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3-06-18 10:5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在学校中我们经常会说育人为本,其含义就是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为根本,人都做不好,其他能力再强也不能造福社会。但是,现阶段的学校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德育教育,一心只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可见德育教育的开展是必要的,学校和教师需要认真对待。

一、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在部分学校中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本质。老师盲目地说爱国和热爱自己的民族,规范道德品质,纸上谈兵,过于空大,小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

二、让学生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必须先让学生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爱国影片和一些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帮助学生理解子孝、爱国、助人的概念。同时,老师可以讲一些反面事例,让学生重视德育教育,规划正确的人生道路。

三、将德育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学习就是要与生活相结合,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同时与生活结合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德育的影子,和父母和朋友的交往都需要德育的渗透。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好人好事,为学生树立榜样,例如,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让座,拾金不昧等,虽然都是小事,但却是最贴近小学生生活的。以小见大,从小事做起。

四、丰富校园文化,增添良好的道德气息

环境对于一个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关键的,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健全,这时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形成是举足轻重的。学校可以在班级内和校园内粘贴名人的画像,并标注先进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学校可以树立光荣榜,对道德思想先进的学生进行表扬,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需要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以身作则,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篇2

关键间:小学德育 心理辅导 改革开放时期 新时期德育 发展与问题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其对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建立校园内外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极力贯彻其德育任务,以及培育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德育工作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内容没有科学性

德育内容的科学性,即内容要适合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法则,利于其实践与吸收。德育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而发生相应的调整,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与主流社会的精神相互吻合。但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仍然沿用传统模式,将养成教育当做是德育的全部内容,缺乏时代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师生间的单向性与受教育者的被动性。平等的沟通与对话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这样才能保障工作的正常的高效运行。

(二)学校与家庭的联系非常薄弱

现阶段,在一些农村小学生家中,由于家长受教育程度良莠不齐,很多家长都存在溺爱子女和不能正确引导教育子女的现象。儿童留守、隔代看管、单亲等情况比较普遍,家庭教育、学校联系等相关环节比较薄弱。

(三)德育宗旨过于笼统

许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对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下德育工作在学校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地位认识尚浅。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重成绩而轻思想道德素质的情况仍然存在。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只是形象工程,又空洞又笼统,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而在现实社会中,某些教师觉得思想道德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没有认真研究德育工作应怎样开展,对于认识德育工作仍有些欠缺,并随时出现任务化、表面化的偏向,只是到了出现问题的时候才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策。这根本不能使德育工作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管理,贯彻素质教育

(一)充分阐述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将德育浸透到每个学科的教学与活动当中

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因此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新课改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新课改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做到“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方法与过程”“能力与知识”三个方向相互结合。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开发教育资源,着重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充分发挥每门学科的长处。各学科教师应按照学科特点,在备课与上课充分发掘学科的德育内涵,将学科知识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生活是课本的延伸,教材是生活的总结”这一目标。

(二)完善考核体系,由素质教育入手,充分肯定德育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

道德往往可以填补智慧的不足,但智慧永远不能填补道德的不足。如今新课改不断深入,德育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而作为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准备以面对挑战。学校教育一直没有很好地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并且仍有很多学校领导认为,智育才是硬道理,德育是可有可无的,所以才会产生“重智育轻德育”“以智代德”等现象。尽管德育与智育都可以推动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达到培育人才的宗旨,但德育工作的任务使学生是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辨别美丑善恶,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做人问题与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

(三)学校和家庭要充分配合,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应该和家长构建相应的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学校的教育具备很大的优势:学校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德育目标与德育工作的相关内容;教师具有相对专业的教育能力,具有比较健全的教育机制。与此同时也会存在缺陷,受到空间、时间与内容、形式的约束,学校更多的是着重教育的统一性与整体性,缺少个性化的教育。但家庭教育的特征就能填补了这个漏洞。所以,学校与家庭就更加需要配合,这样才能形成更具备现实意义的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王茹花.甘肃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甘肃省六县调查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1).

[2]李祥兴,程晓敏.实效性视域中的中小学德育主体缺失及其对策[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

[3]谭怡.六盘水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4]秦世荣,秦凤莲.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的实效性[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3).

