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18 10:5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篇1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体系;质量监控系统

高校是培育各级专业人才的场所。高校的教学质量是衡量教育体制的标准。一所高校想要立足和发展,必须提高教学质量。

一、明确教学管理职责

明确教学管理的职责是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由四大板块组成,其中管理者的职责尤为重要,但也是最为薄弱的一个方面。例如,校长在学校的办学方向、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上要有明确的指导方针。

1.制订教学质量方针

教学质量方针体现了教学、办学的水平。根据高等学校教育培养的不同情况,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社会、国家、员工、家长等多方面的需求得到各种相关信息,加上学校校长的分析以及教师的观察和比较,可以得到正确的质量方针。教学质量方针对高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方针可以拟定为:以市场为风向标,利用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育改革,用现代教学方法以及让人满意的教学服务态度,再加上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环境,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培养优秀的人才来回报社会。

2.明确教学质量目标

制订高校教学质量目标时,可以依据教育质量方针以及多方面要求。确定目标之后,可根据需要向各个部门和教师转达,这样可以让大家对自己的工作有更为明确的了解,比如需要做哪些事,应该怎么做。同时,在各级部门拿到教学质量目标后,发现其中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地方可及时纠正。这样,学校内部就会形成一股为了达到共同质量目标而努力承担义务的风气。

二、优化资源管理体系

1.生源

选拔生源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第一关。笔者建议高校对生源的要求不应只局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也要注重道德修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以此为依据制订良好的招生政策。

2.师资和管理者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为了提高教师水平,高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互相学习,参加专业知识的讲座,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在教学方面形成自己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学校要严格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优秀的教师和管理者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

3.经费

在教育经费方面,学校大部分经费都是靠国家投资,但这并不代表经费是源源不断的。学校要做好经费管理工作,使经费的使用达到最优化,避免产生浪费。在保证教师优厚待遇的同时,高校不仅要优化人员利用效率,还要确保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优化学校的经费支出。

4.教学设施

图书馆中丰富的图书资料,实验室中齐全的实验器材和完整的设备对学生来说是一笔丰富的财富,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建立高效的质量监控系统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是建立质量监控系统。首先,高等学校的质量监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构成该系统的要素很多,各要素之间联系复杂,构成系统的元素可以是人,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仪器设备。其次是系统的非线性,即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实际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存在多个指标。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对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前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

由于笔者的知识水平有限,目前对高效教学质量管理与优化的研究尚不透彻。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还会深入研究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篇2

【关键词】高校管理;教学质量;教学技能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柯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也说过这样一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世’。可见,一所大学是否上档次,并不在于它的校园面积有多大,也不在于它有多少学生,更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它的教师的素质,在于它有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

自97年扩招,我国高校数量快速增长。然后,在数量增加的同时,教学质量却不断下降。教师不屑授课,学生无心向学。笔者认为,要解决高校教学质量不断下降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改革落后的教学理念

很多高校的教学理念、管理方法还很落后。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偏低,也妨碍了高等教育的顺利发展。所谓教学,就是教师上课时拿课本去念给学生听,学生在学校纪律的约束下不得不坐在教室百无聊赖地听老师喋喋不休地废话连篇。教师和学生都是以例行公事的心态在教室里进进出出。学期结束之前,把考试的题目告诉学生,大家一起走走考试的程序。教学活动,沿袭了长期以来的模式,没有创新,毫无生气。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高校的教学要求。现代高校的教学活动,必须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使得学生跟教师融为一体。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高校扩招,使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大量素质不高的人员进入高校教师队伍。这导致高校的教学团队不够强大,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素质。目前,对许多高校的大部分教师来说,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学技能。很多教师并非师范专业毕业,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学技能培训,这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各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三、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目前,许多新升格的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占很大比例。这些青年教师,不但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技能不高,学历层次也偏低。而学历层次对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在美国,许多著名的高等学府,其教师的学历层次都是很高的。例如,普林斯顿大学全职博士教师比例为96%,全职教师比例为92%;哈佛大学全职博士教师比例为97%,全职教师比例为91%;耶鲁大学全职博士教师比例为96%,全职教师比例为90%;加州理工学院全职博士教师比例为100%,全职教师比例为96%;麻省理工学院全职博士教师比例为99%,全职教师比例为89%;斯坦福大学全职博士教师比例为99%,全职教师比例为99%。

可见,教师学历层次的重要性。我国的高校,必须努力改变这种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的现状,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四、抓好兼职教师的管理工作

由于扩招导致师资不足,也出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考虑,很多高校聘用了非职业教师作为本校的外聘教师。对那些外来应聘的人员,在素质、职称、学历等等各个方面都必须严格把关。要加强外聘教学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让新上岗的教学人员增强教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方法,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尽快领会工作的实质,尽早适应工作岗位。

五、加强教学管理工作

高校的教学要做到精细管理,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要有一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积极进取、求真务实、踏踏实实。敢于打破那些陈旧的常规和一成不变的思维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尤其是要注意保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些高校,利益的重心明显偏向了行政管理人员。一个小小的科长,都可以对教授指手画脚。这样的管理,势必严重打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导致教师无心教学,导致人才流失。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六、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

我们必须鼓励坚持不断的创新。当今这个年代是一个要求创新也鼓励创新的时代。创新关系到一个民族是否兴旺、是否发达,这也是一种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不断追求、永无止境的漫长过程。高校的教学管理虽然注重细节部分,但它在实际上并不坚持保守,照旧。相反,灵活运用、科学创新才是其中应有的意义。高校的教学管理要求每一位教职员工们要努力克服一切凭经验办事的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传统思维,用创新的理念和思维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流程和组织系统等进行持续的改进和不断的优化,从最精细的管理的视角,运用学生们最容易接受的管理方式、方法,按照“哪里不合理,就从哪里人手”的原则,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自我诊断,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篇3

论文摘要:从地方一般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出发,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剖析了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本质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生态学

