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辩论范文
时间:2023-06-18 10:5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与法治辩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合作学习模式,即指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并在小组内进行分工与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促进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使初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得以提升,帮助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从而实现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
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观点,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使自身的学习能力得以有效进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初中学生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另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能够帮助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初中学生责任感以及奉献精神等,使初中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二、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具体内容体现如下:
1.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合作预习
在合作学习模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让指导初中学生进行预习,使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在预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学生可以及时做出标记,这样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就可以有所针?Φ慕?行课堂学习。并且,这种方式还有利于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疑问,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以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迅速得到提升。另外,这种自主预习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初中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学习中,始终带着兴趣而进行探索与实践,有助于提升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初中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启发,最终实现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水平的进步。
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以保障学生的进行有效预习,并且,教师也可以先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知识的探索,使初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升,从而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充分的提高。
2.针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辩论
对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可以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初中学生在组内进行积极的探究与思考,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并且,教师应充分培养初中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初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小组合作学习之中。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性格的差异,有些学生较为外向,因此很愿意在小组合作中积极的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有的学生较为内向腼腆,在小组合作中怯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导致小组合作中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外向的学生不断发言,内向的学生一直保持沉默。所以,教师应充分看到这一点,鼓励所有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对于内向的学生,教师更应多予以关注,不断对其进行鼓励,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水平的总体进步。
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辩论的形式,来提升初中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参与性,可以先提出一个具有辩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积极的辩论,并且,教师应在小组内选取出一个小组长,或者让学生在小组内自行选择。而后要求小组长带动全部组员针对所学知识进行探讨,并制定出辩论的对策,使本组能够取得辩论的胜利。这样的方式不但有助于激发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初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增强,使每位小组的成员都能够为了本组的胜利,而不断对辩论性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使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在学习《侵权要负责》时,教师针对侵权行为的分类,让学生围绕如何判定不作为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辩论,从而发挥出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性。
3.进行课后合作的指导
在初中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习的记忆得到巩固,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提问,促进彼此之间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也可在课后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可以延伸到课后,全面的促进学生合作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进步。在课堂教学实践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来促进学生在课后的合作与交流,使初中学生不断取得道德与法治学习水平的进步。
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而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知识进行探索,进而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魅力,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篇2
一、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取向分析
案例教学法之所以能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备受欢迎和推崇,有着必然的客观现实意义。教师在借助这一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时,通常都会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一些??际场景进行形象处理,然后让学生对那些抽象的道德法治知识有深刻的感知,进而引发其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有利于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性的法制思维[1]。同时,采取案例教学法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还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所在。案例教学法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意见给予充分的关注,其鼓励学生在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时应大胆质疑、自由探索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对相关事件事实的见解。借助于这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并不对问题分析的解决设立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的分析有道理,教师就应对其给予充分肯定。因而,这种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着很强的价值意义,不仅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案例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步骤
1.精选案例
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前,首先应对教学中所涉及的案例进行精挑细选。这些教学案例通常是教师在以往的实践活动中或备课时收集的,通常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存在密切的联系,大多都是一些典型的人物、事件和热点之类的时政问题,所选择的这些案例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案例的展示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选好案例之后,教师还应将这些精选的案例用正确的方式适时地展示给学生。在具体展示时,应注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应有效激发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探究的热情,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带着对案例情境的感知去探讨课本的理论知识,并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拓展思路。
学生在对案例有基本的认识后,就开始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这一环节其实是联系案例实际去探索理论知识的过程,带着案例去寻找解决案例问题的理论依据。通常,教师可采取列提纲的方式将理论知识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学解决简单知识点,并掌握学习中的疑难点,当然,也可以采取让学生之间讨论的方式来学习理论知识,如果在自学时或讨论时遇到了疑难点都可以记录下来然后反馈给老师。教师掌握这些方面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以指导,再给全体学生精讲讨论时的疑难点和重点的理论知识,这样就能为学生扫清理论知识的障碍。
3.案例讨论环节
在上述两步的基础之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也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关键。这一讨论主要是学生基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讨论的方式不一而足,可以以小组讨论为主,也可以以全面谈论的方式进行,通常小组规模以4~6人为最佳,在讨论时组内成员可发表其各自观点,然后设立小组发言人让其记录发言要点、解题思路和讨论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以充分做好小组发言准备并积极发言,组内的其他成员可对其发言进行补充,也可提出反对意见[2]。之后,教师再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并结合小组讨论中难以解决的焦点问题进行全班讨论和辩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受到启迪并产生新知,进而实现以“理”释“例”、以“例”明“理”等目的,这样就很好地兼顾了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全面发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点评和总结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学
在法治社会的今天,重视中高职学生的法律教育工作,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已经成为我国中高职教育的重任。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要件,成为实现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
一、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的发展赖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素质的员工。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也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经济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道德缺失、道德伦丧的事情屡见不鲜。人们呼唤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掌握职业道德规范,并在专业学习、教学实习、社会实践中养成,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未来勤勉立业、成功创业的基石。
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与行为规范“双差生”,他们大多文化基础差、厌烦学习,缺乏自制能力,迟到、早退、旷课、夜不归宿、不遵守课堂纪律习以为常,甚至有的学生自我标榜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这些无疑都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但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技能型就业人才的任务,以提高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为己任,学校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责无旁贷。因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成败,无疑将直接影响到新一代劳动者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并直接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目标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这门课程,坚持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具有明确的德育功能。全书始终以突出能力培养为宗旨,力求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为培养新时期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必要的基础。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增强法律观念。
三、如何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德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德育教师队伍,是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根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兴趣激发者,是德育思想的引领者。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教师。
首先,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加强对中职学校德育任课教师进行职业德育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加大鼓励和支持教师们外出参加专题培训力度,同时鼓励德育教师走进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道德品质的实际要求,促进德育课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德育课的实践性和吸引力,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实施教学,使《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其三,要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其四,要发挥各地区职业教育教研部门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功能。由市县教研室牵头,组织高质量的集体备课活动,开设地区公开课和研究课,组织市县级培训,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改革发挥引领作用。
2.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创新教学途径和方法,是搞好《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形成“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能得到尊重与发挥,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因而也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实现由传统继承性教育、共性教育向创新型教育、个性教育的转变,改变“满堂灌”的作法,结合中职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并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强调实践性和注重直观形象性”为原则,不断地探索符合中职学生实际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同时,教学方式的选择也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龄学生需求的差异性。[2]
3.《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师应积极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活动如课内演讲、时事评论、课堂辩论、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为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丰富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为工具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动态的、有声有色的,具有真实感、立体感的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其次,采取多样式教学方式。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探究式、讨论式、情境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正确理解教育部中职德育课改的基本要求,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仔细观察时刻发展的社会形势,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与兴趣爱好,不断探索创新并实践教学方法的突破以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律素养,是《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教师应该持之以恒的追求。只有经常进行探讨并勇于尝试,才能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新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内外兼修、诚实可信、遵纪守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
篇4
并非所有问题都能够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探究,尤其是在有限课时里选择何种问题供学生探究尚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师首先应确保精心选择探究主题。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可供探究的主题涉及爱国主义、职业规划、道德建设、法治建设、理想信念以及恋爱问题等等。教师应参考当前社会热点,或以学生关注度为依据,同时根据课时限制来选择探究主题。其次还应以此类主题为中心,进一步选择可供学生探究的那些具体问题。在设计这些问题时应注意遵循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互贴近的原则,确保所选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例如教师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课时限制、大一新生特点为依据来选择大学生职业规划、道德建设以及恋爱问题这三大主题作为本学期探究主题,以便于引导学生在未来大学生活中所将要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予以有效解决,并促使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并且了解社会,能够以理性的思考观念来对待周围社会事物与问题。而在确定所选主题后,教师可以恋爱问题这一主题作为讨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恋爱观调查、恋爱中的个人道德、传统家庭美德以及恋爱利弊分析等不同问题的探讨,可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相应的问题展开探究。由于所选问题均属于个人偏好,因此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而在道德建设主题讨论中也同样如此,教师可以从道德建设重点、道德现状评价以及道德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等不同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通过理性思考,进而能够正确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此外,应就职业规划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对自身专业各类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并对专业就业情况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专业未来发展方向有所关注,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自己在大学阶段所应实现的目标。总而言之,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来引导学生对其面临的各类现实问题予以良好解决。
2选择相应的探究方法
应以探究式教学不同的内容为依据来选择相应的探究方法,其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是问题探讨法。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是一门针对广泛存在于青年学生群体中的各类思想问题所开设的重要课程,其问题色彩鲜明,且问题源较为丰富。而问题探讨法则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以及针对性,在应用问题探究法的同时还可参考选材主题差异来开展包括展示性探究、搜集性探究、设计性探究以及调查性探究等多种方式在内的主题探究法。问题探究法在教学过程中是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应着眼于道德发展现状以及道德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以分组的方式搜集资料,并在组间展开讨论与总结,还可在班级内部进行交流以及相互学习。在此情况下,教师可给出问题,并基于社会中出现的道德滑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深入研究与谈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合理应对。学生通过此类小组活动逐步了解到如何在团队中开展相互合作以及如何有效交流彼此的观点与看法,了解到应善于听取别人迥异的观点和见解,从而能够着眼于不同角度来思考和探讨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利用此类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正确认识现实问题,同时其问题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3课堂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居于主体地位
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关键应发挥主导作用,应在适宜的时间内适度介入学生探究活动,同时注意给予有效引导,并采用正确的点拨方法,防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偏离或者迷失方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适度予以引导,同时评估小组学生的总结,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展开师生交流与对话,引导学生在个人真实想法面前能够做到坦诚相待,并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此外,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并基于各类问题进行辩论、反思、归纳以及总结。例如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对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予以尊重,并对这些学生所发表的观点予以客观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观点的利弊,从而能够客观认识到大学生恋爱这一问题的利弊,而教师还可从自身体会出发来引导学生认识道德在爱情中的重要作用。在受到教师充分尊重的前提下,学生能够打开心扉、积极发表个人言论,教师由此也实现了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的目的。与此同时看,教师还应掌握必备的学科基础知识以及相关资料,从而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信息支撑。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课堂主体地位是一个基本理念。要想确保教学理念富有主体性,教师自身首先应具备主体性意识,并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予以尊重,与学生保持平等地位,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并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应构建和谐、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以此为前提从学生群体的内心需求以及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出发,积极启发、点拨以及引导学生,从而高效实现正确选择教学内容并将其内化和外化的目的。
篇5
关键词: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整合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指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对大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教育。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的教育,主要包括法学、社会主义法律基本原理、宪法以及有关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以多种手段进行的有机结合。这种整合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道德的法制化和法制的道德化。但是在实现两种教育的整合中还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探讨。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改革的目的是改变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分割的局面,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充分结合起来,但在整合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整合的内容不到位
首先,在章节设置上,第四章、第五章介绍道德与道德规范内容;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介绍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①,并没有将道德与法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喜欢照本宣科的教师来说,这样的章节设置,在讲授过程中,内容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其次,在内容安排上,并不是首先介绍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然后再扩展到公共生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所以学生从理论上都不清楚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就更谈不上将其融入自己的日常行为中了。
(二)师资素质不适应《基础》课的变化
大学生对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目前主要依赖于教师。教师素质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授课的效果。首先,从师资的组成看,现在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或者是注重思想教育的“两课”教师,或者是原来从事法律基础课的教师。教师自身都没有进行知识的整合,在教学中,也就很难做到融会贯通了。其次,教师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很多教师看到的变化是:《基础》课将两本书变成了一本书,两门课变成了一门课,课时少了,内容有了一些删减。既然如此,一切可以照旧。在这种认识指导下,又怎能做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第三,高校对此种变化没有给予重视,没有对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没有为实现“整合”搭建平台。于是导致现在高校的《基础》课,德育教师还是单纯地进行道德教育,法律基础课的教师也是简单地传授法制知识,“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
(三)整合的方式不理想
