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06-18 10:5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新常态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然而,随着2015年国内外形势的不确定因素加强,我国的工业经济增长仍然面临较大的问题。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稳中求胜”成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国家应该在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制定政策以确保我国工业取得较大的改革突破。基于此,本文就新常态下工业经济的运行特征与发展对策展开探讨,以期为国家工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深度调整期,我国的工业经济整体处于工业结构高级化、工业增速下行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在维持经济稳定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国家要加强对新常态下工业经济运行特征的分析,积极探索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对策。
一、新常态下我国工业经济的运行特征
1.工业经济增速放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经济的增速却明显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工业企业的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不过尽管工业经济增速下滑,其总体趋势仍然较为平稳。
2.产业结构升级加快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2014年,造成我国工业经济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是电力、采矿业和燃气等生产和供应产值的下滑,而这些重工业产业的下滑正是因为我国工业经济目前正处在转型的阶段。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向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城市中的燃气设施日益完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也开始进入市场并飞速发展,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速度正逐步加快。
二、新常态下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对策探析
1.继续刺激市场需求
首先,国家要在保证投资效益的基础上,加大投资的力度,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发展。投资效益可以分为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经济效益仅仅体现了企业方面的成果,而综合效益还涉及对社会长远发展的综合影响,关系我国的民生稳定和社会稳定问题。
目前我国还有许多地区存在产业不平衡的问题,这些地方的设备落后,工业经济发展缓慢。所以,国家必须加大对民生项目的投资,同时还要把控好投资的步伐,避免因集中投资而产生经济急速发展的不稳定现象。其次,国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工业发展和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减少对房地产行业的干预,并且取消限房令等制度,实现消费者的自由购买。
同时,国家还要改变土地的出让方式,增加公共土地的供给,使房地产行业朝着积极健康的市场方向发展。最后,国家要制定积极的进出口贸易政策,降低我国进口关税,鼓励国内的高新技术产品、高加工度产品进行出口贸易,鼓励中间产品进口。积极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能够为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避免贸易争端,从而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2.持续引导转型升级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常态下工业经济的发展,国家要持续引导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国家要鼓励工业企业创新。企业创新能给企业和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活力,能够迅速提高整个工业行业的技术水平,为工业转型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其次,国家要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数量多少是决定一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与其他产业产生乘数效应,加快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步伐。
国家在发展知识密集型企业时不能仅仅专注于高端技术企业,而是更多的从要素结构升级的角度出发,主动承接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促进国内具有发展潜力的低、中端知识密集型产业取得发展。
最后,国家还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将信息消费培养成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和发展。
3.改革体制机制,实现配置优化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体制机制是影响其工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体制机制的优化能够更好地促进工业焕发活力,催生更强的发展动力。对此,国家应该加快对工业经济的体制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首先,国家要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快速推动国有企业在股份制、公司制和国企股权结构方面的优化,实现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的优势互补,促进双方共赢发展,进而提高工业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国家要积极促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在工业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供给不足和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同时一些垄断行业的供给无法进一步保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对此,国家应该以宏观调控为手段,将一些资源从产能过剩的行业转移到供给不足的垄断行业,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工业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阶段,国家应该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力量来刺激市场需求,为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要改革工业发展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工业经济内涵式增长。
篇2
关键词:新常态;公共管理;困境;出路
新常态经济形式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公共管理工作主要研究对象为社会公共事务,其中包含社会资源、社会问题等多个内容。公共项目主要是按照政府部门所制定的政策,采取的相对应行为规范。社会问题实际上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文化、基础设施、交通等,这些内容都属于公共管理范围之内。
一、新常态发展和理论内涵
新常态实际上是借助全面变革形式,突破传统思想观念及模式,构建全新思想观念及模式,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新常态是一种经济术语,第一次出现在2002年美国主流媒体中。我国在对新常态理念研究内,首先也是按照国际经济态势研究,逐渐赋予中国经济本土化内涵。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具有四个特征,分别为低经济增长、高通货膨胀、公平收入划分、平衡经济结构。笔者在对新常态理念在国内外历程梳理之后,发现新常态理论内涵已经初步成型。新常态有效与社会发展规律相吻合,将经济建设转变为常态化,通过有效规范手段,构建社会经济发展途径,指导不同领域界定自身角色,进一步保证问题决策选择科学合理。
二、新常态背景下公共管理的现状和困境
(一)中国文化发展现状及困境
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显著的两个特征分别为,博大精深及源远流长,但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内,文化发展速度要远远滞后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同时由于受到外部文化因素影响,部分传统文化逐渐丧失。
(二)中国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及困境
我国公共服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人才就业、电子政务及社会农村服务。公共服务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主要具有三方面优势:首先,政府优惠政策制定之后,可以有效缓解社会大众就业压力;其次,政府在制定电子化政策,可以显著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最后,公共服务政策在制定之后,公民生活水平可以显著提升。但是就现阶段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情况来说,城乡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就业难度较高,百姓疾病治疗难度较高,这些公共服务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三)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困境
在社会经济新常态整体环境背景之下,中国经济发展也逐渐表现出新常态特征。就以金融经济层面来说,金融体系市场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构建中国特色金融制度。除此之外,金融市场在快速发展建设中,市场内主体范围逐渐拓宽,金融市场逐渐向多层次方向转变。
三、规范公共管理措施
(一)推动中国文化新常态发展
