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化合物汇总范文

时间:2023-06-18 10:5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化合物汇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化学化合物汇总

篇1

[关键词]引导;兴趣;效率;趣味;理解

初中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也是九年级新增设的课程。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想让学生爱上化学,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怎样让学生爱上化学呢?下面就自己在这几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一、注重引导,激发兴趣

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满腔热情的学习,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兴趣培养的第一步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有明确的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的态度,健康的学习心理,转变学习观念,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进而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中阶段, 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对化学还是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化学有特点的课程。初中化学在设计上也考虑到这个问题,开始只是安排识记的知识比较多,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慢慢加深知识深度。比如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这些知识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要想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除了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外,教师语言要有艺术性。口头语言要简明扼要、生动、幽默、活泼、声音要有高有低,态势语言要准确、形象,板书要整洁、美观,这样能保持学生积极主动并渴望吸收知识的状态。

二、精讲多练,提高效率

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率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键是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精讲要结配合教材内容和面向全体学生两大因素。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一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明确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在这个实验中细节比较多,需要记得的知识也比较多,可以对上述实验编成顺口溜一氧化碳——灯——灯——一氧化碳来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合实验 增加趣味

初中化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一个动手的环境。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实验,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四、课后复习、加深理解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选归纳、补充的能力。对这些内容仅仅靠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一定在课后多多复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为了检查学生课后复习的情况,会不定时间的进行抽查,再把抽查的结果汇总,仔细分析,对学生仍存在问题的知识点给他们详细的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要让学生爱上化学,兴趣是关键,想让学生有兴趣,除了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你会发现学生变得聪明多了,自己课堂变活了,学生的成绩也提高了。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回头看” 策略

初中化学虽然是启蒙学科,但对初中生来说,知识点比较繁琐。因此,有的教师往往乐于将知识点教授一遍再进行练习,即进行“回头看”。教师总结得很全面,分析得很细致,条理分明,节奏紧凑,时间非常容易控制。但是,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教师在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对学科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缺少判断、选择的思维过程。时常有学生感叹:上课听懂了,自己遇到题目根本不会做。为了改变这种情形,提高“回头看”内容和学生参与度的匹配性,研究“回头看”的有效性十分必要。

“四段一案一回头”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和核心工程,是我校打造“自主、灵动”高效课堂的关键。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这一理念而进行具体实施的时候,我摸索了一些“回头看”的策略。

1.重视5分钟小练习

现代教学心理学、教育统计学表明:学生课堂思维的水平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前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所以应力求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题上,加大输入的强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有趣味的课堂小练习能迅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化学学科特点上看,很多知识点比较繁杂,在系统复习时很难周详实施,而5分钟的时间正好可以解决这样的一个个小课题。每课小小的一回头,有利于记忆的加深,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初三化学课堂趣味小练习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主题:(1)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其原理;(2)阅读短文,分析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4)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分析;(5)氧气、二氧化碳、水的基本性质;(6)氧气、二氧化碳的获得、装置、用途;(7)水的净化方式,硬水和软水的区分;(8)用微粒观点解释一些生活现象;(9)常见物质的构成微粒;(10)通过微观图例分析物质变化中微粒的变和不变、物质的类别;(11)看图观察原子形成离子时微粒体积的变化;(12)常见物质的微观构成;(13)常见化学用语及其意义,包括元素符号、微粒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14)物质分类;(15)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及其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16)常见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简单判断;(17)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18)质量守恒定律分析;(19)金属性质、合金特性;(20)生铁冶炼原理;(21)铁生锈的条件;(22)碳酸盐的检验;(23)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的变化;(24)溶液的形成,以及几种常见溶液中的存在微粒;(25)一些水溶液的性质;(26)溶液的组成;(27)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8)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组成、溶解度的计算;(29)酸碱度和酸碱性的区别、联系;(30)常见物质的电离;(31)常见酸碱盐的性质;(32)铵态氮肥的检验;(33)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34)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35)光合作用及其能量变化和葡萄糖氧化放热;(36)淀粉检验;(37)蛋白质性质和检验;(38)材料种类;(39)酸雨的形成。