要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必然需要有好的方式,但现在的问题是欠缺理想的整合方式。现在的教学模式主要依赖于课堂,依赖于教师。整合的方式靠教师的自觉,整合知识的传授靠课堂。所以,在教师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前提下,又单纯依靠“坐而论道”为主的传统理论灌输方式,很难让学生接触到整合后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更不要说将两者结合后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了。方式的单一,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整合的效果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二、《基础》课在整合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儒家“德主刑辅”思想的影响
儒家认为,道德的作用是“禁于将然之前”,法制的作用是“禁于已然之后”,因此道德比法制更为重要。此种思想从《基础》课教材内容的编排中可以看出。在章节设置的顺序上,前半部分讲道德,后半部分讲法制,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道德比法律更重要的观点。同时,大多数《基础》课的教师是原来讲思想道德课的教师,容易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习惯用大部分学时进行道德教育,对法制教育部分一带而过。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般也是道德说教多,相应的行为规范少。
(二)绝对化思维方式的影响
绝对化思维方式的基本公式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①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对待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问题上,自然而然地就会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唯法治论倾向,即认为法制教育才是根本,忽略道德教育对法律的指引;一是唯道德论倾向,即推崇道德至上,认为只有德治才是社会的根本。这两种倾向在《基础》课上的表现是:要么只重视对“法律基础”部分的讲授和特别宣传,要么过分看中“思想道德修养”部分,而轻视“法律基础”部分。在此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永远无法实现道德的法制化和法制的道德化,也做不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滞后的影响《基础》课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大学生,或者说合格的大学生。合格的大学生首先要有德行,因此要进行道德教育;合格的大学生还要遵守法律,所以要进行法制教育。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偏重于思想道德教育,没有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放在同等的位置,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素质当然是不全面的。同时,社会在进步,大学生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其内容设置上要贴近大学生的需求,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导致了内容与现实需要脱节,各学科之间相互分割,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内容。再有,《基础》课在大学生需要素质教育时,过多地进行的却是基本常识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又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
三、完善《基础》课整合的措施
(一)增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意识
《基础》课教师要深刻领会课程整合的目的,增强合力意识,不要把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作为一项任务,要把整合的意识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觉,同时把这种自觉的意识转化为行为。如在讲授法律知识时,要善于挖掘其中蕴含的道德根源,坚持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德育性质。绝不能机械地就法律而教授法律,将大学生法制教育搞成法学教育;更不能带着法律工具主义思想进行大学生法制教育,因为这样不但不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会误导学生去做那些看似不违法,其实是为法律精神和道德规范所不容的事。在讲授道德知识时,要讲清道德是靠人们自觉遵守的,但是任何一个社会,为了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都要将社会所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列入法律范畴,以保证社会成员的认可与遵守。
(二)完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内容
调整教材的结构,完善《基础》课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四部分进行编排:即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这样编排,让学生在整体上就可以看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两部分,而且同等重要。但这两部分又不是割裂的,需要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效能。久而久之,这种观念就会转化为一种习惯,无论处理任何问题,都会用一种整合的态度去对待,真正实现德中有法、法中有德。
(三)完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方式
1.用典型案例带动整合。在讲授《基础》课时,要学会使用融道德与法律于一体的案例分析,带动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如讲“职业道德”时,可以用学生勤工俭学时的亲身经历作为例子,分析其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就业中,避免机械地割裂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正确运用道德与法律知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可以围绕大学生恋爱、结婚现象,分析其中涵盖的道德与法律问题,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充分理解法律要有道德的依托才能成为人们愿意遵守的法律,道德要有法律的约束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这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与法制不是两个毫无关系的存在,而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2.采用“边缘渗透方式”实现两种教育的整合。“边缘渗透方式”①,即“德中有法、法中有德”。道德与法律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道德要通过法制教育外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法律意识要通过道德教育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所以,在《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中,要多开展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的活动,如情景模拟、课堂辩论形式,让学生体会情与法的交融,领悟“德中有法,法中有德”的道理,成长为不仅懂法、守法,更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四)提高《基础》课师资整合的素质
学生知识的获取目前主要依靠的是教师讲授。《基础》课是在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开设的课程,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基础》课开设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具有适应整合的素质。1.《基础》课教师应建立统整的思维模式②。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引导行为。所以,教师要正确理解《基础》课是由两门课变成的一门课,不是简单地相加,也不是简单地进行内容调整,而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教学目标的提升。此外,也要抛弃单纯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改变以往割裂的思维模式,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充分融合,建立整合教育观。只有统整的思维模式,才能尽快实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教师要将这种思维模式带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处理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2.《基础》课教师应具备知识整合的能力。既然目前学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所以,教师应首先提高自己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如同挖井,要想挖得深,井口就要宽。宽指的就是知识的广度。所以,为了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更好地整合,教师就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这两部分知识的学习,提高寓法制教育于道德教育、寓道德教育于法制教育的能力,真正做到课程知识体系的整合,也给予学生以崭新的知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整合的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3.《基础》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授方式。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但我们一直坚持的是先学后用,这样的结果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等需要用时没知识可用。我们为什么不尝试边学边用呢?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多采用问答式、情景模拟、案例讨论、课堂辩论等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而且要多以学生身边发生或亲身经历的事情为切入点,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经过长时间的渗透,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并很好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会再让学生感到课堂只是老师的世界,由此取得较好的效果。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英语资源库建设中,我们还结合教材建设积极引进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结合学习平台的优势与特点,研究探索一种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即学生课下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成语言信息及课文背景文化知识的输入,课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自己所学内容的语言输出。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与调整学生的语言输出方式,并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语言输出练习。同时,还制定出了一套完善的考核评估方法,以督促学生在平台上完成课程的自主学习。
四、结语
篇6
导致职业院校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主要有:
(一)内部原因
法律学科属于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应用性极强,不懂得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就谈不到应用法律解决具体问题。学校法制教育都是纯理论的授课形式,没有联系具体生活实际,枯燥单调。相比专业技能课。实践应用效果差,大多数学生对乏味的法学理论不感兴趣。最终导致视野狭窄、认识单一。对法律的认识完全处于启蒙的低级阶段,仅有零散片面的法律意识。很多学生认为遵守刑法不主动犯罪就是守法了。这样的法制教育根本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法律意识人才。
(二)外部原因
社会的不良风气,像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机会主义等不良思想给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带来负面影响。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择业机制还不很健全,择业中的不正当行为进一步导致了就业中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这些外部环境和氛围不利于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三)其他因素
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由于年龄、自身生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法律意识不成熟、不健全。
二、培养和塑造职业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
培养和塑造学生法律意识是一项伟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于学校,还需要社会全方位的支持和配合。因此,针对当前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与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学校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主要阵地
具体做法如下:1.创新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授课质量学校应当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方面,摒弃旧有的法律条文的死记硬背,改变为提升现代法律意识的教育为主导,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更好的调动同学们学习法律的积极性,重点培养其权利意识、诉讼意识和法治意识等。法律意识同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紧密联系,想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充分利用好道德与法律课,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养成法律他律和道德自律内在统一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课时、师资等方面予以切实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2.加强职业院校法律文化建设学校多组织学生参加与法律有关的活动。例如法律演讲、法律辩论赛、“法律进校园”的知识竞赛等,利用好第2课堂,使同学们能在课外活动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通过营造浓厚的法制宣传氛围普及了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3.培养学生健康的法律心理.可以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咨询室,及时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法律意识修养提高。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孩子模仿。家长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孩子作出遵纪守法的表率。家长的教育方式要适中,不能溺爱,也不能粗暴,教孩子遇事要采取文明的方式解决,否则就有可能触犯法律,酿成不良后果。家长要从生活小事入手,从小培养孩子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对子女进行通俗易懂的法制教育。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孩子知法、懂法、守法,帮助孩子提高法律意识。
(三)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是造成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外因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
公民意识,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颇多关注的一个问题。学者们纷纷从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法学等各个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其概念、价值与意义。虽然学者们关于公民意识概念的阐释不尽相同,但是在公民意识对于建设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意义上却是认识统一的。在公民意识培育和提高的过程中,高校应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想品德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角度,谈谈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公民意识教育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体系。学理上对于其含义的理解并不一致,简单地讲,公民意识主要是指自然人对于自己作为公民在国家和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责任等的自觉意识。
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优良成熟的公民意识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而具备优良成熟公民意识的公民又是现代法治国家不可缺少的主体要素。在我国,建设法治国家已成为时代的诉求;而法治国家制度的建立,不仅要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前提条件,而且要有普遍的公民意识作为人文心理基础。[1]因为,只有具备优良成熟的公民意识的公民,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并积极地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管理,才能树立起对法律的坚定信仰并正当地行使权利和自觉地履行义务。所以,民主政治的实现和法治秩序的建立离不开公民意识的支撑。另一方面,公民意识也是社会个体成为现代社会主体的重要标志。只有具备现代公民意识的社会个体,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并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然而,公民意识并不是公民零散的个人意识,不可能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作为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公民意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形式。[2]所以,必须通过公民意识教育加以培育和提高。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有学校的、家庭的和社会的,等等。其中,学校教育是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大学生群体作为公民,而且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公民,其公民意识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整体公民意识水平。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关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和一定的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但是,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现状距离现代社会理想状态的积极公民还有很大的差距,[3]部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仍然处于一种不自觉的或模糊的状态,以致现实中出现这样一些消极的意识倾向,例如:不能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当面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冲突时往往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或社会利益;不能正确理解权利义务的关系,片面强调权利的享有而忽视义务的履行;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定位,缺乏充分的政治参与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政治活动和社会管理事务关心不够、参与不足;不能正确处理知行统一的关系,公民行为意识差甚至出现知、行错位的现象,等等。上述现实状况,说明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进一步的培育,而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承担起这一责任。
二、高校思想品德课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契合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高校思想品德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应成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平台。而且,从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看,高校思想品德课与公民意识教育是契合的。
第一,教育目标的契合。一直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起到大学,都开设思想政治类课程。尽管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名称有所不同,但实质的教学目标却是统一的。高校思想品德课,相较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其他课程,更侧重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和法制观的培养,侧重于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和爱国情操的提升,根本目标定位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这使高校思想品德课在目标上更接近于公民意识教育,而后者,更是以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为直接追求。
第二,教育内容的契合。综观高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如果从关系的角度分析,主要涉及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从规则的角度分析,则主要涉及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公民意识教育,一般来说,主要包含主体意识教育、权利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规则意识教育等内容,其中自然涉及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涉及涉及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可见,两者在内容上也是契合的。
高校思想品德课与公民意识教育在目标和内容上的契合,为两者在教学中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此外,长期的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所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庞大的教育资源,也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教学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对于高校而言,只有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与管理的方方面面,并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才能使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产生实效。高校思想品德课作为高校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平台,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作用。
第一,注意教育目标的凸显和教学内容的融合。目前,我国高校基本没有设置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因而,须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高校思想品德课来说,虽非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但在课程教学计划中也应凸显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为此,高校思想品德课应基于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契合,重点加强主体意识、关系意识和规范意识等方面的公民意识教育,并将其融合到各个章节的具体教学内容中。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公民作为参与或监督现代国家权力运行和社会管理的独立主体,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要素之一。一个公民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主人身份,是公民意识的前提、基础。[4]为此,高校思想品德课须重视对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教学中,可以结合“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及“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等章节内容,使学生理解“公民”的丰富内涵,确立公民角色的自我意识。只有具备明确的主体意识,学生们才能树立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增强参与意识,才能以国家主人的姿态积极参与国家管理,才能具有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才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其次,加强对大学生的关系意识教育。作为社会个体,公民始终处于与国家、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之中。公民的清晰的关系意识,有助于化解冲突、促进和谐,从而保障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教学中,可以结合“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等章节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定位,把握各种关系的处理原则,从而在具体行为时作出正确的选择。再次,加强对大学生的规范意识教育。道德与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规范。对于公民而言,只有具备良好的规范意识,才能尊重道德、遵守法律,才能依照道德和法律的要求选择正确的行为。教学中,可以结合道德和法律部分的具体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含义、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理解道德的基本要求和现实意义,从而使其确立正确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守法公民。
第二,积极探索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我国的大学生群体,基本上处于18到22岁这一年龄阶段。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价值观基本形成但尚不稳定,自我意识较强但社会实践能力不足,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尚不深刻、全面;并且,经过长期的思想品德教育,他们对公民教育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为提高教学实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大学生的个体特征。首先,要考虑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虽然说必要的灌输仍然是需要的,但单一的灌输和重复的说教易引发学生的反感,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可以尝试通过讨论、恳谈、对话、辩论等方式,寓教于理、寓教于情,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从而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孕育和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其次,要重视教学途径的实践性。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不仅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提升教育效果,而且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检验教育效果。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学生的公民行为能力;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表现,才能体现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所以,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方面,实践教学的意义非同一般。然而,事实上,实践环节恰恰是教学的薄弱之处。虽然高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一定的实践环节,但是,实践教学并未在较大范围和较多层面上展开。为此,一方面,应增加高校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另一方面,应拓展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教学的渠道。要努力寻求校内有关部门和校外社会资源的配合,使实践教学在校内和校外通过多渠道在更多层面上展开,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生成和提升公民意识。目前来说,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校内的公德实践活动、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加青年志愿者、社会服务、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公民意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大学生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此,高校思想品德课应担负起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责任,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为社会输送具有强烈公民意识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群.公民意识与法治国家的构建[J].江淮论坛,2009..5.
