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18 10:5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教育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教育概念

篇1

[关键词]社会教育;青少年;德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20-2

一、社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社会教育的内涵:广义的社会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社会全体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独立的教育活动。

事实上最早的,最早的教育功能是由社会教育去实现的。在原始社会,家庭尚未形成之前,年轻一代的教育是在全氏族成员的共同劳动及日常社会生活中,有氏族公社的成员通过互相的言传身教,或由有经验的年长者向年轻一代传授一些间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的。以后随着家庭及家庭教育的出现,直至学校教育的产生,广义的社会教育才开始逐步地分化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狭义的社会教育这三种独立的教育形态。

广义的社会教育可以说是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因为家庭和学校本身就是社会的大家庭的成员。狭义的社会教育概念,我们在这里强调社会教育实施的主题,即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无论它的创办者是政府、团体或私人,只要它是对社会成员实施了影响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概念的外延:狭义的社会教育从其外延来说,主要包括了“社会传统的教育”、“社会制度的教育”与“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等不同类型。所谓社会传统的教育,指一个社会的传统风尚对于个体的发展所具有的无可言喻的教育性;所谓社会制度的教育,指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对于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信念所产生的一种塑造的作用。一个各方面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个体德行的形成和发展;所谓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指个体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经验中所获得的教育。

二、社会教育的特征

社会教育主体的多样性。社会交易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的,这决定了只要是社会全体成员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看做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政府、团体或私人(主要是通过他们所设立的文化教育机构来进行)等都是社会教育的主体。

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对于社会教育的对象总称之为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团体、社会成员、社会全民等还是分开提到青少年、儿童或承认,都反映出了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可以一言以蔽之,社会教育的对象就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社会教育对象已日益普遍,社会教育服务对象已远远超出青少年,而扩展到了全社会。

社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社会教育主体的多样性和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社会教育已打破了学校教育那种封闭式的教育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使社会教育内容纷繁和复杂,虽然带来了社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但也带来了社会教育内容的难以确定性。现代社会教育内容包括了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文学、体育卫生以及生活常识等多方面的教育。准确确定社会教育内容,这是社会教育研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社会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社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促使了社会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社会教育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在以往社会教育的开展中,影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都是社会教育进行的重要场所,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培训班式、讲座式、函授式、媒体传播式,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影院等,展馆式,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自学式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会教育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网络社会教育将成为社会教育发展的新趋向。

社会教育方式的补偿性。由于社会教育在实施形式方面的多样性,以及20世纪后半期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等观念的逐步出现并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人的成长已不完全局限于学校,仅仅凭借在“象牙塔”中学到的知识已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社会教育不仅面对学校,面对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劳动者。这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而且可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社会教育作为对学校所接受教育的重要补偿方式,作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的实施的重要手段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社会教育领域的广阔性。关于社会教育是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并列的教育领域,这已经是共识。现代的社会教育不仅具有独立形式,而且日益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表现出同社会的政治活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娱乐活动的密切结合,融为一体。社会教育领域越来越广阔,社会教育发挥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在理论上,人们对这种“小教育观”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开始更多地倾向于在“大教育观”理论指导下,构建青少年德育一体化体系。在实践上,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也看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各自为政的缺陷和不足,已明显阻碍了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开展,不利于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现在一些家长、学校、社会组织等等纷纷呼吁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的德育一体化机制来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指导,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及其作用

家庭德育与社会德育相结合。把家庭这一微观系统放在外在的和宏观的系统中加以考虑而提出的。个人和家庭的存在与发展都同社会这一外在的、宏观的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即社会德育是家庭德育延伸和发展,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社会是个大家庭,是所大学校,是位无形的指导教师,它一方面给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因此,家长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地走进社会中去,为青少年的发展作出必要的贡献。主要做法:家长可以通过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公益组织或一些教育机构等外在系统,对学校的教育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我们在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过程中,也决不能忽视家庭和社会相互结合的原则。

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相结合。如上所述,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社会德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学校德育所具有的特点,也使它在德育中可以把社会德育的内容合理化和理论化。要使学校与社会建立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方式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学校可以与一些社会组织或机构结成联盟,建立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把课堂延伸到社会,把社会机构融入到学校,这样学校和社会就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把课堂延伸到社会,主要是指学校与当地的一些企业、工厂、博物馆、科技馆、动植物园等机构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的实践经验和机会。这样有助于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使青少年学生对知识、能力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深化和升华。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校教育就是社会教育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因此,在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

综上可知,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机配合的“三位一体”,只有这样才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良好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意味着在构建德育一体化体系时,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德育一体化构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应打破传统教育思想中认为教育青少年只是学校的事情这一浅见,应避免出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各自为政现象的出现,应该认识到他们彼此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统一,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其次,正视在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配合上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麻烦。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所引起的家庭结构和个人生活的变化等,都会对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提出严峻的挑战。再次,要真正地构建起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一体化体系,还必须对政策、制度、领导、组织机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思。如果在青少年德育中没有必要的政策支持、强有力的领导、相关组织协调等,那么我们所提出一体化的做法就很难在社会上、在人们的心目中激起涟漪,形成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詹栋梁.现代社会教育思潮[M].台北:台湾五南出版社,1991:3.

