斯泰赫王帕佩克牧羊。帕佩克曾得一梦,因而得知萨珊之子日后将君临世界,于是将女儿许配给萨珊,生子阿达希尔。菲尔多西在《列王纪》中塑造的一系列妇女形象身上反映出作者的泛伊朗民族主义情绪。他笔下爱情故事中的女性几乎都是外族人。她们一旦与伊朗人结合后,就一心一意地忠于丈夫,实际上也就是忠于伊朗,全力维护伊朗利益。作者在《列王纪》中写道:“我只能为伊朗人而空自流泪,见萨珊王朝的境遇如煎五内。多么可惜,辉煌的王冠和王位,多么可惜,往日的尊荣与高贵。今后我们将败在阿拉伯人手中,日月流逝给我们带来的只有哭痛。”显而易见,《列王纪》反映的是伊朗民族的神话和历史,主要是“东伊朗人’’的神话和历史。但“伊朗”的概念包括了“东伊朗”和“西伊朗”。可见,“伊朗”这一称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变的内涵。

篇6

摘 要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由主席在2013年10月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是一种文化引领经济的战略举措,是连接中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我国出境旅游业在“一带一路”契机下也迅速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不同文化,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出境旅游产品,本文详细介绍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十种主要文化形式及其与之相应的中国出境旅游产品,并以阿联酋和越南为视阈,结合武汉市出境社的实际,简要分析了这两个国家的旅游产品。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国出境旅游产品 旅游文化 阿联酋 越南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1“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出境旅游业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贯通东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及至欧洲部分区域,涵盖66个国家,44亿人口占到全球63%,21万亿区域经济总量占全球29%,沿线绝大多数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展潜力巨大。“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签署合作备忘录,简化人民往来的签证手续,将极大促进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蓬勃发展的出境旅游则将以更高的速度狂飙突进,增加更多异域风情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旅游产品。尤其是中亚和东盟除新马泰之外的其他各国,将是中国旅行社企业、投资商和线上旅游OTA、APP的最新拓展方向。据国家旅游局预测,未来五年内,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中国游客、2000亿美元中国游客旅游消费, 出境旅游业的发展将使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文化及旅游产品

“一带一路”沿线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有65个,其文化形式主要有暹罗文化、越南文化、柬埔寨文化、古巴比伦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俄罗斯文化、波斯文化等。

2.1暹罗文化

暹罗文化又称泰文化,泰国古称暹罗,泰国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景观。全民信仰佛教,佛教为泰国的国教。泰国国内有超过三万多家寺庙,有“黄袍之国”和“千佛之国”的美誉。泰国有不成文的规定,男子一生中至少要出家一次,时间短则五天,长则一生,国王和贵族也不例外。目前有关泰国的出境旅游产品主要包括三条旅游线路:曼巴线、普吉岛线和清迈线。

2.2越南文化

越南文化,通常指的是由起源于越南北部的京族所创造的文化。越南文化是亚太地区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东山文化为越南文化早期的表现,具体可定义为东南亚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其因最早发现于越南清化省东山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永富、河山平、河北诸省。目前有关越南的出境旅游产品主要有岘港和芽庄两条线路。

2.3柬埔寨文化

柬埔寨文化是由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以及其自身的本土文化通过碰撞和融汇而逐渐形成的。柬埔寨旧称高棉,是东南亚地区的文明古国,柬埔寨的人文风俗因长期与外界隔离,特色保持完整,柬埔寨人民多信奉佛教及印度教,这里的建筑融会了各国风格,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目前,有关柬埔寨的出境旅游产品主要有两种:吴哥一地游、吴哥和金边两地游。

2.4古巴比伦文化

古巴比伦,位于亚洲西部,今天的伊拉克,约旦,叙利亚,科威特一带,美索不达米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土地)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古巴比伦文化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出境游产品有约旦一地深度游,景点包括约旦河、约旦河谷、胡拉谷地(Hula valley)、太巴列湖(lake Tiberias)和地球上海拔最低的地方――死海。

2.5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文化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简称。阿拉伯文化来自三个渊源: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如阿拉伯的语言、诗歌、谚语、星相等;外来文化,如希腊的哲学、自然科学,罗马的政治、法律,波斯的历史、文学,印度的数学、天文学等;伊斯兰教文化,如《古兰经》、《圣训》、教义学、教法等。三种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目前,出境游产品有阿联酋一地六日或七日游、沙特麦加朝觐专线等。

2.6古希腊文化

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其灿烂程度,影响力,长久的生命力似只有中华文明方可比拟。主要的出境旅游产品是希腊八天半自由行,包括圣托里尼岛、雅典卫城、宪法广场等景点。

2.7古埃及文化

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古埃及形成于6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文化是人类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主要的出境旅游产品是埃及全景八天,游[区域覆盖阿斯旺、卢克索、尼罗河、红海、亚力山大和开罗等。

2.8古印度文化

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印度文化以其异常丰富、玄奥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古代印度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古印度文化圈主要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主要的出境旅游产品有印度八日游、斯里兰卡八日游和马尔代夫七日游。印度八日游行程包括阿格拉城堡、莲花庙、贾玛寺、风之宫殿、纳西克小镇、千年大水井、城市宫殿博物馆、甘地陵园等;斯里兰卡八日游行程包括参观斯里兰卡文化遗产――狮子岩、加勒古堡、佛牙寺,游览哈勃拉纳乡村,乘坐吉普车游米乃利亚国家野生动物园,游览茶园小镇雷戈里湖,采摘锡兰红茶,乘船穿梭原始红树林,体验《千与千寻》海上小火车,欣赏斯里兰卡文化表演;马尔代夫七日游产品包括蓝色美人蕉、萨芙莉岛、鲁滨逊岛、神仙珊瑚等系列景点,马尔代夫被誉为印度洋上的珍珠、人间天堂。

2.9俄罗斯文化

俄罗斯文化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历史上以俄语和东正教为基础的俄罗斯文化统治了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塞尔维亚、波兰等斯拉夫国家在俄罗斯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主要的出境旅游产品有俄罗斯精华六日和八日游,行程有莫斯科红场、谢尔盖耶夫小镇、圣彼得堡冬宫和夏宫、圣彼得堡要塞、埃尔米塔仕博物馆等。

2.10波斯文化

波斯人在公元前550年,一举征服西亚中近东各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目前,波斯主要指当今的伊朗。波斯文化体现在建筑上,其影响力也是深远的,伊斯兰建筑以波斯建筑为基础发展而来,享誉世界的印度泰姬陵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著名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等,都可见波斯建筑技术的影子。主要的出境旅游产品为伊朗十日深度游,行程包括伊朗六大城市――德黑兰、伊斯法罕、设拉子、马什哈德、亚兹德、卡尚和四处世界遗产――波斯波利斯古建筑群、伊玛姆广场、乔加・赞比尔古建筑群、帕萨尔加德。