[2]纪政文.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探析 [J].东岳论丛,2009.3.
[3]李俊卿.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证研究与培育途径[J].社会科学家,2010.11.
篇8
教学设计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
1《我们班四岁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以四件礼物为载体,回顾班级诞生、中队建立、取得成绩等节点,分享自己的成长
纪念品,初步感受自己与班级共同成长的喜悦感和荣誉感。
2.
举办分享会,交流春秋游、运动会、综合实践周等活动,分享班级生活中的难忘故
事,发现班级优点,初步产生集体归属感,增强热爱班级的情感。
教材分析
《我们班四岁了》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的第一课。本课主要有三
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我们班的成长足迹”,主要回顾班级的成长历程,回忆班级中发生
的有趣或难忘的事。第二部分“我们班很棒”,主要寻找班级的优点和问题,并想想金点
子让班级更棒。第三部分“班徽设计大赛”,主要学习如何结合班级实际,设计一个主题
明确、简洁美观的班徽。
第一课时主要梳理成长历程,分享难忘回忆,并从中找到班级优点。教材选取了
“班
级诞生”和“建立中队”两个小学阶段较为关键的节点,带领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回忆,
逐步唤醒他们对班级成长历程的记忆,这是教材的“明线”。教材还关注了学生个体的独
特成长感受,以分享难忘故事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回忆三年中开心、有趣、难过等事情,
再次感受到在班级中成长的快乐和温暖。在学生重温难忘故事的过程中,巧妙地将班级的
优点融入其中,作为一条“暗线”呈现,激发学生为班级自豪的情感。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一个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既
渴望独立,又希望有集体的归属感。虽然他们在班级中生活、学习了三年,但对自己与班
级之间的联系没有深刻的认识,对班级在自己的成长路上所起的作用比较模糊。班级已经
成立三年,凝聚力有些涣散,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在减弱,亟需通过回望班级的成长足迹,
唤醒美好的回忆,发现班级的优点,激发对班级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以自己的难忘成长瞬间联结班级的成长关键点,唤醒对班级的自豪与依恋之
情,初步形成集体归属感。
重点:通过回忆班级成长的重要节点和自我成长的难忘故事,认识班级的优点,增强
热爱班级的情感。
教学准备:
1.
搜集入学第一天、入队日、春秋游、运动会等照片,并制作视频和相册
2.
学生课前寻找一件自己的成长纪念品。
教学过程
一、猜年龄庆祝班级生日,开启回忆之旅
教学过程描述:
1.
教师请学生猜猜班级的年龄,举办四岁生日会。
2.
课题导入。
设计说明:
以猜猜年龄的方式激趣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开启班级生活的回忆大门。
二、展礼物回顾成长历程,感受与班同在
学习环节1:礼物一:一张照片回顾班级组建
教学过程描述:
1.教师展示来自班主任的第_份礼物(进入小学第一天的一组照片和班主任寄语录
查),引导学生回忆当天的情景和心情。
设计说明:
通过第一份礼物,引导学生重温一年级入学时的心情,为接下来回顾班级成长历程打
下情感的基础。此处可以根据班级实际,选择、调整相应的图片、音频。
学习环节2:礼物二:一条红领巾回顾中队建立
教学过程描述:
1.教师展示第二份礼物(一条红领巾),引导学生交流入队时的情景和心情。
2.
教师小结: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一步,建立中队是班级成长的关
键一步。
3.
教师展示小队活动照片,学生交流收获。
4.
教师小结:在活动中,每一个队员都有收获,都在进步,中队也越来越优秀。
设计说明:
通过第二份礼物,唤醒学生入队时的记忆,回顾小队活动,重忆加入少年先锋队的光
荣时刻,感受自我的成长。此处可以根据中队活动实际,选择合适的照片。
学习环节3:礼物三:一张奖状回顾收获的成绩
教学过程描述:
1.
教师展示第三份礼物(一张荣誉证书),启发学生回忆获得这一荣誉的过程,并思
考班级取得荣誉的原因。
2.
教师归纳小结:班中人人尽责,个个努力才能取得荣誉和成绩。
设计说明:
通过第三份礼物,唤醒学生的集体归属感,感知班级的成长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
此处的成绩可根据班级实际选择,各级各类荣誉均可。
学习环节4:礼物四:一份物品见证自我成长
教学过程描述:
1.
教师组织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成长纪念品和故事。
2.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感受,并小结:我们在班级中快乐地成长着,班级因我们的努力
也在不断成长着。
设计说明:
通过第四份礼物,从班级的集体成长回忆过渡到学生个人的成长瞬间,让学生感受在
班级集体中,在老师同学帮助下,自己正在不断地成长着。
三、分享会交流难忘故事,寻找班级优点
学习环节1:
1.
教师组织开展难忘回忆分享会,出示要求:
(1
)回忆并选择一件我们班的难忘事展开讨论。
(2
)组员轮流说说难忘的原因或瞬间。
(3)汇报时,每位组员轮流发言。
(4.)讨论时声音合适,音乐停止讨论结束。
2.
学生小组交流。
3.
小组全班汇报。
教学过程描述:
1.
春秋游分享快乐。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春秋游时发生的小故事,展示三年春秋游视频。学生谈感受,教师
小结:大家一起分享快乐,春秋游才会如此难忘。
2.
运动会一起努力。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参加运动会时的情景和感受,展示平时体育锻炼的照片,出示一年
级和四年级跳绳的对比数据。学生谈感受,教师小结:一起努力,共同进步。
3.
实践周互相帮助。
(1)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实践周中的难忘瞬间,回顾三年实践周活动,学生谈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实践周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交流班级中互相帮助的故事。
教师小结:互相帮助,不怕困难,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3)
教师组织学生继续分享班级中其他的难忘小故事。
(4)
教师小结:我们班级有人人尽责、分享快乐、一起努力、互相帮助等优点,我们
和班级共成长。
设计说明:
通过春秋游、运动会、实践周(可根据实际替换为其他活动)等班级中比较重要的事
件,引导学生尽情回忆,感受自己在班级中的点滴成长。在小组汇报时,巧妙地铺设切入
点,梳理提炼班级能分享快乐、一起努力、互相帮助等的优点,促进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
四、爱心卡书写心中感受,抒发爱班之情
教学过程描述:
1.
教师引导学生在爱心卡上写一写对班级的感受或心里话。教师用小诗小结,学生
齐读。
小诗内容:我爱我们班!她是温馨的家园,团结互助友情深;她是开心的乐园,分享
快乐笑声多;她是丰收的田园,人人尽责有收获,一起努力共成长!我爱我们班!
2.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回顾了班级的成长历程和难忘故事,寻找了班级的优点。
下节课我们将一起发现班中的不足和问题,并分享改进的金点子。
设计说明:
在写感受中,学生沉淀思考,把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来,尽情抒发对班级的热爱。
板书设计:
我们班四岁了
分享快乐
互相帮助
班级诞生
中队建立
收获成绩
人人尽责
一起努力
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
1《我们班四岁了》第2课时
教学目标
3.
通过课前调查、小组交流,寻找班级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产生的原因,共同
思考“金点子”并认识到自己的成长与班级密不可分,初步形成班级主人翁意识。
4.
能结合班级实际,小组合作设计、展示班徽,初步感受班级文化,进一步增强对班级的认同与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第二课时分为两个板块的内容。第一板块回顾第一课时中寻找的班级优点,调查、分
析班级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金点子”。第二板块为欣赏优秀班徽设计作品,
归纳总结班徽蕴含的必要因素,学习班徽设计的办法,并能为自己班设计一个班徽。本课以“为班级出金点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寻找问题、剖析问题,最后尝试解决问题。学
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为班级出谋划策,与班级共同成长。同时,本课还抓住了
“班徽”这个
载体,引导学生把对班级文化的情感和理解融入设计之中,初步学习如何设计一个具有象
征意义的班徽,表达对班级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对班级成长足迹的回望,学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平时
的集体生活中,学生可能对班级的一些具体情况展开过相关讨论。因此,学生很有必要对
班级的情况作一个全面、整体而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同时,刚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
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自身到集体,站在更高位为班级献计献策的能力不足,需要
教师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基于对班级问题的分析,通过小组合作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重点:在给班级出出“金点子”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对班级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
对班级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3.
制作《如何设计班徽》的微课。
4.
开展“寻找我们班不足和问题”的小调查。
教学过程
一、火眼金睛找问题,整体认识班级
教学过程描述:
3.
教师引领学生回顾第一课时中的班级优点,简要说说其他优点。
4.
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课前调查,交流班级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随机从卫生、纪律、
礼仪、学习四个方面切入,梳理主要问题。
课前调查表示例:
《我来找找班级问题》调查表
我发现的问题
我认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自己评一评
5.
我能发现一个问题,得
6.
我能说说问题产生的原因,得
设计说明: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和梳理,引导学生整体了解班级情况,为下面的“金点子”做铺垫。
二、开动脑筋想点子,参与班级建设
教学过程描述:
3.