篇2

[关键词]概念隐喻;意象图式;习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4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65 [本刊网址]http:∥

英语习语是英语词汇中的瑰宝,也是英语词汇中最特殊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以英语为母语的任每周要说大约三千个比喻和七千个成语。而能否恰当并正确的使用英语习语是衡量一个人英语是否地道的重要标尺。然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习语是英语学习中最困难的部分。大部分学生只能是掌握部分习语的意思,而且这种掌握也仅限于语言输入,也就是在做阅读或听力的时候能够明白这些习语的意思。但是很少有学生在语言输出中使用习语,例如,中国学生的作文中很少使用比喻、隐喻以及习语,更不用提口语表达。鉴于英语习语一直以来都是英语学习与教学中最困难的一部分,语言学们已经对习语的特点以及功能的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并慢慢分化成了传统语言学观以及认知语言学观两种观点。传统观点认为英语习语是死喻,在本质上来说,习语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整体,因此习语的意思有任意性并且无法分析。持有这种观点的语言学家认为英语习语独立于人的认知系统,其本质是语言性的。然而认知语言学观点认为习语是可分析的,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百科知识为习语的语义提供了理据,其中概念隐喻又是主要的语义理据。

一、理论依据

概念隐喻这一概念是在1980年由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来的,并且他们在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细致详尽地阐述了这一理论。概念隐喻好比是一座桥梁,将两个领域之间连接起来。一个是始源域,即人们比较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另一个是目标域,即相对陌生的、抽象的事物。两个领域通过概念隐喻连接在一起,连接的基础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以及两者之间的一系列对应关系。人们可以通过熟悉的的物去了解抽象的事物,最终达到认知的目的,而这个过程被称作是映射。映射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即始源域的结构会全部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这就是莱考夫提出的不变性原则。概念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整体映射,不变性原则要求映射过程在与目标域的内部结构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同时要保留始源域的结构(即,意象图式的结构)。例如,如果始源域的意象图式是容器图示,那么容器的内部要映射到目标域的内部,外部映射到目标域的外部,边缘映射到目标域的边缘。同理,在路径图示中,始源域的起点要映射到目标域的起点,终点映射到目标域的终点。换句话说,不变性原则实际上是对映射过程的一种约束。以“生命是一场旅程”这个概念隐喻为例,在这个比喻中,始源域是“旅程”,目标域是“生命”。始源域“旅程”中的诸种实体、诸种特性、诸种关系都会被映射到目标域“生命”上,因此生命也像旅程一样,有开始有结束,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以习语“at a crossroads”为例,分析它在这句话中的意思:Facing the high salary job offered by the competitor,John findshimself at a crossroads。“at a crossroads”一般用来表达旅程,当使用这个习语时,它激起了我们与旅程相关的知识,在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这样一个场景:旅行者在路上行走,突然遇到一个十字路口,由于他们不知道该选择哪条路,而如果选错了方向就可能无法到达他们的最终目标,因此他们只能停下脚步,认真思考并做出最终选择。根据概念隐喻“生命是一场旅程”,我们可以推理出“生活”使用了我们关于旅程的认知,因此“at a crossroads”这一习语就有以下的含义:人们在一生中会遇到两难的情况,关于工作、生活、爱情等等,这时候人们必须要做出选择,而且还要认真思考,因为不同的决定有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人生。

二、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在教学中应用

传统的习语教学主要以死记硬背为主,这种方法不仅让人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学生也很难长久记住背过的习语,就更不要提对习语的应用了。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法,在习语教学中使用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英语习语。这主要由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本身就能帮助学生理解习语中隐含的比喻。第二,概念隐喻将抽象的目标域和人们熟悉的的始源域连接在一起,学生就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在始源域里学习到的经验引用到目标域里。第三,由于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其实一直存在于人的大脑认知中,属于潜意识的范围,而学生通过学习这两种理论之后,将会有意识地将它们运用在习语习得中。将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理论应用于习语习得中可以遵循以下步骤:教学前测、概念介绍、基于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的习语学习、学后测试。

(一)教学前测

教学前测包括四种题型。第一题是填空题,将习语中的某个词去掉。第二题是猜测习语意思。第三题是翻译句子,每个句子都可以使用习语翻译。最后一题为作文。在正式进行习语教学之前,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习语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是否在语言输出使用习语,并且为之后的考核阶段提供对比参考材料。

(二)概念介绍

由于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对所有的学生基本都是完全陌生的理论,因此,在教学开始有必要对这两种理论进行简要的介绍,为下一步的习语教学铺平道路。首先是找出一些对于学生浅显易懂的概念隐喻做例子,并给出与这个概念隐喻有关的习语,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中国学生比较好接受的概念隐喻包括“生活是一场旅行”、“时间就是金钱”、“辩论是场战争”等。以“LIFE Is A JOURNEY”为例,在这一隐喻中,JOURNEY是始源域,LIFE是目的域,基于两者有太多的共同点,具体的概念域“旅行”和抽象的概念域“生活”通过概念隐喻“生活是一场旅行”连接在一起,而始源域的结构也全部映射到了目的域中。这样,原来用在旅行中的表达方式也可以用来表述生活。例如“I miss the boat”,在旅行中表示我错过了船,根据“生活是一场旅行”这一概念隐喻,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表达用在生活中,表示“错失良机”。经过对这两种理论的详细阐述,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下一阶段的习语教学。