推动中国文化新常态发展,实际上也就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国特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经济全球化发展建设历程中,我国在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情况之下,也应该借鉴西方文化内精髓,去除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糟粕,积极创新文化,推动我国文化多样化及多元化建设。积极提倡文化创新建设,提升对中国文化软实力重视程度,构建具有重要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新常态建设
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人才就业难度较高,医疗资源紧张,公共服务电子化发展进程缓慢,这些问题都在约束社会公共服务新常态发展。想要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新常态发展,就必须提升社会公共顾问质量,解决公民在就业及就医方面存在的生活问题,减少公民生活中存在的基础常见问题,进而提升公民的生活水平,最大程度缩短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推动社会经济新常态发展
要推动中国社会经济长久稳定发展,就必须推动社会经济建设,构建多样化金融市场体系,减少社会经济出现动荡问题。提升金融监管制度管理水平,为金融体制建设提供公平公正投资环境,真正做到诚实守信,提升金融市场资源分配合理性,保证收支相平衡,让价格适中处于稳定状态下,积极转变社会资金流动困难问题,有效降低市场经济运营风险。
四、结论
篇3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新常态的“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的“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新常态的“态”,意味着一种区间与状态。“新常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征。
第一个特征:中高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速度下台阶、质量上台阶,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原理――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史,经济增速“减挡”,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历一段时期高速增长之后出现的必然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实现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然而,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经济总量基数增大、资源环境压力剧增、潜在增长率下降等原因,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已不可能。可以说,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30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结果,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体现。虽然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增幅有所放缓,但并不等于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下行轨道。当前,转型压力势必导致中高速。7%左右的增长速度表明,中国经济仍然在保持中高速的平稳增长,“又好又远”、“稳中有进”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第二个特征:优结构。从结构失衡转向结构优化,是新常态的最明显趋势。一是产业结构方面。随着生产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世界产业格局经历重大调整,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低端产业结构难以为继,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主导。二是需求结构方面。从宏观层面看,由于制造业成本上涨、出口竞争力减弱、投资能力降低,单纯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已到尽头,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公共服务完善,居民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的关键力量。三是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发达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日趋紧张,推动产业转移领域扩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城镇化提速、农业人口转移缓解了生产和就业难题,区域差距逐渐拉近。四是收入分配结构方面。随着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劳动者成为“稀缺品”,人口红利优势渐失,而现代服务业对人力资源需求旺盛,劳动力越来越“贵”,居民收入提高,收入分配结构需要有所改善。
第三个特征:新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新常态的最核心要求。几十年来,凭借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这一比较优势,我们创造了中国发展奇迹。时至今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后备劳动力紧缺程度日趋严重,要素价格大幅上涨,而我国当前能源矿产资源储量下降,资源利用率低,单位GDP能耗偏高不下,原有主要依靠大投入、大消耗的增长模式变得不可持续,经济增长的支撑动力从能源、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为主导,转向以生产工艺改进、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能力提升、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为主导,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新动力。
第四个特征:多挑战。从隐含风险转向多重挑战,是新常态的最宝贵机遇。如今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新时期,受市场力量、区域差异、全球化影响的巨大冲击,潜在的风险和隐患逐渐显现,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暴露,地方债务风险、体制矛盾、产能过剩、动力弱化等挑战复杂交织,钢铁、水泥等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不断萎缩。挑战不容忽视,但机遇蕴含其中。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新四化”发展空间巨大,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中国经济稳定向好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实力、有智慧化解“成长的烦恼”。
新常态下经济行稳致远要有新动力
迈入趋势性、不可逆的新常态,必须激发新动力,营造经济增长持久动能。
动力一:改革红利。改革是促发展、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根本动力,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必须释放的重要红利。要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推进行政体制、财税体制、土地制度等领域的改革,推动改革从政策推动向法治引领转变,实现经济市场化、增长理性化、社会法治化和政治清明化的“四化”目标。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简政放权,着力建立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行政资源下沉,打造全方位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郴州市商事制度改革先照后证、前置审批的做法是有益的探索。要构建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全民创业,激发市场活力,释放生产潜力,防止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动力二:创新驱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的热潮正在掀起,这是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一轮竞赛,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能否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关键在于创新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大力集聚、培养、用好创新人才,营造全民创新的浓厚氛围。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同时,要大力培育创新型干部队伍,为全民创新创业营造更好的软实力与好环境。
动力三:转型发展。新常态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发展模式的问题。新常态的出现,标志着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阶段。因此,大力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应对新常态、激发新动力的关键。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产业集聚,推进低端产品向高附加值提升、生产经营链条向高利润区延伸。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决策要有新思维
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基础已经发生了新变化。要改变思维方式,用新思维看待新问题,用新办法化解新旧矛盾。
(一)稳增长首先要稳心态。适应“新常态”,先要有个“好心态”。当前,有的同志还存在“惯性思维”,对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变化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有的对经济运行的波动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简单认为经济进入了下行通道,回落是必然的,缺乏主动作为,缺乏发展信心。自觉遵循新常态下经济运行规律,既要保持定力,又要积极发力。一是以积极心对待变化。摒弃“速度情结”、“换挡焦虑”,适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落回稳,不“唯GDP”,也不“去GDP”,而是使经济运行保持在科学合理的区间。二是以进取心主动作为。树立主动作为理念,通过工作挤水分,防止工作原因导致的下滑。通过工作优结构,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转型升级。三是以责任心抓好发展。新常态划出了一条新的起跑线,谁干得早、干得成、干得好,谁就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抢得先机。要突出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项目、重要民生工程建设,做到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民生可改善、风险可防范、资源环境可持续。