2.以解决问题为主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能激活人的思维,推动人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从而解决问题。从学生的角度看,愉悦地解决问题是产生学习愿望的根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问、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问题中发现自己的缺漏,从而主动参与“回头看”,提高“回头看”的有效性。

例如,在酸碱盐的教学中,“回头看”可以设计运用物质的不同物理、化学性质对物质进行鉴别。然后根据这个情境,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出最佳方案。比如浓硫酸和稀硫酸的区别方法有哪些?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如何鉴别?厨房里的食盐和纯碱有哪些区分方法?如何实现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CuCuSO4,Ca(OH)2NaOH,等等。这些“回头”内容,学生积极参与,互相纠正、补充,气氛很活跃,既能达到梳理知识的目的,又能提炼出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

3.不断整合教材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出,学习和做学问,都要“从薄到厚,从厚到薄”。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日积月累,知识变厚了,而对知识的统摄梳理,即是从厚到薄。在“回头看”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用一种物质或者多种物质巧妙地对多章节知识进行串联整合,形成有效迁移并且内化吸收。

比如:在进行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第二课时的教学时,可以从氯化钠这种物质入手,引导学生在回头看时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

教师:取氯化钠固体。请同学们根据前面所学,说说对这种物质的认识。

学生:氯化钠化学式NaCl,钠元素+1价,氯元素-1价。

学生: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钠离子符号Na+,氯离子符号Cl-。

学生:氯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没有变化。

学生:氯化钠溶液能导电,因为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是1∶1。

学生:氯化钠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微粒是:氯离子、钠离子、水分子。

……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那么,如果有一瓶氯化钠溶液经测定,溶液中钠离子和水分子的个数比是1∶30,则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

又比如,在完成生铁的冶炼后,可以通过这样一道推断题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回头看”,

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序梳理,建立联系,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甲、乙、丙为单质;A、B、C、D、E为化合物,且A与B的组成元素相同,D与E的组成元素也相同。已知C与丙均为黑色粉末,C和E在高温条件下可生成丙和D,D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其余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已略去。

试推断:

(1)C物质的化学式?摇?摇 ?摇?摇;D物质的化学式?摇?摇 ?摇?摇。

(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A甲+B:?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甲E:?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

甲C:?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

总之,在“回头看”中,将教材知识点不断加以重组、改造,从新的角度把知识串珠织网,不仅易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实践证明,这种整合形式比单纯将知识点教授一遍再进行练习有效性更高。

4.联系生活

化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根据这个理念,课堂教学中的“回头看”必须联系生活,适当联系社会热点,联系化学生产工艺,通过一些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实际事例,把化学问题嵌入其中,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化学知识,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或增强资源观念、环境观念、是非观念,也增强社会责任感。

例如:载人航天工程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舱内气体净化就是其中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准备探究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的方法。

查阅资料:

超氧化钾固体(化学式KO2)可做氧气源,用于呼吸面罩,供水下、矿井、高山、高空作业时使用。利用它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氧气的原理,可作为密闭系统(如潜艇、宇宙太空舱等)的氧气再生剂。

提出问题:

自然界中,二氧化碳转变成氧气的方法是什么??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超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除了生成氧气以外,还生成什么?

猜想与假设:(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超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是氧气和化合物X,X中一定含?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元素。

实验验证:

(2)兴趣小组同学设法排尽A中的原有空气后依次连接装置A、B、C进行实验(仪器b为U型管,超氧化钾)。装置A的作用是?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按装置A,B,C依次连接,在C装置的后面连接一个量筒,收集氧气所排出的水,可以粗略测量氧气体积,但小敏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利用该装置测得生成氧气体积偏大的最主要原因是?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3)小米同学在B装置和C装置之间连接一个与装置C相同洗气瓶,瓶中放半瓶澄清石灰水,反应刚开始瓶中出现很多气泡但石灰水几乎没有浑浊,过了一段时间后,石灰水出现大量的浑浊,这一现象说明?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5.建立题库资源