[5]葛新斌.传统伦理的特征与当今道德教育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篇3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对策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激发正确的道德情感、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在新课程改变的背景下,虽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增强其凝聚力的重要途径,有必要进行研究。

一、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不明确

尽管教育改革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但是传统教育观念对教师的影响并未散去。而新的教学模式经验相对缺乏,因此使得很多地区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都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甚至偏离的现象,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效率产生严重影响。在《品德与生活》中“情感与态度”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组,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让学生想象平时的生活中,长辈对我们的付出。这种教学模式本身是很新颖,但是由于教师在课程控制方面能力不足,或者学生对这一主题的把握不准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很容易跑题,而教师又没有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目标中来,很容易使得整个课程教学目标混乱不清晰。

2.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大大加速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的消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很多教师沿用这种教学方式。这种述说式、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思想品德,使得学生容易缺乏道德修养的自主性,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极为不利。

3.学生内化思想品德教育被忽略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很多学校采取的是带有一定强制的方法,虽然教学成绩上去了,但是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操作大多停留在表面,很多学生出现在学校和在家里表现不一致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目标评价,进而使得“人本主义”理论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忽略了学生的形成性教育评价。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改善对策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并围绕着教学目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逐步确立“三维”目标,并且明确每个章节的整体目标,并对整体目标进行细化,确立一个个小目标,并以小目标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2.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要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效性,教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通过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并使其成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催化剂。教师要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教育观念,摒弃陈旧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新的教学方式,强化德育要求的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其中,尤其是要认识到学生和老师在教学中是平等的、互动的关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加强互动、合作来构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构建,逐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3.注重情感熏陶,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要想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不要过分看重考试分数,逐步将对孩子的评价转移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通过长期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反复训练,帮助其建立一种条件反射,进而形成道德行为上的比较高层次的动力定型,使其道德行为的实施更为自然,是内化的一种行为。

三、结语

人而无德,生而何益。在衡量一人的综合素质的时候,思想品德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会直接影响小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本文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剖析,发现问题进而寻找合理的对策来加以解决,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吸纳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提升整体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 问题 对策 教学手段

我们小学教学的对象是在年龄上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他们这一阶段的年龄特征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每个教学工作者来都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生活、学会成人,更何况作为一位体育教师,则更应该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和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运动技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进而达到教育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对小学体育教学进行深刻而细致的分析。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小学体育教学过于刚性。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过分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指挥,而这种不切实际的、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管理,严重扼杀了学生好动的天性,如在排队时要求学生整齐、安静、听话、不吵不闹,从而降低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于是教师就粗暴、加压。然而,愈是卡、压、镇,学生就愈是不听从指挥,或是身顺心违,结果严重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新课程理念中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但是这个中心并不限定在一个表面的中心,而应该是让学生成为实实在在的学习主体。一些教师把体育课变成单纯围绕体育达标项目,机械、单调地重复各种达标项目训练,学生通过几年的体育课连篮球不会打、足球不会踢,前滚翻没学过。体育教学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和个性化发展。

2.小学体育评价过于极端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常常运用激励性评价,例如有的学生明明做的还不够,教师也是鼓励的说好,表扬并不是越多越好,小学生还正处于一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也需要面对挫折和困难,学生在教师面前总是得到表扬,这样怎能去遇到挫折进而去克服挫折?技能和知识都是由未知到已知,教师如果对学生之评价好话,对于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好的不评价也不说出学生的问题所在,这样的做法是欠考虑的。评价的目的不在在于当学生多听几句好话,而是要让学生对自身进行一个良好的总结,进行一个合适的调整。因此,对于学生应该实施发展性评价,如果是对技术动作掌握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在积极肯定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远的目标;对于一般的学生,则应该在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学生有所不足的方面;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则应该适当的放低要求,并逐步帮助这些学生跟上大部分学生。这样一来,通过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当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目标并得到了发展。