(二)重质量必须要重环保。新常态的目标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没有环保的质量不是高质量。适应新常态,既要走出高速纠结,更要走出依靠人口红利、低土地成本、高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路径依赖。《人民日报》11月24日报道苏州河治理时说:先污后治,得不偿失。苏州河水由黑臭逐渐变清,是20年来持之以恒科学治理的结果,既可喜可贺,又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其他河湖治理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环保作为项目准入的第一道门槛,宁可发展慢一点,也绝不能牺牲环境破坏生态。
(三)抓发展一定要抓民生。发展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才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新常态下,我们可以不必纠结于速度,而用更大的精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发展,让更多的发展成果落实到群众身上。速度的底线是保证就业、是保证人民生活改善。在改善民生上我们还有不少历史欠账和薄弱环节,人们向往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住房、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这些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数的根本所在。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要有新抉择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基本细胞,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兴衰。发展县域经济,更要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适应新常态、探索新路径作为工作新要求、发展新目标,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一)坚定绿色方向,推动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地守住生态底线,更加重视生态建设和保护,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把绿色作为城市底色、发展主色,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富民强县的路子。在实践中我对此深有体会。在任资兴市市长期间,以“东江湖”的开发与保护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推动了资兴由资源枯竭型城市向休闲旅游城市转型,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到国扶县、限制开发区汝城县任职后,按照“美丽汝城,绿色崛起”的总体思路,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化兴县,建设现代田园温泉城市,实施全域旅游开发战略,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健康产业,进一步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篇4
关键词:新常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常态下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
收录日期:2015年6月10日
一、新常态下的“新经济”
根据《人民日报》对新常态内容的系列评论,我们可以归纳出新常态的三个重要特征。
(一)GDP增速稳定在“中速挡”。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就是GDP的回落。2012和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均为7.7%,到2014年,进一步下降至7.4%。目前,中国内部环境的变化,包括人口红利的消失,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资本积累率的下降等因素;以及在国际市场上流动性泛滥、债务积累等约束了潜在GDP的增长。而潜在增长率又进一步约束了实际GDP。我国经济逐渐远离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时代,稳定在了7%~8%之间。
(二)经济的“服务化”特征显现。与经济“起飞”阶段制造业迅速扩张不同,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正向“成熟”转变。2013年我国服务业对GDP的增长贡献首超工业;到2015年第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1%,高出第二产业8.7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速不断放缓的大背景下,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将撬动新业态市场,其比重的上升将成为长期趋势。
(三)发展动力更替,要素驱动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中国经济长期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大多产业仍处于价值链低端,甚至阻碍了目前经济的发展。面临国内经济增速下降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十提出我国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科技引领生产力;同时加速制度创新,充分发挥知识要素的作用,形成新的比较优势。2014年我国R&D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2.4%,专利申请数量的明显上升正孕育着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新常态下需要加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概念。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简称KBIS)由那些依赖专业知识并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司或组织组成,它们通过对知识的收集、加工和传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其主要任务是在创新过程中提供相关的知识服务。由于KBIS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较大、辐射较强,同时完全消耗系数较低,因此在目前中国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下,KBIS已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新常态下发挥的作用
1、KBIS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含量不高、创新力度不够、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未来要让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必须发挥KBIS作为高端服务业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作用。
2、KBIS对创新发展战略的影响。KBIS具有高度的创新扩散能力,被看作是创新的推动者、传播者和使用者。首先,KBIS本身所具有的高创新性特征表明其就是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其次,KBIS通过与客户的交互作用,将知识进行吸收加工形成新的知识,再传递给客户。例如,培训和管理咨询行业,在对用户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再输出后,可以扩展用户的知识基础,提高其创新能力;最后,KBIS中金融业的发展可以为研发创造提供资金支持,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新型工业化进程。
3、KBIS满足了“绿色增长”发展要求。KBIS属于低碳行业。一方面其资源的消耗由原先工业发展需要的自然资源转变为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另一方面KBIS中所包含的高技术产业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循环经济,并且推动能源技术创新,替代资源消耗型要素投入。
三、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KBIS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占GDP比重仍然较少。从表1可以看出,四个行业增速大致在15%左右,是同年GDP增速的两倍多。各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金融业表现尤其突出,金融业为其他行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作用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KBIS行业占据经济主导地位不同,我国KBIS发展虽然维持着较高的增速,但占GDP比重还普遍偏低,反应当前我国KBIS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新常态背景下,提高KBIS增加值,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仍然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2012相较与2011年有三个行业的增速均呈下降趋势,一方面反映了我国KBIS发展还不成熟,还呈现波动式比重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经济由高速阶段回落至中高速增长阶段。(表1)
(二)KBIS行业工资水平普遍高于所有行业平均工资。由于KBIS行业主要从事高技术、高知识,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因此职工报酬也比较丰厚。由图1可以看出,KBIS行业平均工资均高于所有行业平均工资,且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当前金融业职工收入最高,是所有行业平均工资的两倍左右;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虽然与所有行业平均工资相差较小,但其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5%,相较于所有行业平均增速的12%,差距逐渐拉大。高工资有利于吸引高技术人才从而形成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整个行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提高职工工资,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图1)