3阿联酋和越南的旅游产品

阿联酋,全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nited Arab Emirates),由阿布扎比、迪拜、沙迦、乌姆盖万、阿治曼、富查伊拉和哈伊马角7个酋长国所组成,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面积8.4万平方公里,人口980多万,其中外籍人占四分之三,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首都阿布扎比是全国第一大城市。1971年12月2日建国,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北濒波斯湾,海岸线长734公里,西北与卡塔尔相邻,西和南与沙特阿拉伯交界,东和东北与阿曼毗邻,属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干燥少雨,阿联酋与中国时差四个小时,1984年同中国建交。阿联酋是一个以石油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国家,椰枣为只要的农产品,游隼和骆驼是整个国家最常见的动物。从2007年起经济开始转型,开始发展贸易旅游经济。该国经济发展迅速,在2011年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M)的人均GDP排名中,阿联酋人均GDP59717美元排名世界第五。迪拜、阿布扎比、阿治曼、沙迦是出境游中最常见的行程。阿联酋的官方货币为迪拉姆,是一种非通用货币,去阿联酋旅游前无法在国内银行兑换迪拉姆,只能换美金,而美金在阿联酋一般是通用的。在民族服饰方面,阿联酋男子穿白袍,女子穿黑袍。在礼仪方面,禁止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在饮食方面,因为阿联酋为穆斯林国家,禁止饮酒,忌讳食用猪肉。阿联酋旅游可以提前租用国际漫游WIFI。

以武汉出境游市场为例,包括北京五洲行国旅武汉分公司、湖北峡州国旅、深圳万众国旅武汉分公司、成都美中国际旅行社(彩虹假期)武汉分公司等在内的出境旅行社重点推出了阿联酋六日和七日游。航班为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的CZ3041,由深圳宝安机场中转武汉天河机场,从武汉航行7个半小时左右抵达迪拜国际机场(Dubai International Airport)。行程景点包括:参观迪拜博物馆,参观伊朗小镇,水上的士游览迪拜河,参观阿拉伯香料市场及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黄金街,参观伊斯兰文化中心,外观茱美拉清真寺、外观茱美拉海滨浴场(在阿拉伯语中“茱美拉”为“美丽”的意思),外观全世界最奢华的酒店――七星帆船酒店(Burj Al Arab Hotel),乘坐单轨火车俯瞰被誉为“世界第奇迹”的迪拜棕榈岛(The Palm islands),外观如同古波斯和巴比伦建筑装潢风貌、耗资15亿美金兴建的亚特兰蒂斯酒店(Atlantis The Palm),参观拜占庭式建筑――Souk Madinat Jumeirah(马丁娜古堡市场),亲临世界最大购物中心迪拜茂(Dubai Mall)、观世界最大室内水族馆Dubai Aquarium & Underwater Zoo,外观全球最高楼――哈利法塔(Burj Khalifa Tower),塔高828米,在影片《碟中碟4》中的主演、著名影星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曾攀爬此塔,参观全球最奢华(耗资55亿美金,用46吨黄金打造)、于2007年古尔邦节竣工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谢赫扎伊德清真寺(Sheikh Zayed BinSultan Nahyan Mosque),参观阿布扎比民俗文化村,外观由范・迪塞尔(Vin Diesel)和杰森・斯坦森(Jason Michael Statham)等主演的《速度与激情7》的取景地――阿布扎比朱美拉阿联酋联合大厦酒店(在电影《速度与激情7》中范・迪塞尔曾开莱肯跑车穿越朱美拉阿联酋联合大厦酒店的三栋大楼)以及同为《速度与激情7》取景地的八星酋长皇宫酒店,参观沙迦文化广场、古兰经纪念碑,外观阿治曼海滨,参观火车头黄金手工艺品市场,参观外观那不达大宅,参观火烈鸟湿地公园。阿联酋自费旅游项目包括:登世界第一塔――哈利法塔、沙漠冲沙(含篝火晚会和阿拉伯特色晚餐以及骑骆驼和阿拉伯民族手绘等活动)、游艇畅游波斯湾、7星帆船酒店自助餐、八星酋长皇宫酒店下午茶、全球首个和最大的室内主题公园――法拉利主题公园体验、水上飞机项目等。登塔、冲沙、游艇畅游波斯湾非常有力地f明了阿联酋旅游产品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为旅游体验从高空到陆地,再到海洋。阿联酋旅游纪念品包括:椰枣、沙画、藏红花、骆驼奶、阿拉伯挂毯等。目前,阿联酋对中国出境游客的旅游签证已由之前的电子签全面转为免费落地签,这无疑将进一步带动阿联酋旅游的发展,而且2020年世博会在阿联酋迪拜举行,这无疑更提高了阿联酋的知名度,其旅游产品将不断增温。

越南,全称越南人民社会主义共和国(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地处中南半岛东部,面积约为32.96万平方公里。除高山地区外,基本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南方温差小,北方温差大,四季明显。越南共分为58个省和5个直辖市,其中出境游的目的地牙庄为庆和省的省会,岘港为直辖市。1950年1月18日越南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越南人口约9000多万,有54个民族,越南京族约占总人口的90%。越南的官方语言为越南语,通用英语。越南与中国时差1小时。越南的官方货币为越南盾,是一种非通用货币,在国内银行不能兑换,但越南境内可以使用美金和人民币。越南旅游可以提前租用国际漫游WIFI。

以武汉出境游市场为例,湖北易游天下国旅、中国国旅(武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湖北省海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等出境旅行社重点推出了芽庄五日和四日游。武汉中国旅行社、中国国旅(武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等出境旅行社还推出了岘港五日游旅游产品。

芽庄是越南众多滨海城市当中一个较为僻静的海边小城市,以其迷人的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被称为“东方的马尔代夫”,以恬静内敛渐渐受到更多外国游客的关注,以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满足所有地区以及各年龄层游客的需求。2015年7月9日武汉开通芽庄的直航包机,越南庆和省芽庄旅游局曾于2015年来武汉举办“越南芽庄包机旅游产品推介会”,加深了湖北人民对芽庄的了解,同时也加强了中越旅行社的民间来往。武汉直飞越南的航班为捷星太平洋航空公司(Jetstar Pacific )的BL123次航班,直达牙庄国际机场。牙庄五日游的行程为:龙山寺,天依女神庙,牙庄大教堂,五指岩,欣赏越南民俗表演,牙庄出海一日游(包括珊瑚岛、墨岛、竹岛),泥浴中心洗泥浆浴。自费旅游项目包括珍珠岛(Vinpearl)一日游、木岛和蚕岛一日游等,其中珍珠岛位于越南南端著名的中央海岸,集五星级度假村、超五星豪华度假村、高级度假村、沙滩、水上主题乐园、水族馆、游乐场、高尔夫球俱乐部、商业街、美食村等于一身,有着芽庄迪士尼之称。珍珠岛上有一个越南远近闻名的集住宿、餐饮、大型游乐设施等为一体的娱乐场所Vinperal旅游度假村。Vinpearl这个词,是Vin(寓意越南,Vietnam)和Pearl(意为珍珠)这两个词的结合体,是“越南海上的一颗明珠”的意思。度假村设施包括仿照迪士尼乐园规模修建的大型游乐场、4D电影院、东南亚最大的泳池、长达700米的私属海滩、规模不小的海洋馆等设施。珍珠岛还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跨海缆车(Vinpearl Cable Car),承担着陆地与珍珠岛之间的交通,在缆车上可以俯瞰深蓝的芽庄大海,越南的旅游纪念品包括:乳胶枕头、乳胶床垫、沉香制品、珠宝、丝绸制品等。