大众化高等教育给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但同时也使得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如:教学质量保障主体单一,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不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最终可归结为缺乏科学的质量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管理改革滞后…。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稳脚跟,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地方高等院校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教育生态学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教育生态是指教育应按生态学原理,致力于解决教育过程中“本体自然”、“体外自然”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并通过两者的调适和超越,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和良性循环,从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现代生态哲学的广泛影响,必将导致大学教育的思想变革。教育生态化是以生态学的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形成的一种教育新理念,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系统自身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J。早在1966年,英国教育学家阿什比(Ashby,E.)就已经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ecologyofhighereducation)”概念,他运用生物学“遗传”的内涵通过对中世纪大学的世界主义的理想、19世纪欧洲大学的主要区别以及欧洲大学向外早期移植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构造必须继续使它们自身适应变化的大学环境”L3J,并得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的著名论断,为高等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使得高等学校存在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师资紧缺,生师比迅速提高;二是教学资源日益紧张,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生均设备值达不到办学要求。这使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负载加大,同时引发与教育质量的冲突。高等教育大幅度超常规的扩展,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还未来得及提供足够的容纳能力,也没有足够的资源从外界输入,使发展规模与系统的生态承载力不协调,最后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失衡。因此,从生态角度来探讨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成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二、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现状的生态分析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生态学分析,其核心就是着眼于高教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与不断创新。高校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分析可以开拓管理的新空间,挖掘形成新的活力,推动管理选择最适宜本校改革发展的办学思路,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并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使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档次及服务社会的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内有凝聚力、外有竞争力、发展有潜力的优势和特色。

(一)生态管理问题分析

生态管理问题分析就是用生态管理方法对地方高校管理现状进行剖析。如:把地方高校质量管理对象模拟为生命体和生态系统,然后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地方高校质量管理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动态演进、协同进化等。目前,教学质量标准的单一性与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间矛盾凸显,表现为人才质量的多样化、异质化需求与人才培养单一化模式之间的冲突与挑战。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还呈现出自身突出特点,重视行政管理而忽视学术管理,全员参与管理的机制不畅、积极性不高,管理的刚性太强、柔性不足,从而导致教师教学自由空间少,教学创新积极性不高,教学任务重,知识更新与科技创新时间不足;学生弹性学习选择范围不大,不利于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而且,教学管理队伍尚存在着数量过于庞大,结构不够合理,总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地方高校领导者仅凭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管理学校显然已经远远不够,他们在学校的管理和领导方面的“有限能力”和“有限理性”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机械管理观的体现。生态管理观则强调把高校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科学生态世界观要求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时,必须树立“大管理”的管理观,彻底抛弃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机械论世界观。就是要抛弃只见个别现象,不见质量管理各个要素之间联系的、僵化的、机械的管理观。现在,以还原分析为根本特征的思维方式已经让位于整体性的生态思维方式。生态方法既给出了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新模式,从而实现从机械论的还原性世界现向有机论的整体性世界现的转变。

(二)生态环境分析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社会生态系统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当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循环断裂时,为了重新建立平衡,一方面,需要引进能量和资源,另一方面,需要进行内部的环境改造和组织变革,以此进行自我调节,建立新的平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本科院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模的快速扩张,造成了优质资源的稀缺,加之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不长,所处地域、经费来源、生源和就业面向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其师资、教学条件等均呈弱势。主要表现在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需求与国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冲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输出结构与社会就业岗位和产业结构冲突、高等教育的人才输出流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冲突、高等教育的传统文化观与社会文化观念的更新及文化导向的冲突、高等教育的功利主义与理性精神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将导致高等教育系统生态平衡的失调。地方高校只有根据社会环境及未来发展趋势及时调节和完善自身内部结构,才可能与社会形成和谐共生关系。

(三)生态发展分析

地方高校作为高教发展的急先锋,其突出表现为教育质量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失衡,表现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条件与不断发展的办学规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教育教学质量问题随着招生数量的膨胀而成为关注的焦点。短时间内,地方高校在规模上急剧发展,教育投人明显不足,可能会使自身的教育系统超越其生态承载力而破坏系统的生态平衡,最终导致教育危机的发生。目前有调查表明,地方高校发展所需的生态承载力已接近甚至部分超出系统生态承载力的阈值,这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地方高校只有在进行校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和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寻找和开拓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确定高校管理的生存策略和发展策略,使得人一教育一环境这一复合生态系统更加合理、高效地运行。

三、创新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新思维

地方高校立足于自己的生态环境,着眼于生态适应与生态改造,创新管理思维,实现高校管理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

(一)从统一到分类指导,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追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平衡能力主要决定于系统成分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因此,多样而异质有利于高教管理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具有发展生机和潜力,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基础。为此,必须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统一”观念,鼓励分类指导,追求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在共生与竞争的生态环境中,由重统一管理向重多样化管理转变,在管理中努力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鼓励共生基础上的错位竞争、特色竞争。

(二)从盲从到理性,在开放中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平衡是高教管理生态系统的核心和灵魂。在动态平衡下,该系统内容的整体性以及功能上的整合性,生态环境的层次性、相互影响性要求高等教育教管理必须国际化视野、全球化思维,形成一种开放的、整体的、更具哲学涵盖性的全方位观照,注意分析环境因素的复杂性、矛盾性和不同环境因素的关联性,营造和谐的生态文化,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高等教育生存发展与竞争能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合而不同,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探寻大学理念,回归大学本然,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的适应与超越学术和市场力量的上升,形成高等教育管理中政府、市场、学术之问的三角力关系,如何平衡这三种力量,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管理文化是一个重大问题。高校其任务来自社会需求,所需条件与资源来自社会供给,高校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充分在政府行为,以及市场力量的背景下界定和捍卫学术自主,彰显大学内在逻辑,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四、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生态方法

(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生态教育环境,这是由高等教育的职能——担负着培养人才、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以及人在大学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决定的。人既是高教管理的主体,也是高教管理的客体,大学教学管理是通过管理人员与教师、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进行的。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确立,不仅是观念上的转变与更新,更重要的是贯彻落实在具体管理工作中;高校领导要率先垂范,各级管理人员模范执行,广大教师也要认真履行。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以育人为本,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体现在办学上,就是要以人才为本,坚持学校工作的学术本位,充分发挥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促使教师在管理他人和接受被管理这二者上实现内化为自主行为的双赢。

在教育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汲取生态学的运行法则,利用有限的资源,协调好内部各方面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有序和谐地运转,使各子系统与诸因素互利共生,不仅要有竞争而且要有合作、互相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育与经济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