(三)KBIS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由表2看出,不同地区KBIS行业职工工资差异十分明显,且同样呈现扩大势头。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扩大趋势最为明显,两年内差距扩大了138%。金融业工资差距最大。2012年金融业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地区是上海为206,110元,最低是甘肃为48,791元,差距近乎5倍。北京和上海成为收入水平最高的地区,而甘肃等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工资水平较低且增长性不强。北上广地区由于存在经济基础、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一系列优势,KBIS发展较为迅速;而西部地区受限于人才、技术等瓶颈,产业结构仍以生产低附加价值的制造业为主,KBIS发展较为缓慢。未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KBIS发展的支持力度将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表2)
四、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
(一)重视人才培养,培育综合型人才。KBIS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主要投入,其高知识性和高技术性的特征要求了较高的人才素质。目前我国在KBIS行业专业人才缺乏,从业者综合素质不足,缺乏创新服务意识等问题日益凸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新常态下我国KBIS行业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高等院校要将培养人才、发展科研、服务社会三者相结合,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企业应成为人才培养的依托平台,加强与学校的接洽协调,提供必要的实习岗位,为企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
(二)完善产业间联系,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增值。KBIS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和创新传递能力。但由于我国KBIS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其显著特征是产业联系广而浅,辐射面大但强度较弱。在产业链中,服务业作为贯穿整个产业链的环节其运转效率对生产价值的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面对新常态下经济放缓,货币政策缩紧等问题,金融业改革势在必行。金融机构要转变经营战略,创新经营模式,实现专业化、多元化、创新化发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发挥商业服务业和技术服务在产品研发、信息咨询、企业运营等方面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乘数效应,通过服务增加商品价值,摆脱我国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困境。
(三)缩小区域差距,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政策扶持。从我国KBIS行业各地区的工资水平来看东西部KBIS发展差距已经显现并有扩大趋势。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因此面临区域发展的失调,要通过市场发展和政策设计,加速区域的技术合作和知识交流,培养跨区域知识服务网络。
(四)完善产业统计测评体系,实现对KBIS的更深层次的研究。在对KBIS行业相关数据搜集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对KBIS行业的界定仍然不清晰,分类还不够细致。为了更好地进行KBIS的理论研究,政府需要建立专门机构,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完善KBIS的统计制度,明确产业界限及相关分类;并据此对相关产业进行跟踪监测,掌握行业实时发展动态,及时公布数据并针对数据反映的信息或问题制定相关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1]田俊荣.新常态.新在哪?[N].人民日报,2014.8.4.
[2]魏江.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与分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
[3]孔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能力研究——基于区域数据的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篇5
九大“新常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系统论证了新常态的特征。就经济形势判断进行如此深入地分析,在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极为罕见。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对过去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角度的再调整。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的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趋势性变化的阐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这些趋势性表述也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八个“更加注重”
“八”突出了在哪些方面补齐经济管理的短板。在“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的表述中,突出的是企业、市场的作用而非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的是对人力资本的整合升级而非对人口红利的依赖。可以预期,八个“更加注重”将成为今后扶持新兴战略产业的一个指南。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副院长曹和平认为,在调结构方面,没有提出“农业、工业、服务业各占多少百分比”之类的说法,而是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关注依靠需求方面的力量来调整结构,而不是通过产业内部的百分比来调整结构。
五大任务
会议部署了2015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主要任务:一是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二是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三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四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五是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五大任务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属于常态目标,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这三大任务中,稳增长被提到了五大任务的首位。这表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仍是2015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指出,这凸显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必须稳定经济增长,才能为社会稳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保障,而稳增长的关键是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由此可以预判,尽管2015年将连续第五年实施“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的政策组合,但在操作节奏、力度、工具使用等方面,都将出现更大的灵活性,适度降准、降息的概率有所提高。
三大战略
篇6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战略发展;逻辑演绎;措施
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
在2015年4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上提出了“认识经济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认识,特别指出了要对我们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上的新常态观念上要认识到位、工作方法上要得力。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和统一认识才能把握住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和大趋势,更好适应经济新常态,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有很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中高速发展的时期,这是一个新常态。但是有学者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在劳动力成本、资源产品价格上升、国内可用土地减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将来对外贸易必将进入一个增加的困难期,出口将对经济增加的贡献率减少。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导致中国经济呈现“适度增长和中度通胀”的现象,以至于每年GDP增长率在7%左右徘徊。
经济结构也将发生新的变化,这个变化将更加依靠消费和服务业来拉动。产业升级和驱动转型步伐将不断的加快,资源环境的压力将进一步的降低,增长的持续性不断加强,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可以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劳动力就业方面,经济的增长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就业岗位,产业调整和人力资源结构将基本适应。财政、金融、产业等领域的风险将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逐步的化解。企业整体上可以保持有盈利,政府财政和居民收入将保持增长的势头,中等收入群体将不断的扩大。