4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中国出境旅游业将不断发展,出境旅游产品系列也将不断增多,出境旅游者除了选择既有的出境观光旅游产品之外,还有一些个性化的需求如修学旅游、美食游、购物游、新婚游、家庭度假游、健康老人游等。对此,出境旅行社应该结合不同旅游者的要求,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出境旅游目,为不同需求的旅游者提供具有个性化的出游方案,同时应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在出境旅游产品的推广上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建立B2B出境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整合资源,加强沟通与信息共享,不断拓宽出境旅游产品的宣传渠道和交易平台。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扩大出境旅行社的经营规模,提升国际竞争力,注重出境旅游产品的品牌塑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出境旅游产业不断地做大做强,为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肖凯,1984年12月出生,硕士,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 冯伟.中国出境旅游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思考[J].经济地理,2005(3).

[2] 马波,寇敏.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及其影响的初步研究[J].旅游学刊,2006(7).

[3] 杨宏浩,戴斌.中国出境旅游产业运行特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9).

篇7

关键词:非语言结构因素;迁移;回族女童;经堂教育;教学启示

        一、前言

        改革开放后,国内学者对包括宁夏回族聚居区在内的许多贫困地区女童教育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由于宁南回族聚居区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以及历史原因,这里的回族女童教育相对滞后。因此,研究宁南地区回族女童教育问题对推动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经对民族地区‘双语’环境下回族女童英语学习现状调查分析发现:宁夏回族聚居区女童在接受国民教育之前,甚至是在学堂教育过程中还接受着一种特殊的教育,既“经堂教育”。当地许多回族孩子会在节假日之余,本着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知识的渴望走进清真寺,学习阿语知识以及《古兰经》。主要学习内容包括:阿语语音知识(俗称“调羏板子”),“亥提姆”(简易《古兰经》),以及汉语版的《珂塔布》(又名《杂学》,包括五项功课,如穆斯林礼拜知识等)。经堂学习涉及到了语言学领域的诸多知识,包括语音、句法、修辞、翻译等学科。且这种经堂教育效果往往会功半事倍,许多受访的回族女童会抱着一种惊人的热情与虔诚的态度学习阿语,即使是在教学环境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她们的成绩也相当理想。这就给笔者一个很大的启示:为什么同样的学生被放置在更加优越正规的学堂之中学习英语,却不能够取得同样的成绩?

        二、非语言结构因素迁移阐述

        认知心理学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把迁移解释为一种复杂的且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费尔克和卡斯珀(faerch, c. and g. kasper, 1987)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给迁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语言迁移是一种语言心理过程(procedure),在此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发展或使用其中介语。”有些学者不认为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schachter把迁移现象看作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constraint),就是说语言迁移的限制因素是多方面的,有语言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情感限制因素以及性格、年龄和民族等个体差异因素。笔者在此把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家庭背景、思维方式、民族情感以及认知结构等诸多限制因素称为非语言结构因素。当我们提到语言迁移理论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语言的迁移绝不会是单纯的母语对目标语的制约,也不会只停留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层面,因为学习者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语言化情境,其认知结构不仅会影响习得效果,而且会对目的语的输入有所监控。比如,如果学生的情感是积极的,或者说如果她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有任何的负担,那么输入效果就要鲜明得多,就会产生语言的正迁移。

        此次接受调查的回族女童均有学习英语和学习阿语的“双外语”背景。英语和阿语虽属不同语系,但却同属屈折型语言,其特点是使用词形表示语法关系,有的甚至用内部屈折来表达语法意义。另外,阿拉伯语语音繁多(毫无疑问,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所使用的语言中语音最多的语言),叠音现象普遍存在,且冠词读法复杂。阿语的词形变化复杂,比如阿语名词有性、数、格、式的变化,名词不仅分单数和复数,而且还有一般语言都没有的双数。复数又分阳性完整复数、阴性完整复数,以及多种形式的破碎式复数。动词除了人称变化外,还有格的变化。词汇上的许多现象与汉语差别很大,所以造成语言正迁移的障碍也自然大得多了。

        然而,在笔者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女童学习阿语完全是在经堂中自发自愿的组织学习,因为从小受到家长关于宗教思想意识的灌输,孩子们心理会产生强烈的民族情感或“民族宗教倾向”方面以及纯粹的学习动机,即回族女童会抱着一种惊人的热情与虔诚的态度学习阿语,即使在教学环境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她们的成绩也相当理想。当经过一段时间的经堂学习之后,这些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正是这种民族情感带来的强烈的求知欲使得女童在目标语输入的过程中会尽力克服语言制约因素。就是说阿语的学习几乎完全是没有情感制约的。克拉申(krashen,1982)指出,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他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 阻碍了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 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 由于情感制约而造成的(krashen, 1985),以至于学习者在交际中不能自如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排列组合。克拉申提出, 由于学习者的心智是非常复杂的一个机构,对外界的输入会产生监控或者制约。习得能获得足够的语言摄入,情感因素起着对输入进行过滤的作用。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所以,语言迁移不只是一味地停留在语言符号层面。事实上,语言结构与非语言结构的迁移是同时产生的,而语言的迁移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情感制约因素表现更为突出。如果能够正确引导这些制约归因,包括心理制约以及情感制约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三、非语言结构因素在回族女童英语学习中的迁移

        实证研究表明,回族女童阿语学习与英语学习在许多方面存在异曲同工之处。如果以上对女童阿语经堂学习的分析成立的话,那么非语言结构因素对阿语的迁移同样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存在。首先,从语言结构本身来看,英语与阿语同属于屈折型语言;屈折型语言包括两个重要的语系:印欧语系和闪含语系,其中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阿语属于闪含语系南部语支;其次,在这两种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都会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及限制。

所以一些在阿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语言迁移现象必然会在英语中出现,包括基于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的影响,如语言上的影响(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还包括非语言结构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民族情感、学习动机等;再者,学习过程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认知结构及心智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学习不仅仅会受到源语汉语的限制,同时会被多种因素制约或影响。回族女童在学前接受了阿语的学习,当她们再走进学堂的时候就已经具备完善的学习心理机制和语言认知结构。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认为,孩子头脑中本来就存在的语言参数就会再次被激活。所以,当孩子学习英语的时候,之前的阿语学习经历就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正迁移;最后,回族女童在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学习阿语的成绩相当理想,而且这种语言知识不会因时间的推移,生活的繁忙以及环境的变化,或是工作性质的关系被遗忘或被抛弃,她们会将已知的阿语知识自然地融入进“穆民”的情感深处,化作思想意识及情感本身。基于这样强大的感情动力,学习成绩是必然结果。同为外语,如果英语教学能够注重情感归因的正确引导,尽力诱发语言习得因素的正迁移,那么必然也会有喜人的结果。