(二)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建立生态价值链

教学管理人员作为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主体,首先,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及时收集、加工、处理、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了解一线的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其作好相应的服务;根据教学管理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调查、研究并及时处理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其次,要善于利用教育生态学原理指导实践,强调对人的激励和引导来实现管理目标和效果,注重在管理工作中开发教师及学生的聪明才智,实行制度管理与人心管理相结合,谋求量化管理与模糊管理相统一。与此同时,还要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教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尽快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之应用到教学管理实践中去,从而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益。高校教学管理是全员管理,就是要充分调动每个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懈努力。

(三)构建生态管理工作运行体系

在管理机制上,加强学术管理、层次管理与制度管理,引入创新、激励和竞争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引导型服务,如:政策引导、信息引导等。在管理程序上,公开透明,职能部门的责任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制度公开以及办事结果公开等。在管理功能上,寓管理于服务中,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竞争环境,为学生、教师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全方位实现为一线教学服务的职能。在管理技术手段上,建设好教学网络管理平台;通过管理信息化,不仅建立职能部门、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的咨询与决策机制;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教师提供更广泛、便捷的信息和服务,减少滋生腐败现象产生的温床,提高管理效率。

(四)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在制度上要切实保障服务理念贯穿于教学管理权力运作的全过程,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强监管、弱审批,并明确界定各级管理的职责范围,进一步下放权力。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一方面积极推进学分制,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要进行学生学习评价制度的创新,树立多元质量观,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成长与发展,由运用统一标准过渡到多元的质量评价。还要建立有效的科学绩效评估制度,如:设立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考评、建立绩效诱因机制等,扬长避短,激发教学管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管理绩效的提高。

篇4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3-0000-02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Multiple Interactive

Li P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Jiujiang 332005,China)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University is teaching quality,th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the school,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university evaluation system problems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university actually made a multi-interactiv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trends are analyzed.

Keywords:Teaching quality;Evaluation;Management system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在校生规模超过美国,高居世界第一。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更多的同学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也日益引人关注。2006年,周济部长在等六部委联合举行的形势报告会上谈到高等教育的三大问题时,认为教育质量是首要问题,还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办学规模迅速膨胀的现实条件下,如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成为了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实际问题。因此,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成为了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确定了加强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相应采取的措施,特别强调了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1]。

目前,国内高校都开展了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完善和改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及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现状

(一)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背景

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是各国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目标,目前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教育各个方面的改革,如何在改革的过程中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各个国家非常关注的问题[2]。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规范化的管理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课题。随着国内高校对教育质量的重视,已经认识到只有通过科学管理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当前高校的教学管理中究竟有哪些问题?教学管理模式如何革新?如何通过教学管理的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等等?如何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来指导高校的教学管理?要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是可行的方法之一,这样,可以整合高校教学各方面的资源。

高校的教学质量是通过各个专业或院系的教学质量来反映的,而院系的教学质量是通过各门课程的质量来反映的,而课程质量又是通过各个承担课程的教师教学质量来反映的。因此,建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必然的。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基于校园网的各类应用系统正在快速发展。如学籍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选课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评教系统、人事系统等。如何有效的将积累的评教数据转化为可供使用的知识,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是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要高度重视教学评估和教学反馈的重要性,并将教学评估作为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一般通过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身评价这几个方面来组成。学生评价是学期课程结束后进行的评价,专家评价是由督导组的教师在期中随机听课进行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能力考核的依据。但是,这样的评价系统的结果分析出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3]。

首先,体现在主观认识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并未放在重要位置。这主要表现为在高校教师心目中,科研放在第一位,教学放在第二位。原因是科研成果及取得的等级与他们的晋升、加薪等密切挂钩的。这种现状亟待改变。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重对学生知识考核,轻对学生素质和能力考核。

其次,体现在客观措施方面:评价主体比较单一,主要是督导成员和学生,教师并没有成为评价主体。不重视过程评价,只注重结果;学生评价主要是学期末进行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和较高的认同度的评价指标,并且评价结果没有及时反馈给教师,没有与教师进行积极的沟通及帮助教师进步。

二、多元互动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的评价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不少学者对这一热点领域进行了不同广度和深度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多元互动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其中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反馈多元化,以努力促进多元主体的有效沟通作为主要诉求,从而相互影响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

图1 多元互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模型

(一)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主体

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由社会、学生、教学督导组和同行教师等方面组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单独听取某一方面的意见,而应该使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形成教师自评、同行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一些学者认为,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应包括管理人员(如教学督导和校各级领导等)、学生、同行及教师自我等。也有学者提出将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为评价主体及相应的评价模式[4]。在目前,最普遍的还是管理人员评价和学生评价,但就评价主体各方谁应是根本,谁是基础,谁是参照没有形成统一结论。

(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我国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例如,景滨杰、师振华等学者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包括专业开发与建设,课程开发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过程与管理等指标,其中每个指标又包含若干子指标。史艺农从学生、教师、教学方面考虑,认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12 项指标,四个层级构成。曹阳、孙连杰、邹艳等指出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总体上还不够成熟,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这种不成熟性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应摆脱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的束缚,进一步体现和挖掘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但大家对评价指标的定位可谓百家争鸣,无一定论。没有一致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制约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教学质量评价结果

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评价目标的实现。评价的结果要及时的反馈给教师,与教师及时的沟通便帮助教师进步。庞淑芬等学者对教学评价结果的使用从教学评价的目的出发,认为以奖惩为目的的评价注重终结性的评价结果,对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注重形成性结果。评价结果应当与奖惩适度挂钩,因为完全脱钩或联系太紧密都不利于教师的发展。梁修荣反对在使用评价结果时注重奖惩而轻发展的倾向,应偏重于激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其专业化发展。要对评价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促进教师个体不断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还为学校的管理其它方面工作提供了参考。

三、高校教学质量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结构体系尚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及社会广大群众对教育需求的变化,高校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出现了新的特点,主要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一)加强全国高校之间的比较研究