二、上好小学体育课的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兴趣对初中学生来说是学习体育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因为兴趣具有较为稳定、持久的特性。因此,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基层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就一定会事半功倍。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的体育教育和幼儿时学生大多在户外进行体育教育有一定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以机械的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自制力差而且喜欢动手,喜欢亲身参与。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一方面要把理论的讲解和示范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尽量多地设计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活动,这样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其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设计体育课程内容,来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获得全新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学习欲望,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如篮球比赛或是足球比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体会竞技的并生出不服输的心理。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从体育教育的角度来看,就是要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得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技能,并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实现基本素质的过程也就是对于三维目标的实现,既情感与价值、过程与方法、技能与知识。过去我们往往很注重对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是较弱的,他们喜欢动手亲自参与而往往缺乏思考。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教师要一边讲授知识,一边亲自示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显示,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充满信心的教态去影响那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创造出一种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那些怀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的紧张情绪,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加强体育教学的课堂常规。好的习惯的养成往往就是从课堂上的常规教育开始的。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情况、个性、经验。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建立不同的课堂常规要求。但是这些常规要求一定是要对学生的运动学习有益,并利于体育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在制定课堂常规时,还应积极征求学生的意见,这样制定出来的课堂常规,不但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教师也可以更好的去落实。在课堂常规实行一段时间后,根据实际情况的反映,还可以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学生”,教师只要把全部的爱献给他们,对他们给予了解、尊重和信任,时刻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将他们转变过来,从而热爱学习。

篇5

【关键词】朗读教学 问题 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现将自己对于这些的问题的观察以及对于优化朗读教学的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懂课文,读准生字生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个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的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老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情感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的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时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教师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一些(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的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且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的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也要因“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的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的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所说的“许多棵”、“两颗”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的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篇6

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思想比较滞后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仍然采用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学生作为被动的接收者来进行学习的模式,衡量最终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仍然是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没有关注学生本身对于体育热情的情况,忽视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积极性的培养,不利于改革的目标实现。

1.2 教学内容没有形成系统

目前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教学内容的制定往往都是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确定的,内容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合理性,不能有效的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现代大学生需要的是一个自由、平等、独立的学习环境。大学高校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学生自身强烈的表现欲望,因此单纯的重视对于体育大范围的基础知识的讲解,没有深入细致的将某一项体育运动的向学生展示,使学生能够全面的融入到一项体育运动当中,与自身的兴趣相一致。

1.3 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各个地区经济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学校体育设施投入的资金规模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学资源配置不够合理。部分学校存在由于自身的无法购置相关的教学设施,被迫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采用固定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和评级体系,很难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全面的提升。

1.4 忽视理论教学

我国的体育教学发展相对比较晚,对于体育运动相关理论的研究深度不足,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导致我国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存在较大的缺陷。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将教学重心全部放置在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通过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和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忽视了理论教学环节的内容,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思维模式比较单一,学生虽然掌握了相关的体育技能,但是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

2 促进高校体育改革的对策

2.1 更新教学理念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目标应当进行充分的落实,遵循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体育运动为自身带来的积极影响,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要完成的就是教学理念的更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仅重视体育教学提升提升素质的功能,同时还要重视体育锻炼本身的乐趣,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提升体育运动娱乐性的体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锻炼方法,有助于其培养终身体育的理念。

2.2 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制定需要经过高校相关管理部门的认定,通过多方面管理人员的讨论来确定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需要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但是也不能盲目,应当充分考虑到其积极影响和不良影响,慎重客观的进行评价,既要体现体育教学的广度,同时也要关注体育教学的深度。教学内容在制定时应当根据目前学校师资力量的情况、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来完成,科学合理的对目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加强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有针对性的来开展相应的活动。

2.3 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的模式比较落后,基本都是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纠正的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并非完全将传统的模式摒弃,而是通过客观的评价对教学方法的功能进行评价,全面的分析其积极方面和不足,充分的对教学方法进行认识,借鉴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入创新的思想和措施,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针对目前理论课程内容不足的情况,高校管理者应当加强对于体育教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优化课程体系,将学时进行合理的配置,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运动的要点,更加科学的开展体育训练。

2.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探索建立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来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来制定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教学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

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 日语教学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107-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特别是与相邻经济强国日本在体育与经贸等方面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这增大了我国对日语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对职业学校日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出能够充分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日语人才,顺应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高素质高能力要求,使得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与发展,各职业学校在日语专业教学方面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以提高日语专业的教学水平,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职业学校的日语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日语教学的效率,因此职业学校日语教师仍须不断探索,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当前职业学校日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日语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由于职业学校的日语课程通常并没有被设置为专业课程,而是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存在,而且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日语是一门全新的语言,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接触日语的机会较少,甚至都没有掌握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因此很多学生的日语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这也大大增加了日语课程的开展难度。除此之外,一些学生认为日语的使用率并不高,因此对日语的学习热情较低,学习态度也不端正,这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日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日语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专业发展与成功的关键,其直接关系到职业学校学生未来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职业学校的日语专业起步非常晚,大多数的学校都是生搬硬套国外的职业学校日语教学模式,这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课程体系越来越无法顺应我国国情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这样就会造成职业学校日语课程体系比较死板,缺乏灵活性。而且由于日语课程体系在确立以前并没有进行全面而有效的社会需求调查,这就会造成学生在去企业实习时,由于学校开设的日语课程中的相关内容无法有效地运用在企业中,从而被企业拒绝,难以完成生产性实践。