        四、教学启示

        回族女童英语习得受环境、学习动机、民族情感、性别等因素的制约,如果说回族女童的经堂教育给我们能带来教学启示的话,我们更多的可以从非语言结构方面考虑问题。女童能够在非常简陋的学习条件下学习世界上最难之一的语言,且成绩理想。对此的归因分析可得出:其一,语言迁移的限制因素是多方面的。有语言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背景、思维方式、民族情感、认知结构以及性格、年龄等个体差异因素,所以说如果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注重语言符号表层结构,而忽略其他因素,尤其是情感因素,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到制约。所以,学生的情感应该得到尊重,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生活背景、成长环境、民族情感、认知心理都应得到重视。其次,语言学习过程中因材施教非常重要,而且作为学习主体,学生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中心,一切的教学环节、教材编配、课程设计都应该围绕这个中心完成。比如,教学材料的选择要适当考虑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异同,同时要考虑教学目的、交际需求、学习者的外语水平等其它因素。

        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以便准确地掌握目的语。第三,近年来,错误分析理论(error analysis)在外语教学中受到了相当的重视,但是笔者以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过分挑剔学生的语言错误,应该帮助学生消除对语言错误的恐惧,帮助他们进行必要的自我改正,通过内化动机,消除焦虑,增加自信的方法,克服学生外语学习的消极情感因素,尽量降低心理和情感限制,创造最佳情感条件,发挥学习情感因素促进语言的习得,从而产生真正的习得,因为积极的情感背景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动力并最终获得较高的外语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非语言结构因素迁移、情感及心理限制因素以及对教学的启示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和简要的阐述。但必须承认的是,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尚不能被当前任何一种第二语言习得模式或习得理论所透彻地分析和描述。因此,语言迁移理论仍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回族女童教育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关心的一个话题,宁南回族聚居区又具有显著的代表性特征,研究这一地区回族女童教育对于促进地方教育发展,民族文化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一直以来,回族女童教育只是被作为反面材料来研究,她们似乎成了教育滞后,性别歧视的代名词。本文以回族女童经堂教育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大量研究分析发现,这些孩子能够在非常简陋的教学环境中,以惊人的情感动力把世界上最难懂的其中一门语言---阿拉伯语学得较为成功和理想,我们没有理由否定非结构语言迁移在外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应用这些非结构迁移的积极因素以促进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1985.

[2]常辉.以生成语法为理论基础的语言迁移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

[3]高维.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1).

[4]姜克银.影响宁夏南部山区回族女童英语习得的因素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9(6).

[5]梁华和.固原地区回族女童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6]张卓.语言迁移及其心理限制因素[d].吉林大学,2001.

篇8

关键词:维吾尔文 手写体 在线识别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00-00

Abstract:Uygur language is an agglutinative language with words as its basic uni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in the word, the letters have different writing deformation.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handwriting technology is still lagging behind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Uygur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word formation and input habits, etc.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mpact of agglutinative language on handwriting recogni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Uygur handwriting recognition system and related key technologies, Hope that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verification of these technologies, implementation of the Uygur handwriting recognition system.

Key Words:Uygur Language, Handwritten text, On-line Recognition.

1 维吾尔语手写体识别的特点

维吾尔语是以单词为基本单位的黏连语,与阿拉伯语相似,书写形式从右到左,字母粘连,字母因在单词中位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书写变形。目前,对于维吾尔语的手写识别通常有两种解决思路,一种是直接对整个单词进行整词识别,这种方法可取的特征比较丰富,但需要建立大量的单词数据库;另一种思路是先进行单词(或粘连字母序列)进行切分,再对切分后得到的单个字符进行识别[1][2]。

维吾尔文中有32个字母,如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时,每一个字母有多种形式:

(1)有四种形式的总共有24个字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 ?, ?, ?, ? 都表示一个字母,共4×24=96个。

(2)有八种形式的总共2个字母:

?? ? ??

如:? ? ? ? ? ? ? ? 都表示一个字母,共2×8=16个。

(3)有两种形式的字母总共有6个:

? ? ? ? ? ?

如:? ,? 都表示一个字母,共 6×2=12个。

(4)附字符形式有 ? ? ? ? 等四个。

总共有128个形式。

为方便联机识别,本文把所有的维吾尔文字母笔画符号根据它在维吾尔文字母笔画符号中的作用分为几类,在样本训练时分类封装:

(1)简单符号。最普通的维吾尔文字母符号,例如"?"、 "?"、"?"、"?"、"?"、"?"、"?"等都属于这一类。

(2)复杂操作符。右边、上边和下边都可能存在笔画的维吾尔文字母符号,例如?、?、?、?、?、?、?、?、?、?等。

(3)两个字母音节符号。一个辅音字母加元音字母组成的两个字符音节。例如:??、??、??、??、???、???、???、??? 等。

(4)三个字母音节。如:???、???、???、???、???、??? 等数量较多。

2 维吾尔语手写体在线识别的过程分析

2.1 预处理

预处理是手写识别的基本阶段之一,对于提高识别率来说至关重要。

(1)几何处理。预处理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减少噪音,消除硬件干扰和书写晃动并规格化采集到的笔迹信息。目前普遍使用的是缓和、过滤、重取样和规则化。①将一个点和它相邻三个点进行平均分配并对点的连续序列之间的空间距离进行重新取样,从而缓和在线信息的硬度。②调整手写体笔迹的水平垂直维度,使得手写体的大小标准化,接着将切比雪夫第二类型低通过滤器应用于规格化笔迹中,以消除由时间和空间取样引起的噪音。③利用过滤器缓和减少冗余点,用统一方法对符号重新取样,并用顶点删除方法将书写速度标准化。

(2)基线探测。基线探测是用来获取文字方向和字符间连接点位置的重要信息,可用于处理倾斜、字符切分和特征提取。对于在线识别来说,主要用于探测延缓笔画或消除延缓笔画、字符切分和特征提取。

很多基线探测方法都是基于几何方法提出的,从离线或印刷体应用中借鉴而来。这些逻辑方法分析了手写体表面结构,以辨别所搜索基线的笔迹相关点,几何方法中最著名的就是直方图映射,是Eraqi和Abdelazeem在阿拉伯文字的识别中最先使用的方法,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基础阶段,允许探测均衡相邻的点集。第二个阶段是通过第一个阶段找出的最密集的点集空间来测量验证整体结构。首先,从原始输入笔画中切分出第二笔画。其次,用水平映射从阴影中提取主要基线。最后,根据对特征和主要基线的估计来计算每个连体段的局部基线。[3][4]