重视介绍和吸收国内外成熟的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高校的发展实际,发掘自身在质量评价方面的典型经验,在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高;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确保评价体系的全面实施和应用;将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应用于提高教育质量上的研究。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其理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研究不仅要重视理论的归纳和演绎,更要注重对教学质量评价程序的规范性和评价方法的有效性探索。因为没有科学理论为支撑,合理有效的评价程序和方法便无从谈起;同样,没有好的评价程序和方法,理论的力量便无法施展。

(三)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研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及相关学科的理论

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采集,及时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数据的统计分析,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和运算得到一些有益的结果,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班级教学情况和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计算机、数学、统计学等学科有机结合可以解决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对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四)开发教学质量监控网络系统

现代网络技术逐步完善、成熟,常规功能更加稳定、可靠,将网络技术引入教学质量控制环节,为教学质量的实时监控提供保障,可以及时获得教学质量信息,便于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我们可以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网络系统、教学信息网络反馈系统和教师教学质量网络档案,以此收集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高校的自身发展而言,信息化教学质量信息监控系统构建势在必行。但这项工程复杂而艰巨,不仅需要有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的指导,又需要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特点建立一系列的制度、组织、网络技术的保障机制,同时需要在教学质量管理的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与完善,实现教学质量立校、质量强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北京,2007

[2]马世晔.从国外教育评价制度看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J].中国考试,2008,(5):13.

[3]刘俊.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综述[J].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85

[4]潘四群.浅谈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教育管理,2010(2):203

篇5

关键词:ISO9000标准;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建立和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无疑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的一种科学、有效、经济的途径,同时也是高校持续改进、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如今实验教学在高等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如何改革实验教学工作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当今教育界致力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即针对高校实验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深入分析了ISO9000质量管理的内涵,构建了基于ISO9000标准的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以期为推进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一、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

1.基本内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具有权威性的国际标准化专业机构。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技术委员会先后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ISO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ISO9000)、《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1)、《质量体系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2)、《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3)以及《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ISO9004)。国际上通常将这6项标准统称为ISO9000系列标准。

2.主要特点

ISO9000族标准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⑴坚持采用过程模式,通用性、兼容性好。为了实现质量管理体系自身以及各种管理体系的兼容性,ISO9000标准选择在公共基础上的“过程模式”作为标准的主体内容,运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可通过相同管理要素的“连带效应”,实现其他管理体系的运作。此外,ISO9000标准还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它已完全没有某个行业的色彩,更具通用性,也更加强调体系的有效性,顾客需求的满足和持续改进。

⑵坚持强调组织“满足顾客需求”。ISO9000族标准列出的第一项质量管理原则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提出“组织依存于顾客”的理念。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过顾客期望。在ISO9001标准要求中有12个条款直接涉及到“顾客”。

⑶坚持“持续改进环”,强调自我改进机制。ISO9001标准将“顾客满意度的测量和监视”和“数据分析”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提出,质量管理体系方法鼓励组织分析顾客要求,确定提供顾客可接受产品的过程,以及保持这些过程受控,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用于持续改进的框架,以使顾客满意。

二、高校实验教学引入ISO9000标准的重要意义

1.实验教学及其内容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使培养的学生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与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探索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相互协作能力。

实验教学的环节是实验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容,实现循序渐进。将实验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验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掌握必须具备的、相互关联的知识和能力。高校的实验教学环节(模块)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

2.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高等学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实验教学管理职责、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实验教学过程实现和实验教学的质量监控与改进。学校在进行实验教学质量管理时,首先要根据教学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要求,准备必要的资源条件(教师、教材、教学设施和教学媒体等资源),然后通过设置教学组织机构,分析确定需要开发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活动(过程),分配、协调各项活动的职责和接口,通过程序的制定给出从事各项实验教学质量活动的工作方法,使各项实验教学质量活动(过程)能够经济、有效、协调地进行,这样组成的有机整体就是学校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3.高校实验教学引入ISO9000标准的意义

⑴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形成参照了 ISO9000 族标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是一致的,能够比较好地满足实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⑵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实验教学环节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

⑶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学校可以向家长、社会各界和政府展示自己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已经齐备,并且教学质量处于受控之中,从而,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同时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可以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了解学校的组织是否健全、人力和物力资源是否齐备、工作机制是否健全,从而得出教学质量是否有保障,并进而为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提供可靠的依据。

⑷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依法治校而不是以人治校,在使学校的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同时,也使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基于ISO9000标准的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1.基本思想。以ISO9000基本思想为指导,借鉴企业按 ISO9001 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方法和成功经验,吸收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的最新成果,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开展教学质量保证活动,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所以环节、活动及因素实施有效地控制,确保高校“产品”达到规定的要求,使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促进高校合理利用资源,不断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构建目标。教学质量目标是对教学质量方针的具体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教学质量目标。①教学质量特性,包括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质量特性,如师生比、骨干教师比率、服务态度、学校特色、升学率、合格率、优秀率、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学生满意率、家长满意率等;②比较特性,与同类学校的教学质量比较;③质量改进特性,反映学校教学进步的指标;④时间特性,规定目标实现的时间限度,比如一所基础薄弱学校确定的目标是三年内在教学质量上达到本地区中等水平。

3.构成要素。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通常包括以下构成要素:

⑴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实验教学质量管理总体要求和相应的文件要求;

⑵实验教学管理职责体系。包括实验教学质量括管理承诺、质量方针、方案策划以及管理评审;

⑶实验教学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从事实验教学的人力资源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

⑷实验教学产品实现体系。包括培养目标和方向、学科专业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课程设置、科研等。

4.模式设计。

对于高等学校这一组织而言,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管理工作的目标,通过进一步分析和引用ISO9000 标准的有关规定,建立了以过程为基础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模式见图1,以过程为基础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由两个过程组成,第一个是实验教学过程的实现,包括实验教学过程输入、实验教学过程和实验教学输出效果,第二个是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目标的管理过程,管理过程的要素构成由实验教学管理职责,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实验教学过程实现和实验教学监控与改进四个部分组成,与ISO9000标准中规定的四大板块内容:管理职责;资源;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是一一对应的。这两个动态过程的不断运动,以及它们在运动过程中的相互关联、交叉和作用,构成了学校实验教学质量的运动过程,可见,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运动过程实现的。

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是必要的。作为整个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为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是建立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的目的。