(三)基于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的习语学习

习语教学的学习资料主要选自莱考夫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和考威塞斯的《隐喻》。基于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的习语教学不仅是对习语的学习更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因此老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考是同等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己想象、思考、猜测习语意思,然后再由老师总结指导。例如:His research results pave the way for other scientists’futher study。首先,通过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句话中的习语“pave the way for”,例如,当你看到这个短语会在脑海中出现什么样的图片?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铺路?铺路之后的结果又是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学生就明白了,当路面状况很差的时候,人们在路面上通行会很困难,而当铺路之后,就会为后来的行人创造方便。而通过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具体的概念“旅程”映射到抽象的概念“生活”上,在旅程中会经历各种情况,生活中也一样,因此“pave the way for”也可以用到“生活”的领域里,指“为……铺平道路,为……创造条件”。通过启发以及详细讲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实体对应关系掌握习语的意义。

(四)学后测试

为了考核基于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的习语教学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长久的记忆习语、是否能让习语学习更具系统性、是否促进学生在语言输出中使用习语,最终考核分为学后一周测试以及学后两周测试。学后一周测试为填空题,将习语中的某个词去掉,习语选自教学材料,这是为了考核这种习语教学是否能帮助学生长期记忆所学过的习语。学后两周测试内容为猜测习语意思以及作文,其中第一题选的习语学生并没有见过,但是这些习语均隶属于习语教学中涉及的概念隐喻。由于隶属于同一概念隐喻下的习语非常多,这样之前杂乱无章的习语就具有系统性,学生理解消化概念隐喻的映射机制之后,应该能够理解其它相关的习语的意思。第二题作文选的话题和教学内容相关,涉及到生活、爱情等,由于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一直被诟病表达枯燥无味,此题的目的是考察学生能否在语言输出中使用习语,并且在学习概念隐喻的映射机制后,学生应该会在表达中加入大量比喻性的表达。最后教师将前测和后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对基于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的习语教学进行有效评估。

篇3

一、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随时调整补充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知识,以便适应工作的需要、环境的变化

如果你没有在能力和知识各方面做好准备,当新的工作来临或环境变化时,你就只会束手无策。

记得我曾经待过的一个村小,刚去时,我对学校的印象是管理不完善,各项制度不健全,教师自由懒散、无心向教,校园脏乱不堪,学生粗野无礼。工作一段时间,与教师相处之后,我更是看到了一个怪现象,有外出学习、听课的机会,竟无人愿去,这要在我以前待的学校,那可是求之不得的事。这样的状态持续两年,这个村小成为另一所中心小学的分部,不再以村小的形象出现。于是,学校的管理一切制度化,一切规范化。可平时自由惯了的老师觉得不舒服了,刚开始,大家并不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新的变化,而是采用抵触、发牢骚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才慢慢地认清形势,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工作观念、工作态度,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工作要求。后来,进入校园,看到的是校园干净整洁,教学秩序井然,教师工作紧张而有序,学生文明守纪。

二、教师之间要互相协作,形成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

篇4

摘 要: 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关联,不仅可以帮助高职生理解和记忆听力材料,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更新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关键词: 概念图 高职英语口语 教学研究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全面深层次融合的发展目标。依托信息技术,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摆脱“哑巴英语”的困扰,真正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使学生高水平就业如虎添翼。

一、高职学生口语水平现状分析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各类英语测试及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影响高职学生口语表达的最重要因素依次是汉语思维、语音和Z调、词汇量、语法、表达内容的丰富程度。为了解决英语思维能力及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问题,笔者尝试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引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信息技术研究成果――概念图,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是首次尝试(截至2015年12月31日止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检索),希望为改进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一定借鉴。

二、概念图简介

概念图(Concept Map)又称为概念构图。1984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D. Novak)把概念图定义为: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实用工具,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通常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内,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从而以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1]。

概念图的典型表现形式是图形组织器(Graphic Organizer),图形组织器能够通过特定的图示隐含某种特定的思维结构关系,为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使用和加工信息的认知支持框架,即一种图形组织器通常就代表一类思维模式或者认知方法。借助认知工具,学生能获得充分的感知信息,产生意义构建,从而促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2]。

三、基于概念图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一)运用概念图提高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调查笔者了解到高职学生对概念图一无所知或者不熟悉,因此可以通过概念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使学生直观了解学习内容,把握对话的框架结构和逻辑关系,增强语篇理解能力,提高英语思维能力。

下面以徐小贞总主编的“新职业英语・行业篇・IT英语”Unit 3 “Product Test” Listening Task 3 为例做详细说明。“The topic for listening task 3 is that a technician comes over to the customer’s house to fix the problem.”,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对话的逻辑关系,教师采用了“鱼骨图”这一图形组织器把重要命题的因果关系表达如上:

同时课堂上教师把对话中的2个重要命题“Not to Install the Software from the CD”和“Wrong Router”设计成空缺,设计配套问题引导学生填空:(1)What is the problem in the customer’s computer ? (2)Do you know the reasons ? (3)How to fix the problem ? 师生一起展开对话,填充概念图相关命题,迅速准确地理解对话中概念间的关系,协助学生逐步建立概念图中的概念及不同命题之间的连接,培养英语逻辑思维能力。会话中还激发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加强了理解和记忆,增强了语篇理解能力。