题库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学生的错题。错题呈现了学生知识接受上的疏漏。经过“回头看”对错题的讲评更正,学生可以准确完善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每次批改作业时应对学生易错题进行汇总并且再次进行备课,然后作为“回头看”的重要内容。这样有的放矢,可以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另外,教师应该善于识别习题的功能,尽可能提高习题的使用功能。“回头看”的题库资源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编,不断与时俱进,不能简单照搬照抄各种参考书和各类中考题,坚决摒弃耗费师生大量精力的旧题、偏题、怪题。

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对有效“回头看”的策略研究属于初级阶段,需要全体同仁不断探索、相互借鉴,努力促进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 新课程 错题集

九年级化学的一大特点是:知识点多而散,内容繁杂。这一特点使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知识难以掌握,方法难以寻找,学习的兴趣难以提高。因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技巧,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乃成为摆在农村化学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许多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让学生构建化学错题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那么,如何构建和有效的利用化学错题集呢?下面我谈以下几点:

1.构建化学错题集的原因

首先,错题集是对自身错误的系统汇总。可能很多人会说,这些错误就让它放在卷子上不也一样吗?将来看卷子就是了。其实,不然。当我们把错误汇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很容易看出其中的规律性,尤其是当我们对错误进行了总结之后。比如:我们将化学错题集上的问题总揽一下,可能很容易就发现,一遇到化学用语、有关溶液的计算和酸碱盐的问题时,自己就很容易出错,那么,我们在这部分的基础方面就需要下点功夫了!

其次,很多学习比较浮躁的同学满足于知道自己这道题错了,但是,认识往往不是很深。有时,即使让他马上重新做一遍,可能还是拿不到满分,其关键是步骤和过程。这时,建立错题集,将错题抄录下来,并重新分步解出就显得很有必要了,而且能够起到巩固作用。

2.构建错题集的方法

2.1 选题。构建错题集的关键在于选题,并非是把所错的题目通通记录下来,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1 记下自己认为重要的和容易忘的知识点。

2.1.2 记下联想到的知识。复习时,看到某一个知识点,你可能会联想到曾经做过的一道与该知识点紧密相关的习题。这时要把该知识点和与之相关的题记下来。

2.1.3 记下规律性的知识。如: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元素周期表的变化规律、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等等。这是记的重点,即使会了,也要整理一下。

2.1.4 记下特殊的知识。可以说,考试一半是考规律,一半是考规律中的特例。规律好记,但特例就容易忘。如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金属的锈蚀、氢氧化钙的溶解度等等。

2.1.5 错题集上也可以记载一些非常典型、考查知识全面、解法灵活多样的优秀习题。

2.2 根据不同的错题特点,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2.2.1 尚未理解、掌握的。这类习题往往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弄清题意,找到解题关键、理清解题思路、原则、方法等。然后在习题旁注明简要解题过程或关键。但更为重要是从解题过程中出的解题规律,也应收录在集,以达到举一反三。

2.2.2 特别易错题。这类题关键是如何抓住关键,要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更为重要的是要从学生心理上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如急噪心理、恐惧心理、失落心理、标尺心理等等,在以后的学习中如何避免这些不正常的心理状态,逐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2.3 难记题。这类题型往往需要学生及时总结并不断补充。教师首先教会学生如何从外界获得信息、整理信息,其次要指导学生把看似乱如麻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有效地发展能力。同时注意应用一些记忆技巧:韵语记忆法、分类记忆法等。

同时当老师讲解出正确答案时,要学会用不同颜色的笔随着老师的讲解,在原题下面空白处记下自已没有做出来或做错的原因分析,最后按老师讲的正确思路,一步一步地把原题做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和逐步形成能力。如果此题有多种解题思路,可以在旁边用另一色笔把几种解法的简要思路写上。并定期所犯错误进行归类整理,把它们分成知识型错误、思维方法型错误、运算错误等几部分。这个过程是我们再学习、再认识、再总结、再提高的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加牢固。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的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解绝问题的方法及技巧,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通过构建错题集确实能够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一些不良的习惯,树立一种正确的学习观。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做好、用好错题集是自己学习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