(三)日语教师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日语在教师与学生眼中属于一门冷门学科,因此很多学校将日语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甚至很多职业学校并未开设日语课程。此外,目前职业学校的日语教师队伍呈现出老龄化等现象,而一些新入职青年教师还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也不够完善,很难充分担当起日语教学的重任。因此,如何建设一支日语教师队伍就成为职业学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学校日语教学改革建议

(一)为学生普及日本文化知识。中日存在的文化冲突增加了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职业学校的日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爱国热情充分激发其对日语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介绍日本的文化背景,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日语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了解中日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异,例如在礼貌用语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防止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用语失误,导致交流尴尬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日语教师还要为学生播放其比较感兴趣的日文歌曲以及电影等,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与日语基础也不同,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一样。在职业学校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站在学生的学习角度,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尽量地满足不同学生在日语学习中的不同学习需求。而且,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开展启发式教学,同时还要改变以往日语教学中采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为其制定不同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在职业学校中,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日语专业建设的关键,其指导着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规划等工作。因此,职业学校要充分重视日语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合理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且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深入地开展市场调研,并且要深入到相关企业,充分了解其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据此制订出比较灵活有效、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日语课程体系。

(四)采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在职业学校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要评价学生的认知技能,其中包括学生的情感以及兴趣等。而且还要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例如访谈、观察、问卷以及考试等。此外,评价要具有动态性,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评价。要采用多种评价模式,例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互评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日语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能力等。职业学校还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职业学校传统的日语教学过程中,日语教师通常都是围绕课本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所学的内容也都是教师讲解以及书本上的内容,学生也只能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但是却没有实际运用日语的机会,也不能够进入社会进行实践。而企业是需要具有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人才,其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较强的岗位技能以及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胜任工作岗位。因此,职业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而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加强实训,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在生产实践当中,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工作岗位的实际状况,了解企业文化与相关制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此外,在实践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与综合素质,进而为其将来的就业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目前在很多职业学校的日语教学中,通常都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即课本教学为主,这样就会使得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教学过程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也会对学习产生厌烦以及抵触,而教师也会产生一定的倦怠感以及失落感。在此状况下,不但大大影响了师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职业学校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丰富日语教学。例如,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新闻,让学生收看实时报道,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真实语言,并且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反复的听力练习以及模仿,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以及听力水平。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阅读日文资料,观看日语的动画片等,并且要引导学生针对观看的内容进行讨论,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听说能力。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日语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各职业学校要加强对日语教师的学习与培训。要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使其能够更多地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到中日合资企业,甚至到日本当地企业进行交流与实践,从而使其掌握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平与专业能力。同时,职业学校还可以专门聘请一些日语外教,从而组建一支具有较高素质与能力的教师队伍,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

总之,职业学校日语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职业学校要充分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深入地分析目前日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职日语教学改革,例如为学生普及日本文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展开全面而科学的教学评价,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多种教学手段等,从而提高高职日语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热情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听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史晓华.高职日语教学改革研究[J].才智,2010(4)

[2]朱媛媛.高职日语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3]熊玉娟.浅谈高职教育理念在高职日语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9)

[4]蒋丹.高职日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

篇8

根据国家对于小学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小学英语的普及工作已经提上议程,并且国家已经为之投入了巨大的财政和人员投入。目前的小学应用教育主要是针对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教学的内容则主要以基本的简短英语为主,从小学开始普及英语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增加学生对于英语学科的兴趣和了解有着重要作用。从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角度来说,小学教育在一个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是最为重要的,其对于人的学生能力的影响超过中学和大学对于人的影响,因此,加强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英语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新生事物接触和理解能力,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乐趣。然而,由于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起步较晚,并且针对小学生的教育有着更加复杂的心理学考虑,这也就导致了目前在小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小学英语教育的整体水平。