下面以Unit 3 “Product Test” Listening Task 4为例进一步说明。“The topic for listening task 4 is that ENet Company has finished the LAN for McDonald’s and two technicians are tailing about the LAN testing.”,局域网的测试步骤十分复杂,共有10个步骤,不容易理解和记忆。教师采用“流程图”这一图形组织器可以使对话化繁为简,让这一困难迎刃而解,如图二所示:

(二)运用概念图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把上面听力材料转化成概念图给学生正确输入以后,接着训练学生的输出能力――口语表达。上课前两周教师根据高考英语成绩和性格特点对全班同学进行异质分组,总共分为14个学习小组,每组3名同学,角色分别为小组长、绘图员和汇报员。每次作业都进行角色轮换,使每个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尤其是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分组完成后教师提前2周把作业布置给学生提前准备。上课前一周各组组长将本组协作绘制的概念图和对话台词通过QQ群发给教师审核。教师通过14张小组绘制的概念图综合判断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习难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下面以徐小贞总主编的“新职业英语・行业篇・IT英语”Unit 3 Speaking Task 3为例做详细说明。学生的具体任务是:Work in pairs. A technician is meeting a customer. Role―play it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s below.

Technician Client

Greet and introduce yourself. Greet and ask for help.

Require to see the computer. Agree.

Check and test it Ask about the results.

Explain in detail. Express thanks.

上面是学生首次做的其中一幅概念图,如图三所示:

通过分析学生的概念图和对话稿,教师发现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概念图和对话之间的关系,他们只会把对话提示排列成“流程图”,更不知道如何借助概念图帮助自己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于是教师及r调整教学重点:如何选择概念,确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给各级概念排序及如何连接成完整的概念图。更新教学难点:如何选择连接词。

上面是学生修改后的其中一幅概念图,如图四所示:

学生修改后的概念图表达内容更为丰富:不仅自己设置了交际情景――上门维修电脑,而且表达了维修电脑的前因后果及具体的操作步骤,同时在概念图中迁移了自己掌握的专业术语如blower, router URL, reset,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英语口语的初步融合。

调整教学策略后教师惊喜地发现:同一主题,不同组别甚至同组学生的口语表达思路完全不一样,每位同学都发挥出自己的创新能力,学生都以自己的创新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为荣,杜绝了抄袭作业现象。因为教师没有设立标准概念图,学生的思维和表达采用多元评价,更具可操作性。所谓多元评价,是绘图评价等级综合以下信息:信息重现程度;构图是否清晰;层级是否分明;使用联想程度及色彩使用程度。而口语评价等级则是语音语调标准程度;语法准确性和复杂程度;词汇准确性及丰富程度;表达的流利性、连贯性及内容丰富程度。

教师还发现:有的学生主动将课外学会的IT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迁移进英语的构图中,完全用专业术语来解决英语问题,达到了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专业知识和英语融合的效果。例如有的学生构图和会话中自主使用了blower, Router URL, reset, CPU, video card, blue screen, restart, debugging, popup the dialog, modified, antivirus, DNS server 等多个IT专业词汇,口语表达中更具专业素养,使客户更信服,对话词汇及表达内容更具丰富性。口语表达时脑海里可以瞬间呈现概念图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或者句子中的关键词,使语言表达更加连贯和流利,克服了以前死记硬背对话的习惯,减轻了口语表达时的焦虑和紧张。

四、结语

教师对如何利用概念图理解和记忆英语听力材料,以及借助于概念图如何提高英语口语表达水平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教学实践表明,概念图应用于英语听说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而且可以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2]胡小勇,王泳,容梅.概念图教学实训教程(第一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8.

[3]莫颖.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校英语口语训练是在研究[J].高教论坛,2015(6):58-60.

[4]陆洁瑜.英语口语大赛对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8):156-158.

[5]张园,于宝明,胡国兵.基于概念图的高职电子技术课程评价实践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2):39-42.

[6]王越.克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焦虑的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高教论坛,2014(7):64-65.

篇5

关键词:教育观念;改变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259-01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育幼儿的任务不仅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责任,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彼此成为合作的伙伴。但在合作的过程中,家长育儿观念的转变会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儿童的教育问题。目前,家长们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着多元的思想,有的家长对孩子实施放任式教育,有的家长对孩子实施的是传统教育。家长的教育思想还不时地充斥着幼儿的一日生活。具体体现在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重幼儿身体保护,忽视幼儿心理是否快乐,重视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忽视孩子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以至于影响了孩子的社会交往、情绪情感的宣泄和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只有更新家长教育观念与家长共同携手,才能将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行为后迁移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使幼儿能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身心健康发展。

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正在被人们所关注,而一些原有的、过时的理念在被人们摒弃,在更新的过程中,尽量的剔除糟粕,取之精华,使学前教育的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操作上都有一个新的开端。传统的育儿观念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生活中,幼儿通过父母的影响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常识。可以说家长育儿观念的转变会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基础。而这种观念的转变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挑战传统的育儿观念,把原本的和发展的一些教育理念进行梳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育儿思想,这种观念的转变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幼儿家长,家长的选择和导向作用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育儿理念。