2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对于新常态的理解往往要基于“旧常态”,所谓旧常态就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前的中国经济状态,可以概括为四大主要特征,分别是高增长、低通胀;经济优势来源于廉价劳动力、资源环境掠夺式的开发;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依靠大规模投资建设扩张和房地产投资拉动。高投资率和高储蓄率、高杠杆率和低消费率。在2015年4月中央经济会议中提到新常态的时候对新常态在消费、投资、出口和国际收支、市场竞争、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概括说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征:(1)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加高级、分工更加复杂合理的阶段转换。(2)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加过渡。(3)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4)经济结构正在从增量扩能向调整存量的方向发展。(5)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从传统的经济增长点向新的增长点转换。
3 中国经济新旧常态的转化逻辑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处,由于我国经济比较薄弱,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物资比较匮乏,百姓吃穿住行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要改变这样的状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促进经济的增长,发展成为了检验工作的衡量指标。但是随着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有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经济增长每一个百分点,在就业和民生方面的规模效应也是非常大,但是对于环境和资源的消耗方面也是成倍增加。与此同时传统产业由于相对饱和,世界总需求量不断下降,对外贸易低成本比较优势不断减少,传统产业相对过剩。生产要素的规模驱动力明显不足,人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口红利不断消失,资源承载能力已经或超出上限,各种风险隐患发生的概率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再也经不住或者是受不了高速的增长,需要一个调整期。国际上经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持续调整导致了中国必然要经历一个经济的调整期,导致中国经济进入了发展的新常态阶段。
4 主动适应新常态的战略选择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我们的工作更有预见性和科学性。在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的换档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的阶段,我们如何才能有效的缓建这一阶段的风险和矛盾呢?让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稳定运行,不仅是经济界而且是中国经济每一位参与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1)主动适应新常态创造新优势
新常态意味着过去很长时间内,我们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进行投入,但是现在这个优势不复存在,如果再依靠大规模的投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以及外贸需要来拉动的话将会产生产能严重过剩的社会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动力。逐步增强传统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迈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新格局。积极寻找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这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国家中长期的重要战略部署。
(2)主动适应新常态下调结构和稳增长的平衡
稳增长和调结构是同一矛盾中的不同方面,如果我国能处理好这一矛盾将有利于实现我国在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于这一矛盾的解决也是异常的关注,并且提出了要把稳增长和调结构看的同等重要,要找好着两个方面的平衡点。接下来我国要实现经济在宏观上要放稳发展,在微观方面经济政策要灵活多变,通过实施有连续性的经济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在新常态下如果我们结构调整速度缓慢,就会导致我们国家经济稳定发现这一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对于稳增长和调整结构都要有所考虑。我们只有在微观经济基础上不断改善结构,经济增长的目标才能有所实现。在结构不断优化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合理和适当的范围内进行经济转型升级,不仅需要我们极大的智慧也需要超高的调控手段。
(3)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空间与格局
现阶段在我国经济格局中出现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已经困扰我们很久。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有合适的政策于时机。针对上述问题在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了要不断优化城乡和区域发展格局,我们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这三大发展战略,对待三大战略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实施。我们相信这三大战略的实施这必将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均衡的发展,有利于缩小东部和西部的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几大战略又可以相互的互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支撑,创新国际开放和开发新品台。
“一带一路”,不仅是扩大对外开放程度的措施,而起让整个西部有着巨大的政策优势,更加具有国际意义。在这个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国将以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输出产业,在沿线国家发展和布局能源、资源、市场在外的三外产业,进一步的带动沿线产品和沿线商贸区的建立,让我国和沿线国家的合作更加积极和密切。
(4)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的改革
新常态下发展中会遇到各种难题,这些难题最终是要通过不同的改革去破解的。早在2014年我国就对行政、金融、财税等方面不断进行革新,效果突出,不仅推动了经济转型发展,而且有利于稳定我国经济增长。在年初的中央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对现在突出问题找出路,这个解决办法就是利用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符合长远利益的政策。以政府的自身革命来带动重要领域的改革,这是中央对于改革说的最为重要的话语,体现了中央对于促进改革的决心,将在今后强有力的推动。
篇7
银行业的“新常态”来了吗?
最新的数据已经显示,当前中国银行业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特征表现为:利润低速增长、不良资产上升、转型步伐加快等。
曾因高盈利而颇受关注的银行业,正进入低盈利期,利润增速显著下降。近期公布的上市银行半年度报告显示,16家A股上市银行中,除了少数几家城商行或股份制银行外,大部分上市银行利润增速降至个位数,其中五大行的净利润增速更是全部回落至1%左右。而对于未来的利润增长,业界并不乐观,甚至有预期出现负增长的可能。
另一个不同以往的显著特征,是不良贷款的持续上升。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已经连续反弹14个季度,其中,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1.83%,居16家上市银行之首;工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635亿元,比去年底增长31%。而监管部门近期已经表示,要把遏制不良贷款的快速上升作为当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
与此同时,加快转型步伐正成为各家银行发展的又一“常态”。就在刚刚公布的半年报中,“轻型银行”、“财富管理银行”、“综合化”等,成为不少银行转型之路上选择的方向。
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我国银行业资产和利润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态势也将随之转变。贷款规模增速的下滑、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将使银行业的利差有所缩窄,这将直接影响银行业营业收入的增速,加之经济增速下行中不良资产的上升,也将侵蚀银行业利润,多重因素导致当前上市银行利润增速显著下降。
对于当前银行业的发展态势,今年年初,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了银行业“新常态”的五大特征,即“新常态”下银行业面临贷款增速回稳、存贷利差收窄、社会融资方式转变、不良贷款反弹、“宽进严管”等五大发展趋势。
面对银行业的“新常态”,各方的基本共识集中在两点:一是转型,二是改革。二者相辅相成,改革为转型服务,转型中不断深化改革。
转型已成为当前银行业“新常态”的特征之一。对此,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此前表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三期叠加”,银行业则正在经历“三大冲击”,即经济新旧常态转型的冲击、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冲击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鉴于此,洪崎认为,银行业不仅要应对转型期的特殊问题,更要对长期趋势有清晰认识,将短期调整、中期改革与长期转型相结合,转型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转型绝非一蹴而就。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银行业正逐渐改变以往依靠利差生存的模式,非息收入占比呈上升趋势,不过,各方依然在不断摸索之中。综合化发展就是银行业尝试的路径之一。自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商业银行开展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等试点工作,10年来,银行业一直在进行探索综合化发展。