(3)处理延缓笔画。在维吾尔语手写体中,延缓笔画多出现在字符的上面或下面,可以用一种特殊连接笔画将延缓笔画与字符本身联系起来,通过分支界定法中的双图形方法来处理连接变化,以区分不同的字符。借鉴阿拉伯文手写体识别的方法,以产生直接串法来调整次序,在这些词序中,延缓笔画是用不同顺序书写出来的,通过对字符的模糊掩盖包含在特征载体中,在合适的字符体中用延缓笔画映射算法来合并延缓笔画,此映射算法包含两个步骤,即探测延缓笔画和在合适的经处理的点序列字符体中合并延缓笔画。

2.2 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的目的在于,通过提取和计算输入信息最相关的特征或参数来得到字符分类,粘连体文字使用的代表性的输入信息很多,包括视觉描述符,比如遮蔽区域、凹陷处和环等。几何描述符也有广泛应用,比如切线、连接角、相对速率、笔画长度和方向,以及连续点之间的距离等。除此之外,输入信息的坐标也被用来提取时序性特征,比如曲线运动速度和角速度。在阿拉伯文手写体识别中,甚至有研究人员提取到字符特征的神经生理学和生理力学的方程式参数,描述的是手写体的曲线运动速度。此外,Freeman链码是最简单的特征之一,也是普遍使用的特征,主要使用的freeman链码的三种类型为:长笔画、短笔画和抬笔。特征矢量包含方向码,描述的是被切分的笔画、每一笔画的长度、斜率以及坐标系等。[5]

2.3 切分

切分指的是获取识别算法必须处理的既完整又有意义的单元。在维吾尔文手写体识别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处理的是单个字符,关注的是线条探测。第二个方面,集中在识别单词或连体段,将输入体切分为多个单元,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前可查的高效算法不多。

(1)整体法。这一方法所提取的信息代表的是在空间或时间上切分出的一个完整的字符或字符串,待识别的字符或字符串是识别中不可切分的统一体。这一统一体必须包含在特征库中,因此,具体应用上来说,整体法在词汇量较少的情况下适用,对大词汇量应用来说较难实现。

(2)分析法。在分析方法中,对一个字符有效识别的基础是识别单元是正确有效的,错误的切分使识别没有意义。最早采用外在切分分析方法的是Njeh 等人基于阿拉伯语手写体识别开发的,手写体由一系列基本知觉特征编码和整体知觉特征编码相对应组成。基于在线手写体的beta椭圆理论,使用模糊集理论来检测基本特征,使用遗传算法来检测整体特征,该切分算法的主要思想在于将一个曲线分解为欧氏空间的凹凸性概念,为了避免出现长度非常短的分段,在分段曲线长度中应用了临界值,而分段曲线长度代表着构造曲线的分段线性段的长度总和。经过四个阶段将笔画切分成字母,这四个阶段是:任意切分、增强切分、连接连续接头和定位切分点。

遗传算法用于找出字符的最佳组合以重建序列。基本思路为将每一笔画分为一组称为标志的小分段,这些标志代表了线、弧或环。计算两组连续矢量之间角度变化的平均值,若所计算的值超过某一界限值,则这一个点能作为弧形末尾的候选点,然后此过程从下一个点重新开始。使用环检测方法找出环并删去位于环上的额外的候选切分点,以此来终止切分。分析方法的优点是将字符的识别问题分为词素、字符或笔画识别的互补子问题。这让分析方法适应了大词汇语境中的字符识别问题。[6][7]

2.4 识别

识别模块实际上是分类算法的具体应用,使用训练数据分类基本单元,包括了测试模式与每个类别的基准模式的对比。模式相似度用于判定哪个模式对未知模式最匹配,目前可用的识别方法很多,如决策树、动态规划、模板匹配、HMM、神经网络、k最近邻算法以及相关技术的串联或并联。

(1)决策树。决策树也称为判定树,是一种有指导的学习方法。决策树代表着决策及的树形结构,可以根据训练集数据构造出决策树。如果该树不能对所有对象给出正确的分类,就选择一些例外加入到训练集数据中。重复该过程,知道形成正确的决策树。决策树方法首先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归纳算法生成可读的规则和决策树,然后使用决策树对新数据进行分析,本质上是通过一系列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过程。将每个字符集根据笔画数分为若干个子集,并用几个简单的整体特征加以分类,这些特征包括宽度和高度之间的比例或其倒数、主要笔画的x和/或y方向的极小值和/或极大值的数目和序列。将每个笔画的斜率分类到四个方向中的其中一个,在此阶段中,预处理的数据进入到决策树中。

(2)动态规划。动态规划是解决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对于在线手写体维吾尔文的切分预识别,它可以看作将手写笔画序列分解为单个字符的最小代价决策过程,因此,只要定义合适的代价函数,应用动态规划算法将可以有效地确定手写体的最佳切分路径。

将切分过程分为预切分和基于识别的切分两个阶段,在预切分阶段,根据维吾尔文手写体笔画的结构特征定义候选且分段的代价函数,并利用动态规划算法寻找具有最小代价的切分路径,预切分结果通常具有一定的冗余度,即过切分,在基于识别的切分阶段,预切分结果输入神经网络分类器进行识别,并根据分类器给出的类概率和切分块的位置等结构信息确定代价函数,应用动态规划算法寻找最佳切分路径。[8][9]

(3)模糊法。在线阿拉伯文手写识别系统曾成功应用了这一方法。使用遗传算法来选择由模糊神经网络识别出的最佳组合字符,使用模糊学习向量量化(FLVQ)算法对笔画的结尾标志进行分类,而其他标志以使用描述简单典型特征的模糊语意词为特征,模糊规则用于预处理和后处理来规格化输入和输出,HMM应用于模糊规则中,来识别基本形状。[10]

(4)统计分类器。一般来说,统计分类器更可靠,但也更复杂,其要求大量数据来做训练。识别系统的训练过程根据的是自组织映射(SOM)和模糊k最近邻算法(FKNNA)。基于统计的方法,主要利用字符的整体形状信息,把观察对象表达为一个随机向量(即特征向量),将模式类表达为有穷或无穷个具有相似数值特性的模式组成的集合。识别是从模式中提取一组特性的度量,构成特征向量来表示模式,然后通过划分特征空间的方式进行分类。

3 结语

维吾尔语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官方语言之一,目前手写技术的发展仍然滞后,本文在中英文、阿拉伯文等手写识别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从维吾尔语言文字的结构、构词特点和输入习惯等特征出发,总结分析了黏着性语言对手写输入识别的影响,探讨了实现维吾尔文手写识别系统的过程和相关关键技术,以期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分析、验证,实现具有实际应用水平的维吾尔文手写识别系统,为改善新疆地区人民使用电子设备的便利性作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 万芳.联机手写维吾尔文字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阿力木江.亚森,哈力木拉提.买买提.维吾尔文联机手写识别的预处理和特征提取.新疆大学学报,2011.

[3] 玛依热.依布拉音.联机手写维吾尔文字母与单词识别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5.

[4] 袁保社,吾守尔.斯拉木.一种手写维吾尔文字母识别算法.计算机工程,2010.