家庭教育是育儿教育的起始点,家长便是育儿教育的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家长也在不断的汲取新的育儿理念,不在停留在原始的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的课堂理念。更多的要求尊重幼儿个体,正确看待个体差异。在教育的过程中,这种育儿理念会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会间接的对教师起到一种提示音的作用。这种提示如果符合社会新的发展要求,那么幼儿在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衔接的过程中便会少走弯路,顺利过渡;反之,就会影响幼儿的正常发展,甚至会阻碍幼儿的发展进步。

杜威的“在玩中学”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的约束性活动。现在大部分家长都能意识到要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当幼儿独立的有所发现,学习活动就开始了。为了满足幼儿的发现,幼儿园和家长都要为幼儿提供一个从容不迫的,无压力的自由环境。幼儿要达到自由发展空间,在于解除束缚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使解放儿童不至于变成不切实际的空想,让幼儿自由的去观察,去认知才能更好的给予幼儿自由。放手;才能有新的发现,才能获得新的知识和快乐的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感受快乐。在探索实验《水蒸气和雨》中准备杯子、热水、晴雨表、塑料袋物品让幼儿进行实验,感受水蒸气的形成,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实践中进行观察,在观察中进行思考,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发展了脑的思维能力,同时,还给幼儿带来了快乐,愉悦了身心。幼儿园的这种教育理念也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家长在汲取精华的同时,也会在日常生活中适当的放手。给幼儿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家长适当的放手是一切教育的根本需要。幼儿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自己主动的去观察,去思考,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6

【关键词】传统教学开放式教学角色转换新课程效应研究活动

The new idea of the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form

Yin Hongxiao

【Abstract】It is the new idea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to call for the independent, cooperative and exploratory learning style and also is the need of the times’ development and the reformation of the learning style. Facing this scene of reform, mathematics teaching way must be reformed deeply along with it. Only to reform the teaching way and learning style mutually just can achieve the reform of the learning style.

【Keywords】Traditional teachingOpen teachingRole transitionNew course effectResearch activity

1.传统的数学教学观点的转变。不同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不同,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一直以来,教师执行教学任务,成为教学过程的启动者,名副其实的课堂权威和课程实施的工具;教师对于课程来说,只有选择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因此,单行线的、就范式的和接受式的单向传递知识是教师传统教学的特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教学观提出了挑战,研制了“新课程”。“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重建教、学、教师、学生等概念,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教师再也不是学生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甚至常常在学生面前无计可施。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创造一种课堂环境,选择一种教学策略来促使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上。从数学内容来看:“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数学已经变形为一个丰富的数学科学的集合体,其内部的各分支通过相互制约的理论紧密相联,同时通过不断增长的应用网络与科学和商业世界保持联系,所以数学是一门朝气蓬勃、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能够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去迎接当代的那些令人振奋的挑战。遗憾的是,学生们更多的是把数学看作是历史的一部分,是一堆早年制造的工具,时过境迁,已经毫无魅力可言了。这不能责备学生,因为我们没能够向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数学课程仍然限于经典数学的内容和经典的应用领域”。总之,这一切都呼唤着教师角色的改变,促使着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使命作出新的判断,对数学作出新的理解和诠释。

2.教师角色的转换。体现在: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实践的研究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了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再做知识的传递者,照章行事的盲从者,而应当成为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找机会的组织者,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原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索的艰辛,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是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新课程将促使教师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促进者的角色应有几个特点:①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②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③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3.新课程带来了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

3.1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

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辩论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我们应提倡“三主”、“三不”的组织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3.2抢抓稍纵即逝的教育资源。在传统的计划课堂下,我们的教师惟教案独尊,不敢越教案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学《乌鸦喝水》时,学生盛水的瓶子不小心打破了,教师的一句“你帮乌鸦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消除了学生的恐慌,丰富了课堂内容;学习《小雨沙沙》时,突然下起了小雨,教师打破了原来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听雨、赏雨、沐雨、读雨、品雨,突如其来的“干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变成了难得的教育资源。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外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

3.3激发兴趣,改进教学模式。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化因素及心理发展规律,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独立人格丧失、思维收敛、想象力及创造潜力受压抑等不良后果,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新课程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对思想品德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具有健全、良好心理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实现。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靠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还应注意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充分把握数学教学的特点与艺术性,进一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潜在影响。在授课中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背景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和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识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爱学”。

4.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学习是“探究”,教学更是“探究”。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课程实践主体,必须要改进自己的实践成为研究者,也就是要注重检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加以反思、评价,改变对问题的错误认识,提高教学水平。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老师们这方面的需求,然而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研究者”角色持观望、怀疑、畏惧甚至排斥的态度;还有许多教师对研究怀有神秘感,面对研究不知所措、敬而远之、知难而退。如果能了解教师研究的特点,可能就会消除以上状况。

实际上,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教学研究。因为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景下对其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因此,教学充满着未知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永远具有研究的态度。不断地设计,采用新的教学方案,创造性地处理教学中遇到的每一个细节问题,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研究的优势在于他们是教育实践的直接参与者,是具体教育活动的当事人,他们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熟知教育一线的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研究应该指向自己的教育行为,指向与自己的教育行为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不断对自己的专业生活状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聆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审视自己的思想理念,剖析自己的行为方式,突破已有的思维模式。