教师创设金点子乐园,组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出示要求。
小组合作要求:
(1)
选择一个你们组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
(2)
完成“我们的金点子”学习单。(学习单附后)
(3)
汇报时,每位成员轮流发言。
(4)
讨论时声音合适,音乐停止讨论结束。
4.
教师巡视小组活动,指导组员开展互相评
“我们的金点子”学习单示例:
“我们的金点子”学习单
班级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金点子”
小组评一评
1.
能想出一个金点子,得一颗;能想出两个及两个以上金点子,再得一颗
2.
能改进组员们提出的金点子,得一颗
3.小组汇报金点子。
(1)
完善奖励方法。
教师出示班级已有的奖励方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改进。教师小结:奖励方法要公平
公正,执行的时候要有奖有罚。
(2)
发挥小干部的作用。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班级中需要小干部管理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小干部管理的方法。
教师小结:小干部管理既要严格,也要讲究方法。
(3)
促进互相提醒和监督。
4.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班级中需要互相提醒和监督的方面,组织小组分角色表演。(预设:
在早自修之前,有不少同学们早早地来到教室,这时候老师们还没有到教室,我们该怎么
做呢?)
5.
学生谈感受,教师小结:在提醒和监督同学的时候,要讲清楚道理,当好榜样。(板
帖:互相监督、提醒)
(4)
教师小结:发现了班级的问题与不足,寻找了解决的方法,今后大家会继续努力,
共同进步。
设计说明:
通过小组合作,分享智慧,进行头脑风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激发他们的
主人翁意识,真正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教师从完善奖励方法、发挥小干部作用、促进互相监督提醒三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
梳理提出的建议,帮助学生以点带面,深入讨论,真正参与班级自主管理,激发主人翁意
识。案例1可结合班级实际问题进行替换。
三、发挥创意设计班徽,浸润班级文化
教学过程描述:
1.认识班徽。
教师出示三个班徽引导学生观察班徽的特点,思考班徽与班级特点的关联,了解班徽
所代表的意义,激发学生设计班徽的兴趣。
4.
设计班徽。
教师播放如何设计班徽的微课,组织小组合作设计,出示要求。
小组合作要求:
(1
)每位组员都参与,发表自己的建议。
(2)
组长合理分配任务,人人有事做。
(3)
汇报时,每位成员轮流发言。
(4)
讨论时声音要合适,音乐停止活动结束。
5.
展示班徽。
(1)
教师组织小组轮流展示班徽。
(2)
教师小结:班徽的设计要主题明确,简洁美观。
板书设计:
这些事我来做
不让做,会沟通。
不会做,认真学。
家务活,坚持做。
设计说明:
通过认识班徽、设计班徽、展示班徽三步,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班级文化,感受自己是
班级的一员,增强对班级的热爱之情。
四、整体总结回顾,努力建设班级
1.教师总结: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只有取长补短,团结一心,人人参与
班级建设,我们班级才会越来越优秀。
板书设计:
2
部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班规我们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班规可以使班级生活健康有序。
2.学制定班规,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公民意识。
3.懂得班规应共同遵守。
4.懂得班规可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完善和修订。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大搜索、讨论、提建议、阅读启示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规则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规则意识及培养民主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制定班规,懂得班规应共同遵守。
2.难点:懂得班规应共同遵守。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在对班规的认知和情感上有所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规则意识,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和学法。
1.教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2.学法:自主学习法及活动与探究
3.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及搜集资料,学生课前大搜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家有法律,班级应有班规。那我们的班规是什么呢?怎么制订的呢?有哪些作用呢?……
2.今天,我们在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班规的作用
1.活动与探究一:想一想,辩一辩
(1)生阅读教材P8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认为班规有什么用?
说说你的看法?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教师小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校有校纪,班有班规。班规是班级共同生活的规则。班规可以让班级生活健康有序,使同学们能在班级里愉快安全的学习和活动。
2.活动探究二:搜集
(1)生阅读教材P9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这些班规都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你能在为班级想几条班规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目标导学二:班规我们定
1.活动探究一:辩一辩,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第10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应该怎样制定班规呢?
上面两种制定班规的方式,你认为哪种更合适呢?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2.活动探究二:想一想,写一写
(1)生阅读教材第11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对于制作班规,你有哪些方法和意见?
制作班规时要注意什么?
对于上面几幅图画,你看了后有何感想?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班规的制定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我们必须掌握班规的制作程序和方法。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学习了班规的作用及制订程序,那是不是就完了呢?
生:不是的。
师:那还有什么呢?(生自由回答)
师:有了班规,不代表班上就好了。如果班规不执行,再好再多的班规也没用。今天,我们来学习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三:班规重执行
1.活动探究一:议一议,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第12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认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督促学生们遵守班规?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12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2.活动探究二:看一看,写一写
(1)生阅读教材P13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们班是否经常有人违规呢?怎么办呢?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13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目标导学四:班规可改进
1.活动探究一:想一想,写一写
(1)生阅读教材P14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如果你发现班规存在这些问题,你会怎么办?
谈谈你对改进班规的看法。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14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2.活动探究二:辩一辩,写一写
(1)生阅读教材P15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假如你认为班规还不够完善,你认为应该如何修订?
在修订的同时,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16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三)师总结:班规作用大,制订班规应发扬民主,班规应共同遵守,为保证班规执行,必须建立奖惩制度。
在执行规则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合理性,可依照程序对班规进行修订。
板书设计。
2.我们的班规我们订
班规的作用
班规我们订
共同遵守
可修订
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
第3课《我们班--他们班》(第1-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班级之间合作的意义,要善于去发现其他班的特点和长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的班集体。
2.懂得要以正当方式对待班级间的竞争,能够尊重和欣赏其他班级,为别班的精彩喝彩。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调查、走访老师和同学、讨论、提建议、阅读启示及写倡议书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群体之间正确相处的能力,增强集体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认识班级合作的意义,正确对待班级间的竞争,为别班的喝彩。
2.难点:正确对待班级间的竞争,为他班喝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在对班级间的合作与竞争的认知和情感上有所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合作竞争意识,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雪
教法和学法。
1.教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2.学法:自主学习法及活动与探究
3.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及搜集资料,学生课前大搜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学校内有很多班,我们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一些事情。那班级之间有哪些关系呢?
(师出示班级合作与竞争的画面)
生:自由回答。
师:这些关系主要有合作与竞争。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班级间的合作与竞争。走进他们班吧!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进他们班
活动与探究一: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P16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在校园里你有类似的问题吗?
你了解其他班级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在学校里除了自己班级,还有其他班级,每个班级都是不一样的。
活动与探究二:查一查
(1)生阅读教材P17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知道他们班最擅长什么吗?
你认为他们班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17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目标导学二:增进班级间的合作
1.活动与探究一:看一看,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P18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所在的班级和其他班级有过类似的活动吗?
如果有的话,你们是如何合作的?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每个班都是学校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校园里大家一起合作,共同创造和分享美好的校园生活。
2.活动有探究二:想一想,写一写
(1)生阅读教材P19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认为开展这类班级活动有何意义?
大家可以从中获取什么?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19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三:正确对待班级间的竞争
活动与探究一:议一议,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P20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在校园中有过类似的现象吗?
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什么的样的不良后果?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班级与班级之间既有合作又竞争,竞争给我们带来成长和收获。班级之间有竞争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使用不正当的方式获胜,那是不光彩的。甚至会产生不良后果。
活动与探究二:谈一谈,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P21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所以说这些做法是否正确?
如果在你身边发生了这样的事,你会如何处理?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班级间的竞争必须使用正当方式。
目标导学四:为他班喝彩
活动与探究一:看一看,议一议
(1)生阅读教材P22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为什么学校会给那个班颁发道德风尚奖呢?
法国申办奥运会是败给了北京,为什么法国代表团还向北京祝贺呢?
为什么中国观众给法国代表团最热烈的掌声?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值得欣赏和尊敬的地方。
能够为他班喝彩,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和赞赏。
活动与探究二:想一想,议一议
(1)生阅读教材P23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如何看待上述想法?
你会为他们班喝彩吗?为什么?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真正懂得为他人喝彩的人,会欣赏他人在竞争过程中的卓越表现和拼搏奋斗的精神,而不会在意胜败的结果。
(三)师总结:我们要学会尊重和欣赏其他集体,破除小团体本位的狭隘意识,能公正的看待班级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合作关系。
板书设计。
3.我们班
他们班
走进他们班
增进班级间合作
正确对待班级间竞争
为他班喝彩
少让父母为心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劳,激发感恩父母的意识和情感。
2.让学生懂得管理好自己,少给父母添麻烦,就是爱父母的表现。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身体验、阅读感悟、小记者提问和采访、讨论、提建议等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关心体谅父母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体谅父母的辛劳,管理好自己,用自己的行动体贴父母。
2.难点:管理好自己,用自己的行动体贴父母。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在对父母的情感上有所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爱父母意识,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和学法。
1.教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2.学法:自主学习法及活动与探究
3.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及搜集资料,学生课前体验父母的辛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一日三餐是谁做的?
生:爸爸妈妈。
师:除此以外,爸爸妈妈还为我们做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很多,很辛苦!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爸爸妈妈有多辛苦。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爸爸妈妈多辛苦
1.活动与探究一:想一想,看一看
(1)生阅读教材P24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有没有在家帮父母做个家务活?
你是否体会过父母做这些家务活的辛苦?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2.活动与探究二:看一看,说一说
(1)生阅读教材第25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和父母在一起时,你留意过他们在做什么吗?
你从哪里感受到小娟爸爸的辛苦?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25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3.活动与探究三:看一看,议一议
(1)生阅读教材P26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父母工作的辛苦体现在哪里?
你有没有和父母一起去上过班了?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事先了解爸爸妈妈上班了,地方有什么规定和要求。特别要记住哪些是不能做的。在爸爸妈妈自己工作的时候,仔细观察。要注意安全,讲礼貌。
4.活动与探究四:想一想,说一说
(1)生阅读教材第27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通过上述采访,你能看出什么?
如果采访对象是你,你会怎么办?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27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5.活动与探究五:自主设计
(1)生阅读教材第28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当你面对自己父母是谁,你会怎么提问?
听完父母的回答后,你是心里有怎样的感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辩论、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28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二:少给父母添麻烦。
1.活动与探究一:看一看,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第29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看了上面四幅图片,你有何感想?
你平时有为父母减轻过麻烦吗?
你认为怎样做才能营好自己?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父母要做那么多事很辛苦。我们都爱父母,也想为他们分担。很多事情我们都帮不上忙。但我们最起码能做了营好自己,少给父母添麻烦。
2.活动与探究二:想一想,说一说
(1)生阅读教材第30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是否有过上述类似问题
如果你父母给你说了,你会怎么做?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30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3.活动与探究三:问一问,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第31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是否有过上述的想法?
你是否能够长期坚持如此?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举动,都有可能是父母徒增烦恼。要想为父母分忧解愁就从学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开始吧。
(三)师总结:让我们好好体会父母的辛劳,懂得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用管理好自己的行动体谅、体贴父母。
板书设计。
4.少让父母为心
爸爸妈妈多辛苦
少给父母添麻烦
5
这些事我来做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懂得要尽量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主动参与家务劳动。
2.学习并掌握做家务活的技能。
3.引导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大人沟通,争取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身体验、家务擂台赛、阅读感悟、小讨论、学习交流会等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承担家务活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和情感,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父母沟通,学习掌握做家务的技巧,坚持做好家务活。
2.难点:坚持做好家务活。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在对家庭的情感上有所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爱家庭、做贡献的意识,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和学法。
1.教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2.学法:自主学习法及活动与探究
3.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及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做过家务吗?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比赛,好吗?比赛的内容就是看谁做的家务活多。
生:好。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家务擂台赛
1.活动与探究一:想一想,问一问
(1)生阅读教材第32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平时做过哪些家务活呢?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开展擂台赛。
(4)比一比,看看谁做的家务活多。
2.活动与探究二:议一议
(1)生阅读教材第33页内容,并看看知识窗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回想一下自己在做家务活的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呢?