[5] Mahmoud, Sabri A.; Ahmad, Irfan; Al-Khati, Wasfi G. KHATT: An open Arabic offline handwritten text database. Pattern Recognition .2014.

[6] 谭福秀.基于移动平台的联机手写维吾尔文识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 戴笑来.基于移动平台的联机手写维吾尔文单字符及单词识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 姜文.维吾尔文单字符Gabor特征提取与识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篇9

关键词:新疆“花儿”;哲学基础;文化认同

“花儿”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广大地区,是生活在这里的同、汉、东乡、土、撒拉、保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歌形式。由于“花儿”有特定的青年男女交往与定情的意义,在当地又称作“野曲”。“花儿”一般分为三类:河湟花儿。亦称为少年;洮岷花儿;陇中花儿。同为“花儿”,新疆的回族“花儿”和青海、甘肃、宁夏的“花儿”在演唱风格上还是有所不同。新疆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马雄福说:“新疆花儿”是由西迁的回族同胞带人新疆,发展于新疆的,是不同于内地“花儿”的一种“花儿”。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和回民族音乐风格,因而冠名“新疆花儿”。

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加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势态。全球一体化是人类科技、交通、信息网络及经济发展的必然,文化多元化则出自人类在不同生存空间聚合方式适应性的进一步扩展。但是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给一些古老的、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如何对不同民族文化音乐进行教育及传承,在未来音乐教育中有着充分发展的空间。但是如果我们在民族传统音乐教学中只注重形态学(乐律学、乐器学、曲式学、和声学、旋法等),忽视其哲学基础、思维方式、美学、价值观念等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忽视文化的创造性包含着不同个体、群体及民族独立的个性及其相互性。民族传统音乐艺术在与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交流、对话及自身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就会被其它音乐文化所消融。所以,分析和研究新疆“花儿”产生的哲学基础有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花儿”,有利于使新疆“花儿”走向世界。

一、新疆“花儿”产生的哲学基础——对伊斯兰音乐的文化认同。

我国回民族的形成,主要是迁徙而来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在与中国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相处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在迁徙、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带来原居地的音乐文化。因此也必然会造成音乐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这种交流和融合,一方面可能滋生许多音乐上新的变体,另一方面,可能失去原有音乐的部分体质及其它一些特征。但原有民族的音乐文化却不会消失,它会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存活于新的民族中。正如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所说:“是时光抹掉了匈牙利人脸上东方人的特征,却在心灵深处流出了旋律,即便是活的古代东方。”这说明作为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纵使千变万化,总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原有母体的基因。就回族音乐而言,这种母体基因,应当表现为伊斯兰音乐。回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其宗教色彩、语言特点、风俗习惯明显,穆斯林们经常以极为丰富多彩的歌唱性音调来吟咏《古兰经》和赞颂真主。在这些诵经音调中,除继承了伊斯兰音乐传统外,在某些方面又结合中国回族的习俗而有所创造和发展,曲调因教派、门宦、地区不同而有所迥异。有些传入的伊斯兰宗教音调也因语言和审美习惯不同而中国化或地方化了。所以,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音乐是中亚、西亚伊斯兰音乐与回族民间音乐相融合的产物,是同源异流的关系。它和中国传统音调相比较有明显的异国风味,但与纯正伊斯兰音乐相比较,又具有较多的中国化音乐特色。新疆回族的“花儿”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受伊斯兰音乐文化的影响。如,“花儿”表现出跨文化的双语现象。回族先民历史上曾经使用过波斯、阿拉伯等多种语言,他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民族的过程中,逐渐放弃了原有语言而普遍转用了汉语。这种“转用”,不可避免地要将原有语音的一些成分带进汉语里,使其发生变异。在回族共同使用的汉语中,依然保留着诸多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如:屯亚(世界)、阿斯番(天、天空);多斯迪(朋友)、都世曼(敌人);巴克提(幸福、美满的)、乌巴力(可怜的、遭罪的);赛合(慷慨的、大方的)、白黑里(吝啬的、小气的);克塔甫(书、经书)、塔里甫(学童、经学院学生)等等。在“花儿”演唱的过程中,也必然要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留下一些“双语”痕迹。例如:出了大门松树上看,/鹞子盘窝着哩;/回过身子寺门上看,/主麻念经着哩。“主麻”。是阿拉伯语词Jum'a的音译,意为星期五——伊斯兰教规定星期五为礼拜日,亦称主麻日。这些具有伊斯兰教文化色彩的词语不仅反证了回族“花儿”来源的多元化,也表现了回族“花儿”文化的认同。

二、新疆“花儿”产生的哲学基础——对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音乐的文化认同。

“花儿”约产生于明代,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在蒙藏民歌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歌;有人认为它是从外地迁来的回族人民的思乡曲演化而成;也有人认为是明初从南京迁往洮州地区的移民常以花卉为比兴的一种民歌。总之,“花儿”自近代以来成为回族人民传唱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其源泉则源于河州(今甘肃临夏)。

新疆的回族主要是来源于西北各地回族的西迁,而清代应该说是新疆回族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内地的回族不断来到新疆。据史料记载,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有云南、甘肃、陕西、青海等地迁居到新疆的回民就超过3000户。上个世纪30年代,由于战争的原因,又有上万回民来到新疆定居。由此带来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习惯、方言、民间歌曲。回族的“花儿”在那时,也都原汁原味地来到了新疆,各有各的曲令,如《莲花山令》、《高音少年令》、《花花尕妹令》等。花儿在新的环境中“落地生根”,但当地各民族文化必然要对“花儿”施加影响,使之发生异化,或改变形式或改变内容或改变风格,这是文化传播过程的内部特点。因为多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体现的是一种区域文化特点。而区域文化的基础就是民族的文化认同。新疆回族文化表现力最强的一点就是她的民族文化认同。如,吐鲁番、伊犁等地的回族。基本上都懂维吾尔语,大部分家庭都是在外使用维、汉语,在家使用汉语,而这些家庭用语中也夹杂着诸多维吾尔语词汇。而在阿勒泰、塔城地区和伊犁地区的新源、特克勒、昭苏等地方的回族,绝大部分都懂哈萨克语。再如生活在阿勒泰牧区的回族人,在举办婚礼时,大都按当地哈萨克族的风俗,搞叼羊赛马活动;而伊犁、吐鲁番和昌吉个别地方的回族人婚礼,则要举办麦西来甫舞会,有的还邀请唢呐鼓乐队来,吹吹打打,增加喜庆的气氛。回族的“花儿”传播到新疆后也不例外。经过数百年的传唱和再创作,在新疆特殊的人文背景下进行了全新的整合,注入了新的内容,产生了新的富有特色的、有别于甘、青、宁的新疆回族“花儿”。歌词的发音再不是原来的发音,很多方言都有了改变,曲调也不纯为各流派的曲调。其曲令虽然还叫原来的名字,但是,唱词融入了“河湟”的比喻,曲调吸纳了“洮岷”的婉转,同时在回族民歌中融入了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音乐和民歌特点,在节奏上借鉴了维吾尔族音乐中的快节奏,演唱中则吸收了哈萨克族阿肯弹唱的幽默,形成了演唱中少拖腔、曲调中少花音、唱词和曲调铿锵有力、洒脱自如的独特风格。独具地方特色的“新疆花儿”,与陕、甘、宁、青的“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新疆“花儿”使用的汉语中夹杂着很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等民族的语言。例如,如吾克夏什(一样)、海买斯(全部、都)、吾特(火)、阿西(饭)、玛西纳(机动车)、阿尔巴(牛车、马车、驴车)等等。这些具有其他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不仅反证了回族“花儿”来源的多元化,也表现了回族“花儿”文化的认同。