四、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对于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将ISO9000标准应用于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中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经历一个尝试、适应的过程。从理论上讲,构建规范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因而值得我国高度重视。

1.认识不充分,致使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实际。

有些高校在没有真正了解ISO9000标准的作用和意义的情况下,就盲目效仿企业引入ISO9000标准,机械地按照模板进行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设计和编写,在短时间内,堆砌成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事实上,这样建立起来的所谓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无非是一堆形成文字的文件,难以与实际情况衔接和挂钩,无法增值和有效运行,很多环节在应用过程中流于形式。因此,在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时,要使各级领导认识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解决管理问题,解决管理者自身的工作质量问题。对质量管理的投入必须到位,领导要带头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办事,切忌说起来是一套,做起来又是另一套。同时,学校还要培养出懂ISO9000标准的内部管理人员,结合实验教学管理特点灵活把握,充分识别过程,对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精心策划,构建符合本校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2.缺乏全员参与,教职员工质量意识淡薄。

在应用ISO9000标准的过程中,嘴上倡导“提高质量意识”、“全员参与”,但在实际推动过程中,多数教职员工质量意识淡薄。在文件编写和修改时,部分人员考虑的不是怎样提高质量问题,而是尽量想办法“避责”;在内部自查、审核过程中,也是在一夜之间造一些“假”记录,应付检查;在发现问题进行整改时,也是应付草草了事,整改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实施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抓质量教育工作,强化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树立现代质量观念,使之充分认识和理解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同时,也不可忽视对学生的质量教育。因为人才培养是双向行为,学生是高校“产品”的载体。为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全员质量意识的教育工作,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和学生进行强化质量意识教育。

3.编制质量体系文件时,注重形式而非实质

在引入 ISO9000 标准时,机械地制定了大量的程序文件、规章制度和记录表格。这样的结果是,在实际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每一项工作,不管大小、有无必要,都要进行记录,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缺乏灵活性,不仅极大的浪费了人力物力,还把教师、管理人员限制得太死,因此不满情绪和反感情绪在教师队伍中滋生,反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应用 ISO9000 标准的实践中,质量体系文件数量和详略程度取决于人员的素质和现行实验教学及其管理的实际情况,只要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和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文件应尽可能少、尽可能简单明了。另一方面,在质量体系运行中发现某些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问题反复出现,在需要修改补充相关的规定,甚至增加新的质量体系文件。

参考文献:

[1]李漪.引入IS09000标准模式建立实验室管理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2):98-99.

[2]薛梅,张学军.论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1):63-65.

[3]严思明,卿大咏.基于过程方法的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J].化工高等教育,2009,(2):56-57.

[4]汤志军.基于过程监控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105-107.

[5]辜竹筠,李彦.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4):22-24.

作者简介:

黄志斌(1975-),男,广西南宁人,讲师,硕士,现就职于广西财经学院,研究方向:质量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

篇6

关键词:教学质量;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072-01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扩招,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是开发和储备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是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教育消费的需求。但是,同时由于扩招所带来的高校学生整体水平下降的问题,表明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目前还有很多高校停留在半信息化管理的模式状态,这种状态已经无法适应高校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教学质量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规范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前提,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下面将从教学质量管理状况、影响教学质量管理的因素、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的理论研究及技术支持等几个方面研究高校教学质量信息化管理模式。

一、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状况

虽然计算机应用现在已经普及到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中,但在教学质量管理这一方面应用的并不是太好。而教学管理是高校各项管理的核心,涉及的信息具有量大、离散度高、更新速度快、涉及面广等特点,它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校园的普及,教学管理手段走向信息化,但就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管理效果与信息化建设所期望的成效有相当的差距。

二、影响教学质量管理的因素

在当前在信息化管理上,管理者只将信息科技被动地加在原有的按职能分块的管理服务上,使信息科技在实施管理中仅起着辅助或优化局部功能的作用,而且一方面由于信息科技发达,数据信息增多;另一方面由于部门的管理相互脱节,造成数据不能统一,反而给整体管理带来严重问题,这是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上的偏差。从事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相对较低,所以有必要引进一些专门信息技术管理专业的人才或者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

三、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在高校的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化管理是根据“信息”为管理服务以及“信息流”的运作特点而建立的一种新的管理思维、管理模式,其核心在于强调信息的高度集中与高度分享。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信息管理系统是信息的唯一和权威提供者,部门和人员是信息的维护者和使用者。因此,信息化管理不可能是原有管理模式的延伸或电子版,而是以信息技术的可能去创新管理模式,以满足新的管理需求。

四、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开发

要实现教学质量信息化管理,就需要有一套与之配套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根据教学管理的新思路该系统需要包括学籍、注册、宿舍、费用、人事、招生、就业、教学计划、课程、教材、排课、选课、排考、考核、教学质量、考勤、证明等方面的管理。

(一)这个系统需要包括教学管理的每个细节。包括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任务安排与调整、考试安排与成绩分析、教材定购与配送、毕业生资格审查、学杂费收取与结算、打印家庭报告书、打印各类证明等工作,使由于选课制带来的教学安排、教材配送、学生管理、学费计算等难题得以轻松解决。

教师可以通过系统,编制教学计划、查询教学任务、预订教学参考书、进行成绩登记与分析、对学生考核考勤,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评价与建议,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交流。

学校教务管理人员通过该系统,审批教学计划与课程信息,查阅各类工作进展情况,了解教学管理及质量的有关问题。学生可以从系统获取所有需要的信息,进行所有与学校学习生活有关的操作。通过密码,他们可以查看全校所有的专业、课程;利用学校给予的全校课程通选的权利,选择课程、授课老师与修读时间;查看自己所有课程的修读情况、学习成绩、考勤记录及预警、缴费与预付书费、水电费的使用记录,打印课表、考试场地与时间等等;他们也可以在网上下载所有课程的课件,在网上报考各类证书,在网上对任教老师、学习导师、辅导员进行评估打分。