你认为做家务活有什么好处?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我们尝试着做家务,不仅能减轻大人不能负担,而且在动手的过程中还会有许多收获。
目标导学二:愿做哪种人
1.活动与探究一:看一看,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通过这篇日记,你有什么感受?
我们可以从主人公的身上学到什么呢?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我们应当力所能及地做些家务活,减轻父母的负担
2.活动与探究二:讨论
(1)生阅读教材第35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觉得这些孩子可爱吗?
你能从他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习并掌握做家务活的技能。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情境导入。
2.师:有时我们确实想帮家人做些家务活,但家人对我们不放心等等,不让做,怎么办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三:不让做
怎么办
1.活动与探究一:想一想,说一说
(1)生阅读教材第36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大人为什么不让我们做家务活呢?
你有过那次的烦恼吗?说给大家听听。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愿意做家务活,而是大人们不让我们做这个,不让我们做那个。他们总是担心。
2.活动与探究二:阅读文中第37面的一封信。
(1)生阅读教材第37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从这封信中你学到了什么?
你认为有什么好的方法与父母交流?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
3.活动与探究三:想一想,议一议
(1)生阅读教材第38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假如你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你会怎么办?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38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目标导学三:与“家务活”签约
1.活动与探究一:比一比,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第39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假如有些家务活你不会做,你应该怎么办?
假如可以学,你会向谁学呢?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39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2.活动与探究二:阅读一下书中的知识窗
(1)生阅读教材第40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除此你知道哪些家务小窍门?
你认为这些家务小窍门对你有帮助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40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三)师总结:我们要尽力料理自己的生活,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大人沟通,争取自理自立、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
板书设计。
5.这些事我来做
展示自己会做的家务活儿
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父母沟通
学做家务活
6
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关心家庭生活,关心家人,关心家庭事务,初步具有为家庭和谐做贡献的意识和行动。
2.引导学生为家庭尽责任,懂得不管年龄大小,家庭成员都要承担家庭责任,要有负责任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身体验、召开家庭会议、交流园、出点子、演一演、写承诺书、阅读感悟等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家庭责任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为家庭尽责任,懂得不管年龄大小,家庭成员都要承担家庭责任,要有负责任的精神。
2.难点: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在对家庭的情感上有所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爱家庭、做贡献的意识,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和学法。
1.教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2.学法:自主学习法及活动与探究
3.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及搜集资料,学生课前准备好参与活动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情境:小刚的爷爷生病了,爸爸妈妈都要上班。没有人照顾爷爷,该怎么办呢?
2.师: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3.生自由回答。
4.师:有些同学回答得不错,那就是小刚可以在课余时间照顾。小刚是在承担家庭责任。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我们如何为家庭做贡献,承担责任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我的家庭贡献
活动与探究一:想一想,说一说
(1)生阅读教材第42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有没有对家庭做过贡献?
你对作贡献保持什么态度?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家庭中的每位成员都很重要。家庭的幸福需要每位成员做出贡献。作为孩子,我们也要对家庭有所贡献。
活动与探究二:看一看,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第43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身边有个类似的事情吗?
你认为哪些事情属于家庭之间相互陪伴?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陪伴,相互支持,相互关心,就是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贡献。
活动与探究三:说一说,写一写
(1)生阅读教材第44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对家庭做过哪些贡献?
为家庭中央贡献和你的心情怎么样?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作为家庭的一员,尽管我们的能力有限。但是也可以为家庭事务出主意,用我们的创意和劳动为家庭做贡献吧。
活动与探究四:演一演
(1)生阅读教材第45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认为上述方法怎么样?
你还能想到什么样的妙计?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孩子是维持家庭亲情的纽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二:我也有责任
活动与探究一:想一想,看一看
(1)生阅读教材第46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对上述情形的看法是什么?
如果出现了上述情况,你会怎么办?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家是一个特别的地方,这里有爸爸妈妈这样的大人,也有像我们这样的小孩。在家庭中大人要尽的责任,我们年纪虽小,但也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活动与探究二:阅读第47面的阅读角
(1)生阅读教材第47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
假如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办?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家庭责任的承担,不能仅凭一时兴起,需要有负责任的精神,坚持到底的责任。
活动与探究三:看一看
(1)生阅读教材第47面阅读角和活动圆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认为上面事列对你有用吗?
你认为自己具备这种精神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有了为家庭负责任的精神,我们就会处处为家庭着想。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会认为这只是大人做的。
活动与探究四:读一读
(1)生阅读教材第48面的阅读角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读了此篇文章,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假如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做?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三)师总结:我们要增强家庭责任意识,体会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重要性,能主动为家庭做贡献,尽责任。
板书设计。
6.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
主动关心家人和家庭事务
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7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上册《健康看电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体会电视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2.知道过度看电视对身体、友情、亲情的伤害,要调整自己看电视的行为,做到健康看电视。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身体验、推荐喜爱的电视节目、阅读感悟、情境体验、讨论、制订看电视约定、出点子等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做到健康看电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新媒介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懂得过度看电视给身体带来的各种伤害,反思和调整自己看电视的行为
2.难点:反思和调整自己看电视的行为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对电视等新媒介接受较快、依赖度高,再加上自制力虽形成但不持久,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和学法。
1.教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2.学法:自主学习法及活动与探究
3.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及搜集资料,学生课前准备好参与活动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出示谜语:有关电视的谜语。师提问:这个谜语是什么?你经常看吗?
2.生自由回答。
3.师播放一小朋友看电视视频。问:视频中的小朋友做得对吗?我们该怎么做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如何科学看电视问题。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神奇的“宝盒”
活动与探究一:看一看
(1)生阅读教材第50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是怎样看待电视的?
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视?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活动与探究二:说一说,议一议
(1)生阅读教材第51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认为看电视快乐吗?
你在电视中获得过哪些快乐的经历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51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二:眼睛都抗议书
活动与探究一:想一想,说一说
(1)生阅读教材第52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平时看电视时是如何对待眼睛呢?
你看电视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眼睛的感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
活动与探究二:看一看第53面的知识窗
(1)生阅读教材第53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有什么科学的看电视方法吗?
为了眼睛的健康还应该注意什么?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看电视不讲科学会留眼睛造成伤害。
活动与探究三:仔细看一看第54面的阅读角
(1)生阅读教材第54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平时是怎么看电视的?
你对看电视持什么态度?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54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目标导学三:别让他抢走太多
活动与探究一:想一想,说一说
(1)生阅读教材P55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认为看电视是好是坏?
看电视对你造成什么影响?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55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活动与探究二:认真阅读第56面的阅读角
(1)生阅读教材P56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是这样的吗?
如果你是主人公,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辩论、交流与分享
(4)教师小结
活动与探究三:议一议,说一说
(1)生阅读教材第57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看电视时有什么好的方法?
你认为看电视时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如果长时间看电视,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那么就得不偿失了
(三)师总结:电视对人们的生活有意义和作用,我们要反思和调整自己看电视的态度及行为,做到健康看电视。
板书设计。
7健康看电视
电视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过度看电视给身体带来的各种伤害
反思和调整自己看电视的行为
8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认识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体会如何有效利用网络。
2.懂得要讲究网络道德,遵守网络规则,学会文明安全的上网。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游戏,了解网络游戏的利弊,掌握避免沉溺网络游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身体验、小调查、提建议、辩论赛、阅读感悟、网络游戏规则设计、情境体验等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做到文明安全上网,避免沉溺网络游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新媒介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注意网络安全,遵守网络规则;了解网络的利与弊,要避免沉溺于网络游戏。
2.难点:学生掌握避免沉溺于网络游戏的方法。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对网络等新媒介接受较快、依赖度高,再加上自制力虽形成但不持久,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和学法。
1.教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及活动与探究
3.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及搜集资料,学生课前准备好参与活动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利用教室内的互联网设施现场提问:这些是干什么用的?(电脑、网络等)
2.生自由回答。
3.我们大家都接触过网络,那你对它有正确的认识吗?今天,我们就走进互联网世界,探究互相网的利与弊。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新世界
很精彩
活动与探究一:调查(课前进行)
(1)生阅读教材第58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有没有接触过互联网?
你上网主要做些什么?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58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活动与探究二:看一看,说一说
(1)生阅读教材第59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还知道哪些新鲜事?
你喜欢这种生活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互联网让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句老话变成了现实。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地球村的村民们,正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各种便捷服务。
目标导学二:新世界
有规则
活动与探究一:看一看,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第60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在互联网上是否泄露过隐私?
你会在互联网上正规的保护自己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互联网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他和正规世界有着一样的规则。要想在这个新世界里安全快乐的生活。我们首先要学会遵守规则并保护自己。
活动与探究二:认真看一看第61面的知识窗
(1)生阅读教材第61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恶作剧?
假如他是你你会怎样想?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网络世界纷繁复杂,我们不仅要学会保护自己,而且还要做到不去损害他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三:网络游戏的是与非
活动与探究一:看一看,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第62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对网络游戏有什么看法?
你认为网络游戏有哪些危害?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活动与探究二:想一想,说一说。
(1)生阅读教材第63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有哪些好的方法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会给人造成哪些危害?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63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三)师总结:我们体验了网络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了解了网络世界的规则,要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养成健康、安全、文明的网络生活习惯。
板书设计。
8网络新世界
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注意网络安全,遵守网络规则
网络的利与弊,要避免沉溺于网络游戏
9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上册《正确认识广告》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提高学生认识广告的能力。
2.知道广告的种类、呈现方式、特点及其功能,明白商家做广告的目的性。
3.引导学生知道如何理性的识别商业广告的虚假,怎样才能不被商业广告牵着走。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身体验、情景体验、小调查、小讨论、案例分析、提建议、阅读感悟等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提高认识广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知道对广告的内容不可全信;对广告应有基本的辨别和判断能力。
2.难点:让学生具有对广告应有基本的辨别和判断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对广告信息接受较快、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和学法。
1.教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及活动与探究
3.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及搜集资料,学生课前准备好参与活动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播放视频:广告视频
师再出示一张纸质广告。提问:视频和一张纸是什么?大家还见过什么形式的广告?
2.生自由回答。(广告)
3.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广告问题。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无处不在的广告
活动与探究一:看一看,说一说
(1)生阅读教材第64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说在电视上我们还可以在哪里找到广告?
你你认为广告多了有好处还是坏处?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活动与探究二:认真看第65面的知识窗。
(1)生阅读教材第65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广告在生活中有很多的隐藏形势,你知道哪些?
广告无处不在,你能否做到一天不看到广告。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
活动与探究三:认一认,写一写
(1)生阅读教材第66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对广告持什么态度?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厂家商要做广告呢?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二:广告都可信吗?
活动与探究一:调查(课前进行)
(1)生阅读教材第67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认为什么样的广告才会对你产生影响?
你买的东西和广告上的东西我差别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67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活动与探究二:小讨论
(1)生阅读教材第68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认为广告是真的还是假的?