教师研究的成果呈现的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一件设计与制作精良的教具、师生共同创造了一堂精彩的“课”等等,自然也包括论文及研究报告。

教师研究的途径主要是自己的“反思”;公开的“案例教学”;还有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一系列活动。教师的反思就是要经常“打量”自己的教学,发现问题,从小问题中提升出有教育意义的“大问题”,并提出相关的研究主题,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改进实践。“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诸如问题的提出,如何想办法去解决的,在解决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审视问题是否真的解决了,有没有采取了新策略或又碰到了什么新的问题等行为,实际上都是研究、反思,由此教师进入“研究性教学”的状态。

重视教研组在教师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起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比如,在教研活动中,为了和同事们讨论,老师们要把自己的想法经过深思熟虑想清楚并把它系统化。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老师们的交流能力,而且能为不同问题找到相似的根源,它促使老师试着接受别人的建议改变自己的习惯做法,鼓励老师们对数学教学做更多的思考。

教研组还可以组织“案例教学”,通过把那些活生生的典型教学事件展示在老师们面前,使他们“身临其境”般地直面教学实践。而现有的“案例”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学会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收集案例及教学资料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学习及研究方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职能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校中并不只有学生才是学习者,教师也应把自己看作是学习者,积极学习新的课程内容,积极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数学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篇7

笔者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进行教学演示,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棱锥模型引入课题,联系上一课时所学棱柱的概念类比得到棱锥的概念,充分利用数学中猜想,引导学生根据正棱柱的特点大胆猜想正棱锥的特点;又结合实物模型让学生总结归纳正棱锥一系列性质;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难点。课后,我对所教的两个班级分别作了反馈调查,并将学生反馈情况总结如下:

这一课时内容高考大纲要求不是很难,学生较易理解,通过学生解题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反映掌握情况尚好,能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多媒体教学在视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更准确地展示出图示,节省教师在黑板上作图的时间,无疑给立体几何的教学带来便宜。而制作这样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的课件无疑也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掌握更多的技能,也要花多于写教案的时间查阅更多的资料来准备一堂丰富的课,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教学是个师生相长的过程,学生精妙的回答、独特的见解和质疑也能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反思这节课,笔者也从中得到了所感所悟,积累了经验。下面笔者结合平时教学总结几点教学启发:

一、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及推论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学习立体几何以来我一直鼓励学生制作立体几何模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各种几何体的结构特点,进一步加强其空间感,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有的老师看到学生一道题目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为了节省时间干脆直接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们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三、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篇8

关键词:思想;观念;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引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015―03

一、思想与观念的概念辨析

按照《辞海》的解释,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因此,思想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存在,结果是所形成的认识。一切根据和符合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思想始于以一种具有显著特征的模式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探寻。这些观察与探寻,是思想之网不断拓宽的开始,思想不仅广泛生长于我们心中,也广泛生长于和我们一样进行思想分享的每一个人心中。思想大厦不仅奠基于我们大脑之内的客观事实,而且奠基于他人的观念与认识,其中包括我们同时代的人、我们的祖先和我们的后裔的观念与认识。“在所有特定的思想领域,思想都是呈指数级增长。这种增长不像连续渐进的线,而像正在生长的机体组织中细胞的不断分裂”。

观念是客观存在在意识中的反映。人脑在接受客观存在之后,会对客观存在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被对象化后就会形成初步的观念。观念同物质的东西相对立,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观念作为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在无形中指导着人们在实践中进行的各种活动,不断丰富生活和提高生产实践水平。观念一方面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同时又加上了主观化的理解色彩。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是观念的本体存在,本体存在决定着主观认识,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之系统化的集合体便形成了观念。人的认识具有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对客观存在的认识总是发生变化的,会因时间的变迁而出现与时代不符合的意念。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但是,观念不仅反映客观现实,还能根据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为实践创造观念的对象,作为实践的目的。这种观念的对象通过改造客观物质的实践活动转化为现实的对象,成为现实中不会自然产生的新事物。

通常把思想和观念作为同等的概念,都是认识和思维的结果,属于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思想与观念在本质上并无差异,都是主体对客体存在的认识及认识的集合体,我们经常把思想与观念放在一起称之为思想观念。在汉语的使用习惯中,逐渐弱化了思想与观念之间的区别。但是思想与观念并不是同一体,两者存在着概念内涵与外延上的区别。观念是思想的先导,观念的发展犹如生物成长的过程,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观念丰富的过程,从对周遭事物和自然世界的想法、认识到对自然世界秩序的想象,便产生了可能以自己在自然世界中建立的关系模式,并以此为范本,丰富自己的思想。这可以看做从观念到思想的孕育过程;反之,从思想到观念,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思想是由对自然世界的诸多观念和态度组成的,这些观念与态度经过长期的实践,随之形成了传统、习俗、惯例等。

观念,或者更广泛地讲,各种精神事物,作为认识的产物和工具,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从人的头脑中产生的,社会文化条件决定着观念的性质和形式。黑格尔认为,观念是在历史中自我规定和自我实现的主体。这种实在性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物质的,但又并不因此而是纯主观性的。在弗雷格看来,思想既不是外部世界的事物,也不是内心世界的表征,而是另一种性质的现实。人们一向把观念的东西看做是用于理解的语句,即用于说明或阐释的语句。然而,“观念的东西一旦形成,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发生了一种本体的变化,它们不再仅仅是用来说明和阐述事物状态的观念性手段,它开始具有一种独特的存在,变成了世界的构成因素”。