三、新疆“花儿”产生的哲学基础——对西北地区民歌的文化认同。

新疆“花儿”的产生是对西北地区民歌的文化认同。“新疆花儿”一部分比较完全地保留了原关内花儿的特点,它的唱腔保持了内地“花儿”那种高亢、嘹亮、明快的特点,又具有悠扬、细腻、委婉的特色;吐词清楚、旋律性强,节拍比较整齐统一。另一部分将流传在西北地区的民间歌曲、眉户剧甚至信天游的片段融进了“花儿”里,使“花儿”又具有了小曲子的特征。如流传在焉耆县的《远方的阿哥回来了》,流传在米泉市的《花花尕妹》、《三三六儿令》等,使得“花儿”具备了“信天游”矢口寄兴的随意创作特征。我国西北地区民间音乐的特殊风格,是黄土高原特定的环境造就出来的。它们辽阔、开放,同时又苍凉和惆怅。它们不是简单的美,而是一种有力度和深度的复合型的壮美,是一群生长在特定的环境中、有着悠久历史的人们在洞悉了种种人世沧桑之后的感慨。使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心灵体验的结晶。新疆“花儿”不仅保留了关内花儿的特点,也继承了西北民歌的总体风格,并且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篇10

[论文摘要]回族社区法文化作为千百年来回族群众智慧的结晶,影响和规范着每一位回族成员的心理和行为,是回族群体共同意志的体现。从历史上回族社区的形成及其文化变迁,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回族社区法文化传统的渊源,可以看出回族社区法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

在我国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回族可以说是分布最广泛的少数民族,北起黑龙江,南到海南岛,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东海之滨,都有回族居住。同时,回族又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我国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大分散、小聚居”则是回族人口分布、居住的一个鲜明特征,这一特征在城市回族分布居住中的体现尤为突出。

城市中的回族一般围清真寺而居,形成独具特色的回族社区。回族人把这种以清真寺(Masjid)为中心的聚居区称为Jamaat,阿拉伯文的意义是聚集、集体、团结、共同体等。对回族社区的这一称谓,尽管Jamaat是源于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但所有的回族人都能听得懂。在英文中“社区”(community)的本义与Jamaat几近相同,是“共同体、集体”之义,指宗教信仰、种族、职业等方面相同的人构成的集体,但毕竟是两个文化世界中的语言符号。Jamaat作为文化主体自我定义的“社区”概念和象征,不论在其显性意义上,还是隐性意义上,都是对回族社会和文化的整体统摄。Jamaat之清真寺——坊的立体结构正是回族人心灵与外表、回族社会和文化构成的生动象征。清真寺是社区的“灵魂”,是回族人内心世界的象征。因此,如果说伊斯兰教是回族存在的精神范式,那么Jamaat作为对回族精神世界的雕塑便是她的物质存在形式。

一、回族社区一——Jamaat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的变迁

Jamaat是中国回族赖以形成的基础之一,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社会相结合后产生的居处形式,也是回族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一)唐宋时期“坊”的形成

自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伊斯兰教正式传入我国时起至南宋末年(1278年),六百多年间,大批大食人不断通过陆路和海路来华经商。一方面,在异国他乡,这些穆斯林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最初仅仅是在中国境内过着集体的宗教生活,其后,有了永久性的宗教建筑;更后,又有了准备永远留在中国的信仰伊斯兰的人口。另一方面,由于唐朝实行的“市坊制”政策和“华蛮异处”的法律规定,对于这些外国的商人,唐政府专门在城中划了一片经商之地,称为“坊”,又叫做“蕃坊”,于是来华的穆斯林们就称这个聚居地为Jamaat。

至唐代中后期,随着来华穆斯林人数的增加,在各个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城市中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Jamaat。张星娘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记载:“中国商埠为阿拉伯商人糜集者,日康府(广州),该处有回教教师一名,教堂一所……各地回教商贾既多聚广府,中国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依回教风格,治理回民。判官每星期必有数日与回民共同祈祷,朗读先圣诫训。终讲时,辄与祈祷者共为回教苏丹祝福。判官为人正直,听讼公平,一切皆能依《可兰经》、圣训和回教习惯行政。”伊斯兰文化凭借jamaat这一形式植入了中国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富有自己特色的组成部分。

(二)元代回族的形成与回族社区的发展

“元时回回遍天下”,继唐宋时期来华经商的“蕃客”“胡商”之后,伴随蒙古帝国的崛起和西征,来自西亚、中亚及西域诸国的大批各族穆斯林东来人华,逐渐融入了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中国社会。此时,Jamaat作为一个拥有共同宗教信仰的多民族的文化、地缘共同体在与汉文化社会的互动中,逐渐抹平了这个“共同体”内部的差异,成为孕育一个享有共同文化的新的共同体——回族的“母体”。

共同的宗教信仰和由此规范的共同的生活方式促成了Jamaat内部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上的整合,回族就这样在Jamaat与其所处的汉文化社会的互动中形成了。同时,以清真寺作为整个回族社区的中心及重心,进一步完善了清真寺——坊的立体文化结构,形成了处于汉文化社会之中的独特的回族社区文化。

(三)明清时回族社区的变迁

明清时期,为了对日益变化的社会进行严密控制,统治阶级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专制统治。封建统治者以中原正统自居,不惜一切代价,拒绝承接宋、元以来发展起来的与海外贸易联系,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规定“片板不许下海”,于是也就有了泉州港等地的日渐式微。同时,这一时期的回族社区及回族文化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一方面,统治者在各地敕建清真寺,一些大的清真寺便有了“官寺”之称,如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等,相应地,清真寺亦将皇帝敕建清真寺的谕旨,以及封疆大吏的题字、刻石立碑或以匾高悬,并被许多清真寺传抄竖碑,这些来自大传统的“符号”又成为地方性社会——回族社区诠释自我合法性的象征,同时,这也表明回族社区已经被纳入到国家体系当中。但另一方面,统治者又采取种种高压强制政策,以达到其对回族及回族社区“去夷华化”的目的。如《明律》规定:“凡蒙古人、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人官为奴’,‘禁止胡服、胡语、胡姓’。”回族社区由此而出现“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的状况,针对这种状况随后出现的回族文化自救——经堂教育和“以儒诠经”活动则正是以儒学诠释自我文化的合法性,以维护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当代的回族社区在宣传伊斯兰教义,传承和弘扬伊斯兰文化,加强穆斯林团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回族社区作为穆斯林宗教活动的中心、伊斯兰文化教育的中心、穆斯林婚丧殡仪服务的中心等将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一个样板和示范。