你知道哪些是虚假广告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广告里的内容不一定可信,那么虚假广告的内容就更不能可信了。虚假广告,要么是推销假冒劣质产品。要么是直接骗取消费者的财权,这样的后果更加严重。
活动与探究三:认真看一看第69面的知识窗
(1)生阅读教材第69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认为虚假广告会对人造成哪些危害?
如果对你产生了不良影响,你会怎么办?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69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目标导学三:学会识别广告。
活动与探究一:看一看,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第70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能识别这些虚假广告吗?
你能抵制住虚假广告的诱惑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面对广告,我们要学会识别,不能被广告牵着走。要摆脱广告的控制,需要了解广告的秘密招数。
活动与探究二:仔细看一下第71面的知识窗。
(1)生阅读教材第71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主人公?
假如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办?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面对广告的猛烈攻势,我没有学会善与识别广告。做聪明的消费者。
(三)师总结:认识了广告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我们要增强对广告信息基本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学会理性地对待社会中的商业广告,不被广告牵着走。
板书设计。
9.正确认识广告
无处不在的广告:种类,呈现方式,特点和功能
正确认识广告:虚假广告的危害
9
正确认识广告
一、知识点。
1.当电视走进千家万户时,电视广告也随之而来。
2.正确认识广告。广告无处不在,广告的内容不一定都可信。
3.广告的内容不一定都可信,虚假广告就更不可信了,虚假广告要么是推销假冒、劣质商品,要么是直接骗取消费者的钱财,这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4.学会识别广告。面对广告的猛烈攻势,我们要善于识别广告,做聪明的消费者。
二、问答题。
1.如何正确认识广告?
①广告无处不在;
②广告的内容不一定都可信;
③面对广告的猛烈攻势,我们要善于识别广告,做聪明的消费者。
2.虚假广告有哪些危害呢?
(1)对消费者:①误导消费者,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②欺骗消费者,相应会对消费者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失。
(2)对商家:①破坏了自身的良好形象;②造成自身财产损失。
3.你能想出破解虚假广告的方法吗?
①需要了解虚假广告的秘密招数;②根据需要购买消费,不盲目,不从众;③不贪小便宜。
10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探究认识体会塑料的广泛用途,知道塑料废弃品对环境的污染及其危害。
2.能了解其他环境污染情况,如农药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树立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身体验、阅读感悟、情境体验、制订减塑方案、环境污染大搜索、调查研究、讨论等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塑料制品对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其他农药污染,水污染等树立环保意识。
2.难点:树立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对环境污染感受较少、对其危害性认识不够,没有环保意识,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和学法。
1.教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2.学法:自主学习法及活动与探究
3.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及搜集资料,学生课前准备好参与活动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出示视频及图片:白色污染。生看后回答问题:上述视频反映了什么问题?
2.生自由回答。(塑料垃圾及其危害)
3.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探索白色污染的问题。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从白色污染说起
活动与探究一:看一看
(1)生阅读教材第72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吗?
你见过哪些塑料产品?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
活动与探究二:认真看一下第73面的阅读角
(1)生阅读教材第73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知道为什么会被称为白色污染吗?
根据上述大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
活动与探究三:研究一下第74面的相关链接
(1)生阅读教材第74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但是污染这么严重,我们可以完全不使用白色污染吗?
如果不使用这些白色污染,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74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活动与探究四: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第75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可以替代塑料产品呢?
你有什么好的方案?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75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二:环境污染大搜查
活动与探究一:查一查
(1)生阅读教材第76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认为白色污染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
如果你发现了白色污染,你会怎样处理?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76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活动与探究二:看一看
(1)生阅读教材第77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认为造成这些因素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
活动与探究三:好好看一下第78面的阅读角。
(1)生阅读教材第78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认为怎样做才能减少农药污染?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体会?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
活动与探究四:看一看第79面的阅读窗和活动园。
(1)生阅读教材第79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通过此次调查你有什么收获?
请你谈谈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理解。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
(三)师总结:认识体会了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环保意识。
板书设计。
10.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
白色污染:现状及危害
其它污染:现状及危害
11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4类垃圾,知道垃圾的危害,懂得垃圾中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回收和再利用。
2.引导学生懂得垃圾的分类及其意义,学会垃圾分类,发挥自己的创意使垃圾变废为宝。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身体验、观察、调查研究、阅读感悟、举办变废为宝创意展、讨论等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了解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能做到废品的再利用。
2.难点:垃圾科学分类,树立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对垃圾污染感受较少,但对其危害性认识不够,没有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的意识。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和学法。
1.教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2.学法:自主学习法及活动与探究
3.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及搜集资料,学生课前准备好参与活动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出示各种垃圾图片,生认真观看体会。
2.师:这些垃圾,你见过吗?你还见过哪些垃圾?(生自由回答)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探究“垃圾”问题。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暴增的垃圾
活动与探究一:看一看,说一说
(1)生阅读教材第80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垃圾?
你遇到这些垃圾会如何处理?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
活动与探究二:看一看第81面的活动园
(1)生阅读教材第81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知道你们家一天会生产多少垃圾吗?
根据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
活动与探究三:看一看第82面的阅读窗。
(1)生阅读教材第82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垃圾有哪些危害呢?
看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敢想?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迅速超大了垃圾家族,其危害可不仅仅挤占我们的生存空间。
活动与探究四:看一下第83面的知识窗。
(1)生阅读教材第83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会垃圾分类吗?
下面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可再利用的资源?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多数废弃物中都有可再利用的宝贵资源,如果不充分利用,不仅危害环境,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二:减少垃圾变废为宝
活动与探究一: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第84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减少垃圾污染?
你有什么合适的方法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如果把垃圾的源头就分类放置,有的可以直接在利用,有的可以加工再利用,这样就能大大减少垃圾的量,还能让很多垃圾变为资源?
活动与探究二:看一看
(1)生阅读教材第85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看到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
垃圾分类,有什么好处?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各种垃圾混合在一起丢,那就很难在利用,要想更好地对垃圾利润,就要进行垃圾分类。从那之后,那些看起来毫无价值的垃圾,有些却可以再利用。
活动与探究三:看一看第86面的相关链接
(1)生阅读教材第86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能为你的生活周边想一个垃圾分类的好妙招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想法?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86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活动与探究四:调查
(1)生阅读教材第87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能研究出以上三种方法吗?
你会选择哪些废弃物进行分类再改造?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有些事物不是他们真的没用了,而是我没有发现在利用他们的方法。
(三)师总结:了解了垃圾暴增的现状及危害,懂得垃圾分类、回收、再循环利用的意义。
我们要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板书设计。
11.变废为宝有妙招
暴增的垃圾:原因及危害
措施:减少垃圾
变废为宝
12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上册《低碳生活每一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变暖,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进而对环境和人类生存造成一系列影响和伤害,树立危机意识和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尝试去改变日常生活中不恰当的生活方式,减少碳排放,过绿色低碳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身体验、观察和思考、资料搜集、算一算、出点子、制定家庭低碳生活新规范、阅读感悟等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责任和行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知道地球变暖对环境和人造成的影响和伤害,学习过低碳绿色生活,减少碳排放和进行碳补偿。
2.难点:学习过低碳绿色生活。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对碳排放认识较少,对其危害性认识不够,没有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行动。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和学法。
1.教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2.学法:自主学习法及活动与探究
3.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及搜集资料,学生课前准备好参与活动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从发烧说起:一个人发烧了是什么症状呢?请大家说一说。(生自由交流)
2.发烧的滋味很难受!那如果地球“发烧”了,会是什么症状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地球发烧了
活动与探究一:看一看第88面的知识窗
(1)生阅读教材第88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认为地球发生了哪些潜移默化的变化?
多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地球变暖,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
活动与探究二: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第89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知道还有哪些是因为全球变暖而带来的灾害吗?
你的周围有没有这种情况?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对环境和人类生存造成一系列影响和伤害。
活动与探究三:看一看
(1)生阅读教材第90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看我上述材料你是如何想的?
你会怎么办呢?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
活动与探究四:看一看教材第91面的知识窗
(1)生阅读教材第91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在大量制造温室气体的?
看完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环节都在大量制造温室气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二:减少我们的碳排量
活动与探究一:算一算
(1)生阅读教材第92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知道你们家庭一个月要用多少碳排放吗?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生边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碳排放。
活动与探究二:看一看,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第93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认为这常生活中有哪些是碳排放的?
若你发现这种情况,你是如何处理的?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93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活动与探究三:说一说
(1)生阅读教材第94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的家庭中存在哪些碳排放?