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此前表示,建行应当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化银行集团,综合化的银行集团意味着以银行业务为主,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辅,各项业务综合发展。而在上月末的建行2015年中期业绩会上,王洪章透露,建行养老金子公司――建信养老金公司最快一个月内可以正式成立。这一试点,被视为中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再进一步的标志。
篇8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税收的现代化;财税改革
0 引言
很长的时期以来,面对税收的最新挑战和任务,为了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今天,各个国家理解税收的新常态和新的税收现代化是差不多的,换句话说,是"一致的,创新的;立足今天,展望未来的"。由于我国税务总局的各级干部遵守工作的思路以及努力下,我国税收在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走向现代化,同时也是由于中国特色化的税收制度的大致建立在中国进入新常态的阶段的情况下。在新的时代,我们必须继续承认中国特色税收的基本发展要求,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税收的现代化进程,要在"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面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些相应的税制改革,通过建立一个新的平台,以适应新常态的环境下的税收,使税收可以持续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并在"两个百年"的目标和梦想的实现过程,在中国"同步"实现现代化。它是基于这样一个"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依据,才能更好的发展税收的现代化,在推进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才能更好的发展。
1在经济的新常态环境中的税收治理
1.1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周序中的看法
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指的不仅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向中高速方向发展的转变,同时也指的是我国的社会的发展由传统型向新型方向发展。周序中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副院长,同时也是税研的副主席,他说过我国的新常态应该包括经济的和法制的两个方面。他指出市场经济等同于法制经济,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法治和建设法治国家、政府、社会、经济是"新常态"主要的标志,同时法制的建设对于向常态是有重要作用的
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眼倪红日的观点
倪红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他根据经济新常态的环境分析了税收发展的特征,这个特征包含了三个:第一个是,税收的增长速度减小,在平稳的增长。第二个是,从宏观上看,税负渐趋平稳,这是政策的要求,也是现实的要求。第三个是,关于税收的政策更加的积极,同时这些政策有两个最为要紧的特征:首先是,赤字的绝对量规模越来越增长,其次是减税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这两个特征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存在着逻辑关系。经济的发展对于税收有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能够直接影响税收的增长速度,而税收的平稳增长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对于稳定宏观上的税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税收的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1.3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刘剑文的观点
刘剑文教授,中国税研的会长同时也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教授,他指出了对税收进行立法有利于为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这种税收的新常态的主要要改变的是以往片面追求税收增长的看法。以此同时,在税收的过程中要应用法律的力量,尤其在四中全会中,有人提出的观点,通过立法去主动地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对于一些税收进行立法,要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中进行,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
1.4总结上述的几个观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的阶段,加强法制观念,对税收进行立法,有利于税收的发展。与此同时,税收的平稳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税收进行立法,有利于纳税人依法纳税,同时也能够有力的打击违法偷漏税行为。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税收的筹划观念在发生改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经济不单单的进入了高速的发展阶段,同时对于发展速度有了新的要求,这个要求使得我国对于税收立法的要求越来越渐趋完善,这使得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下面介绍一些人的看法:
2.1中国财经大学的副校长李俊生的观点
李俊生教授提出了,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税收筹划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对于处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我国来说非常的重要,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迈向了一个新阶段。对于税收筹划而言,它的主要内容是节税以及避税,对于节税而言是没有什么风险的,但是避税与之相反,它是要承担一些风险的,但是这个风险是处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中。有一种不可控的是逃税,这不仅不可控,同时也是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对传统意义上的税收筹划,我国的认识和理解是有误的,他认为的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的逃税,但是随着我国税收法律的渐趋完善,对于税收筹划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完善,它不仅包括逃税,也包括其他的。企业的税收筹划和国家的税收筹划之间存在着一个健康有利的矛盾,这个矛盾对于我国税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3中国税收筹划研究会会长丁芸的看法
丁芸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她认为我们要对税收筹划要有正确的看法,它不是偷税或者少交税,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收的筹划有其合理的地方。遵守税收法律是对税收筹划合理性的关键。为了规范税收筹划,企业和个人要依法的纳税,要坚持税收的法定的原则。税收筹划要有良好的税收环境,使得人们能够依法纳税。
3财税改革中的问题以及建议
3.1财政改革中的问题
3.1.1 有很大局限性的制度问题
我国的税收制度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有些非纳税人没有被纳入税收体系中,与此同时,税收的种类也不是十分的全面,这些税收问题对于社会的长远的发展十分的不利,对中央的宏观的调控有不利的影响。
3.1.2政府的职能之间存在着不合理
有些地方政府的职能十分的不稳定,不能科学合理的解决财政问题,导致了财力不平衡。与此同时,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甚至没有科学合理的结构,这些难点使得转移资金的使用质量和效率大大的降低了。
3.1.3不够真实的财务核算,缺乏有力的监督
在我国,逃税等行为还是比较常见的,对于国家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十分的不利,而且在我国存在着不够真实的财务核算,有些企业和个人会虚假报税,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缺乏有力的税收监督机制,使得我国逃漏税的行为十分的严重,对于国民经济指标产生严重的影响
3.2财税改革的建议
3.2.1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统筹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平衡
首先要做到的是,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责任,使得责任分明,可以使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直接的责任得到大大的增加,大大减少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其次是进一步的完善分税制度,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利得到提高,有利于稳定地方财政收入来源。
3.2.2建设科学合理的税收体制
首先减轻纳税人的税外的负担,可以在宏观上调控税负的水平。其次,要加快对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可以有效地推进税收制度的发展。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我国的税收的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对于税收进行治理,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财政收入,大大的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我国税收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但是未来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我国的政府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新常态;经济结构;深化改革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自2002年来就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步步攀升,2015年预计毕业人数将高达749万人。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呈现“新常态”,亦即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逐渐调整优化,政府大力简政放权,经济增长动力趋于多元化。基于这些“新常态”经济特征,可以预见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也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