二、回族社区法文化传统的主要渊源

回族社区的法文化传统来源于伊斯兰法文化,而伊斯兰法文化是伊斯兰文化所具有的法治精神的体现,也是伊斯兰法的文化渊源。伊斯兰法文化是伊斯兰学说的缩影,是伊斯兰法规定的典型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体现了伊斯兰教的精髓与核心。同时,由于回族社区长期处于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大环境当中,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也接受了很多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内容,由此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回族社区法文化传统。

(一)伊斯兰法文化对回族社区法文化的影响

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对真主安拉的情感浓烈真挚,对伊斯兰教教义信仰坚定不移。《古兰经》和《圣训》等对于回族的日常生活具有支配性的作用,伊斯兰法文化在回族穆斯林H常生活习惯中处处浸润渗透。在规范穆斯林的行为上,凡符合伊斯兰教义者为“哈俩里”(阿拉伯语,意为合法),否则为“哈拉目”(阿拉伯语,意为非法、禁忌)。伊斯兰教义对穆斯林的行为规范功能及其深远影响,使其成为穆斯林的自觉行为准则,对于回族群众而言,具有明显的法的功能。如在回族社区内部产生的民事纠纷通常由清真寺的阿訇引经据典,用伊斯兰教义的方法来解决纠纷,如果思想上有抵触情绪者,阿訇则通常用教义予以解释说明,这使伊斯兰教义在回族中有了更为现实且实用的法价值和权威基础。

(二)中国传统法文化对回族社区法文化的影响

回族既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同时又是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长期杂居的民族。最初来华的穆斯林,在文化传统等方面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但面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压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同化力,回族社区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不得不寻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例如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中国传统儒家法文化使回族群众普遍有了“合德者法、悖德者不法”的观念。从而“德”也成了回族评判主体思想、行为当否的价值标准。这就使得回族法观念脱不开儒家法文化的因子,敬老爱幼、笃信真诚、表里如一、刚正不阿等也是穆斯林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此外,在回族社区,乡规民约对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主体权利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的规范,既有伊斯兰教教义之内容,亦有中国传统伦理法的内容,而儒家伦理法在乡规民约中的语言表述规范形式方面似乎更为明显r。

回族自身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既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且又具有十分灵活的应变能力,不断学习和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法文化来铸造本民族的法文化传统,在经过长期社会实践之后形成了回族智慧的结晶,创造出了回族的法文化形式。

三、回族社区法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回族社区法文化包含有回族习惯法规范、回族法的心理、回族法的行为、回族法的组织等等。这些内容主要表现在宗教活动、婚姻家庭、丧葬、饮食等与回族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

(一)宗教活动方面

回族是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作为穆斯林,其日常生活主要受教义和教法的约束,要按照伊斯兰教经典规范的规定从事日常宗教活动。穆斯林从小要会念“清真言”,以后要尽量学会念《古兰经》,并遵照《古兰经》的要求行事;穆斯林要每日五次礼拜,礼拜之前必须小净或大净;每周的星期五作为法定的礼拜日;要求12岁以上的男性穆斯林和9岁以上的女性穆斯林每年斋月要封斋;要求穆斯林诚实慈善,向穷苦的人施舍出自己的粮、钱、物等等。

(二)婚姻家庭继承方面

伊斯兰法主张婚姻自主、鼓励寡妇改嫁,提倡解放奴隶,特别是释放女奴,禁止鲸吞孤儿的财产,在对待妇女方面远比其他古代中世纪国家的法律宽大、温和,实现了男女平等;在婚姻制度方面严禁近亲结婚等规定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在我国回族社区中,特别是在结婚规定上,男女双方除在民政登记机关进行婚姻登记,领取结婚证外,还必须举行教法规定的仪式——请伊斯兰教阿訇主持念“Nikah”(证婚词)。证婚仪式结束,标志着一对婚姻关系的确立。现在缔结婚姻的程序虽然在逐渐简化,但结婚举行教法规定的仪式并未改变。回族习惯法不允许随意离婚,但如果夫妻关系确实紧张到不能共处,离婚也是允许的。

在遗产继承上,一般根据国家法律来处理。如果当事人双方或多方认为没有必要诉诸法庭裁定的时候,可由阿訇根据教法的精神和原则予以调解,达成协议以后,各方必须遵守。

(三)丧葬习惯方面

在丧葬方面,忌说“死”,称“死”为“无常”、“归真”,称亡人遗体为“埋体”。主张速葬、土葬、薄葬。不信风水、不用棺木,在人咽气后,由阿訇主持,按规定的程序用清水冲洗“埋体”。浴毕以白布所制“卡凡”(自布殓衣)包裹“埋体”。以上程序结束后,由参加送葬的阿訇和亲友向西而立为逝者站“者那孜”,仪式完毕,由男性亲友轮流抬送埋体到达墓地。“埋体”头北脚南面向西方安置于坟墓之中后,亲友为其解开“卡凡”的带子,然后封闭墓门。封门时要诵经、舍散乜贴,葬礼即告结束。回族在整个葬礼过程中禁止哭葬,认为这对亡人不吉利。回族习惯法要求速葬和薄葬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四)饮食及服饰方面

回族的饮食习惯,除了主食和汉族一样以面、米为主外,在肉食方面禁忌颇多。回族肉食中以牛羊肉为主,清代回族学者刘智根据伊斯兰教经典,在《天方典礼》“饮食篇”中作了详细的阐述,“凡禽之食谷者,兽之食刍者,性皆良,可食”。

回族不吃猪肉,禁食血液、自死的动物和未念“台斯米”(即奉安拉之名,安拉至大)而宰的动物等。这些禁忌均源于伊斯兰教的经典规定。《古兰经》明确规定:“准许他们(指穆斯林)吃佳美的食物,禁戒他们吃污秽的食物。”禁止吃自死的动物、血液以及确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触死的、野兽吃剩下的动物,但宰后才死的仍可以吃。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不食自死动物和血液,在卫生科学上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自死的动物和血液,有可能含有诸多病菌,吃了自然对身体有害而无益。饮酒也为伊斯兰教所严格禁止。《古兰经》规定:“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

回族穆斯林的服饰已成为回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保持着鲜明的伊斯兰宗教特色,男的戴小圆白帽,女的戴盖头,根据年龄的大小对妇女戴盖头有不同的要求:少女戴绿色的,中青年戴黑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服饰习惯法与婚姻、丧葬等习惯法相比,变化最快。过去我国西北甘、宁、青一带回族妇女戴盖头的很多,但现在戴盖头的妇女相对少了,中青年妇女不再戴盖头,更多的妇女以医院护士工作帽式的白帽替代了盖头,能见到戴盖头的只是一些老年穆斯林妇女,这与习惯法观念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