你能想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法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94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活动与探究四:看一看第95名知识窗
(1)生阅读教材第95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有没有参加过类似的活动?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低碳排放从我做起
(三)师总结:地球变暖与人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碳排放,学习过低碳绿色的生活。
板书设计。
12.低碳生活每一天
篇9
一、创立一个联动机制
我校以建立法制教育规范机制为主导思想,建立了以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纪委、公安处、思政部、法律系等机构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的联动机构,负责协调、安排布置、实施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工作。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的联动机构的职责:党委宣传部负责“四五”普法、“五五”普法及有关法制教育精神的制定和安排,教务处负责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安排落实,学生处负责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稳定教育,思政部负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工作的安排实施,法律系负责模拟法庭工作的开展,纪委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实现了各部门分工协作,各施其能,共同推动我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抓好两个普法阶段
2001年以来,中央提出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根据陕西省对“四五”普法工作的具体部署,结合我校实际,突出特色抓重点,扎实有效地推进“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大学生也愈来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影响,为此,我校着重推进普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普及化,做到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法律知识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提高管理干部的法律素质与推进依法治校相结合,努力提高师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修养,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四五”期间,我校党委宣传部、工会、党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保卫处等部门分工负责,积极配合,共同做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按照《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陕教政〔2006〕20号)的规划部署,根据学校的特点,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我校从2006年起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实施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积极开展普法学法用法活动工作。
(一)加强制度化建设,为普法教育夯实基础
我校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等,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违纪、违规行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度规范,对违纪学生、违纪现象给以相应纪律处分。修订完善了《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管理规定》、《西安理工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生工作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预案》、《学生伤害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等管理文件,并编撰成30万字的《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管理规程》,使制度建设日臻完善,并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同时,我校建立健全了《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申诉处理暂行办法》,成立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另外,还设立了学生申诉信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办公室及时安排有关部门调查落实学生申诉情况,查证属实的,对责任人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在学生申诉处理过程中,严格制度、严肃程序,坚持回避制,保证委员会会议的合法人数,给学生以陈述、申辩的机会。每个环节都有书面材料及文书,并向学生说明学生具有上诉权。
(二)注重针对性和层次性,法制教育稳步推进
我校针对新生进行法制教育,主要采取学习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普法考试。我们逐班下发了《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由辅导员和班主任集中组织学习,通过主题报告会、班会、观看电影等形式,对新生进行“法与人生”的法制教育讲座和“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为主题的讲座。针对药家鑫交通肇事杀人案件,我校借此开展全方位的法制教育活动:组织安全教育课,进行安全法治主题教育,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宣传;举办思修道德教育专题报告会,学校及各院系领导带头走入学生中间、走上讲台作报告,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谈心,加大教育引导的力度;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主题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活动,进行法律法规集中学习,反思该事件的恶劣影响及教训,增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探讨药家鑫事件的成因及带来的深刻教训;组织学生撰写分析报告,分析药家鑫事件的成因,剖析自己对法律法规存在的模糊认识,从而提出自身的整改措施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更是普法教育的核心所在。我校高度重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教育,将宪法精神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之中。校团委、学生处通过举办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团日活动,活跃学生的日常文化生活,将法制教育融入其中,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从点滴中增强法律意识。
(四)立足课堂,让法制教育进头脑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我校着力于让法制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根据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等四部委《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使学生学习并掌握我国基本法律知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为其他非法律专业的本科生开设选修法学二学位,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使他们既成为法律知识的拥有者,又成为普法工作的实践者。
三、建设好三个教学渠道
(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传授法律知识的主课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绝不仅是简单地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合并在一起,而是一门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的,具有专门定位、特定内涵、特定任务的一门崭新课程。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研室针对新方案,结合我校以理工科学生为主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法大胆创新,由过去单纯的填鸭式教育,改为启发式教学,传统授课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理论知识与案例相结合,课本知识月实际案例相结合,通过讲授、提问、讨论、案例分析自主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授课时我们注重采用启发、讨论、案例分析、互动、探究、自主学习等符合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教学形式,特别是采用了“理论讲授-实物信息-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即把每一个授课主题分为三个部分:理论讲授;资料、图片等演示;问题探究。在教学环节安排上,老师们普遍注重案例教学,每一章节、每一主题内容都精选案例,以案例导入主题,以案例提出思考问题,教材中法制教育内容的逻辑结构是以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密切联系的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为切入口,帮助学生认识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外在强加,增进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以社会主义法理为基础,引导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进而通过阐释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二)以“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势政策课专题”为法律知识普及的辅助课堂
切实抓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对于保证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也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我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顺利进行,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大中专学生安全教育有关问题的通知》(陕教稳〔2006〕8号)精神,我校于2006年9月下发了《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大中专学生安全教育“进教学计划、进课堂、有课时”的安排意见》(西理教〔2006〕45号)文件,对我校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有关事项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要求。根据文件精神,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由学生处组织负责,从2006年始每年在新生秋季学期进行,并将安全教育列入总体教育教学计划,落实在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选修课中。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涵盖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心理和生理健康、性道德与健康知识、网络安全知识、自然灾害防范等诸多方面。从2006年以来,我校学生处组织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认真开展安全教育教学工作,课前集体备课,课堂认真讲授,有计划地在新生入学后集中对其进行安全防范、遵纪守法、自我保护的教育,而对毕业生则重点进行心理和就业疏导教育,还利用节假日、国内外重大活动和纪念日等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安全知识教育,力求将理论教育和鲜活的案例相结合,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增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实效性,努力营造安全教育的氛围,提高安全教育的感染力和教学效果。我们还与公安处、后勤处、曲江管理处等单位共同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使学生学习安全救护、紧急避险方法,掌握自救、自护和逃生技能。并通过校园广播、网络、宣传栏、校园文化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安全知识教育主题,营造安全教育氛围,提高安全教育教学效果。
(三)以“模拟法庭”为拓展的实践教育课堂
作为我校法制教育亮点之一的模拟法庭搭建了法律实践教育教学的平台。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多媒体硬件设施、当前生动的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真实案例以及校内教师校外专家严谨深刻的分析,都吸引着广大学生观摩参与。每年举行l-2次的全校性开放式模拟法庭活动,将真实的法庭引入进校园,使法制教育更加生动直观,便于法律知识推广,法制教育效果尤为强烈,在专业外、校园内和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学生了解现行法律制度、认知司法实践、强化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开展的活动受到《光明日报》、《新华网》、《西安日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和肯定。还有由法律专业学生组成“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经常自办学术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借助“3.15”消费者权益日、“12.4”法制宣传日、“6.26”国际禁毒日、“11.9”消防安全日与校外有关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制宣传活动,无偿法律援助案件,参与诉讼,为社会弱者提供法律帮助,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学法、用法、守法意识的同时既丰富了校园文化也扩大了学校影响。另外,我们还每年定期聘请法学知名学者和司法实践部门专家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辐射全校学生,强化理工科高校学科交叉特色,拓宽学生视野,拓展思考维度,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四、实现四个教育结合
(一)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
大学生往往被视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一优秀群体常常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可是,尚未完全脱离父母的庇护,又还未真正踏上社会的大学生们尚不具有把握现实的能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带来的是迷茫和彷徨;自我意识强但自控能力差;情绪方面的不稳定性与矛盾性等原因所引发的挫败、沮丧、偏激等负面情绪极易受到诱发而导致犯罪。2004年的马加爵案件,2010年的药家鑫案都属于情绪犯罪。我校相关方面注意到这种大学生犯罪新动向,及时在我校心理咨询的同时辅助以法律咨询的内容,帮助在校大学生学会理智思考,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人生负责。
(二)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
法制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授情况就,最主要的要通过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来考察。新方案中,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改革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简单是两门课程的合并,更主要的是密切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同时也提升了法律教育的地位。
(三)法制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诚然,高等院校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主,特别像我校这样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主要培养专业技术的应用人才,但培养专业人才与通识教育可以并行不悖。而且专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往往偏向于技术主义、分析主义、经验主义;通识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则偏向于科学主义、整体主义、思辨主义,表现出高度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教育教学更重高度、广度、思想性、人文关怀、哲学深度与创新性。在高等院校中两种教育教学互为补充,专业教育可以通识教育为塔底;通识教育可以专业教育方式为塔尖。法制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培养思维广度、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
(四)法制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1]法律教育本身及其产生的结果对人的其他方面,如价值理念、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时时刻刻规约公民的行为。法制教育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提高综合素质。
五、坚持五个教育原则
(一)目的导向原则
法制教育专题及案例的选择、设计和讲解,都以树立正确法制理念、培养坚定法律信仰为目的,尤其突出法律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思想,强化法制意识。
(二)优势突出原则
我校法制教育的优势,既表现在教师的专业性强,理论功底扎实,还表现为案例选择突出典型和时代感,使学生体会到法制教育不是为了领会僵硬的法律规定,而是实实在在能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内容科学原则
法律从概念到理论,从内容到形式,从内涵到外延都有其极强的历史发展性和严谨的理论推理性,学会和尊重法律的科学性,有助于大学生知法懂法、学法用法。
(四)功能互补原则
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法制教育处于无可替代的独立位置,但这种独立不是孤立,法制教育从来都与德育、美育、及哲学历史学科的教育紧密相关,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五)形式多样原则
我校法制教育的形势可谓精彩纷呈,有学理分析的深入严谨,有典型案例的真实感动,还有东西渊源的异同比较等等,这些都给法制教育的课堂增添了活力,多种形式共用,既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真正使法制理念深入人心。
六、力求六个推动功能
(一)推动学生遵纪守法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2]当前大学生遵纪守法存在的很多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因为不知法不懂法,而是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知法犯法,因此,遵纪守法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大学生遵纪守法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唤醒和强化他们的守法意识,使其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
(二)推动建设法治校园
高等学校要提高办学水平,就必须依法治校,这既是现代化高等学校制度的要求,也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依法管理,依法办学,在广大师生中,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三)推动提高人文素质
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基地,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大学生“单向度”的倾向,促进大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丰富他们的精神境界,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既会“做事”更会“做人”,实现和谐的人的教育。
(四)推动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办学理念、学校校风、精神风貌和人才素质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导向、凝聚和教育功能。”[4]物质文化绝不能包容校园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都应当是校园文化中主要的内容,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更重要。在课堂内外我校积极开展各种师生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活动,如充分利用“12.4”法制宣传日、“6.26”国际禁毒日、“11.9”消防安全日等时机,组织各学院、各有关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广泛开展生动、有效的法制教育活动,特别是在“五五”普法阶段任务,经常组织开展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切实增强学生学法、用法、守法意识。
(五)推动拓展网络功效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法制教育必须借助这一新途径和新方法,高等院校在网络时代进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创建高校、家庭、社会网络互动机制;研究开发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资源库;积极开发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技术系统。我校相关部门已搭建了网络法制教育平台,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法律问题。但如何发挥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的90后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仍是我们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篇10
关键词:行政诉讼; 相对集中管辖; 法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DF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1002204
收稿日期:2013-10-28
作者简介:曹(1983-),男,安徽亳州人,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法律硕士,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①(2013)3号《关于开展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部分中级人民法院辖区内开展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试点工作。试点中级人民法院要根据本辖区具体情况,确定2至3个基层人民法院为集中管辖法院,集中管辖辖区内其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行政诉讼案件。从2013年6月20日开始实施行政案件的相对集中管辖.
Leg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CAO Hong-jun1,Wang Ying2
(1.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of Huainan, Anhui Province,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2.China Merchants Bank of Hefei, Hefei 232001,China)
Abstract: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s the product of the innovation of our country judicial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 which objectively exists i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The practice proves that its existence helps achieve the organic unity of “political effects, legal effects, social effects”. In view of this new system in the judicial system, this paper mak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the system value, justice value and procedure value, in order to point out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this system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material for legislation.