1 文献回顾
1999年,我国为保证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以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满足青年学生上大学的普遍愿望,开始实行高校大规模的扩招。20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出现井喷式增长,如2003年中国迎来了中国高校第一个毕业高峰,应届毕业生人数由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01万人。自此以后,毕业生人数每年仍以相当高的速度增长。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给大学生就业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由于21世纪以来的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排斥效应,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资源配置的优化,过剩的人力资源只能退出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愈加困难。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阻碍了大学生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教育结构落后,难以跟上大学生的市场化就业需求。苏剑、盛磊则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归结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下产业结构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分化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使得市场对于大学生有较低的需求。除此以外,吴克明、孙百才还得出结论,认为大学生偏高的就业期望和择业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与国家经济发展与就业情况息息相关的。根据“奥肯定律”,劳动力需求的水平主要由经济增长速度决定。经济增速快,市场就会有较大的劳动力需求,就业岗位增加,失业率低;反之,劳动力需求将减少,导致就业水平降低,失业率增高。这一定律揭示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在发达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印证。国内学者对于“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也做了一些研究。如陈安平、李勋来利用1985-2000年间的实际GDP和有效就业RE的数据,得出了经济增长推动有效就业增长的结论。相反地,另一些学者如蔡畴却认为在中国经济增速的并不存在“奥肯定律”揭示的经验现象,亦即高就业与高速经济增长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因此,即便经济增速下滑,由于劳动力供给产生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呈现新趋势等原因,就业依然能实现稳定增长。而随着新增就业的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有望得到缓解。本文将着重从当前的经济形势出发,剖析“新常态”经济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
2 “新常态”与大学生就业、创业
2.1 经济增速放缓
“新常态”经济最显著的特征
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经验分析的角度看,2010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回落,而城镇新增就业却仍然在稳步增长;尤其地,根据我国2013、2014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见图1),2014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4年以来的新低,仅有7.4%,然而同年我国就业人口并没有随之下降,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22万人,甚至超过了上一年新增就业1310万人的数量。由此可以发现,就业增加对于经济增长的依赖程度正不断减弱;而另―方面,通过对经济增长1个百分比带动的就业增加数的衡量,可以发现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近年来GDP的增长可以带来更多的新增就业,GDP增长的“含金量”更高。因此,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新常态”下的中高速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一定意味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恶化。(1)7%左右的稳增长速度能基本保障较为充分的就业,不至于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一步加深;(2)放缓的经济增速收缩了荆棘下行区间底线,减弱了短期稳增长压力,也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得到及时的调整;长远来看更是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新常态”经济下,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问题,需要抛弃陈旧的GDP高于一切的理念,认识到无需过于看重经济增速,只要保证经济在合理区间内,大学生就业就能保持相对稳定。
2.2 经济结构调整
除了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结构逐步调整优化。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传统产业产能大幅超出需求的问题,第二产业陷入了产能过剩的泥潭;而高技术产业则日新月异,大量新兴产业逐渐蓬勃发展。这样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无疑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新常态”意味着国家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过去的经济发展中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于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有着日益扩张的需求,市场对于农民工等体力劳动者的劳动力需求增加,而对大学毕业生这一类脑力劳动者的需求相对较低。这样的经济发展结构自然而然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然而,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第三产业日益旺盛的需求导致我国产业开始大幅度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201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由46.9%提高到48.2%,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正逐渐得到调整和缓解。第三产业的兴起将带动新的就业增长点,并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更好地发挥就业吸纳作用。并且,相对于传统产业,第三产业、新兴产业的岗位普遍对从业者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日益上升的中高端劳动力的需求也会极大地拓展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定程度上得缓解。
(2)“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将有望为大学生提供更“体面”的工作;而这一改变恰恰是与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预期是相符的。大学生们普遍对于就业有较高的期待值;很多高校毕业生并非无业可就,而是由于不能接受现有待遇而形成“自愿失业”。而“新常态”经济下,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劳动者在办公室、写字楼等场所工作,工作环境显著改善;同时,工作的稳定性也会更强。这样一来,大学生的“自愿失业”比例将会大大缩小,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加入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中去。
因此,总的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使得经济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结构更加契合;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传统人口红利开始消退的同时,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已经为中国产业升级做好了高文化素质人才的储备,以大学生资源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红利正在形成。
2.3 政府简政放权、深化改革
“新常态”大背景下,“简政放权”是政府部门的自我革新。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厘清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消除束缚市场主体的各种体制,新常态经济下市场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对于市场微观主体而言,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也将会出现。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简政放权则有着几点重要意义。
(1)政府简政放权将给予企业发展以充分的自由度,通过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动工商登记改革等等举措,政府对企业的制约大幅减少,企业将会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推进企业创新、扩大企业规模,市场潜力被进一步激发。作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各企业的蓬勃发展将会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新的契机。