(二)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来规范全校教学管理的每一个过程

以课程考核为例子。每门开设的课程其考核大纲一经审批,内容(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比例及其来源组成等)立即进入该信息管理系统,中途不得改变,供学生查询。学生一经选课,其学号等信息也自动进入系统。教学全过程由每次课产生的考勤、作业、讨论等成绩由任课老师录入后系统自动组合,考试前一周生成平时总成绩,待审核后自动向相关学生公布。考试成绩登记采用系统设定的两次输入一致方可通过的监督验证功能,确保成绩登记数据的准确性;成绩审定后系统自动运算产生总评成绩。考试与考核质量分析报告也随即自动生成。任何学生成绩的修改,相关教师需向教务处提出申请,不得私自修改。

这种信息化管理,不仅保证了管理过程的准确性,而且也保证了教学的公平和公正。同事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是管理过程更加透明和规范化。

篇7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力也越来越激烈,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综合实力,从而增强自身竞争力,高校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到了教学管理中。从过去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得到了广大企业管理者的认同;如今,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用全面?|量管理理论,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秩序的规范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校全面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观念滞后

近年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依旧沿用传统的管理观念必将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教学的要求,必将降低自身竞争实力。造成高校管理观念滞后的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管理人员没有明确学校的主体力量,长此以往居高临下的思维方式导致高校管理人员普遍存在一种管控的欲望,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各大高校竞争激烈,要想切实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必须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主体,更新思想观念,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关注个体差异。而传统滞后的管理观念显然已经无法适应高校的发展。

1.2 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在校园中,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顺利实施,同时,为全面质量管理营造良好的先决条件。然而,当前在各大高校中,缺乏对质量管理理论的宣传,也没有成立质量管理的相关机构。在校园中的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平台上都很少看到有关质量管理的相关内容,学校也很少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相关活动,没有为师生提供有关质量管理的交流平台,总之,在很多高校中,由于缺乏校园文化氛围,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识。

1.3 教职工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在很多教职工看来,质量管理是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因而,通常他们对于质量管理工作都置身事外。大部分教职工缺乏质量管理意识,即便校领导安排其进行质量管理工作,很多教师也仅仅将质量管理工作当作任务来完成,而没有意识到质量管理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长此以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状态,而从未主动探究质量管理的实质作用。此外,还有些教职工认为质量管理工作没有任何意义,仅仅是表面工作,因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仍旧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标,对于质量管理工作缺乏热情[1]。

1.4 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不到位

很多高校虽然都实施了对教学的全面质量管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是否切实落实到位却依旧是一个未知数,主要原因在于对教学质量过程的监控不到位。高校管理者在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上依旧还是注重学生文化课的教学质量,比如会采用随堂听课的方式检验教学质量,但是,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如体育课、实验课等就明显缺乏监控力度,导致全面质量管理没有做到全面。

1.5 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欠科学

当前,高校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大多仍然采用随堂听课、网上教学测评、座谈会等,评价指标也依旧是过去所设置的内容,然而,随着当前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没有进行调整,对于评价指标也没有进一步的完善,这成为阻碍教学管理工作进步的一大障碍。此外,目前,高校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还是依据学生成绩,而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成绩只能代表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说明其实践能力的高低。因而,足以看出教学评价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不能真正对教学质量做出科学的判断[2]。

2 构建完善的高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措施

2.1 更新理念,树立服务意识

对于高校而言,要想真正提高自身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教学服务意识。首先,高校要明确服务对象,在教学管理中,高校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两大类:外部服务对象和内部服务对象。外部服务对象主要有:学生、家长、政府以及用人单位。高校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为学生获得更加良好的教育提供保障;而家长也是高校应该重视的对象之一,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影响了高校在社会中的形象,因而,高校要想树立良好的形象,就必须善于听取家长的意见,满足家长的需求;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基础,确保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归根结底,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还是为用人单位服务,高校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要充分考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从而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为用人单位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3]。高校服务的内部对象主要是教职工,在高校教学活动中,教职工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群体,而高校要想顺利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制,就必须做好对教职工人员的服务工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保障其切身利益,教职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

2.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学校应该在全校范围内围绕“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主题开展大力的宣传。使全校上下都对教学的全面质量管理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其次,要拓展宣传渠道。学校应该通过拓展宣传渠道,认真做好和推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有关的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广播、校园网、校报校刊、宣传栏等多种渠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动员,在全校上下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最后,要注重宣传效果。学校应及时主动地向全体教职工报告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展情况,并通过邮箱、QQ群等网络载体加强与教职工的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宣传工作取得的成效并根据宣传效果适时的调整宣传方案[4]。

2.3 加强教育质量团队建设

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单靠个人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随着人们对全面质量管理认识的加深,全员参与的重要性渐渐凸显出来。这里的全员包括全体教职工,甚至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以及政府等各类学校的外部服务对一象。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则是强化的重点。他们的质量意识对教学质量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质量意识的强化可以促使教师、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都能以学校的教学工作为中心,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尽心尽力的完成本职工作。通过组织培训和采取必要的引导措施,使每个人都能正确认识自己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对策

由于高职招生规模迅速扩张,使经费、设备、师资、教学观念等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导致高职教学质量存在不少问题。高职发展很不平衡,存在着办学特色不鲜明、教学基本建设薄弱,教育教学管理亟待改革等问题,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只有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各行各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被社会认可。

一、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

1.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质量观念落后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来自普通高等院校,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质量观的影响,以知识的多寡、深浅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质量标准。首先,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等问题;其次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刻,认为质量仅仅与教学活动有关,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包括高等教育所有主要职责与活动的多层面概念;再次,比较重视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管理,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质量、学习质量、基础设施、校园文化建设等重视不够。

2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和建设专业。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学工作中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同时,要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3.尚未建立高职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的合格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有娴熟的实践技能,即具备“双师”素质。而目前的现状是:青年教师基本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生产实践经历与经验;曾经有过企业一线经历的老教师,则因长期脱离企业,对本专业的新技术和新技能知之甚少,导致教学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故对教师进行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必不可少。所以,应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提升高职专业教师的生产实践技能,使其能将专业理论知识密切联系生产实践,引领学生走向职业化道路。

二、高职院校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对策

1.建立督导听课制度和完善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是对教学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学校制订督导工作条例,建立督导室工作制度,选调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不定期地深入课堂,以抽查听课的形式,检查教师教学质量,及时向有关领导和系部通报,提出改进建议。由教务处组织各系部开展相关教学检查,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一是对各教学部门执行教学文件、遵守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二是由教务处对教师各阶段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束后,要求形成书面材料总结备案。