Key words: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relative concentration of jurisdiction; legal analysis
行政诉讼相对集中管辖,就是通过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的方式,将部分基层法院一审行政案件的管辖权交由其他基层人民法院集中管辖以实现最大化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一种司法制度。这是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结合司法实践的现实需要对管辖制度的变通。从理论上讲这种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悖于《行政诉讼法》中有关区域管辖原则相应规定的,但它是合法且客观存在的,是我国司法实践创新的产物。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主要做法:一是指定辖区某一个法院行使集中管辖案件;另一种方式为上级法院逐案指定的方式。浙江省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3年试点“行政诉讼相对集中指定管辖制度”,实践证明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此基础上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据最高人民法院2013(3)号文件①指定安徽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安徽省唯一一个“行政诉讼相对集中管辖法院”进行试点,全国其他省份也纷纷选择一些城市进行试点。可见,行政诉讼相对集中管辖在我国已经不是一种司法理论的对象物,而是一种司法实践的客观存在。
对于成文法国家而言,任何司法制度或司法行为的解析都必须以成文法条为基础和前提,然后结合法学理论、法律价值、立法目的以及道德规范进一步寻求法律意义上解析的正当性、合理性。因此若要对行政诉讼相对集中管辖这一具体的、试点改革的司法活动进行法理分析,一个基本前提必须在现行《行政诉讼法》框架内,结合社会司法现实的需要,深入分析相对集中管辖这一司法制度的合理性新因素和新内涵,达到遵守现行法律制度这一静态状态下,探求这一制度潜在的动态活力。基于此,笔者在遵守现行《行政诉讼法》条文前提下,以行政诉讼权利本位为价值目标,以司法正义为终极追求,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综合把握法律规范在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法院等多重法律关系中的整体性,继而分析把行政诉讼制度设计、司法运用和程序保障等有机统一起来,探究行政诉讼相对集中管辖理论和司法价值所在。
一、行政诉讼相对集中管辖的制度价值分析
法律规范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特征,同时具有价值宣告功能,行政诉讼法律规范也不例外。因此,作为法律规范具有“道德与法律”、“正义与实用”这样的对偶性因素。行政诉讼法律价值亦是人们通过司法实践认识并有实践本身来诠释的关系范畴和过程范畴。正如德国考夫曼先生在《法律哲学》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正义以及还有正确的法是作为法律发现程序的产物来被理解的”。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条规定体现出《行政诉讼法》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作为首要价值。另外行政诉讼被告特定以及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均体现出该法第1条诉讼价值。《行政诉讼法》第1条是统领性的条文,起着立法目的解释的作用,所有条文的司法实践效果都要为实现第1条立法价值而接受检验,但是,在行政诉讼司法实践中却事与愿违。这从行政诉讼司法实践中非正常的高撤诉率和原告败诉率是可以看出的。浙江省高院课题组在调研文章中写到“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从2000年至2004年,全国行政案件一审判决撤销、变更被告具体行政行为以及被告履行法定职责的案件总数分别为 16 568件、15 785件、13 637件、12 629件、14 624件,与同期结案总数相比,一审原告方胜诉率分别为 19.69%、17.88%、16.05%、14.34%、15.86%,五年中原告方胜诉率均低于20%。自《行政诉讼法》实施至2004年的15年中,全国行政诉讼一审案件的撤诉率平均为 41.25%。2000年至2004年行政诉讼一审案件的撤诉率分别为37.83%、33.34%、30.67%、31.59%、30.64%,但与同期全国一审民事案
件的撤诉率19.92%、20.09%、19.97%、20.7%、
21.65%相比,仍要高出10%左右。” [2]45浙江省高院课题组调查研究问卷显示:针对当前行政审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设计了四个答案分别为“党政机关的干预”、“法官业务水平跟不上形势要求”、“当事人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行政与司法的关系过于密切”,不同主体回答所占的比例为:审判人员答案比例依次为45.8%,34.7%,17.8%,11.8%。而行政诉讼的原告以及与行政诉讼联系密切的人员,回答问题的比例次序为49.4%,27.6%,28.7%,37.2%。可见,与行政诉讼有关的人员与审判人员都认为行政诉讼审判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外部干预,而调研的数据也支持了这种看法[2]44。
行政诉讼司法实践的现实不禁让人思考:如何能使行政司法行为有序的实现《行政诉讼法》第1条立法目的,并让行政诉讼司法实践受到法律立法目的的指引和控制成为摆在广大行政诉讼法官面前的现实性命题,在面对“史上最牛公函”重庆市涪陵区法院收到涪陵区李渡园区管委会所谓的“史上最牛公函”,具体内容为:“一审(法院)不应采信(西南大学司法鉴定所的)错误鉴定结论,应做出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如果一审法院不采信我们的意见,而一意孤行或者基于其他原因,硬要依据上述错误鉴定结论作出判决……将会造成原告缠诉或者上访,并且不利于处理另外三户养殖户的诉讼。我们想,这也是一二审法院都不希望发生的后果!”。,老百姓不愿告官,不敢告官,法院不能常态的独立公正审理时,广大法律人不得不正视和反思我国现行的行政司法体制,正如马怀德教授在《行政诉讼原理》一书中所写“行政诉讼法立法目的不能被有效地实现以及法律不被正确的实施,最大原因在于行政诉讼体制的制约和限制”[3]。基于此,我们不得不按照常人的思考逻辑对《行政诉讼法》法律目的性规定进行反思:“面对实践难题,在行政诉讼审判中,法院如何规避行政权的锋芒,使原告和被告在一个公正、客观、平等的平台上进行充分的抗衡”;不得不思考在遵守《行政诉讼法》现有规定的前提下,如何合法和合理的处理“司法与行政”、“权利与权力”关系进行试探性实践。浙江台州中院和丽水中院改革经验给了我们创新答案即“用制度保障立法目的的实现”。被行政诉讼实践“逼”出来的“台州经验”驱使迷失立法目的的司法行为向法律价值进行正当地回归。台州中院和丽水中院司法实践经验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理论是气象学家洛伦兹 1963 年提出来的,其大意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也将呈现。在当代中国司法体制背景下,我们在司法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如果一味的模仿国外建立专门的行政法院或者提高审级的完全集中管辖模式都不太现实,因为要么是司法成本过高要么是体制障碍,而试点中的行政诉讼相对管辖制度却能够在不触动现行司法体制也无需重构审判组织的情况下,以很小的成本和代价实现静悄悄的革命,进而有效地改变了当前司法困境,并且从制度上保证《行政诉讼法》立法目的的实现。
二、行政诉讼相对集中管辖的司法价值分析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7条规定了行政诉讼案件一审法院管辖的一般原则(原告就被告)。但我们知道行政诉讼司法实践和法律原理启示我们:无论立法机构制定的法律是多么的完美,其一般性规定都不可能囊括人们生活的全部社会事例。正如英国著名法学家哈特在《法律的概念》一书中所写的:“对法律的解读首先应在遵守规则一般意思和规则权威的前提下研究法律精神,同时要兼顾法律规范中处于边缘地位、不能也不容忽视的一些‘空缺结果’。因为法律规范若想拥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必须有这样一些‘空缺结果’,它可以赋予法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填补法律的空缺结构,他们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在原被告份量不等的利益之间作出公平、公正的平衡[4]134。行政诉讼实践中受理难、审理难、执行难、以及非常态的高撤诉率和原告败诉率使行政诉讼“原告就被告”的管辖原则需要“空缺结果”来弥补,表明现行《行政诉讼法》一般性管辖原则在实现其立法目的方面遇到了困难。
事实上,哈特所指的这种"空缺结果"体现在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2条和第23条规定中。第22条规定了上级人民法院有权指定下级法院因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案件。第23条规定了上级法院可以提审下级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也可以将自己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移交下级法院审判。第22条和第23条规定赋予了规范以活力与变通力,不会使法律规范变得混乱并丧失权威。正如哈特指出的那样:“法必须主要地(但不能绝对地)指向多类人、多类行为、事物或情况;法对广泛社会领域的成功运作取决于把个别行为、事物和情况认定为法所作的一般分类的实例,这样一种广泛扩散的能力”[4]124。浙江台州和丽水中院的法官们通过司法实践,能动地把司法实践中的复杂情况和行政诉讼法律规范巧妙地灵活地结合起来,进而真正发挥了法律规范的基础性作用,最终实现立法目的。
可见,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2条和第23条立法规定为行政诉讼司法实践中调整案件审判管辖权提供了立法依据,最高法院《关于行政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更是针对第22条和第23条的立法条文作了进一步细化解释,确认行政诉讼可以指定异地管辖。那么本文讨论的相对集中管辖可以说是指定异地管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完全符合最高法院司法解释规定的要求。由此可见"行政诉讼相对集中管辖制度"是由我国的特殊行政诉讼司法实践原因引起的管辖权指定,目的是实现司法的公正、独立,进而使人民法院能真正意义上行使管辖权,它的出现是因为行政权干涉、影响、压制司法权的现实导致的。最高人民法院法(2013)3号《关于开展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试点工作的通知》使浙江台州中院和丽水中院的“个别试点行为”演变为“普遍性”。我国的行政诉讼法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行政诉讼相对管辖制度,但是渗透着这一制度的因子,因为相对集中管辖实质上是一种指定管辖。由此分析可知,通过建立行政诉讼相对管辖制度对司法来说有着现实的指导价值,在司法实践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2013年7日1日,淮南市第一起相对集中管辖行政案件(马某诉淮南市公安局某区分局治安管理行政处罚案)在淮南市田家庵区法院立案受理,标志着安徽省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试点工作正式运转,其司法价值意义更具深远。
三、行政诉讼相对集中管辖的程序价值分析
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应以公平正义为实质追求,集中表现在认定事实清楚准确,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公正合法,诉讼程序民主,充分保障当事人及参与人的辩论权等合法权益方面,最终体现在诉讼结果的客观公正。实现司法正义就应当以人们能够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可见,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都是司法正义的内容,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重要保障。公民对个体权利公正的理性感受,是来源于国家在给予权利正义保护的理念评价。一般而言只要公民权利正当行使,国家就会给予正义保护,公民个人就会感受到社会的公正,对社会充分正义的信心。作为社会主体的主观评价而言,如果人们依照法律做了相同的行为会得出同样的结果,人们就会切身感受到司法的公正,感受到社会充满正义,反之就会对社会因缺乏公平正义而失去信心。事实上,司法判决结果的公正更是作为社会是否公正的主要标准,而对于判决结果的公正是如何得出的,即结果公正产生的过程往往受到忽视,这也正是我国长期以来司法实践中重实质正义轻程序正义的弊病。从以往司法实践看,所谓结果的实质正义会因为评价主体认知能力的差异以及受到主观期望和对司法结果之间差距程度的影响,相同的判决结果体现的公正感会因人而异。因此,程序正义对于司法实体公正的保障直观重要。在当前我国行政诉讼领域,法院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结果公正的背景下,程序公正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更是受到行政相对人的热切渴盼。
回避程序是确保司法公正的基本前提,各国立法均把回避原则作为一般性原则在立法中予以规定。我国《行政诉讼法》第47条规定了回避制度,即授予当事人基于合理理由认为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审判人员予以回避的权利。但这种仅针对"审判人员的回避的制度设计"对我国行政诉讼特殊被告(行政主体)而言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回避。"原告就被告"管辖制度的设计不禁让人质问:“对于审理本地同级政府或者是上级政府案件的法院是否也应当回避?如果不回避,则法院是否能公正客观的审理此类特殊被告的案件?”。长期以来,立案难、审判难、执行难等行政诉讼司法实践的现实困难问题,从根本原因来讲是法院缺少独立审判的条件所致。可见,现行管辖制度无法有效排除政府对行政审判的干预,对于一个在人事和物质方面都依赖于本地同级政府的法院来讲,人们也无法相信其能公正的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因此,从制度设计层面疏远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的密切联系,是能够保障司法的公正审判的。我国地方法院司法实践证明行政诉讼相对集中管辖制度改革能够较好的解决立案难、审判难、执行难问题,能够提高行政审判的公信力。浙江省丽水市中级法院调研显示:“施行行政诉讼集中管辖制度后行政机关被判决败诉的案件数量明显增多。2008年丽水市行政诉讼行政机关败诉率为26.9%。2008年和2009年分别集中指定管辖的56件案件中,行政机关败诉率分别约为35.7%、17.9%。丽水中院在对集中管辖制度的调研总结会上听到更多的是各基层法院的院长对集中管辖制度的“肯定”,如审判压力极大地减轻,行政机关不方便“协调”、诉讼压力大大增加,行政的相对人对法院信任度和公信力显著提高等等[5]。因此,在现阶段我国行政诉讼审判中,对于行政机关这一特殊被告主体情况而言,审判机关整体回避能更好地保证审判活动的公正与独立,进而实现保障程序性和实体性公正的目的。例如,美国的司法审查制度、英国的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疏远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目的都是追求通过建立一个具有公正性的审判机构,进而保证司法法能够排除行政权干扰以使审判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公正。
对于行政诉讼审判中的现实难题,长期以来,我国行政诉讼法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呼吁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从新设计出一种具有公正性、排除行政权干扰的行政诉讼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法(2013)3号《关于开展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试行的“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正是对现实呼声的回应。“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是被司法实践所证明了的相对有效的整体回避审判制度,它智慧的火花来源于基层一线司法人员的理论和审判实践创新,是被司法现实“逼”出来的司法审判制度,在试点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这一制度将为实现《行政诉讼法》第1条的立法目的,实现司法权和行政权的良性互动,有效发挥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功能,提高行政审判的公信力,使行政诉讼呈现“原告放心、法官安心、律师专心和被告上心”的良好局面终将发挥其应有的司法功能。
参考文献:
[1]考夫曼.法律哲学[M].刘幸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30.
[2]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行政案件管辖制度研究――以浙江省行政案件异地管辖为典型展开[J].法治研究,2007(2):44-45.
[3]马怀德.行政诉讼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05.