(2)“新常态”下的简政放权将给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随着企业注册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小微企业贷款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准入门槛等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的推行和各方面管制尤其是垄断行业管制的放松,政府正努力为创业创新者敞开大门。如2014年,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达到了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的企业更是增长了45.9%,显示了“新常态”经济下政府放权激发出的巨大市场潜力。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行将鼓励更多大学生投身到自主创业的洪流中,形成新的创业狂潮;并以创业带动就业,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3)“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一些政策的推行将有力地推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如对招用高校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进行社保补贴,将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学生就业选择时倾向国有企业而不青睐民营企业、个体企业的现状,缓解就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另外,国家鼓励大学生前往二三线城市就业、投入基层工作,满足二三线城市的劳动力需求。还有一系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行也有望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3 结语
总体而言,“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虽然可能带来传统企业用工规模下滑,但它同时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新的产业结构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会进一步扩张;同时政府简政放权,优化改革等举措给企业与个体创业者松了绑,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然而,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明显,宏观就业压力依旧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需要更多的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1)政府部门应积极发力,通过保证经济稳增长、发展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规范就业市场、不断改善创业环境等手段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虽然目前的GDP增速下滑未必会导致市场就业需求的大幅波动,但“新常态”下的稳增长对于保证就业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只有保证经济增速维持在7%左右的合理区间内才能保持社会就业相对稳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才不至于集中爆发。另外,考虑到中小微企业、基层单位在吸收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巨大潜力,政府应当进一步通过提高小微企业培训补贴、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待遇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前往小微企业、城乡基层等等岗位就业。除此以外,政府还应采取更多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鼓励,创造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篇10
稳中求进,速度是前提
记者: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就四川而言具体有哪些表现?
盛毅:新常态是相对于过去一个阶段的经济运行态势来讲的,它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是增长速度、发展动力、经济结构、资源环境、要素禀赋、调控手段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运行进入新的轨道,并且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这种状态,其实质是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四川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会呈现类似的特征,增长速度将从两位数以上降到以下,经济增长的动力将由投资拉动为主,转向投资和消费协调拉动;由第二产业拉动为主,转向二三产业协调拉动;由传统产业驱动为主,转向更多依赖新兴产业支撑;由要素驱动为主,转向要素和创新协同驱动。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四川经济发展阶段滞后于全国5年以上,其呈现出来的特征既有与全国相同的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增长速度可能会更高一些,对投资和工业发展的依赖性更大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强一些,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会多一些,等等。
记者:面对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我们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盛毅:新常态决定了四川经济增速必然回落,近期回落幅度比全国更大一些,这与3年灾后重建增长速度超高,基数垫得甚至有透支的情况有关。如果从2007-2014年的速度变动看,我省与全国下降幅度差不多。
四川经济增速要高于全国,一方面是我省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比许多省份更艰巨,必须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四川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期,有条件实现比全国经济增速更高一些。
因此,四川要在稳定增速的情况下,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变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速度是前提,如果没有速度,调整就很难推动。
同时,在新常态下,我们对经济发展的预期要降低,从习惯经济高增长到习惯经济中高速增长;手段要变化,从过度依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依靠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发展,转向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作用;着重点要变化,从偏重于追求量的增长转向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提升,经济结构有优化。
转方式调结构 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
记者:对于政府债务、房地产、金融领域的风险和产能过剩等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应如何去防范和化解?
盛毅:政府债务不仅表现在问题上,也表现在结构上。比如短期债务占的比重过大和品种单一,部分市、县比重过大和偿还能力弱;部分房地产企业负债过多,开发的房子销售遇到困难,再加上市场出现变化,投入的资金无法按时收回;此外,经济增长速度的显著回落,也使一些被掩盖的矛盾暴露,由此引发局部的债务矛盾。产能过剩也是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钢铁、水泥、煤炭等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实际需求不到生产能力的70%。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靠一个部门,并且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以政府债务为例,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出现政府债务,这与发展的现状有关,也与政府的调控能力有关,很多问题都要靠经济发展来解决。金融机构、民间投资,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规范,防范风险。
我们要稳定经济增长,促使经济健康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不断地优化结构,用多年的时间去消化,尽快适应新常态,形成对发展、稳定及风险的科学预期。
记者:四川目前的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应该如何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协调发展?
盛毅:四川现有的产业结构总体上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粗加工产品、初级加工环节占很大比重,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加工深度,增加附加值。传统产业的最大问题是消耗严重,需要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实现节约和绿色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很快,但占比不大,尤其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发展空间很大,必须下大力气抓好,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见到成效。我省近几年推动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如政府高度重视,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推进,坚持大力引进先进企业、先进项目,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如交通、物流、金融、人才政策等,可以为促进其他新兴产业发展借鉴。
改变低收入群体“被增长”的情况
记者:我省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动力在哪里?
盛毅:当前,我们既要扩大居民消费,也要稳定投资,还要让更多产品走出去,尤其是促进四川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弥补投资速度回落形成的缺口。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每年的投资规模已经进入全国前几位,还要想在此基础上继续保持高增长,已经不具备条件。为此,加大省外市场的开拓力度,实际上就是要用外部的投资和消费来拉动我省的增长,这方面的潜力很大。
记者:但是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收入、居民收入是否也会受到影响?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