2、精心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计划以明确教学质量的宏观标准。教学计划要有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能力结构与课程设置表、教学进程的安排等内容。为了避免在教学计划确定过程中容易出现主观判断和随意性的问题,要求每个专业都应成立由高校教师、工程一线技术专家、行业(企业)教育人事部门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并组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使教学计划更趋完善。

制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项目的质量标准。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的细化,是每一项教学项目的质量标准,也是衡量完成这项教学项目的教师的工作量标准和学习这项教学项目的学生所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质量标准。如以有明确的可控标准就会导致整个教学质量的模糊,教学质量评估难以得出有效结论。

3.打造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名师出高徒,高职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建设一支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制订相关制度,加强在职专业教师技术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地派遣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熟悉生产、经营、开发和管理等环节,使教师在生产实践中提高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自身素质和实践技能,造就一支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此外,还应聘请一批具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熟悉企业工作程序、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一线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4.促进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应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道路。可通过参与职教集团,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争取企业设备、技术和师资的支持;要大力推进校外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应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职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决定了人才培养能否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所以,应视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设,加强管理,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千百万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玫.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之我见[J].经营与管理,2009,(12).

篇9

Abstract:Under the new request, standard accountant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enhances accountan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o become university accountant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the question. The quality control system introduces accountant ISO9000 in the teaching, is advantageous in strengthens accountant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enhances accountan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will realize university accountant the teaching fu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高校 会计教学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Key words:University Accountant teaching ISO9000 quality control system

基金项目:本论文受滨州学院青年科研基金《ISO9000在滨州学院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BZXYQNRW200609)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30-02

一、高校会计教学管理现状

目前高校会计教学管理实行的是会计教学岗位责任制管理、会计教学量化管理和会计教学目标管理。岗位责任管理主要是通过一些职业资格考试和主观评价,判断会计教师是否胜任于会计教学岗位,在当前高校扩招,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下,岗位责任管理不能很好的发挥对会计教师的监控作用。会计教学量化管理是对教师的业务考核引入量化指标,使对教师德、能、勤、绩的考核由模糊的软指标过度到明确的硬指标,主要考核会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学生评教满意度,通过量化管理,明确责任,起到了有据可查的作用。会计教学目标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是运用激励控制等手段使教师了解、明确会计教学工作目标,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但是由于这些管理体系常常偏重于会计教学结果的考核、控制和处理,其管理体系自身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造成了其管理功能的局限性。又由于高校会计教学的许多业务工作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其工作情况仅凭数量是无法反映出来的。

会计教学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使会计学教师工作价值难以体现,使高校会计教学各个环节的衔接出现裂缝,使教师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和服务热情,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虽然当前高校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事实上,学生仍处于接受被动服务的位置,师生交互过程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会计教学环境的友好诸多因素都因缺少有效的管理而难以实现,影响会计教学今后的生存和发展。

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ISO)最初颁布的ISO9000-ISO9004五个标准的总称。其实质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模式、方法的体现,它可以帮助组织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要求和指南。它不受具体的行业和经济部门限制,可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促进相互理解,成为沟通的一种重要桥梁。

最新的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一个非常突出的成果,就是它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概括说就是一个关键,即领导作用;一个基础,即全员参与;二个基本点,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和持续改进;三个方法,即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基于事实进行决策的方法;一个关系,即供方互利的关系。八项原则是开启IS09000管理体系的钥匙,它贯穿于整个2000版IS09000管理体系中,是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也是编写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基础。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且持续改进,就要求高等学校在进行质量管理时贯彻IS09000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原则。

2000版ISO9000质量体系由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四大板块过程构成。这四大过程是体系的四个支点,它们之间彼此相连,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产品实现板块需要管理职责板块和资源管理板块的支持,管理职责中规定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中的职责,要求最高管理者组织和确保有关管理承诺、质量策划及组织内职责和权限的规定和沟通、管理评审等活动。资源管理则为产品实现过程提供人员和物质上的支持,资源能否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发挥最大价值,主要取决于管理职责板块。测量分析和改进板块则通过分析本轮产品实现过程的不足,制定改进措施,输出结果作用于管理职责和资源管理板块,进而作用于产品实现板块,最后通过体系的持续改进而进入更高的阶段。

三、会计教学管理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必要性探讨

(一)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有利于更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近年,随着我国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不断扩招和教育市场化的逐步发展成熟,高校(包括会计专业)学生也在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就业压力增大,各高校毕业生面临如何使顾客(包括学生家长,受教育者,用人单位等)承认、接受、满意等问题,都在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现代化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以求在教育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良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高等学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就是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严格管理程序,强化过程管理,注重过程评估、质量评估,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各个环节均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完善的质量服务体系,并将纠正和预防措施作为一个质量要素,注重反馈,注重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不断完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适用于会计教学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人类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它从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出发,精确阐述了质量体系的构成,为需要质量管理的各类组织提供了指导。ISO9000质量认证管理体系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规范地、强制性地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作流程进行标准化、过程化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由于它所强调的是全员参与,这对增强会计教师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提高会计教学的业绩和顾客的满意度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已在国内外许多学校得到应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全球通过ISO9000认证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数量已超过500个,其中包括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名牌学校。ISO9000质量认证管理体系实施是构筑现代化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新方式,将有利于高校教学尤其是会计教学未来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实施高校会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探讨

(一)收集会计教学资料

收集高校现行会计教学质量体系中的有关资料,调查高校现行会计教学质量体系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收集有关高等教育法规,政策及办法;了解用人单位对高校教学质量的具体要求;收集其他行业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资料。

(二)制定会计教学质量目标

根据高校的现状、规划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期望,制定出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规格、方向等教育目标和学校在会计教学管理方面达到理想状态的管理目标。质量目标应涉及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可具体分为整体目标、分项目标、具体目标;管理目标可具体分为一系列指标,如学生质量、管理服务、教学成绩、教学改革、科研等,并将管理目标按时序逐级分解到各部门、各位老师。

(三)编制会计教学质量体系文件

会计教学质量体系文件由三个层次的文件构成:一是会计教学质量手册即各类教学管理文件;二是工作学习规范,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设计指导书等;三是会计教学质量记录。各类质量体系文件需要科学、合理。