二、何为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教育思想的解释是“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主要包括:教育主张、教育理论、教育学说等。大体可分两个层次:一是较为零星的、不大系统的教育思想,如人们对教育总体或某方面的片断的初步的看法、想法、主张、要求与建议等;另一是较为系统和严密的教育思想,如人们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经过深入探索、反复检验、整理改进而提出的教育理论、教育学说”。究其内涵,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教育思想来源于教育实践活动,往往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及多种认识的集合体;教育思想的历史性是由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决定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历史痕迹和历史印记,这也是教育发展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

教育思想有个体和群体之分。所谓个体的教育思想,是指作为个体的人从自身的价值观、教育观和生活经验出发而提出的教育思想。对某些哲学家、教育家、著名教育工作者等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就属于个体教育思想研究的范畴。所谓群体的教育思想,则指一类人或一个群体从自身的价值观和利益出发,结合这类人的共同生活经验而提出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不仅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还要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怎样发展知识和文化、如何促进社会发展等问题。与教育目的相关的各种观点和假设是教育思想的起点和核心,它决定了教育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也包括与受教育者有关的各种观点和假设,以及对知识的性质、价值、与知识有关活动的方法和原则等方面的各种观点和假设。

《教育大辞典》把教育思想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较为零散和初步的思想,二是经过深入探索和反复检验的教育理论和学说。笔者认为,教育观念介于两者之间。教育观念不同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与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相适应的,并在某一时期得到人们的认可。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在我国教育领域之所以根深蒂固,是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其适宜的文化土壤,它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及文化观念相适应。但是到了今天,受民主、平等、学习型社会等观念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已不能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了。社会群体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的。

当我们把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提的时候,可能隐含着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的某种差别。思想是指人们经过深入探索的产物,具有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如终身教育思想),而观念则常指对事物的某种看法,不一定有系统的理论(如学而优则仕)。教育思

想与教育观念皆可归为教育思维,没有必要将二者严格区分开来,通常表述为教育思想观念。宽泛地理解,教育思想观念应包括关于教育现象的各种看法、主张、观念、理论和学说。喻岳青把教育思想观念划分为四个层面,即教育哲学层面、教育事业发展的层面、教育管理层面、教育教学过程层面。笔者认为,从宏观到微观,可以把教育思想观念划分为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即教育哲学方面的思想观念,是关于教育的一些最根本的理念,包括对教育中的核心概念“人”与“知识”的思考,如教育目的、教育性质、教育价值、教育功能等;中观层面即教育管理层面,主要指学校管理层面,指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等,包括学校、政府、社会的关系的界定与认识,关乎教育事业发展的思想观念等;微观层面即教学思想观念,这也是教育领域中最核心的思想观念,例如,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应该是什么,对此类问题的认识都属于教学思想。

人们在开始其教育活动时,首先是在现实社会的条件下,继承前人的教育遗产和固有的教育传统。教育实践本身的发展逻辑直接制约着教育思想的变迁,从而赋予教育思想的历史进程以特殊性。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一旦确立之后,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一种可以独立发挥作用的力量。当它为社会大部分成员所接受,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心理时,往往具有极大的惰性;同时,它还受到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政治思想的影响。

三、教育思想观念在教育发展创新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教育思想观念引领教育改革

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提供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和不竭动力,是教育改革的先导,特别是微观层面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思想观念在教育改革中起着引领的作用,改革的行动总是滞后于思想认识的变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优先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观念被再次提起,这些教育思想观念的出现都是在教育改革之前。教育思想观念来源于教育实践活动,往往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及多种认识的集合体。分析当前的教育思想观念有助于人们理智地把握教育现实,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从事教育实践;只要教育改革按照社会公民所认可的教育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改革必然取得进步。教育思想观念的出现源于教育实践,但同时高于教育实践,引领教育改革的进行。终身教育思想、学习型社会早在20世纪就已提出,如今这些教育思想观念都变成了教育改革的目标。教育思想观念决定教育的正确走向,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发展创新的基础

教育是知识传承、创新最主要的方式,是培养人才最主要的途径,作为教育主场所的学校是文化知识传递、传承、创新的主阵地。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教育思想的创新。指出:“进行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中国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创新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传统教育中既有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也有不好的或者过时的内容。教育创新就是要继承与发扬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改革一切不符合当今时代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创造出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诸多方面,而在教育创新系统中起系统引导和驱动作用的,最主要的应该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创新。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创新决定着整个教育创新的成败。

篇9

例如: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这两个概念都是相对性状的下位概念,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建立了对相对性状的正确理解,教师通过多种感性材料如人有无耳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园粒和皱粒等构建课堂教学,能够使概念形象直观化,学生抓住“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两个关键点,就能顺利的概括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两个概念。

其次,使学生理解建立核心概念所经历的抽象思维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核心概念,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光合作用的教学,光反应和暗反应是光合作用这一概念的下位概念,它们是光合作用的两阶段,并且两者同时存在,在物质上相互依存,在能量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教师需要沿着带领学生科学家的足迹去探寻光合作用的这两个过程的本质,即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科学史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