小学英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方言对正确英语发音造成影响:在小学英语教育中,小学生的正确英语发音是基础,这也是学习英语的起步,一旦在开始学习的阶段出现发音的错误,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思维定势,很难再去纠正,而且还会在小学生的心理产生阴影,影响小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目前的小学英语教育中,由于我国地域十分广阔,造成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英语发音时受到方言的影响较为严重,造成小学生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出现较大的障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各地的英语教师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方言影响英语发音的问题,形成一个普遍化的问题。

2 师资队伍配备不足: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小学英语教育的质量,而目前我国由于各个因素的限制,普遍存在着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缺乏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在农村更加严重,甚至出现整个学校没有一个专业英语老师的现象,或者是采取由其他任课老师代替上课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发展时间较短,高等师范类院校对于专业的小学教师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储备时间,这样就严重的影响了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也直接对小学英语教育的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3 教学理念较为落后: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小学英语教育仍然是采用的传统教学方式,任课教师将英语知识简单的灌输给学生,不仅使得小学英语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英语教育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主要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加强对于学生简单对话的培养才是重点,而不是采取传统的板书形式进行简单的灌输,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会有好的效果,反而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

4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在对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水平分析中可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的英语教育素养整体水平不高,这主要是由我国的教育体系所决定的,目前从事小学英语教育的任课教师一般都未接受过专业的小学英语教学培训,而且由于以前学习中对于英语课程不够重视,造成教师本身的英语素养存在问题;其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缺乏对于小学英语教育的专业研究。小学的英语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其讲究的应该是在教学的课堂上结合具体化的动作以及实物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单词或者抄写课文;而且大部分的小学教师缺乏对于小学生心理学的研究,不能正确的把握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事倍功半。

改善小学英语教育的对策

1 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提高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要求任课教师要从自身做起,首先要加强对于自身英语专业水平的提高,加强自我的英语学习意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英语词汇的学习,还包括对于英语文化的学习,要做到真正的掌握英语学习的本质,学习到这门语言的真谛;其次,在加强英语本身的知识储备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加强教师对于小学生心理的掌握以及课堂讲课方式的学习。在小学生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课教师要将学生的兴趣作为最重要的内容,要学会掌握小学生英语班学习的规律,并且不断探索能够适用于小学生英语教学的教学理论。

2 加强英语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

加强小学英语教师队伍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首先是要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强对于专业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同时要鼓励年轻的教师到基层工作,在基层加强对于自身的教学水平的锻炼,进一步扩充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英语师资力量;其次,要对目前在岗的小学英语教师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根据各个地区的需要定期组织专家和有先进教学经验的高级教师对任课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3 加强教育部门职能

加强教育部门的职能建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要加强教育部门对于小学英语师资队伍的监督职能;其次,要加强对于小学英语教师的重视程度,要尽快采取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小学英语教学的岗位工作,提高小学应用教学的师资力量。

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145-01

一 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1.新课改阵地不牢固

基层农村新课程、新理念的信息宣传力度不够,还不能在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当中全面铺开,家长对学生文化课成绩过分关注而忽略了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的现象没有根本性的扭转。部分农村学校领导轻视体育教学的观念和思想还没有全面转变,导致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流于形式,部分体育工作虽然被列入议事日程,但基本上都流于形式。

2.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欠缺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涌现出一批课程改革骨干教师,极大地推动了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但农村基层体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机会很少,接触面较窄,有的学校连最基本的体育理论的书籍都没有,体育老师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欠缺,难于搞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

3.个体评价不够科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健康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新课程改革中没有实行统一的评价体系,部分体育任课教师由于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对体育教学的科学评价存在较大差距,未能对学生个体进行灵活、合理的教学评价。

4.难于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新课改的实施,增强了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但农村体育任课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小学体育任课教师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的现象,教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不够。而部分“资深”体育任课教师仍然难于摆脱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仅在操作层面上作细微改动,在思想和观念层面并没有真正的触动。

二 解决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1.强化管理,注重健康意识和行为养成

新课程明确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行为的养成。为保证新课程理念全面地贯彻落实,学校领导要真正把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下大力气抓好教学管理,创造性地抓好课程实施;明确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严格按照体育课程标准、教学进度和课堂常规组织体育课程的教学、考评。

另外,要加强与社会、村庄和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取得相应的支持,通过举行各项社会适应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从生活中学习体育知识,学习锻炼方法、学会创新、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这样的课程教学,对深化农村体育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促进个性发展,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新的课程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突出了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受益。