(四)注重信息反馈与沟通

建立现代化会计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以加强会计教学质量信息管理工作,运用信息了解、联系、调节、控制各种教育活动和工作状态。会计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应是一个多层次、多环节的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受控对象,由一定的组织、人员、设备和软件组成,主要包括:会计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的硬件和软件、会计教学质量信息流程。高校要对会计教学质量信息分层次、分等级进行管理,建立现代信息立体网络,能以最佳的途径和最快的速度将真实、可信、齐全、及时的质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分析、处理和反馈到决策和执行部门。同时要把信息反馈分为校内反馈和校外反馈,制定出各种会计教学质量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路线、程序和方法,使信息传递速度最快,反馈流程最短。通过各种信息的传播交换和处理,及时发现和解决学校实际工作和预定轨道之间的偏离度,积极地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改进。

(五)会计教育服务质量监督与评价

利用各种形式的总结、评价、考核、监督等手段,保证教师按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实施教学,保证正在进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要求。测量可以利用总结和填表等评价方式,还可以利用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需要根据评价结果,反馈到各单位和各教师,以改善和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郝彤.ISO9000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J].河南社会科学,2004(5)

[2]张晓红等.高校体育教学引入ISO90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实

意义[J].体育与科学,2009(1)

篇10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对满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在2015年3月11日“两会@教育”系列微访谈第三场中曾谈到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进行了转变这一现象。应用型本科高校从最初的外聘教师授课到建立自己的教师队伍,由粗放式的教学质量管理到对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视,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张大良司长指出,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关键是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要认真考虑能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管理等问题,从教学体系整体建设中体现“应用”二字。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中的基础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中成为热门选择。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在本科第三批录取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有25所。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13所院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这些院校2013、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的招生人数占商科类专业招生总数的比重均达到17%,较为稳定。本文试图在TQM理论的基础上,讨论建立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二、TQM理论综述及运用现状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是早先在企业领域广泛运用的一种质量管理体系,其主要思想是消费者满意、全体员工参与并持续改进产品质量的过程,其中心思想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具有相似性,正在逐步被应用于高校质量管理体系中。TQM理论是从多角度研宄企业生产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20世纪80年代逐步被引用到高校教学领域。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性行业,虽有自身的规律,但从共性出发,科学、合理地借鉴TQM理论,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管理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将由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转向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因此,构建科学合理地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借以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就TQM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做了广泛的研宄。

国外学者M.dMinaMilitaru,GabrielaUngureanua和AlinatefaniaChenic(Cre*n)(2013)提出,可以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的授课能力以及用人单位和家长期望或相关机构对教学质量的判断这三个不同的方面去评价“教学质量。

国外学者ToveHolma,TimoVuorisalo和KaisuSammalisto(2014)指出,将TQM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需要人们以全局的眼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观念,建立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从而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杨文爽(2012)研宄了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保证,文章概述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并阐述了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保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保证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郭洪霞(2014)分析了基于TQM和IS09000理念的高校校内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文章通过阐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特征,结合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从TQM和IS09000的基本内涵和理念入手,论述了基于TQM和IS09000理念的高校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施TQM的可行性分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质量管理上普遍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不完善等突出问题。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一般是以学校教务为中心。这类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因对本专业教学质量管理缺少一定的自主权,目前普遍未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长期以来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直比较注重教育教学活动的集中管理,这类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目前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关照仍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未能真正体现“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同时,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主要包括指标过于注重定量成分、详尽程度不够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要想办出特色,获得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认可,应积极引进TQM的理念,构建出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改善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TQM理论从全局的角度要求组织内所有员工目标一致,运用合理地方法和技能,在充分考虑工作效率和组织目标的实现的基础上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TQM的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企业,同时也适用于教育行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经过试验证明,许多管理方法不仅适用于制造业领域,教育行业同样可以使用,甚至可以落实到某一个教育机构。”按照此观点,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完全可以借鉴TQM的相关理论,把所有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的人、事、物都概括在内,建立一个包括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政府部门等成员在内的质量管理体系。

四、TQM理论下建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

1.建立全员参与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TQM理论要求全员参与,不同的学校组织和成员赋予不同的职责。基于TQM理论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如图所示),该模式中小环通过PDCA(P-教学计划,D-执行,C-过程控制,A-效果反馈)循环不断提高学生满意度,竟而提高了外环ESTC(E-高校,S-学生,T-教师,C-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基于TQM理论进行持续改进从而不断发展达到最后的顾客满意,从本质上提升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完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TQM在实施前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时应突出“应用型”特点,可以从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地方经济特色设置培养方案。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修订适合社会需求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并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材选用、实习基地建设等内容提出门槛要求,建立标准和评价体系。另外,基于TQM的过程化管理,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应覆盖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学生进校军训开始,除了完成四年的课程,拿到相应的学分,最后还需拿到包括暑期社会实践、分散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学分,这些过程都需要有相应的标准作为评判基础,这不仅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评估和监控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专业的改进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3. 建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监控和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的基础。在TQM全面性管理的要求下,应用型本科高校首先需要建立相应的教学检查、评价等制度,可以聘请一些工商管理专业的高职称的,有多年教学管理经验的资深教师作为教学督导,通过随机听取教师的上课情况,检查教师的备课准备情况或者定期开展一些教师座谈会等形式,对现有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给出改进建议。其次,完善教学检查制度,除了定期在其中、期末对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外,还要不定期的进行专项检查,及时了解教学的实际状况并予以整改;最后,可以建立网上评价系统,让学生、同专业其他教师及部门领导在网上对该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给出相应的分数并公示,以此显示评价的客观和公正性。

4.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反馈体系

TQM理论除了保证现有产品质量外,还必须有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是如此,在己有基础上不断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管理机构可以定期通过纸质文件或者网络渠道公布教学质量评估的结果,并且把评估结果和本人的薪酬挂钩。与企业的绩效工资相一致,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可以在教师的工资收入中加入与评估考核相一致的绩效工资。

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尝试运用PDCA法构建教学质量反馈体系,遵循系统原理,找出教学质量反馈体系的要素并建立反馈流程,形成一个能够自我控制、完善并且不断改进、发展且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