精确揭示出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本质,讲清其内涵和外延,促使同化过程顺利进行生物核心概念的内涵是指:它反映的是哪一类客观事物的哪些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指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该概念与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基因这一概念的内涵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去理解:(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化学本质)(2)基因由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构成(结构)(3)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位置)。(4)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功能)。其外延是:基因可分为常染色体基因和性染色体基因(位置)、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功能)、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等(场所);学生在全面而详细的剖析中对概念的理解才会全面且深刻。

展示变式,正例和反例综合运用,强化学生对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展示事实性知识是概念教学中必不可缺的环节,在教较难概念时这一过程尤为重要,为了帮助学生从例子中概括出共同特征,需要同时呈现若干正例;当通过正例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时,可以呈现出反例,反例有利于辨别,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

篇10

【关键词】隐私 跨文化交际 价值观

一、隐私与英语习语

人们常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习语体现了讲这种语言的人们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和文化价值取向。重视个人隐私的英语习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这一句:An English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英国英语:英国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或者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美国英语: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这条习语折射出人们十分看重个人隐私权,强调个人空间的神圣不可侵犯,一个人在属于自己的地盘上拥有绝对的自由。

英语另外一条习语和中国的俗话不谋而合: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英国英语:隐私;不可外扬的家丑),或者a skeleton in the closet (美国英语:隐私;不可外扬的家丑)。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让外人知晓、担心被居心不良的人利用的隐私,这样的习惯用语反映了人们保护个人隐私的强烈意愿。

美国文化强调独立性,在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独处对他们很重要。这种不愿意受到干扰的需求,在日常用语中得到印证。当他们需要自己一个人静一静的时候就直接告诉身边的人:I need some time to myself. (我需要一些留给自己的时间),I need some time alone.(我需要一些独处的时间),或者Leave me alone. (别打扰我) 。美国人看重自己独处的自由,从这些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可见一斑。

二、隐私与社会行为准则

保护个人隐私、尊重他人隐私,已经成为社会行为规范。比如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在交谈时,两个人不会靠得太近。排队等候时,也刻意与前面和后面的人保持一米的距离,如此可以较好地保护个人信息,比较不容易遭到窃听、窥探。在公共场所,人们有意识地压低说话声音,父母经常提醒自己的孩子不要高声讲话。这些不成文的社会行为准则已经成为一种全社会的约定俗成,人们都会自觉遵守。这些规矩既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文化,它体现了人们对个人隐私的重视和对他人隐私的尊重。

美国人在社交时显得比较随和,第一次见面就让别人直呼其名。不了解美国人的隐私意识,会误以为他们真的毫无顾忌、无所不谈。实际上,当话题一旦涉及个人隐私,或者问题已经触到底线,他们的态度就会逆转,并且当即告诉你他不想谈这个话题,或者直截了当地说这事与你无关。

三、隐私与职业道德

从事医疗、法律等行业的人士,都必须遵守保守患者和当事人秘密的准则。比如新医生执业前保证遵守医生职业道德守则的希波克拉底誓言(The Hippocratic Oath),无论是现代流行版本还是美国医学生誓言,都特别提到要保护患者的隐私。在现代版的誓言中涉及尊重患者隐私的句子如下:

I will respect the privacy of my patients, for their problems are not disclosed to me that the world may know. (我将尊重病人的隐私。我知道病人告诉我的有关他们疾病的情况别人不应该知道)。

在美国医学生誓言中有相似的内容:I will respect the secrets which are confided in me, even after the patient has died; (我将尊重寄托予我的秘密,即便病人已经故去)。

当律师和人之间的关系一旦成立,他们之间的交流就受到法律的保护。律师没有得到当事人的授权之前,不得公开任何交谈内容。如果律师泄露了当事人的隐私,随意披露案情,那他就违背了职业道德,轻则被吊销律师执照,重则被追究法律责任。

四、隐私与立法司法

早在1890年,美国学者就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随后美国有关法律认定隐私权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甚至是一项宪法赋予的权利。为了有效地保护个人隐私权,有些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保证个人隐私的安全:如何当事人在自己的空间里,其个人安全受到闯入者的威胁,法律允许他有权利采取任何形式进行自卫。这个空间可以是自己的家里,自己的工作室、酒店房间、电话亭和私家车里。这项法规被称为“城堡法”(Castle Law) 或“城堡原则” (Castle Doctrine),暗合了前面介绍的那条“家就是城堡”的习语。政府从立法司法的层面来保护个人隐私,使个人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五、隐私与文化价值观

隐私意识和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伦理观念、文化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美国人的隐私意识,根植于美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美国人信奉的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 注重个人的独立自由,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保护隐私对于美国人而言就是保护个人自由,自由是隐私的基础,而独处则是自由的一个基本范畴。

由于privacy和individualism这个单词很难在中文中找到对应的表达,在英语语境中原本中性的表达,翻译成汉语的“隐私” 和“个人主义”后,略带点贬义的色彩。中国文化重视和谐与统一,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必须服从整体,汉语承载的是集体主义文化,因此,在翻译时很难找到百分之百的对应。

六、结语

隐私的概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隐私的内涵和外延都受制于各国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民风民俗等诸多因素。文化的差异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孰优孰劣的问题,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现代人应该学会欣赏文化的多样性,了解多元的世界,更好地看清自己,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