教师在教学应用中要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从增进学生个性发展这一目标出发,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充分展露其个性天赋,鼓励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体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同甘共苦。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才能赢得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敬,从而加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

3.突出过程评价,注重评价多元化和多样性

新课程较为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突出过程评价、预先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新的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有一定的弹性和选择性,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和使用时的灵活处理。

体育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为重要的一环,必须从人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从提升学生积极性、能动性的角度来组织体育教学,这样才能在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为依据,使学生增强体能,掌握运动技能。教师要通过及时恰当的评价,让学生从心理方面得到满足,从而增进心理健康。

4.提高教学能力,注重科研与实践相结合

农村体育教师缺乏“新鲜血液”,众多“资深”教师抓紧业务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根据有关规定标准购买体育书籍,通过定期举办各种研讨会、小型论坛等方式,促进体育教师学习理论技术、实际操作的本领。同时要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搞好体育科研工作。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与国外相比,体育实践工作不逊于国外体育先进国家,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工作轻视理论研究,加之科研条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所以理论研究比较落后。各基层学校要积极创设条件,鼓励教师主动参加专题研究,特别是对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既能促进教学实践,又能切实提高理论水平。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人类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日益频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知轻能、重书面轻口语的弊病长期存在,加之农村地区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听到的都是方言。学生不愿开口,畏惧表达,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成效。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口语交际不重视,地位缺失。拼音、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等内容可以通过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古诗文背诵一样也可采用默写的方式考核,而口语交际因为难以考核,存在着:教学时间无保障,被教师大量压缩,以师生对话取代了口语交际;学校对口语交际教学无硬性规定,口语交际教学进程得不到保障。

2.懒于设计,口语教学问题明显。部分教师懒于设计教学内容,囿于教材,照搬教参,口语教学内容往往是不切合实际、学生不感兴趣的话题。部分教师教学形式单一,以课前演讲的方式实施教学,忽视了口语教学的临场性的特点。部分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话题把握的准确性等方面指导不足,对学生评价随意。

3.教学效果不明显。由于课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倾听、表达、交流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中年级要求认真倾听,高年级还要求能耐心倾听,而部分教师仅要求听,远远达不到倾听的要求。

二、口语交际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传统的教学观念作祟。部分教师存在重文轻语的观念以及功利主义思想,将主要精力放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等训练上,大量挤占口语教学时间,对口语教学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师的教学素养偏低。农村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储备不足,演讲、表演、辩论等方面的技能不足,口头语言缺乏表现力,而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3.教师的教学能力欠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欠缺,过于依赖教材,对互动性考虑不周。表达缺乏艺术,不能灵活使用语调、语速表达情感,不注重体态语言的表达。

三、改善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的策略

1.构建正确的口语交际教学观。(1)更新观念,改变重文轻语的思想。教师要重视口语交际教学,注重对学生倾听、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倾听时不打断,表达时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教师还要将口语交际教学落到实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口语教学,如在《负荆请罪》课文后,让学生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赵惠文王、门客的角色,要求语言抑扬顿挫,能符合各自的身份。(2)革除功利化教育观念。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使口语教学一直被漠视,甚至课时都无法保证。教师要努力改变功利主义的思想,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有效的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师要摆脱成绩论,要善于处理教材,针对苏教版小语教材的“口语交际”中的话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要求关于“学会”的,如“学会”道歉、做客、祝贺、待客、劝阻、商量、赞美等内容;有关于“交往”的,如打电话,问路、约请、请您帮个忙等内容;有关于“交流”内容的,如介绍我的小制作、小小新闻会、关于春游的建议等;有关于“讨论”内容的,如用好压岁钱、班级公约、小小辩论会等内容;有关于“讲述”的,有小苹果树请医生、讲童话故事、水浒传故事擂台赛等内容。

2.提高教师口语交际教学素养。(1)做好教师培训。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的口语教学理论尚不完善,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语文教师的职前和在职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口语交际水平。教师也要通过学习和反思,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实践教学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2)加强对口语交际知识的学习。教师还要努力学习口语专业技术和相关教育理念,发挥口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提高教师的口语交际能力。(1)做好教学预设。教师要避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摆脱对教材的依赖,将口语教学与识字、阅读、习作等内容结合起来,实现各个板块之间的融合,让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2)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形式。口语交际不是信息的单向传递,也不是传统的师问生答,部分教师仍采用看图说话、简述故事等简单的口语交际形式,要尽可以能地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如开展小组辩论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